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00316A - 转印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印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200316A CN106200316A CN201510402021.0A CN201510402021A CN106200316A CN 106200316 A CN106200316 A CN 106200316A CN 201510402021 A CN201510402021 A CN 201510402021A CN 106200316 A CN106200316 A CN 1062003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lt
- transfer
- roller
- peripheral surface
- outer periphe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8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2943 EPDM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459 Nitril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225 polyurethane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084 poly(chlorop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593 degr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 G03G15/163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the field being produced by laying down an electrostatic charge behind the base or the recording member, e.g. by a corona device
- G03G15/165—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transport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transfer area, e.g. guides
- G03G15/1655—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transport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transfer area, e.g. guides comprising a rotatable holding member to which the second base is attached or attracted, e.g. screen transfer holding drum
- G03G15/166—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transport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transfer area, e.g. guides comprising a rotatable holding member to which the second base is attached or attracted, e.g. screen transfer holding drum with means for conditioning the holding member, e.g. clea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转印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该转印传送装置包括:大致环形的带;转印辊,可旋转地设置;多个支撑辊,其在避开转印辊的各自的位置支撑带,并且使得带在绷紧的状态下可旋转;以及大致板状清洁件,利用清洁件与带的外周表面接触的一端清洁带的外周表面。多个支撑辊中的一个用作驱动辊被设置在(沿带的旋转方向)相对于转印辊的上游侧并且记录媒体开始通过带被接收的一侧上的位置。多个支撑辊中的另一个用作脱离侧辊被设置在(沿带的旋转方向)相对于转印辊的下游侧并且记录媒体从带被脱离的一侧上的位置。清洁件在从(沿带的旋转方向)带卷绕驱动辊的部分的中间点向上游侧延伸直至带卷绕脱离侧辊的部分的中间点的区域中的位置与带相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印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迄今为止所知道的转印传送装置中,环形带在穿过感光体与转印辊之间的夹持部(转印部)的同时旋转,该感光体被驱动为承载色调剂图像的同时旋转,该转印辊被挤靠到感光体并且随着感光体的旋转而旋转。诸如记录纸的记录介质保持在所述带的外围表面上并且以穿过转印部的方式被所述带传送,从而将感光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随后,记录介质从所述带的外围表面脱离(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10-268601和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6-184796)。
在这样的转印传送装置中,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10-268601和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6-184796所公开的,当所述带利用由驱动辊施加的驱动力旋转时,所述带的外周表面被设置为与所述带的外围表面接触的清洁件清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被配置为抑制在由环形带保持的记录介质进入并穿过转印辊与感光体彼此面对的转印部时由于可能发生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转印不均匀性的发生(诸如图像不均匀性)的转印传送装置,并且还提供了一种包括转印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印传送装置,该转印传送装置包括:大致环形的带,所述带旋转,以便传送由带的外周围表面接收的记录介质,带在传送记录介质之后使记录介质从外周表面脱离,带在其旋转方向上可伸缩;转印辊,可旋转地设置,使得带的外周表面挤压感光体,该感光体在承载将被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色调剂图像的同时被驱动旋转;多个支撑辊,在避开转印辊的各自的位置处支撑带,并且使得带在绷紧的状态下可旋转;以及大致板状清洁件,利用清洁件的与带的外周表面接触的一端清洁带的外周表面。多个支撑辊中的一个用作驱动辊,驱动辊被设置于在带的旋转方向上相对于转印辊的上游侧、并且在记录介质开始被带接收的一侧的位置。多个支撑辊中的另一个用作脱离侧辊,脱离侧辊被设置于在带的旋转方向上相对于转印辊的下游侧、并且在记录介质从带脱离的一侧的位置。清洁件在如下区域中的位置处与带接触,所述区域在带的旋转方向上从带的卷绕驱动辊的部分的中间点朝向上游侧延伸直至带的卷绕脱离侧辊的部分的中间点。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清洁件在如下区域中的位置处与带接触,所述区域在带的旋转方向上从带的卷绕脱离侧辊的部分的中间点延伸至该部分的下游端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驱动辊的旋转速度高于感光体的旋转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驱动辊的旋转速度被设置为使得与感光体的旋转速度产生不小于1%并且不大于5%的速度差的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转印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转印传送装置中,抑制了当由带保持的记录介质进入并穿过转印辊与感光体彼此面对的转印部时可能发生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转印不均匀性(诸如图像不均匀性)的出现。