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1167A -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61167A CN105461167A CN201510845573.9A CN201510845573A CN105461167A CN 105461167 A CN105461167 A CN 105461167A CN 201510845573 A CN201510845573 A CN 201510845573A CN 105461167 A CN105461167 A CN 1054611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nd
- natural decomposition
- pool
- earthworm
- villag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8—Multistage treatments, e.g. repetition of the same process step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02—Odour removal or prevention of malodou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7—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characterised by animals and plan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格栅井、曝气调节池、垃圾中转站、强化生态池和若干个串联的蚯蚓自然分解池;格栅井通污水管与曝气调节池相连;曝气调节池通过管路与强化生态池内的平流布水器相连,强化生态池通过管路与蚯蚓自然分解池相连;蚯蚓自然分解池之间通过污水管相连;集气管道与集气风机相连,并通过集气风机和气体管路与曝气调节池相连,集水坑通过渗滤液管与曝气调节池相连,回转风机通过管路与曝气调节池和强化生态池内的曝气管相连。该系统将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为一体,不仅具有美化环境作用,还很好地处理了农村垃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村镇垃圾中转和污水处理通常都是分开建设的,占地面积较大,浪费空间,并且运营不好会有恶臭。现有农村污水大多采用一体化(玻璃钢、PE或碳钢)A2O工艺设备直接出水或者后面增加人工湿地,传统的A2O工艺理论上确实具有脱氮除磷的效果,但由于投资费用和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大多农村污水在建成之后或者调试运营阶段氨氮和总磷往往很难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标准。大部分村镇垃圾中转站,中转内异味很大,并且产生的垃圾渗滤液未得到处理,污染环境。总体而言,目前的村镇垃圾中转和污水处理存在如下问题:1、村镇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站分开建设占用土地面积较大;2、垃圾中转站产生的异味较大;3、垃圾中转站内的产生的渗滤液体污染很大,没有得到处理;4、村镇污水处理后大多氮磷很难长期保持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标准;5、村镇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站都会产生一定的异味甚至是恶臭;6、会产生大量污泥,需要定期清理,花费人力,需要污泥处理和运输费用,而且不定期清理的话会影响放流水的指标,往往总磷会超标;7、大多不能起到景观性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针对村镇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站分开建设占地面积较大,垃圾中转站臭味较大,渗滤液未得到处理,并且农村污水氮磷出水很难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标准,特提出一种新的工艺——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少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站的建设面积,减少垃圾站臭味和垃圾渗滤液污染环境,在投资小、运营管理技术较差的情况下,使村镇污水处理后氮磷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排放标准。采用该技术,垃圾中转产生的异味得到生物吸附,垃圾产生的渗滤液得到正常处理,最终使得本技术所建处理系统无异味,并且能够美化村镇,起到景观性的作用。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格栅井、曝气调节池、垃圾中转站、强化生态池和若干个串联的蚯蚓自然分解池;
格栅井设有进入污水的进水管,
曝气调节池内设有组合填料和提升泵;
垃圾中转站内设有集气管道、集气风机和回转风机,垃圾中转站底部设有集水坑;
强化生态池内设有平流布水器、曝气管、浮水植物、池底污泥斗;
格栅井通污水管与曝气调节池相连;曝气调节池通过提升泵和管路与强化生态池内的平流布水器相连,强化生态池通过管路与蚯蚓自然分解池相连;蚯蚓自然分解池之间通过污水管相连;集气管道与集气风机相连,并通过集气风机和气体管路与曝气调节池相连,集水坑通过渗滤液管与曝气调节池相连,回转风机通过管路与曝气调节池和强化生态池内的曝气管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强化生态池内水面设有植物隔离区和浮水植物种植区,植物隔离区的面积为池面总面积的10-15%。
