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39380B - 一种玉米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玉米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39380B CN105639380B CN201610004360.8A CN201610004360A CN105639380B CN 105639380 B CN105639380 B CN 105639380B CN 201610004360 A CN201610004360 A CN 201610004360A CN 105639380 B CN105639380 B CN 1056393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rn
- enzymolysis
- liquid
- corn juice
- carry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2/00—Non-alcoholic beverages; Dry compositions or concentrates therefo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2/38—Othe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2/00—Non-alcoholic beverages; Dry compositions or concentrates therefo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2/52—Adding ingredi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2/00—Non-alcoholic beverages; Dry compositions or concentrates therefo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2/70—Clarifying or fining of non-alcoholic beverages; Removing unwanted matter
- A23L2/84—Clarifying or fining of non-alcoholic beverages; Removing unwanted matter using microorganisms or biological material, e.g. enzym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002/00—Food compositions, function of food ingredients or processes for food or foodstuff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汁饮料的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玉米的浸泡处理;S2:打浆,得到玉米浆液;S3:将玉米浆液进行第一次酶解,得到第一次酶解液;然后进行第二次酶解,得到第二次酶解液;S4:调节第二次酶解液的pH值,随后进行糖化处理,得到糖化液;S5:将糖化液进行过滤、复配和均质处理,得到基础玉米汁;S6:将基础玉米汁进行UHT灭菌处理,从而得到所述玉米汁饮料。所述方法通过独特的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的选择与协同,从而可以得到具有良好适口性、味道和色泽的玉米汁饮料,且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为玉米的高附加值深加工提供了全新的利用方法,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和工业化生产潜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品饮料,更特别地涉及一种玉米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属于健康饮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人类的众多粮食来源中,玉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高、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玉米油、淀粉、多种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糖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此外,还含有谷固醇、钙、谷胱甘肽、纤维素、镁等微量物质,被称之为“黄金谷物”。
也正是由于玉米包含如此众多的营养成分,因而其具有多种有益效果,例如可以防止高血压、冠心病,延缓细胞衰老,防止脑功能退化,并可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对于人体的正常机能运转和正常的新陈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般而言,是将玉米当作常规食物,例如以蒸、煮,制作玉米面团、糕点、玉米粥等。但除此之外,人们对于玉米的其它形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针对玉米汁,取得了如下的诸多成果,开发出了多种不同风味的玉米汁饮料:
CN1098271A公开了一种超甜玉米汁及其制备工艺,所述超甜玉米汁由超甜玉米、奶粉、砂糖等配方加工而成。经原料验收、冷冻贮藏、解冻、取玉米粒、粗磨、精磨、浆渣分离、过滤、调配、均质等而成。富含氨基酸、蛋白质、淀粉、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一定的增强营养、消除疲劳、提高学习记忆的功能,为一种各年龄皆宜的健康饮料。
