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0105A - 转轴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转轴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50105A CN105650105A CN201410630995.XA CN201410630995A CN105650105A CN 105650105 A CN105650105 A CN 105650105A CN 201410630995 A CN201410630995 A CN 201410630995A CN 105650105 A CN105650105 A CN 1056501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tension
- relative
- rotation part
- mounting block
- rot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轴结构,包括固定件、旋转件以及延伸件。旋转件枢设在固定件上,延伸件枢设在旋转件上,而固定件与延伸件适于分别固定于两物件。在旋转件沿旋转轴向相对于固定件旋转,且延伸件沿旋转轴向相对于旋转件旋转之后,延伸件与固定件之间的夹角呈现锐角,以使两物件适于立于平台上。延伸件与固定件适于通过朝向平台施加的外力而增加夹角,直至夹角呈现180度而使两物件构成平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转轴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日益发达,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notebook,NB)、平板电脑(tabletPC)与智能手机(smartphone)等电子产品已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电子装置的形态与使用功能越来越多元,便利性与实用性让这些电子装置更为普及,其可依据使用者需求而用于不同用途。其中,部分呈现平板状的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其机体本身无法调整使用角度,故其可搭配支撑架使用而调整使用角度,例如是站立于桌面上。
举例而言,常见的支撑架例如是以配置在电子装置上的保护盖所构成,其中保护盖大致上由两块平板与转轴结构所构成,且两平板可通过转轴结构相对旋转。如此,当保护盖配置在电子装置的背面时,两平板构成平面,而不影响电子装置的使用,例如不影响使用者手持电子装置的手感,或者不影响电子装置放置在桌面上。当使用者欲将电子装置立于桌面上时,保护盖的下板可相对于电子装置往外掀开而作为支撑架。换言之,保护盖的下板可往外掀开作为支撑架,而电子装置以其底部与支撑架作为支撑点呈现倾斜状态。然而,当使用者操作电子装置时,例如是以手指按压电子装置的屏幕时,使用者所施加的外力传递至保护盖上的转轴结构,而使作为支撑架的下板远离电子装置的底部并朝向上板弯折。此时,转轴结构容易产生破坏。换言之,电子装置的操作方式容易使转轴结构产生损坏。此外,当作为支撑架的下板不需使用时,使用者还需另将下板盖回电子装置的背面。此举也增加其操作方式的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轴结构,适于连接两物件且呈现扇状展开,并具有良好的操作方式。
本发明的转轴结构适于连接两物件,而使两物件通过转轴结构相对旋转。转轴结构包括固定件、旋转件以及延伸件。固定件适于固定于两物件的其中之一。旋转件枢设在固定件上。延伸件枢设在旋转件上,且适于固定于两物件的其中另一。在旋转件沿旋转轴向相对于固定件旋转,且延伸件沿旋转轴向相对于旋转件旋转之后,延伸件与固定件之间的夹角呈现锐角,以使两物件适于立于平台上,而延伸件与固定件适于通过朝向平台施加的外力而增加夹角,直至夹角呈现180度而使两物件构成平面。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转轴结构中,旋转件枢设在固定件上,而延伸件枢设在旋转件上,其中在旋转件沿旋转轴向相对于固定件旋转,且延伸件沿旋转轴向相对于旋转件旋转之后,延伸件与固定件之间的夹角呈现锐角。如此,当固定件与延伸件分别固定于两物件时,两物件适于通过转轴结构相对旋转而立于平台上。之后,即使延伸件与固定件接受外力,两者之间的夹角也仅会增加直至呈现180度为止,故转轴结构不因接受外力而产生破坏,且旋转后的转轴结构也可通过上述方式恢复原状。据此,本发明的转轴结构适于连接两物件且呈现扇状展开,并具有良好的操作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转轴结构的立体图;
图2A与图2B是图1的转轴结构应用于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转轴结构的爆炸图;
图4A至图4C是图1的转轴结构的作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电子装置;
52:上板;
54:下板;
56:操作面;
100:转轴结构;
110:固定件;
112:第一连接部;
114a、114b:第一弧形滑轨;
116:定位凹部;
118:第一凹部;
120:旋转件;
122:第二连接部;
124a、124b:第一滑柱;
126a:第二弧形滑轨;
128:第二凹部;
130:延伸件;
132a、132b:第二滑柱;
134:第三凹部;
140:夹持件;
142a、142b:施力部;
144:止挡部;
A1:旋转轴向;
A2:施力轴向;
D1、D2:连线方向;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T:平台;
