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8512A - 印刷装置、印刷控制方法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印刷控制方法及程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08512A CN105308512A CN201480032388.1A CN201480032388A CN105308512A CN 105308512 A CN105308512 A CN 105308512A CN 201480032388 A CN201480032388 A CN 201480032388A CN 105308512 A CN105308512 A CN 1053085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ording medium
- mentioned
- fixation unit
- classification
- aforementioned re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6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05 input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mode of operation, e.g. standby, warming-up, erro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17—Apparatus for continuous web copy material of plain paper, e.g. supply rolls; Roll holder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443—Copy medium
- G03G2215/00447—Plural types handled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51—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type, e.g. OHP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印刷装置具备:记录介质类别读取部,读取记录介质的类别;定影单元存放部,有选择地存放类别相互不同的多个定影单元中的某1个;适合判别部,判别存放在定影单元存放部中的定影单元的类别与由记录介质类别读取部读取的记录介质的类别是否适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装置、印刷控制方法及程序。
背景技术
在印刷装置中,通常用辊施加热和压力,将转印后的调色剂像加热,使其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印刷装置在连续印刷的情况下,如果辊的加热宽度比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宽,则记录介质没有通过的辊的部分的温度上升。如果记录介质没有通过的辊的部分的温度成为过热状态,则有在安全保护控制下印刷动作停止、在成为预先决定的温度以下之前无法再次开始印刷动作的情况。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技术,即:在记录介质没有通过的部分的辊的温度超过了预先决定的温度的情况下,停止向加热器的供电,计算记录介质通过的部分和没有通过的部分的辊温度差成为预先决定的温度差所需的时间并显示该时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3-155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即使预测出印刷再开始时间,由于在该时间之前印刷中断,所以印刷效率也较低。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印刷动作的中断的印刷装置、印刷控制方法及程序。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印刷效率高的印刷装置、印刷控制方法及程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有关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一技术方案,具备:记录介质类别读取部,读取记录介质的类别;定影单元存放部,有选择地存放类别相互不同的多个定影单元中的某1个;以及适合判别部,判别存放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部中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与由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部读取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是否适合。
此外,有关本发明的印刷控制方法的一技术方案,具备:记录介质类别读取步骤,读取记录介质的类别;定影单元存放步骤,有选择地存放类别相互不同的多个定影单元中的某1个;以及适合判别步骤,判别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步骤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与在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步骤中读取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是否适合。
此外,有关本发明的程序的一技术方案,使计算机执行以下处理:记录介质类别读取处理,读取记录介质的类别;定影单元存放处理,有选择地存放类别相互不同的多个定影单元中的某1个;以及适合判别处理,判别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处理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与在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处理中读取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是否适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印刷装置中能够防止印刷动作的中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A是表示用来检测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的结构的图,是表示开关的接通/断开状态与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表。
图2B是用来检测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的电路图。
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定影单元内部的构造的概略图,是与定影辊及加压辊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视图,也是图4B的B-B剖视图。
图4B是图4A的A-A剖视图。
图5A是表示用来检测定影单元的类别的结构的图,是表示定影单元的类别与检测电压的对应关系的表。
图5B是用来检测定影单元的类别的电路图。
图6是表示按定影单元的每个类别而内置在定影辊中的加热器的组合的图。
图7是表示有关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的结构的框图。
图8A是表示将定影单元的类别、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和第1加热器或第2加热器的哪个的选择信息建立了对应的定影单元对应表的图。
图8B是表示将定影单元的类别、第1加热器及第2加热器的加热宽度、和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建立了对应的定影单元对应表的图。
图9是表示定影辊的非通过部的表面温度的转变的曲线图。
图10A是表示使用具有适合于B4宽度的加热宽度的第1加热器的情况或使用具有适合于A3宽度的加热宽度的第2加热器的情况下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分布的示意的图。
图10B是表示使用具有适合于A4宽度的加热宽度的第1加热器的情况或使用具有适合于A3宽度的加热宽度的第2加热器的情况下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分布的示意的图。
图10C是表示使用具有适合于A5宽度的加热宽度的第1加热器的情况或使用具有适合于A3宽度的加热宽度的第2加热器的情况下的定影辊的表面温度分布的示意的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执行的适合判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报告的消息画面的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印刷装置执行的适合判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印刷装置报告的消息画面的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印刷装置执行的适合判别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及优点记载在以下的说明中,一部分根据说明会变得清楚,或者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来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特别可以通过以下指出的手段及组合来实现并得到。
附图组合到本说明书的一部分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赋予与上述一般性的说明及下述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
以下的各实施方式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的。因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将下述各构成要素替换为等价要素的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变容易,将不重要的周知技术性事项的说明适当省略。
(实施方式1)
在图1中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印刷装置100具备供给装置10和图像形成装置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图像形成用的记录介质而表示卷状的记录介质99,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切断状的记录介质、带有针传送孔的连续记录介质等。
供给装置10将卷状的记录介质99向图像形成装置20供给。供给装置10将在卷芯(管)的周围以卷状缠绕着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99连续地拉出,向图像形成装置20输送。供给装置10在内部具备保持部(开卷机)18及输送部11。进而,供给装置10在其上方具备卷绕部(复卷机)19。供给装置10作为本发明的供给部发挥功能。
