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48757B - 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48757B CN106448757B CN201611007377.5A CN201611007377A CN106448757B CN 106448757 B CN106448757 B CN 106448757B CN 201611007377 A CN201611007377 A CN 201611007377A CN 106448757 B CN106448757 B CN 10644875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ctor
- channel
- containment
- fuel
- coo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112 cooling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26 reinforced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MVXWAZXVYXTENN-UHFFFAOYSA-N azanylidyneuranium Chemical compound [U]#N MVXWAZXVYXTEN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 iron chromium aluminum Chemical compound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10271 silicon carb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03 redu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102000001999 Transcription Factor Pit-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8010040742 Transcription Factor Pit-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338 liquid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82414 Homo sapi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92 f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58 nuclear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57 reac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5/00—Cool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pressure vessel containing the core; Selection of specific coolants
- G21C15/18—Emergency cooling arrangements; Removing shut-down hea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Structure Of Emergency Protection For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包括全封闭式的安全壳;其中,安全壳的内部设有反应堆容器和耐高温混凝土层;耐高温混凝土层,且由钢筋陶瓷粒混凝土浇筑而成,其上形成有至少一与安全壳内壁相连的第一外侧壁和至少一与反应堆容器外壁相连的第二外侧壁;安全壳的外部设有用于给安全壳壳体外壁降温的冷却循环系统。实施本发明,采用钢筋陶瓷粒混凝土形成的全封闭式耐高温混凝土层,有效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局部载荷,提高反应堆的抗震能力,通过固体导热的形式避免安全壳内超压风险,节省系统安装空间,降低建设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
背景技术
核电的使用是人类在能源利用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利用原子核的裂变反应,核电厂能够产生其他所有传统化石能源所无法比拟的高能量输出,并且这些高能量输出往往只需要耗费少量的核燃料。这种低投入高产出的特性,使得核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要能源组成部分,然而核电在具有极高利用价值的同时,其所可能带来的危害也令人们谈核色变。
在使用核电的过程中,一旦压水堆中反应堆容器温度迅速上升,若不及时冷却并将反应堆容器的热量导出,就可能使安全壳的温度及压力升高,从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将会对核电厂周边的环境乃至全人类带来及其严重的核污染灾害,因此需要对安全壳进一步设置安全保障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公开了申请号为201410539275.2,名称为一种温度触发的池式反应堆非能动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的发明专利,它由反应堆堆芯直接冷却系统和反应堆安全容器辅助冷却系统组成,虽然堆芯直接冷却系统和反应堆安全容器辅助冷却系统共用一套空气冷却系统,具有非能动特点,大大简化了反应堆的系统设计,节省了建造成本。但只适用于池式,功率较小的反应堆;又公开了申请号为201310328514.5,名称为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的发明专利,虽然该系统不依赖于外部电源便可实现事故下安全壳的余热导出功能,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提高了核电厂的安全性,但需要在堆内布置水池、并需要在堆坑处布置热交换器。