θ: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转轴结构的立体图。图2A与图2B是图1的转轴结构应用于电子装置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2B,在本实施例中,转轴结构100包括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以及延伸件130。旋转件120枢设在固定件110上,而延伸件130枢设在旋转件120上。藉此,旋转件120适于沿旋转轴向A1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且延伸件130适于沿旋转轴向A1相对于旋转件120旋转。换言之,彼此枢接在一起的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适于沿旋转轴向A1相对旋转而呈现扇状展开。如此,本实施例的转轴结构100适于连接两物件,而使两物件通过转轴结构100相对旋转。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物件可以是上板52与下板54(示出于图2A),其中固定件110适于固定于两物件的其中之一,例如是下板54,而延伸件130适于固定于两物件的其中另一,例如是上板52。藉此,连接转轴结构100的上板52与下板54可作为支撑架而配置在电子装置50的背面,其中电子装置50例如是平板电脑(tablet)或者智能手机(smartphone),但其也可为笔记本电脑(notebook)或其他适用的电子装置,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当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未相对旋转时,作为两物件的上板52与下板54构成平面,而使电子装置50可水平地放置在平台T(例如是桌面)上,如图2A所示。在旋转件120沿旋转轴向A1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且延伸件130沿旋转轴向A1相对于旋转件120旋转之后,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之间的夹角θ呈现锐角,以使作为两物件的上板52与下板54适于立于平台T上,如图2B所示。更进一步地说,上板52适于朝向下板54移动,而使固定在上板52的延伸件130相对于旋转件120旋转,且延伸件130带动旋转件120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进而呈现扇状展开,而使上板52往下旋转并接近下板54,直至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之间的夹角θ呈现锐角。换言之,上板52与延伸件130朝远离电子装置50的方向往下旋转至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夹锐角,使得上板52与下板54立于平台T上。如此,电子装置50呈现直立状态而使其操作面56相对于平台T倾斜,而利于使用者观看或操作电子装置50的操作面56。
再者,在电子装置50的操作过程中,例如使用者以手指按压操作面56时,电子装置50接受朝向平台T施加的外力,且此外力传递至转轴结构100、上板52与下板54。藉此,由于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之间的夹角θ呈现锐角,故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适于通过朝向平台T施加的外力而增加夹角θ,直至夹角θ呈现180度而使作为两物件的上板52与下板54重新构成平面。换言之,当使用者在电子装置50的操作过程中以手指按压操作面56,或者当使用者欲将电子装置50的站立状态转换成原状态(可平放在平台T上)时,在使用者朝向平台T所施加的外力大于转轴结构100的构件之间的摩擦力的情况下,上板52与下板54会相对远离而使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之间的夹角θ增加。当使用者持续施加外力,或者施加外力的量值较大时,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之间的夹角θ也越大,直至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之间的夹角θ呈现180度而使站立于平台T上的上板52与下板54重新构成平面,其过程如图2B至图2A所示。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转轴结构100不仅可使两物件相对旋转而站立于平台T上,当转轴结构100在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夹锐角的情况下接受外力时,即使外力大于转轴结构100的内部构件的摩擦力而使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相对旋转,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之间的夹角θ逐渐增加,且夹角θ最多也仅增加至180度为止。换言之,当转轴结构100接受朝向平台T所施加的外力时,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逐渐朝向原状态转变而不互相干涉,故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不因外力产生破坏。据此,本实施例的转轴结构100适于连接两物件且呈现扇状展开,且旋转后的转轴结构100也可通过上述方式恢复原状,而具有良好的操作方式。
图3是图1的转轴结构的爆炸图。请参考图1与图3,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10具有第一连接部112,旋转件枢设于第一连接部112内。旋转件120具有第二连接部122,延伸件130枢设于第二连接部122内。如此,第一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22与延伸件130彼此交叠在一起。更进一步地说,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112与第二连接部122呈现「ㄇ」字型,故旋转件120可枢设于呈现「ㄇ」字型的第一连接部112内,而延伸件130可枢设于呈现「ㄇ」字型的第二连接部122内,以使第一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22与延伸件130彼此交叠在一起。藉此,在本实施例中,转轴结构100还包括夹持件140,由外往内夹持第一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22与延伸件130,以使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在夹持件140的施力轴向A2上维持固定距离。