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82970B - 换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82970B CN105682970B CN201480058696.1A CN201480058696A CN105682970B CN 105682970 B CN105682970 B CN 105682970B CN 201480058696 A CN201480058696 A CN 201480058696A CN 105682970 B CN105682970 B CN 1056829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lever
- shift body
- rotation
- shift
- mo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8—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10—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 F16H59/105—Range selector apparatus comprising le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al switches or sens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30—Sensors
- B60Y2400/301—Sensors for position or displaceme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2059/026—Detail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selector casing or lever support
- F16H2059/0273—Cardan or gimbal type joints for supporting the le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Abstract
在换挡杆装置(10)中,在沿前后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保持部(16)以及连杆(42)与换挡杆(24)一体地转动,转动部(42A)沿前后方向转动。另外,在沿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换挡杆(24)相对于保持部(16)转动,连杆(42)转动,从而转动部(42A)沿左右方向转动。并且,通过检测机构(48)检测转动部(42A)的位置,从而检测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因此,能够经由连杆(42)检测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操作换挡部件来变更换挡位置的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8-44393号公报所记载的换挡装置中,第二连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换挡杆,并且在第二连杆设置有磁传感器,通过操作换挡杆,使第二连杆转动,从而磁传感器转动。由此,霍尔元件检测出磁传感器的位置,从而检测出换挡杆的换挡位置。
然而,在该换挡装置中,在沿一个方向操作换挡杆的情况下,经由第二连杆检测出换挡杆的换挡位置。
此处,在这样的换挡装置中,在沿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操作换挡杆的情况下,优选能够经由第二连杆而检测出换挡杆的换挡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目的在于获得在沿一个方向以及连一个方向操作换挡体的情况下能够经由移动体检测换挡体的换挡位置的换挡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换挡装置具备:换挡体,通过沿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对该换挡体进行操作来变更该换挡体的换挡位置;中间体,其支承上述换挡体,能够沿另一个方向对上述换挡体进行操作;支承体,其支承上述中间体,能够沿一个方向对上述换挡体进行操作;移动体,其与上述换挡体以及上述中间体连结,并设置有通过沿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对上述换挡体进行操作而进行移动的移动部;以及检测单元,其通过对上述移动部进行检测来检测上述换挡体的换挡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换挡装置中,通过沿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对换挡体进行操作,来变更换挡位置。另外,中间体支承换挡体,能够沿另一个方向对换挡体进行操作,并且支承体支承中间体,能够沿一个方向对换挡体进行操作。
此处,移动体连结于换挡体以及中间体,通过沿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对换挡体进行操作,使移动体的移动部移动。并且,检测单元检测出移动部,从而检测出换挡体的换挡位置。因此,能够经由移动体检测出换挡体的换挡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换挡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在操作上述换挡体时,在对上述换挡体进行操作时,相对于假定为配置于配置有上述移动部的配置位置的上述换挡体的在上述配置位置的移动量,使上述移动部的移动量增大。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在操作换挡体时,相对于假定为配置于配置有移动部的配置位置的换挡体的在配置位置的移动量,使移动部的移动量增大,移动部的移动量增大。因此,能够使基于换挡体的操作的移动部的移动量增大,而能够提高换挡体的换挡位置的检测精度。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换挡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在沿上述换挡体的在上述配置位置的移动量较小的一个方向或者另一个方向对上述换挡体进行操作时,相对于上述换挡体的在上述配置位置的移动量,使上述移动部的移动量增大。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在沿换挡体的在配置位置的移动量较小的一个方向或者另一个方向对换挡体进行操作时,相对于换挡体的在配置位置的移动量,使移动部的移动量增大。因此,即使基于换挡体的操作的换挡体的在上述配置位置的移动量小,也能够使基于换挡体的操作的移动部的移动量增大,而能够提高换挡体的换挡位置的检测精度。