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6505A - 复合反射偏光膜 - Google Patents
复合反射偏光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066505A CN106066505A CN201610498015.4A CN201610498015A CN106066505A CN 106066505 A CN106066505 A CN 106066505A CN 201610498015 A CN201610498015 A CN 201610498015A CN 106066505 A CN106066505 A CN 1060665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arizing film
- mentioned
- light
- layer
- complex refle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66—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volving the reflection of light at a particular angle of incidence, e.g. Brewster's ang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制备方法,更详细地涉及如下制备复合反射偏光膜的方法:将光损失最小化,并具有优秀的亮度的同时在显示器等的模块制备工序或还在使用中的高热/多湿的环境下,可靠性优秀,膜外观的品质突出,色彩再现性显著优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反射偏光膜,更详细地涉及,如下制备复合反射偏光膜的方法:将光损失最小化,并具有优秀的亮度的同时在显示器等的模块制备工序或还在使用中的高热/多湿的环境下,可靠性优秀,膜外观的品质突出,色彩再现性显著优秀。
背景技术
平板显示器技术在电视领域中已经确保市场的液晶显示器(LCD)、数字光处理显示器及等离子显示器(PDP)形成主流,并展望场致发射显示器(FED)和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相关技术的提高一同将占有基于各特性的领域。当前,液晶显示器在笔记本电脑、个人电脑显示器、液晶电视、汽车、飞机等使用范围扩大,并占有平板市场的约85%作用,在世界上液晶显示器的需要急增,从而目前为止红火。
以往的液晶显示器在一对吸光性光学膜之间配置液晶及电极基体。在液晶显示器中,液晶部分借助在两个电极施加电压来所生成的电场使液晶部分移动,由此具有变更的光学状态。这种处理是针对于装载信息的“像素”,利用特定方向的偏光表示影像。由这种理由液晶显示其包含诱导偏光的前部面光学膜及背面光学膜。
在这种液晶显示器中所使用的光学膜不一定从背光进行发射的光的利用效率一定高。这是因为从背光照射的光中的50%以上被背面侧的光学膜(吸收型偏光膜)吸收。因而在液晶显示器中为了提高背光的利用效率,还在光学腔和液晶组件之间设置反射偏光膜。
上述反射偏光膜不仅防止基于光损失的光学性能降低,同时根据滑动化的显示器面板的厚度反射偏光膜进行滑动化,并且一直向制备工序的单纯化、制备工序上的不良产生最小化、生产率及经济性提高的方向进行持续的研究。
图1为示出以往的反射偏光膜的光学原理的图。具体地,从光学腔向液晶组件的光中P偏光通过反射偏光膜来向液晶组件传递,S偏光在反射偏光膜中向光学腔反射之后,在光学腔的扩散反射面中光的偏光方向以随机化的状态进行反射,来重新向反射偏光膜传递,最终S偏光转换为无法通过液晶组件的偏光器的P偏光,从而通过反射偏光膜之后向液晶组件传递。
在具有各向异性折射率的平板状的光学层和具有各向同性折射率的平板状的光学层相互交替层叠的状态下,对上述反射偏光膜的入射光的S偏光的选择性反射和P偏光的透射作用基于各光学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异和经层叠的光学层的伸长处理的各光学层的光学厚度设定及折射率的变化而实现。
即,向反射偏光膜入射的光经过各光学层,经过各光学层并反复S偏光的反射和P偏光的透射作用,最终仅入射偏光中的P偏光向液晶组件传递。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已反射的S偏光在光学腔的扩散反射面中以偏光状态成为随机化的状态进行反射,来重新向反射型偏光膜传递。由此,与从光源产生的光的损失一同可减少电力浪费。
但是,这种以往的反射偏光膜制作成折射率不同的平板状的各向同性光学层和各向异性光学层交替层叠,并对此进行伸长处理,来具有对选择性反射及透射可进行最优化的各光学层之间的光学厚度及折射率,因而存在反射偏光膜的制作工序复杂的问题。尤其,反射偏光膜的各光学层具有平板结构,因而与入射偏光的广泛的入射角相对应需要分离P偏光和S偏光,因而光学层的层叠数过渡增加,来存在生产费用几何级数性增加的问题。并且,借助光学层的层叠数过渡地形成的结构,存在基于光损失的光学性能降低的忧虑。
图2为以往的多层反射偏光膜(反射式增亮膜(DBEF))的剖视图。具体地,多层反射偏光膜在基材8的双面形成有表层9、10。基材8分为4个组1、2、3、4,各个组由各向同性层和各向异性层进行交替层叠来形成大致200层。另一方面,在形成上述基材8的4个组1、2、3、4组之间形成用于结合这些的额外的粘结层5、6、7。并且,各个组具有200层左右的非常薄的厚度,因而在个别地共挤压这些组的情况下,有可能各个组受损,从而上述组包括保护层(行星边界层(PBL))的情况多。在此情况下,存在基材的厚度变厚,并且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并且,在包含于显示器面板的反射偏光膜的情况下,为了滑动化在基材的厚度存在制约,因而若在基材和/或表层形成粘结层,则基材减少其相应的厚度,因而存在对光学物性提高非常不好的问题。进而,利用粘结层将基材的内部及基材和表层相结合,因而在施加外力或经过长时间或储存场所不好的情况下,存在产生层间玻璃现象的问题。并且,在粘结层的附着过程中,不仅不良率过高,而且由粘结层的形成存在产生对光源的相消干涉的问题。
在上述基材8的双面形成表层9、10,在上述基材8和表层9、10之间形成用于结合这些的额外的粘结层11、12。在通过共挤压与以往的聚碳酸酯材质的表层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coPEN)交互层叠而成的基材进行一体化的情况下,由相容性部件有可能产生剥离,并且结晶化也位于55%左右,从而当进行延伸工序时,对伸长轴的双折射产生危险性高。由此,为了适用无延伸工序的聚碳酸酯片,只能形成粘结层。最终,由粘结层工序的追加呈现基于外部异物及产生工序不良的收率减少,通常当生产表层的聚碳酸酯无延伸片时,呈现由缠绕工序引起的基于不均匀的前端压力的双折射的产生,从而要求用于补充双折射的聚合物分子结构变形及挤压线的速度控制等的额外的控制,从而产生生产率降低因素。
对上述以往的多层反射型偏光膜的制备方法进行简单的说明,对形成基材的平均厚度不同的4个组分别进行共挤压之后,重新对经共挤压的4个组进行延伸,然后利用粘结剂粘结延伸的4个组来制作基材。是因为若粘结粘结剂之后延伸基材,则异产生剥离现象。之后,在基材的双面粘结表层。最终,为了制备多层结构,将2层结构折叠制作4层结构,并通过制作连续折叠的方式的多层结构的工序来形成一个组(209层),并对此进行共挤压,因而无法带来厚度的变化,从而在一个工序中在多层内部难以形成组。最终,实质只能对平均光学厚度不同的4个组单独进行共挤压之后粘结厚度不同的4个组。
上述工序断续性地进行,因而导致制作成本的显著上升,最终存在在包含于背光单元的所有光学膜中成本最高的问题。由此产生如下深刻的问题:在节减成本的角度即使减少亮度降低,也频繁地出市除了反射型偏光膜的液晶显示器。
由此,提出如下反射偏光膜:在不是多层反射型偏光膜的基材的内部分散有分散体,上述分散体通过在基材的内部排列向长度方向伸长的双折射性聚合物,来可实现反射偏光膜的功能。图3作为包含杆状型聚合物的反射偏光膜20的立体图,在基材21内部向单一方向排列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而成的双折射性聚合物22。通过上述由基材21和双折射性聚合物22之间的双折射性界面可诱发光调制效果,来可进行反射偏光膜的功能。但是,与上述的交互层叠的反射偏光膜相比,难以反射可视光线整个波长区域的光,从而产生光调制效率太低的问题。对此,为了与交互层叠的反射偏光膜具有相似的透射率及反射率,存在需要在基材的内部配置过多数量的双折射性聚合物22的问题。具体地,以反射偏光膜的垂直截面为基准制备横向32英寸的显示器面板的情况下,为了在横向为1580㎜,高度(厚度)为400μm以下的基材21内部具有与上述的层叠型反射偏光膜类似的光学物性,需要包含最少1亿个以上的上述长度方向的截面直径为0.1~0.3μm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双折射性聚合物22,在上述情况下不仅生产费用过高,设备变得过复杂,并且几乎无法实现制作生产这些的设备本身,从而存在难以常用化的问题。并且,难以多样地形成包含于薄片内部的双折射性聚合物22的光学厚度,因而难以对可视光线整个区域的光进行反射,从而存在物性减少的问题。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提出在基材的内部包含双折射性海岛纤维的技术思想。图4作为包含于基材的内部的双折射性海岛纤维的剖视图,上述双折射性海岛纤维在内部的岛部分和海部分的光调制截面可产生光调制效果,因而即使不配置如上述的双折射性聚合物非常多的数量的海岛纤维,也可实现光学物性。但是,双折射性海岛纤维为纤维,因而产生与作为聚合物的基材的相容性、易处理性及紧贴性的问题。进而,由圆形形状诱导光散射,从而降低对可视光线区域的光波长的反射偏光效率,从而与现有产品相比偏光特性降低,存在亮度提高局限,进而在海岛纤维的情况下,减少岛接合现象,并对海成分区域细分化,因而由空隙的产生产生漏光即产生由光损失现象引起的光特性降低因素。并且由织物形态的组织形成,由构成层的局限对反射及偏关特性提高存在局限的问题。并且,在分散型反射偏光膜的情况下,层间的间隔及分散体的隔开空间产生观察到亮线出现的问题。
如上所述,到当前所提出的反射偏光膜均分别具有缺点,尤其,多层型反射偏光膜的制造成本显著高,从而将上述多层型反射偏光膜使用于实质产品存在使产品成本提高的问题,并存在由接合多层而产生的异物的介入等引起的品质不良、制备工序的复杂性及由包含很多粘结层的亮度减少等的问题,从而聚合物分散于基材的内部的聚合物分散型反射偏光膜可更优选。
但是,当前为止已开发的聚合物分散型反射偏光膜的基材半透明,从而随着异物示现于膜外观外观不良率多,漏光、呈现亮线现象及广视角窄,并无法将光损失最小化,从而存在亮度降低的问题。
并且,在利用背光单元等模块制备反射偏光膜的工序中所施加的高的热条件和/或在这种模块所使用的环境下产生的发热,存在在反射偏光膜产生弯曲等可靠性显著减少的问题。
进而,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聚合物分散型反射偏光膜还添加额外的构成的复合膜的情况下,仍然未解决在反射偏光膜中产生的可靠性降低问题,在外观的异物示现减少的情况下,与此同时存在亮度显著减少的问题,若将亮度降低最小化,则无法同时满足难以防止外观的异物示现问题等所目的的全部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提供如下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制备方法:将光损失最小化,并具有优秀的亮度的同时在显示器等的模块制备工序或在使用中的高热/多湿的环境下,可靠性优秀,膜外观的品质突出,色彩再现性显著优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光扩散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以及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并满足以下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为4~35μm/m·℃,
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Haze)值为65%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上述光扩散层可包括选自由棱镜、双凸透镜、微透镜、三角锥及金字塔图案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微细图案;以及微珠涂敷层中的一种以上。此时,上述微细图案可包括微透镜。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再一实施例,上述可靠性支撑层可以为至少朝向一个方向延伸而成的聚酯类膜。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另一实施例,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可以为10~600μm。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在上述条件(1)中,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可满足10~25μm/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上述反射偏光膜包括:基材;以及多个分散体,包含于上述基材的内部,用于使从外部照射的第一偏光透射,并使第二偏光反射;多个分散体与上述基材至少朝向一个轴方向的折射率不同,在包含于上述基材的内部的多个分散体中的80%以上以长度方向的垂直截面为基准的长轴长度与短轴长度的纵横比为1/2以下,上述纵横比为1/2以下的多个分散体根据截面积至少包含于3个组,在上述组中第一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0.2~2.0μm2,第二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大于2.0μm2且5.0μm2以下,第三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大于5.0μm2且10.0μm2以下,上述第一组至第三组的分散体可随机地排列。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再一实施例,本发明可包括:芯层,包括基材及多个分散体,上述多个分散体包含于上述基材的内部;以及表层,形成于上述芯层的至少一面,并与上述表层形成为一体。
根绝本发明的优选另一实施例,在上述条件(2)中,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可以为73%以上。
并且,本发明提供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以及
光扩散层,形成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上部面,并满足以下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为4~35μm/m·℃,
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为65%以上。
并且,本发明提供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光扩散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以及
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上述光扩散层的上部面,并满足以下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为4~35μm/m·℃,
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为65%以上。
并且,本发明提供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光扩散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以及聚光层,形成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面,并满足以下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为4~35μm/m·℃,
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为65%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上述聚光层包括支撑部及形成于上述支撑部上的棱镜图案部,上述棱镜图案部可与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面相向。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再一实施例,上述支撑部的厚度可以为10~300μm。
并且,本发明提供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光扩散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以及聚光层,包括支撑部,并形成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面,与反射偏光膜的厚度、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及聚光层的支撑部的厚度有关的以下数学公式1的值为0.3~2.0。
数学公式1: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针对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及聚光层的支撑部的厚度的以下数学公式2的值可以为0.25~4。
数学公式2: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光扩散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以及多功能层,形成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用于对从光源照射的光进行导光及聚光,并满足以下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为4~35μm/m·℃,
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为65%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上述多功能层可包括:微细图案层,用于对从光源照射的光进行聚光;以及导光层,形成于上述微细图案层的下部,用于支撑微细图案层及引导从光源照射的光。
并且,本发明提供包含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背光单元。
进而,本发明提供包含根据本发明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以下,对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进行说明。
作为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分散体局域双折射性”的意义是在根据方向向折射率不同的纤维照射光的情况下,入射于分散体的光折射层方向不同的两个以上的光。
作为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的“各向同性”是指当光通过物体时,与方向无关折射率规定。
作为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的“各向异性”是指根光的方向物体的光学性质不同,各向异性物体具有双折射性,与各向同性相对应。
