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582428A - 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82428A
CN105582428A CN201410818806.1A CN201410818806A CN105582428A CN 105582428 A CN105582428 A CN 105582428A CN 201410818806 A CN201410818806 A CN 201410818806A CN 105582428 A CN105582428 A CN 1055824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dermal patch
powder
dingchuan
wishes
acu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188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耿福能
周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81880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82428A/zh
Publication of CN105582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24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穴位贴敷的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贴剂包括药物与辅料两部分,药物的主要成分为如意定喘粉末,药物与辅料的重量比为1:0.5-4,所述的辅料优选的为氮酮、丙二醇、凡士林,通过一定的工艺制备出的透皮剂在临床试验中贴敷治疗咳喘总有效率能达到94%,具有显著的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皮贴剂,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外用医药制剂领域。
背景技术
穴位贴敷是通过刺激穴位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通过中药对皮肤腧穴的刺激来发挥经络系统整体调节作用而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中医观念:
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用某些特定药物,用介质(如水、醋、酒、蜂蜜、植物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撒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伸,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物,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口疮、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副作用小等特点。清代吴师机——“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所以与内治疗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清代名医《医学源流论》作者徐大椿指出“汤药不足尽病,人之疾病,由外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必服药乃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有力”
理论基础:
1、理同内治:病从外入、由表达里,即有外治以应之,取其外。病由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贴敷疗法通过经络到达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2、药同内治:无论内服和穴位敷贴,所选用的药物均有各自独特的四气五味、作用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通过君、臣、佐、使的相互配伍组合以祛除病邪。但贴敷用药常加入芳香、刺激性药物。
3、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而已,关键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个“通”字概括,“理通则治自通”。
二、现代医学对透皮的认识
透皮技术,又称为经皮治疗系统,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发挥全身作用的一类控释制剂。药物主要通过的三种途径进行吸收:1、角质层(主要)。2、毛囊、皮脂腺。3、汗管。皮肤最上层是角质层(由死亡的细胞构成),角质层坚实紧密,能有效地防止细菌、有害化学物质和病原体的侵入。在角质层的表面,还有一层由脂质及其它物质构成的薄膜。所以皮肤具有不透水性,它既可以防止水分浸透,也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流失。所以对于透皮贴剂的选择要能够有效的协同药物透过角质层,使药物到达体内,达到控释的作用。目前市场使用透皮贴剂种类繁多,如氮酮、丙二醇、油酸等。
所以有效的应用古人之经验,结合现代药理学、药动学、解剖学知识,可大大提高穴位贴敷疗效,并避免吃药、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带来的疼痛及其他不适。
咳、喘、痰是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毛支炎等肺系疾病的常见症状,西药治疗以抗炎、抗病毒、抗菌、抗过敏、化痰、镇咳等治疗为主,中药则采用祛痰、宣肺解表平等治疗方式。由于西药副作用较大,中药辨证麻烦,用药困难。
