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3973A - 培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培养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73973A CN105073973A CN201480017434.0A CN201480017434A CN105073973A CN 105073973 A CN105073973 A CN 105073973A CN 201480017434 A CN201480017434 A CN 201480017434A CN 105073973 A CN105073973 A CN 1050739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transfer
- condensation
- culture
- thermal insulation
-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12—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temperature
- C12M41/14—Incubators; Climatic chamb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3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concentration
- C12M41/34—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concentration of ga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抑制向培养空间壁面等的结露而抑制对培养物的不良影响的培养装置。在隔热箱主体内形成有培养空间的培养装置中,具备:用于对培养空间内进行加湿的加湿皿;以及贯通隔热箱主体,一端配置于培养空间的内部且另一端配置于隔热箱主体的外部的传热结露构件,传热结露构件中,配置于培养空间的内部的结露部朝向所述一端而向下方倾斜,且一端配置于使在结露部的表面结露的结露水向所述加湿皿导入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培养区域内对细胞、微生物等的培养物进行培养的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在培养器内对细胞、微生物等的培养物进行培养的培养装置。该培养装置具备用于对载置有加湿皿的培养器内进行加热的加热器,例如,通过控制该加热器而将培养器内维持为规定温度(例如37℃)并且将该培养器内维持为与该规定温度相应的规定湿度(例如95%RH)。
另外,例如公开有如下的培养装置:具备用于对加湿皿的水进行加热的底部加热器;用于对该加湿皿以外的培养器内进行加热的加热器;以及安装于以开闭自如的方式安装在隔热箱主体上的隔热门的加热器,通过独立地控制这三种加热器而将加湿皿的水的温度维持为比培养器内的温度低,从而使培养器内的过饱和量的水返回加湿皿来抑制结露(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培养装置具备用于检测培养器内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外部气温的温度传感器,基于这两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分别独立地控制所述三种加热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279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一般来说,加热器的作用不是冷却而仅是加热,因此,如前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培养装置那样,为了通过加热器的控制来将加湿皿的水的温度和培养器内的温度维持为规定的关系,例如对各温度传感器要求相应的检测精度。在此,两个温度的规定的关系是这样的关系:加湿皿的水的温度低于培养器内的温度,且达到能抑制可能对培养器内的培养物带来影响的部位处的结露且能将该培养器内维持为接近饱和水蒸气密度的湿度这样的程度。但是,为了实现这样的关系,加湿皿的温度变低,因此有在其周围产生结露这样的问题。
在产生了上述的结露的情况下,在该结露的水中产生杂菌,从而产生给培养物带来不良影响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能抑制结露而能抑制对培养物的不良影响的培养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培养装置具备:在内部形成培养空间的大致箱状的隔热箱主体,所述培养空间用于进行细胞、微生物等的试样的培养;贮存用于控制所述培养空间的湿度的加湿水且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的底部的加湿皿;以及贯通所述隔热箱主体,一端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的内部且另一端配置于所述隔热箱主体的外部的传热结露构件,所述传热结露构件中,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的内部的结露部朝向所述一端而向下方倾斜,且所述一端配置于使在所述结露部的表面结露的结露水向所述加湿皿导入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培养装置具备:在内部形成培养空间的大致箱状的隔热箱主体,所述培养空间用于进行细胞、微生物等的试样的培养;贮存用于控制所述培养空间的湿度的加湿水且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的底部的加湿皿;以及贯通所述隔热箱主体,一端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的内部且另一端配置于所述隔热箱主体的外部的传热结露构件,所述传热结露构件中,配置在所述培养空间的内部的结露部的所述一端配置于使在所述结露部的表面结露的结露水向所述加湿皿导入的位置,所述隔热箱主体具有形成所述培养空间的大致箱状的内箱和包围所述内箱的外周的大致箱状的外箱,在所述传热结露构件中的贯通所述内箱的部分与所述内箱之间配置有具有隔热性及疏水性的第一隔热性密封件,所述第一隔热性密封件构成为,向所述培养空间内延伸出的延出部朝向所述传热结露构件的一端侧而向下方倾斜,从而使附着于所述延出部的周围的结露水向所述加湿皿导入。
发明效果
