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69655B - 数据发布系统、发布装置、终端装置、数据发布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发布系统、发布装置、终端装置、数据发布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69655B CN104969655B CN201380072157.9A CN201380072157A CN104969655B CN 104969655 B CN104969655 B CN 104969655B CN 201380072157 A CN201380072157 A CN 201380072157A CN 104969655 B CN104969655 B CN 10496965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data
- distributing device
- link
- publ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04W72/56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wireless resour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by minimising distances, e.g. by selecting a route with minimum of number of hop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0—Routing based on monitoring resul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以及终端(1~19)测定与其它装置的通信状况,数据发布服务器(100)根据通信状况的测定结果将终端(1~19)分类为“主干”和“分支”,向终端(1~19)通知已分类的结果,选择能利用“主干”之间的中继向所有中继终端发布数据的中继路径,通知给终端(1~19),利用中继路径向“主干”的终端指示数据的中继,终端(1~19)在被通知了自身是“主干”的情况下,根据来自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的指示对数据进行中继,在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通知了本装置是“分支”的情况下,接收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或“主干”发布的数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发布系统、发布装置、终端装置、数据发布方法。
背景技术
信息终端利用通信功能进行信息的交换或指示的被称为传感器网络或Machineto machine(M2M)网络的技术已经被开发出来。在这样的网络中,因为铺设容易,所以,例如以ZigBee(注册商标)等为代表的终端自身进行中继的多跳通信技术已得到实用化。
作为使用通信而进行的动作,例如有向服务器上传从监视摄像机取得的动态影像、向设置在街中的影像显示器下载内容、或自动更新信息终端具有的软件数据等。
在被称为数字标牌(digital signage)的系统中,向终端(数字标牌终端)下载广告内容等。可考虑利用多跳通信技术来实现该数字标牌系统。在这样的例子中,期望可靠性高的通信,并且,伴随着通信量的增大,期望高效率的通信。
因为多跳通信无法直接掌握中继目的地的通信状态,所以,可能由于通信障碍等而无法进行通信。在不能进行通信时,如果搜索通信路径,则在检索的期间,通信变得不通畅,所以,提出了这样的方案:为了进行可靠性高的通信而事前确保冗余路径(参照下述的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多跳通信中,作为用于提高通信效率的方法,存在限制通信终端数量的方法。该方法是以层级型的方式管理多跳网络,利用位于上位层级的通信终端构建通信路径的方法。作为层级型的管理方法,例如在HSR(Hierarchical State Routing:分层状态路由)中,分割区域,在各个区域中设置代表节点,由此,减少通信路径的控制等的业务量,提高通信效率(参照下述的非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6866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Iwata,A.;Ching-Chuan Chiang;Guangyu Pei;Gerla,M.;Tsu-WeiChen,“Scalable Routing Strategies for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Selected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Journal on,vol.17,no.8,pp.1369-1379,Aug 199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多跳通信技术从便于网络铺设的方面来看是有效的技术。另外,在多跳通信技术中,例如,利用以下方法实现了改善:通过始终使通信路径进行冗余化来应对通信中断而提高通信的稳定性的方法、通过对通信机设置层级来删减通信量以提高通信效率的方法等。
但是,根据包含上述例子的现有技术,在使通信路径冗余化来实现通信稳定的方法中,未发现在提高通信效率的方面启示进行改善的内容。另外,在对通信机设置层级来删减通信量的方法中,具有如下这样的两个课题。
(1)在由于无线通信环境的变化等与管理的下位终端断开通信的情况下,需要重新构建路径,需要停止其间的通信以及从最初重新进行发布等,效率不高。
(2)在从作为上位层级的服务器等对作为下位层级的终端发送数据的情况下,如果不进行通信的调度,则引起不同区域之间的干扰或冲突,导致通信效率降低。另外,在要避免通信效率降低的情况下,通信调度的管理方法变得复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获得能够同时实现高可靠性和高通信效率且向多个终端装置中继发布数据的数据发布系统、发布装置、终端装置、数据发布方法。