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56760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56760A CN105556760A CN201480044424.6A CN201480044424A CN105556760A CN 105556760 A CN105556760 A CN 105556760A CN 201480044424 A CN201480044424 A CN 201480044424A CN 105556760 A CN105556760 A CN 1055567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housing
- connector
- angular displacement
- inclined pl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5/00—Flexible or 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i.e. the rotation angle being limited
- H01R35/04—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with limited rotation angle with frictional 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6—Means for preventing chafing or fracture of flexible leads at outlet from coupling part
- H01R13/567—Traverse cable outlet or wire conn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维持多个连接器(40)在排列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连接器(40)具备能够绕与向对方外壳(71)的嵌合方向平行的轴进行角位移的外壳(41)。外壳(41)在与嵌合方向以及角位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多个地设置,并且具有供使各个外壳(41)在其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各电线(100)贯通的贯穿部(52)。在贯穿部(52)的内表面,设置有形成为在外壳(41)进行了角位移的情况下向避免与各电线(100)干涉的方向退避的形状的退避部(9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由多个临时捆扎电线束构成的线束。在各个临时捆扎电线束的两端,经由与电线的两端连接的端子设置有连接器。各连接器设置于线束的分支线的末端,能够分别与对方连接器嵌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90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情况下,假如分支线未在线束的长度方向的预定位置正确地进行分支,则连接器无法与多个对方连接器中成为自身的嵌合对象的对方连接器正对,有可能扰乱相对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作业。
与此相对地,如果各连接器通过在各自的排列方向上贯通的排列部件而排列,则连接器与成为自身的嵌合对象的对方连接器正对,能够迅速地进行相对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作业。但是,例如如果构成为连接器绕与向对方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平行的轴进行角位移,则连接器在使排列部件穿过的部分与排列部件干涉,根据情况,有可能排列部件发生弯曲变形,无法维持连接器的排列状态。
本发明是根据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维持多个连接器在排列方向上排列的状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能够绕与向对方外壳的嵌合方向平行的轴进行角位移的外壳,所述外壳在与所述嵌合方向以及角位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多个地设置,并且具有供使各个所述外壳在其排列方向上排列的排列部件贯通的贯穿部,在所述贯穿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形成为在所述外壳进行了角位移的情况下向避免与所述排列部件干涉的方向退避的形状的退避部。
发明效果
即使外壳进行角位移,通过形成为从排列部件退避的形状的退避部,外壳不会与排列部件进行大的干涉,稳定地维持多个外壳在排列方向上排列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3是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4是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A-A线剖视图。
图6是处于与设置于螺线管的对方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连接器的后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在螺线管进行角位移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后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比较例的与图7相当的图。
图9是罩部的立体图。
图10是罩部的侧视图。
图11是罩部的主视图。
图12是罩部的俯视图。
图13是外壳部分的立体图。
图14是外壳部分的主视图。
图15是外壳部分的仰视图。
图16是设置于螺线管的对方连接器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如下所示。
所述排列部件由从各个所述外壳延伸出的电线构成。通过形成为从电线退避的形状的退避部,能够使多根电线穿过贯穿部,能够确保作为排列部件的刚性。另外,作为排列部件,不需要准备专门的部件,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所述外壳由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电线穿过所述贯穿部的作业用开口的外壳部和罩部构成,在使所述电线穿过所述贯穿部之后,通过所述罩部而关闭所述作业用开口。由此,能够顺利地进行经由作业用开口而使电线穿过贯穿部的作业。另外,通过罩部关闭作业用开口,从而可靠地防止电线从贯穿部脱出。
