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30761B - 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30761B CN105430761B CN201510729467.4A CN201510729467A CN105430761B CN 105430761 B CN105430761 B CN 105430761B CN 201510729467 A CN201510729467 A CN 201510729467A CN 105430761 B CN105430761 B CN 1054307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e terminal
- network configuration
-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 communication
- 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07—Relay station based processing for cell extension or control of coverag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85—Space-based or airborne stations; Stations for satellite systems
- H04B7/18502—Airborne stations
- H04B7/18504—Aircraft used as relay or high altitude atmospheric platfor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4—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50—Secure pairing of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U—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EQUIPMENT THEREFOR
- B64U2101/00—UAV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or applications
- B64U2101/20—UAV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or applications for use as communications relays, e.g. high-altitude platfor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U—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EQUIPMENT THEREFOR
- B64U2101/00—UAV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or applications
- B64U2101/30—UAV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or applications for imaging, photography or videograph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U—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EQUIPMENT THEREFOR
- B64U2201/00—UAV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light controls
- B64U2201/20—Remote contr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detecting or protecting against malicious traffic
- H04L63/1441—Countermeasures against malicious traff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04W52/244—Interferenc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e.g. among macro and femto or pico cells or other sector / system interference [OSI]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属于计算机网络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移动终端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移动终端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上述网络配置参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上述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本公开解决了相关技术借助于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各项操作均需用户手动完成,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之间已有的第一通信链路实现网络配置参数的提供,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干预,达到了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消费级无人机(以下简称“无人机”)是指适合于普通消费者操作,入门简单,且主要用于飞行和娱乐的无人机。
一些款型的无人机具有将飞行过程中实时拍摄的照片、视频传至用户的智能手机的功能。无人机与智能手机之间通过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建立无线网络连接,无人机将采集的图像信号通过该无线网络连接回传至智能手机。为了增强无人机与智能手机之间的通信距离,采用中继器转发无人机与智能手机之间传输的数据。中继器可作为无线AP(Access Point,接入点),无人机和智能手机分别连接中继器,无人机将图像信号发送至中继器,并由中继器将图像信号转发给智能手机。为了提高数据安全性,中继器作为无线AP具备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和密码等接入认证信息,无人机在与中继器建立无线网络连接之前,需要向中继器提供上述接入认证信息,并在验证通过的情况下才能成功建立连接。
由于无人机通常不具备人机交互界面,用户无法直接操作无人机向其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如SSID和密码等接入认证信息。在相关技术中,将无人机通过线缆与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建立有线连接,用户通过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以使得无人机通过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然而,通过上述相关技术提供的方式,借助于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各项操作均需用户手动完成,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相关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所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向所述遥控器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遥控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转发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
若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可用,则执行所述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的步骤;
若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则生成用于提示用户修复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提示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检测所述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
和/或,
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从所述遥控器接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
可选地,所述目标设备为无人机的外挂设备;
所述外挂设备与所述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之间通过数据总线相连;
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建立有所述第一通信链路;
所述中继器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还建立有第二无线网络连接,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连接形成所述外挂设备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
可选地,所述外挂设备包括:
图像采集组件和/或飞行参数检测组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应用于目标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从所述遥控器接收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由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发送给所述遥控器的。
可选地,所述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包括:
生成携带有所述网络配置参数的连接建立请求;
广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以使得所述中继器在获取到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之后,在检测出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所述目标设备建立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应用于中继器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目标设备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的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检测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否正确;
若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正确,则与所述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二无线网络连接,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由所述移动终端自动生成的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或者,
自动生成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移动终端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所述目标设备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向所述遥控器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所述遥控器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转发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可选地,所述目标设备为无人机的外挂设备;
所述外挂设备与所述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之间通过数据总线相连;
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建立有所述第一通信链路;
所述中继器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还建立有第二无线网络连接,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连接形成所述外挂设备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中,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所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发送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向所述遥控器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遥控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转发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检测模块和提示模块;
所述检测模块,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
