CN106450934A - 电连接器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的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50934A CN106450934A CN201510485278.7A CN201510485278A CN106450934A CN 106450934 A CN106450934 A CN 106450934A CN 201510485278 A CN201510485278 A CN 201510485278A CN 106450934 A CN106450934 A CN 1064509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conductor
- contact site
- ranked
- differential signal
-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的结构,主要包括屏蔽壳体、绝缘胶体组、第一传输导体组前、后排接触部、第二传输导体组前、后排接触部及第一、第二插接口,当插置连接器时可经由第一插接口插入并与第一、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电性导通,达到正反插的优势外(I/O连接器接口),更可以通过一可拆式下绝缘胶体做活动插设,让第一、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与扁平电缆连接时无须用焊接方式,仅须用插接方式即可导通,且使用者通过可拆式下绝缘胶体两侧的弹性抵推部,让拔除时更具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可快速与扁平电缆电性导通无须焊接,且可供连接器进行正反插置的电连接器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发展出多种不同的电子装置以辅助用户使用,而电子装置包括有显示器、计算机、相机、即插即用装置(随身碟)等等多不繁载,但为了能够读取该些电子装置的数据或是要讯号链接,则必须具有相对应的配套连接器,而各种电子装置的连接器型式皆不同,例如:USB系列、SIM系列、Micro SIM等等,分别必须要使用特定对应的连接器才能连接,因此会有多条具有不同连接器的连接线。
而以FPC连接器来说,通常仅使用于电子装置内部间的讯号链接,在对外的I/O连接器来说,较为少见,且FPC连接器对应I/O连接器来说,后端常以焊接方式将其与扁平电缆相互连结在一起,在维修或安装上皆非常麻烦。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发明的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者。
故,本发明的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终于设计出此种可快速与扁平电缆电性导通、更可进行拆卸,且可供连接器正反插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快速与扁平电缆电性导通、更可进行拆卸,且可供连接器正反插的电连接器的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电连接器的结构,主要包括:一屏蔽壳体;至少一收容于该屏蔽壳体内的绝缘胶体组,其具有一舌板部;一与该舌板部结合的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一与该舌板部结合且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另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水平单排设置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侧处的第一插接口;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侧处的第二插接口;
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为I/O连接器接口,而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乃供扁平电缆接设;
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为I/O连接器接口,而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乃供扁平电缆接设。
所述绝缘胶体组邻近第二插接口下方处设有一可拆式下绝缘胶体,该下绝缘胶体的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一弹性抵推部,该下绝缘胶体的其中一面具有至少一供固持的凸部。
所述绝缘胶体组包含第一绝缘胶体及设于该第一绝缘胶体一侧的第二绝缘胶体,且该第一绝缘胶体及该第二绝缘胶体结合形成所述舌板部,且该绝缘胶体组形成一供一内屏蔽壳体设置的设置空间,该第一绝缘胶体及该第二绝缘胶体之间设有一用于隔离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的屏蔽隔板,该绝缘胶体组邻近该第二插接口下方处设有一可拆式下绝缘胶体。
所述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包含一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一侧之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一侧之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接触部一侧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侦测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侦测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接触部、及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接触部;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包含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五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五差分讯号接触部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六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接触部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之间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七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七差分讯号接触部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八差分讯号接触部、及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接触部;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六差分讯号接触部之间设有一第一接地保护接触部,而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八差分讯号接触部之间设有一第二接地保护接触部。
所述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往后延伸设有一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差分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差分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侦测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侦测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基部、及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基部;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往后延伸设有一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五差分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五差分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六差分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七差分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七差分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八差分讯号基部、及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基部。
所述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延伸至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的延伸路径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延伸至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的延伸路径呈反向设置。
所述屏蔽壳体后方两侧处分别形成有一轨道,且该绝缘胶体组后方具有一与该屏蔽壳体共同围绕出供连接器活动插置的插接空间。
所述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或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为符合USB C型规格、FFC规格或FPC规格的其中一种。
所述屏蔽壳体的左右两侧处分别具有一固定扣部。
所述屏蔽壳体的上下两侧处分别具有一固定扣部。
所述屏蔽壳体的左右两侧处分别具有一呈水平状延伸的固定扣部。
所述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为焊接脚。
所述绝缘胶体组为多组时,为垂直上下堆栈方式连续设置。
所述绝缘胶体组为侧立设置。
所述绝缘胶体组为多组时,为左右连续侧立设置。
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周围设有至少一防水组件。
一种电连接器的结构,主要包括:一屏蔽壳体;至少一收容于该屏蔽壳体内的绝缘胶体组,该绝缘胶体组具有一舌板部;一与该舌板部结合的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一与该舌板部结合且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另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水平单排设置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侧处的第一插接口;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侧处的第二插接口;该第一插接口为供连接器正反向插置的椭圆形插接口;该第二插接口为矩形状。