CN1145205A公开了一种鲜嫩玉米汁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鲜嫩玉米加水研磨、过滤、进行均质处理和灭菌,得到的玉米汁具有独特的天然风味、青嫩鲜香、饮用方便,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有利于人体吸收。
CN1555734A公开了一种玉米汁饮料,由玉米、矿泉水、蔗糖、稳定剂组成,稳定剂由琼胶、海藻胶和黄源胶组成,该饮料中含有玉米汁1-20%。所述玉米汁饮料组织均一、不分层、无水析、无沉淀,口感细腻、幼嫩、香润爽口,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口感油润、保质期长和玉米香味浓郁的特点。
CN1586321A公开了一种芦荟玉米汁及其制作方法,其组分重量配比为:芦荟果粒10-15%、纯净水70-76%、24度玉米浓缩浆7.4-7.8%、胡萝卜原浆3-3.5%、低聚果糖浆3-3.5%、盐0.09-0.12%、VC 0.04-0.06%柠檬酸0.04-0.06%;所述制作方法为将纯净水在料锅中加热至50-60℃,依次加入24度玉米浓缩浆、胡萝卜原浆、低聚果糖浆、盐、VC、柠檬酸,搅拌,当物料温度达到100℃时将混合物料注入均质机中混合均匀,随后送入灌装生产流水线,同时将芦荟果粒混合灌入瓶中,经杀菌静置后即制成芦荟玉米汁。所述玉米汁具有玉米清香和芦荟爽口的特点,能清理人体毒素,排除便秘,增强人体免疫力。
CN101653285A公开了一种玉米汁饮料的生产方法,其过程包括将按照现有技术制备好的玉米汁进行超高温瞬间灭菌,灌装,之后再高温高压灭菌。本发明还公开了该方法制得的玉米汁饮料。该发明通过改进玉米汁饮料的加工工艺,采用UHT灭菌和高温高压灭菌联合使用将芽孢全部杀死,得到的玉米汁饮料安全性高、色泽风味佳且口感更好。
CN101601489A公开了一种高纤维全粒玉米汁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玉米汁是采用玉米、食品悬浮剂和水制成,其中原料的重量份数比为:玉米10;食品悬浮剂3-4;水90-100;所述制备方法步骤为:(1)原料前期处理:玉米粒筛选、除杂;(2)熟化:将玉米粒放入清水中,100℃条件下熟化40分钟,去除水;(3)磨浆:使用磨浆机将熟化后的玉米粒磨浆,细度大于等于200目;(4)酶解:玉米浆兑入水,水量为玉米重量的4-5倍,温度控制在60-65℃,调pH值5.5-6.5,加入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加入量为玉米重量的0.008-0.012%,木聚糖酶加入量为玉米重量的0.017-0.023%,酶解时间为30-40分钟;(5)钝化酶:调pH值6.8-7,升温至80-90℃糊化,钝化酶;(6)均质:高压均质二次,压力为20-30MPa;(7)后处理:加入水,使制成的玉米汁总重量是玉米重量的9-10倍,再加入食品悬浮剂,食品悬浮剂用量为玉米汁总重量的3-4%,灭菌、灌装。
CN102210473A公开了一种玉米汁饮料的配方及其制作方法,所述玉米制由以下述原料重量份数比配方组成:玉米汁80-150克、羧甲基纤维素0.01-0.3克、白砂糖10-20克、柠檬酸0.2-0.5克食用明胶、0.09-0.2克琼脂、矿泉水8.18-20克。该玉米汁饮料的制作方法是:A、先把九成熟的玉米粉碎加工,过滤提取玉米汁液。B、把玉米汁液倒入锅中加热,温度保持在145度左右加热5-10分钟,再加入白糖,加热10-15分钟。C、把食用明胶、琼脂用另一个锅加2.5倍的水化开,D、把以上两种液体混合,再加入羧甲基纤维素、柠檬酸加热15-30分钟,出锅冷却后加矿泉水搅拌后灌装饮用。
CN102396766A公开了一种复合多级发酵玉米汁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份计算,其由玉米汁90-110份、乳酸菌4-6份、糖1.8-2.2份、水18-22份发酵而成。所述发酵玉米汁口感好,有害微生物含量低,营养成分丰富,不含防腐剂,有益身体健康,更适合糖尿病患者饮用。
CN102150909A公开了一种富硒玉米汁饮料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组合物以其组分的重量百分比计包括:玉米汁70-90%;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10-30%;所述饮料组合物的硒含量在100-200μg/kg之间,且有机硒含量≥80%。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硒含量在500-50000μg/kg之间,有机硒比例超过80%的玉米经灭酶打浆后糊化形成玉米汁;(2)按照富硒玉米汁饮料组合物的组分比例混匀后调配均质形成富硒玉米汁饮料组合物。该组合物硒含量稳定、可控,可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而且硒主要以有机硒的形式存在,更利于人体吸收,更安全,可满足缺硒人群的补硒需要。
CN102551147A公开了一种低糖甜玉米汁饮料的制备方法,采用鲜嫩甜玉米为主要原料,以SR健康糖、低聚木糖为辅料,选用MCC、黄原胶、卡拉胶作为稳定剂,以蔗糖酯、单干酯为乳化稳定剂,制备低糖甜玉米饮料。其工艺:原料-去苞叶花丝-清洗-脱粒-挑选-预煮-打浆(榨汁)-细磨-混合-加热(巴氏灭菌)-均质-降温-灌装-密封-二次灭菌、冷却-成品。
CN102038262A公开了一种具有美容功能的玉米汁饮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是将15-25份甜玉米粒用沸水煮3-6min,沥干水分,以1:1-2的比例进行研磨,得到甜玉米浆液;加入5-25份经过溶解并过滤的甜味剂;边搅拌边加入0.001-0.003份谷胱甘肽、1-3份胶原蛋白、0.004-0.008份异Vc钠、0.01-0.08份稳定剂,加入完毕后继续搅拌10-20min,制得混合液;加水定量至100份,用胶体磨进行精磨;送入均质机,在15-40MPa下匀质;灌装、灭菌,制得玉米汁饮料。所制得的玉米汁饮料不仅具有美容功能而且口味好、结构稳定、不会出现分层、沉淀等现象。
