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48888A -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48888A CN105048888A CN201510508099.0A CN201510508099A CN105048888A CN 105048888 A CN105048888 A CN 105048888A CN 201510508099 A CN201510508099 A CN 201510508099A CN 105048888 A CN105048888 A CN 1050488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bipolar transistor
- gate bipolar
- switch
- insulated g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Ac Moto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本装置具有n套绕组,同时对应n个主回路单元,通过4n-4个开关共同作用,实现n套绕组的串并联切换。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降低了切换系统的成本,提高了切换系统的可靠性;提高电机运行效率,扩展了电机的调速范围,并且使主回路容量的需求减小;提出了切换转速的选取原则;提出了一种减少切换过程中暂态冲击电流的切换策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永磁电机及其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永磁同步电机具有结构简单、无电刷和滑环,无电励磁系统,运行可靠性高、功率密度大、电机的形状和尺寸灵活多样等多种显著优点。符合节能减排的经济发展需要,它不仅可以部分替代传统的电励磁电机,而且可以实现电励磁电机难以达到的高效率。因此永磁同步电机在电动汽车等要求较高的调速驱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目前的发展程度看,永磁电机与感应电机相比,由于其永磁体励磁难以调节,弱磁扩速能力较差,不易满足电动汽车宽的调速范围的要求;另一方面,低速运行时,受空间限制,电机体积不能过大,但是又要求产生大扭矩,需要的电流就比较大,逆变器电流容量要求高,有时候没有这样大容量的逆变器或者大容量的逆变器体积大且昂贵。
现有的技术方案中:
1)如国外的文献公开了一种关于绕组切换的装置,该装置通过切换开关,选择绕组匝数(两套绕组串联运行/一套绕组运行)。低速运行时,要产生大扭矩,两套绕组串联运行,增加绕组匝数,产生大扭矩。高速运行时,仅运行一套绕组,减少绕组反电动势。该方案的本质是绕组切除装置,高速运行时,丢一套绕组,材料利用不充分,并且切换系统成本较高。
2)又如国内的文献公开了一种关于绕组切换的系统,该系统在低速时,采用单逆变器双绕组运行;在中速时,采用双逆变器双绕组运行;在高速时,先利用弱磁控制方法对永磁同步电机端电压进行限制,然后进行绕组切换,采用单逆变器单绕组运行。该系统采用的是双逆变器电路,系统工作模式灵活多变,可以是单逆变器工作,也可以是双逆变器工作,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该方案本质也是交流侧绕组切除,绕组切换开关数量较多,并且逆变器也需要切换开关,由此切换系统成本更高。
3)现目前多数采用的绕组切换电路,通过切换开关控制三相绕组的串并联的方案。这种方案的切换策略是供电电流不变,绕组由并联变为串联,同样供电电流时,虽然逆变器额定电流不变,但每套绕组承受的电流增加了1倍,电动机只能短时工作;一相绕组的切换需要3个切换开关,三相电机的绕组切换就需要9个切换开关,多相电机的绕组切换需要的切换开关就更多。切换开关过多,电路过于复杂、成本就随之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不增加逆变器容量的前提下,通过永磁电机控制系统的直流侧串并联切换,改变绕组等效的串联匝数,解决逆变器和电源电压容量有限的问题,从而解决永磁电机高速运行时反电势高的问题,提高系统的调速范围。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包括n个主回路单元、n套绕组和4n-4个开关,其中n≥2。
令i=1,2,3,…n。
第i个主回路单元包括第1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i、第2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i、第3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i、第4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i、第5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i和第6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i。
第i套绕组由绕组Ai、绕组Bi和绕组Ci采用星型接法的连接而成。所述第i个主回路单元具有五个端子,即a1i端、a2i端、a3i端、a4i端、a5i端。每个主回路单元均对应一个电动势为UDC/n的电源。第i个电源的正极为b1i端,负极为b2i端。
所述第1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i的集电极连接a1i端,其发射极连接第4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i的集电极。所述第4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i的发射极连接a2i端。
所述第3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i的集电极连接a1i端,其发射极连接第6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i的集电极。所述第6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i的发射极连接a2i端。
所述第5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i的集电极连接a1i端。其发射极连接第2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i的集电极。所述第2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i的发射极连接a2i端。
所述a3i端位于第1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i的发射极与第4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i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4i端位于第3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i的发射极与第6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i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5i端位于第5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i的发射极与第2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i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绕组Ai的一端连接a3i端。所述绕组Bi的一端连接a4i端。所述绕组Ci的一端连接a5i端。
所述4n-4个开关包括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第4n-4开关S4n-4。
所述第一开关S1的两端分别连接a21端和b21端。
所述第二开关S2的两端分别连接a12端和b12端。
所述第三开关S3的两端分别连接a21端和a2n端。
