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4731A - 散气装置及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散气装置及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14731A CN105314731A CN201510415831.XA CN201510415831A CN105314731A CN 105314731 A CN105314731 A CN 105314731A CN 201510415831 A CN201510415831 A CN 201510415831A CN 105314731 A CN105314731 A CN 10531473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dispelling hole
- arm
- air dispelling
- loo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气装置及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方法,能够防止散气孔堵塞,并且能够通过增加送风量而扩大对于膜单体的清洗范围,且能够提高清洗效果。散气装置(1)包括:主管(2),从气体供给装置供给气体;以及支管(3),与主管(2)连接。支管(3)的一端与主管(2)连接,并且在上侧沿支管(3)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第1散气孔(8),在下侧具有形成有第2散气孔(10)的管状体(9)。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气装置、具有散气装置的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在膜分离活性污泥法(MBR)中,将具有形成有散气孔的散气管的散气装置,配置在具有膜组件单元的水处理装置(例如活性污泥处理装置、膜清洗装置、膜分离装置和排水处理装置等)的水槽内,抑制膜组件单元的膜堵塞。即,将散气装置配置在膜组件单元的下方,使空气等散气用气体从该散气装置喷出到水槽内,对被处理水进行曝气,并利用该散气用气体的气泡上升而使附着在膜组件单元的膜单体上的污泥等剥离,由此进行膜的物理清洗而抑制膜堵塞。
对于使空气从散气装置喷出的散气管的散气孔,已知有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方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99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7067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22527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177745号公报
然而,对于所述散气管的散气孔,由于此处容易堵塞污泥等,因此,优选的是将孔径做大以使其难以产生堵塞。另外,散气孔的孔径越大,越容易产生(喷出)大的气泡,对膜单体的清洗效果(清洗力)就高。另外,当将散气孔的间隔形成得窄时,由于可均匀地对膜单体整体进行清洗,因此,希望将散气孔的间隔形成得窄,消除散气孔与散气孔之间不产生气泡流的空间。
但是,在将散气孔的孔径做大并将散气孔的间隔做窄的情况下,在散气孔间由于影响压损差,因此,若不将许多空气进行送风,则不能从全部的散气孔均匀产生气泡。在全部的散气孔不会均匀地产生气泡的情况下,膜单体整体难以得到均匀清洗,污泥等容易堆积在膜单体上而产生膜堵塞。
要将散气孔做大并将散气孔的间隔做窄,均匀产生气泡,则必须如前所述那样增加送风量,但是,由于能量使用量增多,因此,MBR的运转成本增大。也可考虑这样的技术,以上述条件为基础进行间歇送风,由此减少散气的能量使用量,但在该情况下,在散气停止时,不能充分清洗膜。
为了解决上述那种问题,而考虑这样的技术:通常以较少的送风量进行散气,并且,在必要时或定期地比通常多地进行送风,由此可清洗通常未被清洗的部分。但是,专利文献1~4的散气装置是按进行一定量的送风、间歇送风的设想而设计的,即使在必要时或定期地比通常多地进行送风,也不能期盼清洗范围的扩大和其所带来的清洗效果的增大。
即,专利文献1的散气孔配置成仅向上,专利文献2的散气孔配置成仅向下,专利文献3的散气孔配置成仅横向,因此,即使相对于通常而在必要时或定期时增加散气量,也只是从相同的散气孔增加散气量,不能期盼散气范围的扩大和其所带来的清洗效果的增大。
另外,由于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中散气孔的孔径大,因此,虽然产生大的气泡,但也始终需要许多的空气量以进行均匀散气,能量使用量变多。另外,即使增加散气量,也不能在散气孔间产生新的气泡流。
