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8729B - 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48729B CN104948729B CN201510234949.2A CN201510234949A CN104948729B CN 104948729 B CN104948729 B CN 104948729B CN 201510234949 A CN201510234949 A CN 201510234949A CN 104948729 B CN104948729 B CN 1049487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valve
- port
- hydraulic fluid
-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70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1
- 230000005520 electrodynamics Effects 0.000 claims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0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20 hydraulic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6 storage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38—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 F16H61/40—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hydrostatic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5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seven forward spee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306/00—Shifting
- F16H2306/14—Skipping gear shi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包括电动泵、电机、单向阀、溢流阀、蓄能器、手控阀、第一换挡控制单元、第二换挡控制单元、第三换挡控制单元、第四换挡控制单元、第一离合器控制单元、第二离合器控制单元和第五电磁阀。本发明通过人工手动控制手控阀,实现驻车挡P、倒车挡R、空挡N和前进挡D四种工作状态;通过第一换挡控制单元、第二换挡控制单元、第三换挡控制单元、第四换挡控制单元和第一离合器控制单元、第二离合器控制单元形成的选换挡和双离合器动力传动控制功能,实现7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的变速传动,并可实现前进挡换挡过程中对换入挡位的预置,即预先挂挡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用于车辆变速器控制系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用于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电液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变速器分为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手动变速器只能通过人工手动操作进行换挡,自动变速器则可以实现自动换挡;根据结构和变速操作执行过程,自动变速器分为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动力换挡自动变速器(AT)、无级变速器(CVT)和双离合器变速器(DSG)等几种形式。目前,自动变速器的自动换挡功能一般是通过变速器电子控制单元(TCU)控制换挡伺服和执行系统来实现的;换挡伺服和执行系统又可分为电动、气动和液压三种类型,而通常最多采用的主要是液压控制系统。在液压换挡伺服和执行控制系统中,根据控制信号、伺服元件和执行机构类型,又可分为全液压控制和电液控制两大类。全液压控制是指控制信号和伺服执行过程全部为液压方式,由于必须将驾驶员操作意图、发动机和车辆工作状态等全部转换为液压信号用以控制自动变速,导致系统复杂、控制精度低、响应慢、故障率高,在现代车辆自动变速控制中已不再采用;电液控制是使用电磁阀作为伺服控制元件控制换挡执行系统的作动器来实现自动变速,目前大多数车辆用自动变速器采用的都是这种型式。在自动变速电液控制系统中,根据电磁阀对换挡执行机构作动器油路的控制方式,可分为直接控制式和间接控制式两种基本类型;直接控制式是以比例电磁阀和多位电磁阀对作动器油路进行控制以完成换挡变速,其优点是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换挡精度高、响应快,缺点是所使用的电磁阀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对电磁阀性能和控制精度要求高、对液压油污染敏感,系统故障率相对较高;间接控制式是通过利用结构简单的开关型电磁阀、电磁换向阀或脉宽调制信号驱动的高速开关型电磁阀(PWM控制)对继动滑阀的控制,间接控制作动器油路完成换挡变速,虽然其系统零部件较多、结构相对复杂、控制响应相对较慢,但所用电磁阀结构简单、控制容易,对电磁阀性能和控制精度要求低,系统对液压油污染不敏感,系统故障率、加工难度和制造成本也相对较低;结合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型式,还可形成混合控制式电液控制系统,其特点是以结构简单的电磁换向阀直接控制部分作动器油路、同时通过利用简单的电磁开关阀、电磁换向阀或脉宽调制信号驱动的高速开关型电磁阀对继动滑阀的控制,间接控制另外一部分作动器油路,因而混合型液压控制系统兼具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型式的特点。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车辆变速器换挡电液控制系统零部件加工难度及制造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具有1个倒挡和7个前进挡的同轴对置式离合器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电液控制系统。
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包括电动泵30、电机31、单向阀32、溢流阀33、蓄能器35、手控阀10、第一换挡控制单元、第二换挡控制单元、第三换挡控制单元、第四换挡控制单元、第一离合器控制单元、第二离合器控制单元和第五电磁阀23;
所述第一换挡控制单元由第一双向油缸11、第一滑阀15和第一电磁阀19依次连接构成,控制第一前进挡D1和第三前进挡D3的挂挡或退挡;第二换挡控制单元由第二双向油缸12、第二滑阀16和第二电磁阀20依次连接构成,控制第二前进挡D2和第四前进挡D4的挂挡或退挡;第三换挡控制单元由第三双向油缸13、第三滑阀17和第三电磁阀21依次连接构成,控制第七前进挡D7和第五前进挡D5的挂挡或退挡;第四换挡控制单元由第四双向油缸14、第四滑阀18和第四电磁阀22依次连接构成,控制倒挡R和第六前进挡D6的挂挡或退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控制单元由第一单向油缸26和第六电磁阀24串联构成,控制第一前进挡D1、第三前进挡D3、第五前进挡D5和第七前进挡D7的动力结合或中断;所述第二离合器控制单元由第二单向油缸27和第七电磁阀25串联构成,控制第二前进挡D2、第四前进挡D4、第六前进挡D6和倒挡R的动力结合或中断;
所述第一换挡控制单元、第二换挡控制单元、第三换挡控制单元、第四换挡控制单元和第一离合器控制单元、第二离合器控制单元形成选换挡和双离合器动力传动控制功能,实现7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的变速控制。
所述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的具体结构描述如下:
所述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的油口11A连通着第一滑阀15的第二油口15B、有杆腔的油口11B同时连通着第一滑阀15的第一油口15A和第一电磁阀19的油口19A;所述第一滑阀15的泄油口15T连通着油槽28、控制油口15X连通着第五电磁阀23的第一油口23A;所述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19T连通着油槽28;所述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3T连通着油槽28;当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1的挡位预置,当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泄油、同时对其有杆腔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前进挡D3的挡位预置,当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泄油时,使其活塞静止于所处位置,当第一双向油缸11的活塞移至中间位置时实现空挡N;
所述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的油口12A连通着第二滑阀16的第二油口16B、有杆腔的油口12B同时连通着第二滑阀16的第一油口16A和第二电磁阀20的油口20A;所述第二滑阀16的泄油口16T连通着油槽28、控制油口16X连通着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所述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0T连通着油槽28;当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4的挡位预置,当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泄油、同时对其有杆腔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前进挡D2的挡位预置,当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泄油时,使其活塞静止于所处位置,当第二双向油缸12的活塞移至中间位置时实现空挡N;
所述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的油口13A连通着第三滑阀17的第二油口17B、有杆腔的油口13B同时连通着第三滑阀17的第一油口17A和第三电磁阀21的油口21A;所述第三滑阀17的泄油口17T连通着油槽28、控制油口17X连通着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所述第三电磁阀21的进油口21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0T连通着油槽28;当对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5的挡位预置,当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泄油、同时对其有杆腔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前进挡D7的挡位预置,当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泄油时,使其活塞静止于所处位置,当第三双向油缸13的活塞移至中间位置时实现空挡N;
所述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的油口14A连通着第四滑阀18的第二油口18B、有杆腔的油口14B同时连通着第四滑阀18的第一油口18A和第四电磁阀22的油口22A;所述第四滑阀18的泄油口18T连通着油槽28、控制油口18X连通着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所述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0T连通着油槽28;当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6的挡位预置,当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泄油、同时对其有杆腔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倒挡R的挡位预置,当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泄油时,使其活塞静止于所处位置,当第四双向油缸14的活塞移至中间位置时实现空挡N;
所述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连通着第六电磁阀24的油口24A;所述第六电磁阀24的进油口24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4T连通着油槽28;对第一单向油缸26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1、D3、D5、D7中某一挡位的传动,第一单向油缸26泄油时,使其活塞在复位弹簧作用下移至左位中断前进挡D1、D3、D5、D7中某一挡位的传动;
所述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连通着第七电磁阀25的油口25A;所述第七电磁阀25的进油口25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5T连通着油槽28;对第二单向油缸27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倒挡R或前进挡D2、D4、D6中某一挡位的传动,第二单向油缸27泄油时,使其活塞在复位弹簧作用下移至左位中断倒挡R或前进挡D2、D4、D6中某一挡位的传动;
