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60771A - 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侧设备、用户设备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侧设备、用户设备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60771A CN105960771A CN201580006826.1A CN201580006826A CN105960771A CN 105960771 A CN105960771 A CN 105960771A CN 201580006826 A CN201580006826 A CN 201580006826A CN 105960771 A CN105960771 A CN 1059607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equipment
- rtt
- repetition
- passes
-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3/46—Indirect determination of position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3—Rate matching, e.g. puncturing or repetition of code symb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2—Arrangements for remote connection or disconnection of substations or of equipment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06—Configuration setting for initial configuration or provisioning, e.g. plug-and-pla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04L43/0864—Round trip delay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determining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6—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determining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using known positions of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获取管理范围内各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往返时间RTT。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RTT可以根据需要来设定,所以在时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调节RTT的长度,此外,通过某一用户终端的重复次数信息可以得知该用户终端需要的重复次数,这样,在满足用户终端重复次数需求的前提下,就可以针对每个用户终端的覆盖能力,在每个RTT中包括有尽量少的进程数。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解码成功的概率,达到有效提高无线通信中用户设备覆盖能力的目的。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12月18日提交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PCT/CN2014/094209、发明名称为“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侧设备、用户设备和系统”的PCT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侧设备、用户设备和系统。
在无线通信领域中,通过重传数据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中,数据的重传机制包括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HARQ技术的工作方式一般为:
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根据增强型专用物理数据信道/增强型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nhanced 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Enhanced 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E-DPDCH/E-DPCCH)所采用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的不同,确定每帧数据中HARQ的进程数量,比如,如E-DPDCH/E-DPCCH采用10ms的TTI,那么HARQ进程数为4;若E-DPDCH/E-DPCCH采用2ms的TTI,那么HARQ进程数为8;
用户设备按照准许的数据速率发送数据。
用户设备监测E-DCH激活的激活集内所有小区发来的E-DCH混合ARQ指示信道(E-DCH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E-HICH);如果有任何小区给出明确的确认(ACK),则用户设备将处理新的数据,否则就启动重传,以再次传输原数据。
为了提高数据的信噪比,以提升上行覆盖能力,现有技术中,包括有TTI绑定(TTI bundling)技术;在TTI绑定技术中,将上行的多个连续TTI进行绑定,从而可以每次发送重复了设定次数相同的数据,从而提高用户设备正确接收数据的机率,进而达到提升上行覆盖能力的目的。
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现有技术中通过TTI绑定技术提升覆盖能力的技术方案中,对于路损较大的用户设备,覆盖能力的提升效果有限,从而影响用户设备的通信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用户设备和系统,可以提高无线通信终端的覆盖能力。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获取管理范围内各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往返时间RTT。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包括:
预设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
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进程数和TTI计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增强型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和增强型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所述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进程数和TTI计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包括:
RTT=重复次数*进程数*TTI。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时,所述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进程数和TTI计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包括:
RTT=(N1+N2+padding)*进程数*TTI;
其中,所述N1表示用户设备E-DPCCH的重复次数,所述N2表示用户设备
E-DPDCH的重复次数,所述padding表示填充帧数,所述padding>=0。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包括:
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预设的最小进程数和TTI,确定HARQ的RTT;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包括:
根据所述RTT的时长和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为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所有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为: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路径损耗参数确定的重复次数。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HARQ的RTT,包括:
RTT=最小进程数*最大重复次数*10ms。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每个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和所述RTT的时长,确定各所述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包括:
最大进程数=RTT/(重复次数*10ms)。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所述用户设备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
RTT,其中,所述RTT是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的;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次数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所述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
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增强型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和增强型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
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且信道发送顺序为先发送E-DPCCH再发送E-DPDCH时,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
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N2—padding—2;
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且信道发送顺序为先发送E-DPDCH再发送E-DPCCH时,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
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N1—N2—padding—2;
其中,所述N1表示用户设备E-DPCCH的重复次数,所述N2表示用户设备E-DPDCH的重复次数,所述padding表示填充帧数,所述padding>=0。
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当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反馈消息为NACK时,在下一HARQ的RTT周期内对应的进程位置重新发送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进程数据。
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求HARQ的RTT内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其中,所述RTT是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的,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所述RTT的时长用于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共同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次数
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最大进程数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取所述最大进程数,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获取发送自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所述最大进程数,或,
所述用户设备计算生成所述最大进程数。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为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所有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路损参数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路径损耗参数确定的重复次数。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HARQ的RTT,包括:
RTT=最小进程数*最大重复次数*10ms。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每个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和所述RTT的时长,确定各所述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包括:
最大进程数=RTT/(重复次数*10ms)。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所述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
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就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当所述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所述反馈消息为NACK时,在预设重传位置重新发送所述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进程数据;
所述预设重传位置包括:
当所述RTT长度为160ms,重复次数为8且所述进程数为2时,或,当所述RTT长度为80ms,重复次数为4且所述进程数为2时,或,当所述RTT长度为40ms,重复次数为2且所述进程数为2时,预设重传位置为:
重传RTT号=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2。
结合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十种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机器对机器M2M业务的无线数据传输。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
