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00433A - 电梯的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00433A CN105800433A CN201610032705.0A CN201610032705A CN105800433A CN 105800433 A CN105800433 A CN 105800433A CN 201610032705 A CN201610032705 A CN 201610032705A CN 105800433 A CN105800433 A CN 10580043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car door
- stop
- wing film
- bite w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03 redu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00 visu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2—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simultaneous opening or closing of cage and landing do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2—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simultaneous opening or closing of cage and landing doors
- B66B13/125—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simultaneous opening or closing of cage and landing doors electric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06—Door or gate operation of sliding doors
- B66B13/08—Door or gate operation of sliding doors guided for horizontal mov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66B13/143—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electrical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梯的门装置,在轿厢停层后的开门动作中,能够消除轿厢门低速动作时间,实现开门时间的缩短。电梯的门装置具有:门板,其由对出入口进行开闭的轿厢门板(1)和层站门板(4)构成;电机(9);带(7),其传递电机的驱动力;以及为了连接轿厢门板和层站门板而设于轿厢门板侧的轿厢门卡合翼片(12)和设于层站门板侧的层站滚轮(13),轿厢门卡合翼片被固定于带,电梯的门装置还具有:轿厢门侧的接触检测部(25),其在门板的打开动作中检测轿厢门卡合翼片与层站滚轮的接触;门连接机构部(26、27),其与检测出接触的情况同步地,使轿厢门卡合翼片与轿厢门板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电梯的门板进行开闭的门装置,尤其涉及具有以期缩短开门时间的结构的电梯的门装置。
背景技术
已有如下这样的现有技术:轿厢门抓持用于传递电机的驱动力的带,在驱动轿厢门时,轿厢门卡合翼片早于轿厢门板移动,由此缩短从开始开门到卡合为止的时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38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现有技术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
在电梯的门中,从成本的角度出发,仅在轿厢门侧安装作为驱动源的电机,层站门通过卡合装置与轿厢门连接,由此驱动轿厢门和层站门,对门进行开闭。
卡合装置由轿厢侧的轿厢门卡合翼片和层站侧的层站滚轮构成,并设有被称为卡合间隙的间隙,使得在电梯轿厢升降时不会发生两者接触而使设备损伤的情况。在安装时及维修时定期检查该卡合间隙,使其维持在适当的规格内。
并且,在轿厢停层后的开门时,在电机产生驱动力而驱动轿厢门后,轿厢门和层站门通过卡合装置相连接。此时,由于轿厢门质量和层站门质量在卡合装置中冲突,门板产生振动。为了减轻这样的振动,在上述的卡合间隙的区间中需要使轿厢门和层站门低速动作。其结果是,存在门的开门时间延长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具有如下的构造:在轿厢门开门时,使轿厢门卡合翼片快于门板打开的速度而进行动作。通过具有这样的构造,能够缩短卡合间隙的区间中的低速动作时间,缩短开门所需要的时间。
但是,如专利文献1这样的构造由于是与轿厢门的动作联动的构造,因而无法消除轿厢门低速动作时间。此外,专利文献1如果为了提高时间缩短的效果而提高轿厢门卡合翼片的速度,则会导致产生轿厢门卡合翼片与层站滚轮的冲突声音。因此,也存在缩短开门时间的效果有限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轿厢停层后的开门动作中能够消除轿厢门低速动作时间、实现开门时间的缩短的电梯的门装置。
