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净化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水净化过程中需要经常更换过滤膜而导致水净化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净化装置,该所述水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压力缸、第二压力缸、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及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压力缸、第二缸体、第一连接件及第二压力缸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缸体收容于第二缸体内;
所述第一缸体用于置放将水过滤的超滤膜,该第一缸体相对的两端具有开口,且呈中空设置;所述第二缸体相对的两端具有开口,且呈中空设置;第一压力缸包括第一水流端及排污端,所述第一水流端设有开口供水流动,所述排污端开设有供污渍排出的第一通孔,该第一压力缸呈中空设置;所述第二压力缸包括第二水流端及进水端,所述第二水流端设有开口供水流动,所述进水端开设有供外部水流进入第二压力缸的第二通孔,该第二压力缸呈中空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供水流动的第三通孔;
所述第一水流端连接所述第二缸体的一端,所述第二缸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水流端连接,所述第一缸体与第二缸体之间形成第一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流通道与所述第一压力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件将所述第一水流通道靠近该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密封,所述第一缸体与所述第二压力缸通过所述第三通孔连通;所述第二缸体的外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二缸体的外壁还插设有与所述第一缸体连通的出水管;
该水净化装置过滤水之前,所述第一通孔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通孔处于打开状态;过滤时,所述第一通孔打开,所述第二通孔关闭;当对所述第一缸体内的超滤膜进行冲洗时,所述进水口和出水管关闭,所述第一通孔打开,所述水流自所述第二通孔流入第一缸体内,从所述第一通孔流出。
优选地,所述第二缸体与所述第一压力缸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缸体及第二缸体与所述第一压力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水流通道与所述第一压力缸连通的第一导流孔,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缸体与所述第一压力缸连通的第二导流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的周缘朝向背离该第一连接板的一板面的方向延伸出第一圆环状柱体,所述第一圆环状柱体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将该第一圆环状柱体的端口盖合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设有所述第二导流孔,该第二导流孔的周缘朝向背离该第一挡板的一板面的方向延伸出第二圆环状柱体,所述第二圆环状柱体的周边的第一挡板上还设有所述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一圆环状柱体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圆环状柱体之间,所述第一圆环状柱体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圆环状柱体口径。
优选地,所述第一圆环状柱体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圆环状柱体垂直于所述第一挡板。
优选地,所述第二圆环状柱体远离第一挡板的一端设置有将该第二圆环状柱体的端口盖合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上开设有增压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水流端对应第一压力缸的外壁的位置套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的第一加强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水流端对应第二压力缸的外壁的位置套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第二加强件。
优选地,所述排污端的平行于第一水流端的端面的横截面积自所述第一水流端朝向所述排污端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插设有第一排污管,所述第二通孔插设有第二排污管,所述第一排污管及第二排污管上均设置有水流调节阀门。
