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33535A - 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33535A CN105233535A CN201510734474.3A CN201510734474A CN105233535A CN 105233535 A CN105233535 A CN 105233535A CN 201510734474 A CN201510734474 A CN 201510734474A CN 105233535 A CN105233535 A CN 1052335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udge
- area
- sedimentation
- water
- dischar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893 slag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517 strat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35 Galvanized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01 coagu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97 galvanized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01 sewage slud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5 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包括若干组沉淀池单元,各组所述沉淀池单元内依次设置:进水区、沉淀区、用于排泥的排泥区及用于排放沉淀水的出水区;所述沉淀区内形成有污泥斗,所述排泥区内还设有一端与污泥斗连通的排泥槽,所述排泥槽的另一端再通过一排泥管分别接至一用于外回流的污泥外回流泵房及一用于排放多余沉泥的剩余污泥泵房,所述污泥外回流泵房及剩余污泥泵房分别布设在所述进水区前端;所述排泥槽内及入口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刮泥的刮泥机。本发明的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可满足进水水质、水量的变化及各种超越工况,并且最大程度地节约了工程用地和施工费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池,特别涉及一种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它的型式很多,按池内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
近年来,由于环保标准对污水厂出水指标要求的提高,且污水厂占地控制越来越严,如何保证沉淀池效果及污泥回流浓度,对污水厂更稳定达标运行至关重要,若设计不合理,就难以达到现在的出水要求及节能需求。
此外,根据目前一些大型污水厂采取辐流式二沉池(所谓二沉池即指能实现二次沉淀的沉淀池)来看,占地更大,管理运行更复杂,尤其是检修时更难以切换,为保证各池水位高度相同,对施工及地基要求也很高,且排泥周期的不稳定也导致各池抗冲击较差。考虑风向的影响,也会导致传统二沉池的堰负荷不同,从而影响沉淀池出水效果。
国内外许多水处理研究机构专门对二沉池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开发出了一些新型、适用的二沉池。但随着污水处理规划的大型化,处理占地的集约化,处理工艺的自动化,传统二沉池组数越来越多,占地面积越来越大,由于地基沉降等因素,不能保证每组处理量均等及堰负荷一致,处理效果不能保证。在很多城市,土地已经成为各种设施发展的瓶颈,很多设备和技术因为占地面积过大而无法被实施。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占地紧凑、能耗低、便于适应水量变化、抗冲击负荷强、分组检修灵活、出水水质要求高的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占地紧凑、能耗低、适应水量变化、抗冲击负荷强、分组检修灵活、出水水质高的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若干组沉淀池单元,各组所述沉淀池单元内依次设置:用于输入待二次处理的污水的进水区、用于泥和水沉淀分层的沉淀区、用于排泥的排泥区及用于排放沉淀水的出水区;所述沉淀区内形成有污泥斗,所述排泥区内还设有一端与污泥斗连通的排泥槽,所述排泥槽的另一端再通过一排泥管分别接至一用于外回流的污泥外回流泵房及一用于排放多余沉泥的剩余污泥泵房,所述污泥外回流泵房及剩余污泥泵房分别布设在所述进水区前端(污泥外回流泵房及剩余污泥泵房分别设置有污泥外回流泵和剩余污泥泵);所述排泥槽内及入口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刮泥的刮泥机(例如链板式刮泥机)。本实施例中的排泥管用于静压排泥,链板式刮泥机为市售可得。另外,将所述污泥外回流泵房及剩余污泥泵房分别布设在所述进水区前端,一方面可使沉泥以最短的距离和时间排走,另一方面通过排泥区设置的链板式刮泥机,可将污泥经排泥管静压排泥后,以最短的时间刮入剩余污泥泵房,从而减少了运行能耗和占地面积,能更好的实现污泥外回流及剩余污泥排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区设有用于整流的穿孔花墙。