一种电连接器的结构,主要包括:一屏蔽壳体;至少一收容于该屏蔽壳体内的绝缘胶体组,该绝缘胶体组具有一舌板部;一与该舌板部结合的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为凸起的弹性状结构,而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为板状结构;一与该舌板部结合且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另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水平单排设置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为凸起的弹性状结构,而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为板状结构;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侧处的第一插接口;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侧处的第二插接口。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结构通过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及另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达到正反插置皆可导通的优势。而通过可拆式下绝缘胶体的活动设置与两侧的弹性抵推部,让扁平电缆端子与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及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的连接方式可为活动插设,而无须使用焊接方式,且在拔除扁平电缆时,可利用弹性抵推部轻松的将扁平电缆端子移除,非常方便。
当使用者欲插置连接器时,不管正插或是反插皆可通过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及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进行导通,而主要插口为第一插接口;再者,当须与扁平电缆连结时,可按压弹性抵推部让可拆式下绝缘胶体退出来,再将扁平电缆与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及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连结,予以进行导通,无须使用焊接法连结,非常快速方便。
藉由上述技术,可针对习用连接器所存在的后端常以焊接方式将其与扁平电缆相互连结在一起,在维修或安装上皆非常麻烦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本发明如上述优点的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A-A线段的剖视图;
图2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及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的平面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及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的平面图;
图6为为本发明各接触部排列设置的平面图;
图7为本发明按压弹性抵推部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移动可拆式下绝缘胶体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桥接扁平电缆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固定扣部的第一实施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固定扣部的第二实施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左右连续侧立设置的实施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设置防水组件的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结构包括:
一屏蔽壳体1,其于后方两侧处分别形成有一轨道11,且屏蔽壳体1的左右两侧处分别具有一固定扣部12;
至少一收容于该屏蔽壳体1内的绝缘胶体组2,绝缘胶体组2还包含有第一绝缘胶体21及设于该第一绝缘胶体21一侧的第二绝缘胶体22,且该第一绝缘胶体21及该第二绝缘胶体22结合形成一舌板部20,该绝缘胶体组2形成一供一内屏蔽壳体3设置的设置空间23,再者,绝缘胶体组2后方具有一与该屏蔽壳体1共同围绕出供连接器活动插置的插接空间24;
一与该舌板部20结合并符合USB C型规格、FFC规格或FPC规格的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4,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42,且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42为凸起的弹性状结构,而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4为板状结构,其中,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4往后延伸设有一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基部401(GND(V-))、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基部401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基部402(SSRXp2)、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基部402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差分讯号基部403(SSRXn2)、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差分讯号基部403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404(VBUS)、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404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405(SUB1)、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405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基部406(D-)、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基部406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基部407(D+)、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基部407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侦测基部408(CC1)、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侦测基部408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409(VBUS)、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409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基部410(SSTXn1)、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基部410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基部411(SSTXp1)、及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基部411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基部412(GND(V-));
再者,其中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42包含一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420(GND(V-))、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420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接触部421(SSRXp2)、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接触部421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差分讯号接触部422(SSRXn2)、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差分讯号接触部422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423(VBUS)、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423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424(SUB1)、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424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接触部425(D-)、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接触部425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接触部426(D+)、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接触部426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侦测接触部427(CC1)、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侦测接触部427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428(VBUS)、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428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接触部429(SSTXn1)、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接触部429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接触部430(SSTXp1)、及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接触部430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接触部431(GND(V-));;
