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539009B - 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39009B
CN105539009B CN201511035688.8A CN201511035688A CN105539009B CN 105539009 B CN105539009 B CN 105539009B CN 201511035688 A CN201511035688 A CN 201511035688A CN 105539009 B CN105539009 B CN 1055390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hub
outer ring
hub outer
left wheel
mandr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103568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39009A (zh
Inventor
冯长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Tang Xing Allo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Tang Xing Allo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Tang Xing Allo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Tang Xing Allo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103568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390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39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9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39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90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7/00Hu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包含有具有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的轮毂装置本体、设置在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之间的并且相互插接式联接的芯轴(6)和轴筒(7)、设置在芯轴(6)和轴筒(7)之间的扭力橡胶棒(8),当两个轮胎进行行驶时,两个轮胎与地面产生不同的摩擦力而产生的相互冲击力,由芯轴(6)和轴筒(7)传递到扭力橡胶棒(8)上,扭力橡胶棒(8)吸收两个轮胎的相互冲击力,保持两个轮胎转动的一致性,不再把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直接排列在一起,因此适合在高速车辆和转向车轴的需要。

Description

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毂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
二、背景技术
使用双轮胎可以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能,因此在低速载货车辆都安装双轮胎的轮毂装置,因此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是一种重要的车辆部件,在现有的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中,还都是直接把两个轮毂直接安装在车轴上,由于双轮胎的花纹不同,与地面接触产生的摩擦力也不同,从而不能保证双轮胎的运动的一致性能,不适合在高速车辆和转向车轴的需要。
三、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因此适合在高速车辆和转向车轴的需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具有右轮毂外圈和左轮毂外图的轮毂装置本体、设置在右轮毂外圈和左轮毂外圈之间的并且相互插接式联接的芯轴和轴筒、设置在芯轴和轴筒之间的扭力橡胶棒。
由于设计了轮毂装置本体、芯轴、轴筒和扭力橡胶棒,当两个轮胎进行行驶时,两个轮胎与地面产生不同的摩擦力而产生的相互冲击力,由芯轴和轴筒传递到扭力橡胶棒上,扭力橡胶棒吸收两个轮胎的相互冲击力,保持两个轮胎转动的一致性,不再把右轮毂外圈和左轮毂外圈直接排列在一起,因此适合在高速车辆和转向车轴的需要。
本发明设计了,按照通过摆动运动保持两个轮胎转动的一致性的方式把芯轴、轴筒和扭力橡胶棒与轮毂装置本体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轮毂装置本体设置为还包含有轮毂连接盘、卡扣爪和弹簧片,右轮毂外圈和左轮毂外圈分别设置为串接在轮毂连接盘上并且右轮毂外圈的内表面和左轮毂外圈的内表面设置为排列在轮毂连接盘的外表面上,在轮毂连接盘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卡扣爪并且在右轮毂外圈的内表面和左轮毂外圈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L字形凸缘体,右轮毂外圈的L字形凸缘体和左轮毂外圈的L字形凸缘体设置为按照齿形交错方式与卡扣爪的一个侧面部卡接式联接并且在卡扣爪的另一个侧面部上设置有弹簧片,弹簧片设置为与卡扣爪接触式联接并且弹簧片分别设置为与右轮毂外圈和左轮毂外圈联接,在右轮毂外圈和左轮毂外圈的接触侧面部分别设置有芯轴和轴筒并且芯轴设置在轴筒的通腔体中,在轴筒的通腔体的内壁与芯轴的外侧面之间设置有扭力橡胶棒。
