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18831B - 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18831B CN105418831B CN201510969705.9A CN201510969705A CN105418831B CN 105418831 B CN105418831 B CN 105418831B CN 201510969705 A CN201510969705 A CN 201510969705A CN 105418831 B CN105418831 B CN 1054188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re earth
- polyhedral oligomeric
-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 silsesquioxane
- acrylic ac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4—Methyl esters, e.g. methyl (meth)acrylat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3 or 13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5/003—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3 or 13 of the Periodic Table without C-Metal linkag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02—Polymerisation in bulk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8—Metal complexes
- C09K2211/182—Metal complexes of the rare earth metals, i.e. Sc, Y or lanthanid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首先利用配位化学原理使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与稀土化合物发生配位作用,然后再将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分散到丙烯酸类单体中发生原位本体聚合,最终得到具有良好透光性、热稳定性及荧光性能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本发明合成步骤简单,条件温和,无需任何添加剂,条件易于控制,整个合成设备易于搭建,具有很大的创新性,便于工业化生产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属于稀土高分子复合功能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稀土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照明、显示和检测等领域,形成了很大的工业生产和消费市场规模,并正迅速向其他新兴技术(如固体染料激光器、防伪等)领域拓展。由于含有稀土配合物的高分子发光材料兼有稀土离子的发光性能和高分子稳定性好、易加工的特点,已引起广泛关注。其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种:(1)稀土小分子直接与高分子混合得到掺杂型的稀土高分子荧光材料;(2)通过化学键合的方法先合成可发生聚合反应的稀土配合物单体,然后与其他有机单体聚合得到稀土高分子共聚物荧光材料,或者稀土离子与高分子链上配体基团如羧基、磺酸基反应得到的稀土高分子荧光材料。最常用的方法是将稀土化合物作为掺杂剂分散到单体或聚合物中,制成以掺杂方式存在的稀土高分子荧光聚合物,其制备工艺较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在许多方面应用广泛。但由于稀土配合物在聚合物基体中存在分散性不佳、易与基体发生相分离等缺点,因而导致掺杂型稀土高分子材料稳定性差,荧光分子间发生浓度淬灭,荧光强度降低,荧光寿命下降。化学键合型稀土高分子能够克服掺杂型稀土高分子常呈现的稀土配合物与树脂亲合力差,材料透明性和力学性能差等缺点,为获得宽稀土含量、高透光率的稀土高分子功能材料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在稀土配合物中,稀土有机配合物由于自身光热稳定性差,易于产生溶剂化效应导致荧光猝灭,而限制了其使用范围。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稀土配合物能够大大改善这种情况。近年来,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简称POSS)因其优异的热稳定性及易于设计功能化的特点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利用稀土化合物与POSS配位形成POSS基稀土配合物,再使其与聚合物单体共聚,可以制备得到宽稀土含量,高透光率的稀土高分子复合功能材料。
中国专利文件CN104193860A(申请号:201410403041.5)公开了一种含稀土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基高分子复合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首先将利用配位化学原理将经有机配体改性的笼状结构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通过溶胶凝胶的方法与第一配体稀土离子配位,然后再引入可与稀土离子配位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第二配体进行配位,最终得到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的含稀土的笼状结构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基高分子复合发光材料。但是,上述方法一方面需要先与乙酰丙酮或水杨酸等有机配体进行配位,制备过程复杂;另一方面,使用的笼状结构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为笼状结构的单氨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或笼状结构的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不能与稀土元素直接配位,而且也不能进行共聚反应。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首先利用配位化学原理使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与稀土化合物发生配位作用,然后再将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分散到丙烯酸类单体中发生原位本体聚合,最终得到具有良好透光性、热稳定性及荧光性能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将稀土硝酸盐溶解到有机溶剂中,加入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室温下搅拌1-10h,将所得的反应液旋转蒸发,得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
(2)将步骤(1)所得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加入到丙烯酸类单体中,室温搅拌5-10min,减压除去溶剂,加入引发剂,进行原位本体聚合反应,即得。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的稀土硝酸盐为硝酸铽、硝酸铕、硝酸钕或者硝酸镝;
优选的,所述的有机溶剂为四氢呋喃、氯仿、丙酮、乙腈或者乙醇,有机溶剂用量按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有机溶剂为1mol:10-20mL的比例;
优选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与稀土硝酸盐的摩尔比为1:0.1-2.5。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具有如下结构:
(SiO1.5)n(CH2CH2CH2OCOCHCH2)n
或者
(SiO1.5)n(CH2CH2CH2OCOC(CH3)CH2)n,n=8、10或12;
优选的,所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或者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进一步优选的,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为八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十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或/和十二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为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十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或/和十二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
根据本发明,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可市购,也可按现有技术制备得到,可参见Li,L.;Liang,R.;Li,Y.;Liu,H.;Feng,S.,Hybrid thiol-ene networknanocomposites based on multi(meth)acrylate POSS.Journal of colloid andinterface science 2013,406,30-6.