所述第四开关S4的两端分别连接a11端和a12端。
所述第五开关S5的两端分别连接a22端和b22端。
所述第六开关S6的两端分别连接a13端和b13端。
所述第七开关S7的两端分别连接a22端和a2n端。
所述第八开关S8的两端分别连接a11端和a13端。
……
所述第4n-7开关S4n-7的两端分别连接a2(n-1)端和b2(n-1)端。
所述第4n-6开关S4n-6的两端分别连接a1n端和b1n端。
所述第4n-5开关S4n-5的两端分别连接a2(n-1)端和a2n端。
所述第4n-4开关S4n-4的两端分别连接a11端和a1n端。
所述a11端与b11端连接。所述a2n端b2n端连接。
所述b21端与b12端连接。所述b22端与b13端连接。……所述b2(n-1)端与b1n端连接。
每个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基极均连接PWM信号控制器,即脉宽调制器。所述PWM信号控制器给予每个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信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体包括两个主回路单元的技术方案,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包括两个主回路单元、两套绕组和四个开关。
第一个主回路单元包括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第三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1、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第五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1和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所述第一个主回路单元具有五个端子,即a11端、a21端、a31端、a41端、a51端。
第二个主回路单元包括第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2、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第三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2、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第五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2和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所述第二个主回路单元具有五个端子,即a12端、a22端、a32端、a42端、a52端。
每个主回路单元均对应一个电动势为UDC/2的电源。第一个电源的正极为b11端,负极为b21端。第二个电源的正极为b12端,负极为b22端。
第一套绕组由绕组A1、绕组B1和绕组C1采用星型接法连接而成。第二套绕组由绕组A2、绕组B2和绕组C2采用星型接法连接而成。所述三个切换开关即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
所述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的集电极连接a11端,其发射极连接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的集电极。所述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的发射极连接a21端。所述第三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1的集电极连接a11端,其发射极连接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的集电极。所述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的发射极连接a21端。所述第五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1的集电极连接a11端。其发射极连接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的集电极。所述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的发射极连接a21端。
所述a31端位于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的发射极与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41端位于第三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1的发射极与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51端位于第五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1的发射极与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绕组A1的一端连接a31端。所述绕组B1的一端连接a41端。所述绕组C1的一端连接a51端。
所述第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2的集电极连接a12端,其发射极连接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的集电极。所述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的发射极连接a22端。所述第三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2的集电极连接a12端,其发射极连接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的集电极。所述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的发射极连接a22端。所述第五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2的集电极连接a12端,其发射极连接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的集电极。所述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的发射极连接a22端。
所述a32端位于第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2的发射极与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42端位于第三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2的发射极与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52端位于第五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2的发射极与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绕组A2的一端连接a32端。所述绕组B2的一端连接a42端。所述绕组C2的一端连接a52端。
所述第一开关S1的两端分别连接a21端和b21端。所述第二开关S2的两端分别连接a12端和b12端。所述第三开关S3的两端分别连接a21端和a22端。所述第四开关S4的两端分别连接a11端和a12端。
所述a11端与b11端连接。所述a22端与b22端连接。所述b21端与b12端连接。
每个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基极均连接PWM信号控制器,即脉宽调制器。所述PWM信号控制器给予每个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信号。
