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21497B - 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21497B CN105421497B CN201510581450.9A CN201510581450A CN105421497B CN 105421497 B CN105421497 B CN 105421497B CN 201510581450 A CN201510581450 A CN 201510581450A CN 105421497 B CN105421497 B CN 10542149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e plate
- cast
- pile
- construction method
- situ bor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ulkheads Adapted To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涉及地下工程防水施工技术领域,针对新、旧混凝土结构交界面以及钻孔灌注桩凿除部位易形成地下水渗流路径,影响基础底板的施工质量的问题。防水施工方法:一、在基坑边缘挖一凹陷部,施工混凝土垫层,铺设膨润土防水毯一至钻孔灌注桩并收口;二、架设并绑扎待浇筑基础底板及下翻牛腿的钢筋,并在待浇筑基础底板边缘预留一空隙,浇筑基础底板及下翻牛腿;三、凿除基础底板底标高以上的钻孔灌注桩及高压旋喷桩,并继续沿基础底板底标高向下凿除一深度D,在凿除部位浇筑垫层,由膨润土防水毯二包裹垫层并收口;四、浇筑后浇带使其与基础底板固结为一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防水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连续墙和钻孔灌注桩的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下连续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地下工程施工中,通常情况下基础底板可连续浇筑至地下连续墙边缘,待基础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即可拆除其上方的圈梁及钢筋混凝土支撑,满足“先撑后拆”的基本原则,从而完成换撑作业;至于基础底板与地下连续墙连接处的防水处理工艺,只需将基础底板上的防水材料延长铺设至地下连续墙边缘,并做好固定和收口即可。
然而,在地下连续墙和钻孔灌注桩的复合围护体系中,由于施工工艺的需要,基础底板不能一次性浇筑完成,需要先施工下翻牛腿并预留后浇区域,使下翻牛腿顶紧在钻孔灌注桩上,然后,部分凿除钻孔灌注桩至基础底板底标高,形成后浇区域;最后,在后浇区域浇筑混凝土完成基础底板的施工;虽然,上述施工方法满足了一定工况的要求,但是大大增加了基础底板与地下连续墙连接处防水处理的难度,与常规基础底板与地下连续墙连接处的防水处理工艺相比,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下连续墙之间多出了数条渗流通道,在新、旧混凝土结构交界面,以及钻孔灌注桩的凿除部位容易形成地下水渗流路径,容易诱发基础底板渗水以及钢筋锈蚀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基础底板的施工质量。
发明内容
针对复合围护体系中,在新、旧混凝土结构交界面以及钻孔灌注桩的凿除部位容易形成地下水渗流路径,严重影响了基础底板的施工质量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通过在下翻牛腿和基础底板后浇带两个防水薄弱区域增设多道防水材料,从而有效隔断了基础底板与地基土、基础底板后浇带与先浇筑基础底板部分,以及基础底板后浇带与地下连续墙之间地下水的渗流路径,加强了基础底板与地下连接墙连接处的防水能力,进而提高了基础底板的施工质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所述复合围护体系包括地下连续墙,位于所述地下连续墙内侧的钻孔灌注桩,及位于所述地下连续墙和所述钻孔灌注桩之间的高压旋喷桩,步骤如下:
一、将基坑土体挖至待浇筑基础底板的设计标高处,在基坑的靠近所述钻孔灌注桩的边缘挖一凹陷部,在所述基坑土体上施工混凝土垫层,使所述混凝土垫层的两端与所述钻孔灌注桩相抵,在所述混凝土垫层上铺设膨润土防水毯一至所述钻孔灌注桩并收口;
二、在所述混凝土垫层上架设并绑扎待浇筑基础底板及下翻牛腿的钢筋,并在待浇筑基础底板边缘与所述钻孔灌注桩之间预留一空隙,浇筑混凝土并待其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制得所述基础底板及所述下翻牛腿,使所述下翻牛腿的端面抵在所述钻孔灌注桩上;
三、凿除所述基础底板底标高以上的所述钻孔灌注桩及其周边所述高压旋喷桩的填充土,并继续沿所述基础底板底标高向下凿除一深度D,为后续凿除部位上部的防水施工提供适当的作业面;接着,在所述钻孔灌注桩及所述高压旋喷桩的凿除部位浇筑垫层,使所述垫层上表面与所述基础底板下表面平齐,并由膨润土防水毯二包裹所述垫层并收口;
