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680999B -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80999B
CN105680999B CN201410654785.4A CN201410654785A CN105680999B CN 105680999 B CN105680999 B CN 105680999B CN 201410654785 A CN201410654785 A CN 201410654785A CN 105680999 B CN105680999 B CN 1056809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terminal
parameter
cs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547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80999A (zh
Inventor
高秋彬
陈润华
李辉
拉盖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41065478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80999B/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90928 priority patent/WO2016078478A1/zh
Priority to US15/527,311 priority patent/US10419094B2/en
Priority to EP15861268.9A priority patent/EP3223447A4/en
Publication of CN105680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80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809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809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1Estimation of channel covari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用以测量信道状态信息。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并上报。由于干扰测量参数是由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因此该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可以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从而,终端依据该干扰测量参数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更为匹配,从而提高了终端测量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的匹配度,进一步使网络在进行链路自适应时选择更合适的参数。

Description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系统(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中,反映下行物理信道状态的信息即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简称CSI)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预编码矩阵索引(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简称PMI)和秩指示(Rank Indicator,简称RI)、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s Quality Indicator,简称CQI)。
PMI所确定预编码矩阵可以看作是信道状态信息的量化值。LTE Rel-8系统引入了闭环预编码技术提高频谱效率。闭环预编码技术要求在基站和终端都保存同一个预编码矩阵的集合,称为码本。终端根据小区公共导频估计出信道信息后,按一定准则从码本中选出一个预编码矩阵。选取的准则可以是最大化互信息量、最大化输出信干噪比等。终端将选出的预编码矩阵的PMI通过上行信道反馈到基站。基站通过接收到的PMI确定对该终端应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RI对应于从基站到终端的空间信道最多可以支持的空间数据流数目。LTE以及LTE-A标准中基站向终端传输的一个数据块称为一个码字,在空间复用的情况下,基站最多可以同时向终端传输两个码字,也可以只传输一个码字。一个码字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映射到一个或者多个空间数据流上。如果是两个码字的传输,则两个码字映射的总数据流数目不应超过基站到终端的空间信道所最多能支持的数据流数目,该数目即通过终端上报的RI获得。
CQI的反馈的含义是:终端根据信道质量,选择一种合适的传输块调制编码等级推荐给基站,使得基站根据该信息进行调制编码可以最好程度发挥其信道的传输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CQI也可以理解为信道质量信息的量化,如果质量好,可以支持较高阶的调制编码方式,获得更高的速度;如果质量差,只能以较低阶的调制编码方式进行传输,以保障传输的鲁棒性。
CSI中的RI、PMI和CQI的计算和选择依赖于终端对干扰信息测量的准确度。
现有技术中,干扰信息的测量和计算仅根据LTE系统中的公共参考信号(CommonReference Signal,简称CRS)或者是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简称CSI-RS)进行,干扰信息的测量和计算所依据的条件比较单一,所得到的干扰测量结果误差较大。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用以测量信道状态信息,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用以测量信道状态信息,提高干扰测量的准确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终端向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较佳的,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具体包括:
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较佳的,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具体包括:
终端在干扰测量资源IMR上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较佳的,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较佳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对应一个干扰源基站。
较佳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表征干扰源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空间相关特性和/或信号强度。
较佳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
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或
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
较佳的,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
其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
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较佳的,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具体包括:
终端依据干扰测量CSI-RS测量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
终端依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信道矩阵,以及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较佳的,终端依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信道矩阵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具体包括:
终端依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信道矩阵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
终端依据总干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较佳的,总干扰为依据信道矩阵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得到的结果与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和。
较佳的,终端依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信道矩阵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Xn,m,k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较佳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时,终端依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信道矩阵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Rn,m,k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第k个信号的相关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较佳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终端依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信道矩阵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量,W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n,m,k,p的共轭转置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较佳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终端依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信道矩阵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中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量,α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的加权因子,W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n,m,k,p的共轭转置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较佳的,终端的服务基站存在协作基站时,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协作基站集合之外的干扰;
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服务基站的协作基站。
较佳的,终端与配对终端基于单小区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时,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终端的服务基站之外的干扰;
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服务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干扰测量参数;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是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较佳的,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具体包括: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具体包括: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是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较佳的,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之前,还包括:
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干扰测量资源IMR,IMR用于使终端在干扰测量资源IMR上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较佳的,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较佳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对应一个干扰源基站。
较佳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表征干扰源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空间相关特性和/或信号强度。
较佳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
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或
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
较佳的,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之前,还包括: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指示信息;
其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
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较佳的,终端的服务基站存在协作基站时,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协作基站集合之外的干扰;
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服务基站的协作基站。
较佳的,终端与配对终端基于单小区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时,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终端的服务基站之外的干扰;
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服务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
测量模块,用于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上报模块,用于向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干扰测量参数;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是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终端向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由于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因此增加了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所依据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所确定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准确性,进一步由于确定出信道状态信息的准确度提高,从而可使网络依据更准确的信道状态信息在进行链路自适应时选择更合适的参数。
附图说明
图1为网络设备为小区配置IMR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用以测量信道状态信息,提高测量所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的匹配度,进一步使网络在进行链路自适应时选择更合适的参数。
本发明实施例可适用于LTE系统或者LTE系统的演进系统。
从LTE R8到LTE R10,终端的干扰测量均是基于CRS或CSI-RS进行的,主要思想是测量CRS或CSI-RS受到的干扰。
LTE Rel-11,终端的干扰测量均是基于干扰测量资源(interferencemeasurement resource,简称IMR)进行的。由于终端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准确度依赖于终端对干扰进行测量的准确度。因此。为了使终端能测量到与传输假设对应的干扰水平,LTE Rel-11版本引入了终端专属的IMR。网络设备可以为终端配置其专属的IMR。每个IMR占用一组资源(Resource Element,简称RE),网络设备控制这一组RE上的信号发送,使得终端在这一组RE上对干扰进行测量。
如图1所示,为两组IMR配置的实例。图1中的左侧A图为网络设备为第一小区在相应资源上配置的IMR的示意图,图1中的右侧B图为网络设备为第二小区在相应资源上配置的IMR的示意图。假设,在IMR1上,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都不发送信号,则终端在IMR1上接收到的信号即为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之外的干扰。类似的,终端可以在IMR2上估计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之外的干扰。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终端可为手机终端、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简称PC)终端、平板终端等。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2示例性示出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基于上述内容,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步骤202,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步骤203,终端向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由于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因此增加了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所依据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所确定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准确性,进一步由于确定出信道状态信息的准确度提高,从而可使网络依据更准确的信道状态信息在进行链路自适应时选择更合适的参数。
在上述步骤202之前,在上述步骤201之前或之后均可,终端需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消息,并进行配置,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方式一:
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干扰源基站的干扰测量参数。较佳的,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对应一个干扰源基站。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该干扰测量CSI-RS中的CSI-RS是指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CSI-RS。
方式二:
为终端配置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与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较佳的,还包括每个干扰测量CSI-RS与干扰源基站的对应关系。在此种方式中,每个干扰源基站可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该干扰测量CSI-RS中的CSI-RS是指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CSI-RS。
