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92483A - 托架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托架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92483A CN105992483A CN201510094933.6A CN201510094933A CN105992483A CN 105992483 A CN105992483 A CN 105992483A CN 201510094933 A CN201510094933 A CN 201510094933A CN 105992483 A CN105992483 A CN 1059924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ing
- bracket
- electronic equipment
- screw
- protuber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托架以及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具备该托架。使组装电子设备的主体和托架时的操作性提高。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托架在电子设备内对固定对象物进行固定。托架具备:第一部分,设置有螺丝所插通的第一开口;以及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延伸且向该第一部分折回,并在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部设置有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凸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托架以及具备该托架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提供一种在电子设备内对固定对象物进行固定的托架。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组装电子设备的主体和托架时的操作性。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实施方式,托架在电子设备内对固定对象物进行固定。托架具备:第一部分,设置有螺丝所插通的第一开口;以及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延伸并向该第一部分折回。在所述第二部分上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部的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凸部。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而示出电视显像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从背侧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电视显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卸下图2所示的单元罩(ユニットカバー)而示出的电视显像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4为示出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5为扩大示出图4所示的托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为示出图5所示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附近的俯视图。
图7为示出图5所示的托架和底架(シャーシ)的关系的截面图。
图8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托架和单元罩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9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托架和单元罩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0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11为示出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12为扩大示出图11所示的托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为示出图12所示的托架和底架的关系的截面图。
图14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15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16为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17的(A)和(B)为示出与实施方式的比较例,(A)为拧紧螺丝前的截面图,(B)为底架由于强行紧固而变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于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设备或者影像显示装置的一例而公开电视显像装置。但是,电子设备并不局限于电视显像装置,也可以为具备与个人电脑等连接的监视器或显示器的车载装置等其他种类的设备。并且,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托架也能够适用于不具备显示器的电子设备。
首先,参照图1至图3,对于各实施方式共通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为示出电子设备1的一例的主视图。该电子设备1如上所述是电视显像装置,具备具有显示面2A的显示面板2和框体3。
显示面板2例如为液晶显示面板,具备夹着液晶层而相对的一对基板、以及与这些基板重叠的光学元件组。光学元件组包括例如散射板、棱镜片以及一对偏光板等。该显示面板2通过选择性地使来自配置于后方的发光二极管等光源的光透过,在显示面2A上显示动画以及静止画等影像。此外,显示面板2也可以是使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等其他种类显示元件的面板。上述显示面板2为精密部件的一例。
框体3收纳显示面板2。框体3具备前罩5,该前罩5具有矩形屏幕开口5A。前罩5也可以称为前框或者掩罩等。屏幕开口5A使显示面板2的显示面2A向外部露出。显示面2A可以被玻璃板或者亚克力板等具有透光性的板覆盖。
