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6529A - 煤炭钝化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煤炭钝化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26529A CN105026529A CN201480011537.6A CN201480011537A CN105026529A CN 105026529 A CN105026529 A CN 105026529A CN 201480011537 A CN201480011537 A CN 201480011537A CN 105026529 A CN105026529 A CN 1050265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al
- process gas
- end side
- base end
- oxyg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779 inactiv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8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1
- 238000002161 passi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7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415 in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06010021143 Hypo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5
- 208000018875 hypoxem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5000008733 Citrus aurantifol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3
- 240000006909 Tilia x europae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5000011941 Tilia x europa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4571 lim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6703 hyd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197 pyro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6571 hyd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17 coal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980 drying disti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77 lign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476 subbituminous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90 oxi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01 warm air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L—FU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ATURAL GAS; SYNTHETIC NATURAL GAS OBTAINED BY PROCESS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10G, C10K;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ADDING MATERIALS TO FUELS OR FIRES TO REDUCE SMOKE OR UNDESIRABLE DEPOSITS OR TO FACILITATE SOOT REMOVAL; FIRELIGHTERS
- C10L9/00—Treating solid fuels to improve their combustion
- C10L9/02—Treating solid fuels to improve their combustion by chemical means
- C10L9/06—Treating solid fuels to improve their combustion by chemical means by oxid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L—FU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ATURAL GAS; SYNTHETIC NATURAL GAS OBTAINED BY PROCESS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10G, C10K;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ADDING MATERIALS TO FUELS OR FIRES TO REDUCE SMOKE OR UNDESIRABLE DEPOSITS OR TO FACILITATE SOOT REMOVAL; FIRELIGHTERS
- C10L2290/00—Fuel preparation or upgrad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therefore, comprising specific process steps or apparatus units
- C10L2290/52—Hopp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L—FU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ATURAL GAS; SYNTHETIC NATURAL GAS OBTAINED BY PROCESS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10G, C10K;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ADDING MATERIALS TO FUELS OR FIRES TO REDUCE SMOKE OR UNDESIRABLE DEPOSITS OR TO FACILITATE SOOT REMOVAL; FIRELIGHTERS
- C10L2290/00—Fuel preparation or upgrad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therefore, comprising specific process steps or apparatus units
- C10L2290/56—Specific details of the apparatus for preparation or upgrading of a fuel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L—FU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ATURAL GAS; SYNTHETIC NATURAL GAS OBTAINED BY PROCESS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10G, C10K;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ADDING MATERIALS TO FUELS OR FIRES TO REDUCE SMOKE OR UNDESIRABLE DEPOSITS OR TO FACILITATE SOOT REMOVAL; FIRELIGHTERS
- C10L2290/00—Fuel preparation or upgrad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therefore, comprising specific process steps or apparatus units
- C10L2290/58—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the fuel preparation of upgrading proces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L—FU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ATURAL GAS; SYNTHETIC NATURAL GAS OBTAINED BY PROCESS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10G, C10K;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ADDING MATERIALS TO FUELS OR FIRES TO REDUCE SMOKE OR UNDESIRABLE DEPOSITS OR TO FACILITATE SOOT REMOVAL; FIRELIGHTERS
- C10L2290/00—Fuel preparation or upgrad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therefore, comprising specific process steps or apparatus units
- C10L2290/60—Measuring or analysing fractions, components or impurities or process conditions during preparation or upgrading of a fue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olid Fuels And Fuel-Associated Substances (AREA)
- Muffle Furnaces And Rotary Kil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在防止发生自燃的同时,在短时间内生产钝化后的煤炭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为利用含有氧气的处理气体进行煤炭的钝化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且具备:窑炉主体(103),其使煤炭(4)在内部从基端侧向前端侧流通;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121~125),其向窑炉主体(103)内部的基端侧输送处理气体(13);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131~135),其向窑炉主体(103)内部的前端侧输送处理气体(14);处理气体氧浓度调节装置(124a、134a、135、136a),其调节输送至窑炉主体(103)内部的处理气体(13、14)的氧浓度;以及,冷却装置(160),其冷却窑炉主体(103)内部的煤炭(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炭钝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褐煤及次烟煤等水分含量较多的低阶煤即劣质煤每单位重量的发热量低,因此通过在利用加热进行干燥或干馏的同时实施改质,使其在低氧环境中降低表面活性,从而形成可防止自燃并且提高每单位重量的发热量的改质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2370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95/13868号手册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煤炭钝化处理装置这一用于对上述低阶煤经干燥或干馏后形成的干馏煤进行钝化的装置的研究非常广泛。例如,如图10所示的装置,其在将煤炭从填充床式反应塔的上侧进行填充并从下侧排出的过程中,在填充床的中途导入调节氧浓度后的气体,使其与煤炭接触后再将其抽出,从而使煤炭吸附气体中的氧气,发生钝化反应。该装置700中具备处理塔701,其使所述干馏煤即煤炭721在内部沿着一侧即上方向另一侧即下方流通。在所述处理塔701中,导入管711的前端侧与排出管712的基端侧分别沿垂直方向多处连接,其中导入管711用于将含有低浓度氧气的处理气体733导入至该处理塔701的内部,排出管712用于将流通过该处理塔701的内部的处理气体734向外部排出。所述导入管711的基端侧与输送处理气体733的输送管713的前端侧相连接。
