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51980A - 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和电气接线箱 - Google Patents
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和电气接线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51980A CN105051980A CN201480014505.1A CN201480014505A CN105051980A CN 105051980 A CN105051980 A CN 105051980A CN 201480014505 A CN201480014505 A CN 201480014505A CN 105051980 A CN105051980 A CN 1050519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fitting
- relay
- main body
- terminal me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9 supple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20—Interlocking, locking, or latching mechanis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7—Details concerning mounting a relays
- H01H50/048—Plug-in mounting or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5/00—Details of relays
- H01H45/02—Bases; Casings;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2050/049—Assembling or mounting multiple relays in one common hou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3/00—Cas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 Mounting Components In General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Abstract
电子元器件(2)包括:长方体状的主体部(21);至少1个端子部(22),其设于主体部,收容部件(4)包括:第1收容室(41),其引导并收容主体部;及第2收容室(42),其收容并保持端子金属件(3),第1收容室被从底部(43)立起的框状的壁部(44)包围四周地形成,第2收容室形成在隔着壁部的外侧,端子部具有:基端部(24);及嵌合部(25),其与主体部的侧面部隔开间隔地沿着该侧面部从基端部的突出末端延伸并与端子金属件嵌合,至少1个端子部的嵌合部主体部被定位为:在主体部是使该主体部的高度尺寸的至少3分之1收容于第1收容室时,该至少1个端子部的嵌合部主体部与端子金属件抵接。由此,在电子元器件模块中,能够提高装配电子元器件时的作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电线的端子金属件、将收容它们的收容部件相互装配的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和包括该装配构造而成的电气接线箱。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汽车等车辆包括装配有各种电子元器件而成的电子元器件模块。专利文献1公开了为了控制电源装置与电装件的连接而包括继电器模块的电气接线箱(接线盒)的构成。
图18例示了以往的继电器模块的一个构成,该继电器90被构成为包括:继电器主体91,其被形成为长方体状;及多个板状端子部(以下记作继电器端子)92,其从该继电器主体91的一个面(底表面)直状地突出。这种继电器90例如装配在对连接有电线93的端子金属件94进行保持的树脂性的保持部件95上而构成继电器模块,该继电器模块装配于电气接线箱。在端子金属件94上形成有嵌合继电器端子92的弹簧部96,将多个继电器端子92的末端部分别插入到弹簧部96并嵌合,从而继电器90被保持部件95保持。此外,图18基本上是以往的继电器模块的纵向剖视图,但仅将继电器主体91以侧视图示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17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顺便提及,在图18所示的以往的继电器模块中,嵌合继电器端子92的弹簧部96形成在端子金属件94上,将多个继电器端子92的末端部分别插入到弹簧部96并嵌合,从而继电器90被保持部件95保持。因此,在将继电器端子92向弹簧部96插入时,由于直到继电器端子92与弹簧部96嵌合为止继电器90易于倾斜,其姿势不稳定,所以,继电器90相对于保持部件95的装配作业性差。特别是,即使在将多个继电器90向保持部件95装配的情况下,各继电器90必须一个一个地个别地将继电器端子92向弹簧部96嵌合,如果装配的继电器90的数量增多,则相应地,作业性会进一步恶化。
本发明是据此而完成的,其欲解决的问题在于,在电子元器件模块中实现提高装配电子元器件时的作业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电子元器件;至少1个端子金属件,其与电子元器件嵌合;及收容部件,其收容电子元器件和端子金属件,电子元器件包括:长方体状的主体部;及至少1个端子部,其设于主体部,收容部件包括:第1收容室,其引导并收容主体部;及第2收容室,其收容并保持端子金属件,第1收容室被从底部立起的框状的壁部包围四周地形成,第2收容室形成在隔着壁部的外侧,端子部具有:基端部;嵌合部,其与主体部的侧面部隔开间隔地沿着该侧面部从基端部的突出末端延伸并与端子金属件嵌合,至少1个端子部的嵌合部被定位为:在主体部使该主体部的高度尺寸的至少3分之1收容于第1收容室时,该至少1个端子部的嵌合部与端子金属件抵接,电子元器件、端子金属件、及收容部件被相互装配。
据此,在端子部的嵌合部与端子金属件嵌合之前,由于能够将主体部的一部分引导并收容至第1收容室,所以随着该主体部的收容,能够减小与端子金属件抵接的嵌合部的倾斜度。此处,在嵌合部与端子金属件抵接时,如果主体部的高度尺寸的至少3分之1收容于第1收容室,那么之后,能够使将主体部收容到第1收容室时的姿势(与主体部的重心位置无关)稳定,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的装配作业的效率。
为了在使主体部的高度尺寸的至少3分之1收容于第1收容室时使嵌合部与端子金属件抵接,需要相互调整嵌合部和端子金属件的高度位置。例如在电子元器件包括多个端子部,且第2收容室收容并保持有与多个端子部分别嵌合的多个端子金属件的情况下,作为其调整手段,能够构成为多个端子部的各嵌合部使延伸末端定位在同一高度,并构成为将多个端子金属件定位在同一高度。或者,作为其他调整手段,能够构成为多个端子部中的一部分或者所有的端子部的嵌合部为:延伸末端定位在不同的高度,并构成为多个端子金属件中的一部分或者所有的端子金属件定位在不同的高度。无论是哪种调整手段,在主体部的高度尺寸的至少3分之1收容于第1收容室时,与端子金属件抵接的多个嵌合部在与端子金属件嵌合前插入方向被优化,因此能够向端子金属件顺畅地嵌合。