图2为示出电子设备1的背面侧的一例的立体图。在图示的示例中,框体3除了前罩5之外,还具备后罩6、以及设置于该后罩6下方的单元罩7。在单元罩7上设置有贯通孔34,以便能够追加用于将电子设备1安装于墙壁的壁挂金属配件。后罩6形成为平坦的板状,也可以称为后框或者背面板等。前罩5、后罩6以及单元罩7可以由例如ABS树脂之类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图3为示出卸下单元罩7后的电子设备1的背面侧的一例的立体图。电子设备1具备覆盖显示面板2的背面(显示面2A的相反侧的面)的底架8。底架8是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构造用钢等金属板,设置有多个螺丝孔(内螺纹)9。底架8为电子设备1的主体的一例。底架8的上侧被后罩6覆盖。底架8的下侧即底架8的从后罩6露出的部分,被单元罩7覆盖。
在图2及图3的示例中,单元罩7具有向后方鼓出的托盘形状,与底架8之间形成空间。电子设备1在该空间内具备配线电路基板4、多个第一托架10、以及多个第二托架11。在图3的示例中,配置有2个配线电路基板4。上述配线电路基板4,例如,一个为控制显示面板等的动作的控制基板,另一个为向显示面板等供电的电源基板。
第一托架10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托架的一例。第二托架11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托架的一例。单元罩7的上侧固定于图3所示的第一托架10,经由该第一托架10而固定于底架8。单元罩7为固定对象物的一例。
[第一实施方式]
作为第一实施方式,对第一托架10进行说明。例如,第一托架10是通过冲压加工使构造用钢等一体成形的金属板制品。图4为示出第一托架10的一例的立体图。如图所示,第一托架10具备基部(第一部分)21和折回部(第二部分)22。也可以将基部21称为主体,将折回部22称为端部。
基部21具备第一固定部23、第二固定部24和连结部25。第二固定部24上设置有螺丝孔。如果将螺丝插通单元罩7而与上述螺丝孔螺合,则能够将单元罩7固定于第二固定部24。连结部25连结第一固定部23和第二固定部24。第一固定部23及第二固定部24相对于连结部25以大致垂直的方式立起。第一固定部23固定于底架8。
以下,对第一固定部23进行详细说明。图5为扩大示出图4所示的第一托架1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如图所示,第一固定部23具有与底架8相对的第一面23A、以及与第一面23A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23B。第一面23A以模仿底架8的外形的方式而形成。
第一固定部23上,与多个螺丝孔9对应而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26。在图示的示例中,设置有与2个螺丝孔9相对的2个第一开口26。
如图4所示,第一固定部23具有与连结部25连结的基端侧、以及与基端侧相反的一侧的前端侧。在第一固定部23的前端侧设置有折回部22。
折回部22从第一固定部23的前端侧延伸,并以与第一固定部23的第二面23B重叠的方式折回180°。第一固定部23和折回部22通过卷边弯曲加工等冲压加工而一体成形。
折回部22覆盖第一固定部23的第二面23B,并覆盖至比第一开口26靠近基端侧。折回部22具有与第一固定部23的第二面23B相对的第二面22B、以及与第二面22B相反的一侧的第一面22A。由于第一固定部23和折回部22一体成形,因此第一固定部23的第二面23B和折回部22的第二面22B连接。将第二面22B和第二面23B的边界线作为折回线F。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部23中的与折回部22重叠的区域中,第一面23A平坦地形成(参照图9)。此外,折回线F的附近不包含在该重叠的区域中。折回线F的附近是指以折回线F为轴、以折回部22的板厚为半径的范围。也可以将第一固定部23中的与折回部22重叠的区域和折回部22总称为二重部分。
折回部22上,以与第一固定部23的第一开口26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多个第二开口27。在图示的示例中,与2个第一开口26相对而设置有2个第二开口27。
图6为示出图5所示的第一开口26及第二开口27的附近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第二开口27配置成比第一开口26大,且包含该第一开口26。换言之,第一及第二开口26、27配置成在从折回部22向朝向基部21的方向投影时,在第二开口27的投影面内包含第一开口26的投影面。
也就是说,第一托架10中基部21具备比第二开口27更向内侧延长的延长部E。也可以说,第一托架10中基部21(第一固定部23的第二面23B)具备从第二开口27露出的延长部E。也可以说,在基部21上,在从折回部22向朝向基部21的方向投影时,在与第二开口27的投影面重叠的区域设置有延长部E。
图7为示出第一托架10及底架8的截面的一例的图。如图所示,第一开口26配置成与螺丝孔9重叠,并从第一面23A贯通至第二面23B。
第一面23A,除了第一开口26及其边缘部所包含的一部分区域之外,与底架8接触。将第一面23A和底架8不接触的区域作为非接触区域N。在第一面23A中,将与非接触区域N的外周相邻的位置作为支承位置S。
第一开口26形成为比螺丝孔9稍大。第一开口26的大小可以以如下方式形成:非接触区域N的宽度W的最大值(支承位置S-S间距离的最大值)和螺丝孔9的谷径(最大径)D的差的1/2,比底架8的板厚T小。如果(W-D)×1/2<T,则将第一托架10组装于底架8时,能够配置成使从支承位置S至螺丝孔9的距离比底架8的板厚T小。在这种条件下,即使紧固螺丝17的力作用于底架8,也是作为要剪断底架8的应力而非作为要使底架8弯曲的应力而作用,在被施加更大的力之前,底架8不会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27形成为矩形,如图5及图7所示,从第二面22B贯通至第一面22A。第二面22B及第一面22A之间形成有端面(剪断面及破断面)。形成为矩形的第二开口27的边缘部具有第一至第四端面27A~27D。
