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容器及移动式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器育苗技术,特别是涉及育苗容器及移动式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容器育苗技术在国内是一种常见的普及型技术,它是用特定容器培育作物的一种育苗方式。目前,容器育苗大体分为两种方式:1、在固定容器中培育作物,直至其成熟为止;2、根据作物生长需要频繁更换容器进行培育。
上述两种容器育苗方式均存在一些问题:1、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所需的生长空间差别很大,若采用固定容器对作物进行培育,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均在提前预留好的、相对固定的生长空间内进行,这就导致从作物生长的初始阶段起,作物所占用的土地就多于其生长需求的土地;与此同时,在作物生长的初始阶段起,管理者对于作物生长空间的管理投入也必然大于作物实际所需,消耗的水、肥以及人工也都大于作物生长实际所需;2、为了降低对于作物的管理投入,提高土地、水、肥以及人工的利用率,就需要频繁更换容器对作物进行培育,但频繁更换容器,会伤害作物根系,一旦作物根系收到伤害,就需要缓苗,这又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作物成活率。
因此,传统容器育苗方式无法克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流动性,不能很好的解决作物从小到大连续生长的根本性问题以及在移栽过程中更换容器造成的伤根、缓苗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育苗容器,解决目前育苗容器无法适应苗木从小到大连续生长的全过程,以及更换容器会对苗木造成伤根,需要缓苗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育苗方法,以解决目前作物种植空间和时间不能充分利用,管理投入大于实际所需,对于水、肥和人工的消耗大于实际所需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育苗容器,其包括采用可自动降解材料制成的育苗盆,在所述育苗盆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育苗盆外套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成长盆,所述成长盆采用可自动降解材料制成,在所述成长盆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当所述成长盆为一个以上时,由内向外套设在所述育苗盆外的所述成长盆依次为第一成长盆、第二成长盆、……、第N成长盆,N大于1;所述第一成长盆至所述第N成长盆的口径及深度依次增大。
进一步的,在最外侧的所述成长盆外侧套设有一个成熟盆,在所述成长盆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
进一步的,将一个以上的所述第N成长盆置于一个成熟盆内,在所述成长盆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育苗盆外侧套设有一个成熟盆,在所述成长盆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
进一步的,将一个以上的所述育苗盆置于一个成熟盆内,在所述成长盆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育苗盆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
进一步的,所述成长盆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成熟盆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移动式育苗方法,其按如下步骤进行实施:(1)规划作物培育区;(2)培育生长;(3)成苗成熟;(4)成熟收获;其中,
所述步骤(1)规划作物培育区:根据作物生长实际所需规划作物的培育区,所述培育区分为生长区和成熟区,所述生长区的用地面积小于所述成熟区的用地面积;
所述步骤(2)培育生长:将所述作物的幼苗种植于育苗盆内,然后将种植有所述幼苗的所述育苗盆紧密摆放于所述生长区内,并对所述幼苗进行成长培育管理,直至所述幼苗成长为成苗;
所述步骤(3)成熟:将所述成苗连同所述育苗盆整体移栽至成熟盆内,然后将所述成熟盆紧密摆放于所述成熟区内,并对所述成苗进行成熟培育管理,直至收获;与此同时,在所述生长区内重复所述步骤(2)操作;
所述步骤(4)成熟收获:所述成熟区内果实成熟收获后,在所述成熟区内重复所述步骤(3)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生长区分为幼苗区和成长区,所述幼苗区的用地面积小于所述成长区的用地面积,所述成长区的用地面积小于所述成熟区的用地面积,种植有所述幼苗的所述育苗盆紧密摆放于所述幼苗区内,待所述幼苗生长为成长苗后,将种植有所述成长苗的所述育苗盆整体移栽至成长盆内,并将所述成长盆紧密摆放于所述成长区内,直至所述成长苗生长为成苗;与此同时,在所述幼苗区内重复进行将所述幼苗种植于所述育苗盆内的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成长区可以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当所述成长区为一个以上时,所述成长区包括第一成长区、第二成长区……第N成长区,所述成长区的用地面积由所述第一成长区至所述第N成长区逐渐增大,且所述第一成长区摆放种植有随所述育苗盆整体移栽至第一成长盆的第一成长苗,所述第二成长区摆放有随所述第一成长盆整体移栽至第二成长盆的第二成长苗,以此类推,所述第N成长区摆放有随第N-1成长盆的整体移栽至第N成长盆的所述第N成长苗,最终的所述第N成长苗为所述成苗,然后所述成苗随同第N-1成长盆整体移栽至所述成熟盆内;每次将所述第N-1成长区的所述N-1成长苗移至第N成长区后,与此同时,都将所述第N-2成长区的所述N-2成长苗移至第N-1成长区。
