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52050B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装置对装置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装置对装置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52050B CN105052050B CN201480013658.4A CN201480013658A CN105052050B CN 105052050 B CN105052050 B CN 105052050B CN 201480013658 A CN201480013658 A CN 201480013658A CN 105052050 B CN105052050 B CN 10505205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advertisement
- communication device
- additional
- determin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6—Resource reserv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装置对装置(D2D)服务的方法和设备,并且具体来说,提供一种用于当支持D2D服务的终端接收与广告相关的信号时使用包括在物理层等中可识别的标识符的发现信号的方法。本发明基于标识符确定是否接收额外广告信号。发现信号优选地在无线电资源控制(RRC)空闲模式中传输。接收发现信号的D2D终端通过具有关于功率的改进效果的改进方法与基站通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与广告相关的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最近,已经认真支持长期演进(LTE)系统的商业化,长期演进系统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在认识到响应于用户的请求以高质量支持海量数据服务以及语音服务而同时确保用户的移动性的必要性之后,趋势是已更快速地扩展这样的LTE系统。LTE系统提供低传输延迟、高传输速率、高系统容量和覆盖改进。
同时,考虑到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服务提供者的请求,从现有无线接入或网络的性能的改进和收回已经投资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投资成本的方式寻求益处,以便LTE系统以维持与2G通信系统,即,基于时分多址(TDMA)的用于移动通信(GSM)的全球系统,和3G通信系统,即,基于宽带码分多址(W-CDMA)的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的兼容性或与其共存的的形式演进。
具体地,最近随着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PC)的到来,实际通信装置的用户需要使得你能够在想要的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容易地获得或共享所期望的信息的服务。然而,由于系统的复杂性或无线通信系统的时间延迟,不容易有效地提供在现实生活状况中对用户来说琐碎但有用的即时信息。
同时,在通信装置当中通过直接通信链路而不通过网络实体(例如,基站)执行的装置对装置(D2D)服务已经作为议题浮现。这可被视为,迫切需要开发/改进无线通信系统来支持其中用户可共享并且获得各种信息的环境。与此相关地,需要支持D2D服务的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效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式和技术。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装置对装置(D2D)通信/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技术特征提供一种用于处理通过D2D链路传输的广告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提出一种用于处理与广告相关的各种信号的方法和设备。根据一个方面,提出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支持装置对装置(D2D)服务的第一通信装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无线电资源控制(RRC)空闲模式中从支持D2D服务的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包括能够在第一通信装置的物理层中识别的广告标识符(ID)的发现信号;基于广告ID在第一通信装置的物理层中确定是否从第二通信装置接收额外广告信号;如果确定接收额外广告信号,则响应于发现信号设置关于基站的RRC连接;在设置RRC连接之后,基于与第二通信装置相关并且包括于发现信号中的信息将用于设置关于第二通信装置的D2D链路的D2D链路设置请求消息发送到基站;通过使用由基站调度的资源设置关于第二通信装置的D2D链路;以及通过D2D链路接收额外广告信号。
有益效果
当根据下文所描述的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方法和设备执行通信时,正确地处理通过装置对装置(D2D)链路传输的广告信号,借此避免用户设备处理能力和功率消耗。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地图示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其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图2示意性地图示在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其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广播信息的对端发现过程。
图3示意性地图示在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其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网络实体的对端发现过程。
图4示意性地图示在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其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令牌技术的对端发现过程。
图5示意性地图示在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其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考虑互联网协议地址的对端发现过程。
图6图示根据本说明书的处理广告信号的方法的概念。
图7图示根据本说明书的处理广告信号的概念。
图8是用于解释用于处理前述操作的装置对装置(D2D)通信装置的详细信号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现在将在本说明书中参考随附例示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每一附图中的元件的所附附图标记中,应理解,即使元件示出于不同附图中,相同附图标记也用于相同元件。另外,在确定针对相关已知元件和功能的详细描述使本说明书中的发明性概念模糊的情形中,将省略针对相同元件的冗余描述。
另外,本说明书将无线通信网络描述为目标,无线通信网络中所执行的任务可在控制相应无线通信网络并且传输数据的系统(例如,基站)中控制网络的过程期间执行或由联接到相应无线网络的用户设备执行。
图1示意性地图示本发明应用于其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附图描绘演进型通用移动电信系统(E-UMTS)的网络结构。E-UMTS系统也被称为长期演进(LTE)或LTE高级(LTE-A)系统,并且指代基于分组的系统用以提供各种通信服务,诸如,语音、分组数据等等。
