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6179395B - 一种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79395B
CN106179395B CN201610540798.8A CN201610540798A CN106179395B CN 106179395 B CN106179395 B CN 106179395B CN 201610540798 A CN201610540798 A CN 201610540798A CN 106179395 B CN106179395 B CN 1061793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ution
urea
potassium permanganate
manganese
citric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407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79395A (zh
Inventor
董丽辉
刘唐康
李斌
范闽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x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54079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793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79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79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79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793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3/0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 B01J23/70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of the iron group metals or copper
    • B01J23/76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of the iron group metals or copper combined with metals, oxides or hydroxide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1J23/02 - B01J23/36
    • B01J23/84Catalysts comprising metals or metal oxides or hydrox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B01J21/00 of the iron group metals or copper combined with metals, oxides or hydroxide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1J23/02 - B01J23/36 with arsenic, antimony, bismuth, vanadium, niobium, tantalum, polonium, chromium, molybdenum, tungsten, manganese, technetium or rhenium
    • B01J23/889Manganese, technetium or rhenium
    • B01J23/8892Mangane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5/00Catalyst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B01J35/60Catalyst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urface properties or porosity
    • B01J35/61Surface area
    • B01J35/615100-500 m2/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5/00Catalyst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B01J35/60Catalyst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or physical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urface properties or porosity
    • B01J35/64Pore diameter
    • B01J35/6472-50 nm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atalysts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1)硝酸锰溶液和柠檬酸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2)滴加高锰酸钾溶液,滴加完后,分别再加入硝酸铜溶液、脲溶液;(3)调节步骤(2)所得溶液pH值,搅拌后进行水热反应;(4)将步骤(3)水热反应后所得物质离心分离,取所得沉淀物依次进行烘干、粉碎、焙烧,即得产品。本发明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反应周期短,重复性好,操作工艺参数易控,所得产品采用的材料成本低,活性高,热稳定性高,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催化还原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在材料研究、一氧化碳催化氧化以及氮氧化物催化还原中应用良好。