CN105029626A公开了一种非热预处理制取甜玉米汁的方法。具体步骤为:1)新鲜采收的甜玉米粒浸入0.1mol/L的Na2HPO4及即pH=9.0的缓冲溶液,采用胶体磨进行匀浆;2)离心除去玉米汁中的易沉淀物质;3)利用柠檬酸调节pH至6.5-7.0;4)121℃高温蒸汽灭菌20min。所述方法降低了玉米汁加工中的热处理强度,相比烫漂预处理的样品更能体现甜玉米的鲜嫩风味。
CN104473254A公开了一种玉米汁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玉米汁按照重量份数计算,原料的各比值分配如下:甜玉米粒30-50份、α-乳白蛋白4-16份、百合4-16份、菟丝子2-6份、枸杞子2-8份、菊花2-6份、β-胡萝卜素0.02-0.1份、木糖醇10-20份、果胶0.02-0.1份、水100-200份,经过煮沸、搅拌、过滤、灭菌等步骤制得。所制得的玉米汁饮料不仅富含视黄素、花青素,具有保护视力的功能,而且富含百合,具有改善睡眠效果,同时口味好、结构稳定、不会出现分层、沉淀等现象。
如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多种风味的玉米汁饮料及多种不同的生产方法,但对于新型的玉米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仍存在继续研究的必要,这也正是目前玉米汁饮料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更是本发明得以完成的基础所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开发新型的玉米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本发明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后,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综合而言,本发明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汁饮料的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玉米的浸泡处理;
S2:打浆,得到玉米浆液;
S3:将玉米浆液进行第一次酶解,得到第一次酶解液;然后进行第二次酶解,得到第二次酶解液;
S4:调节第二次酶解液的pH值,随后进行糖化处理,得到糖化液;
S5:将糖化液进行过滤、复配和均质处理,得到基础玉米汁;
S6:将基础玉米汁进行UHT灭菌处理,从而得到所述玉米汁饮料。
在本发明的所述玉米汁饮料的生产方法中,所述步骤S1具体为:将干净的玉米粒或者玉米馇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中充分浸泡10-12小时,随后即可进行后续步骤的处理。
其中,所述玉米粒可为干燥的玉米粒,或者为新鲜的玉米粒,所述玉米馇即为将干燥玉米粒粉碎后的颗粒物,这些都是本领域中常见的玉米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合适的选择,在此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优选地,最好选择甜玉米的玉米粒或玉米馇。甜玉米的颜色橙黄、口味香甜,非常适合用来制备玉米汁。
其中,所述干净的玉米粒或者玉米馇与所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比为1:2.3-2.7,例如可为1:2.3、1:2.5或1:2.7。
其中,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中的碳酸氢钠为食品级碳酸氢钠,其可通过多种商业渠道而获得,在此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所述玉米汁饮料的生产方法中,所述步骤S2具体为:将步骤S1的所有物质(即浸泡后的玉米粒或者玉米馇,和浸泡所用的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也即步骤S1中的整个物料体系),使用胶体磨或者磨碎机进行充分打浆,从而得到玉米浆液。
在本发明的所述玉米汁饮料的生产方法中,所述步骤S3包括如下步骤:
S3-1:向所述玉米浆液中加入双组分复合酶,在55-60℃下搅拌酶解40-50分钟,得到第一次酶解液;
S3-2:将所述第一次酶解液继续升温至70-72℃,然后加入β-淀粉酶,并继续在该温度下搅拌酶解20-30分钟;最后升温至95℃,搅拌保温8-12分钟,终止酶解,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所述第二次酶解液。
其中,在所述步骤S3-1中,所述双组分复合酶为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混合物,条件是所述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应为1:1.3-1.7,例如可为1:1.3、1:1.5或1:1.7,最优选为1:1.5。
本发明人发现,当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为1:1.3-1.7,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1:1.5时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而当超出1:1.3-1.7的范围时,均导致最终所得玉米汁饮料的性能指标有所降低。
其中,在所述步骤S3-1中,所述双组分复合酶的总质量为所述玉米浆液质量的0.04-0.08%,例如可为0.04%、0.06%或0.08%。
其中,在所述步骤S3-2中,所述β-淀粉酶为步骤S3-1中所述玉米浆液质量的0.06-0.12%,例如可为0.06%、0.08%、0.1%或0.12%。