所述输送管713的基端侧上连接有供应空气731的空气供应管714的前端侧和供应氮气732的氮气供应管715的前端侧。所述氮气供应管715的基端侧连接在氮气罐等氮气供应源716上。所述空气供应管714的基端侧向大气环境开放。所述空气供应管714及所述氮气供应管715中途分别设有流量调节阀714a、715a。所述输送管713中途设有鼓风机713a。在所述输送管713的前端侧与所述鼓风机713a之间,设有用于调节处理气体733的温度及湿度的温湿度调节装置713b。所述输送管713上的所述鼓风机713a与所述温湿度调节装置713b之间,连接有将所述处理气体733排出至系统外的分支管718的基端侧。所述排出管712的前端侧与循环管717的基端侧相连接。所述循环管717的前端侧与所述输送管713的基端侧相连接。
所述煤炭钝化处理装置700将干馏后的煤炭721从上部供应至所述处理塔701内,同时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714a、715a的开度以及所述鼓风机713a的操作,将所述空气731及所述氮气732从所述供应管714、715输送至所述输送管713并使之混合成为处理气体733,同时,控制所述温湿度调节装置713b的操作,调节所述处理气体733的温度及湿度。进行温度及湿度调节后的所述处理气体733,经所述导入管711导入至所述处理塔701的内部,对所述处理塔701内部的所述煤炭721进行表面钝化后,作为使用后的处理气体734由所述排气管712排出至所述循环管717。排出至所述循环管717的使用后的处理气体734,重新回到所述输送管713,与所述供应管714、715供应的新的空气731及氮气732混合,作为新的处理气体733被再次利用。此时,与所述供应管714、715供应的所述空气731及所述氮气732等量的所述处理气体733,经由所述分支管718被排出至系统外。处理气体733在所述处理塔701的内部流通,与此同时,将煤炭721从所述处理塔701的上方供应至其内部,使煤炭721在从该处理塔701的上方向下方流通的过程中进行氧气吸附,而从该处理塔701的下方将钝化处理后的煤炭722排出。
所述装置700中,如果提升处理气体733的氧浓度,进行激烈的氧气吸附的话,填充床内的煤炭温度将急剧上升,而提高发生自燃的可能性,因此,该装置通过进行缓慢的氧气吸附来控制煤炭温度的上升。为了使上述煤炭吸附所定量的氧气,需要延长在填充床内的煤炭滞留时间,例如14小时左右,通过这种方式必须提高填充塔的高度,例如20m×2,因此存在设备成本增加、过程响应缓慢的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不仅可以防止发生自燃,还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钝化后的煤炭。
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1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为利用含有氧气的处理气体进行煤炭的钝化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窑炉主体,其使所述煤炭在内部从基端侧向前端侧流通;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其向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基端侧输送所述处理气体;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其向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前端侧输送所述处理气体;处理气体氧浓度调节装置,其调节输送至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以及冷却装置,其冷却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所述煤炭。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2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为上述的第1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气体氧浓度调节装置具备:前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其调节由所述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以及,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其调节由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使其低于由所述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3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为上述的第2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用于将由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调节至小于等于12%,所述前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用于将由所述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调节至小于等于21%。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4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为上述的第1~3中任意一个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加湿输送至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所述处理气体的加湿装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5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为上述的第1~4中任意一个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处理气体排出装置,其排出在所述窑炉主体内部中使用的所述处理气体;以及循环装置,其将由所述处理气体排出装置排出的所述处理气体循环至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6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为上述的第5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气体排出装置设置在所述窑炉主体的基端侧,且具备将在所述窑炉主体内部中使用的所述处理气体从该窑炉主体内部的前端侧排出的排气管。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7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为上述的第5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气体排出装置具备:设置在所述窑炉主体的基端侧的基端侧处理气体排出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窑炉主体的前端侧的前端侧处理气体排出装置;所述循环装置具备切换装置,其切换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排出装置与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的连接,以及所述前端侧处理气体排出装置与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的连接。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8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为上述的第2~7中任意一个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窑炉主体内部温度测量装置,其测量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温度;处理气体氧浓度测量装置,其测量输送至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以及控制装置,其基于来自所述窑炉主体内部温度测量装置以及所述处理气体氧浓度测量装置的信息,对所述处理气体氧浓度调节装置进行控制。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9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为上述的第8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窑炉主体内部温度测量装置具备基端侧用温度测量装置,其测量所述窑炉主体的基端侧的内部温度,所述处理气体氧浓度测量装置具备基端侧用氧浓度测量装置,其测量由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来自所述基端侧用温度测量装置以及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测量装置的信息,对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进行控制。
解决上述课题的第10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为上述的第9发明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进行控制,使所述基端侧用温度测量装置测量出的温度小于等于90℃,且使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测量装置测量出的氧浓度小于等于12%。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具备:窑炉主体,其使煤炭在内部从基端侧向前端侧流通;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其向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基端侧输送处理气体;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其向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前端侧输送所述处理气体;处理气体氧浓度调节装置,其调节输送至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以及冷却装置,其冷却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所述煤炭,通过这些,可以在降低输送至窑炉主体基端侧的处理气体的氧浓度的同时,使输送至窑炉主体前端侧的处理气体的氧浓度高于输送至基端侧的处理气体的氧浓度,从而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煤炭的钝化处理。此外,由于可以通过所述冷却装置对煤炭进行冷却,因此即便在煤炭的钝化处理中发出热量,也可以防止该煤炭发生自燃。因此,可以大幅缩短控制煤炭自燃的处理所需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即,可以在防止煤炭发生自燃的同时,缩短过程响应,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改质煤。此外,还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大幅降低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所述煤炭钝化处理装置所具备的旋转窑主体中的II-II截面图。
图3是所述煤炭钝化处理装置所具备的旋转窑主体中的III-III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所述煤炭钝化处理装置所具备的旋转窑主体中的VII-VII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图。