换言之,由于第一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22与延伸件130彼此交叠在一起,当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彼此相对旋转而呈现扇状展开时,上述构件可能会因晃动而造成松脱。藉此,本实施例通过夹持件140由外往内夹持第一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22与延伸件130,以使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在夹持件140的施力轴向A2上维持固定距离,而不因相对移动而造成松脱。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夹持件140包括两施力部142a、142b与连接两施力部142a、142b的止挡部144。两施力部142a、142b彼此相对,以由外往内夹持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而止挡部144位在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上。换言之,夹持件140大致上呈现「ㄇ」字型,其中施力部142a、142b彼此相对,并沿着施力轴向A2由外往内夹持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而连接施力部142a、142b的止挡部144位在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上。再者,夹持件140较佳地是采用弹性材料,例如是金属弹片或者弹性扣环,以稳固地夹持在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上。如此,夹持件140的使用可避免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彼此松脱。其中,固定件110的外表面也可配置有定位凹部116,而夹持件140的施力部142a、142b配置在定位凹部116内。如此,夹持件140被限位在定位凹部116内,而不易在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相对旋转的过程中松脱。此外,施力轴向A2较佳地是平行于旋转轴向A1,以使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在相对旋转时通过夹持件140的夹持而彼此产生摩擦力。藉此,当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旋转至夹角θ(示出于图2B)呈现锐角时,上述构件可通过彼此间的摩擦力而固定转轴结构100的使用角度(即夹角θ)。当使用者对转轴结构100所施加的外力克服上述摩擦力时,方能使上述构件相对旋转而增加夹角θ的角度。据此,夹持件140的设计可用于增加摩擦力来固定转轴结构100的使用角度。
再者,请参考图1与图3,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10具有两对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分别位于固定件110的相对两侧。具体而言,固定件110中呈现「ㄇ」字型的第一连接部112的内侧具有两对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其中位于同一侧的一对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以旋转轴向A1为轴心,而位于另一侧的另一对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也以旋转轴向A1为轴心。换言之,两对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对称地位在固定件110的相对两侧。以其中一对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而言,两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均呈现以旋转轴向A1为轴心的圆弧。换言之,两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的轨迹可视为是以旋转轴向A1为轴心的两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所截出的部分弧形,且两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相对于轴心所展开的角度相同。如此,本实施例的旋转轴向A1并不在固定件110或旋转件120上,而是位于固定件110与旋转件120外的虚拟轴向。
此时,枢设在第一连接部112的旋转件120的外侧具有两对第一滑柱124a与124b,分别位于旋转件120的相对两侧。其中,位于同一侧的其中一对第一滑柱124a与124b的连线方向D1通过旋转轴向A1,且位于另一侧的另一对第一滑柱124a与124b的连线方向D1也通过旋转轴向A1。换言之,两对第一滑柱124a与124b对称地位在旋转件120的相对两侧。如此,两对第一滑柱124a与124b可对应嵌合于两对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内,其中第一滑柱124a与124b对应地沿着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滑动,致使旋转件120适于以旋转轴向A1为轴心而沿旋转轴向A1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由此可知,本实施例通过两对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与两对第一滑柱124a与124b的设计而使旋转件120可沿着虚拟的旋转轴向A1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