在本发明的所述玉米汁饮料的生产方法中,所述步骤S4具体为:调节所述第二次酶解液的pH为6-6.5,然后加入糖化酶,并在70℃下搅拌酶解80-100分钟,酶解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所述糖化液。
其中,调节所述第二次酶解液的pH值所采用的手段可为使用食品领域常用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行调节,例如食品级柠檬酸、食品级碳酸钠、食品级磷酸氢二钠等,这些都是本领域中的常规物质,在此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其中,所述糖化酶的质量为所述第二次酶解液质量的0.015-0.025%,例如可为0.015%、0.02%或0.025%。
在本发明的所述玉米汁饮料的生产方法中,所述步骤S5具体如下:将所述糖化液进行过滤,得到滤液;向所述滤液中加入复配剂,得到复配液;将所述复配液在45℃和20-25MPa下进行均质处理,处理时间为20-30分钟,即得到所述基础玉米汁。
其中,所述过滤是本领域中的常规技术,只要能够充分除去糖化液中的固体物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在此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其中,以100质量份所述滤液计,所述复配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个组分:
其中,所述均质处理的具体操作也是本领域中的常规技术,在此也不再进行详细描述。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加入其它的食品添加剂,来丰富玉米汁的营养成分和/或风味等,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能力,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所述玉米汁饮料的生产方法中,所述步骤S6中的UHT灭菌处理的灭菌温度为130℃、灭菌时间为4-6秒。
第二个方面,本发明还涉及通过上述生产方法而制得的玉米汁饮料。
所述玉米汁饮料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味道和色泽,且具有优异的储存稳定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汁饮料的生产方法及通过该方法得到的玉米汁饮料,所述方法通过独特的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的选择与协同,从而可以得到具有良好适口性、味道和色泽的玉米汁饮料,且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具体见随后的实施例数据),为玉米的高附加值深加工提供了全新的利用方法,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和工业化生产潜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实施例1
S1:玉米的浸泡处理
将干净的甜玉米粒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中充分浸泡11小时(所述甜玉米粒与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比为1:2.5);
S2:打浆,得到玉米浆液
将步骤S1的整个物料体系使用胶体磨进行充分打浆,得到玉米浆液;
S3:将玉米浆液进行第一次酶解,得到第一次酶解液;然后进行第二次酶解,得到第二次酶解液。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3-1:向所述玉米浆液中加入双组分复合酶(为质量比1:1.5的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混合物),在57℃下搅拌酶解45分钟,得到第一次酶解液;
其中,所述双组分复合酶的总质量为所述玉米浆液质量的0.06%;
S3-2:将所述第一次酶解液继续升温至71℃,然后加入β-淀粉酶(该β-淀粉酶为步骤S3-1中所述玉米浆液质量的0.09%),并继续在该温度下搅拌酶解25分钟;最后升温至95℃,搅拌保温10分钟,终止酶解,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第二次酶解液;
S4:调节第二次酶解液的pH值,随后进行糖化处理,得到糖化液
调节所述第二次酶解液的pH为6-6.5之间,然后加入糖化酶(为所述第二次酶解液质量的0.02%),并在70℃下搅拌酶解90分钟,酶解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糖化液。
S5:将糖化液进行过滤、复配和均质处理,得到基础玉米汁
将所述糖化液进行过滤,得到滤液;向所述滤液中加入复配剂,得到复配液;将所述复配液在45℃和23MPa下进行均质处理,处理时间为25分钟,即得到基础玉米汁;
其中,以100质量份所述滤液计,所述复配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个组分:
S6:将所述基础玉米汁进行UHT灭菌处理(灭菌温度为130℃、灭菌时间为4-6秒),从而得到玉米汁饮料,将其命名为YMZ1。
实施例2
S1:玉米的浸泡处理
将干净的甜玉米粒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中充分浸泡10小时(所述甜玉米粒与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比为1:2.3);
S2:打浆,得到玉米浆液
将步骤S1的整个物料体系使用胶体磨进行充分打浆,得到玉米浆液;
S3:将玉米浆液进行第一次酶解,得到第一次酶解液;然后进行第二次酶解,得到第二次酶解液。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3-1:向所述玉米浆液中加入双组分复合酶(为质量比1:1.5的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混合物),在55℃下搅拌酶解50分钟,得到第一次酶解液;
