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22324A - 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22324A CN105322324A CN201510292753.9A CN201510292753A CN105322324A CN 105322324 A CN105322324 A CN 105322324A CN 201510292753 A CN201510292753 A CN 201510292753A CN 105322324 A CN105322324 A CN 1053223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female end
- male end
- male
- fema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属于电子设备领域。该连接器包括配合连接的公端以及母端,母端上设置有母端连接面,母端连接面上设置有对称中心、母端第一触点、母端第二触点以及母端磁吸体,母端第一触点于对称中心周围形成对称分布,母端第二触点于对称中心周围形成对称分布,公端上设置有公端连接面,公端连接面上设置有与母端第一触点配合连接的公端第一触点、与母端第二触点配合连接的公端第二触点以及可与母端磁吸体磁吸连接的公端磁吸体。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方法,用于实现上述连接器的连接,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有效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产品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于终端产品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的终端产品均需要通过连接器实现电能或数据的传输。现有的连接器多为USB连接器、PS2连接器等类型的连接器,这些连接器均具有公座和母座,公座为插装端,其通常设置在连接线上,母端为插孔端,其通常设置在终端产品上。
现有的连接器在使用时,需要将公座以单一方向插至母端,才能实现公端与母端的连接,使电能、数据得以传输。但由于公座与母座是通过插装的方式实现连接的。当终端产品置于桌面上时,如果用户不小心拉动了连接线,容易导致终端产品被拉动坠落,增加了终端产品损坏的风险;当终端产品置于地上时,连接线容易绊倒行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公座与母座通过插装方式连接,也不便于用户的使用;尤其是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用户更难以实现公座与母座的连接,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包括:
配合连接的公端以及母端,所述母端上设置有母端连接面,所述母端连接面上设置有对称中心、母端第一触点、母端第二触点以及母端磁吸体,所述母端第一触点于所述对称中心周围形成对称分布,所述母端第二触点于所述对称中心周围形成对称分布,所述公端上设置有公端连接面,所述公端连接面上设置有与所述母端第一触点配合连接的公端第一触点、与所述母端第二触点配合连接的公端第二触点以及可与所述母端磁吸体磁吸连接的公端磁吸体。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的连接方法,包括:
将公端上的公端连接面与母端上的母端连接面相对;
将所述公端连接面上的公端第一触点与所述母端连接面上的母端第一触点的位置对应,将所述公端连接面上的公端第二触点与所述母端连接面上的母端第二触点的位置对应;
移动所述公端靠近所述母端,在磁吸作用下,实现所述公端与所述母端的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用时,将公端上的公端第一触点与母端上的母端第一触点一一对应,将公端上的公端第二触点与母端上的母端第二触点一一对应,在公端磁吸体与母端磁吸体的磁吸作用下,即使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用户也能够轻易地实现公端与母端的连接,十分方便,有效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并且,由于母端第一触点和母端第二触点均为对称分布,且公端第一触点和公端第二触点分别对应母端第一触点和母端第二触点设置,使公端与母端正、反向均可实现连接,便于用户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同时,由于公端与母端之间为磁吸软连接,在较大外力的拉动下,公端与母端容易实现分离,即终端产品与连接线容易分离,避免了终端产品坠落损坏、连接线绊倒行人等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第一实施例中母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第一实施例中公端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第二实施例中母端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第二实施例中公端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的对称吸附式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包括配合连接的公端1以及母端2,母端2上设置有母端连接面24,母端连接面24上设置有对称中心25、母端第一触点21、母端第二触点22以及母端磁吸体23,母端第一触点21于对称中心25周围形成对称分布,母端第二触点22于对称中心25周围形成对称分布,母端磁吸体23以对称中心25为中心周向设置,且母端第二触点22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大于母端第一触点21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母端第二触点22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母端磁吸体23的外半径,或者母端第二触点22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大于母端磁吸体23的外半径(附图中未示出);公端1上设置有公端连接面14,公端连接面14上设置有与母端第一触点21配合连接的公端第一触点11、与母端第二触点22配合连接的公端第二触点12以及可与母端磁吸体23磁吸连接的公端磁吸体13;即公端磁吸体13以公端中心为中心周向设置,且公端第二触点12与公端中心的距离大于公端第一触点11与公端中心的距离,公端第二触点12与公端中心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公端磁吸体13的外半径,或者公端第二触点12与公端中心的距离大于公端磁吸体13的外半径(附图中未示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母端磁吸体23不仅包围了母端第一触点21还包围了母端第二触点22;公端磁吸体13不仅包围了公端第一触点11还包围了公端第二触点12,能有效增加公端磁吸体13和母端磁吸体23的面积,使公端1与母端2适配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参照图3,使用时,将公端1上的公端第一触点11与母端2上的母端第一触点21一一对应,将公端1上的公端第二触点12与母端2上的母端第二触点22一一对应;并在公端磁吸体13与母端磁吸体23的磁吸作用下,磁吸力能够引导公端1与母端2连接,实现电能、数据的传输,使终端产品更具智能化和科技感,给予用户更强的吸引力和体验感;即使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用户也能够轻易地实现公端1与母端2的连接,十分方便,有效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并且,上述结构的设置省去了以往连接器中的插装结构,使连接器的结构更简单。