因此,发明人发现上述冷却系统均会在安全壳内采用液态冷却介质进行中间换热,由于液态冷却介质受热易蒸发,热量易在安全壳内滞留,导致安全壳内压力升高,然而为了避免安全壳内高压现象,需设置大面积冷凝器及回流装置,因此使得系统体积大,且建设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可以通过固体导热的形式避免安全壳内超压风险,节省系统安装空间,降低建设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所述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包括全封闭式的安全壳;其中,
所述安全壳的内部设有反应堆容器和耐高温混凝土层;其中,所述耐高温混凝土层为全封闭式结构,且由钢筋陶瓷粒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耐高温混凝土层上形成有至少一与所述安全壳内壁相连的第一外侧壁和至少一与所述反应堆容器外壁相连的第二外侧壁;
所述安全壳的外部设有用于给所述安全壳壳体外壁降温的冷却循环系统。
其中,所述安全壳由具有良好导热性的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且所述安全壳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用于散热的翅片。
其中,所述冷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用于存储冷却水的水池;其中,
所述第一通道的一侧贴附于所述安全壳的外壁上,另一侧与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水池相连,使得所述水池与所述第一通道之间相导通。
其中,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用于引入冷却气体或空气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背离所述安全壳的一侧相连,另一端与外设的冷却气体制冷装置相连或直接导通空气。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及第三通道上均设有隔离阀。
其中,所述冷却循环系统的水池和所述外设的冷却气体制冷装置均设置于一凹坑的外部,且所述安全壳内的反应堆容器和耐高温混凝土层以及所述安全壳外的翅片均位于所述凹坑内;
其中,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导通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导通的一端均位于所述凹坑内。
其中,所述凹坑由混凝土浇筑而成,且所述凹坑与所述安全壳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
其中,所述反应堆容器内部设有堆芯、冷却剂和至少两个换热器;其中,
每一换热器均位于所述堆芯上方的冷却池区内,且所述每一换热器上均设有多个用于所述冷却剂流通的孔道;所述冷却剂在所述堆芯外壁预留的空间及所述每一换热器的孔道中循环流动实现换热。
其中,所述堆芯由多个燃料组件形成,且每一燃料组件之间均预留有所述冷却剂流经的第一间隙;其中,所述每一燃料组件均由多个燃料棒形成,且每一燃料棒均包括燃料包壳以及填充在所述燃料包壳内的燃料,且所述每一燃料棒之间均预留有所述冷却剂自然循环流经的第二间隙。
其中,所述每一燃料组件均由多个燃料棒呈四边形排列分布而形成,且沿所述堆芯的中心位置向四周方向呈递增扩散分布。
其中,所述堆芯内燃料组件之中一个或多个设置为控制棒组件,且所述每一控制棒组件均通过将燃料组件中心位置的一个或多个燃料棒均替换成由中子吸收材料制作而成的控制棒实现。
其中,所述燃料棒的燃料包壳由碳化硅陶瓷或包含铁铬铝涂层的T91钢制作而成,且所述燃料棒的燃料为氮化铀燃料。
其中,所述每一换热器均为管壳式微孔道换热器或印刷电路板式微孔道换热器。
其中,所述冷却剂采用液态金属铅。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使得堆芯热量以热传导的形式依次通过反应堆容器、耐高温混凝土层以及安全壳的壁面向安全壳外导出,从而不需要液态冷却介质进行中间换热,避免安全壳内液态冷却介质的蒸发,使得热量不在安全壳内发生滞留,降低了安全壳内超压的风险;
2、本发明由钢筋陶瓷粒混凝土浇筑而成的耐高温混凝土层相较于传统法兰悬挂式来说,具有接触面积大,受力均匀等特点,同时有效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局部载荷,提高反应堆的抗震能力;
3、本发明由于不需要在安全壳内设置换热器等情况,从设计上对系统进行了简化,节省建造成本,同时最终热阱设置在安全壳外,通过冷却循环系统的多种手段进行控制,实现降温缓解手段的多样性,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仍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的局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B向剖视图;
图3为图2中反应堆容器堆芯冷却的应用场景图;
图4为图2中堆芯布置燃料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燃料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控制棒组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该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包括全封闭式的安全壳1;其中,
安全壳1的内部设有反应堆容器11和耐高温混凝土层13;其中,耐高温混凝土层13为全封闭式结构,且由钢筋陶瓷粒混凝土浇筑而成,该耐高温混凝土层13上形成有至少一与安全壳1内壁相连的第一外侧壁131和至少一与反应堆容器11外壁相连的第二外侧壁132,这样使得反应堆容器11的热载荷能够先传递到耐高温混凝土层13的高温混凝土上再传递到安全壳1外,这种结构相较于传统法兰悬挂式,具有接触面积大,受力均匀等特点,同时有效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局部载荷,提高反应堆的抗震能力;
安全壳1的外部设有用于给安全壳1壳体外壁降温的冷却循环系统,该冷却循环系统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如水冷、风冷等)进行控制,实现降温缓解手段的多样性,提高安全性。
应当说明的是,当发生事故时,安全壳1内反应堆容器11出现堆芯温度异常升高以及压力异常升高等情况,形成堆芯热量以热传导的形式依次通过反应堆容器11、耐高温混凝土层13以及安全壳1的壁面向安全壳1外导出的热量导出渠道,从而替代了液态冷却介质进行中间换热的过程,避免了安全壳1内液态冷却介质的蒸发而热量滞留安全壳1内,达到降低安全壳1内超压风险的目的,简化了安全壳1内系统设备及安全体积,并降低了建设成本。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安全壳1由具有良好导热性的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且安全壳1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用于散热的翅片,增加散热面积及效率。