重复次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管理范围内各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RTT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往返时间RTT。
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RTT确定单元,包括:
进程数设定模块,用于预设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
RTT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进程数和TTI计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
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增强型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和增强型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所述RTT确定模块计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的公式包括:
RTT=重复次数*进程数*TTI。
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时,所述RTT确定模块计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
RTT的公式包括:
RTT=(N1+N2+padding)*进程数*TTI;
其中,所述N1表示用户设备E-DPCCH的重复次数,所述N2表示用户设备E-DPDCH的重复次数,所述padding表示填充帧数,所述padding>=0。
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RTT确定单元包括:RTT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预设的最小进程数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所述RTT的时长用于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共同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
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为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所有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
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为: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路径损耗参数确定的重复次数。
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HARQ的RTT,包括:
RTT=最小进程数*最大重复次数*10ms。
在第三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每个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和所述RTT的时长,确定各所述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包括:
最大进程数=RTT/(重复次数*10ms)。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重复次数发送单元,用于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RTT接收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其中,所述RTT是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的;
数据传输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重复次数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获取单元,用于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所述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
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增强型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和增强型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
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且信道发送顺序为先发送E-DPCCH再发送E-DPDCH时,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
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N2—padding—2;
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且且信道发送顺序为先发送E-DPDCH再发送E-DPCCH时,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
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N1—N2—padding—2;
其中,所述N1表示用户设备E-DPCCH的重复次数,所述N2表示用户设备E-DPDCH的重复次数,所述padding表示填充帧数,所述padding>=0。
在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进程数据重发单元,用于当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反馈消息为NACK时,在下一HARQ的RTT周期内对应的进程位置重新发送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进程数据。
在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最大进程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内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其中,所述RTT是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的,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所述RTT的时长用于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共同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
程数;
所述数据传输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大进程数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重复次数发送单元包括:
路损参数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路径损耗参数确定重复次数。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最大进程数获取单元,包括:
最大进程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自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所述最大进程数;或,
最大进程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生成所述最大进程数。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为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所有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为: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路径损耗参数确定的重复次数。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HARQ的RTT,包括:
RTT=最小进程数*最大重复次数*10ms。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每个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和所述RTT的时长,确定各所述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包括:
最大进程数=RTT/(重复次数*10ms)。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首帧号获取单元,用于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所述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
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重传单元,用于当所述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所述反馈消息为NACK时,在预设重传位置重新发送所述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进程数据;
所述预设重传位置包括:
当所述RTT长度为160ms,重复次数为8且所述进程数为2时,或,当所述RTT长度为80ms,重复次数为4且所述进程数为2时,或,当所述RTT长度为40ms,重复次数为2且所述进程数为2时,预设重传位置为:
重传RTT号=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2。
结合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十一种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的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设备应用于机器对机器M2M业务的无线数据传输。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
所述网络侧设备为如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八种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网络侧设备;
所述用户设备为如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十二种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用户设备。
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RTT可以根据需要来设定,所以在时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调节RTT的长度,此外,通过某一用户终端的重复次数信息可以得知该用户终端需要的重复次数,这样,在满足用户终端重复次数需求的前提下,就可以针对每个用户终端的覆盖能力,在每个RTT中包括有尽量少的进程数。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解码成功的概率,达到有效提高无线通信中用户设备覆盖能力的目的。此外,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还可以根据当前用户设备自身所需的重复次数来调整HARQ的进程数量,从而还可以在保证
保证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延,从而提高通信效率。
在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首先预设了时长能够满足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所有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的RTT,然后根据每个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的不同,在满足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的前提下,在每个RTT中尽量多的容纳多个不同的进程(即,多个具有不同进程号的进程)。由于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每个用户设备根据自身的路径损耗等覆盖信息所确定当前所需重复次数,即为可以满足该用户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所以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解码成功的概率,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无线通信中用户设备覆盖能力的目的。
此外,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还可以根据当前用户设备自身所需的重复次数来调整HARQ的进程数量,从而还可以在保证无线通信中用户设备的覆盖能力的前提下,充分的利用了上行信道的码资源。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方法的又一步骤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方法的又一步骤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的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的网络侧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的用户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方法的又一步骤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对于不同覆盖能力的用户设备的进程设置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对于不同场景下的进程设置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对于不同场景下的又一进程设置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的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的网络侧设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的用户设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的网络侧设备的又一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的用户设备的又一硬件结构示意图。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方法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适用于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或者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或者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适用于对于时延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比如,可以是应用于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业务的场景。