另外,能够构成为在主体部的对置的侧面部分别设有多个端子部的至少1个端子部,多个端子金属件具有引导端子部的嵌合部的倾斜部。在该情况下,各端子金属件的倾斜部被定位为在隔着主体部的两侧互相反向地倾斜即可。由此,如果使嵌合部分别与倾斜部抵接,那么能够夹着主体部从互相反向限制各嵌合部。因此,由于能够将这些嵌合部相对于端子金属件定位,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子元器件的倾斜度,能够将嵌合部更可靠地朝向适当的插入方向。
在构成了包括以上这样的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的电气接线箱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电气接线箱的电子元器件的装配作业的效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电子元器件模块中,能够提高装配电子元器件时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继电器、端子金属件、收容部件相互装配而成的本发明的继电器模块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继电器模块的平面图(2个继电器的一个未图示)。
图3A是从图1的箭头A10的方向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模块的纵截面的图,是示出将继电器装配到收容部件时的状态的图。
图3B是从图1的箭头A10的方向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模块的纵截面的图,是示出将继电器装配在收容部件后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金属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6A是从相当于图1的箭头A10的方向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模块的纵截面的图,是示出将继电器装配到收容部件时的状态的图。
图6B是从相当于图1的箭头A10的方向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模块的纵截面的图,是示出将继电器装配在收容部件后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5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6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第7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第8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第9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第10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第11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8是以往的继电器模块的纵向剖视图。
图19A是管脚的基端部被树脂包围的继电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19B是图19A所示的继电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2电子元器件(继电器)
3端子金属件
4收容部件
21主体部(继电器主体)
22端子部(触片)
24基端部
25嵌合部
41第1收容室
42第2收容室
43底部
44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的电子元器件模块的一个实施方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元器件,使用继电器进行说明,但电子元器件不限于继电器,也能够使用构成与下面说明的继电器共通的其他电子元器件,例如熔断器、基板化的模块元器件等。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模块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设想在对汽车等车辆的电源装置与电装件的连接状态进行控制的设备类等中使用的情况。这种继电器模块被构成为电气接线箱的构成部件的一个即可,但也能够不作为电气接线箱的构成部件,而能够为单体,以单体也能确保继电器功能。
图1~图3B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装配构造。图1是将继电器2、端子金属件3、收容部件4相互装配而成的继电器模块1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该继电器模块1的平面图(2个继电器2的一个未图示)。另外,图3A、图3B从图1的箭头A10的方向示出继电器模块1的纵截面,图3A是示出将继电器2装配到收容部件4时的状态的图;图3B是示出将继电器2装配在收容部件4后的状态的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箭头A11所示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箭头A12所示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箭头A13所示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以下,在图1以外的各图中也一样)。此外,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的朝向上方的方向确定为向上(上侧),将朝向下方的方向确定为向下(下侧)。但是,这些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也可以不一定与继电器模块1实际上被车载的状态下的各方向(例如汽车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一致。此外,在图3A、图3B中,省略图示了收容在继电器主体21的内部的各种器件(图6A、图6B中也一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继电器模块1是将继电器2、与继电器2嵌合的端子金属件3(3a~3d)、及收容继电器2和端子金属件3的收容部件4相互装配而构成的。继电器2包括:长方体状的主体部(以下记作继电器主体)21;及设在继电器主体21上的至少1个端子部(以下记作触片)2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设想1个继电器模块1由2个继电器2构成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但是,构成1个继电器模块的继电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仅由1个继电器构成,也可以由3个以上的继电器构成。此外,在用多个继电器来构成继电器模块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可以由同一形态的继电器2构成,也可以是使不同形态的继电器(例如图7~图17所示的继电器2a~2k)混合存在的构成。
