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16099A - 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16099A CN105416099A CN201510856283.4A CN201510856283A CN105416099A CN 105416099 A CN105416099 A CN 105416099A CN 201510856283 A CN201510856283 A CN 201510856283A CN 105416099 A CN105416099 A CN 1054160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wheel shaft
- gear wheel
- gear
-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Arrangement of seats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rota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其特征是设置一个驾驶员位于第二层即上层,包括一个座椅,并采用旋转式设计;四个乘客位于第一层即下层,包括前后两排四个座椅,前排两个座椅可以自动旋转,后排两个座椅固定不动,内部机构包括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前盖自动打开机构、双人座可调速旋转座椅机构和单人座可调速旋转座椅机构;驾驶舱、前盖自动打开机构分别使用气缸、齿轮传动实现,便于驾驶员进入驾驶舱;双人座、单人座可调速旋转座椅机构采用行星齿轮机构,通过离合器、制动器的接合状态达到两级减速。本发明采一加四式布局,不仅解决了驾驶员驾驶视野不好、盲区多和防干扰的问题,大大提升了行车安全性;同时满足了乘客在路途中交流和娱乐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概念车的设计。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在空间布局、操控性能、驾乘舒适性等方面越来越完善;迄今,小车普遍采用单层式设计,基本没有双层汽车。采用单层设计的汽车,由于驾驶员座位所处的高度较低,往往带来诸多不便,例如视野较窄,驾驶的盲区较多,这往往是一些交通事故的诱因。同时,对于大部分汽车来讲,其内部座椅往往只能进行前后位置以及仰角的调节,并不能旋转,使得内部人员的交流往往比较吃力,如需在行车过程中进行会议便很不方便;同时也不可能在车内进行打牌等娱乐活动,如果长时间旅行,乘坐人员便会觉得枯燥乏味。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发明拟采用1+4双层式的汽车设计,一个驾驶员位于第二层即上层,四个乘客位于第一层即下层。不仅解决驾驶员驾驶视野不好、盲区多和防干扰的问题,同时满足了乘客在路途中交流和娱乐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既能增加驾驶员视野、乘客舒适性、驾驶安全性,又能拥有会议、娱乐等功能的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
本发明的具体方案如下:
本发明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的结构特点是:所述新概念汽车包含“1+4”式的结构、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前盖自动打开机构、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和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
本发明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的结构特点也在于:所述“1+4”式的结构为两层式设计,第一层为乘客舱,第二层为驾驶舱;动力系统位于汽车尾部,转向系统位于汽车前部;座椅形式为“1+4”式布置,“1+4”式中的1即为驾驶员座椅数,位于第二层的驾驶舱,座椅采用旋转式设计,可自动旋转;4即为乘客座椅数,位于第一层的乘客舱,分前后两排,各2个座椅;所述乘客舱的后排2个座椅采用固定式设计,前排2个座椅采用旋转式设计,可以自动旋转。
