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0528A - 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方法以及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信息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方法以及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信息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90528A CN105190528A CN201480026060.9A CN201480026060A CN105190528A CN 105190528 A CN105190528 A CN 105190528A CN 201480026060 A CN201480026060 A CN 201480026060A CN 105190528 A CN105190528 A CN 1051905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 information
- us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7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8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055 memory stor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14 correlation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22—Increasing security of the print job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03—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print management
- G06F3/1204—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print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reduced user or operator actions, e.g. presetting, automatic actions, using hardware token storing data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37—Print job management
- G06F3/1238—Secure printing, e.g. user identification, user rights for device usage, unallowed content, blanking portions or fields of a page, releasing held job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37—Print job management
- G06F3/1267—Job repository, e.g. non-scheduled jobs, delay print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78—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dopt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1285—Remote printer device, e.g. being remote from client or server
- G06F3/1288—Remote printer device, e.g. being remote from client or server in client-server-printer device configur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04—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r a digital computer system, e.g. an internet server
- H04N1/00209—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 H04N1/00222—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details of image data generation or reproduction, e.g. scan-to-email or network printing
- H04N1/0023—Image pull arrangements, e.g. to a multifunctional peripheral from a networked comput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04—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r a digital computer system, e.g. an internet server
- H04N1/00209—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 H04N1/00222—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details of image data generation or reproduction, e.g. scan-to-email or network printing
- H04N1/00233—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details of image data generation or reproduction, e.g. scan-to-email or network printing details of image data reproduction, e.g. network printing or remote image displa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04—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r a digital computer system, e.g. an internet server
- H04N1/00244—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r a digital computer system, e.g. an internet server with a server, e.g. an internet ser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1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1/32106—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separate from the image data, e.g. in a different computer fil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4—Secrecy systems
- H04N1/4406—Restricting access, e.g. according to user identity
- H04N1/4413—Restricting access, e.g. according to user identity involving the use of passwords, ID codes or the like, e.g. PI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4—Secrecy systems
- H04N1/4406—Restricting access, e.g. according to user identity
- H04N1/444—Restricting access, e.g. according to user identity to a particular document or image or part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2—Image hardcopy reproduc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12—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 job, e.g. communication, capture or filing of an im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12—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 job, e.g. communication, capture or filing of an image
- H04N2201/322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of data relating to a job, e.g. communication, capture or filing of an image of a job number or identification, e.g. communication numb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2201/32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 H04N2201/3278—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包括1个以上的信息处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系统包括:输出数据接收部,其通过网络接收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存储处理部,当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接收到针对所述输出数据或基于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生成的输出数据的数据标识信息时,或接收到数据标识信息的分发请求时,所述存储处理部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通知部,其通过网络通知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以及发送部,其将与通过网络接收到的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输出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发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方法以及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信息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有如下系统,即:在PC(PersonalComputer,个人电脑)等中响应于由用户输入的打印指示,不是立刻打印该打印数据,而是与该用户的用户名相关联地将该打印数据存储在预定的服务器或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存储设备中。然后,用户只要通过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面板输入用户名及密码,则该图像形成装置即执行该用户名及密码相关联的认证处理。如果认证成功,则该图像形成装置在操作面板上显示上述存储设备中所存储的打印数据之中的与该用户名相关联的打印数据的列表信息。图像形成装置从上述存储设备获取在该列表信息中所选中的打印数据,执行打印。
根据这样的系统,由于用户在图像形成装置旁边时才输出打印物,可以防止打印物的闲置、或者错误地由他人将打印物拿走等。其结果,可以确保打印的信息的安全。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包括1个以上的信息处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系统包括:输出数据接收部,其通过网络接收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存储处理部,当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接收到针对所述输出数据或基于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生成的输出数据的数据标识信息时,或接收到数据标识信息的分发请求时,所述存储处理部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通知部,其通过网络通知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以及发送部,其将与通过网络接收到的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输出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发送。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在参考附图阅读下述详细描述时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的结构例;
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管理服务器的硬件结构例;
图3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结构例;
图4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的功能结构例;
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数据存储处理的处理过程的一例的序列图;
图6示出了用户信息存储部的结构例;
图7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信息存储部的结构例;
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信息生成处理的处理过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示出了PIN代码存储部的结构例;
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由图像形成装置执行的处理过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示出了登录画面的显示例;
图12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的功能结构例;
图13示出了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的结构例;
图14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信息存储部的结构例;
图15示出了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的结构例;
图16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例;
图17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服务提供系统的功能结构例;
图18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及打印服务应用的功能结构例;
图19是用于说明根据打印请求邮件的打印信息登录处理的处理过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0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PIN代码存储部的结构例;
图21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用户信息存储部的结构例;
图22是用于说明通过Web界面的打印信息登录处理的处理过程一例的流程图;
图23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显示在用户终端的登录画面的显示例;
图24是用于说明通过Web界面的PIN代码分发处理的处理过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5示出了显示在用户终端的响应目的地地址指定画面的显示例;
图26是用于说明根据打印请求邮件的打印信息登录及PIN代码分发处理的处理过程一例的的序列图;
图27是用于说明通过Web界面的PIN代码分发和打印信息登录处理的处理过程的一例的序列图;
图28示出了代理账户管理表格的结构例;
图29是用于说明打印数据输出处理的处理过程的一例的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为了便于说明,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相关技术的系统中,只有预先具有用于接收认证的账户的用户才可以执行打印。因此,例如,对于没有账户的访客等,就要请求具有账户的人来执行打印。因此,生成不便。此处,可以对访客等提供共用访客账户。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该共用访客账户是提供给多个访客的,一个访客可以操作另一访客的打印数据。其结果,所谓确保打印信息的安全的上述系统的优点将丧失。