参考图1,E-UTRAN包括为用户设备(UE)110、120和130提供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的演进型节点B(eNB)100。UE 110、120和130可是固定的或具有移动性,并且可被称为其它术语,例如,移动站(MS)、高级移动站(AMS)、用户终端(UT)、订户站(SS)、无线装置等等。
eNB 100通常指代与UE 110、120和130通信的站,并且可被称为其它术语,例如,基站(BS)、基站收发信机系统(BTS)、接入点(AP)、毫微微eNB、微微eNB、家庭节点B、中继器等等。eNB 100可通过至少一个小区为UE提供服务。小区可表示由eNB 100提供通信服务的地理区域或表示特定频率带。或者,小区可表示下行链路频率资源和上行链路频率资源。或者,小区可表示下行链路频率资源和可选的上行链路频率资源的组合。另外,小区应被解释为代表eNB 100覆盖的部分区域的包括性意义。并且,小区可根据大小而被定义为超宏小区、宏小区、微小区、微微小区、毫微微小区等,并且小区应被解释为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各种覆盖和区域中的所有的包括性意义。
在下文中,下行链路指代从eNB 100到UE 110、120和130的传输链路,并且上行链路指代从UE 110、120和130到eNB 100的传输链路。在下行链路中,发射器可以是eNB 100的一部分并且接收器可以是UE 110、120和130的一部分。在上行链路中,发射器可以是UE110、120和130的一部分,并且接收器可以是eNB 100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中可使用各种多址方法,例如,码分多址(CDMA)、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单载波FDMA(SC-FDMA)、OFDM-FDMA、OFDM-TDMA、OFDM-CDMA。另外,作为上行链路传输和下行链路传输,可采用使用不同时间传输的时分双工(TDD)方案。或者,可采用使用不同频率传输的频分双工(FDD)方案。
同时,应用于本发明的物理层包括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CFICH)、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I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等等。在本文中,PDCCH可携载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的资源分配和传输格式,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的资源分配信息、关于PCH的寻呼信息、DL-SCH的系统信息、诸如在PDSCH上传输的随机接入响应的较高层控制消息的资源分配、针对在任意的UE组中的单独UE的传输功率控制命令的集合和互联网语音协议(VoIP)的激活。PCFICH携载子帧中被用于控制信道的传输的OFDM符号(即,控制区域的大小)的数目。PHICH携载作为用于上行链路传输的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的响应信号的肯定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信号。PUCCH携载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用于下行链路传输的HARQACK/NACK、调度请求和信道质量指示符(CQI)。
此外,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业务已快速地增加,并且就目前来说预期这样的趋势将持续。在由于移动业务的增加而导致蜂窝式通信网络的过载变得严重时,服务提供者通过引入LTE、毫微微小区、无线LAN等等尝试解决过载问题。这样的努力具有尝试通过替换和扩展基础设施降低eNB的过载的共同点。同时,作为降低过载而不替换和扩展基础设施的方法,已经增强直接在UE而非基础设施之间发送并且接收业务的D2D通信。尽管目前并未明确建立对这样的D2D通信的定义,但D2D通信可表示UE而非网络系统的任何基础设施之间的直接通信。这表示并不通过引入诸如毫微微小区或微微小区的小型eNB也不通过eNB,而是在UE之间直接交换业务的通信。因为与通过基础设施的现有通信比较,这样的D2D通信在接近时具有优点,例如,在功率传输的方面,所以如果UE之间的距离近,则可以比与位于远处的eNB交换业务的情形低的功率获得更有效的通信。这些优点使得有限的无线资源的效率能够增加而网络基础设施的负载降低。有限的无线资源的效率表示频率重用因子还可增加,因为可以低功率获得D2D通信并且甚至在相同小区中数个D2D链路可用于通信。
具体地,因为基于蜂窝式网络的D2D通信具有诸如功率节约、缩短接入时间、节约频率资源等等优点,所以已公布了各种研究。另外,因为考虑其中移动业务已快速地增加的应用(例如,社交网络、移动广告、短距离文件传送等)作为适合于D2D通信的应用,所以预期基本上针对D2D通信的需求在未来中增加更多。
如图1所示,这样的D2D通信程序可包括用于搜寻其中可获得D2D通信的邻近D2DUE的对端发现的步骤11、用于连接将要在对端发现的步骤11中所发现的D2D UE之间传输数据的UE到无线链路的链路产生的步骤12,和用于在借助于无线链路连接的UE之间传输业务的数据传输的步骤13。尽管详细过程可根据实际D2D通信方法变化,但可以说,上述三个步骤是普遍的。
更具体地,用于D2D通信的第一步骤是对端发现的步骤11。对端发现的步骤11是每一D2D UE搜寻附近可用于执行D2D通信的其它UE的步骤。在这个步骤中,UE中的每一个传输搜寻信号以使得其它UE可找到该UE,并接收从其它UE发送的搜寻信号,并且找到位于范围内的可用于执行D2D通信的其它UE。
用于D2D通信的第二步骤是链路产生的步骤12。在链路产生的步骤12中,将要在对端发现的步骤11找到的D2D UE之间发送数据的UE被链接以发送数据。通常,当UE将用于请求链路产生的信号发送到其它UE时建立链接,相应的UE接收该信号并且发送响应信号。
当在对端发现的步骤中找到邻近UE并且在链路产生的步骤中在将要交换数据的UE之间建立链路时,链接的两个UE彼此交换数据。这个步骤被称为数据传输的步骤13。通过该步骤,其中建立D2D链路的UE以预定时间和频率执行数据传输。
这样的D2D通信技术可被分成基于蜂窝式网络的D2D通信和完全也不利用蜂窝式网络的基础设施的D2D通信。基于蜂窝式网络的D2D通信使用在对端发现的步骤中从eNB接收的信息,并且当在传输用于业务传输的数据时执行资源分配和功率控制时接收来自蜂窝式网络的帮助。与不利用蜂窝式网络的基础设施的D2D通信相比,这在功率节约、接入时间、资源应用等中的更有效。
同时,基于蜂窝式网络的对端发现技术可基于待搜寻的目标UE而被分成先验对端发现技术和后验对端发现技术。先验对端发现技术表示在其中未设置会话D2D UE之间执行搜寻的技术。基于蜂窝式网络的先验对端发现技术表示使用eNB的广播信息搜寻UE的方式和通过网络实体,例如,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的注册/请求过程搜寻UE的技术。在下文中,这将通过图2和图3来简要描述。
图2示意性地图示在本发明应用于其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广播信息的对端发现过程。这是先验对端发现技术中的一个,并且将描述UE使用eNB的广播信息搜寻彼此的方法。
参考图2,eNB 200连续地广播UE 210和220中的每一个被分配D2D UE的哪个信标资源(步骤,21)。每一UE可用来基于广播信息而获知分配给其自身的信标。
每一UE接收从eNB广播的信标指派,并且通过经由预定通信资源发送所指派的信标向其它UE通知该UE的存在(步骤,22)。然后,在未发送信标时,UE中的每一个通过基于eNB所广播的信息而搜寻信标来搜寻哪些D2D UE目前在附近。
图3示意性地图示在本发明应用于其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网络实体的对端发现过程。这是先验对端发现技术中的一个,并且将描述通过到网络实体的注册/请求过程搜寻UE的方法。