本发明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的结构特点也在于:所述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由驾驶舱盖、推杆、竖直滑块、竖直轨道、输出导杆、中间导杆、输入导杆、横向滑块、横向轨道和气缸组成;所述驾驶舱盖与推杆铰接;所述竖直轨道和横向轨道安装在车上,固定不动;所述竖直滑块和横向滑块分别安装在竖直轨道和横向轨道上,可以相应的作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动;所述中间导杆一端固定,另一端分别与输出导杆、输入导杆铰接,输出导杆、输入导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竖直滑块和横向滑块铰接;所述气缸的活塞杆末端与横向滑块固联在一起,气缸的运动为所述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提供动力。
本发明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的结构特点也在于:所述前盖自动打开机构由左舱盖齿轮轴、前盖齿轮轴、右舱盖齿轮轴、左舱盖、前盖和右舱盖组成;所述左舱盖齿轮轴和右舱盖齿轮轴端部各固联锥齿轮,左舱盖齿轮轴和右舱盖齿轮轴端部的锥齿轮与前盖齿轮轴两端的齿轮啮合;所述左舱盖齿轮轴与左舱盖固联,前盖齿轮轴与前盖固联,右舱盖齿轮轴与右舱盖固联。
本发明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的结构特点也在于:所述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由电机Ⅰ、输入轴、传动轴、离合器Ⅰ、离合器衔铁Ⅰ、中间轴、齿轮轴Ⅰ、离合器Ⅱ、离合器衔铁Ⅱ、箱体Ⅰ、行星齿轮Ⅰ、带式制动器Ⅰ、内齿圈Ⅰ、箱体盖Ⅰ、行星架Ⅰ和乘客舱座椅组成;所述电机Ⅰ左右两侧机构相同,呈对称布局;所述输入轴与电机Ⅰ通过花键连接,为所述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提供动力;所述输入轴端部的锥齿轮与传动轴端部的锥齿轮啮合;所述传动轴与离合器Ⅰ通过花键连接;所述中间轴通过轴承安装在机架上,一端与离合器衔铁Ⅰ通过花键连接,另一端固联有锥齿轮,且与齿轮轴Ⅰ端部锥齿轮啮合;所述齿轮轴Ⅰ通过轴承定位,安装在箱体Ⅰ上,并与离合器Ⅱ通过花键连接;所述行星齿轮Ⅰ通过轴承、销等安装在行星架Ⅰ上,且行星齿轮Ⅰ分别与齿轮轴Ⅰ上的齿轮、内齿圈Ⅰ啮合;所述带式制动器Ⅰ安装在箱体Ⅰ和内齿圈Ⅰ之间,对内齿圈Ⅰ进行制动;所述行星架Ⅰ通过轴承安装在齿轮轴Ⅰ上,一端与离合器衔铁Ⅱ通过花键连接,另外一端与乘客舱座椅固联;所述行星架Ⅰ的转向、转速即为乘客舱座椅的转向、转速;通过以行星齿轮Ⅰ、内齿圈Ⅰ、行星架Ⅰ和齿轮轴Ⅰ组成的行星齿轮组为基础,在离合器Ⅰ与带式制动器Ⅰ的组合作用下,可实现乘客舱座椅的两级变速。
本发明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的结构特点也在于: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由行星架Ⅱ、带式制动器Ⅱ、内齿圈Ⅱ、行星齿轮Ⅱ、离合器Ⅲ、电机Ⅱ、齿轮轴Ⅱ、离合器衔铁Ⅲ、箱体Ⅱ、箱体盖Ⅱ和驾驶舱座椅组成;所述行星架Ⅱ通过轴承安装在齿轮轴Ⅱ上,一端与离合器衔铁Ⅲ通过花键连接,另外一端与驾驶舱座椅连接;所述行星架Ⅱ的转向、转速即为驾驶舱座椅的转向、转速;所述齿轮轴Ⅱ一端与电机Ⅱ通过花键连接,为所述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提供动力,另一端与离合器Ⅲ通过花键连接;所述行星齿轮Ⅱ通过轴承、销等安装在行星架Ⅱ上,且行星齿轮Ⅱ分别与齿轮轴Ⅱ上的齿轮、内齿圈Ⅱ啮合;所述带式制动器Ⅱ安装在箱体Ⅱ和内齿圈Ⅱ之间,对内齿圈Ⅱ进行制动;通过以行星齿轮Ⅱ、内齿圈Ⅱ、行星架Ⅱ和齿轮轴Ⅱ组成的行星齿轮组为基础,在离合器Ⅰ与带式制动器Ⅰ的组合作用下,可实现乘客舱座椅的两级变速。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新概念汽车采用1+4式布置,驾驶舱安排在第二层,驾驶员拥有较大的空间,提升了驾驶的舒适性,而且不受第一层乘客的干扰,能专心开车;同时,驾驶员座位较高,驾驶舱采用透明玻璃,使得驾驶员拥有更广阔的视野,降低车祸发生概率。