其中,所述双组分复合酶的总质量为所述玉米浆液质量的0.04%;
S3-2:将所述第一次酶解液继续升温至71℃,然后加入β-淀粉酶(该β-淀粉酶为步骤S3-1中所述玉米浆液质量的0.06%),并继续在该温度下搅拌酶解20分钟;最后升温至95℃,搅拌保温8分钟,终止酶解,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第二次酶解液;
S4:调节第二次酶解液的pH值,随后进行糖化处理,得到糖化液
调节所述第二次酶解液的pH为6-6.5之间,然后加入糖化酶(为所述第二次酶解液质量的0.015%),并在70℃下搅拌酶解80分钟,酶解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糖化液。
S5:将糖化液进行过滤、复配和均质处理,得到基础玉米汁
将所述糖化液进行过滤,得到滤液;向所述滤液中加入复配剂,得到复配液;将所述复配液在45℃和20MPa下进行均质处理,处理时间为20分钟,即得到基础玉米汁;
其中,所述复配剂的组分及用量同实施例1;
S6:将所述基础玉米汁进行UHT灭菌处理(灭菌温度为130℃、灭菌时间为4-6秒),从而得到玉米汁饮料,将其命名为YMZ2。
实施例3
S1:玉米的浸泡处理
将干净的甜玉米粒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中充分浸泡12小时(所述甜玉米粒与所述碳酸氢钠水溶液的质量比为1:2.7);
S2:打浆,得到玉米浆液
将步骤S1的整个物料体系使用胶体磨进行充分打浆,得到玉米浆液;
S3:将玉米浆液进行第一次酶解,得到第一次酶解液;然后进行第二次酶解,得到第二次酶解液。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3-1:向所述玉米浆液中加入双组分复合酶(为质量比1:1.5的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混合物),在60℃下搅拌酶解40分钟,得到第一次酶解液;
其中,所述双组分复合酶的总质量为所述玉米浆液质量的0.08%;
S3-2:将所述第一次酶解液继续升温至72℃,然后加入β-淀粉酶(该β-淀粉酶为步骤S3-1中所述玉米浆液质量的0.12%),并继续在该温度下搅拌酶解30分钟;最后升温至95℃,搅拌保温12分钟,终止酶解,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第二次酶解液;
S4:调节第二次酶解液的pH值,随后进行糖化处理,得到糖化液
调节所述第二次酶解液的pH为6-6.5之间,然后加入糖化酶(为所述第二次酶解液质量的0.025%),并在70℃下搅拌酶解100分钟,酶解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糖化液。
S5:将糖化液进行过滤、复配和均质处理,得到基础玉米汁
将所述糖化液进行过滤,得到滤液;向所述滤液中加入复配剂,得到复配液;将所述复配液在45℃和25MPa下进行均质处理,处理时间为30分钟,即得到基础玉米汁;
其中,所述复配剂的组分及用量同实施例1;
S6:将所述基础玉米汁进行UHT灭菌处理(灭菌温度为130℃、灭菌时间为4-6秒),从而得到玉米汁饮料,将其命名为YMZ3。
对比例1-3
除分别将实施例1-3的步骤S1中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替换为等质量的水外,其他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进行了实施例1-3,顺次得到对比例1-3,将最终所得玉米汁饮料分别命名为D1、D2和D3。
对比例4-9
对比例4-6:除分别将步骤S3的步骤S3-1中的双组分复合酶替换为等质量用量的单一品种酶纤维素酶外(即纤维素酶的质量为原来刷双组分复合酶的总质量),其他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进行了实施例1-3,顺次得到对比例4-6,将最终所得玉米汁饮料分别命名为D4、D5和D6。
对比例7-9:除分别将步骤S3的步骤S3-1中的双组分复合酶替换为等质量用量的单一品种酶α-淀粉酶外(即α-淀粉酶的质量为原来刷双组分复合酶的总质量),其他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进行了实施例1-3,顺次得到对比例7-9,将最终所得玉米汁饮料分别命名为D7、D8和D9。
对比例10-12
对比例10-12:除仅仅将步骤S3的步骤S3-2中的第二次酶解涉及的操作予以省略以及相应的修改步骤S4中的原料外,其他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进行了实施例1-3,顺次得到对比例10-12,将最终所得玉米汁饮料分别命名为D10、D11和D12。
以对比例10为例(其对应实施例1),其步骤S3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3-1:同实施例1的步骤S3-1;
S3-2:将所得第一次酶解液升温至95℃,搅拌保温10分钟,终止酶解,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酶解液;
以及相应地将步骤S4修改如下:
S4:调节所述酶解液的pH值,随后进行糖化处理,得到糖化液
调节所述酶解液的pH为6-6.5之间,然后加入糖化酶(为所述酶解液质量的0.02%),并在70℃下搅拌酶解90分钟,酶解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糖化液。
同理,对比例11-12也在其各自对应的实施例2、3的基础上做相应修改,在此不再一一列出。
简而言之,即省略掉了步骤S3-2中的第二次酶解的相关操作,而直接将步骤S3-1的第一酶解液在实施完步骤S3-2中的终止酶解并自然冷却至室温后,进行步骤S4及后续的相同操作。
对比例13-15
对比例13-15:除仅仅将步骤S3的步骤S3-1予以省略外,其他操作均不变,从而重复进行了实施例1-3,顺次得到对比例13-15,将最终所得玉米汁饮料分别命名为D13、D14和D15。