一与该舌板部20结合且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4另一侧并符合USB C型规格、FFC规格或FPC规格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5,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42水平单排设置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52,且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52为凸起的弹性状结构,而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5为板状结构,其中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5往后延伸设有一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基部501(GND(V-)、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基部501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五差分讯号基部502(SSTXp2)、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五差分讯号基部502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六差分讯号基部503(SSTXn2)、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503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504(VBUS)、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504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505(CC2)、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505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基部506(D+)、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基部506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基部507(D-)、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基部507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508(SUB2)、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508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509(VBUS)、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509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七差分讯号基部510(SSRXn1)、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七差分讯号基部510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八差分讯号基部511(SSRXp1)、及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基部511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基部512(GND(V-));
再者,其中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52包含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420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520(GND(V-))、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520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五差分讯号接触部521(SSTXp2)、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五差分讯号接触部521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接触部421之间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六差分讯号接触部522(SSTXn2)、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423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523(VBUS)、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523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524(CC2)、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524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接触部525(D+)、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接触部525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接触部526(D-)、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接触部526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424之间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527(SUB2)、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428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528(VBUS)、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528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七差分讯号接触部529(SSRXn1)、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七差分讯号接触部529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接触部430之间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八差分讯号接触部530(SSRXp1)、及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接触部431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接触部531(GND(V-));
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接触部421及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六差分讯号接触部522之间的第一接地保护接触部60;
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接触部429及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八差分讯号接触部530之间的第二接地保护接触部61;
一设于第一绝缘胶体21及该第二绝缘胶体22之间,且用于隔离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4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5的屏蔽隔板7;
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4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5侧处的第一插接口8,且第一插接口8为可供连接器正反向插置的椭圆形插接口;
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42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52侧处的第二插接口81,且第二插接口81为矩形状;
一设于绝缘胶体组2邻近该第二插接口81下方处的可拆式下绝缘胶体9,乃于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一弹性抵推部91,该弹性抵推部91的其中一面具有至少一供固持的凸部92;
其中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4为I/O连接器接口,而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42乃供扁平电缆接设;
其中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5为I/O连接器接口,而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52乃供扁平电缆接设;
其中所述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5延伸至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52的延伸路径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4延伸至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42的延伸路径呈反向设置;
另外,上述的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42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52可进一步为焊接脚,亦即可为焊接的方式与扁平电缆连接。