所述外壳的角位移方向由沿着所述轴的周围的第1绕轴方向以及沿着所述轴的周围并且成为与所述第1绕轴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2绕轴方向构成,所述退避部由在向所述第1绕轴方向进行角位移的情况下沿着所述排列部件的长度方向地倾斜的第1倾斜面以及与该第1倾斜面的倾斜方向交叉并且在向所述第2绕轴方向进行角位移的情况下沿着所述排列部件的长度方向地倾斜的第2倾斜面构成。由此,无论外壳向第1绕轴方向与第2绕轴方向中的哪个方向进行角位移,外壳都不会与排列部件进行大的干涉。
所述外壳具有形成为沿着与所述对方外壳嵌合时的安装对象地倾斜的外表面形状的第1外表面和第2外表面,所述第1倾斜面形成为在所述第1外表面的背靠位置向所述第1外表面的倾斜方向倾斜的形状,所述第2倾斜面形成为在所述第2外表面的背靠位置向所述第2外表面的倾斜方向倾斜的形状。即使设置第1、第2倾斜面,由于第1、第2外表面位于第1、第2倾斜面的背靠位置,因此外壳也不会向第1、第2倾斜面的倾斜方向无益地变大。
所述第1倾斜面以及所述第2倾斜面在夹着所述贯穿部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两侧,被设为向从所述宽度方向中央朝向两端使所述贯穿部的内容积增大的扩开方向倾斜的形态。通过第1倾斜面以及第2倾斜面,使贯穿部的内容积增大,因此能够使穿过贯穿部的电线的根数增加。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40能够嵌合于对方连接器70。对方连接器70如图16所示,设置于呈圆筒状的螺线管200的外周面。螺线管200未详细图示,沿着构成自动变速装置的零件的侧缘在与前后方向(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多个地安装于该部件。因此,对方连接器70与嵌合于该对方连接器70的连接器40也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多个地配置。
具体来说,对方连接器70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对方外壳71。如图16所示,对方外壳71具有筒状的护罩部72。在护罩部72内,突出地配置有未图示的对方端子配件。在护罩部72的侧面的下端部,设置有以向一侧鼓出的方式伸出的扩张部73。
接下来,说明连接器40。连接器40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外壳41。如图1以及图4所示,外壳41由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方框状的外壳主体42以及配置于外壳主体42的后方的弯曲板状的引导部43构成。
外壳主体42能够从前方嵌合到对方连接器70的护罩部72内,在外壳主体42的内部设置有能够从后方插入端子配件30(参照图15)的内腔44。内腔44在宽度方向上排列多个地配置。在内腔44的内壁上表面,突出地设置了矛形件45。在内腔44内,从后方插入与电线100的末端部连接的端子配件30,正确地插入的端子配件30通过矛形件45而被弹性地卡定,防脱地保持于内腔44内。
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具备: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布线有多根电线100的干线部10(参照图6);以及设置于在干线部10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并且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中的一部分电线100向与干线部10交叉的方向(前后方向)分支地布线的分支部20(参照图15),在分支部20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器40。如图4所示,使布线于干线部10以及分支部20的各电线100插通于连接器40的引导部43的后述的贯穿部52。
另外,在外壳主体42的前表面外缘,在整周上设置有锥形形状的倒角部46。外壳主体42在两外壳41、71嵌合时,沿着倒角部46被引入到护罩部72内。
在外壳主体42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在两个外壳41、71嵌合时卡定对方外壳71而保持于嵌合状态的锁定部47。另外,在外壳主体42的前端部,设置有从其一侧面的下端向侧方伸出的突片48。突片48在两个外壳41、71嵌合时被插入到对方外壳71的扩张部73内。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外壳主体42的嵌合姿势是与正确的姿势反向的姿势,则突片48抵接到护罩部72的开口缘而无法插入到扩张部73内,两外壳41、71的嵌合动作被限制。由此,避免外壳41以错误的嵌合姿势与对方外壳71嵌合的情形。
另外,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外壳主体42的两侧面的后端下部,突出设置有一对罩锁定承托部53。两个罩锁定承托部53在侧视时呈矩形的扁平突出状,能够卡定于在引导部43设置的后述的罩部56的罩锁定部59。
引导部43如图13以及图15所示,由以下部件构成:基部49,与外壳主体42的后端上缘一体地连结,并且在相比外壳主体42向宽度方向两侧伸出的状态下向后方突出;一对分隔部54,从基部49的前端侧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下突出;一对臂部50,从基部49的后端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向下突出;以及与上述部件分体地设置的罩部56。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外壳41中的除罩部56之外的部分、即外壳主体42、分隔部54、基部49以及臂部50称为外壳部分66。在外壳部分66,在位置与基部49对置的引导部43的下表面开口中,形成有用于使电线100穿过后述的贯穿部52的作业用空间300。
两分隔部54呈板状,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靠近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的位置,如图4所示,在侧视时,在与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之间,具有与各电线100的一根量的直径尺寸等同或者稍大的程度的开口尺寸。两臂部50在两分隔部54的后方相对地配置,被划分形成为能够嵌接后述的罩部56的背板部67的形状。如图3所示,在两臂部50的下端,设置有向内侧对置状地突出的一对内侧突出部68。