2.本发明中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中气缸横向布置,便于安装在车内部,同时能保证较大行程和较大的推力;驾驶员进驾驶舱时,汽车前盖、驾驶舱同时打开,此种打开方式从未在目前的车上出现过,其炫酷的打开方式与全新的操作技术给驾驶员一种全新体验。
3.本发明中第一层的乘客舱前排两个座椅采用旋转设计;在前排座椅旋转180度后,可实现前排乘客和后排乘客面对面,从而可方便乘客开展会议或进行打牌等的娱乐活动;同时,驾驶员在车的第二层,保证了会议机密性的同时也保证了行车安全。
4.本发明中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和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采用了行星齿轮组来实现旋转,并能实现两级变速;一方面,行星齿轮组能提供减速作用,并且能提供较大的扭矩,保证了座椅的正常旋转;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不同消费者对旋转座椅的速度也会有不同要求,而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和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具备的两次变速则能满足各类消费者日益挑剔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新概念汽车各机构布局总图;
图2为本发明新概念汽车总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前盖自动打开机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车驾驶舱盖、前盖打开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驾驶舱盖、2推杆、3竖直滑块、4竖直轨道、5输出导杆、6中间导杆、7输入导杆、8横向滑块、9横向轨道、10气缸、11左舱盖齿轮轴、12前盖齿轮轴、13右舱盖齿轮轴、14左舱盖、15前盖、16右舱盖、17电机Ⅰ、18输入轴、19传动轴、20离合器Ⅰ、21离合器衔铁Ⅰ、22中间轴、23齿轮轴Ⅰ、24离合器Ⅱ、25离合器衔铁Ⅱ、26箱体Ⅰ、27行星齿轮Ⅰ、28带式制动器Ⅰ、29内齿圈Ⅰ、30箱体盖Ⅰ、31行星架Ⅰ、32乘客舱座椅、33行星架Ⅱ、34带式制动器Ⅱ、35内齿圈Ⅱ、36行星齿轮Ⅱ、37离合器Ⅲ、38电机Ⅱ、39齿轮轴Ⅱ、40离合器衔铁Ⅲ、41箱体Ⅱ、42箱体盖Ⅱ、43驾驶舱座椅。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包含“1+4”式的结构、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A、前盖自动打开机构B、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C和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D。
“1+4”式的结构为两层式设计,第一层为乘客舱,第二层为驾驶舱;动力系统位于汽车尾部,转向系统位于汽车前部;座椅形式为“1+4”式布置,“1+4”式中的1即为驾驶员座椅数,位于第二层的驾驶舱,座椅采用旋转式设计,可自动旋转;4即为乘客座椅数,位于第一层的乘客舱,分前后两排,各2个座椅;乘客舱的后排2个座椅采用固定式设计,前排2个座椅采用旋转式设计,可以自动旋转。
参见图1、图3和图5,驾驶舱盖1自动打开机构A由驾驶舱盖1、推杆2、竖直滑块3、竖直轨道4、输出导杆5、中间导杆6、输入导杆7、横向滑块8、横向轨道9和气缸10组成;驾驶舱盖1与推杆2铰接;所述竖直轨道4和横向轨道9安装在车上,固定不动;所述竖直滑块3和横向滑块8分别安装在竖直轨道4和横向轨道9上,可以相应的作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动;所述中间导杆6一端固定,另一端分别与输出导杆5、输入导杆7铰接,输出导杆5、输入导杆7的另一端分别与竖直滑块3和横向滑块8铰接;所述气缸10的活塞杆末端与横向滑块8固联在一起,气缸10的运动为所述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A提供动力。
