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9336B - 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79336B CN105579336B CN201380079978.5A CN201380079978A CN105579336B CN 105579336 B CN105579336 B CN 105579336B CN 201380079978 A CN201380079978 A CN 201380079978A CN 105579336 B CN105579336 B CN 1055793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ercharger
- fuel tank
- motorcycle
- intake chamber
- eng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2—Motorcycles; All-terrain vehicles, e.g. quads, snowmobiles; Small vehicles, e.g. forklif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3/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 F02B33/44—Passages conducting the charge from the pump to the engine inlet, e.g. reservoi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relating to, driven charging or scavenging pump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33/00 - F02B37/00
- F02B39/02—Drives of pumps; Varying pump drive gear ratio
- F02B39/04—Mechanical drives; Variable-gear-ratio dri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7/00—Apparatus or systems for feeding liquid fuel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to carburettors or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for purifying liquid fuel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7/04—Feeding by means of driven pumps
- F02M37/14—Feeding by means of driven pumps the pumps being combined with other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防止车身的大型化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摩托车(1)具备:压缩进气的增压器(32);设置于增压器(32)的下游侧,贮留由增压器(32)压缩的进气,将贮留的进气导入至发动机(E)的燃烧室的进气室(33);和配置于发动机(E)的上方的燃料箱(12);进气室(33)设置于燃料箱(12)和发动机(E)之间;燃料箱(12)具有在底面侧设置有避开进气室(33)的凹部(12d)的凹部形成部(12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压缩进气的增压器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将增压器应用于摩托车中的结构已有提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具备增压器的结构中,存在在进气路径上设置有用于增大进气路径容积的进气室(专利文献1中的预燃室)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4-37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摩托车中,发动机与燃料箱之间的空间有限,因此如配置进气室,则相应地易使车身大型化。
本发明是解决上述问题而形成,其目的是提供能够防止车身的大型化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的一种形态具备:压缩进气的增压器;设置于所述增压器的下游侧,贮留由所述增压器压缩的进气,将贮留的进气导入至发动机的燃烧室的进气室;和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上方的燃料箱;所述进气室设置于所述燃料箱和所述发动机之间;所述燃料箱具有在底面侧设置有避开所述进气室的凹部的凹部形成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增压器以及进气室搭载于摩托车时,进气室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燃料箱的凹部形成部的凹部内。因此,能够防止摩托车大型化,且能够增大进气室以及燃料箱的容积。
也可以是所述燃料箱形成为在所述凹部形成部的所述凹部内配置所述进气室的状态下,在俯视时覆盖所述进气室的全周。借助于此,能够抑制燃料箱搭载位置的高度,且能够增大进气室以及燃料箱的容积。
也可以是所述燃料箱具有比所述凹部形成部向后方且下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所述后方突出部配置于所述摩托车的座椅的下方。借助于此,无需使摩托车大型化便能够增大进气室空间的容积,且还能够增大燃料箱的容量。
也可以是所述增压器位于比所述后方突出部靠近前方的位置。借助于此,能够使摩托车中的各装置的布局合理化,能够防止摩托车的大型化。