优选的按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氯丙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溶解到有机溶剂中,然后加入丙烯酸钾或者甲基丙烯酸钾,然后加入碘化钾,控制温度为100℃反应12h,将所得的反应液过滤、旋蒸、水洗、再次旋蒸,得到的黄色油状物即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或者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的有机溶剂为四氢呋喃、氯仿、丙酮、乙腈或乙醇,有机溶剂用量按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有机溶剂为1mol:1-10mL的比例;
优选的,所述的丙烯酸类单体为丙烯酸类化合物及其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
优选的,所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与丙烯酸类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1-15%:100%;
优选的,所述的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或者过氧化苯甲酰以及所有能引发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引发剂与丙烯酸类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2%:100%。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2)中原位本体聚合反应过程为:于60℃保持2h,70℃保持2h,90℃保持36h,100℃保持1h。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共聚反应将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引入到聚丙烯酸类材料基质中,克服了稀土配合物在聚合物基质中分散性不佳、易相分离、透光性差的缺点,同时克服了传统稀土有机配合物光热稳定性差、易荧光猝灭的缺点。最终得到了宽稀土含量、高透光性、高热稳定、荧光性能稳定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
2、本发明配位化合物的制备过程简单方便易得。
3、本发明中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合成方法简单,同时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既可以和稀土元素直接发生配位作用,又可以与丙烯酸类类单体发生共聚反应,有利于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在聚合物基质中的均匀分散。最终得到的高透光性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热稳定也更好。
4、本发明合成步骤简单,条件温和,无需任何添加剂,条件易于控制,合成设备易于搭建,产物易于处理,便于工业化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步骤(1)所得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红外光谱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所得的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失重曲线;
图3为实施例1中步骤(1)所得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荧光激发光谱图和发射光谱图。
图4为实施例1中所得的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超薄切片在不同倍率下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限于这些实施例。
利用本发明所得产物的结构、热稳定性、发光性及材料的均一性可以分别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荧光光谱(PL)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进行表征。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所用的原料,为常规市购原料或按照参考文献方法合成得到。
其中,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具有如下结构:
(SiO1.5)n(CH2CH2CH2OCOCHCH2)n
或者
(SiO1.5)n(CH2CH2CH2OCOC(CH3)CH2)n,n=8、10或12;
参见Li,L.;Liang,R.;Li,Y.;Liu,H.;Feng,S.,Hybrid thiol-ene networknanocomposites based on multi(meth)acrylate POSS.Journal of colloid andinterface science 2013,406,30-6.制得。
实施例1
一种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制备
将0.388g硝酸铽放入称量瓶中,加入20mL四氢呋喃,搅拌溶液至硝酸铽完全溶解后,称取0.612g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室温下搅拌1-10h,将所得的反应液旋转蒸发,得到的化合物即为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
所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为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十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和十二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的混合物。
(2)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制备
将0.05g步骤(1)所得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溶于1mL四氢呋喃中,然后将其加入到1.00g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中,室温搅拌5-10min,减压除去溶剂,加入0.02g过氧化苯甲酰,进行原位本体聚合反应。聚合反应过程为于鼓风干燥箱中60℃保持2h,70℃保持2h,90℃保持36h,100℃保持1h。最终得到了透明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采用Bruker TENSOR-27型红外光谱仪对上述步骤(1)所得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进行表征,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为参照,所得的红外图谱如图1所示。图1中a曲线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红外谱图,b曲线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红外谱图,c曲线为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红外谱图。从图1中的b曲线可以看出硝酸铽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特征峰均能显现,由此表明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与硝酸铽成功配位。
采用Mettler-Toledo TGA/DSC热失重分析仪(40-800℃,10℃/min,N2)对上述步骤(2)所得的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以纯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对照,所得的热失重曲线如图2所示。图2中a曲线为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失重曲线,b曲线为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失重曲线。从图2可以看出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比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初始分解温度高,分解曲线也更缓慢,由此表明了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比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稳定性好。