参考图3,首先,将要发送信标的服务器UE 310通知D2D通信可用于MME 300,并且同时注册其UE和服务信息(步骤,31)。当从D2D通信可用的客户UE接收请求时,基于被注册的服务器UE的信息,通过而验证是否存在服务器UE与相应客户UE的通信,MME 300请求发送信标到D2D服务器UE(步骤,32和33)。服务器UE发送所请求的信标并且客户UE接收这个以使得D2D搜寻过程可用(步骤34和35)。在本文中,MME具有UE的接入信息或UE的能力的信息,并且信息主要被用于UE的移动性管理。因此,图3的方法在对端发现过程期间比图2中的过程提供更多信息,并且借此UE可节约对端发现中所消耗的资源。
同时,后验对端发现技术表示每一UE通过将在具有已产生的会话的不同UE之中的相同eNB中所存在的UE作为目标执行对端发现的技术。即,在后验对端发现技术中,不同于搜寻附近的任意UE的先验对端发现技术,对端发现是验证是否存在位于对其自身D2D通信可用的范围内的已经具有会话的UE的过程。出于这个原因,根据确定具有会话的两个UE是否存在于同一eNB中的方法,后验对端发现技术包括使用令牌的方法和分析互联网协议(IP)地址的方法。在下文中,这将通过图4和图5予以描述。
图4示意性地图示在本发明应用于其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令牌技术的对端发现过程。
参考图4,使用令牌的搜寻技术是使用可通过eNB区分的与众不同的令牌确定具有会话的两个UE是否存在于同一eNB中的方法。当具有会话的UE410和420,即,通过无线接入网络(RAN)和核心网络(CN)执行通信(步骤,41)的UE,使用通信的会话交换令牌,eNB可通过区分令牌(步骤,42)获知具有会话的两个UE在同一eNB中。如果确定两个UE在同一eNB中,则eNB请求一个UE发送信标(步骤,43)并且请求另一UE接收信标(步骤,44)。如果正确地接收信标(步骤,45),则两个UE成功地完成对端发现并且确定位于其中D2D通信可用的范围中。
在本文中,根据LTE系统,E-UTRAN和EPC的组合被称为演进型分组系统(EPC),并且可基于互联网协议(IP)操作从UE 410和420通过其接入eNB的所有无线链路到连接到服务实体的分组数据网络的范围中的业务流。S-GW是具有E-UTRAN的端点的网关,并且P-GW是具有分组数据网络的端点的网关。通过这个,UE的分组业务的流通过开始/结束来控制。因此,MME 400通过S1-U与S-GW 505/P-GW 507交换用于支持UE 510和520的移动的操作和管理(OAM)信息。通过这个,控制根据UE的移动的分组数据的流。
图5示意性地图示在本发明应用于其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考虑互联网协议地址的对端发现过程。
参考图5,使用IP地址分析的搜寻技术是通过分析会话的IP地址验证发送UE和接收UE是否在同一eNB中的方法。对于具有所产生的会话(步骤,51)的UE,即,对于通过RAN和CN执行通信的UE,如果通过S/P网关(GW)中的IP地址分析确定两个UE在同一eNB中,就像使用令牌的方法一样,则eNB请求一个UE发送信标并且请求另一UE接收信标(步骤,53)。如果成功地接收了信标,则确定对端发现成功并且D2D通信可用(步骤,54)。
在下文中,基于前述实例等,本说明书中将更详细地描述基于UE发现技术处理广告信号的方法,在UE发现技术中,由eNB通过在UE之间直接交换信标执行UE发现。
在下文中,根据本说明书描述了广告输送方法和阻挡重复广告接收的方法。
如果UE可不仅执行与eNB的通信而且执行其中信号和数据在UE之间直接交换的通信(即,D2D通信),则携载UE并且经过商店的用户暴露于各种类型的广告,诸如,商店所提供的销售、促销、活动等。具体地,在商店密集地位于其中的区域中,用户在经过街道时可由于洪水般的广告而面对不适状况,因为每一商店发送广告消息、语音或视频。即,如果广告的次数过多或如果用户接收甚至不必要的广告,则问题在于UE消耗长的处理时间和大量的功率来接收和处理不必要的广告并且执行与其相关的过程。
存在于商店中的通信装置可以是支持D2D通信的UE或发射器或可以是eNB或包括常规eNB能力的接入点(AP)。
阻挡没必要给用户的广告的方法能够以选择性地安装用于限制/过滤一些或所有广告的应用程序以删除未经同意的广告的方式实施。如果每一广告具有特定代码,则用户可阻挡未经同意的广告并且通过根据广告领域(服装店、饭店、汽车、眼镜商等)、接收广告的年龄限制、接收广告的时间(从某一时间到某一时间)、接收广告的次数(在相同地方中、在指定的时间、在指定的日期、指定星期、指定月份、指定年等)和广告的特征(销售活动、促销、免费活动、免费咨询、即时会面等)设定适合于用户的配置在期望的时间接收所期望的广告期望次数。
在使用在上层中执行的应用程序的情形中,执行一种方法,其中广告基本上在物理层中接收并且通过物理层处理过程发送到上层,并且此后确定广告的适合性以便如果其不是优选广告则删除广告或如果其是优选广告则显示给UE。然而,因为在这个处理过程中必须接收和处理所有广告而没有任何限制,所以当考虑UE处理能力、功率消耗等时不期望这种方法。
因此,本说明书提出在下层(例如,物理层和MAC层)中提前阻挡/过滤广告的方法。如上文所描述,假定对每一广告来说存在唯一代码,例如,唯一ID,并且因此可通过使用ID获知广告属性。然而,可在下层,优选地,物理层中确定这个广告ID。即,通过使用物理层信号实施广告ID,并且物理层接收端部提前解调广告ID以确定是删除相应广告还是将其输送到上层。可替选地,确定广告属性的最后功能可存在于MAC层中。即,可通过使用MAC层ID最后确认广告的特征,并且可在MAC层中选择广告。
图6图示根据本说明书的处理广告信号的方法的概念。如所图示,用户的D2D通信装置可接收各种类型的广告。在这个情形中,如果广告ID包括于用于D2D通信的发现信号中,优选地,在物理层中,则可检测到广告ID,可不再接收额外广告,并且可确定是否丢弃相关信号。发现信号还可具有同步信号的功能,并且在这个情形中,可以通过在同步获取过程中一起检测广告ID确定是否丢弃信号。
可通过发现信号实施广告ID。发现信号可被划分成序列和消息。序列可利用3GPPLTE系统中所使用的常规序列(例如,DMRS、RACH、SRS、PSS、SSS序列等)。消息可包括通过编码要被包括的消息信息。广告ID可包括于发现信号的序列和消息中的至少一个中。如果广告ID包括于序列中,则可基于序列特征优选地检测到。例如,如果通过序列的循环移位等识别广告ID,则可在不需要额外解码的情况下检测到广告ID。如果广告ID不仅包括于序列中或不能通过序列识别,则可通过针对消息的解码检测到广告ID。
可通过组合包括于发现信号中的各种信息识别广告ID。即,可通过包括于用于D2D装置发现的信标消息中的ID信息中的任何一个或通过组合数个ID识别广告ID。
可包括于信标消息中的信息可包括D2D UE的ID、服务ID、应用ID等。D2D UE ID暗指全球唯一UE或用户的唯一身份信息。例如,可使用用户的邮件地址、UE的MAC地址、电话号码、D2D专用ID等。服务ID是根据意在通过D2D接收的服务确定的ID,并且反映了意在由UE接收的服务。在本文中,使用多个服务的UE可具有根据其的多个服务ID。
例如,服务ID可以是商业类型代码,并且广告ID可根据商业类型代码来确定。即,广告ID可以是商业类型代码或可通过组合商业类型代码和其它标识符(例如,D2D UE ID)来确定。
用户可通过D2D通信装置的上层输入特定商业类型代码(例如,饭店)以便阻挡特定广告。以这种方式输入的信息可输送到D2D通信装置的物理层,并且可与包括于发现信号中的广告ID比较。如果通过发现信号检测到的广告ID对应于由用户输入的商业类型代码,则可阻挡来自接收发现信号的D2D装置的广告信号。
根据一个实例,广告ID和广告实际上通过其发送的信号(即,额外广告信号)可以以区别的方式发送。例如,仅广告ID可通过发现信号发送,并且广告的实际内容(即,额外广告信号)可通过额外通信路径(例如,互联网)下载。在这个情形中,广告的实际内容可通过接入连接到广告ID的链路接收。可替选地,其中广告ID和广告标题/广告属性提前彼此映射的表可以存在,以便提前下载这样的映射表。映射表可以信令的形式由D2D通信装置从3GPP网络接收,并且可从特定互联网服务器周期性地接收或可在其中网络可用的状况中接收。在其中广告ID和额外广告信号如上文所描述分离的情形中,如果仅广告ID信号通过发现信号接收,则实际内容可通过使用包括映射到ID的广告名称、广告商、商店名称、广告特征、广告类型等的映射表而显示到D2D通信装置的屏幕。前述映射表可由3GPP网络强制请求更新,并且可由通信装置的用户选择性地更新。在更新过程中,D2D通信装置可选择广告。如果期望接收更多广告,则广告的内容可通过无线网络直接接收,或广告内容可通过接入广告所指示的链路从互联网确认。