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转印传送装置中,在记录介质从带脱离后粘附在带上的物质(诸如残余色调剂和纸屑)在通过脱离侧辊之后并且在到达驱动辊之前可能从带上掉落并且可能污染相关元件的概率低于清洁件设置在任何其它位置处的情况下的概率。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转印传送装置中,相比驱动辊的旋转速度低于或等于感光体的旋转速度的情况,更容易产生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产生的有利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转印传送装置中,相比将驱动辊的旋转速度设定为相对于感光体的旋转速度产生非本发明的第四方面限定的速度差的任何速度差的值的情况,更确定地产生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产生的有利的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抑制了当由带保持的记录介质进入并穿过转印辊与感光体彼此面对的转印部时可能发生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转印不均匀性(诸如图像不均匀性)的出现,并且降低了转印不均匀性引起图像品质劣化的概率。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包括转印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相关元件;
图2示出了包括在图1中示出的转印传送装置中的清洁件的位置;
图3示出了包括在图1中示出的转印传送装置中的转印传送带的状态;
图4是在评价试验以及评价试验的准备中形成的试验图像的平面图,包括试验图像中的一张的局部放大图;
图5A和图5B是概念性示出在评价试验的准备中使用的一些样本上进行的测量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6是示出在评价试验的准备中获得的相对于理论值的线宽偏差率与相对于理论值的线宽偏差总和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是总结在评价试验1中的相对于理论值的线宽偏差率的测量的结果的图表;
图8是示出在评价试验2中获得的感光鼓与驱动辊之间的速度差和相对于理论值的线宽偏差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包括在转印传送装置中的清洁件的位置;
图10A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在评价试验中使用的比较示例1的转印传送装置;以及
图10B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在评价试验中和在针对评价试验的准备中使用的比较示例2的转印传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相关元件。
图像形成设备的相关元件的配置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在壳体(未示出)中的:图像形成装置2,通过利用包含在显影剂中的色调剂对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图像信息进行显影而在感光鼓21上形成色调剂图像;转印传送装置3,将在图像形成装置2中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通过转印传送带31保持并且传送的记录纸9;送纸装置4,容纳并且顺序地输送将被供应到限定在图像形成装置2与转印传送装置3之间的转印部的记录纸9;定影装置5,允许已经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9从其中通过并由此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9;以及其它相关元件。图1中所示的点划线表示记录纸9被传送至转印部所沿的传送路径,将在下面进行单独描述。
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感光鼓21,被驱动为沿箭头A表示的方向(以下称为方向A)旋转;充电装置22,向在感光鼓21的外围上的图像承载表面充电;曝光装置23,向感光鼓21的带电的图像承载表面施加基于图像信息而生成的光(带箭头的虚线),并由此在图像承载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4,利用包含在显影剂中的色调剂对在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由此形成色调剂图像;鼓清洁装置26,去除粘附在感光鼓21的经历了色调剂图像的转印的图像承载表面的多余的物质(诸如残留的色调剂);清洁前充电器27,减少在从感光鼓21转印了色调剂图像之后并且在残留的色调剂到达鼓清洁装置26之前残留在图像承载表面上的色调剂的带电量;以及其它相关元件。
感光鼓21具有包括围绕接地的圆筒形或圆柱状导电基件设置的光导层(感光层)的图像承载表面。光导层由有机感光材料等制成。感光鼓21从回转驱动装置(未示出)接收电力并且沿方向A旋转。充电装置22对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充电至预定极性的预定电位,并且充电装置22是例如格栅式电晕放电器(scorotron coronadischarger)。例如,如果显影装置24属于反转显影类型,则充电的极性被设定为与由显影装置24提供的色调剂的充电的极性相同。
曝光装置23将基于从外部装置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图像信息(源)生成的光施加到感光鼓21的带电的图像承载表面,从而在图像承载表面上形成具有预定的潜像电位的静电潜像。曝光装置23的示例包括:非扫描曝光装置,其具有光学组件、沿感光鼓21的大致轴方向对齐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以及其它相关元件;以及扫描曝光装置,通过旋转的多棱镜使激光沿感光鼓21的大致轴方向发射,同时该激光进行扫描式移动。
显影装置24是双组分显影装置,其使用双组分显影剂(含有非磁性色调剂和磁性载体的显影剂)作为示例性显影剂。显影装置24的元件包括显影辊24a,显影辊24a携带容纳在显影装置24的显影剂容器中的预定数量的双组分显影剂,并且将该双组分显影剂传送至显影辊24a接近感光鼓21设置的显影区域。向显影装置24的显影辊24a提供显影电压。显影电压通过提供例如其上叠加了交流电流的直流电流生成。包含在显影剂中的色调剂在通过设置在显影装置24的显影剂容器中的搅拌传送件搅拌的同时,通过与载体摩擦而被摩擦充电至预定的极性(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负极性)。
鼓清洁装置26包括例如板状清洁件(刮刀)26a、旋转刷26b以及其它相关元件。清洁件26a沿感光鼓21的轴方向延伸并且与感光鼓21的经历了转印的图像承载表面的一部分接触,从而从图像承载表面刮掉粘附在图像承载表面上的物质。旋转刷26b在与感光鼓21的经历了转印的图像承载表面的一部分接触的同时旋转。清洁前充电器27是例如电晕放电器等。
转印传送装置3设置在图像成形装置2的重力方向下方。转印传送装置3具有将图像形成装置2的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通过转印传送带31传送的记录纸9的功能,以及通过使用转印传送带31将具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9传送到定影装置5的功能。转印传送装置3的细节将在下面进行单独描述。