基于上述方式一或方式二,在步骤202中,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所述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由于方式一中的干扰测量参数或方式二中的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是由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因此该网络设备配置的信息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更能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
比如,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是针对该终端的干扰源基站的,从而可以结合步骤201中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和步骤202中基于干扰测量CSI-RS的测量结果来得到干扰信息,这样得到的干扰信息比现有技术更能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
进一步地,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比如可以是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干扰源基站的数据传输情况。因此,结合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基于干扰测量CSI-RS的干扰测量结果以及干扰源基站发送信号的相关矩阵所得到的干扰信息,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更为匹配。
上述方式二中的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可视为方式一中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下述例子中主要以方式一为基础进行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该对应关系将下述实施例中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的名词替换为方式二中的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具体实施中,如果配置了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则终端可使用配置的所有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通过高层信令或下行动态控制信令(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简称DCI)的方式指示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以及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较佳的,可以通过DCI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即通过DCI指示终端使用哪一组或哪几组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的测量和计算,或者可以描述为激活某一组或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当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时,可以通过DCI激活某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干扰测量CSI-RS。当一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时,可以通过DCI激活某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某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DCI指示终端不使用任何干扰测量参数,即不激活任何干扰测量参数。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用在IMR上测量到的干扰进行CSI的测量和计算,或在网络设备未配置IMR的情况下,终端可用测量到的干扰进行CSI的测量和计算。
干扰源基站可以是一个宏基站,或者一个低功率节点,如射频拉远设备(RemoteRadio Head,简称RRH),或者一个中继站点,干扰源基站也可以指多个宏基站,或者多个低功率节点,或者多个中继节点等,干扰源基站可以是多个宏基站与多个低功率节点的组合等。
干扰测量CSI-RS是以CSI-RS为例进行说明,也可以采用CRS,解调的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简称DMRS)等其他的测量导频信号,方法相同。
具体来说,可通过DCI比特来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比特位具体数值与所指示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的对应关系可以是预先约定好,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信令配置给终端。
下面举一些例子,详细说明如何通过DCI比特来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如何通过DCI比特来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
场景一:
假设为终端配置了4组干扰测量参数,在DCI中可用两个比特指示终端使用哪一组干扰测量参数进行计算,如表1所示,DCI中的比特位为00时,表示激活第一组干扰测量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01时,表示激活第二组干扰测量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0时,表示激活第三组干扰测量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1时,表示激活第四组干扰测量参数。
表1场景一中DCI解析
DCI比特 干扰测量参数
00 激活第一组干扰测量参数
01 激活第二组干扰测量参数
10 激活第三组干扰测量参数
11 激活第四组干扰测量参数
场景二:
假设为终端配置了3组干扰测量参数,在DCI中可用两个比特指示终端使用哪一组干扰测量参数进行计算,如表2所示,DCI中的比特位为00时,表示激活第一组干扰测量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01时,表示激活第二组干扰测量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0时,表示激活第三组干扰测量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1时,表示不激活任何一组干扰测量参数。
表2场景二中DCI解析
DCI比特 干扰测量参数
00 激活第一组干扰测量参数
01 激活第二组干扰测量参数
10 激活第三组干扰测量参数
11 不激活任何一组干扰测量参数
场景三:
也可以对已经分组的干扰测量参数进行进一步分组,通过DCI中的两个比特位指示多组干扰测量参数,或描述为激活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如表3所示。表3的例子中一共有8组干扰测量参数。如表3所示,DCI中的比特位为00时,表示激活第一组和第二组干扰测量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01时,表示激活第三组和第四组干扰测量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0时,表示激活第五组和第六组干扰测量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1时,表示激活第七组和第八组干扰测量参数。
表3场景三中DCI解析
DCI比特 干扰测量参数
00 激活第一组和第二组干扰测量参数
01 激活第三组和第四组干扰测量参数
10 激活第五组和第六组干扰测量参数
11 激活第七组和第八组干扰测量参数
场景四:
也可以对已经分组的干扰测量参数进行进一步分组,通过DCI中的两个比特位指示多组干扰测量参数,或描述为激活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如表4所示。表4的例子中一共有6组干扰测量参数。如表4所示,DCI中的比特位为00时,表示激活第一组和第二组干扰测量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01时,表示激活第三组和第四组干扰测量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0时,表示激活第五组和第六组干扰测量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1时,表示不激活任何一组干扰测量参数。
表4场景四中DCI解析
DCI比特 干扰测量参数
00 激活第一组和第二组干扰测量参数
01 激活第三组和第四组干扰测量参数
10 激活第五组和第六组干扰测量参数
11 不激活任何一组干扰测量参数
除了通过上述DCI指示位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在DCI中通过位图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位图中的每一位对应一组干扰测量参数,如果DCI中该比特为“1”,则终端需要用该组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否则不用。
通过DCI比特来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CSI-RS的方式如下:
如果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中配置了多个干扰测量CSI-RS,则可以通过DCI指示终端使用哪个或哪几个干扰测量CSI-RS进行干扰的测量和计算。假设通过DCI中的两个比特位指示出终端应使用第一组干扰测量参数。假设此时第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包括三个干扰测量CSI-RS,基于上述类似的方法,在DCI中用两个比特指示终端使用哪个干扰测量CSI-RS进行计算。例如,可通过DCI中的4个比特指示终端使用上述场景一中的第一组干扰测量参数终端的第一个干扰测量CSI-RS。具体例子与上述通过DCI比特来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除了通过上述DCI指示位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CSI-RS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在DCI中通过位图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CSI-RS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位图中的每一位对应一个干扰测量CSI-RS,如果DCI中该比特为“1”,则终端需要用该个干扰测量CSI-RS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否则不用。
通过DCI比特来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方式如下:
如果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中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配置了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可通过DCI指示终端使用哪个或哪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下面举一些例子,假设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四组干扰测量参数,第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包括三个干扰测量CSI-RS,假设此时网络设备已通过DCI中的两个比特位指示出终端应使用第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一个干扰测量CSI-RS。假设网络设备为该第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干扰测量CSI-RS对应配置了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DCI可再通过两个比特位来指示终端所使用的某个或某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场景五:
假设为终端配置了4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在DCI中可用两个比特指示终端使用哪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计算,如表5所示,DCI中的比特位为00时,表示激活第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01时,表示激活第二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0时,表示激活第三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1时,表示激活第四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表5场景五中DCI解析
DCI比特 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00 激活第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01 激活第二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10 激活第三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11 激活第四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场景六:
假设为终端配置了3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在DCI中可用两个比特指示终端使用哪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计算,如表6所示,DCI中的比特位为00时,表示激活第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01时,表示激活第二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0时,表示激活第三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1时,表示不激活任何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表6场景六中DCI解析
DCI比特 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00 激活第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01 激活第二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10 激活第三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11 不激活任何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场景七:
也可以对已经分好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进一步分类,通过DCI中的两个比特位指示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或描述为激活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如表7所示。表7的例子中一共有8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如表7所示,DCI中的比特位为00时,表示激活第一个和第二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01时,表示激活第三个和第四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0时,表示激活第五个和第六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1时,表示激活第七个和第八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表7场景七中DCI解析
DCI比特 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00 激活第一个和第二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01 激活第三个和第四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10 激活第五个和第六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11 激活第七个和第八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场景八:
也可以对已经分好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进一步分类,通过DCI中的两个比特位指示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或描述为激活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如表8所示。表8的例子中一共有6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如表8所示,DCI中的比特位为00时,表示激活第一个和第二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01时,表示激活第三个和第四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0时,表示激活第五个和第六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中的比特位为11时,表示不激活任何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表8场景八中DCI解析
除了通过上述DCI指示位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在DCI中通过位图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位图中的每一位对应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如果DCI中该比特为“1”,则终端需要用该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否则不用。
以上内容详细介绍了几种确定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方式。
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针对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干扰测量CSI-RS的配置信息,该干扰测量CSI-RS为从终端的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的配置信息包括该干扰测量CSI-RS的发送周期、子帧偏移、序列、功率等参数。
针对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或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终端在后续数据传输时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选自该预编码矩阵的集合。
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即协方差矩阵时,假设信号的相关矩阵用R表示,则R=E{xxH},其中,x为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如果干扰源基站采用预编码矩阵对发送数据进行预处理,则x=Ws,其中s=[s1,s2,…,sK],s是干扰源基站发送的源数据,W是干扰信号发送的预编码矩阵。如果E{ssH}=a I,其中I是单位阵,a是标量,则R=E{xxH}=aWWH。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表征干扰源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空间相关特性和/或信号强度,具体来说,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表征干扰源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空间相关特性或信号强度,或空间相关特性和信号强度,如相邻小区等的干扰信号方向和干扰信号强度。
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PMI是指预编码矩阵的索引,指向一个预先定义好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即码本,PMI与码本中的元素一一对应。因此预编码矩阵集合也可通过PMI集合的方式表示,为{PMI1,PMI2,…,PIMP}。较佳的,针对PMI集合中的每个PMI,基站可以为其配置一个加权因子,用于表征该PMI在后面的传输中会用到的概率,或者表征该PMI对应的传输的发送功率,或者在总发射功率中所占的比例。
通过上述内容的论述,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了干扰测量参数,或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了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以及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该步骤在终端进行干扰测量之前之后均可。