四、在所述基础底板与所述地下连续墙之间形成的区域浇筑混凝土制得后浇带,使所述后浇带与所述基础底板固结为一体。
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所述膨润土防水毯一的边缘采用金属压条及膨润土防水胶泥进行密封。
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所述下翻牛腿的厚度大于等于所述基础底板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步骤三中,所述钻孔灌注桩和所述高压旋喷桩沿所述基础底板底标高向下凿除的深度D为30mm~50mm。
优选的,所述步骤三中,在所述钻孔灌注桩和所述高压旋喷桩的凿除面与所述垫层之间还设有细砂回填形成的填充层。
优选的,所述步骤三中,所述膨润土防水毯二的收口处采用金属压条及膨润土防水胶泥进行密封。
优选的,所述步骤四中,所述基础底板内还预埋有止水钢板,所述后浇带浇筑完成后,所述止水钢板的一端埋设在所述基础底板内,其另一端浇筑在所述后浇带内。
优选的,所述止水钢板的宽度为300mm~500mm,其厚度为6mm~8mm。
优选的,所述步骤四中,所述基础底板与所述后浇带之间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条。
优选的,所述步骤四中,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后浇带之间还设置有若干遇水膨胀止水条。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本发明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主要包括下翻牛腿和基础底板后浇带两个区域的防水处理;首先,通过在基础底板的边缘设置下翻牛腿形成一道自防水结构,也就是说,下翻牛腿的增设增加了基础底板边缘的厚度,从而增强了基础底板的自防水能力,而且,在基础底板、下翻牛腿与混凝土垫层之间还铺设了膨润土防水毯一,起到更好的防渗漏作用;其次,在后浇带区域,被部分凿除的钻孔灌注桩和高压旋喷桩的桩头采用膨润土防水毯二包裹,能够避免渗漏水经桩头进入复合围护结构;可见,本发明的防水施工方法,通过在下翻牛腿和基础底板后浇带两个防水薄弱区域增设多道防水材料,从而有效隔断了基础底板与地基土、基础底板后浇带与先浇筑基础底板部分,以及基础底板后浇带与地下连续墙之间地下水的渗流路径,加强了基础底板与地下连接墙连接处的防水能力,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渗水及钢筋锈蚀等不良现象,确保了基础底板的防水效果,进而提高了基础底板的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地下复合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步骤二的示意图;
图4和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步骤三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步骤四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以下将由所列举之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及特征。需另外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本实施例以某地下工程的施工为例,如图1所示,基坑按照地下两层的设计深度开挖并施工完成了地下连续墙10,之后,根据业主要求,将地下两层调整为地下三层以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因此,需对原地下围护结构进行有效的加固设计和施工,以满足施工规范的要求;首先,沿地下连续墙10的内侧(以朝向基坑中心的一侧为内侧)增设若干连续排列的钻孔灌注桩20,钻孔灌注桩20与地下连续墙10间隔设置且其深度大于地下连续墙10的深度,地下连续墙10与钻孔灌注桩20之间的空隙由高压旋喷桩30填补并加固,从而形成本实施例的地下复合围护体系;本实施例地下连续墙10的深度为25m,钻孔灌注桩20的长度为24.1m,钻孔灌注桩20的底标高(指构件最底层的标高值)低于地下连续墙10的底标高3m~5m,使得该复合围护结构的深度由25m增加至31.3m;其次,由上至下分步开挖基坑土体,依据地下主体结构的设计要求,逐层施工圈梁及钢筋混凝土支撑;施工第一道圈梁40和第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41,再施工第二道圈梁50和第二道钢筋混凝土支撑51,使第二道圈梁50位于钻孔灌注桩20和高压旋喷桩30的桩顶;然后施工第三道圈梁60和第三道钢筋混凝土支撑61,此时,第三道圈梁60和第三道钢筋混凝土支撑61与位于其两侧的钻孔灌注桩20相抵。