在本发明实施中,冷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通道31、第二通道32以及用于存储冷却水的水池4;其中,第一通道31的一侧贴附于安全壳1的外壁上,另一侧与第二通道32的一端相连;第二通道32的另一端与水池4相连,使得水池4与第一通道31之间相导通,这样就使得水池4内的冷却水通过第二通道32流入第一通道31,直接对安全壳1进行降温,从安全壳1外壁上快速带走该安全壳1产生的热量。
为了提高外部冷却循环系统降温缓解手段的多样性,可以通过增加冷却气体或自然空气来降低安全壳1的温度,因此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用于引入冷却气体或空气的第三通道33,第三通道33的一端与第一通道31背离安全壳1的一侧相连,另一端与外设的冷却气体制冷装置相连或直接导通空气,这样也使得外设的冷却气体制冷装置产生的冷却气体或自然形成的空气通过第三通道33进入第一通道31,直接对安全壳1进行降温,从安全壳1外壁上快速带走该安全壳1产生的热量。
为了控制上述冷却水和/或冷却气体对安全壳1降温的时间长短,因此第一通道31、第二通道32及第三通道33上均设有隔离阀5,用来调整冷却水和/或冷却气体在各个通道滞留的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更好的提高安全壳1的降温性能,冷却循环系统的水池4和外设的冷却气体制冷装置均设置于一凹坑2的外部,且安全壳1内的反应堆容器11以及安全壳1外的翅片均位于凹坑2内;其中,第二通道32与第一通道31导通的一端以及第三通道33与第一通道31导通的一端均位于凹坑2内,这样即能够使得安全壳1的热量集中在靠近凹坑2的一侧,又增加了冷却水和/或冷却气体流经的长度和时间,以及安全壳1散热的面积,有利于带走安全壳1更多的热量。由于凹坑2由混凝土浇筑成绝热混凝土层,使得凹坑2的热导率较低(0.5w/m C)并尽可能保持较高的抗拉强度,且凹坑2与安全壳1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从而保证了安全壳1的安全性,降低辐射物质泄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反应堆容器11内部设有堆芯111、冷却剂和至少两个换热器112;其中,每一换热器112均位于堆芯111上方的冷却池区内,且每一换热器112上均设有多个用于冷却剂流通的孔道;冷却剂在堆芯111外壁预留的空间及每一换热器112的孔道中循环流动实现换热,使得堆芯111的热量能够快速被冷却剂带走,且冷却剂不会从池式主容器11内部泄漏出去;
应当说明的是,换热器112可以为管壳式微孔道换热器,也可以为印刷电路板式微孔道换热器,或者采用上述两种换热器混合搭配;冷却剂采用液态金属铅作为冷却剂。当然为了给换热器112散热,可以通过伸入反应堆容器11内部由充满二次侧工质气体形成的循环系统(未图示)对换热器112进行散热冷却,该二次侧工质气体由超临界二氧化碳形成,且换热器112预留有专门给二次侧工质气体流经的微孔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换热器112有两个,均为管壳式微孔道换热器,同时采用液态金属铅及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冷却剂对堆芯111进行冷却。液态金属铅从堆芯111底部流入,从堆芯111上部流出,进入位于两个换热器112上部的孔道,经过两个换热器112流动,到达两个换热器112出口,实现循环流动带走堆芯111热量;同时通过由超临界二氧化碳形成的二次侧工质气体从两个换热器112底部专门预留的微孔道进入,经过两个换热器112专门预留的微孔道,从两个换热器112上方集管流出,实现循环流动带走两个换热器112的热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堆芯111由多个燃料组件形成,且每一燃料组件之间均预留有冷却剂流经的第一间隙;其中,每一燃料组件均由多个燃料棒形成,且每一燃料棒均包括由碳化硅陶瓷或包含铁铬铝涂层的T91钢制作而成的燃料包壳以及填充在燃料包壳内的氮化铀燃料,且每一燃料棒之间均预留有冷却剂自然循环流经的第二间隙。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一燃料组件均由多个燃料棒呈四边形排列分布而形成(如图5所示),且沿堆芯111的中心位置向四周方向呈递增扩散分布(如图4所示)。
为了控制堆芯111反应性,如图6所示,将堆芯111内燃料组件之中一个或多个设置为控制棒组件,且每一控制棒组件均通过将燃料组件中心位置的一个或多个燃料棒均替换成由中子吸收材料制作而成的控制棒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为:事故工况下,反应堆容器11温度上升或压力上升,形成堆芯热量以热传导的形式依次通过反应堆容器11、耐高温混凝土层13以及安全壳1的壁面向安全壳1外导出的热量导出渠道,即建立了反应堆容器11—>耐高温混凝土层13—>安全壳1内壁—>安全壳1外部环境的传热方式。
同时,可将安全壳1外部水池4与安全壳1外部流道(如第一通道31和第二通道32)连接的隔离阀5打开,让外部冷却水将安全壳1下部淹没,通过水分蒸发将安全壳1内热量导出,具体水流方向如图5中箭头所指方向。如果水量不足,可以对水池4进行各种形式的外部补水从而带走安全壳1的热量,实现反应堆降温的目的。
当安全壳1内热量相对较低时,流道(如第一通道31和第三通道33)内也可以形成空气自然循环或通过外设的冷却气体制冷装置产生的冷却气体,带走安全壳1的热量,实现反应堆降温的目的。
同时,在反应堆容器11内对堆芯111采用液态金属铅作为冷却剂,带走堆芯111的热量,从而进一步实现反应堆降温的目的。
正常运行情况下,第一通道31及第二通道32上设有的与外部连通的隔离阀5都会关闭,形成空气保温层,对安全壳1内的反应堆容器11起到保温作用。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使得堆芯热量以热传导的形式依次通过反应堆容器、耐高温混凝土层以及安全壳的壁面向安全壳外导出,从而不需要液态冷却介质进行中间换热,避免安全壳内液态冷却介质的蒸发,使得热量不在安全壳内发生滞留,降低了安全壳内超压的风险;
2、本发明由钢筋陶瓷粒混凝土浇筑而成的耐高温混凝土层相较于传统法兰悬挂式来说,具有接触面积大,受力均匀等特点,同时有效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局部载荷,提高反应堆的抗震能力;