保持部18保持记录介质99。保持部18由将记录介质99的卷芯贯通而保持记录介质99的可旋转的旋转轴(shaft)、和支承旋转轴的支承台构成。保持部18将记录介质99可旋转地保持。保持部18作为本发明的保持部发挥功能。
保持部18搭载用来使旋转轴旋转的马达。保持部18以由该马达的驱动指示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使旋转轴旋转,将保持的记录介质99卷出而向输送部11送出。
输送部11将从保持部18卷出的记录介质99沿着输送路径输送,向图像形成装置20供给。输送部11作为本发明的输送部发挥功能。具体而言,输送部11具备张紧辊12、从动辊13、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记录介质输送辊对15、自动切断器16及主体进入输送辊对17。
张紧辊12被设置在保持部18的紧后。张紧辊12进行控制,以使从保持部18送出的记录介质99不松弛。张紧辊12设置成可在铅直方向上移动,通过自重或弹簧等的力铅直朝下移动,对输送中的记录介质99施加后张力(backtension)。由此,作用在记录介质99上的张紧力(张力)被保持为一定,记录介质99的输送稳定。
从动辊13是从动于记录介质99的输送而绕位置固定的旋转轴旋转的辊。从动辊13配置在输送路径中的张紧辊12的下游。从动辊13调整记录介质99的输送方向。
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是为了操作者限制记录介质99的供给位置而准备的单元。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作为本发明的记录介质安设部发挥功能。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具备开闭自如地卡合于单元主体的顶罩、和限制记录介质99向记录宽度方向的偏移的限制导引体。顶罩与对记录介质输送辊对15的上侧的辊进行保持的部件一体地构成,与记录介质输送辊对15一起被操作者开闭。限制导引体滑动移动自如地安装于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主体的底板。限制导引体作为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检测部发挥功能。
这里,参照图2对用来检测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所谓记录宽度,是指与供给方向(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记录介质99的长度。
记录介质99被操作者从保持部18卷出而载置到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的底板上。操作者使限制导引体滑动而限制记录介质99的输送位置,以使得不发生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方向的偏移。在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中,在各定型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的位置配置微开关、读开关等开关元件SW1及SW2。开关元件SW1及SW2的接通/断开对应于限制导引体的滑动而切换。图2A是表示具有各定型记录介质(B4、A4、A5)的记录宽度的记录介质99被限制导引体限制的情况及没有被限制的情况下的各个开关元件SW1及SW2的接通/断开状态的表。图像形成装置20基于根据开关元件SW1及SW2的接通/断开而变化的电压电平,判别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符合哪个定型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
如图2B所示,在将开关元件SW1与图像形成装置20的后述的CPU61的IN端口1(IN1)连接的信号线上,经由上拉电阻R1连接着电源Vcc1。此外,在将开关元件SW2与CPU61的IN端口2(IN2)连接的信号线上,经由上拉电阻R2连接着电源Vcc2。此外,开关元件SW1与开关元件SW2被一端接地到地电平的地线连接。
例如,在没有载置记录介质99而没有通过限制导引体限制记录介质99的情况下,如图2A所示,开关元件SW1及SW2都是OFF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如图2B所示,CPU61的IN端口IN1和IN2被上拉到H(高)电平的电压(3V)。
此外,例如在将A4记录宽度的记录介质99载置到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为了限制记录介质99而使限制导引体滑动的情况下,开关元件SW1为OFF,开关元件SW2为ON的状态。在此情况下,CPU61的IN端口IN1被上拉,被施加H(高)电平的电压(3V)。此外,CPU61的IN端口IN2直接接地,被施加L(低)电平的电压(0V)。
这样,CPU61基于被施加的电压的变化,检测被安设到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的记录介质99的尺寸(记录宽度)。
回到图1,记录介质输送辊对15将由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安设好的记录介质99向后续的输送机构输送。记录介质输送辊对15被马达驱动,将安设到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的记录介质99夹持,将记录介质99向自动切断器16及主体进入输送辊对17供给。
自动切断器16当输送完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进行的处理所需要的长度的记录介质99时,将其末端切断。
主体进入输送辊对17将被自动切断器16切断后的记录介质99向图像形成装置20输送。主体进入输送辊对17被马达驱动,将从记录介质输送辊对15供给的记录介质99夹持并输送,向图像形成装置20供给。
这里,具体地说明将记录介质99向供给装置10内安设的操作。操作者将记录介质99从保持部18卷出,使其经过张紧辊12的下侧,并经由设为开状态的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向记录介质输送辊对15夹入。操作者在该状态下将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的顶罩关闭。由适当的传感器检测被安设后的记录介质99。如果检测到记录介质99,则记录介质输送辊对15旋转驱动。由此,记录介质99穿过自动切断器16、主体进入输送辊对17,被输送到即将进入图像形成装置20之前的待机位置(起始位置(homeposition))。
另一方面,设置在供给装置10上的卷绕部19将从图像形成装置20排出的记录介质99卷绕并保持。卷绕部19与保持部18同样,由将记录介质99的卷芯(管)贯通而保持记录介质99的可旋转的卷绕轴(shaft)和支承卷绕轴的支承台构成。卷绕部19将记录介质99可旋转地保持。
在卷绕部19搭载用来使卷绕轴旋转的马达。通过该马达的驱动,卷绕部19以被指示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使卷绕轴旋转。由此,卷绕部19将从图像形成装置20经由从动辊21送出的记录介质99卷绕。
图像形成装置20配置在供给装置10的顶板面。图像形成装置20对从供给装置10供给的记录介质99进行图像形成。图像形成装置20例如是标签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20对从供给装置10连续地供给的记录介质99连续地进行比较大的面积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
接着,参照图3说明图像形成装置20的内部结构。以下,作为图像形成装置20,以电子照相式且二次转印方式的串列(tandem)型彩色打印机为例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20具备图像形成部30、中间转印带单元40及定影部50。
图像形成部30具备串联设置有4个图像形成单元31(31k、31c、31m、31y)的结构。4个图像形成单元31中的上游侧(图3中的右侧)的3个图像形成单元31c、31m及31y分别形成由作为减法混色的三原色的青(C)、品红(M)、黄(Y)的彩色调色剂形成的彩色图像。另一方面,下游侧(图3中的左侧)的图像形成单元31k主要形成对字符或图像的黑暗部分等使用的由黑(K)调色剂形成的单色图像。
各图像形成单元31在下部具备感光鼓32。感光鼓32的周面例如由有机光导电性材料构成。在感光鼓32的附近,以将周面围绕的方式配置清洁器33、带电辊34、光写入头35及显影器36的显影辊37。
显影器36在上部具备收容黑(K)、青(C)、品红(M)、黄(Y)的某种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显影器36在中间部具备调色剂补给机构。显影器36在侧面开口部具备上述显影辊37。显影器36还在内部具备调色剂搅拌部件。显影辊37具备供给调色剂的调色剂供给辊、将显影辊37上的调色剂层限制为一定的层厚的刮刀等。
另外,在图3中仅对黑(K)用的图像形成单元31k赋予了各标号,但各图像形成单元31除了收存在调色剂容器中的调色剂的颜色以外具有相同的结构。
中间转印带单元40具备环状的转印带41、驱动辊42及从动辊43。转印带41在图像形成装置20内部的大致中央,从图3所示的左右的大致端部到端部呈扁平的环状而延伸。驱动辊42使图3所示的转印带41向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转印带41将记录介质99输送到转印位置,以将直接转印(一次转印)到带表面的调色剂像向记录介质99转印(二次转印)。
中间转印带单元40在转印带41的环内具备4个一次转印辊44。各一次转印辊44与图像形成单元31k、31c、31m及31y对应。一次转印辊44由用来隔着转印带41向感光鼓32的下部周面进行推压的导电性发泡海绵构成。一次转印辊44以被指示的旋转周期旋转,使转印带41抵接于感光鼓32或从感光鼓32离开。
待机输送辊对45接受从供给装置10输送来的记录介质99。待机输送辊对45将接受到的记录介质99向二次转印辊46输送。二次转印辊46配设成隔着转印带41压接于从动辊43。二次转印辊46将转印到转印带41的带表面的调色剂像向记录介质99二次转印。二次转印辊46作为本发明的转印部发挥功能。
定影部50相对于二次转印辊46配置在记录介质99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在图3中是上方)。定影部50将转印到记录介质99的调色剂加热熔融,并使被施加了压力的调色剂渗透到记录介质99中。由此,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介质99。
定影部50存放定影单元51。定影单元51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20可拆装。定影单元51作为本发明的定影单元存放部发挥功能。操作者根据需要而更换定影单元51。此外,定影单元51根据后述的第1加热器57a的过热宽度而被划分为多个类别。操作者根据安设于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的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安装对应的类别的定影单元。定影单元51具备定影辊52、加压辊53和热敏电阻54。
定影辊52将被转印到记录介质99的调色剂加热。定影辊52如图4A所示,由圆筒体的金属芯部55、和弹性层56构成。金属芯部55由金属构成。弹性层56由将金属芯部55的外表面覆盖的硅橡胶等构成。此外,金属芯部55形成为中空状,在金属芯部55的内部内置作为加热部的加热器57。定影辊52被来自加热器57的辐射热加热到调色剂的熔融所需要的温度。