另外,另一方法也可以为访客提供图像形成装置。但是,在此情况下,经济负担增加且需要额外的安装空间。因此,也难说这种方法是好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就是考虑到上述点而完成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能够对于不具有输出数据的账户的用户赋予输出权限。
以下,基于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的结构例。在图1所示的打印系统1中,1个以上的用户终端30、邮件服务器40、管理服务器10、认证服务器50、存储服务器60以及1个以上的图像形成装置20通过诸如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或互联网等网络N1以执行相互通信的方式连接。网络N1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为无线通信网络。另外,在用户终端30与网络N1之间,可以插入移动通信网。假设,打印系统1运用于企业等组织内。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该组织称作“企业A”。
用户终端30是信息处理装置,由所对应的打印系统1的用户直接操作。例如,用户操作用户终端30,输入对于打印系统1的打印请求。作为用户终端30的一例,可以为PC(PersonalComputer,个人电脑)、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型终端、个人数据处理器(PDA)等。多个用户终端30的每个可以为相互不同的机种。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系统1的用户包括“认证用户”和“访客用户”。认证用户是指,对于打印系统1(严格来讲,是对于后述的用户信息存储部52),登记了该用户的信息的用户。换言之,认证用户是预订作为打印系统1用户的用户。作为认证用户的一例,可以为企业A的员工。访客用户是指,对于打印系统1,没有登记该用户的信息的用户。换言之,访客用户,原本来讲,是不具有打印系统1的使用权限的用户。作为访客用户的一例,可以为企业A的员工之外的人。
邮件服务器40是对从用户终端30发送来的电子邮件、从管理服务器10发送来的电子邮件等进行转发的计算机。例如,用户终端30,根据来自用户的指示,将包含打印请求的电子邮件发送至管理服务器10。在包含打印请求的电子邮件中,附加有将要打印的电子数据。电子数据的数据形式不限于预订的形式。以下,将从用户终端30发送的、包含打印请求的电子邮件称作“打印请求邮件”。
认证服务器50是管理每个企业A的用户的信息(以下称作”用户信息”),并执行使用用户信息的处理的计算机。例如,认证服务器50响应指定用户名及密码等的认证请求,执行认证处理。另外,认证服务器50响应邮件地址的存在的确认请求和响应于邮件地址的用户名的获取请求,执行处理。换言之,用户信息中,包括与用户名相对应的该用户的邮件地址。
管理服务器10是执行如下操作的计算机,即:响应于打印请求邮件的接收,对于包含在打印请求邮件中的电子数据,执行“打印数据”的生成的处理等。打印数据具有图像形成装置20可以解读的数据形式。管理服务器10将生成的打印数据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发送人)的用户的用户名或根据每个打印请求邮件生成的“标识符”相关联,并发送给存储服务器60。在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与用户名相关联并由认证服务器50管理的情况下,打印数据与用户名相关联。在不满足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与用户名相关联并由认证服务器50管理的情况下,则打印数据与根据每个打印请求邮件所生成的“标识符”相关联。以下,将该“标识符”称作“PIN(PersonalIdentificationNumber,个人身份标识号码)代码”。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与用户名相关联并由认证服务器50管理的情况下,只要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指定有PIN代码,则打印数据与该PIN代码相关联。
存储服务器60是存储由管理服务器10所发送来的打印数据的计算机。
各图像形成装置20是执行如下操作的装置,即:从存储在存储服务器60的打印数据之中,打印与根据由用户输入至该图像形成装置20中的用户名或PIN代码相关联的打印数据。
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管理服务器的硬件结构例。图2中的管理服务器10包括分别由总线B相互连接的驱动设备100、辅助存储设备102、储存设备103、CPU104以及接口设备105等。
执行管理服务器10的处理的程序,通过诸如CD-ROM的记录介质101来提供。当保存有程序的记录介质101安装在驱动设备100后,则程序从记录介质101经由驱动设备100而被安装在辅助存储设备102。但是,程序的安装不是必须通过记录介质101来安装的,也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计算机下载。辅助存储设备102在保存所安装的程序的同时,还保存必要的文件、数据等。
在给出程序的启动指示时,储存设备103从辅助存储设备102读取程序并将其储存。CPU104根据保存在储存设备103的程序执行管理服务器10的相关功能。接口设备105作为用于连接至网络的接口而使用。
图3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结构例。在图3中,图像形成装置20包括控制器21、扫描仪22、打印机23、调制解调器24、操作面板25、网络接口26、SD卡插槽27及读卡器28等硬件。
控制器21包括CPU211、RAM212、ROM213、HDD214及NVRAM215等。在ROM213中保存有各种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等。RAM212用作用于调入程序的保存区域、所调入的程序的工作区域等。CPU211执行调入在RAM212中的程序并实现各种功能。HDD214中保存有程序、程序所使用的各种数据等。NVRAM215中保存有各种设定信息。
扫描仪22是用于从原稿读取图像数据的硬件(图像读取部)。打印机23是用于将打印数据打印在纸面上的硬件(打印部)。调制解调器24是用于连接电话线路的硬件,用于通过FAX通信来收发图像数据。操作面板25是包括输入部、液晶面板等显示部的硬件,所述输入部是用于执行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的按键等。液晶面板可以包括触摸面板功能。在此情况下,该液晶面板还兼具输入部的功能。网络接口26是用于与LAN等网络(无论有线还是无线)进行连接的硬件。SD卡插槽27用于读取保存在SD卡80内的程序。换言之,图像形成装置20不仅仅是对保存在ROM213中的程序,还可以将SD卡80中所保存的程序调入至RAM212并执行。需要注意的是,还可以由其他记录介质(例如CD-ROM或USB(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存储器等)来代替SD卡80。换言之,替代SD卡80的记录介质的种类,不限于特定种类。在此情况下,SD卡插槽27可以对应于记录介质的种类由其他硬件来代替。读卡器28是从卡90读取信息的所谓“读卡器”。读卡器28可以内藏于图像形成装置20内,或可以通过图像形成装置20所包括的外部接口(例如USB接口)等而被连接至图像形成装置20。另外,读卡器28即可以是接触型也可以是非接触型。卡90不限于IC卡。只要至少独特的卡ID(卡号)能够被记录在各卡90上即可,例如还可以是磁卡。卡ID通常称作通用ID或卡序列号。作为卡90的具体例,可以是距离感应卡、Mifare卡、Java(注册商标)卡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对于各认证用户,例如,由认证用户所属的组织(例如企业A),分配卡90。但是,对应于应用上所必要的安全等级,也可以多个认证用户共用一张卡90。另一方面,访客用户不具有卡90。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20也不是必需包括扫描仪22及调制解调器24。换言之,图像形成装置20可以是打印机而不是多功能外围设备。
图4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的功能结构例。在图4中,管理服务器10包括邮件接收部11、地址确认部12、PIN代码生成部13、打印信息生成部14、响应邮件生成部15、邮件返送部16及打印信息发送部17等。这些各部件由安装在管理服务器10上的1个以上的程序通过CPU104执行的处理来执行。
管理服务器10使用PIN代码存储部19。PIN代码存储部19可以使用辅助存储设备102或其他通过网络与管理服务器10相连接的存储设备等来执行。
邮件接收部11接收打印请求邮件。打印请求邮件中包含有用户想要打印的打印目标数据(例如邮件本文或附件等)。例如,用户从用户终端30将包含打印目标数据的邮件发送至特定域名的邮件地址(收信地址)。邮件接收部11在接收收到设定该特定域名为收信地址的邮件时,则确认为该邮件为打印请求邮件。
地址确认部12将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的存在确认请求发送给认证服务器50,并请求认证服务器50是否该发送源地址登记在认证服务器50中。在发送源地址登记在认证服务器50内的情况下,地址确认部12通过认证服务器50获取与该发送源地址相对应的用户名。在发送源地址未登记在认证服务器50内的情况下,PIN代码生成部13生成PIN代码。打印信息生成部14生成与打印请求邮件相应的“打印信息”。“打印信息”中含有打印数据、与该打印数据的打印任务相关的信息以及用户名或PIN代码等。
响应邮件生成部15生成作为对于打印请求邮件的响应的电子邮件(以下称作“响应邮件”)。响应邮件中含有基于各打印数据的打印任务的标识信息。在关于打印请求邮件生成PIN代码的情况下,响应邮件中还含有该PIN代码。
邮件返送部16将响应邮件返送给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打印信息发送部17将打印信息发送给存储服务器60,并将该打印信息存储在存储服务器60内。
PIN代码存储部19将由PIN代码生成部13所生成的PIN代码或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所指定的PIN代码,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相关联,并存储PIN代码。
认证服务器50包括请求响应部51及用户信息存储部52等。用户信息存储部52对于每个认证用户存储用户信息。请求响应部51响应于认证请求、邮件地址的存在确认请求及与邮件地址相对应的用户名的获取请求等来执行处理。需要注意的是,由认证服务器50的CPU执行安装在认证服务器50的程序的处理,由此来执行请求响应部51。用户信息存储部52可以利用认证服务器50的辅助存储设备或通过网络与认证服务器50连接的存储设备来执行。
存储服务器60包括打印信息接收部61、打印信息存储部62及打印信息提供部63等。打印信息接收部61接收由管理服务器10发送的打印信息,并存储在打印信息存储部62。响应于来自图像形成装置20的打印信息的获取请求,打印信息提供部63从存储在打印信息存储部62内的打印信息之中,将打印信息(包含在打印信息的获取请求中所指定的用户名或PIN代码)返送给图像形成装置20。
需要注意的是,由存储服务器60的CPU执行安装在存储服务器60上的1个以上的程序的处理,由此来执行打印信息接收部61及打印信息提供部63。打印信息存储部62可以利用存储服务器60的辅助存储设备或通过网络与存储服务器60连接的存储设备等来执行。
图像形成装置20包括认证控制部221、打印信息获取部222及打印控制部223等。由CPU211执行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上安装的1个以上的程序的处理,由此来执行上述各部。认证控制部221接受由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及密码”或“PIN代码”。当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的情况下,认证控制部221请求认证服务器50对该用户名及密码进行认证。打印信息获取部222将打印信息的获取请求发送给存储服务器60。在打印信息的获取请求中,指定由认证控制部221接受的用户名及PIN代码中的至少一方。打印控制部223对于由打印信息获取部222所获取的打印数据执行打印处理。
下面,对于打印系统1中执行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数据的存储处理的处理过程的一例的序列图。
在步骤S101中,响应于由用户输入的指示,用户终端30将打印请求邮件发送给“预定邮件地址”。在打印请求邮件中,附加有将要打印的电子数据。在打印请求邮件中可以以预定的记载形式指定PIN代码。该PIN代码,对该用户即可以是已经分发的,也可以是未分发的(换言之,由用户任意指定)。作为预定的记载形式的一例,在打印请求邮件的标题或正文中,以“PIN=xxx”的形式,“xxx”部分指定了PIN代码。需要注意的是,预定的邮件地址例如是作为管理服务器10的邮件地址而预先确定的邮件地址。
邮件服务器40根据通常的电子邮件转发的通信协议,将打印请求邮件转发给管理服务器10(S102)。
由管理服务器10的邮件接收部11接收打印请求邮件。响应于打印请求邮件的接收,管理服务器10指定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将该地址的存在确认请求发送给认证服务器50(S103)。响应于接收到该存在确认请求,认证服务器50的请求响应部51对存在确认请求所指定的邮件地址是否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52中进行确认(S104)。
图6示出了用户信息存储部的结构例。在图6中,用户信息存储部52对于每个认证用户保存用户信息。用户信息中例如包含用户名、密码、卡ID及邮件地址等。对于1个用户,可以登记PC用、便携终端用等多个邮件地址。卡ID是指对各认证用户所分配的卡90的卡ID。
在步骤S104中,请求响应部51对于由存在确认请求所指定的邮件地址是否与包含在用户信息存储部52所保存的任一用户信息的邮件地址相同进行确认。
接下来,请求响应部51将包含确认结果的响应返送给管理服务器10(S105)。确认结果是显示相同的邮件地址存在与否的信息。
响应于确认结果的接收,管理服务器10对于打印请求邮件执行打印信息的生成处理(打印信息生成处理)(S106)。接下来,管理服务器10的邮件返送部16,将对于打印请求邮件的响应邮件返送给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S107)。响应邮件通过邮件服务器40而被转发给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的用户终端30(S108)。需要注意的是,在打印信息生成处理中生成响应邮件。
另一方面,在返送响应邮件后,管理服务器10的打印信息发送部17将包括在打印信息生成处理中生成的打印数据、与该打印数据相关联的信息等的打印信息发送给存储服务器60(S109)。
存储服务器60的打印信息接收部61在接收到打印信息时,将该打印信息存储在打印信息存储部62(S110)。
图7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信息存储部的结构例。在图7中,打印信息存储部62对各打印数据存储打印信息。打印信息包括任务名、用户模式、打印数据以及用户名或PIN代码等。
任务名是对各打印数据或对执行各打印数据的各打印任务的标识信息。用户模式是表示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是否管理在用户信息存储部52中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模式表示打印请求方的用户是认证用户还是访客用户。“U”表示认证用户,“G”表示访客用户。在打印请求方的用户为认证用户的情况下,用户名为该用户的用户名。PIN代码是对于打印数据所分配的PIN代码。
接下来,详细说明步骤S106。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信息生成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在步骤S201中,PIN代码生成部13判断打印请求邮件中是否指定有PIN代码。例如,判断打印请求邮件的标题或本文中是否包含“PIN=xxx”形式的记载。
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指定了PIN代码的情况下(S201中为是),PIN代码生成部13通过参考PIN代码存储部19来判断该PIN代码(以下称作“指定PIN代码”)是否被分配给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人不同的其他用户(S202)。
图9示出了PIN代码存储部的结构例。如图9所示,在PIN代码存储部19中,将过去所分发的PIN代码与该PIN代码的分发方的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相关联并进行保存。
在步骤S202中,判断与指定PIN代码相同的值是否与本次接收的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不同的邮件地址相关联并保存在PIN代码存储部19中。
当指定PIN代码被分配给其他用户的情况下(S202中为是),PIN代码生成部13生成与保存在PIN代码存储部19中的PIN代码不相重复的PIN代码,并将该PIN代码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关联,保存在PIN代码存储部19(S203)。PIN代码,只要对于各打印请求邮件为不同的值,可以由任意的方法生成。但是,希望PIN代码构成为,能够通过图像形成装置20的操作面板25或操作面板25中显示的软件键盘而容易输入的字母、数字等。需要注意的是,当指定PIN代码未分配给其他用户的情况下(S202中为否),PIN代码生成部13不生成PIN代码。
接下来,地址确认部12判断图5的步骤S105中所接收的确认结果是否表示存在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相同的地址(S204)。当图5的步骤S105中接收的确认结果表示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相同的地址存在的情况下(S204中为是),地址确认部12通过认证服务器50获取该发送源地址相对应的用户名(S205)。换言之,从用户信息存储部52获取与该发送源地址关联的用户名。