也可以是具备吸出所述燃料箱内的燃料的燃料泵;所述燃料泵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比所述增压器靠近后方的区域、且所述燃料箱的内部。借助于此,能够防止燃料泵与增压器之间发生干扰,且能够将燃料泵配置于能增大燃料箱内上下尺寸的位置。
也可以是所述燃料泵配置为与所述增压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在所述燃料泵与所述增压器之间配置耐热性比所述燃料泵高的高耐热性配备件。通过将燃料泵配置于与增压器隔开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增压器中产生的热传递至燃料泵。又,通过在燃料泵和增压器之间的空间内配置耐热性高的配备件,从而能够谋求空间的有效利用。
也可以是所述燃料箱形成为如下结构:位于比所述凹部形成部靠近前方的位置的前方区域的下表面、和位于比所述凹部形成部的所述凹部靠近左右方向至少一侧的侧方区域的下表面连续;所述燃料箱的下表面,随着在前后方向上从所述前方突出部的下表面向所述侧方区域的下表面行进而向下方倾斜。借助于此,能够确保燃料泵的容积且防止前方区域残留燃料。
也可以是在所述凹部形成部的所述凹部内,在所述燃料箱和所述进气室之间设置有规定的空隙。借助于此,在行驶时在燃料箱和进气室之间的空隙内产生空气层,能够防止来自于进气室的热传递至燃料箱。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是在参照附图的基础上,由以下优选的实施形态的详细说明得以明了。
发明效果:
本发明形成为如上所述的结构,从而发挥能防止车身的大型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摩托车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形态中的摩托车的进气装置附近的概略配置示例的局部左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形态中的摩托车的进气装置附近的概略配置示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搭载于摩托车时的本实施形态燃料箱的图;
图6是从车辆左侧观察搭载于摩托车时的图5所示的燃料箱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另外,以下在所有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以相同的参考符号,并且省略其重复说明。又,以下说明中使用的方向的概念是以跨乘在摩托车上的驾驶员观察的方向为基准。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左视图。又,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摩托车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如图1所示,摩托车1具备在路面R上转动的前轮2以及后轮3。后轮3是驱动轮,前轮2是从动轮。前轮2旋转自如地支持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叉4的下端部,该前叉4支持于转向轴。该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持于头管5。在上支架上安装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杆型的把手6。
设置于把手6的驾驶员右手把持的部分上的节气门手柄7(参照图2)是,通过手腕的转动使其旋转,从而操纵后述的节气门装置16的节气门输入单元。驾驶员对把手6进行转动操作,从而能够使前轮2以转向轴为旋转轴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向。
左右一对主框架9从头管5向下方倾斜且向后方延伸,该主框架9的后部与左右一对枢接框架10连接。该枢接框架10枢轴支持大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摇臂11的前端部,后轮3以能够绕摇动轴11a摇动的形式轴支持于该摇臂11的后端部。摇臂11的摇动轴11a配置于比发动机E后端部靠近后方的位置。在把手6的后方设置有燃料箱12,在该燃料箱12的后方设置有驾驶员乘骑用座椅13。
在前轮2和后轮3之间,以支持于主框架9以及枢接框架10的状态搭载有发动机E。在图1中,作为发动机E,例示汽缸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并列四汽缸发动机。发动机E的输出轴与变速装置14(参照图2)连接,从该变速装置14输出的驱动力通过链条15传递至后轮3。发动机E以及变速装置14,以变速装置14的变速器箱位于发动机E的曲轴箱后方的形式形成为一体。在侧视时,汽缸的轴线随着向上方行进而向前方倾斜。在侧视时,发动机E的曲轴箱以及变速装置14的变速器箱整体上形成为大致L字状。换言之,发动机E以及变速装置14具备L字状壳体。发动机E的进气道(未图示)与配置于主框架9的内侧的节气门装置16连接。
在节气门装置16的上游侧设置有配置于燃料箱12的下方的进气装置36。进气装置36包括压缩进气的增压器32、和设置于该增压器32的下游侧的进气室33。在增压器32的上游侧设置有导入来自于前方的行驶风的进气通路34、和配置于进气通路34和增压器32之间的空气滤清器19。从进气通路34导入的进气通过空气滤清器19送入增压器32。即,增压器32配置于空气滤清器19的下游侧。增压器32,通过经由齿轮以及链条等动力传递机构传递的发动机E的动力进行驱动,并且将已送入的进气进行压缩。增压器32形成为具有离心式泵以及行星齿轮机构,且使发动机E的动力增速的结构。离心式泵以及行星齿轮机构形成于同轴。离心式泵以及行星齿轮机构轴支持于变速器箱的上壁部。由于设置有增压器32,从而能够谋求摩托车1的输出的改善。由增压器32压缩的进气送入进气室33。进气室33贮留由增压器32压缩的进气,并且将贮留的进气通过节气门装置16导入至发动机E的燃烧室。进气室33是为了抑制进气路径内的压力变化而设置的。进气室33的容量越大,摩托车1的输出越加改善。另外,作为驱动增压器32的动力,也可以不使用发动机E的动力而是通过额外设置马达等驱动源并使用其动力驱动增压器32,又可以从排气能量导出动力。