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具有:门板,其由对出入口进行开闭的轿厢门板和层站门板构成;电机,其输出用于对门板进行开闭驱动的驱动力;带,其传递电机的驱动力;以及为了连接轿厢门板和层站门板而设于轿厢门板侧的轿厢门卡合翼片和设于层站门板侧的层站滚轮,其中,轿厢门卡合翼片借助于带抓持部被固定于带,该电梯的门装置还具有:轿厢门侧的接触检测部,其在门板的打开动作中检测轿厢门卡合翼片与层站滚轮的接触;以及门连接机构部,其与接触检测部中检测出轿厢门卡合翼片与层站滚轮之间的接触的情况同步地,使轿厢门卡合翼片与轿厢门板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层站门设有滚轮的门装置中,具有如下结构:在轿厢停层后的刚刚开门之后,借助电机的驱动力仅驱动轿厢门卡合翼片,在轿厢门卡合翼片与层站门侧的滚轮接触后,将轿厢门卡合翼片与轿厢门板和层站门板同时连接,由此将轿厢门和层站门一体化。其结果是,能够提供在轿厢停层后的开门动作中可消除轿厢门低速动作时间、实现开门时间的缩短的电梯的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门驱动装置的整体概要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层站门驱动装置的整体概要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卡合间隙的概要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开始开门前的门卡合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开门卡合时的门卡合装置的结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门振动的降低效果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开始开门前的门卡合装置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开门卡合时的门卡合装置的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开始开门前的门卡合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开门卡合时的门卡合装置的结构图。
标号说明
1、1A、1B轿厢门板;2轿厢门吊架;3轿厢门横梁;4轿厢门导轨;5轿厢门吊架滚轮;6A、6B轿厢门带轮;7带;8带抓持部;9电机;10门控制装置;11轿厢门止推轮;12、12A、12B卡合翼片;13层站滚轮;13A上部层站滚轮;13B下部层站滚轮;14、14A、14B层站门板;15层站门吊架;16层站门横梁;17层站门导轨;18层站门吊架滚轮;19层站门止推轮;20A、20B层站门带轮;21联动绳索;22卡合间隙;23A、23B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4滑动引导器;25接触检测部;26栓锁部(门连接机构部);27锁定部(门连接机构部);28滚轮弹簧;29接触检测用弹簧;30凸轮部;31栓锁部(门连接机构部);32滑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电梯的门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门驱动装置的整体概要图。在对出入口进行开闭的轿厢侧的门板1的上端设有吊架2。在出入口的上缘部设有长边沿水平方向配置的横梁3。另外,在图1中,示例了门板1由两片门板1A、1B构成的情况。
在横梁3设有长边沿水平方向配置的轿厢门导轨4。并且,设于吊架2的吊架滚轮5沿着轿厢门导轨4移动,由此引导吊架2的水平移动即门板1的开关移动。
另外,设于吊架2的止推轮11安装于轿厢门导轨4的下方,防止吊架滚轮5从轿厢门导轨4脱落。在横梁3相互分开地设置有带轮6A、6B,环状无端的带7被卷绕在带轮6A、6B双方,由此形成以期望的张紧力张紧的状态。
带抓持部8的一端连接于带7,另一端连接于轿厢门卡合翼片12。并且,电机9驱动带轮6A。带7是传递用带,通常使用带齿带或者V型带。通过变更被加工了与带形状对应的槽的带轮6A、6B的带轮间距离,能够将环状无端的带7的安装张力调节为期望的值。
通过驱动电机9,对应的带轮6A旋转,带7被驱动,借助于带抓持部8而连接的轿厢门卡合翼片12也进行驱动。并且,通过后述的机构,轿厢门卡合翼片12与门板1A连接,驱动力通过联动绳索或者带也传递给另一个门板1B。其结果是,通过使门板1A、1B沿同一方向进行动作,借助电机9的驱动对门进行开闭。
图1所示的结构是单开的门机构,在双开门中,通过联动绳索或者带使被传递了来自轿厢门卡合翼片12的驱动力的门板1A和另一个门板1B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进行动作,由此可以对出入口进行开闭。
通常,在单开门的情况下,门板1B的速度的大小是门板1A的一半,在双开门的情况下,虽然方向不同,但是速度的大小对于门板1A和1B是一样的。
并且,在电梯轿厢停层、轿厢门和层站门的地面高度大致一致时,如果驱动电机9,则轿厢门卡合翼片12和层站滚轮13接触并卡合,由此能够将轿厢门的驱动力传递给层站门。另外,关于层站滚轮13将在后述的图2中进行图示。
下面,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层站门驱动装置的整体概要图。在图2所示的对出入口进行开闭的层站侧的门板14的上端设有吊架15。在出入口的上缘部设有长边沿水平方向配置的横梁16。
在横梁16设有长边沿水平方向配置的层站门导轨17。并且,设于吊架15的吊架滚轮18沿着层站门导轨17移动,由此引导吊架15的水平移动即门板14的开关移动。
另外,设于吊架15的止推轮19安装于层站门导轨17的下方,防止吊架滚轮18从层站门导轨17脱落。在横梁16相互分开地设置有带轮20A、20B,联动绳索21被卷绕在带轮20A、20B双方,由此形成以期望的张紧力张紧的状态。