作为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的“光调制”是指照射的光进行反射、折射及散射或光的强度、波动的周期或光的性质改变。
作为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的“纵横比”是指以分散体的长度方向的垂直截面为基准针对于长轴长度的短轴长度的比。
作为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属于空间上相对的术语的“向下(below)”、“下侧(beneath)”、“下侧(lower)”、“上侧(above)”、“上部(upper)”等如图所示,为了容易记述一个结构要素和其他结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可使用。在空间上相对地术语应理解为当使用时或当工作时,针对在附图中示出的方向包含结构要素的相互不同的方向。例如,在旋转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要素的情况下,记述为其他结构要素的“向下(below)”或“下侧(beneath)”的结构要素可放置于其他结构要素的“上侧(above)”。因此,作为示例性术语的“向下(below)”可全部包括下侧和上侧方向。结构要素还可向其他方向取向,由此在空间上相对的术语可根据取向进行解释。
并且,作为在空间上相对的属于的“上侧”、“上部”、“上”、“向下”、“下部”、“下”都包含“直接地(directly)”和“间接地(indirectly)”意义。
本发明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制备方法将光损失最小化,并具有优秀的亮度的同时在显示器等的模块制备工序或还在使用中的高热/多湿的环境下,无膜的弯曲或产生皱褶的外观变化,从而可靠性优秀,并无在膜的外观产生异物的示现、漏光及亮线等的不良,从而适合于品质突出,色彩再现性显著优秀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制备。
附图说明
图1为对以往的反射偏光膜的原理进行说明的简图。
图2为当前正使用的多层反射偏光膜(DBEF)的剖视图。
图3为包含杆状型聚合物的反射偏光膜的立体图。
图4为示出向使用于反射偏光膜的双折射性海岛纤维入射的光的路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在基材的内部分散体随机分散的反射偏光膜的剖视图。
图7为在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中所使用的分散体的长度方向的垂直截面图。
图8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例的反射偏光膜的立体图。
图9至图14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立体图。
图15至图17为在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中光扩散层的剖视图。
图18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剖视图。
图19为可适用于本发明的作为优选的流程控制部的一种的衣架式模的剖视图,图20为图19的侧视图。
图21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微细图案成型工序的简图,图22为表示图21的成型部的细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3及图24为本发明优选的实例的另一实例的微细图案成型工序的简图。
图25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贴合的反射膜及可靠性支撑层的剖视图。
图26为本发明的优选第二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剖视图。
图27为包括于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聚光层的立体图。
图28及图29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聚光层的微细图案成型工序的简图。
图30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31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采用复合反射偏光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图32为对在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中包含的板状型聚合物分散反射偏光膜进行制备的装置的简图。
图33为表示可对在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中包含的板状型聚合物分散反射偏光膜进行制备的海岛型(sea-island type)挤压头的头分配板的结合结构的立体图。
图34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板状型聚合物的分散反射偏光膜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上所述,聚合物分散型反射偏光膜的基材半透明,从而随着异物示现于膜外观外观不良率多,漏光、呈现亮线现象及广视角窄,并无法将光损失最小化,从而存在亮度降低的问题,并且,在利用背光单元等模块制备反射偏光膜的工序中所施加的高的热条件和/或在这种模块所使用的环境下产生的发热,存在在反射偏光膜产生弯曲等可靠性显著减少的问题。进而,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聚合物分散型反射偏光膜还添加额外的构成的复合膜的情况下,仍然未解决在反射偏光膜中产生的可靠性降低问题,在外观的异物示现减少的情况下,与此同时存在亮度显著减少的问题,若将亮度降低最小化,则无法同时满足难以防止外观的异物示现问题等所目的的全部物性。
对此,在本发明的第一实例中提供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光扩散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以及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并满足以下条件(1)及条件(2),从而摸索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上述将光损失最小化,并具有优秀的亮度的同时在显示器等的模块制备工序或还在使用中的高热/多湿的环境下,无膜的弯曲或产生皱褶的外观变化,从而可靠性优秀,并无在膜的外观产生异物的示现、漏光及亮线等的不良,从而品质突出,可显著改善色彩再现性。
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为4~35μm/m·℃,
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为65%以上。
第一实例
具体地,如图5所示,根据第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1000包括:光扩散层100,形成于反射偏光膜200的上部面;以及可靠性支撑层300,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200的下部面,在上述反射偏光膜200和可靠性支撑层300之间可包括用于加强粘结力的第一底漆层400。
首先,对反射偏光膜200进行说明。
上述反射偏光膜200可以为聚合物在基材的内部分散而成的通常的聚合物分散型反射偏光膜。上述通常的聚合物喷射型反射偏光膜可以为包含如图3的杆状型聚合物的公知惯用的反射型偏光膜,从而本发明对于分散于基材内的聚合物的形状、聚合物的数量、分散形态等并不特别进行限定。
只是,如上所述,以往的聚合物在基材的内部分散而成的反射偏光膜漏光、呈现亮线现象及广视角窄,并无法将光损失最小化,从而存在亮度降低的问题。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反射偏光膜包括:基材;以及多个分散体,包含于上述基材的内部,来用于使从外部照射的第一偏光透射,并使第二偏光反射;多个分散体与上述基材至少朝向一个轴方向折射率不同,在包含于上述基材的内部的多个分散体中的80%以上以长度方向的垂直截面为基准的长轴长度与短轴长度的纵横比为1/2以下,上述纵横比为1/2以下的多个分散体根据截面积至少包含于3个组,在上述组中第一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0.2~2.0μm2,第二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大于2.0μm2且5.0μm2以下,第三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大于5.0μm2且10.0μm2以下,上述第一组至第三组的分散体可随机地排列。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再一实例,反射偏光膜将包含多个分散体的反射偏光膜作为芯层,并且,可以为包含形成于上述芯层的至少一面的一体化而成的表层的结构,并通过还具有表层来可贡献于芯层的保护,上述多个分散体包含于上述的基材及上述基材的内部,并满足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条件。
根据不包括表层的一实例和包括表层的再一实例的反射偏光膜可在用途上存在差异,可优选地,在显示器等各种通用性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不包括表层的反射偏光膜,便携式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在便携式电子设备、智能电子设备、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可优选地,使用不包括表层的反射偏光膜,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另一方面,随着本发明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在反射偏光膜的一面包括后述的可靠性支撑层,即使不具有用于芯层保护的表层,也可实现芯层保护的目的。
以下,对包含表层的反射偏光膜进行具体说明。
参照图6进行说明,可包括芯层210及表层220来实现反射偏光膜,上述芯层210在基材211内部多个分散体212~217随机地进行分散而排列,上述表层220形成于上述芯层的至少一面,并与上述表层220形成为一体。
在上述芯层210中,在包含于上述基材的内部的多个分散体中的80%以上以长度方向的垂直截面为基准的长轴长度与短轴长度的纵横比可以为1/2以下,更优选地,90%以上可满足上述纵横比值为1/2以下。
具体地,图7作为适用于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分散体的长度方向的垂直截面,当长轴长度作为a,将短轴长度作为b时,长轴长度a和短轴长度b的相对长度的比(纵横比)可以为1/2以下。重新进行说明,当长轴长度a为2时,短轴长度b小于或等于为作为长轴长度a的1/2的1。若在整个分散体的数量中包含20%以上的针对于长轴长度的短轴长度的比大于1/2的大分散体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所需的光学物性。
纵横比为1/2以下的上述分散体可包括截面积不同的3个以上的组。参照图6进行说明,均包含截面积最小的第一组的分散体202、203、截面积具有中间大小的第二组的分散体204、205及截面积最大的第三组206、207的分散体来随机地进行分散。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组的截面积为0.2~2.0μm2,第二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大于2.0μm2且5.0μm2以下,第三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大于5.0μm2且10.0μm2以下,第一组的分散体、第二组的分散体及第三组的分散体随机地进行排列。在不包含第一~第三组的分散体中的一组的分散体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所需的光学物性(参照表1)。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在上述纵横比为1/2以下的分散体中第三组的分散体的个数可以为10%以上。若分散体的个数小于10%,则有可能光学物性提高不足。更优选地,在纵横比为1/2以下的上述分散体中相当于第一组的分散体的个数可满足30~50%,相当于第三组的分散体的个数可以为10~30%,通过杉树可提高光学物性(参照表1)。
另一方面,更优选地,可在第一组的分散体的个数/第三组的分散体的个数具有3~5值的情况下,非常有利于将光学物性最大化(参照表1)
优选地,在上述纵横比为1/2以下的分散体中相当于第二组的分散体的个数可满足25~45%。并且,在脱离上述第一分散体~第三分散体的截面积的范围的分散体可作为包含于上述纵横比为1/2以下的分散体。通过上述与现有的分散型反射偏光膜相比,既可改善呈现亮线现象,又广视角宽,将光损失最小化,并将亮度提高最大化。
图8作为包含于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例的反射偏光膜的立体图,在芯层210的基材201内部向长度方向伸长有多个随机分散体208,在芯层210的上部和/或下部形成有表层220。在这种情况下,上述随机分散体208可分别向多种方向伸长,优选地,向单一方向平行而伸长为有利,更优选地,沿着与从外部光源照射的光呈垂直的方向,在伸长体之间平行地进行伸长,这可以有效地使光调制效果最大化。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包含于基材的内部的分散体(第一成分)和基材(第二成分)之间可形成有双折射界面。具体地,在基材的内部包含分散体的反射偏光膜中,基于基材和分散体之间的空间上的X、Y及Z轴的折射率的实质性一致或不一致的大小根据其轴对经偏光的光线的散射程度产生影响。通常,散射功能与不匹配的平方成比例改变。因此,根据特定轴的折射率的不匹配的程度越大,就根据其轴经偏光的光线更强地进行散射。相反,在根据特定轴的不匹配小的情况下,根据其轴经偏光的光线以更少的程度进行散射。在沿着一个轴基材的折射率与分散体的折射率实质一致的情况下,借助平行于这种轴的电场偏光的入射光与分散体的大小、形状及密度无关不散色而通过分散体。并且,根据其轴的折射率一致的情况下,实质不散射并通过物体而通过。更具体地,第一偏光(P波)不受形成于基材和分散体的界面的双折射界面的影响被透射,但是第二偏光(S波)受到形成于基材和分散体之间的界面的双折射界面的影响来产生光的调制。通过上述P波被透射,S波产生光的散射、反射等的光的调制,最终实现偏光的分离。
因此,上述基材和分散体形成双折射界面,才能诱发光调制效果,因而在上述基材为光学各向同性的情况下,分散体可具有双折射性,相反在上述基材具有光学双折射性的情况下,分散体可具有光学各相同性。具体地,上述分散体的x轴方向的折射率为nX1、y轴方向的折射率为nY1及z轴方向的折射率为nZ1,当基材的折射率为nX2、nY2及nZ2时,nX1和nY1之间的面内可产生双折射。尤其优选地,在基材和分散体的X、Y、Z轴折射率中的至少一种可不同,更优选地,伸长轴为X轴的情况下,针对于Y轴及Z方向的折射率的差异为0.05以下,针对于X轴方向的折射率的差异可以为0.1以上。另一方面,通常若折射率的差异为0.05以下,则解释为匹配。
并且,在本发明中芯层的厚度优选为20~350μm,更优选地,芯层的厚度可以为50~250μm,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用途及是否包含表层、表层的厚度可不同地设计芯层的厚度。并且,整个分散体的个数以32英寸为基准,当基材的厚度为120μm时,可以为25000000~80000000个,但并不局限于此。
其次,对可包含于芯层的至少一面的表层220进行说明。
上述表层成分可使用通常所使用的成分,只要是通常在反射偏光膜中所使用的成分,就可无限制地使用,可单独或混合使用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共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co-PE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聚碳酸酯合金、聚苯乙烯(PS)、耐热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丙烯(PP)、聚乙烯(P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氨酯(PU)、聚酰亚胺(PI)、聚氯乙烯(PVC)、苯乙烯一丙烯共聚物(SAN)、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酰胺(PA)、聚甲醛(POM)、苯酚、环氧基(EP)、尿素(UF)、三聚氰胺(MF)、不饱和聚酯(UP)、硅(SI)及环烯烃聚合物,更优选地,可以为2,6-萘二羧酸二甲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及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CHDM)等的单体适当地聚合而成的共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表层厚度可以为30~500μm,但并不局限于此。另一方面,在形成表层的情况下,还在芯层210和表层220之间以一体的方式形成。最终,不仅可防止由粘结层引起的光学物性的降低,而且在限定的厚度内可附加更多的层,从而可显著地改善光学物性。进而,表层与芯层一同制备之后,进行延伸工序,因而与以往的芯层延伸后使未延伸表层粘结时不同,本发明的表层可向至少一个方向延伸。通过上述与未延伸表层相比提高表面硬度,来改善耐刮痕性并可提高耐热性。
其次,对形成于上述的反射偏光膜200的上部面的光扩散层100进行说明。上述光扩散层100可通过提高聚光效果,并在表面防止漫反射来显著地增加亮度,并增加通过光的散射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来将在膜内示现异物的外观不良最小化。上述光扩散层100形成于反射偏光膜200上或可形成于形成在反射偏光膜200上的粘结层(未图示)上。
上述光扩散层100可包括微细图案。上述微细图案只要是可同时全部提高亮度、聚光效果及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的微细图案,就在具体结构上无特别限制,但是更优选地,上述微细图案可包括选自由棱镜、双凸透镜、微透镜、三角锥及金字塔图案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图案,这些可分别单独形成图案或组合而形成,更优选地,可以为透镜、微透镜、棱镜中的一种以上,尤其优选地,可以为可同时满足全部物性的微透镜。
具体地,图9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立体图,在反射偏光膜200中在基材201内部向长度方向伸长有多个随机分散体208,并且这些形成表层220。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分散体208可分别向多种方向伸长,优选地,向单一方向平行而伸长为有利,更优选地,沿着与从外部光源照射的光呈垂直的方向,在伸长体之间平行地进行伸长,这可以有效地使光调制效果最大化。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200的上部的光扩散层100可通过包含为图案,来可进行提高的聚光功能即亮度提高功能,图9表示包含透镜图案的光扩散层。
对上述双凸透镜图案进行详细地说明,双凸透镜的高度h可以为10~50μm。若双凸透镜图案的高度小于10μm,则可产生难以实现图案的问题,若双凸透镜的高度大于50μm,则由光的全反射量的增加可产生亮度减少的问题。