节气门装置16具有配置于进气管20的中途的节气门21。节气门21形成为通过节气门导线(wire)23与节气门手柄7连接,且与节气门手柄7的驾驶员操作连动地开闭的结构。又,在节气门装置16中设置有向与进气管20连接的进气通路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装置。在本实施形态中,燃料喷射装置具备配置于比节气门21靠近下游侧的位置的主喷射器31、和配置于比节气门21靠近上游侧的位置的副喷射器40。贮留于燃料箱12内的燃料通过燃料泵18送入主喷射器31以及副喷射器40。副喷射器40形成为向进气室33内喷射燃料的结构。变速装置14将发动机E的动力变速后传递至后轮3。在变速装置14中设置有用于传递或切断动力的离合器27。
发动机E中用于燃烧的空气通过排气管37排出。在排气管37内设置有排气门38。排气门38连接于由发动机ECU(未图示)控制的马达构成的排气门执行器39,并且由该排气门执行器39驱动,从而进行开闭。
发动机ECU通过由电池(未图示)供给的电力,基于从各传感器以及开关输入的信号执行关于发动机控制的计算,并且对各电动装置执行控制指令。发动机ECU设置于前整流罩内。传感器以及开关例如是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离合器开关、齿轮位置传感器以及发动机转速传感器等。
以下,说明本实施形态中的进气装置36以及燃料箱12的更具体的配置示例。图3是示出本实施形态中的摩托车的进气装置附近的概略配置示例的局部左视图。又,图4是示出本实施形态中的摩托车的进气装置附近的概略配置示例的局部俯视图。图3以及图4中,省略对以下说明的主要结构要素以外的结构的图示。
如图3所示,燃料箱12的一部分配置于比主框架9靠近上方的位置。燃料箱12在前后方向从头管5的附近延伸至座椅13附近。燃料箱12的最上部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即,燃料箱12的最上部配置于比燃料箱12的前端部靠近后方且比燃料箱12的后端部靠近前方的位置。燃料箱12的最上部形成于与进气室33的最上部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上。燃料箱12的上表面形成为具有随着从最上部向车辆前方以及车辆后方行进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的结构。燃料箱12的上表面,随着从最上部向下方行进而向前后左右方向倾斜。燃料箱12的前端部位于比进气室33前端部靠近前方的位置。燃料箱12在进气室33后方的位置上具有比发动机E汽缸盖位于下方的部分。该部分位于比变速器箱后端部靠近后方的位置。
进气室33配置于在发动机E的上方配设的燃料箱12和发动机E之间。进气室33分别在车辆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燃料箱12和发动机E之间。发动机E以及变速装置14的L字状壳体配置为在曲轴箱的后方且变速器箱的上方设置有空间。又,燃料箱12以在比燃料箱12前端部靠近下方且比后端部靠近前方处产生空间的形式形成为圆弧状。L字状壳体以及燃料箱12配置为避开彼此的空间且彼此的空间变成共通的空间。即,L字状壳体以及燃料箱12配置为在变速器箱的上方、比燃料箱12的前端部靠近下方、曲轴箱的后方、比燃料箱12的后端部靠近前方处设置有空间。该空间具有随着向下方行进而位于后方的朝向后下方的形状。在该空间内,作为进气区域,配置有进气室33、增压器32以及节气门装置16。在进气区域中的下方区域,配置有增压器32以及节气门装置16。更具体而言,在下方区域的前方配置有节气门装置16,在下方区域的后方配置有增压器32。在进气区域中的上方区域配置有进气室33。进气室33具有与燃料箱12的下表面形状相对应地弯曲的形状。
燃料箱12形成为下表面以与进气室33上表面匹配的形状凹入的结构。即,燃料箱12具有凹部形成部12a,该凹部形成部12a设置有避开进气室33的凹部12d。由于具有这样的结构,因此在增压器32以及进气室33搭载于摩托车1时,进气室3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燃料箱12的凹部形成部12a的凹部12d内。因此,能够在不使摩托车1大型化的情况下增大燃料箱12以及进气室33的容积。
摩托车1的车宽方向尺寸以及前后方向尺寸比四轮车小,即便是不具备增压器32的结构,所搭载设备的配置空间也有限。即,可以说摩托车1的所搭载设备的配置设计的自由度较小。尤其是,在试图抑制车身的大型化时,配置设计的自由度则更小。在这样的配置设计自由度较小的摩托车1中,通过形成为如本实施形态那样的结构,可以在不使车身大型化的情况下便增大燃料箱12以及进气室33的容积。又,在原本不具备增压器的摩托车中,通过应用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将设计变更为具备增压器32以及进气室33的结构。
又,燃料箱12以及进气室33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把手6和座椅13之间的区域。因此,在驾驶员乘骑的状态下,驾驶员的上半身面向该区域。因此,使该区域中的车身上表面位于较高位置是有局限性。即,为了增大进气室33的上下尺寸以确保进气室33的容积,则需要减小俯视时与进气室33重叠的部分的燃料箱12上下尺寸。
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燃料箱12中设置避开进气室33的凹部12d,以此使燃料箱12的与进气室33相邻的区域中至少一部分比进气室33的上表面向下方突出。借助于此,无需提升与驾驶员的上半身相向的区域的车身上表面位置便能增大燃料箱12以及进气室33的容积。因此,能够改善摩托车1的输出,且能够使无供油下的续航距离变得更长。
燃料箱12的比进气室33的上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区域形成于凹部12d(以及位于凹部12d内的进气室33)的前方、后方、左方以及右方中至少任意一方。在本实施形态中,燃料箱12如图4所示形成为在凹部形成部12a的凹部12d配置进气室33的状态下,在俯视时覆盖进气室33的全周的结构。借助于此,能够抑制燃料箱12的搭载位置的高度,且能够确保进气室33以及燃料箱12的容积。又,能够防止进气室33暴露于外部。
