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346374B - 动力输出装置以及包括该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动力输出装置以及包括该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46374B
CN105346374B CN201410409093.3A CN201410409093A CN105346374B CN 105346374 B CN105346374 B CN 105346374B CN 201410409093 A CN201410409093 A CN 201410409093A CN 105346374 B CN105346374 B CN 1053463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engine
driving mechanism
driving
transmiss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0909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46374A (zh
Inventor
蒋时军
刘凌
唐广笛
王坤俊
石魏
赵铃
席力克
罗宏亮
田景笔
吕永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CRRC Zhiy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CSR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CSR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CSR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0909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463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46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463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463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463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动力输出装置,设置在发动机和传动轴之间,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并排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发动机相连,用于在发动机的驱动下实现发电功能,或者与发动机和第二驱动机构一起驱动传动轴;第二驱动机构与传动轴相连,用于单独驱动传动轴或者与发动机一起驱动传动轴或者与发动机和第一驱动机构一起驱动传动轴。根据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整体结构紧凑,缩短动力传递的轴向长度。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有该动力输出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本发明的混联驱动系统可实现动力源件在不同驱动模式之间切换,匹配出高效率的动力组合,提高燃油经济性。

Description

动力输出装置以及包括该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动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提供动力的动力输出装置。本发明还涉及包括有该动力输出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如今能源短缺和环境不断恶化是社会面临的很大问题,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油价涨多跌少的情况下,传统的燃油车辆也日益受到石油资源短缺的困扰,因此节能环保逐渐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主题。近年来具有两种不同的动力源、实现低油耗、低排放的混合动力汽车得到了开发,它融合了纯电动车辆和燃油车辆优点,不但能够较好地解决车辆节能与环保的问题,而且也逐渐成为各大车辆生产企业开发的热点。
本发明申请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现有的驱动系统大多数采用的是同轴直联结构,即各动力源件采取直线同轴的方式排列,这种布置方式有一定的应用优越性,应用范围较广。
然而,同轴直联结构的驱动系统,对动力源的输出扭矩和转速有很高的要求,这种同轴直联结构驱动系统驱动模式单一,驱动模式的单一会使得各动力源件之间很难进行动力的合理分配,也很难匹配出更加高效的效率区间,进而导致动力利用率下降且动力源件的油耗升高,减排效果不明显。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动力输出装置以及包括有该动力输出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可以实现对动力传递路径的调节和控制,该装置整体结构紧凑,有效缩短传动轴向长度。包括有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可以实现驱动系统在不同驱动模式之间的切换,进而实现混联驱动系统各动力源件之间进行动力的合理分配,匹配出更加高效的效率区间,提高动力利用率和燃油经济性,减排效果明显。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其设置在发动机和传动轴之间,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并排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其中,第一驱动机构与发动机相连,用于在发动机的驱动下实现发电功能,或者与发动机和第二驱动机构一起驱动传动轴;第二驱动机构与传动轴相连,用于单独驱动传动轴或者与发动机一起驱动传动轴或者与发动机和第一驱动机构一起驱动传动轴。
根据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可以向外部输出动力,另外,第一驱动机构也可以用于发电,向外部输出电能。其中,第一驱动机构与发动机相连,用于在发动机的驱动下实现发电功能,或者与发动机和第二驱动机构一起驱动传动轴;第二驱动机构与传动轴相连,用于单独驱动传动轴或者与发动机一起驱动传动轴或者与发动机和第一驱动机构一起驱动传动轴。这样,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之间可以实现更加灵活的动力分配,保证在满足驱动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动力的利用率,克服了驱动组合方式的单一性。将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并排设置,使得本发明装置的整体结构紧凑,利于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的安装和运输,同时可以有效缩短传动的轴向长度,提高传动精度和效率。