以对比例13为例(其对应实施例1),其步骤S3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3-1:予以省略;
S3-2:将步骤S2得到的所述玉米浆液升温至71℃,然后加入β-淀粉酶(该β-淀粉酶为步骤S3-1中所述玉米浆液质量的0.09%),并继续在该温度下搅拌酶解25分钟;最后升温至95℃,搅拌保温10分钟,终止酶解,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第二次酶解液。
同理,对比例14-15也在其各自对应的实施例2、3的基础上做相应修改,在此不再一一列出。
简而言之,即省略掉了步骤S3-1的相关操作,而直接将步骤S2得到的玉米浆液进行步骤S3-2及后续的相同操作。
适口性、味道和色泽测试
对不同玉米汁进行多个指标测试,涉及色泽(是否纯正、悦目)、适口性、味道。
适口性是指喝入第一口时的味蕾感觉,良好的适口性应该是具有良好的入口感。
味道是指持续饮用后的口腔整体感觉和回味性。
上述这些性能指标的测试,由饮料领域的专业品尝师进行评价,他们对于所品尝物的味道、口感、色泽评价等具有丰富的经验。将这些专业品尝师分为3组,每组15人,相互之间独立完成,然后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例如针对YMZ1-YMZ3,分别先得到YMZ1的平均值、YMZ2的平均值和YMZ3的平均值,最后取这三这个平均值的平均值,作为YMZ1-YMZ3的最终值,其它同理)。其中,以100分作为近乎完美的满分。
结果见下表1。
表1
由此可见:
1、当步骤S1中未使用碳酸氢钠水溶液时,适口性有所降低,而味道和色泽改变不大;
2、当将第一次酶解所使用的双组分复合酶分别替换为单一组分纤维素酶(D4-D6)或α-淀粉酶(D7-D9)时,均导致这三个性能指标有明显降低,但其影响各不相同,例如D4-D6的适口性要差于D7-D9,但味道反而要优于D7-D9,而两者的色泽相差不大。
3、当省略掉第一次酶解(D13-D15)或第二次酶解(D10-D12)时,这三个指标均有显著的降低,尤其是D13-D15的适口性和味道均大幅度降低,证明只有同时进行第一次酶解和第二次酶解,才能得到最好的技术指标。
总之,由上表可见,当改变任何一种技术特征时,都将导致综合性能有所显著降低,由此证明了只有使用本发明生产方法中所有的技术特征,才能相互之间发挥综合协同作用,取得最好的适口性、味道和产品色泽。
稳定性能测试
将不同的玉米汁饮料在30℃下避光保存6个月后,然后观察其外观形态的改变,包括是否分层、颜色改变、是否有絮状物出现等。
具体结果见下表2。
表2
在上表中,对于“颜色”而言,“稍有变淡”、“明显变暗”和“暗淡”意味着颜色的暗淡程度依次递增;而对于“絮状物”而言,“极少量”、“少量”和“较多”意味着絮状物的量依次增多。
由此可见,D1-D15的外在性状上均有一个或多个指标有所降低,尤其是D10-D12和D13-D15改变最为明显,这证明了进行两次酶解的重要性和非显而易见性。
还可以看出,当仅仅使用纤维素酶或α-淀粉酶进行第一次酶解时,均导致有絮状物的出现,这可能是当使用单一组分进行酶解时,无法酶解彻底而导致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絮凝,发明人将进行后续的深入研究。
总之由上表可见,本发明生产方法得到的玉米汁饮料具有优异的储存稳定性,从而可具有良好的保存期限和保质期。
实施例4:双组分复合酶的用量比的考察
发明人发现步骤S3-1中的所述双组分复合酶中的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对于最终玉米汁的指标有着显著的影响,为了考察该影响,以各个工艺参数均取中值或中值左右值的实施例1作为基准,除步骤S3-1中构成所述双组分复合酶的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不同外,其它操作均与实施例1相同,从而对所述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进行考察。
其中,所述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所得最终玉米汁的命名如下表3中所示。
为了方便对比,仍将实施例1罗列其中。
表3
按照上述相同的测试方法和计算方法,对上述玉米汁进行了适口性、味道和色泽测试,结果见下表4,为了对比的方便性,仍将YMZ1-YMZ3的结果一并列出。
表4
由此可见,所述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对于玉米汁的最终指标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两者质量比以1:1.3-1.7的区间可取得到良好的效果,而以1:1.5时效果最为优异;还可以看出,当越是偏离1:1.5,则效果越差。
按照上述相同的测试方法,对上述玉米汁进行了稳定性能测试,结果见下表5,为了对比的方便性,仍将YMZ1-YMZ3的结果一并列出。
表5
由此可见,当所述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为1:1.5时,能够取得最好的稳定性,而当为1:1.4或1:1.6时,产生了极少量的絮状物;而当未1:1.3或1:1.7时,则颜色稍有变淡且有极少量絮状物;而当为1:1.2或1:1.8时,则颜色明显变暗且有少量絮状物;而进一步偏离如为1:1.1、1:1、1:1.9或1:2时,则产生了分层,且颜色或者絮状物均进一步变暗或增多。这证明所述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同样显著地影响着玉米汁的稳定性,其中以1:1.5的效果最为优异。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汁饮料的生产方法及通过该方法得到的玉米汁饮料,所述方法通过独特的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的选择与协同,从而可以得到具有良好适口性、味道和色泽的玉米汁饮料,且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为玉米的高附加值深加工提供了全新的利用方法,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和工业化生产潜力。