Description

一种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的CO氧化和 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具有介孔结构的Cu-Mn-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对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有着比较好的催化消除特性,MnOx和含Mn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储氧性能及高孔洞率,被广泛用于汽车尾气三效催化、水煤气的催化变换和CO、苯甲醇等的催化氧化等。在催化材料领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过渡元素锰的外层电子结构为3d54s2,有+4、+3和+2三种化学价态,而且其标准还原电位较低,易实现各化学价态离子间的相互转换,储存或释放氧。但纯MnOx氧化物由于其微观结构极其不稳定且储放氧主要依赖其表面进行,在高温下易烧结造成其比表面积迅速减小,从而导致储氧能力下降。
氧化铜和氧化锰的混合物是良好的氧化还原反应催化剂,CuO具有比较高的热稳定性,同时因其是一个CO、NOx等气体催化消除中的活性组分,在氧化锰中加入氧化铜可形成尖晶石型氧化物,从而增加表面氧的稳定性以及催化剂的吸氧能力和供氧能力,有利于氧化反应的进行,从而制备得到一种高性能的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一种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安全,反应周期短,产品重复性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操作步骤:
(1)硝酸锰溶液和柠檬酸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
(2)向步骤(1)所得混合溶液A中滴加高锰酸钾溶液,滴加完后,分别再加入硝酸铜溶液、脲溶液,加入的各反应物中脲与反应物中来自高锰酸钾和硝酸锰中的锰摩尔比为脲:锰(Mn)=1.2~1.5:1,即n:n=1.2~1.5:1 (n=n高锰酸钾+n硝酸锰);
(3)调节步骤(2)所得溶液pH值,搅拌后进行水热反应;
(4)将步骤(3)水热反应后所得物质离心分离,取所得沉淀物依次进行烘干、粉碎、焙烧,即得黑色的Cu-Mn复合氧化物(CuyMn-O),即为产品。
优选的是,步骤(1)中所述的硝酸锰溶液为硝酸锰(Mn(NO3)2)溶于水,形成质量浓度为50%的硝酸锰溶液;所述的柠檬酸溶液为柠檬酸(C6H8O7) 溶于水形成浓度为3mol/L的柠檬酸溶液。
优选的是,步骤(2)中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浓度为0.3mol/L的水溶液;所述的硝酸铜溶液为硝酸铜(Cu(NO3)2)溶于水形成浓度为3mol/L的硝酸铜溶液;所述的脲溶液为脲溶于水形成浓度为3mol/L的脲溶液。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锰酸钾、硝酸锰、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柠檬酸:脲=2:1:3.6~4.5:3.6~4.5。
优选的是,所述的高锰酸钾、硝酸锰、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柠檬酸:脲=2:1:4.5:4.5。
优选的是,步骤(2)中加入的硝酸铜与混合溶液A中的高锰酸钾和硝酸锰反应后得到的锰氧化物(MnOx)成摩尔比0~0.2:1,即Cu:Mn(高锰酸钾+硝酸锰)=0~0.2:1。
优选的是,步骤(3)中用质量浓度为25%的氨水调节步骤(2)所得溶液pH值为6~7。
优选的是,步骤(3)中搅拌4h,在180℃下进行水热反应12h。
优选的是,步骤(4)中所得沉淀物80℃下烘干12h后粉碎,然后在350℃下焙烧4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反应周期短,重复性好,操作工艺参数易控,所得产品采用的材料成本低,活性高,热稳定性高,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催化还原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在材料研究、一氧化碳催化氧化以及氮氧化物催化还原中应用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得产品对CO催化转化率的曲线图。
图2为本发明所得产品对NO催化转化率的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所得产品对NO催化选择性的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所得产品的XRD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所用到的各原料,皆为市售所得,其中硝酸铜采用的是三水硝酸铜,柠檬酸采用的是一水柠檬酸。
实施例1
称取各反应物配备:称取1.8964g的高锰酸钾固体于烧杯X中,并溶于 40mL去离子水中,得到0.3mol/L高锰酸钾溶液;称取硝酸锰溶于去离子水,形成质量浓度为50%的硝酸锰溶液,备用;称取5.6738g的一水柠檬酸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柠檬酸溶液,备用;称取1.6216g的脲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脲溶液,备用;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2:1:4.5:4.5。