门板14A的吊架与联动绳索21连接。另外,联动绳索21也可以是带。另一个门板14B和门板14A通过与联动绳索21不同的其它联动绳索或者带被传递驱动力,其结果是,门板14A和14B沿同一方向进行动作。
图2所示的结构是单开的门机构,在双开门的情况下,通过联动绳索21使门板14A和另一个门板14B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进行动作,由此可以对出入口进行开闭。
这样,作用于层站滚轮13的电机9的驱动力被传递给门板14A和14B,由此能够借助电机9的驱动而使层站门进行开闭。
另外,在层站门安装有未图示的采用锤和/或弹簧的关门力产生机构,并且构成为在轿厢未停层的状态下,即使是层站门被打开时也作用使其自动全闭的机械外力。
同样,在轿厢门也设有机械式关门力产生机构,即使产生被困在轿厢内、电机的电气驱动力消失的情况下,幼儿也不会将轿厢门撬开而坠落至井道中。并且,在轿厢门设有机械式开门力产生机构,以便在全开时电机的驱动力消失时或者仅存在较小的驱动力时也能够保持全开。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卡合间隙的概要图。电梯的轿厢在未图示的井道内升降,因而图3所示的安装于轿厢门板1的轿厢门卡合翼片12在井道内移动。另一方面,层站滚轮13突出于井道中。因此,在电梯的轿厢升降时,在与轿厢侧的设备尤其是轿厢门卡合翼片12接触时,将导致两者发生损伤。
因此,在升降时的门全闭状态下,如图3的(a)所示,需要进行机械系统的调节,使轿厢门卡合翼片12和层站滚轮13之间的距离即卡合间隙22保持恒定。如果卡合间隙22较短,在产生安装时的设定误差和/或时效变化导致的形状变化、轿厢门/层站门的变形等时,存在设备损伤的可能性增大的缺点。
另一方面,在开门时,在轿厢门和层站门卡合时,轿厢门的质量与层站门的质量发生冲突。因此,卡合时的开门速度需要是低速。
如果卡合间隙较短,则能够设定较短的低速驱动的区间,从门开闭的角度出发,具有缩短开门时间的优点。相反,如果卡合间隙22较长,则在产生安装时的设定误差和/或时效变化导致的形状变化、轿厢门/层站门的变形等时,具有设备损伤的可能性减小的优点。
通常,卡合间隙22的规格是根据其距离的大小和考虑了各个楼层处的偏差的允许精度范围决定的。但是,在允许精度越小时,调节轿厢门和层站所有楼层的卡合间隙22的安装作业的困难程度越大。
在全闭时,轿厢门卡合翼片12与层站滚轮13分开卡合间隙22的距离。并且,在电机根据开门指令开始开门时,轿厢门卡合翼片12沿开门方向移动,轿厢门卡合翼片12在沿开门方向移动了卡合间隙量的距离的时刻与层站门的层站滚轮13接触。在检测出接触的时刻,轿厢门卡合翼片12把持轿厢门,由此轿厢门和层站门以连接成一体的状态进行驱动。
另外,轿厢门卡合翼片12也可以是利用多个翼片夹持层站门的层站滚轮13的方式、或通过将轿厢门卡合翼片12夹入多个滚轮间来传递驱动力的方式。
另外,轿厢门卡合翼片之间的距离在全闭时被固定,但距离也可以与开闭动作一起变动。图3的卡合间隙22示出了全闭侧的轿厢门卡合翼片12与层站滚轮13之间的距离,但也可以是全开侧的轿厢门卡合翼片12与层站滚轮13之间的距离。下文中将全闭侧的轿厢门卡合翼片12与层站滚轮13之间的距离作为卡合间隙22进行说明。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开始开门前的门卡合装置的结构图。在图4中,用标号12A表示全闭侧的轿厢门卡合翼片,用标号12B表示全开侧的轿厢门卡合翼片。
其中,全开侧的轿厢门卡合翼片12B包括被固定于轿厢门板而不能移动的方式、和随着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动作将层站滚轮13完全夹入的方式。在前者的不移动的方式中,层站门安装有锤,利用机械关门力始终作用的性质,在开闭时,以使层站门的层站滚轮13与轿厢门卡合翼片12A始终接触的方式改变门开闭速度。另一方面,在后者的完全夹入的方式中,与门开闭速度无关,在完成夹入后,轿厢门与层站门的连接不会解开。
如图4所示,在轿厢停层后的门开始开门前的全闭状态下,门电机9使在关门力方向产生驱动力,以抵抗因轿厢内乘客的撬门和/或升降时的轿厢振动导致的开门力。驱动力通过带抓持部8传递给轿厢门卡合翼片12A。
轿厢门卡合翼片12A与在轿厢门板1A设置的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A接触,由此使轿厢门板1产生关门方向的驱动力。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A既可以是如橡胶那样的弹性体,也可以是螺栓等刚体。
通常,对应基于电机9的驱动力的电气关门力,机械式关门力作用于轿厢门板全闭附近,由此电气关门力+机械式关门力的总和成为针对上述开门力的阻力。
在从门控制装置10发出开门指令时,门电机9使在开门方向产生驱动力。门电机9通过带7以及带抓持部8将开门方向的驱动力传递给轿厢门卡合翼片12A。
轿厢门卡合翼片12A沿着用于朝向门开闭方向顺畅动作的滑动引导器24进行动作,动作方向被规定为门的开门方向或者关门方向。在门电机9产生开门方向的驱动力时,仅轿厢门卡合翼片12A进行驱动,轿厢门板1不进行动作,一直到轿厢门卡合翼片12A或者安装于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接触检测部25与层站滚轮13接触为止。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开门卡合时的门卡合装置的结构图。在轿厢门卡合翼片12A与层站滚轮13接触时(即,卡合时),安装于轿厢门卡合翼片12的接触检测部25检测出二者的接触。其中,接触检测部25可以是机械式或者电气式的开关或者传感器。在图4和图5中示出了机械式开关的示例。