类似地,在本实施例中,旋转件120具有两对第二弧形滑轨126a,分别位于旋转件120的相对两侧。具体而言,两对第二弧形滑轨126a位在呈现「ㄇ」字型的第二连接部122的内侧,且位于同一侧的第二弧形滑轨126a以旋转轴向A1为轴心。换言之,两对第二弧形滑轨126a对称地位在旋转件120的相对两侧。以其中一对第二弧形滑轨126a而言,两第二弧形滑轨126a均呈现以旋转轴向A1为轴心的圆弧。换言之,两第二弧形滑轨126a的轨迹可视为是以旋转轴向A1为轴心的两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所截出的部分弧形,且两第二弧形滑轨126a相对于轴心所展开的角度相同。此时,枢设在第二连接部122的延伸件130的外侧具有两对第二滑柱132a与132b,分别对称地位于延伸件130的相对两侧,且位于同一侧的第二滑柱132a与132b的连线方向D2通过旋转轴向A1。如此,两对第二滑柱132a与132b可对应嵌合于两对第二弧形滑轨126a内,其中第二滑柱132a与132b对应地沿着第二弧形滑轨126a滑动,致使延伸件130适于以旋转轴向A1为轴心而沿旋转轴向A1相对于旋转件120旋转。由此可知,本实施例通过两对第二弧形滑轨126a与两对第二滑柱132a与132b的设计而使延伸件130可沿着虚拟的旋转轴向A1相对于旋转件120旋转。
图4A至图4C是图1的转轴结构的作动示意图。请先参考图2A、图3与图4A,在本实施例中,当转轴结构100的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未相对旋转时,作为两物件的上板52与下板54构成平面,如图2A与图4A所示。之后,请参考图2B、图3与图4B,在旋转件120沿旋转轴向A1(垂直于图4A的图面)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且延伸件130沿旋转轴向A1相对于旋转件120旋转之后,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之间的夹角θ呈现锐角,以使作为两物件的上板52与下板54适于立于平台T上。此时,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而呈现扇状展开。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10具有第一凹部118,而旋转件120具有第二凹部128。当夹持件140由外往内夹持第一连接部112、第二连接部122与延伸件130时,夹持件140的施力部142a与142b位在定位凹部116内,而止挡部144位在第一凹部118与第二凹部128内。如此,当旋转件120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时,旋转件120通过第二凹部128的侧边带动夹持件140相对于第一凹部118从第一位置P1移动至第二位置P2,其过程如图4A至图4B所示。换言之,在旋转件120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的过程中,在第二凹部128的侧边接触夹持件140之前,旋转件120可顺畅地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当旋转件120的第二凹部128的侧边接触夹持件140时,转轴结构100需通过更大的外力方能使旋转件120继续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也即旋转件120需通过更大的外力方能通过第二凹部128的侧边带动夹持件140相对于第一凹部118从第一位置P1移动至第二位置P2。由此可知,第二凹部128与夹持件140的设计也有助于转轴结构100的定位,且使转轴结构100具有良好的操作手感。
接着,请参考图3与图4C,当电子装置50如前所述接受朝向平台T施加的外力,且此外力传递至转轴结构100、上板52与下板54时,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适于通过朝向平台T施加的外力而增加夹角θ,直至夹角θ呈现180度而使作为两物件的上板52与下板54重新构成平面。具体而言,由于上板52与下板54受外力朝向平台T推动而彼此逐渐远离,使得连接上板52与下板54的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也彼此逐渐远离而使夹角θ逐渐增加。其中,延伸件130可顺畅地相对于旋转件120旋转,而逐渐移入旋转件120中呈现「ㄇ」字型的第二连接部122中。类似地,旋转件120也可顺畅地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而逐渐移入固定件110中呈现「ㄇ」字型的第一连接部112中,其过程如图4B至图4C所示。此时,现有将夹持件140推往第二位置P2的第二凹部128随着旋转件120移入第一连接部112,而不再限制夹持件14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延伸件130还具有第三凹部134。当延伸件130相对于旋转件120旋转而移入第二连接部122时,延伸件130通过第三凹部134的侧边带动夹持件140相对于第一凹部118从第二位置P2移动至第一位置P1,其过程如图4C至图4A所示。
具体而言,在延伸件130相对于旋转件120旋转的过程中,在第三凹部134的侧边接触位在第二位置P2的夹持件140之前,延伸件130可顺畅地相对于旋转件120旋转。当延伸件130的第三凹部134的侧边接触夹持件140时,转轴结构100需通过更大的外力方能使延伸件130通过第三凹部134的侧边带动夹持件140相对于第一凹部118从第二位置P2移动至第一位置P1。由此可知,第三凹部134与夹持件140的设计也有助于转轴结构100的定位,且使转轴结构100具有良好的操作手感。在本实施例中,夹持件140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的旋转行程约为20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至此,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之间的夹角θ呈现180度而使上板52与下板54重新构成平面,其过程如图2B至图2A以及如图4B至图4C至图4A所示。