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是数据发布系统,该数据发布系统具备发布数据的发布装置以及利用无线通信接受所述数据的发布的多个终端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发布装置按照每个所述终端装置测定与所述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所述终端装置测定与所述发布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以及与其它各所述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将它们的测定结果通知给所述发布装置,所述发布装置根据从所述终端装置通知的所述测定结果和本装置所测定的通信状况,将所述终端装置分类为进行所述数据的中继的中继终端和不进行所述数据的中继的终接终端,将所分类的结果通知给所述终端装置,选择能够利用所述中继终端之间的中继向所有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的中继路径,将所述中继路径通知给所述终端装置,向所述中继路径上的从本装置起的跳数最少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对该中继终端指示向所述中继路径的下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此后,对所述中继终端指示向下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对所述中继路径上的最后的所述中继终端指示向所述终接终端发布所述数据,直到向所述中继路径上的最后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为止,在从所述发布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了本装置是所述中继终端时,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来自所述发布装置的指示,向下一跳的所述发布装置或所述终接终端发布从所述发布装置或前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在从所述发布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了本装置是所述终接终端时,向所述终端装置接收从所述发布装置或所述中继终端发布的所述数据。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数据发布系统起到能够同时实现高可靠性和高通信效率且向多个终端装置中继发布数据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数据发布系统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例的图。
图2是示出数字标牌系统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服务器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终端的结构例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服务器以及终端的位置坐标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各通信装置间的平均接收功率的期望值的图。
图7是示出表示有无连接关系的表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表示删减后的连接关系的表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分支”与“主干”的连接关系表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基于现有的单纯的多跳技术的数据发布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数据发布系统、发布装置、终端装置、数据发布方法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数据发布系统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例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系统由数据发布服务器(发布装置)100和终端(终端装置)1~19构成。此外,在图1中示出终端为19台的例子,但终端的数量不限于此。
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系统例如是数字标牌系统,从数据发布服务器向终端1~19发布广告内容、更新软件等。图2是示出数字标牌系统的一例的图。图2示出在小卖店内设置的数字标牌系统,数据发布服务器300向数字标牌终端301发布广告内容、更新软件等。此外,在图2中为了简化,对数字标牌终端仅标注1个符号,但数据发布服务器300以外的圆标记全部是数字标牌终端。在不采用多跳通信的情况下,从数据发布服务器300利用无线信号发布的广告内容、更新软件等仅能够发布到数据发布服务器300的通信范围302内。与此相对,当采用多跳通信时,数字标牌终端进行中继,从而还能够向通信范围302外的数字标牌终端发布广告内容、更新软件等。
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系统例如可应用于图2这样的数字标牌系统。在应用于数字标牌系统的情况下,终端1~19是数字标牌终端,数据发布服务器100是向数字标牌终端发布广告内容、更新软件等的数据发布服务器。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系统不限于数字标牌系统,只要是利用多跳通信向终端发布数据的系统,则能够应用于任意系统。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的结构例的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具备通信部101、通信状况测定部102、发布控制部103以及数据生成部104。通信部101进行无线通信的收发处理。如后所述,通信状况测定部102分别测定与终端1~19之间的通信状况。发布控制部103根据从终端1~19收集的测定结果和通信状况测定部102的测定结果决定数据发布路径等。数据生成部104生成向终端1~19发布的数据。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1的结构例的图。终端2~19也具有与终端1同样的结构。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1具备通信部111、通信状况测定部112、控制部113、数据恢复部114以及数据保持部115。通信部111进行无线通信的收发处理。通信状况测定部112分别测定与构成数据发布系统的其它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控制部113进行在数据发布时是否实施中继动作等的控制。数据保持部115保持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发布的数据。数据恢复部114恢复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发布的数据。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以及终端1~19的位置坐标的一例的图。此外,在之后的图中,将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简称为服务器,将终端1~19简称为N1~19。在图5中,设X轴为水平方向,设右侧为正方向,设Y轴为垂直方向,设上侧为正方向。另外,设终端1的Y坐标为Y=0,设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的X坐标为X=0。
