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54127B -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54127B CN105254127B CN201510730548.6A CN201510730548A CN105254127B CN 105254127 B CN105254127 B CN 105254127B CN 201510730548 A CN201510730548 A CN 201510730548A CN 105254127 B CN105254127 B CN 1052541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tland
- aeration
- sewage
- water
- micro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9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7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5416 organic mat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IOVCWXUNBOPUCH-UHFFFAOYSA-M Nitrite anion Chemical compound [O-]N=O IOVCWXUNBOPUCH-UHFFFAOYSA-M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3450 grow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3248 secre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2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1001 back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44000052616 bacterial pathogen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28327 secr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74 phosphor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1100000331 toxic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588 tox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005700 microbiom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203 pre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21143 Hypo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465754 Metazo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76 aerato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KMRRTOUMJRJIA-UHFFFAOYSA-N ammonia nh3 Chemical compound N.N XKMRRTOUMJRJI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65 bio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53 coastal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8044 dehyd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97 dehyd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70 gener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6 hypox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00 inorganic miner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13 microb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07 miner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QJGQUHMNIGDVPM-UHFFFAOYSA-N nitrogen group Chemical group [N] QJGQUHMNIGDVP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894 organic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268 re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人工湿地溶解氧偏低,占地面积较大,填料易堵塞,对高浓度污水处理效果差等问题。本发明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水流连通的包括由管道依次连接的预处理构筑物、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ANAMMOX脱氮型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和生物观测塘。本发明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效率高,可适应不同的水质变化,脱氮效果好,自清式的人工湿地不易堵塞,可进行反冲洗,出水水质稳定,确保了湿地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是根据天然湿地净化污水的原理,通过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来强化其净化能力的污水处理技术。