本发明实施例中假设终端先进行参数配置,之后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在LTE R8到LTE R10系统中,终端基于常规的CRS或CSI-RS进行干扰测量即可,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在LTE Rel-11系统,则网路设备为终端会配置其专属的IMR,终端在IMR上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存在协作基站时,终端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协作基站集合之外的干扰。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协作基站。
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与配对终端基于单小区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传输时,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终端的服务基站之外的干扰。配对终端为与该终端同在一个服务小区中,且配对终端与该终端所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服务基站。
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针对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述终端依据每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源基站到所述终端的信道矩阵。
具体来说,终端根据干扰测量CSI-RS测量从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干扰信道。较佳的,如果为终端配置了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则终端应分别根据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从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干扰信道,并进一步进行信道估计,估计出终端到干扰源基站的信道矩阵。
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述终端依据所述总干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所述总干扰为依据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得到的结果与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和。
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1)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M为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Xn,m,k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公式(1)中是基于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均包括M个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均对应K个干扰特征信号的情况,而当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的干扰测量CSI-RS的数量不同时,且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特征信号的数量也不同时,则适用下述公式(2)。
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2)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Xn,m,k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时,通过下述公式进行计算: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时,且假设网络设备仅为一个干扰源基站配置了对应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且该组干扰测量中仅包括一个干扰测量CSI-RS,且该干扰测量CSI-RS仅对应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3)为:
Z=Z0+GRGH…………(3)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G为依据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R为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GH为G的共轭转置矩阵。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时,且假设网络设备为多个干扰源基站配置干扰测量参数,且为每个干扰源基站对应配置一组干扰测量参数,则需多组干扰测量参数,且每组干扰测量中包括一个干扰测量CSI-RS,且该干扰测量CSI-RS仅对应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4)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组的总数量,Gn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R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为Gn的共轭转置矩阵。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时,且假设网络设备为一个干扰源基站配置干扰测量参数,且该干扰源基站对应配置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且该组干扰测量中仅包括一个干扰测量CSI-RS,且该干扰测量CSI-RS仅对应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5)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为依据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Rk为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第k个信号的相关矩阵,GH为G的共轭转置矩阵。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时,且假设网络设备为多个干扰源基站配置干扰测量参数,且每个干扰源基站对应配置多组干扰测量参数,且每组干扰测量中包括多个干扰测量CSI-RS,且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6)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M为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Rn,m,k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第k个信号的相关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公式(6)中是基于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均包括M个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均对应K个干扰特征信号的情况,而当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的干扰测量CSI-RS的数量不同时,且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特征信号的数量也不同时,则适用下述公式(7)。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时,且假设网络设备为多个干扰源基站配置干扰测量参数,且每个干扰源基站对应配置多组干扰测量参数,且每组干扰测量中包括多个干扰测量CSI-RS,且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7)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Rn,m,k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第k个信号的相关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在公式(6)中,当N为1,M为1,K为1时,则公式(6)可简化为公式(3);在公式(6)中,当N大于1,M为1,K为1时,则公式(6)可简化为公式(4);在公式(6)中,当N为1,M为1,K大于1时,则公式(6)可简化为公式(5)。
当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通过下述公式进行计算: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且假设网络设备仅为一个干扰源基站配置了对应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且该组干扰测量中仅包括一个干扰测量CSI-RS,且该干扰测量CSI-RS仅对应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8)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G为依据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W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p的共轭转置矩阵,GH为G的共轭转置矩阵。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基站基于预编码矩阵在后续数据传输中的可能会使用到的概率为每个预编码矩阵配置一个加权因子,且假设网络设备仅为一个干扰源基站配置了对应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且该组干扰测量中仅包括一个干扰测量CSI-RS,且该干扰测量CSI-RS仅对应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9)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G为依据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量,α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的加权因子,W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p的共轭转置矩阵,GH为G的共轭转置矩阵。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且假设网络设备为多个干扰源基站配置干扰测量参数,且为每个干扰源基站对应配置一组干扰测量参数,则需多组干扰测量参数,且每组干扰测量中包括一个干扰测量CSI-RS,且该干扰测量CSI-RS仅对应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10)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组的总数量,Gn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量,Wn,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n,p的共轭转置矩阵,为Gn的共轭转置矩阵。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基站基于预编码矩阵在后续数据传输中的可能会使用到的概率为每个预编码矩阵配置一个加权因子,且假设网络设备为多个干扰源基站配置干扰测量参数,且为每个干扰源基站对应配置一组干扰测量参数,则有多组干扰测量参数,且每组干扰测量中仅包括一个干扰测量CSI-RS,且该干扰测量CSI-RS仅对应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11)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为依据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αn,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的加权因子,Wn,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n,p的共轭转置矩阵,GH为G的共轭转置矩阵。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且假设网络设备为一个干扰源基站配置干扰测量参数,且该干扰源基站对应配置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且该组干扰测量中仅包括一个干扰测量CSI-RS,且该干扰测量CSI-RS对应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12)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为依据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Wk,p为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k,p的共轭转置矩阵,GH为G的共轭转置矩阵。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基站基于预编码矩阵在后续数据传输中的可能会使用到的概率为每个预编码矩阵配置一个加权因子,且假设网络设备为一个干扰源基站配置干扰测量参数,且该干扰源基站对应配置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且该组干扰测量中仅包括一个干扰测量CSI-RS,且该干扰测量CSI-RS仅对应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13)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为依据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αk,p为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的加权因子,Wk,p为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k,p的共轭转置矩阵,GH为G的共轭转置矩阵。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且假设网络设备为多个干扰源基站配置干扰测量参数,且每个干扰源基站对应配置多组干扰测量参数,且每组干扰测量中包括多个干扰测量CSI-RS,且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14)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M为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量,W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n,m,k,p的共轭转置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基站基于预编码矩阵在后续数据传输中的可能会使用到的概率为每个预编码矩阵配置一个加权因子,且假设网络设备为多个干扰源基站配置干扰测量参数,且每个干扰源基站对应配置多组干扰测量参数,且每组干扰测量中包括多个干扰测量CSI-RS,且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15)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M为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K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中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量,α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的加权因子,W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n,m,k,p的共轭转置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公式(14)中是基于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均包括M个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均对应K个干扰特征信号的情况,而当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的干扰测量CSI-RS的数量不同时,且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特征信号的数量也不同时,则适用下述公式(16)。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且假设网络设备仅为一个干扰源基站配置了对应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且该组干扰测量中仅包括一个干扰测量CSI-RS,且该干扰测量CSI-RS仅对应一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16)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量,W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n,m,k,p的共轭转置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公式(15)中是基于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均包括M个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均对应K个干扰特征信号的情况,而当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的干扰测量CSI-RS的数量不同时,且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特征信号的数量也不同时,则适用下述公式(17)。
当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基站基于预编码矩阵在后续数据传输中的可能会使用到的概率为每个预编码矩阵配置一个加权因子,且假设网络设备为多个干扰源基站配置干扰测量参数,且每个干扰源基站对应配置多组干扰测量参数,且每组干扰测量中包括多个干扰测量CSI-RS,且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则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17)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中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量,α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的加权因子,W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n,m,k,p的共轭转置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在公式(14)中,当N为1,M为1,K为1时,则公式(14)可简化为公式(8);在公式(14)中,当N大于1,M为1,K为1时,则公式(14)可简化为公式(10);在公式(14)中,当N为1,M为1,K大于1时,则公式(14)可简化为公式(12)。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在公式(15)中,当N为1,M为1,K为1时,则公式(15)可简化为公式(9);在公式(15)中,当N大于1,M为1,K为1时,则公式(15)可简化为公式(11);在公式(15)中,当N为1,M为1,K大于1时,则公式(15)可简化为公式(13)。
依据上述方式确定出总干扰之后,终端依据所述总干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并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信道状态信息中包括RI、CQI、PMI等信息。
除了上述实现方式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外几种实现方式如下:
另一种实现方式为,终端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依据该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接着依据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对已经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给网络设备。在该中实现方式中,依据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对已经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调整可以预先设定,如可根据干扰测量参数对初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中的CQI进行提升或者降低。