如图4以及如图9所示,罩部56具有在组装到外壳部分66时与基部49相对地配置的弯曲板状的对置基部58、从对置基部58的后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上突出的背板部67以及从对置基部58的前端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上突出的一对罩锁定部59。在两罩锁定部59的上端部,向内侧突出地设置有爪状的卡定突起60。
在背板部67的前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突出地设置有沿着高度方向的卡合肋部65。另外,在背板部67的上端,设置有向宽度方向两侧伸出的一对外侧突出部69。此处,如图3所示,在外侧突出部69挂在内侧突出部68的状态下,在卡合肋部65抵接于两臂部50的内侧的同时将背板部67嵌合于两臂部50的内侧,与此同时,如图2所示,罩锁定部59的卡定突起60弹性地卡定于罩锁定承托部53的上端,从而罩部56关闭作业用开口300并被保持于外壳部分66。此时,如图4所示,在罩部56与外壳部分66之间,划分形成在宽度方向上贯通的贯穿部52。
如图4所示,贯穿部52在侧视时,通过外壳主体42、基部49、臂部50、背板部67以及对置基部58形成在整周上闭合的形状,并且成为隔着分隔部54而分离成2室的状态。具体地说,贯穿部52由在侧视时在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与分隔部54之间划分的开口尺寸狭小的第1贯穿部52A以及在分隔部54与臂部50之间划分的开口尺寸宽大的第2贯穿部52B构成。在第1贯穿部52A中,各电线100在高度方向上密集排列成一纵列,在第2贯穿部52B中,各电线100在高度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大致散布地排列。特别是,在第1贯穿部52A中,各电线100的前后两端被配置成能够抵接到外壳主体42的后表面与两分隔部54,各电线100被保持成被限制了向前后方向的浮动的状态。
然后,如图5~图7所示,在外壳41的贯穿部52中,如下所述,为了在外壳41绕与前后方向平行的轴进行角位移的情况下能够避免与各电线100的干涉,设置有形成为从各电线100退避的形状的退避部90。通过设置于贯穿部52的内表面中的、基部49的下表面与对置基部58的上表面的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划分形成退避部90。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在隔着贯穿部52的内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两侧,成为向从该宽度方向中央朝向两端逐渐使贯穿部52的内容积增大的扩开方向倾斜的锥面状的形态。在这种情况下,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具有彼此基本相同的倾斜角。
如图5所示,在基部49的上表面在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的背靠位置,具有大致沿着宽度方向的平坦面93。因此,基部49成为朝向宽度方向两端逐渐使板厚变薄的形态。另一方面,在对置基部58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在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的背靠位置,设置有以沿着螺线管200的外周面的方式向下弯曲的第1外表面94以及第2外表面95。第1外表面94以及第2外表面95的倾斜方向朝向与对置基部58的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的倾斜方向相同的一侧。因此,即使对置基部58的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的倾斜角稍微有些尖,也能够在对置基部58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确保预定的板厚。
另外,如图9所示,在对置基部58的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分别突出地设置有板片状的限制肋部96。两限制肋部96的上端成为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同一高度,并与对置基部58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大致没有阶梯差地相连的形态。直截了当地说,两限制肋部96配置在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的倾斜角度的范围内。
如图4所示,在将罩部56保持于外壳部分66的状态下,两限制肋部96被配置成能够抵接到两分隔部54的下端后表面。因此,通过两限制肋部96限制两分隔部54向后方的挠曲动作。其结果是,将第1贯穿部52A正确地保持为预定间隔,稳定地维持插通于第1贯穿部52A的各电线100的排列状态。
接下来,说明插通于引导部43的贯穿部52中的各电线100的布线构造。
在将罩部56安装于外壳部分66之前,使各电线100通过作业用开口300插通于引导部43的贯穿部52中。此时,将各电线100中的、在分支部20处被分支的各电线100分开,该被分开的各电线100穿过第1贯穿部52A并经由端子配件30从后方插入到外壳主体42的内腔44。另一方面,残留于干线部10的各电线100穿过第2贯穿部52B,穿过第2贯穿部52B的两端开口而朝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两个方向被拉出。
接下来,从下方将罩部56安装到外壳部分66。这样一来,如图4所示,在罩部56与外壳部分66之间,以在周向上闭合的状态划分贯穿部52,防止各电线100从贯穿部52脱离。
在上述情况下,插通于各外壳41的贯穿部52的各电线100具有作为能够保持朝向其布线方向(各连接器40的排列方向)的直线性的排列部件的功能。因此,使各分支部20的连接器40的外壳41分别正对着能够与对应的对方连接器70嵌合的位置,能够顺利且迅速地进行其后的嵌合作业。特别是,将各电线100以浮动限制状态密集排列于第1贯穿部52A,并且该第1贯穿部52A配置于与外壳主体42靠近的位置,因此有效地发挥穿过第1贯穿部52A的各电线100的轴功能,可靠地防止连接器40的头部摇摆。
但是,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在连接器40与对方连接器70嵌合的状态下,允许螺线管200以其轴中心为中心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绕与前后方向(两个连接器40、70的嵌合方向)平行的轴进行角位移。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8所示,假如贯穿部52的内表面是在成为各电线100的布线方向的宽度方向上平坦的形状,则在螺线管200向成为图示顺时针方向的第1绕轴方向X进行角位移时,使各电线100沿着贯穿部52的平坦的内表面强制地弯曲变形,作为整体成为波浪那样的布线构造。如果这样,则存在各电线100无法充分发挥使连接器40A在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功能、并且穿过各贯穿部52的各电线100的根数也被限制得较少这样的问题。
