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723574A - 线束 - Google Patents

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23574A
CN105723574A CN201480061946.7A CN201480061946A CN105723574A CN 105723574 A CN105723574 A CN 105723574A CN 201480061946 A CN201480061946 A CN 201480061946A CN 105723574 A CN105723574 A CN 105723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
shield member
housing
coupling part
up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19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23574B (zh
Inventor
吉田启一
松冈宏幸
楯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23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3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23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35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73Shielding materials
    • H05K9/0098Shielding materials for shielding electric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4Flexible cables, conductors, or cords, e.g. trailing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01R13/6593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the shield being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1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for shielded multiconductor c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对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连接的线束(10)具备:第一屏蔽连接器(20),与第一设备连接;第二屏蔽连接器(30),与第二设备连接;电线(40),配置在第一屏蔽连接器(20)与第二屏蔽连接器(30)之间;及屏蔽部件(5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布构成;并且,形成如下结构,在电线(40)被配置于第一屏蔽连接器(20)与第二屏蔽连接器(30)之间后,将呈片状的屏蔽部件(50)覆盖于电线(40),由此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被屏蔽。

Description

线束
技术领域
由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使用了片状的屏蔽部件的线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安装固定于设备的屏蔽壳体上的屏蔽连接器,已知有例如日本特开2002-313496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该屏蔽连接器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外壳和覆盖该外壳的金属制的屏蔽壳,在外壳上将多个端子保持为防脱状态。各端子分别与电线的终端连接,上述电线都被向外壳的后方引出。在屏蔽壳上安装有一并覆盖多个电线的筒状的屏蔽部件(例如编织线),该屏蔽部件在多个电线先穿过的状态下被凿密于屏蔽壳而进行屏蔽连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134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屏蔽连接器分别设于例如在逆变器与电动机之间进行连接的三相电线的两端部。但是,在将逆变器直接连接于电动机的情况下,在上述设备之间进行连接的电线较短,无法进行将屏蔽部件凿密于屏蔽壳的作业,因此无法对设备之间进行屏蔽。无法进行屏蔽部件的凿密作业的理由是,紧固作业通常由压接机进行,但当屏蔽连接器彼此接近时,在将屏蔽部件凿密于一方的屏蔽连接器的屏蔽壳上时,另一方的屏蔽连接器会进入压接机的作业区域内,另一方的屏蔽连接器与压接机会产生干扰。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线束对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连接进行连接,该线束具备:第一屏蔽连接器,与第一设备连接;第二屏蔽连接器,与第二设备连接;电线,配置在第一屏蔽连接器与第二屏蔽连接器之间;及屏蔽部件,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布构成,在电线被配置于第一屏蔽连接器与第二屏蔽连接器之间之后,将呈片状的屏蔽部件覆盖于电线,由此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被屏蔽。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电线配置在第一屏蔽连接器与第二屏蔽连接器之间后,仅通过将呈片状的屏蔽部件覆盖于电线就能够对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进行屏蔽。总之,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能够后安装片状的屏蔽部件,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使电线先穿过筒状的屏蔽部件。因此,即使在将设备间连接的电线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它们之间进行屏蔽。
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线束的实施形态,优选以下的结构。
也可以是,具备第一夹线板,上述第一夹线板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具有与屏蔽部件连接的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并且具有与构成第一设备的外表面的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一壳体连接部,通过将第一壳体连接部螺栓连接于第一壳体,屏蔽部件经由第一夹线板而被连接于第一壳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只要预先将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连接于屏蔽部件,并将第一壳体连接部螺栓连接于第一壳体即可,因此呈片状的屏蔽部件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由此,不需要将屏蔽部件直接连接于第一壳体等烦杂的作业。
也可以是,具备一对所述第一夹线板,在屏蔽部件的周缘部在将一对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并列地连接之后,在一对第一夹线板之间将屏蔽部件折弯而将一对第一夹线板相互组装。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片状的屏蔽部件构成为筒状而覆盖电线的作业变得容易。