图4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2的一个例子。该继电器2被构成为:利用树脂等形成继电器主体21,在继电器主体21上设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的触片22。继电器主体21具有: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以下记作上表面21a、底表面21b);在左右方向对置的面部(记作左侧面21c、右侧面21d);在前后方向对置的面部(记作前表面21e、背表面21f)。在该情况下,继电器主体21以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且左侧面21c和右侧面21d、前表面21e和背表面21f这四个面成为侧面部的方式定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将继电器主体21形成为长方体状,但继电器主体也可以被形成为立方体状。
触片22具有:基端部24(24a~24d),其从继电器主体21突出;及嵌合部25(25a~25d),其与继电器主体21的侧面部隔开间隔,沿着该侧面部从基端部24的突出末端延伸并与端子金属件3嵌合。此外,能够任意设定触片22的数量、宽度、厚度。例如,在继电器2具有多个触片22的情况下,可以使所有触片22为同一宽度和同一厚度,也可以使每个触片22为分别不同的宽度、厚度。另外,在各触片22中,能够任意设定基端部24从继电器主体21起的突出位置、突出长度,没有特别限定。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2具有构成板状的4个触片22,2个触片22a、22b配置在继电器主体21的左侧面21c,其余的2个触片22c、22d配置在右侧面21d。在该情况下,4个基端部24a~24d都从同一高度(上下方向上的从底表面21b起的尺寸为同一位置)以同一长度(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突出。另外,4个嵌合部25a~25d从基端部24a~24d的突出末端以近似直角且向下延伸。
图5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金属件3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端子金属件3是为了使电线5与继电器2电连接,与电线5的末端部51连接的接口部件。此外,在图5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端子金属件3与电线5的末端部51连接的构成,但也能够是端子金属件3与连接用的基板、连接器等连接的构成。端子金属件3是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加工而形成的,具有:阴型的连接部31,其供触片22的嵌合部25嵌合;一对芯线压接片32,其对剥离电线5的末端部51的绝缘覆皮52而露出的芯线53进行凿紧;及一对外部压接片33,其对电线5的绝缘覆皮52的末端部分进行凿紧。
连接部31具有:平板状的平板部34,其支承被嵌合的触片22的嵌合部25;及弹簧部35,其按压嵌合部25,连接部31将被弹簧部35向平板部34按压的嵌合部25嵌合在平板部34与弹簧部35之间。弹簧部35被形成为使平板部34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竖直设置并使其末端部位朝向平板部34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弯曲而成的一对凸出状。由此,弹簧部35被构成为:使其末端部向离开平板部34的方向弹性变形,从而使按压力(弹性复原力)作用于嵌合部25而能够将嵌合部25嵌合。
弹簧部35具有引导嵌合部25的倾斜部35a。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弹簧部35的上端面倾斜而形成倾斜部35a,使得弹簧部35相对于平板部34从最突出的部位向平板部34平缓地下降。由此,倾斜部35a在触片22的嵌合部25嵌合到连接部31时,能够将该嵌合部25引导到平板部34与弹簧部35之间。
收容部件4是用于收容并保持继电器2和端子金属件3的树脂制的筺体,包括:第1收容室41,其引导并收容继电器主体21;及第2收容室42,其收容并保持端子金属件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收容部件4作为与电气接线箱分体的单体部件处理。因此,在收容部件4上,为了安装到电气接线箱的框体,突出设置有能与设在该框体上的被卡止部(例如卡止槽等)卡合的卡止部40。使卡止部40与该被卡止部卡合,从而将能够收容部件4卡止并安装于电气接线箱的框体。但是,也能够使收容部件4为电气接线箱的框体的一部分并形成为与电气接线箱不能分离地一体地处理的物体。另外,收容部件4收容的继电器2和端子金属件3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作为一个例子,设想在1个收容部件4中收容2个继电器2的构成。换言之,收容部件4为包括两组由1个第1收容室41和2个第2收容室42构成的继电器收容空间的构成。在继电器2上设有4个触片22,因此为在1个收容部件4收容8个端子金属件3的构成。这些触片22在继电器主体21的左侧面21c和右侧面21d上分别设有各2个,因此,在收容部件4中,一对第2收容室42隔着第1收容室41对置配置,在各第2收容室42中收容保持有各2个端子金属件3。
此处,如图3B所示,在继电器2被装配于收容部件4的状态下的继电器主体21的高度位置由触片22的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的连接部31嵌合的位置来决定。壁部44的上端面被定位在比框架部45的上端面靠下方的预定高度,使得在触片22的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的连接部31嵌合时,不会与触片22的基端部24接触,底部43被顶为在不会与继电器主体21的底表面21b接触的预定高度。由此,继电器2在收容部件4的高度方向除了触片22的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的连接部31嵌合的部分之外不会与底部43、壁部44的上端面干涉地被收容部件4保持,因此,能够使触片22与端子金属件3的连接可靠,能够使继电器2的保持力稳定。
如图1~图3B所示,第1收容室41被在从底部43立起的框状壁部44包围四周,构成上方向外部开放的凹状空间。壁部44以沿着继电器主体21的侧面部(左侧面21c、右侧面21d、前表面21e、背表面21f)从四周包围该侧面部的方式从底部43竖直设置,将继电器主体21引导并收容到第1收容室41。在该情况下,第1收容室41被形成为比继电器主体21大一圈的近似长方体状,使得能够顺畅地收容被壁部44引导的继电器主体21。