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第三方式的任一个换挡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具备辅助部,该辅助部设置于上述移动体的除与上述换挡体以及上述中间体连结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在沿一个方向对上述换挡体进行操作时,该辅助部限制上述移动部相对于上述换挡体的移动,并且在沿另一个方向对上述换挡体进行操作时,该辅助部引导上述移动部相对于上述换挡体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在移动体的与换挡体以及中间体的部位以外的部位设置有辅助部,在沿一个方向对换挡体进行操作时,该辅助部限制移动部相对于换挡体的移动,并且在沿另一个方向对换挡体进行操作时,该辅助部引导移动部相对于换挡体的移动。因此,基于换挡体的操作的移动部的移动被辅助部辅助,从而能够提高基于换挡体的操作的移动部的移动位置的精度,而能够提高换挡体的换挡位置的检测精度。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第四方式的任一个换挡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在使上述移动体配置为相对于与一个方向或者另一个方向垂直的垂直面对称的情况下,上述移动部的沿一个方向的移动范围以及上述移动部的沿另一个方向的移动范围未变更。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换挡装置中,在使移动体配置为相对于与一个方向或者另一个方向垂直的垂直面对称的情况下,移动部的沿一个方向的移动范围以及移动部的沿另一个方向的移动范围未变更。因此,在右手柄车辆与左手柄车辆中共用移动体时,即使在移动体配置为相对于与一个方向或者另一个方向垂直的垂直面对称的情况下,移动部的沿一个方向的移动范围以及移动部的沿另一个方向的移动范围也未变更。由此,在右手柄车辆与左手柄车辆中能够共用移动体。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第五方式中任一个换挡装置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换挡装置中,通过沿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对上述换挡体进行操作而使上述移动部转动,且上述检测单元对上述移动部的转动中央位置处的转动切线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并且上述移动部在转动中央位置与上述检测单元最接近。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换挡装置中,通过沿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对换挡体进行操作,使移动部转动。并且,检测单元检测移动部的转动中央位置处的转动切线方向上的位置。
此处,移动部在转动中央位置与检测单元最接近。因此,能够使移动部相对于检测单元的接触分离量(移动部的转动中央位置处的转动径向的位移量)缩小,而能够使检测单元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从左斜后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从前方观察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从左方观察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从前方观察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从左方观察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用从左斜后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换挡杆装置10。此外,附图中,用箭头前表示换挡杆装置10的前方,用箭头右表示换挡杆装置10的右方,用箭头上表示换挡杆装置10的上方。
本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10用于车辆(汽车),换挡杆装置10是所谓落地式装置,设置于车室的地板部(地面)。车辆是右手柄车辆,驾驶席配置于车室的前侧并且右侧,换挡杆装置10配置于驾驶席的车室左侧。另外,换挡杆装置10使前方、右方以及上方分别朝向车辆前方、车辆右方以及车辆上方。
如图1所示的那样,在换挡杆装置10设置有作为支承体的近似矩形筒状的板12,板1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敞开。作为第一轴的近似圆柱状的换挡轴14贯通板1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换挡轴14的轴向沿左右方向平行地配置。
在板12内收纳有作为中间体的近似有底矩形筒状的保持部16,保持部16的上表面敞开。换挡轴14贯通保持部16的上部,保持部16以换挡轴14为中心能够沿前后方向转动。作为第二轴的近似圆柱状的选择轴18贯通保持部16的下端部,选择轴18的轴向沿前后方向平行地配置。
如图1~图3所示的那样,在保持部16的前表面上部且在左右方向中央,一体地设置有作为第一连结部的圆柱状的连结轴20,连结轴20从保持部16向前侧延伸突出,轴向沿前后方向平行地配置。在保持部16的下表面前部且在左右方向中央,一体地设置有作为卡合部的平板状的辅助板22,辅助板22从保持部16向下侧延伸突出,板面方向与前后方向垂直地配置。
在保持部16内插入作为换挡体的换挡杆24,换挡杆24形成为相对于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中央面面对称的形状。在换挡杆24的下侧部分设置有近似块状的换挡部24A,换挡部24A的比上下方向中间部更靠下侧的下侧部分配置于保持部16内。
在换挡部24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形成有贯通孔26供换挡轴14贯通,并且选择轴18贯通换挡部24A的下端部。因此,换挡杆24能够与保持部16(包括选择轴18)一体地以换挡轴14为中心沿前后方向转动(移动)。并且,换挡部24A的贯通孔26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为长条,允许换挡部24A相对于换挡轴14朝左右方向转动,换挡杆24能够相对于保持部16(包括换挡轴14)以选择轴18为中心沿左右方向转动(移动)。
在换挡部24A的上部一体地设置有作为第二连结部的柱状的一对连结柱28、30,一对连结柱28、30分别从换挡部24A向前方以及后方延伸突出。连结柱28、30的轴向沿前后方向平行地配置,连结柱28、30的至少右面以及左面以连结柱28、3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弯曲。