所述电动泵30与电机31通过电机轴EMZ传动连接,电动泵30的第一油口30A串联着过滤器29,过滤器29的第一油口29A连通油槽28;电动泵30的第二油口30B连通单向阀32的第一油口32A,单向阀32的第二油口32B通过阀前油管201同时连溢流阀33的第一油口33A、油压传感器34的油口34P、蓄能器35的油口35P和手控阀10的进油口10P;当单向阀32的第一油口32A处的压力大于其第二油口32B时单向阀32导通,当单向阀32的第一油口32A处的压力小于其第二油口32B时单向阀32截止;当溢流阀33的第一油口33A处的油压超过设定的油压最大值时其第一油口33A连通第二油口33B,阀前油管201中的油液经溢流阀33的第一油口33A和第二油口33B流至油槽28、使阀前油管201中的油压降低,当溢流阀33的第一油口33A处的油压小于或等于设定的油压最大值时其第一油口33A、第二油口33B同时截止;当阀前油管201中油压低于系统最低工作压力时,电机31工作,当阀前油管201中油压高于系统最高工作压力时,电机31停止工作;所述蓄能器35是弹簧活塞式蓄能器件,当蓄能器35的内部压力低于阀前油管201的压力时,阀前油管201通过蓄能器35的油口35P对其充油,当蓄能器35的内部压力高于阀前油管201的压力时,蓄能器35通过其油口35P向阀前油管201供油;所述手控阀10具有驻车挡P、倒挡R、空挡N和前进挡D四个阀位,手控阀10处于驻车挡P位时,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泄油口10T截止,处于倒挡R位时,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泄油口10T截止,处于空挡N位时,其进油口10P截止,油口10A连通泄油口10T,处于前进挡D位时,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泄油口10T截止。
所述第一双向油缸11、第二双向油缸12、第三双向油缸13和第四双向油缸14均为单杆双作用油缸。
所述第一单向油缸26和第二单向油缸27均为带有复位弹簧的环形单作用油缸。
所述第一电磁阀19、第二电磁阀20、第三电磁阀21、第四电磁阀22和第五电磁阀23均是开关型2位3通电磁阀,所述第六电磁阀24和第七电磁阀25均为以PWM信号驱动的高速开关型2位3通电磁阀,且各电磁阀在断电时均处于各自的第1阀位、在通电时均处于各自的第2阀位;第一电磁阀19、第二电磁阀20、第三电磁阀21、第四电磁阀22、第五电磁阀23、第六电磁阀24和第七电磁阀25处于不同阀位时的内部连通关系为:
第一电磁阀19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19A连通泄油口19T、进油口19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19T截止、进油口19P连通油口19A;
第二电磁阀20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0A连通泄油口20T、进油口20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0T截止、进油口20P连通油口20A;
第三电磁阀21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1A连通泄油口21T、进油口21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1T截止、进油口21P连通油口21A;
第四电磁阀22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2A连通泄油口22T、进油口22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2T截止、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2A;
第五电磁阀23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进油口23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3T截止、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3A;
第六电磁阀24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4A连通泄油口24T、进油口24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4T截止、进油口24P连通油口24A;
第七电磁阀25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5A连通泄油口25T、进油口25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5T截止、进油口25P连通油口25A。
所述电动泵30是阀片式容积转子泵,或是外啮合齿轮泵,或是内啮合齿轮泵,或是内啮合摆线转子泵。
所述电机31是工作电压为8~32V的直流有刷电动机,或是工作电压为8~32V的直流永磁无刷电动机,或是工作电压为8~32V的直流步进电动机。
所述手控阀10是4位3通手动控制滑阀。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发明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可与具有1个倒挡和7个前进挡的同轴对置式离合器双离合器变速器配套。
2.本发明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通过人工手动控制手控阀10,可使变速器实现驻车挡P、倒车挡R、空挡N和前进挡D种工作状态;通过电液控制系统中各个阀的不同阀位组合,可使变速器实现7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的动力传动,并可实现前进挡换挡过程中对换入挡位的预置(预先挂挡)。
3.本发明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采用由电动泵30、电机31、单向阀32、溢流阀33、油压传感器34、蓄能器35和阀前油管201组成的电动液压源单独对本发明所述电液控制系统供液,避免了发动机转速和组成变速器的其他模块对本发明电液控制系统油压和油液流量的影响,同时,通过溢流阀33的溢流泄压作用、油压传感器34信号输出后的反馈控制、蓄能器35的蓄能缓冲和补偿作用,既能对发明电液控制系统的工作油压和液压流量进行精确控制,又能形成较好的节能效果。
4.本发明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由变速器电子控制单元TCU控制驱动七个2位3通电磁阀,即第一电磁阀19、第二电磁阀20、第三电磁阀21、第四电磁阀22、第五电磁阀23、第六电磁阀24和第七电磁阀25的阀位实现变速换挡,通过在变速器电子控制单元TCU中增设自动变速控制软件,可实现变速器7个前进挡之间的自动变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10.手控阀;11.第一双向油缸;12.第二双向油缸;13.第三双向油缸;14.第四双向油缸;15.第一滑阀;16.第二滑阀;17.第三滑阀;18.第四滑阀;19.第一电磁阀;20.第二电磁阀;21.第三电磁阀;22.第四电磁阀;23.第五电磁阀;24.第六电磁阀;25.第七电磁阀;26.第一单向油缸;27.第二单向油缸;28.油槽;29.过滤器;30.电动泵;31.电机;32.单向阀;33.溢流阀;34.油压传感器;35.蓄能器;EMZ.电机轴;201.阀前油管;202.阀后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
参见图1,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包括电动泵30、电机31、单向阀32、溢流阀33、蓄能器35、手控阀10、第一换挡控制单元、第二换挡控制单元、第三换挡控制单元、第四换挡控制单元、第一离合器控制单元、第二离合器控制单元和第五电磁阀23;
第一换挡控制单元由第一双向油缸11、第一滑阀15和第一电磁阀19依次连接构成,控制第一前进挡D1和第三前进挡D3挂挡或退挡;第二控制单元由第二双向油缸12、第二滑阀16和第二电磁阀20依次连接构成,控制第二前进挡D2和第四前进挡D4挂挡或退挡;第三控制单元由第三双向油缸13、第三滑阀17和第三电磁阀21依次连接构成,控制第七前进挡D7和第五前进挡D5挂挡或退挡;第四控制单元由第四双向油缸14、第四滑阀18和第四电磁阀22依次连接构成,控制倒挡R和第六前进挡D6挂挡或退挡;
第一离合器控制单元由第一单向油缸26和第六电磁阀24串联构成,控制第一前进挡D1、第三前进挡D3、第五前进挡D5和第七前进挡D7的动力结合或中断;第二离合器控制单元由第二单向油缸27和第七电磁阀25串联构成,控制第二前进挡D2、第四前进挡D4、第六前进挡D6和倒挡R的动力结合或中断。
电动泵30是阀片式容积转子泵,或是外啮合齿轮泵,或是内啮合齿轮泵,或是内啮合摆线转子泵。
电机31是工作电压为8~32V的直流有刷电动机,或是工作电压为8~32V的直流永磁无刷电动机,或是工作电压为8~32V的直流步进电动机。
第一双向油缸11、第二双向油缸12、第三双向油缸13和第四双向油缸14均为单杆双作用油缸。
第一单向油缸26和第二单向油缸27均为带有复位弹簧的环形单作用油缸。
第一电磁阀19、第二电磁阀20、第三电磁阀21、第四电磁阀22和第五电磁阀23均是开关型2位3通电磁阀,第六电磁阀24和第七电磁阀25均为以PWM信号驱动的高速开关型2位3通电磁阀,且各电磁阀在断电时均处于各自的第1阀位、在通电时均处于各自的第2阀位;第一电磁阀19、第二电磁阀20、第三电磁阀21、第四电磁阀22、第五电磁阀23、第六电磁阀24和第七电磁阀25处于不同阀位时的内部连通关系为:
第一电磁阀19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19A连通泄油口19T、进油口19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19T截止、进油口19P连通油口19A;
第二电磁阀20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0A连通泄油口20T、进油口20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0T截止、进油口20P连通油口20A;
第三电磁阀21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1A连通泄油口21T、进油口21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1T截止、进油口21P连通油口21A;
第四电磁阀22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2A连通泄油口22T、进油口22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2T截止、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2A;
第五电磁阀23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进油口23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3T截止、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3A;
第六电磁阀24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4A连通泄油口24T、进油口24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4T截止、进油口24P连通油口24A;
第七电磁阀25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5A连通泄油口25T、进油口25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5T截止、进油口25P连通油口25A。
手控阀10是4位3通手动控制滑阀。
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的具体连接关系说明如下:
所述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的油口11A连通着第一滑阀15的第二油口15B、有杆腔的油口11B同时连通着第一滑阀15的第一油口15A和第一电磁阀19的油口19A;所述第一滑阀15的泄油口15T连通着油槽28、控制油口15X连通着第五电磁阀23的第一油口23A;所述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19T连通着油槽28;所述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3T连通着油槽28;当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1的挡位预置,当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泄油、同时对其有杆腔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前进挡D3的挡位预置,当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泄油时,使其活塞静止于所处位置,当第一双向油缸11的活塞移至中间位置时实现空挡N;
所述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的油口12A连通着第二滑阀16的第二油口16B、有杆腔的油口12B同时连通着第二滑阀16的第一油口16A和第二电磁阀20的油口20A;所述第二滑阀16的泄油口16T连通着油槽28、控制油口16X连通着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所述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0T连通着油槽28;当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4的挡位预置,当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泄油、同时对其有杆腔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前进挡D2的挡位预置,当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泄油时,使其活塞静止于所处位置,当第二双向油缸12的活塞移至中间位置时实现空挡N;