另外,在如专利文献4那样散气管整体具有小径的散气孔的情况下,虽然散气范围比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更有利,但由于散气的气泡变小,因此,清洗效果低,散气孔也容易堵塞。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气装置及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方法,通过防止散气孔堵塞,并增加送风量,能够扩大对于膜单体的清洗范围,提高清洗效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具有如下方式。
[1]一种散气装置,包括:主管,该主管被从气体供给装置供给气体;以及支管,该支管与所述主管连接,所述支管的一端与所述主管连接,并且在所述支管的上侧沿该支管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第1散气孔,在所述支管的下侧具有形成有第2散气孔的管状体。
[2]如上述[1]所述的散气装置,其中,所述第1散气孔形成为向上,所述第2散气孔形成为向下。
[3]如上述[1]、[2]所述的散气装置,其中,所述管状体的第2散气孔配置在相邻配置的所述第1散气孔之间。
[4]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气装置,其中,所述支管的另一端侧具有开放口。
[5]如上述[4]所述的散气装置,其中,所述开放口配置在所述第2散气孔的下部开口的下方。
[6]如上述[4]或[5]所述的散气装置,其中,所述第2散气孔的开口面积相对于所述开放口的开口面积为1/6~1/2。
[7]如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气装置,其中,所述管状体的数量是2根以上、10根以下。
[8]一种水处理装置,具有:水槽;配置在所述水槽内的膜组件单元;配置在所述膜组件单元的下方的所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气装置;以及将气体供给到所述散气装置的气体供给装置。
[9]如上述[8]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水处理装置具有气体供给控制构件,该气体供给控制构件将从所述气体供给装置供给到所述散气装置的气体的供给量切换成第1规定量或第2规定量,所述第1规定量是从所述第1散气孔产生气泡而不会从所述第2散气孔产生气泡的量;所述第2规定量是从所述第1散气孔产生气泡并且也使所述第2散气孔产生气泡的量。
[10]一种水处理装置的运转方法,是上述[8]或[9]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转方法,将从所述气体供给装置供给到所述散气装置的气体的供给量切换成第1规定量或第2规定量,所述第1规定量是从所述第1散气孔产生气泡而不会从所述第2散气孔产生气泡的量;所述第2规定量是从所述第1散气孔产生气泡并且也使所述第2散气孔产生气泡的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散气装置,由于在支管的上侧沿该支管的长度方向形成多个第1散气孔,且在下侧具有形成有第2散气孔的管状体,因此,例如通过将第1散气孔和第2散气孔的空间做大,可防止这些散气孔产生堵塞。另外,能够仅在将送风量增多到规定量以上时从第2散气孔产生气泡,因此,在必要时或在定期时进行比通常多的送风,由此,也可清洗通常未被清洗的部分。于是,能够通过增加送风量而扩大对于膜单体的清洗范围,能够提高清洗效果。此外,通过仅在必要时或在定期时提升送风量来扩大清洗范围地进行运转,不必始终提升送风量,因此可在通常进行节能运转。
根据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方法,防止散气孔的堵塞,进一步利用清洗效果提高后的所述散气装置来良好地清洗膜组件单元,由此,能够稳定而高效地进行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散气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散气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散气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支管的立体图。
图5是膜组件单元的侧视图。
图6是膜组件单元的主视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示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散气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散气装置,2…主管,3…支管,8…第1散气孔,9…管状体,10…第2散气孔,20…膜组件单元,21…膜组件,30…水处理装置,31…被处理水,32…水槽,40…空气供给装置(气体供给装置),43…气体供给控制构件,50…散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说明书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另外,在下面的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形成为可识别的大小,因此对各部件的比例进行了适当变更。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散气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散气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散气装置的主视图。