图6是示出在以图1、图5所示的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以及终端1~19的配置为前提时的各通信装置(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以及终端1~19)间的平均接收功率的期望值的图。图6示出使来自各通信装置的发送功率相同、且有助于功率衰减的变量仅为距离时的在各个终端间期望的平均接收功率。图6所示的表中的行、列分别表示各通信装置,相交的位置是在各个终端之间期望的平均接收功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将平均接收功率是某固定阈值以上的情况规定为稳定的通信,(这里,将-70dBm作为阈值,以涂色的方式示出),对于稳定的通信关系,存在连接关系。图7是示出表示有无连接关系的表的一例的图。在图7中,根据图6的结果,将存在连接关系的组合(平均接收功率是阈值以上的组合)表示为“1”,将没有连接关系的组合表示为“0”。这里,采用平均接收功率作为评价是否是稳定的通信关系的指标,但也可以采用SNR(Signal to Noise Ratio:信噪比)或PER(Packet Error Rate:分组出错率)等表示通信状态的其它指标。
发布内容或更新软件等的数据的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和接受该数据的发布的终端1~19分别测定与属于数据发布系统的其它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具体地说,在终端1~19中,通信状况测定部112测定通信状况,在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中,通信状况测定部102测定通信状况。
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从终端1~19收集通信状况的测定结果。测定结果的收集可以是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向各终端1~19发送收集指示而从各终端1~19发送测定结果的方法,也可以是各终端1~19例如定期地发送测定结果的方法。具体地说,在终端1~19中,通信部111发送通信状况测定部112所测定的测定结果,在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中,发布控制部103经由通信部101接收测定结果。收集的测定结果可以是接收功率的日志数据等被处理前的源数据,也可以是进行接收功率的平均化而求出的平均接收功率或将平均接收功率与阈值比较后的比较结果等已实施处理的结果。
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的发布控制部103根据所收集的测定结果和通信状况测定部102的测定结果,将终端1~19分类为进行中继通信的“主干”(中继终端)和不进行中继通信的“分支”(终接终端)。具体地说,例如根据有无图7所示的连接关系,来提取满足以下的条件1、条件2双方的“主干”,以使得提取为“主干”的终端数量最小的方式选择作为“主干”的终端,将选择为“主干”的终端以外的终端分类为“分支”。
条件1:“主干”彼此间可通过中继进行通信(通过在“主干”彼此间进行多跳中继,可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向所有“主干”发布数据)
条件2:所有“分支”与2个以上的“主干”具有连接关系
以下,示出利用程序选择“主干”时的选择方法的一例。其中,只要是求出满足条件1以及条件2的“主干”的集合的方法即可,程序的实际计算顺序或安装方法不限于以下例示的内容。
针对通信装置的全集合S(终端1、终端2、…、终端19、数据发布服务器100),计算所有的作为“主干”的候选的通信装置的集合T和作为“分支”的候选的通信装置的集合U=S-T。计算的方法可以是任意的方法,从1开始依次增加“主干”的数量,并按照“主干”的数量依次设定集合(例如,在“主干”的数量是3的情况下,T=(终端1、终端2、数据发布服务器100)、T=(终端1、终端3、数据发布服务器100)、T=(终端1、终端4、数据发布服务器100)、…、T=(终端2、终端3、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等)。此外,因为数据发布服务器100是数据的发布源,所以,也可以不作为“主干”和“分支”的分类对象,而一定作为“主干”的候选。
并且,对计算的所有T实施以下的验证处理。例如,示出选择T=(终端7、终端8、终端9、终端11、终端15、数据发布服务器110、终端18)作为T中的一个而针对该T实施验证处理的例子。
(A)条件1的验证
以在行以及列中仅保留选择为“主干”候选的(T的构成要素)通信装置的组合的方式删减图7的表。图8是示出表示删减后的连接关系的表的一例的图。提取与图8所示的表的第1行的终端(在图8的例子中为终端7)具有连接关系的终端(在图8的例子中为终端8和终端11)。参照提取的终端彼此间的连接关系,判定为终端8与终端11具有连接关系。由此,判定为终端7、终端8、终端11相互具有连接关系,将这些终端作为连接关系终端。
在上述的判定中,如果存在新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这里为终端8、终端11),则参照其中的1个终端(这里为终端8)在图8的表中的行,当该终端与未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具有连接关系时,将具有该连接关系的终端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在此例中,将终端9追加为连接关系终端。
此外,在上述的判定中,如果存在新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这里为终端9),则参照其中的1个终端(这里为终端9)在图8的表中的行,当该终端与未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具有连接关系时,将具有该连接关系的终端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在此例中,将终端15、终端18追加为连接关系终端。