并且,双凸透镜的间距可以为20~100μm。若双凸透镜图案的间距小于20μm,则由每单位面积膜的谷部部分的增加透镜形状的聚光效果多少降低,并可产生由形状加工的精密度的局限和由于图案形状过窄而难以实现图案的问题,若透镜的间距大于100μm,则使产生图案结构物和面板之间的莫尔现象的可能性变得非常高。
另一方面,当定义为每双凸透镜的椭圆截面的短轴半径为c、长轴半径为d时,长轴/短轴(b/a)的比可满足1.0至3.0。若长轴/短轴(d/c)的比率脱离上述范围,则可产生对通过双折射偏光层的亮线隐蔽效率降低的问题。
并且,在将双凸透镜的高度定义为h中,在透镜两个端点中的接线角度α应满足30°~80°。此时,若α小于30°,则亮线隐蔽效率降低,若α大于80°,则存在透镜图案的制作变得难的问题。在双凸透镜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情况下,为了亮线隐蔽效果顶点角度θ满足90~120°得好。
并且,如图9所示,双凸透镜形状由具有相同的高度和间距的图案形成,或如图10所示具有不同的高度和间距的双凸透镜图案111可混合存在。
另一方面,图11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立体图,光扩散层112包括微透镜图案。对微透镜图案进行具体说明,微透镜的高度可以为10~50μm。若微透镜图案的高度小于10μm,则聚光效果多少降低,并可产生难以实现图案实的问题,若大于50μm,则易产生莫尔现象,可产生在图像中呈现图案的问题。
并且,微透镜的直径可以为20~100μm。优选地,可以为30~60μm。在上述范围下,外观特性良好并微透镜的聚光功能及光扩散特性可优秀,实际制作可变得容易。若微透镜图案的直径小于20μm,则可产生对从不有效的角度入射的入射光呈现低的聚光效率的问题,若大于100μm,则对垂直管的激光效率降低,并且可产生摩尔现象问题。
并且,如图11所示,透镜图图案还由具有相同的高度和直径的图案形成,或如图12所示具有不同的高度和直径的微透镜图案113可混合存在。这种微透镜图案根据透镜的密度、(Aspect Ratio)、纵横比(Aspect Ratio)存在光特性的差异,因而在最大范围内提高密度,并具有1/2的纵横比为最理想。
另一方面,图13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立体图,光扩散层113包括棱镜图案。对上述棱镜图案进行详细说明,棱镜的高度a可以为10~50μm。若棱镜图案的高度小于10μm,则当制备棱镜图案部的形状时,有可能底座膜由压力受到损伤,若大于50μm,则可产生从光源入射的光的透射率降低的问题。
并且,棱镜的间距可以为20~100μm。若棱镜图案的间距小于20μm,则不易印刻,并且可产生图案层实现及制备工序变得复杂的问题,若大于100μm,则以产生莫尔现象,可产生在图像呈现图案的问题。
并且,如图13所示,棱镜形状由具有相同的高度和间距的图案113形成,或如图14所示具有不同的高度和间距的棱镜图案115可混合存在。这种棱镜图案可由折射率高于底座膜的物质形成,这是因为在底座膜的折射率更高的情况下,向底座膜的后部面入射的光的一部分从棱镜图案的表面全反射,从而有可能未向棱镜结构入射。优选地,上述棱镜形状可以为线性棱镜形状,垂直截面呈三角形,优选地,上述三角形的与下部面相对的顶点形成60~110°的角。
包括上述微细图案的光扩散层可包含光固化性高分子树脂或热固化性高分子树脂中的至少一个高分子树脂来固化而成。作为上述高分子树脂的优选一例,可使用包含热固化性或光固化性丙烯酸树脂等的高分子树脂。只是,根据具体地包含于光扩散层的微细图案的形状,能偶以不同地变更所使用的高分子树脂的种类的方式使用。例如,在棱镜图案可使用不饱和脂肪酸酯、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和其衍生物,如甲基丙烯腈等乙烯基氰化合物,具体地,可使用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methacrylicacrylate)树脂等。并且,光扩散层可由折射率高于反射偏光膜的物质形成。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光扩散层可包括微珠涂敷层。具体地,上述微珠涂敷层可以为微珠108包含于树脂层107的涂敷层(参照图15),也可以为微珠的一部分在树脂层的上部埋入而成(参照图16),此时,与图16不同地突出的珠的一部分中至少一部分的珠可不同,并且所包含的珠的直径也一部分可不同。并且,如图17所示,微珠可附着于树脂层的上部面而形成和/或可在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无树脂层珠直接附着而成。上述珠的直径可以为0.1~100μm,在包含满足这种直径的珠的情况下,可实现优秀的光学特性。在微珠涂敷层中,可根据光学物性不同地设计所目的的珠的密度、珠间的间隔,从而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别限定。只是若珠之间的间隔过小,则随着包含于每单位面积的珠的数量增加有可能不利于光透射特性,从而优选地,珠间的间隔为1μm以上,但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珠可包含有机微珠及无机珠中的至少一种,例如作为有机微珠可例示使用丙烯酸、苯乙烯、三聚氰胺甲醛、丙烯、乙烯、硅、氨基甲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等的单体来取得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作为上述无机微珠可例示二氧化硅,氧化锆,碳酸钙,硫酸钡,钛氧化物等。
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备限制形成上述树脂层的树脂,可以为紫外线固化性物质,作为(甲基)丙烯酸酯或上述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例如,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四羟基糠基(甲基)丙烯酸酯、丁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乙基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苯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二烯(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三乙烯二甘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己内酰胺、二丙酮丙烯酰胺、异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叔辛基(甲基)丙烯酰胺、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酰吗啉、二环戊烯基(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三环十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环十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烷基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二烯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可单独或混合使用上述例举的物质。
并且,上述除了上述例举的树脂之外还可包含添加剂,作为上述添加剂可适用润滑性高的物质。例如,在硅类添加剂及氟类添加剂中至少可适用一种。具体地,具有硅基(silicon group)的反应性单体或反应性低聚物(例如,含硅基乙烯化合物、含硅基(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含(甲基)丙烯酰氧基有机硅氧烷、硅聚丙烯酸酯等)、具有氟基(fluorinegroup)的反应性单体或反应性低聚物(例如,含氟烷基乙烯化合物、含氟烷基(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氟聚丙烯酸酯等)、具有硅基或氟基的树脂(例如,聚二甲基硅氧烷、氟聚合物等)、具有硅基或氟基的表面活性剂或油(例如,二甲基硅油等)等可单独或混合而适用。
上述紫外线固化性物质和添加剂的含量比可以为100:0.001重量比至100:10重量比的范围,优选地,可以为100:0.01重量比至100:5重量比。并且,除了上述紫外线(UV)固化性物质和添加剂之外还可包含光引发剂。上述光引发剂可以为选自苄缩酮类、苯偶姻醚类、乙酰苯衍生物、酮肟醚类、二苯甲酮、苯并或噻吨酮类化合物的一种以上的自由自由基引发剂,鎓盐(onium salts),二茂铁盐(ferrocenium salts),以及重氮盐(diazonium salts)中的一种以上的阳离子引发剂或它们的混合物。
以上,可根据上述的微细图案的具体形状通过光扩散层在复合反射偏光膜中表达的物性的程度可不同,具体地,在微细图案为棱镜和/或双凸透镜形状的情况下,可使聚光效果更最大化,相反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的增加与微透镜形状的情况相比有可能相对地降低。并且,在上述光扩散层不包括微细图案且微珠涂敷层的情况下,可使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显著增加,从而可实现非常优秀的表面外观品质,相反光透射率显著降低,从而聚光效果、亮度等光学特性与微细图案,优选地与上述微细图案为微透镜形状时相比可显著地减少。因此可根据所需求的目的物性不同地选择上述光扩散层的形状,但是不仅是聚光、亮度等的光学特性,而且为了同时表达通过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增加的表面外观品质的提高,更优选地,光扩散层包括为透镜形状的微细图案。
另一方面,在上述反射偏光膜200表层220a的上部面可选择性地形成有粘结层(未图示)。通过上述可改善光扩散层100的粘结力、外观、电光特性。作为光扩散层的材料可使用丙烯酸、酯、氨基甲酸乙酯等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粘结层与其他组相比可形成得薄,并可通过调节粘结层的厚度来提高光透射率,与此同时可降低反射率。这种粘结层的厚度可以为5nm至300nm。若粘结层的厚度小于5nm,则反射偏光膜和光扩散层之间的粘结力有可能微弱,若粘结层的厚度大于300nm,则当处理粘结剂时,可发生污渍或分子的凝聚。
然后,对形成于反射偏光膜200的下部面的可靠性支撑层300进行说明。
上述可靠性支撑层300的包含在基材内分散而成的聚合物的反射偏光膜显著改善在用于制备背光单元等的各种工序中发生的热可靠性降低,并更提高雾度,来显著改善异物或亮线等向外观示现的外观不良,同时为了可靠性的提高,可将当包括额外的构成时可发生的亮度减少。
在本发明的说明中,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是指反射偏光膜通常在其材质的特性上热膨胀系数非常高,因而包括在复合反射偏光膜、背光单元等的模块制备工序和/或应用其的产品的高温多湿环境下,对由高温反射偏光膜的表面无如窗帘等皱褶、弯曲等的外观变化和/或基于上述的亮度降低等的光学物性无影响,都包括在外观产生皱褶、弯曲,从而无在皱褶的峰部部分和谷部部分之间的空隙差异的发生引起的面板斑痕现象,并且在反射偏光膜至少朝向一个轴延伸的情况下,无向延伸的方向异撕开或受到受损等的外观受损。
本发明的复合反射偏光膜显著提高如上所述的可靠性,同时为了维持亮度等的光学特性,本发明的可靠性支撑层利用本发明的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热膨胀系数需要满足4~35μm/m·℃,优选地,在70~80℃温度范围热膨胀系数可满足10~25μm/m·℃。随着满足上述在复合反射偏光膜、背光单元等的模块制备工序和/或应用其的产品的高温多湿环境下,随着防止由高温在反射偏光膜发生皱褶、弯曲等的外观变化和/或由上述发生的光学特性的降低,使优秀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具有优秀的可靠度。在不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可存在无法实现所目的的光学特性、可靠度及表面外光不良防止等的问题,具体地,在70~80℃温度范围热膨胀系数大于35μm/m·℃的情况下,可更深化这种问题,从而存在作为复合反射偏光膜不能使用于背光单元的问题,并且在热膨胀系数小于4μm/m·℃的情况下,在可靠性侧面优秀,但是具有这种热特性的同时难以开发光学特性优秀的材质的开发,即使开发也存在由非常高的价格在生产成本上难以进行选择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靠性支撑层的材质只要是满足上述的本发明的条件(1),就无限制,优选地,考虑光学特性、耐热性、耐化学性、机械性物性及经济性等来可以为聚酯类树脂。上述聚酯类树脂可包含选自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四亚甲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亚己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亚丁酯、聚乙烯-1,2-双(苯氧基)乙烷-4,4'-二羧酸酯、聚乙烯间苯二甲酸酯/对苯二酸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间苯二甲酸酯共聚物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二羧酸癸烷酯共聚物等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成分,优选地,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更优选地,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对上述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非限制性例,除了作为单体属于二醇成分的乙二醇及作为酸成分的对酞酸之外,还可包含硫化的金属盐,作为一例可有二甲基硫间苯二甲酸酯钠盐等。并且,作为单体还可包含除了对酞酸之外的芳香族多元羧酸,作为对此的一例可以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间苯二甲酸酯及二甲基间苯二甲酸酯中的一种以上。进而,作为二醇成分还可包含除了乙二醇的二醇成分,作为这种二醇成分的一例可以为新戊二醇、二乙二醇、新戊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等。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别限制上述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具体组成及组合比。
并且,上述可靠性支撑层为了还表达提高的强度、尺寸稳定性及耐热性等的物性可以为至少朝向一个方向延伸的膜,、更优选地,可以为异轴双轴延伸延伸而成的膜,尤其优选地,可以为异轴延伸后后以175~225℃进行热固定的膜尤其优选地,可以为异轴延伸后进行热固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并且,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可以为10~600μm,更优选地,将基于支撑层的厚度增加的亮度的减少最小化,同时为了实现所目的的可靠度厚度为60~300μm,尤其优选地,厚度可以为100~200μm。通过上述包括可靠性支撑层,从而可将发生的亮度降低最小化,并同时可实现目的的可靠度等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物性。在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小于10μm的情况下,无法可实现目的的可靠度,有可能无法覆盖在反射偏光膜的外观示现异物,尤其,在反射偏光膜不包括表层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正常进行反射偏光膜的保护功能。在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大于600μm的情况下,可实现高的可靠度,相反由变厚的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可存在亮度显著降低的问题。但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可靠性支撑层的优选厚度范围,可根据所使用的反射偏光膜的厚度不同地进行调节。
另一方面,在上述反射偏光膜200和可靠性支撑层300之间还可包括用于加强粘结力的第一底漆层。
上述第一底漆层可包含光固化性高分子树脂或热固化性高分子树脂中的至少一种高分子树脂来固化而成。作为这种高分子树脂的具体种类,只要是可将由底漆层导致的亮度减少最小化的高分子树脂,就不受限制地可使用,作为第一底漆层的材料可以为含有高分子物质的高分子树脂,上述高分子物质分类为硅类、氨基甲酸乙酯类、硅-氨基甲酸乙酯混合结构的SU聚合物、丙烯酸类、异氰酸酯类、聚乙烯醇类、明胶类、乙烯类、乳胶类、聚酯类、水类聚酯类等。作为对上述的非限制性例,可以为以约20~80%:80~20%的重量比率含有低聚物及单体的紫外线固化性粘结组合物。
作为上述低聚物可适用选自氨基甲酸乙酯、乙氧基丙烯酸酯及聚酯系列一种以上的低聚物。作为上述单体可适用选自具有6,5,4,3,2,1官能团的聚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Dipentaerythritol Hexaacrylate)、聚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DPPA,Dipentaerythritol Pentaacrylate)、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trimethylolpropane triacrylate)、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Trimethylolpropane triacrylate)、1,6一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Hexanedioldiacrylate)、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DPGDA,Dipropylene Glycol Diacrylate)、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Tripropylene Glycol Diacrylate)、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PEA)、丙烯酸异冰片酯(IBOA)、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2-HEMA,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及丙烯酸-2-羟基乙酯(2-HEA,2-hydroxyethyl acrylate)的一种以上的单体。更具体地,作为对上述的非限制性例,作为上述单体可包含聚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5~30%)、聚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5~30%)、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3~20%)、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10~50%)、丙烯酸异冰片酯(10~40%)、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1~10%)、丙烯酸-2-羟基乙酯(1~10%)及其它单体(1~30%)。