作为优选,蚯蚓自然分解池从下至上的结构为土工膜、碎石层、煤灰层和泥土层;且蚯蚓自然分解池内养殖有蚯蚓。
作为优选,蚯蚓自然分解池上部设有布水管,底部设有排泥管。
作为优选,格珊井和曝气调节池位于地面以下,其他位于地面以上;强化生态池位于垃圾中转站上方,第一个蚯蚓自然分解池与强化生态池同高,其他蚯蚓自然分解池的位置依次降低。
作为优选,蚯蚓自然分解池设置有3个,3个蚯蚓自然分解池由高到低排列,之间采用管路相连。
作为优选,第一个蚯蚓自然分解池与强化生态池通过管路相连。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1、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为一体,减少了占地面积;
2、全自动运行无需人员看管;
3、无剩余污泥外排,减少污泥处置费用;
4、出水氮磷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
5、建成后具有景观效应,美化村镇;
6、处理系统无异味;
7、减少村镇垃圾污水处理方面投资建设费用;
8、垃圾渗滤残液得到很好处理;
9、垃圾中转站臭味得到生物吸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蚯蚓自然分解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强化生态池的俯视图。
图中:1格栅井,2曝气调节池,3垃圾中转站,4强化生态池,5蚯蚓自然分解池,6污水管,7气体管路;11进水管,21组合填料,31集气管道,32集气风机,33回转风机,34集水坑,35渗滤液管,41平流布水器,42曝气管,43浮水植物,44池底污泥斗,45植物隔离区,46浮水植物种植区,51土工膜,52碎石层,53煤灰层,54泥土层,55布水管,56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说明。
如果无特殊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原料均为本领域常用的原料,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方法,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实施例: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系统包括格栅井1、曝气调节池2、垃圾中转站3、强化生态池4和若干个串联的蚯蚓自然分解池5;
格栅井1设有进入污水的进水管11;格栅井为污水过滤装置,井内设置格栅,其主要作用为过滤较大的垃圾和固体污染物
曝气调节池2内设有组合填料12和提升泵22;
此构筑物的作用是处理来自经过格珊井1过滤的生活污水和来自垃圾中转站3的垃圾渗滤液以及垃圾中转站3的臭气。生活污水和部分垃圾渗滤液在组合填料和曝气的作用下,形成生物膜,在好氧菌的作用下,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COD和氨氮及部分磷。而来自垃圾中转站3的臭气,通过集气风机通入生物膜处进行生物吸附,进行生物除臭。
垃圾中转站3内设有集气管道31、集气风机32和回转风机33,垃圾中转站3底部设有集水坑34;
垃圾中转站3主要是用来存放中转垃圾的场所,设有曝气回转风机33、集气风机32及集气管道31(收集臭气送至曝气调节池2的生物膜处),另外在集水坑34处设置了地面过滤网,该部分主要作用是存放中转垃圾的主要场所,收集垃圾产生的垃圾渗滤液送至曝气调节池进行处理,收集垃圾产生的臭气送至曝气调节池生物膜处进行生物吸附除臭。
强化生态池4内设有平流布水器41、曝气管42、浮水植物43、池底污泥斗44;如图3所示,所述强化生态池4内水面设有植物隔离区45和浮水植物种植区46,植物隔离区45的面积为池面总面积的10-15%。
强化生态池4内设有来自曝气调节池的进水管路,平流布水器41、曝气管42,池面上分为植物隔离区45、浮水植物种植区46,池底设有池底污泥斗44,池底污泥斗44上设置了排泥阀,此部分的主要作用:来自曝气调节池2的进水到平流布水器41均匀布水,在平流布水器附近设曝气管两条,起到人工增氧的作用。表面种植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种植区46),并设置两到三个区域不种植任何植物(占表面积的1/10左右,植物隔离区45),保证水底生态正常。水面所种植物主要有:黄花水龙、凤眼莲、石龙苪、酸模、菖蒲、鸢尾。所选植物对氮磷的去除率很高。植物生长或死亡产生的赃物和悬浮物沉降产生的底泥,可以通过排泥阀排入蚯蚓自然分解系统进行自然分解。在此部分大部分COD和氮磷会得到去除,去除率可达到85%。
如图2所示,蚯蚓自然分解池5从下至上的结构为土工膜51、碎石层52、煤灰层53和泥土层54;且蚯蚓自然分解池5内养殖有蚯蚓;蚯蚓自然分解池5上部设有布水管55,底部设有排泥管56。蚯蚓自然分解池5设置有3个,3个蚯蚓自然分解池5由高到低排列,之间采用管路相连;第一个蚯蚓自然分解池5与强化生态池4通过管路相连。土工膜51下设有钢砼。
第一个蚯蚓自然分解池5,池内设有进水布水管、土工膜、不同直径碎石、煤灰、植物(花叶芦竹、再力花等结合当地情况种植相应植物)、蚯蚓、出水管、排泥管和排泥阀。此部分作用,来自强化生态池的出水均匀布水到蚯蚓分解池表面,通过表面植物和蚯蚓的分解作用,去除来自强化生态池的出水中的污染物,去除大部分SS、COD和氮磷。
第二个蚯蚓自然分解池5,构造同上,不过此部分进水设有来自强化生态池4的排泥管56,在蚯蚓的作用下可分解强化生态池4的污泥。具体作用同第一个蚯蚓自然分解池5。
第三个蚯蚓自然分解池5,其构造作用同上,到达此部分,最后放流水COD去除率能达到95%左右,氮磷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
格栅井1通过污水管6与曝气调节池2相连;曝气调节池2通过提升泵和管路与强化生态池4内的平流布水器41相连,强化生态池4通过管路与蚯蚓自然分解池5相连;蚯蚓自然分解池5之间通过污水管6相连;集气管道31与集气风机32相连,并通过集气风机32和气体管路7与曝气调节池2相连,集水坑34通过渗滤液管35与曝气调节池2相连,回转风机33通过管路与曝气调节池2和强化生态池4内的曝气管42相连。
