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162502A - 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装置,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装置,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62502A
CN105162502A CN201510477136.6A CN201510477136A CN105162502A CN 105162502 A CN105162502 A CN 105162502A CN 201510477136 A CN201510477136 A CN 201510477136A CN 105162502 A CN105162502 A CN 1051625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hannel
vector
power control
communicatio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771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62502B (zh
Inventor
杨鸿魁
王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pple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 WIR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 WIR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 WIR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62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62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625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625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2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systems with time, space, frequency or polarisation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6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7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different delays betwee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phase diversity (e.g. phase swee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用于无线连接到一接入终端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复数个通信模块,发送器以及信道估计器.复数个通信模块,耦接到该接入终端,并发送复数个信号.发送器,连接到该接入终端,用于向该接入终端发送一索引用于指示该复数个信号的数目.信道估计器,用于根据该接入终端产生该复数个信号。

Description

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装置,方法和系统
本案是申请日为2010年7月21日、申请号为201010237115.4、发明名称为“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装置,方法和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优先权
本申请要求以下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它们的内容通过引用而被全部合并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微电子学的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提高蜂窝网络上的数据吞吐量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蜂窝电话产业不仅在本国而且在全世界也都在经历着指数增长。事实上,公知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甚至没有传统的固定电话。除了这些没有自己的传统电话的人之外,几乎百分之九十的成年人拥有无线电话。
同时,不断增加的蜂窝电话的使用也使其覆盖范围正在超过传统的固定电话的覆盖范围。事实上,七分之一的成年人现在仅仅使用蜂窝电话。而在过去,只有当固定电话不可用或在紧急情况下才使用蜂窝电话,较低的载波速率、家庭套餐(familypackage)的承受能力、以及免费的移动到移动电话或亲情号码(friend-to-friend)的促销已经促进了使用上的显著增长。今天,走进任何公共场所或机构时注意到那里的大多数人使用他们的蜂窝电话进行谈论已经并不罕见。
自从上世纪中叶以来,使用移动电话或移动站通信的能力已经变得可以实现了。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提供了所谓的“2G”或第二代移动电话系统,开始了今天我们正享受到的部署和使用两个方面的增长。这些初始的系统主流上提供了各方之间的语音呼叫的路由和可靠服务。此外,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存在许多与语音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有关的定时和延迟要求以便保持服务质量。
此外,尽管无线蜂窝网络技术正继续提供与处理语音呼叫的能力相关的改进,但是在该产业内也一直有巨大的吸引力来提供与可以被处理的呼叫数以及呼叫质量相关的改进。已知一种这样的技术为多输入多输出(MIMO),其在移动站(即,蜂窝电话机)和它们的基站二者上采用多个天线来实现这些目标。但是,采用单天线系统固有的问题仅仅在涉及多于一个发射器/接收器对时才加剧。
因此,需要一种在使用MIMO技术的系统中使得蜂窝数据网络能够处理日益增加的语音和数据业务量的技术。
此外,需要一种用于基站或接入网络指示给定的蜂窝电话机、或接入终端调节由多个发送天线中的一个或多个发送的相对相位、延迟、和/或功率的装置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连同其它申请一起目的是解决以上提到的问题并且解决现有技术的其它问题、缺点和局限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调节由多个发送天线中的一个或多个发送的相对相位、延迟、和/或功率的装置和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一方面包括一种用于无线连接到一接入网络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复数个通信模块,接收器和处理器。复数个通信模块,耦接到该接入网络,用于接收与该复数个通信模块对应的复数个信号。接收器,连接到该接入网络,用于从该接入网络接收一索引用于指示该复数个信号的数目。以及处理器,用于计算该装置与接入网络进行通信的发送增益。
本发明的一方面考虑一种一用于无线连接到一接入终端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复数个通信模块,发送器,信道估计器。复数个通信模块,耦接到该接入终端,并发送复数个信号。发送器,连接到该接入终端,用于向该接入终端发送一索引用于指示该复数个信号的数目。以及信道估计器,用于根据该接入终端产生该复数个信号。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包含一种用于使一接入终端无线连接到一接入网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与该复数个通信模块对应的复数个信号,从该接入网络接收一索引用于指示该复数个信号的数目,以及计算该接入终端与接入网络进行通信的发送增益。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包含一用于使接入网络无线连接到一接入终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发送与该接入终端对应的复数个信号,向该接入终端发送一索引用于指示该复数个信号的数目,以及根据该接入终端产生该复数个信号。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包含一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一接入终端和一接入网络。接入终端,包括复数个通信模块,接收器,处理器。复数个通信模块,用于接收与该复数个通信模块对应的复数个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一索引用于指示该复数个信号的数目;以及处理器,用于计算该接入终端进行通信的发送增益。接入网络,无线连接到该接入终端,包括复数个通信模块,发送器,信道估计器。复数个通信模块,耦接到该接入终端,并发送该复数个信号。发送器,用于向该接入终端发送该索引用于指示该复数个信号的数目;以及信道估计器,用于根据该接入终端产生该复数个信号。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下描述和附图,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反向链路波束成形技术的框图;
