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40328A - 用于执行无线对接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执行无线对接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40328A CN105340328A CN201480024672.4A CN201480024672A CN105340328A CN 105340328 A CN105340328 A CN 105340328A CN 201480024672 A CN201480024672 A CN 201480024672A CN 105340328 A CN105340328 A CN 1053403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cking
- center
- parameter
- ancillary equipment
- requ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4—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user query or user de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06—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wireless LAN interfa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无线对接方(WD)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包括用于发现支持对接服务的无线对接中心(WDC)的对接信息元素1的探测请求;从已接收到该探测请求的无线对接中心接收包括对接信息元素2的探测响应;以及基于所接收到的探测响应来执行与该无线对接中心的对接连接,其中,对接信息元素1包含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起到对接方的角色的作用的对接角色参数、表示装置的名称的装置名称参数、用于标识装置的装置标识符参数、以及表示用于发现对接服务的命令的对接信息请求参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接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家庭网络环境中的无线对接系统。
背景技术
使用外部扬声器等来播放(或者再现)诸如智能电话等的个人便携式装置的音乐或图像的现有技术的对接系统是通过将便携式装置物理上连接至对接中心并且操纵该对接中心的用户界面(UI)来操作的。
这里,为了对接连接,应该物理上连接便携式装置,从而使用户在使用系统时受限制,并且由于物理连接的有限环境,用户应用覆盖范围极其限于音乐播放或扬声器电话。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够在没有装置之间的物理连接的情况下执行对接服务的无线对接系统。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无线对接系统中扩展使用环境的对接协议。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通过针对数据链路层中的对接服务发现的方法以及针对应用层中的对接服务发现的方法来搜索装置之间的对接服务。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对接方(dockee)与对接中心之间配对的协议。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的对接操作协议以通过各种输入/输出装置来使用便携式装置。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终止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的对接连接的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对接中心与外围设备之间的接口协议以支持专用外围设备。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Wi-Fi直连网络中支持无线对接服务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主题不限于上述的,并且本文未描述的任何其它技术主题将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从要在下文中描述的实施方式清楚地理解。
技术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由无线对接方(WD)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包括用于发现支持对接服务的无线对接中心(WDC)的对接信息元素(IE)1的探测请求;从已接收到所述探测请求的对接中心接收包括对接IE2的探测响应;以及基于所接收到的探测响应来执行与所述对接中心的对接连接,其中,所述对接IE1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执行作为对接方的角色的对接角色参数、表示装置的名称的装置名称参数、用来标识装置的装置ID参数以及表示对接服务发现的命令的对接信息请求参数。
所述对接IE2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执行作为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对接角色参数、装置名称参数、装置ID参数、表示到对接中心的对接连接是否可用的参数、表示能够由所述对接中心提供的WDN的数量的无线对接环境(WDN)数量参数、以及表示各个WDN内的外围设备的数量和各个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WDN缺省参数。
执行对接连接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向所述对接中心发送包括对接IE3的提供发现请求,所述对接IE3包括利用所述对接中心执行对接服务所需要的信息项;以及从所述对接中心接收包括对接IE4的提供发现响应,所述对接IE4包括有关由所述对接方通过所述提供发现请求所请求的所述对接连接的结果信息。
所述对接IE3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执行作为对接方的角色的对接角色参数、表示要使用的WDN的参数以及表示要使用的各个外围设备的参数。
所述对接IE4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执行作为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对接角色参数、表示能够被提供给所述对接方的Wi-Fi连接类型的参数以及表示对接连接协议信息的参数。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与所述对接中心建立基于网际协议(IP)的连接。
加入请求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WDN内的各个装置的读取和/或写入功能的RW_mode参数、表示是否能够预占或共享依赖于所述对接中心的外围设备的授权类型参数、表示被选择为使用的各个外围设备的读取和/或写入功能的RW_mode参数以及表示被选择为使用的各个外围设备是否被预占或共享的授权类型参数。
加入响应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所述对接方或所述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分类的对接角色参数以及表示Wi-Fi显示连接信息的参数。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向所述对接中心发送命令消息;以及从所述对接中心接收对所述命令消息的响应消息。
所述命令消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用于选择附加WDN的请求的参数、表示用于释放对当前对接连接的WDN的连接的请求的参数、表示用于选择附加外围设备的请求的参数、表示用于释放与外围设备的连接的请求的参数、表示用于释放对接连接的请求的参数、表示用于使WDN信息安全的请求的参数、以及表示用于使特定外围设备的信息安全的请求的参数。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从所述对接中心接收命令消息;以及向所述对接中心发送对所述命令消息的响应消息。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向所述对接中心发送用于表示事件的发生的事件通知消息;以及从所述对接中心接收对所述事件通知消息的肯定响应(ACK)。
所述事件通知消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作为对接方或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分类的对接角色参数、表示参数改变的改变参数、表示WDN可用性的改变的参数、以及表示外围设备可用性的改变的参数。
参数的改变可以是发送功率参数或操作信道参数的改变。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在接收到所述探测响应之后,向用户界面输出对接中心列表;以及从经输出的对接中心列表中选择任何一个对接中心以执行对接连接。
当有关所述对接连接的结果信息在所接收到的提供发现响应中被设置为“连接许可”时可以将所述加入请求发送到所述对接中心。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由无线对接方(WD)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向所述对接中心发送对于与无线对接中心(WDC)的对接连接的对接请求;以及从所述对接中心接收作为对所述对接请求的响应的对接响应,其中,所述对接响应包括与所述对接中心有关的对接中心信息和外围设备信息。
所述对接请求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标识将对其执行对接连接的对接中心的对接中心ID参数、表示能够由所述对接中心支持的外围设备的数量的外围设备数量参数以及表示各个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外围设备列表参数。
所述对接响应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能够由所述对接中心支持的外围设备的数量的外围设备数量参数、以及表示各个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外围设备列表参数。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由无线对接中心(WDC)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从无线对接方(WD)接收对于对接连接的对接请求;向所述外围设备发送用于请求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详细信息请求;从所述外围设备接收详细信息作为对所述详细信息请求的响应;以及向所述对接方发送作为对所述对接请求的响应的对接响应,其中,所述详细信息请求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标识对接中心的对接中心ID参数、以及标识与所述详细信息请求目标对应的参数的外围设备ID参数。
从所述外围设备接收到的所述详细信息可以包括对接中心ID参数、表示连接的对接中心的数量的参数以及表示详细外围设备信息的参数。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向所述对接方发送表示在所述外围设备中发生事件的外围设备事件通知消息。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从所述外围设备接收包括在外围设备中已发生的事件信息的外围设备事件消息;以及向所述对接方发送表示在所述外围设备中发生所述事件的外围设备事件通知信息。
所述外围设备事件通知消息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可控外围设备的数量的外围设备数量参数、以及表示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列表的参数。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从所述对接方接收用于请求关闭所述对接服务的使用的关闭请求消息;以及向所述对接方发送作为对关闭请求的响应的关闭响应消息。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交换用于确定是否所述对接方与所述对接中心之间的连接被维持的心跳消息。
所述交换用于确定是否所述连接被维持的心跳消息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向所述对接方发送用于确定是否所述连接被维持的心跳消息;以及所述对接方接收对所述心跳消息的响应。
可以以预定间隔连续地发送所述心跳消息预定次数,并且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当所述响应未被接收到发送给所述对接方的心跳消息的数量时,向所述对接方发送表示所述对接连接已被关闭的关闭通知消息。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从所述对接方接收用于请求转移对外围设备的控制的授权的授权请求;以及向所述对接方发送包括表示是否对于各个外围设备许可转移对控制的授权的信息的授权响应消息。
所述授权请求可以包括有关期望转移对控制的授权的至少一个外围设备的列表的信息。
可以将表示作为用于转移对控制的授权的所述请求的目标的外围设备的“预占”或“共享”的信息包括在所述授权请求或所述授权响应中。
表示详细外围设备信息的所述参数可以包括表示可用外围设备的类型的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装置可以包括:通信单元,该通信单元被构造成有线地或无线地执行与外部的通信;以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功能上连接至所述通信单元,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通信单元发送包括用于发现支持所述对接服务的无线对接中心(WDC)的对接信息元素(IE)1的探测请求,控制所述通信单元从已接收到所述探测请求的对接中心接收包括对接IE2的探测响应,并且控制所述通信单元基于所接收到的探测响应来执行与所述对接中心的对接连接,其中,所述对接IE1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执行作为对接方或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对接角色参数、表示装置的名称的装置名称参数、用来标识装置的装置ID参数以及表示对接服务发现的命令的对接信息请求参数列。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装置可以包括:通信单元,该通信单元被构造成有线地或无线地执行与外部的通信;以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功能上连接至所述通信单元,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通信单元从无线对接方(WD)接收对于对接连接的对接请求,控制所述通信单元发送用于从外围设备请求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详细信息请求,并且控制所述通信单元从所述外围设备接收作为对所述详细信息请求的响应的详细信息并向所述对接方发送作为对所述对接请求的响应的对接响应,其中,所述详细信息请求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标识对接中心的对接中心ID参数、以及标识与详细信息请求目标对应的外围设备的外围设备ID参数。
有益效果
因此,在本公开中,当使用小型个人便携式装置时,可以利用诸如监视器的显示装置、诸如键盘、鼠标和打印机的各种输入/输出装置,从而使用户方便最大化。
并且,在本公开中,因为在构成用户方便环境的装置与个人便携式装置之间不存在物理连接,所以在操作对接服务时不存在物理环境局限性,并且可以便于可适用的用户情况的扩展。
本公开的效果不限于以上效果,以及未提到的任何其它效果将根据以下描述被理解并且通过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而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根据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具体描述,将更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方面、特征和其它优点,附图中:
图1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无线对接系统的示例的视图。
图2A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方的内部框图的示例的视图。
