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蚁诱杀药剂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白蚁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白蚁的诱杀药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白蚁作为世界性的害虫,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涉及房屋建筑、农林作物、水库堤坝、仓储物资、地下线缆等各个方面。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地区均有白蚁危害,越往南危害越严重。随着人类城乡建设的加快、物资运输更加频繁以及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白蚁危害日益严重并被人们广泛重视,积极开展防治工作能有效减轻因白蚁危害造成的损失。
长期以来,白蚁防治大多使用高毒和对环境污染极大的杀虫剂,如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七氯等。虽然这些药物防治效果很显著,但大量高毒高残留的化学物质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畜有极大的潜在风险,对分飞进入建筑物的白蚁也无能为力。随着我国全面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白蚁防治逐渐淘汰高毒高残留的药剂并积极寻找替代产品。
目前我国使用的白蚁防治药剂主要有毒死蜱、氰戊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吡虫啉、氟虫腈、伏蚁腙、氟铃脲、硫酰氟等。白蚁灭治使用的饵剂、膏剂、饵片均为投放,硫酰氟原药用于土白蚁主蚁道的熏蒸和建筑蚁害的密闭熏蒸,粉剂用于撒布于建筑物和木材上。白蚁预防用的悬浮剂、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剂等剂型药剂的施用方法有土壤处理(喷洒)、木材的浸泡、喷洒和涂抹等等。
虽然替代药剂相对来说毒性较低、残留期较短,但长期大量使用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特别是地下水环境存在较大隐患。诱杀系统(监测控制技术)因为其低毒、用药量少且能有效控制白蚁危害逐渐被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利用白蚁喜食的材料作诱饵,将一定数量的觅食工蚁引诱过来之后采取喷粉喷雾或投放毒饵,带毒白蚁返回巢群之后通过交哺和修饰行为互相传递最终达到杀灭整巢白蚁的效果。诱杀系统大大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将促进我国白蚁防治技术和理念的升级换代。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先诱集白蚁再喷粉、喷雾或投放毒饵,需经常检查是否诱集到足够数量的
白蚁,会大大增加人工成本且对白蚁觅食活动造成干扰,影响诱集效果;
(2)对于防治药剂,需选择对白蚁无驱避性或驱避性很弱的缓效药剂,并采取措施防止毒饵在较短时期内出现霉变、腐烂。
溴虫腈为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杀虫谱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白蚁没有驱避性,并具有可传递性,以溴虫腈为有效成分的灭杀药剂也有报道。如:发明人为林雁,何利文等,公开号CN 102948419A,公开日2013年3月6日;发明人为林雁,陈丹琦等,公开号CN 102860306A,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伊维菌素是由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发酵产生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多组分抗生素,具有可传递性,对白蚁控制效果较好,以伊维菌素为有效成分的灭杀药剂也有报道。