进一步的,所述成熟盆内可以摆放至少一个所述第N成长盆。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在作物生长的整个过程中不需更换栽培容器,作物可以随原盆整体移栽,解决了更换栽培容器对作物造成伤根的问题,避免了伤根缓苗影响作物生长的问题,大大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2)由于作物随原种植盆移动,避免移栽过程中产生废弃的容器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3)本发明育苗容器的育苗盆和成长盆由可降解材料制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安全环保;(4)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特定时间段对作物进行移动,使作物生长空间精准化,使其生长空间以及培育条件均符合其实际所需,避免作物生长占用过多的土地,避免对作物生长投入的管理成本、水、肥及人工大于作物生长的实际所需,提高了作物培育的管理效率,提高了对土地、水、肥及人工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作物培育成本;(5)使作物生长空间精准化,实现了作物生长的过程的动态连续循环,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资源,提高了作物种植效率,在相同的时间内,与传统种植方法相比,可使作物收获量大大提高,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一种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一种俯视图。
图6为图4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7为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一种俯视图。
图9为图7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0为实施例4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第一种俯视图。
图12为图10的第二种俯视图。
图13为图10的第三种俯视图。
图14为图10的第四种俯视图。
图15为实施例5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第一种俯视图。
图17为图15的第二种俯视图。
图18为图15的第三种俯视图。
图19为图15的第四种俯视图。
图20为实施例6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的一种俯视图。
图22为图20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23为实施例7的种植流程图。
图24为实施例8的种植流程图。
育苗盆1,成长盆2,第一成长盆21,第二成长盆22,成熟盆3,通孔4,生长区5,幼苗区51,成长区52,第一成长区521,第二成长区522,成熟区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育苗容器,其包括采用可自动降解材料制成的育苗盆1,如图2所示,育苗盆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如图3所示,育苗盆1的横截面形状矩形;在育苗盆1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由于空气剪的作用,植物在种植于育苗盆1内的情况下不会透过通孔4,育苗盆1为可降解材料制成,在移栽或倒栽苗木时无需去除,避免了移栽或倒栽过程中废弃的容器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且不会因去除育苗盆1而造成苗木根系受损。
实施例2:
如图4-6所示,育苗容器,其包括采用可自动降解材料制成的育苗盆1,如图5所示,育苗盆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如图6所示,育苗盆1的横截面形状矩形,在育苗盆1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在育苗盆1外侧套设有一个成长盆2,成长盆2采用可自动降解材料制成,如图5所示,成长盆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如图6所示,成长盆2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在成长盆2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由于空气剪的作用,植物在种植于育苗盆1和成长盆2内的情况下不会透过通孔4,育苗盆1及成长盆2为可降解材料制成,在移栽或倒栽苗木时无需去除,避免了移栽或倒栽过程中废弃的容器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且不会因去除育苗盆1和成长盆2而造成苗木根系受损。
实施例3:
如图7-9所示,育苗容器,其包括采用可自动降解材料制成的育苗盆1,如图9所示,育苗盆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如图8所示,育苗盆1的横截面形状矩形,在育苗盆1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在育苗盆1外侧套设有一个成熟盆3,在成熟盆3的侧壁的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如图8所示,成熟盆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如图9所示,成熟盆3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在成熟盆3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由于空气剪的作用,植物在种植于育苗盆1和成熟盆3内的情况下不会透过通孔4,育苗盆1及成熟盆3为可降解材料制成,在移栽或倒栽苗木时无需去除,避免了移栽或倒栽过程中废弃的容器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且不会因去除育苗盆1和成熟盆3而造成苗木根系受损。
实施例4:
如图10-14所示,育苗容器,其包括采用可自动降解材料制成的育苗盆1,如图11、13所示,育苗盆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如图12、14所示,育苗盆1的横截面形状矩形,在育苗盆1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在育苗盆1外侧依次套设有两个成长盆2,在两个成长盆2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两个成长盆2分别为第一成长盆21和第二成长盆22,第一成长盆21至第二成长盆22的口径及深度依次增大;如图11、13所示,第一成长盆2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如图11、所示,第一成长盆21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如图11、12所示,第二成长盆2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如图13、14所示,第二成长盆22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由于空气剪的作用,植物在种植于育苗容器内的情况下不会透过通孔4,育苗盆1及生长盆2为可降解材料制成,在移栽或倒栽苗木时无需去除,避免了移栽或倒栽过程中废弃的容器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且不会因去除育苗盆1和生长盆2而造成苗木根系受损。
实施例5:
如图15-19所示,育苗容器,其包括采用可自动降解材料制成的育苗盆1,如图17、19所示,育苗盆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如图16、18所示,育苗盆1的横截面形状矩形,在育苗盆1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在育苗盆1外侧依次套设有一个成长盆2,在成长盆2的侧壁的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如图16、18所示,成长盆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如图17、19所示,成长盆2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成长盆2置于一个成熟盆3内,在成熟盆3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如图16、17所示,成熟盆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如图18、19所示,成熟盆3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由于空气剪的作用,植物在种植于育苗容器内的情况下不会透过通孔4,育苗盆1及生长盆2为可降解材料制成,在移栽或倒栽苗木时无需去除,避免了移栽或倒栽过程中废弃的容器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且不会因去除育苗盆1和生长盆2而造成苗木根系受损。
实施例6:
如图20-22所示,育苗容器,其包括采用可自动降解材料制成的育苗盆1,如图21、22所示,育苗盆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在育苗盆1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在育苗盆1外侧依次套设有两个成长盆2,在成长盆2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两个成长盆2分别为第一成长盆21和第二成长盆22,第一成长盆21至第二成长盆22的口径及深度依次增大;如图21、22所示,第一成长盆2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如图21、22所示,第二成长盆2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四个成长盆2置于一个成熟盆3内,在成熟盆3的侧壁和底部均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如图21、22所示,成熟盆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矩形。由于空气剪的作用,植物在种植于育苗容器内的情况下不会透过通孔4,育苗盆1及生长盆2为可降解材料制成,在移栽或倒栽苗木时无需去除,避免了移栽或倒栽过程中废弃的容器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且不会因去除育苗盆1和生长盆2而造成苗木根系受损。
实施例7:
以种植青椒为例,青椒从生长期到成熟期约3个月,将其分成三个生长阶段,即育苗阶段、生长阶段和成熟阶段,每个生长阶段按1个月计。
如图23所示,利用实施例5进行青椒的移动式育苗方法,其按如下步骤进行实施:(1)规划作物培育区;(2)培育生长;(3)成苗成熟;(4)成熟收获;其中,
步骤(1)规划作物培育区:根据青椒生长的育苗阶段、生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实际所需规划作物的培育区,培育区分别生长区5和成熟区6,生长区5又分为幼苗区51和成长区52;其中,幼苗区51的用地面积为1亩,成长区52的用地面积为3亩,成熟区6的用地面积为33亩,培育区合计用地37亩;
步骤(2)培育生长:将青椒幼苗种植于满足青椒幼苗生长需求的幼苗盆内,然后将种植有青椒幼苗的育苗盆1紧密摆放于幼苗区51内,并对幼苗进行幼苗培育管理,直至青椒幼苗成长为青椒成长苗;将青椒成长苗连同育苗盆1整体移栽至满足青椒成长苗生长需求的成长盆2内,然后将种植有成长苗的成长盆2紧密摆放于成长区52内,并对成长苗进行成长苗培育管理,直至成长苗成长为成苗;与此同时,在幼苗区51内重复进行将青椒的幼苗种植于育苗盆1内的操作。
步骤(3)成苗成熟:将青椒成苗连同成长盆2整体移栽至满足青椒成苗生长的成熟盆3内,然后将成熟盆3紧密摆放于成熟区6内,并对青椒成苗进行成苗培育管理,直至收获;与此同时,在生长区5内重复进行将将种植有青椒幼苗的育苗盆1整体移栽至成长盆2内的操作;
步骤(4)成熟收获:成熟区6内青椒成熟收获后,在成熟区6内重复步骤(3)操作。
在青椒幼苗培育至成熟收获的过程中,在青椒幼苗生长阶段,只需对1亩的幼苗区51进行管理,在青椒成长苗生长阶段,只需对3亩的成长区52进行管理,在青椒成苗成熟阶段,只需对33亩的成熟区6进行管理,因此,极大的降低了青椒成熟收获整个过程中投入的管理成本,降低了水和肥的施用量,降低了培育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人工利用率;
由于整个培育过程中,在幼苗区51内、成长区52及成熟区6内都在分别连续进行着青椒幼苗培育、青椒成长苗培育、青椒成苗培育,整个培育过程动态连续循环,提高了作物的种植效率;按青椒成长时间计,采用本实施例培育的青椒每年可收12季,而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种植青椒,每年只能收获4季;幼苗区51的用地面积为1亩,生长区5的用地面积为3亩,成熟区6的用地面积为33亩,幼苗区51、生长区5和成熟区6可分别种植133000棵不同生长阶段的青椒,按每株单产1.2公斤计算,采用本实施例种植青椒,每年能够多收获青椒118.4万公斤,与传统种植方法相比,每亩每年能够多收获青椒3.2万公斤,青椒收获量大大提高,提高生产率。
实施例8:
以种植黄豆为例,从生长期到成熟期约4个月,我们把它分成四个生长阶段,即育苗阶段、生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其中生长阶段分为第一生长阶段和第二生长阶段,每个生长阶段按1个月计。
如图24所示,利用实施例6进行黄豆的移动式育苗方法,其按如下步骤进行实施:(1)规划作物培育区;(2)培育生长;(3)成苗成熟;(4)成熟收获;其中,
步骤(1)规划作物培育区:根据黄豆生长的育苗阶段、生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实际所需规划作物的培育区,培育区分别生长区5和成熟区6,生长区5又分为幼苗区51和成长区52,成长区52分为第一成长区521、第二成长区522,每区种植同等丛数的黄豆,占地比例约1:3:6:33,合计约占43亩,即幼苗区51的用地面积为1亩,第一成长区521的用地面积为3亩,第二成长区522的用地面积为6亩,成熟区6的用地面积为33亩,培育区合计用地37亩;
步骤(2)培育生长:将黄豆幼苗种植于满足黄豆幼苗生长需求的育苗盆1内,然后将种植有黄豆幼苗的育苗盆1紧密摆放于幼苗区51内,并对幼苗进行幼苗培育管理,直至黄豆幼苗成长为黄豆第一成长苗;将黄豆第一成长苗连同育苗盆1整体移栽至满足黄豆第一成长苗生长需求的第一成长盆21内,然后将种植有第一成长苗的第一成长盆21紧密摆放于第一成长区521内,并对成长苗进行成长苗培育管理,直至第一成长苗成长为第二成长苗;与此同时,在幼苗区51内重复进行将黄豆的幼苗种植于育苗盆1内的操作;再将黄豆第一成长苗连同第一成长盆21整体移栽至满足黄豆第二成长苗生长需求的第二成长盆22内,然后将种植有第二成长苗的第二成长盆22紧密摆放于第二成长区522内,并对成长苗进行成长苗培育管理,直至第二成长苗成长为成苗;与此同时,在第一成长区521内重复进行将种植有第一成长苗的育苗盆1整体移栽至第一成长盆21内的操作;
步骤(3)成苗成熟:将黄豆成苗连同第二成长盆22整体移栽至满足黄豆成苗生长的成熟盆3内,然后将成熟盆3紧密摆放于成熟区6内,并对黄豆成苗进行成苗培育管理,直至收获;与此同时,在生长区5内重复步骤(4)操作;
步骤(4)成熟收获:成熟区6内黄豆成熟收获后,在成熟区6内重复进行将种植有第二成长苗的第一成长盆21整体移栽至第二成长盆22内的操作。
在黄豆幼苗培育至成熟收获的过程中,在黄豆幼苗生长阶段,只需对1亩的幼苗区51进行管理,在黄豆成长苗生长阶段,只需对3亩的第一成长区521和6亩的第二成长区522进行管理,在黄豆成苗成熟阶段,只需对33亩的成熟区6进行管理,因此,极大的降低了黄豆成熟收获整个过程中投入的管理成本,降低了水和肥的施用量,降低了培育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人工利用率;
由于整个培育过程中,在幼苗区51内、成长区52及成熟区6内都在分别连续进行着黄豆幼苗培育、黄豆成长苗培育、黄豆成苗培育,整个培育过程动态连续循环,提高了作物的种植效率;按黄豆成长时间计,采用本实施例培育的黄豆每年可收12季,无论何种植物原理上是每年都收12季,而采用传统种植方法种植黄豆,每年只能收获3季,与传统种植方法相比,黄豆收获量可大大提高,提高了生产率。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