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8205B - 电饭煲 - Google Patents
电饭煲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78205B CN105078205B CN201510083180.9A CN201510083180A CN105078205B CN 105078205 B CN105078205 B CN 105078205B CN 201510083180 A CN201510083180 A CN 201510083180A CN 105078205 B CN105078205 B CN 1050782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rice cooking
- cooking unit
- control circuit
-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22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22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2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18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1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饭煲,其在打开煮饭单元的盖时,煮饭单元不产生位置偏移,而且无损煮饭单元的装卸操作性。该电饭煲具备:煮饭单元(10),其具备对内胆(14)进行收纳的主体部(11)以及对内胆的上部开口进行开闭的盖体(12);以及加热单元(20),其具有对内胆进行加热的加热部(21),并且以装卸自如的方式支撑煮饭单元,煮饭单元具备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盖体的转动轴,加热单元在配置有转动轴的一侧具备控制电路容纳部(23),该控制电路容纳部容纳对加热部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在将煮饭单元载置于加热单元并使盖体全开时,盖体位于比控制电路容纳部的最外周的端部(23e)更靠内胆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锅胆进行收纳的部分和对锅胆进行加热的部分能够分离的电饭煲。
背景技术
作为对锅胆进行收纳的部分和对锅胆进行加热的部分能够分离的现有的电饭煲,提出了如下各种电饭煲,即,在与电源连接的加热单元上载置对锅胆进行收纳的煮饭单元来煮饭,煮饭结束后从加热单元取下煮饭单元,而能够仅搬运煮饭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119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418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电饭煲中,由于在煮饭单元的后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有对锅胆进行开闭的盖,因此存在如下隐患,即、在使电饭煲与后方的壁面接触地配置的情况下,在打开电饭煲的盖时,盖与后方的壁碰撞,煮饭单元的位置因此时的冲击而产生偏移。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饭煲中,由于在加热线圈的下方设有对加热线圈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因此存在如下隐患,即、加热单元的高度尺寸变高,而有损对煮饭单元进行装卸时的操作性。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饭煲,其在打开煮饭单元的盖时,煮饭单元不产生位置偏移,而且无损煮饭单元的装卸操作性。
本发明的电饭煲的特征在于,具备:煮饭单元,其具备对锅胆进行收纳的主体部以及对上述锅胆的上部开口进行开闭的盖体;以及加热单元,其具有对上述锅胆进行加热的加热部,并且以装卸自如的方式支撑上述煮饭单元,上述煮饭单元具备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上述盖体的转动轴,上述加热单元至少在配置有上述转动轴的一侧具备控制电路容纳部,该控制电路容纳部容纳对上述加热部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在将上述煮饭单元载置于上述加热单元并使上述盖体全开时,上述盖体位于比上述控制电路容纳部的最外部更靠内侧。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饭煲,其在打开煮饭单元的盖时,煮饭单元不会产生位置偏移,而且无损煮饭单元的装卸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打开电饭煲的盖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下侧仰视煮饭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加热单元取下煮饭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加热单元取下煮饭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将煮饭单元载置于加热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电饭煲的俯视图。
图8是图4的I-I线向视剖视图。