通过穿孔花墙的设置,可控制孔口流速,从而防止进水不均匀及对沉淀区间的扰动,进而保证沉淀效果,避免短流及配水不均匀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区设置有出水堰和出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入口处设有旋转撇渣器和/或挡渣板。在出水管道入口处设有旋转撇渣器和/或挡渣板,可将分层后的污水表面漂浮的浮渣去除,得到更好的二沉池处理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撇渣器为旋转撇渣管。本实施例中的旋转撇渣管为市售可得。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沉淀池单元内设置若干隔墙,用于使所述污泥斗每两组一隔断。这样可命名本沉淀池实现全池分组检修,从而保证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区的出水槽迴形布置。将出水槽迴形布置可实现即使占用最小的面积,也能将所有的出水快速引出。这样不仅能减低出水堰的承载负荷,而且出水更稳定,不会产生扰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沉淀池的池型为矩形结构。这样更利于泥水分离,适应水量及污泥浓度变化大的特点,使得出水指标均稳定地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二沉池的设计方案,可对污水厂总平面集约化布置,大大节约了占地面积,降低了施工成本;并能根据进水水量、水质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灵活调整运行模式,可分组运行、检修,在提高处理效果基础上,保证工艺可靠性。
2、此外,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大型污水厂的方案设计。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分多组构筑物为分散布置时所存在的占地面积大且能耗高的缺点,不仅能以较小的占地面积发挥二沉池的均匀配水,还便于运行管理,使得生反池污泥回流更能均匀配置,大大减少了水头的损失。
3、本发明采用静压排泥,排泥效果稳定、排污效率高。另外,沉淀池的进水采用大阻力配水,能更均匀实现沉淀效果。同时,池内水位恒定,沉淀区处于自由沉淀状态,增加了池容利用率,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的下层结构平面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视图。
图3为图1中沿B-B线的视图。
图4为本发明迴形布设的出水槽平面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进水管道1、穿孔花墙2、污泥斗3、排泥管4、排泥槽5、链板式刮泥机6、闸门7、出水管道8、出水槽9、旋转撇渣管10、污泥外回流泵房11、剩余污泥泵房12、出水堰13、连通孔14、挡渣板15、钢盖板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分组设置若干相互可连通、可隔断的沉淀池单元,每组所述沉淀池单元依次设有用于输入待二次处理的污水的进水区、用于泥、水沉淀分层的沉淀区、用于排放沉泥的排泥区,及用于排放分层后得到的沉淀水的出水区;排泥区设有一端与污泥斗3连通的排泥槽5,排泥槽5的另一端再通过排泥管4分别接至一用于外回流的污泥外回流泵房11及一用于排放多余沉泥的剩余污泥泵房12;排泥槽5的入口两侧设有用于将沉泥刮入的链板式刮泥机6,同时,在排泥槽5内各设有用于将沉泥刮入排泥管4的链板式刮泥机6。
进水区也是平流沉淀池的混合反应区,原水与混凝剂在此混合,并起反应,形成絮凝体,然后进入沉淀区。
由于沉池进水流速及均匀配水,对其沉淀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如图1~图3所示,为使入流污水均匀与稳定的进入沉淀池,在进水区的进水端设有用于整流的穿孔花墙2进行大阻力配水。
通过穿孔花墙2的设置,控制孔口流速不大于0.15m/s,从而防止进水不均匀及对沉淀区间的扰动,进而保证沉淀效果,避免短流及配水不均匀问题。
各区均设置有用于控制开关的闸门7。进水区设置有进水管道1,出水区设置有出水堰13和出水管道8,出水管道8入口处设有旋转撇渣器(例如旋转撇渣管10)和挡渣板15,用于除去分层后的污水表面漂浮的浮渣。
另外,沉淀池的顶部设有钢盖板16,例如,热浸锌覆面钢盖板。具体施工布设时,可将污泥外回流泵房11及剩余污泥泵房12布设于进水区前端。这样一方面可使沉泥以最短的距离和时间排走,另一方面通过排泥区设置的链板式刮泥机6,可将污泥经排泥管4静压排泥后,以最短的时间刮入剩余污泥泵房12,从而减少了运行能耗和占地面积,能更好的实现污泥外回流及剩余污泥排放。
为了使本沉淀池实现全池分组检修及运行,可在各沉淀池单元内设置若干隔墙,使得污泥斗每2小组一隔断,以实现分组单独关闭。另外,各隔墙上还设有用于连通水流的连通孔14。这样即使检修、更换设备,也不影响其他排泥区小组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本发明采用多条三角出水堰,并迴形布置出水槽9。将出水槽9迴形布置可实现即使占用最小的面积,也能将所有的出水快速引出。这样不仅能减低出水堰的承载负荷,而且出水更稳定,不会产生扰动。