此外,在上述的判定中,如果存在新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这里为终端15、终端18),则参照其中的1个终端(这里为终端15)在图8的表中的行,当该终端与未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具有连接关系时,将具有该连接关系的终端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在此例中,在关于终端15的判定中,未追加新的终端作为连接关系终端。同样,关于终端18,也参照在图8的表中的行,当该终端与未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具有连接关系时,将具有该连接关系的终端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在此例中,在关于终端18的判定中,未追加新的终端作为连接关系终端。
关于终端11,也同样参照图8的表中的行,当与未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具有连接关系时,将具有该连接关系的终端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在此例中,在关于终端11的判定中,追加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作为连接关系终端。关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同样参照图8的表中的行,当与未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具有连接关系时,将具有该连接关系的终端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但未追加新的终端作为连接关系终端。
这样,关于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依次按照每个终端来判定连接关系,在未增加新的连接关系终端时,结束连接关系终端的提取处理。并且,在连接关系终端的提取处理之后,当构成T的通信装置的总数(这里为7台)与在连接关系终端的提取处理中求出的台数(在此例中为7台)相同时,判断为已验证满足条件1。在两者的台数不一致的情况下,从“主干”的候选中去除。在上述条件1的验证之后,针对作为“主干”的集合的候选留下的T,分别按照以下这样实施条件2的验证。
(B)条件2的验证(“分支”与“主干”的连接数量验证)
关于T,根据图7中例示的连接关系的表,在行中留下“分支”的通信装置,在列中留下“主干”的通信装置,从连接关系的表中删减它们以外的装置,生成“分支”与“主干”的连接关系表。图9是示出“分支”与“主干”的连接关系表的一例的图。
然后,根据“分支”与“主干”的连接关系表,计算各个“分支”与几个“主干”连接(连接的“主干”的数量)。在图9的表中,在右端的列上以合计的方式示出每行(每个“分支”)连接的“主干”的数量。
当如上述这样求出的每个“分支”的合计(连接的“主干”的数量)中的最小值是2以上时,判断为满足条件2。在最小值小于2的情况下,将该T从“主干”的集合的候选中去除。
关于与终端的全集合S相对的所有部分集合T实施以上的条件1、条件2的验证,从候选中去除未满足条件1以及条件2的T,留下满足条件1以及条件2的T。将留下的T中“主干”的数量最小的T最终决定为“主干”的集合。这里,T=(终端7、终端8、终端9、终端11、终端15、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终端18)是“主干”的数量最小的集合。如以上这样,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的发布控制部103将通信装置分类为“主干”和“分支”,向终端1~19通知其分类结果。在终端1~19中,控制部113根据该通知将本装置设定为“主干”或“分支”,在设定为“主干”的情况下,保持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直接或中继发布的数据,根据来自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的指示来向下个“主干”发布数据,在设定为“分支”情况下,接收所发布的数据,不进行向下个终端的中继。
在图1中,以箭头示出将终端7、终端8、终端9、终端11、终端15、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终端18设定为“主干”时的路径例。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向成为“主干”的各个终端通知该“主干”之间的中继路径。或者,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可针对成为“主干”的每个终端指示数据的发布目的地。在图1中,将“主干”之间的通信作为主路径以实线来示出,将“主干”与“分支”之间的通信中的在进行发布时第1个发布数据的路径作为第1路径以虚线示出,将第2个发布数据的路径作为第2路径以单点划线示出。对第3路径以后的路径进行省略。
使用图1来说明实际发布数据时的顺序。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对成为第1个“主干”的终端11发布数据(图1的(1))。在终端11中,数据保持部115保持已接收的数据。这里的发布方法可以是包含重发的单播通信,也可以是在外部实施重发或纠错的多播、广播通信等。作为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具有连接关系的“分支”的终端6、12、16在可接收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发布的数据的范围内进行接收。
当完成向成为第1个“主干”的终端11的发布时,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对终端11作出指示,使其对成为第2个“主干”的终端7进行数据的发布。终端11根据指示来发送数据保持部115经由通信部111而保持的数据(图1的(2))。作为“主干”的终端之间的通信也同样可以是单播通信,也可以是多播、广播通信。成为与终端11具有连接关系的“分支”的终端1、6、12、16接收从终端11发布的数据。此外,在数据以单播方式发送时,成为“分支”的终端1、6、12、16未被设定为发送目的地,但是,终端1、6、12、16在接收到发送给作为“主干”的终端的数据时,与发送给本装置的数据同样地进行处理即可。
以下,同样,从终端7到终端8(图1的(3))、从终端8到终端9(图1的(4))、从终端9到终端15(图1的(5))、从终端15到终端18(图1的(6)),这样地在成为“主干”的终端之间进行数据发布。终端18不将所发布的数据发布到其它“主干”,但利用广播通信等向成为周边的“分支”的终端发布数据。这样,数据发布服务器100按照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起的跳数从少到多的顺序,向成为“主干”的终端依次指示数据的发布。成为“分支”的终端接收从处于可接收的范围的“主干”所发布的数据。在成为“分支”的终端中,存在从多个终端接收同一发布数据的终端。因此,在成为“分支”的终端中,数据恢复部114进行以下的处理,从接收到的数据中去除已重复接收的位置,补充不足的数据,由此,恢复所发布的数据。作为不足数据的补充,例如具有发送重发请求等的方法。