也可以是,在将一对第一夹线板相互组装后的状态下,一对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被配置为相对状态,屏蔽部件整周地包围电线。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片状的屏蔽部件卷绕于电线的作业变得容易。另外,能够提高屏蔽部件的屏蔽性能。
也可以是,在将一对第一夹线板相互组装后的状态下,一对第一壳体连接部以叠合的状态一并紧固于第一壳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对于第一壳体的螺栓连接作业减少,因此将第一夹线板与壳体连接的作业变得容易。
也可以是,第一屏蔽连接器具备树脂制的第一外壳和第一端子,上述第一端子与电线的一端部连接且与第一外壳一体成形,第二屏蔽连接器具备树脂制的第二外壳和第二端子,上述第二端子与电线的另一端部连接且与第二外壳一体成形。
在与电线的两端部连接的第一及第二端子分别一体成形于第一及第二外壳的线束中,无法使电线先穿过筒状的屏蔽部件。其理由是,在将第一端子一体成形于第一外壳之后,若将电线先穿过筒状的屏蔽部件,当想要将第二端子一体地成形于第二外壳时,由于电线较短,因此屏蔽部件会成为干扰而无法进行树脂成形。另外,在将第一及第二端子一体成形于第一及第二外壳之后,当想要将筒状的屏蔽部件后组装于电线时,第一及第二外壳会成为干扰而无法组装屏蔽部件。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片状的屏蔽部件后组装于电线,因此在进行树脂成形时,屏蔽部件不会成为干扰。
也可以是,具备第二上侧夹线板及第二下侧夹线板,上述第二上侧夹线板及上述第二下侧夹线板具有与屏蔽部件连接的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且具有与构成第二设备的外表面的第二壳体连接的第二壳体连接部,第二上侧夹线板的第二壳体连接部具备配置螺栓的轴部的第一轴孔和从轴部的径向将轴部导入该第一轴孔的导入孔,第二下侧夹线板的第二壳体连接部具备供轴部从轴部的轴向插通的第二轴孔。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从导入孔导入螺栓的轴部而能够从轴部的径向配置于第一轴孔,因此在配置了电线之后,能够后安装第二上侧夹线板。
也可以是,在第二上侧夹线板的两端分别具备第二壳体连接部,并配置成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的导入孔的轴部的导入方向与另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的导入孔的轴部的导入方向交叉,在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的第一轴孔中配置有轴部的状态下,在使另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以该第一轴孔为中心转动时,轴部能够进入另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的导入孔。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使另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以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的第一轴孔为中心转动这样简单的作业,来进行第二上侧夹线板的安装,因此即使在由于电线而难以看见第二上侧夹线板的环境下也能够将第二上侧夹线板可靠地安装于螺栓的轴部。
也可以是,第二下侧夹线板的第二壳体连接部具备防止第二上侧夹线板脱离的脱离防止片。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二上侧夹线板安装有第二下侧夹线板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脱离防止片防止第二上侧夹线板脱离。
也可以是,具备用于将第二上侧夹线板及第二下侧夹线板安装于第二壳体的安装板,第二下侧夹线板的第二壳体连接部具备对第二下侧夹线板进行定位的定位片,安装板具备与定位片卡止的定位支承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使定位片卡止于定位支承部而对第二下侧夹线板进行定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线束,即使在对设备之间进行连接的电线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它们之间进行屏蔽。
附图说明
图1是线束的立体图。
图2是线束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透过线束的屏蔽部件而表示电线的配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透过线束的屏蔽部件而表示电线的配置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线束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在金属板上安装第二上侧夹线板的中途的状态的底面图。
图7是表示在金属板上安装有第二上侧夹线板的状态的底面图。
图8是表示在金属板上安装有第二下侧夹线板的状态的底面图。
图9是从侧方观察第二屏蔽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0是图8的A-A线剖视图。
图11是第二上侧夹线板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的B-B线剖视图。
图13是第二下侧夹线板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3的C-C线剖视图。
图15是简易地表示在屏蔽部件的周缘部配置有屏蔽部件连接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简易地表示将屏蔽部件连接部压接于屏蔽部件的周缘部而在电线的下侧通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简易地表示压接有屏蔽部件连接部的屏蔽部件包围电线的周围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简易地表示通过压接机将屏蔽部件连接部向屏蔽部件的周缘部压接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9是简易地表示通过压接机将屏蔽部件连接部向屏蔽部件的周缘部压接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0是简易地表示通过压接机将屏蔽部件连接部向屏蔽部件的周缘部压接之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简易地表示通过变形例的压接机将屏蔽部件连接部向屏蔽部件的周缘部压接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简易地表示通过变形例的压接机将屏蔽部件连接部向屏蔽部件的周缘部压接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3是简易地表示通过变形例的压接机将屏蔽部件连接部向屏蔽部件的周缘部压接之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0的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线束10是在电动机(本发明的“第一设备”的一例,未图示)与逆变器(本发明的“第二设备”的一例,未图示)之间进行连接的电力线缆。逆变器与电动机直接连接,安装于逆变器的壳体的逆变器侧端子台(未图示)与安装于电动机的壳体的电动机侧端子台(未图示)以非常近的距离配置。在线束10的一端设有第一屏蔽连接器20,在线束1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屏蔽连接器30。第一屏蔽连接器20与电动机侧端子台嵌合连接,第二屏蔽连接器30与逆变器侧端子台嵌合连接。
