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5640B - 一种非水电解液以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水电解液以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55640B CN105655640B CN201610183641.4A CN201610183641A CN105655640B CN 105655640 B CN105655640 B CN 105655640B CN 201610183641 A CN201610183641 A CN 201610183641A CN 105655640 B CN105655640 B CN 1056556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lytic solution
-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 unsubstituted
- alkyl
- silicon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9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 C07D49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93/10—Spiro-condensed system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7/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4 or 14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7/02—Silicon compounds
- C07F7/08—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C—Si linkages
- C07F7/0803—Compounds with Si-C or Si-Si linkages
- C07F7/081—Compounds with Si-C or Si-Si linkag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atom selected from the elements N, O, halogen, S, Se or T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7/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4 or 14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7/02—Silicon compounds
- C07F7/08—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C—Si linkages
- C07F7/12—Organo silicon hali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讲,涉及一种非水电解液及使用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本申请的非水电解液包括非水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添加剂中含有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和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本申请通过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和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协同作用,在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复合钝化膜,且该钝化膜阻抗低,有利于锂离子的传导,并且电池在循环过程中膜阻抗增加也较小,电池容量衰减小,而且还可显著改善电池的热箱性能和抗过充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讲,本申请涉及一种非水电解液及使用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储能与动力电池中。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其使用环境也早已趋于多种多样,对电池的充电倍率、电池寿命及安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例如,电池需要紧急充电使用的情况下,能在短时间拥有较多的电量;电池在大倍率快速充电的情况下需要提高电池的寿命;电池在高温条件下使用及过度充电过程中都需要保障顾客的使用安全,因此需要提高电池热箱及抗过充性能。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倍率、寿命及高温存储性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电解液能够改善电池的动力学性能,减小大倍率极化,循环过程中界面稳定性、降低循环过程中正负极界面阻抗的增加,从而达到改善充电倍率、寿命、热箱及抗过充性能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首要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水电解液。
本申请的第二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使用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为了完成本申请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非水电解液,包括非水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所述添加剂中含有如式(Ⅰ)所示的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和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 螺[5.5]烷基化合物,
其中,R1~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2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20烯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26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20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26芳氧基;
取代基选自卤素、C1~6烷基。
优选的,R1~R6中至少有一个取代基选自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12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12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26芳基。
优选的,R1~R6中至少有一个取代基选自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
优选的,R1~R6为相同的基团。
优选的,所述硅基硫酸酯化合物选自双(三甲基硅基)硫酸酯、双(三乙基硅基)硫酸酯、双(三苯基硅基)硫酸酯、双(三氟硅基)硫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Ⅱ)所示:
其中,R21~R30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C1~12烷基;
优选的,R21~R30均为氢原子。
优选的,所述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0.05%~3%,优选为0.1%~2%。
优选的,所述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在非水 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0.01%~3%,优选为0.1%~2%。
优选的,所述非水有机溶剂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丁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乙丙酯、1,4-丁内酯、丙酸甲酯、丁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双草酸硼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电解液、正极片、负极片、隔离膜和包装箔;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及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膜片,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及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为本申请所述的非水电解液。