就本发明的培养装置而言,由于配置于使在结露部或第一隔热性密封件的表面结露的结露水向加湿皿导入的位置,因此,能使在结露部或第一隔热性密封件结露的水分向下方流下进入加湿器而作为加湿水反复使用,因此,能抑制向培养空间的壁面的结露而抑制对培养物的不良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的打开了隔热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的、以培养空间和通道为中心来说明空气循环的从右侧观察培养箱的状态的剖视说明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的传热结露构件与加湿皿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的传热结露构件与加湿皿的关系的主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的传热结露构件与加湿皿的关系的用剖面表示的侧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的传热结露构件与加湿皿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的传热结露构件、散热器、电子冷却元件及隔热构件的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的、电子冷却元件及散热器相对于传热结露构件的安装关系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一例中作为传热结露构件使用的热管的说明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传热结露构件与加湿皿的关系的用剖面表示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以培养空间和通道为中心来说明空气循环的从右侧观察培养箱的状态的剖视说明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传热结露构件的冷却部以导热状态配置于隔热箱主体的外箱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传热结露构件的冷却部以导热状态配置于覆盖该冷却部的罩构件的关系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1具备:由在内部配置有培养空间4的内箱22形成的大致箱状的隔热箱主体,培养空间4用于进行细胞、微生物等的试样的培养;贮存用于控制培养空间4的湿度的加湿水且配置于培养空间4的底部的加湿皿15;以及贯通隔热箱主体2,一端配置于培养空间4的内部且另一端配置于隔热箱主体2的外部的传热结露构件35,所述传热结露构件35中的贯通所述内箱22的部分与所述内箱22隔着隔热性密封件36配置,所述隔热性密封件36的向所述培养空间4内延伸出的部分以使附着在其周围的结露水向所述加湿皿15导入的方式形成向斜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面。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培养装置1。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培养装置1具备左开式的门(详细而言为外门7和内门3),在前面具有开口2A的隔热箱主体2呈在内部形成用于进行细胞、微生物等的试样的培养的培养空间4的大致箱状。作为隔热箱主体2的一种结构,如图示所示,包括金属制的外箱21和配置于外箱21的内侧的隔热件24,且在外箱21的内侧以存在空气层(所谓气套)25的方式配置有不锈钢制的前面开口的内箱22。由此,在隔热箱主体2内,通过内箱22形成前面开口的培养空间4,培养空间4内成为进行细胞、微生物等的试样的培养的区域。在内箱22的左右两侧面、顶面、底面及背面配置有用于对培养空间4进行加热的加热器37。
这样,前面具有开口2A的隔热箱主体2在其内部形成有用于进行细胞、微生物等的试样的培养的培养空间4。在隔热箱主体2的一侧部(在图示中为左侧),以开闭自如的方式安装有防止热量从培养空间4的前面开口2A进入的作为外门的隔热门7,在隔热门7的里侧面的周缘部呈环状地配置有放入磁铁的垫圈8。在将隔热门7关闭时,垫圈8与隔热箱主体2的前面开口2A的周缘部密接,从而能利用隔热门7气密地封闭前面开口2A,防止外气从培养空间4的前面开口2A进入。
培养空间4由前面开口的不锈钢制的内箱22划分形成,内箱22的左右两侧面、顶面及背面以与隔热箱主体2之间存在空气层(所谓气套)25的方式配置于隔热箱主体2内。内箱22的前面开口由作为内门的透明门3开闭,实质上通过由内箱22和透明门3围成的空间形成培养空间4。透明门3在其左侧经由折叶以开闭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内箱22。在内箱22的前面开口周缘部具备呈环状配置的弹性密封构件2B,在将透明内门3关闭时,透明内门3的里侧面与弹性密封构件2B密接,从而将培养空间4的前面开口封闭。
培养空间4通过多个搁板5而被沿上下划分(在此用4张搁板划分为5个)。培养装置1若为例如CO2培养箱,则多数情况下将CO2的浓度设定并维持为5%左右,为了控制CO2的浓度,在门封闭后向培养空间4内供给CO2气体。
在培养空间4中,为了沿着其背面及底面分别形成包含CO2等的空气的气体通路K,以与内箱22的背壁及底壁之间存在间隔的方式配置由背面通道11A及底面通道11B构成的通道11,进行如下这样的空气的强制循环:从形成于背面通道11A的上部的吸入口12吸入培养空间4内的包含CO2等的气体,并从设于底面通道11B的前部及侧面的吹出口13向培养空间4内吹出。在通道11内(在此为上部),为了进行该包含CO2等的气体的强制循环而配置循环用鼓风机14。该鼓风机14由风扇14A、电动机14B和轴14C构成,电动机14B配置于后述的隔热箱主体2的外侧背面的机械室19,轴14C从该机械室19的电动机14B贯通隔热箱主体2的背面并延伸至CO2等的气体通路K而与风扇14A相连接。
作为进行培养空间4内的加湿的加湿皿15,在培养空间4的底面且在底面通道11B与内箱22的底壁之间的通道11内,配置贮存加湿用的水(即加湿水)16的上面开口的加湿皿15,利用在金属例如不锈钢制的内箱22的底面外侧配置的加热器37对该加湿皿进行加热而使水蒸发。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加湿皿15配置在通道11内且配置在培养空间4的底部,由此能使被加湿了的气体在由循环用鼓风机14及通道11形成的CO2等的气体通路K中高效率地循环。
在隔热箱主体2的外箱21的背面,通过覆盖外箱21的背面的背面罩26来形成机械室19,该机械室19用于配置作为循环用鼓风机14的驱动机构的电动机、用于向培养空间4内供给CO2气体的气体供给机构17、及用于收容未图示的控制基板等电装部件的电装箱38等。