图2B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中心和外围设备的内部框图的示例的视图。
图2C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方和对接中心的内部框图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方和对接中心在功能方面的内部配置的视图。
图4A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MAC层对接发现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4B是例示了Wi-Fi直连网络中的服务发现过程的视图。
图4C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在Wi-Fi直连网络中使用服务发现来执行对接发现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D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MAC层对接发现过程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
图5A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应用层对接发现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5B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应用层对接发现过程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
图6A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无线对接系统中的对接配对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6B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无线对接系统中的对接配对过程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
图7A是例示了事件驱动类型对接操作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7B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无线对接系统中的周期性类型对接操作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7C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中使用事件驱动方案和周期性方案这二者的对接操作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7D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中根据用户命令的对接操作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8A是例示了根据用户请求的对接关闭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8B是例示了基于超时的对接关闭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9A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中心与对接专用外围设备之间的通信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9B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中心与对接专用外围设备之间的通信过程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
图10是例示了与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发现过程有关的用户界面的示例的视图。
图11是例示了与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配对过程有关的用户界面的示例的视图。
图12是例示了在房屋或办公室中利用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的示例的视图。
图13是例示了在公共场所中利用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的示例的视图。
图14是例示了利用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15是例示了对接方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中在不使用外围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控制对接中心的情形的视图。
图16是例示了多个对接方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中共享外围设备的情形的视图。
图17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在Wi-Fi直连网络中支持无线对接服务的方法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8A是例示了根据来自对接方的请求的消息交换过程的视图。
图18B是例示了根据来自对接中心的请求的消息交换过程的视图。
图19A是例示了就在对接方中发生事件而通知对接中心的方法的视图。
图19B是例示了就在对接中心中发生事件而通知对接方的方法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中,仅仅给出诸如用于指代元件的“模块”、“部分”或“单元”的词尾的使用以便于说明本发明,并且可以混合地使用“模块”、“部分”或“单元”。
本公开中描述的装置是可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其可以包括包括智能电话的蜂窝电话、平板PC、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或包括智能TV或IPTV的电视。
并且,将参照附图以及在下文中在附图中描述的内容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
考虑到本发明的功能,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被选择来包括当前广泛地使用的一般术语。然而,术语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意图或根据习惯使用、新技术的出现等来表示不同的意义。
在特定情况下,术语可能是由本申请人任意地确立的一个。在这些情况下,将在详细描述的相关部分中定义该术语的意义。
因此,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将不由术语的名称简单地定义,而是将基于术语的意义以及本发明的总体描述来定义。
图1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无线对接系统的示例的视图。
还可以将该无线对接系统表达为Wi-Fi对接系统。
如图1所例示的,无线对接系统100包括对接方100、对接中心120和外围设备130。对接方110、对接中心120和外围设备130是构成无线对接系统100的主要组件,并且这里,无线对接系统100还可以包括任何其它组件。
首先,对接方110(用于利用无线对接系统100的目标装置)可以是智能电话、膝上型计算机、平板PC、便携式播放器(例如,MP3等)、便携式游戏控制台和相机。
对接方110还可以被表达为无线对接方(WD)或Wi-Fi对接方,并且可以连接至对接中心120以选择用于与对接方110对接的一系列外围装置。
对接中心120可以与各种外围设备有线地或无线地连接。
对接中心120指代用于控制对接方110的装置,即,将与对接方120配对的目标装置。并且,对接中心120可以根据情况具有显示功能。对接中心120可以是监视器、TV、平板PC、单独的网络设备。单独的网络设备指代接入点(AP)、路由器或网关。
外围设备130指代诸如输入/输出装置的外围装置或可以由用户直接使用的方便装置,其是执行至少一个外围设备功能(PF)的硬件组件。
外围设备130可以是家庭自动化装置,诸如鼠标、键盘、游戏板、扬声器/麦克风、投影仪/显示器、汽车设备、打印机/扫描器或照明。
当对接方110对接至对接中心120时,诸如WSB或Wi-Fi显示器的Wi-Fi外围设备可以直接连接至对接方110或者可以通过对接中心120以中继方式连接至对接方110。
图2A和图2B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方110、对接中心120和外围设备130的内部块的示例的视图。
可以有线地或无线地连接图2A所例示的对接方110以及图2B所例示的对接中心120和外围设备130。
首先,对接方110包括应用层111、存储器112、对接模块113、无线介质访问控制(MAC)层114和无线物理(PHY)层115。
对接模块113包括对接管理模块113-1、对接发现模块113-2和显示源113-3。
对接中心120包括应用层121、外围设备接口122、对接模块123、存储器124、无线MAC层125和无线物理层126。
可以将外围设备接口122构造成对接专用外围设备、蓝牙、近场通信(NFC)、通用串行总线(USB)或Wi-Fi串行总线(WSB)的接口。
对接模块123包括针对专用外围设备的协议(或专用外围设备协议)123-1、对接管理模块123-2、对接发现模块123-3和显示汇点123-4。
对接方110和对接中心120的无线MAC层包括对接发现模块。
对接方110和对接中心120通过Wi-Fi无线地连接。
外围设备130有线地或无线地连接至对接中心120。参照图2A和图2B,对接中心110连接至五个外围设备130。
外围设备1(对接专用外围设备)包括对接专用外围设备功能模块131和对接管理模块132。
外围设备2是可用于蓝牙通信的外围设备,外围设备3是可用于NFC通信的外围设备,外围设备4是可用于USB通信的外围设备,并且外围设备5是可用于Wi-Fi通信的Wi-Fi串行总线(WSB)。
将详细地描述对接方110和对接中心120的MAC协议和PHY协议。
首先,当从MAC协议接收到对于数据的发送的请求时,PHY协议用来对所请求的数据执行前向纠错(FEC)编码、调制以及诸如前导码或导频的附加信号的插入,并且将所述数据发送到通信单元。
并且,当接收到从收发器单元发送的信号时,PHY协议用来对接收信号执行解调、均衡、FEC解码以及在PHY协议中添加的信号的配置,并且根据MAC协议发送数据。
为了执行前面的功能,PHY协议可以包括调制器、解调器、均衡器、FEC编码器和FEC解码器。
为了递送或者发送从高层向PHY协议递送的数据,MAC协议可以执行所需过程,并且负责用于执行基本通信的附加发送。
为此,MAC协议用来将请求由高层发送的数据处理成可能适于发送的形式,并且将数据递送和发送给PHY协议,以及还用来处理从PHY协议递送的接收数据并且将接收数据递送给高层。
并且,MAC协议负责数据递送所需要的任何其它附加的发送和接收,从而处理通信协议。
图2c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方和对接中心的内部框图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如图2c所例示的,对接方110和对接中心120包括通信单元(或收发器单元)10、控制单元20、输入单元30、输出单元40和存储器112或存储器124。
通信单元10、控制单元20、输入单元30、输出单元40和存储器112或存储器124功能上连接以执行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方法。
当接收到由PHY协议生成的信息时,通信单元(收发器单元或射频(RF)单元)10将所接收到的信息移动到RF频谱,对所接收到的信息执行滤波和放大,并将其发送到天线。并且,通信单元10用来将由天线接收到的RF信号移动到能够由PHY协议处理的频带,并对其执行滤波。
通信单元10可以具有用于切换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的切换功能。
控制单元120实现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功能、过程和/或方法。无线接口协议的层可以由控制单元20实现。
也就是说,为了对于Wi-Fi执行无线对接服务,控制单元20可以控制对接发现、对接操作、对接配对和对接关闭操作。
并且,控制单元20控制通信单元10发送包括用于发现支持对接服务的无线对接中心(WDC)的对接信息元素1的探测请求,控制通信单元10从已接收到探测请求的WDC接收包括对接信息元素2的探测响应,并基于所接收到的探测响应来执行与对接中心的对接连接。
并且,控制单元20控制通信以从对接方(无线对接方(WD))110接收对于对接连接的对接请求(Docking_Request),控制通信单元向外围设备发送用于请求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详细信息请求,从外围设备接收作为对详细信息请求的响应的详细信息,并向对接方110发送作为对对接请求的响应的对接响应(Docking_Response)。
存储器112或14连接至控制单元20并且存储用于使用Wi-Fi来执行无线对接服务的协议或参数。
控制单元20可以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SIC)、其它芯片组、逻辑电路和/或数据处理装置。存储器112或存储器124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闪速存储器、存储卡、存储介质和/或任何其它存储装置。通信单元10可以包括用于处理无线信号的基带电路。当实施方式由软件实现时,前面的方案可以由执行前面的功能的模块(过程、功能等)来实现。模块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且可以由控制单元20执行。存储器112或存储器124可以被布置在控制单元20内或外部并且可以通过各种公知单元连接至控制单元20。
输出单元(或显示单元)40由控制单元20控制,并且与由键输入单元(未示出)生成的键输入信号和来自控制单元20的各种信息信号一起输出从控制单元20输出的信息项。
图3是示意性地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方和对接中心在功能方面的内部配置的视图。
如图3所例示的,对接管理模块113-1和对接管理模块123-2管理并且控制到目标装置的连接、访问和使用历史以及对接方和对接中心中的装置信息。
对接协议是用于控制、监测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换的协议。
对接发现模块执行发现(搜索或查找)功能以搜索邻近装置以得到提供无线对接系统的装置。
这里,存在在MAC层中执行的MAC对接发现和在应用层中执行的应用对接发现。
MAC对接发现用来搜索在在数据链路层中建立基于IP的关联之前是否支持对接。
当不能够使用MAC对接发现功能时,应用对接发现用来搜索在应用层中是否支持对接。
专用外围协议不支持诸如USB或蓝牙的商用接口并且用来仅支持无线对接系统。
对接发现
在下文中,将描述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执行对接服务的对接发现过程。
对接发现包括MAC层对接发现过程和应用层对接发现过程。
首先,将描述MAC层对接发现过程。
在Wi-Fi无线通信中负责数据链路层的MAC在L2连接建立之前执行探测或信标过程、认证过程和关联过程。
前面的过程可能需要根据情况执行信道扫描等,所以可能花费大量时间。
每个应用层的通信协议是在完成MAC连接建立过程之后启动的,并且即使对接目标装置位于通信可用距离内,也不能够执行针对无线对接的发现过程直到MAC连接过程完成为止。
由于数据链路过程的执行,应用层中的对接发现执行起来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并且,随着相邻装置的数量增加,用于执行对接发送过程的时间成比例地增加。
可以以消息、帧、信令或原语的形式发送和接收在下文中描述的在对接方、对接中心与外围设备之间发送和接收到的信息项。
MAC层对接发现
图4A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MAC层对接发现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首先,为了搜索附近(邻近、接近、周围)存在的对接中心,对接方发送探测或探测请求(S411a)。
此后,在接收到探测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对该探测的响应(即,探测响应)(S412a)。
此后,为了识别是否支持对接服务,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广播对接发现(S420)。
对接发现(消息)包括下表1的信息。
[表1]
<对接发现>
参数 | 类型 | 选择性值 | 描述 |
Dockee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方ID值 |
在表1中,对接方标识符(Dockee_ID)参数表示用于标识对接方的ID。
此后,对接中心向能够连接至对接中心、依赖于对接中心或能够被控制来请求其信息的外围设备发送外围设备信息请求(Get_Peripheral_Info)(S431a)。
外围设备信息请求消息包括下表2的信息。
[表2]
<Get_Peripheral_Info>