本申请能达到有益技术效果包括以下方面,但不限于此:
本申请通过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和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协同作用,在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复合钝化膜,且该钝化膜阻抗低,有利于锂离子的传导,并且电池在循环过程中膜阻抗增加也较小,电池容量衰减小。而且硅基硫酸酯中的硅原子与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中氧原子在充放电过程中易在电极界面形成导离子性强的硅氧聚合物来保护电极材料,显著改善电池的热箱性能和抗过充性能。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申请。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显著提供锂离子电池充电倍率,改善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的非水电解液,并提供使用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非水电解液,包括非水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添加剂中含有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和3,9-二乙烯基 -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
其中,硅基硫酸酯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其中,R1~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2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20烯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26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20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26芳氧基;
取代基选自卤素、C1~6烷基,卤素选自F或Cl。
优选的,R1~R6中至少有一个取代基选自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12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12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26芳基,优选的,至少有2个取代基选自上述基团,更优选至少有3个取代基选自上述基团;
优选的,R1~R6中至少有一个取代基选自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
优选的,R1~R6为相同的基团。
上述烷基的碳原子数的优选上限值依次为16、12、8、6、4、3;例如,在碳原子数的上限值为16的情况下,烷基的碳原子数范围是指1~16;烷基的最优选碳原子数为1~3。烷基可为链烷基或环烷基:链烷基包含直链烷基和带有支链的烷基;环烷基为含有脂环结构的饱和烷基,脂环上可以含有或不含有取代基。
作为烷基的实例,具体可以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环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环丁基、正戊基、异戊基、叔戊基、新戊基、环戊基、2,2-二甲基丙基、1-乙基丙基、1-甲基丁基、2-甲基丁基、正己基、异己基、2-己基、3-己基、环己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1,1,2-三甲基丙基、3,3-二甲基丁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
上述烷氧基的碳原子数的优选上限值依次为16、12、8、6、4、3;例如,在碳原子数的上限值为16的情况下,烷氧基的碳原子数范围是指1~ 16;烷氧基的最优选碳原子数为1~3。烷氧基包含直链烷氧基和带有支链的烷氧基。
作为烷基的实例,具体可以举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异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戊氧基、异戊氧基、叔戊氧基、新戊氧基、环戊氧基、2,2-二甲基丙氧基、1-乙基丙氧基、1-甲基丁氧基、2-甲基丁氧基、正己氧基、异己氧基、2-己氧基、3-己氧基、2-甲基戊氧基、3-甲基戊氧基、1,1,2-三甲基丙氧基、3,3-二甲基丁氧基、正庚氧基、正辛氧基、正壬氧基、正癸氧基。
作为芳基的实例,具体可以举出:苯基、萘基等。
本申请中的取代基可选自卤素、C1~6烷基,所述卤素选自F或Cl。
优选的,R1~R6为相同的基团。即R1~R6可同时为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12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12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26芳基;优选的,R1~R6可同时为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
作为本申请非水电解液的一种改进,硅基硫酸酯化合物选自式Ⅰa所示的双(三甲基硅基)硫酸酯、式Ⅰb所示的双(三乙基硅基)硫酸酯、式Ⅰc所示的双(三氟硅基)硫酸酯、式Ⅰd所示的双(三苯基硅基)硫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硅基硫酸酯化合物还可以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申请非水电解液的一种改进,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Ⅱ)所示:
其中,R21~R30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C1~12烷基。
进一步优选的,R21~R30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C1~6烷基。
进一步优选的,R23~R30均为氢原子,R23~R30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C1~6烷基。
更优选的,R21~R30均为氢原子,其结构式如式Ⅱa所示,命名为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
其中,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还可以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申请非水电解液的一种改进,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分数为0.05%~3%。这是因为当硅基硫酸酯化合物的含量低于0.05%时,不能在负极表面形成完整的SEI膜,从而不能有效阻止电解液与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所引起的副反应;而当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含量大于3%时,会在负极表面形成较厚的SEI膜,导致锂离子迁移阻力增大,不利于循环过程中电池的负极界面稳定性。
进一步优选地,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分数范围的优选上限依次为2.8%、2.5%、2.0%、1.5%、1.0%,优选下限依次为0.08%、0.1%、0.3%、0.5%、0.6%。更进一步优选地,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分数为0.1%~2%。
作为本申请非水电解液的一种改进,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分数为0.01%~3%。这是因为当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在电解液中的添加量低于0.01%时,将不能有效地形成稳定的SEI膜,电池的循环性能无改善;而当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的含量高于3%时,增加了电解液的粘度,减缓锂离子的迁移。进一步优选地,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分数为0.1%~2%。
作为本申请非水电解液的一种改进,非水有机溶剂是碳原子数为1~8、且含有至少一个酯基的化合物。