另一种实现方式为,建立信道状态信息和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干扰测量参数中的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之间的映射表格,通过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干扰测量CSI-RS、干扰信号特征参数通过表格确定出信道状态信息,之后将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给网络设备。
具体实施中,CSI进程是LTE Rel-11引入的概念。一个CSI进程对应一个传输假设的CSI。传输假设包括信号假设和干扰假设两个部分,因此一个CSI进程与一个CSI-RS和一个IMR相关联。信号假设基于CSI-RS测量得到,干扰假设基于IMR测量得到。基于本发明中的方法,一个CSI进程的定义可以修改成与一个CSI-RS和一个IMR关联,并且与一组或者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关联。该CSI进程的CSI测量和计算可以基于前面所介绍的方法完成。
通过上述对确定信道状态信息的各种实现方式的描述可以看出,由于干扰测量参数,或者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是由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因此该网络设备配置的信息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更能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
比如,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是针对该终端的干扰源基站的(如前所述,当终端存在协作基站时,终端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协作基站集合之外的干扰,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协作基站;当终端与配对终端基于单小区MIMO传输时,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终端的服务基站之外的干扰,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服务基站),因此可结合步骤201中的初始测量配置来确定步骤202中的干扰测量CSI-RS所针对的干扰源基站,从而可以结合步骤201中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和步骤202中基于干扰测量CSI-RS的测量结果来得到干扰信息,这样得到的干扰信息比现有技术更能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
进一步地,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比如可以是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干扰源基站的数据传输情况。因此,结合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基于干扰测量CSI-RS的干扰测量结果以及干扰源基站发送信号的相关矩阵所得到的干扰信息,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更为匹配。
现举两个例子,用以进一步阐述上述方法。
例子一:
假设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多点协作传输场景下时,即存在多个协作小区。假设终端的服务小区为第一小区,协作小区集合中包括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网络设备为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分别配置IMR1。则当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分别在IMR1上进行静默时,终端在IMR1上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即为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之外的干扰,即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协作基站集合之外的基站产生的干扰。
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一组干扰测量参数,该干扰测量参数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第二小区的基站。该干扰测量参数中的干扰测量CSI-RS中的干扰测量CSI-RS为第二小区的基站所发送的干扰测量CSI-RS。该干扰测量参数中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为第二小区的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
此时,终端在IMR1中测量得到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之外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依据干扰测量参数得到第二小区对该终端所产生的干扰,将该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与第二小区对该终端所产生的干扰相加,即得到第一小区之外的所有其它小区产生的总干扰。
第一小区基于总干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并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例子二:
假设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单小区多用户MIMO传输场景时,假设第一小区为该终端的服务小区,在该服务小区中存在该终端的配对终端,即配对终端与该终端在服务小区内占用相同的时频资源。网络为终端配置IMR2,服务小区在IMR2上进行静默。终端在IMR2上测量得到的干扰即为服务小区之外的其它小区产生的初始干扰。
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一组干扰测量参数,该干扰测量参数中的干扰测量CSI-RS为服务小区发送的干扰测量CSI-RS,该干扰测量参数中的干扰信号的相关矩阵为服务基站对该终端的配对终端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终端基于干扰测量参数计算出的干扰为配对终端的信号对终端所产生的干扰。
将该服务小区之外的其它小区产生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与配对终端对终端所产生的干扰相加,结果即为终端所受到的总干扰。
服务小区基于总干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并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所述终端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由于干扰测量参数是由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因此该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可以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因此,终端依据该干扰测量参数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更为匹配,如此,终端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后,进一步结合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信息,确定出信道状态信息并上报,从而提高了终端测量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的匹配度,进一步使网络在进行链路自适应时选择更合适的参数。
图3示例性示出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基于相同构思,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干扰测量参数;
步骤302,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是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由于干扰测量参数是由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因此该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可以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因此,终端依据该干扰测量参数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更为匹配。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可包括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方式一: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的配置信息包括干扰测量参数。较佳的,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对应一个干扰源基站。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该干扰测量CSI-RS中的CSI-RS是指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CSI-RS。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是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方式二:
网络设备所发送的配置信息仅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与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较佳的,还包括每个干扰测量CSI-RS与干扰源基站的对应关系。在此种方式中,每个干扰源基站可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该干扰测量CSI-RS中的CSI-RS是指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CSI-RS。此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参考信号干扰测量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所述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是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上述方式二中的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可视为方式一中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下述例子中主要以方式一为基础进行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该对应关系将下述实施例中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的名词替换为方式二中的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具体实施中,如果配置了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则终端可使用配置的所有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通过高层信令或下行动态控制信令(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简称DCI)的方式指示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以及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较佳的,可以通过DCI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即通过DCI指示终端使用哪一组或哪几组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的测量和计算,或者可以描述为激活某一组或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当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时,可以通过DCI激活某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干扰测量CSI-RS。当一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时,可以通过DCI激活某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某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DCI指示终端不使用任何干扰测量参数,即不激活任何干扰测量参数。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用在IMR上测量到的干扰进行CSI的测量和计算,或在网络设备未配置IMR的情况下,终端可用测量到的干扰进行CSI的测量和计算。
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具体来说,可通过DCI比特来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比特位具体数值与所指示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的对应关系可以是预先约定好,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信令配置给终端。具体示例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除了通过上述DCI指示位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在DCI中通过位图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
以上内容详细介绍了几种确定网络设备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方式。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出所述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以及针对指示出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指示出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针对指示出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指示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针对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干扰测量CSI-RS的配置信息,该干扰测量CSI-RS为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的配置信息包括该干扰测量CSI-RS的发送周期、子帧偏移、序列、功率等参数。
针对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或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终端在后续数据传输时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选自该预编码矩阵的集合。
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即协方差矩阵时,假设信号的相关矩阵用R表示,则R=E{xxH},其中,x为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如果干扰源基站采用预编码矩阵对发送数据进行预处理,则x=Ws,其中s=[s1,s2,…,sK],s是干扰源基站发送的源数据,W是干扰信号发送的预编码矩阵。如果E{ssH}=a I,其中I是单位阵,a是标量,则R=E{xxH}=aWWH。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表征干扰源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空间相关特性和/或信号强度,如相邻小区等的干扰信号方向和干扰信号强度。
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PMI是指预编码矩阵的索引,指向一个预先定义好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即码本,PMI与码本中的元素一一对应。因此预编码矩阵集合也可通过PMI集合的方式表示,为{PMI1,PMI2,…,PIMP}。较佳的,针对PMI集合中的每个PMI,基站可以为其配置一个加权因子,用于表征该PMI在后面的传输中会用到的概率,或者表征该PMI对应的传输的发送功率,或者在总发射功率中所占的比例。
通过上述内容的论述,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了干扰测量参数,或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了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以及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该步骤在终端进行干扰测量之前之后均可。
本发明实施例中假设终端先进行参数配置,之后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在LTE R8到LTE R10系统中,终端基于常规的CRS或CSI-RS进行干扰测量即可,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在LTE Rel-11系统,则网路设备为终端会配置其专属的IMR,终端在IMR上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存在协作基站时,终端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协作基站集合之外的干扰。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协作基站。
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与配对终端基于单小区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传输时,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终端的服务基站之外的干扰。配对终端为与该终端同在一个服务小区中,且配对终端与该终端所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服务基站。
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针对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述终端依据每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源基站到所述终端的信道矩阵。
具体来说,终端根据干扰测量CSI-RS测量从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干扰信道。较佳的,如果为终端配置了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则终端应分别根据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从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干扰信道,并进一步进行信道估计,估计出终端到干扰源基站的信道矩阵。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所述终端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由于干扰测量参数是由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因此该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可以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因此,终端依据该干扰测量参数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更为匹配,如此,终端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后,进一步结合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信息,确定出信道状态信息并上报,从而提高了终端测量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的匹配度,进一步使网络在进行链路自适应时选择更合适的参数。
图4示例性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基于相同的构思,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测量模块401、确定模块402、上报模块403:
测量模块401,用于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确定模块402,用于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上报模块403,用于向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由于干扰测量参数是由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因此该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可以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因此,终端依据该干扰测量参数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更为匹配。
终端的确定模块402具体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方式一:
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干扰源基站的干扰测量参数。较佳的,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对应一个干扰源基站。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该干扰测量CSI-RS中的CSI-RS是指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CSI-RS。
确定模块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方式二:
直接为终端配置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与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较佳的,还包括每个干扰测量CSI-RS与干扰源基站的对应关系。在此种方式中,每个干扰源基站可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该干扰测量CSI-RS中的CSI-RS是指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CSI-RS。此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参考信号干扰测量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所述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确定模块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参考信号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上述方式二中的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可视为方式一中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下述例子中主要以方式一为基础进行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该对应关系将下述实施例中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的名词替换为方式二中的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具体实施中,如果配置了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则终端可使用配置的所有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通过高层信令或DCI的方式指示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以及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较佳的,可以通过DCI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即通过DCI指示终端使用哪一组或哪几组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的测量和计算,或者可以描述为激活某一组或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当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时,可以通过DCI激活某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干扰测量CSI-RS。当一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时,可以通过DCI激活某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某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DCI指示终端不使用任何干扰测量参数,即不激活任何干扰测量参数。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用在IMR上测量到的干扰进行CSI的测量和计算,或在网络设备未配置IMR的情况下,终端可用测量到的干扰进行CSI的测量和计算。
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具体来说,可通过DCI比特来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比特位具体数值与所指示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的对应关系可以是预先约定好,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信令配置给终端。具体示例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除了通过上述DCI指示位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在DCI中通过位图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
以上内容详细介绍了几种确定网络设备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方式。
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针对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干扰测量CSI-RS的配置信息,该干扰测量CSI-RS为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的配置信息包括该干扰测量CSI-RS的发送周期、子帧偏移、序列、功率等参数。
针对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或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终端在后续数据传输时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选自该预编码矩阵的集合。
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即协方差矩阵时,假设信号的相关矩阵用R表示,则R=E{xxH},其中,x为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如果干扰源基站采用预编码矩阵对发送数据进行预处理,则x=Ws,其中s=[s1,s2,…,sK],s是干扰源基站发送的源数据,W是干扰信号发送的预编码矩阵。如果E{ssH}=a I,其中I是单位阵,a是标量,则R=E{xxH}=aWWH。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表征干扰源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空间相关特性和/或信号强度,如相邻小区等的干扰信号方向和干扰信号强度。
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PMI是指预编码矩阵的索引,指向一个预先定义好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即码本,PMI与码本中的元素一一对应。因此预编码矩阵集合也可通过PMI集合的方式表示,为{PMI1,PMI2,…,PIMP}。较佳的,针对PMI集合中的每个PMI,基站可以为其配置一个加权因子,用于表征该PMI在后面的传输中会用到的概率,或者表征该PMI对应的传输的发送功率,或者在总发射功率中所占的比例。
通过上述内容的论述,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了干扰测量参数,或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了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以及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该步骤在终端进行干扰测量之前之后均可。
本发明实施例中假设终端先进行参数配置,之后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在LTE R8到LTE R10系统中,终端基于常规的CRS或CSI-RS进行干扰测量即可,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在LTE Rel-11系统,则网路设备为终端会配置其专属的IMR,终端在IMR上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存在协作基站时,终端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协作基站集合之外的干扰。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协作基站。
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与配对终端基于单小区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传输时,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终端的服务基站之外的干扰。配对终端为与该终端同在一个服务小区中,且配对终端与该终端所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服务基站。
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针对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述终端依据每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源基站到所述终端的信道矩阵。
具体来说,终端根据干扰测量CSI-RS测量从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干扰信道。较佳的,如果为终端配置了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则终端应分别根据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从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干扰信道,并进一步进行信道估计,估计出终端到干扰源基站的信道矩阵。
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述终端依据所述总干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所述总干扰为依据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得到的结果与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和。
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前述公式(1)至公式(17),在此不再赘述。
依据上述方式确定出总干扰之后,终端依据所述总干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并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信道状态信息中包括RI、CQI、PMI等信息。
除了上述实现方式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外几种实现方式如下:
另一种实现方式为,终端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依据该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接着依据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对已经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给网络设备。在该中实现方式中,依据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对已经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调整可以预先设定,如可根据干扰测量参数对初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中的CQI进行提升或者降低。
另一种实现方式为,建立信道状态信息和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干扰测量参数中的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之间的映射表格,通过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干扰测量CSI-RS、干扰信号特征参数通过表格确定出信道状态信息,之后将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给网络设备。
具体实施中,CSI进程是LTE Rel-11引入的概念。一个CSI进程对应一个传输假设的CSI。传输假设包括信号假设和干扰假设两个部分,因此一个CSI进程与一个CSI-RS和一个IMR相关联。信号假设基于CSI-RS测量得到,干扰假设基于IMR测量得到。基于本发明中的方法,一个CSI进程的定义可以修改成与一个CSI-RS和一个IMR关联,并且与一组或者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关联。该CSI进程的CSI测量和计算可以基于前面所介绍的方法完成。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所述终端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由于干扰测量参数是由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因此该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可以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因此,终端依据该干扰测量参数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更为匹配,如此,终端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后,进一步结合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信息,确定出信道状态信息并上报,从而提高了终端测量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的匹配度,进一步使网络在进行链路自适应时选择更合适的参数。
图5示例性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基于相同的构思,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发送模块501、接收模块502:
发送模块501,用于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干扰测量参数;
接收模块502,用于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是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由于干扰测量参数是由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因此该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可以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因此,终端依据该干扰测量参数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更为匹配。
网络设备通过发送模块501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可包括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方式一: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的配置信息包括干扰测量参数。较佳的,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对应一个干扰源基站。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该干扰测量CSI-RS中的CSI-RS是指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CSI-RS。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是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方式二:
网络设备所发送的配置信息仅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与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较佳的,还包括每个干扰测量CSI-RS与干扰源基站的对应关系。在此种方式中,每个干扰源基站可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该干扰测量CSI-RS中的CSI-RS是指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CSI-RS。此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参考信号干扰测量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所述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是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上述方式二中的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可视为方式一中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下述例子中主要以方式一为基础进行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该对应关系将下述实施例中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的名词替换为方式二中的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具体实施中,如果配置了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则终端可使用配置的所有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通过高层信令或下行动态控制信令(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简称DCI)的方式指示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以及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较佳的,可以通过DCI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即通过DCI指示终端使用哪一组或哪几组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的测量和计算,或者可以描述为激活某一组或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当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时,可以通过DCI激活某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干扰测量CSI-RS。当一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时,可以通过DCI激活某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某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DCI指示终端不使用任何干扰测量参数,即不激活任何干扰测量参数。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用在IMR上测量到的干扰进行CSI的测量和计算,或在网络设备未配置IMR的情况下,终端可用测量到的干扰进行CSI的测量和计算。
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具体来说,可通过DCI比特来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比特位具体数值与所指示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的对应关系可以是预先约定好,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信令配置给终端。具体示例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除了通过上述DCI指示位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在DCI中通过位图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