3、本发明由于不需要在安全壳内设置换热器等情况,从设计上对系统进行了简化,节省建造成本,同时最终热阱设置在安全壳外,通过冷却循环系统的多种手段进行控制,实现降温缓解手段的多样性,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包括全封闭式的安全壳(1);其中,
所述安全壳(1)的内部设有反应堆容器(11)和耐高温混凝土层(13);其中,所述耐高温混凝土层(13)为全封闭式结构,且由钢筋陶瓷粒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耐高温混凝土层(13)上形成有至少一与所述安全壳(1)内壁相连的第一外侧壁(131)和至少一与所述反应堆容器(11)外壁相连的第二外侧壁(132);
所述安全壳(1)的外部设有用于给所述安全壳(1)壳体外壁降温的冷却循环系统;
其中,所述反应堆容器(11)内部设有堆芯(111)、冷却剂和至少两个换热器(112);其中,
每一换热器(112)均位于所述堆芯(111)上方的冷却池区内,且所述每一换热器(112)上均设有多个用于所述冷却剂流通的孔道;所述冷却剂在所述堆芯(111)外壁预留的空间及所述每一换热器(112)的孔道中循环流动实现换热;
其中,所述堆芯(111)由多个燃料组件形成,且每一燃料组件之间均预留有所述冷却剂流经的第一间隙;其中,所述每一燃料组件均由多个燃料棒形成,且每一燃料棒均包括燃料包壳以及填充在所述燃料包壳内的燃料,且所述每一燃料棒之间均预留有所述冷却剂自然循环流经的第二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壳(1)由具有良好导热性的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且所述安全壳(1)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用于散热的翅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包括第一通道(31)、第二通道(32)以及用于存储冷却水的水池(4);其中,
所述第一通道(31)的一侧贴附于所述安全壳(1)的外壁上,另一侧与所述第二通道(32)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通道(32)的另一端与所述水池(4)相连,使得所述水池(4)与所述第一通道(31)之间相导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还包括用于引入冷却气体或空气的第三通道(33),所述第三通道(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31)背离所述安全壳(1)的一侧相连,另一端与外设的冷却气体制冷装置相连或直接导通空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31)、第二通道(32)及第三通道(33)上均设有隔离阀(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循环系统的水池(4)和所述外设的冷却气体制冷装置均设置于一凹坑(2)的外部,且所述安全壳(1)内的反应堆容器(11)和耐高温混凝土层(13)以及所述安全壳(1)外的翅片均位于所述凹坑(2)内;
其中,所述第二通道(32)与所述第一通道(31)导通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三通道(33)与所述第一通道(31)导通的一端均位于所述凹坑(2)内。
7.如权利要求6述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2)由混凝土浇筑而成,且所述凹坑(2)与所述安全壳(1)之间设置有减震机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燃料组件均由多个燃料棒呈四边形排列分布而形成,且沿所述堆芯(111)的中心位置向四周方向呈递增扩散分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堆芯(111)内燃料组件之中一个或多个设置为控制棒组件,且所述每一控制棒组件均通过将燃料组件中心位置的一个或多个燃料棒均替换成由中子吸收材料制作而成的控制棒实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棒的燃料包壳由碳化硅陶瓷或包含铁铬铝涂层的T91钢制作而成,且所述燃料棒的燃料为氮化铀燃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换热器(112)均为管壳式微孔道换热器或印刷电路板式微孔道换热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剂采用液态金属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007377.5A CN106448757B (zh) | 2016-11-16 | 2016-11-16 | 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007377.5A CN106448757B (zh) | 2016-11-16 | 2016-11-16 | 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48757A CN106448757A (zh) | 2017-02-22 |
CN106448757B true CN106448757B (zh) | 2018-05-15 |
Family
ID=58207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007377.5A Active CN106448757B (zh) | 2016-11-16 | 2016-11-16 | 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44875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99902A (zh) * | 2020-09-08 | 2020-11-06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一种利用浮球阀控制的池式反应堆余热排出系统 |
CN113140337B (zh) * | 2021-03-05 | 2023-09-15 | 国科中子能(青岛)研究院有限公司 | 多介质共用冷却通道的非能动冷却系统、方法及反应堆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94559A (en) * | 1970-07-29 | 1974-02-26 | Taylor Woodrow Const Ltd | Pressure vessels |