当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导通,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断开时,所述两套绕组是串联连接,此时对应低速。当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断开,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导通时,所述两套绕组是并联连接,此时对应高速。
进一步,n套绕组为完全相同的永磁同步电机的定子绕组。绕组Ai为同一相绕组,绕组Bi为同一相绕组,绕组Ci为同一相绕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效果:
1、绕组切换处于直流侧,(两套绕组的电路中)所需切换开关仅为4个,降低了切换系统成本,提高了切换系统的可靠性;
2、绕组串联运行时,直流母线电流较小,降低了功率开关电流容量的需求,减小了蓄电池放电电流,增加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3、绕组并联运行时,解决了电源电压容量有限的问题,降低对永磁电机弱磁扩速能力的要求,提高了电机高速大功率运行时的效率,从而拓展了电机的调速范围;
4、经过有限元仿真计算,切换开关置于直流侧的绕组切换电路能够实现电动机高速运行,电机运行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适合于电动汽车驱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具有n套绕组时的绕组切换原理图;
图2为本专利具有两套绕组时的绕组切换原理图;
图3为主回路单元驱动信号原理图;
图4为主回路单元驱动信号的波形图;
图5为两套绕组串联电路图;
图6为两套绕组并联电路图;
图7为驱动电路的功率分配示意图;
图8为绕组切换策略流程图;
图9为两套绕组嵌放位置示意图;
图10为单相绕组连接示意图。
图中: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第三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1、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第五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1、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第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2、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第三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2、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第五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2、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绕组A1、绕组B1、绕组C1、绕组A2、绕组B2、绕组C2、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第四开关S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参见图1,包括n个主回路单元、n套绕组和4n-4个开关,其中n≥2。
令i=1,2,3,…n。
第i个主回路单元包括第1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i、第2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i、第3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i、第4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i、第5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i和第6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i。
第i套绕组由绕组Ai、绕组Bi和绕组Ci采用星型接法的连接而成。所述第i个主回路单元具有五个端子,即a1i端、a2i端、a3i端、a4i端、a5i端。每个主回路单元均对应一个电动势为UDC/n的电源。第i个电源的正极为b1i端,负极为b2i端。
所述第1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i的集电极连接a1i端,其发射极连接第4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i的集电极。所述第4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i的发射极连接a2i端。
所述第3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i的集电极连接a1i端,其发射极连接第6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i的集电极。所述第6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i的发射极连接a2i端。
所述第5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i的集电极连接a1i端。其发射极连接第2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i的集电极。所述第2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i的发射极连接a2i端。
所述a3i端位于第1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i的发射极与第4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i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4i端位于第3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i的发射极与第6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i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5i端位于第5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i的发射极与第2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i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绕组Ai的一端连接a3i端。所述绕组Bi的一端连接a4i端。所述绕组Ci的一端连接a5i端。
所述4n-4个开关包括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第4n-4开关S4n-4。
所述第一开关S1的两端分别连接a21端和b21端。
所述第二开关S2的两端分别连接a12端和b12端。
所述第三开关S3的两端分别连接a21端和a2n端。
所述第四开关S4的两端分别连接a11端和a12端。
所述第五开关S5的两端分别连接a22端和b22端。
所述第六开关S6的两端分别连接a13端和b13端。
所述第七开关S7的两端分别连接a22端和a2n端。
所述第八开关S8的两端分别连接a11端和a13端。
……
所述第4n-7开关S4n-7的两端分别连接a2(n-1)端和b2(n-1)端。
所述第4n-6开关S4n-6的两端分别连接a1n端和b1n端。
所述第4n-5开关S4n-5的两端分别连接a2(n-1)端和a2n端。
所述第4n-4开关S4n-4的两端分别连接a11端和a1n端。
按照上述连接规律,即本专利的电路连接中四个开关作为一个循环。
所述a11端与b11端连接。所述a2n端b2n端连接。