图2是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方向调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差分调制机制的框图;
图4是示出如何在正向链路和反向链路二者的时隙之内采用波束成形信道反馈的框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反馈调制机制的框图;
图6是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可替换示范性反馈调制机制的框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调制器的框图;
图8是突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范性△调制器的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示范性△调制器的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提供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调制方案的框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Σ调制器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差分调制器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漏(leak)差分调制器的示意图;
图14是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Σ调制器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接入网络信道量化的示意图;
图16是突出根据本发明的接入终端和接入网络信道量化和去量化的示意图;
图17是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接入网络信道量化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接入终端和接入网络信道量化和去量化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框图;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波束成形信道反馈的时隙结构的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接入网络信道量化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接入终端和接入网络信道量化和去量化的示意图;
图2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接入终端和接入网络信道量化和去量化的示意图;和
图2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反向链路波束成形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以下描述以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做出并使用在特定应用和它的要求的背景内提供的本发明。但是,对优选实施例的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里定义的一般原则可以应用于其它实施例。因此,本发明不意欲局限于这里示出和描述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将得到与这里公开的原则和新颖特征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考虑以上关于蜂窝通信和其固有问题的背景讨论,下面将参考图1-24给出本发明的讨论。
转到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反向链路波束成形技术的框图100。根据本发明,提供新的反向链路(RL)波束成形反馈结构以实现移动发送分集。提出了三个反馈模式。第一模式考虑单个参数的调节。该单个参数可以是延迟、相位、或发送(TX)功率。第二模式包含2参数调节,其中该2参数调节是以下参数对之一:(1)延迟和相位;(2)延迟和TX功率;以及(3)相位和发送(TX)功率。第三模式考虑包含相位、延迟和TX功率调节信息的时域衰落信道TDFC(timedomainfadingchannel)。
在以上提到的三个模式的每一个中,采用△调制来产生反馈信道。在一个实施例中,△调制包括差分调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调制包括△-Σ调制。当从接收器向发射器反馈多于一个参数时,可以在一个码元或媒体接入信道(MAC)发送中发送这些参数,或者在多个MAC发送中单独地发送这些参数。根据本发明,用于实现移动发送分集的模式基于特定接入终端(AT,可以为移动蜂窝设备)的能力以及该AT的上层消息协商和登记。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Σ调制来编码反馈相位和幅度。
图100示出了AT101,其接收主导频信号、数据、开销和副导频。在求和器103中对所述接收的主导频信号、数据和开销进行求和,并且将结果连同副导频一起提供给波束成形元件104。波束成形元件104调节上述参数以用于通过多个发送天线105向接入网络111(AN,accessnetwork,)发送。源自发送天线105的每一个的发送将各自具有不同的延迟、相位旋转和信道增益。
AN111处的多个接收天线112将接收到的信号提供给多输入多输出(MIMO)信道估计元件113,将该信道估计元件113的结果提供给AT波束成形索引计算和选择元件114。AT波束成形索引计算和选择元件114使用分配的前向链路(FL)MAC索引路由输出到TX波束成形索引元件115,该元件115产生从AN到AT的反馈,下面将更详细地进行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RL波束成形是在移动发射器处采用来控制信号的相位(即,延迟)和相对幅度的技术。相对幅度的控制是根据本发明的可选特征。在一个方面中,RL波束成形类似于瑞克接收器采用的机制和AN中采用的相关均衡接收器技术。因而,RL波束成形提供改善链路预算、增大扇区容量以及提高用户体验的益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位估计分辨率近似于给定AN的角扩展的等级,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根据所采用的特定信道模型(例如,城市宏蜂窝、郊区宏蜂窝、城市微蜂窝、室内热点等)其范围为从2度到10度。因此,期望的波束成形相位估计分辨率大致为1/8π或更高。此外,天线增益微分信息应当接近于阴影系数的等级,其根据信道模型从大约1分贝(dB)到8dB不等。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加上或减去6dB或更细的分辨率。
转到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方向调制方法的流程图200。该方法包括估计当前相位201,然后量化202。估计201包括使用一个天线作为参考,并计算两个天线之间的相位差作为当前相位。量化202包括将模拟的当前相位映射成多个比特,例如两比特。
参考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差分调制的方法的流程图300。该方法包括在时间T估计当前相位301,在下一间隔期间估计预期的相位P(T+1)302。该方法还包括采用求和器来对这两个相位求和303,然后量化该总和304。估计当前相位301包括使用一个天线作为参考,并计算两个天线之间的相位差作为当前相位。估计预期的相位302包括在时间T+1基于波束成形准则计算预期的相位。量化303包括将模拟的当前相位映射成例如两比特。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如何在前向链路401和反向链路402的时隙之内采用波束成形信道反馈的框图400。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通过前向链路(FL)401和反向链路(RL)402的发送分成时隙403的序列。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发送的每四个时隙403,在一个或两个时隙403内在FL401中发送波束成形反馈信道(BMFC,beamformingfeedbackchannel)。通过“B”来描述BMFC时隙发送。尽管图400描述了2时隙BMFC发送,但是也可以考虑单时隙BMFC配置。在RL402中,每子帧发送副导频S,子帧的长度是四个时隙403。因而,AT采用通过特定子帧中的FL发送的BFMC来调节用于在下一子帧期间通过RL402的移动分集发送的参数。在一个实施例中,使用附加的FLMAC索引发送BMFC。为工作在闭环多个发射器分集(CL-MTD)模式的AT分配附加的FLMAC索引,以提供BMFC。可以预期,其性能大约与反向功率控制(RPC)信道的性能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考虑BMFC的三个模式。第一模式考虑单个参数的调节。该单个参数可以是延迟、相位、或发送(TX)功率。因此,该单参数模式采用一比特来使用△调制反馈延迟、相位或TX功率。第二模式包含2参数调节,其中该2参数调节是以下参数对之一:(1)延迟和相位;(2)延迟和TX功率;以及(3)相位和TX功率。因而,该2参数模式每反馈采用两比特,其中一比特为每个参数提供反馈,并且该模式使用△调制作为调制技术。第三模式考虑包含相位、延迟和TX功率调节信息的TDFC。此模式采用三比特用于反馈,其中每个参数一比特,此模式也采用△调制作为调制技术。在该2参数和3参数模式中,可以同时或交替发送反馈比特。通过△-Σ调制来编码和解码相位和功率信息。