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虽然现有技术中已有TTI bundling(TTI绑定)技术通过在一个RTT(Round trip time,往返时间)中绑定多个内容相同的重复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传输时间间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无线通信中用户设备的覆盖能力,但是,由于现有技术的RTT长度有限,所以所能绑定的重复TTI数量有限,从而限制了用户设备的覆盖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覆盖能力是指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的距离范
围。
基于上述研究中的发现,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思想包括:以无线通信中用户设备对于重复TTI数量的需求为依据,来设计RTT的时长,从而使每个RTT中的重复TTI数量可以满足无线通信中用户设备的需求,进而达到提到覆盖能力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实施例一
参见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1的步骤图。
S11、网络侧设备获取管理范围内各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即为每个用户设备能够获得较大的覆盖范围所需的TTI的重复次数。可选的,可以是用户设备在确定了自身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后,将重复次数发送至网络侧设备。
在申请日为2014年9月4号,申请号为PCT/CN2014/085932的PCT申请中,提供了一种获取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的技术方案,记载了如何获得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的具体技术方案。其中重点记载了如何通过各用户设备的路径损耗参数确定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
可选的,网络侧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站,用于实现与管理范围内的用户设备的通讯数据的交互。
由于在该管理范围内的各个用户设备的地理位置不同,比如,每个用户设备与该网络侧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同,和/或,该用户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之间传输路径中的障碍物不同,使得每个用户设备的路损也有所不同,这样,也就使得每个用户设备达到设定的覆盖能力时,发送数据时需要的重复次数也不一样;通过设定路损等级与重复次数的对应关系,可以获得每个等级的路损情况下的用户设备在达到预定的覆盖能力时分别所需的重复次数。
一般的,在有了路损等级与重复次数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通过获取用户设备的路损参数,即可得到相应的重复次数。
可选的,由于每个用户设备的信号强度不一定相同,在确定重复次数时,
也可以将用户设备的信号强度分级来作为进行计算的参数,具体的,在信号等级高代表着信号强度高的情况下,信号等级高的用户设备所需的重复次数要小于信号等级低的用户设备。
由于重复次数的具体计算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不同的方式,或是通过实验来得出,所以在此并不做具体限定。本申请以路损与重复次数的对应关系进行举例说明。
S12、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预设的最小进程数和TTI,确定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最小进程数为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
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只代表者每个用户设备自身所需的重复次数,在确定统一的HARQ的RTT时,由于在所有的用户设备中,需要重复次数最多的用户设备其路损最大,所以,当以使路损最大的用户设备达到预设的覆盖能力为标准时,就需要根据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来设定RTT;即,将最大重复次数设置为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所有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从而保证满足每个用户设备所需的重复次数。可选的,以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所有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作为最大重复次数。
可选的,网络侧设备接收用户设备所发送的重复次数,然后将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作为最大重复次数。
此外,在设定RTT时,还要考虑到发送数据帧/子帧的进程数量。可选的,一个RTT会包括多个不同进程号的进程,每个进程由子帧或帧重复设定次数后构成。该设定次数具即为重复次数。以一个RTT的构成:“0000 1111 2222 3333 4444”为例,其中,每个数字代表一个子帧或帧,每个子帧或帧重复4次后构成一个进程,实例中的RTT的进程数为5(0,1,2,3,4,共计5个)。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在一个RTT中具有相同进程号的所有子帧或帧称为一个进程,一个RTT中所能包括的进程号的数量即为RTT中的进程数量,在相同长度的RTT中,进程数量与重复次数成反比,即重复次数越多进程数量越少,相反的,重复次数越少进程数越多。
这样,通过设定RTT中最小进程数量,从而在保证每个RTT中可以容纳一定进程数量的同时,使RTT的长度还可以容纳路损最大的用户设备所需的重复次数,来使该用户设备达到设定的覆盖能力的目的。
在确定了最大重复次数和最小进程数后,就可以根据TTI的不同,来确定HARQ的RTT的长度。可选的,为了路损最大的用户设备达到设定的覆盖能力,当TTI为10ms的TTI时,HARQ的RTT的长度就可以设定为:RTT=最小进程数*最大重复次数*10ms。比如,当最小进程数为2、最大重复次数为32时,RTT=2*32*10ms=640ms;或者,当最小进程数为4、最大重复次数为4时,RTT=4*4*10ms=160ms;以此类推,从而可以得到HARQ的RTT的长度。
S13、根据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和RTT的时长,确定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
在得到了HARQ的RTT的长度后,网络侧设备可以根据每个用户设备自身的所需重复次数,来确定该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时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之所以要计算每个用户设备的最大进程数,是因为最小进程数是依据满足路损最大的用户设备达到最大重复次数来确定的,如果每个用户设备都采用最小进程数来发送数据,显然将会使路损相对较小的用户设备的带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数据传输效率。
基于以上原因,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所需的重复次数的不同,网络侧设备可以计算每个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从而在满足每个用户设备所需的重复次数的同时,尽量的加大进程数量,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每个用户设备的带宽,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
此外,可选的,每个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还可以通过用户设备自身的计算生成而获得。
还是以当TTI为10ms的TTI时为例,在确定各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多的进程数时,一般的方式可以为:最大进程数=RTT/(重复次数*10ms),比如,当RTT为640ms、重复次数为8时,最大进程数=640ms/(8*10ms)=8,即,最大进程数为8。
在本步骤中,网络侧设备可以在分别获取到各个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后,来设定RTT,并指示各个用户设备以各自的最大进程数来发送数据。
可选的,网络侧设备也可以将得到的HARQ的RTT的长度发送给用户设备。每个用户设备根据自身的所需重复次数,来确定该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时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
S14、用户设备根据最大进程数在RRT内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每个用户设备在获得了自身的最大进程数后,就可以以最大进程数为每个RTT中所能包括进程数,并将这些进程按照自身的所需重复次数进行重复设定,来构建一个完整的RRT,进而可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有以下的步骤:
S15、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
帧定时关系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
由于HARQ技术中,会包括有重复发送数据的几率,需要网络侧设备下发反馈信息(ACK/NACK)来指示用户设备后续的数据发送行为,用户设备端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当反馈信息为ACK时,说明网络侧设备已经正确的接收到数据,此时可以继续发送后续的数据;当反馈信息为NACK时,说明网络侧设备没有正确的接收到数据(即,接收端译码错误),需要将发送失败的数据重新发送。
为此,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还需要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从而来确定反馈信息所对应的已发送数据。
可选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
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具体的,由于反馈消息是后置于发送数据帧的,所以通过反馈消息的首帧号反推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时,需要计算已发送数据帧的发送时间,数据处理时间和反馈信息的反馈时间。这样以用户设备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为开始,在发送重复次数的进程子帧后完成数据帧的发送,然后在加上2个子帧的反馈消息的反馈时间,从而可以得出用户设备收到已发送数据相应反馈的反馈消息的帧号。以已发送
数据帧的首帧号为0008、重复次数为8为例,收到的反馈消息的首帧号就应该为0008+8+2=0018。在获知了上述反馈消息的首帧号与已发送数据的首帧号之间的关系后,即可由反馈消息的首帧号反推出与其对应的已发送数据的首帧号,即,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步骤:
S16、当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反馈消息为NACK时,在预设重传位置重新发送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进程数据;
预设重传位置包括:当RTT长度为160ms,重复次数为8且进程数为2时,或,当RTT长度为80ms,重复次数为4且进程数为2时,或,当RTT长度为40ms,重复次数为2且进程数为2时,预设重传位置为:重传RTT号=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2。
当用户设备收到的反馈消息其内容为NACK时,需要将该反馈消息所对应的已发送数据重传,为了避免数据的误传,还需要为需要重发的数据预设重传位置,即,需要在预设重传位置重新发送所述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数据,具体的,
在TTI为10ms的情况下,预设重传位置包括:
当RTT长度为160ms,重复次数为8且进程数为2时,或,当RTT长度为80ms,重复次数为4且进程数为2时,或,当RTT长度为40ms,重复次数为2且进程数为2时,预设重传位置为:重传RTT号=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2。
上行的HARQ是一个同步传输机制,(比如,某一数据在第0号进程发送,用户设备收到反馈消息NACK时,该数据只能在下一个RTT的第0个进程上重传),用户设备在下一个RTT的进程之前未收到反馈消息,则需要再延后一个RTT进行重传或新传,即,重传RTT号=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2,除去上述几种情况,一般只需要在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的后续一个RTT号进行数据帧的重发即可,即,重传RTT号=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1。
具体的,预设重传位置的确定可以如下表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M2M业务的无线数据传输;由于M2M业务中,对于数据的延时相对不敏感,可以容忍较长的时延,所以,可以接收设定时长较长的RTT,此外,大多数的M2M中的用户设备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所以路损也比较稳定,这样计算得出的重复次数可以不会由于用户设备的位置变化而频繁变化。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以网络侧设备为执行主体时,无线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步骤可以如图2所示,包括步骤:
S21、获取管理范围内各用户设备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S22、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预设的最小进程数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所述RTT的时长用于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共同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
上述各步骤中,网络侧设备的具体运作原理与作用的解释已经在步骤S11至S16中详细记载,在此就不再赘述。
类似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以用户设备为执行主体时,无线数据传输方法的具体步骤可以如图3所示,包括步骤:
S31、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S32、所述用户设备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内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其中,所述RTT是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的,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所述RTT的时长用于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共同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
S33、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最大进程数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同样,上述各步骤中,用户设备的具体运作原理与作用的解释也已经在步骤S11至S16中详细记载,在此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面,还提供了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本实施例中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与实施例一中无线数据传输方法中的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的运作方式和原理相对应,所起到的作用也类似;具体的,如图4所示,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网络侧设备01和用户设备02,其中,网络侧设备01如图5所示,包括重复次数获取单元11和RTT获取单元12,用户设备02如图6所示,包括重复次数发送单元21、最大进程数获取单元22和数据传输单元23,具体的:
用户设备02的重复次数发送单元21,用于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可选的,为了确定各用户设备02的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具体可以通过路损参数获取模块来实现,通过路损参数获取模块获取用户设备02的路径损耗参数后,可以根据预设的路损等级与重复次数的对应关系,来确定用户设备02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
各个用户设备02通过重复次数发送单元21向网络侧设备01发送各用户设备02自身的重复次数后,网络侧设备01可以通过重复次数获取单元11获取到该重复次数。
网络侧设备01中的RTT获取单元12,可以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来确定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01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02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最小进程数为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RTT的时长用于与用户设备02的重复次数共同确定用户设备02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
网络侧设备01可以根据其管理范围内所有用户设备02的重复次数来确定最大重复次数。可选的,网络侧设备01接收各个用户设备02所发送的重复次数,然后将各用户设备02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作为最大重复次数。
在设定RTT时,还要考虑到发送数据帧/子帧的进程数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在一个RTT中具有相同进程号的所有子帧或帧称为一个进程,一个RTT中所能包括的进程号的数量即为RTT中的进程数量,在相同长度的RTT中,进程数量与重复次数成反比,即重复次数越多进程数量越少,相反的,重复次数越少进程数越多。
这样,通过设定RTT中最小进程数量,从而在保证每个RTT中可以容纳一定进程数量的同时,使RTT的长度还可以容纳路损最大的用户设备所需的重复次数,来使该用户设备达到设定的覆盖能力的目的。
在确定了最大重复次数和最小进程数后,就可以通过RTT确定单元12来确定HARQ的RTT的长度了;可选的,RTT确定单元12可以包括有RTT确定机制,RTT确定机制为预设的计算公式,当TTI为10ms的TTI时,RTT确定机制就可以为:RTT=最小进程数*最大重复次数*10ms。比如,当最小进程数为2、最大重复次数为32时,RTT=2*32*10ms=640ms;或者,当最小进程数为4、最大重复次数为4时,RTT=4*4*10ms=160ms;以此类推,从而可以得到HARQ的RTT的长度。
最大进程数获取单元22,用于获取用户设备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内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其中,RTT是由RTT获取单元12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的,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
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最小进程数为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
在得到了HARQ的RTT的长度后,用户设备02通过最大进程数获取单元22可以得知自身的最大进程数,之所以要计算每个用户设备的最大进程数,是因为最小进程数是依据满足路损最大的用户设备达到最大重复次数来确定的,如果每个用户设备都采用最小进程数来发送数据,显然将会降低路损相对较小的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效率。
基于以上原因,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所需的重复次数的不同,每个用户设备可以计算得到自身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从而在满足每个用户设备所需的重复次数的同时,尽量的加大进程数量,从而可以提高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的传输效率。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最大进程数可以通过最大进程数获取单元22中所包括的最大进程数接收模块来得到,即,在网络测设备在为某一用户设备计算生成最大进程数后,该用户设备通过最大进程数接收模块接收发送自网络侧设备的所最大进程数;或者,可选的,还可以是各个用户设备通过自身最大进程数获取单元22中所包括的最大进程数计算模块来计算生成最大进程数。
还是以当TTI为10ms的TTI时为例,在确定各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多的进程数时,一般的可以通过公式:最大进程数=RTT/(重复次数*10ms)来确定最大进程数,比如,当RTT为640ms、重复次数为8时,最大进程数=640ms/(8*10ms)=8,即,最大进程数为8。
数据传输单元23,用于根据最大进程数在RRT内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每个用户设备在获得了自身的最大进程数后,数据传输单元23就可以以最大进程数为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进程数,并将这些进程按照自身的所需重复次数进行重复设定,来构建一个完整的RRT,进而可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有首帧号获取单元,用于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其中,帧定时关系可以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
由于HARQ技术中,会包括有重复发送数据的几率,需要网络侧设备下发
反馈信息(ACK/NACK)来指示用户设备后续的数据发送行为,用户设备端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当反馈信息为ACK时,说明网络侧设备已经正确的接收到数据,此时可以继续发送后续的数据;当反馈信息为NACK时,说明网络侧设备没有正确的接收到数据(即,接收端译码错误),需要将发送失败的数据重新发送。
为此,在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可以通过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首帧号获取单元,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从而来确定反馈信息所对应的已发送数据。
可选的,首帧号获取单元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
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具体的,由于反馈消息是后置于发送数据帧的,所以通过反馈消息的首帧号反推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时,需要计算已发送数据帧的发送时间,数据处理时间和反馈信息的反馈时间。这样以用户设备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为开始,在发送重复次数的进程子帧后完成数据帧的发送,然后在加上2个子帧的反馈消息的反馈时间,从而可以得出用户设备收到已发送数据相应反馈的反馈消息的帧号。以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为0008、重复次数为8为例,收到的反馈消息的首帧号就应该为0008+8+2=0018。在获知了上述反馈消息的首帧号与已发送数据的首帧号之间的关系后,即可由反馈消息的首帧号反推出与其对应的已发送数据的首帧号,即,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重传单元,用于当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反馈消息为NACK时,在预设重传位置重新发送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进程数据;其中,预设重传位置可以包括:当RTT长度为160ms,重复次数为8且进程数为2时,或,当RTT长度为80ms,重复次数为4且进程数为2时,或,当RTT长度为40ms,重复次数为2且进程数为2时,预设重传位置为:重传RTT号=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2。
当用户设备收到的反馈消息其内容为NACK时,需要通过重传单元将该反馈消息所对应的已发送数据重传,为了避免数据的误传,还需要为需要重发的数据预设重传位置,即,需要在预设重传位置重新发送所述已发送数据帧的首
帧号所对应的数据,具体的,
在TTI为10ms的情况下,预设重传位置包括:
当RTT长度为160ms,重复次数为8且进程数为2时,或,当RTT长度为80ms,重复次数为4且进程数为2时,或,当RTT长度为40ms,重复次数为2且进程数为2时,预设重传位置为:重传RTT号=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2。
上行的HARQ是一个同步传输机制,(比如,某一数据在第0号进程发送,用户设备收到反馈消息NACK时,该数据只能在下一个RTT的第0个进程上重传),用户设备在下一个RTT的进程之前未收到反馈消息,则需要再延后一个RTT进行重传或新传,即,重传RTT号=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2,除去上述几种情况,一般只需要在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的后续一个RTT号进行数据帧的重发即可,即,重传RTT号=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1。
具体的,预设重传位置的确定可以如下表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M2M业务的无线数据传输;由于M2M业务中,对于数据的延时相对不敏感,可以容忍较长的时延,所以,可以接收设定时长较长的RTT,此外,大多数的M2M中的用户设备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所以路损也比较稳定,这样计算得出的重复次数可以不会由于用户设备的位置变化而频繁变化。
实施例三
参阅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网络侧设备可以用于执行实施例一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所述网络侧设备700包括存储器701和接收器702,以及分别与所述存储器701和所述接收器702连接的处理器703,所述存储器701用于存储一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703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701存储的程序指令执行如下操作:
触发所述接收器702获取管理范围内各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预设的最小进程数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所述RTT的时长用于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共同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703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所述存储器701可以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类型的内部存储器,所述接收器702可以包含普通物理接口,所述物理接口可以为以太(Ethernet)接口或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接口。所述处理器703、接收器702和存储器701可以集成为一个或多个独立的电路或硬件,如: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
实施例四
参阅图8,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用户设备可以用于执行实施例一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所述用户设备800包括存储器801、接收器802和发送器803,以及分别与所述存储器801、所述接收器802和所述发送器803连接的处理器804,所述存储器801用于存储一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804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801存储的程序指令执行如下操作:
触发所述接收器802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内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其中,所述RTT是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的,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所述RTT的时长用于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共同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