发热症状病因复杂,各类感染均能引起该症状,常见的发热一般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常见的治疗方式西药采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剂为主,必要的联合糖皮质激素使用;中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为主。
小儿腹泻原因较多,如常见的秋季腹泻、蛋白代谢紊乱引起等,还有细菌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治疗方式多是以抗菌、抗病毒、补液、收涩止泻等为主。
对于小儿患者,口服注射困难不说,长期给药会给小儿带来肝肾、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的损伤。所以,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缺陷是怎样利用传统的穴位贴敷疗法与现代的透皮技术来对小儿的的咳、喘、痰、腹泻以及发热等症状进行治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传统的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与现代的透皮技术相结合,以如意定喘的处方中药为主要用药成分制备成一种能够通过穴位贴敷的方式来治疗咳喘的透皮贴剂。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中药物的组成成分主要为如意定喘处方中的21味药材制成的如意定喘粉末,其余的为辅料,其中如意定喘粉末与辅料的重量比为1:2~4,优选的为1:3。
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一贴中的药物的组成成分还可以是如意定喘粉末1~3g、麻黄1g、细辛1g、氨溴索60mg,其中辅料与药物的重量比为3:1,再组合蛤青注射液1ml,用于治疗风寒类的咳喘疾病。
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一贴中的药物组成成分还可以是如意定喘粉末1~3g、大黄1g、芒硝1g、氨溴索60mg,其中辅料与药物的重量比为3:1,再组合蛤青注射液1ml,用于治疗风热类的咳喘疾病。
本发明所述的辅料为氮酮、丙二醇、油酸、薄荷醇、水杨酸、凡士林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的为氮酮、丙二醇、凡士林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所述的如意定喘粉的处方成分为:
蛤蚧150g,蟾酥(制)9g,黄芪500g,地龙500g,麻黄500g,党参500g,苦杏仁800g,白果500g,枳实300g,天冬400g,五味子(酒蒸)500g,麦冬400g,紫菀400g,百部200g,枸杞子300g,熟地黄500g,远志200g,葶苈子200g,洋金花200g,石膏200g,甘草(蜜炙)500g
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的制备方法为:
(1)将处方量的苦杏仁,投入到沸水中进行煎煮,过滤,得苦杏仁提取液;
(2)取地龙、党参、白果、天冬、南五味子、麦冬、紫菀、百部、枸杞子、熟地黄、远志、葶苈子、半量黄芪、半量甘草,粉碎后,加水煎煮2~3次,每次煎煮时间为1~3小时,每次加水量为上述干药材总量的6~8倍,过滤,合并提取液;
(3)将步骤(1)中的苦杏仁提取液与步骤(2)中的提取液混合,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以上(70~80℃测)的稠膏;
(4)取蟾酥、蛤蚧、麻黄、枳实、洋金花、石膏、半量黄芪、半量甘草分别进行粉碎,将各中药细粉混合均匀后,进行湿热灭菌,与步骤(3)中得到的稠膏混合,进行湿法制粒,过100目筛,得颗粒;
(5)将步骤(4)中得到的颗粒进行粉碎后,过10~100目筛,灭菌,干燥,分装成1~3g每袋,即得如意定喘粉末。
(6)制备1帖的制备方法:取步骤(5)中得到的袋装的如意定喘粉末1袋,配以药学上可行的辅料,调匀后,撕开贴片上方的易撕条,将药膏均匀涂抹在特制的贴片中央的椭圆形凹槽处,然后将透皮贴剂贴于相应的穴位处,通过化学加热层与空气接触后产生的热量来加快药物的透皮吸收;贴片大小为5×7cm或4×6cm比较适宜。
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的制备方法,步骤(6)中所述的穴位为肺俞穴或膻中穴。
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的制备方法,步骤(6)中所述的化学加热层由蛭石、活性碳、食盐、铁粉等成分组成。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的基础上还发现将本发明所述的如意定喘粉末与知母、青黛、冰片,桑姜感冒注射液进行组合加以本发明所述的辅料制成透皮贴剂,贴于大椎和/或神阙穴治疗发热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中,所述的透皮贴剂一贴的药物组成成分为:如意定喘粉末1~3g、对乙酰氨基酚0.6g、知母1g、青黛0.5g、冰片0.3g,桑姜感冒注射液1ml。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的基础上还发现将本发明所述的如意定喘粉末与丁香、肉桂、吴茱萸、黄连、西咪替丁进行组合加以本发明所述的辅料制成透皮贴剂,贴于神阙穴可以治疗反复发作的小儿腹泻,如有呕吐症状加贴在中脘穴,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中,所述的透皮贴剂一贴的药物组成成分为:如意定喘粉末1~3g、丁香1g、肉桂2g、吴茱萸1g、黄连1g、西咪替丁0.8g。
将本发明所述的如意定喘的处方中的21味药材作为透皮贴剂的主要成分,其中制备的如意定喘粉因是将大部分的药材进行提取浓缩制备而成,所以更容易通过透皮吸收;其次,如意定喘处方中的洋金花具有刺激皮肤角质层作用;细辛、麻黄有较好的芳香走窜作用;枳实、地龙、蟾酥有良好的破气通经作用,能起到激发经气运行的作用。