在换挡部24A的上部形成有构成限制单元的圆柱状的限制孔32,限制孔32的轴向沿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并向上侧敞开。在限制孔32插入构成限制单元的作为施力单元的压缩螺旋弹簧34,压缩螺旋弹簧34的下端(轴向一端)卡止于限制孔32的下表面(底面)。在限制孔32且在压缩螺旋弹簧34的上侧,嵌入有构成限制单元的作为限制部件的近似圆柱状的限制销36,限制销36被压缩螺旋弹簧34向上侧施力,而向限制孔32的上侧突出。
在换挡杆24的上侧部分设置有圆柱状的杆24B,杆24B的轴向沿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杆24B从板12向上方延伸突出。因此,通过车辆的乘客(驾驶员)将杆24B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操作,从而分别沿相互正交(交叉)的前后方向(换挡方向,一个方向)以及左右方向(选择方向,另一个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
在板12的上端固定有作为引导体的近似矩形板状的门板38,门板38覆盖板12的上表面。在门板38贯通形成有规定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俯视观察呈反转h字形状)的引导孔40,换挡杆24的杆24B贯通引导孔40。因此,杆24B的转动被引导孔40的周面限制,而规定换挡杆24的转动范围,并且在引导孔40引导杆24B的转动,引导换挡杆24的转动操作。
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成为作为规定位置的“H”位置(初始位置),通过从“H”位置向后侧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将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变更为“B”位置(制动位置),并且通过从“H”位置向右侧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将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变更为“N”位置(空挡位置)。并且,通过从“N”位置向后侧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将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变更为“D”位置(驱动位置),并且通过从“N”位置向前侧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将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变更为“R”位置(倒车位置)。
在门板38的下表面形成有构成限制单元的限制面(省略图示),换挡杆24的限制销36通过压缩螺旋弹簧34的作用力与限制面抵接。在从“H”位置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伴随着换挡杆24从“H”位置分离,限制销36被限制面按压而在限制孔32内移动,从而压缩螺旋弹簧34的压缩量增加,压缩螺旋弹簧34的作用力增加。因此,在换挡杆24配置于“H”位置以外的位置的状态下将转动操作力解除时,换挡杆24通过压缩螺旋弹簧34的作用力向“H”位置转动(复位)。
在保持部16的连结轴20支承(连结)有作为移动体的剖面呈近似L字状的连杆4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连杆42能够以连结轴20为中心沿左右方向转动(移动)。在连杆42的上部贯通形成有连结孔44,连结孔44向上侧敞开。在连结孔44插入(连结)有换挡杆24(换挡部24A)的前侧的连结柱28,连结孔44的右表面以及左表面分别与连结柱28的右表面以及左表面抵接。连结孔44形成为在大致上下方向为长条,由此,允许基于连杆42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的、连结孔44相对于连结柱28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从而通过沿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使连杆42沿左右方向转动。
连杆42形成为相对于与宽度方向(大致左右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中央面对称的形状,连杆42的宽度方向中央面向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右方的方向倾斜。
连杆42的下端部向后侧延伸突出,到达保持部16的下侧。在连杆42的下端部形成有作为辅助部的剖面呈矩形状的辅助孔46,辅助孔46形成为在连杆42的宽度方向为长条并向连杆42的宽度方向两外侧敞开,并且向上侧敞开。在辅助孔46插入(卡合)有保持部16的辅助板22,辅助板22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分别与辅助孔46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抵接。因此,在沿前后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限制辅助孔46相对于辅助板22的朝前后方向的转动,限制连杆42相对于保持部16的朝前后方向的转动。并且,在沿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引导辅助孔46相对于辅助板22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引导连杆42相对于保持部16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
在连杆42的下端部一体地设置有作为移动部的大致球状的转动部42A,转动部42A向下侧突出,并且相比换挡轴14在上下方向上更接近选择轴18。在沿前后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连杆42与换挡杆24以及保持部16一体地沿前后方向转动,从而转动部42A沿前后方向转动。在沿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换挡杆24相对于保持部16沿左右方向转动,连杆42相对于保持部16沿左右方向转动,从而转动部42A沿左右方向转动。