气体供给机构17由气体供给管17A、开闭阀17B和过滤器17C等构成,气体供给管17A的前端部分面向气体通路K。
为了控制培养空间4的气体浓度,可以喷射从气体供给管17A供给的CO2气体。为了获得在培养空间4内流通的气体及加湿皿15内的水16的杀菌效果,而在气体通路K内配置紫外线灯27。
如图2等所示,培养装置1在培养装置1的规定部位,装配有将一端的结露部31与另一端的冷却部32经由连结部30一体化而成的传热结露构件35。传热结露构件35可以为封入有工作液的热管、由铝等优良导热材料构成的规定长度的圆棒或由铝等优良导热材料构成的规定长度的平板中的任一种。
图9表示作为传热结露构件35的一种的热管35的结构,热管35构成为在棒状的密闭容器内真空封入少量的液体(工作液),并在内壁具备毛细管结构(油绳)33,工作液在结露部31蒸发(蒸发潜热的吸收),蒸发了的蒸气向冷却部32的方向移动。蒸气在冷却部32凝结而放出蒸发潜热。并且,凝结了的液体因毛细管现象而向结露部31返流。这样的一连串的相变化连续地产生,使热量迅速地移动。
为了使传热结露构件35中的热移动迅速,优选热管35,但在如培养装置1那样即使不要求极短时间内的热移动也没关系的情况下,传热结露构件35也可以为由铝、银等金属性优良导热材料构成的规定长度的圆棒、或者由铝、银等优良导热材料构成的规定长度的平板中的任一种。在由铝构成的情况下,在其表面通过抗菌镀敷或抗菌防蚀铝处理等而形成抗菌性皮膜,由此获得杂菌的繁殖抑制效果。也可以考虑采用铜材料的传热结露构件35,但铜可能产生铜锈,因此为了避免在表面出现该铜锈而需要实施镀敷等的处理。
在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中,记载了采用传热结露构件35的一种即由铝等优良导热材料构成的规定长度的圆棒的传热结露构件35的情况。
传热结露构件35以如下方式装配:其冷却部32配置于隔热箱主体2的外部,连结部30贯通隔热箱主体2及内箱22而配置于隔热箱主体2内的培养空间4内,而将结露部31配置于通道11A内的气体通路K中。冷却部32配置在培养装置1的背面侧的机械室19内,以避免由于来自培养装置1的周围的外力而受到损伤。
关于连结部30贯通隔热箱主体2及内箱22的部分,至少在金属制的外箱21与不锈钢制的内箱22之间夹着隔热性密封件36地配置连结部30。这样,由于夹设有隔热性密封件36,因此,在气体通路K内流动的气体不会泄漏,培养空间4不会受到不良影响,且在连结部30与内箱22的接触部不会结露。另外,能抑制外箱21与内箱22的热影响。
为了将结露部31保持为露点温度而使结露部31的表面产生结露,将冷却部32冷却至适当温度,由此该冷却效果通过连结部30传递至结露部31,成为结露部31被保持为露点温度的状况。因此,在冷却部32安装用于将冷却部32冷却至适当温度的电子冷却装置40。为了实现安装的容易化、小型化、温度控制的容易化等,在本发明的一例中,作为电子冷却装置40,具备利用珀耳帖效应对冷却部32进行冷却的称为珀耳帖元件的电子冷却元件41和进行电子冷却元件41的散热的散热器42。
称为珀耳帖元件的电子冷却元件41为如下公知的结构:由PN结的多个半导体元件构成冷却/加热部,在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沿横向交替排列的状态下,将相邻的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的一端侧用优良导热板连结而构成吸热部(冷却侧),将另一端侧用优良导热板连结而构成散热部(加热侧),通过这种关系,由此整体上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以串联状态连接。
散热器42为铝制,通过在板状基部42A的上表面与板状基部42A一体地形成彼此之间存在间隔的多个板状散热片42B而构成。
如图7及图8所示,就电子冷却元件41而言,所述吸热部(冷却侧)以导热状态安装于传热结露构件35的冷却部32的上表面。为此,传热结露构件35的冷却部32在上表面形成平坦的安装面,在该安装面隔着散热脂或薄的导热橡胶片等导热性构件来配置电子冷却元件41的冷却侧。另一方面,在电子冷却元件41的所述散热部(加热侧),隔着散热脂或薄的导热橡胶片等导热性构件来配置作为放热器起作用的散热器42的板状基部42A。在该状态下,如图7及图8所示,从传热结露构件35的冷却部32的下侧贯通冷却部32而相对于散热器42的板状基部42A紧固结合安装螺钉44。由此,传热结露构件35的冷却部32、电子冷却元件41及散热器42以导热状态被一体化。
为了将传热结露构件35的结露部31保持为露点温度而使结露部31的表面产生结露,利用电子冷却元件41对冷却部32进行冷却。冷却部32为了位于由电装箱38内的发热部件产生的热影响较少的位置而配置在电装箱38的侧方。
如图5所示,传热结露构件35的连结部30在不与外箱21和内箱22接触的状态下贯通外箱21的贯通孔21P、隔热性密封件36及内箱22的贯通孔22P。如图示所示,隔热性密封件36优选为通过将主体部36A(第二隔热性密封件36A)和其前端部的前端密封部36B(第一隔热性密封件36B)一体成形而形成的疏水性高的构件,聚缩醛树脂为其中一例。另外,作为疏水性的材质,也可以采用疏水性的橡胶、氟系树脂等。就隔热性密封件36而言,其主体部36A的背面在堵塞贯通孔21P的状态下与外箱21的背壁的内侧面抵接,主体部36A贯通隔热件24而与内箱22的背壁的背面抵接,从主体部36A向前方延伸的前端密封部36B贯通内箱22的贯通孔22P而向气体通路K内延伸出。
如图示所示,传热结露构件35以其连结部30从后方朝向前方变低的倾斜状态贯通隔热性密封件36的主体部36A和前端密封部36B而被保持。在该隔热性密封件36的作用下,在气体通路K内流动的气体不会从传热结露构件35的配置部分泄漏,培养空间4不会受到气体的泄漏所引起的不良影响,且能抑制经由传热结露构件35的连结部30在内箱22上产生结露的现象,能抑制外箱21和内箱22对传热结露构件35的热影响。
为了使在结露部31及其附近的连结部30结露的水分向下方流下而进入加湿皿15中,传热结露构件35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到达了通道11A内的气体通路K的连结部30向下方弯折而形成弯折部34,传热结露构件35的从弯折部34到结露部31的部分以与对应的通道11A平行的方式朝向下方。另外,为了使在隔热性密封件36的向通道11内延伸出的部分结露的水分、即在暴露于气体通路K内的前端密封部36B结露的水分向下方流下而进入加湿皿15中,就前端密封部36B而言,以包含其上下面且还包含左右面在内的周围面形成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倾斜的倾斜面的方式在加湿皿15的正上方延伸出。