在这些附图中,符号1是散气装置,该散气装置1包括:圆筒状的主管2,该主管2从未图示的空气供给装置接受气体的供给;以及多个支管3,该多个支管3与该主管2连接。
如图2所示,主管2的一端侧经由弯管4而连接有凸缘配管5,如后所述,在凸缘配管5上连接另外的凸缘配管,从而就连接空气供给装置(气体供给装置)。
另外,主管2的另一端侧不开口,通过盖住盖2a而被气密性封闭。这种主管2在其中心轴沿水平方向配置时,即水平配置的状态下,所述弯管4的一侧(与连接于主管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因此,与此连接的凸缘配管5也朝向铅垂方向上方。
另外,主管2在如此水平配置的状态下,从其下部向下方延伸的铅垂管部6与主管2内连通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铅垂管部6的外周(或内周)形成有螺纹部,利用该螺纹部,固定部件7而可装拆地与铅垂管部6的下端侧连接。如图3所示,固定部件7是形成为T字状的三通管(T字形三通管),中央的管部7a利用管接头连接或拧入连接的固定机构而与铅垂管部6连接。即,在铅垂管部6的螺纹部,管接头连接有固定部件7的形成于所述中央的管部7a的螺纹部,或者通过拧入连接,固定部件7可装拆地与铅垂管部6连接。
另外,对于固定部件7的连接,除了管接头连接和拧入连接外,也可采用例如嵌合固定。但是,为了可靠地防止与固定部件7连接的支管3的脱落,优选的是,通过管接头连接或拧入连接,将固定部件7与铅垂管部6连接。
固定部件7在中央的管部7a与铅垂管部6连接的状态下,其两侧的管部7b配置成水平,且配置形成为沿与主管2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状态。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沿主管2的长度方向等间隔设有多个(例如5~10个左右)铅垂管部6,因此,固定部件7也与这些多个铅垂管部6对应地设有与铅垂管部6相同的数量。即,固定部件7分别与各铅垂管部6连接。
并且,在这些固定部件7两侧的管部7b上,分别连接有支管3的一端。如图3所示,支管3是起到散气管的功能的圆筒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其另一端侧(与连接于管部7b的一侧的相反一侧),形成有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的屈曲部3a。在屈曲部3a的下端(顶端)形成有开放口3b。由此,在将主管2配置成水平的状态下,开放口3b就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对于屈曲部3a,既可通过对支管3的另一端侧进行弯曲加工而使其屈曲,或者也可通过组装弯管等零件而形成。这种屈曲部3a的、从支管3底部至开放口3b的长度,优选的是形成为3mm以上、6mm以下。另外,对于开放口3b的直径,形成为例如与支管3的直径相同。
另外,在支管3的侧面上侧,形成有多个圆形且向上的第1散气孔8。即,第1散气孔形成为,如图1、图3所示,在主管2配置成水平的状态下,在支管3的铅垂方向上侧而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对于第1散气孔8的数量,根据支管3的长度等来适当设定,但优选的是设为4个~6个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表示支管的立体图的图4所示,以80mm~100mm左右的间隔(等间隔)形成有3个第1散气孔8。第1散气孔8的开口面积,形成为相对于支管3的开放口3b的开口面积(内部孔的开口面积)为1/6~1/2左右。
对于支管3的内径,虽然根据散气装置1的尺寸(大小)而有所不同,但优选的是形成为10mm以上、20mm以下。另外,对于这种支管3的内部孔的开口面积,优选的是形成为相对于主管2的内部孔的开口面积为1/10~1/5左右。另外,对于第1散气孔8的内径,优选的是形成为4.5mm以上、7.0mm以下。当第1散气孔8的内径小于4.5mm时,第1散气孔8因污泥等而容易产生堵塞,当超过7.0mm时,通过第1散气孔8的空气的流速就变低,有可能不能获得充分的散气效果。
另外,在支管3的侧面下侧(铅垂方向下侧),向下地形成有圆筒状的管状体9,在管状体9上形成有铅垂方向向下的第2散气孔10。管状体9是与支管3一起起到散气管的功能的部件,相对于一个支管3而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对于管状体9的数量,根据支管3的长度等而适当设定,但优选的是设为2根以上、10根以下,更优选的是设为2根以上、4根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4所示,管状体9配置在相邻配置于支管3的第1散气孔8、8之间,因此,俯视时,第2散气孔10也配置在相邻配置的第1散气孔8、8之间。第2散气孔10的开口面积形成为相对于支管3的开放口3b的开口面积(内部孔的开口面积)为1/6~1/2左右。