此外,各沉淀池及配水、排泥等均采用共用渠道的组合形式,大大减少了水头损失、占地面积和厂区管道。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可将沉淀池的池型设计为矩形结构。这样更利于泥水分离,适应水量及污泥浓度变化大的特点,使得出水指标均稳定地达到国家标准。
本发明的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的污水沉淀处理流程如下:
如图1~图3所示,首先根据水量变化调节沉淀池单元的运行组数,使得原水通过进水管道1和进水闸门,再通过渠道配水及设置的穿孔花墙2均匀配水,以保证每组水量均等,从而获得运行稳定、更好的沉淀效果;然后分层后的沉淀水经出水管道8及旋转撇渣管10,将沉淀水表面的浮渣轻易去除;最终,沉泥等其余沉淀物质通过自有沉淀,经链板式刮泥机6刮入排泥槽5,并经排泥管4静压排泥后,经污泥泵分别接至污泥外回流泵房11内的外回流污泥泵及剩余污泥泵房12内的剩余污泥泵,分别实现污泥回流及多余沉泥的外排。
本发明可以实现集成污水沉淀、污泥回流、剩余污泥排放、出水等于一体;并能根据进水水量、水质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灵活调整运行模式,可分组运行、检修,在提高处理效果基础上,保证工艺可靠性。
因此,本发明的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可满足进水水质、水量的变化及各种超越工况,并且最大程度地节约了工程用地和工程费用。
而且,本发明采用静压排泥,排泥效果稳定、排污效率高。另外,沉淀池的进水采用大阻力配水,能更均匀实现沉淀效果。同时,池内水位恒定,沉淀区处于自由沉淀状态,增加了池容利用率,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若干组沉淀池单元,各组所述沉淀池单元内依次设置:用于输入待二次处理的污水的进水区、用于泥和水沉淀分层的沉淀区、用于排泥的排泥区及用于排放沉淀水的出水区;所述沉淀区内形成有污泥斗,所述排泥区内还设有一端与污泥斗连通的排泥槽,所述排泥槽的另一端再通过一排泥管分别接至一用于外回流的污泥外回流泵房及一用于排放多余沉泥的剩余污泥泵房,所述污泥外回流泵房及剩余污泥泵房分别布设在所述进水区前端;所述排泥槽内及入口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刮泥的刮泥机;所述进水区设有用于整流的穿孔花墙;所述出水区设置有出水堰和出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入口处设有旋转撇渣器和/或挡渣板;各所述沉淀池单元内设置若干隔墙,用于使所述污泥斗每两组一隔断。
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撇渣器为旋转撇渣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区的出水槽迴形布置。
4.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池型为矩形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34474.3A CN105233535A (zh) | 2015-11-03 | 2015-11-03 | 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34474.3A CN105233535A (zh) | 2015-11-03 | 2015-11-03 | 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33535A true CN105233535A (zh) | 2016-01-13 |
Family
ID=55031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34474.3A Pending CN105233535A (zh) | 2015-11-03 | 2015-11-03 | 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233535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52445A (zh) * | 2016-11-24 | 2017-04-05 |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及其使用方法 |
CN115321649A (zh) * | 2022-08-19 | 2022-11-11 | 常州大学 | 一种黑臭水体的治理装置以及治理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29447A (ja) * | 2007-03-19 | 2008-10-02 | Yamaguchi Univ | 湖沼のヘドロ回収方法及びヘドロ回収装置 |
CA2652964A1 (fr) * | 2009-02-09 | 2009-08-10 | Serge Emile Alfred Ruby | Systeme de traitement des eaux sanitaire et menagere |
CN201952340U (zh) * | 2011-01-28 | 2011-08-31 |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环保疏浚底泥处理的自动加药装置 |
CN102219319A (zh) * | 2010-12-20 | 2011-10-19 | 谢水清 | 一种可用于源头治污的物理式污水污物处理系统 |
CN103446782A (zh) * | 2012-06-04 | 2013-12-18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污泥浓缩功能的斜管或斜板沉淀池及其排泥方法 |