接下来,打印信息生成部14生成打印请求邮件的正文及附加于打印请求邮件的电子数据(打印目标数据)各自的打印数据(S206)。但是,也可以仅将所附加的电子数据作为打印数据的生成目标。另外,该电子数据为包含多个文件的zip形式等文件类型的情况下,打印信息生成部14将该电子数据进行解压,对于每个所解压的文件生成打印数据。因此,对于1个打印请求邮件可以生成多个打印数据集合(打印任务)。
接下来,打印信息生成部14对各打印数据集合生成打印信息(S207)。换言之,对于各打印数据集合生成任务名,并各打印数据集合包含在对应的打印信息集合内。各打印信息集合的用户模式中设定为“U”。另外,在步骤S203中生成了PIN代码的情况下,在各打印信息集合中设定PIN代码,在步骤S203未执行的情况下,将指定PIN代码设定在各打印信息集合中。在生成多个打印信息集合的情况下,可以在各自的打印信息集合中设定通用的PIN代码。进一步,在各打印信息集合中,设定在步骤S205中获取的用户名。在步骤S109中,所生成的打印信息被发送至存储服务器60。
接下来,响应邮件生成部15生成响应邮件,其中,例如在正文中写有各打印信息集合的任务名和各打印信息集合中设定的PIN代码(S219)。该响应邮件,在图5的步骤S107及S108中,被转发至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的用户终端30。阅读了该响应邮件的用户,可以得知响应于打印请求邮件生成的各打印数据集合所对应的任务名与PIN代码。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204中收到的确认结果表示与该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相同的地址不存在的情况下(S204中为否),打印信息生成部14为打印请求邮件的正文的各电子数据(打印目标数据)以及附加于打印请求邮件的电子数据生成打印数据(S208)。步骤S208的处理内容,可以与步骤S206相同。
接下来,打印信息生成部14对于各打印数据集合生成打印信息(S209)。换言之,对于各打印数据集合生成任务名,并且各打印数据集合包含在对应的打印信息集合中。各打印信息集合的用户模式设定为“G”。另外,在步骤S203中生成PIN代码的情况下,将该PIN代码设定在各打印信息集合中。在步骤S203未执行的情况下,将该指定PIN代码设定在各打印信息集合中。所生成的打印信息,在图5的步骤S109中,被发送至存储服务器60。接下来,执行步骤S219。
在步骤S201中,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未含有PIN代码的情况下(S201中为否),地址确认部12判断在图5的步骤S105中所接收的确认结果是否表示存在相同的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S210)。在确认结果表示不存在相同发送源地址的情况下(S210中为是),在步骤S211及S212中执行与步骤S205及S206相同的处理。接下来,打印信息生成部14对各打印数据集合生成打印信息(S213)。换言之,对各打印数据集合生成任务名,并且各打印数据集合包含在对应的打印信息集合中。各打印信息集合的用户模式中设定为“U”。另外,在各打印信息集合中设定在步骤S211中所获取的用户名。所生成的打印信息,在图5的步骤S109中,被发送至存储服务器60。
接下来,响应邮件生成部15生成响应邮件,在该响应邮件上例如写有各打印信息集合的任务名(S214)。该响应邮件在图5的步骤S107及S108中,被转发至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的用户终端30。阅读了该响应邮件的用户,可以得知对应于打印请求邮件生成的各打印数据集合所对应的任务名。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210中确认结果表示不存在相同的发送源地址的情况下(S210中为否),PIN代码生成部13判断打印请求邮件的相同的发送源地址是否与PIN代码存储部19中的PIN代码关联(S215)。在相同的发送源地址不与PIN代码关联的情况下(S216中为否),PIN代码生成部13执行与步骤S203相同的处理(S216)。换言之,生成新的PIN代码。
在步骤S215中为是的情况下,或在步骤S216之后,执行与步骤S208及S209相同的处理(S217、S218)。之后,执行步骤S219。
根据图8的处理,总是将包含PIN代码的响应邮件返送给对于访客用户。另一方面,当打印请求邮件中指定了PIN代码的情况下,将含有该PIN代码或为了避免与他人重复而重新生成的PIN代码的响应邮件返送给认证用户。换言之,在认证用户的情况下,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未指定PIN代码的情况下,不对该认证用户分发PIN代码。
需要注意的是,在打印请求邮件中,可以不指定PIN代码,而请求PIN代码的分发。可以通过将“PIN”等预定的关键字指定在打印请求邮件的标题或正文等中,由此来表示PIN代码的分发请求。在此情况下,提供这样的结构,即,不执行步骤S202,而执行步骤S203。
此后,接收到响应邮件的用户,至图像形成装置20的设置场所处,操作图像形成装置20。接下来,对于根据用户的操作图像形成装置20所执行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
图10是用于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执行的处理过程一例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例如,响应于存储服务器60中所存储的打印数据的打印功能的激活,认证控制部221将登录画面显示在操作面板25上(S301)。
图11示出了登录画面的显示例。在图11中,登录画面510包括PIN代码等输入区域。
例如,当图像形成装置20的操作者为认证用户,但不具有分发的PIN代码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装置20的读卡器28置卡90。“设置卡90”是指在将读卡器28中插入卡90,或将卡90举起在读卡器20上方这一状态,以便读卡器28读取记录在卡90中的信息。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20的操作者为访客用户的情况下,或者为认证用户具有分发的PIN代码的情况下,对于登录画面510,输入由响应邮件所通知的PIN代码。
但是,在操作者为认证用户的情况下,也可以从登录画面510输入PIN代码,在读卡器28设置卡90。例如,当认证用户从私人的用户终端的邮件地址,换言之,未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52中的邮件地址发送打印请求邮件的情况下,在被返送至该用户端末30的响应邮件中包含有PIN代码。进而,也存在如下情况,即相同的认证用户另外从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52的邮件地址(以下称作“认证地址”)发送打印请求邮件。在此情况下,关于该认证用户,在存储服务器60中以混合的方式同时保存有虽然未与用户名相关联但是与PIN代码相关联的打印数据集合、以及与用户名相关联的打印数据集合。关于这两种打印数据集合,为了能够通过1次登录操作执行打印处理,可以同时进行PIN代码的输入以及卡90的设置。
当在读卡器28设置卡90时,当由登录画面510输入PIN代码并按下完成键511时,或当由登录画面510输入PIN代码并在读卡器28设置卡90时,认证控制部221对应于是否设置卡90而执行不同的处理(S302)。在设置了卡90的情况下(S302中为是),认证控制部221执行认证处理(S303)。具体而言,认证控制部221将认证请求发送给认证服务器50,该认证请求中指定了从所设置的卡90读取的卡ID。认证服务器50的请求响应部51,判断相同的卡ID是否与用户名关联并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52。当相同的卡ID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52内的情况下,认证成功。当相同的卡ID未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52的情况下,认证失败。请求响应部51将表示认证成功与否的信息,发送给认证请求方的图像形成装置20的认证控制部221。在认证成功的情况下,同时返送与该卡ID相关联的用户名。
在认证成功的情况下(S304中为是),打印信息获取部222将被返送的用户名追加到“指定信息”中。(S305)。所谓“指定信息”是指在后述的步骤S308中从存储服务器60获取打印信息列表时所指定的信息。在认证失败的情况下(S304中为否),不执行步骤S305。
在未设置卡90的情况下(S302中为否)、基于卡90的认证失败的情况下(S304中为否)、或执行了步骤S305的情况下,打印信息获取部222判断在登录画面510是否输入PIN代码(S306)。在输入了PIN代码的情况下(S306中为是),打印信息获取部222将该PIN代码追加到指定信息(S307)。在未输入PIN代码的情况下(S306中为否),不执行步骤S307。
接下来,打印信息获取部222指定所述指定信息从存储服务器60获取打印信息列表(S308)。更具体而言,打印信息获取部222指定所述指定信息,并将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发送至存储服务器60。响应于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存储服务器60的打印信息提供部63从打印信息存储部62(图7)获取包含由该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所指定的指定信息的打印信息。换言之,在设置卡90且认证成功的情况下,获取用户模式为“U”且包括与卡ID关联的用户名的打印信息。在未设置卡90而在登录画面510输入了PIN代码的情况下,获取包含该PIN代码的打印信息。另外,包含PIN代码的打印信息含有用户名的情况下,还获取包含该用户名的打印信息。
在登录画面510输入有PIN代码,进而设置了卡90且认证成功的情况下,获取用户模式为“U”且包含该用户名的打印信息与包含该PIN代码的打印信息。在登录画面510输入有PIN代码,进而设置了卡90且认证成失败的情况下,获取包含该PIN代码的打印信息。
打印信息提供部63,将所获取的打印信息列表返送至图像形成装置20。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在返送的各打印信息集合中,可以省略打印数据。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20的打印信息获取部222,在操作面板25上显示包含在被返送的各打印信息集合中的任务名等的列表(S309)。该列表为打印目标候选。换言之,关于该列表中所包含的打印信息,用户可以输入指示来打印执行。
当从该列表中选择1个以上的任务名时,打印信息获取部222从存储服务器60获取与该任务名对应的打印数据(S310)。更详细地,打印信息获取部222,将指定该任务名以获取打印数据的请求发送给存储服务器60。响应于该获取请求,存储服务器60的打印信息提供部63将该获取请求中所指定的任务名所对应的打印数据返送给图像形成装置20。
需要注意的是,还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当通过所输入的用户名或PIN代码仅得到对于1个打印数据集合的打印信息的时,不进行S309的处理,而打印信息获取部222获取打印数据。另外,还可以是这样的结构:代替打印信息提供部63将打印信息列表返送给图像形成装置20,打印信息提供部63还可以发送通过用户名或PIN代码所获取的打印数据。
接下来,打印控制部223控制与该打印数据相关的打印任务的执行(S311)。其结果,输出打印有打印数据的纸张。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即使是对于用户名及密码等账户未登记在认证服务器50中的访客用户,也可以赋予打印权限。因此,可以降低访客用户委托认证用户来打印的必要性。另外,对访客用户的每封打印请求邮件通知PIN代码。因此,对于每个访客用户,可以给予模拟的临时的账户。因此,各访客用户可以操作的打印数据,限定为与来自该访客用户的打印请求邮件所对应的打印数据。其结果,在访客用户之间,能够避免易于操作其他用户的打印数据这一状况的发生。
进一步,可以降低设置访客用户用的专用图像形成装置20的必要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PIN代码的指定或对PIN代码的分发请求的指定是可行的。这样的接口是方便的,尤其对于将卡90遗忘在家里等的认证用户来说。
换言之,假设在打印请求邮件中不能指定PIN代码或PIN代码的分发请求情况下,对于来自认证地址的打印请求邮件,不生成PIN代码。其结果,认证用户为了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上执行与从认证地址发送的打印请求邮件相对应的打印任务,必须通过卡90来登录画像形成装置20。其结果,在将卡90遗忘在家里等情况下,则认证用户不能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上执行与从认证地址发送的打印请求邮件相对应的打印任务。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来自认证地址的打印请求邮件中实行PIN代码的指定或PIN代码分发请求的指定,则认证用户利用PIN代码,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20执行打印任务。另外,通过将从认证地址获取的认证用户的用户名与PIN代码进行关联,还能够通过PIN代码获取如下打印数据并打印,即在分发PIN代码之前、与认证用户的用户名关联且存储的打印数据。因此,即使遗忘了卡90的认证用户,当想要打印之前(在分发PIN代码之前)与用户名关联地保存的打印数据的情况下,无需再次在打印请求邮件中附加同样的电子数据(打印目标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在访客用户的情况下,未特定用户名,因此,即使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记录了与打印相关的日志信息,也难以确认执行打印的用户。此处,图像形成装置20可以对通过指定PIN代码而获取的打印信息涉及的打印数据的打印,设定限制。例如,即在打印纸张数量上设置上限,或不能进行彩色打印等。由此,可以防止恶意使用匿名进行大量纸张的打印等。
另外,还提供这样的结构:在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不是认证地址的情况下,可以代替用户名将该邮件地址记录在日志信息中。通过在日志信息中包含能够特定个人的信息(诸如邮件地址),对于恶意使用匿名进行大量纸张的打印等,可以期待其心理抑制效果。
另外,PIN代码还可以设定有效期限。超过有效期限的PIN代码可以视作无效。
另外,当认证用户登录至图像形成装置20时,可以不使用卡90,而是使用用户名及密码等其他认证信息来进行认证。在此情况下,登录画面510可以为构成为能够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等。可以将在登录画面510中所输入的用户名及密码等,与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52中的用户名及密码等进行对照,由此来认证。在打印信息中,可以包括在登录画面510中输入的、认证成功的用户名。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有一段时间未使用图像形成装置20、忘记了用户名及密码的至少一方的认证用户,通过在来自认证地址的打印请求邮件中指定PIN代码或PIN代码的分发请求,由此可以使图像形成装置20执行与该打印请求邮件对应的打印任务。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对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因此,除非特别说明的点,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如下例进行说明,即:管理服务器10、认证服务器50及存储服务器60的功能,如云服务那样,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用户终端30和邮件服务器40”和“管理服务器10”之间,以及在“图像形成装置20”和“认证服务器50和存储服务器60”之间,介有互联网。
图12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系统的功能结构例。在图12中,管理服务器10还包括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18。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18保存分配给各自企业用户的针对管理服务器10的邮件地址。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18,例如,可以使用辅助存储设备102或通过网络连接在管理服务器10上的存储装置等来执行。
存储服务器60还包括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64。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64针对对每个企业用户,保存对该企业用户所设置的各图像形成装置20的标识信息(以下称作“装置ID”)。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数据的存储处理处理过程,基本上与图5相同。但是,关于一部分步骤,处理内容不同。具体而言,在步骤S101中,用户终端30对用于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20所属的(设置了用于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20的)企业用户所分配的管理服务器10指定邮件地址,并发送打印请求邮件。
管理服务器10的邮件接收部11,基于是哪一邮件地址接受到了打印请求邮件(邮件地址被指定为目的地),来判断某企业用户的图像形成装置2用于为打印方。在该判断中,使用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18。
