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7191B - 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17191B CN105517191B CN201610013916.XA CN201610013916A CN105517191B CN 105517191 B CN105517191 B CN 105517191B CN 201610013916 A CN201610013916 A CN 201610013916A CN 105517191 B CN105517191 B CN 1055171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ource
- base station
- distance terminal
- scheduling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14328 RAN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基站,其中,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包括: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远端终端在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时,判断是否选择了进行D2D中继通信的中继终端;在判定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时,根据所述远端终端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D2D中继通信中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的问题,避免了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也转入空闲态而导致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一种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一种终端和一种基站。
背景技术
3GPP Release 13开始引入了部分覆盖场景的讨论,并引入了D2D(Device-to-Device,设备对设备,是3GPP Release 12引入的设备间直接通信技术,通过引入副链路来实现,而不通过蜂窝网络系统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来实现)中继的概念,即进行D2D通信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终端,有的位于网络覆盖范围内,有的位于网络覆盖范围外。具体如图1所示为部分覆盖场景示意图,在该示意图中,中继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可以与基站建立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基站可以为中继(relaying)UE配置D2D发送资源,而远端(remote)UE则采用预配置的资源与中继UE进行通信。远端UE也可以位于网络覆盖内,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直接为远端UE配置D2D通信资源。
目前,RAN2#92并未明确定义覆盖内的远端UE的RRC状态。而远端UE既可以在空闲(即idle)态,也可以在连接态。若覆盖内的远端UE要进入空闲态,则基站侧不需要维护远端UE的context(上下文),这意味着,如果覆盖内的远端UE选定了中继UE之后,须向基站发起信令来释放UE context;否则,该UE无法进入空闲态。然而,如果UE通过这种方式转入空闲态,则带来了对D2D资源使用上的限制。这是因为,空闲态的UE不能使用调度模式的D2D传输资源,只能使用资源池模式的资源。因此,这样的UE状态转移限制了远端UE在进行D2D通信时的资源灵活度。特别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会导致D2D通信资源利用率的下降。
因此,如何能够解决覆盖内的远端终端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问题,以避免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提出了一种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案,解决了D2D中继通信中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的问题,避免了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也转入空闲态而导致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问题。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包括: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远端终端在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时,判断是否选择了进行D2D中继通信的中继终端;在判定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时,根据所述远端终端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远端终端通过在选择了中继终端时,根据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使得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能够改变RRC状态时(即选择了中继终端,可以将RRC状态由连接态改变为空闲态时),能够考虑到在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避免了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也转入空闲态而导致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问题,解决了D2D中继通信中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根据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的步骤,具体包括:若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则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在选择了中继UE且使用资源池模式时,无需与基站保持RRC连接,因此当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时,确定能够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即能够将RRC状态由连接态改变为空闲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若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则向所述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时,接收所述基站配置的资源池,并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拒绝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时,确定不能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覆盖内的远端终端若需要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则需要在D2D通信时使用资源池模式,因此若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则需要向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此时基站可以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来确定是否同意远端终端改变资源调度模式,进而由远端终端根据基站的反馈消息确定是否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有用于指示所述远端已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的标识信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在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时,向所述基站发送RRC连接释放请求;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释放RRC连接的消息时,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以进入空闲状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确定能够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主要是远端终端确定能够使用资源池模式进行D2D通信。具体包括两方面:1)远端终端在与中继终端建立连接时,确定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2)远端终端在与中继终端建立连接时,确定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然后向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并且基站也同意将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更改为资源池模式,且基站向远端终端分配了资源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包括:接收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且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的远端终端发送的将资源调度模式由调度模式更改为资源池模式的请求消息;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使得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选择了中继终端且向基站发送了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时,基站能够综合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来确定是否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以间接控制远端终端是否改变RRC状态(即将RRC状态由连接态改为空闲态),避免了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也转入空闲态而导致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问题,解决了D2D中继通信中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的步骤,具体包括:
若所述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定值,且所述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值,则判定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若所述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三预定值,则判定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站可以在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较多时(即大于或等于第三预定值时),确定同意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而在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较少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较多时,确定拒绝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以提高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在接收到所述远端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释放请求时,向所述远端终端反馈同意释放RRC连接的消息,以使所述远端终端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还提出了一种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包括:判断单元,用于在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远端终端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时,判断所述远端终端是否选择了进行D2D中继通信的中继终端;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定所述远端终端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时,根据所述远端终端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远端终端通过在选择了中继终端时,根据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使得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能够改变RRC状态时(即选择了中继终端,可以将RRC状态由连接态改变为空闲态时),能够考虑到在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避免了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也转入空闲态而导致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问题,解决了D2D中继通信中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处理单元包括: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时,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在选择了中继UE且使用资源池模式时,无需与基站保持RRC连接,因此当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时,确定能够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即能够将RRC状态由连接态改变为空闲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处理单元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时,向所述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并用于接收所述基站配置的资源池;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时,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并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拒绝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时,确定不能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覆盖内的远端终端若需要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则需要在D2D通信时使用资源池模式,因此若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则需要向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此时基站可以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来确定是否同意远端终端改变资源调度模式,进而由远端终端根据基站的反馈消息确定是否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有用于指示所述远端已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的标识信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处理单元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时,向所述基站发送RRC连接释放请求;连接释放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释放RRC连接的消息时,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以进入空闲状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确定能够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主要是远端终端确定能够使用资源池模式进行D2D通信。具体包括两方面:1)远端终端在与中继终端建立连接时,确定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2)远端终端在与中继终端建立连接时,确定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然后向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并且基站也同意将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更改为资源池模式,且基站向远端终端分配了资源池。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还提出了一种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且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的远端终端发送的将资源调度模式由调度模式更改为资源池模式的请求消息;判断单元,用于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使得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选择了中继终端且向基站发送了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时,基站能够综合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来确定是否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以间接控制远端终端是否改变RRC状态(即将RRC状态由连接态改为空闲态),避免了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也转入空闲态而导致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问题,解决了D2D中继通信中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定值,且所述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值时,判定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用于在所述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三预定值时,判定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定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并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定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站可以在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较多时(即大于或等于第三预定值时),确定同意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而在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较少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较多时,确定拒绝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以提高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远端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释放请求时,向所述远端终端反馈同意释放RRC连接的消息,以使所述远端终端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终端,包括:如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基站,包括:如上述第四方面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解决了D2D中继通信中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的问题,避免了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也转入空闲态而导致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D2D通信中部分覆盖场景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终端的示意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站的示意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包括:
步骤202,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远端终端在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时,判断是否选择了进行D2D中继通信的中继终端;
步骤204,在判定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时,根据所述远端终端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远端终端通过在选择了中继终端时,根据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使得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能够改变RRC状态时(即选择了中继终端,可以将RRC状态由连接态改变为空闲态时),能够考虑到在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避免了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也转入空闲态而导致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问题,解决了D2D中继通信中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根据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的步骤,具体包括:若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则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在选择了中继UE且使用资源池模式时,无需与基站保持RRC连接,因此当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时,确定能够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即能够将RRC状态由连接态改变为空闲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若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则向所述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时,接收所述基站配置的资源池,并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拒绝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时,确定不能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覆盖内的远端终端若需要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则需要在D2D通信时使用资源池模式,因此若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则需要向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此时基站可以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来确定是否同意远端终端改变资源调度模式,进而由远端终端根据基站的反馈消息确定是否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有用于指示所述远端已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的标识信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在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时,向所述基站发送RRC连接释放请求;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释放RRC连接的消息时,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以进入空闲状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确定能够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主要是远端终端确定能够使用资源池模式进行D2D通信。具体包括两方面:1)远端终端在与中继终端建立连接时,确定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2)远端终端在与中继终端建立连接时,确定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然后向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并且基站也同意将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更改为资源池模式,且基站向远端终端分配了资源池。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的示意框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包括:判断单元302和处理单元304。