如图3所示,在第一屏蔽连接器20与第二屏蔽连接器30之间,平行地排列配置有多根(在图示的情况下为六根)电线40。该电线40具备芯线和覆盖层而构成,上述芯线捆扎多个由铜或铜合金或者铝或铝合金构成的线材而成,上述覆盖层由覆盖该芯线的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另外,电线40虽然设为应对大电流用途的粗径的电线,但是具有能够弯曲成大致90°的程度的柔软性。多根电线40在未被捆扎的情况下横向排列地并列设置,因此能够将多根电线40一起弯曲成大致90°。
接下来,对第一屏蔽连接器2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一屏蔽连接器20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第一外壳21和与该第一外壳21一体成形的第一端子22。第一外壳21能够与贯通于电动机的壳体而形成的安装孔(未图示)嵌合。在第一外壳21的外周面嵌入安装有第一密封环80。当使第一外壳21与电动机的壳体的安装孔嵌合时,第一密封环80被夹持在第一外壳21的外周面与安装孔的内周面之间,而从电动机的壳体的内部到第一外壳21的内部整体被密封。
如图2所示,在第一外壳21上组装有由第一上侧夹线板61和第一下侧夹线板62构成的第一夹线板60。第一夹线板60具有在第一上侧夹线板61与第一下侧夹线板62相互组装的状态下使多个电线40一并插通的筒状的第一筒状部63(参照图1)。另外,第一夹线板60是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冲裁并弯曲加工而成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该第一筒状部63的构成长边侧的一对相对边部形成有供后述的屏蔽部件50的一端部51连接的上下一对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上述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呈板状,如图2所示,在第一上侧夹线板61与第一下侧夹线板62相互组装的状态下以相对状态配置。
在构成第一筒状部63的短边侧的相对边部分别向侧方伸出形成有一对第一壳体连接部65,该一对第一壳体连接部65螺栓连接于构成电动机的外表面的壳体上的。一对第一壳体连接部65被一并紧固于电动机的壳体。另外,第一壳体连接部65具备从第一筒状部63沿水平方向伸出的水平部65A、从该水平部65A的侧缘沿垂直方向伸出的垂直部65B、从该垂直部65B的前端再次沿水平方向伸出的紧固部65C,水平部65A与紧固部65C分别设为关于垂直部65B而向相反方向突出的配置。另外,水平部65A与紧固部65C平行地配置,并且相对于一对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也平行地配置。
如图2所示,使第一上侧夹线板61的第一壳体连接部65与第一下侧夹线板62的第一壳体连接部叠合而成的叠合部具备:形成于第一下侧夹线板62侧的多个卡挂凸部62A;形成于第一上侧夹线板61侧的多个卡挂凹部61A。卡挂凸部62A与卡挂凹部61A被分开地配置于水平部65A与紧固部65C。另外,卡挂凸部62A和卡挂凹部61A形成于第一壳体连接部65的周缘中的向电线40的引出方向延伸的周缘和与之正交的周缘这双方。因此,通过将卡挂凸部62A嵌入并卡挂于卡挂凹部61A,而一对壳体连接部65成为一体并保持为叠合状态,并且一对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以相对状态配置,从而构成第一筒状部63。
另外,在第一上侧夹线板61的第一壳体连接部的水平部65A的周缘,向第一外壳21侧伸出地形成有防脱部66。在该防脱部66上贯通形成有孔66A。另一方面,在第一外壳2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贯通并插入防脱部66的孔66A的防脱突起23。
如图2所示,在第一上侧夹线板61的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的侧缘形成有上侧安装突起64A。该上侧安装突起64A在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的长边部分的中央出向下突出地形成。另一方面,在第一外壳21的上表面向上方开口地形成有供上侧安装突起64A插入的上侧安装孔24A。
同样,在第一下侧夹线板62的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的侧缘形成有下侧安装突起64B。该下侧安装突起64B在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的长边部分的中央处向上突出地形成。另一方面,在第一外壳21的下表面形成有供下侧安装突起64B插入的下侧安装孔(未图示)。
在上侧安装突起64A插入于上侧安装孔24A且下侧安装突起64B插入于下侧安装孔的状态下,第一夹线板60能够沿垂直方向移动预定尺寸。另外,在一对防脱突起23分别插入于一对防脱部66的孔66A的状态下,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预定尺寸。因此,在第一夹线板60固定于电动机的壳体的状态下,第一屏蔽连接器20虽然允许沿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移动预定尺寸,但是不会脱离第一夹线板60。
接下来,简单地对第二屏蔽连接器3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二屏蔽连接器30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第二外壳31、与该第二外壳31一体成形的第二端子32。在第二屏蔽连接器30上安装有呈板状的金属板90,通过将该金属板90螺栓连接于逆变器的壳体,而将第二屏蔽连接器30固定于逆变器的壳体。
另外,在第二外壳31上安装有第二密封环81,随着将金属板90螺栓连接于逆变器的壳体,而第二密封环81被夹持在金属板90与逆变器的壳体的外表面之间,从而从逆变器的壳体的内部到第二外壳31的内部整体被密封。
金属板90具有长方形形状的外形,且与第二外壳31一体地成形,在金属板90的长边侧的侧缘突出形成有一对凸缘部92。各凸缘部92向与金属板90的长边侧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且相互平行地配置。在各凸缘部92上分别固定有螺栓91。如图10所示,该螺栓91设为具备头部91A和从该头部91A突出的轴部91B的众所周知的结构。轴部91B以从图示下方向上方穿过并贯通形成于凸缘部92的螺栓安装孔92A的方式配置,头部91A从图示下方抵接并固定于螺栓安装孔92A的周缘部。
如图3所示,在金属板90的各凸缘部92通过一对螺栓91而紧固有由第二上侧夹线板71和第二下侧夹线板72构成的第二夹线板70。第二夹线板70具有在第二上侧夹线板71与第二下侧夹线板72相互组装的状态下供多个电线40一并插通的筒状的第二筒状部73。另外,第二上侧夹线板71和第二下侧夹线板72都是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冲裁并弯曲加工而形成的结构。另外,在此,将安装于螺栓91的头部91A侧的第二夹线板70设为第二上侧夹线板71。
然而,作为使用了夹线板的屏蔽连接器,已知有例如日本特开2013-110079号公报记载的结构。该屏蔽连接器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外壳和覆盖该外壳的金属制的屏蔽壳而构成。在该屏蔽壳上形成有筒状部,该筒状部安装有一并覆盖多个电线的筒状的编织线。在该筒状部的外周覆盖编织线,此外从其外周侧拧紧一对固定件,由此将编织线压接于筒状部。
在一对固定件各自的一端设有相互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卡合的阳片和阴片,在一对固定件各自的另一端设有能够相互通过螺丝进行紧固的凸缘。在各凸缘形成有用于供螺栓的轴部穿过的贯通孔。该贯通孔被设为闭合的孔,贯通孔的孔缘部整周地连续而不间断。因此,在组装夹线板时,将一方的固定件安装于双头螺栓,在其上方配置电线,进一步从其上方将另一方的固定件安装于双头螺栓。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首先配置电线40,接下来再后安装第二夹线板70,在想要将安装于电线40的下侧的固定件向螺栓91安装时,会受电线40妨碍而无法将固定件安装于螺栓9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使用固定件地将第二夹线板70安装于螺栓91。以下,使用图6至图14,具体地对其构造进行说明。