作为动力输出装置的改进,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之间设置有离合器。采用离合器后可以实现对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之间动力传递的控制。这样,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可以分别各自独立地实现各自的功能而不发生干涉,也可以通过离合器共同实现整体的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定子、与第一定子相配合的第一转子以及设置在第一转子上的第一行星齿轮系,第一行星齿轮系与发动机相连接;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定子、与第二定子相配合的第二转子以及设置在第二转子上的第二行星齿轮系,第二行星齿轮系与传动轴相连接。
定子与转子相配合可以实现电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来满足工作要求。行星系设置在转子可以实现动力在行星系与转子之间直接传递,降低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同时使得动力输出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第一行星系也可以引入外部的动力,增强驱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是中空构件,第一行星齿轮系设置在第一转子的内部,第二行星系设置在第二转子的内部。
行星系设置在转子的内腔中,可以实现行星系在本发明装置内部的合理布置。行星系设置在转子内部可以使得行星系跟随转子运动,保持传动的同步性,提升了驱动机构的驱动性能。另外,也使得驱动机构的整体结构变得紧凑,节省安装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系包括设置在第一转子上的第一太阳轮、与发动机相连接的第一行星架、设置在第一行星架上的第一行星轮以及与第一行星轮相配合的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系包括设置在第二转子上的第二太阳轮、与传动轴相连接的第二行星架、设置在第二行星架上的第二行星轮以及与第二行星轮相配合的第二内齿圈。
行星系中的太阳轮设置在转子上可以实现太阳轮与转子之间运动的同步,这样有利于传动的平稳和高效,极大地降低了动力从转子向太阳轮传递过程中的动力损耗,提升驱动性能的同时也提高了传动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轮与第一转子的中心轴同轴设置;第二太阳轮与第二转子的中心轴同轴设置。采用这样的布置方式可以保证太阳轮的传动精度,太阳轮与转子之间的同轴度越接近传动精度就越高,良好的传动精度有利于动力平稳地从转子传递到太阳轮,避免太阳轮因与转子的中心轴不同轴而在传递动力过程中发生破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内齿圈的外周表面与第一转子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滚动件;第二内齿圈的外周表面与第二转子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滚动件。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实现内齿圈与转子之间分别各自独立地运动而不会发生运动干涉。另外,滚动件也实现内齿圈在转子内部的固定安装,使得转子很好地对内齿圈进行支撑。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行星架和第二行星架之间设置有离合器。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实现动力在第一行星架、离合器和第二行星架之间平稳有效地传递,同时也有利于构件的加工和安装。另外,也保证了第一行星架、离合器和第二行星架不会与其他零部件之间发生运动干涉,可以在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之间匹配出不同的驱动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动力输出装置还包括有第一锁止机构和第二锁止机构;其中,第一锁止机构固定连接于壳体,第一锁止机构与第一内齿圈配合,用于锁定或者松开第一内齿圈;第二锁止机构固定连接于壳体,第二锁止机构与第二内齿圈配合,用于锁定或者松开第二内齿圈。
采用这种结构的装置,锁止机构可以通过对内齿圈进行控制而实现对行星系内部各齿轮之间传动关系的调节和控制,从而将动力在各齿轮之间进行分配,以匹配出不同的驱动模式和效率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包括上述动力输出装置混联驱动系统,混联驱动系统还包括发动机和传动轴,第一驱动机构与发动机相连接,第二驱动机构与传动轴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混联驱动系统,其包括有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该混联驱动系统可以在不同的驱动模式之间实现切换,也可以实现动力源件的动力耦合,这就有利于所有动力源件之间匹配组合出实现更加高效的动力效率的驱动模式,进而可以提升驱动系统的驱动性能,提高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提升了驱动系统的环境友好性。
在一个驱动模式下,第二驱动机构单独驱动传动轴,第一驱动机构和发动机不参加驱动传动轴。这样可以在既满足驱动要求的情况下,又避免了动力的过多浪费,进而实现了燃油经济性和有效地动力分配。
在一个驱动模式下,第二驱动机构驱动传动轴,发动机驱动第一驱动机构实现发电。这样可以在满足驱动要求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驱动第一驱动机构实现发电来满足其他用电部件的用电需求。
在一个驱动模式下,发动机、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一起驱动传动轴。这样可以对传动轴实现最大的驱动输出来满足驱动要求。
在一个驱动模式下,发动机和第二驱动机构驱动传动轴,发动机驱动第一驱动机构实现发电。这样在发动机和第二驱动机构共同满足驱动要求的前提下,第一驱动机构可以实现发电以保证其他用电部件的正常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动机单独驱动传动轴。这样可以在满足驱动要求的前提下,避免动力的过多浪费,进而实现了燃油经济性和有效地动力分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将行星齿轮系设置在转子内部,实现本发明动力输出装置整体结构的紧凑,缩短了传动的轴向长度,这样就使得动力的传递更加有效,也保证了传动的精度。驱动机构之间设置离合器可以实现各驱动机构之间的动力分配,匹配出更加高效的动力效率。包括有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可以在不同的驱动模式之间实现切换,也可以实现动力源件的动力耦合,这就有利于所有动力源件之间匹配组合出实现更加高效的动力效率的驱动模式,进而可以提升驱动系统的驱动性能,提高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提升了驱动系统的环境友好性。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混联驱动系统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10,可以设置在发动机15和传动轴16之间(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壳体13以及并排设置在壳体13内部的第一驱动机构11和第二驱动机构12。第一驱动机构11与发动机15相连接,可以实现第一驱动机构11发电。第一驱动机构11也可以与发动机15和第二驱动机构12一起驱动传动轴16.第二驱动机构12与传动轴16相连接,可以单独驱动传动轴16,也可以和发动机15一起驱动传动轴16,还可以与发动机15和第一驱动机构11一起驱动传动轴16。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11和第二驱动机构12之间可以设置有离合器14。