而且,根据实施例1,在贯穿部52中设置有退避部90,因此如图6至图7所示,在螺线管200向第1绕轴方向X进行角位移时,各电线100在维持其直线性的状态下,能够不沿着贯穿部52的第1倾斜面91实质弯曲地布线。另外,在螺线管200向成为与上述相反的逆时针方向的第2绕轴方向Y进行角位移的情况下,各电线100在维持其直线性的状态下,不沿着贯穿部52的第2倾斜面92实质弯曲地布线。因此,无论螺线管200向第1绕轴方向X与第2绕轴方向Y中的哪一个方向进行角位移,各电线100都能够发挥作为排列部件的排列功能,并且还能够增加穿过各贯穿部52的各电线100的根数。此外,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配置成在螺线管200向第1绕轴方向X以及第2绕轴方向Y最大限度地进行角位移的情况下,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能够基本平行地抵接于各电线100。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例1,即使外壳41进行角位移,通过形成为从各电线100退避的形状的退避部90,外壳41也不会与各电线100进行大的干涉,因此防止各电线100发生弯曲变形。其结果,无障碍地发挥基于各电线100的排列功能,并稳定地维持多个外壳41在其排列方向上排列的状态。特别是,各电线100起到作为排列部件的功能,因此作为排列部件,不需要准备专门的部件,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另外,不论外壳41与螺线管200一起向第1绕轴方向X与第2绕轴方向Y中的哪一个方向进行角位移,进行了角位移的外壳41都不会与各电线100进行大的干涉。
进而,在对置基部58的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的背靠位置,设置沿着螺线管200的外周面地倾斜的第1外表面94以及第2外表面95,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分别呈向第1外表面94以及第2外表面95的倾斜方向倾斜的形状,因此外壳41不会向第1倾斜面91以及第2倾斜面92的倾斜方向无益地变大,并且,对置基部58的壁厚能够以基本均匀的宽度相连。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如下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实施例1中,作为排列部件而利用了各电线,但根据本发明,也可以使专用的夹具作为排列部件而贯通于贯穿部。
(2)在实施例1中,贯穿部被分成第1贯穿部与第2贯穿部这2室,但根据本发明,贯穿部既可以仅由一室而构成,或者也可以分成3室以上。
(3)在实施例1中,罩部与外壳部分独立地设置,但根据本发明,既可以是罩部与外壳部分经由铰接件而一体地设置,或者也可以省略罩部本身而在外壳的后端部贯通地设置贯穿部。
标号说明
10…干线部
20…分支部
30…端子配件
40…连接器
41…外壳
42…外壳主体
43…引导部
52…贯穿部
52A…第1贯穿部
52B…第2贯穿部
70…对方连接器
71…对方外壳
72…护罩部
90…退避部
91…第1倾斜面
92…第2倾斜面
100…电线(排列部件)300…作业用开口。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能够绕与向对方外壳的嵌合方向平行的轴进行角位移的外壳,
所述外壳在与所述嵌合方向以及角位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多个地设置,并且具有供使各个所述外壳在其排列方向上排列的排列部件贯通的贯穿部,
在所述贯穿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形成为在所述外壳进行了角位移的情况下向避免与所述排列部件干涉的方向退避的形状的退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列部件由从各个所述外壳延伸出的电线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由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电线穿过所述贯穿部的作业用开口的外壳部和罩部构成,在使所述电线穿过所述贯穿部之后,通过所述罩部关闭所述作业用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角位移方向由沿着所述轴的周围的第1绕轴方向以及沿着所述轴的周围并且成为与所述第1绕轴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2绕轴方向构成,
所述退避部由在向所述第1绕轴方向进行角位移的情况下沿着所述排列部件的长度方向地倾斜的第1倾斜面以及与该第1倾斜面的倾斜方向交叉并且在向所述第2绕轴方向进行角位移的情况下沿着所述排列部件的长度方向地倾斜的第2倾斜面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形成为沿着与所述对方外壳嵌合时的安装对象地倾斜的外表面形状的第1外表面和第2外表面,所述第1倾斜面形成为在所述第1外表面的背靠位置向所述第1外表面的倾斜方向倾斜的形状,所述第2倾斜面形成为在所述第2外表面的背靠位置向所述第2外表面的倾斜方向倾斜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倾斜面以及所述第2倾斜面在夹着所述贯穿部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两侧,被设为向从所述宽度方向中央朝向两端使所述贯穿部的内容积增大的扩开方向倾斜的形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66753A JP5986544B2 (ja) | 2013-08-09 | 2013-08-09 | コネクタ |
JP2013-166753 | 2013-08-09 | ||
PCT/JP2014/069332 WO2015019844A1 (ja) | 2013-08-09 | 2014-07-22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56760A true CN105556760A (zh) | 2016-05-04 |
CN105556760B CN105556760B (zh) | 2017-12-08 |
Family