在第二开口27的边缘部中的包含第二端面27B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台阶部28A。在包含第四端面27D的区域形成有第二台阶部28B。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为本实施方式的凸部的一例。例如通过半冲压加工,通过从第二面22B加压使第二开口27的边缘部向第一面22A挤出而形成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也就是说,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与折回部22一体冲压成形。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的上表面U是向厚度方向挤出的第二部分22的第一面22A的一部分。从第二面22B朝向第一面22A的方向Y是第二部分22的厚度方向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面27B和第四端面27D彼此相对。换言之,也可以说,第二及第四端面27B、27D也可以朝向与螺丝17的轴部17A相对的方向,而非朝向与螺丝17的头部17B相对的方向。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说,第二开口27的边缘部中作为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而形成的部分,包含一部分第二开口27的边缘部的端面(第二及第四端面27B、27D)。
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在厚度方向Y,从周围突出高度H1(高度差)。也可以说,第二部分22的第一面22A在第二开口27的边缘部的一部分(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处具有高度H1的台阶。在图7的示例中,在螺丝孔9的周围,底架8向与第一固定部23相反的一侧的方向突出。螺丝17的轴部17A从该突出的部分的前端仅突出长度L。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基部21还具备第三固定部31和底壁32。第三固定部31在第二固定部24的附近与连结部25连结。在第三固定部31上设置有螺丝孔33。螺丝孔33例如为用于固定将电子设备1安装于墙壁的壁挂金属配件的螺丝孔。
底壁32配置成在第一固定部23和第三固定部31之间与连结部25连结,并与第三固定部31相对。
图8为示出第一托架10和单元罩7的关系的一例的立体图,示出从第一托架10卸下单元罩7后的状态。如图所示,在单元罩7上设置有贯通孔34和周壁35。贯通孔34形成于与第三固定部31的螺丝孔33对应的位置。周壁35从单元罩7朝向框体3的内部突出,以大致U字状包围贯通孔34的周围。单元罩7的贯通孔34是使电子设备1的内部露出的窗的一例。第一托架10的底壁32及连结部25以及单元罩7的周壁35是配置于框体3的内部、包围上述窗的壁的一例。
图9为示出第一托架10和单元罩7的关系的一例的立体图,示出单元罩7安装于第一托架10后的状态。如图9所示,在单元罩7固定于第一托架10的状态下,底壁32、周壁35和连结部25在框体3的内部划分出被隔绝的空间C。空间C经由螺丝孔33及贯通孔34与框体3的外部连通。此外,构成空间C的壁的组合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可以构成为在第一托架10侧设置周壁35的全部或者一部分。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一托架10,在第二开口27的边缘部设置有向与基部2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凸部)。在将第一托架10固定于底架8时,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与螺丝17的头部17B抵接。此外,电子设备1可以在凸部和头部17B之间还具备图7所示的垫圈17C以及弹簧垫圈17D。在本说明书中,凸部和头部17B抵接包含凸部间隔着垫圈17C及/或弹簧垫圈17D与头部17B抵接。在后述的图13的示例中也同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与头部17B抵接,因此,如果根据第一托架10和螺丝17的组合而调整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的高度H1,则能够任意地调整图7所示的螺丝17的突出长度L。因此,能够保护显示面板2等精密部件免受螺丝17的损伤。其结果,能够提高电子设备1的可靠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少用于电子设备1的组装的螺丝的种类。为了保护精密部件,以不超过规定值的方式限制螺丝17从底架8突出的突出长度L。以往,为了调整螺丝的突出长度而区别使用各种长度的螺丝。根据本实施方式,调整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的高度H1,能够统一螺丝17的突出长度L。其结果,能够减少螺丝的种类,提高组装电子设备1的底架8和第一托架10时的操作性。并且,也能够防止混淆螺丝的种类的失误。
在夹着第二开口27的彼此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一对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因此,能够使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和螺丝17的头部17B的抵接稳定。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由螺丝17导致的底架8的变形。对于该作用,参照图17的(A)和(B)所示的与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进行说明。图17的(A)示出螺丝17通过设置于托架的基部121的开口部127而缓缓旋入底架8的螺丝孔9的状态。而图17的(B)示出螺丝17被强固地旋入螺丝孔9的状态。基部121具有在开口部127的周围以离开底架8的方式而突出的凸部128。如图17的(A)所示,在该凸部128和底架8之间形成有空隙G。如图17的(B)所示,当螺丝17被强固地旋入螺丝孔9时,底架8可能以在空隙G中向上翻卷的方式变形。与此对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21(延长部E)延伸至螺丝孔9的周围,不产生空隙G。因此,底架8被基部21推压,从而防止图17的(B)所示的变形。
并且,在第一托架10中,基部21与第二部分22重叠的区域平坦地形成。因此,使延长部E紧贴于平坦的底架8,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底架8的变形。
但是,当通过翻边加工形成凸部时,在凸部的顶点残留有毛边。当存在毛边时,不能正确地调整凸部的高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半冲压加工而形成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凸部)。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的上表面U是向厚度方向挤出的第二部分22的第一面22A的一部分,且平坦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平坦的上表面U的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能够更准确地调整高度H1。