CN203878043U (zh) * | 2014-06-13 | 2014-10-15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 污泥调蓄池 |
-
2015
- 2015-11-03 CN CN201510734474.3A patent/CN10523353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29447A (ja) * | 2007-03-19 | 2008-10-02 | Yamaguchi Univ | 湖沼のヘドロ回収方法及びヘドロ回収装置 |
CA2652964A1 (fr) * | 2009-02-09 | 2009-08-10 | Serge Emile Alfred Ruby | Systeme de traitement des eaux sanitaire et menagere |
CN102219319A (zh) * | 2010-12-20 | 2011-10-19 | 谢水清 | 一种可用于源头治污的物理式污水污物处理系统 |
CN201952340U (zh) * | 2011-01-28 | 2011-08-31 |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环保疏浚底泥处理的自动加药装置 |
CN103446782A (zh) * | 2012-06-04 | 2013-12-18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污泥浓缩功能的斜管或斜板沉淀池及其排泥方法 |
CN203878043U (zh) * | 2014-06-13 | 2014-10-15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 污泥调蓄池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孙体昌: "《固液分离》", 31 August 2011, 中南大学出版社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52445A (zh) * | 2016-11-24 | 2017-04-05 |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矩形周进周出二沉池及其使用方法 |
CN115321649A (zh) * | 2022-08-19 | 2022-11-11 | 常州大学 | 一种黑臭水体的治理装置以及治理方法 |
CN115321649B (zh) * | 2022-08-19 | 2024-04-05 | 常州大学 | 一种黑臭水体的治理装置以及治理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036459A1 (zh) |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1848131U (zh) | 一种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的折板式多级排泥沉淀池 | |
CN109126224B (zh) | 一种周进周出沉淀池进出水流导配模块化装置 | |
CN107381807A (zh) | 一种首格升流式组合折流板厌氧水解反应一体化装置 | |
CN109264862A (zh) | 一种用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一体化高效污水处理设备 | |
CN102701447A (zh) | 一种多功能污水处理中试系统及其应用 | |
CN115043493B (zh) | 适用于地下污水厂的生物处理与泥水分离装置 | |
CN105236615A (zh) | 沉淀除油器 | |
CN105233535A (zh) | 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 | |
CN205095480U (zh) | 带污泥泵房的平流沉淀池 | |
CN208632201U (zh) | 滤池布水板装置 | |
CN218146053U (zh) | 一种集装箱式污水处理装备成套系统 | |
CN211170017U (zh) | 一种工业水厂高效沉淀系统 | |
CN217757087U (zh) | 污水处理池 | |
CN113620428B (zh) | 用于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的缺氧池配水系统及方法 | |
CN216170167U (zh) | 改进进水方式的周进周出矩形沉淀池 | |
CN205035190U (zh) | 沉淀除油器 | |
CN211158716U (zh) | 一种浓缩池 | |
CN211863977U (zh) | 一种多层沉淀池出水系统 | |
CN110745919A (zh) | 一种序批式叠合平流沉淀池 | |
CN201284273Y (zh) | 一体式倒置缺氧/厌氧/好氧污水脱氮除磷装置 | |
CN217854710U (zh) | 一种废水预处理池 | |
CN220530750U (zh) | 一种折叠式浅层辐流沉淀池 | |
CN206467032U (zh) | 三相分离装置 | |
CN204619438U (zh) |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沉淀池的溢流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