以上内容详细介绍了几种确定网络设备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方式。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出所述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以及针对指示出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指示出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针对指示出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指示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针对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干扰测量CSI-RS的配置信息,该干扰测量CSI-RS为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的配置信息包括该干扰测量CSI-RS的发送周期、子帧偏移、序列、功率等参数。
针对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或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终端在后续数据传输时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选自该预编码矩阵的集合。
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即协方差矩阵时,假设信号的相关矩阵用R表示,则R=E{xxH},其中,x为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如果干扰源基站采用预编码矩阵对发送数据进行预处理,则x=Ws,其中s=[s1,s2,…,sK],s是干扰源基站发送的源数据,W是干扰信号发送的预编码矩阵。如果E{ssH}=a I,其中I是单位阵,a是标量,则R=E{xxH}=aWWH。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表征干扰源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空间相关特性和/或信号强度,如相邻小区等的干扰信号方向和干扰信号强度。
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PMI是指预编码矩阵的索引,指向一个预先定义好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即码本,PMI与码本中的元素一一对应。因此预编码矩阵集合也可通过PMI集合的方式表示,为{PMI1,PMI2,…,PIMP}。较佳的,针对PMI集合中的每个PMI,基站可以为其配置一个加权因子,用于表征该PMI在后面的传输中会用到的概率,或者表征该PMI对应的传输的发送功率,或者在总发射功率中所占的比例。
通过上述内容的论述,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了干扰测量参数,或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了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以及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该步骤在终端进行干扰测量之前之后均可。
本发明实施例中假设终端先进行参数配置,之后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在LTE R8到LTE R10系统中,终端基于常规的CRS或CSI-RS进行干扰测量即可,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在LTE Rel-11系统,则网路设备为终端会配置其专属的IMR,终端在IMR上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存在协作基站时,终端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协作基站集合之外的干扰。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协作基站。
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与配对终端基于单小区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传输时,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终端的服务基站之外的干扰。配对终端为与该终端同在一个服务小区中,且配对终端与该终端所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服务基站。
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针对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述终端依据每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源基站到所述终端的信道矩阵。
具体来说,终端根据干扰测量CSI-RS测量从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干扰信道。较佳的,如果为终端配置了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则终端应分别根据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从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干扰信道,并进一步进行信道估计,估计出终端到干扰源基站的信道矩阵。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所述终端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由于干扰测量参数是由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因此该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可以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因此,终端依据该干扰测量参数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更为匹配,如此,终端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后,进一步结合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信息,确定出信道状态信息并上报,从而提高了终端测量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的匹配度,进一步使网络在进行链路自适应时选择更合适的参数。
图6示例性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基于相同的构思,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601、收发机602、存储器603。
处理器601用于读取存储器603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收发机602用于在处理器601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比如,用于向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其中,在图6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6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603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6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处理器6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603可以存储器603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终端的处理器601具体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方式一:
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干扰源基站的干扰测量参数。较佳的,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对应一个干扰源基站。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该干扰测量CSI-RS中的CSI-RS是指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CSI-RS。
终端的处理器601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方式二:
直接为终端配置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与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较佳的,还包括每个干扰测量CSI-RS与干扰源基站的对应关系。在此种方式中,每个干扰源基站可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该干扰测量CSI-RS中的CSI-RS是指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CSI-RS。此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参考信号干扰测量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所述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终端的处理器601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参考信号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上述方式二中的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可视为方式一中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下述例子中主要以方式一为基础进行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该对应关系将下述实施例中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的名词替换为方式二中的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具体实施中,如果配置了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则终端可使用配置的所有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通过高层信令或DCI的方式指示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以及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较佳的,可以通过DCI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即通过DCI指示终端使用哪一组或哪几组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的测量和计算,或者可以描述为激活某一组或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当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时,可以通过DCI激活某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干扰测量CSI-RS。当一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时,可以通过DCI激活某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某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DCI指示终端不使用任何干扰测量参数,即不激活任何干扰测量参数。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用在IMR上测量到的干扰进行CSI的测量和计算,或在网络设备未配置IMR的情况下,终端可用测量到的干扰进行CSI的测量和计算。
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具体来说,可通过DCI比特来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比特位具体数值与所指示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的对应关系可以是预先约定好,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信令配置给终端。具体示例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除了通过上述DCI指示位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在DCI中通过位图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
以上内容详细介绍了几种确定网络设备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方式。
终端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针对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干扰测量CSI-RS的配置信息,该干扰测量CSI-RS为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的配置信息包括该干扰测量CSI-RS的发送周期、子帧偏移、序列、功率等参数。
针对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或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终端在后续数据传输时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选自该预编码矩阵的集合。
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即协方差矩阵时,假设信号的相关矩阵用R表示,则R=E{xxH},其中,x为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如果干扰源基站采用预编码矩阵对发送数据进行预处理,则x=Ws,其中s=[s1,s2,…,sK],s是干扰源基站发送的源数据,W是干扰信号发送的预编码矩阵。如果E{ssH}=a I,其中I是单位阵,a是标量,则R=E{xxH}=aWWH。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表征干扰源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空间相关特性和/或信号强度,如相邻小区等的干扰信号方向和干扰信号强度。
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PMI是指预编码矩阵的索引,指向一个预先定义好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即码本,PMI与码本中的元素一一对应。因此预编码矩阵集合也可通过PMI集合的方式表示,为{PMI1,PMI2,…,PIMP}。较佳的,针对PMI集合中的每个PMI,基站可以为其配置一个加权因子,用于表征该PMI在后面的传输中会用到的概率,或者表征该PMI对应的传输的发送功率,或者在总发射功率中所占的比例。
通过上述内容的论述,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了干扰测量参数,或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了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以及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该步骤在终端进行干扰测量之前之后均可。
本发明实施例中假设终端先进行参数配置,之后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在LTE R8到LTE R10系统中,终端基于常规的CRS或CSI-RS进行干扰测量即可,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在LTE Rel-11系统,则网路设备为终端会配置其专属的IMR,终端在IMR上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存在协作基站时,终端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协作基站集合之外的干扰。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协作基站。
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与配对终端基于单小区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传输时,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终端的服务基站之外的干扰。配对终端为与该终端同在一个服务小区中,且配对终端与该终端所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服务基站。
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针对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述终端依据每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源基站到所述终端的信道矩阵。
具体来说,终端根据干扰测量CSI-RS测量从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干扰信道。较佳的,如果为终端配置了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则终端应分别根据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从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干扰信道,并进一步进行信道估计,估计出终端到干扰源基站的信道矩阵。
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述终端依据所述总干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所述总干扰为依据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得到的结果与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和。
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前述公式(1)至公式(17),在此不再赘述。
依据上述方式确定出总干扰之后,终端依据所述总干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并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信道状态信息中包括RI、CQI、PMI等信息。
除了上述实现方式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外几种实现方式如下:
另一种实现方式为,终端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依据该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接着依据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对已经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给网络设备。在该中实现方式中,依据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对已经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调整可以预先设定,如可根据干扰测量参数对初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中的CQI进行提升或者降低。
另一种实现方式为,建立信道状态信息和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干扰测量参数中的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之间的映射表格,通过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干扰测量CSI-RS、干扰信号特征参数通过表格确定出信道状态信息,之后将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给网络设备。