参数 | 类型 | 选择性值 | 描述 |
Docking_Center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中心ID值 |
在表2中,Docking_Center_ID参数表示用于标识对接中心的ID。
此后,在从对接中心接收到外围设备信息请求后,外围设备向对接中心发送包括其详细信息的外围设备信息响应(S432b)。
外围设备信息消息包括诸如下表3所示的信息。
[表3]
<Peripheral_Info>
在表3中,Peripheral_List参数表示外围设备列表的信息,并且细节可以参照表4。
[表4]
<Peripheral_Summary_t>
在表4中,Peripheral_Type参数表示可用外围设备的类型,并且可以根据设定值表示鼠标、键盘、打印机/扫描器、显示器和家庭自动化。
此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包括对接中心的信息的对接中心信息(Docking_Center_Info)(S440a)。
对接中心信息包括下表5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5]
<Docking_Center_Info>
在表5中,对接中心ID参数表示用于标识对接中心的ID,Dev_name参数表示装置的名称,并且Num_Connected_Dockee参数表示当前连接至对接中心的对接方的数量。
并且,Num_Peripheral参数表示连接至对接中心的外围设备的数量,Peripheral_List参数表示连接至对接中心的外围设备的数量,并且Peripheral_List参数表示可用外围设备及其摘要信息,其细节可以参照表4的外围设备摘要。
此后,对接方基于从对接中心接收到的对接中心信息来识别是否支持对接服务,并且执行与对接中心的关联过程(S450a)。
这里,在关联过程期间,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关联请求(AssociationReq)(S451a),并且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作为对关联请求的响应的关联响应(AssociationRsp)(S452a)。
当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的关联过程完成时,对接方和对接中心执行认证过程(S460a)。
在认证过程期间,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认证请求(AuthenticationReq)(S461a),并且对接中心向对接让发送作为对认证请求的响应的认证响应(S462a)。
当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的认证过程完成时,在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建立二层连接(S470a)。
此后,将描述用于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MAC层对接发现过程。
首先,在Wi-Fi直连网络(系统或环境)中,使用服务发现过程来执行MAC层发现过程。
图4B是例示了Wi-Fi直连网络中的服务发现过程的视图。
Wi-Fi直连网络(或系统)包括至少一个Wi-Fi装置。这里,Wi-Fi装置指代能够执行Wi-Fi通信的装置,并且可以将Wi-Fi直连网络表达为对等(P2P)网络。
Wi-Fi直连网络内的Wi-Fi装置可以在不使用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点(AP)的情况下彼此直接连接。为此,Wi-Fi装置实现新的固件协议。
将参照图4B描述使得P2P装置(或Wi-Fi装置)能够在Wi-Fi直连网络中迅速地发现彼此并且彼此连接的P2P发现过程。
可以将P2P发现过程分类为1)装置发现过程和2)服务发现过程。
Wi-Fi直连网络内的装置执行用于在通过Wi-Fi直连网络连接之前识别彼此的装置发现过程。
Wi-Fi直连网络内的装置执行服务发现过程以与通过装置发现过程搜索到的装置交换预定信息,以从而知道由所搜索到的装置提供的服务信息。
装置发现
P2P装置发现的目的在于搜索P2P装置并且确定试图连接至的P2P装置。P2P装置发现包括两个主要步骤,即,扫描阶段和查找阶段。
在装置发现过程中,为了交换装置信息使用了探测请求帧和探测响应帧。P2P组的P2P装置是通过来自P2P组所有方(GO)的探测响应帧来发现的。
P2P装置不对探测请求帧做出响应,除非它是1)P2P组所有方,2)它处于侦听状态,或者3)它不是连接至已用来发送探测请求的信道中的结构内AP的P2P装置。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侦听状态、扫描阶段和最终阶段。
侦听状态
在P2P组中未包括的P2P装置可以使用侦听状态以被发现。
在侦听状态下,P2P装置存在于侦听信道的给定信道中。侦听信道是从社交信道的列表中选择的信道。在2.4GHz中,信道1、信道6和信道11将被用作社交信道。
侦听信道将在装置发现的开始阶段被选择并且保持不变直到P2P发现完成为止。
查找阶段创建侦听状态的使用。在查找阶段中,P2P装置可以在查找阶段中定义的时间段期间停留在侦听状态下,并且可以在所对应的时间段期间被经常使用。
当不在查找状态下时,P2P装置可以在延长的时间段期间停留在侦听状态下。P2P装置可以在至少每个5秒的500ms的连续周期期间使用侦听状态以使得其它装置能够发现该P2P装置。
扫描阶段
扫描阶段可以被用来通过P2P装置来搜索P2P装置或P2P组或者定位最佳潜在操作信道以建立P2P组。
在扫描阶段中,有关附近的装置或网络的信息是通过扫描装置所支持的所有信道来收集的。
在扫描阶段中,P2P装置将不对探测请求帧做出响应。
P2P装置可以同时扫描P2P组和传统网络(例如,802.11基础设施网络)
查找阶段
查找阶段被用来保证同时执行搜索的两个P2P状态到达允许通信的公共信道。
这个部分可以随着P2P装置在P2P装置在探测请求帧期间在固定信道中等待的状态(即,侦听状态)或在固定信道列表中发送探测请求帧的状态(即,搜索状态)之间循环而形成。
两个装置在同一信道中的收敛是通过使在侦听状态的各个循环中消耗的时间随机化来协助的。通过将信道列表限于被称为社交信道的小集来使收敛时间最小化。
在查找阶段中,将在侦听状态与搜索状态之间交换P2P装置。
查找阶段中的各个侦听状态的持续时间将是以100TU为间隔的特定整数。该特定整数将不大于最大可发现间隔值并且将不小于最小可发现间隔值。
最大可发现间隔的确定值和最小可发现间隔的确定值分别是3和1。在侦听状态下消耗的时间的随机化允许避免两个P2P装置不能够在查找阶段的锁定步骤中找出彼此的情形。
当在查找阶段的侦听状态下时,将在侦听信道中经常使用P2P装置。
服务发现
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服务发现过程。
作为服务发现响应帧,使用了IEEEP802.11u中定义的通用通告服务(GAS)初始响应帧。
因为服务发现响应帧支持不同的搜索类型,所以厂商特定内容可以包括其它字段。服务交换ID被包括在服务请求和服务请求类型长度值(TLV)这二者中,并且被用来与对请求的响应匹配。
当服务发现查询帧被用于服务和高层服务协议类型这二者时,服务发现响应帧可以包括多个服务响应TLV。
服务响应TLV中的每一个将包括服务协议类型中定义的设定为非‘0’值中的一个的服务协议类型(例如,Bonjour、UPnP等)。
服务交换ID被设定为与服务请求TLV中的服务交换ID对应的值。各个返回的服务TLV的状态代码字段被设定为服务可用性。可用服务信息被包括在响应数据字段中。
响应数据字段将包括存在于服务信息类型和服务协议类型中的服务数据。如果任何服务不可用来被使用,则一个服务响应TLV作为服务类型字段中与‘0’相同的‘null’值被返回,并且状态代码字段和响应数据字段由适当的错误代码设定。
当服务发现查询帧包括针对多个高层服务的多个服务请求TLV以及一个或更多个服务协议类型时,服务发现响应帧将包括多个服务响应TLV。
至少一个服务响应TLV将通过服务交换ID作为对应的服务请求TLV中的每一个被返回。服务响应TLV中的每一个将包括与请求的服务协议类型对应的表中定义的被设定为非‘0’值中的一个的服务类型字段。服务交换ID被设定为与服务请求TLV中的服务交换ID对应的值。
如果服务可以用来被使用,则状态代码字段被设定为服务可用性并且响应数据字段包括对应请求的服务信息类型和服务数据。
如果服务不可用来被使用,则状态代码字段被设定为适当的错误状态值并且响应数据字段具有‘null’值。
服务更新表示符将被包括在所有的服务发现响应帧中。每当在服务发现响应中发送服务更新表示符的P2P装置的服务信息改变了时将增加服务更新表示符。
服务更新表示符许可P2P装置存储从另一P2P装置获得的服务信息以及该服务更新表示符。
每当P2P装置识别到不同P2P装置的服务更新表示符增加时,它可以知道存储的服务信息是为所对应的P2P装置而发送的。
如果具有多个服务响应TLV的服务发现响应帧超过GAS初始响应分组大小,则像IEEEP802.11u中所定义的那样使用针对使用GAS复原请求和响应的GAS段的规则。
总之,服务发现过程将服务发现请求帧和服务发现响应帧用于交换由各个装置提供的服务信息。
服务发现请求帧和服务发现响应帧是通过分别使用IEEE802.11u的通用通告服务(GAS)初始请求帧和GAS初始响应帧来生成的。
各个装置可以通过服务发现过程获得从服务发现的配对方提供的服务的信息。
图4C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Wi-Fi直连网络中使用服务发现来执行对接发现的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4C所例示的,为了确定对接中心是否支持Wi-Fi对接服务,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包括Wi-Fi对接(或对接发现)服务协议类型字段的服务发现请求(SD_Query)帧(S410c)。
此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包括对接中心ID的服务发现响应(SD_Discovery)帧作为对服务发现请求帧的响应(S420c)。
执行对接发现过程所需要的过程(排除步骤S410c和步骤S420C)将参照图4B。
下表6例示了服务发现请求帧TLV字段的示例。
[表6]
<服务请求TLV字段>
在表6中,长度字段表示服务请求帧TLV的长度,服务协议类型字段表示由装置支持的服务协议类型,并且在表7中例示了各个服务协议类型的特定类型。服务事务ID是用于和服务请求帧和服务响应帧的TLV匹配的非‘0’值。查询数据表示请求的服务信息的请求数据。
下表7例示了表6的服务协议类型的示例。
[表7]
<服务协议类型>
值 | 意义 |
0 | 所有服务协议类型 |
1 | Bonjour |
2 | UPnP |
3 | WS-Discovery |
4 | Wi-Fi显示 |
5-254 | 保留(Wi-Fi对接添加、对接发现) |
255 |
在表7中,可以将与Wi-Fi对接服务有关的服务协议类型值设定为5至254值中的任一个。例如,当服务协议类型值被设定为‘5’时,它表示服务发现请求帧被发送以确定是否支持Wi-Fi对接(对接发现)。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Wi-Fi基础设施中,通过将“对接”添加到信标内的通告协议来执行MAC层对接发现过程。
然而,Wi-Fi基础设施中的MAC层对接发现过程不限于使用支持IEEE802.11u(GAS)的AP的情况。
在不使用支持IEEE802.11u(GAS)的AP的情况下,执行应用层对接发现过程。
下表8例示了将“对接”包括在通告协议中的信标帧主体的示例。
[表8]
<信标帧主体>
图4D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MAC层对接发现过程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
在图4D中,假定了存在两个对接区域(对接区域#1和对接区域#2)并且对接方对接至两个对接区域中的一个。
在对接区域#1中,存在对接中心1和依赖于(或从属于)该对接中心1的外围设备1,而在对接区域#2中,存在对接中心2和依赖于该对接中心2的外围设备2。
如图4D所例示的,为了搜索在对接方附近存在的对接中心,对接方向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广播探测请求(S411d)。
此后,在从对接方接收到探测请求后,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向对接方发送对该探测请求的响应(即,探测响应)(S412d)。
此后,为了识别是否支持对接服务,对接方向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广播对接发送(S420d)
此后,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分别向能够连接至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或依赖于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的外围设备1和外围设备2发送外围设备信息请求以请求该外围设备的信息(S431d)。
此后,已从对接中心1接收到外围设备信息请求的外围设备1以及已从对接中心2接收到外围设备信息请求的外围设备2分别向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发送包括其详细信息的外围设备信息响应(S432d)。
此后,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各自向对接方发送包括其信息的对接中心信息(S440d)。
此后,基于从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接收到的对接中心信息,对接方选择用于执行对接服务的对接中心。在图4D中,可以看到对接中心2被选择。
此后,对接方与对接中心2一起执行关联过程(S450d)。
与对接中心2一起执行关联过程和认证过程的过程与图4A的步骤S450a和步骤S460a相同,进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当步骤S460d完成时,在对接方与对接中心2之间建立了Wi-Fi二层连接(S470d)。
应用层对接发现
在下文中,将描述应用层对接发现过程。
由对接方和对接中心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案包括各种类型的技术,并且在一种情况下,根据特定MAC技术可能不执行数据链路层的对接发现功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本公开中,执行对接发现过程而不是MAC对接发现过程。
图5A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应用层对接发现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在用于在对接方和对接中心的数据链路层之间建立连接的过程之后执行应用层中的对接发现。
如图5A所例示的,对接方和对接中心执行针对L2连接的协商过程、认证过程和关联过程以从而在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建立二层连接(S520a)。
此后,为了识别是否支持对接服务,对接方向建立二层连接的对接中心发送对接发现(S530a)。
这里,用于发送对接发现的过程在基础设施环境和直接连接环境中不同。
也就是说,在基础设施环境中,对接方以广播方式向可用于与对接方直接通信的每个装置发送对接发现,并且以单播方式接收对该对接发现的响应以识别附近的对接中心的信息。
然而,在直接连接环境中,对接方在执行数据链路层与可用于连接的每个装置的连接建立中的全部之后识别对接中心信息。
此后,对接中心向依赖于该对接中心的外围设备发送外围信息获得请求(S540a)。
此后,已从对接中心接收到外围设备信息获得请求的外围设备向对接中心发送包括其详细外围设备信息的外围设备信息响应作为对该外围设备信息获得请求的响应(S550a)。
此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对接中心信息(S560a)。
此后,对接方和对接中心执行对接配对过程(S570a)。
图5B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应用层对接发现过程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
在图5B中,例示了存在两个对接区域(对接区域#1和对接区域#2)并且对接方对两个对接区域中的一个执行对接。
在对接区域#1中,存在对接中心1和依赖于该对接中心1的外围设备1,而在对接区域#2中,存在对接中心2和依赖于该对接中心2的外围设备2。
首先,对接方与存在于对接区域2中的对接中心2建立二层连接(S520b)。
此后,对接方向对接中心2发送对接发现以识别是否支持对接服务(S530b)。
这里,用于发现对接发现的过程在基础设施环境中和在直接连接环境中不同。
参照图5B,在基础设施环境中,对接方向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广播对接发现,并且分别以单播方式从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接收对对接发现的响应,以识别附近的对接中心的信息。
然而,在直接连接环境中,对接方在执行数据链路层与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的连接建立中的全部之后识别有关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的信息。
此后,对接中心2向依赖于该对接中心2的外围设备2发送外围设备信息获得请求(S540b)。
此后,外围设备2向对接中心2发送包括外围设备2的详细信息的外围设备信息响应作为对外围设备信息获得请求的响应(S550b)。