在组装第二上侧夹线板71和第二下侧夹线板72而成的第二筒状部73的构成长边侧的一对相对边部上形成有上下一对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74,该上下一对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74与后述的屏蔽部件50的另一端部52(参照图2)连接。上述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74呈板状,如图3所示,在将第二上侧夹线板71与第二下侧夹线板72相互组装的状态下以相对状态配置。另一方面,在第二筒状部73的构成短边侧的一对相对边部,分别向侧方伸出地形成有左右一对板连接部75,该左右一对板连接部75一并紧固于金属板90。如图10所示,具体而言,该板连接部75设为使一对第二壳体连接部76叠合而成的结构,在该叠合部处同轴地形成有第一轴孔77及第二轴孔78,使金属板90的螺栓91插通上述轴孔77、78,并拧紧螺母93,由此将一对第二壳体连接部76一并紧固于金属板90。
如图11所示,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设于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74的两侧。另外,如图12所示,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74具备第二上侧基板部74A和相对于该第二上侧基板部74A以呈锐角的方式连接的第二上侧压接片74B而构成。同样,如图11所示,第二下侧夹线板72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设于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74的两侧。另外,如图14所示,第二下侧夹线板72的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74具备第二下侧基板部74C和相对于该第二下侧基板部74C以呈锐角的方式连接的第二下侧压接片74D而构成。
如图6所示,在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各第二壳体连接部76开设有向第一轴孔77导入螺栓91的轴部91B的横导入孔79A及纵导入孔79B。横导入孔79A及纵导入孔79B都设为与第一轴孔77的直径相同的宽度尺寸,通过沿第一轴孔77的径向切口而形成。图6的图示左侧的横导入孔79A沿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74的长边方向切口,与此相对,图6的图示右侧的纵导入孔79B沿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74的短边方向切口。即,横导入孔79A及纵导入孔79B设为正交的配置。换言之,图6的图示左侧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的横导入孔79A的轴部91B的导入方向与图6的图示右侧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的纵导入孔79B的轴部91B的导入方向设为正交的配置。另外,在图6的图示右侧的壳体连接部76的外周缘部形成有沿着与纵导入孔79B的切口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切除而成的避让缘部79C。
如图6所示,第二上侧夹线板71将图示左侧的螺栓91的轴部91B从横导入孔79A导入到第一轴孔77之后,能够使纵导入孔79B侧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以该轴部91B为转动中心转动。然后,如图7所示,图示右侧的螺栓91的轴部91B从纵导入孔79B被导入到第一轴孔77。此时,避让缘部79C配置在金属板90的比切口部92B靠内侧处。
如图2所示,第二下侧夹线板72的各第二轴孔78设为闭合的孔,第二轴孔78的孔缘部整周地连续而不间断。如图8所示,当将第二下侧夹线板72安装在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图示前侧时,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图示右侧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由脱离防止片76A支撑,并配置为第一定位片76B从左方抵接于图示左侧的凸缘部92且第二定位片76C从右方抵接于图示右侧的凸缘部92的切口部92B。由此,第二下侧夹线板72通过各定位片76B、76C而相对于金属板90的各凸缘部92配置成定位状态。另外,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避让缘部79C与第二下侧夹线板72的第二定位片76C配置成非接触状态。
第二上侧夹线板71由脱离防止片76A保持为图7的安装姿势。螺栓91的轴部91B的直径设为与第一轴孔77的直径大致相同或比第一轴孔77的直径稍小,因此第二上侧夹线板71以不会松动的状态被保持为图7的安装姿势。因此,在第二下侧夹线板72安装于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状态下,不仅第二下侧夹线板72,第二上侧夹线板71也被配置为定位状态。并且,如图8所示,在将螺母93向螺栓91的轴部91B拧入时,能够防止在第二上侧夹线板71及第二下侧夹线板72倾斜的状态下被螺栓连接。此外,在将螺母93向螺栓91的轴部91B拧入时,如图10所示,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第二下侧夹线板72的壳体连接部76、金属板90的凸缘部92被夹持在螺栓91的头部91A与螺母93之间而成为一并紧固的状态。
屏蔽部件5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布构成,与所谓编织线不同,是编入金属线而成的纺织物。即,在编织线中,多个金属线呈X形状地交叉,与此相对,在金属布中,多个金属线由经线和纬线构成,呈+形状地交叉。因此,在编织线中,金属线容易开线,与此相对,在金属布中,金属布不会开线。这样的金属布是例如将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线沿纵向及横向交叉地编织而成的具有网眼构造的布料。另外,金属布也可以是在金属线的布料上粘贴了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具有柔软性的膜的构造。
如图18所示,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具备第一基板部64C和相对于该第一基板部64C以呈锐角的方式连接的第一压接片64D而构成。对第一基板部64C的前端内侧实施第一倒角64E。同样,如上所述,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74具备第二上侧基板部74A及第二下侧基板部74C和相对于该第二上侧基板部74A及第二下侧基板部74C以呈锐角的方式连接的第二上侧压接片74B及第二下侧压接片74D,对第二上侧基板部74A及第二下侧基板部74C的前端内侧实施第二倒角74E。第一夹线板60的第一壳体连接部设于第一基板部64C的两侧,第二夹线板70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设于第二上侧基板部74A及第二下侧基板部74C的两侧。
在此,简单地对屏蔽部件50的压接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将屏蔽部件50的周缘部53插入第一基板部64C与第一压接片64D之间,将屏蔽部件50的周缘部53载置在第一基板部64C上,使压接机100从第一压接片64D的上方下降。于是,如图19所示,第一压接片64D被凿密而压接于屏蔽部件50的周缘部53。然后,使压接机100上升,如图20所示,将屏蔽部件50从压接机100拆下后,第一压接片64D被凿密而将屏蔽部件50的周缘部53固定成夹持在第一基板部64C与第一压接片64D之间的状态。同样,屏蔽部件50的周缘部53被固定成分别夹持在第二上侧基板部74A及第二下侧基板部74C与第二上侧压接片74B及第二下侧压接片74D之间的状态。由此,屏蔽部件50经由第一夹线板60而与电动机的壳体连接,并经由第二夹线板70而与逆变器的壳体连接。