所述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可用的情况下,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所述提示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生成用于提示用户修复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提示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检测模块,被配置为:
检测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
和/或,
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从所述遥控器接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
可选地,所述目标设备为无人机的外挂设备;
所述外挂设备与所述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之间通过数据总线相连;
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建立有所述第一通信链路;
所述中继器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还建立有第二无线网络连接,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连接形成所述外挂设备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
可选地,所述外挂设备包括:图像采集组件和/或飞行参数检测组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应用于目标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连接模块,被配置为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从所述遥控器接收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由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发送给所述遥控器的。
可选地,所述连接模块,包括:请求生成子模块和请求广播子模块;
所述请求生成子模块,被配置为生成携带有所述网络配置参数的连接建立请求;
所述请求广播子模块,被配置为广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以使得所述中继器在获取到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之后,在检测出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所述目标设备建立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应用于中继器中,所述装置包括:
请求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目标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目标设备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的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参数检测模块,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否正确;
连接建立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所述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参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通过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二无线网络连接,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由所述移动终端自动生成的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或者,
参数生成模块,被配置为自动生成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移动终端、中继器和目标设备;
所述移动终端,被配置为获取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所述移动终端,还被配置为通过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所述目标设备,被配置为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移动终端,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向所述遥控器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所述遥控器,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转发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中,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所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应用于目标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应用于中继器中,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目标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目标设备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的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检测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否正确;
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所述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而后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该网络配置参数,以使得目标设备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解决了相关技术借助于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各项操作均需用户手动完成,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之间已有的第一通信链路实现网络配置参数的提供,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干预,达到了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的技术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实施环境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的框图;
图7B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的框图;
图8A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的框图;
图8B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连接模块802的框图;
图9A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的框图;
图9B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的框图;
图9C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的框图;
图10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的框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系统的框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实施环境的示意图。该实施环境包括:移动终端110、中继器120和目标设备130。
移动终端110可以是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多媒体播放设备等电子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110中安装有目标客户端,该目标客户端用于接收和展示目标设备130回传的数据。例如,当目标设备130为配备有摄像头,具备图像采集功能的无人机时,目标客户端用于接收和展示目标设备130回传的图像(照片和/或视频)。
中继器120主要用于增强移动终端110与目标设备130之间的通信距离。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中继器120作为无线AP,供移动终端110和目标设备130接入。相应地,目标设备130与中继器120之间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移动终端110与中继器120之间建立第二无线网络连接。在通常情况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和第二无线网络连接为Wi-Fi网络连接。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和第二无线网络连接也可是其它类型的无线网络连接,如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网络、WiMax(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互连接入)网络等。
目标设备130可以是诸如无人机、遥控汽车、遥控舰船之类的遥控设备。目标设备130可将其运行过程中采集的数据通过上述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和第二无线网络连接回传给移动终端110。例如,在目标设备130为具备图像采集功能的无人机时,目标设备130在飞行过程中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照片和/或视频),通过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将采集的图像发送给中继器120,并由中继器120通过第二无线网络连接将上述图像转发给移动终端110。
可选地,如图1所示,该实施环境还包括:遥控器140。
遥控器140用于远程控制目标设备130。可选地,遥控器140通过无线电信号远程控制目标设备130。可选地,移动终端110与目标设备130之间建立有第一通信链路。该第一通信链路包括:移动终端110与遥控器140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子链路和遥控器140与目标设备130之间建立的第二通信子链路。移动终端110通过与遥控器140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子链路将中继器120的网络配置参数发送给遥控器140,使得遥控器140能够通过第二通信子链路将中继器120的网络配置参数发送给目标设备130。进一步地,目标设备130在接收到中继器120的网络配置参数之后,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120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设备130为无人机的外挂设备。无人机的外挂设备与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之间通过数据总线相连。无人机的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无人机的运行。例如,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与遥控器140建立上述第二通信子链路,从遥控器140接收无线电信号,据此控制无人机的运行,如控制无人机的飞行。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与移动终端110之间建立第一通信链路,通过该第一通信链路从移动终端110接收中继器120的网络配置参数。之后,无人机的控制组件通过数据总线将中继器120的网络配置参数提供给无人机的外挂设备,使得无人机的外挂设备采用上述中继器120的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120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可选地,无人机的外挂设备包括图像采集组件和/或飞行参数检测组件。其中,图像采集组件可包括摄像头,用于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采集图像(照片和/或视频),并将采集到的图像回传给移动终端110。飞行参数检测组件可包括用于检测和采集各项飞行参数的传感器,用于在无人机飞行过程中检测和采集飞行参数(如速度、高度、气压等飞行参数),并将飞行参数回传给移动终端110。
此外,中继器120为一台独立的设备;或者,中继器120可集成于遥控器140中。