对于管状体9的长度,即从与支管3的连接端至管状体9的下端的长度,优选的是比屈曲部3a的长度短,以使第2散气孔10的下部开口(与支管3侧相反的一侧的开口)的铅垂方向的高度成为比所述屈曲部3a的下端(顶端)的开放口3b高的位置。管状体9比屈曲部3a长,因此,当第2散气孔10的下部开口的高度比开放口3b低时,在后述的必要时或在定期时提升曝气风量(送风量)时,空气不从第2散气孔10而从开放口3b喷出。
这里,主管2和支管3、管状体9,由聚碳酸酯、聚砜、聚乙烯、聚丙烯、丙烯基树脂、ABS树脂、氯乙烯树脂等的合成树脂,或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经由金属制的固定部件7而将支管3与主管2连接,因此,对于主管2和支管3,优选的是使用例如SUS304制的。
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不经由固定部件7来连接主管2,而将支管3直接与主管2联接(连接)。例如,在都用合成树脂来形成主管2和支管3的情况下,可通过粘接或焊接方式来进行联接。另外,都用金属来形成主管2和支管3的情况下,可通过焊接方式来进行联接。此外,对于管状体9与支管3的联接,在支管3和管状体9都是合成树脂时,也可通过粘接或焊接方式来进行,在都是金属时,可通过焊接方式来进行。
另外,如图1所示,支管3的整体配置成与任何另外的支管3平行。另外,支管3在主管2的长度方向的相同部位,经由固定部件7而朝向主管2的两侧地联接。由此,支管3配置成以主管2为中心呈左右对称。与主管2联接的支管3的数量是任意的,可根据主管2的长度等而适当决定。
另外,对于支管3的长度,即从与固定部件7联接的基端至顶端的俯视时的长度,形成为500mm以下,优选的是形成为400mm以下。若支管3的长度短,则适于均匀散气,但优选的是50mm以上,更优选的是100mm以上,优选的是,根据水处理装置的大小来选择。
另外,对于这种结构的散气装置1,例如在凸缘配管5上,也可与所述空气供给装置(气体供给装置)分开地连接由吸引泵等构成的减压构件。这样一俩,如后所述,在停止由空气供给装置供给空气的散气运转时,可利用减压构件来对主管2内及支管3内进行减压。
由这种结构构成的散气装置1如图5、图6所示,配置在膜组件单元20的下方来使用。膜组件单元20包括多个膜组件21,膜组件21包括中空纤维膜等膜单体(未图示)。
另外,在图5、图6所示的例子中,图1~图3所示的散气装置1如图6所示地相邻配置2座,且在各个凸缘配管5上经由一个联接配管(凸缘配管)22而连接有空气供给管23。并且,如后所述,在该空气供给管23上连接有鼓风机等空气供给装置(未图示)。
这种膜组件单元20和散气装置1配置于图7所示的水处理装置30来使用。水处理装置30是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一实施方式,是浸渍型的膜分离装置,具有:投入有活性污泥等被处理水31的水槽(处理槽)32;配置在水槽32内的所述膜组件单元20;配置在膜组件单元20下方的所述散气装置1;以及将空气等气体供给到散气装置1的空气供给装置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水处理装置30中,具有3座膜组件单元20,因此,散气装置1也与各膜组件单元20对应地配置在各自的下方。但是,对于膜组件单元20和散气装置1的数量,不特别限定,可任意设定。
水槽32是长方体状,虽然大小不特别限制,但深度优选的是充分超过1m,以使被处理水31的水深成为1m以上。
空气供给装置40包括:鼓风机41;以及连接该鼓风机41和所述空气供给管23的连接配管42。
另外,膜组件单元20(膜组件21)经由吸引配管33而连接有吸引泵(未图示),构成为能够进行基于膜组件单元20的吸引过滤。
另外,在图7中,为方便起见,省略了散气装置1的主管2和支管3等,但是,当然图7中用符号1所示的散气装置为,如图5、图6所示地具有2座散气装置1,即具有2座图1~图3所示的散气装置1。
水处理装置30优选的是,具有气体供给控制构件43,该气体供给控制构件43对从空气供给装置40供给到散气装置1的气体(空气)的供给量进行切换。
气体供给控制构件43将空气的供给量切换成第1规定量或第2规定量,且与鼓风机41连接。
第1规定量是,不从管状体9的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并产生气泡,而能够仅从支管3的第1散气孔8喷出空气而产生气泡的送风量。
第2规定量是,从支管3的第1散气孔8喷出空气而产生气泡,同时也能够从管状体9的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而产生气泡的送风量。
下面,说明这种水处理装置30的运转方法。
首先,如图7所示,在水槽32内,配置膜组件单元20和散气装置1等,并将被处理水31储蓄成为规定的水位(水深)。并且,在该状态下,通过使膜组件单元20侧的吸引泵动作而进行基于膜组件单元20的吸引过滤。
另外,与这种吸引过滤并行地,作为通常运转而从空气供给装置40(鼓风机41)向散气装置1连续地供给空气。作为空气的供给量,设为根据散气装置1的尺寸等而适当决定的第1规定量。第1规定量是,根据预先实验或模拟实验而求出,并存储于气体供给控制构件43。此时,优选的是从各第1散气孔8均匀产生气泡。另外,这样地不从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由此,空气也当然不会从支管3的开放口3b喷出。