将描述在其中可在物理层中获知广告属性(例如,前述广告ID)的状况中的可能方法。如上文所描述,广告ID可包括于物理层信号(例如,前述发现信号的序列)中。在这个情形中,允许广告ID包括于发现信号中,以便如果仅正确地接收发现信号则可选择广告,这与上文所描述相同。可替选地,即使实际广告内容(即,额外广告信号)不存在于发现信号中并且在稍后时间通过广告数据传输信道发送,通过其获知广告属性的信息也可包括于发现信号中。在这个情形中,即使仅接收到发现信号,也可确定是否在稍后时间必须接收广告信道。因此,可基于发现信号(即,序列)过滤广告。
如果未通过发现信号而是仅通过数据传输完成广告ID,则发现信号不可避免地被接收到并且维持同步化,并且可获知广告的属性并且可仅当在稍后时间接收到D2D数据信道时获知广告的内容。当然,在一种方法中,可在完全解调数据传输信道之后执行阻挡广告的操作。
尽管优选地在物理层中获取广告ID,但可在MAC层中获知广告属性(即,广告ID)。如果不能在物理层中获知广告相关的信息,具体地,诸如ID的信息,则仅当在物理层中解调的上层信息输送到上层时,可在上层中识别相应内容。作为一种方法,在MAC层中识别用于发送广告的广告ID和AP ID(当商店通过AP发送广告时,其还可被用于识别商店)以获知广告的属性和根据广告的属性在MAC层中确定是否接收(阻挡/接收)广告也是可能的。在这个情形中,缺点在于通过接收到达物理层的所有广告解调必须被执行。
在下文中,将提出处理重复接收的方法。即使并不针对特定广告授予接收准许,接收也可继续,但可通过使用前述技术方法以发现信号水平或物理层水平或上层(例如,MAC)水平执行接收拒绝操作。
当允许广告接收时出现不同状况。一旦允许广告接收,在任何地点不执行丢弃广告的操作,并且因此在接收相同广告或具有不同内容但具有相同广告代码(即,ID代码)的广告的情形中,只要UE连续地位于能够接收广告的覆盖范围内,就可持续接收广告。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接收,需要当在特定时间内以复方式接收到广告时如果接收到具有相同内容的相同广告则不再接收广告的功能。
图7图示前述操作的概念。在接收包括特定广告ID的发现信号时,用户的D2D通信装置可检测相应的广告ID,并且可接收相应的广告的实际内容(即,额外广告信号)。此后,如图7所示,可再次从同一商店接收发现信号。例如,如果再次接收到包括相同广告ID的发现信号,则可能根据下文所描述的预定条件丢弃信号。
可以根据前述方法和步骤的各种方式实施与图7相关的操作。例如,可通过使用发现信号、同步化信号、物理信道和上部信道执行这样的接收拒绝操作。在本文中,除了特定时间以外,其还可受限于特定计数(例如,限于大于或等于1)。可根据各种特征,诸如,特定位置、特定空间、特定区域、特定状况、特定商店、特定AP、特定商业类型、特定品牌等,以不同方式设定特定时间和特定计数。更具体来说,通过接收发现信号的时间或计数,可检测到接收广告的时间或计数,并且仅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接收广告的实际内容(即,额外广告信号)。可替选地,通过使用小区ID和包括于信标消息中的ID中的任何一个,可估计D2D通信装置的位置或空间,并且仅当所估计的位置或空间满足特定条件时可接收广告的实际内容(即,额外广告信号)。可替选地,如果接收到多个信标信号,则可通过分析基于每一接收功率的强度的图案来估计D2D通信装置的位置或空间,并且仅当所估计的位置或空间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接收广告的实际内容(即,额外广告信号)。例如,对于特定区域中的特定商业的广告,可预定条件以使得广告不能在特定区域中接收两次或更多次并且可仅在晚7:00之后接收。当这样的条件输送到物理层时,可比较包括于发现信号中的广告ID与所述条件以确定是否接收实际广告内容(即,额外广告信号)。
更优选地,通过考虑UE的功率消耗执行处理与广告信号(例如,D2D发现信号)相关的D2D信号的前述方法。
图8是用于解释用于处理前述操作的D2D通信装置的详细信号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在图8中,用户的D2D通信装置可由第一通信装置(或D2D装置1)表示,并且在发送包括广告ID的发现信号的商店中的发送装置可由第二通信装置(或D2D装置2)表示。
首先,D2D装置1可在RRC空闲模式中从D2D装置2接收发现信号(步骤810)。例如,在第一次供应电力之后,D2D装置1可首先发现正确小区并且此后可在小区中中处于RRC_空闲状态,或可处于从先前RRC_连接模式进入RRC_空闲模式的状态中。可以以信标消息的形式实施与D2D链路相关的发现信号。与广告相关的前述广告ID可包括于信标消息中。如上文所描述,可通过组合至少一个或多个标识符实施广告ID。另外,可通过使用发现信号的序列或消息中的任何一个识别广告ID。
如上文所描述,如果在下层(优选地,物理层)识别广告ID,则在该层中基于广告ID确定是否接收广告的实际内容(即,额外广告信号)(步骤820)。如果不接收广告的实际内容,则可完全丢弃相关信号并且可以不接收额外广告信号,借此能够防止UE的电池消耗同时避免上层中的不必要操作。可通过预定时间和频率资源发送/接收信标消息,并且相关时间和频率信息可广播到每一UE或可预定。
如果基于广告ID确定D2D装置1接收广告的实际内容(即,额外广告信号),则D2D装置1可通过D2D装置2接收额外广告信号。
在这个情形中,D2D装置1可以以对eNB执行随机接入的方式设置关于eNB的RRC连接(步骤830)。如果设置了RRC连接,则D2D装置1将D2D链路设置请求消息发送到eNB以设置关于D2D装置2的D2D链路(步骤840)。如上文所描述,因为步骤810中所描述的信标消息包括D2D装置2的各种信息,诸如,UE ID、服务ID、应用ID、紧急状态ID等,所以D2D装置1可请求设置关于D2D装置2的D2D链路,同时通过步骤840将关于D2D装置2的信息发送到eNB。
响应于基于步骤840的请求,eNB将寻呼消息发送到D2D装置2(步骤850)。响应于寻呼消息,在D2D装置2中设置D2D装置2与eNB之间的RRC连接(步骤860),并且响应于步骤850,发送针对寻呼的响应消息(步骤870)。
eNB将以针对D2D链路专用的方式分配的临时链路设置资源分配给已转变为RRC_连接的模式的D2D装置1和D2D装置2(步骤880)。即,可以集中方式确定D2D装置1和D2D装置2的资源分配。
在分配专用于每一通信装置的资源之后,每一通信装置发送/接收设置请求并且设置响应消息以获取准确的同步化等,并且完成D2D链路设置(步骤890)。如果成功地设置了D2D链路,则完成报告可发送到eNB(步骤900)。
图9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的框图。通信装置可实施为UE的一部分,并且还可实施为eNB、HeNB和HNB的一部分。其可实施为核心网络(CN)的一部分。无线装置1000可包括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和射频(RF)单元1030。
处理器1010可被配置成实施前述功能、过程和方法。无线电接口协议的层可实施于处理器中。处理器1010可执行用于驱动前述操作的过程。
处理器1010可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SIC)、单独芯片组、逻辑电路和/或数据处理单元。存储器1020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快闪存储器、存储器卡、存储介质和/或其它等效存储装置。RF单元1030可包括用于处理无线信号的基带电路。当以软件实施实施例时,可借助于用于执行前述功能的模块(即,过程、功能等)实施前述方法。模块可存储于存储器1020中并且可由处理器1010执行。存储器1020可位于处理器1010内部或外部,并且可通过使用各种众所周知的构件联接到处理器1010。
已经基于前述实例通过参考附图和附图中所给出的附图标记描述了基于本说明书的各种方法。尽管为便于解释每一方法以特定次序描述多个步骤或框,但权利要求书中所公开的本发明并不限于步骤或框的次序,并且每一步骤或框可以不同次序来实施,或可与其它步骤或框同时地执行。另外,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获知,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步骤或框中的每一个,并且可添加或删除至少一个不同步骤而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