请参阅图1至图9所示,当使用者欲由第一插接口8插入本发明连接器时,可利用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4或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5进行差动导通,顾名思义,不管是正向插置或反向插置,皆可对应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4或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5予以桥接导通,达到无正插或反插的限制;而更重要的是,当欲由第二插接口81将扁平电缆A与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42或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52进行导通时,先按压弹性抵推部91,让可拆式下绝缘胶体9得以顺着轨道11移动退出插接空间24,此时即可将扁平电缆A的端子部分搭接在可拆式下绝缘胶体9上,而后再将可拆式下绝缘胶体9往内推移,让弹性抵推部91再度顺着轨道11移动,以其进入插接空间24内,而与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42及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52进行导通,达到无须任何焊接工法即可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10所示,屏蔽壳体1a的上下两侧处分别具有一固定扣部12a,由此可知本发明的固定扣部12a不只可位于屏蔽壳体1a的左右两侧处,更可以为上下两侧处。
请参阅图11所示,屏蔽壳体1b的左右两侧处乃分别具有一呈水平状延伸的固定扣部12b,由此可知本发明的固定扣部12b不只可位于屏蔽壳体1b的上下或左右两侧处,更可以为水平状延伸。
请参阅图12所示本发明除了如前述实施例可单独设置外,更可以左右连续侧立设置以屏蔽壳体1c作基准空间,亦可依据使用者须求改变其设立方式或数量,本实施例的图式乃以左右连续侧立设置为代表,更可以垂直上下堆栈方式连续设置或侧立设置。
请参阅图13所示,第一插接口8d周围处设有至少一防水组件B,让本发明具有其防水功能,而此防水技术得以与手机做结合或其他需要的电子装置结合。
因此,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结构为可改善习用技术的关键在于:
一、通过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4及另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5,达到正反插置皆可导通的优势。
二、通过可拆式下绝缘胶体9的活动设置与两侧的弹性抵推部91,让扁平电缆A端子与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42及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52的连接方式可为活动插设,而无须使用焊接方式,且在拔除扁平电缆A时,可利用弹性抵推部91轻松的将扁平电缆A端子移除,非常方便。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综上所述,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结构于使用时,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发明诚为一实用性优异的发明,符合发明专利的申请条件,爰依法提出申请,盼审查员早日赐准本发明,以保障发明人的辛苦发明,倘若审查员有任何稽疑,请不吝来函指示,发明人定当竭力配合,实感公便。
Claims (18)
1.一种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一屏蔽壳体;
至少一收容于该屏蔽壳体内的绝缘胶体组,其具有一舌板部;
一与该舌板部结合的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
一与该舌板部结合且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另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水平单排设置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
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侧处的第一插接口;
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侧处的第二插接口;
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为I/O连接器接口,而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乃供扁平电缆接设;
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为I/O连接器接口,而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乃供扁平电缆接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胶体组邻近第二插接口下方处设有一可拆式下绝缘胶体,该下绝缘胶体的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一弹性抵推部,该下绝缘胶体的其中一面具有至少一供固持的凸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胶体组包含第一绝缘胶体及设于该第一绝缘胶体一侧的第二绝缘胶体,且该第一绝缘胶体及该第二绝缘胶体结合形成所述舌板部,且该绝缘胶体组形成一供一内屏蔽壳体设置的设置空间,该第一绝缘胶体及该第二绝缘胶体之间设有一用于隔离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的屏蔽隔板,该绝缘胶体组邻近该第二插接口下方处设有一可拆式下绝缘胶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包含一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一侧之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一侧之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接触部一侧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侦测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侦测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接触部、及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接触部;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包含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五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五差分讯号接触部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六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接触部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之间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七差分讯号接触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七差分讯号接触部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接触部之间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八差分讯号接触部、及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接触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接触部;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六差分讯号接触部之间设有一第一接地保护接触部,而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八差分讯号接触部之间设有一第二接地保护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往后延伸设有一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差分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差分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差分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侦测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侦测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三差分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基部、及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四差分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基部;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往后延伸设有一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接地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五差分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五差分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六差分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电源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一侦测基部、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电源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七差分讯号基部、一位于该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七差分讯号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八差分讯号基部、及一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基部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后排第二接地基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延伸至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的延伸路径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延伸至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的延伸路径呈反向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后方两侧处分别形成有一轨道,且该绝缘胶体组后方具有一与该屏蔽壳体共同围绕出供连接器活动插置的插接空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或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为符合USB C型规格、FFC规格或FPC规格的其中一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的左右两侧处分别具有一固定扣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的上下两侧处分别具有一固定扣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体的左右两侧处分别具有一呈水平状延伸的固定扣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为焊接脚。