如图1所示,第一驱动机构11包括第一行星齿轮系、第一定子111和第一转子112,第一转子112与第一定子111相配合,第一行星系设置在第一转子112上,第一行星系与发动机15相连接。
如图1所示,第二驱动机构12包括第二行星齿轮系、第二定子121和第二转子122。第二转子122与第二定子121相配合,第二行星系设置在第二转子122上,第二行星系与传动轴16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10,第一定子111和第二定子121固定于壳体13的内壁表面上,这样就可以在驱动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转动时将扭矩传递到壳体13上,保证电能向机械能的充分转换。动力在经过第一驱动机构11和第二驱动机构12时,第一行星齿轮系和第二行星齿轮系会将动力进行重新分配,匹配出高效的效率区间,输出低转矩高转速,以此保证更加高效的动力输出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分别与壳体13之间设置有轴承,实现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在壳体13上的固定支撑。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系包括第一太阳轮113、与第一太阳轮113相配合的第一行星轮114、固定第一行星轮114的第一行星架117和与第一行星轮相配合的第一内齿圈115;第二行星齿轮系包括第二太阳轮123、与第二太阳轮123相配合的第二行星轮124、固定第二行星轮124的第二行星架127和与第二行星轮124相配合的第二内齿圈125。此部分关于太阳轮、行星轮与行星架之间的传动关系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是中空构件,即内部形成有一个空腔。第一行星齿轮系设置在第一转子112的内腔里,其中,第一太阳轮113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子112的一端,第一内齿圈115的外周表面与第一转子112内壁表面之间设置有滚动件118,第一内齿圈115与第一太阳轮113之间设置有第一行星轮114。第二行星齿轮系设置在第二转子122的内腔,第二太阳轮123固定连接于第二转子122的一端,第二内齿圈125的外周表面与第二转子122内壁表面之间设置有滚动件118,第二内齿圈125与第二太阳轮123之间设置有第二行星轮124。
行星齿轮系设置在转子中,可以在保证行星齿轮系完成传动功能的同时也有效地缩短传动路径的轴向长度,因此,动力输出装置10在整体结构上变得更加的紧凑,整体体积变得更小,也适应在相对较小的安装空间内进行安装。同时,行星齿轮系设置在转子内部的布置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动力输出装置10的整体重量,这就降低了对动力输出装置10的搬运过程的劳动强度。
滚动件118可以使得第一内齿圈115和第二内齿圈125相对于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以很小的摩擦力进行自由转动,同时也用于第一内齿圈115和第二内齿圈125在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内部的固定支撑和定位,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第一内齿圈115和第二内齿圈125的运动平稳性,提高传动精度。本实施例中的滚动件118可以选择为轴承。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轮113和第二太阳轮123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或者铆接方式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的一端,以实现跟随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的转动而转动,这样利于将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产生的扭矩分别直接作用于第一太阳轮113和第二太阳轮123上,这样可以降低扭矩传递过程的损耗,提高了动力的利用率。
优选地,第一太阳轮113和第二太阳轮123也可以与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一体化加工制造,即一次性完成分别带有第一太阳轮113和第二太阳轮123的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的加工,使第一太阳轮113和第二太阳轮123分别成为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的整体的一部分。一体化加工出带有第一太阳轮113和第二太阳轮123的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可以提高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的整体刚度和耐冲击性能,提升传动的平稳性,延长转子的使用寿命,同时这样也可以完全保证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分别与第一太阳轮113和第二太阳轮123的同步转动而不发生错动,有利于将动力更好地在第一转子112和第一太阳轮113、第二转子122和第二太阳轮123之间传递,降低传递过程中动力的损耗。
优选地,第一太阳轮113沿第一转子112的轴向并朝向第一转子112的内部延伸形成,第二太阳轮123沿第二转子122的轴向并朝向第二转子122的内部延伸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11和第二驱动机构12之间设置有离合器14,进一步地,第一行星架117和第二行星架127之间设置该离合器14。离合器14的分离或者结合可以使得第一行星齿轮系和第二行星齿轮系之间的分离或者结合,从而保证动力可以经过离合器14而在第一驱动机构11和第二驱动机构12之间传递。将离合器14设置在第一行星架117和第二行星架127之间,可以实现动力的完全解耦,匹配出更加高效的动力传输模式。另外,离合器14的这种布置方式也可以使整个动力传输装置10在各部件之间的结构设计和布置更加的合理。这里的离合器14可以采用电磁离合器或者摩擦离合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轮113和第二太阳轮123中心设置有通孔,使得第一行星架117和第二行星架127的一部分可以分别穿过第一太阳轮113和第二太阳轮123上的通孔后与离合器14实现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行星架117和第二行星架127的一部分分别与第一太阳轮113和第二太阳轮123的通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轴承来实现固定。第一行星架117和第二行星架127的另一部分可以穿出壳体13,穿出壳体13后可以与其他邻接件相连接,例如发动机。第一行星架117和第二行星架127的另一部分分别与壳体13之间设置有轴承来实现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10还包括有第一锁止机构116和第二锁止机构126,其中,第一锁止机构116和第二锁止机构126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壳体13上,第一锁止机构116与第一内齿圈115配合,用于锁定或者松开第一内齿圈115;第二锁止机构126与第二内齿圈125配合,用于锁定或者松开第二内齿圈125。