通过这样地以第1规定量供给空气而经由空气供给管23供给到散气装置1的空气如前所述地通过主管2而从支管3的第1散气孔8喷出。即,在第1散气孔8中,水压比管状体9的第2散气孔10低,比支管3的开放口3b更低,因此,若特别以高风量供给空气,则供给到散气装置1的空气全部从第1散气孔8喷出。
这样一来,当从第1散气孔8喷出空气时,所喷出的空气成为气泡,且在水槽32中,即在被处理水31中上升。上升后的气泡伴随被处理水31而形成气液混合流。该气液混合流接触到膜组件单元20(膜组件21)而对各膜单体(未图示)进行清洗。即,气液混合流将附着在膜单体(膜组件单元20)表面的污泥等悬浊物剥离,从膜组件单元20上去除。
但是,在这种通常运转中,将由空气供给装置40进行的向散气装置1的送风量(空气供给量)设成较少,因此设成使能量使用量减小的第1规定量,因此在尤其相邻的第1散气孔8、8间不会产生气泡,由此,有时不能获得充分的清洗效果。因此,在污泥等向膜组件单元20(膜组件21)的附着变多的必要时,和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后的定期时,从通常运转切换成特别运转。
在该特别运转中,通过将空气从空气供给装置40(鼓风机41)供给到散气装置1的供给量即送风量仅切换到比所述第1规定量大的第2规定量来进行。第2规定量也根据预先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求出,且预先存储于气体供给控制构件43。此时,优选的是,从各第1散气孔8均匀产生气泡,另外也从各第2散气孔10均匀产生气泡。
另外,在这样地从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的特别运转中,优选的是也设定第2规定量,以使空气不从支管3的开放口3b喷出。即,优选地构成为,在尤其来自空气供给装置40的送风量从支管3的开放口3b意外上升并大大超过第2规定量的情况下等,利用急剧的内压上升排出空气以避免散气装置1产生破损。
另外,当对这种散气运转(通常运转、特别运转)进行规定时间(例如数小时)时,被处理水31中的污泥等稍微流入支管3内和主管2内,且滞留堆积。如此堆积的污泥等杂质,通过在散气运转中吹附空气而逐渐干燥。因此,若这种干燥持续不断,污泥就固化,使主管2内和支管3内封闭,或者使第1散气孔8、第2散气孔10产生堵塞。
因此,在对散气运转进行规定时间后,将鼓风机41停止一定时间(例如数十秒~数分钟),停止向散气装置1供给空气。这样,残留于主管2和支管3内的空气就从第1散气孔8放出并被排出到被处理水31中,对膜组件单元20进行清洗。另外,与该空气进行置换而从开放口3b和第2散气孔10流入被处理水31。
如此流入的被处理水31,例如使第1散气孔8堵塞的干燥堆积后的异物(污泥)和堆积在支管3内的污泥湿润化。因此,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当使鼓风机41动作并再次开始散气时,可将这些异物和污泥容易地从第1散气孔8排出。即,可对主管2内和支管3内及第1散气孔8和第2散气孔10进行清洗。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散气装置1,由于在支管3的上侧沿该支管3的长度方向形成多个第1散气孔8,且在下侧具有形成有第2散气孔10的管状体9,因此,通过将例如第1散气孔8和第2散气孔10的孔径做大,可防止这些散气孔8、10产生堵塞。另外,仅在将送风量设成比第1规定量多时,即仅在设成第2规定量时,能够从第2散气孔10产生气泡,因此,在必要时和定期时通过进行比通常多的送风,从而也可清洗通常未被清洗的部分。于是,通过增加送风量而扩大对于膜单体的清洗范围,可提高清洗效果。此外,通过仅在必要时或在定期时提升送风量来扩大清洗范围地进行运转,从而不必始终提升送风量,因此可在通常进行节能运转。
另外,由于向上地形成第1散气孔8,向下地形成第2散气孔10,因此,可加大这些第1散气孔8、第2散气孔10间的水压差,因此,能够扩大不从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而仅从第1散气孔8喷出空气的送风量的范围。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散气运转的控制。
另外,由于俯视时将第2散气孔10配置在相邻配置于支管3的第1散气孔8、8间,因此,当在必要时和定期时增加比通常多的送风量时,从第2散气孔10产生的气泡就在从第1散气孔8、8产生并上升的气泡间上升。因此,可有效地扩大对于膜单体的清洗范围,可均匀地清洗膜单体。
另外,由于支管3的另一端侧具有开放口3b,因此,当散气装置1停止工作时,通过从开放口3b流入被处理水31而能够在散气装置1内更早地从空气置换成被处理水31。另外,当来自空气供给装置40的送风量意外上升时,可防止散气装置1因急剧的内压上升而破损。
另外,由于将开放口3b配置在第2散气孔10的下部开口的下方,因此,当在必要时和定期时将送风量设成比通常多的第2规定量时,不会使开放口3b喷出空气,可仅从第1散气孔8和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并均匀产生气泡。