此外,如图1所示,在与继电器主体21的前表面21e能正对地竖直设置的壁部44形成有卡止槽44a,该卡止槽44a与设在前表面21e上的突起部23卡合。由此,在继电器主体21收容于第1收容室41的状态下,突起部23卡合于卡止槽44a,能够使继电器主体21卡止于第1收容室41。即,利用这样的突起部23与卡止槽44a的卡合,能够对触片22与端子金属件3的嵌合所带来的继电器2与收容部件4的装配力进行补充。如果不需要补充,那么也可以没有突起部23和卡止槽44a。另外,如图3A、图3B所示,在底部43也可以设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加强用的肋43a。
第2收容室42隔着壁部44形成在第1收容室41的外侧,被由壁部44和收容部件4的框架部45形成的方筒状的框包围,构成上方和下方向外部开放的长方体状的空间。在第2收容室42中设有保持端子金属件3的能弹性挠曲变形的卡合片(以下记作卡止矛)46。
卡止矛46由与收容部件4相同的树脂构成,从框架部45朝向弹簧部35以悬臂状延伸。即,卡止矛46构成所谓的弹簧机构,用欲从弹性挠曲变形复原的复原力来按压弹簧部35的下缘并卡止,从而在实现防止端子金属件3从第2收容室42脱离的同时,在第2收容室42中保持该端子金属件3。如图3A、图3B所示,各端子金属件3被定位为在隔着继电器主体21的两侧,倾斜部35a互相反向地倾斜。
而且,在第2收容室42中保持有端子金属件3的状态下,将继电器2装配到收容部件4。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1个触片22的嵌合部25被定位为在使继电器主体21的高度尺寸(图3A所示的尺寸H3)的至少3分之1(相当于该图所示的从底表面21b到壁部44的上端面的高度A3的部分。下面记作最低收容部分A3)收容到第1收容室41时与端子金属件3抵接。据此,在触片22的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嵌合之前,能够将继电器主体21的最低收容部分A3引导并收容至第1收容室41,因此,随着最低收容部分A3的收容,能够减小与端子金属件3抵接的嵌合部25的倾斜度。此处,在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抵接时,如果继电器主体21的最低收容部分A3收容在第1收容室41中,那么之后,能够使将继电器主体21收容到第1收容室41时的姿势(与继电器主体21的重心位置无关)稳定。因此,近通过将继电器主体21压入到第1收容室41,就将嵌合部25在朝向适当的插入方向的状态下嵌合到端子金属件3,因此,能够将继电器2顺畅收容到收容部件4,能够提高继电器2的装配作业的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至少将最低收容部分A3收容到第1收容室41,那么使之后的继电器主体21的姿势稳定,为了能够将继电器2的倾斜度抑制到能将嵌合部25相对于端子金属件3朝向适当的插入方向(上下方向的向下)的程度,设最低收容部分A3为继电器主体21的高度尺寸H3的至少3分之1,但只要能够以该程度抑制继电器2的倾斜度,那么能够变更最低收容部分A3的高度。
另外,继电器2能够在继电器主体21的最低收容部分A3被第1收容室41收容,至少1个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抵接的状态下,载置到收容部件4。此时,即使在多个嵌合部25之中有不与端子金属件3抵接的嵌合部25,也通过使抵接的嵌合部25嵌合到端子金属件3,从而能够使接下来与端子金属件3抵接的嵌合部25顺畅嵌合到端子金属件3,不损害作业性。
为了在将继电器主体21的最低收容部分A3收容于第1收容室41时使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抵接,需要相互调整嵌合部25和端子金属件3的高度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构成为将触片22a~22d的各嵌合部25a~25d的延伸末端定位在同一高度,构成为将多个端子金属件3定位在同一高度。在该情况下,在继电器主体21的最低收容部分A3被第1收容室41收容时,由于与端子金属件3抵接的多个嵌合部25a~25d在与端子金属件3嵌合前被优化了插入方向,所以能够顺畅地向端子金属件3嵌合。此外,为了将嵌合部25a~25d的延伸末端定位在同一高度,从各基端部24a~24d的突出末端使嵌合部25a~25d分别以同一尺寸延伸即可。
图3A、图3B示出使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片22的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嵌合而将继电器2装配到收容部件4时的一个形态。在将继电器2装配到收容部件4时,如图3A所示,将继电器主体21的最低收容部分A3收容到第1收容室41即可。由此,能够使触片22a和触片22c的嵌合部25a、25c朝向适当的插入方向。另外,在该状态下,由于嵌合部25a、25c在左右方向的两侧的同一高度位置与端子金属件3a、3c抵接,所以能够抑制继电器2向左右方向倾斜。此外,由于端子金属件3a、3c被定位为在隔着继电器主体21的两侧(左右方向的两侧)倾斜部35a互相反向地倾斜,所以能够分别从左右方向的相反朝向均等限制与倾斜部35a抵接的嵌合部25a、25c的位置。因此,由于能够将嵌合部25a、25c在左右方向的两侧相对于端子金属件3定位,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继电器2向左右方向的倾斜度,能够使嵌合部25a、25c更可靠地朝向适当的插入方向。另外,使在前后方向与嵌合部25a、25c并列配置的嵌合部25b、25d与端子金属件3b、3d抵接,从而能够在前后方向均等支撑继电器2,还能够抑制继电器2向前后方向的倾斜度。此外,如图3A、图3B所示,使各端子金属件3的倾斜部35a的倾斜度为从框架部45侧向壁部44侧下降的朝向即可,但即使使端子金属件3分别翻转而为从壁部44侧向框架部45侧下降的朝向,也能够同样地定位嵌合部25a、25c。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嵌合前,通过使继电器主体21的最低收容部分A3收容到第1收容室41,从而能够容易使继电器2为适当姿势(相对于收容部件4没有倾斜,继电器2沿着上下方向的姿势)(图3A所示的状态)。并且,由于在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嵌合前,能够使所有的嵌合部25在朝向适当的插入方向的状态下与端子金属件3抵接,所以仅通过将抵接的嵌合部25以该状态不变地向端子金属件3插入就能使它们嵌合(图3B所示的状态),能够提高将继电器2装配到收容部件4时的作业性。