由此,在从弯折部34到结露部31的传热结露构件35的部分良好地结露,且结露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方流下而不发生飞散地进入加湿皿15中。另外,即使在暴露于气体通路K内的隔热性密封件36的前端密封部36B产生了结露的情况下,其结露水也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前端密封部36B的倾斜向下方流下而直接落下到加湿皿15中或者沿着连结部30及结露部31落下到加湿皿15中,因此不发生飞散地进入加湿皿15中。
图10表示其它实施方式。与图1至图9所示的符号相同的符号的部分为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位,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结露部31的前端朝向加湿皿15的内部倾斜,且结露部31的最下端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比加湿皿15的缘部靠加湿皿15的内侧的位置、换言之配置于使结露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方流下时可靠地进入加湿皿15的内侧的位置。即,结露部31的前端以远离隔热箱主体2的背面的方式倾斜。因此,即使将结露部31靠近至隔热箱主体2的背面附近地设置,也能在结露部31的最下端与隔热箱主体2的背面之间确保一定的距离。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一例中,传热结露构件35贯通隔热箱主体2的背面,但也可以贯通侧面。
图11表示其它实施方式。图11所示的传热结露构件35不是前方较低地倾斜配置而是水平配置。具体而言,传热结露构件35以如下方式装配:其冷却部32配置于隔热箱主体2的外部,连结部30贯通隔热箱主体2及内箱22且配置为水平状态,结露部31配置于通道11A内的气体通路K中。冷却部32配置在培养装置1的机械室19内,以避免因来自培养装置1的周围的外力而受到损伤。
关于连结部30贯通内箱22的部分,在连结部30与不锈钢制的内箱22之间夹着隔热性密封件36地配置连结部30。与上述同样地,隔热性密封件36为通过将主体部36A和其前端部的前端密封部36B一体成形而形成的合成树脂性的构件,其主体部36A的背面与外箱21的背壁的内侧面抵接,主体部36A贯通隔热件24而与内箱22的背壁的背面抵接,从主体部36A向前方延伸的前端密封部36B贯通内箱22的背壁而向气体通路K内延伸出。如图示所示,传热结露构件35在其连结部30从后方朝向前方的水平状态下贯通隔热性密封件36的主体部36A和前端密封部36B而被保持。
为了使在结露部31及其附近的连结部30结露的水分向下方流下而进入加湿皿15中,传热结露构件35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到达了通道11A内的气体通路K中的连结部30向下方弯折而形成弯折部34,传热结露构件35的从弯折部34到结露部31的部分以与对应的通道11A平行的方式朝向下方。另外,为了使在隔热性密封件36的向通道11内延伸出的部分结露的水分、即在暴露于气体通路K中的前端密封部36B结露的水分向下方流下而进入加湿皿15,就前端密封部36B而言,以包含其上下面且还包含左右面在内的周围面形成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倾斜的倾斜面的方式在加湿皿15的正上方延伸出。
由此,在从弯折部34到结露部31的传热结露构件35的部分良好地结露,且结露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方流下而不发生飞散地进入加湿皿15。另外,即使在暴露于气体通路K内的隔热性密封件36的前端密封部36B产生了结露的情况下,其结露水也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其倾斜向下方流下而直接落下到加湿皿15中或者沿着连结部30及结露部31落下到加湿皿15中,因此不发生飞散地进入加湿皿15。
如上所述,在图1至图13涉及的本发明的一例中,关于连结部30贯通内箱22的部分,在连结部30与不锈钢制的内箱22之间夹着隔热性密封件36地配置连结部30,因此,在气体通路K中流动的气体不会从传热结露构件35的配置部分泄漏,培养空间4不会受到气体的泄漏所引起的不良影响,且能抑制经由传热结露构件35的连结部30在内箱22上产生结露的现象,能抑制外箱21和内箱22对传热结露构件35的热影响。
在传热结露构件35的冷却部32,与上述同样地以导热状态安装有电子冷却元件41的吸热部(冷却部)。因此,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控制,能使结露部31的表面产生结露,并将其结露水向加湿皿15导入而再利用为加湿用。
在上述的发明技术中,在利用电子冷却元件41进行传热结露构件35的冷却部32的散热促进的情况下,具有这样的效果:通过基于培养装置1的周围温度等改变电子冷却元件41的驱动电压,从而能够控制为使结露部31的表面产生结露的温度状态,但也可以取代设置电子冷却元件41,将传热结露构件35的冷却部32延长而隔着散热脂或薄的导热橡胶片等导热性构件以抵接状态安装于覆盖机械室19的背面罩26的左侧面、右侧面或背面,从而能利用背面罩26进行传热结露构件35的冷却部32的散热。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冷却部32形成为与所述外箱21的多个面抵接的形状,且将该冷却部32隔着散热脂或薄的导热橡胶片等导热性构件以抵接状态安装于外箱21,从而利用外箱21对冷却部32进行散热,结露部31由于自冷却部32的散热而被冷却,由此能使在结露部31的表面结露的水分向配置于下方的加湿皿15导入。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传热结露构件的大小、形状、尺寸、个数等根据培养装置的容量、形状、大小、培养物等而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的,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或缩减范围的。另外,本发明的一例的各部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培养装置1至少具有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培养装置1具备:在内部形成培养空间4的大致箱状的隔热箱主体2,培养空间4用于进行细胞、微生物等的试样的培养;贮存用于控制所述培养空间4的湿度的加湿水且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4的底部的加湿皿15;贯通所述隔热箱主体2,一端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4的内部且另一端配置于所述隔热箱主体2的外部的传热结露构件35,所述传热结露构件35中,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4的内部的连结部30(结露部)朝向所述一端而向下方倾斜,且所述一端配置于使在所述连结部30及结露部31的表面结露的结露水向所述加湿皿15导入的位置。