在接触检测部25与层站滚轮13接触时,根据接触检测部25的移动量,栓锁部26将与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接合部作为中心轴进行旋转。并且,通过该旋转,栓锁部26的末端部与被固定于轿厢门板1A的锁定部27以机械方式啮合而成为一体。因此,传递给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门电机9的驱动力经由栓锁部26和锁定部27而施加给轿厢门板1A。其中,栓锁部26和锁定部27相当于门连接机构部。
并且,驱动力被传递给轿厢门板1A,由此驱动力也被传递给轿厢门板1B。这样,驱动力通过层站滚轮13传递给层站门板14A和14B,从而实现开门及关门。
在图4和图5中,在锁定部27或者滑动引导器24的端部安装有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A、23B,但不一定需要在端部,也可以配置在轿厢门板1A。并且,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B设置为始终比层站滚轮13与轿厢门卡合翼片12的接触部靠开门侧。
在轿厢未停层于层站楼层且已向门电机9发送了开闭指令的状态下,层站滚轮13不在与接触检测部25接触的位置。因此,在该状态下,轿厢门卡合翼片12A与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A接触,由此轿厢门卡合翼片12A和轿厢门板1A连接,能够仅使轿厢门开闭。
另外,卡合间隙是指全闭时的轿厢门卡合翼片12A和层站滚轮13之间,能够用下式(1)表示。
卡合间隙X=间隙基准距离(X0)±调节精度(Y)……(1)
其中,调节精度(Y)通常需要进行毫米单位的调整,根据其容许精度的大小,安装作业的调节难度增大。
卡合间隙具有在轿厢升降时使卡合装置周围的轿厢门设备和层站门设备不接触的作用。因此,在轿厢门开闭时,在移动了卡合间隙量的距离后,轿厢门和层站门通过卡合装置(轿厢门卡合翼片12+层站滚轮13)相连接,将驱动力传递给没有驱动装置的层站门。
通常,下式(2)的关系对于门板1和轿厢门卡合翼片12的质量是成立的。
轿厢门板质量×层站门板(含滚轮)质量>>轿厢门卡合翼片质量
……(2)
轿厢门板1和层站门板14进入乘客的视场中,应避免产生振动。其中,在轿厢门板1和层站门板14冲突的情况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二者受到与冲突侧的质量对应的较大的反作用力。因此,造成至少一方的门板产生振动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远小于门板质量的轿厢门卡合翼片12与层站门板14冲突的情况下,作用于进入乘客的视场中的层站门板的反作用力较小。因此,几乎不产生因冲突引起的层站门板14的振动。
在这种情况下,较大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轿厢门卡合翼片12侧。但是,轿厢门卡合翼片12具有与门板不同的以下两个特点。
(特点1)轿厢门卡合翼片12位于轿厢门板1与层站门板14之间,不会进入乘客的视场中。
(特点2)另外,轿厢门卡合翼片12与带抓持部8刚性连接,容易实现基于电机9的速度/位置控制。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门振动的降低效果的图。具体而言,左侧的图6的(a)示出现有技术的振动产生状况,右侧的图6的(b)示出本发明的振动减小状况。并且,图6的(a)、图6的(b)都是上层示出轿厢门的速度响应,下层示出层站门的速度响应。
以往的机构在轿厢门卡合翼片12与层站滚轮13即将卡合前,轿厢门卡合翼片12与轿厢门板1接合,此时如图6的(a)所示,由于卡合时的冲突,在至少一方的门板产生门振动。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机构在轿厢门卡合翼片12与层站滚轮13冲突时,如图6的(b)所示,能够抑制门板振动。
另外,从外观角度出发,轿厢门板1和层站门板14进入乘客的视场中,因而优选在开闭时两者完全同步地开闭。如以往的机构那样,轿厢门板1与层站门板14冲突意味着轿厢门将在层站门驱动以前提前驱动。因此,在以往的机构中,虽然在卡合后两者同步,但是不能说两者在开关动作整个区域中完全同步。
另一方面,在具有图4、图5的结构的本发明的机构中,轿厢停层后利用电机9的驱动力仅驱动轿厢门卡合翼片12A而仅移动卡合间隙22的量,能够在开关动作整个区域中实现轿厢门板1和层站门板14的完全的同步动作。
关于完全同步的效果,除外观效果外,还可以举出对于乘客而言开闭时间缩短的效果。门控制装置10的开闭时间是指切换开闭指令来驱动电机9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于乘客而言的开闭时间是指在乘客的视场中轿厢门进行动作的时间。
因此,在前者的情况下,轿厢门板的移动距离=卡合间隙距离+层站门板移动距离,
而在后者的情况下,轿厢门板的移动距离=层站门板移动距离。
通常,在轿厢停层后的刚刚开始开门后的卡合间隙区间中,需要极力减慢开门速度,以便降低轿厢门与层站门的冲突声音以及减小上述的反作用力。其主要原因是从缩短门开闭时间的角度考虑,不能设定较大的卡合间隙的间隙基准距离X0和调节精度Y。
而在本发明的图4、图5所示的结构中,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质量相对于门板14极小,因而也能够将以往存在在卡合间隙区间中被设定为慢速的制约的开门速度设定为较快速。
但是,为了避免产生冲突声音,优选将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结构设为最小限的质量。并且,通过采用本发明的结构,能够将卡合间隙中的间隙基准距离X0和调节精度Y设定为大于以往。其结果是,能够放宽调节精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结构,在接触检测部25是电气开关或者传感器时,能够向门控制装置10发送检测信号。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门控制装置10能够计算电机从开始开门后到卡合时刻的时间。