下面,通过几个实施例对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和说明。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图1所示实施环境中的移动终端110中。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在步骤201中,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在步骤202中,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该网络配置参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而后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该网络配置参数,以使得目标设备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解决了相关技术借助于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各项操作均需用户手动完成,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之间已有的第一通信链路实现网络配置参数的提供,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干预,达到了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的技术效果。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图1所示实施环境中的目标设备130中。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在步骤301中,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在步骤302中,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第一通信链路,通过该第一通信链路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而后目标设备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解决了相关技术借助于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各项操作均需用户手动完成,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之间已有的第一通信链路实现网络配置参数的提供,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干预,达到了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的技术效果。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图1所示实施环境中的中继器120中。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在步骤401中,获取目标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其中,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有目标设备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从移动终端接收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在步骤402中,检测网络配置参数是否正确。
在步骤403中,若网络配置参数正确,则与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中继器获取目标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并在检测出该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的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解决了相关技术借助于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各项操作均需用户手动完成,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之间已有的第一通信链路实现网络配置参数的提供,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干预,达到了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的技术效果。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图1所示实施环境中的遥控器140中。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在步骤501中,从移动终端或者中继器接收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在步骤502中,向目标设备转发该网络配置参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遥控器从移动端或者中继器中接收网络配置参数,并向目标设备转发该网络配置参数,以使得目标设备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解决了相关技术借助于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各项操作均需用户手动完成,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之间已有的第一通信链路实现网络配置参数的提供,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干预,达到了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的技术效果。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实施环境进行举例说明。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在步骤601中,移动终端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接入认证信息。接入认证信息是指与中继器建立无线网络连接所需的认证信息,例如接入认证信息包括SSID和相应的密码。当然,在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还可以包括中继器的功率配置参数、通信信道的配置参数、通信频段的配置参数等。
在本实施例中,以移动终端自动生成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为例。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指定应用程序,自动生成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以网络配置参数包括SSID和相应的密码为例,移动终端可通过该指定应用程序随机生成SSID和相应的密码。例如,移动终端可每隔预定时间间隔自动生成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其中,相邻两次的预定时间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该预定时间间隔可以由指定应用程序预先设定,也可由用户自定义设定。例如,某一预定时间间隔可设定为12小时。再例如,移动终端也可在每次检测到目标设备启动运行时,自动生成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此外,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有第一通信链路。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通信链路可采用直连方式建立。例如,移动终端可通过无线电、蓝牙或者红外线等方式与目标设备直接建立第一通信链路。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通过中转设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第一通信链路。结合参考图1所示实施环境,在目标设备为诸如无人机之类的遥控设备时,通常都配备有相应的遥控器。因此,移动终端可通过遥控器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第一通信链路。相应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遥控器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二通信子链路。其中,第一通信子链路可以采用有线连接方式。例如,移动终端通过用于传输数据的线缆与遥控器之间建立第一通信子链路,该线缆可以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数据线。或者,第一通信子链路也可采用无线连接方式。例如,移动终端可通过蓝牙、ZigBee(紫蜂)、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讯)、无线射频或者红外线等方式与遥控器之间建立第二通信子链路。遥控器和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通常采用无线电方式,例如遥控器通过2.4GHz的无线电信号向目标设备发送数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利用与目标设备之间已有的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可选地,移动终端在通过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之前,首先执行如下步骤602。
在步骤602中,移动终端检测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
移动终端通过检测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以确保后续将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成功发送至目标设备。
在移动终端通过遥控器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第一通信链路的情况下,移动终端可分别检测第一通信子链路和第二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其中,移动终端检测第一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的方式可以是:移动终端通过第一通信子链路向遥控器发送第一测试信号;若移动终端接收到遥控器反馈的对应于该第一测试信号的响应,则移动终端确定第一通信子链路可用;否则,若移动终端未接收到遥控器反馈的对应于该第一测试信号的响应,则移动终端确定第一通信子链路不可用。另外,移动终端检测第二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的方式可以是:移动终端通过第一通信子链路从遥控器接收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遥控器可通过第二通信子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第二测试信号;若遥控器接收到目标设备反馈的对应于该第二测试信号的响应,则遥控器确定第二通信子链路可用,生成并向移动终端反馈用于指示第二通信子链路可用的指示信息;否则,若遥控器未接收到目标设备反馈的对应于该第二测试信号的响应,则遥控器确定第二通信子链路不可用,生成并向移动终端反馈用于指示第二通信子链路不可用的指示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移动终端可仅检测第一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也可仅检测第二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或者既检测第一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还检测第二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当然,在第一通信链路采用直连方式建立的情况下,移动终端可通过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第三测试信号,依据是否接收到目标设备反馈的对应于该第三测试信号的响应,确定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
若移动终端检测出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则执行下述步骤603。若移动终端检测出第一通信链路可用,则执行下述步骤604。
在步骤603中,移动终端生成用于提示用户修复第一通信链路的提示信息。
在移动终端通过遥控器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第一通信链路的情况下,若第一通信链路中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不可用,则移动终端生成用于提示用户修复第一通信子链路的提示信息;若第一通信链路中的第二通信子链路不可用,则移动终端生成用于提示用户修复第二通信子链路的提示信息。通过上述方式,移动终端可准确地提示用户出现故障的通信链路,以便用户更为高效地对故障进行定位和修复。
在第一通信链路采用直连方式建立的情况下,若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则移动终端生成用于提示用户修复第一通信链路的提示信息。
在步骤604中,移动终端通过与遥控器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子链路,向遥控器发送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相应地,遥控器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从移动终端接收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在步骤605中,遥控器通过第二通信子链路向目标设备转发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相应地,目标设备通过第二通信子链路,从遥控器接收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604和步骤605仅以移动终端通过遥控器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第一通信链路,由遥控器转发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进行举例说明。在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遥控器也可由其它类型的中转设备替代。或者,在第一通信链路采用直连方式建立的情况下,移动终端直接通过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是由移动终端生成的,移动终端还需将该网络配置参数提供给中继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遥控器接收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之后,还向中继器转发该网络配置参数。其中,遥控器和中继器之间可采用有线连接方式(如串口连接),或者也可采用无线连接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通过与中继器之间建立的第二无线网络连接,向中继器发送网络配置参数。