凹部形成部12a中的凹部12d具有与位于凹部12d内的进气室33相对应的形状。此外,在凹部形成部12a的凹部12d中,在燃料箱12和进气室33之间设置有规定的空隙S。借助于此,在行驶时,在燃料箱12和进气室33之间的空隙S内产生空气层、优选的是发生空气的流动(行驶风),从而防止来自于进气室33的热传递至燃料箱12。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或者取而代之,在燃料箱12和进气室33之间介设绝热材料。在该情况下,该绝热材料例如安装于燃料箱12侧。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燃料箱12具有比凹部形成部12a向后方且下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12b。后方突出部12b配置于摩托车1的座椅13的下方。即,燃料箱12的后端部位于比座椅13的前端部靠近后方且下方的位置。借助于此,无需使摩托车1大型化便能增大进气室33的空间容积,且能够增大燃料箱12的容量。即,即使在形成较大的进气室33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进气室33的后方增大燃料箱12的容量。又,后方突出部12b构成了燃料箱12的最下部。因此,在俯视时摩托车1的驾驶员乘骑位置与燃料箱12的最下部重叠。因此,无论燃料箱12内的燃料的剩余量如何变化,燃料箱12的重心始终位于驾驶员乘骑位置附近,不使摩托车1的重心随着燃料箱12内的燃料的剩余量变化,能够使其稳定。此外,即使在行驶时受到摩托车1的前后方向上的载荷,燃料始终积留在作为燃料箱12的最下部的后方突出部12b(燃料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较少)。因此,即便在行驶时也能够良好地维持重量平衡,能够确保优异的运动性。又,燃料箱12的最下部形成为具有水平面的结构。进气室33的上表面位于比燃料箱12的最下部靠近上方的位置。燃料箱12的最下部配置于比进气室33靠近后方的位置。因此,无需根据进气室33的形状设定燃料箱12的底面形状,能够在燃料箱12的最下部容易形成水平面。此外,燃料箱12的最下部位于比发动机E的汽缸盖以及进气室33的下端部靠近下方的位置。燃料箱12的最下部的水平面在变速器箱的后方位于变速器箱的上表面高度位置附近。
在燃料箱12中设置有吸出燃料的燃料泵18。燃料泵18配置在位于燃料箱12中比增压器32靠近后方的位置的区域且燃料箱12的内部。具体而言,燃料泵18设置于燃料箱12的后方突出部12b的下端部。即,燃料箱12的燃料排出口12f(参照后述的图5)设置于后方突出部12b的下端部的水平面(最下表面)。像这样,与增压器3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燃料泵18。借助于此,能够防止燃料泵18与增压器32之间发生干扰,且能够将燃料泵18配置于能够增大燃料箱12内的上下尺寸(与发动机E以及进气装置36隔开)的位置。此外,通过将燃料泵18配置在与增压器32隔开的位置,以此能够抑制增压器32中产生的热传递至燃料泵18。又,燃料泵18位于后方突出部12b的下方,以此燃料泵18配置于座椅13的下方。借助于此,燃料泵18挨近驾驶员的乘骑位置,因此能够使驾驶员乘骑时的摩托车1的重量平衡得以稳定。燃料泵18位于比摇臂11的摇动轴11a靠近后方的位置。
此外,在燃料泵18和增压器32之间配置有耐热性高于燃料泵18的高耐热性配备件。高耐热性配件例如是排气门执行器39等执行器或各种传感器等。在燃料泵18和增压器32之间的空间内配置耐热性高的配备件,以此能够谋求空间的有效利用。在本实施形态中,排气门执行器39配置为在俯视时与摇臂11的摇动轴11a重叠。又,排气门38(图2)设置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摇臂11的摇动轴11a的附近。借助于此,能够缩短连接排气门执行器39与排气门38的导线的长度。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左右一对主框架9具有从头管5朝着该主框架9的最大扩宽区域向斜后方扩展的扩宽区域。在该扩宽区域内配置有发动机E、燃料箱12、增压器32以及进气室33。像这样,在形成于车辆左右方向中央部的较大的空间内配置进气室33以及燃料箱12,从而能够防止进气室33以及燃料箱12与主框架9之间发生干扰,且能够容易配置进气室33以及燃料箱12,能够增大其容积。此外,左右一对主框架9配置于发动机E的左右两侧,因此与主框架通过车身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燃料箱12以及进气室33的容积。另外,使电装品之间电气地连接或者使电装品与发动机ECU17之间电气地连接的线束的一部分配设于左右一对主框架9之间,该线束的一部分由燃料箱12覆盖。同样地,也可以是用来释放增压器32的剩余压力的通路(排放通路)的一部分由燃料箱12覆盖。
如图1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的进气通路34以向车辆左右方向一侧(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左侧)偏离的形式配设。具体而言,进气通路34以通过发动机E的侧方的形式配设。伴随于此,进气通路34的入口(空气引入口)本身也以向车辆左右方向一侧偏离的状态设置。借助于此,与使进气通路通过发动机E的上方的结构相比,无需提高与驾驶员的上半身相向的区域的车身上表面位置便能增大位于发动机E上方的配置进气室33以及燃料箱12的空间。
又,作为比较例,在车辆左右方向中央部配置进气通路的结构中,需要在燃料箱和头管之间配设进气通路以及空气滤清器的空间。因此,在这样的比较例的结构中,需要使燃料箱的前方以避开进气通路以及空气滤清器的形式凹入。在这样的结构中,无法增大燃料箱的容积。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形态中,进气通路34配设为在车辆左右方向上从燃料箱12的外侧绕到燃料箱12的下方。因此,无需为了进气通路34而使燃料箱12凹入,能够增大燃料箱12的容积。
将空气滤清器19设置为与进气室33独立。具体而言,如上所述设置于增压器32的上游侧(侧方)。因此,如图3所示,空气滤清器19配置于比燃料箱12的下表面靠近下方的位置。因此,不需要为了空气滤清器19而使燃料箱12凹入。另外,取而代之,也可以将空气滤清器19设置于进气通路34的内部,也可以设置于进气通路34的上游侧。