图13示出了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的结构例。在图13中,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18,对于每个企业用户保存企业代码及收信用地址等。
企业代码是分配给每个企业用户的标识信息。收信用地址是分配给企业用户的管理服务器10的邮件地址。从管理服务器10来看的情况下,收信用地址是接收来自该企业用户的打印请求邮件的收信用邮件地址(或邮件地址的一部分)。
邮件接收部11将与所接收的打印请求邮件的邮件地址相对应的企业代码保存至例如储存设备103。
在步骤S109的打印信息的生成处理中,打印信息生成部14生成进一步包含有保存在储存设备103中的企业代码的打印信息。因此,在步骤S112中,包含企业代码的打印信息被发送至存储服务器60。存储服务器60的打印信息接收部61在接收到打印信息时,将该打印信息存储在打印信息存储部62(S113)。
图14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信息存储部的结构例。如图1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打印信息存储部62对于各打印数据进一步保存企业代码。还可以针对各企业代码来提供打印信息存储部62。
此后,发送了打印请求邮件的用户行至图像形成装置20的设置场所,操作画像形成装置20。接下来,对于根据用户操作的图像形成装置20所执行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20所执行的处理过程,基本与图10相同。但是,对于一部分的步骤,处理内容不同。具体而言,在步骤S308中,打印信息获取部222指定进一步包含企业代码及装置ID的指定信息,将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发送给存储服务器60。装置ID是该图像形成装置20的装置ID,保存在例如该图像形成装置20的ROM213、NVRAM215或HDD214等中。企业代码是设置该图像形成装置20的企业的企业代码,例如,预先设定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所设定的企业代码例如保存在NVRAM215或HDD214等中。
需要注意的是,装置ID例如可以通过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的特定的应用来持有。在此情况下,安装有特定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20,可以通过装置ID来标识。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只要标识到特定的图像形成装置20,则可将特定应用所持有的应用的标识符等作为装置ID来使用。
存储服务器60的打印信息提供部63,确认与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所指定的指定信息中包含的企业代码和装置ID组合相同的组合,是否保存在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64中。
图15示出了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的结构例。如图15所示,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64,对于企业用户所设置的每个图像形成装置20,将该企业用户的企业代码与图像形成装置20的装置ID进行关联并将它们保存。
当与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所指定的指定信息中所包含的企业代码及装置ID组合相同的组合,未保存在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64中时,打印信息提供部63不执行打印信息列表的返送。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发送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图像形成装置20的正当性存疑。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谓图像形成装置20的正当性是指图像形成装置20设置在正确的企业用户内。
当与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所指定的指定信息中所包含的企业代码及装置ID组合相同的组合,保存在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64中时,打印信息提供部63从打印信息存储部62获取包含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所指定的指定信息的打印信息(图14)。换言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还获取了包含与该指定信息中所含的企业代码相同的企业代码的打印信息。打印信息提供部63将所获取的打印信息的列表返送至图像形成装置20。
需要注意的是,在无需对图像形成装置20的正当性进行验证的情况下,在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中指定的指定信息中,可以不包含企业代码。打印信息提供部63,基于指定信息中所包含的装置ID以及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64,对与该装置ID相对应的企业代码进行特定,并且使用该企业代码来获取来自打印信息存储部62的打印信息。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各企业用户的对管理服务器10的邮件地址不相同。另外,对应于来自图像形成装置20的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确定了企业代码,并将包含该企业代码的打印信息列表返送至图像形成装置20。因此,可以避免如下问题状态的生成,即,可以防止响应于在企业内发送的打印请求邮件的打印信息,变成在其他企业内拥有同样用户名的其他用户的打印候选。
需要注意的是,在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邮件地址与任意的企业用户的认证用户的邮件地址相同的情况下,只要将认证用户的邮件地址与企业代码之间的对应信息进行管理,则可以从该邮件地址确定企业代码。因此,在只考虑认证用户使用的情况下,对于各企业用户,可以不设置对管理服务器10的邮件地址。
然而,在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的邮件地址不是认证地址,例如,是访客用户(以下称作“用户X”)的邮件地址的情况下,对于该邮件地址不存在对应的企业代码。因此,关于该打印请求邮件,不能确定打印方的企业代码。
因此,如果不确定企业代码,不包含企业代码的打印信息被存储在存储服务器60内,且有在获取与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相对应的打印信息时不需要企业代码的巧合,在此情况下,用户X可以从任意企业进行打印。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对各企业用户使其对管理服务器10的邮件地址不同。另外,在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中指定企业代码,并且返送包含该企业代码的打印信息列表。
需要注意的是,分配给各企业用户的管理服务器10的邮件地址本身也可以用作企业代码。在此情况下,可以省略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64。在打印信息中包含该邮件地址被存储在存储服务器60。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预先保存有该邮件地址。图像形成装置20将该邮件地址指定的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与装置ID一起发送给存储服务器60。存储服务器60返送包含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所指定的指定的邮件地址的打印信息列表。
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可获得相同的优势效果。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因此,除非特别指出的点,其他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图像形成装置20中执行用户认证时的处理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代替卡90,用户使用便携式用户终端30,该用户终端30包括与IC卡相同的IC(集成电路)芯片。例如,在该用户终端30的存储部存储有卡ID。另外,在该用户端末30中安装有如下应用,即:在用户端末30置于图像形成装置20的读卡器上方时,从该存储部读取卡ID并通过读卡器将其发送至图像形成装置20。图像形成装置20的认证控制部221利用通过读卡器所接收的卡ID执行认证处理。
根据如上结构,认证用户可以通过将自己的用户终端30置于图像形成装置20之上来进行认证。
另外,该用户终端30的用户为访客用户的情况下,或来自该用户终端30的打印请求邮件中指定了PIN代码或PIN代码的分发请求的情况下,响应由该用户终端30发送的打印请求邮件返送包含PIN代码的响应邮件,该响应邮件被保存在该用户终端30的存储部内。上述应用可以如下构成:当该用户终端30被置于图像形成装置20的读卡器之上时,则该应用从该用户终端30内检索出发送源地址为预定的邮件地址的电子邮件(换言之,上述响应邮件)。然后,在存在对应的电子邮件的情况下,该应用将该电子邮件中所包含的PIN代码通过读卡器发送给图像形成装置20。还可以为如下构成:图像形成装置20的打印信息获取部222指定通过读卡器接收的PIN代码,以获取打印信息。
根据上述结构,用户通过将自身的用户终端30置于图像形成装置20之上,可以阅读与被分配给用户的PIN代码关联的打印信息列表。
另外,在用户终端30同时保存了“用户名与密码”以及“PIN代码”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图像形成装置20则获取该两者,并获取与用户名所对应的打印信息及与PIN代码对应的打印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由图像形成装置20来打印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打印,例如,还可以适用于将图像数据输出至投影仪等。换言之,可以以这样的方式适用本发明:将打印目标数据改变为要被输出的(即,被终端显示的、被投影仪投影的等)输出目标数据。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邮件发送打印目标数据的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通过使用邮件方式以外的通信方式,将打印目标数据发送给管理服务器10。在此情况下,管理服务器10从用户终端30接收“打印目标数据”或“打印目标数据以及用户名”。当相同的用户名未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52内时,或未接收到用户名的情况下,管理服务器10生成PIN代码,并将该PIN代码发送给用户终端30。另外,还可以从用户终端30接收打印目标数据、用户名及PIN代码。在此情况下,只要所接收的PIN代码与其他PIN代码不重复,则管理服务器10将该PIN代码发送给用户终端30。当所接收的PIN代码与其他PIN代码重复的情况下,管理服务器10生成PIN代码,将该PIN代码发送给用户端末30。代替PIN代码,当收到PIN代码的分发请求时,管理服务器10生成PIN代码,并将该PIN代码发送给用户终端30。
另外,如第二实施方式这样在管理了企业代码的情况下,管理服务器10除了从用户终端30接收打印目标数据与用户名,或除了打印目标数据之外还接收企业代码。当未接受到企业代码,或在管理服务器10中未保存与所接收的企业代码相同的企业代码的情况下,管理服务器10向用户终端30发送不允许打印目标数据的打印的通知。当存在相同的企业代码,但与所接收的用户名相同的用户名未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52中时,或未接收到用户名时,则管理服务器10生成PIN代码,并将该PIN代码发送给用户终端30。另外,即使与所接收的用户名相同的用户名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52中,在从用户终端30接受到PIN代码或PIN代码的分发请求的情况下,管理服务器10将所接收的PIN代码或所生成的PIN代码发送给用户终端30。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管理服务器10及存储服务器60可以由1台计算机来实现。另外,管理服务器10及存储服务器60以及认证服务器50也可以由1台计算机实现。另外,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20中安装管理服务器10、存储服务器60及认证服务器50的功能。
相反地,管理服务器10、存储服务器60及认证服务器50的各个,也可以通过多台计算机分散实现。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管理服务器10生成打印数据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打印请求邮件所附加的电子数据,打印数据的生成可以通过用户终端30、管理服务器10、存储服务器60或图像形成装置20来执行。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6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例。在图16中,与图1承担相同作用的部分标以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在图16中,服务提供系统70及用户环境E1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广域网进行通信。
服务提供系统70是通过网络提供云服务的计算机系统。需要注意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具体适用云服务来进行说明,但是对于通过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或Web服务等通过网络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可以适用本实施方式。
服务提供系统70例如包括访问控制装置75、打印服务提供装置711、服务A提供装置712、服务B提供装置713、共用服务提供装置72及数据库装置73等。各装置可以通过1台以上的计算机来实现。
访问控制装置75控制从计算机外部向服务提供系统70内的访问,并实现各计算机的负荷分散。
打印服务提供装置711是控制用于提供云打印服务的处理的1台以上的计算机。所谓云打印服务是指,能够将打印数据上传至云环境(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服务提供系统70),并根据需要,由图像形成装置20a打印所上传的打印数据的服务。
服务A提供装置712及服务B提供装置713分别是提供云打印服务之外的服务的计算机群的例示。
共用服务提供装置72是安装了如下功能的1个或多台计算机,即:打印服务提供装置711、服务A提供装置712及服务B提供装置713等通过网路直接提供特定的服务的各装置所通用的功能,或由多个装置所利用的功能等。
数据库装置73是作为各种存储部而发挥功能的1台以上的计算机或存储装置。
用户环境E1,是作为服务提供系统70的利用者一例的企业用户等组织内的系统环境。图16中所示的用户环境E1包含图像形成装置20a、图像投影装置20b、便携终端20c、其他输出装置20d以及用户终端30。这些装置和终端,通过诸如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的网络(无论有线还是无线)进行连接。
图像形成装置20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
图像投影装置20b例如为投影仪,是进行图像数据投影的装置。便携终端20c例如为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ce,个人数据处理器)、平板型终端、智能电话或手机等。其他他输出装置20d为其他各种输出装置。
用户环境E1进一步还包括防火墙F1。防火墙F1可以与通常的防火墙相同。防火墙F1例如屏蔽来自用户环境E1的外部的请求。
对于服务提供系统70,也可以从来自用户环境E1以外的环境访问。例如,从便携终端20e或PC20f等通过互联网等可以访问服务提供系统70。便携终端20e及PC20f也可以在用户环境E1内使用。
图17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服务提供系统的功能结构例。在图17中,服务提供系统70的功能分为应用层71L、共用服务层72L及数据库层73L等。
在应用层71L中,安装了与如图像形成装置20a等装置协同的服务器侧应用(以下称作“服务器应用”)。在图17中,应用层71L包括诸如打印服务应用711a、服务A应用712a及服务B应用713a等服务器应用。
打印服务应用711a,是与云打印服务相关的服务器应用。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服务应用711a安装在打印服务提供装置711内。服务A应用712a及服务B应用713a,是其他服务应用的例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服务A应用712a及服务B应用713a分别安装在服务A提供装置712及服务B提供装置713中。
共用服务层72L包含多个服务器应用所通用功能,能由多个服务器应用所利用的基本功能等,其安装在共用服务提供装置72内。共用服务层72L的功能,能够通过平台API74激活。平台API74,基本而言,由位于应用层71L内的服务器应用激活。需要注意的是,平台API74可以对于服务提供系统70的运营者之外的第三供应商公开。在此情况下,服务器应用可以由该第三方供应商安装。换言之,通过使用平台API74适当地开发并增加了服务器应用。
在图17中,共用服务层72L包括用户认证部721、装置认证部722、管理信息获取部723、邮件获取部724、装置通信部725、PIN代码分发部726、PIN代码管理部727及数据转换部728等。