参见图1、图4和图5,前盖自动打开机构B由左舱盖齿轮轴11、前盖齿轮轴12、右舱盖齿轮轴13、左舱盖14、前盖15和右舱盖16组成;所述左舱盖齿轮轴11和右舱盖齿轮轴13端部各固联锥齿轮,左舱盖齿轮轴11和右舱盖齿轮轴13端部的锥齿轮与前盖齿轮轴12两端的齿轮啮合;所述左舱盖齿轮轴11与左舱盖14固联,前盖齿轮轴12与前盖15固联,右舱盖齿轮轴13与右舱盖16固联。
参见图6,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C由电机Ⅰ17、输入轴18、传动轴19、离合器Ⅰ20、离合器衔铁Ⅰ21、中间轴22、齿轮轴Ⅰ23、离合器Ⅱ24、离合器衔铁Ⅱ25、箱体Ⅰ26、行星齿轮Ⅰ27、带式制动器Ⅰ28、内齿圈Ⅰ29、箱体盖Ⅰ30、行星架Ⅰ31和乘客舱座椅32组成;所述电机Ⅰ17左右两侧机构相同,呈对称布局;所述输入轴18与电机Ⅰ17通过花键连接,为所述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C提供动力;所述输入轴18端部的锥齿轮与传动轴19端部的锥齿轮啮合;所述传动轴19与离合器Ⅰ20通过花键连接;所述中间轴22通过轴承安装在机架上,一端与离合器衔铁Ⅰ21通过花键连接,另一端固联有锥齿轮,且与齿轮轴Ⅰ23端部锥齿轮啮合;所述齿轮轴Ⅰ23通过轴承定位,安装在箱体Ⅰ26上,并与离合器Ⅱ24通过花键连接;所述行星齿轮Ⅰ27通过轴承、销等安装在行星架Ⅰ31上,且行星齿轮Ⅰ27分别与齿轮轴Ⅰ23上的齿轮、内齿圈Ⅰ29啮合;所述带式制动器Ⅰ28安装在箱体Ⅰ26和内齿圈Ⅰ29之间,对内齿圈Ⅰ29进行制动;所述行星架Ⅰ31通过轴承安装在齿轮轴Ⅰ23上,一端与离合器衔铁Ⅱ25通过花键连接,另外一端与乘客舱座椅32固联;所述行星架Ⅰ31的转向、转速即为乘客舱座椅32的转向、转速;通过以行星齿轮Ⅰ27、内齿圈Ⅰ29、行星架Ⅰ31和齿轮轴Ⅰ23组成的行星齿轮组为基础,在离合器Ⅰ20与带式制动器Ⅰ28的组合作用下,可实现乘客舱座椅32的两级变速。
参见图7,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D由行星架Ⅱ33、带式制动器Ⅱ34、内齿圈Ⅱ35、行星齿轮Ⅱ36、离合器Ⅲ37、电机Ⅱ38、齿轮轴Ⅱ39、离合器衔铁Ⅲ40、箱体Ⅱ41、箱体盖Ⅱ42和驾驶舱座椅43组成;所述行星架Ⅱ33通过轴承安装在齿轮轴Ⅱ39上,一端与离合器衔铁Ⅲ40通过花键连接,另外一端与驾驶舱座椅43连接;所述行星架Ⅱ33的转向、转速即为驾驶舱座椅43的转向、转速;所述齿轮轴Ⅱ39一端与电机Ⅱ38通过花键连接,为所述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D提供动力,另一端与离合器Ⅲ37通过花键连接;所述行星齿轮Ⅱ36通过轴承、销等安装在行星架Ⅱ33上,且行星齿轮Ⅱ36分别与齿轮轴Ⅱ39上的齿轮、内齿圈Ⅱ35啮合;所述带式制动器Ⅱ34安装在箱体Ⅱ41和内齿圈Ⅱ35之间,对内齿圈Ⅱ35进行制动;通过以行星齿轮Ⅱ36、内齿圈Ⅱ35、行星架Ⅱ33和齿轮轴Ⅱ39组成的行星齿轮组为基础,在离合器Ⅰ20与带式制动器Ⅰ28的组合作用下,可实现乘客舱座椅32的两级变速。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A工作时,气缸10的活塞杆作横向运动,输入导杆7带动中间导杆6和输出导杆5的运动,输出导杆5推动竖直滑块3在竖直轨道4逐渐上升,从而实现舱盖打开;所述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A在非工作状态时,气缸10的活塞杆做反向运动,通过输入导杆7、中间导杆6和输出导杆5之间的相对运动,使得竖直滑块3在竖直轨道4逐渐下降,从而实现舱盖关闭的动作。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前盖自动打开机构B用于驾驶员进入驾驶舱,在左舱盖14、前盖15和右舱盖16需要打开时,电机驱动所述前盖自动打开机构B的左舱盖齿轮轴11旋转,此时,由于轴之间的齿轮啮合,前盖齿轮轴12和右舱盖齿轮轴13也会进行相应的旋转,而左舱盖齿轮轴11、右舱盖齿轮轴13和前盖齿轮轴12各自的旋转方向都与舱盖打开方向一致,故能分别驱动被固联在轴上的左舱盖14、前盖15和右舱盖16打开至图5所示位置,从而实现前盖的自动打开。