增压器32配置于比燃料箱12的后方突出部12b靠近前方、且凹部形成部12a的下方。此外,增压器32配置于发动机E的后方。更具体而言,增压器32位于比发动机E的曲轴箱靠近后方且比变速器箱靠近上方的位置。增压器32配置于比发动机E的上端部(汽缸盖罩)靠近下方的位置。此外,增压器32配置于比变速器箱的后端部靠近前方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增压器33支持于变速器箱的上壁部。在增压器32和曲轴箱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有规定的间隔。借助于此,能够使摩托车1中的各装置的布局合理化,能够防止摩托车1的大型化。此外,增压器32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部。借助于此,能够防止燃料箱12以及进气室33的车宽方向尺寸的大型化。又,通过将增压器32配置于发动机E的曲轴箱附近,从而能够使利用发动机E的旋转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简单化且结构较短。增压器32的出口朝向上方。在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使用发动机E的旋转动力,因此增压器32设置于发动机E的附近。因此,增压器32的后续的进气室33配置于车身的较高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燃料箱12的下表面凹入,使燃料箱12和进气室33在侧视时重叠,防止车身的大型化,并且增大燃料箱12以及进气室33的容积。
与增压器32的出口连接的进气室33的入口设置于进气室33的下端部且后端部。进气室33形成为从入口向前方且上方导入进气的结构。即,进气室33配置为从增压器32的上方向前方且上方延伸。因此,增压器32以及进气室33的连接部分处的空气路径形成为从增压器32输出的空气的方向(上方向)在进入进气室33内时变成斜上方的结构。借助于此,能够使增压器32靠近发动机E的下部的曲轴箱,且能够在发动机E的上方容易设置容量较大的进气室33。进气室33的出口设置于前方的下表面,并且与进气管20连接。进气室33配置于节气门装置16的上方。进气室33配置于车身的车宽方向中央部。
又,进气装置36配置为从发动机E的后方导入进气,从而能够在发动机E的上方确保进气室33以及燃料箱12的配置空间。即,使进气装置36以及燃料箱12配置合理化,从而能够防止摩托车1的大型化。
对于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1,随着进气室33的容积的增大,可以期待输出的改善。例如,从输出的观点考虑,进气室33的容积形成为发动机E排气量的两倍以上的容积,更优选的是形成为五倍以上的容积。
本实施形态中的进气室33具有随着向前方行进而上下尺寸增大的形状。又,进气室33的出口区域的内部空间宽度(进气室33内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内壁间的距离)大于入口区域的内部空间宽度。与之相对应地,进气室33的外形以及燃料箱12的凹部形成部12a的外形具有如图4所示随着向车辆后方行进而车辆左右方向尺寸(宽度)减小的扇形形状。借助于此,能够使驾驶员乘骑时膝部前部分处的车宽变窄,从而能够容易用膝部保持车身,即,能够容易进行所谓膝部夹持(knee grip)。
图5是在搭载于摩托车时从下方观察本实施形态的燃料箱12的图,图6是在搭载于摩托车时从车辆左侧观察图5所示的燃料箱12的图。在图5以及图6中的任意一个图中,面对图面时的左侧为车辆前方侧。
在本实施形态中,从图3至图6所示,燃料箱12具有比凹部形成部12a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出部12c。前方突出部12c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位于头管5的附近。像这样,在将进气通路37以及空气滤清器19配置于车辆左右方向侧方侧而腾出的空间内设置有前方突出部12c。借助于此,可以进一步增大燃料箱12的容积。前方突出部12c的底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下方突出区域)12g具有下表面位于比凹部形成部12a的凹部12d的底面低的位置的凸出形状。即,下方突出区域12g形成为在前方突出部12c的车辆左右方向中央部中,比该下方突出区域12g以外的区域的底面向下方凸出。如图3以及图4所示,进气室33的前方以及后方由燃料箱12的前方突出部12c以及后方突出部12b覆盖。
如图5所示,在燃料箱12的凹部形成部12a中,在凹部12d的车辆左右方向至少任意一侧形成有非凹入区域12e。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凹部12d的车辆左右方向的两侧形成有非凹入区域12e。非凹入区域12e中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进气室33的上表面靠近下方的位置。此外,在燃料箱12中,位于比凹部形成部12a靠近前方的位置的前方区域(前方突出部12c)的下表面、和位于比凹部形成部12a的凹部12d靠近左右方向至少一侧的侧方区域(非凹入区域12e)的下表面连续。而且,如图6所示,燃料箱12的下表面,随着在前后方向上从前方突出部12c的下表面向非凹入区域12e的下表面行进而向下方倾斜。
由于存在凹部形成部12a的凹部12d,从而抑制后方的燃料向前方突出部12c移动。另一方面,在凹部形成部12a中凹部12d的侧方形成有流路F,因此能够确保从前方突出部12c向后方的燃料的良好流动。因此,能够防止燃料残留于前方突出部12c。另外,如图5所示,在俯视时,凹部12d的前端部和前方突出部12c的前端部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1,相比于凹部12d在车辆左右方向上的非凹入区域12e形成侧端部和非凹入区域12e的外端部之间的车辆左右方向长度L2长。借助于此也能够增大前方突出部12c的容积。此外,能够确保从前方突出部12c向后方的燃料的良好的流动,且能够提高防止向前方突出部12c的逆流的效果。