用户认证部721进行用户的认证。装置认证部722进行图像形成装置20a、用户及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认证。所谓组织是包含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企业”、其他团体等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企业”相对应的标识信息称作“组织代码”。因此,用户与组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认证包含验证用户及图像形成装置属于该组织。
管理信息获取部723例如响应于来自应用层71L的请求,进行数据库层73L中所保存的信息的获取。邮件获取部724根据POP(PostOfficeProtocol,邮局协议)等,获取(接收)存储在邮件服务器40中的电子邮件。装置通信部725与各种装置之间进行通信。PIN代码分发部726进行PIN代码的分发(生成)。PIN代码管理部727进行PIN代码与组织代码的对应关系的管理。数据转换部728进行数据形式的转换。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转换部728,基于打印目标数据生成打印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层71L中的各服务器应用以及共用服务层72L中的各部,通过在包括在服务提供系统70中的各计算机中所安装的1个以上的程序在各计算机中执行处理来实现。
数据库层73L包括保存各种信息的数据库(存储部),并利用数据库装置73来实现。在图17中,数据库层73L包括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731、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732、用户信息存储部733、打印信息存储部734及PIN代码存储部735等。
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731具有与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18(图13)相同的结构。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732具有与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64(图15)相同的结构。用户信息存储部733具有与用户信息存储部52(图6)大致相同的结构。对于用户信息存储部733与用户信息存储部52之间的不同点,后续描述。打印信息存储部734具有与打印信息存储部62(图7)的相同的结构。PIN代码存储部735将由PIN代码分发部726生成的PIN代码或打印请求邮件中所指定的PIN代码,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及打印请求邮件的目的地所对应的组织代码进行关联,并将之保存。
需要注意的是,图17中所示出分类方式仅仅是一例。为了实施本实施方式,服务提供系统70中的各软件及各存储部的各自设置,不必如图17所示以层级进行分类。换言之,只要能与本实施方式执行相同的处理过程,对于服务提供系统70中的软件及存储部的设置的层级关系等,没有特殊的限定。
图18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及打印服务应用的功能结构例。
在图18中,用户终端30包括Web浏览器31及邮件发送部32等。Web浏览器31是通常的Web浏览器。邮件发送部32发送电子邮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邮件发送部32发送打印请求邮件。需要注意的是,邮件发送部32通过在用户终端30执行称作“Mailer”程序的处理来实现。
打印服务应用711a具有邮件解析部81、组织代码确定部82、用户名确定部83、打印信息生成部84、响应邮件生成部85、邮件返送部86及打印信息提供部87等。
邮件解析部81对打印请求邮件进行解析,从打印请求邮件提取出打印目标数据等。组织代码确定部82确定对应于打印请求邮件的目的地地址的组织代码。用户名确定部83确定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相对应的用户名。打印信息生成部84、响应邮件生成部85、邮件返送部86及打印信息提供部87的功能与图12中的打印信息生成部14、响应邮件生成部15、邮件返送部16以及打印信息提供部63分别相同。
以下,对于根据第四实施方式执行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首先,对于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的概要,使用流程图进行说明。
图19是用于说明根据打印请求邮件的打印信息登录处理的处理过程一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S401中,用户终端30的邮件发送部32响应来自用户的输入指示,将打印请求邮件发送给对该用户所在的组织分配的邮件地址。关于打印请求邮件的内容,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相同。换言之,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根据需要可以指定PIN代码。
接下来、服务提供系统70的邮件获取部724从邮件服务器40获取该打印请求邮件(S402)。接下来,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邮件解析部81从打印请求邮件提取打印目标数据(S403)。接下来,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组织代码确定部82基于打印请求邮件的目的地地址与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731,确定针对该打印请求邮件的组织代码(S404)。换言之,获取了与目的地地址相关联且保存在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731的组织代码。需要注意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731的结构可以与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64(图13)相同。但是,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64的“企业代码”更换为“组织代码”。
接下来,PIN代码分发部726判断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是否指定了PIN代码(S405)。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指定了PIN代码的情况下(S405中为是),PIN代码分发部726参考PIN代码存储部735判断该PIN代码(以下称作“指定PIN代码”)是否分配给了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人不同的其他用户(S406)。
图20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PIN代码存储部的结构例。如图20所示,PIN代码存储部735,相对于图9的PIN代码存储部19,还包括组织代码项。如果需要在一个组织内确保PIN代码的唯一性,则在步骤S406,只要对与步骤S404中所确定的组织代码(以下称作“目标组织代码”)相关联的PIN代码,判断有无与指定PIN代码重复即可。如果必须跨多个组织确保PIN代码的唯一性,则在步骤S406中,对于保存在PIN代码存储部735的所有PIN代码,判断有无与指定PIN代码重复。
在指定PIN代码被分配给其他用户的情况下(S406中为是),PIN代码分发部726生成与保存在PIN代码存储部735的PIN代码不重复的PIN代码。PIN代码管理部727将该PIN代码与目标组织代码及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相关联,并将其保存在PIN代码存储部(S407)。在指定PIN代码未分配给其他用户的情况下(S406中为否),PIN代码分发部726不生成PIN代码。需要注意的是,步骤S405~S407为与图8的步骤S201~S203相同的处理过程。
接下来,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用户名确定部83基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判断是否可以确定用户名(S408)。具体而言,判断与发送源地址相同的地址是否和与目标组织代码相同的组织代码相关联,并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733。
图21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用户信息存储部的结构例。如图21所示,用户信息存储部733除了包括用户信息存储部52(图6)的项目之外,还包括组织代码及“规则”。
所谓“规则”是用来确定各用户是管理员还是使用者的信息。所谓管理员是指,例如图像形成装置20a等与服务提供系统70协同的装置的管理员。管理员进行例如将图像形成装置20a与服务提供系统70进行协同的操作。所谓使用者是指使用由服务提供系统70提供的服务的用户。
在步骤S408中,确认在用户信息存储部733中是否存储了包含与目标组织代码相同的企业代码与发送源地址相同的地址的用户信息。在存在对应的用户信息的情况下,获取包含在该用户信息中的用户名(以下称作“目标用户名”)。
在确认了目标用户名的情况下(S408中为是),服务提供系统70的数据转换部728针对打印目标数据而生成打印数据(S409)。需要注意的是,在打印目标数据为即使不转换也能打印的形式时,可以不进行打印数据的生成。
接下来,打印信息生成部84生成打印信息(S410)。该打印信息中包含任务名、目标组织代码、目标用户名、PIN代码及打印数据。打印信息生成部84将生成的打印信息保存在打印信息存储部734。包含在打印信息中的PIN代码,是打印请求邮件中所指定的PIN代码或步骤S407中所生成的PIN代码。
接下来,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响应邮件生成部85生成响应邮件(S421)。该响应邮件例如包含任务名及PIN代码。接下来,邮件返送部86将响应邮件发送给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S422)。
另一方面,在步骤S408中未确认用户名的情况下(S408中为否),数据转换部728与步骤S409同样地,对于打印目标数据而生成打印数据(S411)。接下来,打印信息生成部84生成打印信息(S412)。该打印信息中包含任务名、目标组织代码、PIN代码及打印数据。打印信息生成部84将生成的打印信息保存在打印信息存储部734。包含在打印信息中的PIN代码是打印请求邮件中所指定的PIN代码或步骤S407中所生成的PIN代码。接下来,执行步骤S421及S422。
另一方面,在步骤S405中,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未指定PIN代码的情况下(S405中为否),用户名确定部83与步骤S408同样地,基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判断是否可以确定目标用户名(S413)。
在确定了目标用户名的情况下(S408中为是),数据转换部728与步骤S409同样地,对于打印目标数据而生成打印数据(S414)。接下来,打印信息生成部84生成打印信息(S415)。该打印信息中包含任务名、目标组织代码、目标用户名及打印数据。打印信息生成部84将生成的打印信息保存至打印信息存储部734。接下来,响应邮件生成部85生成响应邮件(S416)。该响应邮件例如包含任务名。接下来,执行步骤S422。
另外,在步骤S413中未确定用户名的情况下(S413中为否),PIN代码分发部726判断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相同的地址是否与在PIN代码存储部735中的PIN代码关联(S417)。在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相同的地址未与PIN代码关联的情况下(S417中为否),PIN代码分发部726及PIN代码管理部727执行与步骤S407相同的处理(S418)。换言之,生成新的PIN代码,并保存在PIN代码存储部735。
在步骤S417中为是的情况下,或接着步骤S418执行了与步骤S411及S412相同的处理(S419,S420)之后,执行步骤S421及S422。
如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任何时间对访客用户返送包含PIN代码的响应邮件。另一方面,对于认证用户,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指定了PIN代码的情况下,返送响应邮件,该响应邮件包含该PIN代码或为了避免与他人的PIN代码重复而以这样方式生成的PIN代码。换言之,在认证用户的情况下,当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未指定PIN代码时,不对该认证用户分发PIN代码。
接下来,对于通过用户终端30所具有的Web浏览器31来登录打印信息的情况进行说明。换言之,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打印请求邮件之外的方式来登录打印信息。
图22适用于说明通过Web界面进行打印信息的登录处理的处理过程一例的流程图。在图22的初期状态,假设用户终端30的Web浏览器31中显示出对服务提供系统70的登录画面。
在步骤S431中,Web浏览器31通过登录画面接收用户输入登录信息。
图23示出了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用户终端显示的登录画面的显示例。在图23中,登录画面520包括组织代码、用户名、密码及PIN代码等输入区域。登录画面520还包括完成按键521及“PIN分发”按键522等。
登录的样式有2种。指定组织代码、用户名及密码的样式1以及指定组织代码及PIN代码的样式2。但是,当用户终端30连接有读卡器的情况下,或用户终端30包括读卡器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卡90进行登录。需要注意的是,在样式2的情况下,用户必须预先具有分发的PIN代码。用户按下“PIN分发”按键522以接收分发的PIN代码。关于按下PIN分发按键522的情况下的处理过程,后续描述。
当按下登录画面520的完成按键521时,Web浏览器31判断是否对登录画面520输入了组织代码、用户名及密码(S432)。需要注意的是,通过Web浏览器31的处理是基于网页中包含的的定义(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超文本置标语言)数据等)来进行的,使得在Web浏览器31上显示有登录画面。
对于登录画面520输入了组织代码、用户名及密码的情况下(S432中为是),Web浏览器31接收服务提供系统70基于组织代码、用户名及密码的认证(S433)。换言之,组织代码、用户名及密码被发送至用户认证部721。用户认证部721,基于相同的组织代码、用户名及密码的组合是否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733中来进行认证。
在认证成功并允许登录的情况下(S434中为是),Web浏览器31显示数据输入画面(S435)。数据输入画面是用于从保存在用户终端30中的文件中选择将要打印的文件的画面。当通过数据输入画面选择了文件,从Web浏览器31将保存在该文件中的数据转发给服务提供系统70(S436)。
当服务提供系统70接收了该数据,执行与图19的步骤S406及S407相同的处理(S437和S438)。其结果,基于该数据的打印数据的打印信息,被保存至打印信息存储部734。
另一方面,对登录画面520未输入组织代码、用户名及密码的情况下(S432中为否),Web浏览器31判断所输入的是否为组织代码及PIN代码(S439)。当所输入的为组织代码及PIN代码的情况下(S439中为是),Web浏览器31接收服务提供系统70基于组织代码及PIN代码的认证(S440)。换言之,通过相同的组织代码及PIN代码的组合是否登录在服务提供系统70中来进行认证。
在认证成功并允许登录的情况下(S434中为是),Web浏览器31执行步骤S435及之后步骤。但是,在此情况下,在步骤S438中,执行与图19的步骤S412相同的处理。其结果,包含组织代码及PIN代码的打印信息被保存在打印信息存储部734。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登录画面520的输入样式既不是样式1也不是样式2的情况下(S439中为否),或者登录失败的情况下(S434中为否),Web浏览器31显示出错画面(S441)。在此情况下,未登录打印信息。
接下来,对于在接收由组织代码及PIN代码进行的认证之前所执行的,通过Web界面的分发PIN代码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24是用于说明通过Web界面分发PIN代码的处理的处理过程一例的流程图。在图24的初期状态下,假设用户终端30的Web浏览器31中显示登录画面520(图23)。
在步骤S451中,Web浏览器31接收PIN代码的分发请求(S451)。在对登录画面520输入组织代码(以下称作“目标组织代码”)后,按下PIN分发按键522,由此接受到PIN代码的分发请求。需要注意的是,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响应于按下PIN分发按键522,Web浏览器31可以显示如图25所示的响应目的地地址的指定画面。
图25示出了响应目的地地址的指定画面的显示例。在图25中,响应目的地地址的指定画面530包括检查按键531、地址输入区域532及完成按键533等。
地址输入区域532接收包含将要分发的PIN代码的电子邮件的响应目的地的邮件地址(以下成为“响应目的地地址”)的输入。检查按键531接收是否通过电子邮件接收将要分发的PIN代码的通知的指示。当检查了检查按键531,则地址输入区域532的输入成为可能。
当按下完成按键533,Web浏览器31将包含通过登录画面520所输入的组织代码的PIN代码的分发请求发送给服务提供系统70。在响应目的地地址的指定画面530输入了响应目的地地址的情况下,PIN代码的分发请求中还包含响应目的地地址。
接下来,服务提供系统70的PIN代码分发部726,避免与现有的PIN代码发生重复而生成新的PIN代码(S452)。该PIN代码与目标组织代码关联,被存储在PIN代码存储部735。此处,可以不保存与PIN代码相关联的邮件地址。