如:发明人为郭建强、雷阿桂等,公开号CN1299597A,公开日2001年6月20日;发明人为钱掌清、郭建强,公开号104430412A,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溴虫腈和伊维菌素在较低浓度下对白蚁无明显驱避作用,且毒杀作用较缓慢,具有传递性;壳聚糖作为天然多糖,可完全降解,对环境无害,其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大量研究报道为本发明提供了参考;通过添加诱食剂、包埋物质、合适的载体及防腐防霉措施,克服白蚁饵剂易变质、发霉、引诱力不强、不能保持长效等弱点,将是白蚁防治饵剂研发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现有白蚁防治药物存在的用量大、安全风险高,以及饵剂引诱力较弱、持效期较短等问题,提供一种用量少、对环境无污染且能保持长效的白蚁防治药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防治白蚁药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白蚁诱杀药剂,所述白蚁诱杀药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纸30-50份,溴虫腈0.001-0.01份,伊维菌素0.001-0.01份,天门冬氨酸0.001-0.01份,壳聚糖10-20份,蔗糖10-30份,松花粉5-20份,硅藻粉5-10份。
进一步优选为,一种白蚁诱杀药剂,所述白蚁诱杀药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纸40份,溴虫腈0.0057份,伊维菌素0.0023份,天门冬氨酸0.0035份,壳聚糖14份,蔗糖27份,松花粉14份,硅藻粉5份。
所述的纸为木浆纸,纸张厚度0.01-0.1mm,长100-400mm,宽50-200mm。
所述的松花粉为松属植物的干燥花粉,粒度过40-80目。
所述硅藻粉为硅藻岩类矿石精加工而成的细小颗粒,粒度过40-120目。
所述的纸还可以替换为甘蔗渣或作物秸秆,其中甘蔗渣、作物秸秆粉碎至1-10mm后,甲醇提取制得。
上述防治白蚁的药剂还包括茶树根粉5-15份,卤氧化铋0.1-1份,即:纸30-50份,溴虫腈0.001-0.01份,伊维菌素0.001-0.01份,天门冬氨酸0.001-0.01份,壳聚糖10-20份,蔗糖10-30份,松花粉5-20份,硅藻粉5-10份,茶树根粉5-15份,卤氧化铋0.1-1份。
进一步优选为防治白蚁的药剂还包括茶树根粉10.5份,卤氧化铋0.45份,即:纸40份,溴虫腈0.0057份,伊维菌素0.0023份,天门冬氨酸0.0035份,壳聚糖14份,蔗糖27份,松花粉14份,硅藻粉5份,茶树根粉10.5份,卤氧化铋0.45份。
所述的卤氧化铋为溴氧化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白蚁诱杀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配比称取原料溴虫腈原粉、伊维菌素原粉、壳聚糖、天门冬氨酸、蔗糖、松花粉、硅藻粉加适量蒸馏水混合,加热搅拌均匀;
2)将步骤1)中的混合物用毛刷涂刷于纸上或用高压喷枪均匀喷洒在纸面,涂刷药量为充分涂满纸的一面;
3)将步骤2)中涂刷了混合药液的纸片制成丸状或片状或柱状,置于35-50℃的恒温烘箱中干燥去水,干燥时间不低于48h;或采取真空冷冻干燥去水,即可得到本发明的白蚁防治药剂。
上述步骤1)-3)均在10-50lux的光照条件下进行。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白蚁诱杀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配比称取原料溴虫腈原粉、伊维菌素原粉、壳聚糖、天门冬氨酸、蔗糖、松花粉、硅藻粉加适量蒸馏水混合,加热搅拌均匀;
2)将粉碎的甘蔗渣或作物秸秆与茶树根粉,卤氧化铋混合后,加适量水搅拌均匀后与步骤1)中的糊状物混合,浸渍10-24h;
3)将步骤2)中混合物制成丸状或片状或柱状或粉末状,置于35-50℃的恒温烘箱中干燥去水,干燥时间不低于48h;或采取真空冷冻干燥去水,即可得到本发明的白蚁防治药剂。
上述步骤1)-3)均在10-50lux的光照条件下进行。
通过本发明制备方法得到的防治白蚁的药物,还可添加白蚁饵料制成饵剂包,也可直接投放于白蚁活动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与传统的化学防治相比,大大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人类健康的安全威胁;