通过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均为对称分布,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也均为对称分布,并且公端第一触点11与母端第一触点21一一对应,公端第二触点12与母端第二触点22一一对应,使公端1与母端2正、反向均可实现连接,便于用户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同时,由于公端1与母端2之间为磁吸软连接,在较大外力的拉动下,公端1与母端2容易实现分离,即终端产品与连接线容易分离,避免了终端产品坠落损坏、连接线绊倒行人等现象。其中,终端产品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MP3、MP4、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等。
其中,母端第一触点21、母端第二触点22、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可以是电能传输触点,也可以是数据传输触点。当用于电能传输时,如母端第一触点21为正极电能传输触点,则母端第二触点22为负极电能传输触点,此时的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与终端产品电连接;相应地,公端第一触点11为正极电能传输触点,公端第二触点12为负极电能传输触点,此时的公端第一触点11与公端第二触点12与电源的功率适配器3电连接。电能传输触点的其他布置方式,或数据传输触点的布置方式也对应如此,在此也不再一一列举。
磁吸体的布置方式可以有多种,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母端磁吸体23包围了母端第一触点21与母端第二触点22,且母端磁吸体23凸出于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由于母端2通常是设置在终端产品上,终端产品具有电源或需要连接电源,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有效地避免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同时与外界导体接触而导致母端第一触点21与母端第二触点22发生电导通,造成短路等意外现象,使连接器更安全、可靠。
相应地,公端磁吸体13包围了公端第一触点11与公端第二触点12,且公端磁吸体13低于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确保公端1与母端2能够实现有效连接。
本实施例中,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凸起于公端连接面14,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凹陷于母端连接面24,即可通过凸起的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与凹陷内的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对应连接。由于母端2通常是设置在终端产品上,终端产品具有电源或需要连接电源,且终端产品使用频繁,将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设置在凹陷内,能够有效地避免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与外界导体接触,使连接器更安全可靠;还能够避免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遭受外界的破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实施例中,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均为弹性触点;由于采用了弹性触点,当公端1与母端2连接时,公端1上的触点与母端2上的触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弹性调整空间,确保公端1上所有的触点均能够与母端2上的触点连接,使连接具有更强的可靠性。
具体地:弹性触点包括接线座15、弹簧16以及触点17,弹簧16一端与接线座1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触点17固定连接,结构简单。
本实施例中,母端连接面24的边缘延伸出限位凸边26,限位凸边26形成与公端1配合的限位槽27。在连接过程中,可将公端1置入限位槽27内,便于公端1的连接定位;同时,限位槽27还能对公端1形成一定的支撑,使公端1与母端2之间的磁吸软连接更稳固。
本实施例中,母端磁吸体23的N极端朝向公端1,相应地,公端磁吸体13的S极端朝向母端2,即可实现公端1与母端2的吸附连接。其中,公端磁吸体13可以是硬磁铁或软磁铁;母端磁吸体23也可以是硬磁铁或软磁铁。当然,还可以是母端磁吸体23为金属体,公端磁吸体13为硬磁铁或软磁铁;或母端磁吸体23为硬磁铁或软磁铁,公端磁吸体13为金属体。
本实施例中,母端磁吸体23延伸至母端连接面24的边缘处,相应地,公端磁吸体13延伸至公端连接面14的边缘处;进一步地,母端磁吸体23还延伸至母端2的对称中心25,相应地,公端磁吸体13也延伸至公端中心,有效地增加了公端磁吸体13和母端磁吸体23之间的连接面积,使公端1与母端2的磁吸软连接更为稳固。