ID=52461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44424.6A Active CN105556760B (zh) | 2013-08-09 | 2014-07-22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98552B2 (zh) |
JP (1) | JP5986544B2 (zh) |
CN (1) | CN105556760B (zh) |
DE (1) | DE112014003664T5 (zh) |
WO (1) | WO201501984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50196B2 (ja) * | 2013-08-09 | 2016-12-2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コネクタ |
JP6374895B2 (ja) | 2016-02-09 | 2018-08-1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
JP6781935B2 (ja) * | 2017-04-28 | 2020-11-1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機器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構造体 |
JP6766968B2 (ja) * | 2017-08-30 | 2020-10-14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の保持構造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23737A (ja) * | 1995-02-09 | 1996-08-30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成形プロテクタ |
US20030077933A1 (en) * | 2001-10-22 | 2003-04-24 | Yazaki Corporation |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a combination lamp |
JP2005129355A (ja) * | 2003-10-23 | 2005-05-19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CN1950974A (zh) * | 2004-04-06 | 2007-04-18 | 吉尔科有限公司 | 柔性大功率led照明系统 |
CN101806420A (zh) * | 2009-02-13 | 2010-08-1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照明单元以及装配有该照明单元的束线 |
JP2011249038A (ja) * | 2010-05-24 | 2011-12-08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ワイヤハーネス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
CN102782342A (zh) * | 2009-10-02 | 2012-11-14 | 日本艾礼富株式会社 | 固定构件、接近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及转动连结结构体以及转动连结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97863A (en) * | 1985-10-22 | 1987-10-06 | Amp Incorpora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ntiskid braking system |
JPH02104581A (ja) | 1988-10-12 | 1990-04-17 | Kitasato Inst:The | α−ヒドロキシメチル−β−ラクトン誘導体 |
JPH082932Y2 (ja) * | 1988-10-13 | 1996-01-29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H0318761A (ja) | 1989-06-16 | 1991-01-28 | Seiko Epson Corp | 入出力端子保護とスタンド機能をもつハンドル機構 |
JP3018761B2 (ja) | 1992-07-29 | 2000-03-13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電気化学式ガスセンサ |
JPH0668356A (ja) | 1992-08-18 | 1994-03-11 | Kyowa Giken Kk | 釣銭精算機 |
DE69306520T2 (de) * | 1992-10-06 | 1997-04-17 |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saka | Antiblockier-Bremssystem |
JPH0668356U (ja) * | 1993-02-24 | 1994-09-2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子素子内蔵コネクタの多層構造 |
US5672000A (en) * | 1994-09-14 | 1997-09-30 | Lin; Tayeh | Decorative lamp strip |
JP3018761U (ja) * | 1995-05-30 | 1995-11-28 | マミヤ・オーピー株式会社 | コードガイド部材 |
DE69913252T2 (de) * | 1998-06-22 | 2004-11-18 | The Whitaker Corp., Wilmington | Schwimmende Steckeranordnung |
US6566824B2 (en) * | 2001-10-16 | 2003-05-20 | Teledyne Lighting And Display Products, Inc. | Flexible lighting segment |
DE102004051367A1 (de) * | 2003-10-23 | 2005-06-09 |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Yokkaichi | Abgeschirmter Verbinder |
US7210957B2 (en) * | 2004-04-06 | 2007-05-01 | Lumination Llc | Flexible high-power LED lighting system |