所述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的油口13A连通着第三滑阀17的第二油口17B、有杆腔的油口13B同时连通着第三滑阀17的第一油口17A和第三电磁阀21的油口21A;所述第三滑阀17的泄油口17T连通着油槽28、控制油口17X连通着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所述第三电磁阀21的进油口21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0T连通着油槽28;当对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5的挡位预置,当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泄油、同时对其有杆腔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前进挡D7的挡位预置,当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泄油时,使其活塞静止于所处位置,当第三双向油缸13的活塞移至中间位置时实现空挡N;
所述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的油口14A连通着第四滑阀18的第二油口18B、有杆腔的油口14B同时连通着第四滑阀18的第一油口18A和第四电磁阀22的油口22A;所述第四滑阀18的泄油口18T连通着油槽28、控制油口18X连通着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所述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0T连通着油槽28;当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6的挡位预置,当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泄油、同时对其有杆腔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倒挡R的挡位预置,当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泄油时,使其活塞静止于所处位置,当第四双向油缸14的活塞移至中间位置时实现空挡N;
所述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连通着第六电磁阀24的油口24A;所述第六电磁阀24的进油口24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4T连通着油槽28;对第一单向油缸26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1、D3、D5、D7中某一挡位的传动,第一单向油缸26泄油时,使其活塞在复位弹簧作用下移至左位中断前进挡D1、D3、D5、D7中某一挡位的传动;
所述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连通着第七电磁阀25的油口25A;所述第七电磁阀25的进油口25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5T连通着油槽28;对第二单向油缸27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倒挡R或前进挡D2、D4、D6中某一挡位的传动,第二单向油缸27泄油时,使其活塞在复位弹簧作用下移至左位中断倒挡R或前进挡D2、D4、D6中某一挡位的传动;
所述电动泵30与电机31通过电机轴EMZ传动连接,电动泵30的第一油口30A串联着过滤器29,过滤器29的第一油口29A连通油槽28;电动泵30的第二油口30B连通单向阀32的第一油口32A,单向阀32的第二油口32B通过阀前油管201同时连溢流阀33的第一油口33A、油压传感器34的油口34P、蓄能器35的油口35P和手控阀10的进油口10P;当单向阀32的第一油口32A处的压力大于其第二油口32B时单向阀32导通,当单向阀32的第一油口32A处的压力小于其第二油口32B时单向阀32截止;当溢流阀33的第一油口33A处的油压超过设定的油压最大值时其第一油口33A连通第二油口33B,阀前油管201中的油液经溢流阀33的第一油口33A和第二油口33B流至油槽28、使阀前油管201中的油压降低,当溢流阀33的第一油口33A处的油压小于或等于设定的油压最大值时其第一油口33A、第二油口33B同时截止;当阀前油管201中油压低于系统最低工作压力时,电机31工作,当阀前油管201中油压高于系统最高工作压力时,电机31停止工作;所述蓄能器35是弹簧活塞式蓄能器件,当蓄能器35的内部压力低于阀前油管201的压力时,阀前油管201通过蓄能器35的油口35P对其充油,当蓄能器35的内部压力高于阀前油管201的压力时,蓄能器35通过其油口35P向阀前油管201供油;所述手控阀10具有驻车挡P、倒挡R、空挡N和前进挡D四个阀位,手控阀10处于驻车挡P位时,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泄油口10T截止,处于倒挡R位时,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泄油口10T截止,处于空挡N位时,其进油口10P截止,油口10A连通泄油口10T,处于前进挡D位时,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泄油口10T截止。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参见图1,发动机起动时,手控阀10必须置于P位或N位;发动机起动进入正常怠速运转后,手控阀10置于驻车挡P位使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泄油口10T截止,阀前油管201中的油液经手控阀10的进油口10P和油口10A对阀后油管202供油,通过变速器电子控制单元TCU控制使各个电磁阀均处于各自的第1阀位、各个油缸均处于各自的N位。
本发明所述电液控制系统中,由电动泵30、电机31、单向阀32、溢流阀33、油压传感器34、蓄能器35和阀前油管201组成电动液压源单独对系统提供伺服及作动油液;本发明所述电液控制系统工作时,压力传感器34通过其油压信号采集口34P采集阀前油管201中油液的压力值并输送至系统电子控制单元TCU,当所采集的油压值超过所述电液控制系统正常工作所需油压时,由蓄能器35将其储存的油液通过其油口35P向阀前油管201供液,当所采集的油压值低于保证所述电液控制系统正常工作所需最低油压时,TCU控制电机31起动并驱动电动泵30运转,电动泵30经其第一油口30A、滤器29的第二油口29B和第一油口29A由油槽28吸入油液、并对吸入的油液加压后经其第二油口30B、单向阀32的第一油口32A和第二油口32B将压力油液输送至阀前油管201,一部分进入阀前油管201的压力油液经蓄能器35的油口35P进入蓄能器35进行储存、使蓄能器35储存的油液量增加同时使蓄能器35所储存的油液压力不断增大直至达到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最高油压,在手控阀10处于其驻车挡P位、倒挡R位或前进挡D位时,另一部分进入阀前油管201的压力油液经手控阀10的进油口10P和油口10A输送至阀后油管202;当压力传感器34所采集的阀前油管201中的油液压力达到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最高油压时,TCU控制电机31停止工作;单向阀32在其第一油口32A的油压高于其第二油口32B的油压时导通、在其第一油口32A的油压低于其第二油口32B的油压时截止,其作用是在电动泵30停止运转时确保进入阀前油管201和蓄能器35的油液不致回流而引起能量损失;溢流阀33在因油路堵塞、油液流动引起的液动力或水锤现象等导致阀前油管201中的油液压力高于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最高油压时,溢流阀33在其内部油压的作用下,其油口33A连通其泄油口33T,使在阀前油管201经其油口33A和泄油口33T泄压,避免系统造成系统损坏。
倒车时,手控阀10由驻车挡P位移动至倒挡R位使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泄油口10T截止,阀前油管201中的油液经手控阀10的进油口10P和油口10A进入阀后油管202;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其泄油口23T截止、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四滑阀18的控制口18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第一油口18A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8B连通泄油口18T,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通过第四滑阀18的第二油口18B和泄油口18T泄油,然后,第四电磁阀22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2T截止同时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2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和油口22A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有杆腔油口14B供油,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倒挡R的挂挡,之后,第四电磁阀22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油口22A连通泄油口22T同时进油口22P截止,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和有杆腔油口14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活塞保持在左位保持倒挡R的挂挡状态,随后,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第四滑阀18的控制口18X通过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和泄油口23T泄油,使第四滑阀18处于第1阀位、其第一油口18A连通第二油口18B同时泄油口18T截止;与此同时,第一电磁阀19、第二电磁阀20和第三电磁阀21均断电处于各自的第1阀位,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和有杆腔油口11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和有杆腔油口12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3A和有杆腔油口13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第一双向油缸12、第二双向油缸12和第三双向油缸13的活塞均处于各自的中位N;此后,第七电磁阀25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5T截止同时进油口25P连通油口25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七电磁阀25的进油口25P和油口25A对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供油,使第二单向油缸27的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倒挡R挡传动。
由倒挡R换入驻车挡时,手控阀10由R位移动至P位、使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同时泄油口10T截止,阀前油管201中的油液经手控阀10的进油口10P和油口10A进入阀后油管202;第七电磁阀25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5P截止同时油口25A连通泄油口25T,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通过第七电磁阀25的油口25A和泄油口25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N中断R挡传动;随后,第四电磁阀22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2T截止同时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2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同时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和油口22A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有杆腔油口14B供油、经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和油口22A、第四滑阀18的第一油口18A和第二油口18B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供油,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活塞右移,当其活塞移动到中位N时,第四电磁阀22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2P截止同时油口22A连通泄油口22T,第四双向油缸14的有杆腔油口14B和无杆腔油口14A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保持在中位N;至此,所有电磁阀、滑阀和油缸全部恢复到各自在P挡时的位置。
由倒挡R换入空挡时,手控阀10由R位移动至N位使其进油口10P截止同时油口10A连通泄油口10T,阀前油管201连通阀后油管202的通道被阻断、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手控阀10的油口10A和泄油口10T向油槽28泄油,同时第七电磁阀25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5P截止同时油口25A连通泄油口25T,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通过第七电磁阀25的油口25A和泄油口25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N中断R挡传动;此时,由于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和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均处于泄油状态,不能形成任何挡位的传动从而实现了空挡。