本实施例中,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均为四个,分别设置在对称中心25的上方、下方、左侧和右侧,且母端第二触点22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大于母端第一触点21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进一步地,各母端第一触点21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相等,各母端第二触点22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相等。相应地,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也均为四个,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分别对应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设置。在连接过程中,公端1每转过90度即可与母端2连接,便于用户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参照图4图5本发明的对称吸附式连接器的第二施例提供了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包括配合连接的公端1以及母端2,母端2上设置有母端连接面24,母端连接面24上设置有对称中心25、母端第一触点21、母端第二触点22以及母端磁吸体23,母端第一触点21于对称中心25两侧形成对称分布,母端第二触点22于对称中心25两侧形成对称分布,母端磁吸体23以对称中心25为中心周向设置,且母端第二触点22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大于母端第一触点21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母端第二触点22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母端磁吸体23的外半径,或者母端第二触点22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大于母端磁吸体23的外半径(附图中未示出);公端1上设置有公端连接面14,公端连接面14上设置有与母端第一触点21配合连接的公端第一触点11、与母端第二触点22配合连接的公端第二触点12以及可与母端磁吸体23磁吸连接的公端磁吸体13;即公端磁吸体13以公端中心为中心周向设置,且公端第二触点12与公端中心的距离大于公端第一触点11与公端中心的距离,公端第二触点12与公端中心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公端磁吸体13的外半径,或者公端第二触点12与公端中心的距离大于公端磁吸体13的外半径(附图中未示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母端磁吸体23不仅包围了母端第一触点21还包围了母端第二触点22;公端磁吸体13不仅包围了公端第一触点11还包围了公端第二触点12,能有效增加公端磁吸体13和母端磁吸体23的面积,使公端1与母端2适配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参照图6,使用时,将公端1上的公端第一触点11与母端2上的母端第一触点21一一对应,将公端1上的公端第二触点12与母端2上的母端第二触点22一一对应;并在公端磁吸体13与母端磁吸体23的磁吸作用下,磁吸力能够引导公端1与母端2连接,实现电能、数据的传输,使终端产品更具智能化和科技感,给予用户更强的吸引力和体验感;即使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用户也能够轻易地实现公端1与母端2的连接,十分方便,有效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并且,上述结构的设置省去了以往连接器中的插装结构,使连接器的结构更简单。
通过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均为对称分布,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也均为对称分布,并且公端第一触点11与母端第一触点21一一对应,公端第二触点12与母端第二触点22一一对应,使公端1与母端2正、反向均可实现连接,便于用户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同时,由于公端1与母端2之间为磁吸软连接,在较大外力的拉动下,公端1与母端2容易实现分离,即终端产品与连接线容易分离,避免了终端产品坠落损坏、连接线绊倒行人等现象。其中,终端产品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MP3、MP4、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等。
其中,母端第一触点21、母端第二触点22、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可以是电能传输触点,也可以是数据传输触点。当用于电能传输时,如母端第一触点21为正极电能传输触点,则母端第二触点22为负极电能传输触点,此时的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与终端产品电连接;相应地,公端第一触点11为正极电能传输触点,公端第二触点12为负极电能传输触点,此时的公端第一触点11与公端第二触点12与电源的功率适配器3电连接。电能传输触点的其他布置方式,或数据传输触点的布置方式也对应如此,在此也不再一一列举。
磁吸体的布置方式可以有多种,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母端磁吸体23包围了母端第一触点21与母端第二触点22,且母端磁吸体23凸出于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由于母端2通常是设置在终端产品上,终端产品具有电源或需要连接电源,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有效地避免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同时与外界导体接触而导致母端第一触点21与母端第二触点22发生电导通,造成短路等意外现象,使连接器更安全、可靠。
相应地,公端磁吸体13包围了公端第一触点11与公端第二触点12,且公端磁吸体13低于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确保公端1与母端2能够实现有效连接。
本实施例中,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凸起于公端连接面14,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凹陷于母端连接面24,即可通过凸起的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与凹陷内的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对应连接。由于母端2通常是设置在终端产品上,终端产品具有电源或需要连接电源,且终端产品使用频繁,将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设置在凹陷内,能够有效地避免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与外界导体接触,使连接器更安全可靠;还能够避免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遭受外界的破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实施例中,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均为弹性触点;由于采用了弹性触点,当公端1与母端2连接时,公端1上的触点与母端2上的触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弹性调整空间,确保公端1上所有的触点均能够与母端2上的触点连接,使连接具有更强的可靠性。