其结果是,能够在门控制装置10中根据电机9的旋转量识别因每个楼层而不同的卡合间隙22的距离。因此,通常维修人员能够使用门控制装置10定量地进行通过目视观察的检查测定的卡合间隙22的确认,具有减小维修负担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开始开门前的门卡合装置的结构图。存在层站滚轮13具有发挥层站门的上锁和解锁作用的联锁(interlock)功能的情况。此时,层站滚轮13如图7所示被区分为上部层站滚轮13A和下部层站滚轮13B。
利用滚轮弹簧28将上部层站滚轮13A设定为比下部层站滚轮13B靠关门侧的位置。轿厢门卡合翼片12A在向开门方向进行驱动时,首先与上部层站滚轮13A接触。然后,接触后的上部层站滚轮13A能够沿开闭方向移动到和下部层站滚轮13B同等的位置处。根据该移动量,进行未图示的层站门联锁的上锁和解锁。
使用了上述的本实施方式2的门卡合装置的轿厢门驱动装置的整体概要图与在先前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图1相同。在对出入口进行开闭的轿厢侧的门板1的上端设有吊架2。在出入口的上缘部设有长边沿水平方向配置的横梁3。
在横梁3设有长边沿水平方向配置的轿厢门导轨4。并且,设于吊架2的吊架滚轮5沿着轿厢门导轨4移动,由此引导吊架2的水平移动即门板1的开闭移动。
另外,设于吊架2的止推轮11安装于轿厢门导轨4的下方,防止吊架滚轮5从轿厢门导轨4脱落。在横梁3相互分开地设置有带轮6A、6B,无端环状的带7被卷绕在带轮6A、6B双方,由此形成以期望的张紧力张紧的状态。
带抓持部8的一端连接于带7,另一端连接于轿厢门卡合翼片12。并且,电机9驱动带轮6A。带7是传递用带,通常使用带齿带或者V型带。通过变更被加工有与带形状对应的槽的带轮6A、6B的带轮间距离,能够将无端环状的带7的安装张力调节为期望的值。
通过驱动电机9,对应的带轮6A旋转,带7被驱动,借助于带抓持部8而连接的轿厢门卡合翼片12也进行驱动。并且,轿厢门卡合翼片12与门板1A连接,驱动力也通过联动绳索或者带传递给另一个门板1B。其结果是,通过使门板1A、1B沿同一方向进行动作,借助电机9的驱动,使门进行开闭。
图1所示的结构是单开的门机构,在双开门的情况下,通过联动绳索或者带使被传递了来自轿厢门卡合翼片12的驱动力的门板1A和另一个门板1B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进行动作,由此可以对出入口进行开闭。
通常,在单开门的情况下,门板1B的速度的大小是门板1A的一半,在双开门的情况下,虽然方向不同,但是速度的大小对于门板1A和1B是一样的。
并且,如果在电梯轿厢停层、轿厢门和层站门的地面高度大致一致时驱动电机9,轿厢门卡合翼片12和层站滚轮13接触并卡合,由此能够将轿厢门的驱动力传递给层站门。
使用了上述的本实施方式2的门卡合装置的层站门驱动装置的整体概要图与在先前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图2相同。在图2所示的对出入口进行开闭的层站侧的门板14的上端设有吊架15。在出入口的上缘部设有长边沿水平方向配置的横梁16。
在横梁16设有长边沿水平方向配置的层站门导轨17。并且,设于吊架15的吊架滚轮18沿着层站门导轨17移动,由此引导吊架15的水平移动即门板14的开闭移动。
另外,设于吊架15的止推轮19安装于层站门导轨17的下方,防止吊架滚轮18从层站门导轨17脱落。在横梁16相互分开地设置有带轮20A、20B,联动绳索21被卷绕在带轮20A、20B双方,由此形成以期望的张紧力张紧的状态。
门板14A的吊架与联动绳索21连接。另外,联动绳索21也可以是带。另一个门板14B和门板14A通过与联动绳索21不同的另一条联动绳索或者带被传递驱动力,其结果是,门板14A和14B沿同一方向进行动作。
图2所示的结构是单开的门机构,在双开门的情况下,通过联动绳索21使门板14A和另一个门板14B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进行动作,由此可以对出入口进行开闭。
这样,作用于层站滚轮13的电机9的驱动力被传递给门板14A和14B,由此能够借助电机9的驱动对层站门进行开闭。
另外,在层站门安装有采用未图示的锤和/或弹簧的关门力产生机构,并且构成为在轿厢未停层的状态下即使是层站门被打开时也产生自动全闭的机械外力。
在使用了图1和图2所示的门的开门动作中,想要通过本实施方式2的图7的接触检测部25检测的接触是与下部层站滚轮13B的接触。虽然接触检测部25仅与下部层站滚轮13B接触即可,但是其裕度取决于轿厢的停层精度。因此,下面,以上部层站滚轮13A和下部层站滚轮13B都与接触检测部25接触为前提,说明接触检测部25的结构。
如图7所示,在轿厢停层后的门开始开门前的全闭状态下,门电机9使在关门力方向产生驱动力,以抵抗基于轿厢内乘客的撬门和/或升降时的轿厢振动的开门力。驱动力通过带抓持部8被传递给轿厢门卡合翼片12A。
轿厢门卡合翼片12A与设置在轿厢门板1A的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A接触,由此使轿厢门板1产生关门方向的驱动力。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A既可以是如橡胶那样的弹性体,也可以是螺栓等刚体。
通常,对应基于电机9的驱动力的电气关门力,机械式关门力作用于轿厢门板全闭附近,由此电气关门力+机械式关门力的总和成为针对上述的开门力的阻力。
在从门控制装置10发出开门指令时,门电机9使在开门方向产生驱动力。门电机9通过带7以及带抓持部8将开门方向的驱动力传递给轿厢门卡合翼片12A。
轿厢门卡合翼片12A沿着用于朝向门开闭方向顺畅动作的滑动引导器24进行动作,将动作方向规定为门的开门方向或者关门方向。在门电机9产生开门方向的驱动力时,仅轿厢门卡合翼片12A进行驱动,轿厢门板1不进行动作,一直到轿厢门卡合翼片12A或者安装在轿厢门卡合翼片的接触检测部25与层站滚轮13接触为止。
