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6249520A - 光路变更装置和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光路变更装置和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49520A
CN106249520A CN201610380282.1A CN201610380282A CN106249520A CN 106249520 A CN106249520 A CN 106249520A CN 201610380282 A CN201610380282 A CN 201610380282A CN 106249520 A CN106249520 A CN 1062495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arts
light source
light path
path 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802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泷泽孝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180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700379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180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700379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495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495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02B7/18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sation
    • G02B7/181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sation with cooling or heat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13Plural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66Reflectors in illumination bea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光路变更装置和投影仪,能够高效地冷却反射部件。光路变更装置具有:反射部件,其使所射入的光向规定的反射方向反射;以及保持反射部件的壳体,壳体具有沿着与反射方向垂直的方向隔着反射部件的第1面和第2面,第1面和第2面分别具有开口部,冷却气体从第1面的开口部向第2面的开口部流通。

Description

光路变更装置和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路变更装置和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的投影仪,其具有:照明装置;对从该照明装置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的光调制装置;以及将该图像放大投影于屏幕等被投影面上的投影光学装置。
作为这种投影仪,已知具有将从多个光源射出的光合成来射出照明光的照明装置的投影仪(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投影仪的照明装置具有:对置配置的2个光源和配置于该2个光源之间的光路变更部件;同样对置配置的2个光源;以及配置于该2个光源之间的光路变更部件。从这些各光源射出的光被光路变更部件(反射部件)反射而被平行化后,射出到照明装置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90877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的照明装置中的各光路变更部件受到由于所射入的光而产生的热的影响,从而有可能使得该光路变更部件的位置偏离设计上的位置,无法向期望的反射位置反射从光源射出的光。因此,希望提出能够高效地冷却光路变更部件(反射部件)的结构。此外,专利文献1所述的照明装置的各光路变更部件等光学部件直接固定于照明装置内,因此例如在构成照明装置的部件的精度低的情况下,存在无法以期望的位置和角度固定光路变更部件(反射部件)的问题。因此,希望提出能够高精度地固定反射部件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部分,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冷却反射部件的光路变更装置和投影仪。
本发明第1方面的光路变更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光路变更装置具有:反射部件,其使所射入的光向规定的反射方向反射;以及保持所述反射部件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沿着与所述反射方向垂直的方向隔着所述反射部件的第1面和第2面,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分别具有开口部,冷却气体从所述第1面的开口部向所述第2面的开口部流通。
根据上述第1方面,冷却气体在壳体内向与反射部件的反射面和该反射面的反方向侧的面大致垂直的方向流通,因此能够冷却反射部件,并且将冷却该反射部件后的冷却气体向壳体外排出。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上述反射部件。
上述第1方面中,优选所述第1面的开口部和所述第2面的开口部分别形成于使得冷却气体向所述反射部件的反射面的相反侧流通的位置。
这里,在壳体内流通的冷却气体有时会含有尘埃,如果该冷却气体在反射部件的反射面侧流通,则会存在该尘埃附着于反射面上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反射部件对光的反射效率可能会降低。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第1方面,冷却气体在反射部件的反射面的相反侧流通,因此相比冷却气体在反射部件的反射面侧流通的情况而言,能够降低尘埃附着于该反射部件的反射面上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尘埃的附着导致光的反射效率降低的情况。
上述第1方面中,优选所述壳体具有保持所述反射部件的保持部,所述第1面的开口部和所述第2面的开口部形成于使得冷却气体向所述反射部件的与反射面相反一侧的面和所述保持部中的至少一方流通的位置。
另外,保持部例如除了包含从壳体的内表面立起来支承反射部件的支承壁之外,在壳体上设置有固定反射部件的固定部件的情况下,还包含该固定部件。
根据上述第1方面,冷却气体向反射部件的与反射面相反一侧的面和保持部中的至少一方流通。其中,冷却气体向该相反侧的面流通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该冷却气体直接冷却反射部件,在冷却气体向保持部流通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冷却气体对从反射部件被传导热的保持部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间接冷却反射部件。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反射部件。而且,冷却气体如上进行流通,能够抑制该冷却气体在反射面侧流通,能够可靠地抑制冷却气体中包含的尘埃附着于反射面上。
上述第1方面中,优选所述保持部由热传导性材料构成。
另外,作为上述热传导性材料,可例示出压铸铝等金属材料。
根据上述第1方面,保持部由热传导性材料构成,因此能够将反射部件的热可靠地传导至保持部,冷却气体向该保持部流通,从而能够可靠地冷却该反射部件。
本发明第2方面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上述光路变更装置;光源单元,其具有朝向所述光路变更装置射出光的多个光源;以及冷却装置,其使冷却气体向所述第1面的开口部流通。
根据上述第2方面,可获得与上述第1方面的光路变更装置同样的效果。此外,通过冷却装置使得冷却气体向上述第1面的开口部流通,因此能够可靠地冷却光路变更装置。
本发明第3方面的光路变更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光路变更装置具有:反射部件,其使所射入的光向一个方向反射;以及容纳所述反射部件的壳体,所述壳体构成为具有第1部件和第2部件,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在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组合的方向上为大致相同的尺寸。
这里,在第1部件和第2部件通过注塑成形而分别形成的情况下,对于上述组合方向上的尺寸较大的部件而言,需要起模斜度设定得较大。此时,例如在形成有从第1部件和第2部件中的任意一方立起以保持反射部件的保持部(壁和槽)的情况下,如果上述部件的起模斜度变大,则该保持部会翘曲,难以相对于底部垂直设置反射部件,存在反射部件的配置精度变低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根据上述第3方面,第1部件和第2部件在组合的方向上构成为大致相同的尺寸,因而相比通过其中任意的上述组合方向上的尺寸较大的部件和较小的部件的组合构成壳体的情况而言,能够使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在上述组合方向的起模斜度大致相同。由此,在第1部件和第2部件上分别形成有保持部的情况下,能够降低该保持部翘曲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将反射部件高精度地固定于壳体。