它是由透水性的基质、植物、水体、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种群和动物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污水在人工湿地中经过包括生物降解、过滤、沉淀和吸附等作用处理后,污水中的有机化合物、悬浮固体、一些含氮化合物、磷和病原菌都得到了极大的削减。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未来水质提标一大热门处理技术,其具有投资省、效率高、环境效益好等优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传统的人工湿地包括表面流型、潜流型和垂直流型,但由于自身构造的限制,使得溶解氧浓度偏低,占地面积较大,填料易堵塞等。在传统的污水处理中,曝气量通常为气水比>3:1,有的甚至为 10:1。而在污水厂的运行中,曝气机的耗电费用占了很大部分,因此,如何在保证出水水质的情况下又能降低气水比,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根据美国于 2000 年对多个运行中的人工湿地进行调查,发现有近50%的人工湿地系统在投入使用 5 年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堵塞。堵塞不仅会引起湿地过水能力的降低,从而导致大量污水壅积在湿地表面并阻隔氧气向基质层内扩散,降低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使出水水质达不到设计标准,此外堵塞还会缩短人工湿地的运行寿命。尤其是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其堵塞问题较为严重。
氮素污染的加剧也是近年来引起我国湖泊、河流以及近海等水域水华和赤潮大规模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去除氮素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生物脱氮理论与技术的突破,以 ANAMMOX 工艺为代表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与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相比,ANAMMOX 菌为化学自养型细菌,并且 ANAMMOX 反应途径较短,因此 ANAMMOX 反应不需要碱度补偿和投加有机碳源,只需要维持较低的溶解氧,即可实现当废水进水 C/N<3.4 时或高氨氮废水的脱氮反应,从而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和物料,节省运行成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ANAMMOX 反应是微生物直接将 NH4 + -N 和 NO2 -N反应转化为 N2 ,达到脱氮的目的,其中作为电子受体的 NO 2- 一般由氨转化而来。
已见公知的人工湿地如 CN102531187A “一种层叠式垂直流-水平潜流组合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CN203639245U “一种组合人工湿地系统”、CN103708621A “一种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及其污水处理方法”等主要是对人工湿地的流态、填料进行改造组合,其填料易堵塞,不适宜处理较高浓度的污水,占地面积较大。而在人工湿地中,将反冲洗自清技术、微曝气技术和基于 ANAMMOX 脱氮原理的侧向潜流湿地技术同时系统的应用于人工湿地则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人工湿地溶解氧偏低,占地面积较大,填料易堵塞,对高浓度污水处理效果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出的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水流连通的预处理构筑物、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和生物观测塘;整个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关系如下:
预处理构筑物上设置有系统进水管。
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由配水区、池体和集水区组成;待处理污水经进水管流入配水区,再通过溢流的方式从配水区流入池体,经池体处理后的出水采用溢流的方式流入集水区;所述池体为多级不同处理功能的竖向折流湿地串联而成,沿水流方向依次为厌氧湿地、碳氧化湿地和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厌氧湿地和碳氧化湿地各采用一个单元池,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由若干单元池组成;厌氧湿地从底部到顶部依次设置有反冲洗管和填料层,碳氧化湿地和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从底部到顶部依次设置有反冲洗管、微曝气管、填料层和水生植物,采用分级微曝气方式,总的曝气量的气水比小于 2︰1,并控制碳氧化湿地的曝气量大于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使碳氧化湿地中水的溶解氧达到1~2mg/L,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水中的溶解氧达到 0.5mg/L。
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由自然复氧槽、侧向潜流湿地床组成,其中一个自然复氧槽连接一个侧向潜流湿地床组成一组单元池,多组单元池串联沿梯度向下共同组成所述湿地污水处理装置;所述自然复氧槽为跌跃式薄水层自然复氧槽。
所述侧向潜流湿地床包含湿地床体、布水管、集水管、填料、湿地植物和含ANAMMOX 菌的沉积物;布水管和集水管均设置在侧向潜流湿地床底部,分别布置在侧向潜流湿地床的进水端和出水端,以实现侧向潜流湿地床中的水流均匀性,含 ANAMMOX 菌的沉积物铺在填料上。
生物观测塘中栽种水生植物,还设置有出水管,通过溢流的方式出水。