US3898126A (en) * | 1971-12-23 | 1975-08-05 | Siemens Ag | Reactor pressure tank |
CN1036656A (zh) * | 1988-03-25 | 1989-10-25 | 于利希核研究有限公司 | 反应堆用的压力容器 |
CN102568624A (zh) * | 2011-12-05 | 2012-07-11 | 李正蔚 | 高温超临界核反应堆 |
CN102956275A (zh) * | 2011-08-25 | 2013-03-06 | 巴布科克和威尔科克斯核能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紧凑的非能动安全系统的压水反应堆 |
CN202855316U (zh) * | 2012-09-11 | 2013-04-03 |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压水堆核电厂安全壳冷却系统 |
CN104269194A (zh) * | 2014-10-13 | 2015-01-07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一种温度触发的池式反应堆非能动事故余热排出系统 |
-
2016
- 2016-11-16 CN CN201611007377.5A patent/CN10644875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94559A (en) * | 1970-07-29 | 1974-02-26 | Taylor Woodrow Const Ltd | Pressure vessels |
US3898126A (en) * | 1971-12-23 | 1975-08-05 | Siemens Ag | Reactor pressure tank |
CN1036656A (zh) * | 1988-03-25 | 1989-10-25 | 于利希核研究有限公司 | 反应堆用的压力容器 |
CN102956275A (zh) * | 2011-08-25 | 2013-03-06 | 巴布科克和威尔科克斯核能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紧凑的非能动安全系统的压水反应堆 |
CN102568624A (zh) * | 2011-12-05 | 2012-07-11 | 李正蔚 | 高温超临界核反应堆 |
CN202855316U (zh) * | 2012-09-11 | 2013-04-03 |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压水堆核电厂安全壳冷却系统 |
CN104269194A (zh) * | 2014-10-13 | 2015-01-07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一种温度触发的池式反应堆非能动事故余热排出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48757A (zh) | 2017-0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09357B (zh) | 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 | |
CN110634580B (zh) | 一种热管型深海应用核反应堆系统 | |
KR102377348B1 (ko) | 개선된 용융 연료 원자로 열 관리 구성 | |
CN110739090B (zh) | 一种利用压力容器壁面冷却的热管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 |
CN108648837A (zh) | 一种全自然循环的模块式小型反应堆 | |
US4950448A (en) | Passive heat removal from containment | |
JPH04232496A (ja) | 液体金属冷却式原子炉用受動冷却安全系 | |
CN106816186A (zh) | 一种基于分离式热管的一体化压水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 |
FI129308B (en) | A nuclear reactor module and a nuclear district heating reactor comprising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 |
US3383285A (en) | Liquid reflector control for nuclear reactors | |
CN106710645B (zh) | 一种用于核能系统的主回路循环装置 | |
CN108766592A (zh) | 一种闪蒸驱动的全自然循环一体化压水堆 | |
WO2020151588A1 (zh) | 一种具有迷宫式流道的池式铅基快堆 | |
JPH0318792A (ja) | 受動形冷却装置 | |
JP2012154644A (ja) | 原子炉格納容器の熱輸送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
CN106448757B (zh) | 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 | |
US3212986A (en) | Three tank separate superheat reactor | |
CN113593733A (zh) | 一种非能动钢制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 | |
CN104464841B (zh) | 压水堆内置蒸汽稳压器隔热板及其构成的一体化压水堆 | |
US4998509A (en) | Passive heat removal from containment | |
Raqué et al. | Design and 1D analysis of the safety systems for the SCWR fuel qualification test | |
CN206259182U (zh) | 一种具有非能动堆芯余热排出的反应堆 | |
CN111883269B (zh) | 用于浮动核电站的熔融物堆内滞留非能动冷却系统及方法 | |
CN115240879A (zh) | 一种双层安全壳反应堆安全系统及反应堆系统 | |
JP7416544B2 (ja) | 溶融塩高速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