前述实施例包括各种实例。应注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知道不可能解释实例的所有可能组合,并且还知道可从本说明书的技术导出各种组合。因此,应通过不背离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组合详细解释中所描述的各种实例确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通过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支持装置对装置D2D服务的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无线电资源控制RRC空闲模式中,从支持所述D2D服务的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发现信号,所述发现信号包括能够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物理层中识别的广告标识符ID;
基于所述广告ID,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所述物理层中确定是否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额外广告信号;
如果确定所述额外广告信号是未经同意的,则丢弃所述发现信号;
如果确定接收所述额外广告信号,则响应于所述发现信号设置关于基站的RRC连接;
在设置所述RRC连接之后,基于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相关并且包括在所述发现信号中的信息,将用于设置关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D2D链路的D2D链路设置请求消息发送到所述基站;
通过使用由所述基站调度的资源设置关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所述D2D链路;以及
通过所述D2D链路接收所述额外广告信号,
其中,所述发现信号被划分成序列和消息,
其中,如果所述广告ID被包括在所述发现信号的所述序列中,则所述广告ID通过所述序列的循环移位被识别,并且在无需针对所述发现信号的所述消息解码的情况下被检测,
其中,如果所述广告ID被包括在所述序列和所述消息二者中,则通过解码所述消息来检测所述广告ID,
其中,通过组合被包括在所述发现信号中的D2D UE ID、服务ID和应用ID来识别所述广告ID,
其中,所述D2D UE ID对应于全球唯一UE的唯一身份信息,以及
其中,所述服务ID对应于根据意图通过D2D链路接收的服务所确定的I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是否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所述额外广告信号包括:如果所述发现信号的接收时间、接收计数和接收区域中的至少任何一个不满足预定条件,则不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所述额外广告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是否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所述额外广告信号包括:
在所述物理层中比较所述广告ID和由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用户通过上层应用输入的广告阻挡信息;并且
如果所述广告ID对应于所述广告阻挡信息,则确定不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所述额外广告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确定接收所述额外广告信号,则存储所述广告ID;以及
如果在预定持续时间内接收包括与所存储的广告ID相同的ID的额外广告信号,则在所述物理层中丢弃所述额外发现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确定接收所述额外广告信号,则存储所述广告ID;以及
如果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预定位置处接收包括与所存储的广告ID相同的ID的额外广告信号,则在所述物理层中丢弃所述额外发现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确定不接收所述额外信号,则丢弃所述发现信号;
如果确定接收所述额外广告信号,则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所述物理层中确定对应于所述广告ID的映射表是否存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中;
如果对应于所述广告ID的所述映射表存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中,则获取包括在所述映射表中的广告内容;并且
如果对应于所述广告ID的所述映射表未存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中,则设置关于基站的RRC连接,以便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额外广告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获取包括在所述映射表中的所述广告内容包括接入在所述映射表中指示的服务器以获取所述广告内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映射表被周期性地存储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中。
9.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支持装置对装置D2D服务的第一通信装置,包括:
无线处理单元,所述无线处理单元用于处理无线信号;和
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无线处理单元,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被配置成:
在无线电资源控制RRC空闲模式中,从支持所述D2D服务的第二通信装置接收发现信号,所述发现信号包括能够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物理层中识别的广告标识符ID;
基于所述广告ID,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物理层中确定是否接收对应于所述广告ID的额外信号;
如果确定所述额外广告信号是未经同意的,则丢弃所述发现信号;
如果确定接收到所述额外广告信号,则响应于所述发现信号设置关于基站的RRC连接;
在设置所述RRC连接之后,基于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相关并且包括在所述发现信号中的信息,将用于设置关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D2D链路的D2D链路设置请求消息发送到所述基站;
通过使用由所述基站调度的资源设置关于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所述D2D链路;以及
通过所述D2D链路接收所述额外广告信号,
其中,所述发现信号被划分成序列和消息,
其中,如果所述广告ID被包括在所述发现信号的所述序列中,则所述广告ID通过所述序列的循环移位被识别,并且在无需针对所述发现信号的所述消息解码的情况下被检测,
其中,如果所述广告ID被包括在所述序列和所述消息二者中,则通过解码所述消息来检测所述广告ID,
其中,通过组合被包括在所述发现信号中的D2D UE ID、服务ID和应用ID来识别所述广告ID,
其中,所述D2D UE ID对应于全球唯一UE的唯一身份信息,以及