参考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反馈调制500的框图。机制500包括在时间T估计当前相位501。通过采取一个天线作为参考并计算两个天线之间的相位差来估计当前相位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stateinformation)。机制500还采取当前相位CSI并根据△调制来对它编码502。△调制可以是多个已知的△调制技术中的任何一个,包括直接(或“简单”)△调制、△-Σ调制、自适应△调制、漏△调制等等。
图6是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可替换示范性反馈调制机制600的框图。机制600包括在时间T估计当前相位601,并在时间T+1估计预期的相位602。估计当前相位601包括采取一个天线作为参考,并计算两个天线之间的相位差。估计预期的相位602包括在时间T+1基于波束成形准则计算预期的相位。在求和器603处将当前相位和预期相位求和,并提供给△调制元件604用于编码。△调制可以是多个已知的△调制技术中的任何一个,包括直接(或“简单”)△调制、△-Σ调制、自适应△调制、漏△调制等等。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调制器700的框图。调制器700采用加法器(图中表示为“+”)、1比特量化器、单位延迟元件(Z-1)和△解码器的配置,其中△解码器将1解释为加上△,将0解释为减去△,基本上如图所示布置。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范性△调制器800的框图。调制器800采用加法器(“+”)、1比特量化器、单位延迟元件(Z-1)和△解码器的配置,其中△解码器将1解释为加上△,将0解释为减去△,基本上如图所示布置。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示范性△调制器900的框图。调制器900采用加法器(“+”)、多比特量化器、单位延迟元件(Z-1)和△解码器的配置,其中△解码器将1解释为加上△,将0解释为减去△,基本上如图所示布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Σ调制(DSM,deltasigmamodulation)是用于使用脉冲密度调制(PDM,pulsedensitymodulation)将高分辨率信号编码成低分辨率信号的方法。此技术已被逐渐用于设计摸拟-数字转换器、数字-模拟转换器、频率合成器、开关模式电源、马达控制器等。
DSM和直接△调制(DM)二者都是△调制的变型。代替量化输入模拟波形的绝对值,△调制量化当前和前一步骤之间的差。DM是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differentialpulsedensitymodulation)的最简单的形式。将连续样本之间的差编码成n比特数据流。根据本发明,步长或称为阶程被固定为较小的值,如1/8π或1/16π,<2π/2^n,其中n是编码的比特数。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各种性能标准步长可以是自适应的。一个准则例如考虑输入的值。使用DSM的原理是进行信号的大致估计,以测量误差、累计误差、然后补偿该误差。在一个方面中,量化考虑如图7和8所示的1比特量化器或者如图9所示的多比特量化器。
现在参照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提供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调制方案的框图1000。图1000示出了调制器内的调制元件和解调器内的解调元件,基本上如图所示布置。调制元件包括求和器(“+”)、积分器(“INT”)、量化器(“QUANT”)和低通滤波器,基本上如图所示布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如果量化是线性的,则DSM可以与DM有偏差。此偏差如图1000所示。因而,积分的线性特性使得可以将解调器部分中的积分器INT移动到调制器的前面。积分的线性特性使得可以组合调制器中的两个积分器INT以产生DSM。DSM和DM之间的差别是积分器INT和量化器QUANT的位置。因此,DSM具有较简单的实施方式,这具有将量化噪声从所关注的信号中定形/滤波出去的附加的益处。量化的值是差信号的积分,这使得对信号的变化速率较为不敏感。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Σ调制器1100的图。调制器1100包括求和器(“+”)、1比特量化器、单位延迟元件(“Z-1”)、限幅器和比特解释器(“1→+△”),基本上如图所示布置。
示范性调制器1100是容易实现的且又满足上述系统需求。因此,偏移和限幅器应用于CSI输入。CSI_Offset用于移动调制器1100需要的范围内的CSI动态范围。包括限幅器以防止溢出。输入电平通常小于量化器步长,由此由ADELTA(即,A倍的△)表示,其中根据DSM类型,A小于1。抖动信号还应用于一阶DSM输入以消除该一阶调制器固有的长度限制,并且抖动信号是序列(△/8,-△/8,)。为了最大化信噪比(SNR)且最小化延迟,n阶无限脉冲响应(IIR)滤波器用于估计性能。IIR滤波器由n个相同的单极点滤波器组成,每个具有如下定义的传递函数:
H ( z ) = ( 1 - a 1 - az - 1 ) n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差分调制器1200的图。调制器1200包括求和器(“+”)、1比特量化器、单位延迟元件(“Z-1”)、限幅器和比特解释器(“1→+△”),基本上如图所示布置。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漏(leak)差分调制器1300的图。调制器1300包括求和器(“+”)、多比特量化器、限制单位延迟元件(“AZ-1”)、限幅器和比特解释器(“1→+△”),基本上如图所示布置。参数A用于控制收敛和调制误差。可以通过上层消息来预定义或配置它。尽管量化被显示为多比特,但是它也可以是1比特。
图14是具体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呈现自适应特征的示范性自适应△-Σ调制器1400的图。自适应△调制器1400包括求和器、限幅器、采样器、压控放大器、和积分器,基本上如图所示配置。
连续可变斜率△调制(CVSDMContinuouslyvariableslopedeltamodulation)(或“自适应△调制”(ADM))是呈现可变步长的差分方法。CVSDM以每样本1比特或多比特进行编码。编码器保持参考样本和步长。每个输入样本与参考样本相比较。如果输入样本较大,则编码器发出1比特并且将步长增加到参考样本。如果输入样本较小,则编码器发出0比特并且从参考样本中减去步长。编码器也保持输出的先前的N比特(N=3或N=4是非常常见的),以确定步长的调节。如果先前的N比特全部为1或0,则步长加倍。否则,步长减半。对于处理的每个输入样本调节步长。
CVSDM解码器(未示出)将此过程颠倒,从参考样本开始,并根据比特流增加或减去步长。调节的参考样本的序列是重构的波形,并且根据与调制器1400中采用的相同的全1或全0逻辑来加倍或减半步长。
步长的修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避免斜率过载(当信号迅速变化时,增加量化的级数)并且在信号恒定时降低颗粒噪声(减少量化的级数)。有时采用CVSDM作为对平衡实施方式的简化、低比特率和质量的折衷。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接入网络方信道量化的示意图1500。将增益信号提供给功率决策控制元件和信道变化估计和跟踪元件。功率决策控制元件产生单比特CSI信号,其被反馈到发送功率估计和跟踪元件。将信道变化估计和跟踪元件以及发送功率估计和跟踪元件的输出提供给功率控制决策元件。为了支持发送功率(增益)调节的波束成形反馈,本发明考虑大致与阴影系数等级相似的天线增益差分信息。因而,可以加上或减去0.5dB或更细的分辨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增益信号被推导如下:
GAIN=ABS(DELTA2/DELTA1)dB
图16是突出根据本发明的接入终端方信道量化的流程1600的框图。除了接入网络流程之外,图16的流程1600还示出了用于在接入终端处产生CSI信号的反馈信道元件,该CSI信号被提供给解释器(“1→+△”),因而将解释后的增益调节传递给发送功率控制元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送功率差等于两个ATTX天线/导频之间的信道响应增益差:Δp[n]≈Δh[n],其中Δ相当于DELTA:
Δ:=功率控制步长,在下面示例中其为0.5dB;
Δh[n]:=两个ATTX天线之间的信道响应/增益差;
Δp[n]:=两个ATTX天线之间的TX功率差;以及
=预测的从两个ATTX天线或导频接收的功率差。
因此,该示例考虑:
步骤1:AN更新两个ATTX天线之间的现有接收功率差或SNR差。Δp+h[n]
步骤2:AN估计信道波动和Tx功率波动的总和。
如果在反馈信道上没有误差,则 &Delta; ~ p + h &lsqb; n - 1 &rsqb; = &Delta; ~ p + h &lsqb; n - 1 &rsqb; + b &lsqb; n - 1 &rsqb; &Delta;
或者,如果在反馈信道上存在误差,则
步骤3:AN估计信道Δh[n]和Tx功率Δp[n]之间的差 &Delta; p + h &lsqb; n &rsqb; - &Delta; ~ p + h &lsqb; n - 1 &rsqb; = &Delta; p + h &lsqb; n &rsqb; - ( &Delta; ~ p + h &lsqb; n - 1 &rsqb; + 2 b &lsqb; n - 1 &rsqb; &Delta; ) .