送纸装置4设置在转印传送装置3的重力方向下方。送纸装置4主要包括:一个或多个容器41,均容纳所期望的尺寸、种类等等的一摞记录纸9;以及针对各个容器41设置的输送单元42,从容器41逐张地输送记录纸9。从送纸装置4输送的记录纸9沿送纸传送路径(feed-and-transport path)被传送至转印部(实际上,是转印传送带31上的纸张接收位置),所述送纸传送路径从送纸装置4延伸至被限定在图像形成装置2与转印传送装置3之间的转印部。送纸传送路径由多对传送辊46、47等、传送引导件(未示出)以及其它相关元件限定。传送辊对47用作具有诸如校正记录纸9的传送时机和状态等功能的送纸辊对。设置在送纸传送路径的末端(转印传送装置3的位于纸张接收侧的一端)的纸张导入件48使记录纸9的前端与转印传送装置3的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顺利地接触并且将记录纸9导入转印传送装置3。
定影装置5设置在转印传送装置3的记录纸9从转印传送带31脱离的另一端附近。定影装置5包括在壳体(未示出)内的加热旋转体51、加压旋转体52以及其它相关元件。加热旋转体51沿着由图1中示出的箭头所表示的方向旋转并且通过加热单元加热使得其表面温度保持在预定水平。加热旋转体51可以具有诸如辊式或者带式的任何形式。加压旋转体52沿加热旋转体51的大致轴方向延伸并且在预定的压力下与加热旋转体51接触,从而使加压旋转体52随着加热旋转体51的旋转而旋转。加压旋转体52可以具有诸如辊式或者带式的任何形式。传送引导件56设置在定影装置5与转印传送装置3之间。传送引导件56将转印后从转印传送装置3脱离并且排出的记录纸9引导至定影装置5。排出辊对57以及其它相关元件设置在定影装置5的排出经历了定影的记录纸9的一侧上。排出辊对57将记录纸9传送至纸张接收部分(未示出)。
转印传送装置的细节
转印传送装置3包括:转印传送带31,具有环形或者大致环形的形状,并且在主要被两个支撑辊32和33支撑的同时沿着箭头C(在下文中,称作旋转方向C)所表示的方向旋转;转印辊35,设置为可旋转并且使得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挤压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带清洁装置36,去除粘附在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上的多余物质(诸如残余色调剂);脱离辅助件38,在转印后辅助记录纸9从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脱离;以及其它相关元件。
转印传送带31是在其旋转方向C上可伸缩的环形或者大致环形的无端带。为了提供满意的耐热性和耐臭氧性,转印传送带31是由诸如氯丁橡胶(CR)、三元乙丙橡胶(EPDM)、丁腈橡胶(NBR)等材料制成,并呈现7.0logΩ至8.5logΩ的电阻的半导体带元件。转印传送带31在22℃的环境中可具有由不低于5MPa且不高于15MPa的杨氏模量表示的粘弹性。转印传送带31具有与转印传送装置3的条件(即,整体配置和尺寸)匹配的预定的长度、预定的宽度和预定的厚度。记录纸9通过静电引力等保持在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上。
转印传送带31通过在避开转印辊35的各自的位置处的两个支撑辊32和33并且以使其能够在绷紧的状态下旋转的方式被支撑。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转印传送带31通过设置于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彼此分开预定距离的各自位置处的两个支撑辊32和33支撑,转印辊35设置在支撑辊32和33之间。转印传送带31在例如被固定在各自预定位置处的两个支撑辊32和33之间的一定的张力的作用下被拉伸。因此,转印传送带31的整体保持绷紧。施加到转印传送带31的张力被设置为使得例如在拉伸状态下转印传送带31的长度的增量(伸展率)低于尚未被拉伸的转印传送带31的自由长度的大约5%。
一侧的支撑辊32用作驱动辊,驱动辊设置在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方向C上相对于转印辊35的上游侧并且在相对靠近感光鼓21的记录纸9开始由转印传送带31保持的位置(纸张导入侧)处。驱动辊32包括金属轴以及设置在该金属轴周围的表面层。该表面层由提供一定级别的摩擦阻力的诸如聚氨酯或者三元乙丙橡胶(EPDM)的材料制成。驱动辊32接收来自回转驱动装置(未示出)的旋转动力,并由此沿预定方向B且以预定速度旋转。
另一侧的支撑辊33用作脱离侧辊,脱离侧辊设置在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方向C上相对于转印辊35的下游侧并且在相对远离感光鼓21的记录纸9从转印传送带31脱离的位置(纸张脱离侧)处。脱离侧辊33包括金属轴以及设置在该金属轴周围的表面层。该表面层由提供一定级别的摩擦阻力的诸如聚氨酯或者三元乙丙橡胶(EPDM)的材料制成。可选地,脱离侧辊33可以是具有金属表面的普通实心辊。脱离侧辊33以随着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而旋转的方式被支撑。
转印辊35可旋转地设置为与转印传送带31的内周表面接触,从而利用预定压力使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挤压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转印辊35设置在从感光鼓21的中心向脱离侧辊33稍稍偏移的位置,以使转印传送带31在驱动辊32的协助下沿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的曲线运行一定长度。转印辊35包括金属轴以及设置在该金属轴周围的弹性表面层。该弹性表面层由诸如发泡聚氨酯橡胶、氯丁橡胶(CR)、三元乙丙橡胶(EPDM)或丁腈橡胶(NBR)的材料制成。从偏置电源(未示出)向转印辊35的轴提供预定转印电流。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转印电流具有正极性。
带清洁装置36包括外壳36a。外壳36a具有设置在外壳36a的面对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并且沿转印传送带3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部分中的开口。板状或大致板状清洁件37和旋转刷36b设置在外壳36a的开口处并且与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接触。
具体地,板状或大致板状清洁件37设置在外壳36a的开口中的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方向C的下游侧(即,在开口的长边端部的一端处)的位置。清洁件37具有作为自由端的尖端部37a(见图2),以及固定有被保持为与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被定向为与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方向C相对的尖端部37a。板状或大致板状清洁件37是由诸如聚氨酯橡胶的材料制成的长的、薄的、长方形元件。旋转刷36b包括轴和按预定密度设置在轴的周围的刷毛,从而使旋转刷36b作为整体具有辊状。旋转刷36b设置在外壳36a的开口中的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方向C的上游侧(即,在开口的长边端部的另一端处)的位置。旋转刷36b的刷毛与可旋转的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旋转刷36b可随着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而旋转。带清洁装置36的细节将在下面进行单独描述。
脱离辅助件38用作具有锥形尖端的纸张引导件,并且被定位以使得该尖端位于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上的转印传送带31开始沿脱离侧辊33弯曲的位置附近。记录纸9的前端在转印传送带31开始沿脱离侧辊33弯曲的位置处往往不能顺利地脱离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因此,脱离辅助件38使记录纸9的前端开始从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脱离。