可以是在燃料箱12的凹部形成部12a的凹部12d内配置有进气室33以外的器件。例如,也可以在凹部12d内配置有检测进气室33内的气压的进气压传感器。又,如图1以及图4所示,也可以在凹部12d内比进气室33靠近前方的位置配置有副喷射器40。副喷射器40支持于进气室33。例如,副喷射器40支持于进气室33的上表面。进气室33的上表面形成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形成为从配置于凹部12d内的规定的位置向前方行进而偏离凹部12d。副喷射器40以配置在形成于凹部12d和倾斜面之间的空间内的形式安装于该倾斜面。副喷射器40配置为在支持于进气室33的倾斜面的状态下燃料排出口的轴线与倾斜面垂直。借助于此,副喷射器40配置为轴线与铅垂轴线倾斜。因此,能够抑制副喷射器4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借助于此,能够减少为了副喷射器40所要形成的燃料箱12凹部12d的容积,能够增大燃料箱12的容积。
凹部形成部12a的凹部12d的形状具有与包括配置于凹部12d的进气室33在内的器件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凹部形成部12a的凹部12d的后端部具有与进气室33和增压器32之间的连接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又,凹部12d的后端部具有与增压器32的上部(壳体)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借助于此,能够将燃料箱12配置于更靠近增压器32以及进气室33的位置,能够抑制燃料箱12的高度。
基于上述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明了本发明的较多的改良和其他实施形态等。因此,上述说明仅作为示例性的解释,旨在向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教导实施本发明的最优选的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以实质上变更其结构和/或功能的具体内容。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在防止车身的大型化方面有用。
符号说明:
1 摩托车;
12 燃料箱;
12a 凹部形成部;
12b 后方突出部;
12c 前方突出部;
12d 凹部;
12g 下方突出区域;
13 座椅;
18 燃料泵;
33 进气室;
34 进气通路。
Claims (9)
1.一种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具备:
压缩进气的增压器;
设置于所述增压器的下游侧,贮留由所述增压器压缩的进气,将贮留的进气导入至发动机的燃烧室的进气室;和
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上方的燃料箱;
所述进气室设置于所述燃料箱和所述发动机之间;
所述燃料箱具有在底面侧设置有避开所述进气室的凹部的凹部形成部,和比所述凹部形成部向后方且下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
所述后方突出部配置于所述摩托车的座椅的下方,
所述后方突出部在所述进气室后方的位置上具有比所述发动机的汽缸盖位于下方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具备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后方的变速器箱;
所述燃料箱形成为在所述凹部形成部的所述凹部内配置所述进气室的状态下,在俯视时覆盖所述进气室的全周;
所述后方突出部的最下部位于比变速器箱的后端部靠近后方,且接近变速器箱的上表面高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具备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左右方向上的侧方,从所述增压器的侧方将进气导入所述增压器的进气通路;
所述增压器位于比所述后方突出部靠近前方的位置;
所述后方突出部的最下部位于比所述增压器的上端靠近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吸出所述燃料箱内的燃料的燃料泵;
所述燃料泵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比所述增压器靠近后方的区域、且在所述座椅的下方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具备能相对于支持所述发动机的主框架绕摇动轴摇动的摇臂;
所述燃料泵与所述增压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
所述燃料泵配置于比所述增压器靠近后方且比所述增压器的上端部靠近下方;
所述燃料泵配置于比所述摇臂的所述摇动轴靠近后方;
在所述燃料泵与所述增压器之间配置耐热性比所述燃料泵高的高耐热性配备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形成为如下结构:位于比所述凹部形成部靠近前方的前方区域的下表面、和位于比所述凹部形成部的所述凹部靠近左右方向至少一侧的侧方区域的下表面连续;
所述燃料箱的下表面,随着在前后方向上从所述前方区域的下表面向所述侧方区域的下表面行进而向下方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部形成部的所述凹部内,在所述燃料箱和所述进气室之间设置有规定的空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压器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箱的后方,
所述凹部形成部具有与所述进气室和所述增压器之间的连接部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所述后方突出部的最下部位于比所述增压器的上端部靠近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具备在所述增压器的左右方向上的侧方配置的空气滤清器;
