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处理膜堆的间隔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用于水处理膜堆的间隔网结构。
背景技术
膜技术被誉为21世纪的水处理技术,在近40年来发展日益迅速。与传统水处理技术相比,膜技术具有节能、投资少、操作简便、处理效率高等优点,其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泛,既可用于饮用水处理也可用于废水处理,在某些特殊行业的水处理方面也有涉足。
在膜技术应用过程中,尤其是膜片呈层叠状的膜堆应用中,因膜片之间的距离无法与不同应用环境中待处理水的循环速率相匹配,常常导致相邻膜片发生粘接现象;如专利201510985976.3公开的一种其膜片横向堆叠的水处理膜堆,如果其膜片设置的间距过小或在应用环境中水流扰动过大,加上膜面本身的透水吸附作用,很容易出现两个膜片粘接的情况,如此不仅减小了进行有效水处理的膜面面积,降低了水处理效率,而且还容易使污物在粘接的膜面处聚集,加重膜片污染程度,导致膜堆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目前业内采用的常规解决方案是增加膜片的安装间距,保证两相邻膜片的安全间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膜面污染,提高使用寿命,但是过大的膜片间距又减小了膜堆单位体积的水处理量,相同体积的膜堆水处理能力降低,而要达到同等水处理水平,必然要增大膜堆体积而增加相应的生产成本,还不能适用于一些应用环境较为狭窄的地方,有诸多不便。因此,如何在尽量紧密的空间内提高膜堆单位体积的水处理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膜片粘接堵塞污染的用于水处理膜堆的间隔网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水处理膜堆的间隔网结构,包括用于与水处理膜堆连接的套接环,多个在套接环外侧规律排布并与之连为一体的导流片,以及在每个导流片的至少一侧面边缘处设置的导流斜口,其中,所述导流斜口设置于导流片的正反面中至少一侧边缘处,且其斜度为30°~60°。
为了便于膜面的顺利引流,所述导流斜口为导流片边缘处开设的倒角或圆角,且所述导流斜口与导流片的衔接处为圆角处理的自然过渡。
为了保证对膜片的支撑性,所述导流片上距离套接环最远处与套接环中心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套接环半径的3倍。而实践中具体距离根据膜堆上的膜片大小确定。
更具体地,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导流片为其宽度与套接环的环宽相当的直支撑条,其个数为8个,以套接环圆心为中心圆周均布于套接环外侧,并且在导流片的最外端还连接有呈环形并与套接环同心的支撑环。
为了更方便水流引导作用,所述导流片与套接环连接位置的角落处设有弧形过渡部。
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导流片为由连接套接环一端到另一端的宽度逐渐增大且带有一弯曲幅度的扇叶片,其数量为3-5个,以套接环圆心为中心圆周均布于套接环外侧。该种结构形式在实践应用中还因曝气水流的冲击作用而引起导流片带动套接环转动,从而更好地对膜面进行清理,避免污物沉积导致膜面堵塞。
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导流片为由连接套接环一端到另一端的宽度逐渐增大且其中心线穿过套接环圆心的直叶片,其数量为4个,以套接环圆心为中心圆周均布于套接环外侧。还能够在膜片表面产生湍流,促进膜片自身的清洗。
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导流片为其宽度与套接环的环宽相当的直支撑条,其个数为6个,以套接环圆心为中心圆周均布于套接环外侧,并且在导流片上远离套接环的一端端部设有以该直支撑条中心线对称设置的支叉部。
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导流片为其宽度与套接环的环宽相当的直支撑条,其个数为4个,以套接环圆心为中心圆周均布于套接环外侧,并且在导流片上沿其中心线方向上设置两个均与套接环同心且相互不同直径的支撑环。