格珊井和曝气调节池2位于地面以下,其他位于地面以上;强化生态池4位于垃圾中转站3上方,第一个蚯蚓自然分解池5与强化生态池4同高,其他蚯蚓自然分解池5的位置依次降低。
该系统的具体运转如下:
污水进入格珊井1过滤较大的垃圾和固体污染物,然后进入曝气调节池2处理来自经过格珊过滤的生活污水和来自垃圾中转站的垃圾渗滤液以及垃圾中转站的臭气。生活污水和部分垃圾渗滤液在组合填料和曝气的作用下,形成生物膜,在好氧菌的作用下,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COD和氨氮及部分磷。而来自垃圾中转站的臭气,通过集气风机通入生物膜处进行生物吸附,进行生物除臭。曝气调节池设有污水提升泵,采用液位自动控制,泵入强化生态池,此部分的主要作用,来自曝气调节池的进水到平流布水器均匀布水,在布水器附近设曝气管两条,起到人工增氧的作用。表面种植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并设置两到三个区域不种植任何植物(占表面积的1/10左右),保证水底生态正常。水面所种植物主要有:黄花水龙、凤眼莲、石龙苪、酸模、菖蒲、鸢尾。所选植物对氮磷的去除率很高。植物生长或死亡产生的赃物和悬浮物沉降产生的底泥,可以通过排泥阀排入蚯蚓自然分解系统进行自然分解。在此部分大部分COD和氮磷会得到去除,去除率可达到85%。进过强化生态池处理后的水自流至蚯蚓分解池1,来自强化生态池的出水均匀布水到蚯蚓分解池表面,通过表面植物和蚯蚓的分解作用和土壤的渗析作用,去除来自强化生态池的出水中的污染物,去除大部分SS、COD和氮磷。蚯蚓分解池1的出水自流到蚯蚓分解池2,此池构造同1,但此池兼有处理来自强化生态池污泥的作用,蚯蚓分解池2的出水通过管道流入蚯蚓分解池3,作用同1,一步步强化处理,蚯蚓分级池3出水为最后放流水。
垃圾中转系统,垃圾中转站3用于存放垃圾和滤去垃圾渗滤液,定时人工转运至垃圾处理厂。
垃圾中转臭气处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垃圾中转站内的集气风机,采用时间控制,定时自动启动,收集中转站内的臭气,通过管道,通入曝气调节池生物膜处,进行生物吸附。
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主要为垃圾中滤液的处理,垃圾中转站的底部设有滤网和集水坑,收集的部分渗滤液自动进入曝气调节池,同污水处理系统一起处理。
Claims (7)
1.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格栅井(1)、曝气调节池(2)、垃圾中转站(3)、强化生态池(4)和若干个串联的蚯蚓自然分解池(5);
格栅井(1)设有进入污水的进水管(11),
曝气调节池(2)内设有组合填料(21)和提升泵(22);
垃圾中转站(3)内设有集气管道(31)、集气风机(32)和回转风机(33),垃圾中转站(3)底部设有集水坑(34);
强化生态池(4)内设有平流布水器(41)、曝气管(42)、浮水植物(43)、池底污泥斗(44);
格栅井(1)通过污水管(6)与曝气调节池(2)相连;曝气调节池(2)通过提升泵(22)和管路与强化生态池(4)内的平流布水器(41)相连,强化生态池(4)通过管路与蚯蚓自然分解池(5)相连;蚯蚓自然分解池(5)之间通过污水管(6)相连;集气管道(31)与集气风机(32)相连,并通过集气风机(32)和气体管路(7)与曝气调节池(2)相连,集水坑(34)通过渗滤液管(35)与曝气调节池(2)相连,回转风机(33)通过管路与曝气调节池(2)和强化生态池(4)内的曝气管(4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生态池(4)内水面设有植物隔离区(45)和浮水植物种植区(46),植物隔离区(45)的面积为池面总面积的10-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蚯蚓自然分解池(5)从下至上的结构为土工膜(51)、碎石层(52)、煤灰层(53)和泥土层(54);且蚯蚓自然分解池(5)内养殖有蚯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蚯蚓自然分解池(5)上部设有布水管(55),底部设有排泥管(5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格珊井(1)和曝气调节池(2)位于地面以下,其他位于地面以上;强化生态池(4)位于垃圾中转站(3)上方,第一个蚯蚓自然分解池(5)与强化生态池(4)同高,其他蚯蚓自然分解池(5)的位置依次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蚯蚓自然分解池(5)设置有3个,3个蚯蚓自然分解池(5)由高到低排列,之间采用管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个蚯蚓自然分解池(5)与强化生态池(4)通过管路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45573.9A CN105461167B (zh) | 2015-11-26 | 2015-11-26 |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45573.9A CN105461167B (zh) | 2015-11-26 | 2015-11-26 |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61167A true CN105461167A (zh) | 2016-04-06 |
CN105461167B CN105461167B (zh) | 2018-07-27 |
Family