所以将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贴在相应的穴位上,通过中药刺激穴位使经络系统整体调节作用而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同时通过透皮贴剂刺激皮肤角质层,使药物有效成分进入血液系统,在刺激穴位与药物透皮吸收的双重作用下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诊断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意义。
将如意定喘处方中的21味药材制成如意定喘粉末,然后再制成用于穴位贴敷的透皮制剂,具有明显的效果,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在不使用其它药物的情况下,总有效率能达到94%,这在外用药物制剂中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如意定喘粉末同丁香、肉桂、吴茱萸、黄连、西咪替丁组合制成的透皮贴剂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在未贴敷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之前,腹泻症状反复发作,贴敷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后,3天基本康复,停止贴敷后,腹泻也未见发作;如意定喘粉末与对乙酰氨基酚、知母、青黛、冰片、桑姜感冒注射液组合制成的透皮贴剂在治疗小儿反复发热上也具有明显的疗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其中1为胶粘层,2为药物,3为椭圆形圆环,4为裱褙层,5为凹槽。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图,其中6为化学加热层,7为易撕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制备如意定喘粉末
处方:
蛤蚧150g,蟾酥(制)9g,黄芪500g,地龙500g,麻黄500g,党参500g,苦杏仁800g,白果500g,枳实300g,天冬400g,五味子(酒蒸)500g,麦冬400g,紫菀400g,百部200g,枸杞子300g,熟地黄500g,远志200g,葶苈子200g,洋金花200g,石膏200g,甘草(蜜炙)500g
制备过程:
将处方量的苦杏仁,投入到沸水中进行煎煮3小时后,过滤,得苦杏仁提取液;取地龙、党参、白果、天冬、南五味子、麦冬、紫菀、百部、枸杞子、熟地黄、远志、葶苈子、半量黄芪、半量甘草,粉碎后,加水煎煮3次,三次加水量分别为8倍、6倍、6倍,三次煎煮时间分别为3小时、2小时、1小时,合并三次提取液,过滤后,与苦杏仁提取液混合后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80℃测)的稠膏;
取处方量的蟾酥、蛤蚧、麻黄、枳实、洋金花、石膏、半量黄芪、半量甘草分别进行粉碎,细粉粒度不超过100目,将各中药细粉混合均匀后,进行湿热灭菌后与上述稠膏混合制粒,过100目筛,得颗粒,将得到的颗粒进行粉碎后,过10目筛,灭菌,干燥,分装成1g每袋,即得如意定喘粉末。
实施例2制备如意定喘粉末
处方:
蛤蚧150g,蟾酥(制)9g,黄芪500g,地龙500g,麻黄500g,党参500g,苦杏仁800g,白果500g,枳实300g,天冬400g,五味子(酒蒸)500g,麦冬400g,紫菀400g,百部200g,枸杞子300g,熟地黄500g,远志200g,葶苈子200g,洋金花200g,石膏200g,甘草(蜜炙)500g
制备过程:
将处方量的苦杏仁,投入到沸水中进行煎煮3小时后,过滤,得苦杏仁提取液;取地龙、党参、白果、天冬、南五味子、麦冬、紫菀、百部、枸杞子、熟地黄、远志、葶苈子、半量黄芪、半量甘草,粉碎后,加水煎煮3次,三次加水量分别为8倍、8倍、6倍,三次煎煮时间分别为2小时、1小时、1小时,合并三次提取液,过滤后,与苦杏仁提取液混合后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70℃测)的稠膏;
取处方量的蟾酥、蛤蚧、麻黄、枳实、洋金花、石膏、半量黄芪、半量甘草分别进行粉碎,细粉粒度不超过100目,将各中药细粉混合均匀后,进行湿热灭菌后与上述稠膏混合制粒,过100目筛,得颗粒,将得到的颗粒进行粉碎后,过100目筛,灭菌,干燥,分装成3g每袋,即得如意定喘粉末。
实施例3透皮贴剂1的制备
取实施例2制备的袋装后的如意定喘粉末1袋,加入9g的氮酮,调匀后,将药膏均匀涂抹在特制的大小为5×7cm贴片中央的椭圆形的凹槽处,即得透皮贴剂1。
实施例4透皮贴剂2的制备
取实施例1制备的袋装的如意定喘粉末1袋,将1g麻黄、1g细辛、氨溴索60mg研磨成细粉状,与如意定喘粉末混匀后,加入混合药材总量的3倍量的丙二醇,再加入蛤青注射液1ml,调匀后将药膏均匀涂抹在特制的大小为4×6cm贴片中央的凹槽处,即得透皮贴剂2。
实施例5透皮贴剂3的制备
取实施例2制备的袋装的如意定喘粉末1袋,将1g大黄、1g芒硝、氨溴索60mg研磨成细粉状,与如意定喘粉末混匀后,加入混合药材总量的3倍量的氮酮和少许凡士林,再加入蛤青注射液1ml,调匀后将药膏均匀涂抹在特制的大小为5×7cm贴片中央的凹槽处,即得透皮贴剂3。
实施例6透皮贴剂4的制备
取实施例2制备的袋装的如意定喘粉末1袋,将1g知母、1g青黛、对乙酰氨基酚0.6g、冰片0.3g研磨成细粉状,与如意定喘粉末混匀后,加入如意定喘粉末的4倍量的氮酮,再加入桑姜感冒注射液1ml,调匀后将药膏均匀涂抹在特制的大小为4×6cm贴片中央的凹槽处,即得透皮贴剂4。
实施例7透皮贴剂5的制备
取实施例1制备的袋装的如意定喘粉末1袋,将1g丁香、2g肉桂、1g吴茱萸、1g黄连、西咪替丁0.8g研磨成细粉状,与如意定喘粉末混匀后,加入如意定喘粉末重量的2倍量的丙二醇与如意定喘粉末重量的2倍量的氮酮,调匀后将药膏均匀涂抹在特制的大小为5×7cm贴片中央的凹槽处,即得透皮贴剂5。
实施例8透皮剂6的制备
取实施例1制备的袋装后的如意定喘粉末1袋,加入5g的氮酮和3g的凡士林,调匀后,将药膏均匀涂抹在特制的大小为5×7cm贴片中央的椭圆形的凹槽处,即得透皮贴剂6。
实施例9透皮剂7的制备
取实施例2制备的袋装后的如意定喘粉末1袋,加入6g的丙二醇,调匀后,将药膏均匀涂抹在特制的大小为5×7cm贴片中央的椭圆形的凹槽处,即得透皮贴剂7。