其中,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池体设置有横向隔墙,将池体沿水流方向分隔为单独的单元池,上一个单元池的出水采用穿孔溢流的方式流入下一个单元池,并在穿孔处设置有一个阀门,以控制单元池的进水和出水;每个单元池内均设置有一个墙体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横向挡墙,将单元池分为前后两段,横向挡墙底部开孔,使每个单元池内的水流能够在湿地池中上下翻腾通过,形成折流式水流形态,避免死水区。
其中,微曝气管包含曝气主管、曝气干管和曝气支管,曝气主管沿人工湿地外一侧布置,曝气主管上分出数根曝气干管,每个单元池内有至少一根曝气干管,曝气干管沿池壁向下并在池底横向布置,曝气干管上分出数根曝气支管,曝气支管纵向并排布置,曝气主管和每根曝气干管上均设置有阀门,所述曝气支管的曝气孔直径大小为 1~3mm;所述的反冲洗管包含反冲洗主管、反冲洗干管和反冲洗支管,反冲洗管布置在池体底部,反冲洗主管沿人工湿地外一侧布置,并接出数根反冲洗干管,每一根反冲洗干管横向伸入一个单元池,反冲洗干管再接出纵向并排布置的反冲洗支管,反冲洗主管和每根干管上均设置有阀门;反冲洗主管上还设置有放空管;单元池还设置有溢流管,用于将反冲洗产生的污水排出。
其中,曝气孔沿曝气支管轴向设置为两排,两排曝气孔的中心线过曝气支管轴心线的夹角为 90°。
其中,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湿地床体的有效水深高度为 0.4~0.6m。
其中,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湿地填料粒径为 10~50mm,根据水流方向,单元池内填料粒径依次降低。
其中,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填料为碎石、混凝土骨料或瓦砾中的一种或几种,粒径为 5~10mm,根据水流方向,单元池内填料粒径依次降低。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总的过程是:污水从系统进水管进入预处理构筑物,然后依次由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和可实现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然后进入生物观测塘。
具体方法是:
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池体沿水流方向分为厌氧、好氧和微氧三段,其中厌氧段和好氧段各为 1 个单元池,分别作为厌氧湿地和碳氧化湿地,微氧段可根据水质设置 1 或 1 个以上单元池,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来自预处理构筑物的污水由配水区流入厌氧段的厌氧湿地内,在厌氧的环境中降解掉大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再流入好氧段的碳氧化湿地内,在微曝气和植物根系泌氧的协同作用下,使水中的溶解氧达到1~2mg/L,将碳污染物高效降解;最后流入微氧段的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内,在微曝气和植物根系泌氧的协同作用下,使水中的溶解氧达到 0.5mg/L,为短程硝化反硝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得污水中的 N 污染物得到高效去除,微氧段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的出水采用溢流的方式流入集水区。
整个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采用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运行方式,湿地表面水力负荷控制在 2m3/(m2.d)以下,总的竖向折流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24h 以上。
来自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集水区的污水由进水管流入可实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污水由进水管流入第一组单元池的自然复氧槽中,通过跌跃式薄水层自然复氧的方式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再流入侧向潜流湿地床中,湿地床体中布置有布水管、集水管、填料、湿地植物和含 ANAMMOX 菌的沉积物,湿地床竖向断面上水质条件均匀,整个湿地床内部沿水流方向为一个以厌缺氧为主的好氧、缺氧、厌氧的交替环境,在植物根系泌氧的协同作用下,污水总体处于微氧状态,待处理污水中亚硝酸盐的流入与厌缺氧的微环境为 ANAMMOX 菌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使得污水在侧向潜流湿地中同时发生硝化、反硝化以及 ANAMMOX 反应,污水中的碳源有机物沿程逐渐被消耗,C/N 比不断降低,同时去除污水中的 N 污染物;随后污水流入下一组单元池的自然复氧槽中,再流入侧向潜流湿地床中,继续进行反应,经过多组单元池循环处理,直至达到出水标准;整个处理过程采用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运行方式,进水通过预处理方法控制COD与 TN 浓度比值在 2:1 以下,进水 COD 浓度在 60mg/L 以下,通过连续自然稳定进水,湿地床表面水力负荷控制在 0.3m3 /(m2.d),总的侧向潜流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18h 以上。
其中,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湿地床中没有导板阻隔。
本发明中,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采用微曝气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湿地填料层内部的溶解氧含量,植物根系释氧和曝气相结合保证了有机物能够被顺利的去除。与传统的曝气方式相比,微曝气量小缓慢,适量的曝气促进了湿地中生物膜的发展,使其不会因大量曝气对生物膜造成冲刷,同时减少矿物质的积累, 保证了填料之间的水流通路。另外微曝气的方式也在保证出水水质条件下,更加节省能耗,减少了运行成本。
另外,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所采用的是可调节的微曝气方式,可通过阀门的启闭对每一反应单元的曝气量进行调节,使得本反应器可以较灵活的适应各种不同的水质变化。当进水 COD 含量高时,可通过控制阀门使部分反应单元进行曝气或者进行间歇曝气,进而强化了反应池的好氧—缺氧环境,强化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当进水 COD 含量较低时,可关闭微曝气采用自然复氧来维持填料层溶解氧水平,进一步节省能耗。