由空挡换入倒挡R时,手控阀10由N位移动至R位使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阀前油管201中的油液经手控阀10的进油口10P和油口10A进入阀后油管202;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四滑阀18的控制口18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第一油口18A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8B连通泄油口18T,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通过第四滑阀18的第二油口18B和泄油口18T泄油,随后,第四电磁阀22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2T截止同时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2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和油口22A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有杆腔油口14B供油,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倒挡R的挂挡,之后,第四电磁阀22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和有杆腔油口14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活塞静止于左位R;此后,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第四滑阀18的控制口18X通过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和泄油口23T泄油、使第四滑阀处于第1阀位;此时,第一电磁阀19、第二电磁阀20和第三电磁阀21均断电处于各自的第1阀位,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和有杆腔油口11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和有杆腔油口12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3A和有杆腔油口13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第一双向油缸12、第二双向油缸12和第三双向油缸13的活塞均处于各自的中位N;此后,第七电磁阀25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5T截止同时进油口25P连通油口25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七电磁阀25的进油口25P和油口25A对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供油,使第二单向油缸27的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倒挡R挡传动。
车辆以D1挡起步前进时,手控阀10由N位移动至D位使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同时泄油口10T截止,阀前油管201中的油液经手控阀10的进油口10P和油口10A进入阀后油管202;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第一滑阀15的控制口15X通过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和泄油口23T泄油,使第一滑阀15处于第1阀位、其泄油口15T截止同时第一油口15A连通第二油口15B;第一电磁阀19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19T截止同时进油口19P连通油口19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和油口19A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有杆腔油口11B供油,同时,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和油口19A、第一滑阀15的第一油口15A和第二油口15B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供油,从而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1的挡位预置;此后,第六电磁阀24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4T截止同时进油口24P连通油口24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六电磁阀24的进油口24P和油口24A对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D1挡的传动、完成车辆前进挡起步。
由D1挡换入空挡时,手控阀10由D位移动至N位使其进油口10P截止同时油口10A连通泄油口10T,阀前油管201连通阀后油管202的通道被阻断、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手控阀10的油口10A和泄油口10T向油槽28泄油,同时第六电磁阀24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4P截止同时油口24A连通泄油口24T,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通过第六电磁阀24的油口24A和泄油口24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N中断D1挡传动;此时,由于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和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均处于泄油状态,不能形成任何挡位的传动从而实现了空挡。
由D1挡换入D2挡时,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二滑阀16的控制口16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第一油口16A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6B连通泄油口16T,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通过第二滑阀16的第二油口16B和泄油口16T泄油;随后,第二电磁阀20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0T截止同时进油口20P连通油口20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和油口20A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有杆腔油口12B供油,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活塞移至左位,实现D2挡的挡位预置;然后,第二电磁阀20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0P截止同时油口20A连通泄油口20T,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和有杆腔油口12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保持在左位D2挡;之后,第六电磁阀24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4P截止同时T油口24A连通泄油口24,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通过第六电磁阀24的油口24A和泄油口24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N、中断前进挡D1传动;此后,第七电磁阀25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5T截止同时进油口25P连通油口25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七电磁阀25的进油口25P和油口25A对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从而实现前进挡D2传动;最后,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一滑阀15的控制口15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第一油口15A截止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5B连通泄油口15T,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通过第一滑阀15的第二油口15B和泄油口15T泄油,第一电磁阀19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19T截止同时进油口19P连通油口19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和油口19A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有杆腔油口11B供油,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活塞移至中位N时,第一电磁阀19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19P截止同时油口19A连通泄油口19T、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和有杆腔油口11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中位N。
由D2挡换入D1挡时,第一电磁阀19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19T截止同时进油口19P连通油口19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同时经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和油口19A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有杆腔油口11B供油、经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和油口19A、第一滑阀15的第一油口15A和第二油口15B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供油,使第一双向油缸的活塞移至右位实现D1挡的换挡预置;随后,第一电磁阀19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19P截止同时油口19A连通泄油口19T,第一双向油缸11的有杆腔油口11B和无杆腔油口11A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使其活塞静止于右位D1挡;之后,第七电磁阀25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5P截止同时油口25A连通泄油口25T,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通过第七电磁阀25的油口25A和泄油口25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N中断前进挡D2传动;此后,第六电磁阀24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4T截止同时进油口24P连通油口25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六电磁阀24的进油口24P和油口24A对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从而实现前进挡D1传动;最后,第二电磁阀20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0T截止同时进油口20P连通油口20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同时经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和油口20A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有杆腔油口12B供油、经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和油口20A、第二滑阀16的第一油口16A和第二油口16B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供油,使第二双向油缸的活塞移至中位N时,第二电磁阀20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0P截止同时油口20A连通泄油口20T,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和有杆腔油口12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使其活塞静止于中位N。