第一基板部64C设为比第一压接片64D稍长,因此屏蔽部件50容易与第一基板部64C的前端抵接,但是由于对第一基板部64C的前端实施了第一倒角64E,因此可防止屏蔽部件50受到损伤。同样,将第二上侧基板部74A及第二下侧基板部74C设为比第二上侧压接片74B及第二下侧压接片74D稍长。
接下来,参照图15至图17的附图,对将屏蔽部件50卷绕于多个电线40而将屏蔽部件50后安装于第一屏蔽连接器20及第二屏蔽连接器30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通过将各端子22、32模制成形于各外壳21、31而预先形成为将多个电线40配置在第一屏蔽连接器20与第二屏蔽连接器30之间的状态。如图15所示,在屏蔽部件50的一端部51的周缘部53并列配置有第一上侧夹线板61和第一下侧夹线板62。同样,在屏蔽部件50的另一端部52的周缘部53并列配置有第二上侧夹线板71和第二下侧夹线板72。
接下来,将各夹线板61、62、71、72的压接片64D、74B、74D分别由压接机凿密,由此将各屏蔽部件连接部64、74压接于屏蔽部件50的周缘部53。由此,第一上侧夹线板61及第一下侧夹线板62在屏蔽部件50的一端部51的周缘部53处并列连接,第二上侧夹线板71及第二下侧夹线板72在屏蔽部件50的另一端部52的周缘部53处并列连接。然后,如图16所示,使屏蔽部件50在多个电线40的下侧穿过,配置为多个电线40横穿于第一下侧夹线板62和第二下侧夹线板72的上方。
并且,在将屏蔽部件50中的未被各夹线板61、62、71、72压接的余长部分54(在图16的折弯线L1的附近)折弯而覆盖于多个电线40的上侧之后,在上侧夹线板61、71与下侧夹线板62、72之间(图16的折弯线L2的附近)将屏蔽部件50折弯而将第一上侧夹线板61和第二上侧夹线板71覆盖于多个电线40的上侧。
于是,如图17所示,在余长部分54向屏蔽部件50的内部折入的状态下,屏蔽部件50整体构成为筒状。由此,第一上侧夹线板61与第一下侧夹线板62被配置为相对状态,屏蔽部件50的一端部51的周缘部53整周地卷绕于多个电线40。另外,第二上侧夹线板71与第二下侧夹线板72被配置为相对状态,屏蔽部件50的另一端部52的周缘部53整周地卷绕于多个电线40。此时,各夹线板61、62、71、72组装于各屏蔽连接器20、30。这样,屏蔽部件50卷绕于多个电线40而后安装于各屏蔽连接器20、30。
另一方面,在将屏蔽部件50卷绕于多个电线40而将屏蔽部件50后安装于第一屏蔽连接器20及第二屏蔽连接器30的同时,将第二夹线板70固定于金属板90。关于其固定方法,使用图6及图7进行说明。在第二夹线板70被压接于屏蔽部件50的周缘部的时刻,屏蔽部件50为片状,第二上侧夹线板71与第二下侧夹线板72横向排列地配置。因此,使第二上侧夹线板71穿过多个电线40的背侧(图6中的纸面里侧),并且向金属板90进行安装。
接下来,如图6所示,向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横导入孔79A导入螺栓91的轴部91B,在到达横导入孔79A的里端部时,轴部91B配置于第一轴孔77。然后,当使第二上侧夹线板71以轴部91B为转动中心转动时,将另一方的螺栓91的轴部91B向纵导入孔79B导入,如图7所示,在到达纵导入孔79B的里端部时,另一方的轴部91B配置于另一方的第一轴孔77。另外,在进行上述作业时,由于金属板90和电线40而看不到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位置。但是,在将轴部91B配置于一方的第一轴孔77之后,通过转动第二上侧夹线板71来安装,因此容易对准,即便是看不见手的状态,也容易进行作业。
并且,在维持将第二上侧夹线板71配置于预定位置的状态下,将第二下侧夹线板72翻转而使其向多个电线40的表侧(图7中的纸面前侧)移动。这样,将屏蔽部件50构成为筒状,并相对于各螺栓91的轴部91B将第二下侧夹线板72的各第二轴孔78从前侧朝向里侧(沿轴部91B的轴向)嵌入。于是,如图6所示,通过脱离防止片76A防止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脱离,通过各定位片76B、76C将各第二夹线板71、72保持为定位状态。并且,向各轴部91B分别拧入螺母93,由此第二上侧夹线板71和第二下侧夹线板72一并紧固于金属板90,如图3所示,构成呈筒状的第二筒状部73,并且构成呈筒状的屏蔽部件5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线40配置在第一屏蔽连接器20与第二屏蔽连接器30之间后,仅通过使呈片状的屏蔽部件50覆盖于电线40就能够对电动机与逆变器之间进行屏蔽。总之,能够在电动机与逆变器之间后安装片状的屏蔽部件50,因此无需如以往那样使电线40先穿过筒状的屏蔽部件。因此,即使在对设备之间进行连接的电线40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它们之间进行屏蔽。
另外,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具备第一夹线板60,该第一夹线板60由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具有与屏蔽部件50连接的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且具有与构成电动机的外表面的壳体连接的第一壳体连接部,通过将第一壳体连接部65螺栓连接于壳体,屏蔽部件50经由第一夹线板60而被连接于壳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只要预先将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连接于屏蔽部件50,并将第一壳体连接部65螺栓连接于壳体即可,因此呈片状的屏蔽部件50的连接作业变得。由此,不需要将屏蔽部件50直接连接于壳体等烦杂的作业。
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具备第一上侧夹线板61及第一下侧夹线板62,在屏蔽部件50的周缘部53将第一上侧夹线板61及第一下侧夹线板62并列地连接之后,在第一上侧夹线板61及第一下侧夹线板62之间将屏蔽部件50折弯而将第一上侧夹线板61及第一下侧夹线板62相互组装。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片状的屏蔽部件50构成为筒状而覆盖电线40的作业变得容易。
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在将第一上侧夹线板61及第一下侧夹线板62相互组装后的状态下,一对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64以相对状态配置,屏蔽部件50整周地卷绕于电线40。
根据这样的结构,将片状的屏蔽部件50卷绕于电线40的作业变得容易。另外,能够提高屏蔽部件50的屏蔽性能。
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在将第一上侧夹线板61及第一下侧夹线板62相互组装后的状态下,将一对第一壳体连接部65以叠合的状态一并紧固于壳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对壳体的螺栓连接作业减少,因此将第一上侧夹线板61及第一下侧夹线板62与壳体连接的作业变得容易。
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第一屏蔽连接器20具备树脂制的第一外壳21和第一端子22,第一端子22与电线40的一端部连接且与第一外壳21一体成形,第二屏蔽连接器30具备树脂制的第二外壳31和第二端子32,第二端子32与电线40的另一端部连接且与第二外壳31一体成形。
在与电线40的两端部连接的第一及第二端子22、32分别一体地成形于第一及第二外壳21、31的线束10中,无法使电线40先穿过筒状的屏蔽部件50。其理由是,在将第一端子一体地成形于第一外壳之后,若将电线先穿过筒状的屏蔽部件,当想要将第二端子一体成形于第二外壳时,由于电线较短,因此屏蔽部件会成为干扰而无法进行树脂成形。另外,在将第一及第二端子一体地成形于第一及第二外壳之后,当想要将筒状的屏蔽部件后组装于电线时,第一及第二外壳会成为干扰而无法组装屏蔽部件。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片状的屏蔽部件50后组装于电线40,因此在进行树脂成形时,屏蔽部件50不会成为干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将螺栓91的轴部91B从横导入孔79A及纵导入孔79B导入而从轴部91B的径向配置于第一轴孔77,因此能够在配置了电线40之后,后安装第二上侧夹线板71。