上述第3方面中,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优选为大致相同形状。
根据上述第3方面,在第1部件和第2部件通过同一模具注塑成型的情况下,都通过同一模具制造出来,因此能够缩短制造时间并削减制造成本。
上述第3方面中,优选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通过压铸成型。
另外,作为上述压铸,除了压铸铝之外,还可以例示出压铸镁等。
根据上述第3方面,第1部件和第2部件通过压铸成型,因此能够提高壳体的强度,并且能够减少热变形的发生,能够更高精度地固定反射部件。此外,第1部件和第2部件都通过压铸成型,因此能够提高通过它们的组合而构成的壳体的热传导性,能够将基于入射到反射部件的光而产生的热高效地传导至壳体。
上述第3方面中,优选该光路变更装置具有光学转换部件,该光学转换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对被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的光学特性进行转换。
另外,作为光学转换部件,除了平行化透镜之外,还可以例示出使入射的光均一化的均一化装置等。
根据上述第3方面,由于具有这种光学转换部件,从而能够提高光路变更装置的通用性。此外,能够将光学转换部件高精度地固定于壳体。
上述第3方面中,优选该光路变更装置具有:第1施力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1部件,对所述光学转换部件向所述第2部件侧施力;槽部,其位于所述第2部件,所述光学转换部件配置于该槽部;以及第2施力部件,其配置于所述槽部与所述光学转换部件之间,对所述光学转换部件向所述槽部的内表面施力。
根据上述第3方面,能够通过第1施力部件和第2施力部件将光学转换部件在第1部件侧和第2部件侧分别可靠地固定于壳体。因此,能够高精度地维持在壳体上固定的反射部件和光路转换部件的安装状态。
本发明第4方面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上述光路变更装置;以及光源单元,其具有朝向所述光路变更装置射出光的多个光源装置。
根据上述第4方面,可获得与上述第3方面的光路变更装置同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构成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光源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从沿着自各光源装置射出的光的射出方向的方向观察该光源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从光的射出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图。
图7是从光的射出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取下了第1反射镜、第2反射镜和第1透镜的状态的照明装置的图。
图8是表示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第1透镜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第2透镜的示意图。
图10是从光的射出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光的射出方向侧观察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装置的下面部侧的立体图。
图12是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装置的顶面部的平面图。
图13是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装置的底面部的平面图。
图14是从光的射出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装置的主视图。
图15是从光的射出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构成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壳体的框架部件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光的射出方向侧观察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框架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光的射出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第2框架部件的立体图。
图18是从光的射出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安装有反射镜、第1透镜和第2透镜的状态的第2框架部件的立体图。
图19是从光的射出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装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在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基座部件上固定的第1灯单元、第2灯单元和光路变更装置的平面图。
图21是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22是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23是表示对上述一个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装置进行冷却的冷却气体的流路的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2:外装壳体,31:照明装置,36:基座部件,3621、3622:卡合部,41、41A、41B、41C、41D:光源装置,4A:第1灯单元(光源单元),4B:第2灯单元(光源单元),5:光路变更装置,50:壳体,51:上面部(第2面),511、512、513、514、515、516、517:开口部,5181、5191:板簧部件(第1施力部件),52:下面部(第1面),521、522,523、524,525、526、527:开口部,57、57A、57B、57C、57D:反射镜(反射部件),571A、571B、571C、571D:保持部,58:第1透镜(光学变更部件),59:第2透镜(光学变更部件),F:框架部件,FL:第2框架部件(第2部件),FU:第1框架部件(第1部件),K:板簧部件(第2施力部件),9:冷却装置,R1:冷却气体,R2:冷却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投影仪的外观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概要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是对从后述的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并将该图像放大投影于屏幕等被投影面上的投影型显示装置。
该投影仪1是具有4个光源装置41A~41D(参照图2)的多灯型的投影仪。关于从这4个光源装置41A~41D射出的光,具体情况将在后面叙述,但其被光路变更装置5向同方向反射而从照明装置31射出,通过多个光学部件后入射到光调制装置。
外装壳体2形成为具有顶面部21、底面部22、正面部23、背面部24、左侧面部25和右侧面部26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在顶面部21设置有一对把手部211,该一对把手部211在使用者把持投影仪1或者在设置于天花板等的器具上固定投影仪1时使用。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底面部22上设置有在载置于设置台等的设置面上时与该设置面接触的脚部。
在正面部23上形成有供构成后述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投影光学装置35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231。
在背面部24形成有用于将后述的第1灯单元4A、第2灯单元4B(参照图2)和光路变更装置5(参照图2)以能够更换的方式收纳于外装壳体2内的开口部(省略图示),该开口部被罩部件(省略图示)覆盖。
除此以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右侧面部26形成有将外装壳体2外的空气导入内部的导入口,在左侧面部25形成有将外装壳体2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排气口。
[投影仪的内部结构]
图2是表示投影仪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投影仪1除了具有上述外装壳体2之外,如图2所示,还具有配置于该外装壳体2内的图像形成装置3和冷却该投影仪1的结构部件的冷却装置9。此外,后面会具体描述,在外装壳体2内设置有用于收纳光路变更装置5的收纳部27。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投影仪1具有控制该投影仪1的控制装置和对构成该投影仪1的电子部件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图像形成装置3形成与从上述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并进行投影。该图像形成装置3具有照明装置31、均一化装置32、色分离装置33、电气光学装置34、投影光学装置35、基座部件36和光学部件用壳体37。
其中,与光学部件用壳体37连接的基座部件36具备收纳固定照明装置31的功能。