由D2挡换入D3挡时,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一滑阀15的控制口15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第一油口15A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5B连通泄油口15T,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通过第一滑阀15的第二油口15B和泄油口15T泄油;随后,第一电磁阀19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19T截止同时进油口19P连通油口19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和油口19A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有杆腔油口11B供油,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活塞移至左位D3,实现D3挡的挡位预置;然后,第一电磁阀19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19P截止同时油口19A连通泄油口19T,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和有杆腔油口11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左位D3;之后,第七电磁阀25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5P截止同时油口25A连通泄油口25T,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通过第七电磁阀25的油口25A和泄油口25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N、中断前进挡D2传动;此后,第六电磁阀24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4T截止同时进油口24P连通油口24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六电磁阀24的进油口24P和油口24A对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从而实现前进挡D3传动;最后,第二电磁阀20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0T截止同时进油口20P连通油口20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同时经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和油口20A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有杆腔油口12B供油、经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和油口20A、第二滑阀16的第一油口16A和第二油口16B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供油,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活塞移至中位N时,第二电磁阀20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0P截止同时油口20A连通泄油口20T,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和有杆腔油口12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中位N。
由D3挡换入D2挡时,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二滑阀16的控制口16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第一油口16A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6B连通泄油口16T,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通过第二滑阀16的第二油口16B和泄油口16T泄油;随后,第二电磁阀20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0T截止同时进油口20P连通油口20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和油口20A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有杆腔油口12B供油,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活塞移至左位,实现D2挡的挡位预置;然后,第二电磁阀20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0P截止同时油口20A连通泄油口20T,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和有杆腔油口12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左位D2;之后,第六电磁阀24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4P截止同时油口24A连通泄油口24T,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通过第六电磁阀24的油口24A和泄油口24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N中断前进挡D3传动;此后,第七电磁阀25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5T截止同时进油口25P连通油口25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七电磁阀25的进油口25P和油口25A对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从而实现前进挡D2传动;最后,第一电磁阀19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19T截止同时进油口P连通油口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同时经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和油口19A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有杆腔油口11B供油、经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和油口19A、第一滑阀15的第一油口A和第二油口B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供油,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活塞移至中位N时,第一电磁阀19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19P截止同时油口19A连通泄油口19T,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有杆腔油口11B和无杆腔油口11A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中位N。
由D3挡换入D4挡时,第二电磁阀20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0T截止同时进油口20P连通油口20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同时经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和油口20A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有杆腔油口12B供油、经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和油口A、第二滑阀16的第一油口16A和第二油口16B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供油,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活塞移至右位D4,实现D4挡的挡位预置;随后,第二电磁阀20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0P截止同时油口20A连通泄油口20T,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和无杆腔油口12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右位D4;然后,第六电磁阀24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4P截止同时油口24A连通泄油口24T,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通过第六电磁阀24的油口24A和泄油口24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第左位中断前进挡D3传动;之后,第七电磁阀25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5T截止同时进油口25P连通油口25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七电磁阀25的进油口25P和油口25A对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从而实现前进挡D4传动;最后,第一电磁阀19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19T截止同时进油口19P连通油口19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同时经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和油口19A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有杆腔油口11B供油、经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和油口19A、第一滑阀15的第一油口15A和第二油口15B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供油,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活塞移至中位N时,第一电磁阀19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19P截止同时油口19A连通泄油口19T,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和无杆腔油口11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中位N。
由D4挡换入D3挡时,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一滑阀15的控制口15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第一油口15A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5B连通泄油口15T,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通过第一滑阀15的第二油口15B和泄油口15T泄油;随后,第一电磁阀19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19T截止同时进油口19P连通油口19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和油口19A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有杆腔油口11B供油,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活塞移至左位D3,实现D3挡的挡位预置;然后,第一电磁阀19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19P截止同时油口19A连通泄油口19T,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使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油口11A和无杆腔油口11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左位D3;之后,第七电磁阀25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5P截止同时油口25A连通泄油口25T,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通过第七电磁阀25的油口25A和泄油口25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中断前进挡D4传动;此后,第六电磁阀24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4T截止同时进油口24P连通油口24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六电磁阀24的进油口24P和油口24A对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从而实现前进挡D3传动;最后,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二滑阀16的控制口16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第一油口16A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6B连通泄油口16T,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通过第二滑阀16的第二油口16B和泄油口16T泄油,第二电磁阀20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0T截止同时进油口20P连通油口20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和油口20A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有杆腔油口12B供油,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活塞移至中位N时,第二电磁阀20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0P截止同时油口20A连通泄油口20T,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和无杆腔油口12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N位。
