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59505B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端子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59505B CN106159505B CN201510134455.7A CN201510134455A CN106159505B CN 106159505 B CN106159505 B CN 106159505B CN 201510134455 A CN201510134455 A CN 201510134455A CN 106159505 B CN106159505 B CN 1061595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terminal
- head
- electric connector
- terminal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组,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头部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触头,所述不同导电端子的尾部跨越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如此设置,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组,尤其涉及具有若干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端子组。
背景技术
USB3.1Type-C的最大特点是,虽然开口部分的尺寸与安卓智能手机及平板计算机标配的Micro-B连接器一样小,但支持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10G bit/秒。Type-C插孔的开口尺寸约为8.3mm×2.5mm(Micro-B约为7.5mm×2.5mm)。可承受达到连接器产品水平的1万次插拔。另外,Type-C还支持较以往提高了供电能力的“USB Power Delivery Specification(USB PD)”。USB PD根据可供给的电力设定了10W、18W、36W、60W、100W五级规格。Type-C连接器支持100W(20V、5A)的供电。
USB3.1Type-C还在提高易用性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支持从正反两面均可插入的“正反插”功能、导入了插入连接器时用声音通知用户是否已准确插入的功能。Type-C连接器实际上是Micro-B连接器的后续规格,因此将来可能会成为安卓设备的标准接口。
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考2014年12月17日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告第CN204030066U号揭露的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USB3.1Type-C母口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屏蔽壳体、绝缘本体、上排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所述金属屏蔽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的外侧,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具有对接端口,所述对接端口用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配合,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顶壁、底壁、及位于顶壁和底壁之间的两侧壁,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分别安装在绝缘本体的顶壁和底壁上形成用以对接对接连接器的夹持配合结构,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也包括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采用上下两排结构。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所述电连接器端子尾部通过焊接PCB,由线路连接为一个通路。如此设置,产品结构复杂,工艺难度高,生产流程长,品质难控制,成本高;另一方面,尾部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产品阻抗较大,散热效果差。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之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可减小产品阻抗的电连接器端子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组,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头部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触头,若干导电端子中不同导电端子的尾部跨越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依次包括第一接地端子、第一电源端子、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第二侦测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跨越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及第二侦测端子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的尾部跨越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第二侦测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发送端子及信号接收端子的尾部分别设有位于第一、第二侦测端子尾部之间的第一基部、自第一基部后端侧向延伸的第一外延部以及自第一外延部进一步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回转部,所述信号发送端子及信号接收端子的第一回转部位于第一、第二侦测端子尾部后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尾部后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的尾部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二连接部后方。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复合端子,所述复合端子的尾部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头部和下料部前端分别设有所述触头,所述下料部自主体部侧边或中部下料弯折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触头包括第一排触头及第二排触头,所述第一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触头、第一电源触头、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第一侦测触头、第二电源触头及第二接地触头,所述第二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触头、第三电源触头、第二侦测触头、第四电源触头及第四接地触头,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上,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所述第三电源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上,所述第二接地触头与所述第四接地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上,所述第二电源触头与所述第四电源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上,所述第一侦测触头与第二侦测触头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两侧。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排触头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第一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信号发射触头之间空置一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电源触头和第二接地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在所述第二排触头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与第三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侦测触头与第四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三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四电源触头和第四接地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位于同一平面,若干导电端子中相邻导电端子之间设有料带空隙。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为USB Type C或FPC电连接器端子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不同导电端子的尾部跨越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通路。如此设置,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组再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连接器端子组 100 第一接地触头 11