具体实施中,CSI进程是LTE Rel-11引入的概念。一个CSI进程对应一个传输假设的CSI。传输假设包括信号假设和干扰假设两个部分,因此一个CSI进程与一个CSI-RS和一个IMR相关联。信号假设基于CSI-RS测量得到,干扰假设基于IMR测量得到。基于本发明中的方法,一个CSI进程的定义可以修改成与一个CSI-RS和一个IMR关联,并且与一组或者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关联。该CSI进程的CSI测量和计算可以基于前面所介绍的方法完成。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所述终端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由于干扰测量参数是由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因此该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可以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因此,终端依据该干扰测量参数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更为匹配,如此,终端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后,进一步结合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信息,确定出信道状态信息并上报,从而提高了终端测量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的匹配度,进一步使网络在进行链路自适应时选择更合适的参数。
图7示例性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基于相同的构思,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701、收发机702、存储器703。
处理器1用于读取存储器603中的程序,执行下列过程:
通过收发机702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干扰测量参数;
通过收发机702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是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收发机702用于在处理器701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其中,在图7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7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703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7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处理器7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703可以存储器703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网络设备通过收发器701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可包括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方式一: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的配置信息包括干扰测量参数。较佳的,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对应一个干扰源基站。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该干扰测量CSI-RS中的CSI-RS是指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CSI-RS。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是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方式二:
网络设备所发送的配置信息仅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与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较佳的,还包括每个干扰测量CSI-RS与干扰源基站的对应关系。在此种方式中,每个干扰源基站可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该干扰测量CSI-RS中的CSI-RS是指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CSI-RS。此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测量参考信号干扰测量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所述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是终端根据初始干扰测量结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上述方式二中的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可视为方式一中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下述例子中主要以方式一为基础进行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该对应关系将下述实施例中的一组干扰测量参数的名词替换为方式二中的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每个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具体实施中,如果配置了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则终端可使用配置的所有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通过高层信令或下行动态控制信令(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简称DCI)的方式指示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以及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较佳的,可以通过DCI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即通过DCI指示终端使用哪一组或哪几组干扰测量参数进行干扰的测量和计算,或者可以描述为激活某一组或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当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时,可以通过DCI激活某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干扰测量CSI-RS。当一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时,可以通过DCI激活某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某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DCI指示终端不使用任何干扰测量参数,即不激活任何干扰测量参数。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用在IMR上测量到的干扰进行CSI的测量和计算,或在网络设备未配置IMR的情况下,终端可用测量到的干扰进行CSI的测量和计算。
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具体来说,可通过DCI比特来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DCI比特位具体数值与所指示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的对应关系可以是预先约定好,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通过信令配置给终端。具体示例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中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除了通过上述DCI指示位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也可在DCI中通过位图的方式指示终端使用哪些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进行干扰测量和计算。
以上内容详细介绍了几种确定网络设备指示终端所需使用的干扰测量参数、干扰测量CSI-RS,以及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方式。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出所述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以及针对指示出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指示出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以及针对指示出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指示出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针对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每个干扰源基站所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CSI-RS,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干扰测量CSI-RS的配置信息,该干扰测量CSI-RS为从一个干扰源基站上发出的干扰测量CSI-RS。每个干扰测量CSI-RS的配置信息包括该干扰测量CSI-RS的发送周期、子帧偏移、序列、功率等参数。
针对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或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终端在后续数据传输时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选自该预编码矩阵的集合。
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即协方差矩阵时,假设信号的相关矩阵用R表示,则R=E{xxH},其中,x为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如果干扰源基站采用预编码矩阵对发送数据进行预处理,则x=Ws,其中s=[s1,s2,…,sK],s是干扰源基站发送的源数据,W是干扰信号发送的预编码矩阵。如果E{ssH}=a I,其中I是单位阵,a是标量,则R=E{xxH}=aWWH。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表征干扰源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空间相关特性和/或信号强度,如相邻小区等的干扰信号方向和干扰信号强度。
每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预编码矩阵集合为{W1,W2,…,WP}。PMI是指预编码矩阵的索引,指向一个预先定义好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即码本,PMI与码本中的元素一一对应。因此预编码矩阵集合也可通过PMI集合的方式表示,为{PMI1,PMI2,…,PIMP}。较佳的,针对PMI集合中的每个PMI,基站可以为其配置一个加权因子,用于表征该PMI在后面的传输中会用到的概率,或者表征该PMI对应的传输的发送功率,或者在总发射功率中所占的比例。
通过上述内容的论述,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了干扰测量参数,或网络设备为终端配置了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以及干扰测量CSI-RS和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对应关系。该步骤在终端进行干扰测量之前之后均可。
本发明实施例中假设终端先进行参数配置,之后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在LTE R8到LTE R10系统中,终端基于常规的CRS或CSI-RS进行干扰测量即可,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在LTE Rel-11系统,则网路设备为终端会配置其专属的IMR,终端在IMR上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存在协作基站时,终端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协作基站集合之外的干扰。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协作基站。
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终端与配对终端基于单小区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传输时,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的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终端的服务基站之外的干扰。配对终端为与该终端同在一个服务小区中,且配对终端与该终端所占用的时频资源相同。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终端的服务基站。
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针对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述终端依据每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源基站到所述终端的信道矩阵。
具体来说,终端根据干扰测量CSI-RS测量从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干扰信道。较佳的,如果为终端配置了多组干扰测量参数,则终端应分别根据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从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干扰信道,并进一步进行信道估计,估计出终端到干扰源基站的信道矩阵。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所述终端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由于干扰测量参数是由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因此该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可以反映干扰信息的实际发生情况,因此,终端依据该干扰测量参数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更为匹配,如此,终端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后,进一步结合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信息,确定出信道状态信息并上报,从而提高了终端测量得到的干扰信息与实际传输时的干扰信息的匹配度,进一步使网络在进行链路自适应时选择更合适的参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设备。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设备的制造品,该指令设备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9)

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述干扰测量CSI-RS由网络设备配置;
所述终端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
其中,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具体包括:
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干扰测量CSI-RS测量所述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源基站到所述终端的信道矩阵;
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
所述终端依据所述总干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总干扰为依据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得到的结果与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对应一个干扰源基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表征干扰源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空间相关特性和/或信号强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
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或
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
所述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所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所述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Xn,m,k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时,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Rn,m,k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第k个信号的相关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量,W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n,m,k,p的共轭转置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所述终端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中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量,α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的加权因子,W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n,m,k,p的共轭转置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的服务基站存在协作基站时,所述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协作基站集合之外的干扰;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所述终端的服务基站的协作基站;或者
所述终端与配对终端基于单小区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时,所述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为所述终端的服务基站之外的干扰;网络设备所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为所述终端的服务基站。
1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干扰测量参数,其中,所述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述干扰测量CSI-RS由网络设备配置;
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是所述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为所述终端配置干扰测量资源IMR,所述IMR用于使所述终端在干扰测量资源IMR上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对应一个干扰源基站。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表征干扰源基站所发送信号的空间相关特性和/或信号强度。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
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或
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