由D4挡换入D5挡时,第三电磁阀21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1T截止同时进油口21P连通油口21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同时经第三电磁阀21的进油口21P和油口21A对第三双向油缸13的有杆腔油口13B供油、经第三电磁阀21的进油口21P和油口21A、第三滑阀17的第一油口17A和第二油口17B对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3A供油,使第三双向油缸13的活塞移至右位D5,实现D5挡的挡位预置;随后,第三电磁阀21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1P截止同时油口21A连通泄油口21T,使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A和无杆腔油口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右位;然后,第七电磁阀25断电处于第1阀位、进油口P截止同时油口A连通泄油口T,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通过第七电磁阀25的油口25A和泄油口25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N中断前进挡D4传动;之后,第六电磁阀24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4T截止同时进油口24P连通油口24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六电磁阀24的进油口24P和油口24A对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从而实现前进挡D5传动;此后,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二滑阀16的控制口16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第一油口16A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6B连通泄油口16T,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通过第二滑阀16的第二油口16B和泄油口16T泄油;最后,第二电磁阀20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0T截止同时进油口20P连通油口20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和油口20A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有杆腔油口12B供油,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活塞移至中间N时,第二电磁阀20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0P截止同时油口20A连通泄油口20T,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A和无杆腔油口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中位N。
由D5挡换入D4挡时,第二电磁阀20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0T截止同时进油口20P连通油口20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同时经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和油口20A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有杆腔油口12B供油、经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和油口20A、第二滑阀16的第一油口16A和第二油口16B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供油,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活塞移至右位D4,实现D4挡的挡位预置;随后,第二电磁阀20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0P截止同时油口20A连通泄油口20T,使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油口12A和无杆腔油口12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右位;然后,第六电磁阀24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4P截止同时油口24A连通泄油口24T,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通过第六电磁阀24的油口24A和泄油口24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中断前进挡D5传动;之后,第七电磁阀25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5T截止同时进油口25P连通油口25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七电磁阀25的进油口25P和油口25A对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从而实现前进挡D4传动;此后,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三滑阀17的控制口17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第一油口17A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7B连通泄油口17T,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3A通过第三滑阀17的第二油口17B和泄油口17T泄油;最后,第三电磁阀21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1T截止同时进油口21P连通油口21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三电磁阀21的进油口21P和油口21A对第三双向油缸13的有杆腔油口13B供油,使第三双向油缸13的活塞移至中位N时,第三电磁阀21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1P截止同时油口21A连通泄油口21T,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使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3A和无杆腔油口13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中位N。
由D5挡换入D6挡时,第四电磁阀22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2T截止同时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2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同时经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和油口22A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有杆腔油口14B供油、经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和油口22A、第四滑阀18的第一油口18A和第二油口18B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供油,使第四双向油缸12的活塞移至右位D6,实现D6挡的挡位预置;随后,第四电磁阀22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2P截止同时油口22A连通泄油口22T,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和无杆腔油口14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右位D6;然后,第六电磁阀24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4P截止同时油口24A连通泄油口24T,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通过第六电磁阀24的油口24A和泄油口24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中断前进挡D5传动;之后,第七电磁阀25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5T截止同时进油口25P连通油口25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七电磁阀25的进油口25P和油口25A对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从而实现前进挡D6传动;此后,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三滑阀17的控制口17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第一油口17A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7B连通泄油口17T,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3A通过第三滑阀17的第二油口17B和泄油口17T泄油;最后,第三电磁阀21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1T截止同时进油口21P连通油口21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三电磁阀21的进油口21P和油口21A对第三双向油缸13的有杆腔油口13B供油,使第三双向油缸13的活塞移至中位N时,第三电磁阀21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1P截止同时油口21A连通泄油口21T,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使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3A和无杆腔油口13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中位N。
由D6挡换入D5挡时,第三电磁阀21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1T截止同时进油口21P连通油口21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同时经第三电磁阀21的进油口21P和油口21A对第三双向油缸13的有杆腔油口13B供油、经第三电磁阀21的进油口21P和油口21A、第三滑阀17的第一油口17A和第二油口17B对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3A供油,使第三双向油缸13的活塞移至右位D5,实现D5挡的挡位预置;随后,第三电磁阀21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1P截止同时油口21A连通泄油口21T,使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3A和无杆腔油口13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右位D5;然后,第七电磁阀25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5P截止同时油口25A连通泄油口25T,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通过第七电磁阀25的油口25A和泄油口25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N、中断前进挡D6传动;之后,第六电磁阀24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4T截止同时进油口24P连通油口24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六电磁阀24的进油口24P和油口24A对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从而实现前进挡D5传动;此后,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四滑阀18的控制口18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第一油口18A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8B连通泄油口18T,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通过第四滑阀18的第二油口18B和泄油口18T泄油;最后,第四电磁阀22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2T截止同时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2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和油口22A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有杆腔油口14B供油,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活塞移至中位N时,第四电磁阀22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2P截止同时油口22A连通泄油口22T,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和无杆腔油口14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N位。