作为本申请非水电解液的一种改进,非水有机溶剂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丁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乙丙酯、1,4-丁内酯、丙酸甲酯、丁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申请非水电解液的一种改进,锂盐任选自有机锂盐或无机锂盐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申请非水电解液的一种改进,锂盐中含有氟元素、硼元素、磷元素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本申请非水电解液的一种改进,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LiPF6、双 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简写为LiTFSI)、双(氟磺酰)亚胺锂 Li(N(SO2F)2)(简写为LiFSI)、双草酸硼酸锂LiB(C2O4)2(简写为LiBOB)、 二氟草酸硼酸锂LiBF2(C2O4)(简写为LiDFOB)中的至少一种。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电 解液、正极片、负极片、隔离膜和包装箔;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及 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膜片,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及涂布在负极集 流体上的负极膜片;所述电解液为上述任一段落所述的非水电解液。
作为本申请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所述正极膜片包括正极活性材 料、粘结剂和导电剂。
作为本申请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正极活性材料任选自钴酸锂 LiCoO2、锂镍锰钴三元材料、磷酸亚铁锂、锰酸锂中的至少一种,或是钴 酸锂与锂镍锰钴三元材料的混合物。
作为本申请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负极膜片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粘 结剂和导电剂。
作为本申请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改进,负极活性材料为石墨和/或硅。
为了使本申请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 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 的实施例仅是为了解释本申请,并非为了限定本申请。
实施例1~10
电解液的制备:在含水量<10ppm的氩气气氛手套箱中,将碳酸乙烯 酯(简写为EC)、碳酸二乙酯(简写为DEC)、碳酸丙烯酯(简写为PC)、 丙酸乙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简写为FEC)按照20:30:20:25:5的质量比混 合均匀后,得到非水溶剂,再将充分干燥的锂盐LiPF6溶解于上述非水溶 剂,配成LiPF6浓度为1mol/L的基础电解液。
按照表1所示,在基础电解液中加入硅基硫酸酯化合物(Ⅰa、Ⅰb、 Ⅰc、Ⅰd)和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化合物(Ⅱa)。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1)正极片的制备:将正极活性物质钴酸锂(分子式为LiCoO2)、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简写为PVDF)按重量比96:2:2在适量的N-甲基吡咯烷酮(简写为NMP)溶剂中充分搅拌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将此浆料涂覆于正极集流体Al箔上,烘干、冷压,得到正极片。
2)负极片的制备:将负极活性物质石墨、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丁苯橡胶(简写为SBR)、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简写为CMC)按照重量比95:2:2:1在适量的去离子水溶剂中充分搅拌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将此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Cu箔上,烘干、冷压,得到负极片。
3)隔离膜:以PE多孔聚合物薄膜作为隔离膜。
4)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将正极片、隔离膜、负极片按顺序叠好,使隔离膜处于正负极片之间起到隔离的作用,然后卷绕得到裸电芯;将裸电芯置于外包装箔中,将上述制备好的电解液注入到干燥后的电池中,经过真空封装、静置、化成、整形等工序,即完成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对比例1~6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基础电解液,对比例1不添加添加剂,对比例2~3中电解液添加剂及各自的添加量如表1所示。
实施例1~8和对比例1~6中的电解液添加剂及各自的添加量如表1所示。
表1:各对比例和实施例中的电解液添加剂组合方式及添加量
以下将通过实验对本申请各对比例和实施例制得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性能测试。
测试一、循环测试
将制备得到的锂离子电池均分别进行下述测试:
在25℃下,将锂离子电池,以1C恒流充电至4.4V,然后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再用1C恒流放电至3.0V,此时为首次循环,按照上述条件进行次如此多次循环充电/放电,分别计算得出锂离子电池循环50次、100次、200次、300次和5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每组各5只电池,其中,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按照下式进行计算。各个锂离子电池中所选用的电解液以及得到的相关测试数据参见表3。
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对应循环的放电容量/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100%,循环测试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测试结果
组别 | 50次 | 100次 | 200次 | 300次 | 500次 |
实施例1 | 98.2% | 95.9% | 94.1% | 91.8% | 87.3% |
实施例2 | 97.5% | 95.5% | 93.7% | 91.4% | 86.5% |
实施例3 | 97.4% | 95.3% | 93.4% | 91.3% | 85.9% |
实施例4 | 97.1% | 94.8% | 93.3% | 91.0% | 85.8% |
实施例5 | 96.4% | 93.8% | 92.2% | 88.3% | 84.0% |
实施例6 | 96.4% | 93.6% | 91.1% | 86.5% | 82.3% |
实施例7 | 97.4% | 93.4% | 91.8% | 86.6% | 82.8% |
实施例8 | 96.3% | 92.2% | 89.1% | 86.2% | 80.1% |
实施例9 | 95.3% | 90.2% | 85.1% | 80.2% | 74.1% |
实施例10 | 95.1% | 89.2% | 84.5% | 79.0% | 73.1% |
对比例1 | 95.3% | 91.5% | 83.5% | 73.7% | 62.7% |
对比例2 | 96.2% | 93.1% | 87.4% | 79.2% | 70.6% |
对比例3 | 95.0% | 92.2% | 85.6% | 77.5% | 68.8% |
对比例4 | 95.8% | 92.5% | 86.4% | 78.9% | 69.2% |
对比例5 | 95.8% | 92.5% | 87.4% | 79.4% | 67.0% |
对比例6 | 95.9% | 91.4% | 83.5% | 74.3% | 61.3% |
结合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与对比例1相比,对比例2~3的电解液中单独加入2%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或2%硅基硫酸酯化合物时,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略有改善。在实施例1~10中,电解液中同时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和质量分数为1%的硅基硫酸酯化合物时,电池的循环性能显著提升。然而,当电解液中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超过3%或3,4-乙烯二烷氧噻吩化合物的含量超过3%时,电池的循环性能非但没有改善,甚至会恶化,特别是电解液中添加4%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和4%硅基硫酸酯化合物的对比例6,其电池的循环保持率远低于其他组别。
测试二、循环后的热箱测试
将进行过500次25℃循环后的电池,在25℃下以0.5C电流恒流充电至4.4V,4.4V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25C,使其处于4.4V满充状态,然后将电池放在150℃的高温炉中保持1小时,观察测试后电池的状态。