所述b21端与b12端连接。所述b22端与b13端连接。……所述b2(n-1)端与b1n端连接。即每个电源相互串联在一起。
每个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基极均连接PWM信号控制器,即脉宽调制器。所述PWM信号控制器给予每个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信号。
参见图2,具体的以两套绕组串并联切换为例,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包括两个主回路单元、两套绕组和四个切换开关。
第一个主回路单元包括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第三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1、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第五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1和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所述第一个主回路单元具有五个端子,即a11端、a21端、a31端、a41端、a51端。
第二个主回路单元包括第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2、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第三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2、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第五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2和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所述第二个主回路单元具有五个端子,即a12端、a22端、a32端、a42端、a52端。
每个主回路单元均对应一个电动势为UDC/2的电源。第一个电源的正极为b11端,负极为b21端。第二个电源的正极为b12端,负极为b22端。
第一套绕组由绕组A1、绕组B1和绕组C1采用星型接法连接而成。第二套绕组由绕组A2、绕组B2和绕组C2采用星型接法连接而成。
所述三个切换开关即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
所述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的集电极连接a11端,其发射极连接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的集电极。所述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的发射极连接a21端。所述第三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1的集电极连接a11端,其发射极连接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的集电极。所述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的发射极连接a21端。所述第五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1的集电极连接a11端。其发射极连接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的集电极。所述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的发射极连接a21端。
所述a31端位于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的发射极与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41端位于第三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1的发射极与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51端位于第五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1的发射极与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绕组A1的一端连接a31端。所述绕组B1的一端连接a41端。所述绕组C1的一端连接a51端。
所述第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2的集电极连接a12端,其发射极连接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的集电极。所述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的发射极连接a22端。所述第三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2的集电极连接a12端,其发射极连接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的集电极。所述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的发射极连接a22端。所述第五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2的集电极连接a12端,其发射极连接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的集电极。所述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的发射极连接a22端。
所述a32端位于第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2的发射极与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42端位于第三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2的发射极与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52端位于第五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2的发射极与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绕组A2的一端连接a32端。所述绕组B2的一端连接a42端。所述绕组C2的一端连接a52端。
所述第一开关S1的两端分别连接a21端和b21端。所述第二开关S2的两端分别连接a12端和b12端。所述第三开关S3的两端分别连接a21端和a22端。所述第四开关S4的两端分别连接a11端和a12端。
所述a11端与b11端连接。所述a22端与b22端连接。所述b21端与b12端连接。
每个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基极均连接PWM信号控制器,即脉宽调制器。所述PWM信号控制器给予每个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信号。参见图3,U、V和W三相的PWM控制器公用一个三角载波uc,三相的调制信号urU、urV、和urW依次相差120°电角度。其中U、V和W各相功率开关器的控制规律相同。以第一主回路单元的U相为例,当urU>uc时,给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以导通信号,给第十四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4以关断信号,则U相对于直流电源假想中点的输出电压N′的输出电压uUN′=Ud/2。当urU<uc时,给第十四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4以导通信号,给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以关断信号,则uUN′=-Ud/2。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和第十四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4的驱动信号始终是互补的。V相及W相的控制方式都和U相相同,其具体波形图参见图4。第二个主回路单元的控制方式与第一个主回路相同。