本发明设计了,在右轮毂外圈的外周边侧面和左轮毂外圈的外周边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轮胎的凹槽体并且在右轮毂外圈的内表面的内端面和左轮毂外圈的内表面的内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端凸缘体,右轮毂外圈的内表面和左轮毂外圈的内表面的L字形凸缘体与右轮毂外圈的内表面和左轮毂外圈的内表面的端凸缘体分别设置为呈凹口槽分布。
本发明设计了,卡扣爪设置为倒L字形。
本发明设计了,卡扣爪与右轮毂外圈的L字形凸缘体和左轮毂外圈的L字形凸缘体的接触面分别设置为斜面与斜面式联接。
本发明设计了,芯轴和轴筒的通腔体分别设置有矩形柱状体并且扭力橡胶棒设置为圆柱体,扭力橡胶棒设置在轴筒的通腔体的内壁与芯轴的外侧面的交接部。
本发明设计了,卡扣爪设置为间隔式分布在轮毂连接盘的外圆周侧面上并且右轮毂外圈的L字形凸缘体和端凸缘体设置为连续式分布在右轮毂外圈的外圆周侧面上、左轮毂外圈的L字形凸缘体和端凸缘体设置为连续式分布在左轮毂外圈的外圆周侧面上,芯轴、轴筒和扭力橡胶棒设置为沿右轮毂外圈和左轮毂外圈的周边分布并且轮毂连接盘的中心线、右轮毂外圈的中心线和左轮毂外圈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摆动运动保持两个轮胎转动的一致性的轮毂装置本体、芯轴、轴筒和扭力橡胶棒为重要技术特征,在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四、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芯轴6、轴筒7和扭力橡胶棒8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轮毂连接盘1、右轮毂外圈2、左轮毂外圈3、卡扣爪4、弹簧片5、芯轴6、轴筒7和扭力橡胶棒8,
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分别设置为串接在轮毂连接盘1上并且右轮毂外圈2的内表面和左轮毂外圈3的内表面设置为排列在轮毂连接盘1的外表面上,在轮毂连接盘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卡扣爪4并且在右轮毂外圈2的内表面和左轮毂外圈3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L字形凸缘体,右轮毂外圈2的L字形凸缘体和左轮毂外圈3的L字形凸缘体设置为按照齿形交错方式与卡扣爪4的一个侧面部卡接式联接并且在卡扣爪4的另一个侧面部上设置有弹簧片5,弹簧片5设置为与卡扣爪4接触式联接并且弹簧片5分别设置为与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联接,在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的接触侧面部分别设置有芯轴6和轴筒7并且芯轴6设置在轴筒7的通腔体中,在轴筒7的通腔体的内壁与芯轴6的外侧面之间设置有扭力橡胶棒8。
在本实施例中,在右轮毂外圈2的外周边侧面和左轮毂外圈3的外周边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轮胎的凹槽体并且在右轮毂外圈2的内表面的内端面和左轮毂外圈3的内表面的内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端凸缘体,右轮毂外圈2的内表面和左轮毂外圈3的内表面的L字形凸缘体与右轮毂外圈2的内表面和左轮毂外圈3的内表面的端凸缘体分别设置为呈凹口槽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卡扣爪4设置为倒L字形。
在本实施例中,卡扣爪4与右轮毂外圈2的L字形凸缘体和左轮毂外圈3的L字形凸缘体的接触面分别设置为斜面与斜面式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芯轴6和轴筒7的通腔体分别设置有矩形柱状体并且扭力橡胶棒8设置为圆柱体,扭力橡胶棒8设置在轴筒7的通腔体的内壁与芯轴6的外侧面的交接部。
在本实施例中,卡扣爪4设置为间隔式分布在轮毂连接盘1的外圆周侧面上并且右轮毂外圈2的L字形凸缘体和端凸缘体设置为连续式分布在右轮毂外圈2的外圆周侧面上、左轮毂外圈3的L字形凸缘体和端凸缘体设置为连续式分布在左轮毂外圈3的外圆周侧面上,芯轴6、轴筒7和扭力橡胶棒8设置为沿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的周边分布并且轮毂连接盘1的中心线、右轮毂外圈2的中心线和左轮毂外圈3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把两个轮胎分别安装在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上,通过卡扣爪4和弹簧片5把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分别安装在轮毂连接盘1上,通过芯轴6、轴筒7和扭力橡胶棒8把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联接在一起,当两个轮胎进行行驶时,两个轮胎与地面产生不同的摩擦力而产生的相互冲击力,由芯轴6和轴筒7传递到扭力橡胶棒8上,扭力橡胶棒8吸收两个轮胎的相互冲击力,保持两个轮胎转动的一致性。
本发明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轮毂装置本体、芯轴6、轴筒7和扭力橡胶棒8,当两个轮胎进行行驶时,两个轮胎与地面产生不同的摩擦力而产生的相互冲击力,由芯轴6和轴筒7传递到扭力橡胶棒8上,扭力橡胶棒8吸收两个轮胎的相互冲击力,保持两个轮胎转动的一致性,不再把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直接排列在一起,因此适合在高速车辆和转向车轴的需要。
2、由于设计了轮毂连接盘1、右轮毂外圈2、左轮毂外圈3、卡扣爪4和弹簧片5,方便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与轮毂连接盘1的连接。
3、由于设计了卡扣爪4,通过斜面与斜面的连接精度,提高了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与轮毂连接盘1连接精度。