其中,所述服务ID对应于根据意图通过D2D链路接收的服务所确定的I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361776723P | 2013-03-11 | 2013-03-11 | |
US61/776,723 | 2013-03-11 | ||
US201361819666P | 2013-05-06 | 2013-05-06 | |
US61/819,666 | 2013-05-06 | ||
PCT/KR2014/001928 WO2014142482A1 (ko) | 2013-03-11 | 2014-03-10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디바이스 간 직접 통신 서비스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52050A CN105052050A (zh) | 2015-11-11 |
CN105052050B true CN105052050B (zh) | 2018-09-14 |
Family
ID=51537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1365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52050B (zh) | 2013-03-11 | 2014-03-10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装置对装置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06585B2 (zh) |
EP (1) | EP2975782B1 (zh) |
KR (1) | KR20160005004A (zh) |
CN (1) | CN105052050B (zh) |
WO (1) | WO201414248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986041B1 (en) * | 2013-07-26 | 2018-04-04 | Huawei Device (Dongguan) Co.,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device |
CN105393470B (zh) * | 2013-08-08 | 2018-11-02 | 英特尔Ip公司 | 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电子下倾角调节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EP3053384A4 (en) * | 2013-10-03 | 2017-05-3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indication for d2d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5199587A1 (en) * | 2014-06-24 | 2015-12-30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Discover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KR102358105B1 (ko) | 2015-01-21 | 2022-02-04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단말 간 탐색을 이용해 지역을 기반으로 광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EP3306553A4 (en) * | 2015-06-05 | 2018-04-2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dvertisement and reward techniq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998525B1 (en) * | 2016-07-18 | 2018-06-12 | Google Llc | Reducing transmissions of redundant third-party content over a network |
DE102017203905B4 (de) * | 2016-12-22 | 2022-11-10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r Organisation der Kommunikation zwischen Mobilfunknetz-Teilnehmerstationen in einer Mobilfunkzelle, sowie Mobilfunknetz-Teilnehmerstation und Mobilfunknetz-Verwaltungseinheit bei der Verwendung des erfindungsgemäßen Verfahrens |
WO2019125258A1 (en) * | 2017-12-21 | 2019-06-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gent, server, core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handling an event of a network service deployed in a cloud environment |
US10601751B1 (en) * | 2019-04-30 | 2020-03-24 | Braze,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user contacts |
WO2023286783A1 (ja) * | 2021-07-16 | 2023-01-19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通信制御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2088470A1 (en) * | 2010-12-22 | 2012-06-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nfiguration of user equipment for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
GB2488847A (en) * | 2011-07-28 | 2012-09-12 | Renesas Mobile Corp | Compiling a beacon and filtering received beacons using beacon identifiers |
CN102668510A (zh) * | 2009-12-23 | 2012-09-12 | 苹果公司 | 对等联网环境中有效的服务广告与发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2057917A2 (en) * | 2001-01-22 | 2002-07-25 | Sun Microsystems, Inc. | Peer-to-peer network computing platform |
US7613156B2 (en) * | 2006-06-08 | 2009-11-03 | Motorola, Inc. | Method for energy efficient prospective peer discovery in an ad hoc network |
KR101219536B1 (ko) * | 2008-12-01 | 2013-01-08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일반 피어 장치, pan 게이트웨이 장치, 수퍼 피어 장치, p2p 네트워크 기반의 상호 연동 방법 |