由此,能使在连结部30及结露部31结露的水分向下方流下进入加湿皿15而作为加湿水16反复使用,因此能抑制向培养空间4的壁内表面的结露而抑制对培养物的不良影响。
另外,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培养装置1而言,隔热箱主体2具有形成所述培养空间4的大致箱状的内箱22和包围所述内箱22的外周的大致箱状的外箱21,在所述传热结露构件35中的贯通所述内箱22的侧面的部分与所述内箱22之间配置有具有隔热性及疏水性的隔热性密封件36(第一隔热性密封件)。
由此,利用隔热性密封件36的疏水性,即使在隔热性密封件36的部分产生结露,也能使其结露水迅速地流下。而且,利用隔热性密封件36的隔热性,能抑制经由传热结露构件35在内箱22上产生结露的现象,能抑制内箱22对传热结露构件35的热影响。
另外,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培养装置1而言,隔热性密封件36构成为,向所述培养空间4内延伸出的前端密封部36B(延出部)朝向所述传热结露构件35的一端侧而向下方倾斜,从而使附着于前端密封部36B的周围的结露水向所述加湿皿15导入。
由此,即使在隔热性密封件36的向培养空间4内延伸出的前端密封部36B产生结露,也能使其结露水不发生飞散而迅速地向加湿皿15导入,因此,能抑制向培养空间4的壁面的结露而抑制对培养物的不良影响,能将向加湿皿15导入的水作为加湿水反复使用。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培养装置1具备:在内部形成培养空间4的大致箱状的隔热箱主体2,培养空间4用于进行细胞、微生物等的试样的培养;贮存用于控制培养空间4的湿度的加湿水且配置于培养空间4的底部的加湿皿15;以及贯通隔热箱主体2的侧面,一端配置于培养空间4的内部且另一端配置于隔热箱主体2的外部的传热结露构件35,传热结露构件35中,配置在培养空间的内部的结露部31的一端配置于使在结露部31的表面结露的结露水向加湿皿15导入的位置,隔热箱主体2具有形成培养空间4的大致箱状的内箱22和包围内箱22的外周的大致箱状的外箱21,在传热结露构件35中的贯通内箱22的部分与内箱22之间配置有具有隔热性及疏水性的隔热性密封件36,隔热性密封件36B构成为,向培养空间4内延伸出的前端密封部36B(延出部)朝向传热结露构件35的一端侧而向下方倾斜,从而使附着于前端密封部36B的周围的结露水向加湿皿15导入。
由此,如图10的其它实施方式那样,即使传热结露构件35的连结部30不倾斜,由于前端密封构件36B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因此,即使在隔热性密封件36的部分产生结露,也能使其结露水迅速地流下。而且,利用隔热性密封件36的隔热性,能抑制经由传热结露构件35在内箱22上产生结露的现象,能抑制内箱22对传热结露构件35的热影响。另外,在连结部30为水平的情况下,前端密封构件36B优选将培养空间4内的水平的连结部30大致全部覆盖而设置到弯折部34或结露部31。由此,能使结露水迅速地流下。
另外,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培养装置1而言,传热结露构件35中的配置于所述外箱21与所述内箱22之间的部分由具有隔热性的第二隔热性密封件36A覆盖。
由此,传热结露构件35中的配置于所述外箱21与所述内箱22之间的部分能抑制来自内箱22及外箱21的温度影响,能充分获得在向培养空间4内延伸出的部分结露的结露效果。
另外,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培养装置1而言,第一隔热性密封件36B与所述第二隔热性密封件36A一体形成。
由此,能实现有效地进行对传热结露构件35的来自周边部的温度影响的抑制和在向所述培养空间4内延伸出的延出部结露的结露水的流下促进的隔热性密封件的形成及安装作业、以及成本降低效果。
另外,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培养装置1而言,传热结露构件35在配置于所述隔热箱主体2的外部的冷却部32设有能利用珀耳帖效应对所述传热结露构件35进行冷却的电子冷却元件41,且通过由所述电子冷却元件41进行冷却而能使在所述结露部31的表面结露的水分向配置于下方的所述加湿皿15导入。
由此,具有如下效果:通过改变电子冷却元件41的驱动电压,而能控制为使结露部31的表面产生结露的温度状态。
另外,作为其它实施方式,就培养装置1而言,结露部31的前端朝向加湿皿15的内侧倾斜。即,结露部31的前端以远离隔热箱主体2的背面的方式倾斜。
由此,即使将结露部31靠近至隔热箱主体2的背面附近地设置,也能使结露的水分可靠地向加湿皿15内流下。
另外,作为其它实施方式,就培养装置1而言,如图12所示,传热结露构件35构成为,配置于所述隔热箱主体2的外部的冷却部32通过与所述外箱21抵接而被散热,所述结露部31由于自所述冷却部32的散热而被冷却,由此使在所述结露部31的表面结露的水分向配置于下方的所述加湿皿15导入。
由此,能利用外箱21进行冷却部32的散热,因此能实现不设置电子冷却元件41所带来的低成本化。
在此,冷却部32与所述外箱21优选隔着散热脂或薄的导热橡胶片等导热性构件相抵接。
由此,冷却部32通过外箱21而进行的散热是有效的。
另外,作为其它实施方式,就培养装置1而言,也可以构成为,在隔热箱主体2的外部设有至少覆盖所述传热结露构件35的冷却部32的罩构件26,如图13所示,所述冷却部32通过与所述罩构件26抵接而被散热,所述结露部31由于自所述冷却部32的散热而被冷却,由此使在所述结露部31的表面结露的水分向配置于下方的所述加湿皿15导入。
由此,冷却部32能被罩构件26保护而避免由于来自培养装置1的周围的外力受到损伤,并能利用罩构件26进行冷却部32的散热,因此能实现不设置电子冷却元件41所带来的低成本化。
在此,冷却部与所述罩构件26优选隔着散热脂或薄的导热橡胶片等导热性构件相抵接。
由此,冷却部32通过罩构件26而进行的散热是有效的。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一例的培养装置构成为:在规定的部位装配具备结露部和冷却部的传热结露构件,例如在培养空间内接近过饱和水蒸气密度时,在结露部结露,且能使结露的水分向下方流下进入加湿皿而作为加湿水反复使用。因此能起到如下显著的效果:提供能抑制结露而抑制对培养物的不良影响,并且能使所述通道内的循环用鼓风机工作而以使培养空间内不产生温度、湿度的不均的方式进行运转,制造成本不会提高的经济性的培养装置。因此,工业上的利用价值非常大。
符号说明
1培养装置