4、由于设计了芯轴6、轴筒7和扭力橡胶棒8,不但保证了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之间的柔性联接,而且吸收了轮胎行驶产生的冲击力。
5、由于设计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发明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通过摆动运动保持两个轮胎转动的一致性的轮毂装置本体、芯轴6、轴筒7和扭力橡胶棒8联接的其它技术特征都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具有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的轮毂装置本体、设置在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之间的并且相互插接式联接的芯轴6和轴筒7、设置在芯轴6和轴筒7之间的扭力橡胶棒8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具有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的轮毂装置本体、设置在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之间的并且相互插接式联接的芯轴(6)和轴筒(7)、设置在芯轴(6)和轴筒(7)之间的扭力橡胶棒(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其特征是:按照通过摆动运动保持两个轮胎转动的一致性的方式把芯轴(6)、轴筒(7)和扭力橡胶棒(8)与轮毂装置本体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其特征是:轮毂装置本体设置为还包含有轮毂连接盘(1)、卡扣爪(4)和弹簧片(5),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分别设置为串接在轮毂连接盘(1)上并且右轮毂外圈(2)的内表面和左轮毂外圈(3)的内表面设置为排列在轮毂连接盘(1)的外表面上,在轮毂连接盘(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卡扣爪(4)并且在右轮毂外圈(2)的内表面和左轮毂外圈(3)的内表面上分别设置有L字形凸缘体,右轮毂外圈(2)的L字形凸缘体和左轮毂外圈(3)的L字形凸缘体设置为按照齿形交错方式与卡扣爪(4)的一个侧面部卡接式联接并且在卡扣爪(4)的另一个侧面部上设置有弹簧片(5),弹簧片(5)设置为与卡扣爪(4)接触式联接并且弹簧片(5)分别设置为与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联接,在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的接触侧面部分别设置有芯轴(6)和轴筒(7)并且芯轴(6)设置在轴筒(7)的通腔体中,在轴筒(7)的通腔体的内壁与芯轴(6)的外侧面之间设置有扭力橡胶棒(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其特征是:在右轮毂外圈(2)的外周边侧面和左轮毂外圈(3)的外周边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轮胎的凹槽体并且在右轮毂外圈(2)的内表面的内端面和左轮毂外圈(3)的内表面的内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向外延伸的端凸缘体,右轮毂外圈(2)的内表面和左轮毂外圈(3)的内表面的L字形凸缘体与右轮毂外圈(2)的内表面和左轮毂外圈(3)的内表面的端凸缘体分别设置为呈凹口槽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其特征是:卡扣爪(4)设置为倒L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其特征是:卡扣爪(4)与右轮毂外圈(2)的L字形凸缘体和左轮毂外圈(3)的L字形凸缘体的接触面分别设置为斜面与斜面式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其特征是:芯轴(6)和轴筒(7)的通腔体分别设置有矩形柱状体并且扭力橡胶棒(8)设置为圆柱体,扭力橡胶棒(8)设置在轴筒(7)的通腔体的内壁与芯轴(6)的外侧面的交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其特征是:卡扣爪(4)设置为间隔式分布在轮毂连接盘(1)的外圆周侧面上并且右轮毂外圈(2)的L字形凸缘体和端凸缘体设置为连续式分布在右轮毂外圈(2)的外圆周侧面上、左轮毂外圈(3)的L字形凸缘体和端凸缘体设置为连续式分布在左轮毂外圈(3)的外圆周侧面上,芯轴(6)、轴筒(7)和扭力橡胶棒(8)设置为沿右轮毂外圈(2)和左轮毂外圈(3)的周边分布并且轮毂连接盘(1)的中心线、右轮毂外圈(2)的中心线和左轮毂外圈(3)的中心线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CN201511035688.8A 2015-12-28 2015-12-28 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 Active CN1055390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35688.8A CN105539009B (zh) 2015-12-28 2015-12-28 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35688.8A CN105539009B (zh) 2015-12-28 2015-12-28 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9009A CN105539009A (zh) 2016-05-04
CN105539009B true CN105539009B (zh) 2018-03-27