称取2.1474g上述备用的硝酸锰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柠檬酸溶液(硝酸锰:一水柠檬酸摩尔比例为1:4.5),于烧杯A中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边搅拌边向烧杯A中逐渐滴加烧杯X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称取上述备用的全部脲溶液,然后向烧杯A所得溶液中加入称取所得脲溶液;加入的硝酸铜与混合溶液A中的高锰酸钾和硝酸锰反应后得到的锰氧化物(MnOx)成摩尔比0:1,即Cu:Mn(高锰酸钾+硝酸锰)=0:1;加入的各反应物中脲与反应物中来自高锰酸钾和硝酸锰中的锰摩尔比为脲:锰(Mn)=1.5:1,即n:n=1.5:1(n=n高锰酸钾+n硝酸锰)。烧杯A中所得反应液搅拌下以质量浓度为25%的氨水调反应液pH值至6~7,常温下搅拌4h,然后在180℃烘箱中进行水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离心,取离心后所得沉淀物在 80℃烘干12h后粉碎,350℃马弗炉中煅烧4h,即可得到黑色的MnOx复合氧化物。
实施例2
称取各反应物配备:称取1.8964g的高锰酸钾固体于烧杯X中,并溶于 40mL去离子水中,得到0.3mol/L高锰酸钾溶液;称取硝酸锰溶于去离子水,形成质量浓度为50%的硝酸锰溶液,备用;称取5.6738g的一水柠檬酸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柠檬酸溶液,备用;称取0.0435g的三水硝酸铜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硝酸铜溶液,备用;称取1.6216 g的脲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脲溶液,备用;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2:1: 4.5:4.5。
称取2.1474g上述备用的硝酸锰溶液,同时称取上述备用的全部柠檬酸溶液(硝酸锰:一水柠檬酸摩尔比例为1:4.5),于烧杯A中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边搅拌边向烧杯A中逐渐滴加烧杯X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称取上述备用的全部硝酸铜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脲溶液,然后向烧杯A所得溶液中加入称取所得硝酸铜溶液,再加入脲溶液;加入的硝酸铜与混合溶液A中的高锰酸钾和硝酸锰反应后得到的锰氧化物(MnOx) 成摩尔比0.01:1,即Cu:Mn(高锰酸钾+硝酸锰)=0.01:1;加入的各反应物中脲与反应物中来自高锰酸钾和硝酸锰中的锰摩尔比为脲:锰(Mn)=1.5:1,即n:n=1.5:1 (n=n高锰酸钾+n硝酸锰)。烧杯A中所得反应液搅拌下以质量浓度为25%的氨水调反应液pH值至6~7,常温下搅拌4h,然后在180℃烘箱中进行水热反应 12h,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离心,取离心后所得沉淀物在80℃烘干12h后粉碎,350℃马弗炉中煅烧4h,即可得到产品——黑色的Cu-Mn复合氧化物。
实施例3
称取各反应物配备:称取1.8964g的高锰酸钾固体于烧杯X中,并溶于 40mL去离子水中,得到0.3mol/L高锰酸钾溶液;称取硝酸锰溶于去离子水,形成质量浓度为50%的硝酸锰溶液,备用;称取5.6738g的一水柠檬酸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柠檬酸溶液,备用;称取0.2135g的三水硝酸铜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硝酸铜溶液,备用;称取1.6216 g的脲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脲溶液,备用;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2:1: 4.5:4.5。
称取2.1474g上述备用的硝酸锰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柠檬酸溶液(硝酸锰:一水柠檬酸摩尔比例为1:4.5),于烧杯A中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边搅拌边向烧杯A中逐渐滴加烧杯X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称取上述备用的全部硝酸铜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脲溶液,然后向烧杯A所得溶液中加入称取所得硝酸铜溶液,再加入脲溶液;加入的硝酸铜与混合溶液A中的高锰酸钾和硝酸锰反应后得到的锰氧化物(MnOx)成摩尔比0.05:1,即Cu:Mn(高锰酸钾+硝酸锰)=0.05:1;加入的各反应物中脲与反应物中来自高锰酸钾和硝酸锰中的锰摩尔比为脲:锰(Mn)=1.5:1,即n:n=1.5:1(n =n高锰酸钾+n硝酸锰)。烧杯A中所得反应液搅拌下以质量浓度为25%的氨水调反应液pH值至6~7,常温下搅拌4h,然后在180℃烘箱中进行水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离心,取离心后所得沉淀物在80℃烘干12h后粉碎, 350℃马弗炉中煅烧4h,即可得到产品——黑色的Cu-Mn复合氧化物。
实施例4
称取各反应物配备:称取1.8964g的高锰酸钾固体于烧杯X中,并溶于 40mL去离子水中,得到0.3mol/L高锰酸钾溶液;称取硝酸锰溶于去离子水,形成质量浓度为50%的硝酸锰溶液,备用;称取5.6738g的一水柠檬酸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柠檬酸溶液,备用;称取0.3262g的三水硝酸铜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硝酸铜溶液,备用;称取1.6216 g的脲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脲溶液,备用;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2:1: 4.5:4.5。