在转印传送装置3中,如图1、图2以及其它图所示,带清洁装置36的板状或大致板状清洁件37在区域ML内与转印传送带31接触,区域ML在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方向C上从转印传送带31的卷绕脱离侧辊33的部分的中间点mp延伸直到这部分的下游端点ep。
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带清洁装置36中,板状或大致板状清洁件37的尖端部37a在相对于端点ep稍稍上游侧的位置处与转印传送带31接触。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清洁件37相对于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的接触角度(安装角度)α落在预定的范围内,并且清洁件37与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接触的线性压力落在预定的范围内。
在转印传送装置3中,驱动辊32的旋转速度Vd高于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Vp(Vd>Vp)。通过分别设定针对驱动驱动辊32和感光鼓21的回转驱动装置提供的控制器的条件来设定旋转速度Vd和Vp。
图像形成设备和转印传送装置的操作等
现在将对通过图像形成设备1执行的图像形成操作、通过转印传送装置3执行的操作等进行描述。
当图像形成设备1接收到用于图像形成操作的命令时,激活图像形成装置2、转印传送装置3、送纸装置4以及定影装置5。
首先,在图像形成装置2中,沿方向A旋转的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通过充电装置22充电至预定极性(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负极性)的预定电位。随后,将感光鼓21的带电的图像承载表面暴露于基于图像信息生成并由曝光装置23发射的光,从而在图像承载表面上形成具有预定电位的静电潜像。随后,利用被充电至预定极性(负极性)并由显影装置24提供的色调剂对在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且使其可视化(通过反转显影)为色调剂图像。然后,随着感光鼓21旋转,色调剂图像被传送至面对转印辊35的转印部。
同时,在送纸装置4中,期望的记录纸9与由图像形成装置2执行的图像形成操作同步地被输送到送纸传送路径中。随后,传送辊对47将记录纸9输送到转印传送装置3的转印传送带31上的纸张接收位置(例如,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上的与转印传送带31离开接触的驱动辊32的位置对应的位置)。记录纸9然后利用静电引力等保持在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上,并且被导入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感光鼓21与转印传送带31的通过转印辊35支撑的部分之间限定的转印部中。
随后,保持在转印传送装置3的转印传送带31上的记录纸9在转印部与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接触并穿过转印部。在这个过程中,在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由于在转印辊35与感光鼓21之间生成的转印电场的影响而静电吸附到记录纸9,从而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纸9。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的已经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部分经受由清洁前充电器27执行的充电调节操作。随后,粘附在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的多余的物质(诸如残余色调剂)通过鼓清洁装置26从图像承载表面去除。
随后,在转印传送装置3中,此时具有色调剂图像并且通过转印传送带31保持的记录纸9通过旋转的转印传送带31传送。当记录纸9到达转印传送带31开始卷绕脱离侧辊33的纸张脱离位置时,记录纸9利用记录纸9的具有一定级别硬度的直进(straight-advancing)特性和/或在脱离辅助件38的协助下从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脱离。在记录纸9从转印传送带31脱离之后,通过带清洁装置36(其去除粘附在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上的诸如残余色调剂和纸屑的多余物质)清洁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
随后,从转印传送装置3的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脱离的记录纸9被导入到传送引导件56、被引入到定影装置5内,并且通过穿过定影装置5的加热旋转体51与加压旋转体52之间的接触部经受定影过程。因此,使已经被转印至记录纸9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9。最后,已经经受定影过程的记录纸9从定影装置5排出并且通过排出辊对57传送到纸张接收部分(未示出)。
通过上述一系列过程,基本的图像形成操作结束。
在转印传送装置3中,如图1、图3以及其它图所示,转印传送带31利用从位于纸张接收侧并沿方向B旋转的驱动辊32提供的旋转动力沿方向C旋转。
所以,当转印传送带31从驱动辊32接收到旋转动力时,转印传送带31在其在旋转方向C上从卷绕驱动辊32的部分的中间点mp朝向上游侧延伸直到卷绕脱离侧辊33的部分的中间点mp的上游部(或者纸张自由侧部分)31A中相对强烈地自然绷紧。相反,转印传送带31的在旋转方向C上从卷绕驱动辊32的部分的中间点mp朝向下游侧延伸直到转印辊35和感光鼓21夹着转印传送带31的位置的下游部(或者纸张接收侧部分)31B并没有强烈地绷紧并且因此相对松弛。
因此,如图3中所示,当转印传送带31的下游部31B(从转印传送带31离开接触的驱动辊32的点延伸直至转印部)穿过转印传送带31通过转印辊35挤压感光鼓21的转印夹持部NP时,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移动)速度通过以比驱动辊32更高的速度旋转的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来控制。因此,转印传送带31以与感光鼓21的速度相同的速度稳定地旋转。因此,保持在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上并且即将被引入到转印部中的记录纸9以与感光鼓21的速度大致相同的速度稳定地穿过转印部。所以,尽可能地抑制了记录纸9与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之间的速度差的出现。
在转印传送装置3中,如图1、图2以及其它图所示,带清洁装置36的板状或大致板状清洁件37大致在卷绕脱离侧辊33的部分的旋转方向C的下游端点ep处与转印传送带31接触。因此,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围表面在记录纸9从其脱离之后(即,外周围表面的经过纸张脱离位置的部分)被清洁。
也就是说,带清洁装置36的板状或大致板状清洁件37在如上所述处于绷紧状态的上游部31A的位置处与转印传送带31接触。通常,转印传送带31与清洁件37之间的接触可能会施加阻碍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的一定的负载,并且可能引起转印传送带31的轻微并且随意的伸展和收缩,这可能导致改变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速度。然而,由于转印传送带31的与清洁件37接触的部分是绷紧的,所以转印传送带31由于其大致没有改变(可能由于与清洁件37接触而引起)的旋转速度而稳定地旋转。此外,即使因为由于与清洁件37接触引起的转印传送带31的轻微的伸展和收缩而使其旋转速度发生任何轻微的改变,由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速度的轻微的改变引起的转印传送带31的这样的轻微并且随意的伸展和收缩至少通过处于松弛状态的下游部31B吸收,下游部从转印传送带31离开接触的驱动辊32的位置延伸直至转印部。因此,基本上消除了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速度的这样的改变。