图10是以往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依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依据附图说明的以下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3,对本发明中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褐煤及次烟煤等水分含量较多的低阶煤1即劣质煤被输入到干燥器181的进料口,干燥器181为内部流通有150℃~500℃的热风的网状传送带式干燥器。该干燥器181的出料口与干馏器182的进料口相连接,干馏器182为可将其内部加热至300℃~500℃的高温的连续式干馏装置。该干馏器182的出料口与冷却器183的进料口相连接,冷却器183为可将其内部冷却至150℃~200℃的低温的冷却装置。冷却器183的出料口与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的料斗101的进料口相连接。料斗101的出料口与螺旋进料器102的基端侧相连接,螺旋进料器102为旋转而输送至前端侧的旋转式输送装置。
螺旋进料器102的前端侧与旋转窑主体103即旋转式装置主体的基端侧相连接。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通过密封装置108与基端侧壳体111相连接。基端侧壳体111的上部设有气体排出口111a,用于排出使用后的处理气体21。旋转窑主体103的前端侧通过密封装置109a、109b与前端侧壳体112相连接。前端侧壳体112的下部设有滑槽112a,用于排出钝化处理后的煤炭5即改质煤。
旋转窑主体103的外周部的前端侧及基端侧设有环状的突条部104,突条部104由滚轮105支撑。旋转窑主体103的外周部设有齿轮106,其与驱动用马达107的齿轮107a相咬合。因此,通过转动驱动用马达107的齿轮107a,便可转动旋转窑主体103。
旋转窑主体103上设有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其向内部导入含有例如小于等于12%的低浓度氧气的处理气体13,同时还设有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其向内部导与处理气体13相比,含有例如小于等于21%的高浓度氧气的处理气体14。
在旋转窑主体103内,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与旋转窑主体103同轴,并从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延伸至该旋转窑主体103在长边方向上的近中央部。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固定在基端侧壳体111上的同时,还固定在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上。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的基端侧与输送处理气体13的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的前端侧相连接。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的基端侧与输送氮气等惰性气体12的惰性气体输送管124相连接。惰性气体输送管124的基端侧与氮气罐等惰性气体供应源125相连接。惰性气体输送管124中途设有流量调节阀124a。
如图1及图3所示,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上设有多个前端部122a上具有开口的喷射喷嘴122。多个喷射喷嘴122相邻设置在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的前端侧至设在旋转窑主体103基端侧的突条部104附近的区域内,并且沿周向相邻设置在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的下部一侧。喷射喷嘴122的前端部122a沿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的直径方向延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处理气体13吹送至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上,还可以提高处理气体13中的氧气向煤炭4的物质传送,加快氧气吸附速度。此外,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的前端部为封闭状态。
在旋转窑主体103内,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在从基端侧至旋转窑主体103的长边方向上的靠近中央部的范围内,配设在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内,且与旋转窑主体103同轴,并从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延伸至前端侧。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的前端侧通过后文详述的冷却装置160的轴承163固定在旋转窑主体103的前端侧。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的基端侧与输送处理气体14的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的前端侧相连接。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的基端侧与输送空气11的空气输送管134的前端侧相连接。空气输送管134在中途从前端侧依序设有流量调节阀134a及鼓风机135。空气输送管134的基端侧向大气环境开放。空气输送管134的前端与流量调节阀134a之间连接有连接管136的前端侧。连接管136的基端侧连接在惰性气体输送管124的基端侧与流量调节阀124a之间。
如图1及图2所示,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上设有多个前端部132a上具有开口的喷射喷嘴132。多个喷射喷嘴132相邻设置在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的前端侧至旋转窑主体103在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部位的区域内,并且沿周向相邻设置在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的下部一侧。喷射喷嘴132的前端部132a沿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的直径方向延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处理气体14吹送至旋转窑主体103的煤炭4上,还可以提高处理气体14中的氧气向煤炭4的物质传送,加快氧气吸附速度。
即,在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通过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的喷射喷嘴122,可以向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吹送含有低浓度氧气,例如小于等于12%的处理气体13,同时,在旋转窑主体103的前端侧,通过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的喷射喷嘴132,可以向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吹送含有高浓度氧气,例如小于等于21%的处理气体14。
基端侧壳体111上的气体排出口111a与循环管141的基端侧相连接。循环管141途中从基端侧开始依次设有旋风分离器141a、鼓风机141b、温湿度调节装置150。循环管141上的鼓风机141b与温湿度调节装置150之间连接有大气排放管144的基端侧。
温湿度调节装置150具备填充有填充材料152的处理塔151。处理塔151的下方配设有储水槽153,其用于储存温湿度调节用的水51。储水槽153上连接有输水管154的基端侧。输水管154的前端侧位于处理塔151内的填充材料152的下方。输水管154中途设有鼓风机154a及扩散器154b,可以从输水管154的前端侧喷射调节温度后的水51。通过这种方式,处理气体21被加温及加湿,例如50℃饱和状态,使其例如即便在90℃仍保持相对湿度为大于等于35%,从而变为调节了温度及湿度的温湿度调节后的处理气体22。
循环管141的前端侧上连接有分支循环管142、143的基端侧。分支循环管142、143中途分别设有流量调节阀142a、143a。分支循环管142的前端侧与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的基端侧相连接。分支循环管143的前端侧与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的基端侧相连接。
在旋转窑主体103前端侧的侧壁部103b上,经由轴承163固定有冷却装置160。冷却装置160设置在轴承163上,且具备从系统外输送冷却水61的冷却水输送头161。冷却水输送头161上连接有多个输送冷却水61的输送管162。输送管162贯穿旋转窑主体103的侧壁部103b而被配置。通过这种方式,多个输送管162将随着旋转窑主体103的旋转而旋转。如图1至图3所示,多个输送管162在旋转窑主体103内,相邻设置在旋转窑主体103的周方向上。在旋转窑主体103内,多个输送管162与旋转窑主体103的轴心平行延伸,且相比较于设在旋转窑主体103前端侧至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基端侧的喷射喷嘴122,其在旋转窑主体103基端侧方向上延伸得更长。通过这种方式,在喷射喷嘴122、132喷射出的处理气体13、14对煤炭进行钝化处理的区域内,通过流通在输送管162内的冷却水对温度进行调节,使煤炭4不发生自燃。冷却装置160中设有冷却水排出头164,用于将流通在输送管162的使用后的冷却水62排出至系统外。
在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至其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部位的范围内,设有用来测量内部的煤炭4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03a。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中途设有氧气传感器133a,用来测量流通在该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内的处理气体14的氧浓度。循环管141的基端侧与旋风分离器141a之间设有氧气传感器141c,用于测量流通在该循环管141内的使用后的处理气体21中的氧浓度。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流量调节阀124a、所述流量调节阀142a、所述鼓风机141b等构成了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所述流量调节阀134a、所述鼓风机135、所述流量调节阀136a、所述流量调节阀143a、所述鼓风机141b等构成了前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所述前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等构成了处理气体氧浓度调节装置。所述温湿度调节装置150等构成了加湿装置。所述循环管141、所述旋风分离器141a、所述鼓风机141b、所述加湿装置、所述分支循环管142、所述流量调节阀142a、所述分支循环管143、所述流量调节阀143a、所述大气排放管144等构成了循环装置。所述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所述喷射喷嘴122、所述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所述惰性气体输送管124、所述惰性气体供应源125、所述循环装置、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等构成了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所述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所述喷射喷嘴132、所述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所述空气输送管134、所述连接管136、所述惰性气体输送管124、所述惰性气体供应源125、所述循环装置、所述前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等构成了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所述冷却装置160等构成了冷却装置。所述突条部104、所述滚轮105、所述齿轮106、所述驱动用马达107、所述齿轮107a等构成了旋转装置。所述料斗101、所述螺旋进料器102等构成了煤炭供给装置。所述前端侧壳体112的所述滑槽112a等构成了煤炭排出装置。所述基端侧壳体111、所述气体排出口111a等构成了处理气体排出装置及基端侧处理气体排出装置。所述温度传感器103a等构成了窑炉主体内部温度测量装置及基端侧用温度测量装置。所述氧气传感器141c等构成了处理气体氧浓度测量装置及基端端侧用氧浓度测量装置。所述各装置、所述旋转窑主体103、所述密封装置108、109a、109b等构成了所述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