此外,这里,将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作为起始点,按照终端11、终端7、终端8、终端9、终端15、终端18的顺序,依次进行数据发布,但该数据发布的顺序(“主干”之间的通信路径)只要根据图8所例示的“主干”之间的连接关系来决定即可。
此外,能够组合以下这样的现有技术,在数据的中继进行到作为“主干”之间的数据发布路径终点的终端18、进行了来自终端18的数据发布之后,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或成为“主干”的终端对成为“分支”的终端进行送达确认,根据送达确认进行针对不足数据的重发等。
这里,对现有的单纯多跳技术中的链接数与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系统中的数据发布的链接数进行比较。图10是示出基于现有的单纯多跳技术的数据发布的一例的图。图10示出现有的数据发布服务器200利用单纯的多跳技术对终端201~219进行数据发布的例子。图10的数据发布服务器200以及终端201~219的配置与图1的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终端1~19的配置相同。路径D1~D9示出数据的发布路径。在图10所示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采用共计48个链接,与此相对,在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可省去重复的路径,能够删减到6个链接。
当将各无线通信的链接速度均匀地假定为5Mbps时,向各个终端发送的内容大小(数据的大小)是100MByte,计算在以向各个终端发送相同内容为条件的情况下的现有技术(图10)与本实施方式(图1)的发布时间,分别如以下所示。
现有技术(图10):48(链接)×100(MByte)×8(bit)÷5(Mbps)÷3600(秒)≈2.133(小时)≈2小时8分钟
本实施方式(图1):6(链接)(链接)×100(MByte)×8(bit)÷5(Mbps)÷3600(秒)≈0.2666(小时)≈16分钟
这样,关于本实施方式,在上述的条件中,可将发布时间缩短至1/8,从而不仅仅是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够期待有利于节能,另外,提供稳定的通信路径的维持。此外,即使在存在通信状况的变化或者终端的追加或削除等的情况下,只要“主干”的终端满足条件1以及条件2,就能够继续通信而不用重新设定数据发布路径。例如,当作为“分支”的终端6由于障碍而不能进行通信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变更路径,但在现有技术中(在图10中相当于终端206由于障碍而不能通信),路径D1、D2这两个路径变得无法使用,需要新的路径设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数据发布系统的终端1~19以及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分别测定与系统内的其它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数据发布服务器100收集测定结果。然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根据测定结果,将终端1~19分类为进行数据中继的“主干”和进行数据接收的“分支”,向终端1~19通知分类结果。终端1~19根据来自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的通知,“主干”的终端根据来自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的指示,向下一个“主干”的终端发布所接收的数据。“分支”的终端接收从“主干”发布的数据。因此,能够同时实现高可靠性和高通信效率。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数据发布系统、发布装置、终端装置、数据发布方法对于进行多跳通信的数据发布系统是有用的,尤其适用于数字标牌系统。
标号说明
1~19、201~219终端;100、200数据发布服务器;101、111通信部;102、112通信状况测定部;103发布控制部;104数据生成部;113控制部;114数据恢复部;115数据保持部;D1~D9路径。
Claims (12)
1.一种数据发布系统,其具备发布数据的发布装置以及利用无线通信接受所述数据的发布的多个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布装置按照每个所述终端装置测定与所述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
所述终端装置测定与所述发布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以及与其它各所述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将它们的测定结果通知给所述发布装置,
所述发布装置根据从所述终端装置通知的所述测定结果和本装置所测定的通信状况,将所述终端装置分类为进行所述数据的中继的中继终端和不进行所述数据的中继的终接终端,将所分类的结果通知给所述终端装置,选择能够利用所述中继终端之间的中继向所有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的中继路径,将所述中继路径通知给所述终端装置,
在从所述发布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了本装置是所述中继终端时,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来自所述发布装置的指示,向下一跳的所述发布装置或所述终接终端发布从所述发布装置或前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接收到的所述数据,
所述发布装置向所述中继路径上的本装置的下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对该中继终端指示向所述中继路径的该中继终端的下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发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布装置对所述中继终端指示向下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对所述中继路径上的最后的所述中继终端指示向所述终接终端发布所述数据,直到向所述中继路径上的最后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为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发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布装置以能够利用所述中继终端之间的中继对所有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且所述终接终端能够从所述发布装置和所述中继终端中的2个以上接收所述数据的方式选择所述中继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发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布装置以使得所述中继终端的数量最小的方式选择所述中继终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发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发布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了本装置是所述终接终端时,所述终端装置接收从所述发布装置或所述中继终端发布的所述数据。