上述第一底漆层的厚度与其他层相比可形成得薄,并可通过调节第一底漆层的厚度来可提高光透射率,与此同时可降低反射率。这种粘结层的厚度可以为1μm至10μm。若粘结层的厚度小于1μm,则反射偏光膜和可靠性支撑层之间的粘结力有可能微弱,若第一底漆层的厚度大于10μm,则当处理第一底漆层时,可发生污渍或分子的凝聚。
以上,上述的本发明第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作为本发明的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65%以上,优选地可以为73%,更优选地可以为85%以上,尤其优选地可以为90%以上。
满足上述雾度值,来可防止在制备工序中可包含于膜内的各种异物、气泡等示现于外观,从而可提高外观的品质。在不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存在外观的品质降低,并且为了防止示现的异物等需要附加额外的装置或额外的其他结构的问题,这种结构的附加在复合反射偏光膜的滑动不优选,并存在由所附加的构成引起的制备时间、制备费用的上升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发明在本发明的第一实例中包括光扩散层100、反射偏光膜200及可靠性支撑层300的层叠顺序不同的实例,作为一例,如图18所示,复合反射偏光膜可由反射偏光膜200’、可靠性支撑层300’及光扩散层100’顺序层叠而实现。如图18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相比于如图5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由可靠性支撑层可导致亮度多少减少,但是可防止类似水平的优秀的可靠度表达及表面外观的不良。
并且,作为另一例,可与图5及图18不同地以反射偏光膜、光扩散层、可靠性支撑层的顺序进行层叠来实现复合反射偏光膜,在具有如上所述的层叠顺序的情况下,与图5的复合反射偏光膜进行比较,由可靠性支撑层亮度可减少,但是具有可防止类似水平的优秀的可靠度表达及表面外观的不良的优点。只是,为了提高光学特性光扩散层可包括微细图案、更优选地,包括棱镜图案。
以上,上述的第一实例可通过以下制备方法来制备,但并不局限于此。具体地,包括:步骤1,在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形成光扩散层,以及步骤2,在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形成可靠性支撑层来制备,上述步骤1,步骤2可与顺序无关地进行。以下,对各个结构省略其与上述相同的说明,以制备方法为主进行具体说明。
首选,作为步骤1,进行在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形成光扩散层的步骤。
上述反射偏光膜可包括步骤来制备,上述步骤包括基材以及多个分散体,包含于上述基材的内部,来用于使从外部照射的第一偏光透射,并使第二偏光反射;上述多个分散体与上述基材至少朝向一个轴方向折射率不同,在包含于上述基材的内部的多个分散体中的80%以上以长度方向的垂直截面为基准的长轴长度与短轴长度的纵横比为1/2以下,上述纵横比为1/2以下的多个分散体根据截面积至少包含于3个组,在上述组中第一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0.2~2.0μm2,第二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大于2.0μm2且5.0μm2以下,第三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大于5.0μm2且10.0μm2以下,上述第一组至第三组的分散体随机地排列。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再一实例,将通过上述步骤类制备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作为芯层来,还包括作为步骤在上述芯层的至少一面形成一体化的表层,从而可制备反射偏光膜。
以下,对上述步骤及步骤全部进行的工序进行具体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并且,上述步骤及步骤可通过不是断续性的后述的一切的工序来进行。
具体地,首先向挤压部供给基材成分、分散体成分及表层成分。可向个别独立地多个挤压部供给上述基材成分和分散体成分,在上述情况下,挤压部可形成为两个以上。并且,本发明还包括向包含一个供给路线路及分配口的一个挤压部供给,使得聚合物不混合。上述挤压部可以为挤出机,还可包括加热单元等,使得固体状的已供给的聚合物可转换为液状。
以粘度具有差异的方式进行设置,从而聚合物具有流动性差异,使得分散体成分可排列于基材成分的内部,优选地,基材成分的流动性好于分散体成分。其次,基材成分和分散体成分通过混合区和网过滤区,并通过粘性的差异分散体成分随机地排列于基材内。
然后,针对上述制备的芯层的至少一面贴合由挤压部移送的表层成分。优选地,上述表层成分可均贴合于上述芯层的双面。在双面贴合表层的情况下,上述表层的材质及厚度可相同或不同。
然后,由流程控制部诱导扩散,从而包含于基材的内部的分散体成分可随机地排列。具体地图19及图20通过作为流程控制部的一种的衣架式模来适当地调节基材的扩散程度来可随机地调节分散体成分的截面积的大小及排列。在图19中贴合有通过流路移送的表层的基材在衣架式模中向左右宽地扩散,因而包含于内部的分散体成分也向左右宽地进行扩散。
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还可包括:对从流程控制部移送的诱导扩散的反射偏光膜进行冷却及平滑化的步骤;对经过上述平滑化步骤的反射偏光膜进行热固定的步骤。
首先,作为针对由流程控制部移送的偏光器进行冷却及平滑化的步骤,可在通常的反射偏光膜的制备中所使用的通过冷却来对此进行固体化,之后通过浇注辊工序等来进行平滑化步骤。
之后,经过对经过上述平滑化步骤的反射偏光膜进行延伸的工序。
上述延伸可通过通常的反射偏光膜延伸工序进行,通过上述诱发基材成分和分散体成分之间的折射率差异,来在界面可诱发光调制现象,经扩散诱导的上述第一成分(分散体成分)可通过延伸减少纵横比。为此,优选地,延伸工序可进行单轴延伸或双轴延伸,更优选地,可进行单轴延伸。在单轴延伸的情况下,延伸方向可向第一成分长度方向进行延伸。并且,延伸比可以为3~12倍。另一方面,将各向同性材料转换成双折射性的方法为通常公职知的方法,例如,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延伸的情况下,分散体分子取向,从而材料可成为双折射性。
然后,可通过对上述延伸的反射偏光膜进行热固定的步骤来制备最终的反射偏光膜。上述热固定可通过通常的方法进行套热固定,优选地,在180~200℃温度下借助IR加热器来进行0.1~3分钟。
以上,进行在可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形成光扩散层的步骤。
此时,为了使光扩散层的形成变得更容易,并且为了改善在光扩散层的粘结力、外观、电光特性,在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还可形成粘结层。
首先,对光扩散层为微细图案的制备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别限制具体方法,优选地,可通过印刻有上述微细图案的逆图案的主辊或成型有上述微细图案的逆图案的图案成型用模具膜来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
首先,在利用印刻有上述微细图案的逆图案的主辊的方法的情况下,可包括:步骤1-ⅰ),相对于选自由棱镜、双凸透镜、微透镜、三角锥、珠及金字塔图案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微细图案,以紧贴的方式向在外部面成型有作为反向的图案的主辊移送反射偏光膜,在上述主辊的图案面或向上述反射偏光膜涂敷熔融的高分子树脂的步骤;以及步骤1-ⅱ),在上述高分子树脂在上述主辊的图案面上进行加压成型的期间,施加光及热中的一种以上,来使上述高分子树脂固化并分离高分子树脂。
并且,上述步骤1-ⅱ)之后还可包括重新照射紫外线或热来使上述高分子树脂第二次固化的步骤。
具体地,图21未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微细图案成型工序的简图,图22为表示图21的成型部的具体结构的剖视图。在图22中反射型偏光膜770从启动辊755解开,并经由引导辊754来经过红外线灯751。在上述过程中,上述反射型偏光膜770借助红外线灯的红外线进行表面改性来与上述光扩散层771的附着性变得好。当离开启动辊755的反射偏光膜77经过图案引导辊764向主辊705引入时,从注入部742在上述主辊705的图案面涂敷有成为光扩散层771材料的高分子,来与反射型偏光膜770合并。在上述过程中,上述树脂是在常温条件下熔融而成的树脂,并借助从备置于上述主辊705的下部的第一紫外线固化装置752照射的第一紫外线光可进行第一次固化。此时,上述固化装置752周边的温度为20~30℃,上述树脂固化并产生的热的温度为40~80℃可成为上述树脂的玻璃态转化温度(Tg:在高分子树脂中经过从固体向液体的完全的相变化之前呈现改变成如柔和的橡胶的特性的温度)附近。在上述玻璃态转化状态下,完全转移主辊表面的图案形状的光扩散层771重新经由图案引导辊764来逃出,并成型为反射偏光膜770和光扩散层771合体而成的反射偏光膜772,来经由引导辊754卷绕于整理辊756。
如图20经过两次照射紫外线而制作的形成有图案的反射偏光膜772的截面作为与主辊705的截面相反的形态的面,例如,若主辊为阴刻的雕刻(engraved),则形成有图案的反射偏光膜772成为阳刻的压纹(embossed)面。
然后,在利用成型有微细图案的逆图案的图案成型用模具膜的情况下,作为图案成型用模具膜的材质可使用透明,具有柔软性,具有规定的延伸强度及耐久性的膜,优选地,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在上述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上述步骤1可包括如下步骤来进行,步骤1-1),相对于选自由反射偏光膜、棱镜、双凸透镜、微透镜、三角锥、珠及金字塔图案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微细图案,使在一面成型有作为反向的图案的图案成型用模具膜移送;步骤1-2),在上述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和上述图案成型用模具膜中使成型有图案的一面紧贴;步骤1-3),从紧贴的反射偏光膜和上述图案成型用模具膜之间注入具有流动性的材料,来填充借助图案成型的两个膜之间的空的空间;以及步骤1-4),使上述填充的材料固化,并分离图案成型用模具膜的步骤。
并且,在上述步骤1-3)及步骤1-4)之间,还可包括如下步骤:向紧贴的反射偏光膜和图案成型用模具膜施加压力来,将材料均匀地填充于借助图案形成的两个膜之间的空的空间。并且,上述步骤1-4)还可包括向材料施加热及光中的一种以上的步骤,上述材料填充于借助图案形成的两个膜之间的空的空间。
具体地,图23为本发明的优选再一实例的微细图案成型工序的简图。
首先,卷绕于第一棍820的反射偏光膜810借助引导辊(830a至830c)进行移送。此时,图案注塑部840的成型模具842也处于以卷绕于主辊844和图案引导辊846a、846b的状态移送/旋转的状态。此时,主辊844与引导辊(830c及830d)啮合,因而反射偏光膜810被引导辊830c牵引与成型模具842啮合。其中,引导辊830c进行调节涂敷于反射偏光膜810的涂敷液的功能,即,调节光扩散层树脂印刻而成的光扩散层的图案的厚度的间隔调节功能。更具体地,若引导辊830c紧贴于主辊844,则可更薄地形成光扩散层的图案,相反,若使引导辊830c与主辊更远离,则可更厚地形成光扩散层的图案。这种光扩散层的图案厚度除了引导辊830c和主辊844之间的间隔之外,可借助涂敷液的粘度、图案化速度及反射偏光膜的张力等进行调节。
另一方面,借助涂敷液注入机构860向引导辊830c和主辊844啮合的位置涂敷液被注入,来推进到成型模具842的图案之间而填充,并借助引导辊830c和主辊844之间的压力均匀地分布来图案进行成型。分布于图案之间的涂敷液借助从固化机构870放出的热和/或紫外线进行固化。图案成型的涂敷液固化及涂敷而成的反射偏光膜被引导辊830d引出并与成型模具842分离,借助引导棍830e移送形成有图案的反射偏光膜812,从而卷绕于第二辊850。其中,引导辊830d进行使涂敷有涂敷液即,使形成有光扩散层的反射偏光膜812与成型模具842分离的剥离功能。
在上述中,在说明的便利上,在一面形成有反射偏光膜810和光扩散层的反射偏光膜812为以相连接的状态分类名称。即,反射偏光膜810意味着光扩散层形成之前的状态,形成有光扩散层的反射偏光膜812意味着通过图案注塑部840,并图案成型的涂敷液涂敷于反射偏光膜来完成的状态。并且,在图23中仅示出形成于形成有光扩散层的反射偏光膜812的图案层的一部分,实际成为在卷绕于第二辊850的反射偏光膜上还形成有光扩散层的状态。
并且,图24为本发明的优选再一实例的微细图案成型工序的简图。具体地,是如下实施例:将成型模具942形成为以反射偏光膜910的长度长的辊类型,从而在形成有光扩散层的反射偏光膜912无接头。
在本发明的光学部件制备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中,还在装置的两侧设置有卷绕有反射偏光膜910的第一辊920和卷绕形成有光扩散层的反射偏光膜912的第二辊950,在第一辊920和第二辊950之间设置有用于移送反射偏光膜及形成有光扩散层的反射偏光膜的引导辊(930a至930f)。并且,为了向反射偏光膜910涂敷图案成型的涂敷液,图案注塑部940的主辊946紧贴于引导辊930c和引导辊930d之间。其中,引导辊(930a至930f)的个数和位置等可根据实施状态进行变更。图案注塑部940包括:实现图案形状的膜形状的成型模具942;卷绕有成型模具的第三辊944;主辊946,使所注入的涂敷液压接于成型模具来按成型模具的图案对涂敷液进行图案成型,并将涂敷液涂敷于反射偏光膜910;图案引导辊(947a至947d),用于移送成型模具;以及第四辊948,卷绕移送的成型模具。图案引导辊(947a至947d)的个数和位置等可根据实施状态变更。
上述的成型模具942与图23的实施例不同以卷绕于第三辊944的状态借助主辊946及引导辊(947a至947d)进行移送,并向反射偏光膜910成型由涂敷液形成的图案之后卷绕于第四辊948。此时,优选地,成型模具942以反射偏光膜910相同的长度形成,通过上述在形成有包括图案的光扩散层的反射偏光膜912无由接头导致的图案不良或图案的断裂在全区域中均匀地形成图案。在图24中仅示出实现图案的图案的一部分,但是实际上在成型模具全体中实现图案。
反射偏光膜910引入于图案注塑部940的位置,即,在作为引导辊930c和主辊946紧贴的位置设置有用于注入涂敷液的涂敷液注入机构960,在反射偏光膜和成型模具942紧贴移动的位置设置有用于照射热或紫外线来固化涂敷液的固化机构970。
另一方面,对在反射偏光膜形成微珠涂敷层的方法并不特别限定,但是可利用通常的方法向反射偏光膜涂敷微珠涂敷层形成组合物。优选地,上述涂敷方法可通过逗点式涂敷(comma coating)、反转涂敷、凹版涂敷、刮刀式涂敷、丝网涂敷及槽模头涂敷等中的一种方法来形成。此时,通过调节包含于组合物的珠直径及基于所涂敷的组合物的量的厚度,来能够以在树脂层可包含珠的方式形成微珠涂敷层,或还可形成为仅珠的一部分埋入的微珠涂敷层。涂敷的组合物可根据按通常的条件包含的树脂的种类借助光和/或热进行固化,优选地,上述光可以为紫外线。
然后,作为本发明的步骤2,进行在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形成可靠性支撑层的步骤。
上述步骤2可包括:步骤2-1),为了反射偏光膜和可靠性支撑层的粘结力的加强,在可靠性支撑层的上部面形成第一底漆层;以及步骤2-2),进行贴合使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和上述第一底漆层相接触。
在可靠性支撑层的上部形成上述第一底漆层的方法可选择公知的方法,因而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别限定方法,可通过在逗点式涂敷(comma coating)、反转涂敷、凹版涂敷、刮刀式涂敷、丝网涂敷及槽模头涂敷等中的一种方法来形成。
然后,作为步骤2-2),进行贴合使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与形成的第一底漆层相接触。此时,上述第一底漆层能够以半固化状态贴合于反射偏光膜来固化,或以本来的涂敷的状态贴合于反射偏光膜之后固化。上述固化可根据用作第一底漆层的高分子树脂的种类来确定具体方法,优选地,可通过热和/或光来进行固化,对此的具体进行方法可采用公知的方法,从而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别限定。
另一方面,上述的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制备方法的步骤1及步骤2可与顺序无关地进行,并可根据制造设备等使顺序不同来制备。对此,进行具体说明,图25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贴合的反射偏光膜及可靠性支撑层的剖视图,贴合成形成有第一底漆层400的可靠性支撑层300与反射偏光膜200的下部面相接触后,使经贴合的反射偏光膜/第一底漆层/可靠性支撑层向图22的启动辊755或图23的第一辊投入,来在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可形成光扩散层。
第二实例
然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进行说明。参照图26,复合反射偏光膜1000包括:光扩散层100,形成于反射偏光膜200的上部面;可靠性支撑层300,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200的下部面,以及聚光层600,形成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面,在上述反射偏光膜200和可靠性支撑层300之间还可包括:用于加强粘结力的第一底漆层400和用于加强上述可靠性支撑层300和聚光层600的粘结力的第二底漆层500。
在上述的第二实例的各构成中省略其在上述的第一实例中的说明重复的部分,对差异点及在第一实例中不设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并且,由后述的聚光层600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可以为10~300μm,更优选地,将亮度的减少最小化,同时为了更容易实现目的的可靠度厚度可以为30~200μmμm,尤其优选地,厚度可以为80~150μm。在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小于10μm的情况下,无法可实现目的的可靠度,即使通过后述的聚光层补充可靠度,也为了实现目的的可靠度,需要使用厚度厚的聚光层,由此有可能亮度显著减少,并有可能无法覆盖在反射偏光膜的外观异物示现。在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大于300μm的情况下,可实现高的可靠度,相反有可能亮度显著降低,当考虑如包括复合反射偏光膜的背光单元等产品时,复合反射偏光膜只能具有限定的厚度,但是存在如下问题:由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的上升导致后述的聚光层的厚度减少,从而有可能无法实现基于目的的聚光层的效果。只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可靠性支撑层的优选厚度范围,可根据在所使用的反射偏光膜的厚度及后述的聚光层中的支撑部的厚度范围不同地调节。
对在复合反射偏光膜中形成于可靠性支撑层300的下部面的聚光层600进行说明。