称取2.1474g上述备用的硝酸锰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柠檬酸溶液(硝酸锰:一水柠檬酸摩尔比例为1:4.5),于烧杯A中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边搅拌边向烧杯A中逐渐滴加烧杯X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称取上述备用的全部硝酸铜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脲溶液,然后向烧杯A所得溶液中加入称取所得硝酸铜溶液,再加入脲溶液;加入的硝酸铜与混合溶液A中的高锰酸钾和硝酸锰反应后得到的锰氧化物(MnOx)成摩尔比0.075:1,即Cu:Mn(高锰酸钾+硝酸锰)=0.075:1;加入的各反应物中脲与反应物中来自高锰酸钾和硝酸锰中的锰摩尔比为脲:锰(Mn)=1.5:1,即n:n=1.5:1 (n=n高锰酸钾+n硝酸锰)。烧杯A中所得反应液搅拌下以质量浓度为25%的氨水调反应液pH值至6~7,常温下搅拌4h,然后在180℃烘箱中进行水热反应 12h,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离心,取离心后所得沉淀物在80℃烘干12h后粉碎,350℃马弗炉中煅烧4h,即可得到产品——黑色的Cu-Mn复合氧化物。
实施例5
称取各反应物配备:称取1.8964g的高锰酸钾固体于烧杯X中,并溶于 40mL去离子水中,得到0.3mol/L高锰酸钾溶液;称取硝酸锰溶于去离子水,形成质量浓度为50%的硝酸锰溶液,备用;称取5.6738g的一水柠檬酸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柠檬酸溶液,备用;称取0.4350g的三水硝酸铜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硝酸铜溶液,备用;称取1.6216 g的脲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脲溶液,备用;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2:1: 4.5:4.5。
称取2.1474g上述备用的硝酸锰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柠檬酸溶液(硝酸锰:一水柠檬酸摩尔比例为1:4.5),于烧杯A中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边搅拌边向烧杯A中逐渐滴加烧杯X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称取上述备用的全部硝酸铜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脲溶液,然后向烧杯A所得溶液中加入称取所得硝酸铜溶液,再加入脲溶液;加入的硝酸铜与混合溶液A中的高锰酸钾和硝酸锰反应后得到的锰氧化物(MnOx)成摩尔比0.1:1,即Cu:Mn(高锰酸钾+硝酸锰)=0.1:1;加入的各反应物中脲与反应物中来自高锰酸钾和硝酸锰中的锰摩尔比为脲:锰(Mn)=1.5:1,即n:n=1.5:1(n=n高锰酸钾+n硝酸锰)。烧杯A中所得反应液搅拌下以质量浓度为25%的氨水调反应液pH值至6~7,常温下搅拌4h,然后在180℃烘箱中进行水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离心,取离心后所得沉淀物在80℃烘干12h后粉碎, 350℃马弗炉中煅烧4h,即可得到产品——黑色的Cu-Mn复合氧化物。
实施例6
称取各反应物配备:称取1.8964g的高锰酸钾固体于烧杯X中,并溶于 40mL去离子水中,得到0.3mol/L高锰酸钾溶液;称取硝酸锰溶于去离子水,形成质量浓度为50%的硝酸锰溶液,备用;称取5.6738g的一水柠檬酸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柠檬酸溶液,备用;称取0.6525g的三水硝酸铜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硝酸铜溶液,备用;称取1.6216 g的脲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脲溶液,备用;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2:1: 4.5:4.5。
称取2.1474g上述备用的硝酸锰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柠檬酸溶液(硝酸锰:一水柠檬酸摩尔比例为1:4.5),于烧杯A中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边搅拌边向烧杯A中逐渐滴加烧杯X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称取上述备用的全部硝酸铜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脲溶液,然后向烧杯A所得溶液中加入称取所得硝酸铜溶液,再加入脲溶液;加入的硝酸铜与混合溶液A中的高锰酸钾和硝酸锰反应后得到的锰氧化物(MnOx)成摩尔比0.15:1,即Cu:Mn(高锰酸钾+硝酸锰)=0.15:1;加入的各反应物中脲与反应物中来自高锰酸钾和硝酸锰中的锰摩尔比为脲:锰(Mn)=1.5:1,即n:n=1.5:1(n =n高锰酸钾+n硝酸锰)。烧杯A中所得反应液搅拌下以质量浓度为25%的氨水调反应液pH值至6~7,常温下搅拌4h,然后在180℃烘箱中进行水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离心,取离心后所得沉淀物在80℃烘干12h后粉碎, 350℃马弗炉中煅烧4h,即可得到产品——黑色的Cu-Mn复合氧化物。
实施例7
称取各反应物配备:称取1.8964g的高锰酸钾固体于烧杯X中,并溶于 40mL去离子水中,得到0.3mol/L高锰酸钾溶液;称取硝酸锰溶于去离子水,形成质量浓度为50%的硝酸锰溶液,备用;称取5.6738g的一水柠檬酸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柠檬酸溶液,备用;称取0.8700g的三水硝酸铜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硝酸铜溶液,备用;称取1.6216 g的脲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脲溶液,备用;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2:1: 4.5:4.5。