US8605625B2 (en) * | 2009-04-02 | 2013-12-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er discovery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8446917B2 (en) * | 2009-05-28 | 2013-05-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ly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using a proxy |
US8478820B2 (en) * | 2009-08-26 | 2013-07-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ervice discovery management in peer-to-peer networks |
KR101598886B1 (ko) * | 2009-10-13 | 2016-03-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단말기에서 무선랜을 이용한 피어투피어 연결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1155734A2 (ko) * | 2010-06-06 | 2011-12-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른 장치와 통신 하는 방법 및 통신 기기 |
US9826404B2 (en) * | 2011-01-11 | 2017-11-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er-to-peer authorization via non-access stratum procedures |
WO2013014641A1 (en) * | 2011-07-28 | 2013-01-31 |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 Methods,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compiling a beacon and filtering received beacons |
GB2494460B (en) * | 2011-09-12 | 2013-10-23 | Renesas Mobile Corp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procedure |
US20140254429A1 (en) * | 2011-10-02 | 2014-09-11 | Broadcom Corporation | Signaling for device-to-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GB2496153B (en) * | 2011-11-02 | 2014-07-02 | Broadcom Corp |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
GB2497916B (en) * | 2011-11-11 | 2014-06-25 | Broadcom Corp | Methods,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monitoring for discovery signals |
GB2497740B (en) * | 2011-12-19 | 2013-12-11 | Renesas Mobile Corp | Method,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
GB2497752B (en) * | 2011-12-19 | 2014-08-06 | Broadcom Corp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supporting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
US9036517B2 (en) * | 2012-01-09 | 2015-05-19 |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tunneled direct link setup (TDLS) session between devices in a wireless network |
GB2498395B (en) * | 2012-01-16 | 2014-10-08 | Broadcom Corp |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difying one or more cell reselection parameters |
US9031050B2 (en) * | 2012-04-17 | 2015-05-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ing a mobile device to enable another device to connect to a wireless network |
EP3496334B2 (en) * | 2012-04-27 | 2023-11-08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proximity discovery procedures |
CN104350778A (zh) * | 2012-05-31 | 2015-02-11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设备到设备(d2d)链路自适应 |
US9768939B2 (en) * | 2012-06-18 | 2017-09-19 | Lg Electronics Inc. | Signal transmission/recep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GB2503508B (en) * | 2012-06-29 | 2014-09-17 | Broadcom Corp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er discovery |
US9049645B2 (en) * | 2012-07-20 | 2015-06-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AN assisted monitoring and communication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s devices |
US9474094B2 (en) * | 2012-08-07 | 2016-10-18 | Intel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to establish peer-to-peer link |
US10623938B2 (en) * | 2012-09-06 | 2020-04-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aging based peer discovery |
EP2915400A1 (en) * | 2012-11-05 | 2015-09-0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Neighbor discovery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
US9622064B2 (en) * | 2013-03-14 | 2017-04-11 | Fujitsu Limited | Power control of neighbor discovery signals |
US9326122B2 (en) * | 2013-08-08 | 2016-04-26 | Intel IP Corporation |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packet based device-to-device (D2D) discovery in an LTE network |