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C动力由电机Ⅰ17输入至输入轴18,并通过齿轮传动由输入轴18传递给左右两侧的传动轴,左右两侧机构相同,呈对称布置;在右侧机构中,动力传递至传动轴19,此时,若乘客选择不旋转,则离合器不结合,动力无法继续传递下去;旋转指令发出后,离合器衔铁Ⅰ21与离合器Ⅰ20吸合,传动轴19即可将动力传递至中间轴22;如果乘客选择座椅低速旋转,在发出指令后,所述双座椅旋转机构的离合器Ⅱ24分离,带式制动器Ⅰ28接合,动力由齿轮轴Ⅰ23输入后经过整个行星齿轮组的减速后由行星架Ⅰ31输出,此时行星架Ⅰ31转速较慢,由于行星架Ⅰ31与乘客舱座椅32固连,故此时乘客舱座椅32转速也较慢;如果乘客需要座椅更快的旋转,所述双座椅旋转机构的离合器Ⅱ24接合,带式制动器Ⅰ28分离,动力由齿轮轴Ⅰ23输入后直接从行星架Ⅰ31输出,此时乘客舱座椅32得到较高的转速,从而实现快速旋转。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驾驶舱内座位需要旋转时,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D在驾驶员发出低速旋转的指令后,所述单座旋转机构的离合器Ⅲ37分离,带式制动器Ⅱ34接合,动力由齿轮轴Ⅱ39输入后经过整个行星齿轮组的减速后由行星架Ⅱ33输出,此时行星架Ⅱ33转速较慢,由于行星架Ⅱ33与驾驶舱座椅43固连,故此时驾驶舱座椅43转速也较慢;如果驾驶员需要座椅更快的旋转,发出相应指令后,离合器Ⅲ37接合,带式制动器Ⅱ34分离,动力由齿轮轴Ⅱ39输入后直接从行星架Ⅱ33输出,此时驾驶舱座椅43得到较高的转速,从而实现快速旋转。
Claims (6)
1.一种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新概念汽车包含“1+4”式的结构、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A)、前盖自动打开机构(B)、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C)和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1+4”式的结构为两层式设计,第一层为乘客舱,第二层为驾驶舱;动力系统位于汽车尾部,转向系统位于汽车前部;座椅形式为“1+4”式布置,“1+4”式中的1即为驾驶员座椅数,位于第二层的驾驶舱,座椅采用旋转式设计,可自动旋转;4即为乘客座椅数,位于第一层的乘客舱,分前后两排,各2个座椅;所述乘客舱的后排2个座椅采用固定式设计,前排2个座椅采用旋转式设计,可以自动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A)由驾驶舱盖(1)、推杆(2)、竖直滑块(3)、竖直轨道(4)、输出导杆(5)、中间导杆(6)、输入导杆(7)、横向滑块(8)、横向轨道(9)和气缸(10)组成;所述驾驶舱盖(1)与推杆(2)铰接;所述竖直轨道(4)和横向轨道(9)安装在车上,固定不动;所述竖直滑块(3)和横向滑块(8)分别安装在竖直轨道(4)和横向轨道(9)上,可以相应的作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动;所述中间导杆(6)一端固定,另一端分别与输出导杆(5)、输入导杆(7)铰接,输出导杆(5)、输入导杆(7)的另一端分别与竖直滑块(3)和横向滑块(8)铰接;所述气缸(10)的活塞杆末端与横向滑块(8)固联在一起,气缸(10)的运动为所述驾驶舱盖自动打开机构(A)提供动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自动打开机构(B)由左舱盖齿轮轴(11)、前盖齿轮轴(12)、右舱盖齿轮轴(13)、左舱盖(14)、前盖(15)和右舱盖(16)组成;所述左舱盖齿轮轴(11)和右舱盖齿轮轴(13)端部各固联锥齿轮,左舱盖齿轮轴(11)和右舱盖齿轮轴(13)端部的锥齿轮与前盖齿轮轴(12)两端的齿轮啮合;所述左舱盖齿轮轴(11)与左舱盖(14)固联,前盖齿轮轴(12)与前盖(15)固联,右舱盖齿轮轴(13)与右舱盖(16)固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C)由电机Ⅰ(17)、输入轴(18)、传动轴(19)、离合器Ⅰ(20)、离合器衔铁Ⅰ(21)、中间轴(22)、齿轮轴Ⅰ(23)、离合器Ⅱ(24)、离合器衔铁Ⅱ(25)、箱体Ⅰ(26)、行星齿轮Ⅰ(27)、带式制动器Ⅰ(28)、内齿圈Ⅰ(29)、箱体盖Ⅰ(30)、行星架Ⅰ(31)和乘客舱座椅(32)组成;所述电机Ⅰ(17)左右两侧机构相同,呈对称布局;所述输入轴(18)与电机Ⅰ(17)通过花键连接,为所述双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C)提供动力;所述输入轴(18)端部的锥齿轮与传动轴(19)端部的锥齿轮啮合