另外,由于在从空气供给装置40供给的空气的量为第1规定量时,第2散气孔10不产生气泡而从第1散气孔8产生气泡,在从气体供给装置供给的气体的量为大于第1规定量的第2规定量时,从第1散气孔8产生气泡并且也从第2散气孔10产生气泡,因此,将送风量设成第1规定量进行运转,仅在必要时和定期时提升送风量并设成第2规定量,由此,通常可进行节能运转,在必要时和定期时可扩大清洗范围并提高清洗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30,可防止第1散气孔8和第2散气孔10的堵塞,此外,利用清洗效果提高后的散气装置而良好地清洗膜组件单元20,由此可稳定而高效地进行运转。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散气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示图,是表示散气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8所示的散气装置50与图1~图3所示的散气装置1的不同在于:在支管3的另一端侧不形成开放口3b,而例如用盖(未图示)气密性地将该另一端侧封闭。
在这样地将另一端侧封闭的情况下,管状体9的长度优选的是设成1mm以上、3mm以下左右。管状体9的长度小于1mm,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平常(通常)的送风量是较低量(第1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从管状体9的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即是这样的缘故:在这种低风量时,若从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则有可能不能均匀散气。另外,是这样的缘故:若管状体9的长度超过3mm,则要从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时,需要非常多的送风量,能量使用量变多。相对于此,若将管状体9的长度设成1mm以上、3mm以下,则以平常的低风量而仅从第1散气孔8喷出空气,且例如成倍提升送风量,由此也可从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散气装置50,由于也具有在支管3的上侧形成有多个第1散气孔8,在下侧形成有第2散气孔10的管状体9,因此,通过将例如第1散气孔8和第2散气孔10的孔径做大,可防止这些散气孔8、10产生堵塞。另外,通过在必要时和定期时进行比通常多的送风,也可清洗通常未被清洗的部分,因此,通过增加送风量而可扩大对于膜单体的清洗范围,可提高清洗效果。此外,通过仅在必要时或在定期时提升送风量来扩大清洗范围地进行运转,从而可在通常进行节能运转。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结构部件的诸形状和组合等是一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基于设计要求等而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主管2的一端侧经由弯管4、凸缘配管5而连接空气供给装置,另一端侧由盖2a封闭,但是,也可根据散气装置1的尺寸(大小),即在散气装置1的容量大的情况下等,而使主管2的两端开放并分别连接空气供给装置,从主管2的两侧供给空气。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从空气供给装置将空气供给到散气装置而从散气孔喷出空气,但是,也可根据需要而将例如氮气等空气以外的气体从气体供给装置供给到散气装置。
【实施例】
下面,利用实施例而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
使用图8所示的散气装置,使其浸渍到清水中。并且,从主管2的基端侧(联接弯管4的一侧)利用空气供给装置而以25L/min、50L/min、75L/min、100L/min、125L/min、150L/min、175L/min的各送风量而分别供给空气。
如此,通过目视确认以各送风量供给空气时有无从支管3的第1散气孔8、管状体9的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
目视确认的结果是,确认了如下情况:当以50L/min、75L/min、100L/min、125L/min的各送风量而供给空气时,不从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仅从全部的第1散气孔8喷出空气,且从这些第1散气孔8均匀产生气泡。
另外,确认了如下情况:当以150L/min、175L/min的各送风量而供给空气时,从全部的第1散气孔8和全部的第2散气孔10喷出空气,在第1散气孔8间及第2散气孔10间,均匀产生气泡。
另外,确认了如下情况:当以25L/min的送风量而供给空气时,虽然仅从第1散气孔8喷出空气并产生气泡,但是在第1散气孔8间不产生均匀的气泡,而是产生不均匀的气泡。
因此,可知:通过将空气供给量设成50L/min以上,可从全部的第1散气孔8均匀地喷出空气,在小于50L/min、例如25L/min以下,则不能均匀地喷出空气。
另外,可知:通过将空气供给量增加到可均匀散气的空气供给量(50L/min)的3倍,也可从第2散气孔10均匀喷出空气,由此可扩大散气范围。因此,确认了如下情况:通过增加送风量而扩大清洗范围,且可提高清洗效果。