触发所述发送器803根据所述最大进程数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804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所述存储器801可以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类型的内部存储器,所述接收器802和所述发送器803可以包含普通物理接口,所述物理接口可以为以太(Ethernet)接口或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接口。所述处理器804、发送器803、接收器802和存储器801可以集成为一个或多个独立的电路或硬件,如: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
实施例五
参见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5的步骤图。
S101、网络侧设备获取管理范围内各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即为每个用户设备能够获得较大的覆盖范围所需的TTI的重复次数。可选的,可以是网络侧设备管理范围内的各用户设备在确定了自身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后,将重复次数发送至网络侧设备,从而使网络侧设备获取管理范围内各用户设备
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在申请日为2014年9月4号,申请号为PCT/CN2014/085932的PCT申请中,提供了一种获取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的技术方案,记载了如何获得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的具体技术方案。其中重点记载了如何通过各用户设备的路径损耗参数确定每个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
可选的,网络侧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站,用于实现与管理范围内的用户设备的通讯数据的交互。
由于在该管理范围内的各个用户设备的地理位置不同,比如,每个用户设备与该网络侧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同,和/或,该用户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之间传输路径中的障碍物不同,使得每个用户设备的路损也有所不同,这样,也就使得每个用户设备达到设定的覆盖能力时,发送数据时需要的重复次数也不一样;通过设定路损等级与重复次数的对应关系,可以获得每个等级的路损情况下的用户设备在达到预定的覆盖能力时分别所需的重复次数。
一般的,在有了路损等级与重复次数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通过获取用户设备的路损参数,即可得到相应的重复次数。
可选的,由于每个用户设备的信号强度不一定相同,在确定重复次数时,也可以将用户设备的信号强度分级来作为进行计算的参数,具体的,在信号等级高代表着信号强度高的情况下,信号等级高的用户设备所需的重复次数要小于信号等级低的用户设备。
由于重复次数的具体计算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不同的方式,或是通过实验来得出,所以在此并不做具体限定。本申请以路损与重复次数的对应关系进行举例说明。
S102、网络侧设备根据获取的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往返时间RTT。
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RTT可以根据需要来设定,所以在时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调节RTT的长度,此外,通过某一用户终端的重复次数信息可以得知该用户终端需要的重复次数,这样,在满足用户终端重复次数需求的前提下,就可以针对每个用户终端的覆盖能力,
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RTT可以根据需要来设定,所以在时延允许的范围
内可以调节RTT的长度,此外,通过某一用户终端的重复次数信息可以得知该用户终端需要的重复次数,这样,在满足用户终端重复次数需求的前提下,就可以针对每个用户终端的覆盖能力,在每个RTT中包括有尽量少的进程数。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解码成功的概率,达到有效提高无线通信中用户设备覆盖能力的目的。此外,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还可以根据当前用户设备自身所需的重复次数来调整HARQ的进程数量,从而还可以在保证保证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延,从而提高通信效率。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获取的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具体可以包括:
预设用户设备的进程数;根据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进程数和TTI计算确定用户设备的RTT。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希望在每个RTT所能包括的进程数的数量为目标,来设定用户设备的RTT的长度,具体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之一,即,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在确定用户设备的RTT,可以根据RTT=重复次数*进程数*TTI,这一公式来计算,即RTT等于重复次数和进程数和TTI的乘积;以TTI为10ms为例,假如用户终端所需的重复次数为8,预设定的进程数为4,那么,RTT=8*4*10ms=320ms。
为了保证用户终端能够在下一个HARQ周期重传或初传,不同的重复次数N对应一个进程数K,当前用户终端根据N和K来确定HARQ RTT的长度,其中重复次数N可以由用户终端根据自己的覆盖等级来确定,进程数K则可以由网络侧设备下发给该用户终端。
参考图10,在实际应用中,以TTI为10ms为例,当第一用户终端的覆盖能力很好,只需发送1次即,重复次数为1,那么当进程数K设置为K=4时,RTT=4*1*10=40ms;当第二用户终端的覆盖稍差,重复次数为2,那么当进程数K设置为K=4时,RTT=4*2*10=80ms;当第三用户终端的重复次数为4,那么进程数K可以设置为2,RTT=2*4*10=80ms;当第四用户终端的重复次数为8,那么进程数K可以设置为2,RTT=2*8*10=160ms。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应用场景中,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
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时,在确定用户设备的RTT,可以根据RTT=(N1+N2+padding)*进程数*TTI这一公式来计算;
其中,N1表示用户设备E-DPCCH的重复次数,N2表示用户设备E-DPDCH的重复次数,padding表示填充帧数,且padding>=0。
参考图11和图12,图11和图12中的C表示E-DPCCH信道,D表示E-DPDCH信道,数字0,1等表示进程号,阴影部分表示padding,作为填充帧数padding部分不传任何内容,padding的数目需要大于或等于0(即padding>=0)。每个用户终端的E-DPCCH的重复次数为N1,E-DPDCH的重复次数为N2,进程数为K,RTT=(N1+N2+padding)*K*10ms;padding>=0。
S103、用户设备获取用户设备在HARQ的往返时间RTT,其中,RTT是网络侧设备根据获取的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的;
在步骤S102中,网络侧设备确定了用户设备在HARQ的往返时间RTT,并可以为用户设备设定进程数,为了确定无线数据传输的数据格式,用户设备需要获得与自身对应的RTT和进程数。
S104、用户设备根据重复次数在RRT内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每个用户设备在获得了自身的进程数后,就可以以网络侧设备所设定的进程数为每个RTT中所能包括进程数,并将这些进程按照自身的所需重复次数进行重复设定,来构建一个完整的RRT,进而可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有以下的步骤:
S105、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
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的具体方式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有所不同,具体的:
当应用场景为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时,所采用的帧定时关系具体可以是,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
当本应用场景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
用时分方式发送当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时,所采用的帧定时关系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且信道发送顺序为先发送E-DPCCH,再发送E-DPDCH时,帧定时关系可以是: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也就是说,如果HARQ进程先发送E-DPCCH,再发送E-DPDCH:假设E-HICH开始发送反馈消息(ACK/NACK)的帧号为SFN#i,那么,与其关联的E-DPDCH的起始帧号应为SFN#(i-N2-padding-2),即表示在E-DPDCH帧号为SFN#(i-N2-padding-2)的位置开始发送数据,重复发送N2次,网络侧设备在接收到所有数据并解出一个ACK/NACK后,在E-HICH帧号SFN#i的位置开始发送反馈消息。
其二,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且信道发送顺序为先发送E-DPDCH再发送E-DPCCH时,帧定时关系可以是:
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N1—N2—padding—2;也就是说,如果HARQ进程先发送E-DPDCH,再发E-DPCCH:那么,帧号SFN#i的EHICH与之关联的E-DPDCH帧号为SFN#(i-N1-N2-padding-2)。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步骤:
S106、当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反馈消息为NACK时,在下一HARQ的RTT周期内对应的进程位置重新发送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进程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M2M业务的无线数据传输;由于M2M业务中,对于数据的延时相对不敏感,可以容忍较长的时延,所以,可以接收设定时长较长的RTT,此外,大多数的M2M中的用户设备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所以路损也比较稳定,这样计算得出的重复次数可以不会由于用户设备的位置变化而频繁变化。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的具体步骤可以是:
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预设的最小进程数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最小进程数为RTT内最小的
进程容纳数量。此外,确定最大进程数的具体方式还可以是根据RTT的时长和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确定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用户设备的RTT的具体步骤和确定最大进程数的具体方式可以参考实施例一所记载的内容,在此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面,还提供了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本实施例中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网络侧设备01和用户设备02,与实施例一和五中无线数据传输方法中的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的运作方式和原理相对应,所起到的作用也类似;具体的,如图13所示,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包括网络侧设备01和用户设备02,其中,网络侧设备01如图14所示,包括重复次数获取单元101和RTT确定单元102,用户设备02如图15所示,包括重复次数发送单元201、RTT接收单元202和数据传输单元203,具体的:
用户设备02的重复次数发送单元201,用于向网络侧设备01发送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可选的,为了确定各用户设备02的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具体可以通过路损参数获取模块来实现,通过路损参数获取模块获取用户设备02的路径损耗参数后,可以根据预设的路损等级与重复次数的对应关系,来确定用户设备02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
各个用户设备02通过重复次数发送单元201向网络侧设备01发送各用户设备02自身的重复次数后,网络侧设备01可以通过重复次数获取单元101获取到该重复次数。
网络侧设备01中的RTT确定单元103,可用于根据用户设备02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用户设备02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用户设备02的往返时间RTT;
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RTT可以根据需要来设定,所以在时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调节RTT的长度,此外,通过某一用户终端的重复次数信息可以得知该用户终端需要的重复次数,这样,在满足用户终端重复次数需求的前提下,就可以针对每个用户终端的覆盖能力,在每个RTT中包括有尽量少的进程数。这样,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解码成功的概率,达到有效提高无线通信中用户
设备覆盖能力的目的。此外,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还可以根据当前用户设备自身所需的重复次数来调整HARQ的进程数量,从而还可以在保证保证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延,从而提高通信效率。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RTT确定单元103具体可以包括进程数设定模块131和RTT计算模块132,其中,进程数设定模块131用于预设用户设备02的进程数;RTT计算模块132用于根据用户设备02的重复次数、进程数和TTI计算确定用户设备02的RTT。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RTT确定模块103计算确定用户设备02的RTT的公式包括:RTT=重复次数*进程数*TTI。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时,RTT确定模块103计算确定用户设备02的RTT的公式包括:RTT=(N1+N2+padding)*进程数*TTI;其中,N1表示用户设备E-DPCCH的重复次数,N2表示用户设备E-DPDCH的重复次数,padding表示填充帧数,且padding>=0。