采用HITACHI F-7000型荧光光谱仪对上述步骤(1)所得到的所得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测定。所得的发射谱图如图3所示。图3中a曲线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荧光光谱,b曲线为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荧光光谱。从图3中可以看出步骤(1)所得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均出现了铽离子的特征发射峰。
采用JEM-1011型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上述步骤(2)所得的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测定。图4中为不同放大倍数下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从图4可以看出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质中均匀地分散,其粒径大小约为15-20nm,说明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质中达到了纳米级别的分散,即两者可以发生共聚反应。
实施例2
一种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制备
将0.768g硝酸铽放入称量瓶中,加入20mL四氢呋喃,搅拌溶液至硝酸铽完全溶解后,加入1.226g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十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和十二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的混合物,室温下搅拌1-10h,将所得的反应液旋转蒸发,得到的化合物即为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
(2)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制备
将0.10g步骤(1)所得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溶于1mL四氢呋喃中,然后将其加入到1.00g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中,室温搅拌5-10min,减压除去溶剂,加入0.02g过氧化苯甲酰,进行原位本体聚合反应。聚合反应过程为于鼓风干燥箱中60℃保持2h,70℃保持2h,90℃保持36h,100℃保持1h。最终得到了透明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采用Bruker TENSOR-27型红外吸收光谱仪对上述步骤(1)所得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硝酸铽和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特征峰均能显现,由此表明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与硝酸铽成功配位。
采用Mettler-Toledo TGA/DSC热失重分析仪(40-800℃,10℃/min,N2)对上述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以纯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对照,结果表明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比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初始分解温度高,分解曲线也更缓慢,由此表明了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比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稳定性好。
采用HITACHI F-7000型荧光光谱仪对上述步骤(1)所得到的所得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步骤(1)所得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均出现了铽离子的特征发射峰。
实施例3
一种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制备
将1.162g硝酸铽放入称量瓶中,加入20mL四氢呋喃,搅拌溶液至硝酸铽完全溶解后,加入1.838g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十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和十二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的混合物,室温下搅拌1-10h,将所得的反应液旋转蒸发,得到的化合物即为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
(2)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制备
将0.15g步骤(1)所得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溶于1mL四氢呋喃中,然后将其加入到1.00g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中,室温搅拌5-10min,减压除去溶剂,加入0.02g过氧化苯甲酰,进行原位本体聚合反应。聚合反应过程为于鼓风干燥箱中60℃保持2h,70℃保持2h,90℃保持36h,100℃保持1h。最终得到了透明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采用Bruker TENSOR-27型红外吸收光谱仪对上述步骤(1)所得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硝酸铽和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特征峰均能显现,由此表明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与硝酸铽成功配位。
采用Mettler-Toledo TGA/DSC热失重分析仪(40-800℃,10℃/min,N2)对上述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以纯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对照,结果表明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比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初始分解温度高,分解曲线也更缓慢,由此表明了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比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稳定性好。
采用HITACHI F-7000型荧光光谱仪对上述步骤(1)所得到的所得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步骤(1)所得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铽配合物的发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均出现了铽离子的特征发射峰。
实施例4
一种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制备
将0.381g硝酸铕放入称量瓶中,加入20mL四氢呋喃,搅拌溶液至硝酸铕完全溶解后,称取0.612g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十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和十二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的混合物,室温下搅拌1-10h,将所得的反应液旋转蒸发,得到的化合物即为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