当第一开关S1导通和第二开关S2导通、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断开时,所述两套绕组是串联连接,直流侧的两个电源分别与交流侧关于电机转速为变量的绕组反电势EI和EII相平衡, 此时对应低速。当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断开、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导通时,所述两套绕组是并联连接,直流侧电源UDC与交流侧关于电机转速为变量的绕组反电势EI′、EII′相平衡,EI′=EII′=UDC,此时对应高速。仅仅通过S1、S2、S3和S4四个开关的控制,即可实现绕组串并联的切换。表示直流侧电源电压,EI和EII分别表示串联时第一主回路单元和第二主回路单元交流侧关于电机转速为变量的绕组反电势,EI′和EII′分别表示并联时第一主回路单元和第二主回路单元交流侧关于电机转速为变量的绕组反电势)
本实施例中,所有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型号为FF1400R17TP4。所有切换开关的型号为FZ1200R17HE4。
单套绕组的设计参数如下表:
参数 | 取值 | 参数 | 取值 |
并联支路数 | 8 | 槽满率 | 36.38% |
每槽导体数 | 10 | 每相串联匝数 | 15 |
节距 | 8 | 端部电阻(ohm) | 0.0051 |
并绕根数 | 15 | 端部电感(H) | 1.61e-005 |
线径(mm) | 0.8 |
所采用的电机设计参数如下表:
参数 | 数值 | 参数 | 数值 |
额定功率(kw) | 350 | 额定电压(V) | 633 |
额定转速(rpm) | 3000 | 额定转矩(N·m) | 1114.08 |
最高转速(rpm) | 9000 | 最大反电势(V) | 1400 |
电机的主要参数如下表:
参数 | 取值 | 参数 | 取值 |
极数 | 8 | 气隙(mm) | 1.5 |
定子内径(mm) | 303 | 转子内径(mm) | 160 |
定子外径(mm) | 470 | 叠压系数 | 0.95 |
其中绕组A1B1C1和A2B2C2为两套完全相同的永磁同步电机的定子绕组。绕组A1和A2为同一相绕组,B1和B2为同一相绕组,C1和C2为同一相绕组,共同构成永磁电机的三相绕组。两套绕组嵌放位置如图9所示,采用双层叠绕、短距分布布置,其中具体的A相绕组的连接图如图10所示。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
将绕组切换方案从交流侧变为直流侧切换,使得开关数量从9个减小为4个,降低了切换系统的成本,提高了切换系统的可靠性。
电机低速大转矩输出时,绕组串联运行;高速大功率运行时,绕组并联运行,采用两套独立运行的三相功率主回路,提高电机系统的容错能力。
电机低速大转矩输出时,绕组串联运行,参见图5,此时由于绕组串联,电机每相等效匝数加倍,所需直流母线电压加倍,输出相同转矩时,绕组电流和直流母线电流相应减小,降低了功率开关电流容量的需求,降低了功率器件的成本。
电机高速大功率运行时,绕组并联运行,参见图6,此时由于绕组并联,电机等效匝数相对于串联时减少,电机反电势相应减少,较高转速时,所需直流母线电压亦减少,降低了电机高速运行时对弱磁电流的需求,提高了电机高速大功率运行时的效率,因此,直流母线电压能够支撑永磁同步电机在较高转速下的大功率运行,从而大大拓展了电机的调速范围。
驱动电路,与两套三相绕组的构成有关,如两套绕组由原来的一套三相绕组裂相而成,则两套三相绕组的参数和在电机铁心内的安装位置完全相同,此情况下,两套绕组对应的两套驱动电路的驱动信号应完全相同,可以采用将驱动信号分为两路来驱动两套主回路开关,参见图7,相应增加驱动电路的驱动功率即可。
绕组切换的工作过程:
串并联绕组切换过程,对于裂相而成的两套绕组切换过程,
1)永磁电机由低速切换到高速,即绕组原先串联,然后切换到并联状态。
原先绕组串联,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闭合,并且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断开,此时直流侧的两个电源分别与交流侧关于电机转速为变量的绕组反电势EI和EII相平衡;
然后,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断开,同时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闭合,此时绕组处于并联状态。UDC与EI、EII要平衡,当UDC>EI、EII时,没有冲击。由于要求UDC>EI、EII,此时串联切换到并联的切换转速m1可以较高。
2)永磁电机由高速切换到低速,即绕组原先并联,然后切换到串联状态。
原先绕组并联,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断开,同时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闭合,此时直流侧电源UDC与交流侧关于电机转速为变量的绕组反电势EI′、EII′相平衡;
然后,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闭合,同时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断开,此时绕组处于串联状态。分别要与EI′和EII′相平衡;由于要求且此时并联切换到串联的转速m2较低,才能无冲击(在整个过程中,所有开关S1、S2、S3和S4均需同时动作,否则电机输出转矩会不稳定)。
切换转速的选取:
1)绕组的空载反电动势不能超过逆变器安全运行的限定值;
2)通过最大转矩电流比(MTPA)方式下,电机在恒定的切换转速下运行时,绕组串联运行与并联运行具有相近的端电流。
绕组串并联切换策略:
绕组串联运行,若转速达到切换条件,绕组由串联切换至并联;绕组并联运行,若转速达到切换条件,电压减小,直至满足电压切换条件,绕组由并联切换至串联。其具体切换策略流程图参见图8所示。
本发明创造相对于背景技术的主要不同点:
1.绕组切换处于直流侧,切换开关仅为4个,降低了切换系统的成本,提高了切换系统的可靠性;
2.电机高速大功率运行时,绕组并联运行,直流母线电压也减小,降低电机高速运行时对弱磁电流的需求,提高电机运行效率,扩展了电机的调速范围;
3.两套绕组使用两个主回路,每个主回路容量的需求减小,系统容错能力增强;
4.提出了切换转速的选取原则;
5.提出了一种减少切换过程中暂态冲击电流的切换策略,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切换电路,并在负载情况下对电机绕组进行变结构切换,观测切换前后电机性能变化及切换过渡过程中的冲击大小,进而对切换电路以及切换策略进行验证。
Claims (3)
1.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个主回路单元、n套绕组和4n-4个开关,其中n≥2;
令i=1,2,3,…n;
第i个主回路单元包括第1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i)、第2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i)、第3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i)、第4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i)、第5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i)和第6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i);
第i套绕组由绕组Ai、绕组Bi和绕组Ci采用星型接法的连接而成;所述第i个主回路单元具有五个端子,即a1i端、a2i端、a3i端、a4i端、a5i端;每个主回路单元均对应一个电动势为UDC/n的电源;第i个电源的正极为b1i端,负极为b2i端;