6.一种发布装置,其利用无线通信向多个终端装置发布数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通信状况测定部,其按照每个所述终端装置测定与所述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
通信部,其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在该终端装置中测定的与所述发布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以及与其它所述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的测定结果;以及
发布控制部,其根据从所述终端装置通知的所述测定结果和本装置测定的通信状况,将所述终端装置分类为进行所述数据的中继的中继终端和不进行所述数据的中继的终接终端,将所分类的结果通知给所述终端装置,选择能够利用所述中继终端之间的中继向所有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的中继路径,将所述中继路径通知给所述终端装置,
所述发布控制部向所述中继路径上的本装置的下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对该中继终端指示向所述中继路径的该中继终端的下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布控制部对所述中继终端指示向下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对所述中继路径上的最后的所述中继终端指示向所述终接终端发布所述数据,直到向所述中继路径上的最后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为止。
8.一种终端装置,其是数据发布系统中的终端装置,该数据发布系统具备发布数据的发布装置以及利用无线通信接受所述数据的发布的多个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终端装置具备:
通信状况测定部,其测定与所述发布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以及与其它各所述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
通信部,其将所述通信状况测定部的测定结果通知给所述发布装置;以及
控制部,其在从所述发布装置通知了本装置是进行数据中继的中继终端时,进行这样的控制:根据来自所述发布装置的指示,向下一跳的所述发布装置或不进行数据的中继的终接终端发布从所述发布装置或由所述发布装置通知的所述数据的中继路径的前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接收到的所述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发布装置通知了本装置是不进行所述数据的中继的终接终端时,所述控制部进行这样的控制:接收从所述发布装置或所述中继终端发布的所述数据。
10.一种数据发布方法,该数据发布方法是数据发布系统中的数据发布方法,该数据发布系统具备发布数据的发布装置以及利用无线通信接受所述数据的发布的多个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的步骤:
第1测定步骤,所述发布装置按照每个所述终端装置测定与所述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
第2测定步骤,所述终端装置测定与所述发布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以及与其它各所述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将它们的测定结果通知给所述发布装置,
分类步骤,所述发布装置根据在所述第2测定步骤中通知的所述测定结果和在所述第1测定步骤中测定的通信状况,将所述终端装置分类为进行所述数据的中继的中继终端和不进行所述数据的中继的终接终端,将所分类的结果通知给所述终端装置,
路径通知步骤,所述发布装置选择能够利用所述中继终端之间的中继向所有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的中继路径,将所述中继路径通知给所述终端装置;
中继步骤,在从所述发布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了本装置是所述中继终端时,所述终端装置根据来自所述发布装置的指示,向下一跳的所述发布装置或所述终接终端发布从所述发布装置或前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接收到的所述数据;
发布步骤,所述发布装置向所述中继路径上的本装置的下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对该中继终端指示向所述中继路径的该中继终端的下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发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布控制步骤,所述发布装置对所述中继终端指示向下一跳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对所述中继路径上的最后的所述中继终端指示向所述终接终端发布所述数据,直到向所述中继路径上的最后的所述中继终端发布所述数据为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数据发布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接收步骤,在从所述发布装置向所述终端装置通知了本装置是所述终接终端时,所述终端装置接收从所述发布装置或所述中继终端发布的所述数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26887 | 2013-02-14 | ||
JP2013-026887 | 2013-02-14 | ||