在本实施方式2的接触检测部25,设有具有比滚轮弹簧(rollerspring)28的弹簧刚性硬的弹簧刚性的接触检测用弹簧29。通过按照上面所述设定接触检测用弹簧29的刚性,能够在仅上部层站滚轮13A的移动的情况下接触检测部25不检测出接触。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开门卡合时的门卡合装置的结构图。在轿厢门卡合翼片12A与下部层站滚轮13B接触时(即,卡合时),安装于轿厢门卡合翼片12的接触检测部25检测出两者的接触。其中,接触检测部25可以是机械式或者电气式的开关或者传感器。在图7和图8中示出了机械式开关的示例。
在接触检测部25与上部层站滚轮13A及下部层站滚轮13B双方接触时,根据接触检测部25的移动量,栓锁部26将与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接合部作为中心轴进行旋转。并且,通过该旋转,栓锁部26的末端部与被固定于轿厢门板1A的锁定部27机械地啮合,而连接成为一体。因此,传递给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门电机9的驱动力通过栓锁部26和锁定部27被施加给轿厢门板1A。
并且,驱动力传递给轿厢门板1A,由此驱动力也传递给轿厢门板1B。这样,驱动力通过上部层站滚轮13A及下部层站滚轮13B传递给层站门板14A和14B,从而实现门的开闭。
在图7和图8中,在锁定部27或者滑动引导器24的端部安装有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A、23B,但不一定需要在端部,也可以配置在轿厢门板1A。并且,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B设置为始终比上部层站滚轮13A和/或下部层站滚轮13B与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接触部靠开门侧。
在轿厢未停层于层站楼层且已向门电机9发送了开闭指令的状态下,上部层站滚轮13A及下部层站滚轮13B不存在于与接触检测部25接触的位置。因此,在该状态下,轿厢门卡合翼片12A与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A接触,由此轿厢门卡合翼片12A和轿厢门板1A连接,能够仅使轿厢门进行开闭。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具有与先前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而具有与先前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门连接机构部的结构的电梯的门装置进行说明。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开始开门前的门卡合装置的结构图。在图9中示出了全闭侧的轿厢门卡合翼片12A和全开侧的轿厢门卡合翼片12B。
轿厢门卡合翼片12A与设置在轿厢门板1A的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A接触,由此使轿厢门板1产生关门方向的驱动力。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A既可以是如橡胶那样的弹性体,也可以是螺栓等刚体。
在从门控制装置10发出开门指令时,门电机9使在开门方向产生驱动力。门电机9通过带7以及带抓持部8将开门方向的驱动力传递给轿厢门卡合翼片12A。
轿厢门卡合翼片12A沿着用于朝向门开闭方向顺畅动作的滑动引导器24进行动作,将动作方向规定为门的开门方向或者关门方向。在门电机9产生开门方向的驱动力时,仅轿厢门卡合翼片12A进行驱动,轿厢门板1不进行动作,一直到轿厢门卡合翼片12A或者安装于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接触检测部25与层站滚轮13接触为止。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开门卡合时的门卡合装置的结构图。在轿厢门卡合翼片12A与层站滚轮13接触时(即,卡合时),安装于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接触检测部25检测出二者的接触。其中,接触检测部25可以是机械式或者电气式的开关或者传感器。在图9和图10中示出了机械式开关的示例。
在接触检测部25与层站滚轮13接触时,根据接触检测部25的移动量,凸轮部30以与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接合部为轴沿水平方向移动。并且,通过该移动,具有倾斜的凸轮部30、和与凸轮部30的倾斜面接触地沿铅直方向移动的栓锁部31的末端部,与被固定于轿厢门板1A的锁定部27以机械方式啮合而连接成为一体。
因此,传递给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门电机9的驱动力通过凸轮部30、栓锁部31和锁定部27被施加给轿厢门板1A。其中,栓锁部31和锁定部27相当于门连接机构部。栓锁部31沿着安装于轿厢门卡合翼片12A的滑动部32在垂直方向上移动。
于是,驱动力传递给轿厢门板1A,由此驱动力也传递给轿厢门板1B。这样,驱动力通过层站滚轮13被传递给层站门板14A和14B,从而实现门的开闭。
在图9和图10中,在锁定部27或者滑动引导器24的端部安装有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A、23B,但不一定需要在端部,也可以配置在轿厢门板1A。并且,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B设置为始终比层站滚轮13与轿厢门卡合翼片12的接触部靠开门侧。