接下来对使用本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如上述构成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对劣质煤1进行钝化处理的煤炭钝化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将劣质煤1供应至干燥器181后,该劣质煤1经150℃~500℃的热风干燥,所含水分基本被去除成为干煤2,其含水率约为0%。干煤2被供应至干馏器182,经过300℃~500℃的加热、干馏,其中的挥发成分变成气体状被分离去除,同时油性成分变成焦油状被分离去除,从而变成干馏煤3。干馏煤3被供应至冷却器183,经150℃~200℃的冷却后变成冷却后的煤炭4。所述煤炭4被供应至料斗101,通过螺旋进料器102输送至旋转窑主体103。
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24a的开度,经由惰性气体输送管124将惰性气体供应源125内的惰性气体12输送至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同时,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42a的开度以及鼓风机141b的操作,经由循环管141及分支循环管142将处理气体22输送至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通过这种方式,惰性气体12以及处理气体22混合后形成为含有低浓度氧气的处理气体13。处理气体13由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导入至旋转窑主体103内,再由喷射喷嘴122在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至其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部的范围内,喷射至该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上。
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34a的开度以及鼓风机135的操作,经由空气输送管134向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输送空气的同时,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36a的开度,经由惰性气体输送管124、连接管136以及空气输送管134将惰性气体供应源125内的惰性气体12输送至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与此同时,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43a的开度以及鼓风机141b的操作,经由循环管141以及分支循环管143将处理气体22输送至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通过这种方式,空气11与惰性气体12以及处理气体22混合后形成为含有高浓度氧气的处理气体14。处理气体14由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被导入至旋转窑主体103内,再由喷射喷嘴132在旋转窑主体103的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部的位置至其前端侧的范围内,喷射至该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上。
驱动用马达107的齿轮107a旋转时,将通过齿轮106传递至所述旋转窑主体103并带动其旋转。随着该旋转窑主体103的旋转,输送至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将一边搅拌一边从该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向前端侧移动。在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至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部的范围内,喷射喷嘴122将向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喷射处理气体13,煤炭4将在吸附该处理气体13中的氧气的同时,发生水合反应。在旋转窑主体103在长边方向上的靠近中央部的位置至前端侧的范围内,喷射喷嘴132将向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喷射处理气体14,煤炭4将在吸附该处理气体14中的氧气的同时,发生水合反应。通过这种方式,煤炭4将通过氧气吸附以及水合反应完成钝化处理,成为改质煤5,由滑槽112a送出至系统外。虽然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与处理气体13、14进行氧气吸附以及水合反应时会发热,但通过流通在输送管162内的冷却水51,可以将其调节至煤炭4不发生自燃的温度。
在旋转窑主体103内对煤炭4进行钝化处理时使用后的处理气体21在使用后,将向与煤炭4的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从设在旋转窑主体103基端侧的基端侧壳体111上的气体排出口111a流通至循环管141。由喷射喷嘴132喷射出的处理气体14,在被使用于煤炭4的氧气吸附以及水合反应后,将流向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并且在从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至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部,也被使用于煤炭4发生氧气吸附以及水合反应,从而能够快速地进行钝化。
流向循环管141的处理气体21通过旋风分离器141a将处理气体21中伴有的煤粉6去除,并将其中一部分通过大气排放管144排出至系统外,剩余部分将通过温湿度处理装置150进行温度及湿度调节,形成温湿度调节后的处理气体22。处理气体22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42a的开度,经由分支循环管142被输送至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并进行循环,同时,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43a的开度,经由分支循环管143输送至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并进行循环。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经过干燥、干馏及冷却的煤炭4输送至旋转窑主体103内,在旋转窑主体103的前端侧至基端侧之间,通过输送管162内流动的冷却水61对煤炭4的温度进行调节,同时在旋转窑主体103中进行搅拌,此外,在该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至其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部的范围内,即旋转窑主体103的上游一侧,通过使用含有低浓度氧气的处理气体13进行氧气吸附及水合反应,之后,在该旋转窑主体103在长边方向上的靠近中央部的位置至前端侧的范围内,即旋转窑主体103的下游一侧,通过使用含有高浓度氧气的处理气体14进行氧气吸附及水合反应。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可以防止发生自燃,还可迅速进行煤炭4的氧化反应,即煤炭4的氧气吸附。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大幅缩短控制煤炭4自燃的处理所需的人力物力及时间,约为1个小时左右,且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即,可以在防止煤炭4发生自燃的同时,缩短过程响应,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改质煤5。此外,还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例如5m左右,可大幅降低设备成本。
此外,在旋转窑主体103内被使用于煤炭4的氧气吸附以及水合反应的使用后的处理气体21,将通过循环管141、分支循环管142、143循环至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以及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因此可以实现对所述处理气体21的有效利用。此外,通过调节使用后的处理气体21向处理气体13循环的量,可以调节处理气体13的氧浓度。
此外,流通在输送管162内的冷却水61可以将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调节至不发生自燃的温度,同时,通过设在循环管141上的温湿度调节装置150,可以对处理气体21的湿度以及温度进行调节,使之成为温湿度调节后的处理气体22,该处理气体22通过循环管141、分支循环管142、143循环至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以及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可以在防止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发生自燃的同时,通过氧气吸附进行钝化处理并同时进行水合处理。以往是通过独立于煤炭钝化处理装置而设置的水合处理装置进行煤炭的水合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省略该水合处理装置,从而可以缩短处理时间、降低处理成本。即,将调节了氧浓度及湿度的处理气体13、14供应至具有输送管162的旋转窑主体103内,同时进行基于氧气吸附的煤炭4钝化与基于水蒸气吸附的水合反应,同时通过一并去除钝化及水合反应产生的反应热量来控制煤炭4的温度,能够在有效防止发生自燃的同时,进行快速的钝化处理以及水合处理。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4,对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为,追加了向图1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具备的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输送空气的连接管。其他构造与图1所示的上述内容大致相同,在此对同一设备赋予同一标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200中设有连接管226,其前端侧连接在惰性气体输送管124的前端侧与流量调节阀124a之间。连接管226的基端侧连接在空气输送管中的流量调节阀134a与鼓风机135之间。连接管226途中设有流量调节阀226a。在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途中设有氧气传感器123,用于测量流通在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内的处理气体13中的氧浓度。