PCT/JP2013/065465 WO2014057709A1 (ja) | 2013-02-14 | 2013-06-04 | データ配信システム、配信装置、端末装置、データ配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69655A CN104969655A (zh) | 2015-10-07 |
CN104969655B true CN104969655B (zh) | 2019-04-12 |
Family
ID=50477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72157.9A Active CN104969655B (zh) | 2013-02-14 | 2013-06-04 | 数据发布系统、发布装置、终端装置、数据发布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14052B2 (zh) |
JP (1) | JP5875696B2 (zh) |
CN (1) | CN104969655B (zh) |
WO (1) | WO201405770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16289A1 (en) * | 2015-01-21 | 2016-07-28 | Sony Corporation | Methods, base station, mobile node and relay node |
JP6510896B2 (ja) * | 2015-06-08 | 2019-05-08 | 株式会社東芝 | ネットワーク構築システム |
US10778324B2 (en) | 2015-06-25 | 2020-09-15 | Nec Corporation | D2D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radio terminal, relay radio terminal candidate selection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
JP2017076882A (ja) * | 2015-10-15 | 2017-04-20 |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ネットワーク通信方法 |
JP7152636B2 (ja) * | 2017-12-26 | 2022-10-13 |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WO2021065932A1 (ja) * | 2019-09-30 | 2021-04-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ノード、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15175A (zh) * | 2004-07-26 | 2007-08-0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模式设置设备和设置方法、连接模式控制设备和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74236A (en) * | 1992-03-25 | 1999-10-26 | Aes Corporation | Dynamically reconfigurab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method |
JP3692830B2 (ja) | 1999-05-14 | 2005-09-0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マルチキャスト通信システム |
JP2002320249A (ja) | 2001-04-20 | 2002-10-31 | Sharp Corp | 情報配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システムの情報配信方法 |
JP4027818B2 (ja) * | 2003-02-21 | 2007-12-26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制御局、無線局及びマルチホップ通信方法 |
US7515595B2 (en) | 2004-01-09 | 2009-04-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etwork using encoded transmissions and forwarding |
JP4466434B2 (ja) * | 2005-03-30 | 2010-05-2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経路制御方法およびホームエージェント |
JP4572173B2 (ja) * | 2006-03-17 | 2010-10-27 | 株式会社トヨタIt開発センター |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経路情報テーブルの作成方法 |
US7398438B2 (en) * | 2006-03-30 | 2008-07-08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routing in connectionless networks |
US8363565B2 (en) * | 2007-12-17 | 2013-01-29 | Nec Corporation | Routing method and node |
JP5252644B2 (ja) * | 2009-05-01 | 2013-07-31 |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 通信システム、端末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
JP5854450B2 (ja) | 2010-01-13 | 2016-02-0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8447875B2 (en) * | 2010-03-10 | 2013-05-21 | Thomson Licensing | Unified cache and peer-to-pee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reaming media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
US8937886B2 (en) * | 2010-12-17 | 2015-01-20 | Cisco Technology, Inc. | Dynamic reroute scheduling in a directed acyclic graph (DAG) |