此后,对接中心2向对接方发送对接中心信息(S560b)。
此后,在释放了对接方与对接中心2之间的Wi-Fi二层连接(S570b)的情况下,对接方对存在于对接区域#1中的对接中心1执行Wi-Fi二层连接建立过程(S580b)。
此后,在对接方与对接中心1之间执行的过程与步骤S520b至S570b相同,进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此后,当释放了对接方与对接中心1之间的Wi-Fi二层连接时,对接方重新选择对接中心2以支持对接服务。
此后,由对接方与对接中心2一起执行的过程与步骤S520b至S570b相同,进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对接配对
在下文中,将描述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无线对接系统中的对接配对过程。
对接配对过程是针对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的对接连接的过程,其可以被表达为对接会话连接过程。
图6A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无线对接系统中的对接配对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首先,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一起执行L2连接和对接发现过程(S610a)。
此后,对接方由用户或通过不同的条件来选择对接中心以执行对接服务。这里,不同的条件可以是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的接近距离、搜索到的对接中心的信号强度和对接中心的硬件容量。
此后,为了与选择的对接中心配对,对接方以单播方式向对接中心发送对接请求(DockingReq)(S620a)。对接请求包括有关对接方的外围设备的信息。
对接请求包括如下表9所例示的信息。
[表9]
<Docking_Req>
在表9中,Dev_name参数表示对接方(装置)的名称,并且Num_Peripheral参数表示可支持的外围设备的数量或能够通过对接方执行外围设备功能的外围设备功能的数量。Peripheral_List参数表示外围设备列表的详细信息,其细节将参照下表10。
[表10]
<Peripheral_Info_t>
在表10中,Conn_Type参数表示外围设备与对接中心连接的连接类型,其可以根据设定值为USB、蓝牙、Wi-Fi串行总线、无线USB或NFC。Condition参数表示外围设备的状态,其根据值表示正常或错误。状态参数表示可连接能力并且根据设定值表示预占、共享或完全共享。Ordinal_Num参数表示当状态是“完成共享”时队列中的一般数。
此后,对接中心与外围设备一起执行用于收集能够由对接中心或依赖于该对接中心的列表外围设备控制的外围设备的列表以及各个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过程(S630a)。
也就是说,对接中心向外围设备发送外围设备详细信息请求(Get_Peri_Detail_Info)(S631a),并且外围设备向对接中心发送对该外围设备详细信息请求的外围设备详细信息响应消息(S632a)。
外围设备详细信息请求包括下表11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11]
<Get_Peri_Detail_Info>
参数 | 类型 | 选择性值 | 描述 |
Docking_Center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中心ID值 |
Peripheral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外围设备ID值 |
并且,外围设备详细信息响应(Peri_Detail_Info)包括下表12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12]
<Peri_Detail_Info>
在表12中,Num_Connected_Docking_Center参数表示连接的对接中心的数量,并且Peripheral_Info表示详细外围设备信息。其细节可以参照表10。
此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包括外围设备信息和对接中心信息的对接响应(Docking_Rsp)消息(S640a)。
对接响应(Docking_Rsp)消息包括下表13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13]
<Docking_Rsp>
在表13中,Num_Peripheral参数表示可支持的外围设备的数量,并且Peripheral_List参数表示外围设备列表的详细信息。Peripheral_List参数的细节可以参照表10。
此后,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一起执行认证过程650a以请求转移用于控制期望由对接方控制的外围设备的授权。
也就是说,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包括至少一个外围设备的列表的授权请求(Authority_Req)(S651a)。
授权请求(Authority_Req)消息包括如下表14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14]
<Authority_Req>
在表14中,Num_Peripheral参数表示要控制的外围设备的数量,并且Peripheral_List参数表示要控制的外围设备列表的详细信息。Peripheral_List参数的细节可以参照下表15。
[表15]
<Authority_Info_t>
在表15中,RW_Mode参数表示外围设备的读/写模式,并且仅读功能、仅写功能或既读且写功能可以根据设定值可用。Display_Func参数表示是否执行显示功能,并且可以根据设定值被表示为可用的或不可用的。Authority_Type参数表示连接至对接中心的类型,并且可以根据设定值为预占或共享。
此后,对接中心检查从对接方接收到的外围设备列表,并且向对接方发送包括各个外围设备是否被许可的授权响应(Authority_Rsp)消息(S652a)。
对接响应(Docking_Rsp)消息包括下表16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16]
<Authority_Rsp>
在表16中,Num_Peripheral参数表示许可被控制的外围设备的数量,并且Peripheral_List参数表示许可被控制的外围设备列表的详细信息。Peripheral_List参数的细节可以参照表15。
此后,对接方和对接中心在所建立的对接中,从而完成对接配对过程(S660a)。
图6B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无线对接系统中的对接配对过程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
如图6B所例示的,对接中心、外围设备1和外围设备2存在于对接区域中。
外围设备1和外围设备2可能依赖于对接中心或者可以由对接中心控制。外围设备1是对接专用外围设备,而外围设备2是USB。
首先,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一起建立Wi-Fi二层连接建立(S610b)。
此后,为了与对接中心配对(即,为了对接会话连接),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对接请求(S620b)。该对接请求包括对接方的外围设备信息。
此后,对接中心与外围设备1和外围设备2一起执行用于收集外围设备1和外围设备2的详细信息的过程(S630b)。
首先,对接中心向外围设备1发送详细信息获得请求(S631b),并且外围设备1向对接中心发送包括其详细信息的外围细节信息响应消息作为对外围设备详细信息获得请求的响应(S632b)。
并且,对接中心通过USB装置采集过程与外围设备2一起接收有关外围设备2的详细信息。作为USB装置采集过程,应用USB标准技术。
此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包括外围设备1、外围设备2和对接中心的信息的对接响应消息(S640b)。
此后,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一起执行用于转移用于控制外围设备的授权的授权过程(S650b)。
此后,在对接方与对接中心初始化Wi-Fi显示(miracast),并且建立对接连接(S660b)。
对接操作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无线对接系统中的对接操作。
当在无线对接系统中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的配对过程完成时,可以通过使用基于对接中心配对的外围设备来控制对接方,而不用直接控制对接方。
在无线对接系统中,以事件驱动方式或以周期性方式管理对接操作。
首先,将参照图7A描述无线对接系统中的事件驱动类型对接操作。
由于诸如鼠标或键盘的外围设备的操纵而生成的外围设备通过事件驱动类型对接操作来管理。也就是说,当在外围设备中发生事件时,通过对接中心将所生成的事件的外围设备信息发送到对接方。
图7A是例示了事件驱动类型对接操作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当在外围设备中发生事件时,外围设备向对接中心发送包括所生成的事件信息的外围设备事件(Peripheral_Event)消息(S710a)。
外围设备事件(Peripheral_Event)消息包括下表17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17]
<Peripheral_Event>
此后,当通过外围设备事件消息接收检测到外围设备的事件(S720a)时,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包括在外围设备中生成的事件信息的外围设备事件通知(Periphearl_Event_Noti)消息(S730a)。
由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的外围设备事件消息包括下表18所例示的信息。
[表18]
<Periphearl_Event_Noti>
此后,对接方通过使用外围设备事件消息来处理所对应的事件(S740a),并且向对接中心发送有关经处理的事件的肯定应答(ACK)(S750a)。
这里,在对接中心未能在预定时间段期间从对接方接收到ACK的情况下,对接中心将外围设备事件消息重传到对接方(S760a)。
外围设备事件消息的重传次数可以是最多3次或5次,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
图7B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无线对接系统中的周期性类型对接操作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与事件驱动类型对接操作不同,周期性类型对接操作是对接中心就外围设备的当前状态而周期性地通知对接方。
可以以事件驱动方式解决实时发生的外围设备事件,但是在尚未在长时间段内发生事件的外围设备的情况下,对接方难以识别外围设备的当前状态信息并且外围设备的过去的状态信息也不可靠。
因此,对接中心从对应外围设备收集依赖于该对接中心的外围设备的信息并且以预定时间间隔向对接方发送对应信息。
如图7B所例示的,为了请求有关外围设备的当前状态的信息,对接中心向外围设备发送状态请求(Status_Req)(S711b)。
状态请求或外围设备状态请求消息包括如下表19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19]
<Status_Req或Peri_Status_Req>
参数 | 类型 | 选择性值 | 描述 |
Docking_Center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中心ID值 |
Peripheral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外围设备ID值 |
此后,外围设备向对接中心发送状态信息(Status_Info)消息或包括其当前状态信息的状态响应(Status_Rsp)消息(S712b)。
状态信息或状态响应消息包括如下表20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20]
<Peri_Status_Info>
在表20中,Num_Connected_Docking_Center参数表示连接的对接中心的数量,Peripheral_Info参数表示详细外围设备信息,并且Action_Profile参数表示USB中定义的HID配置文件的数据。
Data参数表示除外围设备动作配置文件参数以外的所需数据。
此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从外围设备接收到的状态信息消息(S721b)。
向对接方发送的状态信息消息包括如下表21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21]
<Status_Info>
在表21中,Num_Peripheral参数表示要控制的外围设备的数量,并且Peripheral_Info_List参数表示详细外围设备信息列表。细节可以参照表10。Action_Profile_List参数表示USB中定义的HID配置文件数据列表,并且Data_List参数表示除外围设备动作配置文件以外的所需数据列表。
此后,对接方发送作为对所接收到的状态信息消息的肯定应答的ACK(S722b)。
此后,对接方使用所接收到的状态信息消息来执行事件处理(S730b)。这里,事件处理指代更新外围设备的状态信息的过程,并且以与事件驱动方案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执行对接方中的事件处理。
并且,对接操作可以由对接中心基于从事件驱动方案和周期性方案中选择的一个方案或基于其混合形式来执行。
图7C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中使用事件驱动方案和周期性方案这二者的对接操作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如图7C所例示的,对接中心、对接专用外围设备1和USB外围设备2存在于对接区域中。
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Wi-Fi显示(miracast)传输(S710c)。
这里,miracast指代通过使用Wi-Fi来发送画面的技术,即,从监视器或扬声器提供的画面、声音、数据何时被压缩并且通过Wi-Fi来发送、以及接收器对所对应的数据进行解压缩并将所对应的数据显示在画面上的技术。
此后,为了就外围设备1和外围设备2的状态而通知对接方,对接中心与外围设备1和外围设备2一起执行周期性类型对接操作过程(S720c)。
步骤S721c至S725c与图7B的步骤S710b至S730b相同,进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此后,当在外围设备1中发生事件时,对接中心、对接方和外围设备1执行事件驱动对接操作过程(S730c)。
也就是说,当外围设备1检测到事件的发生(S731c)时,外围设备1向对接中心发送包括所生成的事件信息的外围设备事件(Peripheral_Event)消息(S732c)。并且,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表示在外围设备1中已发生事件的外围设备事件通知(Peripheral_Event_Noti)消息(S733c)。基于所接收到的外围设备事件通知消息,对接方执行事件处理并且发送作为对该外围设备事件通知消息的响应的ACK(S734c)。
当在预定时间段期间未发生事件时,执行步骤S720c的周期类型对接操作过程(S740c)。
图7D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中根据用户命令的对接操作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这里,根据用户命令的对接操作过程指代通过使用输入装置向输出装置输出。
如图7D所例示的,对接中心、作为USB输入装置的外围设备1和作为专用输出装置的外围设备2存在于对接区域中。
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Wi-Fi显示(miracast)传输(S710d)。
此后,当从外围设备1接收到表示已检测到作为外围设备1的USB装置的信息时,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表示已检测到外围设备1的外围设备事件通知(Peripheral_Event_Noti)消息(S731d)。
此后,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作为对外围设备事件通知消息的响应的ACK(S732d)。
此后,当对接方接收到用户命令时,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包括所接收到的命令的设定命令(Set_Command)消息(S741d)。
从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的设定命令(Set_Command)消息包括下表22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22]
<Set_Command>