[比较例]
另外,为了进行比较,除了没有管状体9(包含第2散气孔10)外,使用与图8所示的散气装置相同结构的散气装置,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各送风量供给空气。
如此,通过目视确认了以各送风量供给空气时有无从支管3的第1散气孔8喷出空气。
目视确认的结果是,可知:50L/min以上的送风量的情况下,从全部的第1散气孔8喷出空气,并产生气泡。但是,即使增加送风量,由于没有管状体9,因此也没有第2散气孔10,所以不能实现散气范围的扩大。因此,可知:即使增加送风量,也不能期待利用清洗范围的扩大来提高清洗效果。
根据以上的结果可确认: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获得比较例不能得到的优异效果,即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通过增加送风量而扩大清洗范围,并能够提高清洗效果。
Claims (10)
1.一种散气装置,包括:主管,该主管被从气体供给装置供给气体;以及支管,该支管与所述主管连接,所述散气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支管的一端与所述主管连接,并且在所述支管的上侧沿该支管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第1散气孔,在所述支管的下侧具有形成有第2散气孔的管状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散气孔形成为向上,所述第2散气孔形成为向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体的第2散气孔配置在相邻配置的所述第1散气孔之间。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管的另一端侧具有开放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放口配置在所述第2散气孔的下部开口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散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散气孔的开口面积相对于所述开放口的开口面积为1/6~1/2。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体的数量是2根以上、10根以下。
8.一种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水槽;
配置在所述水槽内的膜组件单元;
配置在所述膜组件单元下方的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气装置;以及
将气体供给到所述散气装置的气体供给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处理装置具有气体供给控制构件,该气体供给控制构件将从所述气体供给装置供给到所述散气装置的气体的供给量切换成第1规定量或第2规定量,所述第1规定量是从所述第1散气孔产生气泡而不会从所述第2散气孔产生气泡的量;所述第2规定量是从所述第1散气孔产生气泡并且也从所述第2散气孔产生气泡的量。
10.一种水处理装置的运转方法,是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水处理装置的运转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从所述气体供给装置供给到所述散气装置的气体的供给量切换成第1规定量或第2规定量,所述第1规定量是从所述第1散气孔产生气泡而不会从所述第2散气孔产生气泡的量;所述第2规定量是从所述第1散气孔产生气泡并且也从所述第2散气孔产生气泡的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44983 | 2014-07-15 | ||
JP2014144983 | 2014-07-15 | ||
JP2015-117325 | 2015-06-10 | ||
JP2015117325A JP2016028806A (ja) | 2014-07-15 | 2015-06-10 | 散気装置および水処理装置とその運転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14731A true CN105314731A (zh) | 2016-02-10 |
Family
ID=55243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15831.XA Pending CN105314731A (zh) | 2014-07-15 | 2015-07-15 | 散气装置及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14731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25272A (ja) * | 1996-02-23 | 1997-09-02 | Kubota Corp | 膜分離装置 |