此外,光学部件用壳体37是在内部设定有照明光轴Ax的箱状壳体,均一化装置32和色分离装置33配置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7内的照明光轴Ax上的位置。此外,照明装置31、电气光学装置34和投影光学装置35虽然位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7外,然而根据该照明光轴Ax而配置。
照明装置31向均一化装置32射出平行光。后面详细叙述该照明装置31的结构。
均一化装置32使从照明装置31射出的光束的在与中心轴垂直的面内的照度均一化。该均一化装置32具有影院滤化器321、第1透镜阵列322、UV滤镜323、第2透镜阵列324、偏光转换元件325和重叠透镜326。
其中,偏光转换元件325将入射的光的偏光方向排列为一种。
色分离装置33将从均一化装置32入射的光束分离为红(R)、绿(G)和蓝(B)的3色光。该色分离装置33具有分色镜331、332、反射镜333~336和中继透镜337、338。
电气光学装置34在根据图像信息对分离后的各色光进行了调制后,对调制后的各色光进行合成。该电气光学装置34具有针对各色光而分别设置的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341(设红、绿和蓝用的液晶面板分别为341R、341G、341B),具有入射侧偏光板342和射出侧偏光板343以及1个色合成装置344。其中,作为色合成装置344,可采用分色棱镜。
投影光学装置35是将通过色合成装置344而合成的光束(形成图像的光束)放大投影于上述被投影面上的投影透镜。作为这种投影光学装置35,可采用在镜筒内配置有多个透镜而成的组合透镜。
[照明装置的结构]
照明装置31如图2所示,具有分别固定于第1灯单元4A和第2灯单元4B上的多个光源装置。这多个光源装置相当于本发明的多个光源(第1~第4光源),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4个光源装置41(41A~41D)。除此之外,照明装置31具有使从各光源装置41A~41D射出的光反射并在规定的一个方向对齐而射出的光路变更装置5。此外,第1灯单元4A具有光源装置41A和光源装置41C,第2灯单元4B具有光源装置41B和光源装置41D。这些第1灯单元4A和第2灯单元4B隔着光路变更装置5而分别配置于X方向侧和X方向的反方向侧。另外,第1灯单元4A和第2灯单元4B相当于本发明的多个光源单元。
[光源装置的结构]
图3是表示光源装置41的结构的剖视图。
光源装置41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发光管411;在位于该发光管411的一端侧的密封部4112上固定的反射镜412;以及将这些部件收纳于内部的收纳体413。其中,反射镜412将从发光管411的发光部4111射出的光在一个方向对齐而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镜412构成为反射面4121是椭圆面的椭圆面反射镜。
收纳体413在与反射镜412的反射面4121对置的正面部413A上形成有供被该反射镜412反射的光和从发光部4111直接入射的光通过的开口部4131。该开口部4131以通过发光部4111的中心且沿着发光管411的中心轴的假想线为中心而形成。
[光源装置的配置]
图4是表示光源装置41A~41D的配置的示意图。另外,图4中省略了第1和第2灯单元4A、4B的图示。此外,为了易于理解光路变更装置5的内部结构,通过剖视图进行表示。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光源装置41(41A~41D)中,光源装置41A、41C和光源装置41B、41D如图4所示,隔着光路变更装置5而彼此配置于相反侧,这些光源装置41A~41D分别朝向该光路变更装置5射出光。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照明装置31的光的射出方向作为Z方向,将与该Z方向分别垂直且彼此互相垂直的方向作为X方向和Y方向。本实施方式中,Z方向是从外装壳体2的背面部24朝向正面部23的方向,因而将X方向作为从外装壳体2的左侧面部25朝向右侧面部26的方向,将Y方向作为从外装壳体2的底面部22朝向顶面部21的方向进行说明。
光源装置41A、41C相对于光路变更装置5配置于X方向侧,光源装置41B、41D相对于光路变更装置5位于X方向的相反侧。其中,光源装置41A和光源装置41C沿着Z方向按照光源装置41A、光源装置41C的顺序配置。同样地,光源装置41B和光源装置41D沿着Z方向按照光源装置41D、光源装置41B的顺序配置。由此,从光源装置41A和光源装置41C射出的射出光L11、L31向X方向的反方向射出,从光源装置41B和光源装置41D射出的射出光L21、L41向X方向射出。
图5是从X方向侧观察光源装置41A~41D的示意图。另外,图5中,为了便于理解该光源装置41A~41D的位置关系,仅示出了光源装置41A~41D的收纳体413和开口部4131。此外,通过实线示出收纳光源装置41A、41C的收纳体413的开口部4131,通过虚线示出收纳光源装置41B、41D的收纳体413的开口部4131。
收纳体413的沿着Y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如图4和图5所示,大于开口部4131在该方向上的尺寸。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源装置41A的照射区域外配置光源装置41D的情况下,无需使高度位置按照该收纳体413的沿着Y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而不同,以如下状态配置:以光源装置41A的收纳体413的开口部4131与光源装置41D的收纳体413的开口部4131不重叠的方式,使得光源装置41A和光源装置41D各自在沿着Y方向的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不同。即,光源装置41A的收纳体413的一部分与光源装置41D的收纳体413的一部分在从沿着X方向的方向观察时重叠。与此同样地,在光源装置41B的照射区域外配置光源装置41C的情况下,也以如下状态配置:以光源装置41B的收纳体413的开口部4131与光源装置41C的收纳体413的开口部4131不重叠的方式使得各自在沿着Y方向的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不同。即,光源装置41B的收纳体413的一部分与光源装置41C的收纳体413的一部分在从沿着X方向的方向观察时重叠。
此外,包含从光源装置41A射出的射出光L11的中心轴P1和从光源装置41B射出的射出光L21的中心轴P2的第1平面H1如图5所示,与包含从光源装置41C射出的射出光L31的中心轴P3和从光源装置41D射出的射出光L41的中心轴P4的第2平面H2分别平行且离开。即,光源装置41A和光源装置41B在沿着Y方向的方向上配置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处,光源装置41C和光源装置41D配置于与上述光源装置41A、41B不同的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处。
如上配置的光源装置41A~41D中的从光源装置41A射出的光入射到光路变更装置5的反射镜57A,从光源装置41B射出的光入射到反射镜57B。此外,从光源装置41C射出的光入射到反射镜57C,从光源装置41D射出的光入射到反射镜57D。
[光路变更装置的概要结构]
光路变更装置5如上所述,使从各光源装置41(41A~41D)入射的光在Z方向上对齐而射出,并使该光入射到上述均一化装置32。该光路变更装置5具有壳体50、对应于各光源装置41(41A~41D)而设置的反射镜57(57A~57D)、以及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另外,后面描述保持这些反射镜57、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的壳体50和壳体50内的保持结构。
反射镜57A将从光源装置41A入射的光向Z方向反射。此外,反射镜57B将从光源装置41B入射的光向Z方向反射。进而,反射镜57C将从光源装置41C入射的光向Z方向反射。而且,反射镜57D将从光源装置41D入射的光向Z方向反射。即,反射镜57A~57D具备使所入射的光向Z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规定的反射方向的方向)反射的功能。此外,这些被反射的光通过第1和第2透镜58、59而入射到均一化装置32。
反射镜57A和反射镜57D如图4所示,配置于光源装置41A与光源装置41D之间,反射镜57B和反射镜57C配置于光源装置41B与光源装置41C之间。此外,在反射镜57A、57D与反射镜57B、57C之间配置有第1透镜58,在反射镜57B、57C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2透镜59。
另外,反射镜57A~57D相当于本发明的反射部件,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相当于本发明的光学转换部件。
[反射镜的配置]
图6是从Z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照明装置31的图,图7是从Z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取下了光源装置41A、41D、反射镜57A、57D以及第1透镜58的状态的照明装置31的图。另外,图6和图7中,通过虚线示出反射镜57A~57D。
反射镜57A如图4和图6所示,配置于光源装置41A和光源装置41D之间,并且配置于与光源装置41A对置的位置处。此外,反射镜57D配置于光源装置41A和光源装置41D之间,并且配置于与光源装置41D对置的位置处。
反射镜57C如图4和图7所示,配置于光源装置41C和光源装置41B之间,并且配置于与光源装置41C对置的位置处。此外,反射镜57B配置于光源装置41C和光源装置41B之间,并且配置于与光源装置41B对置的位置处。
[第1透镜的结构和配置]
图8是从Z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第1透镜58的图。
第1透镜58如图8所示,具有基板581、小透镜582A、582D。这些小透镜582A、582D呈以规定的曲率突出的形状,且具备使所入射的光平行化的功能。另外,小透镜582A、582D的曲率被设定为大致相同。