因此,在从驱动辊32延伸直至转印部的部分中减小或消除了任何轻微的伸展和收缩以及旋转速度的改变之后,转印传送带31进入并穿过转印部。因此,转印传送带31以与感光鼓21相同的速度(因为如上所述的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速度通过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控制)稳定地穿过转印夹持部NP。因此,保持在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上并且即将被引入到转印部中的记录纸9以与感光鼓21的速度大致相同的速度稳定地穿过转印部。所以,尽可能地抑制了记录纸9与感光鼓21的图像承载表面之间的速度差的出现。
因此,在通过转印传送装置3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纸9期间,记录纸9随着感光鼓21的旋转而移动。从而,抑制了记录纸9与感光鼓21之间的速度差的出现(换言之,滑移的出现)。因此,色调剂图像以无图像失真(在图像中无不均匀性)的良好的方式被转印至记录纸9。也就是说,采用转印传送装置3抑制了诸如图像不均匀性的转印不均匀性的出现。
此外,在包括转印传送装置3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由于转印传送装置3在不引起转印不均匀性的情况下以良好的方式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纸9,所以在记录纸9上形成无失真的高品质图像。
关于转印传送装置的评价试验
为了演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转印传送装置3中的抑制转印不均匀性的性能,进行下面的评价试验。
评价试验的准备
首先,为了找到转印不均匀性的评价标准,准备了呈现不同种类的图像不均匀性的多个样本(图像形成对象),并且在各个样本上进行了针对图像不均匀性的评价的灵敏度试验和测量。
通过如下所述获得多个样本。利用转印传送带31的条件、带清洁装置36的清洁件37的条件以及其它相关元件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将多个转印传送装置30B准备为下面将描述的比较示例2。然后,通过转印传送装置30B所附着的图像形成设备1分别形成试验图像。从而,获得作为样本的其上形成有试验图像的多张记录纸9(多个图像形成对象)。
通过改变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转印传送装置3中的驱动辊32和脱离侧辊33的彼此的位置(如图10B中所示),各自获得根据比较示例2的转印传送装置30B。
从在色调剂图像的转印期间可能引起色调剂图像的伸展和/或收缩的那些条件中选择包括在转印传送装置30B中的元件的条件。例如,转印传送带31以具有变形和表面劣化为条件。通过将转印传送带31附着到图像形成设备1并且使用转印传送带31,并且通过强行拉伸转印传送带31致使转印传送带31的杨氏模量和长度改变(实际上,杨氏模量降低,长度增加)来产生转印传送带31的变形。通过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与带清洁装置36的清洁件37摩擦并由此在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造成轻微的粗糙而引起转印传送带31的表面劣化。清洁件37的条件通过改变例如安装角度和咬入量而变化。
使用包括通过上述条件限定的不同种类的转印传送装置30B的图像形成设备1,在记录纸9上形成试验图像,从而获得多个样本。
参照图4,在多种尺寸的图像形成设备1可操作的最大一种尺寸(例如,参照日本工业标准(JIS)的A3尺寸)的记录纸9上形成试验图像。当每张记录纸9以其短边9a作为前端沿箭头D(在下文中,称作处理方向D)表示的方向被传送时,用于灵敏度试验的中间色调图像分别形成在记录纸9的区域91和93中,并且用于图像不均匀性测量的细线图像TI形成在记录纸9的除区域91和93以外的区域的区域92中。
记录纸9是具有基重为大约80gsm的普通纸(非涂布纸)。中间色调图像是各自的图像面积比约为50%的图像。细线图像TI是由各自沿垂直于处理方向D的方向延伸的直线(均具有20mm的长度和恒定的宽度)组成的梯形图表图像。该直线采用600dpi的分辨率并且以相当于5条直线的间隔绘出。
在每个转印传送装置30B中的支撑转印传送带31的驱动辊32的旋转速度(圆周速度)被设置为与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圆周速度)相同的值。
随后,目测观察具有上述试验图像的多张记录纸9,并且基于中间色调图像中的密度不均匀性的多个级别(从在实际应用中可忽略的级别到具有非常低品质的级别不等)进行评估。密度不均匀性以均沿与处理方向D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多条带(水平条纹)的形式呈现。在下面所描述的每个实验中,挑选出11个呈现出不同级别的图像不均匀性的图像形成对象作为样本。
随后,在11个样本的每个样本上进行关于图像不均匀性的灵敏度试验。在灵敏度试验中,由第三人目测检查形成在作为样本的每张记录纸9的区域93中的中间色调图像,并且确定在多个样本中的水平条纹形式的密度不均匀性不明显的样本。此外,针对水平条纹形式的密度不均匀性明显的每个样本,识别不均匀性明显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11个样本的每个样本上也进行图像不均匀性的测量。在测量中,沿处理方向D从其前端至其尾端扫描形成在作为样本的每张记录纸9的区域92中的细线图像TI(梯形图表图像)的整体,并且测量每条线的宽度。随后,基于测量的数据,计算样本上的细线图像TI中的每条线的宽度与理论值(在图像数据中定义的每条线的宽度)的偏差(绝对值)。此外,计算样本上的细线图像TI中所有线的上述偏差的总和(积分值)。
在图5A和图5B中曲线示出了一些测量结果。在图5A中曲线示出的结果属于水平条纹形式的密度不均匀性的级别接近于最明显级别的低品质样本。在图5B中曲线示出的结果属于水平条纹形式的密度不均匀性的级别接近于在实际应用中最不明显级别的高品质样本。图5A和图5B的每个图中的曲线图的阴影部(区域)表示偏差的总和。图5A和图5B中所示的向上指的白色箭头指示在密度不均匀性的测量中所获得的数据的峰值。
最后,将在11个样本上进行的灵敏度试验的结果与密度不均匀性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其检查在记录纸9上的在灵敏度试验中水平条纹形式的密度不均匀性明显的位置与在密度不均匀性的测量中获得的多个峰值的位置(例如,在图5A和图5B中由向上指的白色箭头指示的位置)是否一致。结果,在灵敏度试验中的位置与在测量中的位置相互一致。
此外,针对11个样本中的每个样本以百分比计算测量的密度不均匀性峰值与理论值的偏差,并且将该偏差的平均值计算为针对每个样本的“图像失真率”。然后,检查图像失真率与偏差的总和之间的相关性。严格地说,假设因为记录纸9相对于感光鼓21的瞬间滑移而产生图像失真。因此,图像失真率也被视为“滑移率”。图6是示出在11个样本中所观察到的上述相关性的曲线图,横轴表示线宽与理论值的偏差率,纵轴表示线宽与理论值的偏差的总和。在曲线图中倾斜延伸的线是基于测量的结果获得的近似线。发现线宽偏差率与偏差的总和之间是线性相关的,如图6中通过近似线所表示的。
在上述灵敏度试验中,针对水平条纹形式的密度不均匀性不明显的样本的结果被集中绘制在图6所示的曲线图的左侧,更具体地说,在由不高于0.15%的线宽偏差率以及不高于大约350的偏差的总和所限定的区域内。
所以,作为评价标准,转印不均匀性的可允许级别被视为线宽偏差率不高于0.15%并且线宽偏差的总和不高于大约350。
作为参考,即使线宽偏差率是大约0.20%,在所得图像中的水平条纹形式的密度不均匀性在实际应用中也是可以忽略的。
评价试验1
使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转印传送装置3(实施例),进行用于检查图像失真率的评价试验1。此外,制备根据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分别被配置的比较示例1和2的转印传送装置30A和30B以与实施例进行比较,并且还针对比较示例1和2进行评价试验1。