2隔热箱主体
2A开口
3透明内门
4培养空间
5搁板
7隔热门
8垫圈
11通道
11A背面通道
11B底面通道
14循环用鼓风机
15加湿皿
16加湿水
17气体供给机构
17A气体供给管
21外箱
22内箱
24隔热件
25空气层(气套)
30连结部
31结露部
32冷却部
33毛细管结构(油绳)
34弯折部
35传热结露构件
36隔热性密封件
36A隔热性密封件的主体部(第二隔热性密封件)
36B隔热性密封件的前端密封部(第一隔热性密封件)
40电子冷却装置
41电子冷却元件
42散热器
Claims (18)
1.一种培养装置,其具备:
在内部形成培养空间的大致箱状的隔热箱主体,所述培养空间用于进行细胞、微生物的试样的培养;
贮存用于控制所述培养空间的湿度的加湿水且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的底部的加湿皿;以及
贯通所述隔热箱主体,一端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的内部且另一端配置于所述隔热箱主体的外部的传热结露构件,
所述传热结露构件中,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的内部的结露部朝向所述一端而向下方倾斜,且所述一端配置于使在所述结露部的表面结露的结露水向所述加湿皿导入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隔热箱主体具有形成所述培养空间的大致箱状的内箱和包围所述内箱的外周的大致箱状的外箱,在所述传热结露构件中的贯通所述内箱的部分与所述内箱之间配置有具有隔热性及疏水性的第一隔热性密封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隔热性密封件构成为,向所述培养空间内延伸出的延出部朝向所述传热结露构件的一端侧而向下方倾斜,从而使附着于所述延出部的周围的结露水向所述加湿皿导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一端的前端部朝向所述加湿皿的内部倾斜,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前端部的最下端配置于比所述加湿皿的缘部靠所述加湿皿的内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传热结露构件中的配置于所述外箱与所述内箱之间的部分由具有隔热性的第二隔热性密封件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隔热性密封件与所述第二隔热性密封件一体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传热结露构件在配置于所述隔热箱主体的外部的冷却部设有能利用珀耳帖效应对所述传热结露构件进行冷却的电子冷却元件,且通过由所述电子冷却元件进行冷却而使在所述结露部的表面结露的水分向配置于下方的所述加湿皿导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传热结露构件构成为,配置于所述隔热箱主体的外部的冷却部通过与所述外箱抵接而被散热,所述结露部由于自所述冷却部的散热而被冷却,从而使在所述结露部的表面结露的水分向配置于下方的所述加湿皿导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在所述隔热箱主体的外部设有至少覆盖所述传热结露构件的冷却部的罩构件,所述冷却部通过与所述罩构件抵接而被散热,所述结露部由于自所述冷却部的散热而被冷却,从而使在所述结露部的表面结露的水分向配置于下方的所述加湿皿导入。
10.一种培养装置,其具备:
在内部形成培养空间的大致箱状的隔热箱主体,所述培养空间用于进行细胞、微生物的试样的培养;
贮存用于控制所述培养空间的湿度的加湿水且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的底部的加湿皿;以及
贯通所述隔热箱主体,一端配置于所述培养空间的内部且另一端配置于所述隔热箱主体的外部的传热结露构件,
所述传热结露构件中,配置在所述培养空间的内部的结露部的所述一端配置于使在所述结露部的表面结露的结露水向所述加湿皿导入的位置,
所述隔热箱主体具有形成所述培养空间的大致箱状的内箱和包围所述内箱的外周的大致箱状的外箱,
在所述传热结露构件中的贯通所述内箱的部分与所述内箱之间配置有具有隔热性及疏水性的第一隔热性密封件,
所述第一隔热性密封件构成为,向所述培养空间内延伸出的延出部朝向所述传热结露构件的一端侧而向下方倾斜,从而使附着于所述延出部的周围的结露水向所述加湿皿导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隔热箱主体具有形成所述培养空间的大致箱状的内箱和包围所述内箱的外周的大致箱状的外箱,在所述传热结露构件中的贯通所述内箱的部分与所述内箱之间配置有具有隔热性及疏水性的第一隔热性密封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隔热性密封件构成为,向所述培养空间内延伸出的延出部朝向所述传热结露构件的一端侧而向下方倾斜,从而使附着于所述延出部的周围的结露水向所述加湿皿导入。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一端的前端部朝向所述加湿皿的内部倾斜,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前端部的最下端配置于比所述加湿皿的缘部靠所述加湿皿的内侧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传热结露构件中的配置于所述外箱与所述内箱之间的部分由具有隔热性的第二隔热性密封件覆盖。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隔热性密封件与所述第二隔热性密封件一体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传热结露构件在配置于所述隔热箱主体的外部的冷却部设有能利用珀耳帖效应对所述传热结露构件进行冷却的电子冷却元件,且通过由所述电子冷却元件进行冷却而使在所述结露部的表面结露的水分向配置于下方的所述加湿皿导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所述传热结露构件构成为,配置于所述隔热箱主体的外部的冷却部通过与所述外箱抵接而被散热,所述结露部由于自所述冷却部的散热而被冷却,从而使在所述结露部的表面结露的水分向配置于下方的所述加湿皿导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培养装置,其中,