;所述传动轴(19)与离合器Ⅰ(20)通过花键连接;所述中间轴(22)通过轴承安装在机架上,一端与离合器衔铁Ⅰ(21)通过花键连接,另一端固联有锥齿轮,且与齿轮轴Ⅰ(23)端部锥齿轮啮合;所述齿轮轴Ⅰ(23)通过轴承定位,安装在箱体Ⅰ(26)上,并与离合器Ⅱ(24)通过花键连接;所述行星齿轮Ⅰ(27)通过轴承、销等安装在行星架Ⅰ(31)上,且行星齿轮Ⅰ(27)分别与齿轮轴Ⅰ(23)上的齿轮、内齿圈Ⅰ(29)啮合;所述带式制动器Ⅰ(28)安装在箱体Ⅰ(26)和内齿圈Ⅰ(29)之间,对内齿圈Ⅰ(29)进行制动;所述行星架Ⅰ(31)通过轴承安装在齿轮轴Ⅰ(23)上,一端与离合器衔铁Ⅱ(25)通过花键连接,另外一端与乘客舱座椅(32)固联;所述行星架Ⅰ(31)的转向、转速即为乘客舱座椅(32)的转向、转速;通过以行星齿轮Ⅰ(27)、内齿圈Ⅰ(29)、行星架Ⅰ(31)和齿轮轴Ⅰ(23)组成的行星齿轮组为基础,在离合器Ⅰ(20)与带式制动器Ⅰ(28)的组合作用下,可实现乘客舱座椅(32)的两级变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其特征在于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D)由行星架Ⅱ(33)、带式制动器Ⅱ(34)、内齿圈Ⅱ(35)、行星齿轮Ⅱ(36)、离合器Ⅲ(37)、电机Ⅱ(38)、齿轮轴Ⅱ(39)、离合器衔铁Ⅲ(40)、箱体Ⅱ(41)、箱体盖Ⅱ(42)和驾驶舱座椅(43)组成;所述行星架Ⅱ(33)通过轴承安装在齿轮轴Ⅱ(39)上,一端与离合器衔铁Ⅲ(40)通过花键连接,另外一端与驾驶舱座椅(43)连接;所述行星架Ⅱ(33)的转向、转速即为驾驶舱座椅(43)的转向、转速;所述齿轮轴Ⅱ(39)一端与电机Ⅱ(38)通过花键连接,为所述单人座可调速自动旋转机构(D)提供动力,另一端与离合器Ⅲ(37)通过花键连接;所述行星齿轮Ⅱ(36)通过轴承、销等安装在行星架Ⅱ(33)上,且行星齿轮Ⅱ(36)分别与齿轮轴Ⅱ(39)上的齿轮、内齿圈Ⅱ(35)啮合;所述带式制动器Ⅱ(34)安装在箱体Ⅱ(41)和内齿圈Ⅱ(35)之间,对内齿圈Ⅱ(35)进行制动;通过以行星齿轮Ⅱ(36)、内齿圈Ⅱ(35)、行星架Ⅱ(33)和齿轮轴Ⅱ(39)组成的行星齿轮组为基础,在离合器Ⅰ(20)与带式制动器Ⅰ(28)的组合作用下,可实现乘客舱座椅(32)的两级变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56283.4A CN105416099A (zh) | 2015-11-26 | 2015-11-26 | 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56283.4A CN105416099A (zh) | 2015-11-26 | 2015-11-26 | 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16099A true CN105416099A (zh) | 2016-03-23 |
Family
ID=55494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856283.4A Pending CN105416099A (zh) | 2015-11-26 | 2015-11-26 | 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41609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72077A (zh) * | 2017-03-06 | 2017-05-17 | 至玥腾风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车辆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2606A (zh) * | 1999-05-17 | 2002-06-05 | 埃德沙股份公司 | 发动机前罩装置 |
CN2883595Y (zh) * | 2006-04-05 | 2007-03-28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舱盖开启机构 |
CN101590819A (zh) * | 2008-06-01 | 2009-12-02 | 刘旗周 | 乘用车 |