在该实施方式中,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是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所述流量调节阀226a、所述鼓风机135等构成的。处理气体氧浓度调节装置以及所述煤炭钝化处理装置200是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等构成的。所述氧气传感器123a等构成了处理气体氧浓度测量装置及基端端侧用氧浓度测量装置。除此之外的各装置是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构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具备此类连接管226以及流量调节阀226a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200中,通过进行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相同的主要操作,可以将所述劣质煤1加工成改质煤5。
之后,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24a的开度,同时控制流量调节阀226a的开度以及鼓风机135的操作,即便在刚刚开始运转时,也可以将由惰性气体供应源125内的惰性气体12与空气11混合而成的处理气体13输送给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总之,即便在刚刚开始运转时,也可以使处理气体13中含有氧气。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运转开始时就可以调节向旋转窑主体103的上游一侧喷射的处理气体13的氧浓度,与不具备将流通在空气输送管134的空气11流通至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4的连接管226以及流量调节阀226a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相比,可以更加迅速地进行煤炭4的钝化处理,缩短处理时间。
[第三实施方式]
根据图5,对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为,对图1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具备的气体排出口及循环管进行变更。其他构造与图1所示的上述内容大致相同,在此对同一设备赋予同一标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300具有设置在旋转窑主体103前端侧的前端侧壳体112,在其上部设有气体排出口112b,用于将使用后的旋转窑主体103内用于煤炭4钝化处理的使用后的处理气体31排出。气体排出口112b与循环处理气体31的循环管341的基端侧相连接。循环管341的前端侧与分支循环管142、143的基端侧相连接。
在循环管341上,从基端侧开始依次设有旋风分离器341a、鼓风机341b、温湿度调节装置150。循环管341上的鼓风机341b与温湿度调节装置150之间,连接有大气排放管344的基端侧。而且,循环管341的基端侧与旋风分离器341a之间,设有氧气传感器341c,用于测量流通在该循环管341内的处理气体31中的氧浓度。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端侧壳体112、所述气体排出口112b等构成了处理气体排出装置以及前端侧处理气体排出装置。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中,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具备的所述鼓风机141b变为所述鼓风机341b,其余部分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等构成。前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中,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具备的所述鼓风机141b变为所述鼓风机341b,其余部分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等构成。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所述前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等构成了处理气体氧浓度调节装置。循环装置中,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具备的所述循环管141、所述旋风分离器141a、所述鼓风机141b等分别变为所述循环管341、所述旋风分离器341a、所述鼓风机341b,其余部分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等构成。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是由所述循环装置、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以及其余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等构成的。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是由所述循环装置、所述前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以及其余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等构成的。所述煤炭钝化处理装置300是由所述处理气体排出装置、所述处理气体氧浓度调节装置、所述循环装置、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所述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以及其余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等构成的。除此之外的各装置是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构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具有此类气体排出口112b、循环管341、旋风分离器341a、鼓风机341b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300中,通过进行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相同的主要操作,可以将所述低阶煤1加工成改质煤5。
之后,由喷射喷嘴122喷射出的处理气体13以及由喷射喷嘴132喷射出的处理气体14,在被使用于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的钝化处理后,成为使用后的处理气体31。该处理气体31向与煤炭4的输送方向相同的方向流通,且从设在旋转窑主体103的前端侧的前端侧壳体112上的气体排出口112b向循环管341流通。由喷射喷嘴122喷射出的处理气体13,在被使用于煤炭4的氧气吸附及水合反应后,将流向旋转窑主体103的前端侧,在旋转窑主体103的长边方向上的靠近中央部的位置至前端侧的范围内,其含有的氧浓度低于煤炭4进行氧气吸附所需的量,因此使用后的处理气体31不会促进煤炭4的钝化处理,钝化处理将缓慢地进行,从而可以提高煤炭4的钝化处理的稳定性。
流向循环管341的处理气体31通过旋风分离器341a将处理气体31中伴有的煤粉7去除,并将其中一部分通过大气排放管344排出至系统外,剩余部分将通过温湿度调节装置150进行温度及湿度调节,形成温湿度调节后的处理气体32。处理气体32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42a的开度,经由分支循环管142被输送至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并进行循环,同时,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43a的开度,经由分支循环管143输送至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并进行循环。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喷射喷嘴122、132喷射出的处理气体13、14在被使用于煤炭4的氧气吸附后,将向与煤炭4的输送方向相同的方向流通,因此钝化处理将缓慢地进行,可以提高煤炭4的钝化处理的稳定性。
[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图6及图7,对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为,在图1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具备的循环管的基端侧上追加排气管。其他构造与图1所示的上述内容大致相同,在此对同一设备赋予同一标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6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400具有多个排气管445,排气管445与循环管141的基端侧相连接,并沿着基端侧壳体111以及旋转窑主体103延伸。多个排气管445在基端侧壳体111内沿上下方向延伸,下端沿横向延伸。多个排气管445沿着旋转窑主体103的周向相邻设置在旋转窑主体103内,与此同时,还位于输送管162与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21之间。排气管445的前端开口,位于与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131基端侧的喷射喷嘴132在直径方向上相对向的位置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处理气体排出装置以及基端侧处理气体排出装置是由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所具备的设备以及所述排气管445等构成的。所述煤炭钝化处理装置400是由所述处理气体排出装置以及其余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设备等构成的。除此之外的各装置是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构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具备此类排气管455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400中,通过进行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相同的主要操作,可以将所述劣质煤1加工成改质煤5。
之后,由喷射喷嘴132喷射出的处理气体14在用于煤炭4的氧气吸附以及水合反应后,将流向排气管445,并向循环管141流通。通过这种方式,在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至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部的范围内,所述处理气体14将不会用于煤炭4的氧气吸附及水合反应,因此钝化处理将缓慢进行,从而可以提高煤炭4的钝化处理的稳定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旋转窑主体103内设置排气管445,将排气管445的前端设置在旋转窑主体103在长边方向上的靠近中央部上,同时将其基端侧与循环管141的基端侧相连接,可以在利用由喷射喷嘴32喷射出的处理气体14对煤炭4进行钝化处理后,将其通过排气管445流向循环管141,通过这种方式,钝化处理将缓慢进行,从而可以提高煤炭4的钝化处理的稳定性。
[第五实施方式]
根据图8,对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为,追加对图4所示的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所具备的流量调节阀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其他构造与图4所示的上述内容大致相同,在此对同一设备赋予同一标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500中设有控制装置571,其与温度传感器103a、氧气传感器123a、133a的输出端相连接,同时与流量调节阀124a、134a、136a、226a的输入端相连接。控制装置571还与氧气传感器141c的输出端、鼓风机135、141b、154a的输入端、扩散器154b的输入端、流量调节阀142a、143a的输入端相连接。