图9是图7的II-II线向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使电饭煲的盖体为全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使电饭煲的盖体为全开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图6的III-III线向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绝热件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14是说明突起部的作用效果的图。
图15是说明将煮饭单元放置在桌子上时的作用效果的图。
图16是表示变形例的电饭煲的剖视图。
图17是说明将煮饭后的煮饭单元取下时的作用效果的图。
图中:
1—电饭煲,10—煮饭单元,11—主体部,11b—凹部,11f—圆筒部(筒部),11f1—开口,11s—凹陷部,12—盖体,12a—外盖,12b—内盖,12d—铰链部—(转动轴),13—把手,14—内胆(锅胆),16—磁铁,20—加热单元,21—加热部,21a—凸部,21b—上表面,21c—突起部,22—操作面板,23—控制电路容纳部,23c—控制电路,23d—检测部,23e—端部,23s—外周面(最外部),25—温度传感器,33—绝热件,38—传热板,40—冷却风扇,R10—圆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适当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饭煲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对内胆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以电磁感应式的加热机构为例进行说明,但也能够应用电加热器等别的加热机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1所示,电饭煲1具备煮饭单元10和加热单元20而成。
煮饭单元10具备主体部11、覆盖该主体部11的上部的盖体12、以及把手13而成。由主体部11和盖体12构成的外观呈模拟饭桶的形状。在盖体12上设有进行主体部11与盖体12的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操作开关12c。此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在盖体12上设有对盖体12向打开方向加力的加力部件。
加热单元20具有呈大致圆锥台形状的加热部21,构成为在该加热部21的上表面载置煮饭单元10。通过这样地使加热部21为大致圆锥台形状,能够稳定地支撑煮饭单元10。
另外,加热单元20在加热部21的正面(前面)沿周面设有操作面板22。操作面板22具备进行各种设定的开关类22a、显示运转状态等的显示部22b等。另外,加热单元20在加热部21的后方设有呈大致四角箱形状的控制电路容纳部23。从该控制电路容纳部23拉出电源软线24。
图2是表示打开电饭煲的盖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在煮饭单元10的主体部11中容纳有有底圆筒状的内胆14(锅胆)。内胆14例如由含有铁等强磁性金属的磁性金属和非磁性金属的复合材料形成,在上部开口14a整周具有凸缘部14b。另外,内胆14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容纳于内胆容纳部32(参照图8)。
盖体12用于对内胆14的上部开口14a进行开闭,由外盖12a和内盖12b构成。另外,盖体12在主体部11的后端部经由铰链部12d(转动轴)而被转动自如地支撑。铰链部12d以位于主体部11的俯视圆形状的内侧的方式配置。
外盖12a呈大致圆盘形状,在下表面具有容纳内盖12b的凹部12a1。另外,在外盖12a的前端,安装有从上表面至侧面形成为L字状的操作开关12c。在操作开关12c设有与后述的锁定部件12e卡合而锁定的爪部12c1。
内盖12b遍及外周缘部整体安装有密封件12b1,在关闭盖体12时,覆盖内胆14的上部开口14a,使内胆14的内部保持大致密闭状态。
主体部11呈大致圆柱形状,具有容纳内胆14的内胆容纳部32(参照图8)。另外,在主体部11形成有沿内胆14的外周延伸的大致环状的缘部11a。该缘部11a的宽度构成为,前端部11a1形成得最狭窄,并从左右两侧朝向后端部11a2逐渐变宽阔,后端部11a2最宽阔。
另外,在缘部11a的前端部11a1设有与操作开关12c卡合而锁定的锁定部件12e。此外,锁定部件12e能够通过公知的方法构成。
铰链部12d构成为大致纳入缘部11a的后端部11a2的宽度内。由此,在关闭盖体12时,铰链部12d不会从呈圆柱形状的煮饭单元10的周面突出。
图3是表示从下侧仰视煮饭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1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11b。该凹部11b形成为比主体部11的直径短,在凹部11b的周围形成有环状的支撑部11c。
支撑部11c的宽度与上述的缘部11a相同,构成为,前端部11c1形成得最狭窄,从左右两侧朝向后端部11c2逐渐变宽阔,后端部11c2最宽阔。此外,在支撑部11c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部位),嵌入有橡胶制的防滑部件11d,以防止煮饭单元10载置于桌子上时的滑动。
另外,在凹部11b的顶板11e的中心部形成有凹陷部11s。该凹陷部11s组合在上下方向上贯通顶板11e的圆形的圆筒部11f、和堵塞该圆筒部11f的传热板38而成。此外,关于凹陷部11s的详细的形状将于后文叙述。
另外,凹部11b以朝向上方缩径的方式具有圆锥台形状的空间S10。另外,在凹部11b的侧面(周面)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定位凹部11g。该定位凹部11g用于确定煮饭单元10和加热单元20的安装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凹部11b朝向后方凸出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后方,也可以构成为朝向前方、侧方等其它方向凸出。另外,对于定位凹部11g来说,并不限定于一个部位,也可以设于多个部位。