在所述隔热箱主体的外部设有至少覆盖所述传热结露构件的冷却部的罩构件,所述冷却部通过与所述罩构件抵接而被散热,所述结露部由于自所述冷却部的散热而被冷却,从而使在所述结露部的表面结露的水分向配置于下方的所述加湿皿导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59977 | 2013-03-22 | ||
JP2013-059977 | 2013-03-22 | ||
JP2013196429 | 2013-09-24 | ||
JP2013-196429 | 2013-09-24 | ||
PCT/JP2014/001633 WO2014148057A1 (ja) | 2013-03-22 | 2014-03-20 | 培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73973A true CN105073973A (zh) | 2015-11-18 |
CN105073973B CN105073973B (zh) | 2018-12-28 |
Family
ID=51579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17434.0A Active CN105073973B (zh) | 2013-03-22 | 2014-03-20 | 培养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77041B2 (zh) |
EP (1) | EP2963105B1 (zh) |
JP (1) | JP5887022B2 (zh) |
CN (1) | CN105073973B (zh) |
WO (1) | WO201414805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1565711S (zh) * | 2016-02-04 | 2016-12-19 | ||
DE102017104508B3 (de) * | 2017-03-03 | 2018-03-08 | Adolf Kühner Ag | Verfahren zur Befeuchtung eines Inkubators und Inkubator |
EP3825395B1 (en) * | 2018-09-06 | 2022-07-06 | PHC Corporation | Culture device |
CN109974401A (zh) * | 2019-04-22 | 2019-07-05 | 东北大学 | 一种真空干燥箱 |
CN112406980A (zh) * | 2020-12-18 | 2021-02-26 | 浙江师范大学 | 一种微生物标本转运装置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27942A (ja) * | 1992-02-25 | 1993-09-07 | Unie Data:Kk | 培養装置 |
JPH0775552A (ja) * | 1993-09-07 | 1995-03-2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培養装置 |
GB2295156A (en) * | 1994-11-19 | 1996-05-22 | Peter Michael Binder | Incubator with high relative humidity and condensation collection |
CN2685343Y (zh) * | 2003-12-19 | 2005-03-16 | 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一种带上下倾斜内胆的二氧化碳培养箱 |
US20050084956A1 (en) * | 2003-09-26 | 2005-04-2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Incubator |
CN1616647A (zh) * | 2003-10-20 | 2005-05-18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培养库 |
JP2008005759A (ja) * | 2006-06-29 | 2008-01-17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インキュベータ及びインキュベータ用加湿皿 |
EP2573162A1 (en) * | 2011-09-22 | 2013-03-27 |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 Culture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heat pipe |
EP2573163A1 (en) * | 2011-09-22 | 2013-03-27 |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 Culture apparatus having heater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19020A (en) * | 1990-11-22 | 1993-06-15 | Actronics Kabushiki Kaisha | Structure of micro-heat pipe |
JP3023637B2 (ja) * | 1993-06-08 | 2000-03-2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恒温恒湿装置の冷凍制御方法 |
JP2004303580A (ja) * | 2003-03-31 | 2004-10-28 | Nichias Corp | テープヒーター |
US8073096B2 (en) * | 2007-05-14 | 2011-12-06 | Stc.Unm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moval and transport of thermal energy |
DE202009012555U1 (de) * | 2009-09-17 | 2010-03-04 | Kunstwadl, Hans | Kühlvorrichtung |
JP5570191B2 (ja) * | 2009-11-30 | 2014-08-13 | パナソニック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 インキュベータ |
US20120198859A1 (en) * | 2011-02-03 | 2012-08-09 | Iberica del Espacio, S.A., | Thermal control device |
-
2014