所述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所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所述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17.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量模块,用于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述干扰测量CSI-RS由网络设备配置;
上报模块,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上报确定出的信道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依据所述干扰测量CSI-RS测量所述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干扰源基站到所述终端的信道矩阵;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并依据所述总干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总干扰为依据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得到的结果与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和。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模块,具体用于:
在干扰测量资源IMR上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对应一个干扰源基站。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收模块,还用于: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
所述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所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所述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Xn,m,k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信号的相关矩阵时,所述确定模块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Rn,m,k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所发送的第k个信号的相关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所述确定模块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量,W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n,m,k,p的共轭转置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包括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时,所述确定模块依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所述信道矩阵和所述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确定总干扰所依据的公式为:
其中,Z为总干扰,Z0为初始干扰测量结果,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号,取值范围为[1,N],N为干扰测量参数的组的总数量,m为干扰测量CSI-RS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Mn],Mn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干扰测量CSI-RS的总数量,k为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Kn,m],Kn,m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干扰信号特征参数的总数量,Gn,m为依据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测量的干扰源基站到终端的信道矩阵,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的索引号,取值范围为[1,P],P为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集合中的预编码矩阵的总数量,α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Wn,m,k,p为第n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第m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第k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对应的干扰源基站进行数据传输使用的第p个预编码矩阵,为Wn,m,k,p的共轭转置矩阵,为Gn,m的共轭转置矩阵。
26.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干扰测量参数,其中,所述干扰测量参数为一组或多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包括一个或多个干扰测量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以及每个干扰测量CSI-RS对应的一个或多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所述干扰测量CSI-RS由网络设备配置;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是所述终端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之后所述终端根据所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以及网络网络设备配置的干扰测量参数,确定信道状态信息之后上报的。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置模块,用于:
为所述终端配置干扰测量资源IMR,所述IMR用于使所述终端在干扰测量资源IMR上进行干扰测量,得到初始干扰测量结果。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干扰测量参数对应一个干扰源基站。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
所述网络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出以下内容中的一项或几项:
所述终端所使用的一组或几组干扰测量参数、所述终端所使用的每组干扰测量参数中的一个或几个干扰测量CSI-RS、所述终端所使用的每个干扰测量CSI-RS所对应的一个或几个干扰信号特征参数。
CN201410654785.4A 2014-11-17 2014-11-17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Active CN1056809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54785.4A CN105680999B (zh) 2014-11-17 2014-11-17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PCT/CN2015/090928 WO2016078478A1 (zh) 2014-11-17 2015-09-28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信道状态信息获取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US15/527,311 US10419094B2 (en) 2014-11-17 2015-09-28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metho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device
EP15861268.9A EP3223447A4 (en) 2014-11-17 2015-09-28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metho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54785.4A CN105680999B (zh) 2014-11-17 2014-11-17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80999A CN105680999A (zh) 2016-06-15
CN105680999B true CN105680999B (zh) 2019-05-21

Family

ID=56013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54785.4A Active CN105680999B (zh) 2014-11-17 2014-11-17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19094B2 (zh)
EP (1) EP3223447A4 (zh)
CN (1) CN105680999B (zh)
WO (1) WO20160784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12744A1 (en) * 2015-12-21 2017-06-29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orporated Improved joint fountain coding and network coding for loss-tolerant information spreading
CN108092740B (zh) 2017-05-05 2022-10-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参数配置方法及装置、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8809454B (zh) * 2017-05-05 2020-06-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干扰测量方法和设备
CN109151886B (zh) * 2017-06-16 2021-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上报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9391404B (zh) * 2017-08-10 2021-02-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csi的反馈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14696928A (zh) * 2017-09-29 2022-07-0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测量方法、用户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US11025388B2 (en) 2017-10-10 2021-06-0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 signaling
WO2019213919A1 (zh) * 2018-05-10 2019-11-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确定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30246791A1 (en) * 2019-10-24 2023-08-03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and related intelligent network management
CN117998460A (zh) * 2022-11-04 2024-05-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道信息的上报和接收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9124A (zh) * 2011-04-22 2011-08-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点协作传输下的干扰测量方法及设备
WO2013085331A1 (ko) * 2011-12-07 2013-06-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을 측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3391126A (zh) * 2012-05-11 2013-11-1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子带信道信息的周期反馈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3169196A1 (en) * 2012-05-11 2013-11-1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csi report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14955B1 (en) * 1999-03-23 2002-07-02 Innovative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Distributed topology lear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networks
FI107675B (fi) * 1999-07-05 2001-09-14 Nokia Networks Oy Menetelmä käyttäjälle osoitetun informaation tunnistamiseksi kommunikaatiojärjestelmässä ja kommunikaatiojärjestelmä
CN102474408B (zh) * 2009-08-18 2015-08-26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移动网络中操作无线电站的方法
CN102300244B (zh) * 2011-07-15 2019-02-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测量参考信息的通知方法、干扰测量方法及装置
GB2493224B (en) * 2011-11-07 2013-07-03 Renesas Mobile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3220088B (zh) * 2012-01-20 2018-06-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干扰抵消的方法、终端和基站
WO2013173765A1 (en) * 2012-05-17 2013-11-21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Calculating and reporting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US20140045510A1 (en) * 2012-07-25 2014-02-13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CoMP)
DE112013001872B4 (de) * 2012-08-28 2021-08-12 Lg Electronics Inc.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CSI-Rückmeldung in einem drahtlosen Kommunikationssystem
CN103840907B (zh) * 2012-11-20 2018-06-0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导频信号和信号测量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9124A (zh) * 2011-04-22 2011-08-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多点协作传输下的干扰测量方法及设备
WO2013085331A1 (ko) * 2011-12-07 2013-06-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을 측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3391126A (zh) * 2012-05-11 2013-11-1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子带信道信息的周期反馈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3169196A1 (en) * 2012-05-11 2013-11-1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csi report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80999A (zh) 2016-06-15
US20170338878A1 (en) 2017-11-23
WO2016078478A1 (zh) 2016-05-26
US10419094B2 (en) 2019-09-17
EP3223447A1 (en) 2017-09-27
EP3223447A4 (en) 2017-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80999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WO2021254305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342912B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432479B (zh) 传输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4380649B9 (zh) 用于csi报告的方法和布置
CN105991231B (zh) 获取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及装置
CN103782558B (zh) 用于发送和接收量化质量反馈的设备
CN103688474B (zh) 通信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9143951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communication between base-station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CN104025470B (zh) 报告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20140056272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report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US20160227430A1 (en) Configuration of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hypotheses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RU2495530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остроения кодовой книги и способ,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ого кодирования
CN106464406A (zh)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测量方法和装置
CN116095741A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02237955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及其装置
CN105515725B (zh) 导频发送方法、信道信息测量反馈方法、发送端及接收端
CN103546262A (zh) 上报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6685502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量化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3036601A (zh) 一种确定秩指示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和装置
CN109150337A (zh) 一种干扰功率测量方法及设备
CN112054824A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2739344B (zh) 一种上报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系统
CN112019463A (zh) 信道状态发送、接收、信令信息传输方法、节点和介质
CN103368697B (zh) 协作cqi和/或节点间的pci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9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