第一电源触头 12 信号发送触头 13
信号接收触头 14 第一侦测触头 15
第二电源触头 16 第二接地触头 17
第三接地触头 21 第三电源触头 22
第二侦测触头 23 第四电源触头 24
第四接地触头 25 复合端子 3
头部 31 尾部 32
主体部 320 下料部 321
夹持结构 30 单一端子 4
头部 41 竖直部 411
水平部 412 尾部 42
倒刺 5 导电端子 6
第一接地端子 61 第一电源端子 62
第一侦测端子 63 信号发送端子 64
信号接收端子 65 第二侦测端子 66
第二电源端子 67 第二接地端子 68
第一基部 641、651 第一外延部 642、652
第一回转部 643、653 第二连接部 620
第三连接部 610 料带空隙 7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3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为一种适用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的USB2.0的端子组,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未图示)的绝缘本体(未图示)上。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包括若干导电端子6,所述导电端子6包括头部31、41和连接头部31、41的尾部32、42,所述头部31、41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触头,若干导电端子中不同导电端子6的尾部32、42跨越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所述跨越连接是指所述不同导电端子6之间夹设有其他导电端子6或空隙等。如此设置,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简化产品结构,无需在导电端子6后端连接PCB(未图示),而直接在导电端子6后端焊接导线(未图示),降低工艺难度,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
具体请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依次包括第一接地端子61、第一电源端子62、第一侦测端子63、信号发送端子64、信号接收端子65、第二侦测端子66、第二电源端子67及第二接地端子68,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的尾部32跨越所述第一侦测端子63、信号发送端子64、信号接收端子65及第二侦测端子66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的尾部32跨越所述第一电源端子62、第一侦测端子63、信号发送端子64、信号接收端子65、第二侦测端子66及第二电源端子67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依次排列顺序不限定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如此设置,可减小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之间的阻抗,及减小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之间的阻抗,提高所述导电端子6性能,简化导电端子6结构,且使电连接器端子组100排列结构紧凑,降低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用料成本。
所述信号发送端子64及信号接收端子65的尾部42分别设有位于第一、第二侦测端子63、66尾部42之间的第一基部641、651、自第一基部641、651后端侧向延伸的第一外延部642、652以及自第一外延部642、652进一步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回转部643、653,所述信号发送端子64及信号接收端子65的第一回转部643、653位于第一、第二侦测端子63、66尾部42后方。如此设置,所述第一侦测端子63的尾部42与信号发送端子64的尾部42之间通过料带(未图示)剪切即可实现分离;所述第二侦测端子66的尾部42与信号接收端子65的尾部42可在同一片材上成型,且通过料带(未图示)剪切即可实现彼此的分离,如此,制造简单,节省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用料成本。另一方面,所述信号发送端子64及信号接收端子65的尾部42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从而便于焊接导线。
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的尾部32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部620,所述第二连接部620位于信号发送端子64、信号接收端子65尾部32后方。如此设置,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信号发送端子64及信号接收端子65排列分布合理,有利于将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信号发送端子64及信号接收端子65在同一片材上成型,且通过料带剪切即可实现彼此的分离,制造简单,进一步节省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用料成本。
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的尾部32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部610,所述第三连接部610位于第二连接部620后方。如此设置,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及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排列分布合理,有利于将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及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在同一片材上成型,且通过料带剪切即可实现彼此的分离,制造简单,进一步节省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用料成本。
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尾部32、42位于同一平面,若干导电端子中相邻导电端子之间设有料带空隙7。所述料带空隙7为通过料带剪切后形成的空隙。如此设置,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所有尾部32、42都可在同一片材上成型,且通过料带剪切即可实现彼此的分离,制造简单,更好地节省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用料成本。
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包括复合端子3及单一端子4,所述复合端子3包括头部31和连接头部31的尾部32,所述单一端子4包括头部41和连接头部41的尾部42。所述复合端子3的尾部32包括主体部320以及自主体部320向头部31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321,所述下料部321与头部31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30,所述头部31和下料部321前端分别设有所述触头。如此设置,所述单个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形成回转多触点高密度小间距端子组结构;另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上下两排的端子结构,本发明中单个电连接器端子即可形成一个夹持结构30,且具有共用的尾部32,如此,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所有导电端子6可在同一片材成型,通过料带剪切实现彼此分离,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提高产品稳定性,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用料成本。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及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为所述复合端子3。即,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与第三接地触头21位于同一所述复合端子3上,所述第一电源触头12与第三电源触头22位于同一所述复合端子3上,第二电源触头16与第四电源触头24位于同一所述复合端子3上,第二接地触头17与第四接地触头25位于同一所述复合端子3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62、67也可以为单一端子4。