- 2014-03-20 WO PCT/JP2014/001633 patent/WO201414805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3-20 CN CN201480017434.0A patent/CN105073973B/zh active Active
- 2014-03-20 EP EP14768583.8A patent/EP2963105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3-20 JP JP2015506615A patent/JP5887022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9-21 US US14/860,477 patent/US967704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27942A (ja) * | 1992-02-25 | 1993-09-07 | Unie Data:Kk | 培養装置 |
JPH0775552A (ja) * | 1993-09-07 | 1995-03-2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培養装置 |
GB2295156A (en) * | 1994-11-19 | 1996-05-22 | Peter Michael Binder | Incubator with high relative humidity and condensation collection |
US5773287A (en) * | 1994-11-19 | 1998-06-30 | Binder; Peter Michael | Incubator |
US20050084956A1 (en) * | 2003-09-26 | 2005-04-2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Incubator |
CN1616647A (zh) * | 2003-10-20 | 2005-05-18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培养库 |
CN2685343Y (zh) * | 2003-12-19 | 2005-03-16 | 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一种带上下倾斜内胆的二氧化碳培养箱 |
JP2008005759A (ja) * | 2006-06-29 | 2008-01-17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インキュベータ及びインキュベータ用加湿皿 |
EP2573162A1 (en) * | 2011-09-22 | 2013-03-27 |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 Culture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heat pipe |
EP2573163A1 (en) * | 2011-09-22 | 2013-03-27 |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 Culture apparatus having heater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677041B2 (en) | 2017-06-13 |
CN105073973B (zh) | 2018-12-28 |
EP2963105A4 (en) | 2016-03-23 |
EP2963105A1 (en) | 2016-01-06 |
JP5887022B2 (ja) | 2016-03-16 |
JPWO2014148057A1 (ja) | 2017-02-16 |
EP2963105B1 (en) | 2017-05-03 |
WO2014148057A1 (ja) | 2014-09-25 |
US20160010048A1 (en) | 2016-0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51175A (zh) | 培养装置 | |
US9506026B2 (en) | Culture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heat pipe | |
CN105073973A (zh) | 培养装置 | |
CN106211707A (zh) | 用于具有热管的电子装置的闭合柜 | |
US11555616B2 (en) | Cooking device | |
JP6401987B2 (ja) | 培養装置及び湿度制御方法 | |
CN100510573C (zh) | 可节省空间的食品冷藏器 | |
CN1701207A (zh) | 具有最优化气流的食品冷藏器 | |
CN104165413B (zh) | 机柜空调器 | |
CN203231431U (zh) | 机柜空调器 | |
CN106546034A (zh) |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制热的恒温箱 | |
CN208704887U (zh) | 一种半导体制冷管式黑体辐射源 | |
CN111889147A (zh) | 一种高低温试验箱 | |
CN212778103U (zh) | 冰箱 | |
CN212619544U (zh) | 冰箱 | |
CN214039028U (zh) | 冰箱 | |
CN218189714U (zh) | 一种恒温恒湿箱 | |
CN222670475U (zh) | 冷链箱 | |
CN218981327U (zh) | 血小板振荡保存箱 | |
CN118530837A (zh) | 一种二氧化碳培养箱 | |
CN116574598A (zh) | 一种恒温恒湿培养箱 | |
CN117528980A (zh) | 一种先进堆芯测量系统用机柜及测量系统的散热设计方法 | |
CN112413965A (zh) | 风冷卧式冷柜 | |
CN108671968A (zh) | 真空温控试验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Pu Hei holding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s health medical treatment is controlled interest Co., 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