在前文所述的施工背景下,本实施例的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一、如图1和图2所示,首先,将基坑土体挖至待浇筑基础底板的设计标高处,同时,在基坑的靠近钻孔灌注桩20的边缘挖一环状闭合凹陷部,使凹陷部的底标高低于待浇筑基础底板的底标高,便于后续浇筑下翻牛腿,在基坑土体上施工混凝土垫层70,使混凝土垫层70的两端与钻孔灌注桩20相抵,然后,于混凝土垫层70上铺设膨润土防水毯一71至钻孔灌注桩20并收口;
二、如图3所示,在混凝土垫层70上架设并绑扎待浇筑基础底板及下翻牛腿的钢筋,并在待浇筑基础底板边缘与钻孔灌注桩20之间预留一空隙,浇筑混凝土并待其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制得基础底板80及下翻牛腿81,此时,下翻牛腿81的端面抵在钻孔灌注桩20上;
三、如图4所示,凿除基础底板80底标高以上的钻孔灌注桩20及其周边高压旋喷桩30的填充土,并继续沿基础底板80底标高向下凿除一深度D,为后续凿除部位上部的防水施工提供适当的作业面;接着,如图5所示,在钻孔灌注桩20及高压旋喷桩30的凿除部位浇筑垫层22,使垫层22上表面与基础底板80下表面平齐,并由膨润土防水毯二23包裹垫层22并收口;
四、如图6所示,在基础底板80与暴露的地下连续墙10之间形成的区域浇筑混凝土制得后浇带82,使后浇带82与基础底板80固结为一体。
本发明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主要包括下翻牛腿81和基础底板后浇带82两个区域的防水处理;首先,通过在基础底板80的边缘设置下翻牛腿81形成一道自防水结构,也就是说,下翻牛腿81的增设增加了基础底板80边缘的厚度,从而增强了基础底板80的自防水能力,而且,在基础底板80、下翻牛腿81与混凝土垫层70之间还铺设了膨润土防水毯一71,起到更好的防渗漏作用;其次,在后浇带82区域,被部分凿除的钻孔灌注桩20和高压旋喷桩30的桩头采用膨润土防水毯二23包裹,能够避免渗漏水经桩头进入复合围护结构;可见,本发明的防水施工方法,通过在下翻牛腿81和基础底板后浇带82两个防水薄弱区域增设多道防水材料,从而有效隔断了基础底板80与地基土、基础底板后浇带82与先浇筑基础底板80部分,以及基础底板后浇带82与地下连续墙10之间地下水的渗流路径,加强了基础底板80与地下连接墙10连接处的防水能力,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渗水及钢筋锈蚀等不良现象,确保了基础底板80的防水效果,进而提高了基础底板80的施工质量。
优选的,上述步骤一中,混凝土垫层70上铺设的膨润土防水毯一71是1道6mm厚钠基膨润土防水毯,该膨润土防水毯一71的边缘采用金属压条及膨润土防水胶泥进行密封;膨润土防水毯一71具有优异的防水(渗)性能,能够更好地阻止基础底板80与地基土之间地下水的渗漏。
优选的,上述步骤二中,下翻牛腿81的厚度大于等于基础底板80的厚度,使得浇筑完成的下翻牛腿81能够将复合围护体系外的土压力可靠地传递至基础底板80,从而避免基坑变形。
优选的,如图4所示,上述步骤三中,钻孔灌注桩20和高压旋喷桩30沿基础底板80底标高向下凿除的深度D为30mm~50mm,这一深度能够为后续钻孔灌注桩20和高压旋喷桩30桩头找平及防水施工提供充足的作业空间。
优选的,如图5所示,上述步骤三中,在钻孔灌注桩20和高压旋喷桩30的凿除面与垫层22之间还设有细砂回填形成的填充层21,由细砂构成的填充层21有利于垫层22找平,更重要的是,填充层21能够避免渗漏水积聚在复合围护体系内。
优选的,上述步骤三中,膨润土防水毯二侧面的收口处采用金属压条及膨润土防水胶泥进行密封,膨润土防水毯二包覆于钻孔灌注桩和高压旋喷桩的桩头,能够完全避免渗漏水进入桩头表面,膨润土防水毯二在填充层的侧面收口,有利于渗漏水排出,避免积聚。
优选的,上述步骤四中,基础底板内还预埋有水平设置的止水钢板,后浇带混凝土完成浇筑后,止水钢板的一端埋设在基础底板内,其另一端浇筑在后浇带内,由于后浇带所在位置为新旧混凝土交界处,属于混凝土防水的薄弱环节,增加止水钢板后,渗漏水沿着新旧混凝土交界处的缝隙渗透时,渗漏水遇到止水钢板即无法再往里渗,因此,止水钢板起到了切断水渗透路径的作用,而且,止水钢板有一定宽度,也延长了水的渗透路径,进一步起到防水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止水钢板的宽度为300mm~500mm,厚度为6mm~8mm。
优选的,上述步骤四中,基础底板的与后浇带连接的侧面还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条。遇水膨胀止水条在遇水后会产生2~3倍的膨胀变形,并充满先浇筑基础底板与后浇带混凝土结构之间接缝处所有不规则表面、空穴及间隙,同时产生巨大的接触压力,彻底防止渗漏,而且,它还可以消除一般弹性材料因过大压缩而易引起弹性疲劳的特点,使防水效果更为可靠。
优选的,上述步骤四中,地下连续墙的与后浇带连接的侧面还设置有若干遇水膨胀止水条,能够避免后浇带混凝土与地下连续墙之间的缝隙处发生渗漏水,综上,在后浇带混凝土与先浇筑的基础底板相接触的界面之间设置止水钢板和遇水膨胀止水条,在后浇带混凝土与地下连续墙相接触的界面之间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避免后浇带结构与两侧已有混凝土结构的接缝处发生渗漏水现象。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所述复合围护体系包括地下连续墙,位于所述地下连续墙内侧的钻孔灌注桩,及位于所述地下连续墙和所述钻孔灌注桩之间的高压旋喷桩,步骤如下:
一、将基坑土体挖至待浇筑基础底板的设计标高处,在基坑的靠近所述钻孔灌注桩的边缘挖一凹陷部,在所述基坑土体上施工混凝土垫层,使所述混凝土垫层的两端与所述钻孔灌注桩相抵,在所述混凝土垫层上铺设膨润土防水毯一至所述钻孔灌注桩并收口;
二、在所述混凝土垫层上架设并绑扎待浇筑基础底板及下翻牛腿的钢筋,并在待浇筑基础底板边缘与所述钻孔灌注桩之间预留一空隙,浇筑混凝土并待其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制得所述基础底板及所述下翻牛腿,使所述下翻牛腿的端面抵在所述钻孔灌注桩上;
三、凿除所述基础底板底标高以上的所述钻孔灌注桩及其周边所述高压旋喷桩的填充土,并继续沿所述基础底板底标高向下凿除一深度D,为后续凿除部位上部的防水施工提供适当的作业面;接着,在所述钻孔灌注桩及所述高压旋喷桩的凿除部位浇筑垫层,使所述垫层上表面与所述基础底板下表面平齐,并由膨润土防水毯二包裹所述垫层并收口;
四、在所述基础底板与所述地下连续墙之间形成的区域浇筑混凝土制得后浇带,使所述后浇带与所述基础底板固结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所述膨润土防水毯一的边缘采用金属压条及膨润土防水胶泥进行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下翻牛腿的厚度大于等于所述基础底板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所述钻孔灌注桩和所述高压旋喷桩沿所述基础底板底标高向下凿除的深度D为30mm~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在所述钻孔灌注桩和所述高压旋喷桩的凿除面与所述垫层之间还设有细砂回填形成的填充层。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所述膨润土防水毯二的收口处采用金属压条及膨润土防水胶泥进行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所述基础底板内还预埋有止水钢板,所述后浇带浇筑完成后,所述止水钢板的一端埋设在所述基础底板内,其另一端浇筑在所述后浇带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钢板的宽度为300mm~500mm,其厚度为6mm~8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所述基础底板与所述后浇带之间设置有遇水膨胀止水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后浇带之间还设置有若干遇水膨胀止水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81450.9A CN105421497B (zh) | 2015-09-14 | 2015-09-14 | 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81450.9A CN105421497B (zh) | 2015-09-14 | 2015-09-14 | 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21497A CN105421497A (zh) | 2016-03-23 |
CN105421497B true CN105421497B (zh) | 2017-06-06 |
Family
ID=55500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81450.9A Active CN105421497B (zh) | 2015-09-14 | 2015-09-14 | 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42149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00208B (zh) * | 2017-06-29 | 2022-09-20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建筑物的抗浮防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
CN107386298A (zh) * | 2017-07-19 | 2017-11-24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深浅坑复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107604952B (zh) * | 2017-07-26 | 2024-08-23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免于后期开挖的地下通道预留接口构造 |
CN107558501B (zh) * | 2017-07-26 | 2024-08-02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免于后期开挖的地下通道预留接口构造施工方法 |