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在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两端分别具备第二壳体连接部76,并配置成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的横导入孔79A的轴部91B的导入方向与另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的纵导入孔79B的轴部91B的导入方向交叉,在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的第一轴孔77中配置有轴部91B的状态下,在使另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以该第一轴孔77为中心转动时,轴部91B能够进入另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的纵导入孔79B。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使另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以一方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的第一轴孔77为中心转动这样简单的作业,来进行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安装,因此即使在由于电线40而难以看见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环境下,也能够将第二上侧夹线板71可靠地安装于螺栓91的轴部91B。
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第二下侧夹线板72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具备防止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脱离的脱离防止片76A。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第二下侧夹线板72安装于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脱离防止片76A防止第二上侧夹线板71脱离。
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具备用于将第二上侧夹线板71及第二下侧夹线板72安装于壳体的金属板90,第二下侧夹线板72的第二壳体连接部76具备对第二下侧夹线板72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片76B及第二定位片76C,金属板90具备与第二定位片76C卡止的切口部92B。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使第二定位片76C卡止于切口部92B而对第二下侧夹线板72进行定位。
<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21至图23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变形例使用变更了实施方式的压接机100的结构的一部分而成的压接机101对第一夹线板60进行压接。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通过压接机101对第二夹线板70进行压接。
在压接机101的压接面102上形成有多个压接肋103。因此,当通过压接机101将第一夹线板60压接于屏蔽部件50的周缘部53时,如图22及图23所示,通过压接肋103将第一压接片64D向第一基板部64C侧按压,在该按压的部分与第一基板部64C之间以较高的压力夹持屏蔽部件50的周缘部53。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屏蔽部件50脱离第一夹线板60。
<其他实施方式>
由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包括如下的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屏蔽部件50经由夹线板而与壳体连接,但也可以将屏蔽部件50与壳体直接连接。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片状的屏蔽部件50卷绕于多个电线40而构成为筒状,但是在多个电线40沿着壳体的外表面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将片状的屏蔽部件50从与壳体相反的一侧覆盖于多个电线40,不必构成为筒状。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一对夹线板61、62螺栓连接于壳体而构成为筒状,但也可以准备一对夹线板经由铰链而一体形成的一体夹线板,在后安装于电线40时对将铰链进行折弯,由此构成为筒状。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一对夹线板61、62一并紧固于壳体,但是根据本发明,也可以将一对夹线板分别螺栓连接于壳体。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端子22、32一体地成形于外壳21、31来进行保持,但也可以通过设于外壳的矛状件来防止端子脱落。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上侧夹线板71的各导入孔79A、79B正交配置,但是各导入孔也可以平行配置。具体而言,可以取代横导入孔而配置纵导入孔,由此平行地配置一对纵导入孔。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设置一个脱离防止片76A,但也可以设置多个脱离防止片。另外,脱离防止片的位置能够根据第二上侧夹线板的脱离方向而适当设定。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第一定位片76B和第二定位片76C,但也可以仅设置任一方的定位片。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束
20…第一屏蔽连接器
21…第一外壳
22…第一端子
30…第二屏蔽连接器
31…第二外壳
32…第二端子
40…电线
50…屏蔽部件
53…周缘部
60…第一夹线板
61…第一上侧夹线板
62…第一下侧夹线板
64…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
65…第一壳体连接部
71…第二上侧夹线板
72…第二下侧夹线板
74…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
76…第二壳体连接部
76A…脱离防止片
76B…第一定位片
76C…第二定位片
77…第一轴孔
78…第二轴孔
79A…横导入孔
79B…纵导入孔
90…金属板(安装板)
91…螺栓
91B…轴部
92B…切口部(定位支承部)

Claims (10)

1.一种线束,对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连接,所述线束具备:
第一屏蔽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设备连接;
第二屏蔽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设备连接;
电线,配置在所述第一屏蔽连接器与所述第二屏蔽连接器之间;及
屏蔽部件,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布构成,