通过改变(交换)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转印传送装置3中的驱动辊32和脱离侧辊33的彼此的位置,并且省去带清洁装置36(板状或大致板状清洁件37)来获得根据图10A中所示的比较示例1的转印传送装置30A。如上所述获得根据如图10B中所示的比较示例2的转印传送装置30B。
在各转印传送装置3、30A和30B中的驱动辊32的旋转速度(圆周速度)被设置为与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圆周速度)相同。
通过与在基于在用于评价试验的以上准备中进行的测量获得图像失真率的情况下相同的方式测量图像失真率。
针对两种情况进行评价试验1:具体地,将全新的转印传送带31(以下称为全新带)附接到各个转印传送装置3、30A和30B的情况;以及将劣化的转印传送带31(以下称为劣化带)附接到各个转印传送装置3、30A和30B的情况。劣化带是在针对评价试验的准备中使用的转印传送带31中的一个。例如,通过使带变形并且使带的表面条件劣化而获得劣化带。更具体地,劣化带具有低于大约5MPa的杨氏模量、比全新带长大约1.5%的自由长度以及具有细微不规则性的粗糙的外周表面。
图7是总结评价试验1的结果的图表。
如图7中的图表中所总结的,在根据实施例的转印传送装置3中,在全新带和劣化带的两种情况中的线宽偏差率落在可允许范围(0.20%或更低)内,并且低于比较示例1和2的线宽偏差率。
在根据比较示例2的转印传送装置30B中,即使转印传送带31是全新的,线宽偏差率也大于实施例和比较示例1中的线宽偏差率。尤其地,在转印传送带31劣化的情况下,线宽偏差率大于全新带情况下线宽偏差率的两倍。
评价试验2
如下进行评价试验2。
在评价试验2中,使用均包括根据实施例的转印传送装置3并且在评价试验1中使用的图像形成设备1,但是驱动辊32的旋转速度相对于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改变。因此,准备其中驱动辊32与感光鼓21存在各自的速度差的9个图像形成设备1,并且针对每个图像形成设备1计算线宽偏差率。
9种速度差均表示为[(Vd-Vp)/Vp]×100(%),其中Vd表示驱动辊32的旋转速度,Vp表示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具体地,从0%的参考值的速度差被设定为-1%以及1%至8%(仅整数值)。负的速度差意味着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高于驱动辊32的旋转速度。正的速度差意味着驱动辊32的旋转速度高于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
通过与在基于在针对评价试验的上述准备中进行的测量获得图像失真率的情况下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测量图像失真率。在评价试验2中使用的转印传送带31是在评价试验1中使用的劣化带(技术上,带劣化至相当于其使用超出规定寿命的程度)。
图8是示出评价试验2的结果的曲线图。
如图8中曲线图所示,当速度差是正数时,线宽偏差率倾向于变小,但是当速度差超过一定正值时,线宽偏差率逐渐增大。
图8中的曲线图还示出了,当速度差在1%至5(仅整数)%的正数范围内时,线宽偏差率落在0.15%或更低的可允许范围内。在评价试验2中,当速度差被设定为在可允许范围内的任何值时,包括在试验图像中的最终中间色调图像中的图像失真不是清晰可见的,也就是说,图像失真在实际应用中的确可允许。
所以,在转印传送装置3中,如果驱动辊的旋转速度Vd被设置为与感光鼓21的旋转速度Vp产生“不低于1%并且不高于5%或者不低于大约1%并且不高于大约5%的速度差”的值,则可确切地抑制由于图像失真等引起的转印不均匀性的出现。
其它示例性实施方式
在转印传送装置3中,带清洁装置36的清洁件37可以在下述区域中的任何位置与转印传送带31接触。
具体地,参照图9,清洁件37可被设置为在区域MA中的位置处与转印传送带31接触,区域MA在旋转方向C上从卷绕驱动辊32的部分的中间点mp朝向上游侧延伸直至卷绕脱离侧辊33的部分的中间点mp。
区域MA包括在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方向C上从卷绕脱离侧辊33的部分的中间点mp延伸至该部分的下游端点ep的区域ML。如果清洁件37(C)被设置为与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的没有被任何支撑辊支撑的部分接触,则只需在转印传送带31的内周侧的位置处设置以辊、板等形式的支撑件39,并且支撑件39与如在图9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清洁件37(C)交叉。
转印传送带31在区域MA中的部分对应于转印传送带31的通过从驱动辊32接收驱动力而被崩紧的上游部31A(见图3)。因此,即使任何清洁件37被设置为与区域A中的位置接触,转印传送带31也以其大致没有改变的旋转速度(因为上述原因可能由于与清洁件37相接触而引起的)稳定地旋转。
此外,即使因为由于与清洁件37接触而引起转印传送带31的轻微并且随意的伸展和收缩,使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速度发生任何轻微的改变,转印传送带31的这样的轻微并且随意的伸展和收缩也可通过转印传送带31的因为上述原因而处于松弛状态的下游部31B吸收。因此,基本上消除了转印传送带31的旋转速度的这样的改变。
所以,在包括被设置为在区域ML中与转印传送带31接触的清洁件37的转印传送装置3中还抑制了诸如图像失真的转印不均匀性。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转印传送装置3的转印传送带31通过除转印辊35以外的两个支撑辊32和33支撑。可选地,转印传送带31可通过三个或更多个支撑辊支撑。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支撑辊”是指围绕卷绕了相对大的长度的转印传送带31的外周表面的辊,而不是指通过与转印传送带31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仅弯曲其内表面的一小部分来支撑转印传送带31的辊。
已经出于说明和描述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意图并不在于穷尽或限制本发明为公开的具体形式。明显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型将是显而易见的。被选择并描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其他技术人员能够将用于各种实施例和具有各种修改的本发明理解为适用于所预期的特定用途。旨在通过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转印传送装置,所述转印传送装置包括:
大致环形的带,所述带旋转,以便传送由所述带的外周表面接收的记录介质,所述带在传送所述记录介质之后使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外周表面脱离,所述带在所述带的旋转方向上是可伸缩的;
转印辊,所述转印辊可旋转地设置,使得所述带的所述外周表面挤压感光体,所述感光体在承载将被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的色调剂图像的同时被驱动旋转;
多个支撑辊,所述多个支撑辊在避开所述转印辊的各自的位置处支撑所述带,并且使得所述带在绷紧的状态下可旋转;以及
大致板状清洁件,所述清洁件利用所述清洁件的与所述带的所述外周表面接触的一端清洁所述带的所述外周表面,
其中,所述多个支撑辊中的一个用作驱动辊,所述驱动辊被设置于在所述带的所述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转印辊的上游侧、并且在所述记录介质开始要被所述带接收的一侧的位置,
其中,所述多个支撑辊中的另一个用作脱离侧辊,所述脱离侧辊被设置于在所述带的所述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于所述转印辊的下游侧、并且在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带脱离的一侧的位置,并且