CN201881925U (zh) * | 2010-12-24 | 2011-06-29 | 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飞机牵引车驾驶室座椅旋转机构 |
CN202935432U (zh) * | 2012-11-07 | 2013-05-15 | 郑海鸿 | 双层汽车 |
CN204726531U (zh) * | 2015-06-18 | 2015-10-28 | 闫本硕 | 一种双层公交车 |
-
2015
- 2015-11-26 CN CN201510856283.4A patent/CN10541609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2606A (zh) * | 1999-05-17 | 2002-06-05 | 埃德沙股份公司 | 发动机前罩装置 |
CN2883595Y (zh) * | 2006-04-05 | 2007-03-28 |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舱盖开启机构 |
CN101590819A (zh) * | 2008-06-01 | 2009-12-02 | 刘旗周 | 乘用车 |
CN201881925U (zh) * | 2010-12-24 | 2011-06-29 | 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飞机牵引车驾驶室座椅旋转机构 |
CN202935432U (zh) * | 2012-11-07 | 2013-05-15 | 郑海鸿 | 双层汽车 |
CN204726531U (zh) * | 2015-06-18 | 2015-10-28 | 闫本硕 | 一种双层公交车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72077A (zh) * | 2017-03-06 | 2017-05-17 | 至玥腾风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198093U (zh) | 一种带跛行回家模块的混合动力系统 | |
US3889770A (en) | Wheeled vehicles | |
CN103963637B (zh) | 一种用于车辆的整体式转向驱动桥和电动车辆 | |
TWI706875B (zh) | 升降車廂式貨車 | |
CN108131427A (zh) | 一种2挡自动变速器及换挡控制系统 | |
CN102941801A (zh) | 混合动力车驱动装置 | |
CN106274459A (zh) | 一种集成式电驱动桥 | |
CN104626903A (zh) | 一种陆空两用飞车 | |
CN208931050U (zh) | 一种ab复合型车 | |
CN207942888U (zh) | 一种可垂直起降插电式混合动力飞行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 | |
CN107763163A (zh) | 一种传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8489456U (zh) | 一种高集成式大速比电驱动桥系统 | |
CN105416099A (zh) | 一加四式新概念汽车 | |
CN105966633A (zh) | 一种用于复合式飞行器的传动系统 | |
CN203283312U (zh) | 一种双向驾驶的铰接式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 | |
CN203419139U (zh) | 铁路检修车 | |
US1228472A (en) | Traction bearing-wheel. | |
CN107082016A (zh) | 一种无级变速器总成及汽车 | |
US10266254B2 (en) | Aircraft landing gear | |
CN104608628B (zh) | 一种节油型汽车四驱装置 | |
CN213869436U (zh) | 一种客车塞拉门用传动机构 | |
CN207579566U (zh) | 一种单排双行星轮式电驱动总成 | |
CN110588262A (zh) | 新型三旋翼两栖载人飞行器 | |
CN104443285B (zh) | 滚装船甲板汽车转向装置 | |
CN107640010A (zh) | 一种单排双行星轮式电驱动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