定影辊52如图4A、图4B所示,将轴向长度相互不同的第1加热器57a和第2加热器57b内置。第1加热器57a具有能够将与A4、B4、A5的记录宽度中的某个大致相等的长度的记录介质99加热的加热宽度。此外,第2加热器57b具有能够将与A3的记录宽度大致相等的长度的记录介质99加热的加热宽度。CPU61根据安设于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的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选择使用第1加热器57a还是第2加热器57b,向所选择的加热器57供电,使定影辊52加热。另外,内置在定影辊52中的加热器57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如图4B所示,定影辊52被划分为记录介质99通过的中央部(通过部)和记录介质99不通过的端部(非通过部)。中央部及端部对应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而变化。图4B表示对记录宽度适合于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的记录介质99进行印刷的情况下被划分的中央部和端部。这里,所谓加热器57的加热宽度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适合,是指加热器57的加热宽度比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稍宽、两者的差是10mm左右。
加压辊53是加压部件。加压辊53将通过定影辊52的加热而处于熔融状态的调色剂推压于记录介质99。由此,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介质99。加压辊53如图4A所示,由圆筒体的金属芯部58、和弹性层59构成。金属芯部58由金属构成。弹性层59由硅橡胶等构成,将金属芯部58的外表面覆盖。
加压辊53与定影辊52对置配置。加压辊53被弹簧等弹性体弹力支承。加压辊53施力以对定影辊52施加一定的压力。由此,形成在定影辊52与加压辊53之间确保了一定压力的夹持部。由此,通过的记录介质99被加热及加压,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介质99。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对加压辊53配置加热器,将加压辊53进行温度控制。
如图4B所示,在与定影辊52的中央部和单侧端部对置且接近的位置,配置热敏电阻54a、54b。热敏电阻54a、54b如图4B所示,作为检测定影辊52的外周表面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的一部分发挥功能。根据由热敏电阻54a、54b检测的温度,向内置在定影辊52中的加热器57的供电被控制。
定影单元51根据内置在定影辊52中的第1加热器57a与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的组合,如图6所示那样被划分为多个类别。第1加热器57a具有与B4、A4、A5的各记录宽度大致相等的加热宽度。第2加热器57b具有与作为可印刷的最大记录介质的B3的记录宽度大致相等的加热宽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定影单元51划分为3个类别进行说明,但类别的数量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对应于更多的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而设定定影单元51的类别。此外,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也可以相互不同。
这里,参照图5及图6,对用来判别定影单元51的拆装状态及所安装的定影单元51的类别的结构进行说明。定影单元51对应于通过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划分的类别而具备不同电阻值的电阻元件R12。如图5B所示,例如类别C04B、C04A、C05A的定影单元分别具备电阻元件R12a、R12b、R12c。设电阻元件R12a、R12b、R12c的电阻值分别为1.5kΩ、680Ω、270Ω。图5A是表示电阻元件R12与供给装置10中具备的下拉电阻R13的合成电阻R14、和向CPU61的IN端口3(IN3)施加的电压值的表。
在定影单元51没有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20的CPU61的IN端口IN3经由图像形成装置20中具备的上拉电阻R11被上拉,被施加H(高)电平的电压(3V)。图像形成装置20通过检测被施加到IN端口3的电压电平,能够判别定影单元51的拆装状态。
另一方面,在定影单元51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的情况下,上拉电阻R11、与电阻元件R12及下拉电阻R13的合成电阻R14的分压比根据安装的定影单元51(电阻元件R12)的类别而变化。因此,向图像形成装置20的IN端口3(IN3)施加的电压电平也根据安装的定影单元51的类别而变化。图像形成装置20通过检测被施加到IN端口3的电压电平,能够判别安装的定影单元51的类别。
例如,在将类别C05A的定影单元51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的情况下,该定影单元51具有的电阻(270Ω)与图像形成装置20具有的下拉电阻(2.7kΩ)的合成电阻R14的电阻值为2.97kΩ。在此情况下,向图像形成装置20的IN端口3施加的电压是上拉电阻R11(1kΩ)与合成电阻R14的分压电压,所以为2.24V。
这样,图像形成装置20基于被施加的电压,检测所安装的定影单元51的类别。另外,定影单元51具备的电阻元件并不限于与CH-3和CH-4连接的元件。例如也可以将定影单元51具备的电阻元件构成为,将CH-3与CH-4连线且与下拉电阻R13并联连接。由此,即使定影单元51的类别复杂多样,也能够根据向CPU61施加的电压值来判别定影单元51的类别。
回到图3,在定影部50的更下游侧配设排出辊对22。排出辊对22将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99从定影部50运出。排出辊对22将记录介质99向形成在图像形成装置20的上表面的排出托盘排出。由排出辊对22排出的记录介质99经由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20的侧部的从动辊21被供给到卷绕部19。
接着,参照图7,说明有关图像形成装置20的控制的结构。图像形成装置20与主计算机80及供给装置10通过LAN(LocalAreaNetwork)等网络或USB(UniversalSerialBus)相互连接。
图像形成装置20具备控制部60及印刷部70。更详细地讲,控制部60具备CPU61、LAN通信部62、USB通信部63、面板控制部64、操作面板65、存储装置66、存储装置控制部67及命令解析部68。此外,印刷部70具备印刷控制部71及印刷机构部72。
CPU61经由作为用来转送命令及数据的传送路径的系统总线,与图像形成装置20的各部连接,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0的各部的动作。CPU61使用ROM(ReadOnlyMemory)及RAM(RandomAccessMemory)作为工作存储器,将存储在ROM或存储装置66中的系统软件等各种程序读出并适当执行。
此外,对于CPU61,供给表示由热敏电阻54a、54b测量出的温度的信号(温度信号)。
LAN通信部62、USB通信部63与外部的设备进行通信。LAN通信部62经由LAN进行通信。USB通信部63经由USB进行通信。CPU61经由LAN通信部62或USB通信部63,与主计算机80进行通信。CPU61经由LAN通信部62或USB通信部63,接收从主计算机80发送的印刷任务。此外,CPU61经由LAN通信部62或USB通信部63,将图像形成装置20的各种信息向主计算机80发送。此外,CPU61经由LAN通信部62或USB通信部63,与供给装置10进行通信。CPU61从配置在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中的检测元件(传感器)接收输出信号,基于接收到的输出信号检测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
面板控制部64连接于操作面板65。操作面板65例如具备LCD(LiquidCrystalDisplay)等显示面板及各种操作按钮等输入装置。面板控制部64在CPU61的控制下,将各种图像及字符、记号等显示到操作面板65上。此外,面板控制部64受理对操作面板65输入的来自用户的各种操作。面板控制部64将与所受理的各种操作分别对应的操作信号向CPU61供给。另外,操作面板65也可以是具备触摸开关功能的触摸面板(触摸屏)那样的组合了输入功能和显示功能的装置。
存储装置66例如由EEPROM(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OM)等非易失性存储器或HDD(HardDiscDrive)等构成。存储装置66存储图像形成装置20的动作所需要的各种程序及数据。
存储装置66存储图8A所示那样的定影单元对应表A。定影单元对应表A将定影单元51的类别、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第1加热器57a或第2加热器57b的哪个的选择信息建立了对应。定影单元51的类别根据内置在定影辊52中的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而被分类。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表示适合于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的定型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宽度×长度)。加热器57的选择信息是表示能够选择第1加热器57a或第2加热器57b的哪个的信息。
此外,存储装置66存储图8B所示那样的定影单元对应表B。定影单元对应表B将定影单元51的类别、第1加热器57a及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和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建立了对应。定影单元51的类别根据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而被分类。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是比A4、B4、A5的记录宽度中的某1个宽10mm左右、且将各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整体覆盖的长度。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表示适合于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的定型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宽度×长度)。
存储装置控制部67在CPU61的控制下,进行向存储装置66的数据的写入控制、以及存储在存储装置66中的数据的读出控制。
命令解析部68在CPU61的控制下,进行从主计算机80发送的印刷数据中包含的命令的解析。命令解析部68将印刷数据按黑(K)、品红(M)、青(C)、黄(Y)的每个变换为位图(bitmap)的图像数据。命令解析部68将变换后的位图的图像数据按黑(K)、品红(M)、青(C)、黄(Y)的每个展开到帧存储器的对应的存储区中。展开到帧存储器中的图像数据被输出到印刷控制部71。
印刷控制部71在CPU61的控制下,控制包括图像形成部30、中间转印带单元40及定影部50的印刷机构部72。印刷控制部71按照由命令解析部68生成的图像数据进行印刷处理。例如,印刷控制部71进行中间转印带单元40的上下移动、转印带41、驱动辊42、待机输送辊对45、排出辊对22等的旋转驱动、以及向旋转驱动系统等的电压施加、向定影部50的加热器57等的电压施加等的控制。