通过上述说明可知,在本实施例中,转轴结构100的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可沿虚拟的旋转轴向A1彼此相对旋转而呈现扇状展开,且上述各构件之间达成沿虚拟的旋转轴向A1旋转的实施方式为采用以旋转轴向A1为轴心的两对弧形轨道搭配连线方向通过旋转轴向A1的两对滑柱。此外,前述互相搭配的弧形轨道与滑柱所在的位置也可调换。举例而言,配置在固定件110上的两对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可调整至旋转件120,而配置在旋转件120上的两对第一滑柱124a与124b可调整至固定件110上,且第一弧形滑轨114a与114b与第一滑柱124a与124b仍彼此搭配而使旋转件120沿旋转轴向A1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其可依据需求调整。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旋转件120相对于固定件110旋转的旋转行程为0度至75度,而延伸件130相对于旋转件120旋转的旋转行程为0度至75度。如此,当固定件110、旋转件120与延伸件130呈现扇状展开时,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之间的夹角θ介于30度至180度之间。藉此,本实施例的转轴结构100在连接两物件(例如上板52与下板54)之后采用先将连接延伸件130的物件(例如上板52)往下翻转而使转轴结构100呈现扇状展开,直至延伸件130与固定件110之间的夹角θ呈现锐角(例如是30度)。之后,在转轴结构100受力的情况下,夹角θ的角度逐渐增加直至180度,而恢复为原状态,故上述的受力情况并不破坏转轴结构100。此外,旋转后的转轴结构100也可通过上述方式恢复原状。亦即,当使用者不需使用连接转轴结构100的上板52与下板54来支撑电子装置50时,使用者只需朝向平台T施加外力,即可使上板52与下板54相互展开而带动转轴结构100恢复原状(夹角θ呈现180度)。如此,本实施例的转轴结构100具有良好的操作方式。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转轴结构中,旋转件枢设在固定件上,而延伸件枢设在旋转件上,其中在旋转件沿旋转轴向相对于固定件旋转,且延伸件沿旋转轴向相对于旋转件旋转之后,延伸件与固定件之间的夹角呈现锐角。换言之,旋转件与延伸件可相对于固定件呈现扇状展开。如此,当固定件与延伸件分别固定于两物件时,两物件适于通过转轴结构相对旋转而立于平台上。之后,即使延伸件与固定件接受外力,两者之间的夹角也仅会增加直至呈现180度为止,而非缩小两者之间的夹角而破坏其连接关系,故转轴结构不因接受外力而产生破坏,且旋转后的转轴结构也可通过上述方式恢复原状。据此,本发明的转轴结构适于连接两物件且呈现扇状展开,并具有良好的操作方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转轴结构,适于连接两物件,而使该两物件通过该转轴结构相对旋转,其特征在于,该转轴结构包括:
固定件,适于固定于该两物件的其中之一;
旋转件,枢设在该固定件上;以及
延伸件,枢设在该旋转件上,且适于固定于该两物件的其中另一,在该旋转件沿旋转轴向相对于该固定件旋转,且该延伸件沿该旋转轴向相对于该旋转件旋转之后,该延伸件与该固定件之间的夹角呈现锐角,以使该两物件适于立于平台上,而该延伸件与该固定件适于通过朝向该平台施加的外力而增加该夹角,直至该夹角呈现180度而使该两物件构成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具有第一连接部,该旋转件枢设于该第一连接部内,该旋转件具有第二连接部,该延伸件枢设于该第二连接部内,该第一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与该延伸件彼此交叠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夹持件,由外往内夹持该第一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与该延伸件,以使该固定件、该旋转件与该延伸件在该夹持件的施力轴向上维持固定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施力轴向平行于该旋转轴向,以使该固定件、该旋转件与该延伸件在相对旋转时通过该夹持件的夹持而彼此产生摩擦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夹持件包括两施力部与连接该两施力部的止挡部,该两施力部彼此相对,以由外往内夹持该固定件、该旋转件与该延伸件,而该止挡部位在该固定件、该旋转件与该延伸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具有第一凹部,该旋转件具有第二凹部,该夹持件位在该第一凹部与该第二凹部内,且当该旋转件相对于该固定件旋转时,该旋转件通过该第二凹部的侧边带动该夹持件相对于该第一凹部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延伸件具有第三凹部,当该延伸件相对于该旋转件旋转时,该延伸件通过该第三凹部的侧边带动该夹持件相对于该第一凹部从该第二位置移动至该第一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具有两对第一弧形滑轨,分别位于该固定件的相对两侧,且位于同侧的该对第一弧形滑轨以该旋转轴向为轴心,该旋转件具有两对第一滑柱,分别位于该旋转件的相对两侧,且位于同侧的该对第一滑柱的连线方向通过该旋转轴向,该两对第一滑柱对应嵌合于该两对第一弧形滑轨内,以使该旋转件适于沿该旋转轴向相对于该固定件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旋转件具有两对第二弧形滑轨,分别位于该旋转件的相对两侧,且位于同侧的该对第二弧形滑轨以该旋转轴向为轴心,该延伸件具有两对第二滑柱,分别位于该延伸件的相对两侧,且位于同侧的该对第二滑柱的连线方向通过该旋转轴向,该两对第二滑柱对应嵌合于该两对第二弧形滑轨内,以使该延伸件适于沿该旋转轴向相对于该旋转件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旋转件相对于该固定件旋转的旋转行程为0度至75度,而该延伸件相对于该旋转件旋转的旋转行程为0度至75度,使该延伸件与该固定件之间的该夹角介于30度至180度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630995.XA CN105650105B (zh) | 2014-11-11 | 2014-11-11 | 转轴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630995.XA CN105650105B (zh) | 2014-11-11 | 2014-11-11 | 转轴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50105A true CN105650105A (zh) | 2016-06-08 |