控制装置571可以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24a、142a、226a的开度以及鼓风机135、141b、154a的操作,使温度传感器103a测量出的温度T为设定温度Y以下,例如90℃以下,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24a、226a、142a的开度以及鼓风机135、141b的操作,使氧气传感器123a测量出的氧浓度为设定值X%以下,例如小于等于12%。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571构成了控制装置。所述煤炭钝化处理装置500由所述控制装置以及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相同的设备等构成。除此之外的各装置是由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构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具备此类控制装置571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500中,通过进行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200相同的主要操作,可以将所述劣质煤1加工成改质煤5。
之后,控制装置571可以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24a、142a、226a的开度以及鼓风机135、141b、154a的操作,使温度传感器103a测量出的温度T为设定温度Y以下,例如90℃以下,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流量调节阀124a、226a、142a的开度以及鼓风机135、141b的操作,使氧气传感器123a测量出的氧浓度为设定值X%以下,例如小于等于12%。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装置571基于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的温度、流通在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内的处理气体13的氧浓度来控制各个设备,从而可以在防止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发生自燃的同时,准确控制该煤炭4的钝化处理的进行速度,进一步提高煤炭4的钝化处理的稳定性。
[第六实施方式]
根据图9,对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为,在图1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上追加第2循环管以及三通阀。其他构造与图1所示的上述内容大致相同,在此对同一设备赋予同一标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600中设有第2循环管641,其基端侧与设在旋转窑主体103前端侧的前端侧壳体112的气体排出口112b相连接。第2循环管641的前端侧通过三通阀641b连接在循环管141上的旋风分离器141a与鼓风机141b之间。在第2循环管641的基端侧与前端侧之间,设有旋风分离器641a。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根据供应至旋转窑主体103的煤炭4的成分,相应切换为由基端侧壳体111排放处理气体21或由前端侧壳体112排放处理气体31。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三通阀641b等构成切换装置。循环装置由所述第2循环管641、所述旋风分离器641a、所述切换装置、以及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设备等构成。基端侧处理气体供给装置是由所述循环装置以及其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设备等构成的。前端侧处理气体供给装置是由所述循环装置以及其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设备等构成的。所述煤炭钝化处理装置600是由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供给装置、所述前端侧处理气体供给装置、所述循环装置,以及其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设备等构成。除此之外的各装置是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设备构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具备此类气体排出口112b、第2循环管641、旋风分离器641a、三通阀641b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600中,通过进行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相同的主要操作,可以将所述劣质煤1加工成改质煤5。
之后,根据由料斗101以及螺旋进料器102输送至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的成分,控制三通阀641b的连接口,来选择旋转窑主体103内用于煤炭4钝化处理的处理气体是从基端侧壳体111的气体排出口111a排出还是从前端侧壳体112的气体排出口112b排出。总之,如果将处理气体21从基端侧壳体111的气体排出口111a排出,则需要控制三通阀641b,使循环管141的旋风分离器141a与鼓风机141b相连接。如果将处理气体31从前端侧壳体112的气体排出口112b排出,则需要控制三通阀641b,使第2循环管641b的前端侧连接在循环管141上的鼓风机141b与旋风分离器141a之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控制三通阀641b的连接口,选择使旋转窑主体103内用于煤炭4钝化处理后的使用后的处理气体流向与煤炭4输送方向相反或相同的方向,因此可以根据投入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的成分,选择钝化处理的进行速度,从而提高煤炭4钝化处理的稳定性。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虽然上述内容是针对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103a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200、300、400、500、600进行的说明,但也可以在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中的旋转窑主体103基端侧至其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部的范围内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
虽然在上述说明中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200、300、400、500、600是在旋转窑主体103基端侧至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部的范围内向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吹送含有低浓度氧气的处理气体13,同时在旋转窑主体103的长边方向上的近中央部至其前端侧的范围内向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吹送含有高浓度氧气的处理气体14,但也可以将煤炭钝化处理装置设为,在旋转窑主体103基端侧的30%~70%范围内向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吹送含有低浓度氧气的处理气体13,同时在旋转窑主体103前端侧的70%~30%的范围内向旋转窑主体103内的煤炭4吹送含有高浓度氧气的处理气体14。这是因为在单位时间内煤炭4将与处理气体13、14中的氧气发生较多反应。即,该煤炭4投入所述旋转窑主体103内部后将进入旋转窑主体103的基端侧区域,由于刚刚进行干馏后的煤炭活性较高且温度较高,因此氧气吸附速度较快。因此,在所述旋转窑主体103基端侧的30%~70%即50±20%的范围内较容易进行氧气吸附,与所述旋转窑主体103基端侧的70%~30%即50±20%的范围相比,在所述旋转窑主体103前端侧的30%~70%即50±20%的范围内较难发生氧气吸附。
虽然上述说明中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400中具备前端位于旋转窑主体103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部,且基端侧与循环管141的基端侧相连接的排气管445,但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中也可以安装前端位于旋转窑主体103的长边方向上靠近中央部至前端侧的范围内,且基端侧与循环管141的基端侧相连接的排气管。
虽然上述内容是针对具备设在循环管141上的温湿度调节装置150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200、300、400、500、600进行的说明,但也可以将所述温湿度调节装置150安装在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中的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23、惰性气体输送管124、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空气输送管、分支循环管142、143上。
虽然上述内容是针对具备连接循环管141、341的前端侧与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133的基端侧的循环管143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200、300、400、500、600进行的说明,但也可以在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中不设置这些循环管143。
虽然上述内容是针对具备连接循环管141~143,341、641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100、200、300、400、500、600进行的说明,但也可以在煤炭钝化处理装置中不设置这些循环管141~143,341、641。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可以在防止发生自燃的同时,在短时间内生产钝化后的煤炭,因此可以在工业应用上发挥极大作用。
符号说明
1 劣质煤(低阶煤)
2 干煤
3 干馏煤
5 煤炭
4 改质煤
6,7 煤粉
11 空气
12 惰性气体
13 低氧处理气体
14 高氧处理气体
21 使用后的气体
22 温湿度调节使用后的气体
31 使用后的气体
32 温湿度调节使用后的气体
41 使用后的气体
42 温湿度调节使用后的气体
51 水(温湿度调节用水)
61 冷却水
62 使用后的冷却水
100 煤炭钝化处理装置
101 料斗
102 螺旋进料器
103 旋转窑主体(旋转式装置主体)
103a 温度传感器
104 突条部
105 滚轮
106 齿轮
107 驱动用马达
107a 齿轮
108 密封装置
109a、109b 密封装置
111 基端侧壳体
111a 气体排出口
112 前端侧壳体
112a 滑槽
112b 气体排出口
121 低氧处理气体导入管
122 喷射喷嘴
122a 前端部
123 低氧处理气体输送管
123a 氧气传感器
124 惰性气体输送管
124a 流量调节阀
125 惰性气体供应源
131 高氧处理气体导入管
132 喷射喷嘴
132a 前端部
133 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
133a 氧气传感器
134 高氧处理气体输送管
134a 流量调节阀
135 鼓风机
136 连接管
136a 流量调节阀
141 循环管
141a 旋风分离器
141b 鼓风机
142 分支循环管
142a 流量调节阀
143 分支循环管
143a 流量调节阀
144 大气排放管
150 温湿度调节装置
151 处理塔(装置主体)
152 填充材料
153 储水槽
154 输送管
154a 鼓风机
154b 扩散器
160 冷却装置
161 冷却水输送头
162 输送管
163 轴承
164 冷却水排出头
181 干燥器
182 干馏器
183 冷却器
200 煤炭钝化处理装置
226 连接管
226a 流量调节阀
300 煤炭钝化处理装置
341 循环管
341a 旋风分离器
341b 鼓风机
400 煤炭钝化处理装置
445 排气管
500 煤炭钝化处理装置
571 控制装置
600 煤炭钝化处理装置
641 第2循环管
641a 旋风分离器
641b 三通阀
Claims (10)
1.一种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为利用含有氧气的处理气体进行煤炭的钝化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窑炉主体,其使所述煤炭在内部从基端侧向前端侧流通;