步骤4:量化该差其中△h[n],△p+h[n]为信道响应向量,根据表示方法的不同该向量可以为行向量或者列向量b[n]表示即将发送的数据比特向量。
图17是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包括误差传播控制的接入网络方信道量化的流程示意图。将增益信号提供给具有可能的信道误差检测的功率控制决策元件以及信道变化估计和跟踪元件。功率决策元件产生单比特CSI信号,其被反馈到发送功率估计和跟踪元件以及反馈到反馈信道元件。反馈信道元件的输出返回到功率控制决策元件。将信道变化估计和跟踪元件以及发送功率估计和跟踪元件的输出提供给功率控制决策元件。在一个实施例中,增益信号被推导如下:
GAIN=ABS(DELTA2/DELTA1)dB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接入终端方信道量化的流程1800的框图。除了接入网络元件之外,图18的流程1800还示出了用于在接入终端处产生CSI信号的反馈信道元件,该CSI信号被提供给解释器(“1→+△”),因而将解释后的增益调节传递给发送功率控制元件。
推荐周期性地重置累加器。因而,AT功率分配被周期性地重置成预定义的值,所述ATTX功率在两个TX天线之间对半分配。因此,AN方可以重置本地TX功率估计器。
对于误差传播检测,采用以下方法,其中Δ相当于DELTA:
&Delta; p + h &lsqb; n &rsqb; - &Delta; ~ p + h &lsqb; n - 1 &rsqb; = &Delta; p + h &lsqb; n &rsqb; - ( &Delta; p + h &lsqb; n + 1 &rsqb; + 2 b &lsqb; n - 1 &rsqb; &Delta; )
计算D=Δp+h[n]-Δp+h[n-1]
如果Db[n-1]Δ≥0,这意味着实际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差分变化与功率控制的方向相同。因此,信道差分和Tx功率差分的总和的本地预测应当被更新为
&Delta; ~ p + h &lsqb; n &rsqb; = &Delta; ~ p + h &lsqb; n - 1 &rsqb; + 2 b &lsqb; n - 1 &rsqb; &Delta; .
否则,它意味着可能存在一些发生在反馈信道上的误差。因此,
&Delta; ~ p + h &lsqb; n &rsqb; = &Delta; ~ p + h &lsqb; n - 1 &rsqb; - b &lsqb; n - 1 &rsqb; &Delta; .
关于优化目标,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特征是通过反馈信道对双天线发射器的功率控制,以使得两个TX天线之间的TX功率差与信道响应差成比例。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反馈信道对双天线发射器的功率控制,以使得从两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几乎彼此相等。
本发明人也不可能避免TX功率控制和Tx共相控制之间的两难选择。因而,为了最优的共相向量估计,可以预期从两个不同的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彼此接近。因此,为了最优的接收SNR的两个天线之间的功率分配,可以预期为良好信道状态的天线分配的功率比为具有次级信道状态的天线分配的功率更多。
此外,对于共相向量估计来说,考虑不平衡的TX功率分配或天线选择不是非常理想的,因而推荐周期性地将AT天线功率分配重置为预定义的值,即上述相等的TX功率分配。
此外,两个天线之间的功率分配的差可以被限制在特定阈值之间,以使得从两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功率之间的差对于下一次共相向量估计或其它目的来说不是太大。
本发明的附加的方面包含从发射器发送副导频以便计算相位调节,如上所述。例如,在每四个时隙的一个时隙中发送副导频,如上图4中所述。
通过计算信道的奇异点(singularity)来决定功率调节比特,其可以是从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的相关矩阵的奇异值的比率。
接收器可以通过观察在每个调节和发送调节之前和之后接收到的信号变化来保持跟踪由发射器使用的波束成形向量或矩阵以及功率。
现在参考图1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因此,注意两个观察结果:
观察结果I:如果TX使用p1作为匹配v1的预编码向量,并且接收器使用u1,则波束成形增益λ1是可实现的。
观察结果II:对于在低SNR区域中(诸如,在DO反向链路中)具有波束成形向量p1或MIMO的等级1MTD,最优策略是为最强的特征模λ1分配较多的功率或为仅为该最强的特征模λ1分配功率,其中:
m a x &gamma; = m a x ( &lambda; m a x &lambda; min )
U &Lambda; V = S V D ( E { YY H } ) = S V D ( { ( G r HG t P S ) ( G r HG t P S ) H } ) = S V D ( G r HG t G t H H H G r H )
根据观察结果I,现有方法是找到匹配该复合信道的特征向量的波束成形向量。
按照观察结果II,提出的方法是调节两个RLTX天线之间的TX功率比以使得复合信道的状态数增大。其中Y为接受信号矩阵,表示在一个符号中一个天线接受的数据。S为发送信号的符号矩阵或矢量。W为接收机解调S使用的加权矩阵。P为发送机使用的预编码矩阵。U,V为合成信道矩阵GrHGt的奇异值分解。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波束成形信道反馈的时隙结构2000的框图。结构2000基本上与图4的相似,除了以下不同之外:在提出的波束成形模式中,通过每四个子帧的FL发送FLBMFC相位和功率调节,并且剩下的三个子帧仅仅包含FLBMFC相位。因而,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每子帧的一个或两个时隙之内发送BMFC,并且如上所述,使用附加的FLMAC索引来发送。对于CL-MTD模式下的AT,分配附加的FLMAC索引。
期望目标性能是与RPC信道大致相同。因而,AN向AT发送一个附加比特,即RLTX功率调节比特,用于调节每个RL-MTDAT的两个TX天线之间的RLTX功率分配。在一个实施例中,此附加比特可以被穿孔成如上所述的2比特相位反馈的最低有效位。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在每4个时隙子帧的两个时隙中发送2比特相位反馈时,通过两个连续时隙之间的差分编码来发送该附加比特。AN决定功率调节比特的实际机制是实施方式问题,并且超出本申请的范围。每16个时隙或每64个时隙发送功率调节比特。当AT接收此比特时,它将在预定义的步骤中相应地增大或减小TX功率比。另外,每256个时隙,ATTX功率将被重置回到相等的功率分配。当两个TX天线之间的TX功率比大于阈值(如9dB)时,在不发送副导频的时隙期间,具有较小TX功率的天线可以被关闭。
当存在正从发射器发送的副导频时,计算波束成形向量。此时,接收到的信号可以被表达为
r = r 1 ( n ) r 2 ( n ) = H G P s = h 11 h 12 h 21 h 22 G p 1 ( n ) p 2 ( n ) s 1 ( n ) s 2 ( n ) ,
其中r1(n)和r2(n)分别是在时间t=n从两个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两个码元;
H = h 11 h 12 h 21 h 22 是2×2信道响应矩阵;
G是天线响应矩阵;
P=[p1(n)p2(n)]是预编码矩阵,其中p1(n)是在时间t=n的用于主导频和数据的预编码向量;
s = s 1 ( n ) s 2 ( n ) 是在时间t=n发送的码元向量。s1(n)是主导频加上数据;以及
s2(n)是当且仅当发送副导频时的副导频。
因此,当发送副导频时,应当注意:
Y(n)=HGP
=[r(n)r(n+1)][s(n)s(n+1)]-1
用于下一个波束成形反馈的预编码向量可以通过下式来计算:
p = arg max x &Element; c o d e b o o l x H ( &Sigma; Y H ( n ) Y ( n ) ) x = arg max x &Element; co d e b o o l x H ( P H G H H G P ) x
信道的奇异点通过计算接收到的信号向量的相关矩阵来估计:
R r = &Sigma; r H ( n ) r ( n ) = &Sigma; H G P s ( n ) s H ( n ) P H G H H H
优选地在没有来自于发射器的副导频时计算此相关矩阵Rr,但是也可以在任何时候计算它。
然后,Rr的奇异点可以通过Rr的奇异值分解来计算:
S V D ( R r ) = U&Lambda;&Lambda; H = U &lambda; 1 &lambda; 2 V H , 其中λ1≥λ2
奇异点是 &gamma; = &lambda; 1 &lambda; 2 .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接入网络方信道量化的示意图2100。将该奇异点信号γ提供给功率决策控制元件以及信道变化估计和跟踪元件。功率决策控制元件产生单比特CSI信号,其被反馈到发送功率估计和跟踪元件。将信道变化估计和跟踪元件以及发送功率估计和跟踪元件的输出提供给功率控制决策元件。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接入终端信道量化的流程2200的框图。除了接入网络流程之外,图22的流程2200也示出了用于在接入终端处产生CSI信号的反馈信道元件,该CSI信号被提供给解释器(“1→+△”),因而将解释后的调节传递给发送功率控制元件。一个功率控制目标是通过调节两个TX天线之间的TX功率分配来增加奇异点。△:=功率调节步长,其可以是2dB、1dB或设置为可以匹配波束成形码本大小或波束成形分辨率的大小。
实际功率分配调节规则是实施方式问题。
在此示例中,最优的功率分配调节目标是满足具有两个AT导频之间的信道增益差Δh[n]的TX功率差ΔTX[n],其可以被写为ΔTX[n]≈Δh[n]。这反过来可以通过将功率分配ΔTX[n]与信道奇异点匹配来实现。
误差检测机制也完全地是实施方式问题,但是图23示出了示范性流程2300。在此配置中,引入参数ERROR_THRESHOLD来与ΔTX[n]的波动相比较,以决定最后一次反馈中是否有反馈误差,其中:
PC_STEPSIZE(0.5dB、1dB、2dB、或匹配波束成形码本大小或分辨率大小)
λ[n]:=信道奇异点。
ΔTX[n]:=两个ATTX天线之间的TX功率差。
A[n]:=预测的从两个ATTX天线或导频接收的功率差。
如果没有检测到信道误差,则A[n]被更新为A[n]=A[n-1]+2*b[n]*PC_STEPSIZE。
如果检测到信道误差,则在产生下一个功率控制命令b[n]=sgn(ΔRX[n]-A[n-1])之前,利用A[n-1]=A[n-1]-4*b[n]*PC_STEPSIZE校准A[n]。
b[n]=sgn(ΔRX[n]-A[n-1]):=RLMTD功率控制指令比特。
ERROR_THRESHOLD:=这是误差检测的阈值,其可以是0dB、-PC_STEPSIZE、或其它预定义的值。
图2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反向链路波束成形方法的流程图。在操作上,本发明的特征是通过反馈信道对双天线发射器的功率控制,以使得两个TX天线之间的TX功率差与信道响应差成比例。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反馈信道对双天线发射器的功率控制,以使得从两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几乎彼此相等。
