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340888B -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40888B
CN105340888B CN201510938797.4A CN201510938797A CN105340888B CN 105340888 B CN105340888 B CN 105340888B CN 201510938797 A CN201510938797 A CN 201510938797A CN 105340888 B CN105340888 B CN 1053408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flufenamid
bacterium ester
powdery mildew
nitre benzene
benzene bacter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387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40888A (zh
Inventor
刘亚强
马强
冯建雄
张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Sunger Road Bio Scie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Sunger Road Bio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Sunger Road Bio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Sunger Road Bio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3879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4088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40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408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408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408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 A01N37/5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containing groups, e.g. carboxylic acid amid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 A01N37/06Un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or thio analogues thereof; Derivatives thereof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有效活性成分由第一活性成分硝苯菌酯和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组成,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50~50:1,优选为1:1~40:1,进一步优选为5:1~36:1。本组合物可配制成农业上允许的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剂型。本发明组分合理,杀菌效果好,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除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外,而且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本发明对作物白粉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由第一活性成分硝苯菌酯和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及助剂组成,属于复配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硝苯菌酯,英文名meptyldinocap,化学名称:2,4-二硝基-6-(1-甲基庚基)苯巴豆酸酯。硝苯菌酯由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从杀菌(螨)剂敌螨普 (dinocap,CAS: 39300-45-3) 6种异构体中分离出来的具有最高生物活性的异构体之一。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更加友善的新产品,作用机制与敌螨普一致。它是一种病原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具有预防、治疗及铲除功能。为非内吸性杀螨剂,同时具有一定的接触性杀菌作用。 主要用于防治小麦、果树、蔬菜、花卉和瓜类等作物上的红蜘蛛和白粉病的防治,对桑树白粉病和茄子红蜘蛛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具有杀螨卵的作用。硝苯菌酯为亲酯性化合物,可作用于多个位点,在植物叶片表面能够迅速和叶片表面的的蜡质层结合,耐雨水淋溶,具有持效期长等特点。
环氟菌胺,英文名cyflufenamid,化学名称:(Z)-N-[α-(环丙甲氧亚氨基)-2,3-二氟-6-(三氟甲基)苄基]-2-苯乙酰胺,是由日本曹达公司开发用于防治各种作物白粉病的酰胺类杀菌剂。环氟菌胺作用机理为可以有效抑制白粉病菌菌丝上的吸器的形成和生长、次生菌丝的生长和分生孢子的形成。它不是甾醇、磷脂、甲壳素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不影响线粒体呼吸和细胞膜的功能。具有优异的保护、治疗作用,持效活性和耐雨水冲刷活性。生物化学方面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在研究中。环氟菌胺与苯并咪唑类、三唑类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众多杀菌剂无交互抗性。环氟菌胺对病原菌的孢子发芽和菌丝伸长的影响也与其它现有药剂的形态不同。
白粉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对双子叶植物的危害尤为普遍。白粉病发生后,寄主受害部位生长受抑制,逐渐退绿变黄,出现枯斑至最后全叶枯干,严重时使植株早枯。病害后期,由菌丝和分生孢子构成的白粉状霉层中,常出现许多散生的黑色粒状的闭囊壳,并以此越冬,次春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白粉病一旦发生,传播速度非常快,农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受到侵染。 白粉病使我国小麦、黄瓜、葡萄等农作物产品遭受到极大损失,因此,防治白粉病的发生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大,病原菌对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产生抗性是一种必然。为减缓抗性发生和扩大防治谱,杀菌剂混用是非常必要的。申请人经检索,目前还没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混配防治白粉病的文献报道,进一步地通过试验发现,将作用机理不同的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复配,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增效作用显著,还能显著提高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防治成本,对作物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对作物安全的农用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含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制剂剂型。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白粉病上的应用。
为了克服现有单一制剂的缺陷,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解决的:
A)第一活性成分硝苯菌酯;
B)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
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50~50:1,优选为1:1~40:1,进一步优选为5:1~36:1。
本发明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按照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制剂剂型是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对悬浮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拉开粉、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中、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增稠剂如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腐剂如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异噻唑啉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消泡剂如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己醇,丁醇、辛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聚乙二醇、山梨醇、尿素、无机盐类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对于微乳剂,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如农乳50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700#、农乳2201、斯盘-60#、吐温60-#、TX-10、农乳1601(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农乳600#、农乳4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助乳化剂如甲醇、异丙醇、正丁醇、乙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如环己酮、