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30852B - 排蜡烟雾处理炉 - Google Patents
排蜡烟雾处理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30852B CN104930852B CN201510124951.4A CN201510124951A CN104930852B CN 104930852 B CN104930852 B CN 104930852B CN 201510124951 A CN201510124951 A CN 201510124951A CN 104930852 B CN104930852 B CN 10493085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xing
- combustion chamber
- air inlet
- chimney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cineration Of Wast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蜡烟雾处理炉,该排蜡烟雾处理炉包括炉体、喷火组件及用于排出排蜡窑中废气的排蜡烟筒,所述排蜡烟筒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将所述排蜡烟筒分隔形成与排蜡窑连接的第一排气段和将气体排出至排蜡窑外的第二排气段;所述炉体上设有第一燃烧腔室,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进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一排气段连通,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出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二排气段连通;所述炉体上设有供室外空气进入所述第一燃烧腔室中的第一气孔;所述喷火组件的喷火口设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中。本发明实现了环保排蜡,降低了对大气的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蜡烟雾处理炉。
背景技术
蜡是氧化铝陶瓷生产半成品的一种主要溶剂,然而在进行后续的烧制工艺前又需要对蜡进行排放,以避免影响后续的烧制过程。
目前,氧化铝排蜡的主要工艺是将半成品埋装到装有氧化铝的容器中,再放入排蜡窑中进行排腊,排蜡时间一般在40-70小时之间。当排蜡窑升温到300°时,蜡开始沸腾蒸发,成为一种可燃性气体,并随着排蜡窑中的废气一起排出至空气中。然而,这样的排放方式,使得蜡以浓烟的形式直接排放至空气中,对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也对生产企业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蜡烟雾处理炉,旨在实现环保排蜡,降低对大气的污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排蜡烟雾处理炉,该排蜡烟雾处理炉包括炉体、喷火组件及用于排出排蜡窑中废气的排蜡烟筒,所述排蜡烟筒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将所述排蜡烟筒分隔形成与排蜡窑连接的第一排气段和将气体排出至排蜡窑外的第二排气段;所述炉体上设有第一燃烧腔室,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进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一排气段连通,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出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二排气段连通;所述炉体上设有供室外空气进入所述第一燃烧腔室中的第一气孔;所述喷火组件的喷火口设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进气口设有控制气体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一排气段进入至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第二阀门;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出气口设有控制所述第一燃烧腔室内的气体流出的第三阀门。
优选地,所述第一燃烧腔室内设有用于保温的加热载体,所述加热载体包括多个碳化硅板,各个所述碳化硅板通过支撑柱串接,各个所述碳化硅板上设有相对应的多个蜂窝孔。
优选地,所述排蜡烟雾处理炉还包括混合腔室,所述混合腔室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排气段连通,所述混合腔室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炉体上设有供室外空气进入所述混合腔室中的第二气孔;所述第二阀门设于所述混合腔室的进气口上。
优选地,所述混合腔室内设有挡墙,所述挡墙靠近所述混合腔室的出气口设置,所述第二气孔位于所述混合腔室的进气口与所述挡墙之间的室壁上。
优选地,所述排蜡烟雾处理炉还包括第二燃烧腔室,所述第二燃烧腔室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燃烧腔室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段连通;所述第二燃烧腔室具有与室外连通的第三气孔;所述第三阀门设于所述第二燃烧腔室的出气口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燃烧腔室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
优选地,所述排蜡烟雾处理炉还包括送气通道,所述第一气孔、第二气孔及第三气孔分别与所述送气通道连通;所述送气通道的进气口与室外连通;所述送气通道的进气口上设有控制室外空气进入所述送气通道的第四阀门。
优选地,所述送气通道内设有将室外空气吸入至所述送风通道内的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送风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送风通道与第二气孔的连接位置之间。
优选地,所述炉体上设有第一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一排气段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通道的出气口与所述混合腔室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阀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上;所述炉体上设有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二连接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燃烧腔室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的出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二排气段连通,所述第三阀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上。