本发明人注意到TX功率控制和Tx共相控制之间的两难选择。因而,为了最优的共相向量估计,可以预期从两个不同的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彼此接近。此外,为了最优的接收SNR的两个天线之间的功率分配,可以预期为良好信道状态的天线分配的功率比为具有次级信道状态的天线分配的功率更多。
对于共相向量估计来说,考虑不平衡的TX功率分配或天线选择不是非常理想的,因而推荐周期性地将AT天线功率分配重置为预定义的值,如相等的TX功率分配。
两个天线之间的功率分配的△可以被限制在特定阈值之间,以使得从两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功率之间的差对于下一次共相向量估计或其它目的来说不是太大。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他们可以容易地使用公开的构思和详细的实施例作为设计或修改用于执行本发明的相同目的的其它结构的基础,并且可以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对这里公开的内容做出各种变化、替换和变更。

Claims (53)

1.一种无线耦接到接入网络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一接入终端,包括:
多个通信模块,其耦接到该接入网络,接收与该多个通信模块对应的第一多个信号;
一接收器,其耦接到该接入网络,从该接入网络接收指示第一多个信号的数目的一索引;以及
一处理器,其调整该接入终端的一发送增益;以及该接入网络,包括:
一信道估计器,其根据第一多个信号产生第二多个信号,其中该信道估计器包括:
一信道变化估计器,其接收与第一多个信号对应的一增益信号,并根据该增益信号和信道环境产生信道变化向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多个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延时参数;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相位差参数;以及
该多个通信模块的一功率参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该多个通信模块发送多个导频,其中根据从该接入网络接收的第一多个信号来计算和发送该多个导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该处理器:
从第一多个信号中产生一信道状态信息;
当该信道状态信息为一第一值时提高发送功率;以及
当该信道状态信息为一第二值时降低发送功率。
5.一种无线耦接到接入终端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多个通信模块,其耦接到该接入终端,发送第一多个信号;
一发送器,其耦接到该接入终端,发送指示第一多个信号的数目的一索引;以及
一信道估计器,其根据该接入终端发送的第一多个信号产生第二多个信号,
其中该信道估计器包括:
一信道变化估计器,其接收与第一多个信号对应的一增益信号,并根据该增益信号和信道环境产生信道变化向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多个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延时参数;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相位差参数;以及
该接入终端的一功率参数。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该信道估计器根据第一多个信号计算一信道响应向量的奇异值。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该信道估计器进一步包括:
一发送功率估计器,其被配置为接收一功率控制信号,并估计第一多个信号的一发送功率向量;以及
一功率控制信号产生器,其被配置为接收该信道变化向量和该发送功率向量,并产生该功率控制信号。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该信道估计器包括:
一反馈错误检测器,其接收一增益信号和一功率控制信号,并提供一错误检测信号;
一功率估计器,其接收该错误检测信号和该功率控制信号,并估计一发送功率向量;以及
一量化器,其接收该发送功率向量,并将该发送功率向量映射到与第一多个信号相关的功率控制信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该反馈错误检测器进一步包括:
一计时器,其指引该反馈错误检测器周期性地更新一累计值;
一比较器,其接收该增益信号,并决定该增益信号是否大于先前功率控制信号和该累计值;以及
一处理器,其中当该累计值被更新且该增益信号大于该先前功率控制信号和该累计值时,该处理器根据该累计值和该功率控制信号产生该发送功率向量。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该信道估计器包括:
估计器,其使用第一多个信号之一的一第一相位作为一参考信号,并计算该参考信号与其他多个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以及
一调制器,其耦接到该估计器,将该相位差映射到多个比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该参考信号进一步包括与第一相位有一间隔的一第二相位。
13.一种无线耦接到接入网络的接入终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该接入终端内:
接收与多个通信模块对应的多个信号;
接收指示该多个信号的数目的一索引;以及
调整该接入终端的一发送增益;以及
在该接入网络内:
接收与该多个信号对应的一增益信号,并根据该增益信号和信道环境产生信道变化向量;
接收一功率控制信号,并估计该多个信号的发送功率向量;以及
接收该信道变化向量和该发送功率向量,并产生功率控制信号。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多个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延时参数;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相位差参数;以及
该多个通信模块的一功率参数。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发送多个导频,其中根据从该接入网络接收的该多个信号来计算和发送该多个导频。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从该多个信号中产生一信道状态信息;
当该信道状态信息为一第一值时提高发送功率;以及
当该信道状态信息为一第二值时降低发送功率。
17.一种无线耦接到接入终端的的接入网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发送与多个通信模块对应的多个信号;
发送指示该多个信号的数目的一索引;
将一信道状态信息调整和调制为该多个信号;
接收与该多个信号对应的一增益信号,并根据该增益信号和信道环境产生一信道变化向量;
接收一功率控制信号,并估计该多个信号的发送功率向量;以及
接收该信道变化向量和该发送功率向量,并产生功率控制信号。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多个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延时参数;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相位差参数;以及
该接入终端的一功率参数。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根据该多个信号计算一信道响应向量的奇异值。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接收一增益信号和一功率控制信号,并提供一错误检测信号;
接收该错误检测信号和该功率控制信号,并估计一发送功率向量;以及
将该发送功率向量映射到与该多个信号相关的功率控制信号。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指示周期性地更新一累计值;
决定该增益信号是否大于先前功率控制信号和该累计值;以及
当该累计值被更新且该增益信号大于该先前功率控制信号和该累计值时,根据该累计值和该功率控制信号产生该发送功率向量。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使用该多个信号之一的一第一相位作为一参考信号,并计算该参考信号与其他多个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以及
将该相位差映射到多个比特。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参考信号进一步包括与第一相位有一间隔的一第二相位。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映射包括使用以下之一:
直接△调制;
△-Σ调制;
自适应△调制;
漏△调制;以及
线性量化。
25.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
一接入终端,包括:
第一多个通信模块,其接收与第一多个通信模块对应的多个信号;
一接收器,其接收指示该多个信号的数目的一索引;以及
一处理器,其调整该接入终端的一发送增益;以及
一接入网络,其无线耦接到该接入终端,包括:
第二多个通信模块,其耦接到该接入终端,并被配置为发送该多个信号;
一发送器,其被配置为发送指示该多个信号的数目的该索引;以及
一信道估计器,其被配置为将一信道状态信息调整和调制为该多个信号,
其中该信道估计器包括:
一信道变化估计器,其接收与该多个信号对应的一增益信号,并根据该增益信号和信道环境产生一信道变化向量;
一发送功率估计器,其接收一功率控制信号,并估计该多个信号的发送功率向量;以及
一功率信号产生器,其接收该信道变化向量和该发送功率向量,并产生功率控制信号。
26.一种系统,包括:
一接入终端,包括:
第一多个通信模块,其无线耦接到一接入网络的第二多个通信模块,接收与第一多个通信模块对应的第一多个信号;
一接收器,其耦接到第一多个通信模块,从该接入网络接收指示第一多个信号的数目的一索引;以及
一处理器,其调整第一多个通信模块的一发送增益;以及该接入网络,包括:
一信道估计器,其根据第一多个信号产生第二多个信号;以及
一信道变化估计器,其接收与第一多个信号对应的一增益信号,并根据该增益信号和信道环境产生一信道变化向量,
其中该接入网络根据该信道变化向量调整到该接入终端的功率控制信号。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系统,其中该接入网络进一步包括:
一发送功率估计器,其接收该功率控制信号,并估计第一多个信号的发送功率向量;以及
一功率信号产生器,其接收该信道变化向量和该发送功率向量,并产生功率控制信号。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系统,其中第一多个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第一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延时参数;
第一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相位差参数;以及