在所述电线被配置于所述第一屏蔽连接器与所述第二屏蔽连接器之间之后,将呈片状的所述屏蔽部件覆盖于所述电线,由此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被屏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线束具备第一夹线板,
所述第一夹线板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具有与所述屏蔽部件连接的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并且具有与构成所述第一设备的外表面的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一壳体连接部,
通过将所述第一壳体连接部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屏蔽部件经由所述第一夹线板而被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线束具备一对所述第一夹线板,
在所述屏蔽部件的周缘部将一对所述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并列地连接之后,在所述一对第一夹线板之间将所述屏蔽部件折弯而将所述一对第一夹线板相互组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其中,
在将所述一对第一夹线板相互组装后的状态下,所述一对第一屏蔽部件连接部被配置为相对状态,所述屏蔽部件整周地包围所述电线。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线束,其中,
在将所述一对第一夹线板相互组装后的状态下,所述一对第一壳体连接部以叠合的状态一并紧固于所述第一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第一屏蔽连接器具备树脂制的第一外壳和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电线的一端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外壳一体成形,
所述第二屏蔽连接器具备树脂制的第二外壳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电线的另一端部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外壳一体成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线束具备第二上侧夹线板及第二下侧夹线板,所述第二上侧夹线板及所述第二下侧夹线板具有与所述屏蔽部件连接的第二屏蔽部件连接部且具有与构成所述第二设备的外表面的第二壳体连接的第二壳体连接部,
所述第二上侧夹线板的所述第二壳体连接部具备配置螺栓的轴部的第一轴孔和从所述轴部的径向将所述轴部导入该第一轴孔的导入孔,所述第二下侧夹线板的所述第二壳体连接部具备供所述轴部从所述轴部的轴向插通的第二轴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线束在所述第二上侧夹线板的两端分别具备所述第二壳体连接部,并配置成一方的所述第二壳体连接部的所述导入孔的所述轴部的导入方向与另一方的所述第二壳体连接部的所述导入孔的所述轴部的导入方向交叉,在一方的所述第二壳体连接部的所述第一轴孔中配置有所述轴部的状态下,在使另一方的所述第二壳体连接部以该第一轴孔为中心转动时,所述轴部能够进入另一方的所述第二壳体连接部的所述导入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第二下侧夹线板的所述第二壳体连接部具备防止所述第二上侧夹线板脱离的脱离防止片。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线束具备用于将所述第二上侧夹线板及所述第二下侧夹线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安装板,
所述第二下侧夹线板的所述第二壳体连接部具备对所述第二下侧夹线板进行定位的定位片,所述安装板具备与所述定位片卡止的定位支承部。
CN201480061946.7A 2013-11-12 2014-10-30 线束 Active CN1057235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3909 2013-11-12
JP2013233909 2013-11-12
JP2013-233910 2013-11-12
JP2013233910 2013-11-12
PCT/JP2014/078870 WO2015072335A1 (ja) 2013-11-12 2014-10-30 ワイヤ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23574A true CN105723574A (zh) 2016-06-29
CN105723574B CN105723574B (zh) 2017-12-15

Family

ID=53057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1946.7A Active CN105723574B (zh) 2013-11-12 2014-10-30 线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74994B2 (zh)
JP (1) JP6108189B2 (zh)
CN (1) CN105723574B (zh)
WO (1) WO20150723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1363B2 (ja) * 2015-07-22 2017-06-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6205397B2 (ja) 2015-10-28 2017-09-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2017091607A (ja) * 2015-11-02 2017-05-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6259440B2 (ja) * 2015-12-08 2018-01-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7139359A (ja) * 2016-02-04 2017-08-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取付治具及びブラケット付金属布の製造方法
JP6509929B2 (ja) * 2017-03-07 2019-05-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導電体ユニット
KR102350459B1 (ko) * 2017-12-07 2022-01-1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원통형 이차전지 모듈
JP7042421B2 (ja) * 2018-11-19 2022-03-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0819073B2 (en) * 2018-12-04 2020-10-27 J.S.T. Corporation High voltage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reof
JP2020161233A (ja) * 2019-03-25 2020-10-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11835209A (zh) * 2019-04-23 2020-10-2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装组件及其适用的逆变器组件