本发明通过设置炉体、用于喷火的喷火组件及用于排出排蜡窑中废气的排蜡烟筒,其中,排蜡烟筒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将所述排蜡烟筒分隔形成与排蜡窑连接的第一排气段和将气体排出至排蜡窑外的第二排气段;所述炉体上设有第一燃烧腔室,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进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一排气段连通,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出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二排气段连通;所述炉体上设有供室外空气进入所述第一燃烧腔室中的第一气孔;所述喷火组件的喷火口设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中;当排蜡烟筒在排蜡时,关闭第一阀门,使携带蜡的气体进入至第一燃烧腔室中,由于第一燃烧腔室通过第一气孔输入室外空气,当控制喷火组件对第一燃烧腔室喷火时就可以将废气中的蜡点燃,使蜡被燃烧后再排出至室外,从而实现环保排蜡,降低对大气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排蜡烟雾处理炉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排蜡烟雾处理炉中加热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排蜡烟雾处理炉。
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排蜡烟雾处理炉包括炉体10、喷火组件(图未示出)及用于排出排蜡窑中废气的排蜡烟筒20,所述排蜡烟筒20上设有第一阀门101,所述第一阀门101将所述排蜡烟筒20分隔形成与排蜡窑连接的第一排气段21和将气体排出至排蜡窑外的第二排气段22;所述炉体10上设有第一燃烧腔室30,所述第一燃烧腔室30的进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20的第一排气段21连通,所述第一燃烧腔室30的出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20的第二排气段22连通;所述炉体10上设有供室外空气进入所述第一燃烧腔室30中的第一气孔201;所述喷火组件的喷火口301设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30中。其中,喷火组件可以采用任意可实现喷火的器件,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液化气或者天然气作为能源的喷火枪实现;该喷火组件用于在第一阀门101关闭时,对第一燃烧腔室30内进行喷火,以点燃进入该第一燃烧腔室30内含蜡的气体,使蜡燃烧。
本实施例中,在排蜡窑中排出的气体不含蜡时,打开第一阀门101,排蜡窑排出的气体直接经排蜡烟筒20的第一排气段21至第二排气段22后排出。当排蜡窑中排出的气体含蜡时,则控制第一阀门101关闭,排蜡窑排出的气体经排蜡烟筒20的第一排气段21后从第一燃烧腔室30的进气口进入,在第一燃烧腔室30中燃烧后,从第一燃烧腔室30的出气口排出至排蜡烟筒20的第二排气段22,最终经第二排气段22排出至空气中。
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阀门101关闭时,排蜡窑中含蜡的气体经排蜡烟筒20的第一排气段21进入至第一燃烧腔室30,此时,控制喷火组件对第一燃烧腔室30内进行喷火,由于第一燃烧腔室30中可以通过第一气孔201补偿氧气,从而可以点燃进入该第一燃烧腔室30内含蜡的气体,使蜡燃烧干净,进而减少含蜡气体的排放,以降低对大气的污染。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燃烧腔室30的进气口设有控制气体从所述排蜡烟筒20的第一排气段21进入至所述第一燃烧腔室30的第二阀门102。并且,所述第一燃烧腔室30的出气口设有控制所述第一燃烧腔室30内的气体流出的第三阀门103。
在排蜡窑中排出的气体不含蜡时,不需要对气体进行处理,可直接通过排蜡烟筒20快速排出,此时,将第一燃烧腔室30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关闭,避免气体通过第一燃烧腔室30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进入第一燃烧腔室30中。
为了节约能源,在进一步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燃烧腔室30内设有用于保温的加热载体35,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载体35包括多个碳化硅板350,各个所述碳化硅板350通过支撑柱351串接,各个所述碳化硅板350上设有相对应的多个蜂窝孔352。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碳化硅板350组成的加热载体35设置于第一燃烧腔室30内,可以在第一燃烧腔室30内有含蜡气体燃烧一段时间后,被加热成高温体,此时,当含蜡气体进入第一燃烧腔室30内与高温的碳化硅板350接触时,就会被高温的碳化硅板350点燃,即无需开启喷火组件喷火来点燃含蜡气体,这样就节省了喷火组件喷火所需的燃料。
为了保证排蜡窑中排出的气体中的蜡充分燃烧,在进一步地实施例中,所述排蜡烟雾处理炉还包括混合腔室40,所述混合腔室40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排气段21连通,所述混合腔室40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30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炉体10上设有供室外空气进入所述混合腔室40中的第二气孔202;所述第二阀门102设于所述混合腔室40的进气口上。该混合腔室40通过第二气孔202输入含氧空气,以在含蜡气体进入第一燃烧腔室30前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成为可燃气体,从而使含蜡气体在进入第一燃烧腔室30后更加容易燃烧,且燃烧充分;燃烧后形成二氧化碳进行排放。其中,含蜡气体和空气流向可参照图1中所示的箭头,L代理含蜡气体,M代表含氧空气,N代表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
基于该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混合腔室40内设有挡墙41,所述挡墙41靠近所述混合腔室40的出气口设置,所述第二气孔202位于所述混合腔室40的进气口与所述挡墙41之间的室壁上。该挡墙41用于阻挡含蜡气体和含氧空气进入第一燃烧腔室30的速度,使含蜡气体和含氧空气在混合腔室40中混合更加均匀,进而提高燃烧能力。其中,挡墙41垂直于混合腔室40的底部设置,且在底部上的垂直高度高于该混合腔室40的进气口和出气口相对于所述混合腔室40的底部的最短距离。