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01分别设定各个用户终端02在每个RTT所能包括的进程数的数量,并依此通过RTT确定模块103来计算用户设备02的RTT的长度,具体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之一,即,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RTT确定模块103可以根据RTT=重复次数*进程数*TTI,这一公式来计算用户终端02的RTT,即RTT等于重复次数和进程数和TTI的乘积;以TTI为10ms为例,假如用户终端02所需的重复次数为8,预设定的进程数为4,那么,RTT=8*4*10ms=320ms。
为了保证用户终端02能够在下一个HARQ cycle重传或初传,不同的重复次数N对应一个进程数K,RTT确定模块103根据N和K来确定HARQ RTT的长度,其中重复次数N可以由用户终端02根据自己的覆盖等级来确定,进程数K则可以由网络侧设备01下发给该用户终端02。
参考图10,在实际应用中,以TTI为10ms为例,当第一用户终端的覆盖能力很好,只需发送1次即,重复次数为1,那么当进程数K设置为K=4时,RTT=4*1*10=40ms;当第二用户终端的覆盖稍差,重复次数为2,那么当进程
数K设置为K=4时,RTT=4*2*10=80ms;当第三用户终端的重复次数为4,那么进程数K可以设置为2,RTT=2*4*10=80ms;当第四用户终端的重复次数为8,那么进程数K可以设置为2,RTT=2*8*10=160ms。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应用场景中,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时,RTT确定模块13可以可以根据RTT=(N1+N2+padding)*进程数*TTI这一公式来计算用户终端的RTT;
其中,N1表示用户设备E-DPCCH的重复次数,N2表示用户设备E-DPDCH的重复次数,padding表示填充帧数,且padding>=0。
参考图11和图12,图11和图12中的C表示E-DPCCH信道,D表示E-DPDCH信道,数字0,1等表示进程号,阴影部分表示padding,作为填充帧数padding部分不传任何内容,padding的数目需要大于或等于0(即padding>=0)。每个用户终端的E-DPCCH的重复次数为N1,E-DPDCH的重复次数为N2,进程数为K,RTT=(N1+N2+padding)*K*10ms;padding>=0。
RTT接收单元22获取用户设备在HARQ的往返时间RTT,其中,RTT是网络侧设备根据获取的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的;
网络侧设备01确定了用户设备02在HARQ的往返时间RTT,并可以为用户设备02设定进程数,为了确定无线数据传输的数据格式,RTT接收单元22可以获得与用户设备02对应的RTT和进程数。
数据传输单元23根据重复次数在RRT内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在获得了自身的进程数后,数据传输单元23就可以以网络侧设备01所设定的进程数为每个RTT中所能包括进程数,并将这些进程按照自身的所需重复次数进行重复设定,来构建一个完整的RRT,进而可以向网络侧设备01传输数据。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02还可以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获取单元(图中未示出),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获取单元用于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
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的具体方式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有所不同,具体的:
当应用场景为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获取单元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时,所采用的帧定时关系具体可以是,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
当本应用场景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当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获取单元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时,所采用的帧定时关系具体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且信道发送顺序为先发送E-DPCCH,再发送E-DPDCH时,帧定时关系可以是: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也就是说,如果HARQ进程先发送E-DPCCH,再发送E-DPDCH:假设E-HICH开始发送反馈消息(ACK/NACK)的帧号为SFN#i,那么,与其关联的E-DPDCH的起始帧号应为SFN#(i-N2-padding-2),即表示在E-DPDCH帧号为SFN#(i-N2-padding-2)的位置开始发送数据,重复发送N2次,网络侧设备在接收到所有数据并解出一个ACK/NACK后,在E-HICH帧号SFN#i的位置开始发送反馈消息。
其二,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且信道发送顺序为先发送E-DPDCH再发送E-DPCCH时,帧定时关系可以是:
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N1—N2—padding—2;也就是说,如果HARQ进程先发送E-DPDCH,再发E-DPCCH:那么,帧号SFN#i的EHICH与之关联的E-DPDCH帧号为SFN#(i-N1-N2-padding-2)。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终端02还可以还可以包括进程数据重发单元(图中未示出),进程数据重发单元用于当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反馈消息为NACK时,在下一HARQ的RTT周期内对应的进程位置重新发送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进程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应用于M2M业务的无线数据传输;由于M2M业务中,对于数据的延时相对不敏感,可以容忍较长的时延,所以,可以接收设定时长较长的RTT,此外,大多数的M2M
中的用户设备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所以路损也比较稳定,这样计算得出的重复次数可以不会由于用户设备的位置变化而频繁变化。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RTT确定单元103具体可以包括如图3中所示的RTT获取单元12,RTT获取单元12用于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预设的最小进程数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所述RTT的时长用于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共同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RTT获取单元12的具体工作原理可以参考实施例二所记载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内容,在此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参阅图16,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网络侧设备可以用于执行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五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所述网络侧设备1600包括存储器1601和接收器602,以及分别与所述存储器1601和所述接收器1602连接的处理器1603,所述存储器1601用于存储一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1603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1601存储的程序指令执行如下操作:
触发所述接收器1602获取管理范围内各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据获取的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用户设备的往返时间RTT。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1603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所述存储器1601可以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类型的内部存储器,所述接收器1602可以包含普通物理接口,所述物理接口可以为以太(Ethernet)接口或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接口。所述处理器1603、接收器1602和存储器1601可以集成为一个或多个独立的电路或硬件,如: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
实施例八
参阅图17,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用户设备可以用于执行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五中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所述用户设备1700包括存储器1701、接收器1702和发送器1703,以及分别与所述存储器1701、所述接收器1702和所述发送器1703连接的处理器1704,所述存储器1701用于存储一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1704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1701存储的程序指令执行如下操作:
触发所述接收器1702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
用于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其中,所述RTT是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的;
触发所述发送器170根据所述重复次数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1704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所述存储器1701可以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类型的内部存储器,所述接收器1702和所述发送器1703可以包含普通物理接口,所述物理接口可以为以太(Ethernet)接口或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接口。所述处理器1704、发送器1703、接收器1702和存储器1701可以集成为一个或多个独立的电路或硬件,如: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下述介质中的至少一种: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
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设备及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45)
- 一种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管理范围内各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往返时间RTT。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包括:预设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进程数和TTI计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增强型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和增强型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所述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进程数和TTI计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包括:RTT=重复次数*进程数*TTI。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时,所述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进程数和TTI计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包括:RTT=(N1+N2+padding)*进程数*TTI;其中,所述N1表示用户设备E-DPCCH的重复次数,所述N2表示用户设备E-DPDCH的重复次数,所述padding表示填充帧数,所述padding>=0。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包括: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预设的最小进程数和TTI,确定HARQ的RTT;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
-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所述RTT的时长和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
-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为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所有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
-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为: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路径损耗参数确定的重复次数。
-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HARQ的RTT,包括:RTT=最小进程数*最大重复次数*10ms。
-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每个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和所述RTT的时长,确定各所述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包括:最大进程数=RTT/(重复次数*10ms)。