另外,在所有的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抵接的状态下,由于载置在收容部件4上的继电器2为适当姿势,所以能够将继电器主体21的上表面21a保持为大致水平(沿着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这两者的平面上)。因此,即使在将多个继电器2装配到收容部件4的情况下,如果使这些继电器2的嵌合部25抵接于端子金属件3,那么能够将各继电器主体21的上表面21a保持水平(同一平面上)。因此,易于同时且均匀地按压这些上表面21a,能够将多个继电器2统一地压入到收容部件4。由此,由于能够使与端子金属件3抵接的嵌合部25统一地嵌合,所以能够提高使多个继电器2的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嵌合时的作业性。此外,在将多个继电器2统一地压入到收容部件4的情况下,使用能够覆盖这些继电器主体21的上表面21a并均匀地作用按压力的作业器具即可。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将继电器主体21的最低收容部分A3收容于第1收容室41时使嵌合部25与端子金属件3抵接,构成为:将各嵌合部25的延伸末端定位在同一高度,并且将各端子金属件3定位在同一高度,但用于设为这样的抵接时机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多个触片22中的一部分或者所有的触片22的嵌合部25的延伸末端定位在不同的高度,也可以构成为将多个端子金属件3中的一部分或者所有的端子金属件3定位在不同的高度。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下面说明这样设为不同的高度位置的构成。此外,由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模块10的基本构成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模块1同样,所以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类似的构成部件在附图上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下面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
在图6A、图6B中,从相当于图1的箭头A10的方向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模块10的纵截面,图6A是示出将继电器2装配到收容部件4时的状态的图,图6B是示出将继电器2装配于收容部件4之后的状态的图。作为一个例子,图6A、图6B示出构成为将嵌合部25a、25c的延伸末端定位在不同的高度,并构成为将与这些嵌合部25a、25c嵌合的端子金属件3a、3c定位在不同的高度。在该情况下,嵌合部25a的延伸末端的高度位置比嵌合部25c低,端子金属件3a的高度位置比端子金属件3c低。具体而言,以使端子金属件3a的高度位置比端子金属件3c低了嵌合部25a、25c的延伸末端的高低差量的方式将端子金属件3a、3c保持于第2收容室42。
此外,在该情况下,触片22b、22d的嵌合部25b、25d和将它们嵌合的端子金属件3b、3d的高度位置可以如图3A、图3B所示的嵌合部25a、25c和端子金属件3a、3c那样为同一高度,也可以如图6A,图6B所示的嵌合部25a、25c和端子金属件3a、3c那样为不同的高度。总之,在使继电器主体21的最低收容部分A3收容于第1收容室41时,只要能使至少1个嵌合部25抵接于端子金属件3,那么其他嵌合部25和端子金属件3的高度位置能够任意设定。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继电器中,触片22被构成为具有:基端部24,其从长方体状的继电器主体21突出;及嵌合部25,其与继电器主体21的侧面部隔开间隔地沿着该侧面部从基端部24的突出末端延伸并与端子金属件3嵌合,在收容最低收容部分A3时只要能使至少1个嵌合部25抵接于端子金属件3,那么就不限于图4所示的构成。例如,能够是图7~图17所示的第1变形例~第11变形例的继电器构成,即使在这些变形例的情况下,也能取得与继电器2同样的作用效果。
下面,说明第1变形例~第11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构成。此外,由于这些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的基本构成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2同样,所以对于与本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类似的构成部件在附图上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下面说明与继电器2不同的点。另外,在是这些变形例的继电器构成的情况下,端子金属件3和收容部件4与该继电器构成(具体而言为继电器的触片配置)相对应地,将第1收容室41和第2收容室42配置于收容部件4,即构成为:设定第2收容室42相对于第1收容室41的位置,并且使端子金属件3保持在第2收容室42中即可。此时,端子金属件3只要定位在能够使至少1个嵌合部25在使继电器主体21的最低收容部分A3收容于第1收容室41时抵接的高度即可。另外,无论在哪个变形例中,能够任意设定触片22的数量、基端部24的突出位置、突出长度等。
图7示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2a的构成。在该继电器2a中,触片22被构成为使基端部24及嵌合部25为与前表面21e及背表面21f平行地延伸的平板状。在该情况下,继电器2a包括4个触片22,这些触片22在继电器主体21的左侧面21c上设置有2个,在右侧面21d上设置有2个。4个触片22的基端部24从同一高度(上下方向上的同一位置)以同一长度突出。另外,各侧面部(左侧面21c、右侧面21d)的2个触片22隔开同一间隔(也可以不同)地分别从各侧面部突出。
另外,在上述的图4和图7所示的继电器构成中,使触片22的基端部24从位于继电器主体21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一对侧面部(左侧面21c和右侧面21d)突出,但基端部24也可以仅从1个侧面部、相邻的2个侧面部、或者2个以上的侧面部突出。
在图8和图9中示出使触片22的基端部24仅从继电器主体21的一个侧面部(前表面21e)突出的第2变形例和第3变形例的构成。在图8所示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2b中,使4个触片22中的2个触片22的基端部24从前表面21e的上端部附近突出,使其余的2个触片22的基端部24从它们的下侧突出。与之相对,在图9所示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2c中,使4个触片22的基端部24从前表面21e的上端部附近的同一高度突出。
另外,在图10和图11中示出使触片22的基端部24从继电器主体21的相邻的2个侧面部(前表面21e和右侧面21d)突出的第4变形例和第5变形例的构成。在图10所示的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2d中,使4个触片22中的3个触片22的基端部24从前表面21e的上端部附近突出,使其余一个触片22的基端部24从与它们同一高度从右侧面21d突出。与之相对,在图11所示的第5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2e中,使4个触片22中的2个触片22的基端部24从前表面21e的上端部附近突出,使其余2个触片22的基端部24从与它们同一高度的从右侧面21d突出。
而且,在图12中示出使触片22的基端部24从继电器主体21的3个侧面部(左侧面21c、前表面21e、右侧面21d)突出的第6变形例的构成。在第6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2f中,使4个触片22从左侧面21c突出1个,从前表面21e突出2个,从右侧面21d突出1个。
在这些第1变形例~第6变形例(图7~图12)中,4个触片22的嵌合部25从基端部24的突出末端以近似直角且向下弯折,分别与突出有该基端部24的侧面部平行地延伸。另外,在同一侧面部中相邻的触片22隔开同一间隔(也可以不同)地并列。