此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作为对设定命令消息的响应的ACK(S742d)。
此后,基于所接收到的设定命令消息,对接中心向外围设备2发送外围设备设定命令(Peri_Set_Command)消息(S751d)。
从对接中心向外围设备发送的外围设备设定命令(Peri_Set_Command)消息包括下表23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23]
<Peri_Set_Command>
此后,外围设备2向对接中心发送作为对外围设备设定命令消息的响应的ACK(S752d)。
对接关闭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无线对接系统中的对接关闭过程。
对接关闭过程包括两种类型的对接关闭,即,基于用户请求的对接关闭和基于超时的对接关闭。
首先,将参照图8A描述基于用户请求的对接关闭过程。
图8A是例示了基于用户请求的对接关闭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如图8A所例示的,基于用户请求的对接关闭过程可以由对接方或由对接中心启动。
对接中心或对接方从用户接收对接连接释放(S810a),对接中心与对接方一起执行Wi-Fi显示(miracast)连接释放(S820a)。
此后,对接方和对接中心执行对接装置使用终止过程。首先,将描述对接方从对接中心请求使用关闭的情况。
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用于关闭对接服务使用的关闭请求(Close_Req)消息(S830a)。
然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作为对关闭请求消息的响应的关闭响应(Close_Req)消息(S830a)。
接下来,将描述对接中心从对接方请求使用关闭的情况。
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用于关闭对接使用的关闭请求(Close_Req)消息(S840a)。
然后,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作为对关闭请求的响应的关闭响应(Close_Rsp)消息(S840a)。
此后,对接中心从对接方收集用于控制外围设备的授权(S850a)。
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或从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的关闭请求(Close_Req)消息包括下表24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24]
<Close_Req>
参数 | 类型 | 选择性值 | 描述 |
Dockee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方ID值 |
Docking_Center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中心ID值 |
并且,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或从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的关闭响应(Close_Rsp)消息包括下表25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25]
<Close_Rsp>
参数 | 类型 | 选择性值 | 描述 |
Dockee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方ID值 |
Docking_Center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中心ID值 |
图8B是例示了基于超时的对接关闭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在一些情况下,在无线对接系统中配对的对接方和对接中心由于诸如通信中断等的不可避免的原因而可能需要关闭对接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对接中心应该收集给予给对接方的用于控制外围设备的授权并且准备与另一对接方配对。
为了执行这样的功能,需要用于周期性地检查对接中心与对接方之间的连接是否被维持的方法。
因此,在本公开中,提供了交换用于周期性地检查对接中心与对接方之间的连接是否被维持的心跳(Heart_beat)消息的方法。
例如,如图8B所例示的,对接中心以预定时间间隔向对接方连续地发送用于周期性地检查对接中心与对接方之间的连接是否被维持的心跳(Heart_beat)消息预设次数(n)(S811b)。
心跳(Heart_Beat)消息包括下表26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26]
<Heart_Beat>
参数 | 类型 | 选择性值 | 描述 |
Dockee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方ID值 |
Docking_Center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中心ID值 |
在图8B中,预设次数被设定为3次,但是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可以根据系统环境将次数灵活地设定为两次、四次或五次。
并且,优选地,预定时间间隔被设定为1秒,但是还可以根据系统环境灵活地设定这个值。
此后,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ACK作为对心跳消息的响应(S812b)。
这里,在对接中心未从对接方接收到对已被发送给对接方的心跳消息的任何一个ACK的情况下,对接中心确定与对接方的通信中断了并且向对接方发送用于释放对接连接的关闭通知(Close_Notification)消息(S820b至S840b)。
关闭通知(Close_Notification)消息包括下表27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27]
<Close_Notification>
参数 | 类型 | 选择性值 | 描述 |
Dockee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方ID值 |
Docking_Center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中心ID值 |
这里,关闭通知消息是优于对接方将能够接收到该消息的可能性而从对接中心发送的。
当对接中心发送关闭通知消息时,从连接释放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的Wi-Fi显示(S850b)。
此后,对接中心从对接方收集已被转移到对接方的用于控制外围设备的授权(S860b)。
图8B例示了通过对接中心来发送用于周期性地检查对接中心与对接方之间的连接是否被维持的心跳(Heart_beat)消息的情况,但是这仅仅是示例,并且为了周期性地检查对接中心与对接方之间的连接是否被维持,心跳消息可以由对接方发送并且对接中心可以发送对其的响应。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在本公开中提出的详细外围设备接口。
在无线对接系统中,对接中心使用诸如USB或蓝牙的标准接口。
然而,在存在用于在无线对接系统中仅使用没有连接至对接中心和对接方的外围设备(诸如照明系统或家庭自动化)的请求的情况下,需要用于在对接中心与外围设备之间进行对接的单独的接口。
因此,定义了对接中心与对接专用外围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图9A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中心与对接专用外围设备之间的通信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首先,为了识别附近(或接近、在附近或在近距离内)存在的专用外围设备,对接中心广播专用外围设备发现(Dedicated_Peri_Discovery)消息(S911a)。
专用外围设备发现消息包括下表28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28]
<Dedicated_Peri_Discovery>
参数 | 类型 | 选择性值 | 描述 |
Docking_Center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中心ID值 |
此后,当专用外围设备接收到专用外围设备发现消息时,该专用外围设备向对接中心发送包括其装置信息的外围设备信息(Peripheral_Info)消息。
外围设备信息消息包括下表29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29]
<Peripheral_Info>
此后,基于从专用外围设备接收到的外围设备信息消息,对接中心选择需要变得依赖于无线对接系统或者需要被包括在无线对接系统中的专用外围设备。
此后,对接中心执行加入过程或与所选择的外围设备对接(S920a),从而与外围设备一起完成专用外围设备注册过程。
在加入过程中,对接中心向所选择的外围设备发送加入请求(Join_Req)消息(S921a),并且作为对加入请求消息的响应所选择的外围设备向对接中心发送加入响应(Join_Rsp)消息(S922a)。
加入请求(Join_Req)消息包括下表30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30]
<Join_Req>
参数 | 类型 | 选择性值 | 描述 |
Peripheral_Info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中心ID值 |
Docking_Center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中心ID值 |
并且,加入响应(Join_Rsp)消息包括下表31所例示的信息项。
[表31]
<Join_Rsp>
参数 | 类型 | 选择性值 | 描述 |
Docking_Center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中心ID值 |
Peripheral_ID | 无符号整型 | 无 | 对接中心ID值 |
以这种方式,对接中心控制外围设备(S930a)。
此后,在专用外围设备是需要被控制的输出装置的情况下,对接中心向专用外围设备发送设定命令(Set_Command)消息(S941a)。
在这种情况下,专用外围设备向对接中心发送作为对设定命令消息的响应的ACK(S942a)。
并且,在专用外围设备是需要被控制的输入装置的情况下,当在专用外围设备中发生事件时,专用外围设备向对接中心发送包括所生成的事件信息的外围设备事件(Peripheral_Event)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对接中心向专用外围设备发送作为对外围设备事件消息的响应的ACK(S962a)。
图9B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中心与对接专用外围设备之间的通信过程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
图9B例示了在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中定义对接中心与对接专用外围设备之间的接口的过程。
如图9B所例示的,对接中心、可用于蓝牙通信的外围设备1、对接专用外围设备2和外围设备3以及可用于USB通信的外围设备存在于对接区域中。
首先,对接中心与外围设备1一起执行蓝牙装置搜索过程(S910b),并且与外围设备4一起执行USB装置搜索过程(S920b)。
此后,对接中心向专用外围设备2和专用外围设备3广播专用外围设备发现(Dedicated_Peri_Discovery)消息(S930b)。
此后,专用外围设备2和专用外围设备3各自向对接中心发送作为对详细外围设备发现消息的响应的、包括各个外围设备装置信息的外围设备信息(Peripheral_Info)消息(S940b)。
此后,基于从专用外围设备2和专用外围设备3接收到的外围设备信息消息,对接中心选择需要依赖于无线对接系统或者需要被包括在其中的专用外围设备。
此后,对接中心与专用外围设备2和专用外围设备3一起执行加入过程(S950b),从而与专用外围设备2和专用外围设备3一起完成专用外围设备注册过程。
对接中心与专用外围设备2和专用外围设备3的加入过程与图9A的步骤S920a相同,进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此后,当对接中心接收到有关对外围设备3和外围设备4的控制的用户请求时,对接中心向外围设备3发送设定命令(Set_Command)消息并且向外围设备4发送用于控制USB装置的USB装置控制消息(S970b)。
这里,专用外围设备3向对接中心发送作为对设定命令消息的响应的ACK(S962b)。
并且,当在专用外围设备2中发生事件时,专用外围设备2向对接中心发送包括所生成的事件信息的外围设备事件(Peripheral_Event)消息(S981b)。
在这种情况下,对接中心向外围设备2发送ACK作为对外围设备事件消息的响应(S982b)。
并且,当在专用外围设备1中发生事件时,外围设备1通知对接中心已经搜索到蓝牙装置(S990b)。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与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发现过程有关的用户界面(UI)。
主要在对接方中生成与无线对接系统有关的UI,并且UI被划分成与对接中心发现过程有关的UI和与配对过程有关的UI。
图10是例示了与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发现过程有关的用户界面的示例的视图。
如图10所例示的,当通过对接发现过程(MAC层或应用层)从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接收到各个对接中心信息以及依赖各个对接中心的外围设备的信息时,对接方通过其输出单元来显示所接收到的信息(S1010至S1030)。
步骤S1010至S1030的详细描述可以参照图4A至图5B。
如图10所例示的,通过对接方的输出单元显示的信息(S1040)包括被搜索相邻环境中的对接中心列表和在各个对接中心中控制的外围设备的列表。对接中心1和对接中心2被显示在对接中心列表中。在对接中心1中控制的鼠标和键盘被显示在外围设备列表中,并且打印机、键盘和扬声器作为在对接中心2中控制的外围设备被显示。
这里,在对接方的UI画面上显示的外围设备信息的细节级别可以由用户选择性地提供。
也就是说,可以将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处理为摘要形式以被显示,或者可以一次显示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整体。
并且,可以在同一画面上显示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以及对接中心列表和外围设备列表,或者当在所显示的外围设备列表上点击对应的外围设备时,可以显示所对应的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
此后,当接收到用于由用户在对接方的UI画面中选择任何一个对接中心的输入时(S1050),对接方与所选择的对接中心一起执行配对过程。
图11是例示了与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配对过程有关的用户界面的示例的视图。
在对接方和对接中心的配对过程中,显示了有关可以用来由对接方使用的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
在有关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中,还可以一起显示外围设备与对接中心之间的物理或逻辑接口,并且还一起显示有关输入/输出是否可用以及各个外围设备是否能够与其它系统共享的各个外围设备的属性。
如图11所例示的,当对接方接收到包括依赖于对接中心的外围设备的信息和对接中心信息的对接响应消息时,对接方通过其输出单元(即,在其UI内)显示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S1110至S1140)。
如图11所例示的,在对接方的UI内显示的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标识外围设备的外围设备标识符(ID)、装置名称(Dev_Name)、外围设备的名称、表示外围设备的类型的外围设备类型(Peri_type)、表示是否支持读/写功能的读/写(R/W)模式、表示外围设备是否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功能(Display_func)、表示对接中心与外围设备之间的连接类型的连接类型(Conn_Type)以及表示外围设备与其它装置之间的连接状态的状态信息(Status)。
此后,对接方和对接中心执行授权请求和授权响应过程(S1150),并且建立对接连接(S1160)。授权请求和授权响应过程可以参照图6A的步骤S650a。
在下文中,将描述利用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的详细情形。
图12是例示了在房屋或办公室中利用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的示例的视图。