称取2.1474g上述备用的硝酸锰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柠檬酸溶液(硝酸锰:一水柠檬酸摩尔比例为1:4.5),于烧杯A中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边搅拌边向烧杯A中逐渐滴加烧杯X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称取上述备用的全部硝酸铜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脲溶液,然后向烧杯A所得溶液中加入称取所得硝酸铜溶液,再加入脲溶液;加入的硝酸铜与混合溶液A中的高锰酸钾和硝酸锰反应后得到的锰氧化物(MnOx)成摩尔比0.2:1,即Cu:Mn(高锰酸钾+硝酸锰)=0.2:1;加入的各反应物中脲与反应物中来自高锰酸钾和硝酸锰中的锰摩尔比为脲:锰(Mn)=1.5:1,即n:n=1.5:1(n=n高锰酸钾+n硝酸锰)。烧杯A中所得反应液搅拌下以质量浓度为25%的氨水调反应液pH值至6~7,常温下搅拌4h,然后在180℃烘箱中进行水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离心,取离心后所得沉淀物在80℃烘干12h后粉碎, 350℃马弗炉中煅烧4h,即可得到产品——黑色的Cu-Mn复合氧化物。
实施例8
称取各反应物配备:称取1.8964g的高锰酸钾固体于烧杯X中,并溶于 40mL去离子水中,得到0.3mol/L高锰酸钾溶液;称取硝酸锰溶于去离子水,形成质量浓度为50%的硝酸锰溶液,备用;称取4.5390g的一水柠檬酸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柠檬酸溶液,备用;称取0.0435g的三水硝酸铜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硝酸铜溶液,备用;称取1.12973 g的脲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脲溶液,备用;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2:1: 3.6:3.6。
称取2.1474g上述备用的硝酸锰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柠檬酸溶液(硝酸锰:一水柠檬酸摩尔比例为1:4.5),于烧杯A中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边搅拌边向烧杯A中逐渐滴加烧杯X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称取上述备用的全部硝酸铜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脲溶液,然后向烧杯A所得溶液中加入称取所得硝酸铜溶液,再加入脲溶液,加入的各反应物中脲与反应物中来自高锰酸钾和硝酸锰中的锰摩尔比为脲:锰(Mn)=1.2:1,即n:n=1.2:1(n=n高锰酸钾+n硝酸锰)。烧杯A中所得反应液搅拌下以质量浓度为25%的氨水调反应液pH值至6~7,常温下搅拌4h,然后在180℃烘箱中进行水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离心,取离心后所得沉淀物在 80℃烘干12h后粉碎,350℃马弗炉中煅烧4h,即可得到产品——黑色的 Cu-Mn复合氧化物。
实施例9
称取各反应物配备:称取1.8964g的高锰酸钾固体于烧杯X中,并溶于 40mL去离子水中,得到0.3mol/L高锰酸钾溶液;称取硝酸锰溶于去离子水,形成质量浓度为50%的硝酸锰溶液,备用;称取4.9173g的一水柠檬酸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柠檬酸溶液,备用;称取0.0435g的三水硝酸铜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硝酸铜溶液,备用;称取1.4054 g的脲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浓度为3mol/L的脲溶液,备用;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一水柠檬酸:脲=2:1: 3.9:3.9。
称取2.1474g上述备用的硝酸锰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柠檬酸溶液(硝酸锰:一水柠檬酸摩尔比例为1:4.5),于烧杯A中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边搅拌边向烧杯A中逐渐滴加烧杯X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称取上述备用的全部硝酸铜溶液和上述备用的全部脲溶液,然后向烧杯A所得溶液中加入称取所得硝酸铜溶液,再加入脲溶液,加入的各反应物中脲与反应物中来自高锰酸钾和硝酸锰中的锰摩尔比为脲:锰(Mn)=1.3:1,即n:n=1.3:1(n=n高锰酸钾+n硝酸锰)。烧杯A中所得反应液搅拌下以质量浓度为25%的氨水调反应液pH值至6~7,常温下搅拌4h,然后在180℃烘箱中进行水热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所得物质离心,取离心后所得沉淀物在 80℃烘干12h后粉碎,350℃马弗炉中煅烧4h,即可得到产品——黑色的 Cu-Mn复合氧化物。
对由实施例1~实施例7得到的Cu-Mn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进行分析,得出表1。
表1
表1为铜锰复合氧化物材料CuyMn-O(y=0~0.2)相应比例下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大小,由表1中可以看出,在复合氧化物材料CuyMnO(y=0~0.2)中,铜的掺杂对产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大小有着显著的影响。综合比较得出比表面积和孔径都比较大的材料,相对应的材料的CO催化氧化性能比较好;但是,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大小与其NO催化消除性能关系不大。
检测