人工湿地的堵塞问题一直比较严重,运行一段时间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堵塞,且一旦堵塞难以修复。经试验研究证明,人工湿地其污水中的有机质主要被吸附截留在反应器进水部分,且沿污水流动方向填料层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递减。因而在本发明的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中,前一个反应池的填料粒径较后一个反应池的填料粒径大,并配合微曝气所形成的局部紊流冲刷作用,使得填料不易堵塞,并且使得反应池靠后端也能吸附截留一定量的有机质,使得后端也有较为充足的碳源来保证生物脱氮除磷的效果。在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中增设了反冲洗系统,当填料开始堵塞之后进行反冲洗,可以提高填料层的渗透系数,保证了系统出水效果的稳定,也有效地延长了人工湿地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基于 ANAMMOX 脱氮原理的侧向潜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设置,进一步吸附了前段出水的氮磷。同时,由于前端反应池消耗了大部分的碳源,而氮元素未得到充分的去除,使得侧向潜流湿地的进水中 C/N 较低。为保证最终的出水达标排放,在侧向潜流床的前端设置有一个自然复氧槽,从而保证了在侧向潜流床中进行 ANAMMOX 生物脱氮提供适宜的环境。其中,自然复氧槽为已公开的 CN102583760A“跌跃式薄水层人工湿地复氧槽”,水在通过自然复氧槽时,会形成 5~20 毫米厚薄水层,水在槽内与空气广泛接触,增加了侧向潜流湿地床内的溶解氧。
本发明的人工湿地的折流式和潜流式流态使水固接触面积大,微曝气的人工湿地通过底部曝气,提高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强化了水体中的微生物的作用,进而提高了湿地的水力负荷,故本系统的占地面积与同类湿地相比大幅减小。
本发明的生物观测塘相当于清水池的作用,塘中栽种水生植物,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及病原菌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最后通过溢流的方式出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微曝气人工湿地可灵活调节微曝气方式,处理效率高,可适应不同的水质变化,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好:
2)自清式的人工湿地不易堵塞,可进行反冲洗,出水水质稳定;确保了湿地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3)基于 ANAMMOX 脱氮原理的侧向潜流湿地床进一步保证了出水中氮元素的去除;在每一级之间增设的自然复氧槽优化了湿地的富氧能力,无需人工曝气即可保证整个侧向潜流湿地床中形成低氧环境,即可实现 ANAMMOX 生物脱氮,节省能耗;
4)自清式微曝气负荷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较小,工艺流程短、运行管理简便;本发明中各管路上均设有阀门,通过控制阀门的启闭即可实现运行模式的控制切换,加之整个反应器结构简单,不易堵塞,故此种反应器的工艺流程短、运行管理简便;
5)由于本发明的湿地系统存在着反冲洗等情况,可以将本发明中的自清式微曝气人工湿地和侧向潜流人工湿地进行多组平行运行,以保证连续处理来水,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水质水量等增加或减少单元格,合理使用,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 1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流程图;
图 2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平面示意图;
图 3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剖面示意图;
图 4 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剖面图;
图 5 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反冲洗管平面图;
图 6 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曝气管平面图;
图 7 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曝气支管放大图;
图 8 侧向潜流湿地处理装置剖面图;
图 9 侧向潜流湿地处理装置平面图;
附图标记:1 系统进水管,2 预处理构筑物,3 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31配水区,32 横向隔墙,33 横向挡墙,34 集水区,35 溢流管,36 池体,37 单元池,38 水生植物,39 填料层、4 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41 自然复氧槽,42 侧向潜流湿地床,43 布水管,44 集水管,5 生物观测塘,6 出水管,71曝气主管,72 曝气干管,73 曝气支管,75 曝气孔,81 反冲洗进水管,82 反冲主管,83 反冲洗干管,84 反冲洗支管,85 放空管,9 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本发明污水处理系统的构造如图 2 和图 3 所示,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由管道依次连接的预处理构筑物 2、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3、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4、生物观测塘 5。
所述预处理构筑物 2 可以是一个沉淀池或沼气池、也可以是一个自然塘。