其中,所述清洁件在如下区域中的位置处与所述带接触,所述区域在所述带的所述旋转方向上从所述带的卷绕所述驱动辊的部分的中间点朝向所述上游侧延伸直至所述带的卷绕所述脱离侧辊的部分的中间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传送装置,其中,所述清洁件在如下区域中的位置处与所述带接触,所述区域在所述带的所述旋转方向上从所述带的卷绕所述脱离侧辊的部分的中间点延伸至所述部分的下游端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印传送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辊的旋转速度高于所述感光体的旋转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印传送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辊的旋转速度被设置为使得与所述感光体的所述旋转速度产生不小于大约1%并且不大于大约5%的速度差的值。
5.一种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印传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60611 | 2014-12-24 | ||
JP2014260611A JP2016122053A (ja) | 2014-12-24 | 2014-12-24 | 転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00316A true CN106200316A (zh) | 2016-12-07 |
CN106200316B CN106200316B (zh) | 2020-04-07 |
Family
ID=56164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02021.0A Active CN106200316B (zh) | 2014-12-24 | 2015-07-09 | 转印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89547B1 (zh) |
JP (1) | JP2016122053A (zh) |
CN (1) | CN106200316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56115A (zh) * | 2017-10-11 | 2019-04-1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14174011A (zh) * | 2019-07-31 | 2022-03-1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移动机器人及移动机器人的移动距离计算方法 |
US12364378B2 (en) | 2019-07-31 | 2025-07-22 | Lg Electronics Inc. | Moving robot and method of calculating moving distance of the sam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50213B2 (ja) * | 2017-03-17 | 2021-10-13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62774A (ja) * | 2000-08-16 | 2002-02-28 | Fuji Xerox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CN1598704A (zh) * | 2003-09-18 | 2005-03-23 | 富士全錄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5099498A (ja) * | 2003-09-25 | 2005-04-14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637651A (zh) * | 2003-12-26 | 2005-07-13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 |
CN1797227A (zh) * | 2004-12-28 | 2006-07-05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6227227A (ja) * | 2005-02-17 | 2006-08-31 | Oki Da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102558A (ja) * | 2008-01-21 | 2008-05-01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341448A (zh) * | 2005-12-20 | 2009-01-07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结构体及其安装和拉出方法 |
CN102792232A (zh) * | 2010-03-08 | 2012-11-21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 |
CN103676535A (zh) * | 2012-09-03 | 2014-03-26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3869651A (zh) * | 2012-12-17 | 2014-06-18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035305A (zh) * | 2013-03-05 | 2014-09-10 | 株式会社理光 |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9081B2 (ja) * | 1988-02-17 | 1995-03-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749291B2 (ja) * | 1995-10-16 | 2006-02-22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268601A (ja) | 1997-03-26 | 1998-10-09 | Hitachi Ltd | 画像記録装置 |
JPH11149224A (ja) * | 1997-11-18 | 1999-06-02 | Ricoh Co Ltd | 転写搬送装置 |
JP2000155516A (ja) * | 1998-11-20 | 2000-06-06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016415A (en) * | 1998-11-25 | 2000-01-18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Image transfer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a seamed endless belt |
JP2000305337A (ja) * | 1999-04-16 | 2000-11-02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装置 |
JP3804935B2 (ja) * | 2002-04-26 | 2006-08-02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30112B2 (ja) * | 2002-12-09 | 2009-09-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301141A (ja) | 2004-04-15 | 2005-10-27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像形成ユニット |
JP2006184796A (ja) | 2004-12-28 | 2006-07-13 | Fuji Xerox Co Ltd | ベルト搬送装置 |