此外,基板581形成为矩形板状,在该基板581的Z方向反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小透镜582A、582D。
该第1透镜58如图2和图4所示,在沿着Z方向的方向上,配置于反射镜57A、57D与反射镜57B、57C之间。
[第2透镜的结构和配置]
图9是从Z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第2透镜59的图。
第2透镜59如图9所示,具有基板591、小透镜592B、592C。这些小透镜592B、592C呈以与上述规定的曲率不同的曲率突出的形状,且具备使所入射的光平行化的功能。另外,小透镜592B、592C的曲率被设定为大致相同。
基板591形成为矩形板状,在该基板591的Z方向反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小透镜592C和小透镜592B。此外,在基板591的未形成小透镜592B、592C的区域上形成有透过区域Ar1、Ar2,该透过区域Ar1、Ar2具备使所入射的光透过的功能。
该第2透镜59如图2和图4所示,在沿着Z方向的方向上,配置于比反射镜57B、57C靠Z方向侧的位置处。
这里,在光路变更装置5内配置的上述反射镜57A~57D、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例如分别固定于以下说明的壳体50内。以下详细说明光路变更装置5。
[光路变更装置的结构]
图10是从Z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光路变更装置5的后述的上面部51侧的立体图,图11是从Z方向侧观察光路变更装置5的后述的下面部52侧的立体图,图12是从Y方向侧观察光路变更装置5的平面图,图13是从Y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光路变更装置5的平面图,图14是从Z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光路变更装置5的主视图。
光路变更装置5如图10~图14所示,具有壳体50。该壳体50具体在后文描述,其由通过压铸铝成型的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构成。壳体50形成为具有上面部51、下面部52、遮光面部53、射出面部54、第1侧面部55和第2侧面部56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另外,第1框架部件FU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部件,第2框架部件FL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部件。
[上面部和下面部的结构]
如图10~图14所示,在上面部51形成有多个开口部511~517和槽部518、519。此外,在下面部52形成有多个开口部521~527和槽部528、529。在这些多个开口部511~517、521~527中,开口部511、521分别呈大致三角形状而形成于上面部51和下面部52的最靠Z方向的反方向侧的位置处。此外,开口部512、513和开口部522、523分别在沿着X方向的方向上对置,并且呈大致梯形状形成于开口部511、521与槽部518、528之间。进而,在槽部518、528的Z方向侧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部514、524,在该开口部514、524的Z方向侧形成有与上述开口部511、521相同形状的开口部515、525。此外,在开口部515、525的Z方向侧形成有与上述开口部512、522和开口部513、523相同形状的开口部516、526和开口部517、527。而且,在上面部51和下面部52的最靠Z方向侧的位置处形成有与上述槽部518、528相同形状的槽部519、529。
另外,顶面部5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面部,底面部5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面部。
此外,上述开口部511、521如图12和图13所示,形成于能够对保持反射镜57A、57D的保持部571A、571D的Z方向反方向侧的面进行冷却的位置。同样地,开口部515、525形成于能够对保持反射镜57B、57C的保持部571B、571C的Z方向反方向侧的面进行冷却的位置。具体在后面叙述,但从上述冷却装置9供给的冷却气体从开口部521、525朝向开口部511、515流通。由此,各保持部571A~571D被冷却空气冷却。
另外,保持部571A~571D相当于本发明的反射部件保持部。
此外,在上面部51的槽部518、519如图10和图12所示,分别通过螺钉S1固定有板簧部件5181、5191。该板簧部件5181、5191具有插入槽部518、519的凸部(省略图示),且在该凸部插入槽部518、519的状态下通过螺钉S1而固定于上面部51。插入该槽部518、519的上述凸部具备夹持上述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的功能。换言之,板簧部件5181、5191具备将第1和第2透镜58、59保持于上面部51侧、即Y方向侧的功能。另外,板簧部件5181、519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施力部件。
[遮光面部的结构]
遮光面部53具备抑制从上述光源装置41A~41D向光路变更装置5的第1和第2侧面部55、56射出的射出光在Z方向的反方向泄漏的功能。因此,遮光面部53如图14所示,不同于上述上面部51、下面部52、射出面部54和第1和第2侧面部55、56,未形成有开口部。此外,遮光面部53具有把持部531和延长部532。该把持部531如图10和图14所示,形成于遮光面部53的大致中央部分。该把持部531具有Y方向侧的端部和Y方向反方向侧的端部分别向Y方向的反方向和Y方向侧凹陷而成的凹部5311、5312。
此外,延长部532由与构成遮光面部53的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中的、第2框架部件FL的Y方向反方向侧的端部连接的矩形板状的延长部件F20构成(参照图17)。
[射出面部的结构]
射出面部54具备将通过光路变更装置5对齐了方向的光朝向位于Z方向的均一化装置32射出的功能。因此,在射出面部54的大致中央部分,如图11所示,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部541。该开口部541形成为与包括上述第2透镜59的基板591上的小透镜592B、592C和透过区域Ar1、Ar2的区域大致相同的大小。此外,在射出面部54的Y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在Z方向突出的2个突出部542。该突出部542在光路变更装置5安装于投影仪1内时与上述基座部件36连接。
[侧面部的结构]
在第1侧面部55如图11所示,形成有3个开口部551、552、553和导轨554、555。这3个开口部551~553分别形成为矩形状,其中,开口部551如图4所示,形成于与光源装置41A对置的位置处。由此,从该光源装置41A射出的射出光L11通过开口部551而入射到光路变更装置5内。此外,开口部553形成于与光源装置41C对置的位置处,从该光源装置41C射出的射出光L31通过该开口部551而入射到光路变更装置5内。进而,开口部552形成于开口部551与开口部553之间。
导轨554、555如图11和图14所示,隔着上述开口部551~553而形成于Y方向侧和Y方向的反方向侧。具体而言,导轨554沿着第1侧面部55的Y方向侧的缘部形成,导轨555沿着该第1侧面部55的Y方向反方向侧的缘部形成。这些导轨554、555与上述基座部件36的卡合部3621、3622卡合(参照图20)。
在第2侧面部56如图10所示,形成有3个开口部561、562、563和导轨564、565。这3个开口部561~563分别形成为矩形状,其中,开口部561如图4所示,形成于与光源装置41D对置的位置处。由此,从该光源装置41D射出的射出光L41通过开口部561而入射到光路变更装置5内。此外,开口部563形成于与光源装置41B对置的位置处,从该光源装置41B射出的射出光L21通过该开口部561而入射到光路变更装置5内。进而,开口部562形成于开口部561与开口部563之间。另外,上述开口部551~553和开口部561~563分别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
导轨564、565如图10和图14所示,隔着上述开口部561~563形成于Y方向侧和Y方向的反方向侧。具体而言,导轨564沿着第2侧面部56的Y方向侧的缘部形成,导轨565沿着该第2侧面部56的Y方向反方向侧的缘部形成。这些导轨564、565与上述基座部件36的卡合部3631、3632卡合(参照图20)。
[框架部件的结构]
图15是从Z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构成壳体50的框架部件F的立体图,图16是从Z方向侧观察框架部件F的立体图。
光路变更装置5的壳体50如图10所示,由2个框架部件FU、FL构成。将这2个框架部件FU、FL中的配置于Y方向侧且构成壳体50的上面部51的框架部件作为第1框架部件FU,将构成下面部52的框架部件作为第2框架部件FL。这些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是通过同一模具注塑成型的大致相同形状的压铸铝成型品。即,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的沿着Y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第2框架部件FL,对第1框架部件FU省略说明。
第2框架部件FL如图15和图16所示,具有下面构成部F1、遮光面构成部F2、射出面构成部F3、第1侧面构成部F4和第2侧面构成部F5。其中,下面构成部F1构成上述壳体50的上面部51和下面部52中的任意一方。该下面构成部F1形成有相当于上述壳体50的各多个开口部511~517、521~527的开口部F11~F17,除此之外,在Y方向侧的内表面F1A形成有从该内表面F1A在Y方向延伸的镜固定部F6、F7。这些镜固定部F6、F7具备分别固定上述反射镜57A~57D的功能。其中,镜固定部F6形成于上述内表面F1A的开口部F11与开口部F13之间,镜固定部F7形成于上述内表面F1A的开口部F15与开口部F16之间。