具体地,图27作为包含于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聚光层的立体图,上述聚光层600可包括支撑部620及形成于上述支撑部620的一面的棱镜图案部610,上述棱镜图案部610能够以与可靠性支撑层(未图示)的下部面或第二底漆层(未图示)的下部面相向的方式相结合。
上述支撑部620起到支撑包括于聚光层600的棱镜图案部610的作用,同时还起到更提高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的功能。即,随着用于聚光功能的聚光层与复合反射偏光膜一体化而成,聚光层不仅进行聚光功能,而且同时还可进行支撑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功能,即使由聚光层进行的支撑功能实现为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薄,也复合反射偏光膜在整体上维持可靠性上有可能没有问题,由此既可同时满足全部物性,又对包括于背光单元的光学膜的薄型化非常有利。
在上述支撑部620为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为了提高光学物性所包含的各种结构化的图案的材质,同时不抑制光的透射的材质的情况下,可不受限制地使用。作为对此的例,可包含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系列、聚砜(polysulfone)系列、聚丙烯酸酯(polyacrylate)系列、聚苯乙烯(polystyrene)系列、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系列、聚乙烯醇(poly vinyl alcohol)系列、聚降冰片烯(poly norbornene)系列、聚酯(polyester)系列的物质来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只是,优选地,考虑显著优秀的支撑能力、产品成本、耐热性、光透射度来上述支撑部620包含聚酯类物质,更优选地,上述聚酯类物质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并且,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可以为向至少一个轴方向延伸的膜。
上述支撑部620的厚度可根据形成于支撑部上的棱镜图案部的高度、复合反射偏光膜的总厚度、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亮度减少最小化等目的的物性不同地进行设计,从而并不特别限定,但是为了随着对聚光层的最小的支撑功能及与可靠性支撑层的上升效果显著地提高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优选地,厚度为10~300μm,更优选地,厚度为60~200μm,尤其优选地,厚度为80~200μm。在支撑部的厚度小于10μm的情况下,有可能棱镜图案部无法顺畅地进行支撑功能,并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度的提高不显著。并且,在厚度大于300μm的情况下,可有利于目的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地可靠度的表达,但是可存在亮度等光学特性显著降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由可靠性支撑层和支撑部引起的可靠性侧面中为了上升效果,支撑部在70~80℃温度范围热膨胀系数可满足4~35μm/m·℃,更优选地,在70~80℃温度范围热膨胀系数可满足10~25μm/m·℃。随着满足上述在复合反射偏光膜、背光单元等的模块制备工序和/或应用其的产品的高温多湿环境下,随着防止由高温在反射偏光膜发生皱褶、弯曲等的外观变化和/或由上述发生的光学特性的降低,使优秀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具有优秀的可靠度。具体地,在70~80℃温度范围热膨胀系数大于35μm/m·℃的情况下,可更深化这种问题,从而存在作为复合反射偏光膜不能使用于背光单元的问题,并且在热膨胀系数小于4μm/m·℃的情况下,在可靠性侧面优秀,但是具有这种热特性的可靠性支撑层在材质上膜上不能制备或有可能非常降低光学特性,通常,为了将使用于光学膜的材质制备为热膨胀系数小于4μm/m·℃,需要非常提高延伸倍率或使其本身的厚度非常厚,由此存在光学特性非常降低的问题。
然后,对形成于上述的支撑部620的一面的棱镜图案部610进行说明。
上述棱镜图案部310用于在复合反射偏光膜的下部加强聚光功能,如图27可由形成于支撑部620上的多个棱镜611、612形成。此时,各棱镜611包括以上端的峰部611a为基准向两侧倾斜的棱镜面。棱镜611、612的顶角可以为45°至135°的范围、60°至130°的范围或85°至105。并且,棱镜611的间距可以为约20至100μm,高度可以为约10至60μm。棱镜611可从支撑部620的一侧至支撑部的另一侧为止连续地形成。相邻的棱镜611、612可相互相邻接,但是还可以一部分隔开。其中,棱镜611、612邻接是指棱镜的底部面相邻接。
并且,上述棱镜611、612可形成于支撑部620的整个面。在俯视图上支撑部620为矩形的情况下,作为棱镜611、612的延伸方向的第一方向X1可平行于支撑部620的长边或短边。在其他几个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1的各个支撑部620的长边和/或短边的交叉角可以为锐角。例如,上述交叉角可位于±5至±30°的范围。
上述棱镜图案部610可由包含硅类、氨基甲酸乙酯类、硅-氨基甲酸乙酯混合结构的SU聚合物、丙烯酸类、异氰酸酯类、聚乙烯醇类、明胶类,乙烯类、乳胶类、聚酯类、水类聚酯类等的高分子树脂形成,优选地,可通过热和/或光进行固化而成。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在上述可靠性支撑层和聚光层之间还可包括用于加强粘结力的第二底漆层500。
上述第二底漆层500可包含光固化性高分子树脂或热固化性高分子树脂中的至少一种高分子树脂来固化而形成,具体种类可采用在上述的第一实例中第一底漆层的材质。并且,上述第二底漆层的厚度与其它层相比,可形成地薄,通过调节第二底漆层的厚度,来可提高光透射率,与此同时可降低反射率。这种第二底漆层的厚度可以为3μm至10μm。若第二底漆层的厚度小于3μm,则可靠性支撑层和聚光层之间的粘结力有可能微弱,若第二底漆层的厚度大于10μm,则当处理第二底漆层时,可发生污渍或分子的凝聚。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第二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能够以满足以下数学公式1的值满足0.3~2.0的方式实现。
如图26所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具有用于维持反射偏光膜200和上述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的可靠性支撑层300,为了通过提高聚光来表达提高的光学物性具有聚光层600,并且多功能一体地复合化。上述聚光层600具有进行聚光层的支撑功能的支撑部620,在为了确保高的可靠性而设置的可靠性支撑层300的厚度变厚的情况下,细纹或弯曲的外观变化减少,而存在亮度等的光学物性显著降低,对复合反射偏光膜的薄型化非常不优选的问题。
对此,为了提高聚光力而设置的聚光层600的支撑部620分担为了维持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而设置的可靠性支撑层的支撑功能,从而即使可靠性支撑层300不变厚也实现复合反射偏光膜目的的可靠性,同时具有支撑层,从而将可发生的亮度等的光学物性降低可最小化。对此,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需要数学公式1的值满足0.3~2.0,优选地,数学公式1的值可以为0.6~1.6。通过上述,可显著提高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及可同时表达亮度等的光学物性,既维持优秀的物性,又对复合反射偏光膜可进行薄型化,从而非常优选与滑动型显示器。在本发明的数学公式1的值小于0.3的情况下,难以防止反射偏光膜挤成的皱褶或弯曲和/或复合反射偏光膜根据反射偏光膜和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借助热整体上弯曲等外观变化,从而可靠性非常降低,上述皱褶或弯曲可诱发面板的玷污的现象。并且,随着支撑部的厚度变薄来对聚光层的支撑功能降低。有可能存在乃衣表达聚光层的本来物性等未实现本发明目的的物性的问题。并且,在数学公式1的值大于2.0的情况下,亮度等的光学物性降低显著,从而有可能未得到目的的物性,对复合反射偏光膜的薄型化不优选。
另一方面,可靠性支撑层300和聚光层600的支撑部620的厚度之和即使满足本发明的数学公式1的值,也在两个层中的一个层的厚度相对变厚的情况下,有可能存在无法防止反射偏光膜的皱褶或弯曲的外观变化或亮度降低的问题,从而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根据以下数学公式2的值可满足0.25~4.0,更优选地,可满足0.6~2.5,尤其优选地,可满足0.9~2.0。
数学公式2:
在上述数学公式2的值小于0.25的情况下,相对地,可靠性支撑层非常薄,从而有可能难以防止在反射偏光膜可产生的皱褶或弯曲等的外观变化,并且有可能难以防止反射偏光膜被易撕开等的受损。并且,在数学公式2的值大于4的情况下,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过厚,从而存在光学物性的降低变大的问题。
第二实例制备方法
上述的本发明第二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可包括如下步骤来制备:步骤a,在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形成光扩散层;步骤b,进行贴合使可靠性支撑层的上部面与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相接触;以及步骤c,在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面形成聚光层。
上述步骤a及步骤b分别与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一实例的步骤1步骤2相对应来相同,省略其具体说明。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例,步骤c为在可靠性支撑层生物下部面形成聚光层的步骤。以下,将上述聚光层的聚光部为棱镜图案的情况作为一例,对步骤从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别限定,将上述棱镜图案形成于支撑部的上部面的具体方法,优选地,可通过印刻有棱镜图案的逆图案的主辊或成型有上述棱镜图案的逆图案的图案成型用模具膜来形成于支撑部的上部。
首先,在利用印刻有上述棱镜图案的逆图案的主辊的方法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优选一实例可包括:相对于棱镜图案,以紧贴的方式向在外部面成型有作为反向的图案的主辊移送支撑部,在上述主辊的图案面或向上述支撑部涂敷熔融的高分子树脂的步骤;以及,在上述高分子树脂在上述主辊的图案面上进行加压成型的期间,施加光及热中的一种以上,来使上述高分子树脂固化并分离高分子树脂的步骤。
具体地,图28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聚光层的微细图案成型工序的简图,在图28中,支撑部1070从启动辊1055解开,并经由引导辊1054来经过红外线灯1051。在上述过程中,上述支撑部1070借助红外线灯的红外线进行表面改性来与上述棱镜图案部1071的附着性变得好。当离开启动辊755的支撑部1070经过图案引导辊1064向主辊1005引入时,从注入部1042在上述主辊705的图案面涂敷有成为棱镜图案部1071的材料的高分子,来与支撑部1070合并。在上述过程中,上述树脂是在常温条件下熔融而成的树脂,并借助从备置于上述主辊1005的下部的第一紫外线固化装置1052照射的第一紫外线光可进行第一次固化。此时,上述固化装置1052周边的温度为20~30℃,上述树脂固化并产生的热的温度为40~80℃可成为上述树脂的玻璃态转化温度(Tg:在高分子树脂中经过从固体向液体的完全的相变化之前呈现改变成如柔和的橡胶的特性的温度)附近。在上述玻璃态转化状态下,完全转移主辊表面的图案形状的棱镜图案部重新经由图案引导辊1064来逃出,并成型为支撑部1070和棱镜图案部合体而成的聚光层,来经由引导辊1054卷绕于整理辊1056。
如图28所示,经过两次照射紫外线而制作的形成有的聚光层1072的截面作为与主辊1005的截面相反的形态的面,例如,若主辊为阴刻的雕刻,则形成有的反射偏光膜772成为阳刻的压纹面。
然后,在利用成型有棱镜图案的逆图案的图案成型用模具膜的情况下,作为图案成型用模具膜的材质可使用透明,具有柔软性,具有规定的延伸强度及耐久性的膜,优选地,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在上述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可包括如下步骤来进行,相对于支撑部及棱镜图案,使在一面成型有作为反向的图案的图案成型用模具膜移送;在上述支撑部的上部面和上述图案成型用模具膜中使成型有图案的一面紧贴;从紧贴的支撑部和图案成型用模具膜之间注入具有流动性的材料,来填充借助图案成型的两个膜之间的空的空间;以及使上述填充的材料固化,并分离图案成型用模具膜的步骤。并且,优选地,上述固化可通过向材料施加热及光中的一种以上来进行,上述材料填充于借助图案形成的两个膜之间的空的空间。
并且,图29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再一实例的聚光层的微细图案成型工序的简图,首先,卷绕于第一棍1120的支撑部1110借助引导辊(1130a至1130c)进行移送。此时,图案注塑部1140的成型模具1142也处于以卷绕于主辊1144和图案引导辊1146a、1146b的状态移送/旋转的状态。此时,主辊1144与引导辊(830c及830d)啮合,因而支撑部1110被引导辊1130c牵引与成型模具842啮合。其中,引导辊1130c进行调节涂敷于支撑部1110的涂敷液的功能,即,调节棱镜图案部树脂印刻而成的棱镜图案部的图案的厚度的间隔调节功能。更具体地,若引导辊1130c紧贴于主辊1144,则可更薄地形成棱镜图案部的图案,相反,若使引导辊1130c与主辊更远离,则可更厚地形成棱镜图案部的图案。这种光扩散层的图案的厚度除了引导辊1130c和主辊1144之间的间隔之外,可借助涂敷液的粘度、图案化速度及反射偏光膜的张力等进行调节。
另一方面,借助涂敷液注入机构1160涂敷液向引导辊1130c和主辊1144啮合的位置注入,来推进到成型模具1142的图案之间而填充,并借助引导辊1130c和主辊1144之间的压力均匀地分布来图案进行成型。分布于图案之间的涂敷液借助从固化机构1170放出的热和/或紫外线进行固化。图案成型的涂敷液固化及涂敷而成的反射偏光膜被引导辊1130d引出并与成型模具842分离,借助引导棍1130e移送在支撑部1110上形成有棱镜图案的聚光层1112,从而卷绕于第二辊1150。其中,引导辊1130d进行使涂敷有涂敷液即,使形成有棱镜图案部的支撑部1110与成型模具1042分离的剥离功能。
在上述中,在说明的便利上,在一面形成有支撑部1110和棱镜图案部的支撑部1110为以相连接的状态分类名称。即,支撑部1110意味着棱镜图案部形成之前的状态,形成有棱镜图案部的支撑部1110意味着通过图案注塑部1040,并图案成型的涂敷液涂敷于支撑部1110来完成的状态。并且,在图28中仅示出形成于形成有棱镜图案部的支撑部110的图案层的一部分,实际成为在卷绕于第二辊1150的反射偏光膜上还形成有棱镜图案部的状态。
上述步骤c作为使通过如上述的图28或图29的制备工序制备而成的聚光层贴合于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面的步骤,具体地,可包括如下步骤来进行:步骤c-1),为了可靠性支撑层和聚光层的粘结力的加强,在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面形成第二底漆层;以及步骤c-2),进行贴合使聚光层的一面和上述第二底漆层相接触。
在上述步骤c-1)中,在在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形成上述第二底漆层的方法可选择公知的方法,因而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别限定方法,可通过在逗点式涂敷、反转涂敷、凹版涂敷、刮刀式涂敷、丝网涂敷及槽模头涂敷等中的一种方法来形成。
然后,作为步骤2-2),可进行贴合使聚光层一面与形成的第二底漆层相接触,优选地,聚光层的棱镜图案部与形成的第二底漆层相接触。此时,上述第二底漆层能够以半固化状态贴合于聚光层来固化,或以本来的涂敷的状态贴合于反射偏光膜之后固化。上述固化可根据用作第二底漆层的高分子树脂的种类来确定具体方法,优选地,可通过热和/或光来进行固化,对此的具体进行方法可采用公知的方法,从而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别限定。
在上述步骤c-2)中,第二底漆层以与聚光层的棱镜图案部相接触的方式进行贴合,为了表达更提高的光学特性、在第二底漆层的棱镜图案的全部或一部分可刻印有反向的阴刻。此时,刻印的程度以一个棱镜的截面为基准可阴刻成相当于棱镜的峰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反向。在棱镜图案的峰部部分和相应于上述峰部部分的刻印有阴刻的图案的第二底漆层相互整合相结合的情况下,可表达更提高的光学特性、结合力。
此时,在上述第二底漆层中未可硬反向的阴刻的部分以聚光层的支撑部为基准可形成规定的倾斜面,此时,倾斜角以支撑部的表面为基准可形成约1~4.5°的倾斜角,在上述情况下,在第二底漆层的界面中可随着可借助钝角图案入射角变大,折射更多的光,因而可向上侧方向聚光更多的光,具有可整体地改善亮度的优点。
并且,上述第二底漆层和聚光层的棱镜图案结合成形成于聚光层的支撑部的上部面和形成于上述上部面的棱镜图案的谷部之间的空间无缝,或在聚光层的支撑部的上部面和形成于上述上部面的棱镜图案的谷部之间留出规定的空间并结合,上述空间可由真空或空气层填满。
另一方面,上述的本发明的第二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制备方法可与步骤a至步骤c无关地进行来制备。
若对此进行具体说明,首先进行步骤步骤b,进行贴合使形成有第一底漆层400的可靠性支撑层300与第一底漆层400的反射偏光膜200的下部面相接触之后,为了进行步骤a,向图21的启动辊755或图23的第一辊820投入铁盒的反射偏光膜/第一底漆层/可靠性支撑层,来在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形成光扩散层,然后可进行步骤从。
并且,进行使反射偏光膜200和可靠性支撑层400贴合的步骤b之后,进行贴合使聚光层600贴合于可靠性支撑层400的下部面的步骤c来制备(从顺序b成为c)或进行使聚光层600贴合于可靠性支撑层400的下部面的步骤c之后,进行贴合反射偏光膜200和可靠性支撑层400的步骤b来制备(从顺序c成为b),表示经贴合的反射偏光膜/可靠性支撑层/聚光层。之后,使经贴合的反射偏光膜/可靠性支撑层/聚光层投入于图21的启动辊755或图23的第一辊820来在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形成光扩散层的情况下,可制备包括至聚光层的复合反射偏光膜。
如上所述,随着步骤a至步骤c可与顺序无关地进行,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别限定特定顺序。