JP2011033787A (ja) * | 2009-07-31 | 2011-02-17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64298A (ja) * | 2010-02-08 | 2011-08-2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4
- 2014-12-24 JP JP2014260611A patent/JP2016122053A/ja active Pending
-
2015
- 2015-05-13 US US14/711,012 patent/US9389547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7-09 CN CN201510402021.0A patent/CN10620031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062774A (ja) * | 2000-08-16 | 2002-02-28 | Fuji Xerox Co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CN1598704A (zh) * | 2003-09-18 | 2005-03-23 | 富士全錄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5099498A (ja) * | 2003-09-25 | 2005-04-14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637651A (zh) * | 2003-12-26 | 2005-07-13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 |
CN1797227A (zh) * | 2004-12-28 | 2006-07-05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6227227A (ja) * | 2005-02-17 | 2006-08-31 | Oki Da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341448A (zh) * | 2005-12-20 | 2009-01-07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结构体及其安装和拉出方法 |
JP2008102558A (ja) * | 2008-01-21 | 2008-05-01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792232A (zh) * | 2010-03-08 | 2012-11-21 | 夏普株式会社 | 转印装置 |
CN103676535A (zh) * | 2012-09-03 | 2014-03-26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3869651A (zh) * | 2012-12-17 | 2014-06-18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035305A (zh) * | 2013-03-05 | 2014-09-10 | 株式会社理光 |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56115A (zh) * | 2017-10-11 | 2019-04-1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14174011A (zh) * | 2019-07-31 | 2022-03-1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移动机器人及移动机器人的移动距离计算方法 |
CN114174011B (zh) * | 2019-07-31 | 2024-04-1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移动机器人 |
US12364378B2 (en) | 2019-07-31 | 2025-07-22 | Lg Electronics Inc. | Moving robot and method of calculating moving distance of the sam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187817A1 (en) | 2016-06-30 |
CN106200316B (zh) | 2020-04-07 |
JP2016122053A (ja) | 2016-07-07 |
US9389547B1 (en) | 2016-07-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36158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6200316A (zh) | 转印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2314136B (zh) |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2385291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带传送装置 | |
JP675084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96205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302976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23746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8693747B (zh) | 成像设备 | |
JP556605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458475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9880484B2 (en) | Charging member,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US20240402632A1 (en) | Belt driv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JP4930252B2 (ja) | 紙粉除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4359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15591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10336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1521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131214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42708B2 (ja) | トナー供給ローラおよび現像装置 | |
JP2021060495A (ja) |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4278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7023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
JP2005316103A (ja) |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029114A (ja) | 接触帯電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