所述第1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i)的集电极连接a1i端,其发射极连接第4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i)的集电极;所述第4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i)的发射极连接a2i端;
所述第3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i)的集电极连接a1i端,其发射极连接第6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i)的集电极;所述第6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i)的发射极连接a2i端;
所述第5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i)的集电极连接a1i端;其发射极连接第2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i)的集电极;所述第2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i)的发射极连接a2i端;
所述a3i端位于第1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i)的发射极与第4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i)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4i端位于第3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i)的发射极与第6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i)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5i端位于第5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i)的发射极与第2i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i)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绕组Ai的一端连接a3i端;所述绕组Bi的一端连接a4i端;所述绕组Ci的一端连接a5i端;
所述4n-4个开关包括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第4n-4开关(S4n-4);
所述第一开关(S1)的两端分别连接a21端和b21端;
所述第二开关(S2)的两端分别连接a12端和b12端;
所述第三开关(S3)的两端分别连接a21端和a2n端;
所述第四开关(S4)的两端分别连接a11端和a12端;
所述第五开关(S5)的两端分别连接a22端和b22端;
所述第六开关(S6)的两端分别连接a13端和b13端;
所述第七开关(S7)的两端分别连接a22端和a2n端;
所述第八开关(S8)的两端分别连接a11端和a13端;
……
所述第4n-7开关(S4n-7)的两端分别连接a2(n-1)端和b2(n-1)端;
所述第4n-6开关(S4n-6)的两端分别连接a1n端和b1n端;
所述第4n-5开关(S4n-5)的两端分别连接a2(n-1)端和a2n端;
所述第4n-4开关(S4n-4)的两端分别连接a11端和a1n端;
所述a11端与b11端连接;所述a2n端b2n端连接;
所述b21端与b12端连接;所述b22端与b13端连接;……所述b2(n-1)端与b1n端连接;
每个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基极均连接PWM信号控制器,即脉宽调制器;所述PWM信号控制器给予每个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信号。
2.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主回路单元、两套绕组和四个开关;
第一个主回路单元包括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第三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1)、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第五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1)和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所述第一个主回路单元具有五个端子,即a11端、a21端、a31端、a41端、a51端;
第二个主回路单元包括第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2)、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第三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2)、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第五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2)和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所述第二个主回路单元具有五个端子,即a12端、a22端、a32端、a42端、a52端;
每个主回路单元均对应一个电动势为UDC/2的电源;第一个电源的正极为b11端,负极为b21端;第二个电源的正极为b12端,负极为b22端;
第一套绕组由绕组A1、绕组B1和绕组C1采用星型接法连接而成;第二套绕组由绕组A2、绕组B2和绕组C2采用星型接法连接而成;所述四个开关即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
所述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的集电极连接a11端,其发射极连接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的集电极;所述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的发射极连接a21端;所述第三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1)的集电极连接a11端,其发射极连接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的集电极;所述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的发射极连接a21端;所述第五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1)的集电极连接a11端;其发射极连接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的集电极;所述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的发射极连接a21端;
所述a31端位于第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1)的发射极与第四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41端位于第三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1)的发射极与第六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51端位于第五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1)的发射极与第二十一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绕组A1的一端连接a31端;所述绕组B1的一端连接a41端;所述绕组C1的一端连接a51端;