优选地,所述第一缸体及第二缸体呈中空筒状设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水净化装置过滤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所述第一缸体内置放一超滤膜;
b、关闭第一通孔,打开第二通孔,通过所述进水口向所述水流通道注入待过滤的水,以将第一缸体和第二压力缸中的气体排出;
c、保持第一通孔关闭,保持第二通孔打开或第二通孔间歇性打开,以对水进行过滤。
本发明的水净化装置,在水压和第一压力缸作用下,将水压入超滤膜中,过滤后的污水由排污端排出,洁净的水经由出水管导出;当需要对超滤膜进行清洗时,只需将水流第二通孔导入该水净化装置内,在水压的作用下,可以将超滤膜中残存的污渍冲走,防止了积累过多的污渍将超滤膜中堵塞而导致超滤膜报废,大大提高超滤膜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水净化的的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净化装置,参照图1、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压力缸10,第一缸体11(参照图8),第二缸体12,第二压力缸13、第一连接件15。第一压力缸10、第二缸体12、第二压力缸13及第一连接件15依次连接,所述第一缸体11收容于第二缸体12内。
所述第一压力缸10包括第一水流端104,以及排污端102。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水流端104与排污端102相对设置,第一水流端104具有开口供水流动,排污端102开设有供污渍排出的第一通孔101。
所述第一缸体11用于置放将水过滤的超滤膜,该第一缸体11两端开口,且呈中空状设置,优选中空桶状设置。
所述第二缸体12两端开口,且呈中空状设置,优选中空桶状设置。
所述第二压力缸13包括第二水流端134,以及进水端133。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水流端134与进水端133相对设置,第二水流端134具有开口供水流动,进水端133开设有供外部水流入第二压力缸的第二通孔131;所述第一连接件15上设有供水流动的第三通孔151(参照图4)。
所述第一水流端104连接所述第二缸体12的一端,所述第二缸体1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15与所述第二水流端134连接。所述第一缸体11与第二缸体12之间形成第一水流通道123,所述第一水流通道123与所述第一压力缸10连通,所述第一连接件15将所述第一水流通道123靠近该第一连接件15的一端密封,所述第一缸体11与所述第二压力缸13通过所述第三通孔151连通;所述第二缸体12的外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123连通的进水口121;所述第二缸体12外壁还插设有与所述第一缸体11连通的出水管122。优选地,进水口121与出水管122的相对设置。
该水净化装置过滤水之前,所述第一通孔101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二通孔131处于打开状态;过滤时,所述第一通孔101打开,所述第二通孔131关闭;当对所述第一缸体11内的超滤膜进行冲洗时,所述进水口121和出水管122关闭,所述第一通孔101打开,水流自所述第二通孔131被导入第一缸体10内,从所述第一通孔101流出。
具体的,所述水净化装置在过滤时是一般是竖直放置的,即所述第一压力缸10位于该水净化装置的底部,第二压力缸13位于该水净化装置的顶部。过滤前保持所述第二通孔131打开(第二通孔131打开供排气使用)、所述排污口101关闭,当待净化的水从所述进水口121进入第一水流通道123时,待过滤的水首先进入所述第一压力缸10内,随着待过滤的水逐渐增多,水位逐渐上升,关闭第二通孔131,待过滤的水在水压及所述第一压力缸10的压力作用下,逐渐被压入第一缸体11内的超滤膜中,水经超滤膜过滤之后从所述出水管122排出,过滤后的污渍沉积于第一压力缸10中,可以通过打开第一通孔101将第一压力缸中的污渍排出。在此过程中,首先水中的部分泥沙或其他大颗粒杂质一方面由于重力作用而沉淀于所述第一缸体10的底部,另一方面由于超滤膜的过滤,水中的未沉淀的泥沙被阻挡残留于第一压力缸10内,未沉淀和沉淀的泥沙均可通过第一通孔101排出。
当水充满所述第一水流通道123时,在水压和所述第一压力缸10的作用下,待过滤的水被压入所述超滤膜中。在此过程中,水中的部分杂质会进入所述超滤膜中,随着杂质数量逐渐增多,一方面会导致超滤膜会逐渐被堵塞,另一方面还会造成水流的二次污染(水没有被过滤干净),进而导致超滤膜丧失过滤功能,超滤膜也会因此而报废。该水净化装置主要是由水压和第一压力缸10将待过滤的水压入所述超滤膜中,所以超滤膜中的杂质也主要是存在于超滤膜的下端(超滤膜靠近第一压力缸10的一部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当该水净化装置处理完部分水后,可以通过向第二通孔131通入洁净的水流,并使该水流从所述超滤膜的顶部流至底部,达到逆向(相对于过滤水时水流主要由该水净化装置的底部向上流动的方向)冲刷超滤膜的目的,此处还可以通过给水流加压的方式加大冲刷力度,以使进入超滤膜中的杂质被水流带出,这样就避免了超滤膜因长期被水中的杂质堵塞,导致超滤膜失去过滤功能而报废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的水净化装置,在水压和第一压力缸10作用下,将水压入超滤膜中,过滤后的污水由第一通孔101排出,洁净的水经由出水管导122出;当需要对超滤膜进行清洗时,只需将水流第二通孔131导入该水净化装置内,在水压的作用下,可以将超滤膜中残存的污渍冲走,防止了积累过多的污渍将超滤膜中堵塞而导致超滤膜报废,大大提高超滤膜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水净化的成本。