将本发明实施例1~7所得产品,分别对CO气体进行催化氧化性能测试实验,其中,以CO气体的流量为10.4mL/min(2vol%CO,氮气作为平衡气) 和干燥空气流量为8.2mL/min建立微型反应系统,得出图1中数据。由图1 可以看出,当铜锰摩尔比例为0.075时,即Cu0.075Mn-O样品的CO转化率最佳,其在65℃下便可以将CO气体催化完全氧化。
将本发明实施例1~7所得产品,分别进行NO+CO催化反应性能测试实验,其中,以5vol%NO(流量为10mL/min,氦气作为平衡气)和10vol%CO (流量为10mL/min,氦气作为平衡气)建立微型反应系统,得出图2、图3中数据。由图2、3可以看出,当铜锰摩尔比例为0.15时,即Cu0.15Mn-O样品的NO转化率和N2选择性最佳,其在275℃下便可获得100%的NO转化率和 93%N2选择性。
将本发明实施例1~7所得产品,分别在PANalytical公司的X’pert PRO 型号XRD衍射仪进行X射线粉末衍射(XRD)实验,得出图4中数据。由图4可以看出,催化剂样品主要由β-MnO2晶相和无定形非晶相所构成,而铜的掺杂导致了样品中形成了Cu1.5Mn1.5O4立方尖晶石结构,明显改变了催化剂样品的微观结构,对材料的CO催化氧化性能和NO催化消除性能均有显著的提升。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Claims (9)

1.一种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操作步骤:
(1)硝酸锰溶液和柠檬酸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溶液A;
(2)向步骤(1)所得混合溶液A中滴加高锰酸钾溶液,滴加完后,分别再加入硝酸铜溶液、脲溶液;
(3)调节步骤(2)所得溶液pH值,搅拌后进行水热反应;
(4)将步骤(3)水热反应后所得物质离心分离,取所得沉淀物依次进行烘干、粉碎、焙烧,即得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硝酸锰溶液为硝酸锰溶于水,形成质量浓度为50%的硝酸锰溶液;所述的柠檬酸溶液为柠檬酸溶于水形成浓度为3mol/L的柠檬酸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浓度为0.3mol/L的水溶液;所述的硝酸铜溶液为硝酸铜溶于水形成浓度为3mol/L的硝酸铜溶液;所述的脲溶液为脲溶于水形成浓度为3mol/L的脲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锰酸钾、硝酸锰、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柠檬酸:脲=2:1:3.6~4.5:3.6~4.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锰酸钾、硝酸锰、柠檬酸、脲之间的摩尔比为高锰酸钾:硝酸锰:柠檬酸:脲=2:1:4.5:4.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加入的硝酸铜与混合溶液A中的高锰酸钾和硝酸锰反应后得到的锰氧化物成摩尔比0.1~0.2: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用质量浓度为25%的氨水调节步骤(2)所得溶液pH值为6~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搅拌4h,在180℃下进行水热反应12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得沉淀物80℃下烘干12h后粉碎,然后在350℃下焙烧4h。
CN201610540798.8A 2016-07-11 2016-07-11 一种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061793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40798.8A CN106179395B (zh) 2016-07-11 2016-07-11 一种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40798.8A CN106179395B (zh) 2016-07-11 2016-07-11 一种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79395A CN106179395A (zh) 2016-12-07
CN106179395B true CN106179395B (zh) 2018-11-20

Family

ID=57473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40798.8A Active CN106179395B (zh) 2016-07-11 2016-07-11 一种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793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9032B (zh) * 2018-12-13 2020-08-11 重庆工商大学 一种双组分铜基催化剂催化co完全燃烧的方法
CN113198486B (zh) * 2021-04-21 2022-07-01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尖晶石型铜锰灭菌除醛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772802B (zh) * 2021-09-08 2022-11-01 江南大学 一种基于锰氧化物修饰的铜锰尖晶石降解水中双酚a的方法
CN117160469A (zh) * 2023-08-08 2023-12-05 山东大学 一种负载石墨烯改性的铜锰复合催化剂的催化剂布袋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8988A (zh) * 2010-12-11 2011-05-25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负载型纳米尖晶石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2836717A (zh) * 2012-09-10 2012-12-26 中南大学 一种尖晶石型氧化物的应用及催化脱硫脱硝的方法