在步骤606中,目标设备生成携带有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的连接建立请求。
在步骤607中,目标设备广播连接建立请求。
目标设备接收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后,生成并向外广播连接建立请求,该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有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在步骤608中,中继器获取目标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
在步骤609中,中继器检测该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的网络配置参数是否正确。
在步骤610中,若该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的网络配置参数正确,则中继器与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中继器监听获取到目标设备广播的连接建立请求后,检测该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的配置参数是否正确,并在检测结果为正确的情况下,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此外,出于数据安全或者网络冲突等原因,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更改,以达到提高数据安全性或者避免网络冲突的目的。以目标设备为无人机为例,如果不对中继器的连接进行加密或者密码过于简单,则其他用户的移动终端能够接入中继器,这就导致其他用户的移动终端也能够获取无人机回传的数据(如图像)。或者,当某地存在多架无人机飞行时,如果两个中继器的SSID相同,从而造成无人机以及移送终端无法准确辨别其所需连接的中继器,产生连接混乱。因此,为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可以对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移动终端生成中继器的更新后的网络配置参数之后,仍然采用上文介绍的方式将更新后的网络配置参数提供给目标设备和中继器,以便目标设备采用更新后的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重新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在不影响目标设备的正常运行(如无人机的正常飞行)的前提下,随时随地地自动更新配置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以达到提高数据安全性或者避免网络冲突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而后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该网络配置参数,以使得目标设备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解决了相关技术借助于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各项操作均需用户手动完成,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之间已有的第一通信链路实现网络配置参数的提供,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干预,达到了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的技术效果。
另外,通过移动终端自动生成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并通过遥控器将网络配置参数发送给目标设备,充分利用了整个系统中已有的通信链接。并且,实现了在不影响目标设备的正常运行(如无人机的正常飞行)的前提下,随时随地地自动更新配置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以达到提高数据安全性或者避免网络冲突的目的。
另外,移动终端在通过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之前,通过检测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以确保后续将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成功发送至目标设备。
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上述图6所示实施例中,由移动终端自动生成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在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也可由中继器自动生成其网络配置参数。相应地,移动终端通过第二无线网络连接从中继器接收由中继器自动生成的网络配置参数。之后,移动终端通过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在另一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中继器可通过串口等方式与遥控器建立通信连接,中继器在生成其网络配置参数之后,将网络配置参数直接发送给遥控器,并由遥控器将网络配置参数转发给目标设备。当然,在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也可显示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的配置界面,获取用户在该配置界面中输入配置的网络配置参数。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上述图6所示实施例中,有关移动终端侧的步骤可单独实现成为移动终端侧的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有关目标设备侧的步骤可单独实现成为目标设备侧的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有关中继器侧的步骤可单独实现成为中继器侧的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有关遥控器侧的步骤可单独实现成为遥控器侧的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
此外,在上文已经介绍,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目标设备为无人机的外挂设备。在目标设备为无人机的外挂设备的情况下,无人机的外挂设备通过数据总线和无人机的控制组件相连。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从遥控器接收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之后,通过数据总线将该网络配置参数提供给无人机的外挂设备;之后,无人机的外挂设备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无人机的外挂设备可以仅包括图像采集组件,也可以仅包括飞行参数检测组件,或者同时包括图像采集组件和飞行参数检测组件。当然,在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无人机的外挂设备可根据实际需求被设计为其它功能组件,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目标设备为无人机的外挂设备的情况下,移动终端在通过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之前,还可检测无人机的外挂设备和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之间的连接是否可用,以确保后续将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成功发送给无人机的外挂设备。例如,无人机的控制组件检测其和外挂设备之间的连接是否可用,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移送终端。若移动终端接收到用于指示上述连接不可用的检测结果,则生成用于提示用户修复无人机的外挂设备和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之间的连接的提示信息。若移动终端接收到用于指示上述连接可用的检测结果,且移动终端与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也可用,则移动终端通过第一通信链路向无人机的控制组件发送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并由控制组件通过数据总线将该网络配置参数提供给无人机的外挂设备,使得无人机的外挂设备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下述为本公开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公开方法实施例。对于本公开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公开方法实施例。
图7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通过硬件或者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实现成为移动终端的部分或者全部。该装置可以包括:获取模块701和发送模块702。
获取模块701,被配置为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发送模块702,被配置为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获取模块701获取的网络配置参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而后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该网络配置参数,以使得目标设备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解决了相关技术借助于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各项操作均需用户手动完成,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之间已有的第一通信链路实现网络配置参数的提供,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干预,达到了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的技术效果。
在基于图7A所示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通信链路包括: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遥控器与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发送模块702,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通信子链路向遥控器发送获取模块701获取的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遥控器用于通过第二通信子链路向目标设备转发该网络配置参数。
可选地,第一通信子链路采用有线连接方式;或者,第一通信子链路采用无线连接方式。
在基于图7A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可选实施例中,获取模块701,还被配置为:自动生成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或者,通过与中继器之间建立的第二无线网络连接,从中继器接收由中继器自动生成的网络配置参数。
在基于图7A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7B所示,该装置还包括:检测模块703和提示模块704。
检测模块703,被配置为检测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
发送模块702,还被配置为在检测模块703检测出第一通信链路可用的情况下,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网络配置参数。
提示模块704,被配置为在检测模块703检测出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生成用于提示用户修复第一通信链路的提示信息。
可选地,检测模块703被配置为:检测第一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和/或,通过第一通信子链路从遥控器接收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
在基于图7A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目标设备为无人机的外挂设备。
可选地,外挂设备与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之间通过数据总线相连,控制组件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有第一通信链路,中继器与移动终端之间还建立有第二无线网络连接,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和第二无线网络连接形成外挂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
可选地,外挂设备包括:图像采集组件和/或飞行参数检测组件。
图8A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通过硬件或者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实现成为目标设备的部分或者全部。该装置可以包括:接收模块801和连接模块802。