其中,判断单元302,用于在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远端终端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时,判断所述远端终端是否选择了进行D2D中继通信的中继终端;处理单元304,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302判定所述远端终端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时,根据所述远端终端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远端终端通过在选择了中继终端时,根据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使得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能够改变RRC状态时(即选择了中继终端,可以将RRC状态由连接态改变为空闲态时),能够考虑到在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避免了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也转入空闲态而导致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问题,解决了D2D中继通信中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处理单元304包括:确定单元3042,用于在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时,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在选择了中继UE且使用资源池模式时,无需与基站保持RRC连接,因此当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时,确定能够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即能够将RRC状态由连接态改变为空闲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处理单元304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3044,用于在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时,向所述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接收单元3046,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并用于接收所述基站配置的资源池;所述确定单元3042还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3046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时,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并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3046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拒绝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时,确定不能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覆盖内的远端终端若需要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则需要在D2D通信时使用资源池模式,因此若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则需要向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此时基站可以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来确定是否同意远端终端改变资源调度模式,进而由远端终端根据基站的反馈消息确定是否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有用于指示所述远端已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的标识信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306,用于在所述处理单元304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时,向所述基站发送RRC连接释放请求;连接释放单元308,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释放RRC连接的消息时,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以进入空闲状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确定能够释放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主要是远端终端确定能够使用资源池模式进行D2D通信。具体包括两方面:1)远端终端在与中继终端建立连接时,确定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2)远端终端在与中继终端建立连接时,确定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然后向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并且基站也同意将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更改为资源池模式,且基站向远端终端分配了资源池。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终端的示意框图。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终端400,包括:如图3中所示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300。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包括:
步骤502,接收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且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的远端终端发送的将资源调度模式由调度模式更改为资源池模式的请求消息;
步骤504,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使得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选择了中继终端且向基站发送了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时,基站能够综合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来确定是否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以间接控制远端终端是否改变RRC状态(即将RRC状态由连接态改为空闲态),避免了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也转入空闲态而导致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问题,解决了D2D中继通信中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的步骤,具体包括:
若所述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定值,且所述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值,则判定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若所述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三预定值,则判定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站可以在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较多时(即大于或等于第三预定值时),确定同意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而在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较少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较多时,确定拒绝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以提高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在接收到所述远端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释放请求时,向所述远端终端反馈同意释放RRC连接的消息,以使所述远端终端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的示意框图。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包括:接收单元602、判断单元604和第一发送单元606。
其中,接收单元602,用于接收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且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的远端终端发送的将资源调度模式由调度模式更改为资源池模式的请求消息;判断单元604,用于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第一发送单元606,用于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使得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选择了中继终端且向基站发送了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时,基站能够综合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来确定是否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以间接控制远端终端是否改变RRC状态(即将RRC状态由连接态改为空闲态),避免了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也转入空闲态而导致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问题,解决了D2D中继通信中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判断单元604具体用于:在所述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定值,且所述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值时,判定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用于在所述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三预定值时,判定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606具体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604判定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并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604判定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站可以在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较多时(即大于或等于第三预定值时),确定同意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而在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较少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较多时,确定拒绝改变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以提高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608,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远端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释放请求时,向所述远端终端反馈同意释放RRC连接的消息,以使所述远端终端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站的示意框图。