根据上述的第二实例制备而成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具有用于维持上述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的可靠性支撑层300,为了通过提高聚光来表达提高的光学物性具有聚光层600,上述聚光层600具有进行聚光层的支撑功能的支撑部620,在为了确保高的可靠性而设置的可靠性支撑层300的厚度变厚的情况下细纹或弯曲的外观变化减少,而可频繁地产生基于反射偏光膜和可靠性支撑层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异的复合反射偏光膜与双金属类似地整体上弯曲的弯曲现象。并且,可存在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越厚就亮度等的光学物性降低的问题。对此可靠性支撑层300不变厚还用于支撑为了提高聚光力而设置的聚光层600的支撑部620分担用于维持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的可靠性支撑层的支撑功能,从而可防止复合反射偏光膜在整体上弯曲的弯曲现象,并具有支撑层,从而可实现将可发生的亮度等的光学物性降低最小化等本发明目的的物性。
第三实例_产品/制备方法
另一方面,本发明第三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由包含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光扩散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以及多功能层,形成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用于对从光源照射的光进行导光及聚光,
并满足以下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为4~35μm/m·℃,
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为65%以上。
以下,以上述的第一实例和2实例的差异点为主进行说明。
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可以为10~300μm,更优选地,将基于支撑层的厚度的增加的亮度的减少最小化,同时为了实现目的的可靠度厚度可以为60~220μm,尤其优选地,厚度可以为80~200μm。通过上述包括可靠性支撑层,从而既可将可发生的亮度的降低最小化,同时又可实现目的的可靠度等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物性。在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小于10μm的情况下,仅使用多功能层的导光层无法表达目的的可靠性,即使为了提高可靠性使多功能层的导光层的厚度变厚,也在反射偏光膜可产生皱褶或弯曲等的外观变化。并且,包括厚度厚的导光层的多功能层可使亮度等的光学物性显著降低。在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大于300μm的情况下,有可能显著降低亮度,由变厚的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对反射偏光膜的薄型化,根据包含复合反射偏光膜的背光单元或包含这种单元的显示器面板的滑动化趋势可存在限制使用的问题。并且,由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上升,导致后述的多功能层的厚度减少,从而存在有可能未实现基于目的的多功能的效果的问题。
然后,上述多功能层可包括包含导光层及形成于上述导光层的一面的棱镜图案的微细图案层来实现。此时,上述微细图案与在上述的第二实例中对聚光层的微细图案层的说明相同,从而省略其具体说明。
上述导光层起到对从光源照射的光进行引导的引导作用,同时进行对包含于多功能层的微细图案层进行支撑的作用,与此一同分担上述的可靠性支撑层的作用来担当更提高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的功能。通常,在包含于背光单元的光学膜中,为了提高光的聚光功能,需要包含后述的微细图案,此时,通常微细图案层具有如上述的第二实例用于支撑支撑微细图案层的额外的支撑层。但是,包含于本发明的多功能层无用于支撑微细图案层的额外的支撑层也可通过导光层,来支撑微细图案层,随着不具有额外的支撑层,可防止亮度等的光学特性的减少,并且可更有利于包含于背光单元的光学膜的薄型化。进而,作为导光层使用具有耐热性的材质的情况下,在可靠性侧面上导光层可进行可靠性支撑层的作用的一部分,通过上述可减少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从而全部实现目的的物性,同时可将光学膜薄型化,从而非常优选。
上述导光层的材质为在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通常使用的导光层的材质的情况下,可无限制地使用,作为对此的优选一例可包含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聚碳酸酯系列、聚砜系列、聚丙烯酸酯系列、聚苯乙烯系列、聚氯乙烯系列、聚乙烯醇系列、聚降冰片烯系列、聚酯系列的物质。
只是,在上述材质中聚砜或聚丙烯酸系列的膜的情况下,光学特性优秀但耐热性不好,从而对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的增进优选,并且,随着上述材质非常坚硬而易碎在制备工序上不能通过连续的制备工序对复合反射偏光膜进行复合化,随着需要在以各个切割的导光片上层叠各层,可存在生产工序复杂,并生产率降低的问题。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优选地,当全部考虑对微细图案层的显著优秀的支撑能力、产品成本、耐热性、导光性及在制备工序上将光学膜可卷绕于辊的柔软性时,包含聚碳酸酯系列。通过上述以不各个切割导光层的状态可连续地对其它层进行复合化,在上述复合化过程中膜可卷绕于辊,从而存在非常增加生产率的优点。
上述导光层的厚度可根据维持导光层功能所需要的最小厚度、形成于层上的微细图案层地高度、复合反射偏光膜的总厚度、亮度减少最小化等目的的物性等不同地进行设计,从而并不特别限定,在实现多功能层的导光性、微细图案层的支撑及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侧面,为了表达与可靠性支撑层的显著的上升效果优选地厚度为400~1000μm,更优选地,厚度为600~900μm。在导光层的厚度小于400μm的情况下,有可能降低引导导光层本来的光的功能。并且,在导光层的厚度大于1000μm的情况下,有可能亮度显著降低,由变厚的导光层的厚度对复合反射偏光膜的薄型化非常不优选,根据包含复合反射偏光膜的背光单元或包含这种单元的显示器面板的滑动化趋势可存在限制使用的问题。并且,优选地,当考虑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时,可靠性支撑层及导光层的总厚度具有规定的厚度,导光层的厚度上升相对地导致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减少,由此可靠性支撑层无法防止在反射偏光膜产生细纹或弯曲,从而在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侧面上有可能不优选。
并且,上述可靠性支撑层和多功能层之间还可包括用于粘结力加强的第二底漆层,这是与上述的第二实例相同,从而省略其具体说明。
另一方面,上述的第三实例包括如下步骤来制备:步骤A,在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形成光扩散层;步骤B,进行贴合使可靠性支撑层的上部面与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相接触;以及步骤C,在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面形成多功能层,上述步骤A至步骤B可与顺序无光地进行来制备。
上述步骤A至步骤C分别与上述的第二实例的步骤a至步骤c相对应,除了替代步骤c的聚光层形成多功能层之外,在制备方法上的说明相同,从而省略具体说明。
以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例至根据第三实例制备而成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可以为65%以上,优选地可以为73%以上,更优选地可以为85%以上。满足上述雾度值,来可防止在制备工序中可包含于膜内的各种异物、气泡等示现于外观,从而可提高外观的品质。在不满足上述范围的情况下,存在外观的品质降低,并且为了防止示现的异物等需要附加额外的装置或额外的其他结构的问题,这种结构的附加在复合反射偏光膜的滑动不优选,并存在由所附加的构成引起的制备时间、制备费用上升的问题。
在以上进行说明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可采用于光源组件或包括光源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等,来用作增进光效率。光源组件分类为灯位于下部的垂直型光源组件、灯位于侧面的边缘型光源组件等,本发明的多个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可采用于任何种类的光源组件。并且,还可适用于配置于液晶面板的下侧的背光(back light)组件或配置于液晶面板的上侧的前灯(front light)组件。以下,作为多种适用例的一例,例示如图5或图26等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适用于包括边缘型光源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
图30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液晶显示装置2000包括背光单元2400及液晶面板组建2500。
背光单元2400包括用于调制出射的光的光学特性的复合反射偏光膜2111。此时,包含于上述背光单元的其他结构和上述其他结构和复合反射偏光膜2111的位置关系可根据目的不同,从而在本发明中并不特别限定。
只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如图30可包括如下及配置:光源2410;导光板2420,用于引导从光源2410出射的光;反射膜2315,配置于导光板2420的下侧;以及复合反射偏光膜2111,配置于导光板2420。
此时、光源2410配置于导光板2420的两个侧面。光源2410例如,可使用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imitting Diode)、冷阴极荧光灯(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热阴极荧光灯(HCFL,Hot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外置电极荧光灯(EEFL,External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等。在再一实施例中,光源2410还可仅配置于导光板2420的一侧。
导光板2420借助全反射使从光源2410出射的光并通过形成于导光板2420的下面的散射、图案等向上侧出射。在导光板的下侧配置有反射膜2415,从而对从导光板2420向下出射的光向上部反射。
在导光板2420的上部配置有复合反射偏光膜2111。对复合反射偏光膜2111在前面进行详细说明,因而省略其重复说明。复合反射偏光膜2111的上侧或下侧还可设置有其他多个光学片。例如,还可设置用于反射入射的圆偏光的一部分的液晶膜、将圆偏光的光转换为线性偏光的相位差膜和/或保护膜。
光源2410、导光板2420、反射膜2415及复合反射偏光膜2111可借助底部底盘2440收纳。
液晶面板组建2500包括第一显示板2511、第二显示板2212及介入于其之间的液晶层(未图示),并还可包括分别附着于第一显示板2411及第二显示板2412的表面的偏光板(未图示)。
液晶显示装置2000覆盖液晶面板组建2500的边缘,还可包括包围液晶面板组建2500及背光单元2300的侧面的顶部底盘2600。
另一方面,具体地图31作为采用本发明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例,反射板3280插入于框架3270上,冷阴极荧光灯3290位于上述反射板3280的上部面。上述光学膜3320位于上述冷阴极荧光灯3290的上部面,上述光学膜3320能够以扩散板3321、复合反射偏光膜3322及吸收偏光膜3323的顺序进行层叠,但是包含于上述光学膜的结构及各结构之间的层叠顺序可根据目的不同,可省略一部分结构要素或设置多个。进而,相位差膜(未图示)等也可插入于液晶显示装置内的适当的位置。另一方面,液晶显示面板3310能够以插入于模具框架3300的方式位于上述光学膜3320的上部面。
以光的路径为中心进行观察,从冷阴极荧光灯3290照射的光到达光学膜3320中的扩散板3321。为了相对于光学膜3320垂直地移动光的移动方向,通过上述扩散板3321传递的光通过复合反射偏光膜3322,并发生光调制。具体地,P波无损失的透射反射偏光膜,但是在S波的情况下,发生光调制(反射、散射、折射等),来重新借助作为冷阴极荧光灯3290的后部面的反射板3280进行反射,其光的性质随机地更换为P波或S波之后,再通过复合反射偏光膜3322。之后,经过吸收偏光膜3323之后,达到液晶显示面板3310。另一方面,可利用发光二极管代替上述冷阴极荧光灯3290。
在以上进行说明的多个实例中适用本发明的多个一实例的复合反射偏光膜,从而具有如下优点:可有效呈现多个光调制特性,并可改善亮度,不发生漏光、亮线,并可防止异物在外观示现的外观不良,同时在实用液晶显示装置的高温多湿的环境下还可确保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可靠性。并且,分别具有功能的光扩散层、聚光层在反射偏光膜一体化而成,从而可减少光源组件的厚度,可使组装工序简单化。由此,可改善包括这种光源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画质。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以液晶显示器为中心说明了反射偏光膜的用途,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广泛适用于数字光处理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场致发射显示器及电致发光显示器等平板显示器技术。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是实施例并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应理解为这是助于理解本发明。
实施例1
分别向第一挤压部及第二挤压部投入原料,上述原料包含作为分散体成分的折射率为1.65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和38重量百分比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oly cyclohexylene dimethylene terephthalate,PCTG)及2重量百分比的包含磷酸盐的热稳定剂,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为在60重量百分比的聚碳酸酯中苯二酸酯、乙二醇和1,4-环己烷二甲醇以1:2的摩尔比进行聚合反应而成。作为表层成分向第三第三挤压部投入,上述表层成分包含38重量百分比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及2重量百分比的包含磷酸盐的热稳定剂,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为在60重量百分比的聚碳酸酯中苯二酸酯、乙二醇和1,4-环己烷二甲醇以1:2的摩尔比进行聚合反应而成。
基材成分和分散体成分的挤压温度为245℃,并确认Cap.流变仪(Rheometer)来通过I.V.调节校正聚合物的流动,并诱导成通过适用过滤混合器(Filteration Mixer)的流路,来分散体随机分散于基材的内部,之后将表层成分贴合于基材层成分的双面。针对于聚合物在用于校正流速及压力梯度的图18、图19的衣架式模中诱导了扩散。具体地,模入口的宽度为200mm,厚度为10mm,模出口的宽度为1260mm,厚度为2.5mm,流速为1.0m/min。之后,在冷却辊及浇注辊中进行平滑化工序,向MD方向延伸了6倍。接着,在180℃温度下,借助加热器腔室将热固定进行两分钟来制备了厚度为120μm的(包括表(Skin)层的厚度为300μm)随机分散型反射偏光膜。制备的反射偏光膜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成分的折射率为(nx:1.88、ny:1.58及nz:1.58),38重量百分比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及2重量百分比的包含磷酸盐的热稳定剂的折射率为1.58,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为在60重量百分比的聚碳酸酯中苯二酸酯、乙二醇和1,4-环己烷二甲醇以1:2的摩尔比进行聚合反应而成。此时,芯层的厚度为120μm,表层的厚度为上下面分别40μm,反射偏光膜的总厚度为200μm。
之后,针对于制备的反射偏光膜通过如图21的工序来在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形成了包括折射率为1.59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氨基甲酸乙酯类微透镜图案的光扩散层。此时,在微透镜图案中透镜的高度为20μm。
另一方面,作为可靠性支撑层制备如下可靠性支撑层:向纵方向及横方向分别以4倍进行双轴延伸之后,以190℃进行热固定的厚度为18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EXCELL、东丽尖端原材料)的一面以5μm的厚度形成粘结剂,上述粘结剂包含15重量百分比的聚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15重量百分比的聚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12重量百分比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25重量百分比的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20重量百分比的丙烯酸异冰片酯、8重量百分比的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及5重量百分比的丙烯酸-2-羟基乙酯,之后进行层叠使形成有光扩散层的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和在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形成有粘结剂的面相接触,从而制备了如表1的复合反射偏光膜。
实施例2~实施例11
除了,下列表1的条件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实施来制备了复合反射偏光膜。
此时,实施例8的双凸透镜的高度为20μm,间距为40μm,实施例9的棱镜图案的高度为20μm,间距为40μm。
并且,在实施例10中,可靠性支撑层使用了在70~80℃温度范围内热膨胀系数为24.69μ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EXCELL、东丽化工公司)。
并且,在实施例11中,可靠性支撑层使用了在70~80℃温度范围内热膨胀系数为27.27μ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Toyobo公司)。
实施例12
与实施例1相同地实施而制备,替代随机分散型反射偏光膜制备通过以下方法制备的板状形聚合物分散反射偏光膜,来制备了如表2的复合反射偏光膜。