换挡杆24的连结柱28的中心轴线与选择轴18的中心轴线(换挡杆24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中心轴线)的在上下方向的分离距离,比假定为配置于配置有转动部42A的配置位置的换挡杆24的该配置位置的中心与选择轴18的中心轴线的在上下方向的分离距离大,在沿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连结柱28朝左右方向的转动距离相对于换挡杆24的在该配置位置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距离增大。并且,转动部42A的中心与保持部16的连结轴20的中心轴线(连杆42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中心轴线)的在上下方向的分离距离,比连结柱28的中心轴线与连结轴20的中心轴线的在上下方向的分离距离大,在沿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转动部42A的沿左右方向的转动距离相对于连结柱28的沿左右方向的转动距离增大。因此,在沿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转动部42A的沿左右方向的转动距离相对于换挡杆24的在该配置位置的沿左右方向的转动距离增大。
在沿前后方向在“R”位置与“D”位置之间的范围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在转动部42A的沿前后方向的转动中央位置(转动范围中央位置,换挡杆24的“N”位置),转动部42A配置于最下位置(参照图3)。因此,转动部42A的沿前后方向的转动中央位置处的转动切线方向与前后方向平行。
在沿左右方向在“H”位置与“N”位置之间的范围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在转动部42A的沿左右方向的转动中央位置(转动范围中央位置),转动部42A配置于最下位置(参照图2)。因此,转动部42A的沿左右方向的转动中央位置处的转动切线方向与左右方向平行。
在板12的下侧固定有作为检测单元的检测机构48,检测机构48覆盖板12的下表面。
在检测机构48设置有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外壳50,外壳50将下侧的壳体50A与上侧的盖50B组装而构成。另外,在盖50B的上壁贯通形成有矩形状的露出孔52。
在外壳50内设置有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第一滑动件54,第一滑动件54的下表面敞开,并且能够相对于外壳50沿左右方向滑动。在第一滑动件54的上壁贯通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插通孔56,插通孔56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为长条。
在第一滑动件54内设置有作为连结部件的近似矩形板状的第二滑动件58,第二滑动件58能够相对于第一滑动件54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并且能够与第一滑动件54一体地沿左右方向滑动(移动)。在第二滑动件58一体地设置有作为连结部的圆筒状的连结筒58A,连结筒58A向上侧突出,并插通于第一滑动件54的插通孔56以及盖50B的露出孔52,从而经由插通孔56以及露出孔52而向上侧露出。连杆42的转动部42A以能够旋转并且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连结筒58A内,通过转动部42A沿前后方向转动,从而第二滑动件58相对于第一滑动件54沿前后方向滑动,并且通过转动部42A沿左右方向转动,从而第二滑动件58与第一滑动件54一体地沿左右方向滑动。在第二滑动件58设置有磁铁(省略图示),磁铁能够与第二滑动件58一体地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滑动。
在第二滑动件58的下侧设置有作为检测部的矩形板状的电路基板60,电路基板60固定于外壳50内。第二滑动件58能够相对于电路基板60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滑动,电路基板60能够检测出第二滑动件58的磁铁的前后方向位置以及左右方向位置。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的结构的换挡杆装置10中,通过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变更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
此处,在换挡杆24的连结柱28以及保持部16的连结轴20连结有连杆42。由此,在沿前后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保持部16以及连杆42与换挡杆24一体地沿前后方向转动,从而连杆42的转动部42A沿前后方向转动。并且,在沿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换挡杆24相对于保持部16沿左右方向转动,连杆42沿左右方向转动,从而连杆42的转动部42A沿左右方向转动。
另外,在检测机构48中,连杆42的转动部42A以能够旋转并且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第二滑动件58的连结筒58A内。由此,在沿前后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在检测机构48中,第二滑动件58相对于第一滑动件54沿前后方向滑动。并且,在沿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第二滑动件58与第一滑动件54一体沿左右方向滑动。
因此,检测机构48中,通过电路基板60对第二滑动件58的磁铁的前后方向位置以及左右方向位置进行检测,从而能够检测连杆42的转动部42A的前后方向位置以及左右方向位置,能够检测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由此,在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连杆42检测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
另外,在沿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连杆42的转动部42A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距离相对于换挡杆24的配置位置(假定为配置于配置有转动部42A的配置位置的换挡杆24的该配置位置)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距离增大。因此,能够使基于换挡杆24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操作的转动部42A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量变大,从而能够提高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的在左右方向的检测精度。并且,通过对换挡杆24的连结柱28以及保持部16的连结轴20中的至少一方与转动部42A的上下方向的距离进行调整,能够容易地调整基于换挡杆24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操作的转动部42A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量,能够容易地使转动部42A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量与检测机构48的第二滑动件58的朝左右方向的规定滑动量对应。