在本发明中,所述触头包括第一排触头及第二排触头,所述第一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所述第二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与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61上,所述第一电源触头12与所述第三电源触头22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62上,所述第二接地触头17与所述第四接地触头25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68上,所述第二电源触头16与所述第四电源触头24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67上,所述第一侦测触头15与第二侦测触头23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两侧。即,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为USB2.0的端子组,其接口框架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相同,如此设置,在提高兼容性的同时,仅保留USB2.0端子组,可减少其他导电端子(未图示)的制造成本,从而符合电连接器高兼容性及低成本的趋势。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排触头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与第一电源触头12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一电源触头12与信号发射触头之间空置一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电源触头16和第二接地触头17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排触头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与第三电源触头22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侦测触头23与第四电源触头24之间空置三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四电源触头24和第四接地触头25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间隙为除USB2.0端子组外的USB3.1Type-C其他端子的空置位,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位置精确,可更加适用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触头为弹性凸起状。如此设置,所述弹性凸起状的触头可与对接连接器的平板状触头实现较好的电性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为一种适用于USB3.1Type-C接口框架的母口连接器端子组,具体的,从前向后看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所述第一排触头从左向右依次为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所述第二排触头从左向右依次为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在其他实施方中,所述触头也可以为平直状或其他形状,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为一种适用于USB3.1Type-C接口框架的公口连接器端子组,具体的,从前向后看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所述第一排触头从右向左依次为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所述第二排触头从右向左依次为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二侦测触头23、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
请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分别位于各自复合端子3的头部31前端;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分别位于各自复合端子3的下料部321前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1、第一电源触头12、第二电源触头16及第二接地触头17可分别位于各自复合端子3的下料部321前端;所述第三接地触头21、第三电源触头22、第四电源触头24及第四接地触头25分别位于各自复合端子3的头部31前端。
所述下料部321自主体部320侧边或中部下料弯折而成。如此设置,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包括单一端子4,所述非上下相对的触头位于所述单一端子4上,所述单一端子4包括头部41和连接头部41的尾部42,所述触头位于所述头部41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第一侦测触头15及第二侦测触头23为所述单一端子4,如此设置,结构简单,利于降低端子制造成本。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及第一侦测触头15为平直状的所述单一端子4。在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侦测触头23可为平直状的单一端子4。
所述单一端子4包括弯曲状单一端子4,所述弯曲状单一端子4包括头部41和连接头部41的尾部42,所述头部41包括自尾部42向上或向下弯折延伸的竖直部411以及自竖直部411进一步向前延伸的水平部412,所述触头位于所述水平部412前端。如此设置,可保证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具有上下两排触头组,且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尾部42均位于同一排,利于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尾部42的焊接或连接。请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侦测触头23可为弯曲状单一端子4。在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发送触头13、信号接收触头14及第一侦测触头15为所述弯曲状单一端子4。
所述头部41、31与尾部42、32之间设有向两侧突起的倒刺5。如此设置,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可稳定固持于绝缘本体上。
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的尾部42、32呈沿左右方向紧密分布,且所述尾部42、32为平直状。如此设置,便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自前向后插接至绝缘本体上,从而便于电连接器的组装。
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为USB Type C或FPC电连接器端子组10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端子也可适用于其他需具有电连接器端子夹持结构30的电连接器。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组,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头部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触头,若干导电端子中不同的导电端子的尾部跨越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依次包括第一接地端子、第一电源端子、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第二侦测端子、第二电源端子及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跨越所述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及第二侦测端子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的尾部跨越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第一侦测端子、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第二侦测端子及第二电源端子连接在一起形成通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送端子及信号接收端子的尾部分别设有位于第一、第二侦测端子尾部之间的第一基部、自第一基部后端侧向延伸的第一外延部以及自第一外延部进一步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一回转部,所述信号发送端子及信号接收端子的第一回转部位于第一、第二侦测端子尾部后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电源端子的尾部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信号发送端子、信号接收端子尾部后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的尾部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二连接部后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复合端子,所述复合端子的尾部包括主体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头部和下料部前端分别设有所述触头,所述下料部自主体部侧边或中部下料弯折而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包括第一排触头及第二排触头,所述第一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触头、第一电源触头、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第一侦测触头、第二电源触头及第二接地触头,所述第二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