以下通过对相应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效果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的疗效。
试验例1本发明所述的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在咳喘上的临床试验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选择80例1~5岁的小儿,急性发病,出现咳嗽、咳痰或伴哮喘、发热等症状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患儿的平均体温在38.8℃。排除百日咳、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
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风寒型,风热型。风寒型:咳嗽、咳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型:咳嗽、咳痰粘稠或稠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分组
按照中医辨证分组:其中风寒型症状的患儿20例作为治疗组1,风热型症状的患儿20例作为治疗组2;剩下的40例,其中风寒型18例作为对照组1,风热型22例作为对照组2。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其中:
痊愈:咳嗽、咳痰、哮喘、肺部罗音及哮鸣音消失,体温正常;
显效:咳嗽、咳痰、哮喘减轻,体温退至37.5℃以下,肺部罗音及哮鸣音减少;
好转:咳嗽、咳痰、哮喘略减轻,体温退至37.6~38.4℃之间,肺部罗音及哮鸣音略减少;
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之和;
观察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
用药方式
所使用的透皮贴剂均贴于患者的肺俞和膻中两个穴位上,贴敷12小时后换另一贴,4天为一个疗程,穴位贴敷治疗一个疗程。其中治疗组1给予贴敷实施例4制备的透皮贴剂2,治疗组2给予贴敷实施例5制备的透皮贴剂3,对照组1、2均给予实施例3制备的透皮贴剂1。
结果
在贴敷过程中有一名患儿在贴敷透皮贴剂2后,贴敷部位皮肤有水泡出现,停止贴敷后,水泡消失,其余患儿未出现此类状况,未见其它不良反应。
表1:使用透皮贴剂2、3与透皮贴剂1的疗效结果对比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1(风寒) 8 5 4 1 94.44%
对照组2(风热) 7 7 5 1 95.45%
治疗组1(风寒) 12 6 2 0 100%
治疗组2(风热) 13 4 3 0 100%
由表1中的结果显示,将21味药材制成用于穴位贴敷的透皮贴剂,在治疗小儿风寒风热类咳喘疾病中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94%,说明用于穴位贴敷的如意定喘粉在制成透皮贴剂后吸收效果好,生物利用度高。
在透皮贴剂1的基础上加入麻黄、细辛、氨溴索、蛤青注射液制备出的透皮贴剂2在穴位贴敷治疗风寒类咳喘,具有100%的有效率;在透皮贴剂1的基础上加入大黄、芒硝、氨溴索、蛤青注射液制备出的透皮贴剂3在穴位贴敷治疗风热类咳喘,具有100%的有效率。
以下通过两个案例来对本发明中所述的透皮贴剂在治疗小儿腹泻和小儿发热中的效果:
案例1刘某某,男,4岁半,因反复发热就诊。该患者3天前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8.4度,经打针、口服药物治疗多次,每次治疗后体温下降,但停药半天体温又上升。就诊时体温38.8度,咽部稍红,声音嘶哑,有轻度干咳,少量流黄鼻涕。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对该患者使用实施例6制备的透皮贴剂4贴敷在大椎穴,贴敷时间24小时,连续贴敷4天。配合口服药物同时进行,停止肌肉注射治疗,自贴敷后,患者反复发热症状疾病消除。
案例2李某某,男,1岁5月龄,因发热、呕吐、腹泻1天就诊后。查体腹部无明显压痛,肠鸣音亢进,腹泻次数频繁,眼眶稍凹陷;大便呈水样,不臭,有泡沫。呕吐物有酸味。体温37.9度。
诊断:秋季腹泻
治疗过程:口服蒙脱石散+补液盐+肠道有益菌制剂后,症状好转,停药后,腹泻症状又开始发作,将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7制备的透皮贴剂5贴敷在神阙穴与中脘穴上(贴敷过程中需要补充钠盐),贴敷的第二天患者精神症状好转,脱水症状改善,腹泻次数减轻,呕吐症状基本消失。3天后基本康复,食物以清淡为主,观察3天后,腹泻未见发作。
通过以上试验例1,可以得出,将如意定喘处方中的21味药材制成如意定喘粉末,然后再制成用于穴位贴敷的透皮制剂,具有明显的效果,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在不使用其它药物的情况下,总有效率能达到94%,这在外用药物制剂中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当使用如意定喘粉末与麻黄、细辛、氨溴索、蛤青注射液组合制成的透皮贴剂穴位贴敷治疗风寒型咳喘具有100%的有效率;如意定喘粉末与大黄、芒硝、氨溴索、蛤青注射液组合制成的透皮贴剂穴位贴敷治疗风热型咳喘具有100%的有效率,从中可以得出本发明通过中药与西药的结合制成的透皮贴剂的治疗效果明显,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两个案例分别给出了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发热和小儿腹泻的治疗结果,结果表明,如意定喘粉末同丁香、肉桂、吴茱萸、黄连、西咪替丁组合制成的透皮贴剂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在未贴敷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之前,腹泻症状反复发作,贴敷本发明所述的透皮贴剂后,3天基本康复,停止贴敷后,腹泻也未见发作;如意定喘粉末与对乙酰氨基酚、知母、青黛、冰片、桑姜感冒注射液组合制成的透皮贴剂在治疗小儿反复发热上也具有明显的疗效。