(2)本发明提供的防治白蚁的药剂,有效药物成分为溴虫腈和伊维菌素混配,能够增强药效,阻止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3)本发明在配方中使用蔗糖、壳聚糖,对白蚁有较强的引诱力,同时将糖溶化后,利用其黏性将各组分黏合在一起并粘附在纸上,增强各组分的稳定性,壳聚糖一般用作药物缓释载体,能够延长本发明各组分的持效期,天门冬氨酸能够增强白蚁的取食量,同时减缓溴虫腈和伊维菌素药剂的释放;
(4)本发明以松花粉、硅藻粉为组分,松花粉对白蚁有较强的引诱力,硅藻粉具有消毒杀菌、防霉变的作用,能够延长本发明药剂的持效期;
(5)本发明提供的药剂能克服现有药剂对白蚁击倒速度快的缺点,便于白蚁对药剂的毒力传递,实现对白蚁群体的杀灭;
(6)茶树根粉,卤氧化铋的添加对白蚁的引诱效果提升、各组分持效期延长起到了的积极作用。
(7)与现有药剂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药剂用药量少,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验及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对本发明做形式上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防治白蚁药剂及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配比称取原料溴虫腈原粉、伊维菌素原粉、壳聚糖、天门冬氨酸、蔗糖、松花粉、硅藻粉加适量蒸馏水混合,加热搅拌均匀;
2)将步骤1)中的混合物用毛刷涂刷于纸上或用高压喷枪均匀喷洒在纸面,涂刷药量为充分涂满纸的一面;
3)将步骤2)中涂刷了混合药液的纸片制成丸状或片状或柱状,置于35-50℃的恒温烘箱中干燥去水,干燥时间不低于48h;或采取真空冷冻干燥去水,即可得到本发明的白蚁防治药剂。
上述步骤1)-3)均在10lux的光照条件下进行。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白蚁诱杀药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配比称取原料溴虫腈原粉、伊维菌素原粉、壳聚糖、天门冬氨酸、蔗糖、松花粉、硅藻粉加适量蒸馏水混合,加热搅拌均匀;
2)将粉碎的甘蔗渣或作物秸秆与茶树根粉,卤氧化铋混合后,加适量水搅拌均匀后与步骤1)中的糊状物混合,浸渍10-24h;
3)将步骤2)中混合物制成丸状或片状或柱状或粉末状,置于35-50℃的恒温烘箱中干燥去水,干燥时间不低于48h;或采取真空冷冻干燥去水,即可得到本发明的白蚁防治药剂。
上述步骤1)-3)均在10lux的光照条件下进行。
室内试验
配方1:纸40份、溴虫腈0.0057份、伊维菌素0.0023份、壳聚糖14份、天门冬氨酸0.0035份、蔗糖27份、松花粉14份、硅藻粉5份。
配方2:纸40份、溴虫腈0.01份、伊维菌素0.001份、壳聚糖14份、天门冬氨酸0.008份、蔗糖27份、松花粉14份、硅藻粉5份。
配方3:纸40份、溴虫腈0.001份、伊维菌素0.01份、壳聚糖14份、蔗糖27份、松花粉14份、天门冬氨酸0.0055份、硅藻粉5份、茶树根粉8份、溴氧化铋0.22份。
配方4:纸40份,溴虫腈0.0057份,伊维菌素0.0023份,天门冬氨酸0.0035份,壳聚糖14份,蔗糖27份,松花粉14份,硅藻粉5份,茶树根粉10.5份,溴氧化铋0.45份。
配方5:纸38份,溴虫腈0.0068份,伊维菌素0.0045份,天门冬氨酸0.0018份,壳聚糖13份,蔗糖16份,松花粉14份,硅藻粉7份、茶树根粉6.2份、溴氧化铋0.24份。
对以上5个配方的白蚁诱杀药剂在室内利用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speratus(Rolbe)做药效实验,详细如下。
试验材料和设备:黄胸散白蚁R.speratus,采自宜昌市城区(30°42′13.6017″N,111°16′37.8733″E),于27±1℃,80±5%RH黑暗条件下饲养一周备用。
电子分析天平AL204(梅特勒-托力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智能恒温恒湿箱HSX-350(上海福玛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试验方法:
室内毒杀试验
在直径9cm的培养皿内,底部铺上一层细沙(过40目并用0.5ml蒸馏水湿润),用精度为0.0001g的电子分析天平称取0.50±0.01g以上配方的片状药剂,移入50头健壮黄胸散白蚁工蚁,盖上培养皿盖置于27±1℃,80±5%RH黑暗条件下,观察白蚁取食、击倒、死亡情况,以0.5g滤纸为对照。各处理重复3次。检查时,足和触角活动但不能正常爬行判定为击倒,无任何反应则判定为死亡。在试验结束后,将药剂取出,烘干称重。