如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站700,包括:如图6中所示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600。
综上所述,本发明主要是针对D2D中继通信中远端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问题,分别提出了远端终端和基站的处理方案,具体地:
1、对于覆盖内的远端终端:
只要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还未被释放,一旦远端UE选择了中继UE,则判断RRC连接是否需要释放。
其中,判断RRC连接是否释放的准则是UE所使用的D2D通信模式是调度模式还是资源池模式。若是资源池模式,则确定可以释放RRC连接进入空闲态,此时远端UE需要向基站发送RRC连接释放请求;若是调度模式,则远端UE首先向基站请求资源池模式的资源,当获得了资源池模式资源后,可以向基站发送RRC连接释放请求从而转入空闲态。
2、对于基站:
若接收到远端UE请求资源池模式的资源的原因是“已选择了中继UE”,则基站可以判断资源池模式的资源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若资源池模式资源较紧缺而调度模式资源很丰富,则基站可以拒绝远端UE的请求;否则,基站可以同意远端UE的请求。
当基站接收到远端UE发送的RRC连接释放请求时,可以向远端UE反馈同意指令,以使远端UE进入空闲态。
上述过程具体如图8所示,包括:
步骤802,覆盖内的远端UE处于连接态。
步骤804,远端UE选择了中继UE。
步骤806,远端UE判断是否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的资源,若是,则执行步骤814;否则,执行步骤808。
步骤808,远端UE向基站发送改变资源模式的请求,该请求中带有“已选择中继UE”的说明。
步骤810,基站判断是否允许转入资源池模式,若是,则执行步骤812;否则,返回步骤802。具体地,基站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来确定是否允许远端终端转入资源池模式。
步骤812,基站向远端UE分配资源池。
步骤814,远端UE向基站发送RRC连接释放请求。
步骤816,基站接收并同意RRC连接释放请求。
步骤818,远端UE断开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进入空闲态。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解决D2D中继通信中远端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问题,解决了D2D中继通信方案存在的协议问题。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案,解决了D2D中继通信中UE的状态转移和连接管理的问题,避免了覆盖内的远端终端在资源池配置不足,而调度资源较多时也转入空闲态而导致D2D通信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远端终端在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时,判断是否选择了进行D2D中继通信的中继终端;
在判定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时,根据所述远端终端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根据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的步骤,具体包括:
若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则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则向所述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
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时,接收所述基站配置的资源池,并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拒绝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时,确定不能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有用于指示所述远端已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的标识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时,向所述基站发送RRC连接释放请求;
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释放RRC连接的消息时,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以进入空闲状态。
5.一种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且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的远端终端发送的将资源调度模式由调度模式更改为资源池模式的请求消息;
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的步骤,具体包括:
若所述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定值,且所述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值,则判定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若所述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三预定值,则判定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远端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释放请求时,向所述远端终端反馈同意释放RRC连接的消息,以使所述远端终端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8.一种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在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远端终端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时,判断所述远端终端是否选择了进行D2D中继通信的中继终端;
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定所述远端终端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时,根据所述远端终端进行D2D通信时所使用的资源配置模式,确定是否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资源池模式时,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远端终端在进行D2D通信时使用的是调度模式时,向所述基站发送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请求消息;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并用于接收所述基站配置的资源池;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时,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并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拒绝改变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时,确定不能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中包含有用于指示所述远端已选择了所述中继终端的标识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处理单元确定能够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时,向所述基站发送RRC连接释放请求;
连接释放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基站反馈的同意释放RRC连接的消息时,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以进入空闲状态。
12.一种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处于网络覆盖范围内且与基站之间的RRC连接未释放的远端终端发送的将资源调度模式由调度模式更改为资源池模式的请求消息;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和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判断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是否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定值,且所述调度模式的资源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值时,判定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并用于在所述资源池模式的资源数量大于或等于第三预定值时,判定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定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拒绝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并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定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时,向所述远端终端发送同意改变所述远端终端的资源调度模式的消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远端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释放请求时,向所述远端终端反馈同意释放RRC连接的消息,以使所述远端终端释放与所述基站之间的RRC连接。
15.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
16.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13916.XA CN105517191B (zh) | 2016-01-07 | 2016-01-07 | 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
PCT/CN2016/087542 WO2017117926A1 (zh) | 2016-01-07 | 2016-06-29 | 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