这些镜固定部F6、F7具有镜固定基准面F6A、F7A,该镜固定基准面F6A、F7A被设定为使分别从光源装置41A~41D射出的射出光向Z方向反射的角度。具体而言,镜固定部F6的镜固定基准面F6A形成于上述开口部F13侧。同样地,镜固定部F7的镜固定基准面F7A形成于上述开口部F16侧。此外,镜固定部F6、F7具有沿着该镜固定基准面F6A、F7A的大致L字型的槽部F61、F71。进而,在镜固定部F6、F7的Y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2个孔部F62、F72。由此,上述反射镜57A~57D分别嵌入镜固定部F6、F7的槽部F61、F71,通过上述孔部F62、F72而被螺钉固定(参照图18)。
另外,镜固定部F6、F7构成上述壳体50的保持部571A~571D的一部分。此外,镜固定部F6、F7通过压铸铝成型,因此,如果反射镜57A~57D的温度由于上述射出光L11~L41而上升时,该反射镜57A~57D的热会被传导至该镜固定部F6、F7。
遮光面构成部F2构成上述壳体50的遮光面部53的一部分。该遮光面构成部F2具有把持部件F21、凹部F22、孔部F23、F24、突起F25和凹部F26。把持部件F21相当于上述把持部531的一部分。该把持部件F21设置于遮光面构成部F2的大致中央部分,呈延伸至Y方向侧的端部的形状。此外,在把持部件F21的Y方向反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凹部F22。该凹部F22相当于上述壳体50的凹部5311、5312。进而,在遮光面构成部F2的两侧部形成有孔部F23、F24。此外,突起F25和凹部F26在遮光面构成部F2的Y方向侧的端部配置于隔着把持部件F21对置的位置处。该突起F25形成为嵌入凹部F26的形状,因此,在第2框架部件FL上重叠配置第1框架部件FU时,第1框架部件FU的突起F25嵌合于第2框架部件FL的凹部F26,第2框架部件FL的突起F25嵌合于第1框架部件FU的凹部F26。即,突起F25和凹部F26具备作为定位部件的功能。
射出面构成部F3构成上述壳体50的射出面部54的一部分。该射出面构成部F3形成为大致U字状,在该射出面构成部F3的两侧部形成有孔部F31、F32。具体而言,在第2框架部件FL上重叠配置第1框架部件FU时,第1框架部件FU的孔部F31、F32与第2框架部件FL的孔部F31、F32重叠,通过将螺钉S2螺合于该孔部F31、F32,从而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牢固地被固定起来(参照图12和图13)。
第1侧面构成部F4具有多个立起部F41、F42、F43、F44和导轨F45。这些立起部F41~F44形成为从下面构成部F1的X方向反方向侧的端部朝向Y方向延伸的矩形状。其中,立起部F41位于最靠Z方向反方向侧的位置处,且与遮光面构成部F2连接。此外,立起部F42位于比立起部F41靠Z方向侧的位置处,立起部F43位于比该立起部F42靠Z方向侧的位置处。进而,立起部F44位于最靠Z方向侧的位置处,且与射出面构成部F3连接。导轨F45在第1侧面构成部F4的Y方向反方向侧形成于比上述立起部F41~F44靠Y方向反方向侧的位置,且通过在沿着Z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槽构成。其中,在立起部F42、F44的内侧面形成有在Y方向延伸的槽部F421、F441。上述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分别嵌入于该槽部F421、F441。
另外,该导轨F45相当于上述壳体50的导轨554、565。
第2侧面构成部F5具有多个立起部F51、F52、F53、F54和导轨F55。这些立起部F51~F54形成为从下面构成部F1的X方向侧的端部朝向Y方向延伸的矩形状。其中,立起部F51位于最靠Z方向反方向侧的位置处,且与遮光面构成部F2连接。此外,立起部F52位于比立起部F51靠Z方向侧的位置处,立起部F53位于比该立起部F52靠Z方向侧的位置处。进而,立起部F54位于最靠Z方向侧的位置处,且与射出面构成部F3连接。导轨F55在第2侧面构成部F5的Y方向的反方向侧,形成于比上述立起部F51~F54靠Y方向反方向侧的位置,且通过在沿着Z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槽构成。其中,在立起部F52、F54的内侧面形成有在Y方向延伸的槽部F521、F541。上述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分别嵌入于该槽部F521、F541。另外,该导轨F55构成上述壳体50的导轨555、564。
[光路变更装置的组装方法]
图17是从Z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第2框架部件FL的立体图,图18是从Z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安装有反射镜57C、57D、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的状态的第2框架部件FL的立体图,图19是从Z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光路变更装置5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另外,图19中,在第1框架部件FU上省略了镜固定部F6、F7。
首先,作业者在图15和图16所示状态的第2框架部件FL的遮光面构成部F2上如图17所示安装延长部件F20。此外,作业者在射出面构成部F3上安装突出部F30。另外,延长部件F20构成上述壳体50的遮光面部53的一部分,突出部F30构成上述壳体50的突出部542。
进而,作业者如图18所示,沿着镜固定部F6、F7的镜固定基准面F6A、F7A将反射镜57C、57D嵌入槽部F61、F71。此后,用固定部件F63、F73覆盖该反射镜57C、57D,将螺钉S3螺合于上述孔部F62、F72。由此,通过孔部F62、F72将反射镜57C、57D螺钉固定于镜固定部F6、F7。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作业者对第1框架部件FU也进行同样的作业。具体而言,作业者沿着第1框架部件FU的镜固定部F6、F7的镜固定基准面F6A、F7A将反射镜57A、57B嵌入槽部F61、F71。此后,用固定部件F63、F73覆盖该反射镜57A、57B,将螺钉S3螺合于上述孔部F62、F72。由此,通过孔部F62、F72将反射镜57A、57B螺钉固定于镜固定部F6、F7。
返回图18,作业者将第1透镜58嵌入在固定有反射镜57C、57D的第2框架部件FL的立起部F42、F52上形成的槽部F421、F521。此后,作业者在槽部F421、F521与第1透镜58之间嵌入板簧部件K。同样地,作业者将第2透镜59嵌入形成于立起部F44、F54上的槽部F441、F541。然后,作业者在槽部F441、F541与第2透镜59之间嵌入板簧部件K。由此,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被固定于第2框架部件FL。
另外,这些槽部F421、F441、F521、F541相当于本发明的光学转换部件保持部,板簧部件K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施力部件。
而且,作业者如图19所示,在第2框架部件FL上重叠第1框架部件FU。此时,在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的遮光面构成部F2上形成的突起F25以嵌合于凹部F26的方式定位,并且在第2框架部件FL上重叠第1框架部件FU。进而,作业者将螺钉S2螺合于孔部F23、F24、F31、F32。由此,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被固定,构成壳体50。这样就构成了光路变更装置5。
[光路变更装置的安装结构]
图20是表示固定于投影仪1的基座部件36上的第1灯单元4A、第2灯单元4B和光路变更装置5的平面图。
光路变更装置5如图20所示,安装于投影仪1的基座部件36。该基座部件36具有底面部361和延伸部362、363。底面部361固定于投影仪1的底面部22。在该底面部361固定有向Y方向侧延伸的板状的延伸部362、363。延伸部362具有从该延伸部362的X方向反方向侧的面362A向X方向的反方向侧突出的2个卡合部3621、3622。其中,卡合部3621卡合于光路变更装置5的导轨554,卡合部3622卡合于光路变更装置5的导轨555。另一方面,延伸部363具有从该延伸部363的X方向侧的面363A向X方向侧突出的2个卡合部3631、3632。其中,卡合部3631卡合于光路变更装置5的导轨564,卡合部3632卡合于光路变更装置5的导轨565。
第1灯单元4A如图20所示,具有从Z方向反方向侧的矩形状的面42A向X方向的相反侧延伸的延伸部421A。该延伸部421A以在第1灯单元4A固定于基座部件36时与光路变更装置5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被固定。此外,第2灯单元4B具有从Z方向反方向侧的矩形状的面42B向X方向侧延伸的延伸部421B。该延伸部421B以在第2灯单元4B固定于基座部件36时与光路变更装置5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被固定。即,以延伸部421A、421B覆盖光路变更装置5的X方向侧的端部和X方向的反方向侧的端部的方式,将第1灯单元4A和第2灯单元4B固定于延伸部。
此外,第1灯单元4A具有从延伸部421A向Z方向的反方向侧突出的把持部422A。进而,第2灯单元4B具有从延伸部421B向Z方向的反方向侧突出的把持部422B。这些把持部422A、422B形成为大致U字状。
根据这种结构,作业者把持光路变更装置5的把持部531,将各导轨554、555、564、565卡合于上述卡合部3621、3622、3631、3632,并在Z方向上推入,从而将光路变更装置5固定于基座部件36。进而,把持第1灯单元4A和第2灯单元4B的把持部422A、422B,以隔着光路变更装置5的方式在Z方向上推入,从而将第1灯单元4A和第2灯单元4B固定于基座部件36。即,照明装置31被固定于投影仪1内。