本发明所述的蛤青注射液、桑姜感冒注射液、对乙酰氨基酚、氨溴索、西咪替丁在市场上均有销售。

Claims (9)

1.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皮贴剂的组成成分及其重量比为如意定喘粉末:辅料=1:2~4,进一步,如意定喘粉末:辅料=1:3。
2.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皮贴剂的组成成分为如意定喘粉末1~3g、麻黄1g、细辛1g、氨溴索60mg,其中辅料与药物的重量比为3:1,再组合蛤青注射液1ml,用于治疗风寒类的咳喘疾病。
3.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皮贴剂的组成成分为如意定喘粉末1~3g、大黄1g、芒硝1g、氨溴索60mg,其中辅料与药物的重量比为3:1,再组合蛤青注射液1ml,用于治疗风热类的咳喘疾病。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皮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料为氮酮、丙二醇、油酸、薄荷醇、水杨酸、凡士林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的为氮酮、丙二醇、凡士林中的一种或多种。
5.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皮贴剂的制备方法为:
(1)将处方量的苦杏仁,投入到沸水中进行煎煮,过滤,得苦杏仁提取液;
(2)取地龙、党参、白果、天冬、南五味子、麦冬、紫菀、百部、枸杞子、熟地黄、远志、葶苈子、半量黄芪、半量甘草,粉碎后,加水煎煮2~3次,每次煎煮时间为1~3小时,每次加水量为上述干药材总量的6~8倍,过滤,合并提取液;
(3)将步骤(1)中的苦杏仁提取液与步骤(2)中的提取液混合,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以上(70~80℃测)的稠膏;
(4)取蟾酥、蛤蚧、麻黄、枳实、洋金花、石膏、半量黄芪、半量甘草分别进行粉碎,将各中药细粉混合均匀后,进行湿热灭菌,与步骤(3)中得到的稠膏混合,进行湿法制粒,过100目筛,得颗粒;
(5)将步骤(4)中得到的颗粒进行粉碎后,过10~100目筛,灭菌,干燥,分装成1~3g每袋,即得如意定喘粉末;
(6)制备1帖的制备方法:取步骤(5)中得到的袋装的如意定喘粉末1袋,配以药学上可行的辅料,调匀后,撕开贴片上方的易撕条,将药膏均匀涂抹在贴片中央的椭圆形凹槽处,然后将透皮贴剂贴于相应的穴位处,通过化学加热层与空气接触后产生的热量来加快药物的透皮吸收;贴片大小为5×7cm或4×6cm比较适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皮贴剂,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的穴位至少为肺俞穴和膻中穴中的一个或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皮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皮贴剂中还可以组合知母、青黛、冰片,桑姜感冒注射液制成透皮贴剂,贴于大椎和/或神阙穴治疗发热,其中,药物组成成分为:如意定喘粉末1~3g、对乙酰氨基酚0.6g、知母1g、青黛0.5g、冰片0.3g,桑姜感冒注射液1m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皮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皮贴剂中可以组合丁香、肉桂、吴茱萸、黄连、西咪替丁制成透皮贴剂,贴于神阙穴可以治疗反复发作的小儿腹泻,如有呕吐症状加贴在中脘穴,其中,药物组成成分为:如意定喘粉末1~3g、丁香1g、肉桂2g、吴茱萸1g、黄连1g、西咪替丁0.8g。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皮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皮贴剂的背面附有一个带圆形或椭圆形凹槽的自加热层。
CN201410818806.1A 2014-12-25 2014-12-25 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55824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18806.1A CN105582428A (zh) 2014-12-25 2014-12-25 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18806.1A CN105582428A (zh) 2014-12-25 2014-12-25 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2428A true CN105582428A (zh) 2016-05-18

Family

ID=55922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18806.1A Pending CN105582428A (zh) 2014-12-25 2014-12-25 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82428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4104A (zh) * 2016-06-17 2016-09-21 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消化道溃疡的药物组合物
CN106390066A (zh) * 2016-10-26 2017-02-15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用于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感冒的中药组合物