在轿厢未停层于层站楼层且已向门电机9发送了开闭指令的状态下,层站滚轮13不存在于与接触检测部25接触的位置。因此,在该状态下,轿厢门卡合翼片12A与轿厢门卡合翼片挡块23A接触,由此轿厢门卡合翼片12A和轿厢门板1A连接,能够仅使轿厢门进行开闭。
Claims (4)
1.一种电梯的门装置,其具有:门板,其由对出入口进行开闭的轿厢门板和层站门板构成;电机,其输出用于对所述门板进行开闭驱动的驱动力;带,其传递所述电机的驱动力;以及为了连接所述轿厢门板和所述层站门板而设于所述轿厢门板侧的轿厢门卡合翼片和设于所述层站门板侧的层站滚轮,其中,
所述轿厢门卡合翼片借助于带抓持部被固定于所述带,
该电梯的门装置还具有:
轿厢门侧的接触检测部,其在所述门板的打开动作中检测所述轿厢门卡合翼片与所述层站滚轮的接触;以及
门连接机构部,其与所述接触检测部中检测出所述轿厢门卡合翼片与所述层站滚轮之间的接触的情况同步地,使所述轿厢门卡合翼片与所述轿厢门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门连接机构部构成为包括:
锁定部,其被固定于所述轿厢门板;
栓锁部,通过所述轿厢门卡合翼片与所述层站滚轮的接触,该栓锁部以与所述轿厢门卡合翼片的接合部作为中心轴进行转动,并与所述锁定部以机械方式啮合,由此使所述轿厢门卡合翼片与所述轿厢门板连接,
所述接触检测部由基于所述栓锁部的机械开关构成,
与所述栓锁部的移动量对应地,所述栓锁部与所述锁定部以机械方式啮合,由此所述轿厢门卡合翼片与所述轿厢门板被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门连接机构部构成为包括:
锁定部,其被固定于所述轿厢门板;
栓锁部,通过所述轿厢门卡合翼片与所述层站滚轮的接触,该栓锁部沿着与所述轿厢门卡合翼片的接合部移动,并与所述锁定部以机械方式啮合,由此使所述轿厢门卡合翼片与所述轿厢门板连接,
所述接触检测部由基于所述栓锁部的机械开关构成,
与所述栓锁部的移动量对应地,所述栓锁部与所述锁定部以机械方式啮合,由此所述轿厢门卡合翼片与所述轿厢门板被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门装置,其中,
所述接触检测部由电气开关或者传感器构成,具有向外部输出检测信息的功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09305 | 2015-01-21 | ||
JP2015009305 | 2015-01-21 | ||
JP2015-224833 | 2015-11-17 | ||
JP2015224833A JP6556028B2 (ja) | 2015-01-21 | 2015-11-17 |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00433A true CN105800433A (zh) | 2016-07-27 |
CN105800433B CN105800433B (zh) | 2018-07-06 |
Family
ID=56293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32705.0A Active CN105800433B (zh) | 2015-01-21 | 2016-01-19 | 电梯的门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800433B (zh) |
DE (1) | DE10201610079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70128A (zh) * | 2018-11-12 | 2020-05-19 |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 电梯的门控制装置及门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339233A1 (de) * | 2016-12-21 | 2018-06-27 | Inventio AG | Aufzugsanlage mit einer kabinentür-schachttür-kupplung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55284A (ja) * | 1990-06-21 | 1992-02-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扉の安全装置 |
US5575357A (en) * | 1994-04-25 | 1996-11-19 | Inventio Ag | Entraining apparatus for elevator doors |
CN1257037A (zh) * | 1998-12-15 | 2000-06-21 | Lg产电株式会社 | 具有改进的离合装置的电梯门 |
JP2001039658A (ja) * | 1999-07-29 | 2001-02-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
JP2001146375A (ja) * | 1999-11-22 | 2001-05-2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
EP1400480A1 (de) * | 2002-09-18 | 2004-03-24 | Inventio Ag | Kabinetür-Schachttür-Kopplungseinrichtung mit Türentriegelungs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39593B2 (ja) | 2004-10-05 | 2011-12-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