另外,在主体部11的背面(后面),设有朝向后方突出的把手支撑板11h。该把手支撑板11h形成为大致月牙板状,把手13安装于在向后的水平位置被支撑的高度位置。此外,把手13构成为,其两端部转动自如地支撑于主体部11的左右侧面侧,在向前至向后的范围转动。
图4是表示从加热单元取下煮饭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从加热单元取下煮饭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4以及图5所示,通过向上方抬起煮饭单元10,从而能够从加热单元20取下煮饭单元1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中,煮饭后,能够仅取下煮饭单元10放置在桌子(餐桌)上。
加热单元20在加热部21的上表面具有大致圆锥台形状的凸部21a。该凸部21a是沿上述的凹部11b的空间S10(参照图3)的形状。在该凸部21a的上表面21b的中央形成有大致圆筒形状的突起部21c。在该突起部21c的圆筒的内侧插通有温度传感器25,温度传感器25的上端部(上端面)从突起部21c的上部开口21e突出。
另外,在凸部21a的侧面(周面),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定位凸部21d。通过该定位凸部21d与主体部11的定位凹部11g(参照图3)嵌合,从而决定煮饭单元10与加热单元20的安装方向。即、煮饭单元10以铰链部12d(参照图2)位于后端(里侧)的状态载置在加热单元20上。此外,定位凸部21d也可以构成为,以与上述的定位凹部11g对应的方式向前方或侧方等其它方向凸出。
另外,在凸部21a的周围形成有供煮饭单元10的支撑部11c(参照图3)抵接的环状的抵接面21f(参照图4)。该抵接面21f也与支撑部11c相同,构成为,前端部21f1形成得最狭窄,从左右两侧朝向后端部21f2逐渐变宽阔,后端部21f2最宽阔。
控制电路容纳部23呈大致四角箱形状,设于加热部21的后方。另外,控制电路容纳部23具有以沿主体部11的曲面(周面)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面23a(参照图4)。另外,控制电路容纳部23的上表面23b位于比加热部21的上表面21b更靠上侧。
图6是表示将煮饭单元载置于加热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6所示,控制电路容纳部23的上表面23b位于支撑板11h的下方。另外,上表面23b配置为与支撑板11h的下表面具有若干间隙。这样,通过加高控制电路容纳部23,从而能够作为将煮饭单元10放置于加热单元20时的导向部件发挥功能,将煮饭单元10放置于加热单元20变得容易。另外,通过加高控制电路容纳部23,从而能够防止容纳控制电路23c(参照图8)的空间朝向后方过度地突出。另外,由于把手13在控制电路容纳部23的上方被支撑板11h支撑,因此在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时,把手13不会成为障碍。
另外,在加热单元20的下表面设有多个脚部26,由这些脚部26来支撑加热单元20。另外,在加热单元20的侧面下部形成有吸气口29。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与吸气口29的左右相反侧的加热单元20的侧面下部设有排气口。
图7是表示电饭煲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控制电路容纳部23的外周面23s(最外部)弯曲地形成,并构成为周向的中央部成为位于电饭煲1的最后侧的端部23e。
支撑板11h形成为在俯视时为月牙状,把手13的一部分通过抵接于支撑板11h的前端(后端)而被支撑。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减小支撑板11h从主体部11的突出量。
构成为,在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时,操作面板22的操作面从煮饭单元10向外侧突出并且朝向斜上方。由此,即使在电饭煲1放置于较低的场所且俯视电饭煲1的状态下,也无损操作面板22的操作性以及辨认性。
图8是图4的I-I线向视剖视图。此外,在图8中,将一部分简化(省略了向剖面的里侧观察的一部分)来图示。
如图8所示,主体部11构成为包括:构成外轮廓的有底圆筒形状的筒体部31;容纳内胆14的内胆容纳部32;以及卷绕于内胆容纳部32的周围的绝热件33。此外,内胆容纳部32由具有耐热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
形成于主体部11的下表面侧的凹陷部11s由形成于凹部11b的顶板11e的圆筒部11f、和堵塞圆筒部11f的传热板38形成为凹状。圆筒部11f贯通内胆容纳部32的底部32a。
传热板38由铝合金等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形成为剖视观察时为凹状,以覆盖圆筒部11f的开口11f1的方式闭塞。另外,传热板38的上部露出至内胆容纳部32内。另外,在传热板38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防脱用的凸缘部38a。另外,传热板38在顶板11e与底部32a之间形成有空间,以便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另外,由于圆筒部11f的下部(凹部11b侧)以朝向下方扩径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向凹陷部11s内引导突起部21c,从而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变得容易。
内胆容纳部32呈有底圆筒形状,内胆容纳部32的底部32a固定于凹部11b的顶板11e的内表面(上表面)。
内胆14的底部14c在中央部具有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14d。隆起部14d构成为中央部最高并朝向径向外侧成为平缓的曲面。传热板38与隆起部14d的中央部的下表面接触。这样,通过由传热板38堵塞圆筒部11f,从而能够防止内胆14的热通过圆筒部11f而向下方释放。