CN105650105B CN105650105B (zh) | 2018-09-25 |
Family
ID=56483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30995.XA Active CN105650105B (zh) | 2014-11-11 | 2014-11-11 | 转轴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65010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14096A (zh) * | 2017-06-26 | 2019-01-0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转轴结构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59999A (zh) * | 2010-04-05 | 2013-01-0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显示器装置 |
CN103871322A (zh) * | 2014-03-11 | 2014-06-18 |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 显示器 |
TW201427572A (zh) * | 2012-12-19 | 2014-07-01 | Compal Electronics Inc | 電子裝置以及旋轉機構 |
CN103939708A (zh) * | 2013-01-18 | 2014-07-23 | 周兰 | 一种平板电脑支座 |
-
2014
- 2014-11-11 CN CN201410630995.XA patent/CN10565010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59999A (zh) * | 2010-04-05 | 2013-01-0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显示器装置 |
TW201427572A (zh) * | 2012-12-19 | 2014-07-01 | Compal Electronics Inc | 電子裝置以及旋轉機構 |
CN103939708A (zh) * | 2013-01-18 | 2014-07-23 | 周兰 | 一种平板电脑支座 |
CN103871322A (zh) * | 2014-03-11 | 2014-06-18 |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 显示器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14096A (zh) * | 2017-06-26 | 2019-01-01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转轴结构 |
CN109114096B (zh) * | 2017-06-26 | 2020-05-19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转轴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50105B (zh) | 2018-09-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49594B (zh) | 轉軸結構 | |
CN106704352B (zh) | 电子装置及其枢轴机构 | |
TWI616599B (zh) | 轉軸結構 | |
JP6324451B2 (ja) | 電子機器のヒンジアセンブリ | |
US9696754B2 (en) | Hinge having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 |
CN103573798B (zh) | 电子装置及其铰链结构 | |
CN107165927A (zh) | 铰接元件 | |
CN107448469A (zh) | 枢转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子装置 | |
CN104454906B (zh) | 螺柱结构及组装结构 | |
US20140304947A1 (en) |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3967924B (zh) | 电子装置及其枢纽模块 | |
US20170340079A1 (en) | Receiving device | |
CN103573795B (zh) | 折叠式电子设备 | |
CN104653593A (zh)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
US9423837B2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05650105B (zh) | 转轴结构 | |
CN104635856B (zh) | 电子装置 | |
TWI715198B (zh) | 轉軸模組與可攜式電子裝置 | |
US8893353B2 (en) | Opening/closing apparatus and hinge device thereof | |
CN206958078U (zh) | 三段式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 |
TW201706757A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
CN107605931B (zh) | 连杆式翻掀机构 | |
CN2886638Y (zh) | 转轴装置及计算机装置 | |
CN203350779U (zh) |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支撑模块 | |
CN203276114U (zh) | 具有移动键盘模块的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