另外,转动部42A相比换挡轴14在上下方向上更接近选择轴18,基于换挡杆24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操作的换挡杆24的在该配置位置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距离,比基于换挡杆24的朝前后方向的转动操作的换挡杆24的在该配置位置的朝前后方向的转动距离小。因此,即使基于换挡杆24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操作的换挡杆24的在该配置位置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距离小,也能够如上述那样,使基于换挡杆24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操作的转动部42A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量增大,能够提高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的在左右方向的检测精度。
另外,在沿前后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换挡杆24与保持部16一体地沿前后方向转动时,辅助孔46(连杆42)相对于辅助板22(保持部16)的朝前后方向的转动被限制,而限制连杆42相对于保持部16的朝前后方向的转动。另一方面,在沿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换挡杆24相对于保持部16沿左右方向转动时,引导辅助孔46相对于辅助板22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而引导连杆42相对于保持部16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因此,基于换挡杆24的转动操作的连杆42的转动部42A的朝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转动通过辅助孔46以及辅助板22来辅助,从而能够提高基于换挡杆24的转动操作的转动部42A的朝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转动位置的精度,能够提高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的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检测精度。
另外,在连杆42的下端部设置有辅助孔46以及转动部42A,辅助孔46接近转动部42A。因此,通过辅助孔46以及辅助板22能够有效地辅助基于换挡杆24的转动操作的转动部42A的朝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转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基于换挡杆24的转动操作的转动部42A的朝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转动位置的精度,能够有效地提高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的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检测精度。
另外,在沿前后方向在“R”位置与“D”位置之间的范围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在转动部42A的朝前后方向的转动中央位置,转动部42A配置于最下位置,最接近检测机构48。并且,在沿左右方向在“H”位置与“N”位置之间的范围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在转动部42A的朝左右方向的转动中央位置,转动部42A配置于最下位置,最接近检测机构48。因此,能够使转动部42A相对于检测机构48的沿上下方向的接触分离量(上下方向(转动部42A的在转动中央位置的转动径向)的位移量)变小,能够使检测机构48的第二滑动件58的连结筒58A的轴向尺寸(上下方向尺寸)变小,而能够使检测机构48小型化。
另外,在沿前后方向在“R”位置与“D”位置之间的范围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在与换挡杆24的“N”位置对应的转动部42A的沿前后方向的转动中央位置,转动部42A配置于最下位置。因此,能够使同换挡杆24的“R”位置对应的转动部42A的转动位置与同换挡杆24的“N”位置对应的转动部42A的转动位置的前后方向距离、和同换挡杆24的“N”位置对应的转动部42A的转动位置与同换挡杆24的“D”位置对应的转动部42A的转动位置的前后方向距离相等,能够使分别与换挡杆24的“R”位置、“N”位置以及“D”位置对应的转动部42A的转动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均等地分离。由此,能够提高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的在前后方向的检测精度。
[第二实施方式]
图4用从前方观察的主视图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换挡装置的换挡杆装置70的主要部分,图5用从左方观察的侧视图表示换挡杆装置70的主要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70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几乎相同的结构,在以下方面不同。
应用本实施方式的换挡杆装置70的车辆为左手柄车辆,驾驶席配置于车室的前侧并且左侧,换挡杆装置70配置于驾驶席的车室右侧。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的那样,在换挡杆装置70中,换挡杆24(包括压缩螺旋弹簧34以及限制销36)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而成为绕上下方向反转的配置。
门板38的引导孔40以及限制面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成为相对于门板38的左右方向中央面而反转的形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孔40形成为俯视观察呈h字形状。