CN106420674A (zh) * 2016-11-11 2017-02-22 邓蜀俐 用于治疗呼吸类疾病的透皮贴剂的药物组合物及透皮贴剂
CN109481471A (zh) * 2019-01-25 2019-03-19 上海真仁堂药业有限公司 蟾酥粉饮片的制备方法
CN115721698A (zh) * 2022-10-09 2023-03-03 湖北理工学院 一种采用中药温阳祛湿的穴位敷贴及其制备工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4550A (zh) * 2001-01-11 2002-08-21 杨孟君 纳米如意定喘制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706445A (zh) * 2005-04-27 2005-12-14 耿福能 复方蛤青注射液及其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4550A (zh) * 2001-01-11 2002-08-21 杨孟君 纳米如意定喘制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706445A (zh) * 2005-04-27 2005-12-14 耿福能 复方蛤青注射液及其制作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健: "贴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吉林中医药》 *
蔡鸣: "《常用药物治疗手册》", 31 December 1997,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4104A (zh) * 2016-06-17 2016-09-21 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消化道溃疡的药物组合物
CN106390066A (zh) * 2016-10-26 2017-02-15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用于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感冒的中药组合物
CN106420674A (zh) * 2016-11-11 2017-02-22 邓蜀俐 用于治疗呼吸类疾病的透皮贴剂的药物组合物及透皮贴剂
CN109481471A (zh) * 2019-01-25 2019-03-19 上海真仁堂药业有限公司 蟾酥粉饮片的制备方法
CN115721698A (zh) * 2022-10-09 2023-03-03 湖北理工学院 一种采用中药温阳祛湿的穴位敷贴及其制备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8541A (zh) 一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
CN105582428A (zh) 一种用于穴位贴敷治疗的透皮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33497A (zh) 一种治疗便秘的中药组合物
CN102988851A (zh) 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5833003A (zh) 一种治疗自闭症的中药组合物
CN104623555A (zh) 一种治疗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3800582A (zh) 一种治疗耳鸣的中药制剂
CN103495130B (zh) 一种用于治疗气喘的中药组合物
CN103169905B (zh) 治疗肺心病的中药制剂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77651A (zh) 一种小儿疳积药
CN104435798A (zh) 改善神经衰弱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47916A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汤剂
CN104771734B (zh) 一种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3961578A (zh) 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药酒
CN103933367A (zh) 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脐贴的中药配方及制备方法
CN103169907B (zh) 治疗肺心病的中药制剂片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14436B (zh) 治疗肺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27591B (zh) 一种化痰丸
CN104771616A (zh) 一种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69906B (zh) 治疗肺心病的中药制剂粉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56196A (zh) 一种治疗心动过缓的中药组合物
CN104491791A (zh) 一种治疗慢性咽炎的中药
CN104491697A (zh) 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中药
CN102614435B (zh) 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的中药气雾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33476A (zh) 一种治疗肋间神经痛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