接下来,基于在PIN代码的分发请求中是否指定了响应目的地地址,PIN代码管理部727生成不同的处理(S453)。在指定了响应目的地地址的情况下(S453中为是),PIN代码管理部727将包含所生成的PIN代码的电子邮件发送给该响应目的地地址(S454)。在未指定响应目的地地址的情况下(S453中为否),PIN代码管理部727将显示所生成的PIN代码的网页以包含在对于PIN代码的分发请求的响应之中的方式返送给Web浏览器31(S455)。
在任一情况下,用户都可以检查PIN代码。用户可以使用该PIN代码,进行在图22中所说明的样式2的登录。
接下来,对于利用流程图进行说明的上述处理过程中的一部分情节的处理过程,利用序列图进行说明。
图26是用于通过打印请求邮件的打印信息的登记及PIN代码的分发处理的处理过程一例进行说明的序列图。换言之,图26是对在图19的处理过程中,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指定了PIN代码(S406中为是),且确定了用户名的情况(S408中为是的情况)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的序列图。
在步骤S501中,用户终端30的邮件发送部32将指定了PIN代码的打印请求邮件发送给对于该用户所属组织所分配的邮件地址。该打印请求邮件根据例如SMTP(SimpleMailTransferProtocol,简单邮件传送协议),转发给邮件服务器40。
服务提供系统70的邮件获取部724根据例如POP(PostOfficeProtocol,邮局协议),获取保存在邮件服务器40内的打印请求邮件(S502、S503)。邮件获取部724将打印请求邮件转发给打印服务应用711a(S504)。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邮件解析部81从打印请求邮件中提取打印目标数据(S505)。
接下来,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组织代码确定部82请求管理信息获取部723,以获取与打印请求邮件的目的地地址相对应的组织代码(S506)。管理信息获取部723获取与该目的地地址相关联并保存在地址关联信息存储部731(参考图13)的组织代码(S507),并将该组织代码(以下称作“目标组织代码”)返送给组织代码确定部82(S508)。
接下来,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用户名确定部83指定在打印请求邮件中所指定的PIN代码(以下称作“指定PIN代码”)、目标组织代码及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并对PIN代码管理部727发送包含指定了PIN代码这一情况的通知(S509)。PIN代码管理部727对于所通知的指定PIN代码,参考PIN代码存储部735,确认有无重复(S510)。当指定PIN代码与其他PIN代码重复的情况下,PIN代码管理部727请求PIN代码分发部726生成PIN代码(S511)。此时,也可以将已经分发的PIN代码的列表通知给PIN代码分发部726。PIN代码分发部726生成新的PIN代码,并将该PIN代码返送给PIN代码管理部727(S512)。当该PIN代码不与其他PIN代码重复时,PIN代码管理部727将该PIN代码与目标组织代码及发送源地址关联,并登记在PIN代码存储部735中(S513)。接下来,PIN代码管理部727将该PIN代码返送给用户名确定部83(S514)。需要注意的是,在在步骤S510中未检测出PIN代码重复的情况下,则不执行步骤S511及S512,而是将指定PIN代码登记在PIN代码存储部735,且将指定的PIN代码返送回用户名确定部83(S514)。
接下来,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用户名确定部83请求管理信息获取部723获取与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相对应的用户名(S515)。管理信息获取部723试着获取与该发送源地址相关联并被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733(图21)的用户名(S516)。此处,假设获取了相应的用户名。因此,管理信息获取部723将包含相应的用户名(以下称作“目标用户名”)的响应,返送给用户名确定部83(S517)。
接下来,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打印信息生成部84请求数据转换部728将打印目标数据转换为打印数据(S518)。数据转换部728基于打印目标数据生成打印数据,将所生成的数据保存在辅助存储设备中(S519)。需要注意的是,数据转换部728对于所生成的打印数据分配标识信息(数据ID)。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该数据ID为任务名。接下来,数据转换部728将包含了任务名、保存了打印数据的文件的路径名的响应返送给打印信息生成部84(S520)。
打印信息生成部84生成包含任务名、目标组织代码、目标用户名、PIN代码及保存了打印数据的文件的路径名的打印信息(S521)。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的结构中,记载了在打印信息中包含打印数据,但是可以在打印信息中不包含打印数据本身,只要包含打印数据的路径名等能够确定打印数据的信息即可。因此,在图14的“打印数据”项目中,可以保存“打印数据的路径名”。
接下来,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响应邮件生成部85生成包含任务名及PIN代码等的响应邮件(S522)。接着,邮件返送部86将该响应邮件发送给打印请求邮件的发送源地址(S523)。
接着,图27是用于说明通过Web界面分发PIN代码以及进行打印信息登记处理的处理过程一例的序列图。换言之,图27是用于说明如下例子处理过程的序列图,即:接收由图24的处理过程所分发的PIN代码,在图22中通过组织代码及PIN代码进行登录,并登记打印信息。
在步骤S601中,用户终端30的Web浏览器31响应于在登录画面520以及响应目的地地址的指定画面530等上的输入,指定组织代码,并将PIN代码的分发请求发送给服务提供系统70。
响应于PIN代码的分发请求,PIN代码管理部727从代理账户管理表格获取代理账户(S602)。用代理账户来代替用户的真实账户(用户名及密码)。换言之,请求分发PIN代码的用户不具有账户的可能性较高。因此,该用户不能通过用户认证部721获得认证,其结果,不能登录服务提供系统70。为此,使用代理账户。
图28示出了代理账户管理表格的结构例。在图28中,在代理账户管理表格中,以与组织代码关联的方式登记了代理账户的用户名及密码。因此,在步骤S602中,获取了与PIN代码的分发请求所指定的组织代码相关联的用户名及密码。
需要注意的是,各组织的管理员的用户名及密码可以为代理账户。
接下来,PIN代码管理部727指定组织代码以及代理账户的用户名及密码,将认证请求发送给用户认证部721(S603)。用户认证部721对于该组织代码、用户名及密码,参考用户信息存储部733来进行认证(S604)。接下来,用户认证部721将认证结果返送给PIN代码管理部727(S605)。
当认证成功时,PIN代码管理部727请求PIN代码分发部726分发PIN代码(S606)。PIN代码分发部726生成PIN代码(S607),将该PIN代码返送给PIN代码管理部727(S608)。PIN代码管理部727将目标组织代码与该PIN代码进行相互关联,并将它们登记在PIN代码存储部735(图20)(S609)。接下来,PIN代码管理部727将包含该PIN代码的响应发送给例如用户终端30(S610)。该响应的方式既可以是电子邮件,也可以是网页。在电子邮件的情况下,对PIN代码的分发请求中所指定的响应目的地地址发送包含该PIN代码的电子邮件。因此,由用户终端30以外终端也可以接收该电子邮件。
获得PIN代码的用户利用该PIN代码,可以登录服务提供系统70。然后,用户对于在用户终端30的Web浏览器31所显示的登录画面520(图23),输入组织代码及PIN代码,按下完成按键521。响应于完成按键521的按下,Web浏览器31将通过PIN代码的登录请求发送给服务提供系统70(S611)。在该登录请求中,指定有由登录画面520所输入的组织代码及PIN代码。但是,在跨组织确保PIN代码的唯一性的情况下,也可以仅仅指定PIN代码。在此情况下,在以下所述的处理中,由组织代码与PIN代码的组合所指定的信息,可以仅使用PIN代码来进行指定。
服务提供系统70的PIN代码管理部727对于该登录请求中所指定的组织代码及PIN代码进行认证(S612)。具体而言,判断相同的组织代码及PIN代码的组合是否保存在PIN代码存储部735。当相同的组合保存在PIN代码存储部735时,认证成功。当相同的组合未保存在PIN代码存储部735时,认证失败。
当PIN代码认证成功时,以与步骤S602~S605相同的过程,进行利用代理账户的认证(S613~S616)。当该认证成功时,则使登录成功。因此,PIN代码管理部727将登录成功的组织代码及PIN代码通知给打印服务应用711a(S617)。
打印服务应用711a将显示数据输入画面的网页,以包含在对于通过PIN代码的登录请求的响应中的方式返送给用户终端30(S618)。用户终端30的Web浏览器31基于该网页显示数据输入画面。
当在用户终端30通过数据输入画面选择了文件,Web浏览器31将该文件中保存的数据发送给打印服务应用711a(S619)。接下来,通过与图26的步骤S518~S521相同的过程,对如此传输的数据生成打印数据,将包含该打印数据的路径名、任务名、组织代码及PIN代码的打印信息保存在打印信息存储部734(S620~S623)。
接着,图29为用于说明打印数据的输出处理的处理过程一例的序列图。换言之,图29示出了用于使图像形成装置20a执行如下打印任务的处理过程,该打印任务是基于通过图26或图27的处理所登录的打印信息中包含的打印数据的打印任务。
在图29中,步骤S701~S710示出了由图像形成装置20a进行通常登录(基于组织代码、装置ID及卡ID的登录)的情况的处理过程。另一方面,步骤S801~S810使出了由图像形成装置20a通过PIN代码进行登录(基于组织代码、装置ID及PIN代码的登录)的情况的处理过程。
在图像形成装置20a的操作面板25上显示出登录画面510(图11)的状态下,由用户将卡90设置在读卡器28时,认证控制部221将登录请求发送给服务提供系统70(S701)。在该登录请求中,指定了组织代码、装置ID及卡ID。组织代码及装置ID可以预先保存在图像形成装置20a的HDD214中。但是,组织代码可以通过登录画面510输入。在此情况下,登录画面510具有组织代码的输入区域。
在服务提供系统70接收到该登录请求时,装置认证部722进行认证处理(S702)。具体而言,在满足如下2个条件的情况下则判断为认证成功。两个条件之一为,与该登录请求所指定的组合相同的组织代码及装置ID的组合保存在用户装置信息存储部732(参考图15)。两个条件中另一条件为,与登录请求中所指定组合相同的组织代码(以下称作“目标组织代码”)及卡ID的组合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733(图21)。需要注意的是,将与该卡ID关联的且保存在用户信息存储部733的用户名称作“目标用户名”。
当认证成功时,装置认证部722指定目标组织代码及目标用户名,将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发送给打印服务应用711a(S703)。在打印信息列表的获取请求中,指定了认证结果、目标组织代码及目标用户名等。
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打印信息提供部87从打印信息存储部734获取包含目标组织代码及目标用户名的打印信息列表(S704)。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可以不获取实际打印数据。接下来,打印信息提供部87将表示登录成功的信息、所获取的打印信息列表返送给图像形成装置20a(S705)。
图像形成装置20a的打印信息获取部222,将返送来的各打印信息集合中所包含的任务名等的列表显示在操作面板25上(S706)。当从该列表中选择1个以上的任务名时,打印信息获取部222将与该任务名相对应的打印数据的获取请求发送给打印服务应用711a(S707)。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打印信息提供部87参考打印信息存储部734,从打印信息存储部734获取与该获取请求中所指定的任务名相关联的打印数据(S708)。接下来,打印信息提供部87将获取的打印数据返送给图像形成装置20a(S709)。
图像形成装置20a的打印控制部223控制与该打印数据相关的打印任务的执行(S710)。其结果,输出打印有该打印数据的纸张。
接下来,对于通过PIN代码进行登录的情况进行说明。
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20a的操作面板25上所显示的登录画面510(图11),输入PIN代码,按下完成按键511,则认证控制部221将登录请求发送给服务提供系统70(S801)。在该登录请求中,指定了组织代码、装置ID及PIN代码。
接下来,执行与图27的步骤S612~S616相同的处理(S802~S806)。接下来,PIN代码管理部727指定已登录成功的组织代码及PIN代码,将打印数据的获取请求发送给打印服务应用711a(S807)。
接下来,打印服务应用711a的打印信息提供部87参考打印信息存储部734,从打印信息存储部734获取与在打印数据的获取请求中所指定的组织代码及PIN代码相关联的打印数据(S808)。接下来,打印信息提供部87将获取的打印数据返送给图像形成装置20a(S809)。
图像形成装置20a的打印控制部223控制关于该打印数据的打印任务(S810)。其结果,输出打印有该打印数据的纸张。
需要注意的是,在图29中对于下述例子进行说明,即在通过PIN代码进行登录的情况下,不向图像形成装置20a提供打印信息列表。这是因为,通过PIN代码进行登录的用户是暂时利用图像形成装置20a的访客用户,或者是遗忘了卡90的认证用户等,所登录的打印信息为少量的可能性较高。换言之,这些用户希望将所登录的打印信息全部打印的可能性较高。但是,即使在通过PIN代码登录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步骤S705以及之后的步骤相同的处理。换言之,也可以从与登录时所指定的PIN代码相关联的打印信息集合之中,由用户选择将要打印的的打印信息集合。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管理服务器10、认证服务器50及存储服务器60,或者服务提供系统70,是信息处理系统的一例。打印数据是输出数据的一例。换言之,对于在由图像形成装置或其他装置来输出打印数据之外的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上述各实施方式。邮件接收部11及邮件获取部724是输出数据接收部的一例。地址确认部12及用户名确定部83是确定部的一例。用户名是用户标识信息的一例。PIN代码是数据标识信息的一例。也就是,PIN代码应各打印请求而生成。因此,也可以说PIN代码是用于确定将要打印的数据的信息。打印信息生成部14及打印信息生成部84是存储处理部的一例。邮件返送部16及邮件返送部86或PIN代码管理部727是通知部的一例。打印信息提供部63及打印信息提供部87是发送部的一例。用户信息存储部52及用户信息存储部733是用户信息存储部的一例。打印信息存储部62及打印信息存储部734是数据存储部的一例。打印请求邮件或包含在打印请求邮件中的打印目标数据是邮件数据一例。PIN代码存储部735是数据标识信息存储部的一例。PIN代码管理部727是第一接收部及第二接收部的一例。用户认证部721是第三接收部的一例。
尽管参考具体实施方式对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方法以及非瞬态计算机刻度信息记录介质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描述及限定的范围和精神内存在各种变形和变更。
本专利申请基于2013年5月10日递交的日本优先申请2013-099973,通过参考引入其全文。
现有技术文献
日本特开2004-236348号公报
日本特开2001-051915号公报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包括1个以上的信息处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输出数据接收部,其通过网络接收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
存储处理部,当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接收到针对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信息时,所述存储处理部将接收到的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并且
当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接收到针对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信息的分发请求时,所述存储处理部将所分发的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
通知部,其通过网络通知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以及
发送部,其将与通过网络接收到的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输出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发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中,
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接收邮件数据,所述邮件数据包括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
在所述邮件数据中指定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或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的分发请求的情况下,所述存储处理部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数据标识信息存储部,其存储由所述通知部通知的数据标识信息;和
第一接收部,其通过网络接收所述数据标识信息;