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排蜡烟雾处理炉还包括第二燃烧腔室50,所述第二燃烧腔室50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30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燃烧腔室50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段22连通;所述第二燃烧腔室50具有与室外连通的第三气孔203;所述第三阀门103设于所述第二燃烧腔室50的出气口上。该第二燃烧腔室50通过第三气孔203输入含氧空气,以确保第一燃烧腔室30未燃烧尽的蜡继续在第二燃烧腔室50中继续燃烧,从而保证将排蜡窑中排出的蜡燃烧干净,使排出至大气中的气体基本无蜡,降低对大气的污染。
该实施例中,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燃烧腔室50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30,以保证未燃烧干净的蜡在第二燃烧腔室50中相对集中,以便于燃烧。
在进一步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孔201、第二气孔202及第三气孔203通过一送气通道60与室外空气连通,即所述第一气孔201、第二气孔202及第三气孔203分别与所述送气通道60连通;所述送气通道60的进气口与室外连通。
其中,所述送气通道60的进气口上设有控制室外空气进入所述送气通道60的第四阀门104。
在进一步地实施例中,所述混合腔室40通过第一连接通道70与所述排蜡烟筒20的第一排气段21连通,所述第二阀门102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通道70上;所述第二燃烧腔室50的出气口通过第二连接通道80与所述排蜡烟筒20的第二排气段22连通,所述第三阀门103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80上。
结合上述实施例和排蜡窑的实际温度情况,并参照图1,以下对该排蜡烟雾处理炉的控制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在排蜡窑升温未达到300摄氏度时,第一阀门101处于打开状态,排蜡窑通过排蜡烟筒20直接排放废气;当排蜡窑升温至300度时,控制第一阀门101关闭,第二阀门102打开,第三阀门103打开,第四阀门104打开,且控制喷火组件喷火;使排蜡窑排出的含蜡气体经排蜡烟筒20的第一排气段21后,进入混合腔室40,由于挡墙41的作用,含蜡气体与经送气通道60、第一气孔201进入至该混合腔室40内的含氧空气充分混合,成为可燃性气体,该可燃性气体从第一燃烧腔室30的进气口进入,在接触到第一燃烧腔室30中的火源后,在第一燃烧腔室30中燃烧,然后经第一燃烧腔室30的出气口排出至第二燃烧腔室50继续燃烧,保证燃烧充分,燃烧完后含蜡气体变成二氧化碳进行排放,最后由第二燃烧腔室50的出气口排出至排蜡烟筒20的第二排气段22,通过第二排气段22排出至空气中,以实现环保排蜡,降低对大气的污染。其中,该第一燃烧腔室30通过送气通道60和第二气孔202补充含氧空气,该第二燃烧腔室50通过送气通道60和第三气孔203补充氧气,以保证燃烧要求。
当排蜡窑中的蜡排除干净时,则控制喷火组件停止喷火,且控制第一阀门101打开,第二阀门102关闭,第三阀门103关闭,第四阀门104关闭;排蜡窑中的气体通过排蜡烟筒20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燃烧腔室30燃烧一段时间,且腔室内的温度较高时,也可以控制喷火组件停止喷火,以节省能源,因为,此时第一燃烧腔室30内的高温就能够点燃含蜡气体,使其燃烧。另外,还可以在该炉体10上设置水管,可以对水管内流过的水流进行加热,实现能源有效利用。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排蜡烟雾处理炉,所述排蜡烟雾处理炉包括炉体、喷火组件及用于排出排蜡窑中废气的排蜡烟筒,所述排蜡烟筒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将所述排蜡烟筒分隔形成与排蜡窑连接的第一排气段和将气体排出至排蜡窑外的第二排气段;所述炉体上设有第一燃烧腔室,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进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一排气段连通,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出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二排气段连通;所述炉体上设有供室外空气进入所述第一燃烧腔室中的第一气孔;所述喷火组件的喷火口设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中;
所述喷火组件用于在第一阀门关闭时,对所述第一燃烧腔室内进行喷火,以点燃进入所述第一燃烧腔室内含蜡的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蜡烟雾处理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进气口设有控制气体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一排气段进入至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第二阀门;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出气口设有控制所述第一燃烧腔室内的气体流出的第三阀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蜡烟雾处理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内设有用于保温的加热载体,所述加热载体包括多个碳化硅板,各个所述碳化硅板通过支撑柱串接,各个所述碳化硅板上设有相对应的多个蜂窝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蜡烟雾处理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蜡烟雾处理炉还包括混合腔室,所述混合腔室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排气段连通,所述混合腔室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炉体上设有供室外空气进入所述混合腔室中的第二气孔;所述第二阀门设于所述混合腔室的进气口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蜡烟雾处理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室内设有挡墙,所述挡墙靠近所述混合腔室的出气口设置,所述第二气孔位于所述混合腔室的进气口与所述挡墙之间的室壁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蜡烟雾处理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蜡烟雾处理炉还包括第二燃烧腔室,所述第二燃烧腔室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燃烧腔室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段连通;所述第二燃烧腔室具有与室外连通的第三气孔;所述第三阀门设于所述第二燃烧腔室的出气口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蜡烟雾处理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燃烧腔室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一燃烧腔室。