JP5355161B2 (ja) * | 2009-03-16 | 2013-11-27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変速機用油圧制御装置 |
JP5275133B2 (ja) * | 2009-05-14 | 2013-08-2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 |
US8545245B2 (en) * | 2011-12-13 | 2013-10-01 | Schneider Electric USA, Inc. | Electrical busway plug-in unit with improved restraint mechanism |
US9464780B2 (en) * | 2013-03-15 | 2016-10-11 | General Led, Inc. | LED light engine for signage |
DE102015211007A1 (de) * | 2014-06-17 | 2015-12-17 | Yazaki Corporation | Kabelbaum |
-
2013
- 2013-08-09 JP JP2013166753A patent/JP5986544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7-22 WO PCT/JP2014/069332 patent/WO201501984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7-22 US US14/909,781 patent/US9698552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7-22 CN CN201480044424.6A patent/CN105556760B/zh active Active
- 2014-07-22 DE DE112014003664.1T patent/DE112014003664T5/de not_active Ceas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23737A (ja) * | 1995-02-09 | 1996-08-30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成形プロテクタ |
US20030077933A1 (en) * | 2001-10-22 | 2003-04-24 | Yazaki Corporation |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a combination lamp |
JP2005129355A (ja) * | 2003-10-23 | 2005-05-19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CN1950974A (zh) * | 2004-04-06 | 2007-04-18 | 吉尔科有限公司 | 柔性大功率led照明系统 |
CN101806420A (zh) * | 2009-02-13 | 2010-08-1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照明单元以及装配有该照明单元的束线 |
CN102782342A (zh) * | 2009-10-02 | 2012-11-14 | 日本艾礼富株式会社 | 固定构件、接近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及转动连结结构体以及转动连结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
JP2011249038A (ja) * | 2010-05-24 | 2011-12-08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ワイヤハーネス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986544B2 (ja) | 2016-09-06 |
CN105556760B (zh) | 2017-12-08 |
JP2015035391A (ja) | 2015-02-19 |
DE112014003664T5 (de) | 2016-05-04 |
US9698552B2 (en) | 2017-07-04 |
US20160190755A1 (en) | 2016-06-30 |
WO2015019844A1 (ja) | 2015-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511116B2 (en) | Connector | |
JP6265803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5556761B (zh) | 线束以及连接器 | |
EP2608325B1 (en) | Waterproof connector | |
JP5990140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5531890A (zh) | 线束以及连接器 | |
CN105453188B (zh) | 线束以及连接器 | |
US20160141796A1 (en) | Connector | |
CN105453347A (zh) | 连接器以及线束 | |
CN105556760B (zh) | 连接器 | |
EP2768088B1 (en) | Shield connector | |
CN108110499B (zh) | 防水连接器 | |
JP6431883B2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7010701A (ja) | アライニングプレート付きコネクタ | |
CN113471895B (zh) | 保护器以及线束 | |
JP6004539B2 (ja) | コネクタ | |
JP2008021648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08021648A6 (ja) | コネクタ | |
WO2015002215A1 (ja)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JP2019175728A (ja) | コネクタ | |
JP6534301B2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JP2023117000A (ja) | コネクタ | |
CN105849980B (zh) | 连接器构造 | |
JP2017168287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08021655A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