ID=55599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845573.9A Active CN105461167B (zh) | 2015-11-26 | 2015-11-26 |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461167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06989A (zh) * | 2016-07-27 | 2016-10-12 | 周红军 | 人工湿地组合介质 |
CN107007189A (zh) * | 2017-05-21 | 2017-08-04 | 王广升 | 一种生态旱厕及利用其处理垃圾污水的方法 |
CN110228900A (zh) * | 2019-05-31 | 2019-09-13 | 中运建设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河湖污水净化的系统和方法 |
FR3129389A1 (fr) * | 2021-11-22 | 2023-05-26 | E.R.S.E. | Dispositif de traitement des eaux usées par filtre planté équipé d’un ouvrage de type chasse ou poste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70016625A (ko) * | 2005-08-04 | 2007-02-08 | 장창순 | 부들을 이용한 수처리 방법 및 재배된 부들의 활용 방법 |
CN101143756A (zh) * | 2007-09-07 | 2008-03-19 | 崔玉波 | 居民区生活垃圾点渗滤液原位收集及生态处理方法与装置 |
CN101182077A (zh) * | 2007-11-29 | 2008-05-21 | 上海交通大学 | 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的蚯蚓生物滤池装置 |
CN101786092A (zh) * | 2010-02-25 | 2010-07-28 | 宁波大学 | 一种有机垃圾和生活污水的综合处理系统及方法 |
CN102515434A (zh) * | 2011-12-19 | 2012-06-27 | 复旦大学 | 一种复合塔式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方法 |
CN203419813U (zh) * | 2013-06-16 | 2014-02-05 | 广西汇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系统 |
CN203946997U (zh) * | 2014-05-30 | 2014-11-19 | 佛山市极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系统 |
CN104528940A (zh) * | 2014-11-26 | 2015-04-22 | 安徽新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适于污水生态处理的土壤渗滤系统 |
CN204298206U (zh) * | 2014-12-04 | 2015-04-29 | 杭州银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一体化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
CN204310921U (zh) * | 2014-12-24 | 2015-05-06 | 王丽 | 协同强化脱氮除磷生态型污水处理装置 |
CN205188078U (zh) * | 2015-11-26 | 2016-04-27 | 杭州银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
-
2015
- 2015-11-26 CN CN201510845573.9A patent/CN10546116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70016625A (ko) * | 2005-08-04 | 2007-02-08 | 장창순 | 부들을 이용한 수처리 방법 및 재배된 부들의 활용 방법 |
CN101143756A (zh) * | 2007-09-07 | 2008-03-19 | 崔玉波 | 居民区生活垃圾点渗滤液原位收集及生态处理方法与装置 |
CN101182077A (zh) * | 2007-11-29 | 2008-05-21 | 上海交通大学 | 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的蚯蚓生物滤池装置 |
CN101786092A (zh) * | 2010-02-25 | 2010-07-28 | 宁波大学 | 一种有机垃圾和生活污水的综合处理系统及方法 |
CN102515434A (zh) * | 2011-12-19 | 2012-06-27 | 复旦大学 | 一种复合塔式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方法 |
CN203419813U (zh) * | 2013-06-16 | 2014-02-05 | 广西汇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系统 |
CN203946997U (zh) * | 2014-05-30 | 2014-11-19 | 佛山市极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系统 |
CN104528940A (zh) * | 2014-11-26 | 2015-04-22 | 安徽新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适于污水生态处理的土壤渗滤系统 |
CN204298206U (zh) * | 2014-12-04 | 2015-04-29 | 杭州银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一体化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