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蜡烟雾处理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蜡烟雾处理炉还包括送气通道,所述第一气孔、第二气孔及第三气孔分别与所述送气通道连通;所述送气通道的进气口与室外连通;所述送气通道的进气口上设有控制室外空气进入所述送气通道的第四阀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蜡烟雾处理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气通道内设有将室外空气吸入至所述送风通道内的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送风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送风通道与第二气孔的连接位置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蜡烟雾处理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上设有第一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一排气段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通道的出气口与所述混合腔室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阀门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上;所述炉体上设有第二连接通道,所述第二连接通道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燃烧腔室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通道的出气口与所述排蜡烟筒的第二排气段连通,所述第三阀门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通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24951.4A CN104930852B (zh) | 2015-03-20 | 2015-03-20 | 排蜡烟雾处理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24951.4A CN104930852B (zh) | 2015-03-20 | 2015-03-20 | 排蜡烟雾处理炉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30852A CN104930852A (zh) | 2015-09-23 |
CN104930852B true CN104930852B (zh) | 2017-10-17 |
Family
ID=54118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24951.4A Active CN104930852B (zh) | 2015-03-20 | 2015-03-20 | 排蜡烟雾处理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93085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029001A (zh) * | 2023-08-10 | 2023-11-10 | 烟台裕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卧式燃烧设备和热能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939765C1 (de) * | 1999-08-21 | 2001-03-01 | Ald Vacuum Techn Ag | Einrichtung zum Entwachsen von Sintermaterial |
CN2742354Y (zh) * | 2004-10-21 | 2005-11-23 | 杨涛 | 多功能高温推板窑炉 |
CN200989727Y (zh) * | 2006-12-29 | 2007-12-12 | 黄定福 | 阶梯式排蜡窑 |
CN101748304A (zh) * | 2010-01-08 | 2010-06-23 | 河北六隆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硬质合金的制备方法及专用烧结炉 |
CN202709725U (zh) * | 2012-06-21 | 2013-01-30 | 李海峰 | 燃气排蜡窑炉的去除石蜡气味装置 |
CN203116510U (zh) * | 2012-12-27 | 2013-08-07 | 上海敬开德精密陶瓷有限公司 | 环保节能排蜡窑 |
CN204694060U (zh) * | 2015-03-20 | 2015-10-07 | 湖南省新化县恒生电子陶瓷有限责任公司 | 排蜡烟雾处理炉 |
-
2015
- 2015-03-20 CN CN201510124951.4A patent/CN104930852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30852A (zh) | 2015-09-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27784B (zh) | 一种日用陶瓷富氧燃烧梭式窑的系统节能方法 | |
CN105910437B (zh) | 一种可产生柴烧气氛的烧瓷电窑 | |
CN102517042A (zh) | 一种可控制多段燃烧的焦炉加热方法 | |
CN204554840U (zh) | 一种工业废气燃烧装置 | |
CN206572939U (zh) | 带尾气处理装置的燃气辊道窑炉 | |
CN105423750A (zh) | 一种铝熔炼炉 | |
CN104930852B (zh) | 排蜡烟雾处理炉 | |
CN203163478U (zh) | 一种新型节能窑炉 | |
CN103090365B (zh) | 方形生物质燃烧器 | |
CN205209241U (zh) | 具有还原功能的电热陶瓷烧结窑炉 | |
CN106196022A (zh) | 一种稳定火焰的蓄热式窑炉燃烧系统及方法 | |
CN103884026B (zh) | 地下烟道取暖炉 | |
CN203385026U (zh) | 回火式节能燃气灶 | |
CN204694060U (zh) | 排蜡烟雾处理炉 | |
CN103206857B (zh) | 一种环保节能排蜡窑的操作方法 | |
CN207147219U (zh) | 一种古建青砖的烧制窑 | |
CN112629247B (zh) | 一种锂电池负极材料焙烧炉及焙烧方法 | |
CN104913298A (zh) | 高效率大功率生物质炉提升增效结构 | |
CN204535441U (zh) | 一种余热助燃的节能燃气窑炉 | |
CN102966942A (zh) | 不换向火焰蓄热式燃烧装置 | |
KR101286341B1 (ko) | 이중구조 가마 | |
JP2013234768A (ja) | 陶芸薪窯 | |
CN207702950U (zh) | 一种内置式天然气烘箱 | |
CN204569953U (zh) | 一种高炉渣铁沟耐材盖板高热效率烘烤器 | |
CN202792963U (zh) | 一种连通循环梭式窑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