其中,在与所述第一接收部接收的数据标识信息相同的数据标识信息存储在所述数据标识信息存储部的情况下,所述存储处理部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于所述数据存储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确定部,其从存储在用户信息存储部的用户信息中确定将要与所述输出数据相关联的用户标识信息;
其中,在所述用户标识信息确定的情况下,所述存储处理部进一步将所述用户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关联,并将所述用户标识信息存储,
所述用户信息与第一标识信息关联并存储在所述用户信息存储部,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与1个以上的用户相关联,
所述确定部利用接收的邮件数据的目的地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并从与所确定的第一标识信息所关联的用户信息来确定所述用户标识信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第二接收部,其通过网络从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其中,在与所接收的第一标识信息相同的第一标识信息存储在所述用户信息存储部的情况下,或所述确定部利用所述目的地的地址信息确定第一标识信息的情况下,所述通知部通知所述数据标识信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第三接收部,其通过网络从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用户标识信息;
其中,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通过网络从所述终端接收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
在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接收到所述邮件数据的情况下,所述确定部利用发送人的地址信息和所述目的地的地址信息确定所述用户标识信息,
在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从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的情况下,所述确定部利用所述第三接收部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及所述用户标识信息,从存储在所述用户信息存储部的用户信息确定所述用户标识信息。
7.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由包括1个以上的信息处理装置的信息处理系统执行,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网络接收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的接收步骤;
在接收到针对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信息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的步骤;
在接收到针对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信息的分发请求的情况下,将所分发的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的步骤;
通过网络通知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的通知步骤;
将与通过网络接收的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所述输出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发送的发送步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中,
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到包括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的邮件数据,并且,在所述邮件数据中指定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或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的分发请求的情况下,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相关联,并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中。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网络接收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的步骤,其中,
当与由所述数据标识信息接收步骤所接收的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相同的数据标识信息被存储在存储由所述通知步骤通知的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的数据标识信息存储部时,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相关联,并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存储在所述数据存储部中。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从用户信息存储部存储的用户信息中确定将与所述输出数据相关联的用户标识信息的步骤,其中,
在所述用户标识信息确定的情况下,所述存储处理部进一步将所述用户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关联,并将所述用户标识信息存储,并且
所述用户信息与第一标识信息关联并存储在所述用户信息存储部,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与1个以上的用户相关联,并且
在确定步骤中,利用接收的邮件数据的目的地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并从与所确定的第一标识信息所关联的用户信息来确定所述用户标识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网络从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接收步骤,其中,
在与所接收的第一标识信息相同的第一标识信息存储在所述用户信息存储部的情况下,或在所述确定步骤中利用所述目的地的地址信息确定第一标识信息的情况下,在所述通知步骤中通知所述数据标识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网络从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用户标识信息的接收步骤,其中,
在所述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接收步骤中,通过所述网络从所述终端接收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并且,
在所述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接收步骤中接收到所述邮件数据的情况下,在所述确定步骤中从发送人的地址信息和所述目的地的地址信息确定所述用户标识信息,并且,
在所述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接收步骤中从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时,在所述确定步骤中,使用由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用户标识信息的接收步骤所接收的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用户标识信息,从存储在所述用户信息存储部的所述用户信息中确定所述用户标识信息。
13.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信息记录介质,其记录了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的程序:
通过网络接收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的接收步骤;
在接收到针对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信息的情况下,将接收到的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的步骤;
在接收到针对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信息的分发请求的情况下,将所分发的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的步骤;
通过网络通知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的通知步骤;
将与通过网络接收的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所述输出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发送的发送步骤。
Claims (13)
1.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包括1个以上的信息处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输出数据接收部,其通过网络接收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
存储处理部,当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接收到针对所述输出数据或基于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生成的输出数据的数据标识信息时,或接收到数据标识信息的分发请求时,所述存储处理部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
通知部,其通过网络通知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以及
发送部,其将与通过网络接收到的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输出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发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中,
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接收邮件数据,所述邮件数据包括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
在所述邮件数据中指定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或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的分发请求的情况下,所述存储处理部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数据标识信息存储部,其存储由所述通知部通知的数据标识信息;和
第一接收部,其通过网络接收所述数据标识信息;
其中,在与所述第一接收部接收的数据标识信息相同的数据标识信息存储在所述数据标识信息存储部的情况下,所述存储处理部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于所述数据存储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确定部,其从存储在用户信息存储部的用户信息中确定将要与所述输出数据相关联的用户标识信息;
其中,在所述用户标识信息确定的情况下,所述存储处理部进一步将所述用户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关联,并将所述用户标识信息存储,
所述用户信息与第一标识信息关联并存储在所述用户信息存储部,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与1个以上的用户相关联,
所述确定部利用接收的邮件数据的目的地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并从与所确定的第一标识信息所关联的用户信息来确定所述用户标识信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第二接收部,其通过网络从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其中,在与所接收的第一标识信息相同的第一标识信息存储在所述用户信息存储部的情况下,或所述确定部利用所述目的地的地址信息确定第一标识信息的情况下,所述通知部通知所述数据标识信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
第三接收部,其通过网络从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用户标识信息;
其中,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通过网络从所述终端接收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
在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接收到所述邮件数据的情况下,所述确定部利用发送人的地址信息和所述目的地的地址信息确定所述用户标识信息,
在所述输出数据接收部从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的情况下,所述确定部利用所述第三接收部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及所述用户标识信息,从存储在所述用户信息存储部的用户信息确定所述用户标识信息。
7.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由包括1个以上的信息处理装置的信息处理系统执行,所述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网络接收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的接收步骤;
在接收到针对所述输出数据或基于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生成的输出数据的数据标识信息的情况下,或在接收到数据标识信息的分发请求的情况下,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的步骤;
通过网络通知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的通知步骤;
将与通过网络接收的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所述输出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发送的发送步骤。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中,
在所述接收步骤中,接收到包括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的邮件数据,并且,在所述邮件数据中指定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或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的分发请求的情况下,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相关联,并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部中。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网络接收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的步骤,其中,
当与由所述数据标识信息接收步骤所接收的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相同的数据标识信息被存储在存储由所述通知步骤通知的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的数据标识信息存储部时,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相关联,并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存储在所述数据存储部中。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从用户信息存储部存储的用户信息中确定将与所述输出数据相关联的用户标识信息的步骤,其中,
在所述用户标识信息确定的情况下,所述存储处理部进一步将所述用户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关联,并将所述用户标识信息存储,并且
所述用户信息与第一标识信息关联并存储在所述用户信息存储部,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与1个以上的用户相关联,并且
在确定步骤中,利用接收的邮件数据的目的地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并从与所确定的第一标识信息所关联的用户信息来确定所述用户标识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网络从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的接收步骤,其中,