接收模块801,被配置为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连接模块802,被配置为采用接收模块801接收到的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通过目标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第一通信链路,通过该第一通信链路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而后目标设备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解决了相关技术借助于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各项操作均需用户手动完成,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之间已有的第一通信链路实现网络配置参数的提供,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干预,达到了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的技术效果。
在基于图8A所示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通信链路包括: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遥控器与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相应地,接收模块801,还被配置为通过第二通信子链路,从遥控器接收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其中,网络配置参数是由移动终端通过第一通信子链路发送给遥控器的。
在基于图8A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可选实施例中,如图8B所示,连接模块802包括:请求生成子模块802a和请求广播子模块802b。
请求生成子模块802a,被配置为生成携带有接收模块801接收到的网络配置参数的连接建立请求。
请求广播子模块802b,被配置为广播请求生成子模块802a生成的连接建立请求,以使得中继器在获取到连接建立请求之后,在检测出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图9A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通过硬件或者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实现成为中继器的部分或者全部。该装置可以包括:请求获取模块901、参数检测模块902和连接建立模块903。
请求获取模块901,被配置为获取目标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其中,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有目标设备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从移动终端接收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参数检测模块902,被配置为检测请求获取模块901获取的网络配置参数是否正确。
连接建立模块903,被配置为在参数检测模块902检测出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通过中继器获取目标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并在检测出该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的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解决了相关技术借助于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各项操作均需用户手动完成,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之间已有的第一通信链路实现网络配置参数的提供,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干预,达到了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的技术效果。
在基于图9A所示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9B/9C所示,该装置还包括:参数接收模块904或者参数生成模块905。
参数接收模块904,被配置为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二无线网络连接,从移动终端接收由移动终端自动生成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参数生成模块905,被配置为自动生成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图10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通过硬件或者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实现成为遥控器的部分或者全部。该装置可以包括:配置参数接收模块1001和配置参数转发模块1002。
配置参数接收模块1001,被配置为从移动终端或者中继器接收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配置参数转发模块1002,被配置为向目标设备转发配置参数接收模块1001接收的网络配置参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通过遥控器从移动端或者中继器中接收网络配置参数,并向目标设备转发该网络配置参数,以使得目标设备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解决了相关技术借助于PC向无人机提供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各项操作均需用户手动完成,操作不便且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移动终端与目标设备之间已有的第一通信链路实现网络配置参数的提供,整个过程无需用户干预,达到了简化操作、提高效率的技术效果。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仅以上述各个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容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系统的框图。该系统包括:移动终端1110、中继器1120和目标设备1130。
移动终端1110,被配置为获取中继器1120的网络配置参数。
移动终端1110,还被配置为通过与目标设备1130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1130发送该网络配置参数。
目标设备1130,被配置为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1120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可选地,如图11所示,该系统还包括:遥控器1140。相应地,上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移动终端1110与遥控器1140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遥控器1140与目标设备1130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移动终端1110,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通信子链路向遥控器1140发送网络配置参数。
遥控器1140,被配置为通过第二通信子链路向目标设备1130转发该网络配置参数。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能够实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侧的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该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网络配置参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可选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遥控器与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相应地,处理器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通信子链路向遥控器发送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遥控器用于通过第二通信子链路向目标设备转发网络配置参数。
可选地,第一通信子链路采用有线连接方式;或者,第一通信子链路采用无线连接方式。
可选地,处理器被配置为:
自动生成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或者,
通过与中继器之间建立的第二无线网络连接,从中继器接收由中继器自动生成的网络配置参数。
可选地,处理器还被配置为:
检测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
在第一通信链路可用的情况下,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目标设备发送网络配置参数;
在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生成用于提示用户修复第一通信链路的提示信息。
可选地,在第一通信链路包括: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遥控器与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的情况下。处理器,被配置为:
检测第一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和/或,
通过第一通信子链路从遥控器接收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
可选地,目标设备为无人机的外挂设备。
相应地,外挂设备与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之间通过数据总线相连;控制组件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有第一通信链路;中继器与移动终端之间还建立有第二无线网络连接,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和第二无线网络连接形成外挂设备与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
可选地,外挂设备包括:图像采集组件和/或飞行参数检测组件。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能够实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目标设备侧的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该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采用该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可选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遥控器与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相应地,处理器被配置为:通过第二通信子链路,从遥控器接收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网络配置参数是由移动终端通过第一通信子链路发送给遥控器的。
可选地,处理器被配置为:
生成携带有网络配置参数的连接建立请求;
广播连接建立请求,以使得中继器在获取到连接建立请求之后,在检测出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能够实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中继器侧的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该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目标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其中,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有目标设备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从移动终端接收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检测网络配置参数是否正确;
在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可选地,处理器还被配置为:
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二无线网络连接,从移动终端接收由移动终端自动生成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或者,
自动生成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能够实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遥控器侧的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该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用于存储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
从移动终端或者中继器接收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向目标设备转发网络配置参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网络配置参数与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装置1200的框图。装置1200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涉及的移动终端。例如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12,装置12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1202,存储器1204,电源组件1206,多媒体组件1208,音频组件1210,输入/输出(I/O)接口1212,传感器组件1214,以及通信组件1216。