具体地:弹性触点包括接线座15、弹簧16以及触点17,弹簧16一端与接线座1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触点17固定连接,结构简单。
本实施例中,母端连接面24的边缘延伸出限位凸边26,限位凸边26形成与公端1配合的限位槽27。在连接过程中,可将公端1置入限位槽27内,便于公端1的连接定位;同时,限位槽27还能对公端1形成一定的支撑,使公端1与母端2之间的磁吸软连接更稳固。
本实施例中,母端磁吸体23的N极端朝向公端1,相应地,公端磁吸体13的S极端朝向母端2,即可实现公端1与母端2的吸附连接。其中,公端磁吸体13可以是硬磁铁或软磁铁;母端磁吸体23也可以是硬磁铁或软磁铁。当然,还可以是母端磁吸体23为金属体,公端磁吸体13为硬磁铁或软磁铁;或母端磁吸体23为硬磁铁或软磁铁,公端磁吸体13为金属体。
本实施例中,母端磁吸体23延伸至母端连接面24的边缘处,相应地,公端磁吸体13延伸至公端连接面14的边缘处;进一步地,母端磁吸体23还延伸至母端2的对称中心25,相应地,公端磁吸体13也延伸至公端中心,有效地增加了公端磁吸体13和母端磁吸体23之间的连接面积,使公端1与母端2的磁吸软连接更为稳固。
本实施例中,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均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对称中心25的上方和下方、或者左侧和右侧,且母端第二触点22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大于母端第一触点21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进一步地,各母端第一触点21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相等,各母端第二触点22与对称中心25的距离相等。相应地,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也均为两个,公端第一触点11和公端第二触点12分别对应母端第一触点21和母端第二触点22设置。在连接过程中,公端1每转过180度即可与母端2连接,便于用户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以下为本发明的对称吸附式连接器的连接方法:
将公端1上的公端连接面14与母端2上的母端连接面24相对;
将公端连接面14上的公端第一触点11与母端连接面24上的母端第一触点21的位置对应,将公端连接面14上的公端第二触点12与母端连接面24上的母端第二触点22的位置对应;
移动公端1靠近母端2,在磁吸作用下,实现公端1与母端2的连接;上述连接方法操作简单,便于用户的使用,提升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发明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发明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包括配合连接的公端(1)以及母端(2),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2)上设置有母端连接面(24),所述母端连接面(24)上设置有对称中心(25)、母端第一触点(21)、母端第二触点(22)以及母端磁吸体(23),所述母端第一触点(21)于所述对称中心(25)周围形成对称分布,所述母端第二触点(22)于所述对称中心(25)周围形成对称分布,所述公端(1)上设置有公端连接面(14),所述公端连接面(14)上设置有与所述母端第一触点(21)配合连接的公端第一触点(11)、与所述母端第二触点(22)配合连接的公端第二触点(12)以及可与所述母端磁吸体(23)磁吸连接的公端磁吸体(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第一触点(21)与所述母端第二触点(22)之间设有所述母端磁吸体(23),且所述母端磁吸体(23)凸出于所述母端第一触点(21)和所述母端第二触点(22),相应地,所述公端第一触点(11)与所述公端第二触点(12)之间设有所述公端磁吸体(13),且所述公端磁吸体(13)低于所述公端第一触点(11)和所述公端第二触点(1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第一触点(11)和所述公端第二触点(12)凸起于所述公端连接面(14),所述母端第一触点(21)和所述母端第二触点(22)凹陷于所述母端连接面(2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第一触点(11)和所述公端第二触点(12)均为弹性触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触点包括接线座(15)、弹簧(16)以及触点(17),所述弹簧(16)一端与所述接线座(1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触点(17)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1、2、4或5任一项所述的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连接面(24)的边缘延伸出限位凸边(26),所述限位凸边(26)形成与所述公端(1)配合的限位槽(27)。
7.如权利要求1、2、4或5任一项所述的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磁吸体(23)的N极端朝向所述公端(1),相应地,所述公端磁吸体(13)的S极端朝向所述母端(2)。
8.如权利要求1、2、4或5任一项所述的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第一触点(21)和所述母端第二触点(22)均为四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对称中心(25)的上方、下方、左侧和右侧,且所述母端第二触点(22)与所述对称中心(25)的距离大于所述母端第一触点(21)与所述对称中心(25)的距离,相应地,所述公端第一触点(11)和所述公端第二触点(12)也均为四个,所述公端第一触点(11)和所述公端第二触点(12)分别对应所述母端第一触点(21)和所述母端第二触点(22)设置。
9.如权利要求1、2、4或5任一项所述的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第一触点(21)和所述母端第二触点(22)均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对称中心(25)的上方和下方、或者左侧和右侧,且所述母端第二触点(22)与所述对称中心(25)的距离大于所述母端第一触点(21)与所述对称中心(25)的距离,相应地,所述公端第一触点(11)和所述公端第二触点(12)也均为两个,所述公端第一触点(11)和所述公端第二触点(12)分别对应所述母端第一触点(21)和所述母端第二触点(22)设置。
10.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的连接方法,包括:
将公端(1)上的公端连接面(14)与母端(2)上的母端连接面(24)相对;
将所述公端连接面(14)上的公端第一触点(11)与所述母端连接面(24)上的母端第一触点(21)的位置对应,将所述公端连接面(14)上的公端第二触点(12)与所述母端连接面(24)上的母端第二触点(22)的位置对应;