(2)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制备
将0.05g步骤(1)所得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溶于1mL四氢呋喃中,然后将其加入到1.00g丙烯酸甲酯单体中,室温搅拌5-10min,减压除去溶剂,加入0.02g过氧化苯甲酰,进行原位本体聚合反应。聚合反应过程为于鼓风干燥箱中60℃保持2h,70℃保持2h,90℃保持36h,100℃保持1h。最终得到了透明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
采用Bruker TENSOR-27型红外吸收光谱仪对上述步骤(1)所得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硝酸铕和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特征峰均能显现,由此表明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与硝酸铕成功配位。
采用Mettler-Toledo TGA/DSC热失重分析仪(40-800℃,10℃/min,N2)对上述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以纯的聚丙烯酸甲酯为对照,结果表明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比纯聚丙烯酸甲酯的初始分解温度高,分解曲线也更缓慢,由此表明了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比纯聚丙烯酸甲酯的热稳定性好。
采用HITACHI F-7000型荧光光谱仪对上述步骤(1)所得到的所得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步骤(1)所得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均出现了铕离子的特征发射峰。
实施例5
一种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制备
将0.381g硝酸铕放入称量瓶中,加入20mL四氢呋喃,搅拌溶液至硝酸铕完全溶解后,称取0.565g八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十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和十二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的混合物,室温下搅拌1-10h,将所得的反应液旋转蒸发,得到的化合物即为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
(2)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制备
将0.05g步骤(1)所得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溶于1mL四氢呋喃中,然后将其加入到1.00g丙烯酸甲酯单体中,室温搅拌5-10min,减压除去溶剂,加入0.02g过氧化苯甲酰,进行原位本体聚合反应。聚合反应过程为于鼓风干燥箱中60℃保持2h,70℃保持2h,90℃保持36h,100℃保持1h。最终得到了透明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
采用Bruker TENSOR-27型红外吸收光谱仪对上述步骤(1)所得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硝酸铕和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特征峰均能显现,由此表明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与硝酸铕成功配位。
采用Mettler-Toledo TGA/DSC热失重分析仪(40-800℃,10℃/min,N2)对上述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以纯的聚丙烯酸甲酯为对照,结果表明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比纯聚丙烯酸甲酯的初始分解温度高,分解曲线也更缓慢,由此表明了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比纯聚丙烯酸甲酯的热稳定性好。
采用HITACHI F-7000型荧光光谱仪对上述步骤(1)所得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步骤(1)所得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和步骤(2)所得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甲酯均出现了铕离子的特征发射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合成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丙烯酸甲酯)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光热稳定性且合成方法简单易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各种改进,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6)
1.一种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将稀土硝酸盐溶解到有机溶剂中,加入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室温下搅拌1-10 h,将所得的反应液旋转蒸发,得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
所述的稀土硝酸盐为硝酸铽、硝酸铕、硝酸钕或者硝酸镝;
所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或者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
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与稀土硝酸盐的摩尔比为1: 0.1-2.5;
(2)将步骤(1)所得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加入到丙烯酸类单体中,室温搅拌5-10 min,减压除去溶剂,加入引发剂,进行原位本体聚合反应,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为八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十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或/和十二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为八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十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或/和十二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低聚倍半硅氧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丙烯酸类单体为丙烯酸类化合物及其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与丙烯酸类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1-15%: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或者过氧化苯甲酰以及所有能引发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引发剂与丙烯酸类单体的质量百分比为2%:1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原位本体聚合反应过程为:于60℃保持2 h,70 ℃ 保持2 h,90 ℃ 保持36 h,100 ℃ 保持1 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969705.9A CN105418831B (zh) | 2015-12-22 | 2015-12-22 | 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969705.9A CN105418831B (zh) | 2015-12-22 | 2015-12-22 | 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18831A CN105418831A (zh) | 2016-03-23 |