并且,通过将用于安装于墙壁的壁挂金属配件固定于电子设备1的第三固定部31,电子设备1能够直接固定于墙壁。此时,用于紧固壁挂金属配件的螺丝被收纳于空间C。另一方面,在不将电子设备1固定于墙壁的情况下,壁挂金属配件被从第三固定部31卸下。于是,单元罩7的贯通孔34露出至框体3的外部。但是,空间C通过由底壁32、周壁35及连结部25构成的壁而与框体3的内部隔绝。因此,即使小动物等异物从贯通孔34侵入空间C,也能够防止该异物进一步侵入框体3的内部,能够保护框体3的内部。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对于能够适用于第一托架1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0为示出该变形例的第一托架1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在该变形例中,通过半冲孔加工设置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一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配置于与第二开口27的端面(第一至第四端面27A~27D)均离开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的周面不包含于第二开口27的边缘部的端面(第一至第四端面27A~27D)。在本变形例中,有关台阶部的配置,能够提高模具设计的自由度。此外,台阶部也可以不是2个而是3个以上。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更多的台阶部支承螺丝17的头部17B。
以下,对第二以及第三及其变形例的实施方式的托架进行说明。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托架10相同功能的结构,付与相同符号。并且,对应各个符号的详细说明参照第一实施方式的记载。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3及图11至图14,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托架(第二托架11)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多个第二托架11固定于底架8,将配线电路基板4固定。配线电路基板4为固定对象物的一例。
图11为示出第二托架11的一例的立体图。第二托架11例如为通过冲压加工使构造用钢等一体成形的金属板制品。第二托架11的板厚可以比第一托架10的板厚薄(参照图7及图13)。
第二托架11具备基部(第一部分)21和折回部(第二部分)22。基部21具备第一固定部23、第二固定部24和连结部25。第一固定部23固定于底架8。第二固定部24固定配线电路基板4。
在第二托架11中,如图11所示,第一固定部23与连结部25配置于同一平面。连结部25具有绳状补强筋(ビード)44和切口45。绳状补强筋44沿第一方向X1设置。第一方向X1例如为连结部25的长度方向。将与第一方向X1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第二方向X2。第二方向X2例如为连结部25的宽度方向。在第一方向X1上,将设置有绳状补强筋44的范围作为B时,切口45配置成通过该切口45沿第二方向X2延伸的直线与范围B重叠。
图12为扩大显示图10所示的第一固定部23的附近的立体图。如图所示,第二托架11代替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而具备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为本实施方式的凸部的一例。第一及第二台阶部28A、28B例如通过半冲压加工而形成,与此相对,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例如通过弯曲加工(切口弯曲加工)而形成,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与折回部22一体成形,也可以称为立起部或者切开抬起部。如图所示,在第一固定部23中,将连结部25侧定义为基端侧,将该基端侧的相反侧定义为前端侧。
在图示的示例中,在夹着第二开口27彼此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一对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并列地配置在与折回线F交叉的方向Z上。具体而言,第一弯曲部41A形成于第二开口27的前端侧,以将第二开口27的边缘部从第二部分22大致直角地弯曲(切开抬起)的方式形成。第二弯曲部41B形成于第二开口27的基端侧,以将第二开口27的边缘部从第二部分22大致直角地弯曲(切开抬起)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的上表面U是被切开抬起的第二开口27的边缘部的端面。换言之,第一弯曲部41A是通过弯曲加工,第一端面27A朝向方向Y,该方向Y从第二面22B朝向第一面22A。同样也可以,第二弯曲部41B是第三端面27C朝向方向Y。也可以说,第1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是第一及第三端面27A、27C朝向与螺丝17的头部17B相对的方向。
图13为示出第二托架11及底架8的截面的一例的图。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的高度H2是从折回部22的第一面22A至第一及第三端面27A、27C的高度。第一及第二端面27A、27B间隔着垫圈17C及弹簧垫圈17D与螺丝17的头部17B接触。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二托架11,能够通过弯曲加工设置凸部。在通过弯曲加工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凸部)中,高度H2能够形成为比折回部22的板厚大。因此,即使第二部分22的板厚薄,也能够设置希望的高度的凸部。