接着,参照图9,对记录介质99不通过的定影辊52的端部(非通过部)的表面温度的转变进行说明。当接通图像形成装置20的电源,则CPU61将加热器57以最大输出加热,直到热敏电阻54a的检测温度达到作为调色剂的熔融所需要的温度的目标温度Tt(例如180℃)。CPU61将加热器57的发热量进行反馈控制,以使得如果热敏电阻54a的检测温度达到目标温度Tt则维持该目标温度Tt。例如,CPU61基于热敏电阻54a检测到的定影辊52的温度Tr与预先设定的目标温度Tt的偏差e(=Tr-Tt),通过PID(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控制,控制向加热器57的供电。
这样,记录介质99通过的定影辊52的中央部(通过部)的表面温度通过PID控制被大致维持为目标温度Tt。另一方面,记录介质99不通过的定影辊52的端部(非通过部)的表面温度由于没有被记录介质99带走热而蓄热所以比中央部(通过部)高。
定影辊52的端部的表面温度在图像形成装置20的电源接通后,与中央部同样,上升直至达到目标温度Tt。CPU61在热敏电阻54a、54b的检测温度达到目标温度Tt后,开始印刷动作。定影辊52的端部的表面温度在开始印刷动作后也缓缓上升。如果热敏电阻54b的检测温度超过预先决定的阈值Tth(例如190℃)而成为过热状态,则CPU61将向定影辊52内的加热器57的供电停止,将印刷动作中断。如果定影辊52的端部的表面温度下降至调色剂的熔融所需要的下限温度Tm(例如175℃),则CPU61开始向加热器57的供电,再次开始印刷动作。这样,CPU61根据端部的表面温度的变化,指示印刷动作的中止、再开始。目标温度Tt、下限温度Tm及阈值Tth的值例如被预先存储在EEPROM或HDD中。
接着,参照图10,对使用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对应的定影单元51的情况下的定影辊52的表面温度的分布进行说明。图10A~图10C中的实线分别表示使用具有适合于B4、A4、A5的宽度的加热宽度的第1加热器57a的情况下的定影辊52的表面温度分布。另一方面,图10A~图10C中的虚线表示使用具有适合于A3的宽度的加热宽度的第2加热器57b且进行了连续印刷的情况下的定影辊52的表面温度分布。
如图10A~图10C所示,在使用第1加热器57a将定影辊52进行了加热的情况下,定影辊52的表面温度在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中是高温,但随着朝向其外侧而下降。在使用第2加热器57b将定影辊52进行了加热的情况下,同样地,定影辊52的表面温度在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中是高温,但随着朝向其外侧而下降。
这样,如果使用具有适合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的加热宽度的加热器57的定影单元51进行连续印刷,则记录介质99不通过的定影辊52的端部(非通过部)的温度不会上升到记录介质99通过的中央部(通过部)以上。因此,定影辊52的端部其表面温度上升而成为过热状态的可能性低。
接着,参照图11所示的流程图,对图像处理装置20执行的适合判别处理进行说明。另外,图像处理装置20的CPU61响应于被投入印刷命令而发生印刷任务这一情况,开始图11所示的处理。CPU61作为本发明的适合判别部发挥功能。
首先,CPU61判别在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中是否安设有记录介质99(步骤S101)。如果安设记录介质99且将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的顶罩关闭,则适当的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经由供给装置10具备的通信部被向图像形成装置20发送。CPU61在从供给装置10接收到输出信号的情况下,判别为在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中安设有记录介质99。
CPU61在判别为在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中安设有记录介质99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判别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步骤S102)。CPU61基于施加于IN端口1及IN端口2的电压值,判别记录介质99的尺寸(记录宽度)。CPU61作为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类别读取部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CPU61在没有从供给装置10接收到输出信号的情况下,判别为在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中没有安设记录介质99(步骤S101;否)。在此情况下,CPU61向步骤S101返回。即,CPU61重复步骤S101的处理,直到判别为在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中安设有记录介质99(直到从供给装置10接收到输出信号)。
CPU61在步骤S102中判别记录介质99的尺寸(记录宽度)后,判别是否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安装着定影单元51(步骤S103)。CPU61基于施加于IN端口3的电压值,判别是否安装着定影单元51。
CPU61在判别为安装着定影单元51的情况下(步骤S103;是),判别定影单元51的类别(步骤S104)。与步骤S103的处理同样地,CPU61基于施加于IN端口3的电压值,判别定影单元51的加热宽度。CPU61作为本发明的定影单元类别读取部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CPU61在判别为没有安装定影单元51的情况下(步骤S103;否),将处理向步骤S103返回,待机直到安装了定影单元51。
CPU61如果完成步骤S104的处理,则判别根据定影单元51的类别确定的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是否适合(步骤S105)。CPU61参照存储在存储装置66中的定影单元对应表A,检索在步骤S102中判别的记录介质99的尺寸(记录宽度)与在步骤S104中判别的定影单元51的类别是否建立了对应。由此,判别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是否适合。
CPU61在判别为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适合的情况下(步骤S105;是),作为使用的加热器57而选择第1加热器57a,结束处理(步骤S106)。另外,CPU61也可以在结束处理之前,报告表示所安装的定影单元51的类别与安设在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中的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相适合的消息。CPU61作为本发明的消息报告部发挥功能。
CPU61在判别为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不适合的情况下(步骤S105;否),判别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是否适合(步骤S107)。CPU61参照图8B所示的定影单元对应表B,如果第2加热器57b的过热宽度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的宽度之差是10mm以下则判别为适合。CPU61在判别为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适合的情况下(步骤S107;是),作为使用的加热器57而选择第2加热器57b,结束处理(步骤S108)。
另一方面,CPU61在判别为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不适合的情况下(步骤S107;否),参照图8B所示的定影单元对应表B,检索适合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的加热宽度的加热器57。CPU61基于检索结果确定定影单元51的类别。在此情况下,CPU61控制面板控制部64使操作面板65显示图12所示那样的、敦促将安装的定影单元51更换为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对应的类别的定影单元51的消息(步骤S109)。
CPU61如果结束步骤S109的处理,则使处理回到步骤S103,重复步骤S103~S105的处理。即,CPU61使操作面板65显示图12所示的消息画面81,直到作为使用的加热器57而选择第1加热器57a或第2加热器57b的某个。
在本处理结束、其他初始化处理结束后,执行与从主计算机80接收到的印刷命令对应地产生的印刷任务。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1,以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安装有与所安设的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对应的定影单元51为条件,执行印刷任务。由此,使用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大致相等的加热宽度的加热器57进行印刷,所以能够防止定影辊52的端部的温度超过阈值Tth而成为过热状态。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在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与第1加热器57a及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不适合的情况下,报告敦促定影单元51的更换的消息。但是,也可以设想在不能准备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对应的定影单元51等的状况下不得不实施连续印刷的情况。
以下,说明即使所安装的定影单元51的类别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不适合、也使用所安装的定影单元51并报告用来使印刷效率提高的信息的印刷装置100。
参照图13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当使用不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对应的定影单元51进行印刷时执行的适合判别处理。图像处理装置20的CPU61响应于被投入印刷命令而产生印刷任务这一情况,开始图13所示的处理。另外,图13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201~S208是与图11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01~108相同的处理,所以使说明简略或省略。
CPU61在通过步骤S201~S204的处理而判别了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及定影单元51的类别后,判别根据定影单元51的类别确定的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是否适合(步骤S205)。CPU61在判别为不适合的情况下(步骤S205;否),判别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是否适合于安设在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中的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步骤S207)。