通过第一锁止机构116和第二锁止机构126分别对第一内齿圈115和第二内齿圈125的锁定或者松开,可以实现对行星齿轮系内部传动构件之间的传动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以此来实现最佳的动力分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子112和第二转子122内填充润滑油,将第一行星齿轮系和第二行星齿轮系浸没在润滑油中以实现各个齿轮之间的润滑,同时润滑油也起到冷却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11可以实现发电功能,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样可以向动力输出装置10的外部输出电能以供应其他用电器件使用。
上述将行星齿轮系设置到转子内部而形成的驱动结构,有效缩短了传动路径的长度。现有技术中,使用联结器来联接行星齿轮系与转子,这必然会产生动力传递的损失,也增加了安装过程的劳动量。当联结器联接位置不恰当时,例如转子与行星齿轮系中的太阳轮轴心不重合,这样的情况下,行星齿轮系内部的各个齿轮会因为转子传递过来的扭矩变得不稳定而发生磨损或失效。然而,将行星齿轮系设置在转子内部后,就避免了动力在传递过程中的过多损失,也可以使传动变得平稳,从而,提高了传动的精度,降低了各个齿轮发生磨损或者失效的可能性。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发明的的混联驱动系统20,该混联驱动系统20包括动力输出装置10、发动机15和传动轴16,发动机15与第一行星架117相连接,传动轴16与第二行星架127相连接。
发动机15与第一行星架117连接后,可以将发动机15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一行星架117传递到动力输出装置10的内部,这样,发动机15就提供了额外的动力。传动轴16一端连接到第二行星架127上,一端连接到邻接件,实现第二行星架127输出的扭矩向邻接件的传递。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混联系统的工作模式有单驱动模式、串联模式、并联模式和直驱模式。
当混联驱动系统20处于单驱动模式时,离合器14分离,第一行星架117与第二行星架127分离,阻断第一行星架117与第二行星架127之间的动力传递;第二锁止机构126锁定第二内齿圈125,使得第二驱动机构12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二太阳轮123后全部传递到第二行星架127上,提高输出扭矩的利用率;此时,发动机15和第一驱动机构11不参与驱动传动轴16,处于自由状态;第二驱动机构12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二太阳轮123、第二行星架127驱动传动轴16。第二太阳轮123和第二行星轮124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动比关系,这样就可以提升第二驱动机构12的驱动性能。
当混联驱动系统20处于串联模式时,离合器14分离,第一行星架117与第二行星架127分离,阻断动力在第一行星架117与第二行星架127之间的传递;第一锁止机构116锁定第一内齿圈115,第二锁止机构126锁定第二内齿圈125,这样就使得第二驱动机构12输出的扭矩依次传递到第二太阳轮123、第二行星架127和传动轴16;发动机15构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一行星架117、第一太阳轮113驱动第一驱动机构11。该模式下,第二驱动机构12仍然为传动轴16提供主要动力。因为第一驱动机构11具有发电功能,此时,发动机15与第一驱动机构11之间组成了发电系统,发动机15驱动第一驱动机构11来实现第一驱动机构11的发电功能。
当所述混联驱动系统20处于并联模式时,离合器14结合,第一行星架117与第二行星架127结合,可以实现动力在第一行星架117与第二行星架127之间的传递;第一锁止机构116松开第一内齿圈115,第二锁止机构126锁定第二内齿圈125;发动机15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一行星架117、离合器14和第二行星架127驱动传动轴16;第一驱动机构11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一太阳轮113、第一行星架117、离合器14和第二行星架127驱动传动轴16;第二驱动机构12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二太阳轮123和第二行星架127驱动所述传动轴16。该并联模式下,发动机15、第一驱动机构11和第二驱动机构12都输出扭矩来驱动传动轴16,实现了动力的耦合,适应大扭矩的驱动情况。
当所述混联驱动系统20处于并联模式时,离合器14结合,第一行星架117与第二行星架127结合,可以实现动力在第一行星架117与第二行星架127之间的传递;第一锁止机构116松开第一内齿圈115,第二锁止机构126锁定第二内齿圈125,这样使得发电机15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一行星架117、离合器14和第二行星架127驱动传动轴16;发电机15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一行星架117和第一太阳轮113驱动第一驱动机构11;第二驱动机构12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二太阳轮123和第二行星架127驱动传动轴16。该并联模式下,发动机15和第二驱动机构12输出扭矩来驱动传动轴16,第一驱动机构11被发动机15驱动用来实现发电功能,为其他电力消耗器件提供电力。
当混联驱动系统20处于直驱模式时,离合器14结合,第一行星架117和第二行星架127结合,实现动力在可以实现动力在第一行星架117与第二行星架127之间的传递之间的传递;第一锁止机构116松开第一内齿圈115,第二锁止机构126松开第二内齿圈125,第一驱动机构11和第二驱动机构12不参与驱动传动轴16,这样就使得发动机15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一行星架117、离合器14和第二行星架127驱动传动轴16。该直驱模式下,第一驱动机构11和第二驱动机构12处于自由状态,不为传动轴16提供扭矩,仅仅只由发动机15直接为传动轴16提供驱动力。
以上描述的本发明的混联驱动系统20中包括有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10,由于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装置10的内部设置有行星齿轮系,从而使得动力输出装置10可以实现高转速低扭矩的驱动性能。缩短传递路径的轴向长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混联驱动系统20的转动惯量,提升了传动效率。包括有这样的动力输出装置10的混联驱动系统20的整体结构也更加紧凑,降低了混联驱动系统20的重量。混联驱动系统20可以在不同驱动模式之间实现切换,使得发动机15和动力输出装置10之间实现动力耦合,有利于匹配出高效的效率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混联驱动系统20可以应用到运输车辆、水运工具或者飞行器上,提供更加高效的驱动性能,也可以提高燃油利用率和使用经济性,降低废弃物的排放。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6)