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用途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意欲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也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修改和/或变型,所有的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玉米汁饮料的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玉米的浸泡处理;
S2:打浆,得到玉米浆液;
S3:将玉米浆液进行第一次酶解,得到第一次酶解液;然后进行第二次酶解,得到第二次酶解液;
S4:调节第二次酶解液的pH值,随后进行糖化处理,得到糖化液;
S5:将糖化液进行过滤、复配和均质处理,得到基础玉米汁;
S6:将基础玉米汁进行UHT灭菌处理,从而得到所述玉米汁饮料;
所述步骤S1具体为:将干净的玉米粒或者玉米馇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水溶液中充分浸泡10-12小时;
所述步骤S3包括如下步骤:
S3-1:向所述玉米浆液中加入双组分复合酶,在55-60℃下搅拌酶解40-50分钟,得到第一次酶解液;
S3-2:将所述第一次酶解液继续升温至70-72℃,然后加入β-淀粉酶,并继续在该温度下搅拌酶解20-30分钟;最后升温至95℃,搅拌保温8-12分钟,终止酶解,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所述第二次酶解液;
在所述步骤S3-1中,所述双组分复合酶为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混合物,条件是所述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为1:1.3-1.7;
所述步骤S4具体为:调节所述第二次酶解液的pH为6-6.5,然后加入糖化酶,并在70℃下搅拌酶解80-100分钟,酶解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所述糖化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1中,所述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为1:1.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1中,所述双组分复合酶的总质量为所述玉米浆液质量的0.04-0.0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2中,所述β-淀粉酶为步骤S3-1中所述玉米浆液质量的0.06-0.1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具体如下:将所述糖化液进行过滤,得到滤液;向所述滤液中加入复配剂,得到复配液;将所述复配液在45℃和20-25MPa下进行均质处理,处理时间为20-30分钟,即得到所述基础玉米汁。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中的UHT灭菌处理的灭菌温度为130℃、灭菌时间为4-6秒。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04360.8A CN105639380B (zh) | 2016-01-06 | 2016-01-06 | 一种玉米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04360.8A CN105639380B (zh) | 2016-01-06 | 2016-01-06 | 一种玉米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39380A CN105639380A (zh) | 2016-06-08 |
CN105639380B true CN105639380B (zh) | 2020-08-11 |
Family
ID=56490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04360.8A Active CN105639380B (zh) | 2016-01-06 | 2016-01-06 | 一种玉米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63938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61333A (zh) * | 2016-08-24 | 2017-01-04 | 张学滨 | 一种百合玉米汁的加工方法 |
CN108208505A (zh) * | 2018-01-18 | 2018-06-29 | 合肥中科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富硒玉米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973425A (zh) * | 2019-12-12 | 2020-04-10 | 深圳市一个玉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鲜榨玉米汁饮品制备方法 |
CN111528375A (zh) * | 2020-05-19 | 2020-08-14 | 沈阳农业大学 | 一种甜玉米和脐橙复合果汁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955631A (zh) * | 2020-07-31 | 2020-11-20 | 浙江李子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级细胞破壁制备玉米汁的方法 |