在上述的图4和图7~图12所示的继电器构成中,使触片22的基端部24从继电器主体21的侧面部突出,但基端部24也可以如图13~图17所示的第7变形例~第11变形例那样,从继电器主体21的上表面21a突出。在这些第7变形例~第11变形例中,使4个触片22的基端部24以从上表面21a突出并向侧面部侧以近似直角弯折并延伸的方式伸长。
在图13所示的第7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2g中,4个触片22的嵌合部25与前表面21e平行地从基端部24延伸。在图14所示的第8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2h中,使4个触片22的嵌合部25中的2个与前表面21e平行并使其余的2个与背表面21f平行地从基端部24延伸。在图15所示的第9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2i中,使4个触片22的嵌合部25中的3个与前表面21e平行并使其余的1个与右侧面21d平行地从基端部24延伸。在图16所示的第10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2j中,使4个触片22的嵌合部25中的2个与前表面21e平行并使其余的2个触片22的嵌合部25与右侧面21d平行地从基端部24延伸。而且,在图17所示的第11变形例所涉及的继电器2k中,使4个触片22的嵌合部25中的1个与左侧面21c平行、2个与前表面21e平行并使其余1个与右侧面21d平行地从基端部24延伸。
另外,至此说明的继电器都使管脚的基端部完全露出,但也可以用树脂包围基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图19A是管脚的基端部被树脂包围的继电器的外观立体图,图19B是图19A所示的继电器的侧视图。
如图19A、19B所示,继电器100沿着继电器主体101的1个面(例如相当于实施方式的上表面21a的面)安装有平板状的绝缘部件102。绝缘部件102由绝缘性的树脂等成形,被形成为在俯视时构成大致矩形。该绝缘部件102在与相互对置配置的继电器主体101的一对侧面103、104正交的方向延伸。在这些侧面103、104上分别设置有2条管脚105。各管脚105的接触部107以与各侧面103、104对置的方式设置。绝缘部件102以将各管脚105的基端部106包围的方式形成。
如图19B所示,管脚105的基端部106遍及其轴向地被绝缘部件102包围,管脚105的接触部107从绝缘部件102的下表面突出地设置。在绝缘部件102与各侧面103、104交叉的位置形成有台阶状的突起部108。在继电器100被装配于收容部件时,该突起部108与壁部的上端面抵接。此外,管脚105的基端部106既可以以从该突起部108突出的方式配置,也可以以从继电器主体101的侧面103、104突出的方式配置。
由此,能够将各管脚105的基端部106从上方利用绝缘部件102支承。由此,在使管脚105分别嵌入到端子金属件时,能够使施加于管脚105的负荷大幅减轻,因此,能够防止管脚105的变形。其结果是,能够维持管脚105与端子金属件的电气连接状态良好,并且能够防止继电器100相对于收容部件的保持力下降。另外,通过用绝缘部件102包围各管脚105的基端部106,从而能够防止相邻的管脚105的短路。
以上,利用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例示,本发明不仅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因此,即使有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当然也包含于本发明。
Claims (5)
1.一种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具备:
电子元器件;
至少1个端子金属件,其与所述电子元器件嵌合;及
收容部件,其收容所述电子元器件和所述端子金属件,
所述电子元器件包括:长方体状的主体部;及至少1个端子部,其设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收容部件包括:第1收容室,其引导并收容所述主体部;及第2收容室,其收容并保持所述端子金属件,所述第1收容室被从底部立起的框状的壁部包围四周地形成,所述第2收容室形成在隔着所述壁部的外侧,
所述端子部具有:基端部;及嵌合部,其与所述主体部的侧面部隔开间隔,沿着该侧面部从所述基端部的突出末端延伸并与所述端子金属件嵌合,
至少1个端子部的所述嵌合部被定位为:在所述主体部使该主体部的高度尺寸的至少3分之1收容于所述第1收容室时,所述至少1个端子部的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端子金属件抵接,
所述电子元器件、所述端子金属件、及所述收容部件被相互装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元器件包括多个端子部,
所述第2收容室收容并保持分别与所述多个端子部嵌合的多个所述端子金属件,
所述多个端子部的各嵌合部的延伸末端定位在同一高度,
所述多个端子金属件定位在同一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元器件包括多个端子部,
所述第2收容室收容并保持与所述多个端子部分别嵌合的多个所述端子金属件,
所述多个端子部中的一部分或者所有的端子部的嵌合部为:所述延伸末端定位在不同的高度,
所述多个端子金属件中的一部分或者所有的端子金属件定位在不同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的对置的侧面部分别至少设有所述多个端子部的1个端子部,
所述多个端子金属件具有对所述端子部的嵌合部进行引导的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被定位为在隔着所述主体部的两侧互相反向地倾斜。
5.一种电气接线箱,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52271 | 2013-03-14 | ||
JP2013-052271 | 2013-03-14 | ||
PCT/JP2014/056697 WO2014142246A1 (ja) | 2013-03-14 | 2014-03-13 |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及び電気接続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51980A true CN105051980A (zh) | 2015-11-11 |
Family
ID=51536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14505.1A Pending CN105051980A (zh) | 2013-03-14 | 2014-03-13 | 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和电气接线箱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72358B2 (zh) |
JP (1) | JP5881891B2 (zh) |
CN (1) | CN105051980A (zh) |