在图12中,假定了便携式装置(例如,智能电话)是对接方(无线对接方(WD)),房屋或办公室中的监视器是对接中心(无线对接中心(WDC)),并且键盘、鼠标和扬声器是外围设备。
也就是说,在下表32中例示了构成图12的无线对接系统的组件的描述。
[表32]
图12例示了在智能电话(对接方)与监视器(对接中心)配对之后通过使用键盘或鼠标(外围设备)来使用该智能电话的功能的情形。
也就是说,当对接方访问对接环境的附近时,对接方可以执行与对接环境内的装置对接。
在对接之后,用户可以使用输入/输出外围设备来与对接方应用互通。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监视器查看智能电话的画面,通过键盘来执行智能电话的输入,通过扬声器来听智能电话的语音,并且通过鼠标来控制智能电话的画面转换。
图12是例示了在房屋或办公室中利用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的示例的视图。
图13是例示了在公共场所中利用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的示例的视图。
这里,公共场所可以是旅馆、互联网咖啡馆、银行、飞机或火车。
图13例示了一个对接方(WD)选择多个对接中心(WDC)中的一个并且执行对接服务的情形。
如图13所例示的,当对接方(例如,智能电话)进入热点区域时,对接方执行与多个对接中心中的一个的无线对接。
这里,可以随着对接方被放置在无线改变充电板上而执行无线对接。
此后,可以控制(增强的)输入/输出外围设备以利用对接方应用。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控制打印机在对接方内输出特定文档文件。
图14是例示了利用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的另一示例的视图。
图14例示了多个对接方中的一个预占一个对接中心的情形。
构成图14的无线对接系统的组件的描述和功能如下表33所例示。
[表33]
如图14所例示的,多个对接方可以存在于会议室中。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对接方中的仅一个预占对接中心。
此后,当对接由已预占对接中心的对接方使用被终止时,用于占据对接中心的授权被切换到另一对接方。
例如,将用于占据对接中心的授权切换到另一对接方的过程可以如下。
当对接中心从已预占对接中心的对接方接收到表示对接由对接方使用已终止的信息时,对接中心可以以广播或单播方式向其它对接方发送表示对接由已预占对接中心的对接方使用已终止并且对接中心可用于对接连接的信息。
在已经确定要在对接由已预占对接中心的对接方使用终止时与对接中心配对的下一个对接方的顺序的情况下,对接中心可以自动地执行与下一个对接方配对。
如果尚未确定要与对接中心配对的下一个对接方,则对接中心可以考虑到对接方的接收信号强度、对接方的容量、到对接方的距离/对接方的位置以及对接方到对接中心的请求顺序将用于占据对接中心的授权切换到其它对接方。
图15是例示了对接方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中在不使用外围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控制对接中心的情形的视图。
在这种情况下,对接方需要具有外围设备的功能以及对接方的功能。
也就是说,在在对接方中激活对接方功能和外围设备功能这二者的情况下,对接方可以在不使用外围设备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对接服务。
例如,可以将对接方的画面输出给对接中心,并且可以通过使用对接方的移动来控制在对接中心上输出的画面。
可以将对接方是否执行多个功能的表示包括在在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发送和接收到的消息中的信息中。
在下文中,将描述多个对接方通常连接至对接中心并且预占和共享外围设备的方法。
图16是例示了多个对接方在本公开中提出的使用Wi-Fi的无线对接系统中共享外围设备的情形的视图。
首先,对接中心需要具有执行与多个对接方的多个对接连接的能力。
也就是说,对接中心可以发送表示它是否能够在执行与对接方的对接连接之前以广播或单播方式执行多个对接连接的信息。另选地,可以在对接方执行与对接中心的对接连接(对接发现过程或对接配对过程)时发送表示对接中心是否能够执行多个对接连接的信息。
当对接中心与多个对接方一起完成配对过程时,对接中心向对接方中的每一个发送外围设备详细信息。
这里,对接方中的每一个向对接中心发送期望被控制的外围设备的信息。
此后,对接中心为各个对接方设定用于占据外围设备的授权,并且向各个对接方发送各个对接方的已设定的外围设备占据授权信息。
在用于占据外围设备的授权在外围设备当中交叠的情况下,对接中心可以考虑到对接方的硬件容量和请求顺序将用于占据该外围设备的交叠授权转移到被确定为具有优先权的对接方。
如果对接中心不能够按要求对用于占据外围设备的交叠授权来确定用于占据的授权将被转移到哪一个对接方,则对接中心可以终止对已经请求用于占据的授权为交叠的外围设备的共享过程。
在下文中,将描述用于在Wi-Fi直连(Wi-FiP2P)中支持无线对接服务的另一方法。
如上所述,对接协议基本上是应用层的协议并且使用基于TCP/IP的通信。因此,为了在现有的Wi-Fi直连(Wi-FiP2P)网络中支持无线对接服务,对接方(Wi-Fi对接方(WD))应该搜索附近的对接中心(Wi-Fi对接中心(WDC)),执行与每个搜索到的Wi-Fi装置的基于IP的通信,并且识别是否支持对接服务,从而引起大开销和长处理时间。
因此,在下文中,将描述其中首先通过利用Wi-Fi直连(Wi-FiP2P)的装置发现(查找)过程来识别附近的Wi-Fi装置是否支持对接、并且仅通过IP连接对所选择的Wi-Fi装置执行对接连接的方法。
详细地,为了在Wi-Fi直连的装置发现过程中识别是否支持对接服务,通过将包括简单对接信息的对接IE添加到探测请求或探测响应帧来执行对接发现过程。
并且,通过提供发现请求和提供发现响应(提供发现Req/Rsp)预先识别选择的对接方是否可用于连接,并且执行基于IP的加入,由此防止了随着加入对接中心在完成每个连接建立过程之后被拒绝而引起的开销。
图17是例示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在Wi-Fi直连网络中支持无线对接服务的方法的示例的流程图。
与Wi-Fi直连网络有关的详细描述可以参照以上所描述的图4B。
如图17所例示的,对接方扫描首先支持对接的信道中的全部(对接扫描或Wi-FiP2P扫描)(S1710)。对接方通过扫描来收集有关附近的装置或网络的信息。
此后,为了识别存在于可访问距离内的每个对接中心,对接方通过社交信道向对接中心发送包括对接信息元素(IE)1的探测请求帧(S1720)。
这里,对接IE1包括无线对接相关参数,并且无线对接相关参数如下表34所例示。
[表34]
参数 | 描述 |
对接角色 | 表示对对接方或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分类的信息 |
装置名称 | 装置的名称 |
装置ID | 装置的唯一ID |
受支持的信道列表 | 2.4GHz、5GHz、60GHz |
对接信息请求 | 用于对接发现的命令 |
对接角色是表示对对接方或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分类。装置名称参数和装置ID参数表示装置的装置名称和唯一ID。受支持的信道列表可以包括2.4GHz、5GHz和60GHz。2.5GHz信道是社交信道,而5GHz和60GHz是操作信道。并且,对接信息请求表示用于对接发现的命令。
此后,当对接中心从对接方接收到探测请求帧时,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包括对接IE2的探测响应帧(S1730)。
对接IE2包括表示对接连接是否可用的对接连接可用性信息。
在探测响应帧中包括的对接IE2包括以下参数。
用于连接WDC的方法:它是表示用于连接至对接中心的方法的参数。当以基础设施形式连接对接中心时,这个参数提供用于使得对接方能够连接至网络的附加信息。该附加信息可以包括SSID、信道和BSSID。
能力:它是表示对接中心的能力的参数。对接中心的能力可以包括那个连接至对接方的最大数量、最大对接环境以及是否支持Wi-Fi显示。
读/写模式(R/W模式):它是表示各个外围设备是否可用于读和写的参数。
可共享类型:它是表示诸如打印机等的外围设备是否可共享的参数。
外围设备协议(PFP):它是表示由各个外围设备用来执行与对接中心的通信的现有协议信息的参数。协议可以包括WSB(Wi-Fi串行总线)、USB和蓝牙。
可用性/原因:它是表示外围设备是否可以用来通过对接方使用以及在该外围设备不可用来被使用的情况下表示原因的参数。
对接角色:它是对对接方或对接中心对角色进行分类的参数。
装置名称/装置ID:它是表示装置的装置名称和唯一ID的参数。
可连接的/不可连接的:当对接中心是已经连接至另一对接方所以它不是可共享的或者对接中心由于其它环境问题等而不能够提供对接服务时,这个参数将对应信息显式地提供给对接方。
受支持的信道列表:它是表示能够被提供的Wi-Fi接口的信道的列表的参数,并且它包括诸如2.4GHz、5GHz和60GHz的频带信息。
当前信道:当对接中心保持另一Wi-Fi连接时,这个参数表示其信道的数量。
可连接类型:它是表示能够由对接中心提供给对接方的Wi-Fi连接类型的参数。它意指P2P(直连)或现有基础设施的分类。
WDN的数量:它是表示能够由对接中心提供的无线对接环境(WDN)的数量的参数。这里,WDN指代连接至对接中心的外围设备的全体或部分聚合。
省电模式:它是由对接中心追求的当前省电模式。
拓扑选项:它是表示对接中心以Wi-FiP2P形式当前连接至外部AP或其它装置的逻辑链路形式以及对接中心当前连接至附近的外围设备的逻辑链路形式的参数。这里,该参数还可以包括各个链路的接口类型(USB、WSB、蓝牙或Wi-FiP2P)信息。
在从对接中心接收到探测响应帧的情况下,在对接方的UI中显示接收到的对接中心列表(S1740)。
此后,当对接中心由用户选择时,对接方与所选择的对接中心一起执行提供发现(请求/响应)过程(S1750)。
提供发现过程是在Wi-FiP2P过程中在数据链路层中可选地执行的过程。
可以通过在数据链路层中经由提供发现过程在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交换详细信息来预先识别对接中心是否能够执行对接服务并且是否是可连接的。
也就是说,对接方将执行对接服务所需要的对接IE3包括在提供发现请求消息中并且将该提供发现请求消息发送到对接中心(S1751)。
在从对接方接收到提供发现请求消息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包括用于执行对接服务的对接连接的许可或不许可的结果的提供发现响应消息(S1752)。
这里,包括用于执行对接服务的对接连接的许可或不许可的结果的信息被包括在对接IE4中。
这里,当对接中心不能够满足来自对接方的请求时(例如,对接中心不能够执行由对接方选择的外围设备功能(PF)或者当对接中心不能够提供由对接方选择的WDN时),对接中心将有关在提供发现响应帧中包括的对接IE4的加入的结果字段的值设定为负的,并且将该值发送到对接方。
基本上在基于IP的应用层中执行在本公开中提出的对接协议。然而,为了完成所对应的IP建立,应该预先执行Wi-FiP2P过程中的GO协商的过程以及操作信道中的诸如发信标、认证或关联的过程,并且此后,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过程直到当通过DHCP等完成IP设定时为止。
在执行了大量的过程之后,可以在基于IP的对接协议过程中尝试加入过程,并且这里,WDC由于特定要求的不满足而不能够接受对应WD的加入请求,WD应该被返回到链路层,选择不同的WDC,并且再次执行再次如以上所描述的大量的过程,从而引起开销。
下表35例示了在提供发现请求帧中包括的对接IE3的示例。
[表35]
下表36例示了在提供发现响应帧中包括的对接IE4的示例。
[表36]
此后,对接方通过认证过程和关联过程与对接中心一起执行对接连接建立(S1760和S1770)。
这里,认证过程被执行为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认证请求(S1761)并且对接中心响应于该认证请求向对接方发送认证响应(S1762)。
并且,关联过程被执行为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关联请求(S1771)并且对接中心响应于该关联请求向对接方发送关联响应(S1772)。
此后,对接方与对接中心通过加入过程来建立使得能实现基于IP的通信的连接(S1780)。
这里,加入过程被执行为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加入请求(S1791)并且对接中心响应于该加入请求向对接方发送加入响应(S1792)。
仅与已通过提供发现过程从对接中心接收到“连接被许可”的结果的对接方一起执行加入过程。
并且,加入过程依赖于基于IP的对接协议,所述过程是用于对接方通过在执行Wi-FiP2P连接和IP连接过程之后与已经许可连接的对接中心交换对接连接所需要的附加信息来检查最终连接的过程。
在加入过程完成之后,认为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的对接完成并且对接所需要的服务被执行。
加入请求帧包括如下参数。这里,可以以消息、原语或信令的形式发送加入请求。
对接角色(WD)/ID:对接角色参数对对接方和对接中心的角色进行分类,并且对接ID参数表示请求对接的对接方的ID。
要使用的选择的WDN:它是表示无线对接环境的参数,其还包括WDN的每个外围设备的读/写模式(RW_mode)和授权类型参数。
这里,授权类型参数表示用于预占或共享依赖于对接中心的外围设备的信息。
例如,当授权类型参数具有“预占”值时,该参数包括预占可用外围设备(例如,鼠标、键盘、ODD、显示器、扬声器和麦克风)的列表。
并且,当授权类型参数具有“共享”值时,该参数包括可共享外围设备(打印机或扫描器)的列表。
要使用的选择的单独PF:它是表示有关被选择要使用的各个外围设备的信息的参数,并且还包括有关各个外围设备的RW_mode和授权类型参数。
Display_Func:它指代表示是否支持显示功能的参数。
并且,加入响应帧包括以下参数。
对接角色(WDC)/ID:对接角色参数对对接方或对接中心的角色进行分类,并且ID参数表示许可对接的对接中心的ID。
加入结果:它是表示有关请求的对接加入的许可或不许可的结果的参数。
原因(如果被拒绝):它是表示当对接加入不可能时对接加入的不可能性的原因的参数。它可以包括有关选择的WDN的使用的不可能性和有关选择的PF的使用的不可能性。
可连接类型(P2P/基础设施):它表示对接连接的类型,即,表示对接连接的类型是Wi-FiP2P连接还是基础设施连接。
Wi-Fi显示连接信息:它表示Wi-Fi显示连接信息,其包括连接端口信息。
在下文中,将描述用于当正在Wi-Fi直连系统中的装置(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执行无线对接服务的同时需要命令、设定或信息交换时在装置(对接方和对接中心)之间交换消息的方法。
这里,以命令和响应消息的形式执行消息交换。
在需要通过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的磋商作出决策、并且响应消息包括对在命令消息中提出的请求的肯定或否定结果或请求的信息的情形下使用消息交换过程。
消息交换过程可以由对接方和对接中心这二者请求,并且被请求装置应该必定向请求装置发送响应。
并且,消息交换过程时在对接方与对接中心之间建立了对接连接并且正在执行对接操作的同时生成的。这里,出于描述的目的省略了对接连接的建立之前的过程,并且必要时将参照上述描述和附图。
图18A是例示了根据来自对接方的请求的消息交换过程的视图,并且图18B是例示了根据来自对接中心的请求的消息交换过程的视图。
参照图18A,当在对接中心之上需要命令、设定或信息交换时,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设定命令消息(S1810a)。
设定命令消息包括以下参数。
省电模式:它是由对接中心追求的当前省电模式,其表示级别值或预定义省电阶段。
附加WDN选择:它表示附加的WDN选择。
释放WDN:它表示到WDN的连接的释放。
附加PF选择:它表示附加的PF选择。
释放PF:它表示到PF的连接的释放。
断开请求:它表示连接释放请求。
得到WDC信息:它表示WDC信息的安全。
设定WDC信息:它表示WDC信息的设定。
得到WDN信息:它表示WDN信息的安全。
设定WDN信息:它表示WDN信息的设定。
得到特定外围设备信息:它表示特定外围设备信息的安全。
设定特定外围设备信息:它表示特定外围设备信息的设定。
此后,对接中心响应于设定命令消息向对接方发送响应信息(S1820a)。
参照图18B,当在对接中心之上需要命令、设定或信息交换时,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设定命令消息(S1810b)。
由对接中心发送的设定命令消息包括以下参数。
省电模式:它是由对接中心追求的当前省电模式,其表示级别值或预定义省电阶段。
操作信道改变:它是表示对接连接操作信道的改变的参数。
断开请求:它是表示连接释放请求的参数。
此后,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对设定命令消息的响应(S1820b)。
可以根据周期性交换方案、事件驱动交换方案或混合方案来交换图18A和图18B的命令和响应消息。
例如,周期性状态信息交换使用周期性交换方案,并且基于必要性的其它信息交换使用事件驱动交换方案。
并且,在未在预定时间内接收到对命令消息的响应消息的情况下,当预定时间段终止时重传命令消息。
在下文中,将描述用于在发生特定事件时就事件的发生而通知配对方的方法或用于向配对方单方面地递送特定命令的方法。
这里,与命令和响应消息交换不同,两个装置之间的协商不是必要的,进而,不存在响应,并且为了保证通知消息的发送可靠性,存在仅Ack响应。
Ack发送的目的是保证有关通知发送的可靠性,并且如以上所讨论的,当在发送通知消息之后未在预定时间段内从配对方接收到Ack时,重传通知消息。类似地,该过程也可以由对接方或对接中心执行。