绝热件33由真空绝热材料构成,以包围内胆容纳部32的周围整体的方式构成。另外,绝热件33例如由金属箔夹入玻璃纤维并对内部进行抽真空而构成。通过应用这种绝热件33,能够使电饭煲1轻型化,能够提高搬运煮饭单元10时的搬运性。另外,通过设置绝热件33,煮饭后的热不易向外部释放,从而能够提高保温性能。此外,也可以代替绝热件33而应用真空容器。
内盖12b具有限制内胆14的内部的蒸汽的排出而保持为规定压力的调压阀12b2。通过了调压阀12b2的蒸汽通过蒸汽通道12b3从设于盖体12(外盖12a)的蒸汽口12b4向电饭煲1的外部排出。
操作开关12c以轴12f为支点而能够在W方向上转动,并设有对操作开关12c向W1方向加力的加力部件12f1。在打开盖体12的情况下,通过按压操作开关12c的上表面使操作开关12c以轴12f为支点向W2方向转动,从而解除盖体12的锁定。另外,在关闭盖体12的情况下,通过朝向主体部11侧按压盖体12使盖体12向W1方向转动,从而被锁定于主体部11。
另外,在主体部11的内部,设有用于检测煮饭单元10的位置的磁铁16。该磁铁16固定于筒体部31的后端的内壁面。
在加热部21上、凸部21a的上表面21b的下表面(内面)设有加热线圈27。该加热线圈27例如卷绕绞合线而构成为平面环状。另外,加热线圈27载置在线圈保持部28上。
温度传感器25呈圆柱形状,在轴方向(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凸边部25a。在凸边部25a与形成在加热部21内的承受部21g之间安装有螺旋弹簧39,通过该螺旋弹簧39的作用力,对温度传感器25向上方(从上部开口21e突出的方向)加力。
在控制电路容纳部23的内部容纳有控制电路23c。该控制电路23c构成为在基板具备向加热线圈27供给电力的变换器控制电路等。另外,控制电路23c根据温度传感器25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或根据控制程序来控制向加热线圈27供给的电力。
另外,在控制电路23c设有检测煮饭单元10侧的磁铁16的磁场的检测部23d。该检测部23d例如由霍尔元件构成,在定位凹部11g与凸部21d嵌合的状态下,在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的情况下与磁铁16对置。通过该磁铁16与检测部23d对置,来由控制电路23c探测到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的规定位置,电饭煲1仅在这种状态的情况下工作。
加热单元20的控制电路容纳部23内的空间R1与加热部21内的空间R2相互连通而构成冷却风道。冷却风扇40以横跨该空间R1和空间R2的方式配置。煮饭时,若冷却风扇40工作,则从吸气口29(参照图4)吸入的空气向空白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由此控制电路23c以及加热线圈27被冷却。冷却后的空气从设于加热单元20的未图示的排气口向外部排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未在控制电路容纳部23形成与空间R1连通的孔,因此即使水等液体从上方落至加热部21、控制电路容纳部23,也不会使控制电路23c产生不良状况。此外,对于突起部21c的上面开口21e,在加热部21的空间内与加热线圈27侧的空间被隔断。
图9是图7的II-II线向视剖视图。
如图9所示,若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则加热部21的凸部21a与主体部11的凹部11b嵌合,因此煮饭单元10不会倾斜地载置于加热单元20。另外,通过凹部11b周围的支撑部11c与凸部21a周围的抵接面21f抵接,煮饭单元10被加热单元20支撑。此时,由于温度传感器25被螺旋弹簧39加力以便从突起部21c的上面开口21e(参照图8)突出,因此能够使温度传感器25的前端上表面与传热板38的下表面贴紧。另外,由于传热板38与内胆14贴紧,因此能够由温度传感器25高精度地检测内胆14的温度、换言之米饭的温度。
另外,由于主体部11的凹部11b的空间S10(参照图3)与加热部21的凸部21a形成为大致圆锥台形状,因此容易将凸部21a插入凹部11b,容易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
图10是表示打开了电饭煲的盖体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打开了电饭煲的盖体的状态的俯视图。此外,图10以及图11是使盖体12为全开时的状态。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电饭煲1构成为,在使盖体12为全开时,盖体12位于比控制电路容纳部23的端部23e更靠内侧(内胆14侧)。
如图11所示,控制电路容纳部23的外周面23s(最外部)为向后成为凸形状的圆弧,即使盖体12为全开时,盖体12也纳入包含外周面23s的圆弧R10的范围内。由此,即使以电饭煲1的外周面23s与壁面M相接的方式配置,在打开了盖体12时,盖体12也不会与壁面M碰撞。
图12是图6的III-III线向视剖视图。此外,在图12中,以O1表示内胆14的中心,以O2表示绝热件33的中心。