CN114073292A (zh) * | 2020-08-13 | 2022-02-22 | 黑龙江省北大荒绿色健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营养功能型玉米汁粉的制作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55427B (zh) * | 2008-11-06 | 2012-08-22 | 邹心东 | 玉米原浆饮品的制备方法 |
CN101697828A (zh) * | 2009-11-09 | 2010-04-28 | 遂宁市兴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红薯汁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823804B (zh) * | 2012-09-25 | 2013-07-10 |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六酶法玉米乳饮料的生产方法 |
CN104983025A (zh) * | 2015-08-06 | 2015-10-21 | 华中农业大学 | 一种无蔗糖玉米羹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2016
- 2016-01-06 CN CN201610004360.8A patent/CN10563938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39380A (zh) | 2016-06-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39380B (zh) | 一种玉米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2178304B (zh) | 一种香蕉汁的制备方法 | |
CN103564562A (zh) | 果蔬发酵液、果蔬发酵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511854A (zh) | 一种胶原多肽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279625B (zh) | 一种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低糖甘薯饮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2028034B (zh) | 一种酸性抗氧化液态乳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120950A (zh) | 能去除苦味的红枣果酒的酿造方法 | |
CN102228288A (zh) | 一种蓝莓果肉果汁醋酸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509539A (zh) | 一种冷冻甜玉米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691704A (zh) | 一种红茶菌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419654A (zh) | 一种复合果汁饮料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1623117B (zh) | 风味型甜玉米复合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594417B (zh) | 一种柿子的综合利用加工方法 | |
CN108041388B (zh) | 一种无醇的发酵葡萄饮料的加工工艺 | |
CN110122708A (zh) | 一种全桑饮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9619568A (zh) | 一种富含膳食纤维的无花果风味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713873A (zh) | 一种米草生物矿质液白刺果酒的制备方法 | |
CN107712492B (zh) | 一种浊汁型柿子饮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3756845B (zh) | 番茄保健酒的制作方法 | |
CN102154089A (zh) | 一种无花果醋的生产方法 | |
CN105647760A (zh) | 蓝莓果酒的制备方法 | |
CN1203786C (zh) | 一种酶工程技术制备南瓜混汁的方法 | |
CN105167044A (zh) | 一种蓝莓饮品的制作方法 | |
CN106578104A (zh) | 一种富含植物蛋白和维生素复合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995252A (zh) | 一种双酶解制备原味慈姑汁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650400 Dongyuan ecological food processing park, Fumin Industrial Park, Kunming City, Yun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KUNMING PINSHI FOOD Co.,Ltd. Address before: 650400 beichenghe Road, Yongding sub district office, Fumin County, Kunming City, Yunn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KUNMING PINSHI FOOD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