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苯、甲苯、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稳定剂如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丙烷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对水乳剂,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如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农乳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吐温-6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TX-10(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农乳1601(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农乳600#、农乳4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如二甲苯、甲苯、环己酮、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稳定剂如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丙烷、环氧大豆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无机盐类如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黄原胶、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腐剂如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对水剂,可使用的助剂有:乳化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农乳600#、农乳400#、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水为去离子水。
对可分散油悬浮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扩散剂NNO)、TERSPERSE 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HUNTSMAN出品,烷基萘磺酸盐类)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乳化剂如BY(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系列乳化剂(BY-110、BY-125、BY-140)、农乳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农乳1601#(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TERSPERSE 4894(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TERSPERSE 250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增稠剂如白炭黑、聚乙烯醇、膨润土、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防冻剂如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无机盐类如氯化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分散介质如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油酸甲酯、柴油、机油、矿物油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可湿性粉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如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于水分散粒剂,可使用的助剂有:分散剂如聚羧酸盐(TERSPERSE 2700、T36、GY-D06等)、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润湿剂如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崩解剂如硫酸铵、硫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淀粉及其衍生物、膨润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粘结剂如淀粉、葡萄糖、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蔗糖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如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组分合理,治疗加保护作用,杀菌效果好,用药成本低,且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本发明对农作物白粉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来说明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混配对白粉病是否具有增效作用。
1、对小麦白粉病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小麦白粉病,我们以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试验对象为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菌剂 第4部分: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 盆栽法》和《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 杀菌剂 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抑菌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设空白对照,重复4次。采用盆栽法,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小麦叶面上,自然晾干。将发病小麦叶片上24h内产生的白粉病菌新鲜孢子均匀抖落接种于处理的3叶期盆栽小麦苗上。每处理3盆,每盆10株。药剂处理后24h,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70%~90%的温室。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调查全部叶片。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采用如下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通过防效几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
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 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组合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 ED50(mg/L) ATI TTI CTC
环氟菌胺(A) 0.94 100.00 —— ——
硝苯菌酯(B) 0.89 105.62 —— ——
A:B=1:50 0.68 138.24 105.51 131.02
A:B=1:40 0.59 159.32 105.48 151.04
A:B=1:30 0.63 149.21 105.44 141.51
A:B=1:20 0.57 164.91 105.35 156.54
A:B=1:10 0.58 162.07 105.11 154.19
A:B=1:1 0.55 170.91 102.81 166.24
A:B=5:1 0.51 184.31 100.94 182.60
A:B=10:1 0.48 195.83 100.51 194.84
A:B=20:1 0.53 177.36 100.27 176.89
A:B=30:1 0.51 184.31 100.18 183.98
A:B=36:1 0.54 174.07 100.15 173.81
A:B=40:1 0.57 164.91 100.14 164.69
A:B=50:1 0.62 151.61 100.11 151.45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以重量比为1:50~50:1混用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的毒力,重量比为1:1~40:1增效作用显著,尤其是重量比为5:1~36:1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2、对黄瓜白粉病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黄瓜白粉病,我们以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试验对象为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和《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1部分:防治瓜类白粉病试验盆栽法》。
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抑菌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设空白对照,重复4次。采用盆栽法,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为20~24℃的条件下,培养7d~10d。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至少调查30片叶。分级标准为: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5%~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5%~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75%;
1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5%以上;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通过防效几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