WO2015142900A1 (en) * | 2014-03-18 | 2015-09-24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Scheduling wireless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
US20150326362A1 (en) * | 2014-05-08 | 2015-11-12 | Intel IP Corporation |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dmrs) sequence design for device-to-device (d2d) discovery |
-
2014
- 2014-03-10 EP EP14765461.0A patent/EP297578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4-03-10 WO PCT/KR2014/001928 patent/WO2014142482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3-10 CN CN201480013658.4A patent/CN10505205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3-10 US US14/771,458 patent/US970658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3-10 KR KR1020157024918A patent/KR20160005004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68510A (zh) * | 2009-12-23 | 2012-09-12 | 苹果公司 | 对等联网环境中有效的服务广告与发现 |
WO2012088470A1 (en) * | 2010-12-22 | 2012-06-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nfiguration of user equipment for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
GB2488847A (en) * | 2011-07-28 | 2012-09-12 | Renesas Mobile Corp | Compiling a beacon and filtering received beacons using beacon identifier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975782A4 (en) | 2016-10-26 |
KR20160005004A (ko) | 2016-01-13 |
CN105052050A (zh) | 2015-11-11 |
WO2014142482A1 (ko) | 2014-09-18 |
US9706585B2 (en) | 2017-07-11 |
EP2975782A1 (en) | 2016-01-20 |
US20160014825A1 (en) | 2016-01-14 |
EP2975782B1 (en) | 2018-03-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52050B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装置对装置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 |
US11533693B2 (en) | Synchronization procedure and resourc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in D2D system | |
US10237717B2 (en) | Method for proximity-based notif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 |
US964212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9769860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proximity-based ser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9923897B (zh) | 用于在下一代无线电中提供服务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 |
US9794948B2 (en) |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 |
CN106465332A (zh) | 寻呼发送以及接收的优化机制 | |
CN105594294A (zh) |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装置到装置相关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 |
US20130064213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or supporting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rmi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5960821B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延迟用于d2d操作的重新同步的方法和装置 | |
EP3100375A1 (en) | Method for notifying for d2d commu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
CN107231623A (zh) | 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基站及系统 | |
CN113661772A (zh) | 边链路传输中用户设备上下文的标识方法及装置 | |
CN105191458A (zh) | 一种发送、接收系统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4010381B (zh) | 一种建立直接通信路径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
US20220287004A1 (en) |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 |
KR20130082447A (ko)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간 협력통신을 수행 또는 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그 방법 | |
CN103974420A (zh) | 一种长期演进系统中设备到设备数据的传输方法 | |
CN105103599B (zh) | 一种设备识别码的收发方法和相关设备 | |
CN107005991A (zh) | 上行数据包的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基站及通信系统 | |
CN115694586A (zh) | 信号传输方法、放大器及网络侧设备 | |
WO2016163474A1 (ja) | ユーザ端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4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