循环后热箱测试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循环后热箱测试结果
组别 | 热箱测试 |
实施例1 | 5/5OK |
实施例2 | 5/5OK |
实施例3 | 5/5OK |
实施例4 | 5/5OK |
实施例5 | 5/5OK |
实施例6 | 5/5OK |
实施例7 | 5/5OK |
实施例8 | 5/5OK |
实施例9 | 5/5OK |
实施例10 | 5/5OK |
对比例1 | 5/5fire |
对比例2 | 1/5OK,4/5fire |
对比例3 | 1/5OK,4/5fire |
对比例4 | 1/5OK,4/5fire |
对比例5 | 1/5OK,4/5fire |
对比例6 | 5/5fire |
结合表1和表3中可以看出,当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化合物的含量高于3%时,将会导致循环后电池热箱测试着火,其原因可以考虑是因为过多的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在循环过程中膜阻抗增加,导致电池在循环过程中金属锂析出,恶化电池负极的热稳定性,恶化电池循环后的热箱性能。相比之下,电解液中加入硅 基硫酸酯化合物形成的复合钝化膜具有较好的耐热性,改善循环后电池的热箱性能。因此,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和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同时搭配使用时,可以显著提高电池在循环后的热箱性能。
测试三、抗过充测试
将半充态的电池在25℃下以0.5C放电至3.0V,再以0.4C恒流充电至10V,再10V恒压充电2h,观察电池的状态。
抗过充测试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抗过充测试结果
组别 | 抗过充测试 |
实施例1 | 5/5OK |
实施例2 | 5/5OK |
实施例3 | 5/5OK |
实施例4 | 5/5OK |
实施例5 | 5/5OK |
实施例6 | 5/5OK |
实施例7 | 5/5OK |
实施例8 | 5/5OK |
实施例9 | 5/5OK |
实施例10 | 5/5OK |
对比例1 | 5/5fire |
对比例2 | 1/5OK,4/5fire |
对比例3 | 1/5OK,4/5fire |
对比例4 | 1/5OK,4/5fire |
对比例5 | 1/5OK,4/5fire |
对比例6 | 5/5fire |
结合表1和表4中可以看出,当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化合物的含量高于3%时,将会导致电池在抗过充过程中着火,其 原因可以考虑是因为过多的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在持续充电过程中膜阻抗增加,导致金属锂析出,持续的锂在负极表面沉积易导致电池短路,电池燃烧。相比之下,电解液中加入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可以形成稳定且阻抗低的复合钝化膜,该钝化膜在持续充电过程中不易被破坏,因此不易形成微短路,从而改善电池抗过充性能。因此,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和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同时搭配使用时,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的抗过充性能。
通过以上所有描述可知,本申请通过在电解液中同时加入质量分数不高于3%的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和质量分数不高于3%的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可以显著地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倍率、寿命、抗过充及循环后热箱性能。
实施例11~18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基础电解液,区别仅在于添加剂的组成不同,具体如表5所示。
表5:实施例11~18中的电解液添加剂组合方式及添加量
按实施例11~18制备得到的基础电解液的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循环后的热箱测试结果和抗过充测试结果与实施例1~10的测试结果相似。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1)
1.一种非水电解液,包括非水有机溶剂、锂盐和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中含有如式(Ⅰ)所示的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和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
其中,R1~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2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20烯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26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20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26芳氧基;
取代基选自卤素、C1~6烷基,
所述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0.05%~3%,并且所述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0.0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R1~R6中至少有一个选自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12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12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26芳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R1~R6中至少有一个选自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R1~R6为相同的基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硫酸酯化合物选自双(三甲基硅基)硫酸酯、双(三乙基硅基)硫酸酯、双(三苯基硅基)硫酸酯、双(三氟硅基)硫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Ⅱ)所示:
其中,R21~R30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C1~12烷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R21~R30均为氢原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硫酸酯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0.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3,9-二乙烯基-2,4,8,10-四氧杂螺[5.5]烷基化合物在非水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0.1%~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水有机溶剂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丁烯酯、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乙丙酯、1,4-丁内酯、丙酸甲酯、丁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双草酸硼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11.一种锂离子电池,其包括电解液、正极片、负极片、隔离膜和包装箔;
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及涂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膜片,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及涂布在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为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水电解液。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83641.4A CN105655640B (zh) | 2016-03-28 | 2016-03-28 | 一种非水电解液以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83641.4A CN105655640B (zh) | 2016-03-28 | 2016-03-28 | 一种非水电解液以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55640A CN105655640A (zh) | 2016-06-08 |