通过弯曲加工形成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的情况下,由于加工技术上的原因,在折回部22的周缘部和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之间需要确保足够的距离。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如果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在与折回线F交叉的方向Z上并列配置,则通过使折回线F的位置在方向Z上移动,能够容易地调整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的周围的空白。因此,能够容易地设计变更折回部22中的第二开口27的位置以及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的高度H2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25具备绳状补强筋44。通过该绳状补强筋44能够提高连结部25的强度。并且,该绳状补强筋44设置为与通过切口45沿第二方向X2延伸的直线重叠。由此,能够确保设置有切口45的部分的连结部25的强度。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对能够适用于第二托架11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4为示出该变形例的第二托架1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在图示的示例中,第一及第二弯曲部41A、41B在沿折回线F的方向上排列。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对能够适用于第二托架11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5为示出该变形例的第二托架1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在该变形例中,设置有多个(例如3个)弯曲部47。此外,弯曲部47也可以设置4个以上。在该变形例中,能够通过比第二实施方式更多的弯曲部47支承螺丝17的头部17B。因此,即使第二托架11的板厚变薄,也能够充分地支承头部17B。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6为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托架13的一部分的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将凸部49设置于基部(第一部分)21而非设置于折回部(第二部分)22。从另外的观点来看,托架13具备:第一部分21,设置有螺丝17所插通的第一开口26;以及第二部分22,从第一部分21延伸并向第一部分21折回,并在与第一开口26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27,也可以在第一开口26或者第二开口27中的任一方的边缘部,设置有向与另一方的边缘部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凸部49。并且,也可以,托架13具有端部180°折回的二重部分(折回部22及第一固定部23中的与折回部22重叠的区域)和贯通二重部分的开口(第一开口26及第二开口27),在开口的边缘部设置有凸部49。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形成为第二开口27比第一开口26小,则第二部分22可以设置比第一开口26更向内侧延长的延长部E。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增加凸部49的配置的可选项,能够提高模具设计的自由度。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仅作为例子而提示,并无意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被实施,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主旨的同时,也包含于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等同的范围内。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开口形成为矩形,也可以形成为圆形或其他形状。仅在第二开口的边缘部中的一部分设置了台阶部,也可以在边缘部所有部分无间断地设置环状的台阶部。
Claims (10)
1.一种托架,用于在电子设备内对固定对象物进行固定,其中,
所述托架具备:
第一部分,设置有螺丝所插通的第一开口;以及
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延伸且向该第一部分折回,并在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
在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部设置有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中,
所述凸部是向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方向挤出的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中,
所述凸部是从所述第二部分弯曲的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其中,
所述第二开口配置成包含所述第一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的与所述第二部分重叠的区域平坦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其中,
在夹着所述第二开口彼此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一对所述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托架,其中,
一对所述凸部在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折回线交叉的方向上并列地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具备沿第一方向形成的绳状补强筋以及朝向与该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切掉而成的切口,
所述绳状补强筋配置成与通过所述切口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直线重叠。
9.一种电子设备,具备:设置有螺丝孔的底架;对固定对象物进行固定的托架;以及与所述螺丝孔螺合而将该托架固定于所述底架的螺丝,其中,
所述托架具备:
第一部分,与所述底架抵接,并设置有所述螺丝所插通的第一开口;
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延伸且向该第一部分折回,并在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开口;以及
凸部,在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部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突出,与所述螺丝的头部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固定对象物为所述电子设备的框体的一部分,具有使该电子设备的内部露出的窗,