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成为“H”位置,通过从“H”位置向后侧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将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变更为“B”位置,并且通过从“H”位置向左侧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将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变更为“N”位置。并且,通过从“N”位置向后侧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将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变更为“D”位置,并且通过从“N”位置向前侧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将换挡杆24的换挡位置变更为“R”位置。
在连杆42的连结孔44插入换挡杆24(换挡部24A)的前侧的连结柱30,连杆42的宽度方向中央面向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左方的方向倾斜。因此,连杆42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对于通过保持部16的连结轴20的中心轴线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垂直面对称地配置。
在沿前后方向在“R”位置与“D”位置之间的范围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在连杆42的转动部42A的沿前后方向的转动中央位置(转动范围中央位置,换挡杆24的“N”位置),转动部42A配置于最下位置,并且转动部42A沿前后方向的转动范围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参照图5)。
在沿左右方向在“H”位置与“N”位置之间的范围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在转动部42A的沿左右方向的转动中央位置(转动范围中央位置),转动部42A配置于最下位置,并且转动部42A沿左右方向的转动范围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参照图4)。
在检测机构48中,电路基板60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成为相对于左右方向中央面反转的结构。
此处,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右手柄车辆)的情况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左手柄车辆)的情况下,成为换挡杆24绕上下方向反转的配置,连杆42相对于通过保持部16的连结轴20的中心轴线的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垂直面对称地配置,转动部42A的沿前后方向的转动范围以及转动部42A的沿左右方向的转动范围相同。因此,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使换挡杆24(包括压缩螺旋弹簧34以及限制销36)、保持部16(包括选择轴18)、连杆42以及检测机构48(除去电路基板60)共用,能够将这些部件在右手柄车辆与左手柄车辆中共享,从而能够减少这些部件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右手柄车辆)的情况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左手柄车辆)的情况下,板12(包括换挡轴14)共用。因此,能够使板12(包括换挡轴14)在右手柄车辆与左手柄车辆共用,从而能够减少板12(包括换挡轴14)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沿左右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连杆42的转动部42A沿左右方向的转动距离相对于换挡杆24的配置位置(假定为配置于配置有转动部42A的配置位置的换挡杆24的该配置位置)的沿左右方向的转动距离增大。然而,特别是在转动部42A相比选择轴18在上下方向上更接近换挡轴14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代其或者与其共同地,在沿前后方向对换挡杆24进行转动操作时,连杆42的转动部42A的沿前后方向的转动距离相对于换挡杆24的在该配置位置的沿前后方向的转动距离增大。该情况下,换挡杆24至少在规定范围被保持部16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转动,并且连杆42以能够沿前后方向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换挡杆24以及保持部16。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杆42相对于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垂直面对称地配置。然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连杆42相对于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垂直面对称地配置。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使换挡杆装置10、70成为落地式的装置,并设置于车室的地板部。然而,也可以使换挡杆装置10、70设置于车辆的转向柱、仪表盘。
针对在2013年11月14日所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236164号的公开内容,参照其整体加入本说明书。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换挡杆装置(换挡装置);12...板(支承体);16...保持部(中间体);24...换挡杆(换挡体);42...连杆(移动体);42A...转动部(移动部);48...检测机构(检测单元);70...换挡杆装置(换挡装置)。
Claims (5)
1.一种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换挡体,通过沿相互交叉的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对该换挡体进行操作来变更该换挡体的换挡位置;
中间体,其支承所述换挡体,能够沿另一个方向对所述换挡体进行操作;
支承体,其支承所述中间体,能够沿一个方向对所述换挡体进行操作;
移动体,其与所述换挡体以及所述中间体连结,并设置有通过沿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对所述换挡体进行操作而进行移动的移动部;以及