由D6挡换入D7挡时,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三滑阀17的控制口17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第一油口17A截止同时第二油口17B连通泄油口17T,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3A通过第三滑阀17的第二油口17B和泄油口17T泄油;随后,第三电磁阀21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1T截止同时进油口21P连通油口21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三电磁阀21的进油口21P和油口21A对第三双向油缸13的有杆腔油口13B供油,使第三双向油缸13的活塞移至左位D7,实现D7挡的挡位预置;然后,第三电磁阀21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1P截止同时油口21A连通泄油口21T,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使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3A和无杆腔油口13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左位D7;之后,第七电磁阀25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5P截止同时油口25A连通泄油口25T,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通过第七电磁阀25的油口25A和泄油口25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N、中断前进挡D6传动;此后,第六电磁阀24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4T截止同时进油口24P连通油口24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六电磁阀24的进油口24P和油口24A对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从而实现前进挡D7传动;最后,第五电磁阀23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3T截止同时进油口23P连通油口23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和油口23A对第四滑阀18的控制口18X供油使其处于第2阀位、其油口18A截止同时油口18B连通泄油口18T,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通过第四滑阀18的油口18B和泄油口18T泄油,第四电磁阀22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2T截止同时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2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和油口22A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有杆腔油口14B供油,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活塞移至中位N时,第四电磁阀22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2P截止同时油口22A连通泄油口22T,第五电磁阀23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3P截止同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和无杆腔油口14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中位N。
由D7挡换入D6挡时,第四电磁阀22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2T截止同时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2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同时经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和油口22A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有杆腔油口14B供油、经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和油口22A、第四滑阀18的第一油口18A和第二油口18B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供油,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活塞移至右位D6,实现D6挡的挡位预置;随后,第四电磁阀22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2P截止同时油口22A连通泄油口22T,使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油口14A和无杆腔油口14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右位D6;然后,第六电磁阀24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4P截止同时油口24A连通泄油口24T,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通过第六电磁阀24的油口24A和泄油口24T泄油使其活塞移至左位N中断前进挡D7传动;之后,第七电磁阀25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5T截止同时进油口25P连通油口25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经第七电磁阀25的进油口25P和油口25A对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供油,使其活塞移至右位从而实现前进挡D6传动;此后,第三电磁阀21通电处于第2阀位使其泄油口21T截止同时进油口21P连通油口21A,阀后油管202中的油液同时经第三电磁阀21的进油口21P和油口21A对第三双向油缸13的有杆腔油口13B供油、经第三电磁阀21的进油口21P和油口21A、第三滑阀17的第一油口17A和第二油口17B对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2A供油,使第三双向油缸13的活塞移至中位N时,第三电磁阀21断电处于第1阀位使其进油口21P截止同时油口21A连通泄油口21T,使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油口13A和无杆腔油口13B同时处于泄油状态从而使其活塞静止于N位。
Claims (7)
1.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电动泵(30)、电机(31)、单向阀(32)、溢流阀(33)、蓄能器(35)、手控阀(10)、第一换挡控制单元、第二换挡控制单元、第三换挡控制单元、第四换挡控制单元、第一离合器控制单元、第二离合器控制单元和第五电磁阀(23);
所述第一换挡控制单元由第一双向油缸(11)、第一滑阀(15)和第一电磁阀(19)依次连接构成,控制第一前进挡D1和第三前进挡D3的挂挡或退挡;第二换挡控制单元由第二双向油缸(12)、第二滑阀(16)和第二电磁阀(20)依次连接构成,控制第二前进挡D2和第四前进挡D4的挂挡或退挡;第三换挡控制单元由第三双向油缸(13)、第三滑阀(17)和第三电磁阀(21)依次连接构成,控制第七前进挡D7和第五前进挡D5的挂挡或退挡;第四换挡控制单元由第四双向油缸(14)、第四滑阀(18)和第四电磁阀(22)依次连接构成,控制倒挡R和第六前进挡D6的挂挡或退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控制单元由第一单向油缸(26)和第六电磁阀(24)串联构成,控制第一前进挡D1、第三前进挡D3、第五前进挡D5和第七前进挡D7的动力结合或中断;所述第二离合器控制单元由第二单向油缸(27)和第七电磁阀(25)串联构成,控制第二前进挡D2、第四前进挡D4、第六前进挡D6和倒挡R的动力结合或中断;
所述第一换挡控制单元、第二换挡控制单元、第三换挡控制单元、第四换挡控制单元和第一离合器控制单元、第二离合器控制单元形成选换挡和双离合器动力传动控制功能,实现7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的变速控制;
所述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的油口11A连通着第一滑阀(15)的第二油口15B、有杆腔的油口11B同时连通着第一滑阀(15)的第一油口15A和第一电磁阀(19)的油口19A;所述第一滑阀(15)的泄油口15T连通着油槽(28)、控制油口15X连通着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所述第一电磁阀(19)的进油口19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19T连通着油槽(28);所述第五电磁阀(23)的进油口23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3T连通着油槽(28);当对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1的挡位预置,当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泄油、同时对其有杆腔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前进挡D3的挡位预置,当第一双向油缸(11)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泄油时,使其活塞静止于所处位置,当第一双向油缸(11)的活塞移至中间位置时实现空挡N;
所述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的油口12A连通着第二滑阀(16)的第二油口16B、有杆腔的油口12B同时连通着第二滑阀(16)的第一油口16A和第二电磁阀(20)的油口20A;所述第二滑阀(16)的泄油口16T连通着油槽(28)、控制油口16X连通着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所述第二电磁阀(20)的进油口20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0T连通着油槽(28);当对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4的挡位预置,当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泄油、同时对其有杆腔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前进挡D2的挡位预置,当第二双向油缸(12)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泄油时,使其活塞静止于所处位置,当第二双向油缸(12)的活塞移至中间位置时实现空挡N;
所述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的油口13A连通着第三滑阀(17)的第二油口17B、有杆腔的油口13B同时连通着第三滑阀(17)的第一油口17A和第三电磁阀(21)的油口21A;所述第三滑阀(17)的泄油口17T连通着油槽(28)、控制油口17X连通着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所述第三电磁阀(21)的进油口21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1T连通着油槽(28);当对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5的挡位预置,当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泄油、同时对其有杆腔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前进挡D7的挡位预置,当第三双向油缸(13)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泄油时,使其活塞静止于所处位置,当第三双向油缸(13)的活塞移至中间位置时实现空挡N;
所述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的油口14A连通着第四滑阀(18)的第二油口18B、有杆腔的油口14B同时连通着第四滑阀(18)的第一油口18A和第四电磁阀(22)的油口22A;所述第四滑阀(18)的泄油口18T连通着油槽(28)、控制油口18X连通着第五电磁阀(23)的油口23A;所述第四电磁阀(22)的进油口22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2T连通着油槽(28);当对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6的挡位预置,当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泄油、同时对其有杆腔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左位实现倒挡R的挡位预置,当第四双向油缸(14)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同时泄油时,使其活塞静止于所处位置,当第四双向油缸(14)的活塞移至中间位置时实现空挡N;