在与所接收的第一标识信息相同的第一标识信息存储在所述用户信息存储部的情况下,或在所述确定步骤中利用所述目的地的地址信息确定第一标识信息的情况下,在所述通知步骤中通知所述数据标识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网络从终端接收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用户标识信息的接收步骤,其中,
在所述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接收步骤中,通过所述网络从所述终端接收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并且,
在所述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接收步骤中接收到所述邮件数据的情况下,在所述确定步骤中从发送人的地址信息和所述目的地的地址信息确定所述用户标识信息,并且,
在所述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接收步骤中从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输出数据或所述输出目标数据时,在所述确定步骤中,使用由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用户标识信息的接收步骤所接收的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用户标识信息,从存储在所述用户信息存储部的所述用户信息中确定所述用户标识信息。
13.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信息记录介质,其记录了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的程序:
通过网络接收输出数据或输出目标数据的接收步骤;
在接收到针对所述输出数据或基于所述输出目标数据生成的输出数据的数据标识信息的情况下,或在接收到数据标识信息的分发请求的情况下,将所述数据标识信息与所述输出数据进行关联并将它们存储在数据存储部的步骤;
通过网络通知所述数据标识信息的通知步骤;
将与通过网络接收的用户标识信息相关联的所述输出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发送的发送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99973A JP6079420B2 (ja) | 2013-05-10 | 2013-05-10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JP2013-099973 | 2013-05-10 | ||
PCT/JP2014/062539 WO2014181884A1 (en) | 2013-05-10 | 2014-05-01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90528A true CN105190528A (zh) | 2015-12-23 |
CN105190528B CN105190528B (zh) | 2018-08-28 |
Family
ID=51867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26060.9A Active CN105190528B (zh) | 2013-05-10 | 2014-05-01 | 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方法以及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信息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65228B2 (zh) |
EP (1) | EP2994823B1 (zh) |
JP (1) | JP6079420B2 (zh) |
KR (1) | KR20150138372A (zh) |
CN (1) | CN105190528B (zh) |
CA (1) | CA2911101C (zh) |
WO (1) | WO2014181884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02808A (zh) * | 2018-01-22 | 2020-11-06 | 株式会社特瑞尔 |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 |
CN113518102A (zh) * | 2020-04-09 | 2021-10-19 |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70397B2 (ja) | 2013-05-10 | 2017-02-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JP6117165B2 (ja) * | 2014-10-21 | 2017-04-1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ジョブ管理プログラム |
JP2016116088A (ja) * | 2014-12-15 | 2016-06-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16116092A (ja) * | 2014-12-16 | 2016-06-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伝送システム、伝送管理システム、伝送端末、伝送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EP3144798B1 (en) * | 2015-09-18 | 2020-12-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
JP6805628B2 (ja) * | 2016-08-23 | 2020-12-2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
JP7056285B2 (ja) * | 2017-03-31 | 2022-04-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共有端末、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7095354B2 (ja) | 2018-03-28 | 2022-07-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7114980B2 (ja) | 2018-03-28 | 2022-08-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11461065B2 (en) | 2020-02-24 | 2022-10-04 | Ricoh Company, Ltd. | Secure mobile cloud printing using user information and printing device groups |
JP7484340B2 (ja) * | 2020-03-31 | 2024-05-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と端末装置と通信装置 |
JP2023080793A (ja) * | 2021-11-30 | 2023-06-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特定の通信装置、及び、特定の通信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69277A (zh) * | 2002-06-26 | 2004-01-21 | ����ŷ�������ʽ���� | 网络打印系统、服务器、打印设备及打印方法 |
TWI250440B (en) * | 2000-02-16 | 2006-03-01 | Ricoh Kk | Output terminal apparatus for printing data by email |
CN101430743A (zh) * | 2007-11-09 | 2009-05-1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打印系统 |
US20120274982A1 (en) * | 2011-04-27 | 2012-11-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system, printing control method for printing system, printing apparatus and server |
US20130094053A1 (en) * | 2011-10-14 | 2013-04-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system and printing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51915A (ja) | 1999-08-05 | 2001-02-23 | Minolta Co Ltd | ネットワーク環境における印刷システム、電子メール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
JP3770264B2 (ja) | 2004-03-04 | 2006-04-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印刷システム |
US8162757B2 (en) * | 2007-03-07 | 2012-04-24 | Electronic Arts Inc. | Multiplayer platform for mobile applications |
JP4983596B2 (ja) | 2007-12-28 | 2012-07-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データ提供システムとデータ提供装置 |
US8139564B1 (en) * | 2008-09-24 | 2012-03-20 |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 Configuring guest users for a VoIP device of a primary user |
JP5679890B2 (ja) | 2011-04-20 | 2015-03-04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認証印刷データの管理権限委譲方法 |
JP5729137B2 (ja) | 2011-05-27 | 2015-06-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管理方法、及び情報管理プログラム |
JP6136343B2 (ja) | 2012-06-12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US9361053B2 (en) * | 2013-01-31 | 2016-06-0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nfidential-sender email addresses for printing |
JP6070397B2 (ja) | 2013-05-10 | 2017-02-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JP6155825B2 (ja) | 2013-05-10 | 2017-07-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JP6229343B2 (ja) | 2013-07-22 | 2017-11-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JP6299097B2 (ja) | 2013-07-22 | 2018-03-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JP6209888B2 (ja) | 2013-07-24 | 2017-10-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
2013
- 2013-05-10 JP JP2013099973A patent/JP6079420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5-01 EP EP14794475.5A patent/EP2994823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5-01 CA CA2911101A patent/CA2911101C/en active Active
- 2014-05-01 CN CN201480026060.9A patent/CN105190528B/zh active Active
- 2014-05-01 US US14/888,624 patent/US9965228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5-01 KR KR1020157031584A patent/KR20150138372A/ko not_active Ceased
- 2014-05-01 WO PCT/JP2014/062539 patent/WO2014181884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250440B (en) * | 2000-02-16 | 2006-03-01 | Ricoh Kk | Output terminal apparatus for printing data by email |
CN1469277A (zh) * | 2002-06-26 | 2004-01-21 | ����ŷ�������ʽ���� | 网络打印系统、服务器、打印设备及打印方法 |
CN101430743A (zh) * | 2007-11-09 | 2009-05-1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打印系统 |
US20120274982A1 (en) * | 2011-04-27 | 2012-11-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system, printing control method for printing system, printing apparatus and server |
US20130094053A1 (en) * | 2011-10-14 | 2013-04-1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system and printing method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02808A (zh) * | 2018-01-22 | 2020-11-06 | 株式会社特瑞尔 |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 |
CN113518102A (zh) * | 2020-04-09 | 2021-10-19 |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94823A1 (en) | 2016-03-16 |
US9965228B2 (en) | 2018-05-08 |
CA2911101A1 (en) | 2014-11-13 |
WO2014181884A1 (en) | 2014-11-13 |
EP2994823B1 (en) | 2021-03-24 |
JP6079420B2 (ja) | 2017-02-15 |
JP2014219894A (ja) | 2014-11-20 |
KR20150138372A (ko) | 2015-12-09 |
US20160070511A1 (en) | 2016-03-10 |
CN105190528B (zh) | 2018-08-28 |
EP2994823A4 (en) | 2016-04-27 |
CA2911101C (en) | 2018-10-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90528A (zh) | 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方法以及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信息存储介质 | |
RU2607268C1 (ru) | Система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и носитель записи | |
JP6155825B2 (ja)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
JP6182984B2 (ja)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
JP6070397B2 (ja)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
CN104346111B (zh) | 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 | |
CN104333672B (zh) | 信息处理系统、装置和方法 | |
JP6277725B2 (ja)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4426628B2 (ja)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と情報処理方法 | |
JP7143603B2 (ja)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14229004A (ja)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