第一多个通信模块的一功率参数。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系统,其中第一多个通信模块发送多个导频,其中根据从该接入网络接收的第一多个信号来计算和发送该多个导频。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系统,其中该处理器进一步:
从第一多个信号中产生一信道状态信息;
当该信道状态信息为一第一值时提高发送功率;以及
当该信道状态信息为一第二值时降低发送功率。
31.一种无线耦接到接入终端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多个通信模块,其耦接到该接入终端,发送第一多个信号;
一发送器,其耦接到该接入终端,发送指示第一多个信号的数目的一索引;
一信道估计器,其根据该接入终端发送的第一多个信号产生第二多个信号;以及
一信道变化估计器,其接收与第一多个信号对应的一增益信号,并根据该增益信号和信道环境产生信道变化向量,
其中该接入网络根据该信道变化向量调整到该接入终端的功率控制信号。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中该接入网络进一步包括:
一发送功率估计器,其接收该功率控制信号,并估计第一多个信号的发送功率向量;以及
一功率信号产生器,其接收该信道变化向量和该发送功率向量,并产生功率控制信号。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多个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延时参数;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相位差参数;以及
该接入终端的一功率参数。
34.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中该信道估计器根据第一多个信号计算一信道响应向量的奇异值。
35.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中该信道估计器进一步包括:
一反馈错误检测器,其接收一增益信号和一功率控制信号,并提供一错误检测信号;
一功率估计器,其接收该错误检测信号和该功率控制信号,并估计一发送功率向量;以及
一量化器,其接收该发送功率向量,并将该发送功率向量映射到与第一多个信号相关的功率控制信号。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中该反馈错误检测器进一步包括:
一计时器,其指引该反馈错误检测器周期性地更新一累计值;
一比较器,其接收该增益信号,并决定该增益信号是否大于先前功率控制信号和该累计值;以及
一处理器,其中当该累计值被更新且该增益信号大于该先前功率控制信号和该累计值时,该处理器根据该累计值和该功率控制信号产生该发送功率向量。
37.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中该信道估计器包括:
估计器,其使用第一多个信号之一的一第一相位作为一参考信号,并计算该参考信号与其他多个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以及
一调制器,其耦接到该估计器,将该相位差映射到多个比特。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中该参考信号进一步包括与第一相位有一间隔的一第二相位。
39.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中该调制器采用以下之一:
直接△调制;
△-Σ调制;
自适应△调制;
漏△调制;以及
线性量化。
40.一种包括无线耦接到接入网络的接入终端的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该接入终端内:
接收与多个通信模块对应的多个信号;
从该接入网络接收指示该多个信号的数目的一索引;以及
调整该接入终端的一发送增益;以及
在该接入网络内:
接收与该多个信号对应的一增益信号,并根据该增益信号和信道环境产生一信道变化向量,
其中该接入网络根据该信道变化向量调整到该接入终端的功率控制信号。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接收一功率控制信号,并估计该多个信号的发送功率向量;以及
接收该信道变化向量和该发送功率向量,并产生功率控制信号。
42.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多个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延时参数;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相位差参数;以及
该多个通信模块的一功率参数。
43.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发送多个导频,其中根据从该接入网络接收的该多个信号来计算和发送该多个导频。
44.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从该多个信号中产生一信道状态信息;
当该信道状态信息为一第一值时提高发送功率;以及
当该信道状态信息为一第二值时降低发送功率。
45.一种无线耦接到接入终端的接入网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由该接入终端发送与多个通信模块对应的多个信号;
由该接入网络发送指示该多个信号的数目的一索引;
将信道状态信息调整和调制为该多个信号;以及
接收与该多个信号对应的一增益信号,并根据该增益信号和信道环境产生信道变化向量,
其中该接入网络根据该信道变化向量调整到该接入终端的功率控制信号。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接收一功率控制信号,并估计该多个信号的发送功率向量;以及
接收该信道变化向量和该发送功率向量,并产生功率控制信号。
47.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多个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延时参数;
该多个通信模块之间的一相位差参数;以及
该接入终端的一功率参数。
48.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根据该多个信号计算一信道响应向量的奇异值。
49.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接收一增益信号和一功率控制信号,并提供一错误检测信号;
接收该错误检测信号和该功率控制信号,并估计一发送功率向量;以及
将该发送功率向量映射到与该多个信号相关的功率控制信号。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指示周期性地更新一累计值;
决定该增益信号是否大于先前功率控制信号和该累计值;以及
当该累计值被更新且该增益信号大于该先前功率控制信号和该累计值时,根据该累计值和该功率控制信号产生该发送功率向量。
51.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使用该多个信号之一的一第一相位作为一参考信号,并计算该参考信号与其他多个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以及
将该相位差映射到多个比特。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参考信号进一步包括与第一相位有一间隔的一第二相位。
53.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映射包括使用以下之一:
直接△调制;
△-Σ调制;
自适应△调制;
漏△调制;以及
线性量化。
CN201510477136.6A 2009-07-21 2010-07-21 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装置,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051625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2707709P 2009-07-21 2009-07-21
US61/227,077 2009-07-21
US23536809P 2009-08-20 2009-08-20
US61/235,368 2009-08-20
US24102909P 2009-09-10 2009-09-10
US61/241,029 2009-09-10
CN2010102371154A CN101902308A (zh) 2009-07-21 2010-07-21 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装置,方法和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71154A Division CN101902308A (zh) 2009-07-21 2010-07-21 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装置,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62502A true CN105162502A (zh) 2015-12-16
CN105162502B CN105162502B (zh) 2018-11-16

Family

ID=432275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77136.6A Active CN105162502B (zh) 2009-07-21 2010-07-21 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装置,方法和系统
CN2010102371154A Pending CN101902308A (zh) 2009-07-21 2010-07-21 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装置,方法和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71154A Pending CN101902308A (zh) 2009-07-21 2010-07-21 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装置,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8472892B2 (zh)
CN (2) CN1051625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13527B2 (en) * 2009-03-25 2012-07-03 Cisco Technology, Inc. Channel variation detection of wireless channel for adaptive transmission schemes
CN102726016B (zh) * 2009-12-04 2015-11-25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的设备和方法
US8934560B2 (en) * 2010-10-07 2015-0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using CDD like schemes with UE-RS based open loop beamforming
US9007888B2 (en) 2010-11-08 2015-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transmission