CN109403631A (zh) * | 2018-12-08 | 2019-03-01 |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地连墙与原地下结构连接防水施工方法 |
CN112359839B (zh) * | 2020-11-17 | 2021-10-15 | 中建八局科技建设有限公司 | 利用老地连墙快速完成基坑土方与支撑流水施工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09303B2 (ja) * | 1994-05-11 | 2002-07-29 | 清水建設株式会社 | 凍土内地中連続壁の施工方法 |
CN101435198B (zh) * | 2008-12-23 | 2011-03-30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深基坑支挡加固防渗止水复合构造 |
CN102747736B (zh) * | 2012-07-12 | 2014-06-11 | 中建一局集团第三建筑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工具式的内支撑换撑方法 |
CN103628486B (zh) * | 2013-11-27 | 2016-08-31 |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室内衬墙后施工的方法 |
-
2015
- 2015-09-14 CN CN201510581450.9A patent/CN10542149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21497A (zh) | 2016-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21497B (zh) | 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与地墙连接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 | |
CN206916753U (zh) | 一种地下连续墙及其接缝处的止水结构 | |
CN108797641A (zh) | 一种地铁暗挖车站施工期间全车站止水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4652495B (zh) | 基坑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防水施工工艺 | |
CN108589771A (zh) | 一种已运营地下车站增层换乘节点施工方法 | |
CN108343094A (zh) | 一种地下室底板格构柱的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0004991A (zh) | 基于外凸式翼脚板的地下结构抗浮体系及构建方法 | |
CN108755319A (zh) | 一种道路施工方法及使用该工法建设的道路 | |
CN207079638U (zh) | 重力坝挡土墙围护体系高低跨基础底板的防水结构 | |
CN108677982A (zh) | 复杂地质条件基坑基底开挖涌水处理方法 | |
CN206090638U (zh) | 地下侧墙后浇带防水结构 | |
CN108547260A (zh) | 一种岩溶地区水库全库盆防渗处理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7386298A (zh) | 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深浅坑复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758890B (zh) | 排桩箱涵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5421488B (zh) | 地下复合围护体系中基础底板换撑的施工方法 | |
CN104846935B (zh) | 高位水池渗漏治理改造方法 | |
CN107246014A (zh) | 可拆卸式基坑栈桥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5954651U (zh) | 一种混凝土沉井封底结构 | |
CN207228173U (zh) | 一种地下工程防水结构 | |
CN206289732U (zh) | 一种主动防渗地下室剪力墙 | |
CN206736929U (zh) | 保护周边建筑物的基坑结构 | |
CN107905795A (zh) | 一种运营条件下地铁车站逆作拓建方法 | |
CN208455573U (zh) | 一种岩溶地区水库全库盆防渗处理结构 | |
CN108729475A (zh) | 地下结构多层组合式伸缩缝防水施工方法 | |
CN207846429U (zh) | 一种高地下水位、高基岩出露面的基坑支护体系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