如图12所示,绝热件33圆形地配置于内胆14的周围。另外,绝热件33的中心O2相对于内胆14的中心O1向后方偏心地配置。即、前端的内胆14与绝热件33的间隔S1最狭窄,后端的内胆14与绝热件33的间隔S2最宽阔,从前端朝向后端间隔逐渐变宽阔。这样地后侧变宽阔是因为设有铰链部12d。因而,相比于与后侧的宽度一致地以间隔S2配置绝热件33整体,通过相对于内胆14偏心地配置绝热件33,能够缩小煮饭单元10的外形,从而能够实现电饭煲1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偏心而使得内胆14前方的间隙变得狭窄,另外,由于在前端配置有锁定部件12e,因此仅将绝热件33简单地卷成筒状的话,绝热件33与锁定部件12e干涉,而不能在内胆14的周围卷绕绝热件33。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通过预先倾斜地切掉带状地形成的绝热件33两端的对应的角部,从而在将绝热件33弯曲成筒状并使两端重叠时,形成有三角形状的切口部33a。通过使该切口部33a与锁定部件12e的位置一致地卷绕,从而能够不与锁定部件12e干涉地将绝热件33在内胆14的周围卷成筒状(环状)。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饭煲1中,在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并打开了盖体12时,盖体12相对于控制电路容纳部23的外周面23s位于内侧(内胆14的中心O1侧)。这样,即使在控制电路容纳部23的后方配置有壁面M的场所配置了电饭煲1的情况下,盖体12也不会与壁面M碰撞,因此能够防止煮饭单元10产生位置偏移(参照图10以及图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将控制电路23c设置在加热部21侧(加热线圈27的下方),而是设置于与加热部21不同的控制电路容纳部23,因此能够将加热部21的高度尺寸H(参照图5)抑制得较低,能够降低煮饭单元10的设置位置。由此,在从加热单元20取下煮饭单元10时,不需要相对于加热单元20较高地抬起煮饭单元10,因此能够提高装卸煮饭单元10时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控制电路容纳部23形成沿主体部11的周面的弯曲面23a,从而能够使控制电路容纳部23起到在将煮饭单元10载置于加热单元20时的导向部的功能,将煮饭单元10放置于加热单元20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部21的上表面21b形成有突起部21c,在煮饭单元10的下表面形成有供突起部21c插入的凹陷部11s。这样,如图14所示,在加热单元20的加热部21例如载置锅等别的烹调器具100,烹调器具100的底面100a与突起部21c碰撞,而不能在加热部21稳定地载置烹调器具100。由此,能够使利用者放弃载置不与电饭煲1对应的别的烹调器具的想法,能够防止以不适当的使用形态利用加热单元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煮饭单元10设有闭塞圆筒部11f的传热板38。这样,由于能够防止冷却加热线圈27以及控制电路23c的冷却风扇40的冷却风通过传热板38而流入内胆14,换言之,由于容纳加热线圈27以及控制电路23c的空间通过传热板38而成为闭空间,因此能够防止内胆14因冷却风而变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单元20设有检测内胆14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25,该温度传感器25配置于突起部21c。这样,由于能够将温度传感器25的凸形状和突起部21c的凸形状集中于一个部位,因此能够简化电饭煲1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凹陷部11s由圆筒部11f和传热板38构成,温度传感器25经由传热板38检测内胆14的温度。这样,能够经由传热板38检测内胆14的温度,从而能够高精度探测内胆14的温度。而且,如图15所示,在将煮饭单元10放置于桌子T上时,能够防止内胆14的热通过圆筒部11f而传到桌子T侧,能够防止桌子T暴露于高热下。例如,在桌子T上铺有乙烯类桌布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乙烯类桌布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煮饭单元10设有磁铁16,在加热单元20设有检测磁铁16的磁场的检测部23d。这样,在从加热单元20取下了煮饭单元10的情况下,不能由检测部23d检测磁铁16的磁场,因此在煮饭单元10未放置于加热单元20上的情况下,能够不使加热单元20(加热线圈27)工作。
另外,与煮饭后的加热部21的上表面21b对置的凹部11b的顶板11e变为高温,若凹部11b的顶板11e与桌子T直接接触,则桌子T暴露于高温下,成为桌子T损伤的原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主体部11的下表面设置供加热部21插入的凹部11b,从而如图15所示,在将煮饭后的煮饭单元10放置于桌子T上时,由于在桌子T与煮饭单元10的顶板11e之间能够形成间隙(空间S10),因此高温的顶板11e不会与桌子T直接接触,从而能够防止桌子T暴露于高温的热下。例如,在桌子T上铺有乙烯类桌布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乙烯类桌布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控制电路容纳部23形成为大致四角箱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在使盖体12为全开时、盖体12不与壁面M碰撞的结构,则也可以是例如以包围煮饭单元10的整个周围的方式将控制电路容纳部23设为环状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控制电路容纳部23的上表面23b位于比加热部21的上表面21b更靠上侧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要是能够容纳控制电路23c、而且盖体12不与壁面M碰撞的结构,则也可以是控制电路容纳部23的上表面23b位于比加热部21的上表面21b更靠下侧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磁铁16配置于主体部11的内壁面、且将检测部23d配置在控制电路容纳部23内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如图16所示,也可以是将磁铁16配置于主体部11的底面、且将检测部23d配置于加热部21的内壁上表面的结构,能够适当变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备传热板38作为传热部的电饭煲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通过对底部32a和圆筒部11f及传热部进行一体成型而不具备独立的传热板38的结构的电饭煲。