图19A是例示了用于就在对接方中发生事件而通知对接中心的方法的视图,并且图19B是例示了用于就在对接中心中发生事件而通知对接方的方法的视图。
首先,参照图19A,当发生事件时,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通知或通知消息以通知事件的发生(S1910a)。
这里,事件可能由于状态的改变(诸如参数通过用户或根据外部控制的改变的)而发生。
通知消息可以包括以下参数。
对接角色(WD):对接角色参数是表示对接方或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参数。这里,表示了对接方的角色。
参数被改变:它是表示诸如发送的参数的改变的参数。
此后,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ACK作为对所接收到的通知消息的响应(S1920a)。
参照图19B,当发生事件时,对接中心向对接方发送通知消息以通知所生成的事件(S1910b)。
这里,在对接中心中生成的事件可以是对接方的参数改变命令。并且,当对接中心以及依赖于该对接中心的WDN(包括单独的PF)的状态信息改变了时,可以向对接方发送通知消息以通知对接方该事件。
通知消息包括以下参数。
对接角色(WDC):它是表示对接方或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参数。这里,表示了对接中心的角色。
改变参数:它表示了参数改变并且可以表示发送功率和操作信道的改变。
WDN事件:它是表示WDN可用性的改变的参数。
特定PF事件:它是表示PF(外围设备)的可用性的改变的参数。
此后,对接方向对接中心发送ACK作为对通知消息的响应(S1920)。
尽管为了方便描述分开描述了相应附图,但是可以设计相应附图中描述的实施方式以被组合来实现新的实施方式。在必要时,其中记录有用于执行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的程序的可由计算机读取的记录介质的设计可以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至于用于提供根据本公开的无线对接服务的方法,以上所描述的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配置和方法在其应用上不受限制,但是可以选择性地组合这些实施方式的全体或一部分以被配置成各种修改。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用于提供根据本公开的无线对接服务的方法可以作为能够由设置在网络装置中的处理器读取的代码被实现在记录介质中。处理器可读记录介质可以包括其中存储有能够由处理器读取的数据的任何类型的记录装置。处理器可读记录介质可以包括ROM、RAM、CD-ROM、磁带、软盘、光学数据存储装置等。处理器可读介质还包括形式为载波或信号(例如,经由互联网的传输)的实施方式。处理器可读记录介质可以被分布在网络耦接的计算机系统上,使得可以以分布式方式存储和执行处理器可读代码。
已经描述了特定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不限于特定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中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修改,以及不应该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构思或前景独立地理解这样的修改。
此外,尽管本公开已经描述了产品发明和过程发明这二者,但是可以按需补充地应用两个发明的描述。
虽然已经结合特定实施例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如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修改和变化。
工业适用性
本公开涉及对接系统,并且更具体地,在家庭网络环境中使用无线对接系统。
Claims (20)
1.一种由无线对接方WD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包括用于发现支持对接服务的无线的对接中心WDC的对接信息元素IE1的探测请求;
从已接收到该探测请求的对接中心接收包括对接IE2的探测响应;以及
基于所接收到的探测响应来执行与所述对接中心的对接连接,
其中,所述对接IE1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执行作为对接方的角色的对接角色参数、表示装置的名称的装置名称参数、用来标识装置的装置ID参数以及表示对接服务发现的命令的对接信息请求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接IE2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执行作为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对接角色参数、装置名称参数、装置ID参数、表示到对接中心的对接连接是否可用的参数、表示能够由所述对接中心提供的无线对接环境WDN的数量的WDN数量参数、以及表示各个WDN内的外围设备的数量和各个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WDN缺省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执行对接连接包括以下步骤:
向所述对接中心发送包括对接IE3的提供发现请求,该对接IE3包括利用所述对接中心来执行对接服务所需要的信息项;以及
从所述对接中心接收包括对接IE4的提供发现响应,该对接IE4包括有关由所述对接方通过所述提供发现请求所请求的所述对接连接的结果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接IE3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执行作为对接方的角色的对接角色参数、表示要使用的WDN的参数、以及表示要使用的各个外围设备的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接IE4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执行作为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对接角色参数、表示能够被提供给所述对接方的Wi-Fi连接类型的参数、以及表示对接连接协议信息的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用于请求执行所述对接服务所需要的附加信息的加入请求;以及
从所述对接中心接收作为对所述加入请求的响应的加入响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加入响应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执行作为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对接角色参数、以及表示Wi-Fi显示连接信息的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向所述对接中心发送命令消息;以及
从所述对接中心接收对所述命令消息的响应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命令消息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用于选择附加WDN的请求的参数、表示用于释放对当前对接连接的WDN的连接的请求的参数、表示用于选择附加外围设备的请求的参数、表示用于释放与外围设备的连接的请求的参数、表示用于释放对接连接的请求的参数、表示用于使WDN信息安全的请求的参数、以及表示用于使特定外围设备的信息安全的请求的参数。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从所述对接中心接收命令消息;以及
向所述对接中心发送对所述命令消息的响应消息。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从所述对接中心接收表示事件发生的事件通知消息。
12.一种由无线对接方WD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向所述对接中心发送对于与无线对接中心WDC的对接连接的对接请求;以及
从所述对接中心接收作为对所述对接请求的响应的对接响应,
其中,所述对接响应包括与所述对接中心有关的对接中心信息和外围设备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接请求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标识将被执行对接连接的对接中心的对接中心ID参数、表示能够由所述对接中心支持的外围设备的数量的外围设备数量参数、以及表示各个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外围设备列表参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接响应所述对接响应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能够由所述对接中心支持的外围设备的数量的外围设备数量参数、以及表示各个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外围设备列表参数。
15.一种由无线对接中心WDC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无线对接方WD接收对于对接连接的对接请求;
从外围设备接收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以及
向所述对接方发送作为对所述对接请求的响应的对接响应,
其中,从所述外围设备接收到的所述详细信息包括对接中心ID参数、表示连接的对接中心的数量的参数以及表示详细外围设备信息的参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向所述对接方发送表示在所述外围设备中发生事件的外围设备事件通知消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从所述对接方接收用于请求关闭所述对接服务的使用的关闭请求消息;以及
向所述对接方发送作为对所述关闭请求的响应的关闭响应消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交换用于确定是否所述对接方与所述对接中心之间的连接被维持的心跳消息。
19.一种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该通信单元被构造成有线地或无线地执行与外部的通信;以及
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功能上连接至所述通信单元,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通信单元发送包括用于发现支持所述对接服务的无线对接中心WDC的对接信息元素IE1的探测请求,
控制所述通信单元从已接收到所述探测请求的对接中心接收包括对接IE2的探测响应,并且
控制所述通信单元基于所接收到的探测响应来执行与所述对接中心的对接连接,
其中,所述对接IE1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表示执行作为对接方或对接中心的角色的对接角色参数、表示装置的名称的装置名称参数、用来标识装置的装置ID参数以及表示对接服务发现的命令的对接信息请求参数。
20.一种使用Wi-Fi来执行对接服务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该通信单元被构造成有线地或无线地执行与外部的通信;以及
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功能上连接至所述通信单元,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通信单元从无线对接方WD接收对于对接连接的对接请求,
控制所述通信单元发送用于从外围设备请求外围设备的详细信息的详细信息请求,并且
控制所述通信单元从所述外围设备接收作为对所述详细信息请求的响应的详细信息并向所述对接方发送作为对所述对接请求的响应的对接响应,
其中,所述详细信息请求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标识对接中心的对接中心ID参数、以及标识与详细信息请求目标对应的外围设备的外围设备ID参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361818405P | 2013-05-01 | 2013-05-01 | |
US61/818,405 | 2013-05-01 | ||
US201461945096P | 2014-02-26 | 2014-02-26 | |
US61/945,096 | 2014-02-26 | ||
PCT/KR2014/003744 WO2014178592A1 (ko) | 2013-05-01 | 2014-04-29 | 무선 도킹 서비스를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40328A true CN105340328A (zh) | 2016-02-17 |
CN105340328B CN105340328B (zh) | 2019-04-02 |
Family
ID=51843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2467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40328B (zh) | 2013-05-01 | 2014-04-29 | 用于执行无线对接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94478B2 (zh) |
EP (1) | EP2993943B1 (zh) |
JP (1) | JP6209675B2 (zh) |
KR (1) | KR101707364B1 (zh) |
CN (1) | CN105340328B (zh) |
AU (1) | AU2014260672B2 (zh) |
CA (1) | CA2911159C (zh) |
RU (1) | RU2618515C1 (zh) |
WO (1) | WO201417859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07532A (zh) * | 2016-08-30 | 2018-07-2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811116B2 (en) | 2013-05-24 | 2017-11-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tiliz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wireless docking environments |
US9832596B2 (en) | 2013-05-24 | 2017-11-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docking architecture |
US9547619B2 (en) * | 2013-05-24 | 2017-01-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docking |
US9509806B2 (en) * | 2013-12-17 | 2016-11-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supporting Wi-Gig bus extension and Wi-Gig display extension as peripheral function protocols in wireless docking |
US20150296552A1 (en) * | 2014-04-09 | 2015-10-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docking/undocking using fine time measurement |
US20160085713A1 (en) * | 2014-09-21 | 2016-03-24 | Intel Corporation |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wireless docking |
TR201901086T4 (tr) * | 2014-10-06 | 2019-02-21 | Koninklijke Philips Nv | Yerleşme sistemi. |
US10429890B2 (en) | 2015-06-30 | 2019-10-01 | Intel IP Corporation | Location-based power saving solution for wireless docking products |
FR3038477B1 (fr) * | 2015-07-03 | 2018-07-06 | Somfy Sas | Procede de controle d’une installation domotique |
CN114585068B (zh) | 2015-12-09 | 2024-04-30 | 韦勒斯标准与技术协会公司 | 使用多基本服务标识符集的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 |