DE (1) | DE112014001302B4 (zh) |
WO (1) | WO201414224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51980A (zh) * | 2013-03-14 | 2015-11-11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和电气接线箱 |
WO2015029990A1 (ja) * | 2013-08-30 | 2015-03-0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と端子金具との接続構造 |
CN107871590A (zh) * | 2016-09-26 | 2018-04-03 | 德阳帛汉电子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的封装盒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06298A (en) * | 1994-07-15 | 1997-02-25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Electrical relay |
CN1723141A (zh) * | 2003-09-05 | 2006-01-1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盒式继电器盒连接结构 |
CN1823459A (zh) * | 2003-06-13 | 2006-08-23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电气接线箱及其组装方法 |
CN103730294A (zh) * | 2012-10-15 | 2014-04-16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继电器,具有该继电器的继电器模块以及电气接线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37670A (en) * | 1984-04-23 | 1987-01-20 | Amp Incorporated | Dual in-line package carrier assembly |
FR2574995B1 (fr) * | 1984-12-19 | 1987-01-23 | Allied Corp | Connecteur electrique |
US4710134A (en) * | 1986-09-29 | 1987-12-01 | Amp Incorporated | Low insertion force chip carrier connector with movable housing |
JPS63213278A (ja) * | 1987-02-27 | 1988-09-06 | 日本テキサス・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 ソケツト |
JPS63146939U (zh) * | 1987-03-17 | 1988-09-28 | ||
US4968259A (en) * | 1987-11-03 | 1990-11-06 | Iosif Korsunsky | High density chip carrier socket |
US4934944B1 (en) * | 1988-11-07 | 1994-07-19 | Methode Electronics Inc | Chip carrier socket with open aperture |
US5007845A (en) * | 1989-11-03 | 1991-04-16 | Amp Incorporated | Low height chip carrier socket |
US5192215A (en) * | 1991-10-17 | 1993-03-09 | Amp Incorporated | Electrical socket for leaded chip carriers |
US5605464A (en) * | 1994-03-22 | 1997-02-25 | Molex Incorporated | IC package connector |
DE4437954C1 (de) * | 1994-10-24 | 1996-02-08 | Siemens Ag | Anordnung eines Relais mit einem Steckadapt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ieser Anordnung |
JPH09140029A (ja) * | 1995-11-13 | 1997-05-27 | Yazaki Corp | 電気接続箱 |
US6231370B1 (en) * | 1998-03-19 | 2001-05-15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leaded electronic component |
JP2001167680A (ja) * | 1999-12-13 | 2001-06-22 | Fuji Electric Co Ltd | 電磁接触器の付属品取付装置 |
JP2010221787A (ja) * | 2009-03-23 | 2010-10-07 | Yazaki Corp | 電気接続箱 |
US8098126B2 (en) * | 2009-04-22 | 2012-01-17 | Lg Chem, Ltd. | High voltage service disconnect assembly |
JP5707166B2 (ja) * | 2010-11-09 | 2015-04-2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
CN104584172A (zh) * | 2012-08-21 | 2015-04-29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电子元件、电子元件与端子配件的连接结构、以及具有电子元件的电接线盒 |
JP5997279B2 (ja) * | 2012-08-21 | 2016-09-2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組立体と端子金具との接続構造、電子部品組立体を有する電気接続箱 |
US9293289B2 (en) * | 2012-10-22 | 2016-03-22 |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 Service disconnect cover with fuse/terminal retention |
CN105191515B (zh) * | 2013-03-14 | 2018-11-30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和电气接线箱 |
DE112014001287B4 (de) * | 2013-03-14 | 2023-04-20 | Yazaki Corporation | Elektronische Baugruppenstruktur und elektrischer Verteilerkasten |