Family

ID=55818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35688.8A Active CN105539009B (zh) 2015-12-28 2015-12-28 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3900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19235Y (zh) * 1997-11-06 1999-05-19 山东巨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农用三轮运输车联体后桥双式车轮
CN202368255U (zh) * 2011-12-01 2012-08-08 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拖拉机筒式双轮胎连接结构
CN205239000U (zh) * 2015-12-28 2016-05-18 勾长虹 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63106B2 (en) * 2001-09-21 2005-03-08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Expandable tire building drum with alternating fixed and expandable segments, and contours for sidewall inserts
US8690265B2 (en) * 2011-05-19 2014-04-08 Hutchinson, Sa Dual wheels with common hub adapt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19235Y (zh) * 1997-11-06 1999-05-19 山东巨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农用三轮运输车联体后桥双式车轮
CN202368255U (zh) * 2011-12-01 2012-08-08 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 拖拉机筒式双轮胎连接结构
CN205239000U (zh) * 2015-12-28 2016-05-18 勾长虹 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9009A (zh) 2016-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9034807A1 (ja) 不整地走行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364093A (zh) 充气轮胎
JP6561844B2 (ja) 車両
CN104903123A (zh) 充气轮胎
EP2889159A3 (en) Heavy duty tire
CN105848925A (zh) 充气轮胎
CN101772427A (zh) 摩托车用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AU2015319188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5539009B (zh) 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
CN203580522U (zh) 设有可视指示过度磨损状态的装置的实心轮胎
JP2010195236A (ja) タイヤ
CN106103143A (zh) 充气轮胎
CN205239000U (zh) 基于双轮胎的轮毂装置
JP2018070109A (ja) タイヤ及びそれを装着した自動三輪車
CN204749730U (zh) 平衡车轮毂
CN204915635U (zh) 一种便于车辆爆胎应急的滑行功能锁
CN103978841A (zh) 胎体帘布端部结构
JP2013500196A5 (zh)
CN201074009Y (zh) 颠簸式儿童电动游乐车
CN203623281U (zh) 一种万向轮上的脚轮
JP200719689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4674313U (zh) 一种车辆防滑套
CN209348114U (zh) 一种回力牙箱结构
JP201614131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4056158U (zh) 一种自行车制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Feng Changhao

Inventor before: Gou Changhong

Inventor before: Wang Xin

Inventor before: Wu Gengshe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126

Address after: 065702 Langfang city of Hebei Province, Bazhou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ngang town Yang Fen

Applicant after: Hebei Tang Xing Allo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Yanshan Yuhui District 233000 Anhui city of Bengbu province Chinese Road No. 1155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ngbu automobile academy

Applicant before: Gou Changho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