处理组件1202通常控制装置12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12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12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12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12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1208和处理组件12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12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装置12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12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12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1206为装置12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12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12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1208包括在所述装置12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12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装置12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12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12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12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1204或经由通信组件12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12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1212为处理组件12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12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12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1214可以检测到装置12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12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1214还可以检测装置1200或装置12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12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12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12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12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12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12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12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12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12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12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12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12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图2或者图6所示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侧的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12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1200的处理器1220执行以完成上述图2或者图6所示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侧的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装置1200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装置1200能够执行上述图2或者图6所示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侧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2)
1.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所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向所述遥控器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遥控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转发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
若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可用,则执行所述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的步骤;
若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则生成用于提示用户修复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提示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检测所述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
和/或,
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从所述遥控器接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设备为无人机的外挂设备;
所述外挂设备与所述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之间通过数据总线相连;
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建立有所述第一通信链路;
所述中继器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还建立有第二无线网络连接,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连接形成所述外挂设备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挂设备包括:
图像采集组件和/或飞行参数检测组件。
6.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目标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从所述遥控器接收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由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发送给所述遥控器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包括:
生成携带有所述网络配置参数的连接建立请求;
广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以使得所述中继器在获取到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之后,在检测出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所述目标设备建立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8.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中继器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目标设备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的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所述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包括: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从所述遥控器接收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其中,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由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发送给所述遥控器的;
检测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否正确;
若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正确,则与所述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二无线网络连接,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由所述移动终端自动生成的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或者,
自动生成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10.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中,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所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发送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向所述遥控器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遥控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转发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检测模块和提示模块;
所述检测模块,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一通信链路是否可用;
所述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可用的情况下,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所述提示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可用的情况下,生成用于提示用户修复所述第一通信链路的提示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检测模块,被配置为:
检测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
和/或,
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从所述遥控器接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是否可用。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设备为无人机的外挂设备;
所述外挂设备与所述无人机的控制组件之间通过数据总线相连;
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建立有所述第一通信链路;
所述中继器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还建立有第二无线网络连接,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连接和所述第二无线网络连接形成所述外挂设备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挂设备包括:
图像采集组件和/或飞行参数检测组件。
15.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目标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连接模块,被配置为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从所述遥控器接收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由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发送给所述遥控器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模块,包括:请求生成子模块和请求广播子模块;
所述请求生成子模块,被配置为生成携带有所述网络配置参数的连接建立请求;