如图 4 所示,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3 由配水区 31、池体36、曝气管、反冲洗管、集水区 34、填料层 39 和水生植物 38 组成。沿水流方向依次为厌氧湿地、碳氧化湿地和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厌氧湿地和碳氧化湿地各采用一个单元池37,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由若干单元池组成。厌氧湿地从底部到顶部依次设置有反冲洗管和填料层,碳氧化湿地和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从底部到顶部依次设置有反冲洗管、微曝气管、填料层和水生植物。所述的池体 36 设置有多个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横向隔墙 32,将池体分隔为多个单独的单元池 37,上一个单元池 37 的出水采用穿孔溢流的方式流入下一个单元池 37,并在穿孔处设置有一个阀门 9,以控制单元池 37 的进水和出水;每个单元池 37 内均设置有一个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横向挡墙 33,将单元池 37 分为前后两段,横向挡墙 33 底部开孔,使每个单元池37 内的水流能够在湿地池中上下翻腾通过,避免死水区;每个单元池 37 均设有溢流管 35,用于将反冲洗产生的污水排出至预处理构筑物 2。所述的曝气管包含曝气主管 71、曝气干管 72 和曝气支管 73,曝气主管沿人工湿地外一侧布置,并分为数根曝气干管 72,每一根曝气干管 72 沿单元池 37 壁向下并在池底横向布置,每个单元池内有至少一根曝气干管,曝气支管 73 纵向并排布置,曝气主管 71 和每根曝气干管 72 上均设置有阀门 9(如图 6 所示)。
采用分级微曝气方式,总的曝气量的气水比小于 2︰1,并控制碳氧化湿地的曝气量大于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使碳氧化湿地中水的溶解氧达到 1~2mg/L,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水中的溶解氧达到 0.5mg/L。所述曝气支管 73 的曝气孔 75 直径大小为 1~3mm,曝气孔沿曝气支管轴向设置为 2 排,两排曝气孔的中心线过曝气支管轴心线的夹角为90°(如图 7 所示)。还设置有反冲洗管(如图 5 所示),包含反冲洗主管 82、反冲洗干管83 和反冲洗支管 84,反冲洗管 兼放空管 85 布置在单元池 37 底部,反冲洗主管 82 沿人工湿地外一侧布置,并分为数根反冲洗干管 83,每一根反冲洗干管 83 横向伸入一个单元池 37,反冲洗支管 84 纵向并排布置,反冲洗主管 82 和每根反冲洗干管 83 上均设置有阀门 9。反冲洗的水来自于反冲洗进水管 81。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湿地填料粒径为 10~50mm,根据水流方向,单元池内填料粒径依次降低。
如图 8 和图 9 所示,所述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4由自然复氧槽、侧向潜流湿地床组成,其中一个自然复氧槽 41 和一个侧向潜流湿地床 42 组成一组单元池 37,自然复氧槽布置在侧向潜流湿地床前端,多组单元池串联沿梯度向下共同组成所述湿地污水处理装置;还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用于待处理污水稳定均匀的进入侧向潜流湿地处理装置,出水管用于收集处理后的水流出侧向潜流湿地处理装置;所述侧向潜流湿地床包含湿地床体、布水管43、集水管44、填料层39、湿地植物38和含ANAMMOX菌的沉积物;布水管和集水管均设置在侧向潜流湿地床底部,分别布置在侧向潜流湿地床的进水端和出水端,以实现侧向潜流湿地床中的水流均匀性;湿地植物种植于填料上方;湿地床体的有效水深高度为 0.4~0.6m;填料为碎石、混凝土骨料或瓦砾中的一种或几种,粒径为5~10mm,根据水流方向,单元池内填料粒径依次降低。
生物观测塘 5 相当于清水池的作用,设置有出水管,通过溢流的方式出水。塘中可以栽种水生植物和放养鱼类,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及病原菌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最后通过溢流的方式出水。整个系统的出水可以通过观测鱼类等指示性生物,及检测部分水质指标来表征其出水的水质好坏。
实施例 2 采用本发明处理系统进行污水处理
一、当系统正常工作时的实施方式如下,流程参见图 1:
城镇污水经过系统进水管进入预处理构筑物,去除粒径较大的漂浮物、悬浮物、泥沙和部分有机物。
污水从系统进水管进入预处理构筑物,然后依次由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和 ANAMMOX 脱氮型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然后进入生物观测塘。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池体沿水流方向分为厌氧、好氧和微氧三段,其中厌氧段和好氧段各为 1 个单元池,分别作为厌氧湿地和碳氧化湿地,微氧段可根据水质设置 1 或 1 个以上单元池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来自预处理构筑物的污水由配水区流入厌氧段的厌氧湿地内,在厌氧的环境中降解掉大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再流入好氧段的碳氧化湿地内,在微曝气和植物根系泌氧的协同作用下,使水中的溶解氧达到 1~2mg/L,将碳污染物高效降解;最后流入微氧段的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内,在微曝气和植物根系泌氧的协同作用下,使水中的溶解氧达到 0.5mg/L,为短程硝化反硝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得污水中的 N污染物得到高效去除,微氧段的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的出水采用溢流的方式流入集水区;整个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采用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运行方式,湿地表面水力负荷控制在 2m3/(m2.d)以下,总的竖向折流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 24h 以上。