另一方面,为进行维护等而将第1灯单元4A、第2灯单元4B和光路变更装置5从投影仪1中取出的情况下,把持第1灯单元4A和第2灯单元4B的把持部422A、422B,并向Z方向的反方向侧拉拽,从而将第1灯单元4A和第2灯单元4B从投影仪1取下。进而,将光路变更装置5的把持部531向Z方向的反方向侧拉拽,从而能够将该光路变更装置5从投影仪1取出。另外,光路变更装置5被延伸部421A、421B限制住在沿着Z方向的方向上的移动,因而在将该光路变更装置5从投影仪1取出时,首先需要取下第1灯单元4A和第2灯单元4B。
[光路变更装置的光路变更]
图21是从X方向的反方向侧观察光路变更装置5的侧视图,图22是从X方向侧观察光路变更装置5的侧视图。另外,图21和图22中,通过虚线示出与各反射镜57A~57D分别对应的光源装置41A~41D的开口部4131。
通过上述结构,光路变更装置5将从各光源装置41(41A~41D)入射的光在Z方向上对齐而射出,并使该光入射到上述均一化装置32。具体而言,从光源装置41D的开口部4131射出的射出光L41如图3和图21所示,通过光路变更装置5的开口部561入射到反射镜57D,并由该反射镜57D朝向Z方向反射。此外,从光源装置41B的开口部4131射出的射出光L21如图3和图21所示,通过光路变更装置5的开口部563入射到反射镜57B,并由该反射镜57B朝向Z方向反射。
此外,从光源装置41A的开口部4131射出的射出光L11如图3和图22所示,通过光路变更装置5的开口部551入射到反射镜57A,并由该反射镜57A朝向Z方向反射。此外,从光源装置41C的开口部4131射出的射出光L31如图3和图22所示,通过光路变更装置5的开口部553入射到反射镜57C,并由该反射镜57C朝向Z方向反射。
[光路变更装置的冷却流路]
图23是表示对光路变更装置5进行冷却的冷却气体R1、R2的流路的图。
光路变更装置5由配置于上述投影仪1内的冷却装置9冷却。具体而言,在光路变更装置5的Y方向的反方向侧(下面部52侧)配置有冷却装置9的管道,该管道的突出口配置于与光路变更装置5的开口部521、525对置的位置(省略图示)。由此,从冷却装置9供给的冷却气体R1从开口部521朝向开口部511流通。此外,冷却气体R2从开口部525朝向开口部515流通。由此,保持反射镜57A、57B的保持部571A、571D的Z方向反方向侧的面被冷却气体R1冷却,并且,保持反射镜57B、57C的保持部571B、571C的Z方向反方向侧的面被冷却气体R2冷却。即,冷却气体R1、R2对保持部571A~571D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冷却在该保持部571A~571D上保持的反射镜57A~57D。换言之,不使冷却气体R1、R2直接向反射镜57A~57D(该反射镜57A~57A的反射面)流通,就能够冷却该反射镜57A~57D。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可获得以下的效果。
冷却气体R1、R2在壳体50内向与反射镜57A~57D的反射面和该反射面的反方向侧的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即沿着Y方向的方向流通,因此能够冷却反射镜57A~57D,并且能够将冷却了该反射镜57A~57D后的冷却气体R1、R2排出到壳体50外。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上述反射镜57A~57D。
这里,在壳体50内流通的冷却气体R1、R2中可能含有尘埃,如果该冷却气体R1、R2在反射镜57A~57D的反射面侧流通,则会存在该尘埃附着于反射面上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反射镜57A~57D对光的反射效率可能会降低。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气体R1、R2在反射镜57A~57D的反射面的相反侧流通,因此相比冷却气体R1、R2在反射镜57A~57D的反射面侧流通的情况而言,能够降低尘埃附着于该反射镜57A~57D的反射面上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反射镜57A~57D对光的反射效率由于尘埃的附着而降低的情况。
冷却气体R1、R2向保持反射镜57A~57D的保持部571A~571D流通,因此通过冷却气体R1、R2对被反射镜57A~57D传导热的保持部571A~571D进行冷却,能够间接冷却反射镜57A~57D。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反射镜57A~57D。而且,冷却气体R1、R2如上进行流通,能够抑制该冷却气体R1、R2在上述反射面侧流通,能够可靠地抑制冷却气体R1、R2中包含的尘埃附着于反射面上。
第1框架部件60U和第2框架部件60L由压铸铝构成,即保持部571A~571D由热传导性材料构成,因此能够将反射镜57A~57D的热可靠地传导至保持部571A~571D,冷却气体R1、R2向该保持部571A~571D流通,从而能够可靠地冷却该反射镜57A~57D。
通过冷却装置9而使得冷却气体R1、R2向上述底面部52的开口部521、525流通,因此能够可靠地冷却光路变更装置5。
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在彼此组合的方向上构成为大致相同的尺寸,因而相比通过上述组合方向上的尺寸较大的部件与较小的部件的组合构成壳体50的情况而言,能够使得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的上述组合方向的起模斜度大致相同。由此,能够降低在各个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上形成的保持部571A~571D翘曲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将反射镜57A~57D高精度地固定于壳体50。
此外,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通过同一模具注塑成型得到,因此能够缩短制造时间,并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通过压铸铝成型,因此能够提高壳体50的强度,并能够减少热变形的发生,能够更高精度地固定反射镜57A~57D。此外,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都通过压铸铝成型,因此能够提高由它们的组合而构成的壳体50的热传导性,能够将基于入射到反射镜57A~57D的光的热高效地传导至壳体50(特别是保持部571A~571D)。
此外,通过具有作为光学转换部件的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能够提高光路变更装置5的通用性。此外,能够将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高精度地固定于壳体。
通过板簧部件5181、5191和板簧部件K将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在第1框架部件FU侧和第2框架部件FL侧分别可靠地固定于壳体50。因此,能够维持高精度地固定于壳体50上的反射镜57A~57D、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的安装状态。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可达成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包含于本发明。
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部511、515、521、525分别形成于使得冷却气体R1、R2向反射镜57A~57D的反射面的相反侧(Z方向的反方向侧)流通的位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上述开口部511、515、521、525可以形成于使得冷却气体R1、R2向反射镜57A~57D的反射面侧流通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冷却气体R1、R2在壳体50内在沿着Y方向的方向上流通,因此能够冷却反射镜57A~57D。
此外,冷却气体R1、R2在开口部511、515、521、525流通。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使冷却气体在形成于顶面部51和底面部52的所有的开口部511~517、521~527流通,也可以使冷却气体仅在其中的一部分的开口部流通。
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却气体R1、R2从开口部521、525向开口部511、515流通。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冷却气体R1、R2从开口部511、515向开口部521、525流通。这种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高效地冷却反射镜57A~57D。
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571A~571D由热传导性材料、即压铸铝成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构成为将保持部571A~571D作为其他部件而安装于框架部件F。此外,上述保持部571A~571D可以不是热传导性材料。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灯单元4A具有光源装置41A、41C,第2灯单元4B具有光源装置41B、41D。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不设置第1和第2灯单元4A、4B,而将光源装置41A~41D直接固定于投影仪1内。
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使所射入的光平行化的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光路变更装置5可以不具有这些第1和第2透镜58、59。这种情况下,被反射镜57A~57D反射的射出光L12~L42可以直接被供给至均一化装置32。