所述请求广播子模块,被配置为广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以使得所述中继器在获取到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之后,在检测出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所述目标设备建立所述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17.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中继器中,所述装置包括:
请求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目标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目标设备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的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所述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包括: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从所述遥控器接收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其中,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由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发送给所述遥控器的;
参数检测模块,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否正确;
连接建立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所述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参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通过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二无线网络连接,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由所述移动终端自动生成的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或者,
参数生成模块,被配置为自动生成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19.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移动终端、中继器和目标设备;
所述移动终端,被配置为获取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所述移动终端,还被配置为通过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所述目标设备,被配置为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移动终端,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向所述遥控器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所述遥控器,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转发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20.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中,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所述目标设备用于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通过与目标设备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向所述遥控器发送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遥控器用于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向所述目标设备转发所述网络配置参数。
21.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目标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采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与所述中继器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
所述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从所述遥控器接收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由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发送给所述遥控器的。
22.一种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中继器中,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目标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其中,所述连接建立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目标设备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的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移动终端与遥控器之间的第一通信子链路,以及,所述遥控器与所述目标设备之间的第二通信子链路;所述通过与移动终端之间建立的第一通信链路,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包括: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子链路,从所述遥控器接收所述中继器的网络配置参数;其中,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由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子链路发送给所述遥控器的;
检测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是否正确;
在所述网络配置参数正确的情况下,与所述目标设备建立第一无线网络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29467.4A CN105430761B (zh) | 2015-10-30 | 2015-10-30 | 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JP2017547039A JP2018500857A (ja) | 2015-10-30 | 2015-12-24 |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接続を確立する方法、装置、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MX2016005226A MX361143B (es) | 2015-10-30 | 2015-12-24 | Método, dispositivo y sistema para establecer conexión de red inalámbrica. |
RU2016114810A RU2625338C1 (ru) | 2015-10-30 | 2015-12-24 | Способ,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для установления беспроводного сетевого соединения |
PCT/CN2015/098690 WO2017071043A1 (zh) | 2015-10-30 | 2015-12-24 | 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KR1020167004653A KR101761522B1 (ko) | 2015-10-30 | 2015-12-24 | 무선 네트워크 접속 수립 방법, 장치, 시스템, 프로그램 및 저장 매체 |
US15/172,708 US10136459B2 (en) | 2015-10-30 | 2016-06-03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network connection |
EP16175735.6A EP3163924B1 (en) | 2015-10-30 | 2016-06-22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network connection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29467.4A CN105430761B (zh) | 2015-10-30 | 2015-10-30 | 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30761A CN105430761A (zh) | 2016-03-23 |
CN105430761B true CN105430761B (zh) | 2018-12-11 |
Family
ID=55508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29467.4A Active CN105430761B (zh) | 2015-10-30 | 2015-10-30 | 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36459B2 (zh) |
EP (1) | EP3163924B1 (zh) |
JP (1) | JP2018500857A (zh) |
KR (1) | KR101761522B1 (zh) |
CN (1) | CN105430761B (zh) |
MX (1) | MX361143B (zh) |
RU (1) | RU2625338C1 (zh) |
WO (1) | WO201707104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201359A1 (en) | 2015-06-12 | 2016-12-15 | Foina Aislan Gomide | A low altitude aircraft identification system |
US20190149322A1 (en) * | 2015-06-12 | 2019-05-16 | Airspace Systems, Inc. | Verifying identity identifier transmitted by an aerial vehicle |
TWI593602B (zh) * | 2015-12-03 | 2017-08-01 |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無人飛行器之電子調速器驗證系統及方法 |
WO2017214864A1 (en) * | 2016-06-14 | 2017-12-21 |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 Automatic update of connection to a movable object |
DE102017107088A1 (de) * | 2017-04-03 | 2018-10-04 | Vorwerk & Co. Interholding Gmbh |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eines Haushaltsgerätes mit einem drahtlosen Heimnetzwerk |
WO2019104632A1 (zh) * | 2017-11-30 | 2019-06-06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无人机系统和方法 |
WO2019140621A1 (zh) * | 2018-01-19 | 2019-07-25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视频处理方法及终端设备 |
CN108540195B (zh) * | 2018-03-05 | 2019-01-08 | 杭州掌门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狭窄空间网络中继系统及方法 |
CN108810945A (zh) * | 2018-04-20 | 2018-11-13 | 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载人无人机及其信号冗余备份覆盖系统和方法 |
CN110350967B (zh) * | 2019-06-11 | 2022-04-15 |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US11166222B2 (en) * | 2019-08-02 | 2021-11-02 | AR & NS Investment, LLC | Communication by a repeater system including a network of radio frequency (RF) repeater devices |
CN111314153A (zh) * | 2020-02-28 | 2020-06-19 | 联想万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打印机自动配网方法、装置及设备 |
US20220069893A1 (en) * | 2020-08-25 | 2022-03-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utonomous acquisition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in radio frequency repeaters |