试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各配方的药剂在6小时内对黄胸散白蚁击倒率均较低,其中配方2处理的工蚁击倒率最高,为14.0%,配方1,3,4对工蚁的击倒率显著高于配方2,5。处理24小时后,配方2,5对工蚁的击倒率仍未超过20%。处理48小时候,配方1对工蚁的击倒率已达100%,显著高于其他各配方处理,其次为配方4、配方3。
从表2可以看出,各配方的药剂在6小时内对黄胸散白蚁工蚁致死率均较低,其中配方2,5处理均无工蚁死亡。处理24小时后,配方1-5处理工蚁死亡率均不超过27.3%。处理48小时后,配方1处理工蚁的死亡率已达100%,显著高于其他各配方处理,其次为配方4、配方3。配方1,3,4处理工蚁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配方2,5。
从表3可以看出,黄胸散白蚁工蚁对配方1-5的取食量大小为:配方1>配方4>配方5>配方3>配方2,配方1-5之间无显著差异,工蚁对配方1-5的取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由于药剂用作白蚁灭治时,首先需要白蚁取食,然后带回巢体互相传递,因此需要白蚁存活较长的时间。在设置配方1药剂24小时内,工蚁击倒率和死亡率分别只有33.3%和27.3%,而48小时后,白蚁击倒率和死亡率均达到100%,更适于生产上白蚁防治。同时白蚁只需要取食较少量的药剂,即可达到杀灭效果。配方4、配方3药剂在效果上略差于配方1药剂,也能达到较好的灭治效果。
表1 不同处理时间各配方对黄胸散白蚁工蚁的击倒率
注:同列数值(平均值±SD)后的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多重比较法进行方差分析后差异显著(P<0.05),下同。
表2 不同处理时间各配方黄胸散白蚁工蚁的死亡率
表3 黄胸散白蚁对不同配方药剂的取食量
注:同行数值(平均值±SD)后的不同字母表示经Duncan多重比较法进行方差分析后差异显著(P<0.05)。
室内毒性传递试验
在直径9cm的培养皿内,底部铺上一层细沙(过40目并用0.5ml蒸馏水湿润),用电子天平称取0.50±0.01g配方1的片状药剂,移入50头健壮黄胸散白蚁工蚁,盖上培养皿盖置于27±1℃,80±5%RH黑暗条件下,观察白蚁取食、击倒、死亡情况。当培养皿内白蚁击倒或死亡数超过20%时,将其中10头仍正常活动的白蚁转入另一放有40头黄胸散白蚁工蚁的培养皿中观察,以0.5g滤纸饲养50头黄胸散白蚁工蚁为对照。各处理重复3次。击倒和死亡判定标准同上,从转入带毒白蚁时开始计时。
试验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取食药剂后的带毒工蚁在转移到未带毒的工蚁中后,通过相互接触能使药剂的毒性得到传递。在48小时后,工蚁击倒率和死亡率较低,但在72小时后,工蚁全部死亡。
工蚁取食本发明提供的药剂后再传递给其他个体并致使其中毒死亡,是一个相对较缓慢的过程,在室内试验环境下,本发明提供的药剂能够通过白蚁相互接触传递至少一次并能杀死受传递的个体。但由于试验环境局限,白蚁在狭小的空间内势必接触频繁,因此需增加野外试验或者在实际应用中证明本发明的效果。
表4 取食药剂的工蚁转移后工蚁的击倒率和死亡率
本发明应用效果
采用本发明制得防治白蚁的药剂在白蚁防治中的实践。
实施方法:应用包含本发明的药剂对承接的白蚁防治业务进行处理,自6个月至2年时间内对其进行1次以上回访复查直至蚁害被控制在合同规定的范围之内。
实施效果:在各个白蚁危害地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白蚁防治,但均以本发明提供的配方药剂为核心技术。经治理后,未接到服务对象再次发现白蚁危害的投诉。申请人采取回访调查的方式对本发明提供的防治白蚁的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经观察,除两个试验点复查时有少量白蚁活动外,其余18个试验点白蚁危害均被有效控制,无白蚁活动迹象(表5)。
综上可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白蚁诱杀药剂,可根据实际情况制成不同剂型,特别适合白蚁灭治。在设置本发明提供的药剂时,应当保证尽可能数量多的白蚁取食到本发明提供的药剂。应设置在白蚁活动频繁或者可能活动的部位,并注意遮挡、避光,不影响白蚁正常觅食活动。
表5 白蚁诱杀药剂实施效果
注:使用药剂有片状、丸状、柱状等不同形状,每片(丸、柱)记数量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