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其向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基端侧输送所述处理气体;
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其向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前端侧输送所述处理气体;
处理气体氧浓度调节装置,其调节输送至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以及,
冷却装置,其冷却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所述煤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气体氧浓度调节装置具备:前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其调节由所述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以及,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其调节由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使其低于由所述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用于将由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调节至小于等于12%,
所述前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用于将由所述前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调节至小于等于2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湿装置,其加湿输送至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所述处理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处理气体排出装置,其排出在所述窑炉主体内部中使用的所述处理气体;
循环装置,其将由所述处理气体排出装置排出的所述处理气体循环至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气体排出装置设置在所述窑炉主体的基端侧,且具备将在所述窑炉主体内部中使用的所述处理气体从该窑炉主体内部的前端侧排出的排气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气体排出装置具备设置在所述窑炉主体的基端侧的基端侧处理气体排出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窑炉主体的前端侧的前端侧处理气体排出装置,
所述循环装置具备切换装置,其切换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排出装置与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的连接,以及所述前端侧处理气体排出装置与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窑炉主体内部温度测量装置,其测量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温度;
处理气体氧浓度测量装置,其测量输送至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以及,
控制装置,其基于来自所述窑炉主体内部温度测量装置以及所述处理气体氧浓度测量装置的信息,对所述处理气体氧浓度调节装置进行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窑炉主体内部温度测量装置具备测量所述窑炉主体的基端侧的内部温度的基端侧用温度测量装置,
所述处理气体氧浓度测量装置具备测量由所述基端侧处理气体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处理气体的氧浓度的基端侧用氧浓度测量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来自所述基端侧用温度测量装置以及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测量装置的信息,对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进行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煤炭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调节装置进行控制,使所述基端侧用温度测量装置测量出的温度小于等于90℃,且使所述基端侧用氧浓度测量装置测量出的氧浓度小于等于1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41416A JP5536247B1 (ja) | 2013-03-04 | 2013-03-04 | 石炭不活性化処理装置 |
JP2013-041416 | 2013-03-04 | ||
PCT/JP2014/050894 WO2014136479A1 (ja) | 2013-03-04 | 2014-01-20 | 石炭不活性化処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26529A true CN105026529A (zh) | 2015-11-04 |
Family
ID=51409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11537.6A Pending CN105026529A (zh) | 2013-03-04 | 2014-01-20 | 煤炭钝化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01919B2 (zh) |
JP (1) | JP5536247B1 (zh) |
CN (1) | CN105026529A (zh) |
AU (1) | AU2014227353B2 (zh) |
DE (1) | DE112014001119T5 (zh) |
WO (1) | WO201413647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56073B2 (ja) * | 2012-01-06 | 2014-03-26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石炭不活性化処理装置 |
JP5971652B2 (ja) | 2012-10-09 | 2016-08-17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石炭不活性化処理装置 |
JP5536247B1 (ja) | 2013-03-04 | 2014-07-02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石炭不活性化処理装置 |
CN103674597B (zh) * | 2013-12-18 | 2015-01-07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煤矿突水模型试验用双向变截面水压承载循环试验系统 |
JP6188230B2 (ja) | 2014-02-17 | 2017-08-30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不活性化処理装置 |
KR101909587B1 (ko) * | 2016-07-22 | 2018-10-18 | (주) 피플아이 | 저탄장 자연발화 방지 냉각볼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423187A (en) * | 1973-10-01 | 1976-01-28 | Isc Smelting | Deactivation of coke |
US4249909A (en) * | 1979-05-30 | 1981-02-10 | Hydrocarbon Research, Inc. | Drying and passivating wet coals and lignite |
CN1010482B (zh) * | 1985-11-20 | 1990-11-21 | 海湾公司加拿大分公司 | 一种钝化细粒煤的方法 |
JPH0971791A (ja) * | 1995-09-08 | 1997-03-18 | Tek Kol Partnership | 反応性コールチャーの不動態化の方法 |
CN101429463A (zh) * | 2007-11-06 | 2009-05-13 | 湖南大唐先一科技有限公司 | 低变质程度煤炭的加工工艺 |
CN101781596A (zh) * | 2009-01-19 | 2010-07-21 | 湖南华银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活性煤焦的钝化工艺和钝化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23079A (en) | 1971-07-23 | 1973-03-27 | Sun Research Development | Stabilization of coal |
US4402706A (en) | 1981-12-21 | 1983-09-06 |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xidizing dried low rank coal |
JPS5974189A (ja) | 1982-10-20 | 1984-04-26 | Idemitsu Kosan Co Ltd | 低品位炭の安定化方法 |
JPS6065097A (ja) | 1983-09-21 | 1985-04-13 | Idemitsu Kosan Co Ltd | 低品位炭の改質方法 |
JPS59227979A (ja) | 1983-06-09 | 1984-12-21 | アトランテイツク・リツチフイ−ルド・カンパニ− | 粒状低品位石炭から低い自然発火性を有する乾燥粒状石炭燃料を製造する方法とそれに使用する装置 |
US4828576A (en) | 1985-11-15 | 1989-05-09 | Mobil Oil Corporation | Drying low rank coal and retarding spontaneous ignition |
AU605302B2 (en) | 1986-12-19 | 1991-01-10 | Ziegler Coal Holding Company | Process for inhibiting the spontaneous oxidation of low rank coal |
US4797136A (en) | 1986-12-19 | 1989-01-10 | Shell Oil Company | Low rank coal by wet oxidizing, drying and cooling |
US5035721A (en) | 1989-03-30 | 1991-07-30 |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Inc. | Method for beneficiation of low-rank coal |
US5137539A (en) | 1990-06-21 | 1992-08-11 |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 Method for producing dried particulate coal fuel and electricity from a low rank particulate coal |
US5324336A (en) | 1991-09-19 | 1994-06-28 | Texaco Inc. | Partial oxidation of low rank coal |
US5290523A (en) | 1992-03-13 | 1994-03-01 | Edward Koppelma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grading carbonaceous fuel |
DE4498936C2 (de) | 1993-11-19 | 2002-10-31 | Mitsui Mining Co Ltd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aktiviertem Koks für Prozesse zur gleichzeitigen Desulfurierung und Denitrierung |