CN204310921U (zh) * | 2014-12-24 | 2015-05-06 | 王丽 | 协同强化脱氮除磷生态型污水处理装置 |
CN205188078U (zh) * | 2015-11-26 | 2016-04-27 | 杭州银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06989A (zh) * | 2016-07-27 | 2016-10-12 | 周红军 | 人工湿地组合介质 |
CN106006989B (zh) * | 2016-07-27 | 2021-01-08 | 浙江弄潮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 环保型人工湿地组合介质处理装置和利用垃圾中污水的方法 |
CN107007189A (zh) * | 2017-05-21 | 2017-08-04 | 王广升 | 一种生态旱厕及利用其处理垃圾污水的方法 |
CN110228900A (zh) * | 2019-05-31 | 2019-09-13 | 中运建设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河湖污水净化的系统和方法 |
FR3129389A1 (fr) * | 2021-11-22 | 2023-05-26 | E.R.S.E. | Dispositif de traitement des eaux usées par filtre planté équipé d’un ouvrage de type chasse ou post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61167B (zh) | 2018-07-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71917B (zh) | 一种河湖淤泥就地处理的一体化滨岸带系统及其应用 | |
CN201999829U (zh) | 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
CN110668652A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分类治理系统 | |
CN104450501B (zh) | 一种分散式农村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置及其应用 | |
CN101229937A (zh) | 处理生活污水的高负荷毛细管渗滤沟系统 | |
CN102020399B (zh) | 生活污水u型溢流式土壤渗滤处理装置 | |
CN202754874U (zh) | 复合式生态滤池装置 | |
CN105461167A (zh) |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6592732A (zh) | 基于海绵城市的盐碱地排水蓄留、净化及循环利用系统 | |
CN103693816A (zh) | 一种卫生间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217077330U (zh) | 一种农村黑灰水分离式生态处理设施 | |
CN103172223B (zh) | 零能耗土地吸附床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105601043B (zh) | 一种村镇生活污水生态化微动力处理系统 | |
CN205687748U (zh) | 一种带除臭功能的污水处理系统 | |
CN1312059C (zh) | 一种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方法及其设施 | |
CN204689842U (zh) | 竖向多级ao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3693817A (zh) | 一种厨卫垃圾及污水处理方法及其集成处理装置 | |
CN1272261C (zh) | 生物滤塔地下渗滤复合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3641282B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地表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的方法 | |
CN113979603A (zh) | 一种填料可替换双层种植套筒活水式模块化人工湿地装置 | |
CN210825835U (zh) | 一种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5188078U (zh) | 一种一体化村镇生态景观型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1475289B (zh) | 加强型生物反应槽与加强型潜流湿地处理系统 | |
CN208378529U (zh) | 一种庭院式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 | |
CN203159411U (zh) | 零能耗土地吸附床污水处理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Zhen Kaixuan Inventor after: Wang Zhenjiang Inventor after: Song Lingchao Inventor after: Tong Xianpeng Inventor before: Zhou Chengxiang Inventor before: Chen Caidong Inventor before: Ye Weiwu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