1.一种动力输出装置,设置在发动机和传动轴之间,所述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并排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发动机相连,用于在所述发动机的驱动下实现发电功能,或者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一起驱动所述传动轴;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传动轴相连,用于单独驱动所述传动轴或者与所述发动机一起驱动所述传动轴或者与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一起驱动所述传动轴;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之间设置有离合器;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定子、与所述第一定子相配合的第一转子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子上的第一行星齿轮系,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系与所述发动机相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定子、与所述第二定子相配合的第二转子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子上的第二行星齿轮系,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系与所述传动轴相连接;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系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子上的第一太阳轮、与所述发动机相连接的第一行星架、设置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的第一行星轮以及与所述第一行星轮相配合的第一内齿圈;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系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子上的第二太阳轮、与所述传动轴相连接的第二行星架、设置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的第二行星轮以及与所述第二行星轮相配合的第二内齿圈;
所述第一行星架和所述第二行星架之间设置有所述离合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子和所述第二转子是中空构件,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系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子的内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系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子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转子的中心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转子的中心轴同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齿圈的外周表面与所述第一转子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滚动件;所述第二内齿圈的外周表面与所述第二转子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滚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装置还包括有第一锁止机构和第二锁止机构;其中,
所述第一锁止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锁止机构与所述第一内齿圈配合,用于锁定或者松开所述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二锁止机构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锁止机构与所述第二内齿圈配合,用于锁定或者松开所述第二内齿圈。
6.一种混联驱动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动力输出装置,所述混联驱动系统还包括所述发动机和所述传动轴,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发动机相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传动轴相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单独驱动所述传动轴;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传动轴,所述发动机驱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实现发电;
所述发动机、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一起驱动所述传动轴;
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传动轴,所述发动机驱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实现发电;或者
所述发动机单独驱动所述传动轴。
CN201410409093.3A 2014-08-19 2014-08-19 动力输出装置以及包括该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 Active CN1053463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09093.3A CN105346374B (zh) 2014-08-19 2014-08-19 动力输出装置以及包括该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09093.3A CN105346374B (zh) 2014-08-19 2014-08-19 动力输出装置以及包括该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46374A CN105346374A (zh) 2016-02-24
CN105346374B true CN105346374B (zh) 2018-09-18