JP2001170677A (ja) * | 1999-12-22 | 2001-06-26 | Kubota Corp | 高濃度汚水の散気装置 |
CN1501833A (zh) * | 2000-08-10 | 2004-06-02 | ��ʽ����dz�������� | 浸渍型膜过滤装置 |
JP2010119976A (ja) * | 2008-11-21 | 2010-06-03 | Kubota Corp | 散気装置 |
CN102649598A (zh) * | 2011-02-24 | 2012-08-29 | 住友重机械环境工程株式会社 | 散气筒及具备该散气筒的好氧槽 |
-
2015
- 2015-07-15 CN CN201510415831.XA patent/CN10531473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25272A (ja) * | 1996-02-23 | 1997-09-02 | Kubota Corp | 膜分離装置 |
JP2001170677A (ja) * | 1999-12-22 | 2001-06-26 | Kubota Corp | 高濃度汚水の散気装置 |
CN1501833A (zh) * | 2000-08-10 | 2004-06-02 | ��ʽ����dz�������� | 浸渍型膜过滤装置 |
JP2010119976A (ja) * | 2008-11-21 | 2010-06-03 | Kubota Corp | 散気装置 |
CN102649598A (zh) * | 2011-02-24 | 2012-08-29 | 住友重机械环境工程株式会社 | 散气筒及具备该散气筒的好氧槽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16028806A (ja) | 散気装置および水処理装置とその運転方法 | |
CN104870377B (zh) | 散气装置、散气方法及水处理装置 | |
KR20190141629A (ko) | 산기 헤더, 산기 장치, 막 모듈 유닛 및 수 처리 방법 | |
KR100471419B1 (ko) | 오폐수 처리장치 | |
CN105314731A (zh) | 散气装置及水处理装置及其运转方法 | |
KR200388784Y1 (ko) | 상향류식 다단 여과장치 | |
CN203890195U (zh) |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
CN110898521B (zh) | 废水喷淋过滤处理装置 | |
CN104512961A (zh) | 散气装置及水处理装置 | |
KR20140112192A (ko) | 여과지의 역세척수 배출 방법 및 장치 | |
KR20060106069A (ko) | 상향류식 다단 여과장치 | |
TW201704157A (zh) | 膜分離活性污泥處理方法及膜分離活性污泥處理系統 | |
CN102151461A (zh) | 废气净化塔 | |
CN202519049U (zh) | 一种无能耗反冲、排污、过滤空调水及物理水处理设备 | |
CN212369631U (zh) | 一种浓密机的消泡装置 | |
WO2007147228A1 (en) | Distributor for domestic water filters | |
CN103073088A (zh) | 污水处理工艺的连续吸附系统 | |
CN202555028U (zh) | 立式双腔反冲洗介质过滤器 | |
RU2469000C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чистки сточных вод | |
JP7311242B2 (ja) | 散気装置、散気方法、及び水処理装置 | |
KR20130071851A (ko) | 수처리용 거품제거기 | |
JP2010142708A5 (ja) | 尿汚水浄化装置 | |
CN202822936U (zh) | 过滤设备及用于向过滤设备供应流体的装置 | |
KR101692241B1 (ko) | 낙수방지 포그시스템 | |
CN210736426U (zh) | 全自动水力曝气过滤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Within Japan Tokyo Chiyoda pill 1 chome No. 1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Kase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Within Japan Tokyo Chiyoda pill 1 chome No. 1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Reiyon Co., 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104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