CN104001502A (zh) * 2014-05-29 2014-08-27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室温高湿度下分解臭氧的铈锰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8988A (zh) * 2010-12-11 2011-05-25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负载型纳米尖晶石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2836717A (zh) * 2012-09-10 2012-12-26 中南大学 一种尖晶石型氧化物的应用及催化脱硫脱硝的方法
CN104001502A (zh) * 2014-05-29 2014-08-27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室温高湿度下分解臭氧的铈锰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toluene on Cu-Mn complex oxides prepared by urea-based hydrothermal method;Qian Yu et al.;《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0816;第311-313卷;第432-435页 *
Cu-Mn-O催化剂的结构对丙烷还原NO反应的性能影响;郭金玲等;《化学学报》;20111231;第69卷(第5期);第555-564页 *
铜锰复合氧化物对CO-O2、CO-NOx催化反应的研究;李常艳等;《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31;第36卷(第1期);第47-5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79395A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Core-shell structure effect on CeO2 and TiO2 supported WO3 for the NH3-SCR process
CN106732647B (zh) 一种钙钛矿型甲烷燃烧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348504B (zh) 制氢催化剂和使用该制氢催化剂的制氢方法以及用于氨燃烧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该催化剂的氨燃烧方法
CN101966451B (zh) 一种选择性催化氧化氨的纳米铈锆固溶体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6179395B (zh) 一种高性能CO氧化和NOx消除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833901B (zh) 一种PrOx-MnOx/SAPO-34低温SCR烟气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482175B (zh) 一种蛋黄-壳结构锰钾矿型二氧化锰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8889301B (zh) 一种尖晶石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26825A (zh) 一种低温烟气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75087B (zh) 一种脱硝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6031873A (zh) 一种用于CO低温氧化消除的高比表面CuMn2O4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KR102300976B1 (ko) 아산화질소 분해 촉매
CN108722431A (zh) 一种a位掺杂型双钙钛矿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Xu et al. Promotional effects of Sm/Ce/La doping on soot oxidation over MnCo2O4 spinel catalysts
JP2017081812A (ja) マンガン−ジルコニウム系複合酸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用途
CN104084213B (zh) 用于固定源烟气低温脱硝的铁锰钛催化剂的制法及其制备的催化剂
CN114558576B (zh) 一种掺杂型CuM2O4多功能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9046324B (zh) 一种以介孔氧化铈为载体的中低温脱硝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2728381A (zh) 一种含电气石的复合甲烷催化剂
CN112337460A (zh) 一种络合酸液制备Mn基尖晶石低温脱硝催化剂的方法
CN118719038B (zh) CuO-SrO/MnxZr1-xO2复合载氧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749959B (zh) 一种用于氧化亚氮分解的高硅分子筛催化剂
CN105344359A (zh) CuO/Ce-Mn-O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该催化剂的应用
CN103212419B (zh) 一种用于含丙烯腈废气处理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2367180B (zh) 一种以廉价工业钛源制备高孔道有序度的纳米介孔TiO2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