所述第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2)的集电极连接a12端,其发射极连接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的集电极;所述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的发射极连接a22端;所述第三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2)的集电极连接a12端,其发射极连接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的集电极;所述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的发射极连接a22端;所述第五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2)的集电极连接a12端,其发射极连接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的集电极;所述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的发射极连接a22端;
所述a32端位于第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12)的发射极与第四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4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42端位于第三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32)的发射极与第六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6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a52端位于第五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52)的发射极与第二十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2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绕组A2的一端连接a32端;所述绕组B2的一端连接a42端;所述绕组C2的一端连接a52端;
所述第一开关(S1)的两端分别连接a21端和b21端;所述第二开关(S2)的两端分别连接a12端和b12端;所述第三开关(S3)的两端分别连接a21端和a22端;所述第四开关(S4)的两端分别连接a11端和a12端;
所述a11端与b11端连接;所述a22端与b22端连接;所述b21端与b12端连接;
每个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基极均连接PWM信号控制器,即脉宽调制器;所述PWM信号控制器给予每个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驱动信号;
当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导通,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断开时,所述两套绕组是串联连接,此时对应低速;当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断开,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导通时,所述两套绕组是并联连接,此时对应高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n套绕组为完全相同的永磁同步电机的定子绕组;绕组Ai为同一相绕组,绕组Bi为同一相绕组,绕组Ci为同一相绕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08099.0A CN105048888A (zh) | 2015-08-18 | 2015-08-18 |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08099.0A CN105048888A (zh) | 2015-08-18 | 2015-08-18 |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48888A true CN105048888A (zh) | 2015-11-11 |
Family
ID=54455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08099.0A Pending CN105048888A (zh) | 2015-08-18 | 2015-08-18 |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048888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76870A (zh) * | 2016-01-14 | 2016-05-11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永磁无刷电机裂相式绕组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026823A (zh) * | 2016-06-21 | 2016-10-12 | 山东大学(威海) | 一种电机驱动器拓扑及控制算法 |
CN108418497A (zh) * | 2018-05-14 | 2018-08-17 | 西安清泰科新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分段绕组电机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
DE102017209991A1 (de) * | 2017-06-13 | 2018-12-13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Elektronische kommutierte elektrische Maschine sowie Motorsystem |
WO2019037096A1 (zh) * | 2017-08-25 | 2019-02-28 | 毕节添钰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绕组并联控制的大功率电机 |
CN109962552A (zh) * | 2019-03-25 | 2019-07-02 | 黄德顺 | 一种提高三相交流电动机输出功率的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922268Y (zh) * | 2006-07-10 | 2007-07-11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三相双全控桥功率器件拓扑控制装置 |
US20110133677A1 (en) * | 2008-08-08 | 2011-06-09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an Electric Drive |
CN102812631A (zh) * | 2011-02-03 | 2012-12-0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动机驱动装置 |
CN103684196A (zh) * | 2013-11-19 | 2014-03-26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可切换绕组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 |
WO2014162101A1 (fr) * | 2013-04-05 | 2014-10-09 |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un onduleur polyphase |