-
2013
- 2013-06-04 CN CN201380072157.9A patent/CN104969655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04 WO PCT/JP2013/065465 patent/WO201405770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6-04 US US14/652,522 patent/US9814052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6-04 JP JP2014540766A patent/JP5875696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15175A (zh) * | 2004-07-26 | 2007-08-0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模式设置设备和设置方法、连接模式控制设备和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4057709A1 (ja) | 2014-04-17 |
CN104969655A (zh) | 2015-10-07 |
US20160021668A1 (en) | 2016-01-21 |
US9814052B2 (en) | 2017-11-07 |
JPWO2014057709A1 (ja) | 2016-09-05 |
JP5875696B2 (ja) | 2016-03-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69655B (zh) | 数据发布系统、发布装置、终端装置、数据发布方法 | |
CN101252538B (zh) | 一种分布式实时探测无线自组网络拓扑结构的方法 | |
CN104093180A (zh) | 一种基于多网关数据传输的无线传感网络路由方法 | |
Chandrasekar et al. | LoRaWAN Mesh Networks: An efficient mesh formation of LoRa devices in rural energy system | |
CN107579915B (zh) | 基于树型网络的自组网方法、节点、网关及通讯系统 | |
CN107257367A (zh) | 果园生态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 | |
JP2013207626A (ja) | 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動的階層化方法 | |
KR101050836B1 (ko) | 무선 센서 네트워크 시스템 및 데이터 전달 방법 | |
CN102883399A (zh) | 基于簇的ctp路由协议 | |
Souza et al. | Developing smart grids based on GPRS and ZigBee technologies using queueing modeling–based optimization algorithm | |
Ben-Shimol et al. | Application-layer approach for efficient smart meter reading in low-voltage PLC networks | |
JP7072731B1 (ja) | 通信システム、集約装置、中央装置、端末、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 |
Duc et al. | Towards opportunistic data dissemination in mobile phone sensor networks | |
Robinson et al. | Tree Based Data Fusion Clustering Routing Algorithm for Illimitable NetworN Administr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N | |
Jia et al. | Eco-Udc: An energy efficient data collection method for disaster area networks | |
Das et al. | Quality of service improvement in neighborhood area networking for AMI with ZigBee-based tunable clustered scale-free topology and RPL routing | |
Atto et al. | Routing Protocols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of Bridges Us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 |
Zhou et al. | Message scheduling and delivery with vehic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 |
CN106454862A (zh) | 一种智能电网的通信系统 | |
Habara et al. | A load balancing algorithm for Layer 2 routing in IEEE 802.15. 10 | |
Zhang et al. | A novel method of reliable data transmission for Internet of Vehicles based on crowd sensing strategy | |
Liu et al. | Low-cost and robust geographic opportunistic routing in a strip topology wireless network | |
Ali et al. | Evaluation of routing protocols of wireless ad hoc for SCADA systems using OPNET simulator | |
Dhatchayani et al. | Agent based efficient data gathering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ith a mobile sink | |
Bhuiyan et al. | Reliable shortest path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Refocusing on link failure scenarios from applica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