另外,煮饭后,在从加热单元20取下煮饭单元10时,也可以如图17所示,使促使利用者注意的显示在操作面板22的显示部22b点亮或闪烁。另外,也可以监视加热部21的温度,在其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使显示熄灭。
Claims (8)
1.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具备:
煮饭单元,该煮饭单元具备对锅胆进行收纳的主体部以及对上述锅胆的上部开口进行开闭的盖体;以及
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具有对上述锅胆进行加热的加热部,并且以装卸自如的方式支撑上述煮饭单元,
上述煮饭单元具备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上述盖体的转动轴,
上述加热单元至少在上述加热部的后方且配置有上述转动轴的一侧具备控制电路容纳部,该控制电路容纳部容纳对上述加热部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
上述控制电路容纳部构成为该控制电路容纳部的外周面为凸形状的圆弧,并具备沿上述主体部的周面的导向部件,
在将上述煮饭单元载置于上述加热单元并使上述盖体全开时,上述盖体位于包含上述控制电路容纳部的上述外周面的上述圆弧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加热部的上表面形成有突起部,
在上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在将上述煮饭单元载置于上述加热单元时供上述突起部插入的凹陷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部具备检测上述锅胆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上述温度传感器配置于上述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陷部构成为包括筒部、和对该筒部的上述锅胆侧的开口进行闭塞的传热板,
上述温度传感器隔着上述传热板检测上述锅胆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具备磁铁,
上述加热单元具备检测上述磁铁的磁场的检测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具备供上述加热部插入的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的下表面具备供上述加热部插入的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电饭煲,其特征在于,
上述煮饭单元具备:
把手,其两端部转动自如地支撑于上述主体部的侧面;以及
支撑板,其设于上述主体部,并将上述把手支撑在水平位置,
在将上述煮饭单元载置于上述加热单元时,上述控制电路容纳部的上表面位于上述支撑板的下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07412 | 2014-05-23 | ||
JP2014107412A JP5837138B2 (ja) | 2014-05-23 | 2014-05-23 | 炊飯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78205A CN105078205A (zh) | 2015-11-25 |
CN105078205B true CN105078205B (zh) | 2018-01-02 |
Family
ID=54560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83180.9A Active CN105078205B (zh) | 2014-05-23 | 2015-02-15 | 电饭煲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837138B2 (zh) |
CN (1) | CN10507820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44524B (zh) * | 2017-01-24 | 2021-08-06 | 维瓦灵克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测量温度及电信号的可穿戴贴片 |
WO2018176932A1 (zh) | 2017-03-31 | 2018-10-04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分体式电饭煲 |
JP6742427B2 (ja) * | 2017-03-31 | 2020-08-19 | 佛山市▲順▼▲徳▼区美的▲電▼▲熱▼▲電▼器制造有限公司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 スプリット型炊飯器 |
CN109419336B (zh) * | 2017-08-23 | 2022-02-15 |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
CN109699042B (zh) * | 2017-10-24 | 2022-04-19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分体式烹饪器具及其通信故障处理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0115Y2 (ja) * | 1990-11-20 | 1994-08-17 |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 炊飯兼用コンロ |