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2 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组合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 ED50(mg/L) ATI TTI CTC
环氟菌胺(A) 1.05 100.00 —— ——
硝苯菌酯(B) 1.24 84.68 —— ——
A:B=1:50 0.83 126.51 84.98 148.87
A:B=1:40 0.79 132.91 85.05 156.27
A:B=1:30 0.84 125.00 85.17 146.76
A:B=1:20 0.79 132.91 85.41 155.62
A:B=1:10 0.77 136.36 86.07 158.43
A:B=1:1 0.68 154.41 92.34 167.22
A:B=5:1 0.59 177.97 97.45 182.63
A:B=10:1 0.59 177.97 98.61 180.48
A:B=20:1 0.56 187.50 99.27 188.88
A:B=30:1 0.54 194.44 99.51 195.41
A:B=36:1 0.56 187.50 99.59 188.28
A:B=40:1 0.62 169.35 99.63 169.99
A:B=50:1 0.73 143.84 99.70 144.27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以重量比为1:50~50:1混用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毒力,重量比为1:1~40:1增效作用显著,尤其是重量比为5:1~36:1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3、对草莓白粉病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黄瓜白粉病,我们以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试验对象为草莓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macularis)。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 第119部分 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
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抑菌率在5%~90%的范围内按等比级数设定)。设空白对照,重复4次,采用盆栽法,每处理5盆,每盆5株。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恒温室,在温度为20~24℃的条件下,培养7d~10d。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80%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盆选取3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通过防效几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
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3 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组合对草莓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处理 ED50(mg/L) ATI TTI CTC
环氟菌胺(A) 0.78 100.00 —— ——
硝苯菌酯(B) 0.92 84.78 —— ——
A:B=1:50 0.66 118.18 85.08 138.91
A:B=1:40 0.65 120.00 85.15 140.92
A:B=1:30 0.58 134.48 85.27 157.71
A:B=1:20 0.62 125.81 85.51 147.13
A:B=1:10 0.59 132.20 86.17 153.43
A:B=1:1 0.51 152.94 92.39 165.54
A:B=5:1 0.41 190.24 97.46 195.19
A:B=10:1 0.45 173.33 98.62 175.76
A:B=20:1 0.42 185.71 99.28 187.07
A:B=30:1 0.41 190.24 99.51 191.18
A:B=36:1 0.43 181.40 99.59 182.14
A:B=40:1 0.47 165.96 99.63 166.58
A:B=50:1 0.53 147.17 99.70 147.6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以重量比为1:50~50:1混用对草莓白粉病有较好的毒力,重量比为1:1~40:1增效作用显著,尤其是重量比为5:1~36:1增效作用最为显著。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配方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制剂实施例1
称取20%硝苯菌酯、2%环氟菌胺、6%木质素磺酸钠、2%萘磺酸钠、5%烷基硫酸钠、0.4%硅酸镁铝、0.1%膨润土、5%丙二醇、0.1%苯甲酸钠、1%己醇,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D90小于10μm后制得22%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2
称取10%硝苯菌酯、10%环氟菌胺、3%聚羧酸盐、2%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5%烷基硫酸钠、0.5%羧甲基纤维素、3%丙三醇、0.2%甲醛、1%丁醇,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D90小于10μm后制得20%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3
称取1%硝苯菌酯、20%环氟菌胺、3%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钠、2%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5%烷基硫酸钠、0.5%羧乙基纤维素、3%聚乙二醇、0.2%山梨酸钾、2%辛醇,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至粒径D90小于10μm后制得2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4
称取15%硝苯菌酯、1%环氟菌胺、4%TX-10、6%农乳700#、6%农乳500#、4%农乳1601#、15%环己酮、5%甲苯、5%正丁醇,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搅拌后制得1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5
称取1%硝苯菌酯、10%环氟菌胺、5%农乳400#、4%农乳500#、5%农乳1601#、25%环己酮、5%二甲苯、5%乙醇,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搅拌后制得1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6
称取1%硝苯菌酯、15%环氟菌胺、5%农乳400#、3%农乳2201、6%农乳1601#、25%溶剂油S-150、5%二甲苯、5%异丁醇,经溶解完全并混合均匀,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搅拌后制得1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
制剂实施例7
称取36%硝苯菌酯、1%环氟菌胺、3%农乳2201#、2%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2%吐温-60#、2%斯盘-60#、5%丙二醇,10% 溶剂油S-200、5%环己酮、0.2%黄原胶、0.5%苯甲酸,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乳化制得37%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8
称取1%硝苯菌酯、25%环氟菌胺、5%农乳1601、4%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5%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斯盘-60#、1%环氧氯丙烷、2%乙二醇、5%二甲苯、0.2%黄原胶、0.5%苯甲酸钠,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乳化制得2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9
称取1%硝苯菌酯、35%环氟菌胺、8%农乳TX-10#、2%农乳400#、4%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斯盘-60#、1%环氧氯丙烷、2%乙二醇、5%二甲苯、0.2%聚乙烯醇、0.5%苯甲酸,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乳化制得3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乳剂。
制剂实施例10
称取20%硝苯菌酯、1%环氟菌胺、3%TX-10,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2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
制剂实施例11
称取1%硝苯菌酯、45%环氟菌胺、0.5%农乳500#、3%农乳700#,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4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
制剂实施例12
称取30%硝苯菌酯、3%环氟菌胺、3%十二烷基苯磺酸钙、2%农乳400#,去离子水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搅拌溶解完全后制得33%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
制剂实施例13
称取15%硝苯菌酯、3%环氟菌胺、2%TERSPERSE 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4%BY-140、3%吐温-60#、4%农乳2201#、3%农乳700#、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硅酸镁铝、5%聚乙烯醇,大豆油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18%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4