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导流片为以套接环中心对称的一对鱼骨形支撑部,并且在套接环内侧还设有用于防止转动的至少一个卡齿;所述鱼骨形支撑部包括一穿过套接环中心并与套接环连接的主骨部,以及至少三条在主骨部上呈对称设置的分支骨部,其中分支骨部之间为等间距。该种结构形式主要应用于膜堆使用环境中多数情况为上下水流扰动的情况,能够很好地促进膜片表面清洁,延长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构思巧妙,通过设计各种形状的支撑网安装在膜堆上的膜片之间,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由此对水处理液体进行膜片间的引流,有效避免了两相邻膜片间的粘接,在不增加膜堆整体体积的情况下增大了膜面与处理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水处理效率并增加了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本发明间隔网结构在两膜片间的介入,使得膜片表面更容易产生湍流,大大减少了污物在膜面上的沉积,并且本发明结构简单,应用性好,便于生产制作,成本低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至图8所示,该用于水处理膜堆的间隔网结构,包括用于与水处理膜堆连接的套接环1,多个在套接环外侧规律排布并与之连为一体的导流片2,以及在每个导流片的至少一侧面边缘处设置的导流斜口3,其中,所述导流斜口设置于导流片的正反面中至少一侧边缘处,且其斜度为30°~60°。为了便于膜面的顺利引流,所述导流斜口为导流片边缘处开设的倒角或圆角,且所述导流斜口与导流片的衔接处为圆角处理的自然过渡。为了保证对膜片的支撑性,所述导流片上距离套接环最远处与套接环中心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套接环半径的3倍。而实践中具体距离根据膜堆上的膜片大小确定。为了更方便水流引导作用,所述导流片与套接环连接位置的角落处设有弧形过渡部4。
实施例1
作为一种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导流片为其宽度与套接环的环宽相当的直支撑条5,其个数为8个,以套接环圆心为中心圆周均布于套接环外侧,并且在导流片的最外端还连接有呈环形并与套接环同心的支撑环6。从而对膜片进行充分的支撑隔离。
实施例2
作为一种优选,如图1、图3、图4所示,所述导流片为由连接套接环一端到另一端的宽度逐渐增大且带有一弯曲幅度的扇叶片7,其数量为3-5个,以套接环圆心为中心圆周均布于套接环外侧,图1为3个扇叶片形式,图3为4个扇叶片形式,图4为5个扇叶片形式。该种结构形式在实践应用中还因曝气水流的冲击作用而引起导流片带动套接环转动,从而更好地对膜面进行清理,避免污物沉积导致膜面堵塞。
实施例3
作为一种优选,如图5所示,所述导流片为由连接套接环一端到另一端的宽度逐渐增大且其中心线穿过套接环圆心的直叶片8,其数量为4个,以套接环圆心为中心圆周均布于套接环外侧。还能够在膜片表面产生湍流,促进膜片自身的清洗。
实施例4
作为一种优选,如图6所示,所述导流片为其宽度与套接环的环宽相当的直支撑条5,其个数为6个,以套接环圆心为中心圆周均布于套接环外侧,并且在导流片上远离套接环的一端端部设有以该直支撑条中心线对称设置的支叉部9。
实施例5
作为一种优选,如图7所示,所述导流片为其宽度与套接环的环宽相当的直支撑条5,其个数为4个,以套接环圆心为中心圆周均布于套接环外侧,并且在导流片上沿其中心线方向上设置两个均与套接环同心且相互不同直径的支撑环6。
实施例6
作为一种优选,如图8所示,所述导流片为以套接环中心对称的一对鱼骨形支撑部10,并且在套接环内侧还设有用于防止转动的至少一个卡齿11;所述鱼骨形支撑部包括一穿过套接环中心并与套接环连接的主骨部12,以及至少三条在主骨部上呈对称设置的分支骨部13,其中分支骨部之间为等间距。该种结构形式主要应用于膜堆使用环境中多数情况为上下水流扰动的情况,能够很好地促进膜片表面清洁,延长使用寿命。
另外,在另外的优选方案中,不同导流片形式的间隔网上的安装环内侧均可设置至少一个用于防止转动的卡齿,从而保证导流的稳定。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