US9516609B2 (en) * 2010-11-08 2016-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transmission
US8953713B2 (en) 2010-11-08 2015-0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transmission
US8842542B2 (en) 2012-02-08 2014-09-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resources for uplink MIMO communication
US9380490B2 (en) 2010-11-08 2016-06-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transmission
US20120281642A1 (en) * 2010-11-08 2012-11-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transmission
US9084207B2 (en) * 2010-11-08 2015-07-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transmission
US8566265B1 (en) 2011-03-10 2013-10-22 Hrl Laboratories, Llc Combined spike domain and pulse domain signal processing
US9154172B1 (en) * 2013-12-31 2015-10-06 Hrl Laboratories, Llc Time encoded circuits and methods and a time encoder based beamformer for use in receiving and transmitting applications
US9647745B2 (en) 2014-10-14 2017-05-09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hannel tracking and transmit beamforming with frugal feedback
US10003346B2 (en) 2015-03-20 2018-06-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ractional PLLs with low correlation
US10224940B2 (en) 2015-04-27 2019-03-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igital phase controlled PLLs
US10404342B2 (en) * 2016-06-29 2019-09-03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Multiuser MIMO for large antenna systems with hybrid beamforming
US9843339B1 (en) 2016-08-26 2017-12-12 Hrl Laboratories, Llc Asynchronous pulse domain to synchronous digital domain converter
US10778316B2 (en) * 2018-04-05 2020-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closed-loop and open-loop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cheme in new radio
US10728976B2 (en) 2018-05-15 2020-07-28 Robern, Inc. LED control method for perceived mixing
FI3994910T3 (fi) * 2019-07-01 2023-06-13 Signify Holding Bv Automaattinen toiminnan uudelleenkäynnistysjärjestelmä langattomille verkkolaitteille
CN115277344B (zh) * 2022-06-29 2023-08-18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松弛相位约束的鲁棒方向调制安全传输方法
US20240073118A1 (en) * 2022-08-31 2024-02-29 Mellanox Technologies, Ltd. Method and system to modulate telemetry data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3781A (en) * 1997-01-31 1999-08-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based, reversed channel power control
CN1359206A (zh) * 2000-12-12 2002-07-17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当在分集传输模式中接收信号的时候减少在cdma接收器终端中的功耗
CN1473400A (zh) * 2000-11-09 2004-02-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信号功率电平的方法和装置
US20050111383A1 (en) * 2003-11-21 2005-05-26 Grob Matthew S.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CN101022437A (zh) * 2006-02-16 2007-08-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导频分配方法
CN101064529A (zh) * 2006-04-29 2007-10-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频分多址系统中的干扰测量方法、资源分配方法及其装置
CN101359939A (zh) * 2007-08-03 2009-0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复用多址系统中反向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399799A (zh) * 2007-09-25 2009-04-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数据中继方法及中继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90098B2 (en) * 2001-03-30 2012-10-1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losed loop multiple transmit, multiple receive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986672B2 (en) * 2002-02-25 2011-07-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W580838B (en) * 2002-12-02 2004-03-21 Benq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data transmit diversity mode of a base station
US6879813B2 (en) * 2003-01-30 2005-04-12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ink-quality estimation method and components for multi-us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724838B2 (en) * 2003-09-25 2010-05-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Hierarchical coding with multiple antenna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280619A1 (en) 2005-03-12 2008-11-13 Jin Young Chu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 a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US7633905B1 (en) * 2005-09-02 2009-12-15 Magnolia Broadband Inc. Calibrating a transmit diversity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280430B2 (en) * 2005-11-02 2012-10-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ntenna array calibration for multi-input multi-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118111B2 (en) * 2005-11-02 2015-08-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ntenna array calibr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965649B2 (en) * 2005-11-04 2011-06-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eedback of subcarrier quality estimation in an OFDM/OFDMA system
US8374650B2 (en) * 2006-09-27 2013-02-12 Apple, Inc. Methods for optimal collaborative MIMO-SDMA
US8670504B2 (en) * 2006-12-19 2014-03-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space-time coding based on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US7945222B2 (en) * 2007-03-14 2011-05-17 Magnolia Broadband Inc.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transmit diversity feedback