称取1%硝苯菌酯、25%环氟菌胺、2%木质素磺酸钠、4%斯盘-60#、8% BY-110、1%TERSPERSE 2500(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1%膨润土、3%甘油,蓖麻油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2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5
称取1%硝苯菌酯、15%环氟菌胺、2%扩散剂NNO、3%斯盘-60#、6% BY-125、1%T萘磺酸钠、1%膨润土、3%丙二醇,小麦油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高速剪切分散30min,用砂磨机砂磨后制得1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16
称取25%硝苯菌酯、1%环氟菌胺、4%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3%木质素磺酸钠、4%烷基萘磺酸钠,轻钙加足至100%的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工艺步骤制备得2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17
称取40%硝苯菌酯、1%环氟菌胺、5%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4%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烷基磺酸钠,白炭黑加足至100%的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工艺步骤制备得4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18
称取1%硝苯菌酯、50%环氟菌胺、5%木质素磺酸钙、5%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十二烷基硫酸钠,硅藻土加足至100%的重量份。上述原料经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工艺步骤制备得5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19
称取30%硝苯菌酯、1%环氟菌胺、5% 聚羧酸盐TERSPERSE 2700、4%木质素磺酸钠、1%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1%K-12(十二烷基硫酸钠)、1%聚乙二醇、2%淀粉, 滑石粉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3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20
称取1%硝苯菌酯、40%环氟菌胺、4%聚羧酸盐T36、2%烷基萘磺酸钠、2%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2%十二烷基硫酸钠,凹凸棒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4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21
称取1%硝苯菌酯、30%环氟菌胺、2%聚羧酸盐GY-D06、5%扩散剂NNO(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拉开粉BX(二丁基萘磺酸钠)、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陶土加至100%重量份。上述原料经常规制取水分散粒剂的方法即混合、超微气流粉碎、混合、造粒步骤制取3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粒剂。
生物实施例1: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
2015年在陕西省眉县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22%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制剂实施例4(1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制剂实施例7(37%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乳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验证了以上3个不同剂型的制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及对小麦的安全性。试验方法参照《GB/T 17980.22-2000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 》。试验作物为小麦,防治对象为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在连续种植3年以上的小麦基地进行。试验药剂及剂量为详见表4。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0㎡,共24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亩施药液50kg,均匀喷洒全株。第1次施药在小麦苗白粉病发病初期,7天后第2次用药,共施药2次。
调查与统计方法:第1次药后7天和第2次药后7天调查叶片发病情况。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取20株,调查每株的上3片叶(有旗叶则包括旗叶)。
分级方法:
0 级:无病斑;
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根据病指计算防效。于每次药后目测观察施药后对小麦生长、叶色等影响情况,考查药剂对小麦植株的安全性。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片数×9)]×100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表4 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试验结果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2%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悬浮剂、1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微乳剂、37%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乳剂对小麦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分别按有效成分15g/亩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第1次药后7天的防效为93.06%、93.72%、94.13%,第2次药后7天的防效为93.16%、94.20%、92.49%,明显优于10%环氟菌胺悬浮剂8g/亩、36%硝苯菌酯乳油10g/亩的防效。通过对两次药后7天差异显著性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见表4)。
对小麦的安全性观察,每次药后1天至7天目测观察供试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显示,这几种药剂对小麦茎、叶片等均无药害产生,表现安全。
除了小麦白粉病,上述3个制剂实施例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g/亩时,对禾谷类作物大麦白粉病也具有增效作用,防效达90%以上。
生物实施例2: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试验。
2015年在山东省寿光市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0(2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制剂实施例13(18%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黄瓜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黄瓜,防治对象为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试验设在寿光市稻田镇东稻田村,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pH值6.9,试验期间肥水管理中等。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5。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0㎡,共2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亩施药液45kg,均匀喷洒在叶片正反面。
调查与统计方法: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施药后10~14d再调查一次,共调查2次。每小区随机取四点,每点调查2株的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照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分级方法:
0 级:无病斑;
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
9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0%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片数×9)]×100
防治效果(%)=[1-(对照施药前病情指数×处理施药后病情指数)/(对照施药后病情指数×处理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表5 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试验结果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剂、18%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黄瓜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分别按有效成分15g/亩喷雾2次,对黄瓜白粉病第2次药后10天的防效分别为92.35%、93.16%,明显优于10%环氟菌胺悬浮剂8g/亩、36%硝苯菌酯乳油10g/亩的防效。通过对药后10天差异显著性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见表5)。
对黄瓜的安全性调查,喷药后第1天及药后若干天观察,各试验处理对黄瓜无药害现象发生。
除了黄瓜白粉病,上述2个制剂实施例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g/亩时,对辣椒白粉病、甜瓜白粉病、西瓜白粉病也具有增效作用,防效达90%以上。