来自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集水区的污水由进水管流入可实现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污水由进水管流入第一组单元池的自然复氧槽中,通过跌跃式薄水层自然复氧的方式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再流入侧向潜流湿地床中,湿地床体中布置有布水管、集水管、填料、湿地植物和含 ANAMMOX 菌的沉积物,湿地床竖向断面上水质条件均匀,整个湿地床内部沿水流方向为一个以厌缺氧为主的好氧、缺氧、厌氧的交替环境,在植物根系泌氧的协同作用下,污水总体处于微氧状态,待处理污水中亚硝酸盐的流入与厌缺氧的微环境为 ANAMMOX 菌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使得污水在侧向潜流湿地中同时发生硝化、反硝化以及 ANAMMOX 反应,污水中的碳源有机物沿程逐渐被消耗,C/N 比不断降低,同时去除污水中的 N 污染物;随后污水流入下一组单元池的自然复氧槽中,再流入侧向潜流湿地床中,继续进行反应,经过多组单元池循环处理,直至达到出水标准;整个处理过程采用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运行方式,进水通过预处理方法控制COD与 TN 浓度比值在 2:1 以下,进水 COD 浓度在 60mg/L 以下,通过连续自然稳定进水,湿地床表面水力负荷控制在 0.3m3 /(m2.d),总的侧向潜流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18h 以上。
污水在经过系统的处理后最后进入生物观测塘,生物观测塘相当于清水池的作用,塘中可以栽种水生植物和放养鱼类,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及病原菌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最后通过溢流的方式出水。整个系统的出水可以通过观测鱼类等指示性生物,及检测部分水质指标来表征其出水的水质好坏。
二、当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湿地填料粒径为 10~50mm,根据水流方向,单元池内填料粒径依次降低。填料发生堵塞时进行自清的实施方式为:当某一个单元池 37 发生溢流时,则说明该单元池 37 的填料层 39 发生了堵塞,其解决方法为:先关闭其进水管和出水管上的阀门和该单元池 37 的曝气管阀门 9,再关闭发生填料堵塞的单元池 37 与前后单元池之间连接的阀门 9,打开反冲洗进水管 81 上的阀门 9 和发生填料堵塞单元池 37 的反冲洗干管 83 上的阀门,进行反冲洗。反冲洗产生的污水通过溢流管 35 流入预处理构筑物 2 重新处理。反冲洗完毕后,再关闭反冲洗进水管 81 上的阀门 9,并打开放空管 85 上阀门 9,将滞留在单元池 37 内的反冲洗水排出,并将单元池37 进行放空闲置,闲置一段时间后,又可重新进水正常运行。
Claims (8)
1.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水流连通的预处理构筑物、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和生物观测塘;其特征在于:污水从系统进水管进入预处理构筑物,然后依次由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和可实现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然后进入生物观测塘;
所述预处理构筑物上设置有系统进水管;
所述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由配水区、池体和集水区组成;待处理污水经进水管流入配水区,再以溢流的方式从配水区流入池体,经池体处理后的出水采用溢流的方式流入集水区;所述池体为多级不同处理功能的竖向折流湿地串联而成,沿水流方向依次为厌氧湿地、碳氧化湿地和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厌氧湿地和碳氧化湿地各采用一个单元池,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由若干单元池组成;厌氧湿地从底部到顶部依次设置有反冲洗管和填料层,碳氧化湿地和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从底部到顶部依次设置有反冲洗管、微曝气管、填料层和水生植物,采用分级微曝气方式,总的曝气量的气水比小于 2︰1,并控制碳氧化湿地的曝气量大于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使碳氧化湿地中水的溶解氧达到 1~2mg/L,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水中的溶解氧达到 0.5mg/L;所述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池体沿水流方向分为厌氧、好氧和微氧三段,其中厌氧段和好氧段各为 1个单元池,分别作为厌氧湿地和碳氧化湿地,微氧段可根据水质设置 1 或 1 个以上单元池,作为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来自预处理构筑物的污水由配水区流入厌氧段的厌氧湿地内,在厌氧的环境中降解掉大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再流入好氧段的碳氧化湿地内,在微曝气和植物根系泌氧的协同作用下,使水中的溶解氧达到 1~2mg/L,将碳污染物高效降解;最后流入微氧段的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内,在微曝气和植物根系泌氧的协同作用下,使水中的溶解氧达到 0.5mg/L,为短程硝化反硝化提供适宜的环境,使得污水中的 N污染物得到高效去除,微氧段短程硝化-反硝化湿地的出水采用溢流的方式流入集水区;整个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采用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运行方式,湿地表面水力负荷控制在 2m3 /(m2 .d)以下,总的竖向折流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 24h 以上;