板状形聚合物分散反射偏光膜如32进行工序。具体地,分别向第一挤压部220、第二挤压部221及第三挤压部222投入作为第一成分的折射率为1.65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和作为第二成分的共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及作为表层成分的折射率为1.58的聚碳酸酯合金,上述共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为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2,6-萘二甲酸二甲酯以6:4的摩尔比混合的物质与乙二醇(EG)以1:2的摩尔比进行反应而成,上述聚碳酸酯合金为由90重量百分比的聚碳酸酯及10重量百分比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聚合而成。第一成分和第二成分的挤压温度为295℃,并确认Cap.流变仪(Rheometer)来通过I.V.调节校正聚合物的流动,表层在280℃温度水平上进行了挤压工序。向第一加压机构230(川崎公司齿轮泵)移送上述第一成分,还向第二加压机构231(川崎公司的齿轮泵)移送第二成分。第一加压机构的排出量为分别按顺序8.9kg/h,第二加压机构的排出量为8.9kg/h。利用如图33的海岛型挤压头来制备了海岛型复合类。具体地,在海岛型挤压头中第四头分配板S4的岛成分层的个数为400个,岛成分供给路线的头孔的直径为0.17mm,岛成分供给路线的个数为分别25000个。第六头分配板的直径为15mm×15mm。在三层结构的进料框中表层成分从上述第三挤压部通过流路流进来在上述海岛型复合类(芯层聚合物)的上下面形成了表层。在用于对形成有上述表层的芯层聚合物校正流速及压力梯度,从而海岛型复合类的纵横比成为1/30295的图19、图20的衣架式模中诱导了扩散。具体地,模入口的宽度为200mm,厚度为20mm,模出口的宽度,960mm,厚度为2.4mm,流速为1.0m/min。之后,在冷却辊及浇注辊中进行平滑化工序,向MD方向延伸了6倍。其结果,第一成分的长度方向截面的长轴长度无变化,但是短轴长度减少。接着,在180℃温度下,借助IR加热器将热固定进行两分钟来制备了厚度为如图34的聚合物分散而成的反射偏光膜。制备的反射偏光膜的第一成分的折射率为nx:1.88、ny:1.64及nz:1.64,第二成分的折射率为1.64。聚合物的纵横比为大致1/180000,层数为400层,短轴长度(厚度方向)为84nm,长轴长度为15.5mm,平均光学厚度为138nm。此时,所制备的反射偏光膜的芯层的厚度为59μm,表层的厚度的上下面总和为141μm。
比较例1~比较例4
除了以下表2的条件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实施而制备了复合反射偏光膜。
此时,在比较例4中,可靠性支撑层使用了在70~80℃温度范围热膨胀系数为36.25μ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TSI公司)。
实验例1
对通过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12及比较例1~比较例5制备而成的复合反射偏光膜,进行如下物性评价,来在表1及表2中表示。
1.相对亮度
为了测定上述制备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亮度如下进行。在设置有扩散板、复合反射偏光膜的32”垂直型背光单元上组装面板之后,利用拓普康公司的BM-7测定仪来测定在9个地点的亮度来表示平均值。
相对亮度为将实施例1的复合反射偏光膜的亮度作为100(基准)时,表示其他实施例及比较例的亮度的相对值。
2.亮线出现
在设置有复合反射偏光膜、扩散板、扩散片、棱透镜、亮度加强膜的32”垂直型垂直型背光单元上组面板之后评价了亮线出现。具体地,亮线出现用肉眼观察亮线,如下进行评价:亮线的个数为0非常良好、亮线的个数为1良好、亮线的个数为2~3个普通、亮线的个数为4~5个以上不良。
3.偏光度
利用OTSKA公司的RETS-100分析设备来测定了偏光度。
4.雾度测定
利用雾度及透射度测定仪(日本电色工业有限公司(Nippon Denshoku KogyoCo.)产品)分析设备来测定了雾度。
5.异物是否示现
用肉眼观察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外观来评价膜内异物是否用肉眼看见,其结果未示现异物的情况表示为0,根据异物示现的程度表示为1~5。
6.可靠性评价
在75%的相对湿度中放置复合反射偏光膜之后,首选观察96小时之后将变化程度观察到1000小时来评价了是否存在复合反射偏光膜的外观弯曲或产生皱褶等的变化。评价结果将无外观的变化的情况表示为0,随着其变化程度越大以1~5表示。
表1
表2
具体地,从上述表1至表2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5与实施例6、实施例7相比,亮度、片广度及亮线出现均优秀。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例属于1/3组的范围的实施例1与不能满足上述范围的实施例2~实施例4相比,呈现优秀的光学物性。进而,实施例1的光学物性与含量脱离1组的含量的实施例5相比非常优秀。
并且,通过实施例1、实施例8及实施例9可确认包含于光扩散层的微细图案的形状为微透镜形状时与棱镜或透镜形状相比在表达更高的雾度物性的表达中显著优秀,由此可确认在亮线出现、异物示现等的物性中实施例1更优秀。
并且,通过实施例1、实施例10及实施例11可确认如下:在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大于25μm/m·℃的情况下,与实施例1、实施例10相比有可能可靠性降低。
并且,在变更为板状形聚合物分散类型的反射偏光膜的实施例12的情况下,可确认如下:与实施例1相比,在亮度、偏光度等的光学特性中非常不好。
并且,在包括可靠性支撑层的实施例1的情况下,可确认在可靠性评价中实现优秀的物性,但是在其他结构相同且仅不包括可靠性支撑层的比较例1中,可确认如下:虽然具有基于不包括可靠性支撑层的亮度提高的效果,但是可靠度显著降低。
并且,在不包括光扩散层的比较例2、比较例3的情况下,可确认如下:与包括光扩散层的实施例1相比,雾度值显著降低,在亮线出现中不良,异物显著示现。
并且,在本发明的未满足可靠性支撑层的线膨胀系数的比较例4的情况下,无法实现目的的可靠度。
实施例13
分别向第一挤压部220、第二挤压部221投入包含作为分散体成分的折射率为1.65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和作为基材成分的38重量百分比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及2%的包含热稳定剂的原料,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为在60重量百分比的聚碳酸酯中苯二酸酯、乙二醇和1,4-环己烷二甲醇以1:2的摩尔比进行聚合反应而成。作为表层成分向第三挤压部投入38重量百分比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和2重量百分比的包含磷酸盐的热稳定剂: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为在60重量百分比的聚碳酸酯中苯二酸酯、乙二醇和1,4-环己烷二甲醇以1:2的摩尔比进行聚合反应而成。
基材成分和分散体成分的挤压温度为245℃,并确认Cap.流变仪(Rheometer)来通过I.V.调节校正聚合物的流动,并诱导成通过适用过滤混合器的流路,来分散体随机分散于基材的内部,之后将表层成分贴合于基材层成分的双面。针对于聚合物在用于校正流速及压力梯度的图19、图20的衣架式模中诱导了扩散。具体地,模入口的宽度为200mm,厚度为10mm,模出口的宽度为1260mm,厚度为2.5mm,流速为1.0m/min。之后,在冷却辊及浇注辊中进行平滑化工序,向MD方向延伸了6倍。接着,在180℃温度下,借助加热器腔室将热固定进行两分钟来制备了厚度为120μm的(包括表层的厚度为300μm)随机分散型反射偏光膜。制备的反射偏光膜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成分的折射率为nx:1.88、ny:1.58及nz:1.58,38重量百分比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及2重量百分比的包含磷酸盐的热稳定剂的折射率为1.58,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为在60重量百分比的聚碳酸酯中苯二酸酯、乙二醇和1,4-环己烷二甲醇以1:2的摩尔比进行聚合反应而成。此时,芯层的厚度为120μm,表层的厚度为上下面分别40μm,反射偏光膜的总厚度为200μm。
之后,针对于制备的反射偏光膜通过如图21的工序来在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形成了包括折射率为1.59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氨基甲酸乙酯类微透镜图案的光扩散层。此时,在微透镜图案中透镜的高度为20μm。
另一方面,作为可靠性支撑层制备如下可靠性支撑层:向纵方向及横方向分别以4倍进行双轴延伸之后,以190℃进行热固定的厚度为18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EXCEL、东丽尖端原材料)的下部面以5μm的厚度形成第二底漆,上述第二底漆包含15重量百分比的聚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15重量百分比的聚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12重量百分比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rimethylolpropane triacylate)、25重量百分比的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20重量百分比的丙烯酸异冰片酯、8重量百分比的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及5重量百分比的丙烯酸-2-羟基乙酯,之后粘结层使第二底漆层和准备的聚光层棱镜图案部相接触,此时,如下准备:上述聚光层作为支撑部向纵方向及横方向分别以4倍双轴延伸后,以190℃进行热固定的厚度为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EXCELL、东丽化工公司)的上部面通过如图25的工序来包括折射率为1.59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类棱镜图案(高度为20μm、间距为40μm)。
之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上部面以5μm的厚度形成第一底漆,上述第一底漆包含15重量百分比的聚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15重量百分比的聚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12重量百分比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rimethylolpropane triacylate)、25重量百分比的丙烯酸-2-苯氧基乙酯、20重量百分比的丙烯酸异冰片酯、8重量百分比的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及5重量百分比的丙烯酸-2-羟基乙酯,之后进行层叠使形成有光扩散层的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和在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上形成有第一底漆层的面相接触,从而制备了如表1的复合反射偏光膜。
实施例14~实施例18
除了以下表3的条件之外,与实施例13相同地实施来制备了复合反射偏光膜。此时,
实施例14的双凸透镜的高度为20μm,间距为40μm,实施例15的棱镜图案的高度为20μm,间距为40μm。并且,在实施例16中,可靠性支撑层使用了在70~80℃温度范围内,热膨胀系数为24.69μ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EXCELL、东丽化工公司)。
并且,在实施例11中,可靠性支撑层使用了在70~80℃温度范围内热膨胀系数为27.27μ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Toyobo公司)。
实施例19
与实施例13相同地实施而制备,替代随机分散型反射偏光膜,利用在实施例12中的板状形聚合物分散反射偏光膜制备了如3的复合反射偏光膜。
实施例20~实施例22
将可靠性支撑层和/或聚光层支撑部的厚度变更为下列表4的条件,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相同地实施来制备了如下列表4的复合反射偏光膜。
比较例5~比较例9
除了以下表4的条件之外,与实施例13相同地实施来制备了复合反射偏光膜。
此时,在比较例9中,可靠性支撑层使用了在70~80℃温度范围内,热膨胀系数为36.25μ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TSI公司)。
实验例2
对通过上述实施例13~实施例22及比较例5~比较例9制备而成的复合反射偏光膜评价以下物性,来在表3至表4中表示其结果。
1.相对亮度、偏光度、亮线出现、雾度、异物是否示现、可靠度
与实验例1相同地评价了物性。此时,相对亮度以实施例13为基准相对地表示其他实施例及比较例。
1.是否满足数学公式
在以下数学公式1的值满足0.16~2.0的情况下表示为○,在不满足的情况下表示为×,在以下数学公式2的值满足0.25~4.0的情况下表示为○,在不满足的情况下以×表示。
数学公式1
数学公式2
表3
表4
具体地,从上述表3至表4可知,可确包含于光扩散层的微细图案的形状为微透镜形状时与棱镜或透镜形状相比,在表达雾度物性的表达中显著优秀,由此可确认在亮线出现、异物示现等的物性中实施例13更优秀
并且,通过实施例13、实施例16及实施例17可确认如下:在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大于25μm/m·℃的情况下,与实施例13、实施例16相比有可能可靠性降低。并且,在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大于35μm/m·℃的比较例9中可靠度与实施例相比显著不好。
并且,在变更为板状形聚合物分散类型的反射偏光膜的实施例19的情况下,可确认如下:与实施例13相比,在亮度、偏光度等的光学特性中非常不好。
另一方面,与实施例13相比,在不包括聚光层的比较例5的情况下,可确认亮度等的光学特性显著降低。并且,未发生在膜的表面产生皱褶或弯曲,但是可确认产生膜在整体上弯曲的弯曲现象。
并且,在不包括可靠性支撑层的比较例6的情况下,可确认如下:亮度等的光学物性以与实施例13类似的水平表达,但是在膜的表面外观产生皱褶或弯曲,并且还产生膜整体上弯曲的弯曲现象。
并且,可知如下:在本发明的不满足数学公式1的比较例7的情况下,可确认在发生表面产生皱褶或弯曲的不良,或在膜产生重的弯曲现象,在比较例8的情况下,可确认可靠度优秀但是亮度显著降低,并且复合反射偏光膜未进行剥离来非常不优选。
并且,在满足本发明的数学公式1的情况下,可确认如下:不满足数学公式2的实施例21与实施例1相比,发生在表面产生皱褶或弯曲的不良,在实施例22中聚光层的厚度过薄从而导致相比于可靠性支撑层及聚光层的厚度之和相似的实施例1反而亮度降低。
Claims (20)
1.一种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
光扩散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以及
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
并满足以下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为4~35μm/m·℃,
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为65%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扩散层包括选自由棱镜、双凸透镜、微透镜、三角锥及金字塔图案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微细图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微细图案包括微透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扩散层包括微珠涂敷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为至少朝向一个方向延伸而成的聚酯类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为10~6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条件(1)中,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满足10~25μ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偏光膜包括:
基材;以及
多个分散体,包含于上述基材的内部,用于使从外部照射的第一偏光透射,并使第二偏光反射;
多个分散体与上述基材至少朝向一个轴方向的折射率不同,
在包含于上述基材的内部的多个分散体中的80%以上以长度方向的垂直截面为基准的长轴长度与短轴长度的纵横比为1/2以下。
上述纵横比为1/2以下的多个分散体根据截面积至少包含于3个组,
在上述组中第一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0.2~2.0μm2,第二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大于2.0μm2且5.0μm2以下,第三组的分散体的截面积为大于5.0μm2且10.0μm2以下,
上述第一组至第三组的分散体随机地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偏光膜包括:
芯层,包括基材及多个分散体,上述多个分散体包含于上述基材的内部;以及
表层,形成于上述芯层的至少一面,并与上述表层形成为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条件(2)中,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为73%以上。
11.一种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
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以及
光扩散层,形成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上部面,
并满足以下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为4~35μm/m·℃,
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为65%以上。
12.一种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
光扩散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以及
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上述光扩散层的上部面,
并满足以下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为4~35μm/m·℃,