进一步地,参照图4,所述第二缸体12与所述第一压力缸10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缸体11及第二缸体12与所述第一压力缸10连接的第二连接件14,所述第二连接件14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水流通道123与所述第一压力缸10连通的第一导流孔1431,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缸体11与所述第一压力缸10连通的第二导流孔(图中未标示出)。
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件14包括第一连接板141,所述第一连接板141上开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的周缘朝向背离该第一连接板141的一板面的方向延伸出第一圆环状柱体142,所述第一圆环状柱体142远离第一连接板141的一端设置有将该第一圆环状柱体142的端口盖合的第一挡板143,所述第一挡板143上设有所述第二导流孔,该第二导流孔的周缘朝向背离该第一挡板143的一板面的方向延伸出第二圆环状柱体144,所述第二圆环状柱体144的周边的第一挡板143上还设有所述第一导流孔1431,所述第一圆环状柱体142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41与所述第二圆环状柱体144之间,所述第一圆环状柱体142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二圆环状柱体144的口径。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所述第一圆环状柱体142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41垂直,优选所述第二圆环状柱体144与所述第一挡板143垂直。
在此,所述第一连接板141将第一压力缸10的第一水流端104盖合,并与第一压力缸10固定连接(如螺纹连接),所述第一缸体11套设所述第二圆环状柱体144,并且第一缸体11与第二圆环状柱体144密封连接;所述第二缸体12套设所述第一圆环状柱体142,并且第二缸体12与所述第一圆环状柱体142密封连接。这样就加强了第一缸体11及第二缸体12与第一压力缸10之间的连接紧密性。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圆环状柱体142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41的连接优选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圆环状柱体144与所述第一挡板143的连接关系优选垂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圆环状柱体144远离第一挡板143的一端设置有将该第二圆环状柱体144的端口盖合的第二挡板145,所述第二挡板145上开设有增压孔1451。
由于所述超滤膜本身对水流的阻力比较大,为了提升水过滤的速率,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增压孔1451可以使待过滤的水更容易被压入所述超滤膜中。当待过滤的水进入第一压力缸10时(第一通孔101处于关闭或部分关闭状态)水逐渐被第一压力缸10从第一水流端104压入超滤膜中,在相同压力条件下,水流进入超滤膜的开口面积减小了,相当于增加了水流进入超滤膜的压强,这样就使水流更容易进入超滤膜中,提升了水净化的效率。
所述第二挡板145的设置便于承载所述超滤膜。
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述第一水流端104对应第一压力缸10的外壁的位置处套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连接的第一加强件103。
具体的,为了加强所述第二连接件14与第一压力缸10之间的连接关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流端104对应第一压力缸10的外壁的位置处套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4连接的第一加强件103。所述第一加强件103与所述连接件14螺纹连接。第一压力缸10与第二连接件14通过图2中的螺孔1031与图4中的螺孔1411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参照图5,所述第二缸体12与所述第二压力缸13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将所述第二缸体12与所述第二压力缸13连接的第一连接件15,所述第一连接件15上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缸体11的第三通孔151;所述第二水流端134对应第二压力缸13的外壁的位置套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5连接的第二加强件132。