此外,可以不具有第1透镜58而将第1透镜58的小透镜582A、582D设置于第2透镜59。进而,还可以取代第1透镜58而设置4个与各光源装置41A~41D分别对应的平行化透镜。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为大致相同形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的形状可以局部不同。具体而言,第1框架部件FU和第2框架部件FL组合起来的方向(沿着Y方向的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即可。
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框架部件F通过压铸铝而成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压铸镁成型。进而,框架部件F可以通过树脂等构成。
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板簧部件5181、5191对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向第2框架部件FL侧施力,并且通过板簧部件K对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向第2框架部件FL的槽部F421、F521、F441、F541施力,从而将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固定于壳体50内。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仅设置板簧部件5181、5191和板簧部件K中的任意一方,也可以都不设置。此外,还可以取代这些板簧部件5181、5191、K,另外设置固定第1透镜58和第2透镜59的固定部件。
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与各光源装置41A~41D分别对应的反射镜57A~57D。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设置反射镜57A、57D以及反射镜57B、57C分别一体化而成的反射镜。
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光源装置41A和光源装置41B的Y方向的高度位置比光源装置41C和光源装置41D的高度位置高。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光源装置41A和光源装置41B的高度位置可以低于光源装置41C和光源装置41D的高度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41A的高度位置与光源装置41B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光源装置41C的高度位置与光源装置41D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光源装置41A的高度位置与光源装置41B的高度位置可以不同,光源装置41C的高度位置与光源装置41D的高度位置可以不同。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灯单元4A和第2灯单元4B被配置为隔着光路变更装置5。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1和第2灯单元4A、4B既可以在光路变更装置5的一侧在Z方向并排配置,也可以在Y方向重叠配置。这种情况下,将光路变更装置5的反射镜57A~57D配置于与第1和第2灯单元4A、4B的光源装置41A~41D对应的位置即可。
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光调制装置而使用了透射型的液晶面板341(341R、341G、341B)。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取代透射型的液晶面板341(341R、341G、341B)而使用反射型的液晶面板。这种情况下,可以不设置色分离装置33,而通过该色合成装置344执行色分离和色合成。
上述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具有3个液晶面板341(341R、341G、341B),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即,使用2个以下或4个以上的液晶面板的投影仪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此外,可以取代液晶面板,使用数字微镜器件等。
上述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41A~41D具有发光管411、反射镜412和收纳体413。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和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等。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灯单元4A具有光源装置41A、41C,第2灯单元4B具有光源装置41B、41D。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不设置第1和第2灯单元4A、4B而将光源装置41A~41D直接固定于投影仪1内。
上述实施方式中,投影仪1具有光源装置41A~41D。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上述光源装置既可以是6个也可以是8个。
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3构成为大致U字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构成为大致L字状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12)

1.一种光路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路变更装置具有:
反射部件,其使所射入的光向规定的反射方向反射;以及
保持所述反射部件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沿着与所述反射方向垂直的方向隔着所述反射部件的第1面和第2面,
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分别具有开口部,
冷却气体从所述第1面的开口部向所述第2面的开口部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面的开口部和所述第2面的开口部分别形成于使得冷却气体向所述反射部件的反射面的相反侧流通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保持所述反射部件的保持部,
所述第1面的开口部和所述第2面的开口部形成于使得冷却气体向所述反射部件的与反射面相反一侧的面和所述保持部中的至少一方流通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路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由热传导性材料构成。
5.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
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路变更装置;
光源单元,其具有朝向所述光路变更装置射出光的多个光源;以及
冷却装置,其使冷却气体向所述第1面的开口部流通。
6.一种光路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路变更装置具有:
反射部件,其使所射入的光向一个方向反射;以及
容纳所述反射部件的壳体,
所述壳体构成为具有第1部件和第2部件,
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在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组合的方向上为大致相同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路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为大致相同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路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通过压铸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路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件和所述第2部件通过压铸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路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路变更装置具有光学转换部件,该光学转换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对被所述反射部件反射的光的光学特性进行转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路变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路变更装置具有:
第1施力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1部件,对所述光学转换部件向所述第2部件侧施力;
槽部,其位于所述第2部件,所述光学转换部件配置于该槽部;以及