US16/028,450 US10616948B2 (en) | 2016-01-07 | 2018-07-06 | Connect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device in D2D relay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13916.XA CN105517191B (zh) | 2016-01-07 | 2016-01-07 | 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17191A CN105517191A (zh) | 2016-04-20 |
CN105517191B true CN105517191B (zh) | 2019-04-12 |
Family
ID=55724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13916.XA Active CN105517191B (zh) | 2016-01-07 | 2016-01-07 | 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16948B2 (zh) |
CN (1) | CN105517191B (zh) |
WO (1) | WO201711792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17191B (zh) * | 2016-01-07 | 2019-04-12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
WO2018010820A1 (en) * | 2016-07-15 | 2018-01-18 | 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c. | Establishing or resum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CN106793158B (zh) * | 2016-11-26 | 2020-03-17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状态管理方法及装置 |
US11013008B2 (en) | 2018-06-29 | 2021-05-18 | Asustek Computer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handling device-to-device resource releas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11526501A (zh) * | 2019-02-02 | 2020-08-1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链路释放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
WO2020227879A1 (zh) * | 2019-05-13 | 2020-11-19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处理方法、装置和介质 |
WO2020245960A1 (ja) * | 2019-06-05 | 2020-12-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無線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
WO2021034074A1 (ko) * | 2019-08-22 | 2021-02-2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리모트 ue의 rrc 상태를 관리하기 위한 방안 |
CN115413037A (zh) * | 2020-03-31 | 2022-11-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配置方法、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3950146B (zh) * | 2020-07-16 | 2023-02-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寻呼方法和通信装置 |
CN114071796B (zh) * | 2020-07-31 | 2024-11-1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中继链路连接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4080055B (zh) * | 2020-08-13 | 2024-04-1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建立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CN113329127B (zh) * | 2021-05-28 | 2023-10-1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通话处理方法、通话处理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CN113453360B (zh) * | 2021-06-22 | 2022-11-22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JP2024525873A (ja) * | 2021-07-19 | 2024-07-12 | 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 | 中継決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
WO2024035573A1 (en) * | 2022-08-09 | 2024-02-15 | Kyocera Corporation | Relay communication sidelink reestablishment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72087A (zh) * | 2010-06-24 | 2013-03-13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移动通信方法以及中继节点 |
CN105101430A (zh) * | 2014-05-08 | 2015-11-2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D2d资源的配置、分配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914352B1 (ko) * | 2014-03-19 | 2018-11-01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디바이스간 동기화 |
WO2015147605A1 (en) * | 2014-03-28 | 2015-10-0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2d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661653B2 (en) * | 2014-05-08 | 2017-05-23 | Intel IP Corporation | Device 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s |
JP6458385B2 (ja) * | 2014-07-29 | 2019-01-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装置及び方法 |
CN104703224B (zh) * | 2015-04-09 | 2018-05-15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用于d2d通信的资源配置方法、装置和终端 |
CN106211024A (zh) * | 2015-04-10 | 2016-12-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方法及通信节点 |
CN105517191B (zh) * | 2016-01-07 | 2019-04-12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
-
2016
- 2016-01-07 CN CN201610013916.XA patent/CN105517191B/zh active Active
- 2016-06-29 WO PCT/CN2016/087542 patent/WO201711792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
- 2018-07-06 US US16/028,450 patent/US1061694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72087A (zh) * | 2010-06-24 | 2013-03-13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移动通信方法以及中继节点 |
CN105101430A (zh) * | 2014-05-08 | 2015-11-2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D2d资源的配置、分配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17191A (zh) | 2016-04-20 |
US20180317276A1 (en) | 2018-11-01 |
US10616948B2 (en) | 2020-04-07 |
WO2017117926A1 (zh) | 2017-07-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17191B (zh) | D2d中继通信中的连接管理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 |
US20220295389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2d communication | |
US10045376B2 (en) | Channel access procedure and QoS provisioning for uplink LAA | |
CN105657643B (zh) | D2d中继通信的方法、装置和终端 | |
CN105101430B (zh) | D2d资源的配置、分配方法及装置 | |
CN105934896B (zh) | 用于通知d2d通信系统的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3024924B (zh) | D2d终端的连接建立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5228218B (zh) | D2d通信中远端终端的准入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0418322A (zh) | 基于蓝牙Mesh网络的配网方法及系统、一种节点 | |
CN105075385A (zh) | 直接模式ue对ue通信中的网络辅助的ue检测 | |
WO2016127648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2291803A (zh) | 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双工操作 | |
US20150230180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efficient power saving of ue-relay operation using d2d discovery in cellular system | |
CN106792430A (zh) | 一种近距离业务单播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02812755A (zh) | 机器类型通信装置的接入控制 | |
CN102149205A (zh) | 一种中继节点的状态管理方法及系统 | |
CN104662993A (zh) | 由于装置到装置通信而产生的干扰的降低 | |
CN107371182A (zh) | 用户设备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 |
CN111757511B (zh)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8886724A (zh) |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管理连接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7409408A (zh) | 用户装置、移动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 |
CN107347214A (zh) | 一种pc5接口上的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 |
CN105992348A (zh) | 基于d2d通信的资源分配方法、用户设备 | |
CN106211263A (zh) | 一种基于伪基站实现移动通讯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4935375B (zh) | 为第一制式终端进行业务中继的方法和系统以及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