US5863304A (en) | 1995-08-15 | 1999-01-26 | Western Syncoal Company | Stabilized thermally beneficiated low rank co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US5746787A (en) | 1996-10-28 | 1998-05-05 | Kfx Inc. | Process for treating carbonaceous materials |
AUPO748297A0 (en) | 1997-06-23 | 1997-07-17 |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Pty Limited | Stabilising thermally beneficiated carbonaceous material |
JPH11310785A (ja) | 1998-04-30 | 1999-11-09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石炭改質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US6146432A (en) | 1999-07-15 | 2000-11-14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 Pressure gradient passiv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 normally susceptible to spontaneous combustion |
US7198655B2 (en) | 2004-05-03 | 2007-04-03 | Evergreen Energ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rmally upgrading carbonaceous materials |
CN1322966C (zh) | 2004-07-22 | 2007-06-27 | 辽宁中田干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粉煤灰砖成型设备数控方法 |
JP5084154B2 (ja) | 2006-03-06 | 2012-11-28 |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 石炭ミルの火災予防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WO2008070931A1 (en) * | 2006-12-15 | 2008-06-19 | Eestech, Inc. | A combustion apparatus |
US8371041B2 (en) | 2007-01-11 | 2013-02-12 | Syncoal Solutions Inc. | Apparatus for upgrading coal |
JP2010059383A (ja) | 2008-09-08 | 2010-03-18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ガス化炉装置 |
JP5460121B2 (ja) | 2009-05-15 | 2014-04-02 | 太平洋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 混炭の使用方法および石炭を含む混合物の使用方法 |
JP2011037938A (ja) | 2009-08-07 | 2011-02-24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石炭改質装置 |
CN102465043B (zh) * | 2010-11-01 | 2013-07-31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一种固体燃料的多段分级热解气化装置及方法 |
JP5412418B2 (ja) | 2010-12-17 | 2014-02-12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石炭不活化処理装置 |
US8951311B2 (en) | 2011-02-17 | 2015-02-10 |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 gasification or partial oxidation process |
JP5511855B2 (ja) | 2012-01-06 | 2014-06-04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石炭不活性化処理方法 |
JP5456073B2 (ja) | 2012-01-06 | 2014-03-26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石炭不活性化処理装置 |
JP5804971B2 (ja) | 2012-02-24 | 2015-11-04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改質石炭製造設備 |
JP5971652B2 (ja) | 2012-10-09 | 2016-08-17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石炭不活性化処理装置 |
JP6015933B2 (ja) | 2012-12-14 | 2016-10-26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石炭不活性化処理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する改質石炭製造設備 |
JP5536247B1 (ja) | 2013-03-04 | 2014-07-02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石炭不活性化処理装置 |
JP6065097B1 (ja) | 2015-12-28 | 2017-01-25 | 株式会社セガゲームス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2013
- 2013-03-04 JP JP2013041416A patent/JP5536247B1/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1-20 DE DE112014001119.3T patent/DE112014001119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01-20 US US14/769,942 patent/US970191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1-20 WO PCT/JP2014/050894 patent/WO201413647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1-20 CN CN201480011537.6A patent/CN105026529A/zh active Pending
- 2014-01-20 AU AU2014227353A patent/AU2014227353B2/en not_active Ceas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423187A (en) * | 1973-10-01 | 1976-01-28 | Isc Smelting | Deactivation of coke |
US4249909A (en) * | 1979-05-30 | 1981-02-10 | Hydrocarbon Research, Inc. | Drying and passivating wet coals and lignite |
CN1010482B (zh) * | 1985-11-20 | 1990-11-21 | 海湾公司加拿大分公司 | 一种钝化细粒煤的方法 |
JPH0971791A (ja) * | 1995-09-08 | 1997-03-18 | Tek Kol Partnership | 反応性コールチャーの不動態化の方法 |
US5711769A (en) * | 1995-09-08 | 1998-01-27 | Tek-Kol Partnership | Process for passivation of reactive coal char |
CN101429463A (zh) * | 2007-11-06 | 2009-05-13 | 湖南大唐先一科技有限公司 | 低变质程度煤炭的加工工艺 |
CN101781596A (zh) * | 2009-01-19 | 2010-07-21 | 湖南华银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活性煤焦的钝化工艺和钝化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169375A (ja) | 2014-09-18 |
WO2014136479A1 (ja) | 2014-09-12 |
AU2014227353B2 (en) | 2016-05-26 |
AU2014227353A1 (en) | 2015-09-10 |
JP5536247B1 (ja) | 2014-07-02 |
US9701919B2 (en) | 2017-07-11 |
US20150376531A1 (en) | 2015-12-31 |
DE112014001119T5 (de) | 2015-12-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26529A (zh) | 煤炭钝化处理装置 | |
KR101204154B1 (ko) | 동식물성 잔사물 건조발효사료 및 건조발효비료의 제조장치 | |
BRPI0619787A2 (pt) | método e aparelho para secar material orgánico | |
CN101198427A (zh) | 以改进的流动条件连续并催化去除粘结剂的设备和方法 | |
CN104379708A (zh) | 煤非活性化处理装置及利用该装置的改性煤制造设备 | |
KR101680957B1 (ko) | 고형 연료 제조 장치 및 고형 연료 제조 방법 | |
WO2016116588A1 (en) |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rmochemically processing material | |
CN102165035A (zh) | 碳化方法以及装置 | |
US1045052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orrefaction of biomass with a cyclonic bed reactor | |
CN103386274A (zh) | 一种用于物料的暂存和混合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US4238216A (en) | Heating glass batch material | |
KR101618246B1 (ko) | 고온 벌크 제품을 위한 냉각 장치 | |
CN111151118B (zh) | 一种采用小苏打干法脱硫的锅炉烟气脱硫系统 | |
TWI593922B (zh) | Continuous thermal desorption and cracking equipment with three-stage reactor system | |
CN104785078A (zh) | 炉内喷钙炉后增湿活化循环灰烟气净化装置及其净化工艺 | |
CN105582780B (zh) | 化学法活性炭生产尾气的净化及回收系统和吸附器 | |
CN110885692A (zh) | 一种连续式炭化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1364014Y (zh) | 一种立式焙烧炉 | |
KR100744790B1 (ko) | 유기성 폐기물 발효장치 | |
EA023153B1 (ru) | Способ низкотемпературного пиролиза (отжига) биомассы | |
KR101103036B1 (ko) | 가축분뇨의 비료화설비 | |
CN109880644A (zh) | 一种提质煤加湿降温均化一体化装置及工艺 | |
CN216592358U (zh) | 有机肥散热冷却仓 | |
KR200432686Y1 (ko) | 유기성 폐기물 발효장치 | |
US20230151446A1 (en) | Plant for the treatment and recovery of white slag resulting from steelmaking process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04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