所述进气室的入口形成于后端部,出口形成于比所述后端部靠近前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3/005905 WO2015049712A1 (ja) | 2013-10-03 | 2013-10-03 | 過給機付き自動二輪車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79336A CN105579336A (zh) | 2016-05-11 |
CN105579336B true CN105579336B (zh) | 2018-04-20 |
Family
ID=52778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79978.5A Active CN105579336B (zh) | 2013-10-03 | 2013-10-03 | 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60463B2 (zh) |
EP (1) | EP3053816B1 (zh) |
JP (1) | JP6175508B2 (zh) |
CN (1) | CN105579336B (zh) |
WO (1) | WO201504971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784873S1 (en) * | 2015-02-27 | 2017-04-25 |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Brake disc for motorcycles |
US10618404B2 (en) | 2016-01-29 | 2020-04-14 |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 Vehicle having dual air intake systems |
CN113460216B (zh) | 2017-03-10 | 2024-04-02 | 印度摩托车国际有限公司 | 两轮式车辆 |
CN111971224B (zh) * | 2018-05-17 | 2022-03-2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USD911879S1 (en) | 2018-09-10 | 2021-03-02 |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 Motorcycle |
US11077910B2 (en) | 2018-09-28 | 2021-08-03 | Indian Motorcycle International, LLC | Two-wheeled vehicle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22171A (zh) * | 2007-03-30 | 2010-01-0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式车辆 |
CN102656082A (zh) * | 2009-12-24 | 2012-09-05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 |
CN1951756B (zh) * | 2005-10-17 | 2013-02-2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骑式车辆 |
CN103010356A (zh) * | 2011-09-22 | 2013-04-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骑乘式车辆的过滤罐配置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49020A (en) * | 1980-09-05 | 1982-03-20 | Honda Motor Co Ltd | Turbo supercharger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JPS5752629A (en) * | 1980-09-17 | 1982-03-29 | Honda Motor Co Ltd | Turbo-charger unit in motor cycle |
JPS5752627A (en) * | 1980-09-17 | 1982-03-29 | Honda Motor Co Ltd | Turbo charger |
JPS57126723A (en) | 1981-01-27 | 1982-08-06 | Honda Motor Co Ltd | Motorcycle having engine with supercharger |
JPS5844221A (ja) * | 1981-09-08 | 1983-03-15 | Yamaha Motor Co Ltd | 過給機付き自動二輪車 |
JPS58170628A (ja) * | 1982-03-30 | 1983-10-07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タ−ボ過給器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
JPS58185930A (ja) * | 1982-04-23 | 1983-10-29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3214654B2 (ja) * | 1995-02-03 | 2001-10-02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 |
JP3873646B2 (ja) * | 2001-03-30 | 2007-01-2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装置 |
JP2009090694A (ja) * | 2007-10-03 | 2009-04-30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5864264B2 (ja) * | 2009-12-29 | 2016-02-17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過給機の吸入ダクト |