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为65%以上。
13.一种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
光扩散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
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以及
聚光层,形成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面,
并满足以下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为4~35μm/m·℃,
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为65%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
上述聚光层包括支撑部及形成于上述支撑部上的棱镜图案部,
上述棱镜图案部与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面相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部的厚度为10~300μm。
16.一种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
光扩散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
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以及
聚光层,包括支撑部,并形成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面,
与反射偏光膜的厚度、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及聚光层的支撑部的厚度有关的以下数学公式1的值为0.3~2.0,
数学公式1: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厚度及聚光层的支撑部的厚度有关的以下数学公式2的值为0.25~4。
数学公式2:
18.一种复合反射偏光膜,包含由聚合物分散在基材的内部而成的反射偏光膜,上述复合反射偏光膜的特征在于,包括:
光扩散层,形成于反射偏光膜的上部面;
可靠性支撑层,形成于上述反射偏光膜的下部面,以及
多功能层,形成于上述可靠性支撑层的下部,用于对从光源照射的光进行导光及聚光,
并满足以下条件(1)及条件(2):
条件(1):在70~80℃温度范围内,可靠性支撑层的热膨胀系数为4~35μm/m·℃,
条件(2):复合反射偏光膜的雾度值为65%以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功能层包括:
微细图案层,用于对从光源照射的光进行聚光;以及
导光层,形成于上述微细图案层的下部,用于支撑微细图案层及引导从光源照射的光。
20.一种背光单元,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反射偏光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5-0188958 | 2015-12-29 | ||
KR1020150188958A KR101915110B1 (ko) | 2015-12-29 | 2015-12-29 | 복합 반사편광 필름의 제조방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066505A true CN106066505A (zh) | 2016-11-02 |
CN106066505B CN106066505B (zh) | 2019-09-03 |
Family
ID=57421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498015.4A Active CN106066505B (zh) | 2015-12-29 | 2016-06-30 | 复合反射偏光膜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26282B2 (zh) |
KR (1) | KR101915110B1 (zh) |
CN (1) | CN106066505B (zh) |
WO (1) | WO2017115957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23309A (zh) * | 2020-06-22 | 2020-11-13 | 崔治权 | 一种棱镜膜成型机 |
CN113176623A (zh) * | 2021-04-29 | 2021-07-27 | 苏州三鑫时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折射率的光扩散板及其合成方法 |
CN114994981A (zh) * | 2022-06-14 | 2022-09-02 | 江苏弘德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偏光增亮贴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267957A (zh) * | 2022-08-26 | 2022-11-01 | 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聚光功能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TWI833378B (zh) * | 2021-10-05 | 2024-02-21 | 韓國商東麗先端素材股份有限公司 | 反射偏光膜、包括該反射偏光膜的光源組件及液晶顯示裝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227678B1 (ko) * | 2018-11-22 | 2021-03-12 |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 광학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
KR20210117391A (ko) | 2020-03-18 | 2021-09-2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114431580A (zh) * | 2020-10-30 | 2022-05-06 | 台湾华可贵股份有限公司 | 拉链带与拉链带的制作方法 |
CN114035374A (zh) * | 2021-11-24 | 2022-02-11 | 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膜片和显示模组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35606A (ja) * | 1999-12-13 | 2001-08-31 | Sumitomo Chem Co Ltd | 反射機能及び透過機能を有する光学部材 |
JP2008224804A (ja) * | 2007-03-09 | 2008-09-25 |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 偏光シート |
JP2009069375A (ja) * | 2007-09-12 | 2009-04-02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
CN101424766A (zh) * | 2007-10-31 | 2009-05-06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偏振片的制造方法 |
CN101813799A (zh) * | 2009-02-20 | 2010-08-25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偏振板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1033798A (ja) * | 2009-07-31 | 2011-02-17 | Teijin Ltd | 偏光板、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CN103364992A (zh) * | 2013-07-09 | 2013-10-23 | 李明伟 | 一种反射偏光增亮膜及其制造方法 |
KR20150079168A (ko) * | 2013-12-31 | 2015-07-08 | 도레이케미칼 주식회사 | 랜덤 분산형 반사 편광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939522A4 (en) * | 2005-08-17 | 2013-04-03 | Fujifilm Corp | PLANAR LIGHTING DEVICE |
KR20090039718A (ko) * | 2006-07-18 | 2009-04-22 |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 광학 필름 제조용 캘린더링 공정 |
EP2265981A1 (en) * | 2008-03-31 | 2010-12-29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Optical film |
WO2010032882A1 (ja) * | 2008-09-22 | 2010-03-2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バックライト、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
EP2518533A1 (en) * | 2009-12-25 | 2012-10-31 | Mitsui Chemicals, Inc. | Polarizing diffusion film,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polarizing diffusion film |
JP2011215352A (ja) | 2010-03-31 | 2011-10-27 | Sony Corp | 光学シート積層体、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KR101201256B1 (ko) * | 2011-02-09 | 2012-11-14 | 웅진케미칼 주식회사 | 폴리머가 분산된 반사 편광자 제조방법 및 장치 |
EP2710418A1 (en) * | 2011-05-20 | 2014-03-26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Light management film |
KR101354417B1 (ko) * | 2011-12-30 | 2014-01-23 | 웅진케미칼 주식회사 | 비드코팅층을 포함하는 반사형 편광자 |
EP3091378B1 (en) * | 2013-12-31 | 2019-02-27 | Toray Chemical Korea Inc. | Random dispersion-type reflection polarizer |
-
2015
- 2015-12-29 KR KR1020150188958A patent/KR101915110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
- 2016-06-29 WO PCT/KR2016/006933 patent/WO2017115957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6-29 JP JP2018534749A patent/JP6726282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6-30 CN CN201610498015.4A patent/CN10606650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35606A (ja) * | 1999-12-13 | 2001-08-31 | Sumitomo Chem Co Ltd | 反射機能及び透過機能を有する光学部材 |
JP2008224804A (ja) * | 2007-03-09 | 2008-09-25 |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 偏光シート |
JP2009069375A (ja) * | 2007-09-12 | 2009-04-02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
CN101424766A (zh) * | 2007-10-31 | 2009-05-06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偏振片的制造方法 |
CN101813799A (zh) * | 2009-02-20 | 2010-08-25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偏振板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1033798A (ja) * | 2009-07-31 | 2011-02-17 | Teijin Ltd | 偏光板、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CN103364992A (zh) * | 2013-07-09 | 2013-10-23 | 李明伟 | 一种反射偏光增亮膜及其制造方法 |
KR20150079168A (ko) * | 2013-12-31 | 2015-07-08 | 도레이케미칼 주식회사 | 랜덤 분산형 반사 편광자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23309A (zh) * | 2020-06-22 | 2020-11-13 | 崔治权 | 一种棱镜膜成型机 |
CN113176623A (zh) * | 2021-04-29 | 2021-07-27 | 苏州三鑫时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折射率的光扩散板及其合成方法 |
TWI833378B (zh) * | 2021-10-05 | 2024-02-21 | 韓國商東麗先端素材股份有限公司 | 反射偏光膜、包括該反射偏光膜的光源組件及液晶顯示裝置 |
CN114994981A (zh) * | 2022-06-14 | 2022-09-02 | 江苏弘德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偏光增亮贴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CN115267957A (zh) * | 2022-08-26 | 2022-11-01 | 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聚光功能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915110B1 (ko) | 2018-11-05 |
JP2019508727A (ja) | 2019-03-28 |
WO2017115957A1 (ko) | 2017-07-06 |
JP6726282B2 (ja) | 2020-07-22 |
CN106066505B (zh) | 2019-09-03 |
KR20170078438A (ko) | 2017-07-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66505B (zh) | 复合反射偏光膜 | |
CN1993725B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04516033B (zh) | 光扩散片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单元 | |
CN101128751A (zh) | 复合聚合物纤维 | |
US20180321577A1 (en) | Transparent screen | |
KR102172539B1 (ko) | 랜덤 분산형 반사 편광자 | |
CN105874362B (zh) | 随机散布式反射偏光器 | |
TW201020630A (en) | Multifunction light redirecting films | |
CN104487876B (zh) | 高亮度偏光板和包含该高亮度偏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2096128A (zh) | 一种三层复合式高性能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 |
TW201701034A (zh) | 隨機散布式反射偏光器 | |
KR102067160B1 (ko) | 색 개선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102067163B1 (ko) | 색 개선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 |
TW202019672A (zh) | 光學體及包括光學體的顯示裝置 | |
KR20200060052A (ko) | 광학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 |
CN102096127B (zh) | 一种三层复合式防刮高性能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 |
TW200932524A (en) | A set ofpolarizer, and a liquidcrystal panel and anapparatus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edthereof | |
CN103226257A (zh) | 防窥装置 | |
JP2022095799A (ja) | 光学積層体 | |
TW200949303A (en) |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light-diffusing films | |
KR102172288B1 (ko) | 랜덤 분산형 반사 편광자 | |
US10514490B2 (en) | Backlight unit used in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CN102096129B (zh) | 一种三层复合式抗静电高性能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 |
TWI377373B (zh) | ||
JP4610356B2 (ja) | 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08 Address after: Han Guoqingshangbeidao Patentee after: South Korea shangdongli Xianduan Mate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Han Guoqingshangbeidao Patentee before: TORAY CHEMICAL KOREA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