检测单元,其通过对所述移动部进行检测来检测所述换挡体的换挡位置,
在对所述换挡体进行操作时,相对于假定为配置于配置有所述移动部的配置位置的所述换挡体的在所述配置位置的移动量,使所述移动部的移动量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沿所述换挡体的在所述配置位置的移动量较小的一个方向或者另一个方向对所述换挡体进行操作时,相对于所述换挡体的在所述配置位置的移动量,使所述移动部的移动量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辅助部,该辅助部设置于所述移动体的除与所述换挡体以及所述中间体连结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在沿一个方向对所述换挡体进行操作时,该辅助部限制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换挡体的移动,并且在沿另一个方向对所述换挡体进行操作时,该辅助部引导所述移动部相对于所述换挡体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移动体配置为相对于与一个方向或者另一个方向垂直的垂直面对称的情况下,所述移动部的沿一个方向的移动范围以及所述移动部的沿另一个方向的移动范围未变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沿一个方向以及另一个方向中的至少一方对所述换挡体进行操作而使所述移动部转动,且所述检测单元对所述移动部的转动中央位置处的转动切线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并且所述移动部在转动中央位置与所述检测单元最接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36164A JP5813731B2 (ja) | 2013-11-14 | 2013-11-14 | シフト装置 |
JP2013-236164 | 2013-11-14 | ||
PCT/JP2014/077357 WO2015072267A1 (ja) | 2013-11-14 | 2014-10-14 | シフト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82970A CN105682970A (zh) | 2016-06-15 |
CN105682970B true CN105682970B (zh) | 2019-03-12 |
Family
ID=53057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58696.1A Active CN105682970B (zh) | 2013-11-14 | 2014-10-14 | 换挡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39060B2 (zh) |
EP (1) | EP3069915B1 (zh) |
JP (1) | JP5813731B2 (zh) |
KR (1) | KR20160074664A (zh) |
CN (1) | CN105682970B (zh) |
AU (1) | AU2014348034B2 (zh) |
WO (1) | WO201507226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5102607A1 (de) * | 2015-02-24 | 2016-08-25 | Küster Holding GmbH | Schaltvorrichtung für ein Automatikgetriebe eines Kraftfahrzeuges |
JP6662692B2 (ja) * | 2016-04-13 | 2020-03-11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US10281028B2 (en) * | 2016-05-26 | 2019-05-07 | Dura Operating, Llc | Shifter location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
JP6689682B2 (ja) * | 2016-06-09 | 2020-04-28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JP6391632B2 (ja) | 2016-07-28 | 2018-09-19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JP6449200B2 (ja) * | 2016-07-28 | 2019-01-09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JP6683585B2 (ja) * | 2016-10-13 | 2020-04-22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JP6279056B1 (ja) * | 2016-11-10 | 2018-02-14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KR102195287B1 (ko) * | 2016-11-28 | 2020-12-24 | 알프스 알파인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시프트 레버용 부착 브래킷 및 시프트 레버 장치 |
CN210691142U (zh) | 2017-02-24 | 2020-06-0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杆输入装置 |
JP6698043B2 (ja) * | 2017-03-14 | 2020-05-27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KR200485969Y1 (ko) | 2017-09-04 | 2018-03-16 | 박동관 | 안면 밀착형 마스크 |
JP6610633B2 (ja) * | 2017-09-06 | 2019-11-2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フタ装置 |
KR102529373B1 (ko) * | 2018-06-15 | 2023-05-04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수동변속기의 변속조작장치 |
KR20220099253A (ko) | 2021-01-06 | 2022-07-13 | (주)코나드 | 흘러내림이 방지되며 코팩 효과를 내는 다기능 마스크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46046A (ja) * | 2010-08-26 | 2012-03-08 | Fuji Kiko Co Ltd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96380B2 (ja) * | 2001-11-27 | 2007-10-24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ロック装置 |