-
2015
- 2015-08-18 CN CN201510508099.0A patent/CN10504888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922268Y (zh) * | 2006-07-10 | 2007-07-11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三相双全控桥功率器件拓扑控制装置 |
US20110133677A1 (en) * | 2008-08-08 | 2011-06-09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an Electric Drive |
CN102812631A (zh) * | 2011-02-03 | 2012-12-0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动机驱动装置 |
WO2014162101A1 (fr) * | 2013-04-05 | 2014-10-09 |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un onduleur polyphase |
CN103684196A (zh) * | 2013-11-19 | 2014-03-26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可切换绕组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76870A (zh) * | 2016-01-14 | 2016-05-11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永磁无刷电机裂相式绕组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026823A (zh) * | 2016-06-21 | 2016-10-12 | 山东大学(威海) | 一种电机驱动器拓扑及控制算法 |
CN106026823B (zh) * | 2016-06-21 | 2019-03-26 | 山东大学(威海) | 一种电机驱动器拓扑及控制算法 |
DE102017209991A1 (de) * | 2017-06-13 | 2018-12-13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Elektronische kommutierte elektrische Maschine sowie Motorsystem |
WO2019037096A1 (zh) * | 2017-08-25 | 2019-02-28 | 毕节添钰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绕组并联控制的大功率电机 |
US11251671B2 (en) | 2017-08-25 | 2022-02-15 | Bijie Tiany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 High-power motor controlled by parallelly connected windings |
CN108418497A (zh) * | 2018-05-14 | 2018-08-17 | 西安清泰科新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分段绕组电机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
CN108418497B (zh) * | 2018-05-14 | 2024-05-31 | 西安清泰科新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分段绕组电机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
CN109962552A (zh) * | 2019-03-25 | 2019-07-02 | 黄德顺 | 一种提高三相交流电动机输出功率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48925B (zh) | 一种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的切换控制方法 | |
CN103684196B (zh) | 一种可切换绕组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 | |
CN104167975B (zh) | 一种基于相切换的多相永磁电机调速系统及其调速方法 | |
CN104638991B (zh) | 一种抑制开关磁阻电机转矩脉动的双母线功率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075128B (zh) | 转子磁分路混合励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及其电流控制方法 | |
CN105186817A (zh) | 一种针对于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的绕组设计 | |
CN105048888A (zh) |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绕组切换装置 | |
CN204652078U (zh) | 一种风电变桨永磁同步伺服电机及其控制装置 | |
CN112511067B (zh) | 电驱动系统和控制电驱动系统中的多相电机的方法 | |
CN108258868B (zh) | 一种绕组动态变换调速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576921A (zh) | 可动态重构的电机、电机系统及电机动态重构方法 | |
CN104158371A (zh) | 同步电机和具有其的电机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8282042A (zh) | 一种基于变绕组匝数的调速永磁同步电机 | |
CN104953920A (zh) | 一种实现全压双极性控制的开关磁阻电机功率拓扑结构 | |
CN107026527A (zh) | 多抽头绕组宽调速永磁同步电机 | |
CN108258948A (zh) | 一种永磁电机绕组匝数动态配置电路及控制方法 | |
CN104601073A (zh) | 变极与变频相结合的矢量控制异步电动机调速方法 | |
US10998840B2 (en) | Electric drive system with reconfigurable machine windings | |
Chaurasiya et al. | Reduced switch multilevel converter topology to improve magnetization and demagnet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SRM | |
CN101453184B (zh) | 一种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 | |
CN206932086U (zh) | 多抽头绕组宽调速永磁同步电机 | |
Sun et al. | Multi-level converter-based torque sharing function control strategy for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s | |
CN102751925B (zh) | 一种笼型转子永磁同步电机起动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204031033U (zh) | 一种基于相切换的多相永磁电机调速系统 | |
Abdalla et al. | Variable speed pumped storage based on the use of H-bridge cascaded multilevel convert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