CN105418831B true CN105418831B (zh) | 2017-12-29 |
Family
ID=55497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969705.9A Active CN105418831B (zh) | 2015-12-22 | 2015-12-22 | 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4188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49425B (zh) * | 2016-09-26 | 2018-01-23 | 福建师范大学 | 一种有机无机杂化聚合物荧光粉的制备方法及其在led中的应用 |
US12215117B2 (en) | 2018-12-31 | 2025-02-04 | Dow Silicones Corporation | Method of preparing acryloxy-functional organosilicon compounds |
WO2020142442A1 (en) | 2018-12-31 | 2020-07-09 | Dow Silicones Corporation | Branched organosilicon compound, method of preparing same, and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same |
JP7512289B2 (ja) | 2018-12-31 | 2024-07-08 | ダウ シリコーンズ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分岐状有機ケイ素化合物、その調製方法、及びそれを含む組成物 |
CN115011304B (zh) * | 2022-07-25 | 2023-12-05 | 惠州市华利新材料有限公司 | 光学粘接灌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60031134T2 (de) * | 1999-08-04 | 2007-08-16 | Hybrid Plastics, Fountain Valley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polyhedrischer oligomerer silsesquioxane |
CN101412847A (zh) * | 2007-10-18 | 2009-04-22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 耐热型聚酰亚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材料 |
CN101768258B (zh) * | 2008-12-29 | 2012-10-17 |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pbt/poss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2015
- 2015-12-22 CN CN201510969705.9A patent/CN105418831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18831A (zh) | 2016-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18831B (zh) | 含丙烯酸酯类功能基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稀土配合物的发光聚丙烯酸类材料的合成方法 | |
CN106032468B (zh) | 可聚合的量子点及其应用 | |
CN110564093B (zh) | 一种具有多重刺激响应性的可调控荧光离子凝胶 | |
CN101117578B (zh) | 聚合物复合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Efremova et al. | Photoluminescent materials based on PMMA and a highly-emissive octahedral molybdenum metal cluster complex | |
CN103937158B (zh) | 一种高透明性、高荧光效率的量子点/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 | |
Wang et al. | Perovskite nanocrystals-polymer composites with a micro/nano structure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for stable and efficient wh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 |
CN106281307A (zh) | 一种含稀土的柔性壳聚糖发光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436250A (zh) | Tpy作为中性配体的稀土聚合物发光材料及制备和应用 | |
CN102942921A (zh) | 高分子功能化稀土/有机/无机介孔荧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8358957B (zh) | 一种发白光的稀土-高分子纳米球的制备方法 | |
CN104086683A (zh) | 一种长余辉高分子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2002358B (zh) | 一种聚甲基丙烯酸功能化稀土高分子复合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7022096B (zh) | 具有近紫外激发功能高光透过性复合醋酸纤维素膜的制备 | |
CN109400916B (zh) | 一种SiO2接枝聚合物的发光水凝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3248640B (zh) | 一种疏水超支化聚合物-量子点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 |
CN112779002B (zh) | 具有近红外磷光发射的纯有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4045954B (zh) | 一种pmma作为基质的稀土红光薄膜的制备方法 | |
Meijuan et al. |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polymers containing europium complexes with 4-tert-butylbenzoic acid | |
Sun et al. | Layer-by-layer fabrication of fluorescent microspheres using micelles as a spacer: simultaneously realizing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and introduction of bioconjugation sites | |
Sheng et al. | Rare earth centered hybrid materials: Tb 3+ covalently bonded with La 3+, Gd 3+, Y 3+ through sulfonamide bridge and 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 |
CN109705843B (zh) | 二氧化硅改性的铽络合物pet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Wang et al. | A novel red emitting polymeric complex as a directly film-forming phosphor applied in NUV-based LEDs | |
CN111607389B (zh) | 一种基于油溶性碳量子点的离子凝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004121A (zh) | 一种芳香型羧酸类大分子荧光稀土配合物的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