CPU61在判别为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不适合的情况下(步骤S207;否),判别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是否比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宽(步骤S209)。这是为了避免因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的不足而不能使调色剂像的一部分定影在记录介质99上的不良状况。
CPU61在判别为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比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宽的情况下(步骤S209;是),作为使用的加热器57而选择第1加热器57a(步骤S210)。然后,CPU61取得在定影单元51的预先决定的部分、这里是定影辊52的端部(热敏电阻54b测量温度的部位)的温度超过阈值Tth之前能够印刷的记录介质99的量(长度、张数)(步骤S212)。即,求出能够不将定影单元51热损伤而印刷的量。能够印刷的记录介质99的量考虑定影辊52的温度上升特性。具体而言,计算定影辊52的端部的温度超过阈值Tth的时间,计算在该时间之前能够印刷的记录介质99的量。此外,也可以预先通过实验求出能够印刷的记录介质的量,例如存储到EEPROM或HDD中。CPU61作为本发明的记录介质量取得部发挥功能。
接着,CPU61控制面板控制部64使操作面板65显示图14所示那样的消息画面82(步骤S213)。在消息画面82中,示出表示所安装的定影单元51不与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对应的消息、和能够印刷的记录介质99的量。由此,操作者能够知道在印刷动作中断之前能够印刷的记录介质99的量。CPU61在结束步骤S213的处理后,结束适合判别处理。
另一方面,CPU61在判别为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比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窄的情况下(步骤S209;否),作为使用的加热器57而选择第2加热器57b(步骤S211)。CPU61当结束步骤S211的处理则将处理向步骤S212转移。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2,在内置于所安装的定影单元51中的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比安设在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4中的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宽的情况下使用第1加热器57a。此时,取得在记录介质99不通过的定影辊52的端部的温度超过阈值之前能够印刷的记录介质99的量并报告。由此,操作者能够确认事前能够印刷的记录介质99的量,能够根据记录介质99的量选择印刷内容。由此,能够防止印刷效率的下降。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是一例,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并不限于此。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应用,所有的实施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由定影辊52、加压辊53和热敏电阻54构成的定影单元5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定影单元51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代替定影辊而追加了将加热器内置的加热辊、和张架于定影辊和加热辊的定影带的、所谓的带定影方式。在此情况下,在定影带及定影辊形成中央部(通过部)和端部(非通过部),但通过调整作为加热源的加热辊的内部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在判别为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对于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及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都不适合的情况下,判别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是否比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宽,根据该判别结果,选择第1加热器57a或第2加热器57b。但也可以是,在判别为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对于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及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都不适合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判别有无表示使用所安装的定影单元51的指示(步骤S314),在判别为有该指示的情况下(步骤S314;是),选择第1加热器57a或第2加热器57b(步骤S309~S311)。此外也可以是,在判别为没有表示使用所安装的定影单元51的指示的情况下(步骤S314;否),报告敦促定影单元的更换的消息(步骤S315)。这样,在判别为记录介质99的记录宽度对于第1加热器57a的加热宽度及第2加热器57b的加热宽度都不适合的情况下,能够关于是否使用所安装的定影单元51而反映操作者的意向。
另外,不仅能够作为预先具备用来实现本发明的功能的结构的印刷装置来提供,还可以通过程序的应用而使已有的信息设备作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发挥功能。即,能够控制已有的信息设备而使用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印刷装置100的各功能结构的程序发挥功能。此外,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可以使用印刷装置实施。
此外,这样的程序的应用方法是任意的。也可以将程序保存到例如软盘、CD(CompactDisc)-ROM、DVD(DigitalVersatileDisc)-ROM、存储卡等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来应用。进而,也可以将程序叠加到输送波中,经由因特网等通信介质来应用。例如也可以在通信网络上的公告板(BBS:BulletinBoardSystem)揭示并分发程序。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将该程序起动,通过在OS(OperatingSystem)的控制下与其他应用程序同样地执行,能够执行上述处理。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特定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中包含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价的范围。
本申请基于2013年9月20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96095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将该基础申请的全部内容包含到本申请中。
标号说明
10供给装置;11输送部;12张紧辊;13从动辊;14记录介质安设单元;15记录介质输送辊对;16自动切断器;17主体进入输送辊对;18保持部;19卷绕部;20图像形成装置;21从动辊;22排出辊对;30图像形成部;31(31k、31c、31m、31y)图像形成单元;32感光鼓;33清洁器;34带电辊;35光写入头;36显影器;37显影辊;40中间转印带单元;41转印带;42驱动辊;43从动辊;44一次转印辊;45待机输送辊对;46二次转印辊;50定影部;51定影单元;52定影辊;53加压辊;54热敏电阻;54a第1热敏电阻;54b第2热敏电阻;55金属芯部;56弹性层;57加热器;57a第1加热器;57b第2加热器;58金属芯部;59弹性层;60控制部;61CPU;62LAN通信部;63USB通信部;64面板控制部;65操作面板;66存储装置;67存储装置控制部;68命令解析部;70印刷部;71印刷控制部;72印刷机构部;80主计算机;81、82消息画面;99记录介质;100印刷装置。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取得部,取得记录介质的类别信息;
定影单元,内置有具有规定的加热宽度的加热器;
判别部,基于由上述第1取得部取得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信息,判别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与上述加热宽度是否适合;以及
报告部,在上述判别部判别为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与上述加热宽度不适合的情况下,报告在上述定影单元的预先决定的部分的温度超过预先决定的阈值之前的期间能够印刷的记录介质的量。
2.(修改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定影单元存放部,存放上述定影单元;以及
第2取得部,取得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部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信息;
上述判别部基于由上述第1取得部取得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信息和由上述第2取得部取得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信息,判别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与上述加热宽度是否适合。
3.(修改后)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单元具备具有规定的加热宽度的第1加热器和与该第1加热器相比加热宽度更长的第2加热器;
上述判别部基于由上述第1取得部取得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信息和由上述第2取得部取得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信息,判别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是否与上述第1加热器及上述第2加热器中的某个的加热宽度相适合;
上述报告部在上述判别部判别为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与上述第1加热器及上述第2加热器的双方的加热宽度不适合的情况下,报告上述能够印刷的记录介质的量。
4.(修改后)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选择部,该选择部选择上述第1加热器及上述第2加热器中的某一方;