CN115426089A (zh) | 2016-03-04 | 2022-12-02 | 韦勒斯标准与技术协会公司 |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 |
JP2017184103A (ja) * | 2016-03-31 | 2017-10-05 | サイレックス・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デバイスの認識方法、および、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 |
KR101742690B1 (ko) * | 2016-08-25 | 2017-06-15 | 한국과학기술원 | 스마트기기의 서비스 검색 프로토콜 판별 장치 및 방법 |
JP6984161B2 (ja) * | 2017-04-26 | 2021-12-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グラム及び携帯端末 |
KR102516019B1 (ko) * | 2017-09-11 | 2023-03-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외부 전자 장치와 통신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
US11190519B2 (en) * | 2018-11-30 | 2021-11-30 | Dell Products L.P. | Dock administration using a token |
US10757561B2 (en) * | 2019-03-29 | 2020-08-25 | Intel Corporation | Wi-Fi docking in dense environment |
US11863700B2 (en) * | 2019-05-06 | 2024-01-02 | Apple Inc. | Providing user interfaces based on use contexts and managing playback of media |
WO2021046704A1 (en) * | 2019-09-10 | 2021-03-18 | Citrix Systems, Inc. | Perhipheral device sharing over peer-to-peer connection |
US10966151B2 (en) * | 2019-12-27 | 2021-03-30 | Intel Corporation | Instant tethering and auto-connecting devices using wake-up radio (WUR) communications |
CN114982199A (zh) * | 2020-01-17 | 2022-08-3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安全信息发现方法、安全信息配置方法及设备 |
US11593125B2 (en) * | 2020-08-19 | 2023-02-28 | Dell Products L.P. | Adjusting wireless docking resource usage |
CN112383904B (zh) * | 2020-10-22 | 2023-03-14 | 赞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无配对快速外设调用方法及装置 |
US12257900B2 (en) | 2022-08-14 | 2025-03-25 | Apple Inc. | Cruise control user interface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195788A1 (en) * | 2007-02-12 | 2008-08-14 | Wilocity Ltd. | Wireless Docking Station |
US20100322213A1 (en) * | 2009-06-23 | 2010-12-23 | Huaiyu Liu | Service discovery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20110188391A1 (en) * | 2010-02-04 | 2011-08-04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INTERRELATED WiFi AND USB PROTOCOLS AND OTHER APPLICATION FRAMEWORK PROCESSES, CIRCUITS AND SYSTEMS |
US20120265913A1 (en) * | 2011-04-18 | 2012-10-18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reating a wireless docking group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37476A (en) * | 1994-08-25 | 2000-10-2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 Data mouse |
US20050246470A1 (en) | 2004-04-28 | 2005-11-03 | Brenner David G | Wireless docking station |
JP4659480B2 (ja) | 2005-02-15 | 2011-03-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
US8559350B2 (en) * | 2005-12-20 | 2013-10-15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Mechanism to convey discovery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8811335B2 (en) | 2007-04-20 | 2014-08-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adjustment of uplink transmission time |
US8254992B1 (en) * | 2007-10-08 | 2012-08-28 | Motion Computing, Inc. | Wireless docking system and pairing protocol for multiple dock environments |
US20100250789A1 (en) | 2009-03-27 | 2010-09-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aging memory at a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and a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docking station |
US8649659B2 (en) | 2010-10-06 | 2014-02-11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itioning media output among two or more devices |
KR101215025B1 (ko) | 2011-05-25 | 2012-12-24 | 주식회사 유아이디에스 | 스마트폰과 접속된 블루투스 통신모듈을 이용한 주변기기 제어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
KR101460843B1 (ko) * | 2011-05-25 | 2014-11-12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광전자 장치용 충전재 |
WO2013002547A2 (ko) | 2011-06-30 | 2013-01-03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외부 디바이스와 도킹되는 휴대 단말 및 그 제어 방법 |
KR101504654B1 (ko) | 2011-06-30 | 2015-03-20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외부 디바이스와 이에 도킹되는 휴대 단말 사이의 연결 수립 방법 |
KR20130024615A (ko) | 2011-08-31 | 2013-03-08 | 주식회사 케이티 | 외부 디바이스와 결합하는 휴대 단말 및 그 제어 방법 |
US9253718B2 (en) * | 2012-11-04 | 2016-02-02 | Kt Corporation | Establishing wireless connection based on network status |
US9942379B2 (en) * | 2011-12-06 | 2018-04-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docking |
CN104380702B (zh) | 2012-10-11 | 2017-07-11 |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 用于多个客户端的动态环境中的无线对接的主机设备、客户端设备和方法 |
US9426184B2 (en) * | 2012-11-27 | 2016-08-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ockee-centric wireless docking |
US9198040B2 (en) * | 2013-01-04 | 2015-11-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eploying wireless docking as a service |
US9210493B2 (en) * | 2013-03-14 | 2015-12-08 | Cirrus Logic, Inc. | Wireless earpiece with local audio cache |
-
2014
- 2014-04-29 WO PCT/KR2014/003744 patent/WO2014178592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4-29 CA CA2911159A patent/CA2911159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4-29 RU RU2015151347A patent/RU2618515C1/ru active
- 2014-04-29 EP EP14791698.5A patent/EP2993943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4-04-29 JP JP2016508908A patent/JP6209675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4-29 AU AU2014260672A patent/AU2014260672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4-04-29 KR KR1020157026473A patent/KR101707364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4-29 US US14/888,215 patent/US10194478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4-29 CN CN201480024672.4A patent/CN10534032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195788A1 (en) * | 2007-02-12 | 2008-08-14 | Wilocity Ltd. | Wireless Docking Station |
US20100322213A1 (en) * | 2009-06-23 | 2010-12-23 | Huaiyu Liu | Service discovery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20110188391A1 (en) * | 2010-02-04 | 2011-08-04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INTERRELATED WiFi AND USB PROTOCOLS AND OTHER APPLICATION FRAMEWORK PROCESSES, CIRCUITS AND SYSTEMS |
US20120265913A1 (en) * | 2011-04-18 | 2012-10-18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reating a wireless docking group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07532A (zh) * | 2016-08-30 | 2018-07-2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194478B2 (en) | 2019-01-29 |
RU2618515C1 (ru) | 2017-05-04 |
CA2911159A1 (en) | 2014-11-06 |
JP2016525804A (ja) | 2016-08-25 |
KR101707364B1 (ko) | 2017-02-15 |
AU2014260672B2 (en) | 2016-07-28 |
WO2014178592A1 (ko) | 2014-11-06 |
EP2993943A4 (en) | 2016-10-26 |
EP2993943A1 (en) | 2016-03-09 |
JP6209675B2 (ja) | 2017-10-04 |
KR20160002731A (ko) | 2016-01-08 |
US20160081132A1 (en) | 2016-03-17 |
EP2993943B1 (en) | 2018-02-28 |
CN105340328B (zh) | 2019-04-02 |
AU2014260672A1 (en) | 2015-11-05 |
CA2911159C (en) | 2018-06-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40328A (zh) | 用于执行无线对接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 |
US11395213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multiple band service discovery | |
US20200015300A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reating A Wireless Docking Group | |
EP2645811A2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 |
US20240324038A1 (e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WO2016027960A1 (ko) | 무선 도킹 서비스를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4956761A (zh) | 使用nfc的wi-fi直连服务方法及其设备 | |
US9179486B2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tting a group owner intent value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group owner intent values | |
US9386616B2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inter-device communication | |
US9883545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channe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230363058A1 (e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US20230379705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tting up a data path | |
US10492060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20240063723A (ko) | D2d 통신을 기반으로 장치 검색을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