- 一种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所述用户设备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其中,所述RTT是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的;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次数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所述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增强型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和增强型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且信道发送顺序为先发送E-DPCCH再发送E-DPDCH时,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N2—padding—2;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且信道发送顺序为先发送E-DPDCH再发送E-DPCCH时,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N1—N2—padding—2;其中,所述N1表示用户设备E-DPCCH的重复次数,所述N2表示用户设备E-DPDCH的重复次数,所述padding表示填充帧数,所述padding>=0。
-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当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反馈消息为NACK时,在下一HARQ的RTT周期内对应的进程位置重新发送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进程数据。
-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求HARQ的RTT内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其中,所述RTT是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的,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所述RTT的时长用于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共同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次数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包括: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最大进程数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最大进程数,包括:所述用户设备获取发送自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所述最大进程数,或,所述用户设备计算生成所述最大进程数。
-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为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所有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
-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包括:路损参数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路径损耗参数确定的重复次数。
-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HARQ的RTT,包括:RTT=最小进程数*最大重复次数*10ms。
-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每个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和所述RTT的时长,确定各所述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包括:最大进程数=RTT/(重复次数*10ms)。
- 根据权利要求14中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所述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
-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当所述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所述反馈消息为NACK时,在预设重传位置重新发送所述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进程数据;所述预设重传位置包括:当所述RTT长度为160ms,重复次数为8且所述进程数为2时,或,当所述RTT长度为80ms,重复次数为4且所述进程数为2时,或,当所述RTT长度为40ms,重复次数为2且所述进程数为2时,预设重传位置为:重传RTT号=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2。
- 根据权利要求11至21中任一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机器对机器M2M业务的无线数据传输。
- 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重复次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管理范围内各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 次数;RTT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往返时间RTT。
-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RTT确定单元,包括:进程数设定模块,用于预设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RTT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进程数和TTI计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
-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增强型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和增强型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所述RTT确定模块计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的公式包括:RTT=重复次数*进程数*TTI。
-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当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时,所述RTT确定模块计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的公式包括:RTT=(N1+N2+padding)*进程数*TTI;其中,所述N1表示用户设备E-DPCCH的重复次数,所述N2表示用户设备E-DPDCH的重复次数,所述padding表示填充帧数,所述padding>=0。
-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RTT确定单元包括:RTT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预设的最小进程数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所述RTT的时长用于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共同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
- 根据权利要求23中所述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重复次数 为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所有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
-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为: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路径损耗参数确定的重复次数。
-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HARQ的RTT,包括:RTT=最小进程数*最大重复次数*10ms。
-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每个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和所述RTT的时长,确定各所述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包括:最大进程数=RTT/(重复次数*10ms)。
- 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重复次数发送单元,用于用户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RTT接收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其中,所述RTT是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获取的所述用户设备的重复次数信息,以及,所述用户设备的进程数信息和传输时间间隔TTI确定的;数据传输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重复次数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获取单元,用于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所述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增强型专用物理数据信道E-DPDCH和增强型专用物理控制信道E-DPCCH采用同时发送的方式发送时,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且信道发送顺序为先发送E-DPCCH再发送E-DPDCH时,所述帧定时关系 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N2—padding—2;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的E-DPDCH和E-DPCCH采用时分方式发送,且且信道发送顺序为先发送E-DPDCH再发送E-DPCCH时,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N1—N2—padding—2;其中,所述N1表示用户设备E-DPCCH的重复次数,所述N2表示用户设备E-DPDCH的重复次数,所述padding表示填充帧数,所述padding>=0。
-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进程数据重发单元,用于当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反馈消息为NACK时,在下一HARQ的RTT周期内对应的进程位置重新发送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进程数据。
-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最大进程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用户设备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往返时间RTT内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其中,所述RTT是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预设的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的,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不小于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所述最小进程数为所述RTT内最小的进程容纳数量;所述RTT的时长用于与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重复次数共同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所述数据传输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大进程数在所述RRT内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
-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复次数发送单元包括:路损参数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路径损耗参数确定重复次数。
-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进程数获取单元,包括:最大进程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自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所述最大进程 数;或,最大进程数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生成所述最大进程数。
-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重复次数为网络侧设备的管理范围内所有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中的最大值。
-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为: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用户设备的路径损耗参数确定的重复次数。
-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最大重复次数和预设的最小进程数确定HARQ的RTT,包括:RTT=最小进程数*最大重复次数*10ms。
-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数据传输的TTI为10ms的TTI时,所述根据每个用户设备数据传输所需的重复次数和所述RTT的时长,确定各所述用户设备的每个RTT中所能包括的最大进程数,包括:最大进程数=RTT/(重复次数*10ms)。
-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首帧号获取单元,用于在接收到反馈消息后,根据预设的帧定时关系获取与所述反馈消息对应的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述帧定时关系包括: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反馈消息的首帧号—重复次数—2。