CN113320695B (zh) * | 2021-05-28 | 2023-02-10 | 上海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引导方法、车辆、控制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4390436B (zh) * | 2021-12-21 | 2024-04-02 |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N116015421B (zh) * | 2022-12-30 | 2023-09-05 | 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 | 无人机机载设备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8590644A (zh) * | 2024-08-05 | 2024-09-03 | 天翼视联科技有限公司 | 摄像头装维方法、摄像头装维系统和存储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333479A2 (en) * | 2009-12-11 | 2011-06-15 | The Boeing Company | Unmanned multi-purpose ground vehicle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control |
CN103826323A (zh) * | 2014-02-26 | 2014-05-28 |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终端及移动终端 |
CN103841658A (zh) * | 2014-02-24 | 2014-06-04 | 北京新岸线移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发送、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
CN104950906A (zh) * | 2015-06-15 | 2015-09-30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无人机远程测控系统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153226C2 (ru) * | 1995-06-06 | 2000-07-20 | Глоубалстар Л.П. | Система управления средствами разнесенной передачи сигналов через спутниковые ретрансляторы |
US6134215A (en) * | 1996-04-02 | 2000-10-17 | Qualcomm Incorpoated | Using orthogonal waveforms to enable multiple transmitters to share a single CDM channel |
US8532304B2 (en) * | 2005-04-04 | 2013-09-10 | Nokia Corporation | Administration of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JP4841326B2 (ja) * | 2006-06-20 | 2011-12-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ホーム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
US8788118B2 (en) * | 2006-09-06 | 2014-07-22 | Jeffrey A. Matos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and managing the unauthorized use of an unmanned aircraft |
US8756439B1 (en) | 2009-08-28 | 2014-06-17 | Physical Optics Corporation | Encryption key management for secured access |
NO334308B1 (no) | 2011-03-28 | 2014-02-03 | Prox Dynamics As | UAV-kit |
KR101844211B1 (ko) | 2011-12-28 | 2018-05-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가전기기의 네트워크 시스템 및 그 네트워크 설정 방법 |
US9172636B2 (en) * | 2012-02-28 | 2015-10-27 | Cisco Technology, Inc. | Efficient link repair mechanism triggered by data traffic |
US9042295B1 (en) * | 2012-03-01 | 2015-05-26 | The Boeing Company | Transponded anti-jam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
KR20140032262A (ko) | 2012-09-06 | 2014-03-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가전제품 및 이를 포함하여 이루어지는 온라인 시스템 |
KR102166184B1 (ko) * | 2012-11-30 | 2020-10-15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의 자원 할당 방법, 무선랜 시스템 |
CN104238561B (zh) * | 2013-06-13 | 2017-11-28 | 优利科技有限公司 | 遥控系统及其飞行器控制系统 |
CN104238469B (zh) * | 2013-06-13 | 2018-01-16 | 优利科技有限公司 | 飞行器控制系统 |
CN105594293B (zh) * | 2013-09-27 | 2019-07-26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设备到设备(d2d)控制信息中继的方法、节点及设备 |
KR101577399B1 (ko) | 2013-11-06 | 2015-12-14 | 이재훈 | 인터넷 기반 원격조종 시스템 |
US9158304B2 (en) * | 2013-11-10 | 2015-10-13 | Google In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lerting and aiding an emergency situation |
CN103987033A (zh) | 2014-04-23 | 2014-08-13 | 微梦创科网络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 设备连接Wi-Fi网络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KR101530581B1 (ko) * | 2014-12-03 | 2015-06-22 | 황호정 | 무인 이동체 원격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
CN105573330B (zh) * | 2015-03-03 | 2018-11-09 | 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智能终端的飞行器操控方法 |
CN204536910U (zh) * | 2015-04-01 | 2015-08-05 | 深圳市华海技术有限公司 | 飞行器 |
US20160362173A1 (en) * | 2015-06-12 | 2016-12-15 | Daniel R. Marion | Peripheral Attachment System for Drones |
-
2015
- 2015-10-30 CN CN201510729467.4A patent/CN105430761B/zh active Active
- 2015-12-24 RU RU2016114810A patent/RU2625338C1/ru active
- 2015-12-24 MX MX2016005226A patent/MX361143B/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12-24 KR KR1020167004653A patent/KR101761522B1/ko active Active
- 2015-12-24 JP JP2017547039A patent/JP2018500857A/ja active Pending
- 2015-12-24 WO PCT/CN2015/098690 patent/WO201707104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
- 2016-06-03 US US15/172,708 patent/US10136459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6-22 EP EP16175735.6A patent/EP3163924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333479A2 (en) * | 2009-12-11 | 2011-06-15 | The Boeing Company | Unmanned multi-purpose ground vehicle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control |
CN103841658A (zh) * | 2014-02-24 | 2014-06-04 | 北京新岸线移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发送、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
CN103826323A (zh) * | 2014-02-26 | 2014-05-28 |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终端及移动终端 |
CN104950906A (zh) * | 2015-06-15 | 2015-09-30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无人机远程测控系统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163924B1 (en) | 2021-03-17 |
WO2017071043A1 (zh) | 2017-05-04 |
EP3163924A1 (en) | 2017-05-03 |
JP2018500857A (ja) | 2018-01-11 |
MX361143B (es) | 2018-11-27 |
US10136459B2 (en) | 2018-11-20 |
KR101761522B1 (ko) | 2017-07-25 |
MX2016005226A (es) | 2017-08-31 |
US20170127459A1 (en) | 2017-05-04 |
KR20170061625A (ko) | 2017-06-05 |
RU2625338C1 (ru) | 2017-07-13 |
CN105430761A (zh) | 2016-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30761B (zh) | 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EP3177077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network access | |
US10237901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with controlled smart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US9769667B2 (en) |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smart device | |
CN110389738B (zh) | 一种投屏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EP3232715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ing wireless access point | |
EP3038397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nection | |
CN106714081B (zh) | 网络连接方法及智能设备 | |
US20170034776A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smart device to access router | |
CN109451786B (zh) | 无人机管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连接建立方法及装置 | |
WO2019218325A1 (zh) | 控制无人机接入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9997180B (zh) | 无人机认证方法及装置 | |
US11805562B2 (en) | User device pai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04618267A (zh) | 接入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9075856B (zh) | 飞行路径配置方法和装置 | |
US12082143B2 (en) | Network registration method, apparatus,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07688350A (zh) | 无人机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105636149A (zh) | 用于中继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5141895A (zh) | 视频处理方法及装置、系统、四轴飞行器 | |
EP3790298B1 (en) | Methods for acquiring and sending route information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 |
CN105472006A (zh) | 文件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9155668B (zh) | 飞行路径配置方法和装置 | |
CN107039054B (zh) | 录音方法及装置 | |
CN103905546B (zh) | 一种终端登录远程服务器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5407518B (zh) | 设备联网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