CN105051980A (zh) * | 2013-03-14 | 2015-11-11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和电气接线箱 |
CN105144518A (zh) * | 2013-03-15 | 2015-12-09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电子元件的装配构造及电子元件 |
JP5923659B2 (ja) * | 2013-03-15 | 2016-05-2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電気接続箱及び電子部品 |
WO2014142250A1 (ja) * | 2013-03-15 | 2014-09-1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及び電気接続箱 |
JP6078410B2 (ja) * | 2013-04-12 | 2017-02-0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及び電子部品 |
JP6138560B2 (ja) * | 2013-04-15 | 2017-05-3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及び電気接続箱 |
JP2014207821A (ja) * | 2013-04-15 | 2014-10-3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及び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 |
JP6223927B2 (ja) * | 2014-08-12 | 2017-11-0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 |
JP6211483B2 (ja) * | 2014-08-12 | 2017-10-1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リーク遮断構造、電子部品、及び、電子部品ユニット |
JP2016040759A (ja) * | 2014-08-12 | 2016-03-2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ユニット |
-
2014
- 2014-03-13 CN CN201480014505.1A patent/CN105051980A/zh active Pending
- 2014-03-13 JP JP2015505552A patent/JP5881891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3-13 WO PCT/JP2014/056697 patent/WO201414224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3-13 DE DE112014001302.1T patent/DE112014001302B4/de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9-08 US US14/847,298 patent/US947235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06298A (en) * | 1994-07-15 | 1997-02-25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Electrical relay |
CN1823459A (zh) * | 2003-06-13 | 2006-08-23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电气接线箱及其组装方法 |
CN1723141A (zh) * | 2003-09-05 | 2006-01-18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盒式继电器盒连接结构 |
CN103730294A (zh) * | 2012-10-15 | 2014-04-16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继电器,具有该继电器的继电器模块以及电气接线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881891B2 (ja) | 2016-03-09 |
DE112014001302B4 (de) | 2024-02-08 |
US9472358B2 (en) | 2016-10-18 |
JPWO2014142246A1 (ja) | 2017-02-16 |
US20150380182A1 (en) | 2015-12-31 |
DE112014001302T5 (de) | 2016-01-07 |
WO2014142246A1 (ja) | 2014-09-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165132B (zh) | 电子元件的装配构造及电气接线箱 | |
JP6591251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5191515B (zh) | 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和电气接线箱 | |
JP6761736B2 (ja) | コネクタ | |
JP5947972B2 (ja) |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及び電子部品 | |
CN103730294B (zh) | 继电器,具有该继电器的继电器模块以及电气接线盒 | |
JP5923659B2 (ja) |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電気接続箱及び電子部品 | |
JP5809463B2 (ja) |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 |
CN102623841A (zh) | 浮动型连接器 | |
CN110137050B (zh) | 暗电流电路的断开连接结构及具备该结构的电连接箱 | |
US9805892B2 (en) |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 assembly structure | |
US20190245293A1 (en) | Terminal module and connector | |
CN104916495A (zh) | 电磁接触器 | |
WO2014168068A1 (ja) |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及び電子部品 | |
CN105051980A (zh) | 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和电气接线箱 | |
JP5946023B2 (ja) | 電気回路装置 | |
JP5923660B2 (ja) | 電子部品の組付構造及び電気接続箱 | |
JP6644353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