上述判别部在判别为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与上述第1加热器及上述第2加热器的双方的加热宽度不适合的情况下,判别上述第1加热器的加热宽度是否比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宽;
上述选择部在上述判别部判别为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比上述第1加热器窄的情况下,选择上述第1加热器。
5.(修改后)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选择部在上述判别部判别为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比上述第1加热器宽的情况下,选择上述第2加热器。
6.(修改后)一种印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下步骤:
第1取得步骤,取得记录介质的类别信息;
判别步骤,基于由上述第1取得步骤取得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信息,判别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与内置在定影单元中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是否适合;以及
报告步骤,在上述判别步骤判别为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与上述加热宽度不适合的情况下,报告在上述定影单元的预先决定的部分的温度超过预先决定的阈值之前的期间能够印刷的记录介质的量。
7.(修改后)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2取得步骤,该第2取得步骤取得在定影单元存放部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信息;
上述判别步骤基于由上述第1取得步骤取得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信息和由上述第2取得步骤取得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信息,判别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与上述加热宽度是否适合。
8.(修改后)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单元具备具有规定的加热宽度的第1加热器和与该第1加热器相比加热宽度更长的第2加热器;
上述判别步骤基于由上述第1取得步骤取得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信息和由上述第2取得步骤取得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信息,判别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是否与上述第1加热器及上述第2加热器中的某个的加热宽度相适合;
上述报告步骤在上述判别步骤判别为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与上述第1加热器及上述第2加热器的双方的加热宽度不适合的情况下,报告上述能够印刷的记录介质的量。
9.(修改后)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备选择步骤,该选择步骤选择上述第1加热器及上述第2加热器中的某一方;
上述判别步骤在判别为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与上述第1加热器及上述第2加热器的双方的加热宽度不适合的情况下,判别上述第1加热器的加热宽度是否比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宽;
上述选择步骤在上述判别步骤判别为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比上述第1加热器窄的情况下,选择上述第1加热器。
10.(修改后)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印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选择步骤在上述判别步骤判别为上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比上述第1加热器宽的情况下,选择上述第2加热器。
Claims (20)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介质类别读取部,读取记录介质的类别;
定影单元存放部,有选择地存放类别相互不同的多个定影单元中的某1个;以及
适合判别部,判别存放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部中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与由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部读取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是否适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根据由上述适合判别部判别出的结果来报告消息的消息报告部;
上述消息报告部在上述适合判别部判别为不适合的情况下,报告敦促更换为与由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部读取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适合的类别的定影单元的消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记录介质安设部,有选择地安设类别相互不同的多个上述记录介质中的某1个;以及
定影单元类别读取部,将存放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部中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读取;
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是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
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部将安设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部中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读取;
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是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
上述定影单元类别读取部将存放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部中的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读取;
上述适合判别部在由上述定影单元类别读取部读取的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与由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部读取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的差是预先决定的范围时判别为适合,在其以外时判别为不适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记录介质量取得部,取得在存放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部中的上述定影单元的预先决定的部分的温度超过阈值之前能够印刷的、安设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部中的上述记录介质的量;以及
消息报告部,根据由上述适合判别部判别的结果来报告消息;
上述适合判别部判别是否存放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部中的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比安设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部中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宽;
上述消息报告部在上述适合判别部判别为不适合、并且判别为存放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部中的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比安设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部中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宽的情况下,报告由上述记录介质量取得部取得的上述记录介质的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单元具有加热宽度相互不同的多个加热器;
上述适合判别部根据安设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部中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选择上述多个加热器中的1个。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加热器中的1个具有适合于能够用上述印刷装置印刷的最大的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的加热宽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介质是切断状的记录介质或比该切断状的记录介质长尺寸的卷状的记录介质。
8.一种印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介质类别读取步骤,读取记录介质的类别;
定影单元存放步骤,有选择地存放类别相互不同的多个定影单元中的某1个;以及
适合判别步骤,判别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步骤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与在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步骤中读取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是否适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根据在上述适合判别步骤中判别出的结果来报告消息的消息报告步骤;
在上述消息报告步骤中,在上述适合判别步骤中判别为不适合的情况下,报告敦促更换为与在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步骤中读取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适合的类别的定影单元的上述消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记录介质安设步骤,有选择地安设类别相互不同的多个上述记录介质中的某1个;以及