所述第一单向油缸(26)的油口26A连通着第六电磁阀(24)的油口24A;所述第六电磁阀(24)的进油口24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4T连通着油槽(28);对第一单向油缸(26)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前进挡D1、D3、D5、D7中某一挡位的传动,第一单向油缸(26)泄油时,使其活塞在复位弹簧作用下移至左位中断前进挡D1、D3、D5、D7中某一挡位的传动;
所述第二单向油缸(27)的油口27A连通着第七电磁阀(25)的油口25A;所述第七电磁阀(25)的进油口25P连通着阀后油管(202)、泄油口25T连通着油槽(28);对第二单向油缸(27)供油时,使其活塞移至右位实现倒挡R或前进挡D2、D4、D6中某一挡位的传动,第二单向油缸(27)泄油时,使其活塞在复位弹簧作用下移至左位中断倒挡R或前进挡D2、D4、D6中某一挡位的传动;
所述电动泵(30)与电机(31)通过电机轴(EMZ)传动连接,电动泵(30)的第一油口30A串联着过滤器(29),过滤器(29)的第一油口29A连通油槽(28);电动泵(30)的第二油口30B连通单向阀(32)的第一油口32A,单向阀(32)的第二油口32B通过阀前油管(201)同时连溢流阀(33)的第一油口33A、油压传感器(34)的油口34P、蓄能器(35)的油口35P和手控阀(10)的进油口10P;当单向阀(32)的第一油口32A处的压力大于其第二油口32B时单向阀(32)导通,当单向阀(32)的第一油口32A处的压力小于其第二油口32B时单向阀(32)截止;当溢流阀(33)的第一油口33A处的油压超过设定的油压最大值时其第一油口33A连通第二油口33B,阀前油管(201)中的油液经溢流阀(33)的第一油口33A和第二油口33B流至油槽(28)、使阀前油管(201)中的油压降低,当溢流阀(33)的第一油口33A处的油压小于或等于设定的油压最大值时其第一油口33A、第二油口33B同时截止;当阀前油管(201)中油压低于系统最低工作压力时,电机(31)工作,当阀前油管(201)中油压高于系统最高工作压力时,电机(31)停止工作;所述蓄能器(35)是弹簧活塞式蓄能器件,当蓄能器(35)的内部压力低于阀前油管(201)的压力时,阀前油管(201)通过蓄能器(35)的油口35P对其充油,当蓄能器(35)的内部压力高于阀前油管(201)的压力时,蓄能器(35)通过其油口35P向阀前油管(201)供油;所述手控阀(10)具有驻车挡P、倒挡R、空挡N和前进挡D四个阀位,手控阀(10)处于驻车挡P位时,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泄油口10T截止,处于倒挡R位时,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泄油口10T截止,处于空挡N位时,其进油口10P截止,油口10A连通泄油口10T,处于前进挡D位时,其进油口10P连通油口10A、泄油口10T截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向油缸(11)、第二双向油缸(12)、第三双向油缸(13)和第四双向油缸(14)均为单杆双作用油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油缸(26)和第二单向油缸(27)均为带有复位弹簧的环形单作用油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阀(19)、第二电磁阀(20)、第三电磁阀(21)、第四电磁阀(22)和第五电磁阀(23)均是开关型2位3通电磁阀,所述第六电磁阀(24)和第七电磁阀(25)均为以PWM信号驱动的高速开关型2位3通电磁阀,且各电磁阀在断电时均处于各自的第1阀位、在通电时均处于各自的第2阀位;第一电磁阀(19)、第二电磁阀(20)、第三电磁阀(21)、第四电磁阀(22)、第五电磁阀(23)、第六电磁阀(24)和第七电磁阀(25)处于不同阀位时的内部连通关系为:
第一电磁阀(19)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19A连通泄油口19T、进油口19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19T截止、进油口19P连通油口19A;
第二电磁阀(20)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0A连通泄油口20T、进油口20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0T截止、进油口20P连通油口20A;
第三电磁阀(21)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1A连通泄油口21T、进油口21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1T截止、进油口21P连通油口21A;
第四电磁阀(22)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2A连通泄油口22T、进油口22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2T截止、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2A;
第五电磁阀(23)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3A连通泄油口23T、进油口23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3T截止、进油口22P连通油口23A;
第六电磁阀(24)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4A连通泄油口24T、进油口24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4T截止、进油口24P连通油口24A;
第七电磁阀(25)处于第1阀位时其油口25A连通泄油口25T、进油口25P截止,处于第2阀位时其泄油口25T截止、进油口25P连通油口25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泵(30)是阀片式容积转子泵,或是外啮合齿轮泵,或是内啮合齿轮泵,或是内啮合摆线转子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31)是工作电压为8~32V的直流有刷电动机,或是工作电压为8~32V的直流永磁无刷电动机,或是工作电压为8~32V的直流步进电动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控阀(10)是4位3通手动控制滑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34949.2A CN104948729B (zh) | 2015-05-11 | 2015-05-11 | 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34949.2A CN104948729B (zh) | 2015-05-11 | 2015-05-11 | 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48729A CN104948729A (zh) | 2015-09-30 |
CN104948729B true CN104948729B (zh) | 2017-05-31 |
Family
ID=54163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34949.2A Active CN104948729B (zh) | 2015-05-11 | 2015-05-11 | 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9487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6118423A1 (de) * | 2016-09-07 | 2018-03-08 | Lsp Innovative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Elektrohydraulisches System für die Betätigung von Kupplung(en) und Gangsteller(n) von Schaltgetrieben |
CN106523690A (zh) * | 2016-12-16 | 2017-03-22 | 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液力变速器的多片湿式离合器油压控制系统 |
CN108716540A (zh) * | 2018-07-30 | 2018-10-30 | 上海合卓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拖拉机负载换向及高低档变速箱控制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7033690A1 (de) * | 2006-07-22 | 2008-01-24 |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 Hydraulisches System zur Steuerung eines Doppelkupplungsgetriebes |
CN102168754B (zh) * | 2011-04-08 | 2013-10-30 | 浙江万里扬变速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 |
DE102012022086B4 (de) * | 2012-11-09 | 2023-05-11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Hydraulische Steuerungsvorrichtung |
CN203239914U (zh) * | 2013-05-21 | 2013-10-16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的液压控制系统 |
CN103542019B (zh) * | 2013-09-24 | 2017-02-01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液压控制装置 |
CN103498821B (zh) * | 2013-10-16 | 2015-11-11 | 合肥工业大学 | 用于并联行星轮系的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 |
-
2015
- 2015-05-11 CN CN201510234949.2A patent/CN10494872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48729A (zh) | 2015-09-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39895A (zh) | 一种双泵供油及润滑冷却系统 | |
CN102979133B (zh) | 液压挖掘机回转制动能量回收利用装置 | |
CN101260938A (zh) | 汽车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液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1818571U (zh) | 一种控制两个油缸顺序伸缩的液压系统 | |
CN113294516B (zh) | 变速器的液压供油系统 | |
WO2013159673A1 (zh) | 太阳能小功率供电驱动大型角行程阀门电液系统 | |
CN105864424A (zh) | 双离合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 | |
CN104948729B (zh) | 一种7速对置式双离合器变速器用电液控制系统 | |
CN104196777A (zh) | 一种进出口油路独立控制的可编程集成式控制系统 | |
CN108644166B (zh) | 一种电磁液压阀 | |
CN204312689U (zh) | 自动变速器的换挡控制系统 | |
CN112879393B (zh) | 一种径向柱塞数字变量液压变压器 | |
CN102734241B (zh) | 开闭式液压系统及工程机械 | |
CN112720020B (zh) | 一种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 | |
CN103498821B (zh) | 用于并联行星轮系的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 | |
CN204312690U (zh) | 自动变速器的换挡控制系统 | |
CN203548387U (zh) | 大功率直驱式差动容积控制电液伺服系统 | |
CN103398170B (zh) | 车辆用并联行星轮系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 | |
CN203362711U (zh) | 直驱式伺服泵控电液混合驱动的液压缸控制系统 | |
CN101696709A (zh) | 高速开关式多功能伺服阀 | |
CN210531724U (zh) | 一种电机与电磁阀联动控制系统 | |
CN106032840A (zh) | 一种两速自动变速箱液控换档系统 | |
CN201944035U (zh) | 可控低速大扭矩动力头马达 | |
CN112983905B (zh) | 一种双伺服电机泵独立驱动非对称液压缸控制系统 | |
CN204226568U (zh) | 一种推土机用电控变速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20 Address after: 230001 floor 6, block B, blue diamond Shangjie, No. 335, Suixi Road, Bozhou road street, Luyang District,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fei Luya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Tunxi road in Baohe District of Hefei city of Anhui Province, No. 193 230009 Patentee befor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