JPH0739454A (ja) * | 1993-07-28 | 1995-02-10 | Tokyo Gas Co Ltd | 炊飯器 |
JP2000041838A (ja) * | 1998-07-28 | 2000-02-15 |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 電気鍋 |
CN203369748U (zh) * | 2013-07-02 | 2014-01-01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饭煲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960028244U (ko) * | 1995-02-08 | 1996-09-17 | 전기 취사기의 뚜껑 | |
JPH10211094A (ja) * | 1997-01-30 | 1998-08-11 | Toshiba Home Technol Corp | 炊飯器 |
JP2001095680A (ja) * | 1999-09-28 | 2001-04-1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ジャー炊飯器 |
JP2001211994A (ja) * | 2000-02-01 | 2001-08-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炊飯器 |
JP2009112556A (ja) * | 2007-11-07 | 2009-05-28 | Panasonic Corp | 調理機器 |
JP5604382B2 (ja) * | 2011-07-25 | 2014-10-08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炊飯器 |
JP5943775B2 (ja) * | 2012-08-17 | 2016-07-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炊飯器 |
-
2014
- 2014-05-23 JP JP2014107412A patent/JP5837138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2-15 CN CN201510083180.9A patent/CN10507820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0115Y2 (ja) * | 1990-11-20 | 1994-08-17 |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 炊飯兼用コンロ |
JPH0739454A (ja) * | 1993-07-28 | 1995-02-10 | Tokyo Gas Co Ltd | 炊飯器 |
JP2000041838A (ja) * | 1998-07-28 | 2000-02-15 |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 電気鍋 |
CN203369748U (zh) * | 2013-07-02 | 2014-01-01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饭煲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221173A (ja) | 2015-12-10 |
JP5837138B2 (ja) | 2015-12-24 |
CN105078205A (zh) | 2015-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78205B (zh) | 电饭煲 | |
JP5789706B1 (ja) | 炊飯器 | |
JP2008029531A (ja) | 炊飯器 | |
JP6282182B2 (ja) | 炊飯器 | |
JP5953409B2 (ja) | 炊飯器 | |
JP5254273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6192170B2 (ja) | 炊飯器 | |
JP6856584B2 (ja) | 炊飯器 | |
JP2016043210A (ja) | 炊飯器 | |
JP2010042054A (ja) | 炊飯器 | |
JP6358969B2 (ja) | 炊飯器 | |
JP2015231453A (ja) | 炊飯器 | |
JP2017046724A (ja) | 炊飯器 | |
JP2016202342A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2015231452A (ja) | 炊飯器 | |
JP2017023568A (ja) | 炊飯器 | |
JP2016002337A (ja) | 炊飯器 | |
JP5332844B2 (ja) | 炊飯器 | |
CN220045568U (zh) | 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和烹饪器具 | |
JP5778603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7488461B2 (ja) | 圧力式調理器 | |
JP5778602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2011156216A (ja) | 電気炊飯器 | |
JP4992307B2 (ja) | 電気炊飯器 | |
JP2009195486A (ja) | 炊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Global Living Progra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Household Electric Appliance 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