定影单元类别读取步骤,将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步骤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读取;
在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步骤中,将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步骤中安设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读取;
在上述定影单元类别读取步骤中,将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步骤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读取;
在上述适合判别步骤中,当在上述定影单元类别读取步骤中读取的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与在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步骤中读取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的差是预先决定的范围时判别为适合,当其以外时判别为不适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印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记录介质量取得步骤,取得在通过上述定影单元存放步骤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预先决定的部分的温度超过阈值之前能够印刷的、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步骤中安设的上述记录介质的量;以及
消息报告步骤,根据在上述适合判别步骤中判别出的结果来报告消息;
在上述适合判别步骤中,判别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步骤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是否比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步骤中安设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宽;
在上述消息报告步骤中,在上述适合判别步骤中判别为不适合、并且判别为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步骤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比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步骤中安设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宽的情况下,报告在上述记录介质量取得步骤中取得的上述记录介质的量。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印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单元具有加热宽度相互不同的多个加热器;
在上述适合判别步骤中,根据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步骤中安设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选择上述多个加热器中的1个。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印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加热器中的1个具有与能够由印刷装置印刷的最大的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适合的加热宽度。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介质是切断状的记录介质或比该切断状的记录介质长尺寸的卷状的记录介质。
15.一种程序,其特征在于,使计算机执行以下处理:
记录介质类别读取处理,读取记录介质的类别;
定影单元存放处理,有选择地存放类别相互不同的多个定影单元中的某1个;以及
适合判别处理,判别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处理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与在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处理中读取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是否适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程序,其特征在于,
使计算机还执行根据在上述适合判别处理中判别出的结果来报告消息的消息报告处理;
在上述消息报告处理中,在上述适合判别处理中判别为不适合的情况下,报告敦促更换为与在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处理中读取的上述记录介质的类别适合的类别的定影单元的上述消息。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程序,其特征在于,
使计算机还执行以下处理:
记录介质安设处理,有选择地安设类别相互不同的多个上述记录介质中的某1个;以及
定影单元类别读取处理,将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处理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类别读取;
在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处理中,将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处理中安设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读取;
在上述定影单元类别读取处理中,将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处理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读取;
在上述适合判别处理中,当在上述定影单元类别读取处理中读取的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与在上述记录介质类别读取处理中读取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的差是预先决定的范围时判别为适合,当其以外时判别为不适合。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程序,其特征在于,
使计算机还执行以下处理:
记录介质量取得处理,取得在通过上述定影单元存放处理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预先决定的部分的温度超过阈值之前能够印刷的、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处理中安设的上述记录介质的量;以及
消息报告处理,根据在上述适合判别处理中判别出的结果来报告消息;
在上述适合判别处理中,判别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处理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是否比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处理中安设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宽;
在上述消息报告处理中,在上述适合判别处理中判别为不适合、并且判别为在上述定影单元存放处理中存放的上述定影单元的加热器的加热宽度比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处理中安设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宽的情况下,报告在上述记录介质量取得处理中取得的上述记录介质的量。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程序,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影单元具有加热宽度相互不同的多个加热器;
上述多个加热器中的1个具有与能够由印刷装置印刷的最大的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适合的加热宽度;
在上述适合判别处理中,根据在上述记录介质安设处理中安设的上述记录介质的记录宽度选择上述多个加热器中的1个。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程序,其特征在于,
上述记录介质是切断状的记录介质或比该切断状的记录介质长尺寸的卷状的记录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96095 | 2013-09-20 | ||
JP2013196095A JP2015060208A (ja) | 2013-09-20 | 2013-09-20 | 印刷装置、印刷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PCT/JP2014/074288 WO2015041180A1 (ja) | 2013-09-20 | 2014-09-12 | 印刷装置、印刷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08512A true CN105308512A (zh) | 2016-02-03 |
Family
ID=52688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32388.1A Pending CN105308512A (zh) | 2013-09-20 | 2014-09-12 | 印刷装置、印刷控制方法及程序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60216653A1 (zh) |
JP (1) | JP2015060208A (zh) |
CN (1) | CN105308512A (zh) |
WO (1) | WO201504118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098665B1 (en) | 2015-05-08 | 2021-03-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203305B2 (ja) * | 2015-05-08 | 2017-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558070B2 (ja) * | 2015-05-19 | 2019-08-14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0274876B2 (en) * | 2015-07-20 | 2019-04-30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Heater member for the fuser assembly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device |