Family

ID=55322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09093.3A Active CN105346374B (zh) 2014-08-19 2014-08-19 动力输出装置以及包括该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4637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05878B2 (ja) * 2001-08-31 2009-01-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型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888475A (zh) * 2006-07-13 2007-01-03 上海交通大学 机电混合电控无级变速驱动系统
US8088030B2 (en) * 2008-12-01 2012-01-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lectrical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ith modular construction
CN201325317Y (zh) * 2008-12-26 2009-10-14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CN102529674B (zh) * 2012-02-21 2015-02-04 上海馨联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水冷式双行星减速电机组合型混合动力装置
CN103009995B (zh) * 2012-12-17 2015-09-1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动力集成传动机构
CN103770625B (zh) * 2014-01-23 2016-07-06 江苏大学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双行星排式动力耦合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46374A (zh) 2016-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3058222C (en) Hybrid power and electric motor drive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power system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for
US8753241B2 (en)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US8894525B2 (en) Hybrid vehicle driving system
CN109177716B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
EP2086781B1 (en) Hybrid power output system
US20140194239A1 (en) Hybrid vehicle driving device
US20140296013A1 (en) Hybrid vehicle driving device
JP2002500978A (ja) 2重遊星歯車からなるハイブリッド推進装置群
CN102310756A (zh) 混合动力汽车用动力总成和混合动力汽车
NO20181437A1 (en) Drive arrangement
EP3163032A1 (en)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with brak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US20110180338A1 (en) Generator motor and electric automobile, electric ship
EP4393740A1 (en) Dual clutch assembly, hybrid power system, and vehicle
CN203093719U (zh)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215398143U (zh) 一种低成本行星排功率分流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CN110758083A (zh) 一种新能源车辆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758082A (zh) 一种新能源车辆动力耦合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5346374B (zh) 动力输出装置以及包括该装置的混联驱动系统
CN110962573B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US11718381B2 (en) Transmission for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CN109774452B (zh) 锥齿轮式油电混联混合动力系统
CN215971088U (zh) 一种单电机行星排功率分流混合动力驱动模块
CN219035525U (zh) 用于phev混动汽车的行星机构变速器
TWI586559B (zh) 雙無段變速器式車輛動力混合系統
CN102529718A (zh) 内燃机新型取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Fifty-seven, Zhuzhou Province, China National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Hunan, Li Yu Industrial Park, district 412007

Patentee after: Zhongche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Fifty-seven, Zhuzhou Province, China National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Hunan, Li Yu Industrial Park, district 412007

Patentee before: HUNAN CRRC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Ltd.

Address after: Fifty-seven, Zhuzhou Province, China National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Hunan, Li Yu Industrial Park, district 412007

Patentee after: HUNAN CRRC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Fifty-seven, Zhuzhou Province, China National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Hunan, Li Yu Industrial Park, district 412007

Patentee before: HUNAN CSR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19

Address after: 410000 testing workshop 3-102, - 103, 105, 106, building C-4 to building C-8, Huig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336, bachelor Road, Yuelu District,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sha CRRC Zhiy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Fifty-seven, Zhuzhou Province, China National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Hunan, Li Yu Industrial Park, district 412007

Patentee before: Zhongche Times Electric Vehicl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