US7961807B2 (en) * 2007-03-16 2011-06-14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Reference signaling scheme using compressed feedforward codebooks for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U-MIMO) systems
US8095166B2 (en) * 2007-03-26 2012-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gital and analog power control for an OFDMA/CDMA access terminal
JP5174169B2 (ja) * 2008-07-30 2013-04-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340605B2 (en) * 2008-08-06 2012-1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ordinated transmissions between cells of a base 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369793B2 (en) * 2009-10-02 2013-02-0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hannel-dependent scheduling and link adaptation
US9118364B2 (en) * 2010-10-06 2015-08-25 Broadcom Corporation Differential feedback within single user, multiple user, multiple access, and/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509377B2 (en) * 2011-11-07 2016-11-29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nk adaptation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986298B2 (ja) * 2012-05-09 2016-09-06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無線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マルチユーザ多入力多出力通信、および無線送受信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3781A (en) * 1997-01-31 1999-08-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based, reversed channel power control
CN1473400A (zh) * 2000-11-09 2004-02-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信号功率电平的方法和装置
CN1359206A (zh) * 2000-12-12 2002-07-17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当在分集传输模式中接收信号的时候减少在cdma接收器终端中的功耗
US20050111383A1 (en) * 2003-11-21 2005-05-26 Grob Matthew S.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CN101022437A (zh) * 2006-02-16 2007-08-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导频分配方法
CN101064529A (zh) * 2006-04-29 2007-10-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频分多址系统中的干扰测量方法、资源分配方法及其装置
CN101359939A (zh) * 2007-08-03 2009-02-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复用多址系统中反向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399799A (zh) * 2007-09-25 2009-04-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数据中继方法及中继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72892B2 (en) 2013-06-25
US20130259147A1 (en) 2013-10-03
CN105162502B (zh) 2018-11-16
CN101902308A (zh) 2010-12-01
US20110028141A1 (en) 2011-02-03
US8699969B2 (en) 2014-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62502A (zh) 反向链路移动发送分集的装置,方法和系统
CN103004103B (zh) 用于上行链路中的闭环发射分集和mimo的功率控制方法和设备
US789948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distributed outer loop power contro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KR100856214B1 (ko) 자기 적응 다중 입출력 송수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2763463B (zh) 用于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多天线功率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US8254999B2 (en) Space-time precoding and associated feedback generation methods in multiple antenna systems
JP4676444B2 (ja) Mimo通信システムのための適応フィードバック
EP2143213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transmit diversity feedback
US971309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uplink scheduling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
CN101803225B (zh) 反向链路业务功率控制
CN101258694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发送方法
CN104270808A (zh) 对上行链路中的多天线传输进行发射功率控制的方法和wtru
US9287957B2 (en) Method for multi-antenna uplink transmission
US20060209980A1 (en) Beam and power allocation method for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CA2577529A1 (en) Generalized m-rank beamformers for mimo systems using successive quantization
CN103141053A (zh) 用于在多个天线上传送导频的方法和设备
US2011016451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ng a user group using quantiz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s from mimo capable mobile devices
US2011016469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ng a user group using hybrid-quantized channel direction information feedbacks from mimo capable mobile devices
US2010032210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porting, through a wireless network, a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between a first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 second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2946632A (zh) 一种多天线系统的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及用户终端
CN101151767B (zh) 天线自适应方法、通信终端、设备和模块
Farghaly et al. Enhancement of Spectral and Energy efficiencies of MU-Massive MIMO Systems Employing one-bit A/Ds at Millimeter Waves
Farghaly et al.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MMwave Large-Scale SU And Mu-Mimo With 1Bit Sigma-Delta ADCs Using Hybrid Precoding-Beamforming And Beam Domain Techniques
Makki et al. On feedbac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multiple-input-single-output systems using partial CSI feedba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01

Address after: American California

Applicant after: Int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he Cayman Islands, British West Indies

Applicant before: Ky Wire Electric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310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Apple Inc.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INTEL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