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防伪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FID技术。
背景技术
RFID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目前RFID芯片已经开始用于物品的防伪,例如高档白酒的防伪。为了防止造假者回收利用RFID防伪标签,通常是利用防揭、易碎技术在适当的时机将RFID标签破坏掉,但RFID芯片理论上仍可以被取出标签后回收利用,这是一种“机械破坏”方式的防伪。还有一种“电路破坏”方式的防伪,例如中国发明专利“利用静电击穿原理破坏瓶盖中RFID芯片的方法”(201210037777.6)公开了一种方法,用静电击穿的方法直接将RFID芯片破坏掉,解决了上述RFID芯片可以被回收的问题。但是,RFID芯片一旦被破坏,里面的信息完全无法读出,在某些场合会形成不便,例如,首次验证皆在销售商处进行,在不能排除销售商恶意修改读卡设备的情形下,消费者无法自行进行二次查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多次验证的RFID防伪电路。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RFID防伪电路,包括RFID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静电击穿单元和检测放大单元;
所述静电击穿单元包括击穿NMOS管NM0和前置二极管保护电路、后置二极管保护电路,PAD端通过前置二极管保护电路连接击穿NMOS管的栅极,击穿NMOS管的栅极还通过后置二极管保护电路连接第一输出点;击穿NMOS管的源极和漏极接地;
第一输出点通过检测放大单元接RFID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前置二极管保护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
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顺次串联于PAD端和击穿NMOS管的栅极之间,
第一二极管正极接地,负极接PAD端;
第二二极管正极接地,负极接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连接点;
第三二极管正极接地,负极接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的连接点。
所述后置二极管保护电路包括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
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顺次串联于击穿NMOS管的栅极和第一输出点之间,
第四二极管正极接地,负极接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的连接点;
第五二极管正极接地,负极接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的连接点;
第六二极管正极接地,负极接第一输出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芯片能通过静电击穿改变内部状态但又不至于损坏。在发生静电击穿后,即确保芯片无法被回收利用,又能确保原来的追溯信息能被正确读取。本发明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不破坏RFID芯片本身,即发生静电击穿后芯片的基本功能不变,只是内部状态改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静电击穿单元的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的检测放大单元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3。
RFID防伪电路,包括RFID单元,还包括静电击穿单元和检测放大单元;
所述静电击穿单元包括击穿NMOS管NM0和前置二极管保护电路、后置二极管保护电路,PAD端通过前置二极管保护电路连接击穿NMOS管NM0的栅极,击穿NMOS管NM0的栅极还通过后置二极管保护电路连接第一输出点P0;击穿NMOS管NM0的源极和漏极接地;
第一输出点P0通过检测放大单元接RFID单元。
所述前置二极管保护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
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顺次串联于PAD端和击穿NMOS管NM0的栅极之间,
第一二极管D1正极接地,负极接PAD端;
第二二极管D2正极接地,负极接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点;
第三二极管D3正极接地,负极接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的连接点。
所述后置二极管保护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
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顺次串联于击穿NMOS管NM0的栅极和第一输出点P0之间,
第四二极管D4正极接地,负极接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连接点;
第五二极管D5正极接地,负极接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的连接点;
第六二极管D6正极接地,负极接第一输出点P0。
所述检测放大单元的结构为:
第一PMOS管PM1的源极接UNK端,栅极和漏极接第一连接点P1,BN端接第一连接点P1;
第二PMOS管PM2的源极接UNK端,栅极接第一连接点P1,漏极接第二连接点P2;
第三PMOS管PM3的栅极接第一连接点P1,源极接UNK端,漏极接第三连接点P3;
第一NMOS管NM1栅极和漏极接第一连接点P1,源极接地;
第二NMOS管NM2漏极接第二连接点P2,栅极和源极接地;
第三NMOS管NM3漏极和栅极接第二连接点P2,源极接地;
第四NMOS管NM4栅极接第二连接点P2,源极接地,漏极接第三连接点P3;
第一输出点P0通过电阻R0接第二连接点P2;
第四PMOS管PM4源极和衬底接VDD端,漏极接第五PMOS管PM5的源极,栅极接第三连接点P3;
第五PMOS管PM5的衬底接VDD端,漏极接第二输出点OUT,栅极接第三连接点P3;
第六PMOS管PM6的衬底接VDD端,漏极接地,栅极接第二输出点OUT,源极接第四PMOS管PM4的漏极;
第五NMOS管NM5衬底接地,漏极接第二输出点OUT,栅极接第三连接点P3;源极接第六NMOS管NM6的漏极;
第六NMOS管NM6源极和衬底接地,栅极接第三连接点P3;
第七NMOS管NM7的栅极接第二输出点OUT,漏极接VDD端,源极接第五NMOS管PM5的源极,衬底接地;
第二输出点OUT是检测放大单元向RFID单元的信号输出端。
所述UNK端为一电压高于VDD的电压源。
所述BN端为偏置电压源。
本发明在RFID芯片内增加一个静电击穿单元。当外界施加瞬时静电高压,该单元内特定电路发生可控的电击穿,状态发生物理性改变;该单元还通过内部连线与芯片内数字电路相连,因此数字电路可以识别出静电击穿器件的状态变化。整个RFID芯片是通过线圈从外界获得能量并传输信息的,当外界读卡机通过线圈读取RFID芯片内特定地址的数据时,RFID芯片根据静电击穿模块的状态反馈不同的信息。这样,只要发生过静电击穿,RFID就能记忆这个状态,并在读卡机读取特定地址的数据时返回的状态信息。
本发明在原有的RFID信息中增加了静电击穿状态检测信息,在射频卡读卡过程中通过线圈发送到读卡器,即可在读卡器一端反映出该防伪芯片是否曾经被击穿。具体到商品应用层面,消费者不但可通过读卡信息获知产品的生产出厂信息,还可以获知该芯片是否经过回收再处理,有效的防止了对防伪芯片进行再处理的制假行为。
说明书已经清楚的说明了本发明的必要技术内容,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依据说明书实施本发明,故不再赘述更具体的技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