第2施力部件,其配置于所述槽部与所述光学转换部件之间,对所述光学转换部件朝向所述槽部的内表面施力。
12.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
权利要求6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路变更装置;以及
光源单元,其具有朝向所述光路变更装置射出光的多个光源装置。
CN201610380282.1A 2015-06-11 2016-06-01 光路变更装置和投影仪 Pending CN1062495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8093A JP2017003799A (ja) 2015-06-11 2015-06-11 光路変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5-118092 2015-06-11
JP2015118092A JP2017003798A (ja) 2015-06-11 2015-06-11 光路変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5-118093 2015-06-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49520A true CN106249520A (zh) 2016-12-21

Family

ID=57516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80282.1A Pending CN106249520A (zh) 2015-06-11 2016-06-01 光路变更装置和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823555B2 (zh)
CN (1) CN106249520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33904A1 (en) * 2000-09-19 2002-03-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ion type video display device
JP2002245842A (ja) * 2001-02-19 2002-08-30 Sharp Corp ランプ冷却構造
CN1721976A (zh) * 2004-07-14 2006-01-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和投影机
CN1749848A (zh) * 2004-09-17 2006-03-22 佳能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光学装置及图像投影装置
CN101460896A (zh) * 2006-06-07 2009-06-1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反射镜和金属外壳的照明设备
CN101517480A (zh) * 2006-10-03 2009-08-26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光源灯冷却设备和投影显示设备
JP2012163654A (ja) * 2011-02-04 2012-08-30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20130265553A1 (en) * 2010-12-16 2013-10-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94543B2 (ja) 2000-09-19 2004-12-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4219458A (ja) 2003-01-09 2004-08-05 Nec Viewtechnology Ltd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4863835B2 (ja) * 2006-10-19 2012-01-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4678441B2 (ja) * 2009-02-18 2011-04-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4811482B2 (ja) * 2009-03-16 2011-1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1185993A (ja) * 2010-03-04 2011-09-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11227404A (ja) * 2010-04-22 2011-11-10 Sony Corp 光学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JP2013148625A (ja) 2012-01-17 2013-08-01 Panasonic Corp 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33904A1 (en) * 2000-09-19 2002-03-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ion type video display device
JP2002245842A (ja) * 2001-02-19 2002-08-30 Sharp Corp ランプ冷却構造
CN1721976A (zh) * 2004-07-14 2006-01-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和投影机
CN1749848A (zh) * 2004-09-17 2006-03-22 佳能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光学装置及图像投影装置
CN101460896A (zh) * 2006-06-07 2009-06-1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反射镜和金属外壳的照明设备
CN101517480A (zh) * 2006-10-03 2009-08-26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光源灯冷却设备和投影显示设备
US20130265553A1 (en) * 2010-12-16 2013-10-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JP2012163654A (ja) * 2011-02-04 2012-08-30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23555B2 (en) 2017-11-21
US20160363847A1 (en) 2016-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48722B2 (en) Projector
JP5799539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8360584B2 (en) Projector
CN204790282U (zh) 投影仪
CN111880365B (zh) 照明装置及投影仪
CN106249527A (zh) 光路变更装置和投影仪
CN106249520A (zh) 光路变更装置和投影仪
JP6631145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661950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813118B2 (ja) 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7003799A (ja) 光路変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7003798A (ja) 光路変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7256500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21060603A (ja) 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755999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683288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4423998B2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4507660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2226033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7256437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8017958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7003795A (ja) 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5234125A (ja) 光学部品用筐体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08065259A (ja) 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照明光学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