JP2022071603A (ja) * 2020-10-28 2022-05-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505396B2 (ja) 2020-12-22 2024-06-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459809B2 (ja) * 2021-01-20 2024-04-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563231B2 (ja) * 2021-02-25 2024-10-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563319B2 (ja) 2021-07-16 2024-10-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387242B2 (ja) * 2021-07-21 2023-11-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3166114A (ja) * 2022-05-09 2023-11-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台アッセンブリ
US11769935B1 (en) * 2022-10-12 2023-09-26 Lunar Energy, Inc. Wiring harness for energy storage syste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4963A (zh) * 1997-01-30 2000-02-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间的连接方法和连接电缆
CN1423386A (zh) * 2001-11-27 2003-06-11 株式会社藤仓 用于电力电缆电性连接的构造和部件及该部件的制造方法
JP2004119047A (ja) * 2002-09-24 2004-04-15 Yazaki Corp 防油水性を備えた電磁波シールド構造
JP2004327100A (ja) * 2003-04-22 2004-11-1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接続構造
CN101545923A (zh) * 2009-03-25 2009-09-30 北京兴迪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局部放电传感器内置
JP2012521068A (ja) * 2009-03-16 2012-09-10 タイ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アンプ コリア リミテッド 編組線シールド用シールド・カバー
CN103219613A (zh) * 2012-01-19 2013-07-2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设备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7972B2 (ja) 2001-04-12 2007-02-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機器用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3713528B2 (ja) * 2001-12-26 2005-11-0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機器取付け用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3841352B2 (ja) * 2003-06-11 2006-11-0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5339933A (ja) * 2004-05-26 2005-12-08 Yazaki Corp シールド電線の固定構造
JP5952559B2 (ja) * 2011-12-28 2016-07-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4963A (zh) * 1997-01-30 2000-02-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间的连接方法和连接电缆
CN1423386A (zh) * 2001-11-27 2003-06-11 株式会社藤仓 用于电力电缆电性连接的构造和部件及该部件的制造方法
JP2004119047A (ja) * 2002-09-24 2004-04-15 Yazaki Corp 防油水性を備えた電磁波シールド構造
JP2004327100A (ja) * 2003-04-22 2004-11-1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接続構造
JP2012521068A (ja) * 2009-03-16 2012-09-10 タイ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アンプ コリア リミテッド 編組線シールド用シールド・カバー
CN101545923A (zh) * 2009-03-25 2009-09-30 北京兴迪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局部放电传感器内置
CN103219613A (zh) * 2012-01-19 2013-07-2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设备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23574B (zh) 2017-12-15
JPWO2015072335A1 (ja) 2017-03-16
US20160255750A1 (en) 2016-09-01
US9674994B2 (en) 2017-06-06
WO2015072335A1 (ja) 2015-05-21
JP6108189B2 (ja) 201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23574A (zh) 线束
CN104638430B (zh) 屏蔽连接器
CN104904104B (zh) 用于励磁线圈的线圈架,励磁线圈结构,隔离罩,定子装置以及用于同极电机的定子
CN103477509A (zh) 屏蔽连接器
CN110323592B (zh) 电连接器、电气单元以及车辆
EP2595258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braided wire
WO2008029896A1 (fr) Connecteur
JP2016066587A (ja)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CN104051063A (zh) 支架以及使用该支架的编织线的末端连接结构
EP2599177B1 (en) Terminal pair
CN101803149A (zh) 用于固定电机定子绕组头部的线圈保持器
CN110584459B (zh) 绕线单元、绕线组件及烹饪装置
EP3480927A1 (en) Stator structure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for stator structure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07546900B (zh) 被分段的定子和用于互联所述定子的方法
CN105765811A (zh) 屏蔽导电体
CN210006981U (zh) 一种发电机线束连接头
JP2015095355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209658450U (zh) 一种三芯过孔连接器
CN217741422U (zh) 接头支架、定子组件、电机及压缩机
CN115483570A (zh) 一种连接器总成
EP3799225B1 (en) Harness assembly
CN214673076U (zh) 一种连接器
CN207765911U (zh) 一种连接线架
CN220306533U (zh) 接线座、接线端子装置和相应的电器
CN210041531U (zh) 电机引出线和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