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胶体组为多组时,为垂直上下堆栈方式连续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胶体组为侧立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胶体组为多组时,为左右连续侧立设置。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周围设有至少一防水组件。
17.一种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一屏蔽壳体;
至少一收容于该屏蔽壳体内的绝缘胶体组,该绝缘胶体组具有一舌板部;
一与该舌板部结合的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
一与该舌板部结合且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另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水平单排设置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
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侧处的第一插接口;
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侧处的第二插接口;
该第一插接口为供连接器正反向插置的椭圆形插接口;
该第二插接口为矩形状。
18.一种电连接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
一屏蔽壳体;
至少一收容于该屏蔽壳体内的绝缘胶体组,该绝缘胶体组具有一舌板部;
一与该舌板部结合的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为凸起的弹性状结构,而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为板状结构;
一与该舌板部结合且位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另一侧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其由另一端延伸设有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水平单排设置的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其中所述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为凸起的弹性状结构,而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为板状结构;
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前排接触部侧处的第一插接口;
一设于该第一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及该第二传输导体组后排接触部侧处的第二插接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85278.7A CN106450934B (zh) | 2015-08-10 | 2015-08-10 | 电连接器的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485278.7A CN106450934B (zh) | 2015-08-10 | 2015-08-10 | 电连接器的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50934A true CN106450934A (zh) | 2017-02-22 |
CN106450934B CN106450934B (zh) | 2018-07-27 |
Family
ID=58093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85278.7A Active CN106450934B (zh) | 2015-08-10 | 2015-08-10 | 电连接器的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450934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45520A1 (zh) * | 2016-09-08 | 2018-03-15 | 王秋文 | 电连接器的结构 |
WO2019019426A1 (zh) * | 2017-07-27 | 2019-01-31 | 深圳市优选师科技有限公司 |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0994032Y (zh) * | 2006-11-23 | 2007-12-19 | 王秋文 | 连接器组合构造 |
US7727006B1 (en) * | 2009-07-23 | 2010-06-01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
TW201023443A (en) * | 2008-12-11 | 2010-06-16 | Chiu-Wen Wang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04022396A (zh) * | 2014-05-29 | 2014-09-03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合 |
-
2015
- 2015-08-10 CN CN201510485278.7A patent/CN1064509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0994032Y (zh) * | 2006-11-23 | 2007-12-19 | 王秋文 | 连接器组合构造 |
TW201023443A (en) * | 2008-12-11 | 2010-06-16 | Chiu-Wen Wang |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7727006B1 (en) * | 2009-07-23 | 2010-06-01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
CN104022396A (zh) * | 2014-05-29 | 2014-09-03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合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45520A1 (zh) * | 2016-09-08 | 2018-03-15 | 王秋文 | 电连接器的结构 |
WO2019019426A1 (zh) * | 2017-07-27 | 2019-01-31 | 深圳市优选师科技有限公司 |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50934B (zh) | 2018-07-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04329B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4216260U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102931522B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US9231344B1 (en) | Double-sided USB connector structure having a spring mechanism supporting an insulating body with plurality of terminals on two surfaces of the insulating body | |
CN203481476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TWM539170U (zh) | Usb連接裝置 | |
CN204167540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470733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037548B (zh) |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其组合 | |
TWM445798U (zh) | 具有雙面接觸式連接器的傳輸線(二) | |
CN204103154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450934B (zh) | 电连接器的结构 | |
TWI470880B (zh) | 連接器裝置 | |
CN204179296U (zh) | 插头电连接器 | |
CN103730746A (zh) | 连接器组合 | |
US9431736B2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and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04517002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08078309U (zh) | 插头连接器的插拔定位结构 | |
CN203277909U (zh) | 导轨式转接线 | |
TWI601342B (zh) | Structure of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1931152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72837Y (zh) | Micro-USB连接器 | |
TWM531082U (zh) | 複合型連接器 | |
CN103855547B (zh) | 连接器装置 | |
CN203339346U (zh) | 高速插头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