US8857552B2 (en) * | 2011-04-01 | 2014-10-14 | Jeffrey David Oltmans | Turbocharger for motorcycle |
-
2013
- 2013-10-03 CN CN201380079978.5A patent/CN105579336B/zh active Active
- 2013-10-03 US US15/026,929 patent/US10260463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0-03 JP JP2015540278A patent/JP6175508B2/ja active Active
- 2013-10-03 EP EP13894968.0A patent/EP3053816B1/en active Active
- 2013-10-03 WO PCT/JP2013/005905 patent/WO201504971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51756B (zh) * | 2005-10-17 | 2013-02-2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跨骑式车辆 |
CN101622171A (zh) * | 2007-03-30 | 2010-01-0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式车辆 |
CN102656082A (zh) * | 2009-12-24 | 2012-09-05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 |
CN103010356A (zh) * | 2011-09-22 | 2013-04-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骑乘式车辆的过滤罐配置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053816A4 (en) | 2017-06-07 |
JPWO2015049712A1 (ja) | 2017-03-09 |
EP3053816A1 (en) | 2016-08-10 |
JP6175508B2 (ja) | 2017-08-02 |
EP3053816B1 (en) | 2021-07-14 |
US20160258395A1 (en) | 2016-09-08 |
CN105579336A (zh) | 2016-05-11 |
WO2015049712A1 (ja) | 2015-04-09 |
US10260463B2 (en) | 2019-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79336B (zh) | 带有增压器的摩托车 | |
CN111391949B (zh) | 跨骑型车辆 | |
US7311082B2 (en) | Straddle type vehicle having an electronic throttle valve system | |
US9957928B2 (en) | Supercharging system for engine | |
JP2019119288A (ja) | ハイブリッド式の鞍乗型車両 | |
JP2009202827A (ja) | 自動二輪車 | |
EP2832985B1 (en) | Air cleaner device for vehicle | |
US8348005B2 (en) | Hybrid vehicle | |
JP5215092B2 (ja) | エンジンとこれを備えた乗物 | |
JP2015085797A (ja) | 電動二輪車 | |
JP5235797B2 (ja) | スロットルボディのカプラ配置 | |
JP6149705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 |
JP5865323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14065469A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 |
JP2013108457A (ja) |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噴射装置の配置構造 | |
JP6189165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7340576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6011319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系 | |
JP6062650B2 (ja) | 車両用スロットル装置 | |
JP6867342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制御装置配置構造 | |
JP6107025B6 (ja)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バルブアクチュエータ配置構造 | |
JP604910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用内燃機関 | |
JP2022153078A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TW202204203A (zh) | 跨騎型車輛 | |
JP2013203091A (ja) | 自動二輪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13 Address after: Japan Akashi, Hyogo Prefecture Patentee after: Kawasaki motorcy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Kobe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