参照图3,第二加强件132上设置的螺孔135;参照图5,第一连接件15的第三通孔151的周边设置有螺孔152;所述第二压力缸1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5通过所述螺孔135和螺孔152螺纹经由同一螺钉连接。
参照图6、图7、图8和图9,当所述第一缸体11内设置超滤膜20时,超滤膜20与所述第一缸体11的内部之间形成第二水流通道201。由于超滤膜20过滤水时是从该超滤膜20的两端压入待过滤的水,水被过滤后,从该超滤膜20的外周壁排出,并进入所述第二水流通道201内,然后经由所述出水管122排出。
进一步地,参照图2,所述排污端102的平行于第一水流端10的端面的横截面积自所述第一水流端104朝向所述第一通孔101逐渐减小。
具体的,所述排污端102可以设置呈多种形状,例如方形、圆筒形等。但是为了便于第一压力缸10对被过滤出来的杂质的排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污端102的平行于第一水流端104的端面的横截面积自所述第一水流端104朝向所述第一通孔101逐渐减小,这样,当水中的杂质被过滤后会经由第一通孔101排出。第一压力缸10的这种设置不会在第一压力缸10内的底部形成死角,杂质不会在第一压力缸10内的底部沉积而无法排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水净化装置过滤水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所述第一缸体11内置放一超滤膜20;
b、关闭第一通孔101,打开第二通孔131,通过所述进水口121向所述水流通道123注入待过滤的水,以将第一缸体11和第二压力缸13中的气体排出;
c、保持第一通孔101关闭,保持第二通孔131打开或第二通孔131间歇性打开,以对水进行过滤。
首先需要在第一缸体11内加入一超滤膜20。在过滤前(如对海水进行过滤),第二压力缸13和第一缸体11内还存在部分空气,这部分气体需要被排出,以免在过滤水时造成阻力。具体地,过滤前关闭第一通孔101,打开第二通孔131,通过进水口121向所述水流通道123注入待过滤的水,以将第一缸体11和第二压力缸13中的气体排出。
过滤时,随着气体被逐渐排出,注入水流通道123内的水在水流通道123内的水位逐渐上升,水流通道123内的气体逐渐被压缩,被压缩的气体对水流产生一个推力,在该推力和进水口121水压的作用下,水流被压入超滤膜20中,被超滤膜20过滤后从出水口122排出。在此过程中,所述第二通孔131可以保持打开,以便海水中的部分污渍穿过超滤膜20后从第二通孔131排出;另外,第二通孔131的位置还设置有一阀门,该阀门可以调节第二通孔131的开口大小,该阀门可以通过调节第二通孔131开口的大小来改变第二压力缸13内的压力,该压力较大可以使水过滤速度较快,该压力较小(也就是第二通孔131保持部分打开)便于第二压力缸13内的污渍的排出。当然,由于第二通孔131本身较小,对第二压力缸11内的压力影响不大,所述第二通孔131也可以一直保持打开。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的水净化装置而言还具有节能的效果。
将本发明的水净化装置与现有的卧式水净化装置进行测试对比。
表1.消耗电能测试表
由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水净化装置每过滤一顿水大约消耗0.184度电,而现有的卧式水净化装置每过滤一顿水消耗大约消耗1.04度电,现有卧室水净化装置的耗电量是是本发明的水净化装置5.6倍。
分析:自来水从进水口121进入所述水流通道123后,水位逐渐上升,随着水位逐渐上升,位于水流通道上端的空气逐渐被压缩,空气被压缩的同时对水流通道123内的水产生一个反推力,被压缩的空气压强越大,产生的反推力越大,水流很容易被压入超滤膜20中,大大减小了水流在进入超滤膜20中消耗的能量。
另外,随着水位由下而上逐渐上升水流倒流穿过超滤膜,由于超滤膜20可供水流穿过间隙很小,因此,穿过超滤膜20的水流流速较快,此时由于流速变快的缘故,所有大于超滤膜20孔径的杂质和污染物就被水流往上推向第二压力缸13内而被排污口131排出,使残留于超滤膜20内的杂质更少,也延长了超滤膜20的使用寿命。连续180天用自来水和海水不停实验案例并未发现缸体内部和超滤膜20被污染现象。
本发明水过滤装装置出水量高。
将本发明的水净化装置与现有的卧式水净化装置进行测试对比(以自来水为实验对象)。
表2.出水量测试表
从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水净化装置的平均每小时出水量为5.98吨,现有的卧式水净化装置的平均每小时出水量为1.76吨,本发明的水净化装置约为现有水净化装置出水量的3.4倍。
分析:水流通道123的上端被压缩的空气对水流通道123内的水产生反推力,加大了水流穿过超滤膜的速率,如是便增加了出水量。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