移动所述公端(1)靠近所述母端(2),在磁吸作用下,实现所述公端(1)与所述母端(2)的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92753.9A CN105322324A (zh) | 2015-05-29 | 2015-05-29 | 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92753.9A CN105322324A (zh) | 2015-05-29 | 2015-05-29 | 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22324A true CN105322324A (zh) | 2016-02-10 |
Family
ID=55249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92753.9A Pending CN105322324A (zh) | 2015-05-29 | 2015-05-29 | 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22324A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21216A (en) * | 1968-06-19 | 1970-07-21 | Manuel Jerair Tolegian | Magnetic plug and socket assembly |
US3808577A (en) * | 1973-03-05 | 1974-04-30 | W Mathauser | Magnetic self-aligning quick-disconnect for a telephone or other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
US5954520A (en) * | 1996-12-19 | 1999-09-21 | Schmidt; William P. | Magnetic coupler |
CN101273499A (zh) * | 2005-09-26 | 2008-09-24 | 苹果公司 | 用于电子装置的电磁连接器 |
CN102148432A (zh) * | 2010-02-08 | 2011-08-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KR101204510B1 (ko) * | 2012-07-09 | 2012-11-26 | (주)에스피에스 | 모바일 단말기의 충전 장치 |
TW201414947A (zh) * | 2012-10-09 | 2014-04-16 | Sheng-Hsin Liao | 光源節能轉換裝置及光源 |
WO2014168337A1 (ko) * | 2013-04-11 | 2014-10-16 | (주)대한특수금속 | 자력식 인터페이스 |
-
2015
- 2015-05-29 CN CN201510292753.9A patent/CN10532232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21216A (en) * | 1968-06-19 | 1970-07-21 | Manuel Jerair Tolegian | Magnetic plug and socket assembly |
US3808577A (en) * | 1973-03-05 | 1974-04-30 | W Mathauser | Magnetic self-aligning quick-disconnect for a telephone or other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
US5954520A (en) * | 1996-12-19 | 1999-09-21 | Schmidt; William P. | Magnetic coupler |
CN101273499A (zh) * | 2005-09-26 | 2008-09-24 | 苹果公司 | 用于电子装置的电磁连接器 |
CN102148432A (zh) * | 2010-02-08 | 2011-08-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KR101204510B1 (ko) * | 2012-07-09 | 2012-11-26 | (주)에스피에스 | 모바일 단말기의 충전 장치 |
TW201414947A (zh) * | 2012-10-09 | 2014-04-16 | Sheng-Hsin Liao | 光源節能轉換裝置及光源 |
WO2014168337A1 (ko) * | 2013-04-11 | 2014-10-16 | (주)대한특수금속 | 자력식 인터페이스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81073A (zh) | 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 |
CN105281116A (zh) | 一种吸附式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 |
CN205882218U (zh) | 智能转接充电座及电源连接装置 | |
CN204179354U (zh) | 连接器及连接有该连接器的移动终端 | |
CN204144624U (zh) | 可变换不同制式插头的充电器 | |
CN204088648U (zh) | 双面插口的usb母座连接器 | |
CN202904204U (zh) | 柔性连接dmd的投影机 | |
CN205724294U (zh) | 一种磁吸数据线 | |
CN105322324A (zh) | 一种对称吸附式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 |
CN107732565A (zh) | 一种磁性新型安全插座和插头 | |
CN203983568U (zh) | 电连接装置 | |
CN207134553U (zh) | 插座电连接器 | |
CN20459707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424494U (zh) | 一种双向高速usb母座连接器 | |
CN203932508U (zh) | 一种可双面插接的usb连接器 | |
CN215579114U (zh) | 通信扩展装置及配电信息通信设备 | |
CN206148722U (zh) | 手表充电头的固定结构 | |
CN105490067B (zh) | 一种用于电力系统的拼接式网络连接线 | |
CN204558804U (zh) | 电连接器结构 | |
US9478928B1 (en) | Multi-function connectable data cable | |
CN204632970U (zh) | 一种usb公座连接器 | |
CN203850514U (zh) | 一体式usb插座 | |
CN204538370U (zh) | 电连接器的改良接地结构 | |
CN202872087U (zh) | 一种数据线 | |
CN206490251U (zh) | 通讯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