CN105655640B true CN105655640B (zh) | 2018-11-02 |
Family
ID=56495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83641.4A Active CN105655640B (zh) | 2016-03-28 | 2016-03-28 | 一种非水电解液以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65564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497970B2 (en) * | 2013-03-14 | 2019-12-03 |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Alkali ion conducting plastic crystals |
CN108242565B (zh) * | 2016-12-26 | 2020-08-2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解液、负极和一种锂离子电池 |
CN108242557B (zh) * | 2016-12-26 | 2020-08-28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解液及二次电池 |
CN109428112B (zh) * | 2017-08-23 | 2020-12-18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及其电解液 |
KR102449844B1 (ko) | 2017-09-06 | 2022-09-29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리튬 이차 전지 |
KR20190027188A (ko) | 2017-09-06 | 2019-03-1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비수 전해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JP7137755B2 (ja) * | 2018-09-19 | 2022-09-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非水電解液 |
CN110474088A (zh) * | 2019-08-15 | 2019-11-19 |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三元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
CN112467215A (zh) * | 2020-11-30 | 2021-03-09 |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 电解液和锂离子电池 |
CN115189021A (zh) * | 2021-04-07 | 2022-10-14 |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
CN117039154B (zh) * | 2023-08-23 | 2025-03-11 | 香河昆仑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06264A (zh) * | 2007-02-16 | 2009-12-16 | Sk能源株式会社 | 锂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 |
CN104600362A (zh) * | 2015-02-05 | 2015-05-06 | 深圳市三讯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及其锂离子电解液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97403B2 (ja) * | 2005-03-01 | 2011-10-19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電解液 |
US8877390B2 (en) * | 2010-05-25 | 2014-11-04 | Uchicago Argonne, Llc | Redox shuttl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
2016
- 2016-03-28 CN CN201610183641.4A patent/CN1056556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06264A (zh) * | 2007-02-16 | 2009-12-16 | Sk能源株式会社 | 锂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 |
CN104600362A (zh) * | 2015-02-05 | 2015-05-06 | 深圳市三讯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及其锂离子电解液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55640A (zh) | 2016-06-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55640B (zh) | 一种非水电解液以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
CN105914399B (zh) | 一种电解液以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
CN107017432B (zh) | 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 |
CN108123172B (zh) | 电解液及二次锂电池 | |
CN109546219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使用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
CN106602141B (zh) | 一种电解液及二次电池 | |
CN104332653B (zh) |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使用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
CN107017433B (zh) | 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 |
CN106785044A (zh) | 一种电解液及二次电池 | |
CN107959052A (zh) | 一种兼顾除水降酸和提高高电压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 |
CN114142091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和锂离子电池 | |
CN109728340A (zh) | 锂离子电池 | |
CN104466248A (zh) | 一种电解液及使用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
CN106654370A (zh) |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 |
US20200136183A1 (en) | Electrolyte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 |
CN105161753A (zh) | 锂离子电池及其电解液 | |
CN109004275B (zh) | 电解液及二次电池 | |
CN109888384A (zh) | 电解液和含有电解液的电池 | |
CN105762410B (zh) |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使用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
CN105489936A (zh) | 一种非水电解液以及含有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
CN110783628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使用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
CN115347235B (zh) | 一种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高倍率和循环稳定的钠离子电池 | |
CN116505075A (zh) |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其锂离子电池 | |
CN107017431A (zh) | 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 |
CN106340670A (zh) | 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