-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重传单元,用于当所述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所述反馈消息为NACK时,在预设重传位置重新发送所述已发送数据帧的首帧号所对应的进程数据;所述预设重传位置包括:当所述RTT长度为160ms,重复次数为8且所述进程数为2时,或,当所述RTT长度为80ms,重复次数为4且所述进程数为2时,或,当所述RTT长度为40ms,重复次数为2且所述进程数为2时,预设重传位置为:重传RTT号=已发送数据帧所对应的RTT号+2。
- 根据权利要求32至43中任一所述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应用于机器对机器M2M业务的无线数据传输。
- 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3至31中任一所述网络侧设备,和,如权利要求32至44中任一所述用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094209 | 2014-12-18 | ||
CNPCT/CN2014/094209 | 2014-12-18 | ||
PCT/CN2015/080288 WO2016095444A1 (zh) | 2014-12-18 | 2015-05-29 | 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侧设备、用户设备和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60771A true CN105960771A (zh) | 2016-09-21 |
Family
ID=56125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06826.1A Pending CN105960771A (zh) | 2014-12-18 | 2015-05-29 | 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侧设备、用户设备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70288742A1 (zh) |
EP (1) | EP3226455A4 (zh) |
KR (1) | KR20170095354A (zh) |
CN (1) | CN105960771A (zh) |
WO (1) | WO2016095444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11039A (zh) * | 2018-12-12 | 2020-06-19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 | 敏感用户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
CN113556217A (zh) * | 2021-09-18 | 2021-10-26 |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4257331A (zh) * | 2020-09-23 | 2022-03-29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卫星通信系统的调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4679404A (zh) * | 2022-03-22 | 2022-06-28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上行VoLTE用户数量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665409B1 (ko) | 2018-10-16 | 2024-05-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접속에서 데이터 분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FR3103661B1 (fr) * | 2019-11-25 | 2023-05-19 | Psa Automobiles Sa |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données pour véhicule |
CN114642023A (zh) * | 2020-01-20 | 2022-06-1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US12199768B2 (en) * | 2022-08-17 | 2025-01-14 | George W. Kuriya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guaranteeing reliability and data transfer delay range for data applications requiring synchronized data transfer between sender and receiver over a cellular network |
CN116318568B (zh) * | 2023-04-14 | 2025-05-23 | 北京星移联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非地面网络中harq的进程数量确定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69878A (zh) * | 2007-08-14 | 2009-02-18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系统中同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和装置 |
US20120044798A1 (en) * | 2009-04-30 | 2012-02-2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377261A1 (en) * | 2008-12-16 | 2011-10-19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round trip time and 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repetition in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
EP2306665A1 (en) * | 2009-10-02 | 2011-04-0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Relay backhaul uplink HARQ protocol |
CN102255709B (zh) * | 2010-05-17 | 2016-03-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重传方法、基站、终端及无线通信系统 |
WO2012052911A1 (en) * | 2010-10-22 | 2012-04-26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perative reception for network controlled device to device |
-
2015
- 2015-05-29 CN CN201580006826.1A patent/CN105960771A/zh active Pending
- 2015-05-29 EP EP15868956.2A patent/EP3226455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05-29 KR KR1020177019704A patent/KR20170095354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05-29 WO PCT/CN2015/080288 patent/WO201609544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
- 2017-06-16 US US15/625,774 patent/US2017028874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69878A (zh) * | 2007-08-14 | 2009-02-18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系统中同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和装置 |
US20120044798A1 (en) * | 2009-04-30 | 2012-02-2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ERICSSON: "EUL coverage enhancements", 《3GPP DRAFT,R1-081880》 *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11039A (zh) * | 2018-12-12 | 2020-06-19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 | 敏感用户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
CN111311039B (zh) * | 2018-12-12 | 2023-04-28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 | 敏感用户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
CN114257331A (zh) * | 2020-09-23 | 2022-03-29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卫星通信系统的调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4257331B (zh) * | 2020-09-23 | 2023-07-1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卫星通信系统的调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3556217A (zh) * | 2021-09-18 | 2021-10-26 |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4679404A (zh) * | 2022-03-22 | 2022-06-28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上行VoLTE用户数量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
CN114679404B (zh) * | 2022-03-22 | 2024-05-14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上行VoLTE用户数量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226455A1 (en) | 2017-10-04 |
US20170288742A1 (en) | 2017-10-05 |
KR20170095354A (ko) | 2017-08-22 |
WO2016095444A1 (zh) | 2016-06-23 |
EP3226455A4 (en) | 2017-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60771A (zh) | 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侧设备、用户设备和系统 | |
KR102624372B1 (ko) | 하이브리드 자동 반복 요청 확인응답(harq-ack) 피드백 기술들 | |
TWI695600B (zh) | 用於減輕多層協定無線系統中的叢發型打孔和干擾的代碼區塊層面糾錯和媒體存取控制(mac)層面混合自動重傳請求 | |
NL2011073C2 (en) | Harq-ack handling for unintended downlink sub-frames. | |
KR101700018B1 (ko) | Tdd 시스템을 위한 스케줄링 타이밍 설계 | |
US8392784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handling TTI bundling retransmission | |
CN103248464B (zh) |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US10873437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requency-division duplex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operation | |
KR101850812B1 (ko) | 정보 구성 및 데이터 수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 |
CN101931514B (zh) |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中的通信方法、系统和设备 | |
JP2013543329A5 (zh) | ||
US20160218837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use more transmission opportunities in a distributed network topology with limited harq processes | |
CN110100494B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 |
WO2020051754A1 (zh) | 传输反馈信息、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设备 | |
GB2496188A (en) | Reselecting a different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resource in a wireless network | |
CN105264809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
JP2021052439A (ja) | メッセージ伝送方法、ユーザー装置、基地局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 |
KR20200084039A (ko) |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단말기 디바이스 | |
CN108023689B (zh) | 重传方法及设备 | |
CN102916792B (zh) | 数据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 |
JP7339439B2 (ja) | 通信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2013963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US9706385B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figuring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 |
CN105071903B (zh) | 一种反馈信息的确认方法及装置 | |
WO2018028063A1 (zh) |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装置和终端、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92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