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由自然复氧槽、侧向潜流湿地床组成,其中一个自然复氧槽连接一个侧向潜流湿地床组成一组单元池,多组单元池串联沿梯度向下共同组成所述湿地污水处理装置;所述自然复氧槽为跌跃式薄水层自然复氧槽;所述侧向潜流湿地床包含湿地床体、布水管、集水管、填料、湿地植物和含 ANAMMOX 菌的沉积物;布水管和集水管均设置在侧向潜流湿地床底部,分别布置在侧向潜流湿地床的进水端和出水端,以实现侧向潜流湿地床中的水流均匀性,含 ANAMMOX 菌的沉积物铺在填料上;来自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集水区的污水由进水管流入可实现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污水由进水管流入第一组单元池的自然复氧槽中,通过跌跃式薄水层自然复氧的方式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再流入侧向潜流湿地床中,湿地床体中布置有布水管、集水管、填料、湿地植物和含 ANAMMOX 菌的沉积物,湿地床竖向断面上水质条件均匀,整个湿地床内部沿水流方向为一个以厌缺氧为主的好氧、缺氧、厌氧的交替环境,在植物根系泌氧的协同作用下,污水总体处于微氧状态,待处理污水中亚硝酸盐的流入与厌缺氧的微环境为 ANAMMOX 菌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使得污水在侧向潜流湿地中同时发生硝化、反硝化以及 ANAMMOX 反应,污水中的碳源有机物沿程逐渐被消耗,C/N 比不断降低,同时去除污水中的 N 污染物;随后污水流入下一组单元池的自然复氧槽中,再流入侧向潜流湿地床中,继续进行反应,经过多组单元池循环处理,直至达到出水标准;整个处理过程采用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运行方式,进水通过预处理方法控制COD与 TN 浓度比值在 2:1 以下,进水 COD 浓度在 60mg/L 以下,通过连续自然稳定进水,湿地床表面水力负荷控制在 0.3m3 /(m2 .d),总的侧向潜流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 18h 以上;
生物观测塘中栽种水生植物,还设置有出水管,通过溢流的方式出水。
2.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池体设置有横向隔墙,将池体沿水流方向分隔为单独的单元池,上一个单元池的出水采用穿孔溢流的方式流入下一个单元池,并在穿孔处设置有一个阀门,以控制单元池的进水和出水;每个单元池内均设置有一个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横向挡墙,将单元池分为前后两段,横向挡墙底部开孔,使每个单元池内的水流能够在湿地池中上下翻腾通过,形成折流式水流形态,避免死水区。
3.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曝气管包含曝气主管、曝气干管和曝气支管,曝气主管沿人工湿地外一侧布置,曝气主管上分出数根曝气干管,每个单元池内有至少一根曝气干管,曝气干管沿池壁向下并在池底横向布置,曝气干管上分出数根曝气支管,曝气支管纵向并排布置,曝气主管和每根曝气干管上均设置有阀门,所述曝气支管的曝气孔直径大小为 1~3mm;所述的反冲洗管包含反冲洗主管、反冲洗干管和反冲洗支管,反冲洗管布置在池体底部,反冲洗主管沿人工湿地外一侧布置,并接出数根反冲洗干管,每一根反冲洗干管横向伸入一个单元池,反冲洗干管再接出纵向并排布置的反冲洗支管,反冲洗主管和每根干管上均设置有阀门;反冲洗主管上还设置有放空管;单元池还设置有溢流管,用于将反冲洗产生的污水排出。
4.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孔沿曝气支管轴向设置为两排,两排曝气孔的中心线过曝气支管轴心线的夹角为 90°。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湿地床体的有效水深高度0.4~0.6m。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湿地填料粒径为 10~50mm,根据水流方向,单元池内填料粒径依次降低。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填料为碎石、混凝土骨料或瓦砾中的一种或几种,粒径为 5~10mm,根据水流方向,单元池内填料粒径依次降低。
8.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可实现 ANAMMOX 脱氮的侧向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的湿地床中没有导板阻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30548.6A CN105254127B (zh) | 2015-11-02 | 2015-11-02 |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30548.6A CN105254127B (zh) | 2015-11-02 | 2015-11-02 |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54127A CN105254127A (zh) | 2016-01-20 |
CN105254127B true CN105254127B (zh) | 2018-02-13 |
Family
ID=55094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30548.6A Active CN105254127B (zh) | 2015-11-02 | 2015-11-02 |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25412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29526A (zh) * | 2017-10-10 | 2018-01-02 | 广州华浩能源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动力强化脱氮生态处理方法及系统 |
CN107721101B (zh) * | 2017-12-05 | 2023-05-05 | 湖南大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
CN107915376B (zh) * | 2017-12-05 | 2021-07-02 | 湖南大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动力污水一体化处理方法 |