触头、第三电源触头、第二侦测触头、第四电源触头及第四接地触头,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上,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所述第三电源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上,所述第二接地触头与所述第四接地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上,所述第二电源触头与所述第四电源触头上下相对并位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上,所述第一侦测触头与第二侦测触头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两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排触头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第一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信号发射触头之间空置一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电源触头和第二接地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在所述第二排触头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与第三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侦测触头与第四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三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四电源触头和第四接地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尾部位于同一平面,若干导电端子中相邻的导电端子之间设有料带空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为USB TypeC或FPC电连接器端子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34455.7A CN106159505B (zh) | 2015-03-25 | 2015-03-25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34455.7A CN106159505B (zh) | 2015-03-25 | 2015-03-25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59505A CN106159505A (zh) | 2016-11-23 |
CN106159505B true CN106159505B (zh) | 2019-01-22 |
Family
ID=57339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34455.7A Active CN106159505B (zh) | 2015-03-25 | 2015-03-25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15950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52864B (zh) * | 2015-04-08 | 2018-11-20 | 上海天诚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CN110957595B (zh) * | 2019-12-20 | 2022-02-22 | 广东联基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生产方便的端子料带结构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95086A (en) * | 1981-04-20 | 1983-07-26 | The Bendix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CN102255153A (zh) * | 2011-03-25 | 2011-11-23 |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 通用序列汇流排连接器及具有此连接器的充电转接装置 |
CN103117464A (zh) * | 2013-02-06 | 2013-05-22 | 蹇在义 | 一种usb插头连接器及加工方法 |
CN204464536U (zh) * | 2015-03-25 | 2015-07-08 | 上海天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58091A (ja) * | 2006-03-24 | 2007-10-04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プラグ装置 |
-
2015
- 2015-03-25 CN CN201510134455.7A patent/CN10615950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95086A (en) * | 1981-04-20 | 1983-07-26 | The Bendix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CN102255153A (zh) * | 2011-03-25 | 2011-11-23 |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 通用序列汇流排连接器及具有此连接器的充电转接装置 |
CN103117464A (zh) * | 2013-02-06 | 2013-05-22 | 蹇在义 | 一种usb插头连接器及加工方法 |
CN204464536U (zh) * | 2015-03-25 | 2015-07-08 | 上海天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59505A (zh) | 2016-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577669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7465014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532912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064909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3515792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TWI623162B (zh) | 電連接器 | |
CN206471534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261892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424511U (zh)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
CN104752864B (zh)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
CN104810643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848665A (zh) | 正反插usb连接器 | |
CN20554332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288811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206962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159505B (zh)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
CN105990763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464536U (zh)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
CN204516943U (zh)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
CN20453836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538290U (zh)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
CN20594450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481177U (zh)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
CN104733890B (zh) | 电连接器端子组 | |
CN104821447B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200436 room No. 309, No. three, Zhabei District JIANGCHANG, Shanghai, Shanghai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Tianche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00436 room No. 309, No. three, Zhabei District JIANGCHANG, Shanghai, Shanghai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TIANCHE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