US6732847B1 (en) * | 2002-06-05 | 2004-05-11 | Dura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Shift-by-wire shifter assembly with mechanical override |
JP2004138235A (ja) * | 2002-08-20 | 2004-05-13 | Tokai Rika Co Ltd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JP2005306276A (ja) | 2004-04-23 | 2005-11-04 | Tokai Rika Co Ltd | 二方向回動検出装置及び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JP4733591B2 (ja) * | 2006-08-10 | 2011-07-27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KR100800126B1 (ko) * | 2006-08-17 | 2008-01-31 | 에스엘 주식회사 | 전자식 변속 레버 |
JP4886606B2 (ja) * | 2007-06-07 | 2012-02-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レバー装置 |
JP2010105622A (ja) | 2008-10-31 | 2010-05-13 | Tokai Rika Co Ltd | 操作位置検出装置及びシフト操作位置検出装置 |
JP2012061994A (ja) * | 2010-09-17 | 2012-03-29 | Bosch Corp | チェンジレバーユニット |
JP5844622B2 (ja) * | 2011-11-16 | 2016-01-20 | 津田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JP5893358B2 (ja) * | 2011-11-21 | 2016-03-23 | 津田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JP6091797B2 (ja) * | 2012-08-02 | 2017-03-08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フト装置 |
-
2013
- 2013-11-14 JP JP2013236164A patent/JP5813731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0-14 US US15/033,274 patent/US9939060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0-14 KR KR1020167013641A patent/KR20160074664A/ko not_active Ceased
- 2014-10-14 CN CN201480058696.1A patent/CN105682970B/zh active Active
- 2014-10-14 AU AU2014348034A patent/AU2014348034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4-10-14 EP EP14861660.0A patent/EP3069915B1/en active Active
- 2014-10-14 WO PCT/JP2014/077357 patent/WO201507226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46046A (ja) * | 2010-08-26 | 2012-03-08 | Fuji Kiko Co Ltd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069915A4 (en) | 2017-06-21 |
CN105682970A (zh) | 2016-06-15 |
JP5813731B2 (ja) | 2015-11-17 |
US9939060B2 (en) | 2018-04-10 |
JP2015093656A (ja) | 2015-05-18 |
US20160273648A1 (en) | 2016-09-22 |
AU2014348034B2 (en) | 2017-08-24 |
KR20160074664A (ko) | 2016-06-28 |
EP3069915B1 (en) | 2019-12-04 |
WO2015072267A1 (ja) | 2015-05-21 |
EP3069915A1 (en) | 2016-09-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82970B (zh) | 换挡装置 | |
US10508732B2 (en) | Shift device | |
JP4629591B2 (ja) | シフト装置 | |
JP2010234950A (ja) |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 |
JP6683585B2 (ja) | シフト装置 | |
CN104179955A (zh) | 换档装置 | |
CN1332178C (zh) | 用于检测沿着两个方向的转动的装置和换档杆装置 | |
CN101447359A (zh) | 杆操作装置 | |
CN105864417B (zh) | 换档装置 | |
CN105522920B (zh) | 换挡装置 | |
WO2010026947A1 (ja) | シフト装置 | |
JP7038280B2 (ja) | レバー入力装置 | |
JP2010105622A (ja) | 操作位置検出装置及びシフト操作位置検出装置 | |
CN109641520A (zh) | 换挡装置 | |
CN107000588A (zh) | 换档装置 | |
JP6692263B2 (ja) | シフト装置 | |
CN110325392A (zh) | 换挡装置 | |
US20240370049A1 (en) | Input device | |
JP6778133B2 (ja) | シフト装置 | |
EP3124310B1 (en) | Lever device | |
WO2018163762A1 (ja) | シフト装置 | |
JP2023180975A (ja) | シフト装置 | |
JP2017206156A (ja) | シフト装置 | |
JP2018103793A (ja) | シフト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