CN108203161B (zh) * | 2018-02-13 | 2020-09-04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一种水产养殖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装置及处理方法 |
CN113636711B (zh) * | 2021-01-16 | 2023-05-12 | 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驳岸型好氧/缺氧/好氧人工湿地系统及其应用 |
CN114249425A (zh) * | 2021-12-28 | 2022-03-29 | 刘亮 | 一种人工湿地脱氮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4069756A1 (de) * | 2003-02-06 | 2004-08-19 | Grafinger, Rainer | Biologische reinigung von wasser |
CN1693231A (zh) * | 2005-04-28 | 2005-11-09 | 重庆大学 | 折流湿地滤池+侧向潜流湿地床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CN101863584A (zh) * | 2010-04-29 | 2010-10-20 | 重庆大学 | 针对小区灰水的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联合处理系统 |
CN102260021A (zh) * | 2011-06-01 | 2011-11-30 | 同济大学 | 一种无需外加碳源的生活污水深度脱氮工艺和装置 |
CN205099555U (zh) * | 2015-11-02 | 2016-03-23 | 重庆大学 |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
2015
- 2015-11-02 CN CN201510730548.6A patent/CN1052541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4069756A1 (de) * | 2003-02-06 | 2004-08-19 | Grafinger, Rainer | Biologische reinigung von wasser |
CN1693231A (zh) * | 2005-04-28 | 2005-11-09 | 重庆大学 | 折流湿地滤池+侧向潜流湿地床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CN101863584A (zh) * | 2010-04-29 | 2010-10-20 | 重庆大学 | 针对小区灰水的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联合处理系统 |
CN102260021A (zh) * | 2011-06-01 | 2011-11-30 | 同济大学 | 一种无需外加碳源的生活污水深度脱氮工艺和装置 |
CN205099555U (zh) * | 2015-11-02 | 2016-03-23 | 重庆大学 |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54127A (zh) | 2016-0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73637B (zh) | 一种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河道净化系统 | |
CN103739081B (zh) | 一种用于低污染水强化脱氮的潜流湿地装置 | |
CN105254127B (zh) | 自清式微曝气复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1898856B (zh) | 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及其应用 | |
CN100482601C (zh) | 一种通气折流式人工湿地模拟装置 | |
CN104926038B (zh) | 一种用于农村污水处理的生物生态复合处理装置 | |
CN102145960B (zh) | 农村地表水源地生态防护多级过滤墙脱氮除磷装置及方法 | |
CN102001785B (zh) | 生活污水处理用复合式生物膜一体型反应器及应用方法 | |
CN102531187B (zh) | 一种层叠式垂直流-水平潜流组合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 | |
CN103864216B (zh) | 波式潜流人工湿地景观水体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 |
CN206447739U (zh) | 一种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7352738B (zh) | 一种强化脱氮除磷的复合人工生态床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108503136A (zh) | 河道治理系统 | |
CN110668575A (zh) | 一种全自动高效脱氮除磷潮汐流人工湿地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3976477U (zh) | 一种分别以竹丝、陶粒为滤料的两级生物滤池 | |
CN106007181A (zh) | 一种潮汐混合流人工湿地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 | |
CN111333271A (zh) | 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应用以及污水处理方法 | |
CN105236687B (zh) | 自清式微曝气竖向折流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211644786U (zh) | 新农村生活污水生化湿地生态净化系统 | |
CN205892991U (zh) | 一种生物生态水处理装置 | |
CN210438573U (zh) | 一种抑堵增氧型人工湿地系统 | |
CN102838208A (zh) | 一种用于污染河流水质改善的河道净化器技术 | |
CN202063793U (zh) | 多级污水处理用生物反应系统 | |
CN205011588U (zh) | 水域污水处理装置 | |
CN105152487B (zh) | 水域污水处理装置和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