JP6142906B2 (ja) * | 2015-09-28 | 2017-06-07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除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6614966B2 (ja) | 2015-12-25 | 2019-12-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9020655A (ja) * | 2017-07-20 | 2019-02-07 | 株式会社東芝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JP7114243B2 (ja) * | 2017-11-27 | 2022-08-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0848625B1 (en) * | 2019-05-10 | 2020-11-24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Heat detection system for monitoring of over-heating in an apparatus |
JP7287179B2 (ja) * | 2019-08-19 | 2023-06-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グラム |
JP7409862B2 (ja) * | 2019-12-19 | 2024-01-09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定着方法 |
JP7528497B2 (ja) * | 2020-03-27 | 2024-08-06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2242217B2 (en) | 2022-02-28 | 2025-03-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syste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43006A (ja) * | 1996-11-14 | 1998-05-29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 |
CA2262852A1 (en) * | 1998-06-01 | 1999-12-01 | Nitto Kogyo Co., Ltd. | Toner image fix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keeping constant fixing roller temperature |
JP2008058365A (ja) * | 2006-08-29 | 2008-03-13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298295A (zh) * | 2010-06-23 | 2011-12-28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定影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68229A (en) * | 1995-06-21 | 1996-10-22 | Xerox Corporation | Fuser temperature control as a function of copy sheet characteristics |
JPH09166937A (ja) * | 1995-12-15 | 1997-06-24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ロール紙用記録装置 |
JP3445702B2 (ja) * | 1996-05-17 | 2003-09-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
JP2004246083A (ja) * | 2003-02-14 | 2004-09-02 | Seiko Epson Corp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57023B2 (ja) * | 2005-09-12 | 2012-01-1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設定方法 |
JP4416801B2 (ja) * | 2007-01-29 | 2010-02-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
JP2012068560A (ja) * | 2010-09-27 | 2012-04-05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12234016A (ja) * | 2011-04-28 | 2012-11-29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254035A (ja) * | 2012-06-05 | 2013-12-19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3
- 2013-09-20 JP JP2013196095A patent/JP2015060208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9-12 WO PCT/JP2014/074288 patent/WO201504118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9-12 CN CN201480032388.1A patent/CN105308512A/zh active Pending
- 2014-09-12 US US14/917,266 patent/US2016021665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43006A (ja) * | 1996-11-14 | 1998-05-29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 |
CA2262852A1 (en) * | 1998-06-01 | 1999-12-01 | Nitto Kogyo Co., Ltd. | Toner image fix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keeping constant fixing roller temperature |
JP2008058365A (ja) * | 2006-08-29 | 2008-03-13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298295A (zh) * | 2010-06-23 | 2011-12-28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定影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041180A1 (ja) | 2015-03-26 |
JP2015060208A (ja) | 2015-03-30 |
US20160216653A1 (en) | 2016-07-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08512A (zh) | 印刷装置、印刷控制方法及程序 | |
US956316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465336B2 (en) | Control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 |
US9547262B2 (en) | Fixing device with receiving portion configured to receiv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to width of recording material from external terminal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uch fixing device | |
US9211745B2 (en) | Image era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EP3045976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WO2010114150A1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40046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724288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dvanced fixing system | |
US1001894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user driving control method | |
JP2012198455A (ja)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定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200907535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015459A (ja) | 定着装置 | |
JP2015179215A (ja) | 印刷装置、印刷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US10663895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 | |
JP2007279454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003564A (ja) | 印刷装置 | |
US1002524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selecting portion for selecting an execution order of a number of fixing operations | |
JP201027669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233961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88455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21224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22169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KR20050006992A (ko) |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정착유닛 구동제어방법 | |
JP201522528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本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03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