在所述框体的内部,壁配置成包围所述窗,所述壁划分出经由所述窗与该框体的外部连通并与该框体的内部隔绝的空间,
所述托架具备所述壁的至少一部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94933.6A CN105992483A (zh) | 2015-03-03 | 2015-03-03 | 托架以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94933.6A CN105992483A (zh) | 2015-03-03 | 2015-03-03 | 托架以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92483A true CN105992483A (zh) | 2016-10-05 |
Family
ID=57039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94933.6A Pending CN105992483A (zh) | 2015-03-03 | 2015-03-03 | 托架以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992483A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56515A (zh) * | 2006-04-12 | 2007-10-17 | 南京Lg同创彩色显示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显示器支架 |
US20080277548A1 (en) * | 2007-05-08 | 2008-11-13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Wall hanger |
CN201307377Y (zh) * | 2008-12-12 | 2009-09-09 | 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 等离子模组背板 |
-
2015
- 2015-03-03 CN CN201510094933.6A patent/CN10599248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56515A (zh) * | 2006-04-12 | 2007-10-17 | 南京Lg同创彩色显示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显示器支架 |
US20080277548A1 (en) * | 2007-05-08 | 2008-11-13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Wall hanger |
CN201307377Y (zh) * | 2008-12-12 | 2009-09-09 | 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 等离子模组背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38452B2 (en) | Computing device display bonding | |
TWI687744B (zh) | 薄型窄框之顯示器以及其外框件 | |
CN106506742A (zh) | 一种移动终端的前置摄像头安装结构及移动终端 | |
US20200283884A1 (en) | Mask plate assembly | |
US20120236541A1 (en) | Frame assembly and display | |
JP2009145824A (ja) | 平面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9185836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9584776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0356917B2 (en) | Display device | |
KR102373003B1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02692736A (zh) | 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170212622A1 (en) |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evice | |
JP6695019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2901005B (zh) | 发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
US10816839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20190129235A1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05992483A (zh) | 托架以及电子设备 | |
US10684649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10299074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7544186A (zh) | 显示装置 | |
AU2018329316A1 (en) | Image display device of slot machine apparatus | |
JP6173710B2 (ja) | 電子機器 | |
US20200321361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WO2017117992A1 (zh) | 胶框及其制造方法、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 |
CN103235438B (zh) | 显示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20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Corp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video solutions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OR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