生物实施例3: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试验。
2015年在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进行了制剂实施例16(2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制剂实施例19(3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试验,验证了该药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草莓的安全性。试验作物为草莓,防治对象为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macularis)。试验设在巴南区木洞镇,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为黄壤土,肥力上等,pH值6.7,试验期间肥水管理中等。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6。另设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30㎡,共2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亩施药液45kg,均匀喷洒在叶片正反面。
调查与统计方法: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最后一次施药后7~10d再调查一次,共调查2次。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3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片数×9)]×100
防治效果(%)=[1-(对照施药前病情指数×处理施药后病情指数)/(对照施药后病情指数×处理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表6 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试验结果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6%硝苯菌酯·环氟菌胺可湿性粉剂、31%硝苯菌酯·环氟菌胺水分散粒剂对草莓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分别按有效成分15g/亩喷雾2次,对草莓白粉病第2次药后10天的防效分别为94.77%、93.21%,明显优于10%环氟菌胺悬浮剂8g/亩、36%硝苯菌酯乳油10g/亩的防效。通过对药后10天差异显著性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见表6)。
对草莓的安全性调查,喷药后第1天及药后若干天观察,各试验处理对草莓无药害现象发生。
除了草莓白粉病,上述2个制剂实施例在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g/亩时,对苹果白粉病、葡萄白粉病也具有增效作用,防效达90%以上。
以上实施例说明,第一活性成分硝苯菌酯与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按重量比1:50~50:1复配,可制成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剂型,对作物白粉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增效作用明显,用药量少、防治效果高,且对作物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物是采用两种活性成分复配方案,其活性和杀菌效果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除了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外,更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安全性好,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Claims (6)

1.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第一活性成分硝苯菌酯与第二活性成分环氟菌胺组成,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50~5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1:1~40: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是5:1~36: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剂型为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白粉病上的用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用途,农作物白粉病为禾谷类作物小麦白粉病、大麦白粉病,苹果树白粉病、葡萄树白粉病,黄瓜白粉病、甜瓜白粉病、西瓜白粉病,草莓白粉病。
CN201510938797.4A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Active CN1053408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38797.4A CN105340888B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38797.4A CN105340888B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40888A CN105340888A (zh) 2016-02-24
CN105340888B true CN105340888B (zh) 2017-06-06

Family

ID=55317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38797.4A Active CN105340888B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40888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0780A (zh) * 2004-10-14 2007-10-24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二硝基-辛基苯基酯的异构体混合物和由其制成的协同杀真菌混合物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0780A (zh) * 2004-10-14 2007-10-24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二硝基-辛基苯基酯的异构体混合物和由其制成的协同杀真菌混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Dinocap in the Mouse Is Not Due to Two Isomers of the Major Active Ingredients;John M. Rogers等;《Teratogenesis, Carcinogenesis, and Mutagenesis》;19871231;第7卷;第341-346页 *
杀菌剂环氟菌胺的开发;程志明;《世界农药》;20071231;第29卷(第6期);第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40888A (zh) 2016-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6480A (zh) 一种含氟唑菌酰羟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210925B (zh) 一种含吡唑萘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5454245A (zh) 一种含苯菌酮和氟唑菌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7006500A (zh) 包含灭菌丹和吡噻菌胺的农药组合物
CN105638698A (zh) 一种含氟吡菌胺和缬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6561698A (zh) 一种含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4082303B (zh) 一种含环氟菌胺和酰胺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7568232A (zh) 一种含吡草醚的三元除草组合物
CN105494417A (zh) 一种含精甲霜灵和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
CN104041491B (zh) 一种含环氟菌胺和壬菌铜的杀菌组合物
CN105340888B (zh) 一种含有硝苯菌酯和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4798790A (zh) 一种含有啶菌噁唑和啶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6879614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5165828B (zh) 一种含苯菌酮和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5409959A (zh) 一种含有氟吡菌酰胺和硝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7279162A (zh) 一种含四唑吡氨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3283770A (zh) 一种含环氧虫啉和氰氟虫腙的杀虫组合物
CN105409964A (zh) 一种含有氟吡菌酰胺和丙氧喹啉的杀菌组合物
CN103202302B (zh) 一种含壬菌铜和吡唑萘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6962346A (zh) 一种含有环氟菌胺和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2823597A (zh) 一种含苯菌酮和苯氧喹啉的杀菌组合物
CN108064848A (zh) 一种含有氟吡菌酰胺和胺苯吡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CN107347900A (zh) 一种含四唑吡氨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7853309A (zh) 一种包含灭菌丹和烯酰吗啉的农药组合物
CN104094940B (zh) 一种含环氟菌胺和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