-
2016
- 2016-01-19 DE DE102016100797.8A patent/DE102016100797A1/de active Pending
- 2016-01-19 CN CN201610032705.0A patent/CN10580043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55284A (ja) * | 1990-06-21 | 1992-02-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扉の安全装置 |
US5575357A (en) * | 1994-04-25 | 1996-11-19 | Inventio Ag | Entraining apparatus for elevator doors |
CN1257037A (zh) * | 1998-12-15 | 2000-06-21 | Lg产电株式会社 | 具有改进的离合装置的电梯门 |
JP2001039658A (ja) * | 1999-07-29 | 2001-02-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
JP2001146375A (ja) * | 1999-11-22 | 2001-05-2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
EP1400480A1 (de) * | 2002-09-18 | 2004-03-24 | Inventio Ag | Kabinetür-Schachttür-Kopplungseinrichtung mit Türentriegelungssystem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70128A (zh) * | 2018-11-12 | 2020-05-19 |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 电梯的门控制装置及门控制方法 |
CN111170128B (zh) * | 2018-11-12 | 2022-05-13 |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 电梯的门控制装置及门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6100797A1 (de) | 2016-07-21 |
CN105800433B (zh) | 2018-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538106A (en) | Rotationally stiff elevator car door coupling | |
KR20000038410A (ko) | 엘리베이터 클러치장치 | |
JP2011148635A (ja) |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 |
EP2933165A1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ning and closing of platform screen door | |
JP5448306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側ドア施錠装置 | |
CN105800433A (zh) | 电梯的门装置 | |
US10501288B2 (en) | Seal member for sealing a door sill gap | |
US11059698B2 (en) | Elevator safety gear assembly | |
CN101104495B (zh) | 电梯门结构 | |
CN104925622A (zh) | 可调式双层电梯 | |
JP6556028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 |
WO2009081476A1 (ja) | エレベータの位置検出装置 | |
JP2015093767A (ja) | エレベータの戸開走行防止装置、及び戸開走行防止装置の据え付け方法 | |
JP4839593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 |
JP6862605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ドアの係合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ドア装置 | |
JP2001302154A (ja) | ホームエレベータ | |
CN101146734B (zh) | 电梯门装置 | |
CN112334405B (zh) | 门装置 | |
KR200422571Y1 (ko) | 방화유리 자동문 | |
US2960188A (en) | Elevator door control mechanism | |
CN111170102B (zh) | 用于监测电梯系统的方法和装置 | |
JP2006512262A (ja) | 乗客搬送機用駆動モジュールの配置 | |
US11787663B1 (en) | Elevator car with electronic safety actuator | |
KR20120098521A (ko) | 전동식 도어용 잠금장치 | |
EP4403509A1 (en) | Elevator door systems with minimum running clearan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